关于写事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1:44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1

从小到大,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玩具,它们陪伴我们成长,伴随我们慢慢长大,它们不只是玩具,也是我们最知心的朋友。不管在什么时候,它们都陪我们度过快乐的每一天。也许,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不再需要它们了,但是当回忆童年许多美好的事情时,你是否能记得帮我们分解忧愁,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的玩具呢?

e度作文网现将关于玩具的作文整理如下,希望能唤起大家美好的回忆。你有什么样的玩具呢?你和心爱的玩具有怎样的故事呢?欢迎大家也写写你的玩具,或是你和玩具的故事……

>>>>欢迎点击这里进行投稿

关于玩具的作文我最喜欢的玩具我的玩具——小毛驴我喜欢的玩具鼠假如我是玩具设计师我的玩具箱我的玩具小鸭子我和玩具小兔聊天熊猫——我喜欢的玩具我的玩具宝贝我心爱的玩具——贪吃狗我的机器猫玩具我的玩具——小毛熊心爱的机器人玩具我心爱的玩具飞机心爱的玩具小熊我心爱的玩具——遥控车玩具总动员作文读《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有感玩具柜里的故事《玩具总动员》观后感我的玩具小羊玩具“北极熊”童年的玩具我的玩具——芭比娃娃我的蓝猫玩具圣诞玩具总动员我的新玩具学校玩具总动员我的玩具小狗美丽的花生玩具给玩具小妹洗澡蓝色玩具店之旅快乐玩玩具我家的玩具总动员我心爱的钓鱼玩具我心爱的玩具——电子积木[更多]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2

新新闻主义最早将非虚构解释为“小说手法引入新闻报道”;美国的创意写作工坊教学更倾向于将“非虚构写作”作出“自由写作”的理解,即:表达真情实感的、自由的个人化写作。而“非虚构”概念进入中国文学视野的时候,它的阐释和应用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对“非虚构”概念的引进,有选择地保留了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的内涵。自由写作、个人化的写作,在写作的精神状态上尚且可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作品中,更加引人注目的则是“真实性”特征,以及伴随“真实性”而来的责任意识。中国的非虚构写作者和阅读者对“真实性”特征的共同重视,使得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先天具有某种责任意识——特别是经过《人民文学》的倡导之后。这一中国大佬级别的杂志,对“非虚构写作”提出鲜明的要求的时候,实际上就给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指出了一个方向,它必须是贴近大地,贴近人民的:“‘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的宗旨是:以‘吾乡吾土’的情怀,以各种非虚构的体裁和方式,深度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表现中国人在此时代丰富多样的经验。

要求作者对真实的忠诚,要求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品质。特别注重作者的‘行动’和‘在场’,鼓励对特定现象、事件的深入考察和体验。征集对象,包括作家、学者、记者、也包括对特定题材和特定领域需要深入经验、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普通写作者。”a从《人民文学》刊出,而且反响较大的作品《中国,少了一味药》《梁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等等,皆不脱出这种叙事类型,都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揭露传销黑幕的《中国,少了一味药》,关注城乡变迁的《梁庄》,关注打工妹生存状态的《女工记》,关注打工群体生存状态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等作品,先后获得了强烈的反响。于是,《人民文学》旗帜下的这一类非虚构写作,便呈现以下显著特征:以关注社会历史大事,或从生活中发掘可引起普遍关注的重要事件为内容,以历史的眼光和悲悯的情怀表达社会责任,并且作品往往都带有了社会调查、社会实录的性质。于此可见,非虚构写作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对中国自古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继承。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在《人民文学》倡导下被赋予了这种特质之后,其他的“非虚构文学”的创作者们便也似有了旗帜和标杆一样,自觉将国家责任感、民族叙事、历史叙事这一类写作方法,贯注到非虚构写作中来。2014年3月,周闻道出版《暂住中国》《国企变法录》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分别以“国企改制”和“城市暂住人口”这两个当下重要社会问题为主要关注内容,成为当年非虚构写作的优秀代表。“非典”,“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难,或者就业难、就医难、住房难等涉及民生的社会群体问题,则是优先选择的非虚构写作的对象。实际上,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启蒙精神发源于“五四”时期,在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历史中并没有消退过。对于中国的作家——特别是继承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来说,关心人类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聚焦社会转型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本来就应当是文学写作所要负担的责任。文学和现实的关系,需要通过负责任的写作来实现。虽然说,小众文学或者纯文学也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在这么一个信息传播媒介极度发达,通讯几乎零障碍的媒体时代,在这么一个社会现状极度复杂的巨大转型期,作家更有义务去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运行状况。在迎合阅读者趣味、顺从于市场导向的网络通俗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作家也更有义务通过负责任的写作,“使文学再度得到民众的信任和关心。”b传统文学媒体对“非虚构写作”的大力倡导,实际上是在娱乐精神泛滥的时代,对文学进行“点拨,”以获得“五四”启蒙精神的回归,减少文学的浮夸之气。于是,在写作策略上,非虚构写作便承担起了文学对社会所应当负担的责任。基于这一点,便可以解释,为何非虚构写作的对象选择,更侧重于具有代表性特点和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大事件。“非典”,“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难,或者是群体性问题,是优先选择的非虚构写作的对象。再比如:就业难、就医难、住房难等涉及民生的社会群体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已经成为了非虚构作品的内容),更是为人们所关注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何揭露传销的《中国,少了一味药》,关注城乡变迁的《梁庄》,关注农村居民自杀问题的《生死十日谈》类的文章,获得这么好的反响。单凭写作对象、生活客体的选择来看,作者在选择这一众主题和内容的时候,其作品先天就有获得关注力的优势:这类的问题,哪一个不是人们所关注,而同时其思考又是容易引起人们赞叹的呢?这一脉的非虚构写作,写作者倾向于选择写国家、写民族、写历史变迁,而非写个人——甚至以个人为题材的写作,也往往是以小见大,通过个人命运去映射国家民族的历史。这大概不是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品“真实性”的硬性规定,而是自“五四”以来便存在的“启蒙”精神和“忧患”意识,与现实主义的传统一起发生的作用。因为,当文学写作涉及到国家、民族、文化、历史这样的主题,更容易在深广的层面上与其他人类群体产生共鸣。在社会共同事件的题材下,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诉求中,作家更容易表达人类“命运与共”的情感。于是,为了达到这样的写作状态,写作者便免不了对个人的私情有所保留、有所克制。

