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1:44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测试;测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76-03

一、高职院校英语测试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摸索阶段进入现今蓬勃发展时期,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有创新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对我们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新的挑战。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1]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中指出我国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就是说,大力开展英语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今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心。

英语测试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是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则是真实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科学有效的测试才能为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英语测试制度改革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测试制度改革和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院校现行英语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英语测试改革却明显滞后。现行的高职英语测试制度已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要深入探究其问题的根源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青年英语教师,笔者根据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及参与相关课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取证,现总结如下。

(一)完善高职院校校内英语测试

学校考试属于教育测试,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用的、服务于教学目的的测试[3]。英语教师应当明确学校考试的特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试的命制。

1.测试形式应灵活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考试多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安排在每学期的期末。这种期末“一锤定音”式的英语考试,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也不能客观体现教师的教学进程,更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或直接经验的收获。而且由于形式和方法过于一成不变,英语考试中“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4]这四多四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刘润清和韩宝成指出,语言测试有多少目的,就会有多少种测试类别。也就是说,设计任何测试,不能按照一个模式进行,测试的目的不同,考试的形式、试卷的内容和要求自然不一样。因此,我们应明确每一次测试的目的、结合所考查语言项目的特性,灵活选择测试形式。如,想了解学生在词汇或语法等基础知识方面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可采用听写、提问等随堂小测的方式;想对学生英语读、写技能进行考核,则可采用提交英文读书体会、撰写英语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想测试学生听、说的能力,则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这样既能测试出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又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考试的厌惧心理。

2.考查内容应宽泛化、考试题型应多样化

由于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并未设有专门的英语测试小组,所以出题人仅为任课教师个人,考查范围则主要针对教材、以授课内容为主、个人倾向性较重。题型上又多以客观题为主,尤其是单项选择题,与要考查的语言能力内容不相匹配。此外,基于评分难、考试流程不易操作等各种原因,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测试通常被忽略。这就导致了考试根本无法全面评定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水平,更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交际、创新能力的培养。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首先要拓宽考查覆盖面,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本着来源于实际、立足于应用的宗旨,把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涉及的实际问题引入到考试中来。如,商务英语专业报关时英文书面材料的写作,既考查了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又加强了与专业的联系,提高了专业知识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题型上根据适合化、多样化的原则选择客观题型、增加半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如问答题、材料分析论述等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题目,以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最后,以真实性为原则听说结合,增设英语口语考试。无论何种语言的学习其最终目标均是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对于专业性突出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加大英语口语测试力度,既可以改变聋哑英语现状,又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度。如模拟医院查房、配药情境,测试护理专业学生能否在该环境下与医生、病患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3.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教学评估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前者是指在一个教学阶段完结时,以定量测试手段,评价学习者该阶段学习情况的教学活动[5]。现为我国大专院校所普遍采用的方法,如期末课程考试。但是这一评估过于重视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过于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忽视学生实际交际运用、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查。与之对应的形成性评估则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强调过程性和采集信息的多样性。

因此,为避免单一评估模式带来的片面性,高职院校应建立两种评估模式相结合的英语测试评估体系,即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纳入考核范畴。如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随堂小测、作业等,与期末考试各占学期总成绩的一半。又如,对学生英语口语进行测试时,课堂上的问答、小组讨论以及任务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评价都将纳入到总体评价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评价全面,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测试数据分析应用科学化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英语测试数据的分析处理仍采用较落后的传统方法。卷面以百分制居多,阅卷工作及数据资料的整理均由教师手工进行,质量分析也仅限于及格率、平均分等,流于形式。低质量的测试数据分析,既不能全方位体现教师的教学成果、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取得更大的进步。

由李莲英和王金生[6]等人对国内英语测试研究的统计分析,不难看出,测试的理论不断更新、测试研究也涌现出新的方法和思路,但是对测试数据分析与应用的研究几乎为零。这就要求我们应用现代化手段和先进的软件,借鉴国外测试数据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逐步使英语测试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科学化、现代化、准确化、高效化更好地为英语测试和英语教学服务。如,可借助有强大图表功能的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即“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或者易于操作的excel表格来实现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生成的英语测试成绩分布图,就可以实现从纵向比较同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进展情况,从横向对本班学生之间、各班级之间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实现数据分析对英语测试、英语教学工作的支撑、促进作用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推进作用。

在众多影响测试数据分析准确性的因素中,阅卷的公平、公正性值得探究。客观题的评阅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来完成以减少人工误差;主观题的评阅,由于没有相对标准的答案,则可借鉴中、高考评分方式,即同一主观题由多位教师进行评判,取平均分为最终得分。这样可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原始数据的公正性及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5.组建专门的测试小组确保测试内容专业性、真实性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为非专业性的公共英语,任课教师为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少数院校另设有由专业课教师进行授课的专业英语课程。也就是说参与测试题编纂的多为公共英语教师,他们往往不具备所教授专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进行英语测试时多偏重于语言的运用,缺乏对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下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因此,这里笔者建议采用合作测试模式即专业人员或专业学科的专家和语言教师共同承担英语测试的工作。由至少一名专业课教师和至少一名语言教师组成合作测试组,从确定测试目标、选择考查内容、筛选题型到试卷的编写、测试的执行,专业人员都全程提供协助和指导,语言教师担任具体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以帮助语言教师切实地了解学生目标语言使用的环境而语言教师则可以使专业教师更了解学生面临的语言困难,不仅能够确保英语测试的专业性、真实性,也为今后英语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专业英语标准化考试

田剪秋[7]指出英语考试分为通用英语考试和专门用途英语考试,而专门用途英语考试则可分为学术英语考试和职业英语考试,其中职业英语考试又可细分为通用职业英语考试和专业英语考试。专业英语考试是针对各行各业的专用职业英语考试。

现今,国内外英语考试种类繁多,中国考生和教师较熟悉的剑桥商务英语考试(BeC)、托业(toeiC)和博思考试(BULatS)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职业英语考试。我国在校的高职高专学生必须要参加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也属于此类考试。而在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专业英语考试有澳大利亚的医药卫生行业英语测试(oet),美国护士资格考试(CGFnS),剑桥考试委员会的法律英语测试(iLeC)和金融英语测试(iCFe)以及欧洲空管局的空中交通控制英语考试(peLa)。这几项考试主要涉及四个行业领域且起步较早,尤其是oet是较早的大规模专业英语测试。我国虽也相继出台了针对金融和it业的三项大规模专业英语考试,但是远不及上述考试的影响深远涉及面广。

作为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国家,我国却少有自主研发设计的标准化专业英语测试,既不利于专业人才技能的鉴定,也不利于专业英语教育的推动,更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创新,各行业迅猛发展,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因此,应借鉴国外已成规模的专业英语测试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由专业的考试机构组织建立专业英语标准化考试,随着考试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发展逐步拓展到更多专业领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三)英语测试改革实施的保障因素及后续思考

无论是校内英语测试的改革还是建立专业英语的标准化考试,首先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政府将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其次,有赖于各院校之间的积极响应、精诚协作,开展专业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最后,取决于英语测试改革最切实的执行者――教师,能否摆正心态、转变思想、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测试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想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将高职高专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爱应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轨道上,就应不断更新理念、转变思想,深化测试制度改革,实现测试制度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然而仅对英语测试进行变革却没有其他与之相呼应的教学体系,如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计、科学的课程安排、恰当的授课方式,高质量的教材,那么高职英语测试改革也是难以推行进而成功的。因此,在深化高职高专英语测试改革的同时,更应对相关的英语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探索,只有各个方面都稳步发展、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0,(5).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刘云秋.高校英语考试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176-177.

