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诗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2:23

谷雨诗词篇1

谷雨是采茶的时节,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以下为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节气古诗词欣赏素材范本材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参阅。

节气古诗词欣赏素材一

一、《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宋·林和靖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

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

二、《浣溪沙(樱桃)》

曾觌[北宋]

谷雨郊园喜弄晴。满林璀璨缀繁星。筠篮新采绛珠倾。

樊素扇边歌未发,葛洪炉内药初成。金盘乳酪齿流冰。

三、《巫山一段云》

杜安世[北宋]

笑拟条风戏,装迟谷雨催。彩云飞下柳楼台。千朵一时开。

惜恐尘埃染,惊疑紫府来。有时香喷入人怀。魂断客徘徊。

四、《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李适

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

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

报国尔所向,恤人予是资。欢宴不尽怀,车马当还期。

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己知。

五、《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崔国辅(唐)

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

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

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

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节气古诗词欣赏素材二

一、《水龙吟·牡丹》

宋·曹组

晓天谷雨晴时,翠罗护日轻烟里。

酴醿径暖,柳花风淡,千葩浓丽。

三月春光,上林池馆,西都花市。

看轻盈隐约,何须解语,

凝情处、无穷意。

金殿筠笼岁贡,最姚黄、一枝娇贵。

东风既与花王,芍药须为近侍。

歌舞筵澡,满装归帽,斜簪云髻。

有高情未已,齐烧绛蜡,向阑边醉。

二、《金盏倒垂莲(牡丹)》

曹勋[北宋]

谷雨初晴,对晓霞乍敛,暖风凝露。翠云低映,捧花王留住。

满阑嫩红贵紫,道尽得、韶光分付。禁御浩荡,天香巧随天步。

群仙倚春似语。遮丽日、更著轻罗深护。半开微吐,隐非烟非雾。

正宜夜阑秉烛,况更有、姚黄娇妒。徘徊纵赏,任放濛濛柳絮。

三、《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

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平畴翠浪麦秋近,老农之意方扬扬。

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

闲中更觉春昼长,酒酣耳热如清狂。

自怜藿食徒过计,袖手看人能蹶张。

四、《木兰花慢》

谷雨日,王君德昂约牡丹之会,

某以事夺,北来祁阳道中,偶得此词以寄

元·王恽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想前日芳苞,近来绛艳,红烂灯枝。

刘郎为花情重,约柳边、娃馆醉吴姬。

罗袜凌波微步,玉盘承露低垂。

春风百匝绣罗围。看到彩云飞。

甚着意追欢,留连光景,回首差池。

半春短长亭畔,漫一杯、藉草对斜晖。

归纵酴醿雪在,不堪姚魏离枝。

节气古诗词欣赏素材三

1.谢中上人寄茶

唐·齐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赏析:谷雨是采茶的时节,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谷雨时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故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2.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唐·齐己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赏析: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杜鹃)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杜鹃开始啼春,人们也开始采制春茶。谷雨前采制的新茶叫“雨前茶”。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叫“谷雨茶”,又叫“二春茶”。

谷雨茶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人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

诗中首句“枪旗冉冉绿丛园”就是描写一芽一嫩叶的春茶冲泡开的景象。

3.老圃堂

唐·曹邺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赏析:“邵平瓜”即东陵瓜。邵平在秦朝时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后,在长安城东青门外种瓜,瓜味甜美,当时人称之为“东陵瓜”。后世就用“邵平瓜”来美称退休官员的瓜田。

谷雨将“谷”和“雨”联系在一起,蕴含着“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之后,雨水充足,便于谷物生长。所以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是播种的时候了。

4.谷雨后一日子大

再有诗次其韵

唐·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平畴翠浪麦秋近,老农之意方扬扬。

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

闲中更觉春昼长,酒酣耳热如清狂。

自怜藿食徒过计,袖手看人能蹶张。

赏析:诗人在谷雨后到郊外散步,缓缓而行,花香浓郁,矮墙上小花红的白的,簇成一片,看到这迷人春色,感觉自己也充满活力,想到麦浪翻滚的时候,老百姓会喜笑颜开,又想到自己无所事事,整天踏春寻芳,空闲之中更觉的白昼长,时不时醉意陶然,愿意平淡过日子,看别人纵横驰骋。

5.与崔二十一游镜湖,

寄包、贺二公

唐·孟浩然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赏析: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候春天已经接近尾声。

谷雨诗词篇2

2、牡丹花别称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谷雨花,又有洛阳花、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称。牡丹五彩缤纷,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是花中之王。历史上有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又宋词“爱莲说”中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中国人民把牡丹看作是人类和平、幸福、繁华与富足的象征。

3、牡丹的自然花期是每年春末夏初,花期较短,采集应抓紧时间。一般选用初开或中开的牡丹花为佳,因她生机勃勃,仪态万千。而盛开未衰的牡丹花瓣易脱落,制作时比较困难。采剪花的时间,应在清晨进行。最好待露水散尽时进行较为理想。

4、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

谷雨诗词篇3

??布谷鸟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俗称布谷鸟。

??据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

??民间广泛流传着“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故事,说的是在古代蜀国有个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后称为“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杜鹃鸟之名,大概来源于此。传说啼血的杜鹃鸟应当就是特指的俗称布谷鸟的四声杜鹃。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诗》卷759成彦雄《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秋瑾)

??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诗中催耕的布谷鸟即杜鹃鸟。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

??布谷鸟的叫声代表着一个忙种忙收的节令,也代表着某种离别、相思的幽怨。

??潇潇暮雨子规啼。暮雨潇潇,如烟如雾,空蒙的山谷中或是茫远的枝头上,子规正一声又一声的凄鸣着,远远紧紧地回荡着,青衫长袍的旅人,青灯白烛下,或把酒低吟,或垂首沉思。前程,仕途,故乡,亲人……宋之问悲叹自己的失意,李白想念远在夜郎的王龙标,蝴蝶梦醒,崔涂想到了远在万里的家……夜雨中,子规在一声声地规劝着漂泊的游子——“不如早归”,而此时的游子,纵然有家也难归。蝴蝶梦中,今宵酒醒何处?手把浊酒一杯,凭窗凝望,夜色竟是那样苍凉!一滴相思泪,融进了多少悲苦辛酸!潇潇夜雨,是游子的泪水么?悲切的鹃啼,莫非是旅人的哀吟?

??夜阑了,潇潇夜雨中,子规仍在悲啼。灯下,是不眠的游子。

??子规夜半犹啼血。夜阑人静,唯你独醒,伴随着布谷鸟的啼唱,你正思念故去的亲人,牵挂离家未归、杳无音信的手足,还有那装在你心中,令你念念不忘的人儿。任凭你日日欢笑,夜夜高歌,任凭你迎来送往,高朋满座,总抹不去心头的那份孤独和凄凉。

谷雨诗词篇4

颇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

谋猷归哲匠;词赋引文雄。

樵语落红叶;经声留白云。

风助飞雪舞;诗伴落梅吟。

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

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

智勇冠当代;卓荦观群书。

游山喜乘兴;种竹能养闲。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长。

静与鱼读月;笑对鸟谈天。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兰。

笔力千军阵;词源万马兵。

坐对贤人酒;喜和智者诗。

剑气冲星斗;文光射云霞。

落笔撼五岳;成诗凌九州。

雨过琴声润;风一翰墨香。

把酒知今是;观己悟昨非。

多勉日新志;能为岁寒枝。

吟雪诗情热;画松翠笔娇。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山岳起翰墨;江海焕文章。

险艰自得力;金石不随波。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野翠生松竹;潭香闻芰荷。

养拙干戈际;用心霜雪间。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室有山林乐;人同天地春。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春。

深心讬豪素;努力爱春华。

深情托瑶瑟;逸兴横素襟。

清机发妙理;高步超常伦。

清光依日月;逸思绕风云。

清风挺松柏;逸气上烟霞。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

琴心妙清远;谷性多温存。

琴将天籁合;幔卷浪花浮。

骐骥出绝域;鸾凤本高翔。

雷霆走精锐;冰雪净聪明。

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举头望明月;荡胸生层云。

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

纵谈中外声;洞澈古今情。

著书惊日短;看剑引杯长。

笔端通造化;意表画云霞。

书林含馥郁;艺海贮英华。

友古今善士;读中外奇书。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读书清磬外;春雨暮钟时。

花月联知己;诗书结静缘。

云来画檐宿;龙向墨池归。

诗书得古趣;风月畅真情。

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春。

文章千古事;花月一帘春。

欲各天下事;须读古今书。

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鼓琴仙度曲;种杏客传书。

伴我书于卷;可人花一帘。

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

水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性癖耽佳句;心清闻妙香。

文心清若水;诗胆大如天。

行修而名立;理得则心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慧眼观天下;妙笔写春秋。

聊收静者趣;且读古人书。

谷雨诗词篇5

据说,云蒙山曾是战国时期一个著名人物鬼谷子的隐居之地。他隐居云蒙山,并在此处教徒授艺,传说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都是他的学生。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擎着红色的折叠伞,兴致勃勃地踏上了云蒙山曲曲弯弯的层层陡峭阶梯。抬头仰望,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漫山遍野,它们沐浴着柔润的秋雨,更是显得青翠欲滴。远处隐隐可见的座座亭台和层层楼阁,古朴而凝重,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轻轻笼罩着这绵延、古老的群山。