《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又像是对纯文学或者纯文学刊物的近年来逐渐模式化、逐渐僵化的一种校正。编者一方面希望多重身份的写作者——特别是非文学、非专业的写作者来参与;另一方面也放开了作品在文体形式方面的限制——所投稿的非虚构的作品可以是包括日记、传记、调查报告、等多样化的“非虚构文本”。这一努力的意义在于为文学找到新的改变点、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向,也打破了传统专业作家认知空间的限制。然而因为《启事》本身的要求:“对真实的忠诚”“较高的文学要求”“深入的思考”虽然在《人民文学》一派别的非虚构写作,在启事中表示,写作者的身份不限制,但是实际上,当涉及到社会、社会普遍性事件,并伴随有深度的思考才能也表达出来的责任情怀的时候,隐形的在客观上对写作者作出了限制:非虚构写作者并不能完全的草根,他必须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素养,否则无法完成这种较高的要求。所以这一类非虚构写作虽然面向大地,但是仍然有精英化的色彩,类似于过去的文人诗人写农民,是能是保持距离的观看,旁观的姿态而已。虽然《人民文学》在《启事》中申明,写作者的身份不限制。我们阅读《梁庄》,能感受到“含蓄却坚执的自我秩序的营构”。虽然作者将自己的写作行动称为是“谦卑的”,而且作者在写作中也尽量的发自内心的做到了这点。但是在实际在采访和叙述中,作者仍然是表现的相当的精英化。也就是说,作者一方面描述着这样的村庄,另一方面,又以一种较为“远离”的姿态,去感慨、去议论、去悲悯。“一个从京城归来、中规中矩又富于同情心的大学教师,一个‘荣归故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其言行举止让人想到不午范式的‘镜头人格’:‘责任’明确,扁平客观,又自我绝缘、严密保护。”所以,在启蒙的模式上,《梁庄》仍保留着鲁迅《故乡》所使用的那种启蒙模式。作者自己则说,“写《梁庄》并不是处于理论的需求,恰恰相反,是因为感情的需求。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生活和精神状态的不满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情景:故乡、大地和生活在大地上的亲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痛与悲,一直是我的症结和痛处,我必须弄清楚这些,才能够继续走下去。我想回去,想真正了解他们的生存处境与情感状态。但是,当真正走进乡村,尤其是,当你不以偶然的归乡者的距离观察,而是以一个亲人的情感进入乡村时,才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了乡村的人,你并不了结它。它存在的复杂性,它所面临的新旧问题,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击,所蕴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面对矛盾、复杂、充满疼痛的梁庄,我所有的知识储备,社会学的、人类学的、政治学的,都是失效的,它无法解释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乡村,更无法进行某种历史的建构,我唯有倾听并记录。因此如果说《梁庄》是一部乡村调查的话,毋宁说是一个归乡者对故乡的再次进入,不是一个启蒙者的眼光,二是重回生命之处,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精神与心灵。它是一种展示,而非判断或结论。”c具有“启蒙”意识成为了中国当下的非虚构写作的精神特征之一,或者这也是当下的知识的分子的“利益诉求”——以启蒙为名,言说的权力与自由。这并不是坏事,这表示我们的文学仍然有惊醒世人的自觉,并未沦落到完全的娱乐而庸俗。另一个值得警醒的情况是,非虚构文学是否对于负面信息过于倾斜?特别是当非虚构写作的对象涉及到边缘落后地区、底层弱势群体、天灾人祸事件的时候。非虚构写作所秉承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一部分,使得很多作者,在写作对象的选择方面,无意识的倾向于弱者、弱势群体、落后地区,灾难,苦难。似乎这些社会的阴暗面更适合于人们的探究心理,或者说对负面事件的报道更能代表社会的真相?选择“苦难”事件进行叙述,是非虚构写作的“捷径”。“苦难”令人清醒,而幸福使人麻痹。写作者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更容易看到人性的弱点,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理性的悲悯与痛苦。这么一来,似乎幸福的生活图景不值得描绘,而社会的阴暗面更具有写作的价值一样。“什么时候,我们的真实开始跟浑然的生命脱节,成了一个可以内部区别的等级概念?”d对于这样的质疑,非虚构写作需要警惕,避免以忧患的情怀偏爱底层叙事,将非虚构文学写成“苦难图”。非虚构的揭露真实是不是等同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这是一个误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底层写作也曾经具备了非虚构文本的某种特质,以写作来揭露社会事实。但是底层写作逐渐捆绑了一种必然的伦理判断:底层写作是以一定的反抗精神,来对抗意识形态的,是具有“自我边缘化”的倾向的一类写作。“非如此不足以表现底层的悲剧与苦难。”e这种认知的误区在于把真实对阅读者的冲击替换成了悲剧对阅读者的冲击,似乎只有阴暗的、底层的、悲剧的、揭露黑暗的叙事才能成为直击真实的途径。这完全是对真实和本真的误解——甚至令的读者疑惑,我们的生活,真相真的是如此悲惨吗?从文本内容的选择来说,从作品的材料选择来说,这种揭露有可能是有利于展示真相的,也有可能是哗众取宠的手段。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3