[5]王振亚.现代语言测试模型[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思考

一、概述

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英语的地位在职业学校位置比较尴尬,学生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对英语的学习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冷眼旁观,消极应对,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处境很窘迫,教学比较被动,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比较松散,学生缺少动力,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12年12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教育厅在无锡市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全省职业学校推行学业水平测试,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2013年率先在南京、常州、南通等3个市的2012级学生中试点学业水平测试。2014年起,无锡、苏州、盐城、镇江、扬州等5个市参加学业水平测试试点,进一步扩大了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的范围。同年,徐州市教育局也在徐州市职业学校试点全市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

二、要正确处理英语教学与学业水平测试的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旨在反映学生主要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业水平测试在普通高中已经实施多年,颇具成效,而在职业学校这项测试方兴未艾,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仅仅在上海、浙江、江苏、河南等地开始推行。学业水平测试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层次发展的产物,有利于职业学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渠道,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徐州市虽未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试点范围,但也在全市的部分职业学校试行了全市统一时间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于长期以来没有任何升学压力的职业学校来说,推行学业水平测试,可谓影响巨大。

首先,就目前情况看,英语教学在职业学校受到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教学、考核等方面随意性很大,教学内容随意简化,考核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陋习。学业水平测试的提出无疑为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规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不失为一种制度层面的监控。这必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跨文化交际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提高业务素质,进一步提升执教能力,摆正教学态度。

其次,推行英语学业水平测试必然对现行的职业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冲击。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核心都是紧紧围绕专业技能而展开的,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优劣才是职业学校关注的焦点。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首先在学生原有水平方面就略输一筹,更何况在职业学校的大环境下,让学生重视英语学习可谓难上加难。因为,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对专业都是论述颇多,而对文化基础课则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如果大张旗鼓地强调对英语学业水平测试的宣传,会不会使学生的精力分散,影响专业技能的学习呢?

再者,英语学业水平测试是不是能真正起到当初设计的初衷呢?江苏省推行的职业学校英语水平测试的考试大纲主要是依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和201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颁布的《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标准》制定,更侧重于后者。以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英语1-3册为考试复习范围,重点考查三年制中职学生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日常英语应用能力、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我省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由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英语,该套教材设计新颖,可以说是为英语学业水平测试量身定做,贴近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架构,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主题为载体,按照“循环拓展”的原则组织内容;每个单元按照教学导入、听说、阅读、写作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落实“做中学”的人本教育思想。但是,英语学业水平测试是以卷面考核的方式呈现的,那么如何处理好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呢?

(一)英语学业水平测试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问题

根据职业教育的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而就目前学业水平测试实施过程中推出的单纯的笔试评价模式是否有助于促进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此举是否会重蹈覆辙,将学生再次带入以前传统教育中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或“高分低能”的老路子?作为实施学业水平测试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执行该考核方式的过程中,能否更多地统筹兼顾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间的问题呢?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与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之间冲突问题

现行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作为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引导者,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度,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如何将鼓励课堂活动多样化的任务引领教学理念和现行学业水平测试下传统的应试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业测试能力,是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在现行职业教育新课程背景下推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对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以利弊来界定,毫无疑问对职业学校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有一定的改观,同时也希望学业水平测试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能真正起到对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目的,整体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深化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3

【关键词】软件测试;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1.课程的定位与教学设计

1.1课程定位

《软件测试》课程作为软件专业二年级下学期的专业课,它的前导课程是《数据库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实施》,后续课程是课程实训及毕业实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熟练使用常用软件测试工具,并能运用软件测试工具完成应用软件的测试工作,提高学生对软件的测试与维护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的团队协作能力。

1.2课程设计思路

软件测试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要用到的核心技能。因此,本课程应该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职业能力:白盒测试、黑盒测试、自动化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软件测试》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转变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企业培训体系,引入企业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项目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授课内容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不再单纯地只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围绕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取,这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

2.教学设计

2.1教学情境设计

本课程小组通过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亚德科技、重庆大佳、重庆港澳大家等软件公司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际调查,制定了适合高职学生的软件测试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确定了软件测试课程典型的教学情景与子情景,在教学情景中给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在教学中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三结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本课程的5个工作过程及11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2教材设计

(1)教材应充分考虑软件测试的实践特性,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引入必须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2)编写的内容要以项目驱动为原则,以企业的实际案例、场景模拟、工作过程录像为载体,增强课后的能力拓展,并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所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编写,并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团队协作意识。

(3)教材应突出软件测试技术的实用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技术上的操作,而忽略了软件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教材中应融入软件测试技术中所用到的新规范、新技术、新标准、新工具、新知识,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软件测试的前沿知识。

(4)教材应充分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因此,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内容应详略得到。

2.3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白盒测试、黑盒测试、自动化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课程实训才能达到对项目作规范需求分析的培养目标。具体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1)全班学生分为n个项目小组,3人一小组,1人任组长,组长要求协调沟通能力比较强。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软件总体的测试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组建软件外包中心,引进企业项目,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在软件公司的测试流程。外包中心作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达到理论和实际不脱节。

(4)教学过程中可参考软件测试评师考试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技能等级职业标准。

(5)教师模拟企业的项目经理,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构建软件测试知识体系。

2.4教学评价设计

(1)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作测试、课后拓展、任务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考核。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每个项目小组在完成课程后,要将所学的内容做ppt,汇报本小组项目完成的情况以及体会。

(4)实行学习过程的过程化考核。平时作业、期中与期末考试均采用上机实训的方式考核,对于不合格者,在团队的协作帮助下持续练习,直至过关。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不断地练习,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5)课程的学期成绩=平时作业(10%)+上课考勤(10%)+小组项目测试情况(30%)+小组ppt总结情况(10%)+期末成绩(40%)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围绕软件测试课程,收集教师和学生必备的软件测试工具,制作适宜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组建软件外包中心,搭建实训工作平台,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其职业素养。

(3)要充分开发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主学习,弥补学生课本知识的不足。

(4)充分利用和开放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实训合一,将理论与实践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5)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课程教师的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课程的实施效果

(1)基于项目化的授课内容

建立软件外包中心,引入企业项目内容,软件测试的授课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参照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岗位要求,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环境,就业零距离上岗。

(2)基于过程化的授课方式

老师授课不再单纯地讲解理论,完全按照企业的软件测试流程开展,制定规范的软件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利用测试工具测试、编制测试报告,有利于学生养成职业化的学习习惯与工作习惯。

(3)基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备

学生在软件外包中心上课以及实验,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企业工作环境。

(4)基于能力化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评价不再单纯地以理论考试为依据,而是从学生的软件测试专业能力、利用软件测试工具的能力、团队沟通协调能力进行综合地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软件测试》课程设计[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0(9).