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来到映瑞门,看到了潭水边上的鬼谷井,井的四周呈八角形,形似八卦状。据说,此井是鬼谷子为怀念母亲映瑞而在其墓旁挖凿的。井水朝看母亲十八九,暮观母亲鬓如霜。这口井还有一个奥秘,就是可以根据井中水位的升降来判断天气的阴晴变化。井水上升,就证明天阴有雨;井水下降,则证明天晴无雨。因此这口井又被称作“井中洞天”。站在井边,也想往井里俯视一下我母亲的容颜,可惜井盖已经牢牢盖住。我只能绕着井口,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希望这口井能给自己带来财运和福瑞吧。

沿着陡峭的阶梯往上攀登,我来到当年鬼谷子师徒授艺、求学的山洞前。在孙斌洞前站定,此时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群雄并起的战国时期。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亲如兄弟的孙膑、庞涓一起师从鬼谷子,在云蒙山学习兵法时的情景。后来,庞涓贪图名利,在魏国谋得将军一职,指挥军队和宋国开战,打了几个胜仗后,便得到魏惠王的宠信,成了魏国上下皆知的人物。春风得意中的庞涓高兴了好一阵子,但是一想到比自己谋略更高一筹的孙膑,他心里就不是滋味。因为他当初下山时曾经承诺过,一旦自己在魏国有了立足之地,就邀请孙膑下山一起辅佐魏王。如果按照当初的诺言办吧,就得把孙膑推荐给魏惠王,那样孙膑的名声威望就会很快超过自己;如果不去履行自己当初的诺言吧,孙膑一旦去了别的国家,施展起来才华自己同样不是对手。他寝食难安,日夜思考着对策,后来他把孙膑骗到魏国都城大梁,又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假借奉魏惠王之命对孙膑施以膑足、鲸脸之刑。他认为,孙膑成了残废人,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了。

当孙膑明白过来这一切的时候,他忍辱偷生,装疯卖傻,时刻寻找逃跑的机会。后来他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秘密回到了齐国,很快得到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田忌喜欢赛马,但是常常输给齐威王。这次孙膑帮助田忌以二胜一负的结局赢得了齐王,使田忌十分高兴,正好借此把他推荐给齐王。后来,魏国大将庞涓率兵八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拜田忌为大将,任孙膑为军师,发兵八万,直取魏都大梁。魏军在攻下邯郸,士卒疲惫不堪之时,只得弃赵回救。这样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魏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这次战争给了庞涓重重的一击。十多年后庞涓又带领十万大军进攻韩国,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仍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孙膑用迫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齐军在马陵道一举歼灭魏军。庞涓知道败局已定,拔剑自刎。这真是印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句话,害人者最终不会有好下场的。

还有张仪,这个魏国贵族后裔,在鬼谷子门下学得纵横之术,以“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之术,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凭借外交手段,“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与此相反,那个同出于鬼谷子门下,曾经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合纵”之术,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结盟,迫使秦国废帝退地。他曾经身佩六国相印,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在孙斌洞的左侧有一个高10米,长50米的悬崖,叫做舍身台。相传舍身台是鬼谷子讲学收徒弟的地方,犹如现在的面试,凡来投师者必须从台上跳下。他借此可以测试一下学生的诚心、勇气和智慧。传说当年孙膑曾用一根竹竿刻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投了下去,向老师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至于其他人是怎么跳下去的,已经无可考证。我想,既然他们能够成为鬼谷子的学生,一定各有各的妙招吧。

站在舍身台下仰望,猛然间看到了舍身台悬崖处的高达6.9米,宽3.8米左右的摩崖题记,上面水锈严重,字迹模糊,已经无法辨认。云蒙山摩崖题记犹如一座石刻艺术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仍是学者和游客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云蒙山水帘洞也是个值得一看的地方。水帘洞也叫鬼谷洞,是鬼谷子居住讲学的地方。洞高10米,宽6米,进深80米,洞顶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比比皆是,如珠似玉的水珠顺着钟乳滴落石上,如坠玉盘,叮咚有声,犹如古人抚琴开筝,串串水珠恰似一幅珠帘悬于洞口,故名水帘洞。“碧水为帘山头挂,红桃似锦洞口开”,就是这种景色的写照。洞口右侧塑有3.5米高的鬼谷子站像一尊,右手持竹简,左手放背后,恬静安详,神态专注,应该是在为当年的弟子授课吧。洞内有一眼仙泉井,泉水清澈。据说,每到夏季的七八月份,就有大量的泉水溢出,在洞外形成一道飞瀑,地涌天悬,啸声充谷。在这个季节,由于洞内泉水没膝,没法给学生们讲课,鬼谷子只得给他的学生们放两个月的暑假。我们现在所说的暑假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传鬼谷子经常乘坐牛车出入水帘洞,所以现在洞中还留有当年的两道车辙和牛蹄痕迹呢。

出山门往西直到五里井,这里就是著名的五里鬼谷了。这是一道绵延五里的山谷,峰回路转,幽深莫测。传说当年王蝉曾在此隐居,故自号鬼谷子。山谷两侧山势陡峭,峰峦峙立,一条清溪从谷中蜿蜒流过。我畅想春夏季节,灌木郁郁葱葱,野花芬芳,蝉鸣蝶舞,山泉瀑布飞流其间,该是怎样优美的一种境界啊!只是此时是秋季,我只能看到漫山遍野的野竞相开放,洒下一片金黄。那簇簇的山榆树,片片秋叶也被丹红染透。徜徉在这弯弯曲曲的石径上,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该是何等惬意啊!

听说谷内还有孙膑墓、一线飞瀑、魔壁、天书崖、五里井等景点,因为天气原因,我们无暇一一观赏,只得留到下次拜访了。

离开了五里鬼谷,我们随着导游来到了海拔近600米的山顶大草原。草原地形奇特,空旷无垠。传说战国时期鬼谷子曾率弟子在此观天象,修习“鬼谷兵书”。在这块开阔的草原中,有一片桃园。相传当年孙膑在云蒙山从师学艺期间,每逢春季,日日早出晚归,登山植树育桃,久而久之,,桃树布满山顶。每到阳春三月桃花盛开之时,云蒙山顶像披上了一层粉红色的柔纱,蜂飞蝶舞,馨香漫溢,煞是令人陶醉。只可惜春季已过,我只能欣赏这茂草齐胸、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壮观秋景了。

这的确是北方难得一见的山顶大草原。来到这里,仿佛走进了辽阔的内蒙大草原。一顶顶白色的蒙古包,镶嵌在碧绿的草地上。一匹匹健壮的牧马悠闲地啃着草儿,用它们清澈的眼睛打量着一批批陌生的游客来来往往,似在沉思着什么。

淅淅沥沥的秋雨仍在下着,望着这美丽的大草原,忽然有了一种想跃马驰骋的感觉。我想像骑在马上风驰电掣般的雄姿,心里暗自得意,只有这样才不虚此行呀。于是,交了几十元的跑马费,骑上骏马,绕着草原跑道跑去。

或许是那匹马认生,或许是我骑马姿势不对,那匹马跑了几分钟就放满了速度,沿着跑道溜达起来,还低头吃起路边的青草来了。我有点心急,又有点害怕,想催促马儿迅速前行,那匹马竟然不走了,还在那里拉起屎来了。后来牧马人过来了,牵着那匹马驼着我走了两圈才算完事。哎,总算过了一把骑马瘾。只是没有体味到纵马驰骋的那种感觉,有点遗憾了。

我们集合离开云蒙山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了。登上大巴车,回头遥望,连绵的群山被一层蒙蒙的雾气笼罩着,远处的树木和亭台楼阁又一次掩映在一片氤氲之中。

谷雨诗词篇6

论文摘要: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为一代诗人.黄庭坚在中国诗史上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显赫的声名。他的词名亦自不小。与黄同时的诗人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连也。”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为一代诗人,黄庭坚在中国诗史上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也留下了显赫的声名。他的词名亦自不小与黄同时的诗人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晁补之则又说:"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也"山谷之词,虽历代都有评说,但较诸宋代其他名家,未免有门前冷落鞍马稀之叹然而黄庭坚的词颇值得我们注意黄庭坚历来主张艺术上的开拓创新,倡导"自成一家始逼真",在词的创作上,他同样是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他的词作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一、迥然相异的前后期词风