禁忌一:矛盾上交,不该请示的滥请示

请示是上行文,在发文的必要性上必须慎重考虑,不得轻率。请示的写作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请求上级解决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问题,这类内容的请示叫“求请示”;二是请求上级解决本单位无权解决的问题,这类内容的请示叫“审批性请示”;三是请求上级明确或答复某种问题,这类内容的请示叫“政策性请示”。

凡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经过努力能够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都应尽力自行解决,不能动辄请示,矛盾上交。

禁忌二:该请示的不请示,“边斩边奏”或“先斩后奏”

请示是写给上级领导看的,请示的事项能不能得到批准是两可的事儿,千万不要想当然,自作主张先干了再说。只有事前行文,消除侥幸心理,才能真正有助于自身问题的根本解决。

禁忌三:弄虚作假,写作内容失实

有的单位对一些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请示,如申请经费、物资等,从本位主义出发,为一己之私利,抱着“头戴三尺帽,准备砍一刀”的想法,多报多要,片面夸大实际需求和困难,这种弄虚作假,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将严重影响视听,干扰领导的判断与决策,不利于上级机关及时作出正确的批复。

禁忌四:请示缘由不充分

拟写请示的缘由时不能只从本机关、本单位的立场出发去考虑问题,还应该用换位思维的方式来陈述理由,从全局出发来考虑问题,以求得到预期的答复。

措施一:采用换位思维方式,注重陈述理由技巧。

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写出客观需要,使上级机关感到请示事项有尽快解决的必要性;二是写出已具备的一定条件,使上级感到请示事项有解决的可能性;三是写出亟待解决的程度,使上级机关有尽快解决请示问题的紧迫感;四是写出恳切的语气,使上级机关能够同意而尽快批复。

措施二:掌握各类请示的不同写法,突出写作重点。

写“求请示”要紧紧围绕“依本单位的力量难以解决和克服,根据工作的需要又必须解决和克服”这个基本意思来写。

写“审批性请示”陈述缘由时通常以“阐释相关请示事项的意义、目的、根据和开展这一事项已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等为主要写作内容,着重突出开展某项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

写“政策性请示”,如果是对方针、政策或法规条文等在理解上存在问题,陈述缘由时就要详细引述条文并讲清疑问之所在;如果是工作中对某一问题的处理有不同意见,而又缺乏处理的依据,则要把这一问题及对这一问题处理的不同意见及请示者自身的倾向性意见都要分别写清;如果是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处理起来没有把握,陈述缘由时就要以新情况、新问题是如何出现的,有何具体表现等作为主要写作内容。

禁忌五:请示事项不明确、不正确、不具体

措施一:通过标题明确请示事项。

准确提炼概括请示事项,往往能使上级领导一看公文标题就能对下级所请示的问题心中有数,如《××支队关于增加××边检站人员编制的请示》。

措施二:以请示事项为根本指向组织安排写作内容。

以请示事项为核心来组织安排写作内容,有助于强化请示缘由与请示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消除二者之间相互脱节或“两张皮”现象。

措施三:所提要求须具体,意见表述须明确。

究竟想让上级解决什么问题,是拨款,还是援物,或是别的什么,应直截了当、具体明确地向上级提出,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禁忌六:多事一请示