[2]程茂,温静,吴玉洁.《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蔡建平.开源软件测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3).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4

1.1立足于大交通概念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部的成立,对大交通概念下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一定的土木工程基本知识和检测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土木工程质量检测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工程检测单位、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机场、水运等工程的试验与检测、质量检验评定工作,也可面向大中型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监理单位从事工程设计或管理工作。主要课程有公路施工技术、桥涵施工技术、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工程测量、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仪器及设备等。具体的工作岗位或部门为:工程试验检测、工程施工、公路测设、工程养护维修、工程管理等。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具有识读和绘制工程结构设计图的能力;具有公路与桥涵勘测、施工放样和竣工测量的能力,达到中级测量工以上水平;具有土木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达到中级试验工以上水平;具有从事道路与桥涵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能力,达到中级施工员的技术要求;具有编制公路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处理和协调正常事务的能力。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人:首先,应具备基本素质与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和数学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其次,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知识与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问题,具有从事道路、桥梁、水运、机场道面、隧道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再次,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施工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和公路养护的多专业技能。

1.2立足于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办学历程及社会声誉

1997年,本院开始设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专业;2004年,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本专业统一更名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试验与检测方向);2008年更名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该专业历经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已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之外,土木工程系现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公路监理、港口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铁路工程技术等九个专业,形成较全面的、立体化的、高职高专层面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被教育部列为部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作为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批准的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以本院土木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土木工程检测特色专业具有有利的先决条件。该中心现有专职教师29人,中、高级职称比例55.5%,双师比例95%,外聘兼职实训指导教师34人,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他们分别来自施工一线、工程管理、检测公司等相关部门。现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双师型”素质、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专业齐全的专职教师、业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内知名专家、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院坚持“立通,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精心打造“安徽交通黄埔”品牌,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吃苦,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在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中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2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的意义

教学探索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3]。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4]。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出发点是教学,归宿是人才的培养、就业的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式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岗匹配的要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门技术人员。

2.1理论意义

2.1.1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特色专业教学研究,对于巩固现有专业成就,开拓专业未来发展思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任何一门专业教学都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把握教学规律,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方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业绩。

2.1.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院的发展

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和衡量标准。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最终都要依靠教师为其本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特色专业建设为教师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个舞台上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业界同行交流教研经验,探讨学科前沿,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同时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的发展[5]。

2.2现实意义

从区域背景和人才需求背景看,开展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公路交通提供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保障,以满足将资源与市场、生产分工与合作紧密联系的要求,全国公路交通建设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扼华中而东西,向来为东南沿海通往中西部的交通要塞。公路交通运输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3200亿元。其中,铁路1400亿元(含城市轨道交通200亿元),公路1300亿元(含高速公路850亿元),航道、港口200亿元,民航50亿元,管道80亿元,综合交通枢纽170亿元[6]。巨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急需大量建设人才,实行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毕业与上岗“零距离”,树立培养满足社会“急用”、上岗“实用”的新型人才观、以适应具体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结构需求的“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今后几年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紧缺,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监理单位等都需要相当数量的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在毕业生招聘会上,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该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将现有的桥梁、隧道、机场、道路等的检测技术向港口、航道、船闸检测技术方向拓展,培养的人才在全省交通系统形成“水陆两栖”、一专多能的试验检测技能型人才,从而形成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特色,使该专业在本地区达到领先水平,为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成就

3.1形成“模块化”特色教学

就目前而言,“模块化”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在教学改革的呼声中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中。但相对于传统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来说,尤其是我校的高职教育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分课程、分章节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概念一旦进入检测专业教学领域中,必定会引起新的教学思维和突破。将检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土木工程建筑材料试验模块、桥梁与隧道结构检测模块、公路、市政、机场道路现场检测模块和港口、航道与船闸结构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实行导师负责制,全面负责该模块的教学与学生考评。

3.2打造精英教学团队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带头人和开拓者,组建一支创新能力强、协作意识强、知识资源强的教学团队,方能切实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本院把对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落实为对教师的培育培养上:一是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培养,在学历进修、科研经费、职称评审上都有一定的倾斜和照顾。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申报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以科研促进教学,切实提高检测技术专业实验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所有青年教师都要努力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条腿走路。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培养,“双师”型人才是特色专业发展的灵魂,委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引进优秀的企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在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有计划地选派5名教师走向生产一线锻炼。三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培养,选拔检测专业带头人1名,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输送2名培养对象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训与学习。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具体表现在年龄、教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只有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才能突破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向更高、更宽的平台发展。

3.3完善成熟的实训条件

检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模块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训、专项培训、顶岗实习等。具体有:道路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测量综合实训、公路工程认知实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认知实习、水运工程质量检测实训、机场道面试验检测实训、隧道工程试验检测实训、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答辩。拥有专用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200平米、具有真实或模拟现场的专用实训场所10000多平米。建有工程测量、检测、力学、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集料、工程地质、建筑结构、工程CaD、勘测设计等实训室;同时拥有安徽交院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设计事务所3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通过多年加大投入,扩建场地,现已基本建成实验实训设备先进,融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实验实训中心,2007年被交通运输部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确定为安徽“交通行业技能鉴定站”。而且是安徽省交通系统唯一的试验检测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具有校企深度融合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新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38个;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3.4提升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着“立通、服务社会、互动双赢”的原则,本院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服务地方交通建设。利用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参与生产、项目咨询、技术开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化”,增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成安徽交通行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基地、干部和职工继续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和安徽高职教育的“双师素质”培训基地。本院受安徽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委托,长期举办全省试验检测人员培训班,为我省交通建设一线培训了大批试验检测技术人员。

4结束语

在参与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受:

4.1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集体工程,是一项团队成果需要凝聚团队的向心力,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团队成员协商分工,尤其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充分体现合作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搭建能够让教师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开拓思路,注意多专业的结合,检测技术专业与土建其他专业的密切结合。

4.2特色专业教学探索要量力而行、切实可行结合本院的客观实际及检测专业建设现有状况,采用恰当适合的方式方法,因地适宜、因材施教开展教学研究。每一届学生、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和素质都参差不齐,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整体划一,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符合本院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尽量细化、具体化,讲究针对性、实用性。适当把握教学难度,既能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个“度”的把握实属不易,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结合教学实践用心体会与揣摩。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口语教学;口语测试;医护英语

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的标准,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水平,必须转变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使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执业从业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为此,本学期开始笔者与卫生学校英语组各任课教师的经过学习与研讨,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评形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英语课程是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必须构建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不断促进高职英语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整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技能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1.整合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目前学校使用的高职英语授课教材是《新视野英语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其内容主要是介绍西方文化、节日、校园生活、寓言故事、体育、饮食等,完全属于单纯的“听、说、读、写、译”语言基础能力的训练,属于基础英语,对于巩固高职学生语言应用基础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卫生学校的学生来说,特别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与其未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相差甚远,没有突出职业英语的特色,不具备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教材内容和结构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导致学生感觉学无所用,因此学习态度散漫,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应当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护理专业英语)有效衔接,将基础英语知识与护理英语知识有效整合,紧密结合具体岗位需求,使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直接挂钩,这样不仅使学生感知所学内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贴近其未来工作的真实场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2.提供多样化课堂教学,满足不同专业、水平的学生需求“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培养模式是到目前为止较符合高职生学习英语特点的课程设置形式,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技术与素质并重的原则,而以职业培养为目的的教学,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备更多的技能,这就需要多样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手段。长期以来,高职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语言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却只是课堂上的听众,师生、生生互动性差。在这种教学环境的驱使下,不仅教师的思维受到了制约,缺少创新和独特性,而且学生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和主体能动意识,甚至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改下的英语课堂应逐渐过渡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同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将职业英语教学与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相衔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模拟工作情景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法等,为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口语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未来的岗位。3.采取有效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施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因此,要改革将单一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测量学生能力水平的陈旧的评价体系,采用科学的、多样的、全面的考核机制,以考促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与应用能力。