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今传《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完整的存词180余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山谷词既有"亵诨不可名状"的俚词淫句,亦有"妙脱蹊径,迥出慧心"的佳篇雅制词风之异反映出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实践造成这种雅俗并存,美恶共卷情况的原因是"当时以其名重,片纸只字,皆一概收,美恶杂陈,故至于是",所以"宜分别观之矣"。

在宋代词人中,前后期词风迥异则莫如黄山谷前期词如《归田乐引》:"对景还消瘦被个人,把个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看承幸厮勾,又是尊前眉峰皱是人惊怪,冤我忒扌闰就拚了又舍了,定是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旧"《少年心添字》:"心里人人,暂不见,霎时难过天生你要憔悴我把心头从前鬼,着手摩挲抖擞了,百病销磨见说那厮脾鳖热大不成我便与拆破待来时,鬲上与厮口歆则个,温存着,且教推磨"可谓俚俗亵诨之至故清人朱彝尊编《词综》对山谷词去取特严而后期词如《醉蓬莱》:"对朝云云爱云逮,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里烟水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衤因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则又清雅超拔如是,与传统小词的软婉轻媚自有轻重,刚柔之别,而更接近于苏轼豪放词的作用致王灼评山谷词"学东坡,韵制得七,八"黄庭坚的词风之所以如此相异。首先是因为这两类词的创作,相距时间较长山谷的歌词创作旺盛期,集中在青少年与晚年,因为时间跨度大,其间生活屡遭变故,致使山谷词风迥然相异,而后人以其名重,无论雅俗,兼收并蓄,故今人读山谷词,风格有极不协调的感觉。

山谷词中那些风流狎昵的作品,大都作于青少年时期山谷年轻时有过宴游嬉戏,醇酒美人的快活经历其性格气质,大概亦属于"疏隽少检"一类他有一首《惜余欢茶词》正是他早年风流生活的写照:四时美景,正年少赏心,频启东阁芳酒载盈车,喜朋侣簪合杯觞交飞劝酬献,正酣饮,醉主人陈榻坐来争奈,玉山未颓,兴与巫峡歌阑旋热绛蜡况漏转铜壶,烟断香鸭犹整醉中花,借纤手重插相将扶上,金鞍马要,碾春焙,愿少处欢洽未须归去,重寻艳歌,更留时霎。

从这些铺陈中,正可看到作者少时尽欢极乐的生活情形正由于作者早年的这种生活经历,黄山谷就必然地把本来就被当时人视作"艳科""末技"的词,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狎妓宿娼的谈助,将其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纨绔之气,大胆地寄寓于词。

山谷自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二十三岁时及第后,即调汝州叶县尉,后经学官考试,任国子监教授,三十六岁时知吉州太和县元礻右时期(1086—1093)在京师秘书省充任史官修《神宗实录》,在此十七年中,山谷作词甚少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山谷五十岁,哲宗亲政,斥逐元礻右旧党,黄庭坚被控所修《神宗实录》中有不满新法的言论,遂以修史失诬之罪被贬官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据龙榆生先生《豫章黄先生词》编年,山谷共有六十首左右的词可确定作于谪黔之后约占整个黄词的三分之一其中如《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念奴娇断虹霁雨》,《千秋岁苑边花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由此可见,山谷歌词创作的旺盛期集中在青少年(及第之前)与被谪黔之后因为时间跨度大,造成岁月相隔,老少异趣,固是一个原因,但促成山谷词风变迁迥异的根本原因乃是他屡遭贬谪,每况愈下的生活境遇他在黔州的生活甚为艰苦,他这样形容:"万里黔中不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定风波》)山谷晚年更被贬至宜州(今属广西),境遇更为不堪,作者常常发出深深的叹息:"老来亦失少年欢"(《鹧鸪天》),"心情那似当年日"(《醉落魄》)他失去了产生俚词艳句的生活基础,要寻找新的思想精神的寄托,于是词也就必然地告别醇酒美人,宴游嬉戏,成为作者抒情状物,发泄胸中不平的文学样式所谓穷而后工,正可从山谷词见之山谷前后词风之变异,首先取决生活,然亦有其它种种因缘,特别是他的学佛好禅尤对他的词风转变有影响黄庭坚中年以后所服膺的禅宗,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探求随缘适性,自我觉悟,实现一种蝉蜕污秽,越尘拔俗的自然人格加之原来佛学清心寡欲,禅定持戒的说教,必使山谷感到今是昨非,这样,他不仅失去了产生艳歌小词的生活基础,亦失去了创作之声的思想基础,他的词风也就必然发生变化。

二、疏宕而沉郁的表情方式

婉约诸家作词,大都以含蓄宛转,细密典丽见长山谷词则不然,他不循此径,别开一路,以疏宕明快见称山谷不是以细针密线缝制那些雅丽精美的词章,而是以疏宕超逸之笔,表现胸中积郁的情感所谓疏宕明快,大致是真率自然,不假雕饰不以细密为结构原则,往往较为自由疏松婉约派表情达意的方式,往往是以景物烘染开端,首先描写环境,然后一层层地展示人物动态,心理,而心理活动又多是渗透于景物之中,隐含不露大小晏,秦观等词人,都用这种章法作词山谷不去步趋婉约派章法,而是"我笔写我心",把自己的感受,心情为结构线索如《鹧鸪天》一词:万事令人心骨寒,故人坟上土新干淫场酒肆狂居士,李下何防也正冠金作鼎,玉为餐,老来亦失少年欢茶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

平心而论,这首词的格调并不高,没有更多的思想价值,较浓厚地流露出封建士大夫的某种风气但它的表情方式是疏宕明快的,以情语振起,以深切的感慨贯穿始终词中基本上没有景语,而是直接抒发自己的郁愤之情当然山谷词中也有许多篇什描写环境,渲染景物,但也都是任凭感情驱遣,随意所之的。

山谷词虽然疏宕明快,但又深含沉郁之致"沉郁"虽然表现为一种风格特征,但更多的是由感情的悲慨所致山谷屡遭贬谪,心中积郁不平,对社会,人生都有很深的感慨和认识,使其词作呈现出外疏宕而内沉郁的特征如《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个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此词为山谷在黔南贬所的作品,它以狂放的笔调,写出了内心深沉的痛苦忧郁,外似旷达,实则沉郁,近于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一类作品的风格。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曾指出山谷词"疏宕"的特点,而夏敬观《手批山谷词》又指出"山谷重拙"的特点,可以说他们都是颇具慧眼的,能够见出山谷词的独特之处,而且甚中肯綮实际上,山谷词是兼有疏宕与沉郁的特征山谷词虽然疏岩明快,但并不粗疏浅陋,而是寓深意于其中清人刘熙载也认为:"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这话说得好,可谓搔着痒处了看上去并不典雅富丽的山谷词,却是蕴含深厚的,读来自感厚重,与当时词坛上占主流的婉约词风是颇相径庭的夏敬观所说的"重拙",也很值得玩味,它道出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拙"本来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一个范畴,与"巧"相对"巧"指机变伪诈之心,人为矫饰之貌,而"拙"则是指浑朴自然,未经雕饰的本然状态陶渊明曾把"拙"作为一种人生准则,因而有"守拙归园田"的诗句后来,"拙"逐渐演化为中国艺术特有的审美范畴宋代文人画把"拙"作为价值范畴,追求笔墨的生拙在这种审美倾向中,黄庭坚起了很大作用黄庭坚作为著名的书画鉴赏家,评价书画都以"拙"为尚"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梳妆,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⑧论画亦云:"余初末尝识画,然参禅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画悉知其巧,拙,工,俗,选微入妙然此岂可为单见寡闻者道哉"主张无意地,自然而然地于"拙"中见出书画的奥妙山谷词的审美倾向是与此一致的,颇具"生拙"的特点,与典雅富丽的婉约词风是相左的,给词坛带来了一种清新之气。

三、雅词杂糅俗词的语言特色

山谷在语言上也与众不同,词中语汇十分丰富,有传统的典雅词汇,也有大量的方言俗语,山谷把它们糅合起来,创造出生新的语言特色同时,山谷在词中故意造成一种拗折的语言形势,来表现突兀不平的思想感情山谷有些词的语言是较为典雅工丽的,如《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词通过寻觅春的踪迹,来抒写伤春意绪,语言典雅工致,可以说是词的"本色语"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词"别是一家",并认为黄庭坚是词家中少有的明于此道者,大约是指这类典雅优美的作品而言山谷词的许多篇什则是将方言俗语和文学语言糅为一体的,如《卜算子》: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试问得君多少怜,管不解,多于恨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词中"管不解","个里","忍管"等都是民间俗语这些都是常见的口头语言这些词汇的运用,使词作变得活泼亲切,感情表达得更为具体准确山谷有些词作则有过多地使用地区局限性颇大的方言俗语的倾向如《丑奴儿》词中有这样几句:"傍人尽道,你管又还鬼那口沙,得过口儿嘛,直勾得,风了自家是即好意也毒害,你还甜杀人了怎生申报孩儿"这首词人为地造成了语言上的隔阂,如果不是操这种方言的当地人,恐怕很难全然理解词的意思。