请示要一事一请示,一文一事。不要把许多事项都汇入一个请示当中,否则,就会由于诸多请示事项难易不一、性质不同而互相牵扯,影响上级快速及时批复。当然,请示也并非不能写多件事,但这多件事必须有一个中心,一个主题。

禁忌七:在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

请示与报告同属上行文,但二者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种,二者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互相混淆,必须严格加以区分。

请示以请求批准或请求指示为主要行文目的,上级机关对相关请示事项必须予以书面答复;报告以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为主要行文目的,对所反映的情况上级机关不一定非得给予答复。请示只在事前行文,而报告大多在事后或事中行文。

禁忌八:请示的结语缺失或结语不当

请示结语在实际写作中用词尤其讲究。“求请示”、“审批性请示”可以用“妥(当)否,请批复”、“妥(当)否,请审批”这样的结语,但这些结语用在“政策性请示”就显得不适合,“政策性请示”往往用“以上,请指(批)示”作结。不分种类、不分内容而一律用“请批示”作结,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加以避免的。

禁忌九:多头主送、越级主送或主送领导个人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4

提高。

关键词:体验;作文;写作能力

笔者认为,积极作文教学,不仅表现在积极的作文指导,还表现在学生整个的写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积极的写作心态,即写作前的积极心理,写作中的投入状态和写作后的成功体验。

一、降低要求,把握写作兴趣点

积极情绪,诸如快乐、热爱、欢喜、骄傲等,由于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不仅有助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可欲进先退,适当降低要求,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减少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压力。因此,要让学生在写作前拥有积极的情绪,就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写。比如,初一年级开始作文,要求不宜过高、过严,控制过死,应当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放下包袱。“大胆”去写,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提倡写“放胆文”。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写作主人。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常常会有这样强烈的感觉,有的学生很擅长写记叙文,议论文却写得一团糟;有的学生写人很拿手,而写事则不行。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平时让他写作文他往往是愁眉苦脸,而一旦碰到要他写打篮球、游戏、下棋或者是有关明星偶像之类内容的作文,他却往往是如数家珍、妙笔生花。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因,是因为他们总是爱选择有内容可写的话题来写。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从教学角度讲,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写作行为并非都是他们自觉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在两种心理制约下写作:一种是命题或材料的主题与学生的某种生活经验契合,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倾诉的愿望,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丰富,还会常闪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另一种是在被动情况下,学生写作内容空泛,语言贫乏。”因此,教师就应该了解并熟知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或兴趣的话题或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有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一个班级中,有那么多学生,众口难调,如何让每个兴趣点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有积极写作的愿望呢?这确实是个难题。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1)给学生个性选材的自由。同样一个作文题目,教师应该以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为准则,给学生更多的选材自由。(2)给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教师不能按优生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写作速度快,写作时间短。教师要提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选材、搜材,甚至去借鉴。(3)写作前可以给每个学生一颗定心丸,给每个学生一个基础分,如只要学生有交作文,就可得60分,然后再根据学生作文主题思想、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卷面整洁等方面,以逐项加分,最终在卷面上给每个学生一个加式得总分的形式,作为作文评价的结果。这样既让每个学生都有个保底分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消除写作可能得低分的畏惧心理,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此次作文自己在哪方面完成得好,哪方面还需要加强。学生下次作文,就可扬长避短。

当然,欲进先退的策略是以目标指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跨越了写作初期的心理恐惧,当写作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种乐事,当学生写作有了进步之后,就应该逐渐提高写作要求,让他们的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多关注社会生活,少闭门造车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写作素材也就有多么丰富。可是,学生在写作时,总是在“写什么”方面感到为难。如何做才能让学生“胸中有甲兵,提笔有话说”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从中寻找并积累写作素材。一些活动,是生动难得的课外课程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社会课程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学生见多识广,下笔就不难了。在素材积累上,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在课内外多创设“写作事件”,让学生在当下事件中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有表达交流的欲望和冲动。感受是作文的开始,没有真实的感受,就没有主动积极的作文。当写作是学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时,就不愁“无米下炊”了。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笔者也常进行先活动后写作的尝试,通过让学生参加有趣的心理游戏,做手工实践、课本剧表演、参观雕塑展等,让学生先活动体验,后体悟写作,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今天我是演员》《身在剧外,心在情中》等,就是学生在参加一次课本剧《一路有爱》表演后的

佳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到生活中去,在活动中写,不仅可以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拓宽写作思路,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三、多角度观察,发散性思考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写作亦当如此。写作资源时时处处都有,关键在于教师让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累素材的习惯。笔者的一个学生是校航模队的,每参加完一次比赛,或成功或失败,不同的体验、感受和收获,都是写作的最佳话题。笔者指导他多角度地思考比赛的过程,让他写系列作文。在笔者的指导下,这位学生先后写了不少的同话题作文。有写记叙文的,如写个人比赛经历与感悟的《一次难忘的航模比赛》《比赛趣事一二三》;有写团队协作的,如《感谢你们,我的战友》;有写教练辛苦付出的,如《了不起的教练》,有写感谢家长支持的,如《我的奖牌有你的一半功劳》等;有写议论文的,如《成功的启示》《小议学会合作》《不可小视的细节》《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等;有写说明文的,如《遥控气垫船操作要领》《沙盘模型制作说明》等。多角度思考与切入写作点,让他觉得写作不再是难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作文教学案例,学生通过这个案例,也形象地感受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道理,进行平时多留心观察进行发散性思考,善于从生活中取材,不愁没有写作的内容。