二、具体改革方案

1.增加口语教学此次高职英语教改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口语教学环节,每学期高职英语教学学时为60学时,教改后将之前20学时的“习题精讲训练”调整为10学时“习题精讲训练”、8学时“口语实训与演练”以及2学时总复习。2.调整课程考核方案,增加口语测试我们调整了课程考核方案,在考试课的课程考核方案中,平时考核不变,占40%。期末考试增加口语测试,占10%;期末笔试占50%。期末考试加入10%的口语测试,有效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把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纳入口语测试的范围,从而推动职业学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3.将医护英语基础性核心词汇引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本次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将医护英语等级水平考试基础性的核心词汇引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希望可以有效衔接好基础英语与医学护理类英语。基础性核心医护英语词汇分为四期,并在每个单元结束前为学生细致讲解其用法与应用。

三、口语课教学设计与实施

1.口语课堂教学活动策略(1)利用课本内容引发学生兴趣。(2)课堂活动引发学生兴趣。(3)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4)讲究纠错艺术,正确对待学生说英语时出现的错误。2.口语课堂教学活动形式(1)小组讨论。对于大班教学而言,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最多的学生得到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是最佳的选择。教师在设计题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合理控制题目的难度,选择与每个单元话题贴近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保证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2)情景表演。根据对话场景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具体情景,使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演练对话来加深对相应话题的口语表达能力。情景表演步骤:①准备阶段。教师针对某一话题设置具体的情景,介绍基本情况,讲解会用到的核心句型,提供可能会用到的话题相关用语,解释各角色任务。②分组布置任务。③演练。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其组织并参与活动。④情景对话表演。⑤讨论与评价。活动结束后给予恰当点评。(3)汇报训练。通过背诵、总结等情形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英语表达,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3.口语课堂教学活动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运用英语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来达到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3p教学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改变了过去英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状态,给予了学生更加丰富有趣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通过完成各式各样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得语言知识,并且增强了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情景教学法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等,教学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对情境的设置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口语测试设计与实施

1.口语测试模式2.口语测试的目的与原则英语口语测试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注意朗读,积极开口,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导向作用。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口语测试的尝试促进本校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使之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反而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英语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交际语言,从而提高本校英语教学质量。3.口语测试对象与特点此次口语测试对象为2015级高职护理、医学影像与检验等专业的学生,试题的设计要全面反映此阶段学生的听说能力,材料的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贴近所学教材中的相关话题。4.口语测试的组织与实施此次口语测试采取面试这一直接型口语测试形式。直接型口试是一种传统的口语测试方式,需要考生和考官面对面地交谈,要求在考试中真实地再现口语在真实语境中的特点。具体采用“二对二”的多向交互模式,每组测试中有两名考官和两名考生,考生两人为一组;两位考官中,一位主持口试,同时评定综合得分,另一位专门评定分项分,考生主要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交谈反映口语水平。具体实施分为两个测试阶段:第一阶段:小组对话。第二阶段:朗读并回答问题。5.口语测试评价标准口语测试评价标准应结合本年级每学期的学习内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包括以下几方面:(1)语音语调。学生发音要准确、清晰,语调自然流畅,学生朗读时能恰当地运用意群断句,连读自然正确。(2)模拟语境交际。按照教学大纲功能意念表选择话题,设计语境,创设信息沟。这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交际场景,选择与所处语境、说话时间和场所相适应的言语行为。注意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双方熟悉程度,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采用或严肃或随便的交际风格。注意或直接或委婉的交际策略,如怎么样开始、维持或结束谈话,如何转换话题,发现问题如何补救等。得体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向,如问候、打招呼、打电话、询问、邀请、致谢及道歉等。(3)师生交谈。根据所朗读的对话正确回答考官所提出的问题。从考生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互动交际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目前,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下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今后将继续探索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教授方法,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作者:宋起慧

参考文献:

[1]陈小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2):161-162.

[2]甘丽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2):7-9.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6

【关键词】pRetCo高职英语教育反拨作用

测试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评估语言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对语言教学又有很大的反拨作用。近年来逐步推广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目的在于考核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成人大专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测试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手段,并对教学起到反拨作用。笔者根据多年英语教学实践,针对pRetCo对高职英语教学反拨作用及如何提高pRetCo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提出对策。

一、关于pRetCo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englishtestForCollege,以下简称pRetCo)是教育部为了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提高高职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为反映和评价高等学校专科层次修完英语课程的在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而设立的标准化英语水平考试。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各校英语教学时数也由180学时至220学时不等,故pRetCo的测试方法分a、B两级,a级考试的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2)借助词典能阅读和翻译有关的英语业务资料,具有套写有关的应用文的基本能力;(3)能在一般交际和涉外业务交际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B级考试的要求是:(1)掌握基本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2)熟悉有关的应用文简单格式;(3)具有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能力。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pRetCo”逐步成为高职院校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pRetCo对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pRetCo不仅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由于pRetCo充分体现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它对我国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反拨作用,然而,作为一种测试手段,它也必然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pRetCo明确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所培养的学生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其指导方针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培养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要特别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这些要求也体现在pRetCo考试中,从历年的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一般性内容约占40%,应用性内容约占60%。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外语的具体目的和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辅导。此外,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应转变思想,“把由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重点转移到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必须把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这种目标明确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指导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其次,pRetCo考试为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否达达到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它在试卷设计方面,从命题、预测、试题项目分析到题库建设等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了考试的测量水平。其考试内容并不以某套特定的教材为基础,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和专业的差异性,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所学专业的不同为其指定合适的英语教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再次,pRetCo有其积极的反拨作用,但也有其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因有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pRetCo考试的通过率,甚至将其作为衡量学生能否毕业标准和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标准。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应付考试上,长期的备考促使有些学生厌倦了英语学习。一旦考试通过就不愿意再继续学习英语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从内容到形式朝pRetCo考试倾斜,以期得到较好的教学业绩。

三、提高pRetCo正面反拨作用的对策思考

1.以pRetCo测试为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由于pRetCo的测试方法分a、B两级,不同的级别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整体上有所突破。此外,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能力及要求将他们分为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有针对性、侧重点不同的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在平常的考试和作业布置上,可以分层次的进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多年来,英语教学偏重阅读教学,忽视听说教学。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应转变思想,“把由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重点转移到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必须把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到重要的位置”。pRetCo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要求在教学实际中应采取各种教学形式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要求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提供交际的场合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进行交流。通过角色扮演、即兴演讲、两人对话、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赛,以及开辟英语第二课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使教学逐步转向实用性,使英语与社会的需求接轨。