方言俗语用得恰到好处,会使人感到亲切朴实,清新自然,给人以娓娓如述的感觉山谷词中有一部分收到了这种艺术效果而上面这首词,因为用了过多的生僻方言,使人难以索解,不但不能构成优美动人的意象,反而有碍于读者的欣赏思维活动山谷主张"以俗为雅",这种艺术主张的实行,在词中产生了上述两种效果山谷词在语言上的另一特点,是善于锤炼生新之语作为词句的关键,使词显得精警劲健如《减字木兰花中秋无雨》词中"醉送月衔西岭去"一句,"衔"字何等新奇有趣,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有了一种活跃着的生命感再如《诉衷情》里"山泼黛,水扌妥蓝"之句,"泼","扌妥"二字把山水写成了有灵之物,活泼明丽山泼洒着黛色,水揉动着蔚兰的锦缎,真是一幅极美的水墨丹青!

山谷还善于运古人诗句于词,凭借读者对诗句的含意的理解,来深化词的意蕴如《水调歌头游览》中的结句:"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便是化用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洒》诗中的起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逐人归",使感到那种太白式的飘逸《定风波》中"自断此生休问天"一句,用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中的原诗句杜诗表现了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性格,山谷在词中正是突出了这点《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一首,敷演了唐人张志和《渔歌子》全词,表现出词人那种不慕功名,随遇而安的思想情调。

山谷历经坎坷磨难,颇多郁愤之概为了抒发自己的胸中块垒,他往往故意造成语言上的拗折跌宕的峻急之势如《醉落魄》二首的起首几句:"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争名争利休莫莫,雪月风花,不醉怎生得""陶陶兀兀,人生无累何由得杯中三万六千日闷损旁观,自我解落魄"这种奇突不平的语势,正是为了适应牢骚不平的胸臆抒发山谷词的语言,孤立地看,没有那么典丽圆熟,往往给人以生新拗折的感觉这是不属于正宗婉约的传统的然而唯其如此,黄山谷打破了婉约词的语言范式,改变了那种甜熟的老路,造成了一种词学艺术上的"陌生化",使人们觉得新颖别致,造成了审美感受上的新鲜感。

山谷词从美学风格,表情方式,语言特点诸方面都敢于独辟蹊径,冲破传统婉约词的园囿尽管山谷词的成就并不那么高超,但对于北宋词来说,山谷提供了破坏旧范式的契机与因素,给调坛带来了生新之气,只是他尚末能够建立起一种新的范式,新范式的创立,是由苏,辛来完成的对于山谷本人来说,这也许不无遗憾,但他又确乎是"以余事做词人"的,况且,他的艺术个性决定了山谷词的本来面目。

注释

①《后山诗话》

②《侯鲭录》卷入,亦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三

③山谷《题乐毅论后》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八词曲类

⑤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⑥刘熙载《艺概》卷四

⑦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诗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谷雨诗词篇7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自然科学元素自然科学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凭直觉认识到自己来源于神秘的自然,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处处依赖自然,敬畏自然的巨大力量,对一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产生惊悚和恐惧,从而对自然产生崇敬和膜拜。这些情感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当中有很明显的反映,《诗经·十月之交》也有:“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不少文化学者对此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何新先生《诸神的起源》,朱狄先生的《原始文化研究》,等等。

随着人类自身力量的不断强大,对一些问题的不断质疑,对一些自然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逐步认识到一些自然现象原来是自然事物运动的结果,是有其规律的,可以把握,甚至可以运用,于是人类不再害怕,逐步从一些自然现象中获得启发,领悟人生、社会的一些道理。

中国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除传递人文情怀、描绘历史景观、刻画社会风俗,还有不少自然科学元素。中国古代诗歌不但含有众多的自然科学元素,还包含了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甚至建筑学等。

(一)中国古代诗歌涉及气象物候的内容特别丰富。

《诗经》的《豳风·七月》被认为是一首物候诗。其中一些诗句反映了各个月份的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比如:二月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三月份,“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杨”;四月份,“四月秀葽”;五月份,“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六月份,“六月莎鸡振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份,“七月流火”,“七月鸣鹦”,“七月亨葵及菽”;八月份,“八月萑苇”,“八月载绩,载玄载黄”,“八月其获”,“八月剥枣”,“八月断壶”;九月份,“九月授衣”,“九月叔苴,采荼薪樗”,“九月筑场圃”,“九月肃霜”;十月份,“十月陨箨”,“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获稻”,“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十月涤场”,等等。

在唐宋诗词中,既有大量关于四时物候及天象的客观揭示,更有对雨雪风霜现象绘声绘色的生动描述。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首艺术性极高的诗同时又是一首典型的揭示物候现象的杰作。诗中第一二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点出了在四月(阴历)的平原地区已是春季即将结束的“芳菲尽”时期,然而,在海拔约1400米高的庐山大林寺,却是“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另一番初春盛景。而诗中第三四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则含蓄地表明了,春天并未结束,在海拔很高的庐山上,则刚刚开始。这正是现代气候科学中早已揭示的气候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自然气候规律的生动写照。现代气候学研究表明,气候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最敏感的气候要素就是温度。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其相应的物候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延迟。在气候科学上这一规律往往又与气候(指平地上)随纬带升高而趋向寒冷的分布规律相一致。通常人们将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速率称之为“气温的垂直梯度”,它不仅因山脉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还因不同季节而有所不同。

坡《有美堂暴雨》云:“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此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暴雨来临之际诗人正在浙江海边的一所房舍“有美堂”中所见到的一幕幕“浙东飞雨”过江的天气过程,真实写出暴雨来临前的一片天昏地暗的自然景象,十分传神生动。

(二)地理学的知识也出现在许多诗歌作品中。

例如,《诗经》叙述的“谷风”有两种,一是东风,是一种大中尺度的大气环流,春夏之期,和润的东风带来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长,《邶风·谷风》描述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这种风。另一种是中小尺度的大气环流,即山谷风,白天由山脚向山顶刮上山风,夜晚由山顶向山脚刮下山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造成强烈的区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风》中描述的“习习谷风,维山崔嵬”就是这种风。

沈括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中说:“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认为这首诗准确地揭示了雁荡山的地理、天气特点。

(三)植物学知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大量出现,尤以《诗经》和《楚辞》为甚。

《诗经》里的植物学知识不胜枚举,现仅略举一二言之:《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这里的“茆”是莼菜,莼菜为睡莲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蔬菜中的珍品,嫩茎叶可食用,还是抗癌症的佳品。

《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一位青年樵夫,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绿绿的蒌蒿割倒了聚拢起来,把马儿用蒌蒿喂得饱饱的,以便能够有机会去接时刻记挂的人。作为菊科的蒌蒿,历来就是人们桌上的凉拌菜,苏轼诗里云:“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肉里有毒,而蒌蒿则是除芦芽之外解河豚之毒的佳品。

涉及植物学知识堪与《诗经》媲美的是《楚辞》。《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与植物学的关系,早就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台湾的潘富俊、吕胜由先生,“希望能在古典文学与植物科学间凿开一条双方沟通的管道”。他们将《楚辞》中的草木全部拍成照片,并配以专业性的植物学解说,编成《楚辞植物图鉴》一书(该书2002年由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出版)。据他们研究,《楚辞》中写到大量的植物,按作品统计,《离骚》写了28种,《招魂》写了14种,《九歌》写了40种,《九章》写了17种,《天问》写了9种。

与植物有关,自然也就会与中药有关,据研究,现存的屈原诗中,与中药相关的19首,其中植物类药物多达50多种。对于《离骚》所述的中草药,早在宋代就有学者作了专门研究,堪为代表的是宋人吴仁杰所撰的《离骚草木疏》,共分四卷,载有草木55种。

限于篇幅,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反映的其他诸如天文学、建筑学等科学领域的现象不再举例。

(一)自然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描述来自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大胆质疑,而质疑是科学的起点,不质疑,不去探索,科学就不能发展。

屈原是《诗经》以后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楚辞》,他在《楚辞·天问》中提出四个问题。一问宇宙的起源;二问天体的形成;三问日月的运行;四问物质的结构。这些问题,经屈原一问,实际上都成了自然科学问题。