总之,积极作文教学重在让学生乐写,在写作中有愉悦、幸福的体验。当师生都能在写作的教与学中体验到幸福与成功的感觉时,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是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参考文献: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5

一、情趣浸染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出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达。”综合新课标与叶圣陶先生的话,我们可以得出:写作需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思考,然后才能述诸笔端。而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由此说明,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教师去唤醒,去挖掘,去引导。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激趣并乐写呢?

(一)创设情境,寓趣于作文

叶圣陶先生讲写作源于生活,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曾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是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很贫乏,积累的意识也不强。因此,教师可以努力设置相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常用的方法有:(1)用感人的故事营造良好情境;(2)利用文本创设良好情境。

(二)创设情境,寓趣于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又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大量的阅读,能让学生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淀,涵养情操,有效地促进写作。但是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阅读环境不佳,阅读条件不足,再加上课业负担重,导致他们阅读兴趣并不浓厚。鉴于此,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常用的方法有:(1)实行课前“美文鉴赏”;(2)开展读书分享课;(3)教师朗诵熏陶。

二、方法引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描述是“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分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初始年级,会写记叙文即可。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呢?教师需要用心思考。

(一)贴近学生,精心选题

初一年级的学生之所以畏文如虎,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出题唬人,所出题目趋于“成人化”。作文教学要想顺利进行,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叶圣陶先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

其次,初一年级的写作尽量不限文体和形式。新课标提出“淡化文体教学,强调自由表达”“能不拘形式的写”“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教师要恰当地把握这一要求,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写作,信心十足地张扬真善美。学生只有敢说敢写,才可以能说能写,才能够会说会写。

(二)引导学生,重视实践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参与,留心观察,多练笔,多积累,就会写好文章。作为教师,我们要告诉学生,生活处处皆风景,要有慧心,要有慧眼,才能有收获。要做到这些,可以尝试如下方法:(1)运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随看随写。

(三)关注学生,点拨方法

学生要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课内课外都有法可依。课内阅读教学,写作与之同行;课外习惯养成,搭建展示平台。

(四)发展学生,突破传统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6

1997年高校招生语文科《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对应用文的写作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应用文的写作符合格式及行文习惯”;二是规定了应掌握的八种应用文: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

要写好应用文,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符合格式,二是掌握语言特点。

1.关于格式。这八种应用文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行文习惯。试分述之。

(1)书信

①称呼:开头单独成行,顶格书写,后用冒号。称呼用语,要视对方身份及关系恰当而定。②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起,转行时顶格。一般先写问候语,再写主要内容。谈自己的事情,若内容多,应一事一段分写。若系回信,应先写来信何时收悉,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接下来再说自己的事情。③结尾:一般写表示祝愿或敬意的话,这类用语应视对立身份而定,通常只用“此致”“敬礼”之类。格式一般为:正文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行顶格“敬礼”;也可在正文之后,转行空两格写“此致”,再转一行顶格写“敬礼”。④署名:在正文结尾后的偏右处,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在名字的下一行右下方写上年、月、日。

(2)启事

①标题:首行正中部位写明“××启事”。②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启事的内容,内容多的,要逐条说明。对于招领启事的有些内容,如物件的数量、特征等不应该写太具体,防止冒领,但联系地点及方法要具体。③署名和日期:正文之后右下方分两行写启事者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及启事日期。

(3)通知

①标题:第一行正中间写“通知”两字,也可根据需要在“通知”前加一些有标示内容的文字,如“紧急通知”、“××(单位)关于××××的通知”。②通知对象:一般在正文之前第一行顶格写,下加冒号。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内容要具体明了,写清原因、目的、时间、地点及具体要求。④署名:发出单位和时间分两行写在正文末尾的右下方。有的还要加盖公章。

(4)新闻(消息)

①标题:标题可分为单行题、双行题和多行题。单行题只有一个正题,要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多行题还可在“正题”前加一眉题(引题),用来介绍前景,烘托气氛;正题后一行的则为副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②导语:在开头用一两句突出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揭示主题。③主体:紧接导语,全面具体地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及原因。④背景:交代与事实有关的政治历史事件及环境氛围,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⑤结尾:可概括事实,可预示发展,可提出希望。应该说明的是,新闻由以上五个部分组成,但并非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同时具备,要视具体情况而言。