3.正确看待pRetCo测试,促进考、教的和谐统一。英国语言测试专家alanDavies强调:“测试不是教学,我们能够而且应该坚持这样的想法,即测试的运用是有别于教学实践的,它应被看作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方法,而所提供的信息是可以运用于教学和其他目的的。”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测试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能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因为考试,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英语能力为主,而不能仅限于某一种考试的范围。

pRetCo已成为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pRetCo在具体要求上强调要重视语言综合能力、交际能力和实际能力的运用,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pRetCo提供的参考标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报考pRetCo,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同时,pRetCo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对pRetCo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正确处理好英语教学与pRetCo的关系,实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使pRetCo达到最佳的反拨效应。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大勇.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m].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2002:288-292.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为保障从事教师职业者具备基本的从业资格而予以的标准规定和审核认可制度。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实施包括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在内的教师资格制度,并于2001年全面实施。根据《教师资格条例》,我国将教师资格分为七大类,其中,职业教育独占两类,即中职教师资格、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这还不包括高校教师中的高职教师。那么,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能否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其在职教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有效性如何?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基础,对教师资格制度在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

一、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标准分析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的有效性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格认证的有效性;二是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三是制度整体的有效性。

(一)职教教师资格认证的有效性标准

在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方面,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认证方式以及认证结果的有效性是评价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首先,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是否有效。一方面认证标准的难度是否合适,若标准过高,大量申请者难以通过认证,则会加剧教师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若标准太低,则使得认证缺乏约束力,进而降低了制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认证标准是否有效地反映了职教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如果认证标准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通过认证确实具备了职教教师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那认证标准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而且它也会成为职教教师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依据;相反,若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即使通过认证也不会是合格的职教教师,那么该标准就缺乏有效性,也不会成为职教教师教育与培训的依据。

其次,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方式是否有效。有效的认证标准还需要可靠的认证工具作保障才能真正有效。如果认证工具有效,那它就能测量出想要测量的东西;相反,若认证工具无效,那它就不能测量出想要测量的东西。因此,认证方式的有效性也是评价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就我国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而言,主要是看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以及思想品德鉴定等教师资格认证方式能否有效地测量出申请人真实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再次,职教教师资格证书是否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教师资格标准、认证方式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认证结果——教师资格证书上。因此,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是评价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包括教师资格证书是否能够作为持有者具备教学专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可靠依据;教师资格证书是否可以作为持有者胜任教学、是名合格教师的证明;教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是否可以预测其课堂教学表现会好于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如果教师资格证书能够代表教学专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作为持有者胜任教学工作的证明,且通常有教师资格证书者的课堂教学表现优于无教师资格证书者,那么教师资格证书就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相反,教师资格证书则缺乏预测效度。没有效度的证书,也就不会有信度,不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而没有信度的证书也就没有价值。

(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标准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度执行情况是衡量制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再完美的制度设计,若不能被有效执行,也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而言,评价其执行方面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作为职业准入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具体来说,一方面职教教师是否是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再取得教师岗位。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在教师招聘时,是否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如果大量的教师属于“先上岗,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对于教师资格证书也没有刚性要求,那么可以认为教师资格制度没有被有效执行,或者说教师资格制度执行低效。(2)作为执业资格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不仅是一项职业准入制度,而且也是一项执业资格制度。正如医生只有具备了行医执照,才能给人看病,才有处方权一样。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教学工作,才能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如果大多数在职教师都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那可以认为作为执业资格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执行高效;相反,若大多数在职教师并没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属于无证上岗或持无效证件上岗,那可以认为作为执业资格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执行低效。

(三)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整体的有效性标准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制度源于人性的弱点,旨在弥补人类理性的不足,减少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约束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交易费用,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就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而言,其有效性突出体现在满足政府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学校代表的部分私益与公益、教师和学生代表的个体利益方面。

首先,对于政府而言,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旨在保证职教教师队伍素质与质量,从而确保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检验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保证职教教师“入口”质量。(2)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规范职教教师管理。(3)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专业化。(4)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促进职教教师来源的多样化、促进合格职教教师“蓄水池”的形成。(5)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约束职教教师招聘中的机会主义行为。(6)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提升职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质量。教师资格制度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质量的提升方面,前面五个方面的有效性状况,最终都将归结于此。

其次,对于学校而言,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兼具公益与私益双重意义。从公益的角度而言,学校作为政府办学的执行机构,其对教师资格制度的利益取向与政府是一致的。除了公共利益需求以外,教师资格制度对于学校还有私益的意义。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恰当的教育制度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而所谓恰当的教育制度,其实就是能降低教育中的交易费用、扩展教育利益的边界、开创新的教育局面的教育制度。这里所说的恰当的教育制度,其实就是有效的教育制度。如果教师资格制度是有效的,教师资格证书及其认证标准是可信有效的,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即被认为具备了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具备了教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每所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就不必对教师岗位申请人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教学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测试与考核,从而节约了一笔显性的招聘费用;有了教师资格证书这根底线后,学校从拥有教师资格证书者中进行教师招聘,降低了将完全不胜任教学的人招进教师队伍中来的风险,减少了由此带来的损失;如果教师资格证书被视为拥有教学专业能力的证明,那么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标准就可以作为学校在岗教师培训的重要依据。减少教师招聘与培训的不确定性,提高相关工作的可控性,从而节约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减少学校自行开发教师培训标准所带来的费用以及专业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损失(如围绕教学专业标准的争论导致的教师培训工作的效率损耗)。另外,有效的教师资格制度还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能为学校创造更多的效益。

再次,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则体现在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两个方面。从经济利益而言,教师资格制度是否有助于其获得教师岗位,改善其经济待遇;从非经济利益而言,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提高其专业地位、促进其专业发展。

最后,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资格制度能否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与质量,从而减少因择校不慎而可能受到不合格的、非专业的教育教学服务的风险。在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看来,“专业化程度越高、有价值的特质的数量越多、可变性越强,就越需要借助可靠的制度,来支撑个人从事复杂的契约行为,并使条款执行上的不确性降到最低”。以职业资格制度为例,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职业一般不需要资格制度(如理发师),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则必须实施资格制度(如医生、律师、教师等)。就教师职业而言,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及其家长显然缺乏足够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缺乏足够的信息,即使对教学、教师有一定认识,也不及学校和教师。在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的求学行为就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他可能会碰到一所教师水平极差的学校,并受到不合格的、低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此求学不仅不能成才,白白浪费了金钱和宝贵的青春时光,还可能会走上歧途。因此,有效的教师资格制度可以确保每一名教师都必须是经过教育学专业训练的,均具备教学需要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均是合格教师,从而可以弥补人们理性的不足,降低学生及家长因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可能导致的教育行为风险,学生在任何一所学校学习都能受到基本的合格的教育教学服务。