诗仙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就对神的存在产生了质疑:“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他否定六龙的存在,认为太阳的运行,不是六条龙拉着在跑,那么作为龙的驾驭者羲和(太阳神)也就不存在了,“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在他看来,太阳“似”从地底下升起来。一个“似”字,用得十分精当。太阳“似”乎从地底来,而不是真正从地底下升起来。由此可见李白在这里已经脱离了天圆地方说,认识到宇宙间日、月、星辰一直在运动着,“其始与终古不息”。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二)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古代诗人是一个热爱观察、热爱思考、勇于质疑的群体。

因为毕竟是诗人,他们的观照最终还是落脚在艺术、人生和社会上,所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古代诗人总喜欢从他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上联想到艺术、人生和社会,悟出一些艺术和人生的道理,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理趣诗”,尤以宋代诗歌为甚。

如家喻户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暂时将繁盛的草烧光了,但是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绽出了绿色的小芽,并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草地。诗人发现了真理,并形象地写出了这个真理,是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礼赞,是一首生命的颂歌,蕴涵有深刻的哲理。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是池塘清澈的根本原因,这是一条自然规律,但是诗人这里却用“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它还给予我们更为深远的启示:源头活则池水深,根本固则枝叶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里,诗情和哲理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像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许浑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坡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无不在揭示自然科学原理的同时,参透人生和社会的某些哲理,而且浑然一体,了无穿凿的痕迹。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其实,她何尝又不是一个科学的国度,我们在生活当中从来就没有忽视科学的元素,然而事实是,中国近代以来在科学上确实落后于西方,其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何新.诸神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谷雨诗词篇8

在宋代诗学中,“格卑”是一个相当流行的观念,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的批判。它常在一种轻松、随性的语境中被表达出来,有时观点鲜明、例证具体,有时又显得武断、空泛,比如韩驹径谓“唐末人诗”为“格致卑浅”(韩驹、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

目前学界批评晚唐五代诗,就喜空泛地借鉴“格卑”观念,比如《唐代文学史》评郑谷诗云:“可惜常常失之松浅,体骨较弱,格调也不够高。”①这显然是沿用了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说法:“(郑谷)其格不甚高。”这种断语可以作为鉴赏之小结,却难以揭明病灶;如果强作解人,就容易以实释虚,滑向审美范畴之外。比如臧清云:“前人评价郑谷的诗,多说‘其格不甚高’(欧阳修《六一诗话》)、‘气格如此之卑’(叶梦得《石林诗话》)……这是过于严格的要求。处于大崩溃前夜的唐季,已经不可能再激荡着奋发踔厉的盛唐朝气了,十哲也难脱时代的暮气。”②这一论述揭示了“格卑”的社会根源和精神背景,却不能说明造成“格卑”的具体审美因素。此外,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辟专节讨论宋代诗学中的“格”,由于立足点也是“诗人的人格乃至整个时代的精神形态”,所以在论及“格卑”之时,虽然注意到“诗歌若只有精神内容的高尚,仍不免‘格卑’之讥”,“气格亦关乎语言风格问题”,但语焉未详③。因此,学界对“格卑”观念的观照,要么停留于借鉴、发挥,要么进行士风人格层面的追索,却未能在审美范畴之内予以足够细腻的分析,未能更切实、更全面地揭示它在宋代诗学中的丰富意义及历史价值。本文拟从具体批评语境出发,结合具体诗作,梳理宋代“格卑”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澄清其历史价值。

“格卑”观念虽是在宋人手里发扬光大,但其草创,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当时诗人常在自嘲的语境中讨论“格卑”。比如杜牧《忆齐安郡》云:“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樊川文集》卷三)这是自嘲苦吟之态。再如韩俚《格卑》云:“格卑尝恨足牵仍,欲学忘情似不能。入意云山输画匠,动人风月羡琴僧。南朝峻洁推弘景,东晋清狂数季鹰。惆怅后尘流落尽,自抛怀抱醉懵腾。”(《全唐诗》卷六八二)这是在自嘲之余反省“格卑”的原因——多情善感,亦即吴融《离?溪感事献郑员外》所谓“足恨饶悲不自由”、徐夤《泪》所谓“发事牵情不自由”(《全唐诗》卷六八七、卷七一)。又如郑谷《自贻》云:“琴有涧风声转淡,诗无僧字格还卑。”(《郑谷诗集笺注》卷三)此句既暗示了“格卑”的一项外在表征——“僧”作为语词或意象的频繁出现,又宣称自己“格卑”的原因并不在此。其《咏怀》云:“薄宦浑无味,平生粗有诗。……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郑谷诗集笺注》卷二)可见郑谷仍然认为“情怀”之“多感”是“格卑”的根本原因。综上所述,“格卑”观念在草创之际,内涵尚很模糊、简单,包含了晚唐五代诗人对自身创作的零碎反思,涉及风格、人格、语言等多种因素。这些反思奠定了宋代“格卑”观念的基础,也为宋人批判继承晚唐五代诗埋下了伏笔。

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发展,呈现出清晰性与复杂性并存之貌。一方面,“格卑”观念拥有相对清晰的基本内涵:“格”是法式、标准④,而不是简单的风格或人格;“卑”是低级、不高明,而非粗俗、俚俗。祖无择《都官郑谷墓表》论郑谷诗“辞意清婉明白,不俚不野”(《郑谷诗集笺注》附录四),就是对欧阳修所谓“其格不甚高”的最好注脚。也就是说,“格卑”主要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语言观念,关注的是语言的表意能力,即“意”与“言”的关系。

另一方面,“格卑”的具体内涵随着批评对象的变化而呈现出分化倾向,最终体现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语言策略:一是“意胜言”,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世言白少傅诗格卑,虽诚有之,然亦不可不察也。元白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卑陋尔。比之吴融韩??接胖?剩?盼?癖埃?蛴屑湟印H羰樟财浯剩??偌雍?睿?湟馕镀窀纯杉耙病!薄霸?渍偶?砸馕?鳎??в谏傥摹!薄岸拍林?疲骸?嗲槿词亲芪耷椋?┚踝鹎靶Σ怀伞!?夥遣患眩?欢?室馇陈叮?晕抻嘣獭t?渍偶??洳≌?诖耍?恢?赖萌诵闹惺拢??恢?谰蛴智陈兑病!薄懊肥ビ嵩疲骸?茨研粗?埃?缭谀壳啊!??⒅?疲骸?赖萌诵闹惺隆!?斯套岳痔斐ごΓ?磺橐馐в谔?辏?拔锸в谔?叮?斐汕辰??晕抻嘣蹋?似渌?檀Α!倍?恰把允ひ狻保?缥饪伞恫睾J?啊吩疲骸胺沧暗阏吆迷谕猓?醵林?坪茫?偃?林?蛭尬丁R?币砸馕?鳎?ㄖ?曰?觯?蛑斜呓蕴鹨病w暗阏咄怆槎?锌莨室玻?蛟弧?愣?皇怠?m硖剖?е??桑?晃裢饣????醺癖埃?魑?侍宥?!彼稳巳衔???恰耙馐ぱ浴庇搿把允ひ狻闭饬街钟镅圆呗裕?炀土送硖莆宕??摹案癖啊碧卣鳌?br>二“意胜言”说解

“意胜言”,意味着在审美对象面前,语言成为从属性、服务性的表达工具,降低了本身的表现能力,从而也使对象的美感失去了拓展的空间。具体来说,其审美表征有二:一是在叙事抒情时,“情意失于太详”,以元白的古体诗为代表;二是在写景体物时,“景物失于太露”,以郑谷的近体诗为典型。

元白诗在叙事抒情上具有酣畅淋漓的情感魅力,以至于“淫言?r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樊川文集》卷九《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这种风貌,一方面固然与情感本身的浓度有关,另一方面更是语言策略的产物。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

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唐人亦多为乐府,若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以此得名。其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余味。及其末也,或是诙谐,便使人发笑,此曾不足以宣讽。诉之情况,欲使闻者感动而自戒乎?甚者或谲怪,或俚俗,所谓恶诗也,亦何足道哉!这段话分析得很深刻,正可作为前引《岁寒堂诗话》论元白诗“格卑”的注脚:诗毕竟不同于小说,即使是“述事”,也必须以抒情为宗旨,即“述事以寄情”。而情感的抒发需要语言的遮掩、修饰乃至重构,即“情贵隐”。如果仅把情感放在裸的事件或情境中加以表象化的把玩,所谓“述情叙怨,委曲周详”,就只能“入人肌骨”,而不能宣讽人心。换句话说,当表象塞满语言空间,情感就成为终极的态貌,而不再是通往微妙世界与高尚目标的媒介。