(5)电报稿

①电报上端第一部分由邮局填写,与发报人无关。②收报人:在“收报地名”栏填写“××省××市”,再在下边方格栏填写收报人详细地址和姓名。③电报内容和署名:顶格从左向右写,一格一字,不留空格,不加标点,阿拉伯数字四字以下占一格,按一字计费,电文内容要简明,应准确表达信息。正文后连写姓名或单位。④末尾:电报下端填上发报人姓名、住址和电话,主要备查。此栏内容不拍发,不收费。

(6)广播稿

广播稿没有固定格式。但应按以下要求去写:①内容要有针对性,及时反映群众生活、学习等情况,报道他们希望了解或普遍关心的问题。②形式灵活多样,可用新闻、通讯、总结、短评、说明等多种形式,有时还可采用诗、快板、相声等形式。③语言要通俗化、口语化,说来上口,听来顺耳。④篇幅力求短小,便于播发。

(7)申请书

①标题:第一行正中写上“申请书”字样,也可根据申请书的内容,标明具体名称。如“××申请书”。②称呼:在标题下空两行顶格处写出有关团体、组织、机关、单位名称,或有关负责人的姓名。名称后要用冒号。③正反:名称下一行空两格处写起,转行顶格。申请的事情、理由一般分段写。④结尾:一般写“此致、敬礼”之类表敬意的话,格式同书信,也可不写。⑤署名和日期:在结尾下一行(没有结尾则在正文下一行)的后半行,写上申请人姓名或申请单位名称,在署名后面或下面,写上日期。

(8)说明书

说明书一般分两种形式:一是条款式,一是短文式,介绍某种产品或某项活动,可用条款式,逐条说明;介绍剧情一般采用短文式。写作说明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语言应通俗易懂;②实事求是,不可夸大;③对说明的事物不仅要介绍优点,而且要说清楚应注意的事项或可能产生的问题;④可在正文前加上标题。

2.关于语言。应用文的语言应该规范、连贯、简洁、平实、得体。

所谓规范,包含:①语言通顺,合乎汉语语言习惯;②用字规范,不写错字、别字、繁体字,不用废止的异体字,不生造简化字。

所谓连贯,指思路清楚,复句内部句与句之间、句群内部都有紧密联系,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句意贯通。

所谓简洁,指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特别注意应用文中某些文言词语,如“届时”“为荷”“莅临”等含义弄懂,正确使用。

所谓平实,指语言力求准确、朴素,把握特征,实事求是,往往不伯铺叙、描写、想象、渲染、抒情和夸张。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7

1.知识与能力:把事情叙述清楚、完整;正确使用动词;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读题目,理解作文题目的要求;巩固思维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想象,热爱大自然,喜欢春天,并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次作文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的“小笔头”。自己认真读一下题目的要求和例文,看看这次的“小笔头”要求我们写什么。(学生回答)

这次作文要写春天,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写:写一首小诗;写一件有关春天的事情;编写一个关于春天的童话故事;画一幅关于春天的画,在画的下面写上文字。

二、找素材,选素材

1.找素材

春天来到了,你都看到了什么呢?你在春天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关于春天的信息说出来。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画思维图。)

把自己看到的春天景色、闻到的春天味道、想要在春天做的事情,按照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思维图的样子,在自己的作文本上,把自己的思维图画出来。

2.选素材

在你画的关于春天的思维图中,你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把它选出来。一会儿我们就写我们最想告诉别人的事情或者看到的春天的景物。

三、结构安排

我们每个同学都选择好了自己想要写的内容。你们都想怎么写呀?是写一首小诗,写一件事情,一个童话故事,还是画一幅画,在下面配上文字呢?(指名学生回答)

1.写一首小诗

就要按照诗的格式来写,请看第一课《春的消息》。

风,摇绿了树的纸条;

水,漂白了鸭的羽毛。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

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

句子都比较短,一个内容写一个段落。

2.写一件事情

如果你要写关于春天的一件事情,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是怎么开始的,经过是怎样的,有什么结果写清楚。

3.写一个童话

童话中的人可以是真实的人,也可以是小动物、花草,他们都会说话。比如:

小刺猬学唱歌

一天,刺猬妈妈让小刺猬出去学唱歌。

小刺猬走到公鸡音乐房。公鸡老师说:“你是来学唱歌的吗?我来教你吧”,说完就喔喔喔的唱了起来。小刺猬怎么学也学不会,就去喜鹊音乐房了。小刺猬说:“喜鹊,你能教我唱歌吗?”喜鹊很高兴答应了,并喳喳喳的唱了起来,小刺猬还是学不会。又去小猫音乐房,小猫又教他喵喵喵地唱歌,小刺猬还是学不会……

4.画一幅画

可以在我们的作文本上用彩笔画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画,一定要写上画的是什么呀,要不别人会看不懂的。把你想写的画成思维图吧。

(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思维图,教师指导:怎样安排结构,给别的学生示范。)