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状态分析

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的有效性,笔者以上文有效性标准为依据,于2010年7月至10月分别以中职学校教师、中职学校校长、普通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其中,中职教师问卷调查分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共回收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回收率83.33%;中职校长问卷调查分布全国5个省,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90%;普通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9份,有效回收率为84.5%,样本均来自广州市。信度方面,Spss16.0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中职教师问卷、中职校长问卷、普通中小学教师问卷的Cronbach’sα信度系数分别为0.792、0.904、0.842,均具有较高的信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总体低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格认证低效、制度执行低效与制度整体低效。

(一)职教教师资格认证低效

首先,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未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根据研究,在现行教师资格制度框架下,尽管教师资格认证的宏观标准,即教师资格认证条件较好地反映了教师职业的通用资格,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基本专业要求,且据中职教师反映,教师资格认证条件的难度适中,[3]但对职教教师职业普遍要求的专业实践能力未作任何要求,且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未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专业的内在规定性。有些省(市、自治区)根本没有制定专门的“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和“中职实习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小学、中职教师(包括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教师)、中职实习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采用的是一套通用标准。这种通用标准根本无法照顾职教教师专业内在规定性要求,以此标准进行教师资格认证缺乏预测效度,申请人即使达到了标准要求,也不一定具备职教教师职业必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也不一定胜任职教教师工作,并不一定是合格的职教教师。另有些省(市、自治区)虽然制定了专门的“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和“中职实习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但其设计逻辑依然是传统的知识逻辑,并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逻辑进行设计,因此,未能充分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尤其是职教教师突出强调的学生管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体现得不充分。以此类标准测试申请人的职教教育教学能力同样缺乏预测效度。另外,既然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缺乏预测效度,也就不能有效凝聚职教教师专业共识,就难以成为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据调查,71.1%的中职校长表示他们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完全没有参考中职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换句话说,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在凝聚职教教师专业共识方面缺乏有效性,未能有效减少因围绕职教教师专业的争议和标准开发而导致的效率损耗。

其次,教师资格认证方式不能有效审核申请人真实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1)思想品德鉴定方式难以审核申请人真实的思想品德状况。现行教师资格制度,在思想品德要求上,将教师资格申请人与在职教师相混淆,目标设计过于理想,但鉴定方式又过于简单,只要求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的学校填写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的“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因此,简单化的鉴定方式与理想化的目标要求使得思想品德鉴定低效,根本无法审核出申请人真实的思想品德状况。据调查,76.9%的中职教师认为现有教师资格认证中所采取的思想品德的鉴定方式不能审核出申请人思想品德的真实情况;(2)以面试、试讲和说课为主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方式虽然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但在考察申请人思想道德素质、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方面缺乏有效性。另外,这类测试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受评审专家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缺乏相关研究,面试、试讲和说课的结构化程度较低,其效度令人担忧;(3)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内容效度低,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低相关甚至零相关。从部分省(市)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分析来看,虽然考试内容与考试大纲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除个别试题以外,考题基本上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试题的水平要求与大纲的规定也没有太大差异,只是略偏识记,但考试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表现出低相关,甚至零相关。因此,虽然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被认为是教师资格认证的重要方式(87.7%的中职教师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开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缺乏有效性(34.6%的中职教师认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成绩不能成为预测申请人实际教育教学表现的依据,通过考试或考试中得分较高的申请人,其课堂教学表现不一定好于未通过考试或考试中得分较低的申请人。

再次,教师资格证书缺乏预测效度。由于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加之认证方式的局限性,从而影响了教师资格认证结果——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据调查,15.2%的中职教师和15.7%的中职校长认为“申请人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并不可以代表其具备了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25.2%的中职教师和31.3%的中职校长认为“拥有中职教师资格证书者不可以被认为是合格的中职教师”;81.6%的中职教师和79.3%的中职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表现方面,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不一定比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好”。既然教师资格证书不能充分证明获得者已经具备了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也没有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合格的职教教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也不一定好于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那么就很难用其来预测持有人的职业知识和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表现,也不能以教师资格证书判断其是否是合格的职教教师。这种缺乏预测效度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弥补人类理性之不足、降低交易成本方面也就缺乏有效性。由此,学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即使应聘者已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学校依然会重新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职业素质,甚至有些学校直接以自己的教师资格标准代替教师资格证书要求,并不要求应聘者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因此,学校并没有因为应聘者拥有教师资格证书而减少招聘环节,降低招聘成本。另外,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还表现出地域差异性。据调查,不同省(市、自治区)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情况不同,预测效度也不同,但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是全国通用的。全国通用的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却不同,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此外,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还表现出类型差异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好于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执行低效

首先,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在中职学校尚未全面落实,且不同区域、不同类别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资格制度是一项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任何人从事教师职业,都必须事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然而,调查发现,作为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并没有被有效执行。2001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中职教师,53.3%是“先上岗,后有教师资格证”,而且17.8%的中职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并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书,54.1%的的学校只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有教师资格证书者。另外,在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执行方面,还表现出地域差异性,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东部与西部之间差异明显,从数据来看,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此外,在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执行方面,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情况明显好于专业课教师,而专业课教师的情况明显好于实习指导教师。

其次,中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持证率低,且不同区域中职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持证上岗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虽然作为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但作为教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已得到有效落实,中职学校在职教师普遍能够持证上岗。根据调查,91.15%的中职教师拥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只有8.85%的教师没有取得任何教师资格证书。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实习指导教师的持证率非常低,只有7.49%的中职教师拥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但实际承担实习指导教学任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98%,由此说明大量的实习指导教师属于“无证上岗”或者说“持无效证件上岗”。另外,中职教师持证上岗方面,还表现出地域性差异,尤其是东部与中部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持证上岗情况好于中部和西部。

(三)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整体低效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试卷编写质量

测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份成功的试卷可以测试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并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师也可以查漏补缺,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后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试卷出得不好,测试的结果就很有可能失去参考价值,甚至起到误导等反作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分析如何编写合格的高职英语试卷,使试卷的编写既能体现高职英语的这一特色,又能满足等级考试的要求。

一、试卷的编写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平时的单元测验及期中、期末考试主要是为了考查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考试就是无效的。因此,在编写这类试卷时,教师应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在所教词汇、句型结构与语言技能等范围内抽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编制成相应的题型进行考查。与所学课程内容完全无关、与教学大纲脱节的试题是不合格的。

二、试卷的编写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一份优秀的试卷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或太容易的试卷都会削弱测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编写试卷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试卷的难度系数。一般来说,试卷中基础题占70%,中等难度题占20%,较高难度题占10%是合理的,既能保证测试的合格率,又能区分出学生不同的掌握程度。当然,这里所指的“基础题”和“难题”是要根据学生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因此,出卷老师对考查对象需要有相当的了解才行。

三、试卷的编写应能全方位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借助词典能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际,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在试卷的编写过程中就必须体现这一精神。因此,一份完整的高职英语试卷应该包括可以测试学生听说能力的听力题、可以测试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理解题(包括词汇和语法题)、可以反映学生写的能力的翻译题或写作题等。当然,具体的题型应灵活多样。