《长恨歌》的优美与孱弱兼具,就在于太擅长为“情”造“态”。比如写求索与重逢的那一段:“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舂带雨。”(《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一二)其语言策略是把简单的思念之情外化为各种直观表象,在同一平面上密集地铺陈、展开、衔接、组合,形成以“意”为核心的较长的抒情单元,而语言本身的精炼性和精彩度则退居次要。在宋人看来,这种过于“作态”的表演是不高明的,是需要用语言功夫去“点铁成金”的,如周紫芝《竹坡诗话》云:“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东坡作送人小词云:‘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虽用乐天语,而别有一种风味,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为此也。”苏轼既没升华境界,也没改换意象,只是剪裁出最简约的意态“梨花雨”,然后添一“要看”,把当下视角变成未来视角——“待我离歌唱尽,你将哭作梨花雨!”这样便为平面的“意”创造了时间深度,表象简约而风味无穷。“言”对“意”之反作用力,于此可见一斑。

郑谷诗长于写景体物,在唐末有“郑鹧鸪”的美誉(《唐才子传·郑谷传》),而他在宋代几乎被众口一词地呼为“格卑”,也主要因其写景体物之作。如周紫芝《竹坡诗话》云:

郑谷《雪诗》,如“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之句,入皆以为奇绝,而不知其气象之浅俗也。东坡以谓此小学中教童蒙诗,可谓知言矣。然谷亦不可谓无好语,如“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风味固似不浅,惜乎其不见赏于苏公,遂不为人所称耳。“江上”句的“浅俗”在于仅仅“知其美”,而“月黑”句的“风味”在于“知其所以美”——因为月色暗淡,梨花才分外显得皎洁,若月色朗润,则梨花必失色矣。不过此句仍算不上高明。《藏海诗话》亦拈出此句,后人评曰:“‘月黑见梨花’,此语少含蓄,不如义山‘自明无月夜’之为佳也。”义山句的好处,是着一“自”字,把客观因缘转化为主观情态——不再是“月黑”造就了花之美,而是“无月”衬托了花之美,仿佛花之美是自我成就的永恒。这样便在相同的句意上增添了一层由单字带来的含蓄之美,这种语言功夫是郑谷诗所欠缺的。再如方岳《深雪偶谈》云:“郑都官《海棠》诗:‘?丽最宜新着雨,妖娆全在欲开时。’欧公谓其格卑。郑诗如‘睡轻可忍风敲竹,饮散那逢月在花’,格卑甚矣。”又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云:“郑谷《海棠》诗云:‘浓艳正宜新着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百花惟海棠未开时最可观,雨中尤佳。东坡云:‘雨中有泪益凄怆。’亦此意也。五代诗格卑弱,体物命意亦有功夫。”可见,郑谷《海棠》诗只是毫无曲折地陈述物性,重“体物命意”,而轻语言修饰,尤其“最宜”、“全在”二语,不仅在结构上多余,还把原本就平白如话的意思用更平白的方式强调了一遍,于是白而又白,浅之又浅,“格卑甚矣”。“睡轻”句毛病亦同此。

写景体物还须“禁体物语”,这里也有高手与弱手之分。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云:

诗禁体物语,此学诗者类能言之也。欧阳文忠公守汝阴,尝与客赋雪于聚星堂,举此令,往往皆阁笔不能下。然此亦定法,若能者,则出入纵横,何可拘碍。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非不去体物语,而气格如此其卑。苏子瞻“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眩生花”,超然飞动,何害其言玉楼银海。所谓“禁体物语”、“举此令”,即欧阳修《雪》自注云:“时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欧阳修全集》卷五四)又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云:“古今以体物语形于诗句,或以人事喻物,或以物喻人事。”可见,“体物语”大致相当于比喻和拟人⑤。二者的原理都是“形似”,而“形似”容易造成“浅近”的效果,如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论石曼卿红梅诗”条云:“(东坡)观画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可为论画、作诗之法也。世之浅近者不知此理,做月诗便说明,做雪诗便说白,间有不用此等语,便笑其不着题。此风晚唐人尤甚。”郑谷“乱飘”句虽不用比拟之格,但仍拘泥于表象,直写其“乱飘”、“密洒”之态,甚至比“体物语”更浅、更露,所以“格卑”。而苏轼“冻合”句所以能“超然飞动”,是因为巧用道教典故,以“玉楼”喻双肩,以“银海”喻双目(赵令畸《侯鲭录》卷一),貌似拘泥表象,实则“出入纵横”。也就是说,郑谷习惯于观察自然的表象特征,又习惯于用最放松的语言状态去把握,便总把表象表达得太准确、太直接、太呆板,正所谓“极有意思”、“但其格不甚高”(《六一诗话》);而苏轼却用知识和智慧去解构自然表象,填入人文内容,显示了卓越的语言技巧。

综上所述,元自古体诗和郑谷近体诗以“意”为核心,以“表象”为归宿,重表达胜于表现,重句意胜于词法。在宋人看来,这种“意胜言”的语言策略,不仅无法发挥语言本身的潜能、塑造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审美对象滞留于表象,无法容纳更丰富的形式变化和更深刻的内容开掘。这是宋代“格卑”观念的第一层内涵。

三“言胜意”析论

如果说宋人对“意胜言”的批判比较精锐、明朗,那么他们对“言胜意”的态度则相对复杂和延宕。李贵指出:“中唐—北宋的诗歌革新实质上是语言本体观的反转,是诗歌语言的革新,语言取代意象被视为诗歌的第一要素,诗歌的优劣不在意象的优劣,而在语言的表现力,在于表达的‘尽’否和‘造语’的‘工’否。”⑥这个判断虽难概全,但至少说明大多数宋人在语言策略上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在这个大背景下,宋人对晚唐五代诗的语言成就是难置贬词的,比如《藏海诗话》云:“唐末人诗,虽格不高而有衰陋之气,然造语成就。今人诗多造语不成。”苏轼也认为:“凡造语贵成就,成就则方能自名一家,如蚕作茧,不留罅隙,吴子华、韩致光所以独高于唐末也。”(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跋吴思道诗》)

因此,宋人从“言胜意”的角度去批判晚唐五代诗的“格卑”,是一种正向建设而非反向扭转,是在极力发展语言表现力的大趋势中,立足于“言”、“意”关系而提出的警醒和反思——“言”可以“工”,可以“成就”,但却不该因为自身表现力的增长而降低乃至失落其对于“意”的工具职能。《藏海诗话》所谓“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晚唐诗失之太巧,只务外华,而气弱格卑”,也正是这个意思。宋代“格卑”观念的这层内涵,集中体现在“俳优词”、“僧格卑”、“语高意卑”三个命题中。