四、指导写具体

根据学生画的思维图,具体指导。注意使用上学到的作文知识。

1.注意动作描写

如:春天,我们折下一枝手指粗的柳枝,拿小刀切割齐整,然后搓一搓,使绿色的树皮略略熟软,猛一下抽出树枝,一管柳笛就温顺地呈现在手中,愿意怎么吹就怎么吹。

(作者是怎么制作柳笛的:折下柳枝——拿小刀切割整齐——搓一搓,使树皮熟软——猛地抽出树枝。)

在自己的作文里,如果有动作,一定要把动作写明白。

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当柳树的长发披散开来,在春风里沐浴时,榆树常常把身子探出墙头,向我们招手。”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清晨,露水还浸润着榆钱的时候,它们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春天的景物的时候,如果用上一两句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作文就非常棒了。

五、自主写作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8

关键词 写作能力 激发灵感 兴趣 阅读

对小学生来说,作文能力是初步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书面语言完整地、系统地反映出来,从而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思想情感,是语文特殊能力之一。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与诸多因素有关。

一、兴趣与写作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内容可写,认为写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应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性,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果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就会觉得有话要说,作文的水平也将随之提高。

在《家乡的变化》一课中,对于生活在现代化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是无法凭空想象出过去的样子的。我采取了展示一些历史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对过去的城市面貌有所了解。通过了解和对比,学生对变化之大无不惊叹,对这一次的作文产生了兴趣,也能够抓住主题,把文章完整地写下来。

二、阅读与写作

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是基础。阅读是理解的过程,是分析的过程,是概括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很多同学在文章读过之后,在脑中没有停留,对其中的词语、句子、写法、结构等等都没有留意积累。从平时要求的摘记中可以看出,写作能力好的同学,对自己所摘抄的内容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相反,写作能力差的同学,其摘记就是将文字抄了一遍,没有进行思考,写作能力也就很难提高。美国教育学家马丁指出:“学生学写的时候,他们就学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文章写得好的人大多得益于读得多。古今中外那些著名作家无一不是通过丰富的阅读来提高自己学养的。学生可以从阅读教材所选的各种类型的文章中汲取、积累字词句篇等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习选词造句的知识和方法,在观察分析事物、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受到直接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观察与写作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感到写不出东西,其主要原因是缺少观察。写作首先需要内容,从根本上说,它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观察得越多越细,对生活的认识越全越深,可说可写的内容越多,言语就越丰富。作文要写得好,必须在头脑中积累客观事物大量的表象,表象直接参与作文心理过程,没有表象的“库存”,作文必然是空话、套话,言之无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积累丰富、鲜明的表象,为作文提供大量的素材,就不会苦干没有东西可写。在观察过程中,还会触景生情,激发灵感,产生书面表达的动因,有了“想写”的需要和积极性,自然就会消除“不爱写”“怕写”等畏惧心理。离开观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水浒传》里的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令人倾倒,就是源于作者平时对各类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再经过思考与艺术加工,从而诞生了这些熠熠生辉的形象。加强观察,平时就要多注重多练习。如,看到美丽的景色,就试着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出来;做了一件事情,就试着用语言文字叙述出来。久而久之,观察能力提高了,写作的素材多了起来,写作兴趣也就提高了。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9

[关键词]秘书写作 依法治国 法治精神

秘书写作作为社会活动主体行使管理权的一种工具,法律对它的制约也日益完备和具体化。因此,秘书人员必须依法写作,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其辅助管理、沟通协调的作用。

依法写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积极意义

依法写作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制度要由人来制定、由人来操作运行这一特性,决定了秘书人员只有依法写作,才能优质高效地为领导和领导工作服务,从而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依法治国的目标相统一。秘书人员依法写作,就是要考虑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上级精神,把写作的各个环节纳入法治轨道,绝不可有法不用、违法写作。

依法写作是社会活动主体依法管理和加强效能建设的重要保证。秘书写作质量高低,是否依法写作,将直接影响机关单位的管理质量和效能建设。随着依法治国方略渐入人心,秘书写作在依法管理中担负着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秘书人员办事、行文更多的要符合国际惯例。秘书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用责任、用思想、用能力依法写作,确保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依法写作是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合法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面对的事物将越来越复杂,单凭领导者在很多时候无法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秘书人员从事的是辅助领导工作的特殊职业,领导对他们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他们在领导决策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不仅要求提供信息、办文办事,而且要求参与政务、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参谋作用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秘书人员提供决策参考的合理合法性。所以,秘书人员只有严格依法写作,才能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合法化打下基础,有力地推动领导工作顺利开展。

依法写作是秘书人员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往往是比较原始的,具有法治观念的秘书人员就会在法制的框架内对事物进行优化组合,正确评价,对信息进行科学判断,认真梳理;将搜集来的有关情况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路进行思考,向领导提出富有新意的建议;将群众中的一些新的思路、经验和建议进行综合,形成集中群体智慧的新方案。总之,秘书人员只有依法写作,才能为领导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在写作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

如何做到依法弘扬法治精神

加强法律修养是依法写作的保证

第一,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写作的能力。秘书人员法律修养如何,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本质特征。因此,秘书人员必须自觉地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才能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依法写作的能力。