四、试卷的编写应与等级考试要求相呼应

这种呼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题型应与等级考试相符。如果是测试将要参加英语应用能力B级的学生,试卷中就必须包含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所特有的词形转换,填空型、问答型和配对型阅读题,选择型英译中题,等等。如果是测试将要参加三级考试的学生,题型相对就少得多,都是传统的单项选择、阅读及中英互译等。随着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卷型改革的步伐越来越近,日后编写常规试卷的时候,题型势必也要随之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早早适应等级考试模式,以期获得理想的成绩。

五、试卷的编写应掌握好题量

试卷的数量是影响测试可靠性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题目越多,可靠性就越高。而且,题量多了,就可以更全面地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编写试卷的时候教师应避免试卷题量的不足。在合理而又实际可行的前提下,应尽量把题目出得多些。当然,题量也不是越大越好,要控制在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答题的范围内。

六、试卷的编写应明确题目要求

如果测试的要求不清楚,那么学生对题目要求的理解也成了测试的内容,这就超出了教师要检查的范围。因此,教师在编写试卷的时候,一定要把题目的要求写得清清楚楚,参加测试的每个学生都能看懂。比如,在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时,试卷每一部分前都有一段Direction,提醒学生怎么做题、怎么填涂答题卡等。这一点应借鉴到常规的单元、期中和期末测试中来。

七、试卷的编写应合理安排试题的顺序

上文中提到,一份好的试卷中,基础题占70%,中等难度题占20%,较高难度题占10%是合理的。一般来说,试题的编排应由易到难。从心理学角度讲,心情的愉悦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一打开试卷,发现开头的几题答不出来,这将大大影响他们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后面的答题,测试得出的结果也将大打折扣。反之,如果学生能顺利答出前面几题,自信心也随之而来,答题的时候头脑就会清醒得多。哪怕后面遇到了难题,因为有前面的基础在,也能够临场不乱。

八、试卷的编写必须注重内容的质量

要保证试卷内容的质量,试卷的编写应有一定的原创性。目前英语试卷的编写很大程度上就是拼拼凑凑。选出任何一份试卷的任何一道题复制粘贴到百度搜索,十有八九会发现它已经被引用泛滥了。当然,本文所指的“原创”并不是说所有的句子和短文都必须由出题人撰写,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引用的试题进行一定的改编,不致于出现在一份2010年的试卷上发现有关北京申奥的单选题,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将它改写成世博会的话题就比较完美了。

总之,高职英语试卷的编写过程要求出卷老师不但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入理解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要求,而且要对接受测试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有相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注重上文中提到的八个问题,就一定能够编写出合格的高职英语试卷来。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2]罗东山.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特点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输配电线路专业;能力测评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承担专业对口的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就业质量偏低的现象,甚至有企业发出“毕业生上岗即需企业再培训”的“教育培训资源大浪费”的言论。

高职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输配电线路专业”)如何保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到社会、企业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三维职业能力模型”为基础,准确获得职业教育的核心参数,形成一种高透明的能力测评体系,能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

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的第一个维度是“内容维度”,即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发展的规律,将入门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四个职业发展阶段作为能力模型的内容维度;第二个维度是“要求维度”,即基于实用主义的解决思路,确定高职学生的四个职业能力等级:表识能力、工具性能力、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第三个维度是“行动维度”,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兼顾了工作过程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

三、输配电线路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特征

依据我国职业大典企业工种分类标准,输配电线路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工种有: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等,每个工种都有其特殊的职业能力特征,每个专业技能等级有各自的侧重要求。初、中工(入门者)侧重在工器具使用、具体任务的完成;高级工(提高者)侧重在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人进行工作的能力;技师(能手)侧重在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操作技能技术方面有创新的能力;高级技师(专家)侧重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革方面有创新的能力。

四、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探究

基于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结合输配电线路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特征,课题组成员连续三年对2011级、2012级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

1.测评工具

本专业职业能力测评的主要工具包括:

(1)心理运动能力测验:用来测量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所需的肌肉协调、高空平衡、手指灵巧、眼与手精确协调等技能。

(2)机械能力测验:用来测量本专业学生的机械能力,包括感知与动作的联合能力,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机械知识的运用推理能力等。

(3)创造力测验:用来测量学生发现新情况,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测评方法

本专业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情境模拟法和实训现场测试等。

3.测评过程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项目组在本院分别对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和2012级学生进行“认识专业”能力测评,测评采用笔试方式,试卷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我眼中的架空输电线路、我眼中的架空配电线路、我眼中的电力电缆线路、我眼中的带电作业及我眼中的输配电线路专业。所有参加测评的学生统一在指定场所进行测评。测评教师按要求组织学生测评,回收答卷及相关测评资料。

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1年10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共有10位教师参加了培训,并对“认识专业”能力测评问卷涉及的五个方面进行了评分练习。评分者通过培训,10位评分者之间达到较高的一致性,评分者间的信度是令人满意的。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2012年4月和2013年4月,项目组在本院分别对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和2012级学生进行“登杆”基本技能进行测评,测评以实训现场测试方式进行。每位参加测评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操作要求完成测试。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2年3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2013年4月,项目组对本院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学生进行“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任务执行能力进行测评,测评以情境模拟法的方式进行。每位参加测评的学生应知晓完成工作任务的内容,并进行分组、分工,按湖南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要求合作完成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工作任务。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2年3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

4.测评结果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输配电线路专业岗位认知能力测评时学生人数为203人,共发放资料203份,回收有效资料202分,收集ppt40份。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优秀率17%,良好率50%,及格率100%。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结果。“登杆”测评题是从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操作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严格按照技能操作评分细则进行考核评分。测评结果:优秀率30%,良好率60%,及格率99.5%。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结果。“输电线路正常巡视”测评题是从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操作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严格按照湖南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流程作业,任务完成质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测评方式。测评结果:优秀率43%,良好率55%,及格率100%。

5.测评结果分析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分析。此测试项目主要检测本专业新生对岗位和工作环境的认识能力、口头表述能力以及了解本专业相关术语、概念的理解能力。项目测试前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专业介绍。

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1220和1221班共203人参加“认识专业”能力测评,及格率达100%,优秀率17%。测试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及格率高而优秀率偏低的现象?测评教师通过观察、结合测评结果分析发现: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全部是男生,学习热情较高,大部分学生做事积极主动,喜欢自我展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阅读面窄、较浮躁,要想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测试内容还需进行磨练。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结果分析。主要检测学生通过操作某一工具实现基本功能的能力。项目测试前学生已经经过线路基本工艺实训。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1220和1221班共203人参加“登杆”技能测评,及格率达99.5%,优秀率在30%。测试结果表明有1/3的学生此项考核成绩优秀,及格率高。在测试过程中,测评教师发现,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对评分标准及操作关键点掌握得较好。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结果分析。通过学生接受工作任务、资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检测学生在实施中是否能立足实际工作环境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解决方案中体现企业生产流程、企业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各项操作的相互影响,各个步骤、工序的连贯性和控制节点,以及与任务执行有关的各岗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班共105人参加“110kV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职业能力测评,及格率达100%,优秀率是43%。在测试过程中,测评教师发现,学生很喜欢线路巡视,输电线路正常巡视指导书的填写较为规范,团队协作较好,对发现的缺陷能进行正确定级,制作汇报ppt。学生对学习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五、结语

近三年来,项目组在职业能力测评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高危险性、条件艰苦等特点,积极探索对接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全面促进本专业高职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庄榕霞,赵志群.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篇10

关键词:软件测试;实践课;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99-02

employment-orientedSoftwaretestingpracticalCourseReform

mamin-sheng,maYou-zhong,RenGang

(informationengineeringDepartmentofChenggongCollege,Gongyi451200,China)

abstract:Basedonthecurrentrequirementsituationoftheitcompaniesforsoftwaretestingtalents,thepaperanalyzedtheshortcomingsofsoftwaretestingpracticeteachingandtrainingofpersonnelincolleges.Concerningthecurrentsoftwaretestingteachingmodel、methodsandmeans,weproposedtheemployment-orientedpracticalcoursereform,achievedthe“zerodistance”betweenpracticalteachingandemployment,effectivelyfilledupthedeficienciesofgraduateswithoutworkingexperiences.Finallyanalyzedandsummarizedtheteachingreform.