“俳优之词,号为格卑”,是批评韩??⑽馊诘模??耙?端旰?檬?啊罚??搿恫睾J?啊贰捌?醺癖埃?魑?侍濉贝笾率且桓鲆馑迹?嗉疵骼疃?簟堵刺檬?啊匪?健笆??驹蚪?谖模??稍蚪?诖省薄:???胄〈实拿芮泄叵狄幌蚴俏难?飞系亩?郏?缭???颜《跋周氏埙篪乐府引》云:“旧传唐人《麟角》、《兰畹》、《尊前》、《花间》等集,富艳流丽,动荡心目,其源盖出于王建宫词,而其流则韩??断戕啤贰⒗钜迳健段骼ァ分?嗖ㄒ病!保ā镀叭?鞲濉肪砦澹┖???胄〈实南嗨拼Γ?皇歉谎薜姆绺瘢?劝??锵蟊旧淼闹楣獗ζ??舶?ǜ髦中奘斡锏木?禄?觯欢?嵌韵蟮男槟饣?阆颍?簿褪撬滴锸隆⑶楦卸疾辉偈蔷咛宓闹鞴厶逖椋??且阅持智榫车耐ɡ???。?实奔尤敫鲂曰?南附诤托奘危?谑怯镅缘墓で删陀?⑾缘迷熳髂酥量崭 ?br>因此,韩???摹疤?伞薄ⅰ案癖啊保?嗽谟谟猛?惶子镅怨Ψ蛐奘尾煌?韵螅?佣?斐捎镅栽诟谎薹绺裰械淖晕腋粗啤U庵肿晕腋粗疲?恢皇羌虻サ挠锘阊叵?蛴锓ㄌ茁罚??钦?逵镅圆呗浴???诵词?氖滓?勘瓴皇潜泶锒韵螅??潜硐址绺瘛1热绾??娜?资?骸段庞辍罚骸跋闱直蜗ヒ购?幔?庞晟舜好尾怀伞B拚仕拇购熘虮常?耦吻米耪砗??!薄度评取罚骸芭ㄑ谈袅毕懵┬梗?钡朴持窆獠尾睢H评纫兄?般扳辏?赣昵岷??涫薄!薄兑凶怼罚骸耙凶砦薅搜熬稍迹?戳?扳曜?咽ぁ>仓新ジ笊畲河辏?洞α辫邪胍沟啤1е?⑹狈缦赶福?评刃写λ继谔凇7置鞔跋挛挪眉簦?帽槔桓苫讲挥Α!保ā度?剖?肪砹?巳?┫嗷ブ?洳⑽薅韵笊系墓亓???蘼凼恰袄取薄ⅰ爸?薄ⅰ暗啤薄ⅰ坝辍薄ⅰ傲薄敝?嗟奈锸拢?故恰耙小薄ⅰ叭啤薄ⅰ扒谩敝?嗟亩?鳎?故钦?迳衔氯怼⒚依龅钠?眨?既绯鲆徽蓿?梢韵嗷テ唇印⒅没弧U庵窒窒螅?诶钌桃??蟮耐硖莆宕??邢嗟背<???喽粤阈牵坏剿纬跷骼ヌ迥抢铮?蛭滴?蠊邸!跺??伤杌闫馈肪硪话似馈督ú璩适咕??俊诽醵源擞泻艿轿坏淖芙幔骸胺怖ヌ澹?赜谝晃镏?希?牍适隆⑷嗣?⒛甏??敖稹⒂瘛⒔酢⑿宓纫允抵?!庇终疟沓肌渡汉鞴呈?啊肪硪辉疲骸捌?乱院?钐斐晌?希?扑榈耧宋?隆H缪畲竽晡骼ヌ澹?遣患岩玻???锊俑??酰??狡呷斩?煦缢酪病!薄盎煦纭敝?溃?谟谑?渥匀恢??欢?骼ヌ逯?宦洌?嘣谟诙??俗匀惶斐傻奈锸潞颓楦校???宰碛谝惶赘谎薅?斯さ挠镅韵低场t谡飧鲆庖迳希?稳伺?泻???案癖啊庇肱?形骼ヌ逯?暗耧恕保?且灰怨嶂?摹??猿鲇诙杂镅宰晕腋粗葡窒蟮母叨染?酢?br>既然是高度警觉,其视野便不会仅仅局限于“富艳”之一格。“僧格卑”命题所针对的风格就正好站在了韩??亩悦妗U飧雒?馐侵9茸钕忍岢龅模?础笆?奚?指窕贡啊薄t谕硖莆宕?慕?迨?校?吧?弊直榈亟允牵?吧?瘛币蚕嗟狈豪模?热缤跚粘肌锻跏咸嘎肌贰疤剖朗??碧跻?蹁ㄓ铮骸疤剖朗??妹?咧冢?桓衤梢惶澹?τ诟咴叮?昭又??轿?镏懈枰ザ?!庇稚炭獭抖?轮玖帧肪硪弧鹪疲骸埃ㄋ究胀迹衷疲骸?迳?ㄔ罕眨?τ笆?掣摺!?岢⒍烙挝謇戏澹?氚缀坠郏?梢趼?兀?患?蝗耍?┪牌迳??缓笾?司渲?ひ病5?奁浜?笥猩??!痹谒未??庵帧吧?瘛被沟昧诵┎谎诺某坪簦?热纭端帝?肪砣?艘?缎?]?说》:“苏黄门每称(参寥子)曰:此释子诗无一点蔬笋气。”又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云:“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相比之下,陈善的批评更公允、中肯,《扪虱新话》上集卷四“文章忌俗与太清”条云:

予尝与僧慧空论今之诗僧,如病可、瘦权辈,要皆能诗,然尝病其太清。予因诵东坡《陆道士墓志》,坡尝语陆云:“子神清而骨寒,其清足以仙,其寒亦足以死。”此语虽似相法,其实与文字同一关捩。盖文字固不可犯俗,而亦不可太清,如人太清则近寒,要非富贵气象,此固文字所忌也。从以上评论中我们已可归纳出宋人眼中“僧格”的基本特征:“寒”,“俭”,“俗”,“清”,“无超然自得之气”,“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非富贵气象”,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语言在清寒的风格中形成自我复制,从而显得“格卑”。

而“僧格”从晚唐一直延续到南宋,更显出其强大惯性——自晚唐开始,“僧格”就成为诗人描写自然的最简便易行的模板。比如王??兑翱痛允椤肪硪痪拧耙阅穸陨?碧趿芯倭舜罅恳浴吧?焙汀澳瘛弊槌啥哉痰耐硖剖??⒔?徊剿担骸捌陀挚贾??坏?阅褚玻?钟卸砸猿妫?砸郧荩?砸栽常?砸院祝?砸月梗?砸匀?撸?梅浅跋分?酰俊闭飧黾虻サ亩哉涛侍猓?湍芟韵止咝灾?膳拢?绕渌得鳌吧?瘛痹谕硖莆宕??爸?恪⒂跋熘?睢?br>“语高意卑”命题在字面上就体现了“言胜意”的真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六引《西清诗话》云:“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盖格有高下,才有分限,不可强力至也。……至于罗隐、贯休,得意于偏霸,夸雄逞奇,语欲高而意未尝不卑。”也就是说,诗人刻意用大气象、大力度、刺激性的词汇和声韵去强化对象,而不赋予对象任何具体、实在的内涵,就会使语言在夸豪风格中形成自我复制。比如贯休《观怀素草书歌》,对怀素的草书艺术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见解,亦不考虑喻象与喻体是否相合,只是尽情铺陈、夸饰喻象,成为一种语言狂欢:“闪电光边霹雳飞,古柏身中龙死。骇人心兮目?,顿人足兮神辟易。乍如沙场大战后,断枪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挂铁锡。月兔笔,天灶墨,斜凿黄金侧锉玉。珊瑚枝长大束束,天马骄狞不可勒。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禅月集校注》卷六)而苏轼说贯休诗有“村俗之气”,并举此诗为例以区别于太白体(商刻《东坡志林》卷一),很可能也是嫌它“语高意卑”。又《仇池笔记》卷上“三豪诗”条云:“(杜)默豪气正是江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也。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求奇,便作杜默矣。”又费衮(《梁溪漫志》卷七“诗作豪语”条云:“诗作豪语,当视其所养,非执笔经营者可能。马子才作《浩斋歌》,似亦豪矣,反覆观之,雕刻工多,意随语尽。……郭功甫作《金山行》,前辈多称之,虽极力造语,而终窘边幅。信乎不可强也。”可见宋人绝非一味夸赞“其于诗最豪,奔放何纵横”(《欧阳修全集》卷五三《答苏子美离京见寄》)的风格,而是对“语高意卑”的后果始终怀有警觉。

合而观之,“俳优词”、“僧格卑”、“语高意卑”三个命题,充分体现了宋代“格卑”观念的第二层内涵:以“言”为核心,以“风格”为归宿,重表现胜于表达,重词法胜于句意。在宋人看来,这种“言胜意”的语言策略,不仅压制、削弱了诗意表达,造成审美对象的模糊、萎缩乃至退隐,而且使语言本身的形式美陷入自我复制的泥淖,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格卑”观念的这层内涵,不仅切中晚唐五代诗的某些缺陷,更延伸至宋人的自我反省之中。

四结语:“格卑”观念之价值

总之,“格卑”观念能够体现宋人对晚唐五代诗的语言策略的深刻批判:“意胜言”与“言胜意”,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语言策略并存于晚唐五代的诗歌世界中。在宋人看来,晚唐五代诗所以“格卑”,就是因为在处理“意”、“言”关系时缺乏平衡感和控制力,要么在“意”上自我沉溺,停滞于表象特征,要么在“言”上自我复制,沦陷于风格模板。

在宋人的具体批评语境里,“格卑”观念常被表述成“格致卑浅”、“诗格卑弱”、“气韵近俗”、“气象浅俗”、“衰陋”、“浅露”、“凡俗”、“村俗”等等,形成一个以“格卑”为核心词汇的近义语义场。尽管此语义场远不能囊括晚唐五代诗的全部特征或弊端,甚至具体到人,也往往只足以论其一格或一体,但这并不妨碍“格卑”观念成为宋代诗学中富有历史价值的一环。