第二,要处理好服从领导与服从法律的关系。对领导的正确决策,应当坚决执行;对错误的违法的指示,则应区别情况采取对策。属于认识和水平问题造成的,应帮助领导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于个别利欲熏心、不听劝谏的领导,就要敢于向组织和上级反映和揭露问题。

第三,要敢于将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秘书人员在领导身边工作,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决策机密,如果没有较高的法律修养,甚至拒绝监督,就会慢慢走向腐败、走向堕落。

第四,要把保护人民的权利作为秘书写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上来说,秘书人员是通过为领导服务来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的。秘书人员起草文件、写领导讲话稿,哪怕是其中的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执行,如果有偏差,就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秘书人员必须依法写作,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写作内容要符合法治原则

秘书人员作为领导决策和各种具体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订过程的参与者,应知法懂法,严格依法执行,使出台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符合党纪国法。如果不遵循法治原则,不但会造成法治上的混乱,而且会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秘书人员为领导起草讲话稿,贯彻落实领导意图,必须要以法治原则为基本准绳。

努力做到写作主体、程序、文种和格式合法

第一,秘书写作主体“代领导立言”、“代机关发言”要合法。秘书人员作为秘书写作主体,他们所进行的写作是代表领导或机关单位的,这就要求他们在写作时要与机关单位和领导的性质、身份相符,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依法写作,切实减少机关单位在行文和行使权力时职责不明、揽功诿过、互相扯皮的现象。

第二,秘书写作的行文程序要合法。现实工作中,尽管违反行文规则行文、不按程序行文、按长官意志行文、草率行文的现象比较突出,但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秘书写作行文程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秘书人员只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则操作,就能有效地保证所行之文符合法治原则。

第三,文种要合法。秘书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选择恰当的文种。尤其是对公文而言,误用、滥用文种,都会影响到写作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合法性。

第四,写作格式要合法。公文类文种写作格式有着严格的规范化要求和规定,任何机关单位行文时,都要遵循。而非公文类秘书写作尽管没有严格的规定,其用纸技术指标、用纸幅面及版面尺寸、图文颜色、排版规格与印装要求、页码等各要素都可以参照公文格式执行。

努力营造依法写作的法治环境

第一,加大对依法写作的立法工作。现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对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作出全面、系统法律规定的法规性文件。但该办法对违法写作的处罚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具体文种的限制有限,难以涵盖秘书写作实践中多样文种的规范化需求;各级各类秘书人员和相关领导,对该办法的法律地位,对施行办法的执法行为,认识还不够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依法写作的立法工作,制定出覆盖面广、适应范围宽、可操作性强的秘书写作法规。

关于写事的作文篇10

关键词:写作训练;初中语文教学;写作训练中的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87-01

目前的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提高学生写作训练看成一项重要要求。写作训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成了最重一项任务。关于以上观点,在课程标准中已经谈到过:"学生要会写读书笔记和书写日常信件;学生还要学会写日记、修改自己的文章并能相互交换进行修改。"的话语,里面还提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每学期不少于16次,要求在40分钟内写完一张半左右的文章"等具体的要求。总之,根据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来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语文教学里的写作训练中重视引导学生确实很有必要。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作训练?下面我根据自己在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看法。

1.引导学生增加语言资源

写作训练中语言资源很重要。要增加初中生的语言资源,首先必须制定好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要争取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取积极的效率。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多方培养他们写作技巧,对他们要有高度警惕,要避免一概而言或制定很高的标准,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多多阅读课外健康读物。

2.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里的写作训练中应该激发学生讲述独特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重视培养他们想象力。

3.写作训练方法上要创新

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忘掉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进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

4."写作训练"中要全面引导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能够口头及书面上准确表达自有想法、培养准确应用词句能力方面,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要求不同。并且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根据语文基本知识安排得很合理,其中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应该重视一下几点。

4.1要让学生清楚学会写什么,怎么写。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写什么,怎么写是很重要的。因此,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懂得自己在写什么?此点已经是写作训练中的最重一点。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记叙文和说明文看成是一种基本写作训练,再说以上两种文章形式在初中写作训练中占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关于这两种文章形式上应该给予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4.2"看图写作"是初中生初次学习写作的良好方法,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用此种方法时,要根据写人、写事、写景、写人物等小点认真引导学生。

4.3引导学生多多观察事物。观察――认知事物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精髓,也是培养创作能力的起点。

4.4要重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想象的基础。教师应该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4.5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书写练习中要通过突出重点而引导学生。记叙文书写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技巧。安排记叙文练习时,教师首先要抓紧记叙文的六个重要因素(人、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结合与课本中的记叙文进行引导并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

引导说明文类型的文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说明文要以用某种方法将某一个事物解释给他人并且让他人认知此种事物为基本目标的道理,然后在实质性讲解根据需要解释的事物形状、特征、性质、用法、内部关系、意义等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5.要引导学生多次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