Keywords:softwaretesting;practicalcourse;employment

软件测试课程是近年来才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同和重视的一门软件工程实践类课程。软件测试职业就业具有前景广泛,薪资待遇高,竞争相对较小,无性别歧视,多元化发展等特点,应成为今后相当时期内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现阶段,我国软件测试人才缺口已经超过30万,供求矛盾较为突出,造成此缺口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国软件测试人才培养途径单一、培养体制不健全。

本文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调研了目前社会上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在高校中开展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着眼于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各类it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要求,强调实践课要结合项目实战,运用教学案例,模拟实际的工作场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软件测试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软件测试实践课教学现状分析

国内外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种模式:企业内部、高等院校和it培训机构。企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是通过参与项目自己摸索的软件开发人员,由于缺乏对软件测试全面的认识,在测试思想、技能、思维方式、沟通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高校培养模式弥补了it培训机构功利性强、培养目标单一、费用较高等缺点,但主要的缺陷是学生因为没有实习机会而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满足公司对测试人才的要求,在正式入职前还需要公司组织培训后才能上岗,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成本。

目前,大学软件测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软件测试开展的不够深入、彻底。测试过程存在大量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学上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具体的实践和系统的培训指导。教师资源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循守旧。高校中有讲授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介绍软件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学生对软件测试职业存在一些错误的和片面的理解等。

2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实践课课程改革

高校的软件测试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和中心目的,培养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主要内容和做法是:

2.1建立软件开发全程测试的思想

1)重视软件测试,规范化测试流程

主要内容是,参照测试公司对测试人员的岗位描述和任职要求,借鉴公司内部测试流程和测试方法,优化当前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搭建软件测试工作环境和平台,构建测试实验室,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完整的软件测试流程实践。

2)建立学生测试团队,模拟软件公司开展测试工作

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合理分配各成员间的任务,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测试实验采用分组的形式完成。每组由5~7名成员组成,指定一名学生为项目组长,其余学生为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组长负责项目进展、分工协作、测试计划的制定等工作,其他组员分别就相关模块进行各自的测试策略、测试用例设计以及完成测试报告等。然后通过角色交换,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能力。

3)软件测试引领测试驱动开发

测试驱动开发实践来源于敏捷式开发思想,其核心就是在开发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代码.也就是说明确开发某个功能后,首先思考如何对这个功能进行测试,并完成测试代码的编写,然后编写相关的代码满足这些测试用例,循环进行添加其他功能,直到完成这种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测试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树立牢固的测试理念是必不可缺的。

2.2多种教学实践综合运用

1)循序渐进式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实际的岗位需求,将教学目标定位进行划分。现有it公司在招聘测试人员时根据技能要求分为初级测试工程师、中级测试工程师和高级测试工程师。进一步分析初级、中级测试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技能.将这些技能按照渐进的顺序分为不同的组,当掌握了该组所需要的技能之后,就可以认为达到了一个新的测试工程师等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技能组,每完成一个技能组,都可以完成对应的实际工作。

2)开展“五步教学法”根据软件测试岗位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项目、开展“五步教学法”,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布置问题、动手实践、分析和讨论问题、理论讲授、实践提高。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明确工作任务。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前三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理论讲授,并能在实践环节去消化、运用。

该教学法以完成职业培养为目标,并将目标细分为一个个渐进的具体目标,通过不断地设置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最终掌握一系列实际工作技能,达成培养目标。“五步教学法”的开展,一方面通过先动手、后总结的方式,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更清楚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而这也是学生从业后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3)框架式教学方法给出实验目的和简略的实验参考步骤,让学生使用学过的软件工程的方法来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每一步的具体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完成,为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条件,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4)项目驱动下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以及沟通合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可操作的软件测试案例为中心,将测试理论贯穿开发全过程,指导软件开发。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实际的测试流程。鉴于软件测试由第三方进行的原则,可以由小组之间互相交换软件进行测试,学生之间可以进一步交流,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2.3开发软件测试基线包用于教学

软件测试实践教学要借鉴it公司开展测试项目的做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项目案例的组织和规划,为此可以组织开发不同层次的软件测试基线包用于教学。

测试基线包和案例的收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历年典型的学生开发项目案例、毕业设计等;二是包含着人为设置的软件缺陷的软件系列,所设置的缺陷代表着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三是企业的项目资源,包括项目需求文档、项目设计文档以及项目软件的不同版本,这些资源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完整的案例.并且由于基线包中包含了软件的不同版本,从这些版本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软件缺陷是怎样被不断地发现和修复。此外,还可以从教材及参考书中收集、从互联网中收集。在测试案例的选取上,要遵循典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原则,收集到的案例可以作为理论课讲解时的实例,也可以作为实验课的基本素材。

为了使软件测试基线包具有可移植性,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软件测试基线包的快速部署,使学生能快速便捷地完成测试环境及测试软件在不同场合的搭建。软件测试基线包的开发为教学和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便于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2.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公司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应聘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由于软件测试职业的特殊性,后者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教学中,对于应试技巧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因此很有必要就这方面组织培训,使学生在入职前对软件测试职业有一定的了解,赢得面试官的青睐,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1)加强学生面试技巧的锻炼,例如面试中的仪表风度、专业知识、工作实践经验、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态度、上进心与进取心、求职动机等方面。

2)注重培养软件测试必需的沟通能力、责任心、怀疑精神、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能力。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测试团队意识,例如目标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等。

3)搜集和整理一些知名软件公司(例如中兴、华为、iBm等)的软件测试工程师面试和笔试题,利用教学间隙组织模拟考试,进行讲解和点评。

4)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it公司联合培养,通过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形成定向培养的长效机制,弥补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的缺陷。聘请业界知名专家、it公司经理来校讲座,了解测试行业最新动态,就相关问题答疑解惑,激发学生对软件测试学习的兴趣。

总之,软件测试教学应当与社会的真正需求相结合,实现就业岗位零距离。

3总结和展望

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实践课教学改革改变了过去实践课流于形式,开展不到位的缺点,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目前改革还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的组织和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实验形式的过于灵活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今后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当前it企业不断变化的测试人才需求状况。

参考文献:

[1]陈能技.软件测试技术大全-测试基础、流行工具、项目实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古乐,史九林.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德宝.软件测试工程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