一方面,“格卑”观念反映了一种更具兼容性和创新性的理想语言观念——如果说“意胜言”强调语言的表达力、工具性,“言胜意”强调语言的表现力、自足性,那么宋人的理想则是自觉追求语言的控制力、合理性,从而形成宋诗的独特风貌。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云:“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黏皮骨,此所以为难。……能脱此二病,始可以言诗矣。”就是对这种语言观念的精辟表述:“有斧凿痕”略近于“言胜意“黏皮骨”即指称“意胜言”;既“贵雕琢”又“贵破的”,这才能达到“言诗”的最高境界。又朱弁《风月堂诗话》云:“西昆体句律太严,无自然态度,黄鲁直深悟此理,乃独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黄庭坚及江西诗派批判继承西昆体,“独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就是这种语言观念的自觉实践。而梅尧臣《依韵和晏相公》所谓“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一六),早就表现出对这种理想语言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另一方面,“格卑”观念又显示了宋诗作为一个历史整体的兼收并蓄与自我调节的能力。钱锺书先生云:“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而杨万里扭转江西派的法宝,就是“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因此其诗“内容上见得琐屑”,“多聪明、很省力、很有风趣,可是不能沁入心灵”⑦。这种重“意”轻“言”、重“表象”轻“风格”的语言策略,与欧阳修所谓“(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又有何本质区别呢?可见,宋诗发展进程中各种流派的此消彼长,往往只是既有模式的取舍与发挥,而晚唐五代诗就是宋诗难以割合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这个意义上,那些“格卑”之作在宋人的接受视野中就不仅是反例和警醒,还有可能成为范例和激励;而内涵丰富的“格卑”观念,便能随时为这些取合和发挥提供足够的辩护。比如想摆脱江西派的诗人便可以搬出晚唐诗的“意胜言”去抨击江西派末流的“言胜意”:“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韩驹、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因此,“格卑”观念不仅大张旗鼓地烘托出宋诗的语言理想,也潜移默化地滋润了宋诗的创作现实。

更进一步说,“格卑”观念不仅参与了宋代诗学在审美语言观念上的反思与实践,而且与传统儒家文学观念具有内在的因缘关系。在这里,儒家文学观念绝非冠冕的宣言或空泛的教诲,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入到诗学的骨髓之中。

首先,在语言哲学层面,“格卑”观念乃是儒家“文质说”的投影。《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本意是为道德人品而发,但后人把“文质说”发展为重要的文学观念,如陆机《文赋》云:“碑披文以相质。”又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云:“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因此,“质胜文”正相当于“意胜言”,“文胜质”则相当于“言胜意”。“野”、“史”都各有不足,“文质彬彬”、“文质相称”才是理想语言境界。

其次,在思维哲学层面,“格卑”观念又是儒家“中庸观”的体现。朱熹《中庸章句》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套思维哲学影响了众多文学观念,集中表现为对各种偏激文学现象的控制与调和。比如《礼记·经解》之“温柔敦厚”说,就是针对讽谏作品中的过激情感而提出的中和之术。又李翱《答朱载言书》(《全唐文》卷六三五)之“文理义三者兼并”说,就是针对“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的各种流行文学观念而提出的审判和综合。“格卑”观念亦是“中庸观”的体现,是对偏“意”或偏“言”的语言策略的双向批判,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各得其一偏。”而前引葛立方“脱此二病,始可以言诗”语,也同样包含着“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思维模式。

因此,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是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学观念乃至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既继承了典范,又在具体历史时期和具体文学现象中发展了典范,从而使自身也获得了典范性。比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云:“意巧则浅,若刘禹锡‘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也。句巧则卑,若许用晦‘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是也。”显然是对“格卑”观念的借用与发挥。像这样从语言策略角度评判唐宋诗优劣的做法,成为明清诗学中的一项时尚。而对任何偏激的语言策略保持警醒和理智,也常常成为明清人论诗、评诗的内在准绳。比如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云:“子美之病,在于好奇,作意好奇,则于天然之致远矣。”又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云:“凡诗迷离者要不间,切实者要不尽,广大者要不廓,精微者要不僻。”又云:“诗要避俗,更要避熟。”这些评论,都与“格卑”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同样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文质说”与“中庸观”的影响。

综上所述,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既包含了功在当代的建设性,又显示了继往开来的典范性,因此富有历史价值。而它所体现的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之间的矛盾,又是文学思想史的永恒命题。这对矛盾主宰了各种理念和创作的此消彼长、生生不息,宋代江西派与晚唐体的交替出现,就是典型例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宋人对“格卑”的批判与思考,在历史价值之外,更具有一层“本体论”价值。

注释:

①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编第二十二章第四节《钱翊·郑谷·吴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臧清《论唐末诗派的形成及其特征——以咸通十哲为例》,《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③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丙编第二章第一小节《格:品味和力量的标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④参张伯伟《古代文论中的诗格论》,《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又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虽多从人格气质角度去分析“格”,但基本定性仍是“美的标准”和“标准的美”。

谷雨诗词篇9

苏词多佳句,字里行间才情洒落,细细品读,愈觉心中沉醉,不能自已。而其中熠熠生辉的,恰恰就是坡身处逆境而不悲观、怀才不遇而不沉沦的精神之美。风雨中有顿悟,苦难中寻超越,《定风波》中的精神大美同样值得我们探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具的学科。日常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更要注重文学审美的教育与熏陶,要尽力通过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向美心愿,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定风波》无疑就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下面笔者就该作品的精神之美进行探究。

1.从容淡定,不惧眼前的风雨

且来看看黄州这场突如其来的春雨吧。东坡起笔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虽则“莫听”,但“穿林打叶”之雨却是客观存在。“穿”和“打”两个动词不容小觑,想必那雨是来得又猛又急,有气势有力度。我们可以把它和东坡其他写雨的诗句比较,如“山色空蒙雨亦奇”和“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者写的是细雨迷蒙下山峦的美景,与“穿林打叶”之雨相去甚远。后者写的是黑云翻滚,大雨倾盆。料想这雨势绝不逊于黄州这场雨,可是“白雨跳珠”四字妙趣横飞,把飞溅的水花喻成晶莹的珍珠,俏皮可爱,我们由此可窥见诗人创作时的喜悦之情。“穿林打叶”的雨则不,它带着春寒,打在人身,寒在心底。

在山路上遇雨,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看着同行客人狼狈之极,东坡似乎忘记了这风雨的敲打,泰然自若地赶路,“余独不觉”四字的妙处就在这里。不仅如此,“吟啸且徐行”是何等豪迈啊!正如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府》中说到的“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读之,令人不由心情振奋,心境豁然。

2.洒脱旷达,超越人生的苦难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过:“颂其诗,贵知其人。”不难想象,从达官贵人到乡野农夫,这其中的落差。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可是在《定风波》中东坡不提此等烦心琐事,也不因偶遇微冷的春雨而生“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样消极落寞的情绪。他高唱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一千年以后的笔者为之心醉、沉迷。只要心是旷达的,即使只是“竹杖芒鞋”也会翩若惊鸿,轻如快马,哪怕前路迷茫、风雨不休。

经过忧患苦难,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坡的修养。怎样看待自己人生的低谷,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东坡以他卓越的才能和渊博的学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向我们显示了他稳健端庄的人格魅力。

《定风波》无疑给了人们窥见东坡心灵的机会,然而词人却意图用旷达笔触将自己的命运凄苦支开。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想像一下东坡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在此之前,他已经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十年的贬谪生活,之后因乌台诗案,入狱103天;现在,被贬黄州,人生不自由;以后,预测不到的风雨更多。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一次次的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

晚年时,他曾用《自题金山画像》来概括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神宗时,东坡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最后到蛮荒之地海南。终其一生,被贬的时间长达32年,地方多达10个。“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辛酸,多少愤懑,尽在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淡然地说出,这就是东坡的豁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伟大的坡先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超越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风雨,更是人生的苦难。不管面临政治风雨,还是自然风雨,他都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都会怡然自得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的苦楚并没有压弯了他的脊背与性情,他依然是那个豁达、真性情的苏轼。透过千年的距离,我们能触摸到那穷且益坚的灵魂。

3.乐观通达,享受超然的人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骤雨初歇,一抹斜阳,大自然天气变换太快了。坡于逆境中看见了曙光,在寒冷中发现了温暖,他是如此的乐观通达。要知道,词人此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且是被贬之身,身处黄州这样荒凉偏僻的地方,前途遥不可知。“回首向来萧瑟处”,寥寥数字,已写尽前尘往事,万千心酸,半生跋涉。

刘辰翁曾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没有东坡这种阔达的胸襟、不竭的热情、沉淀的智慧是经不起宋代历史的颠簸和淘汰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若干年前坡就和弟弟子由交流过了人生的短暂和萍踪无定;身陷囹圄时,他黯然神伤“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谪居黄州期间他慨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一阕《卜算子》更是用极美的意境道出了他的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理想的压抑,现实的残酷,亲情友情的淡薄,苍茫天地间,仿佛只有自己这样一个幽人,一股蚀骨的悲伤油然而生。即便再浓妆淡抹,也掩盖不住内心的悲凉。

坡立身处世以儒家为准绳,以他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从跻身仕途到身陷囹圄,再到而今遭贬黄州,可谓一路升沉不定。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他无疑败得一塌糊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浸透着他壮志难酬的悲愤;“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他孤苦无依的凄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声慨叹,饱含了他历经风雨后的通达。

人生的低谷,恰恰是词人彻悟的开始。无论是雨是晴,是顺是逆都无所谓,看得如此通透的怕是没有几人。晚年流放到海南后,东坡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

“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见,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贯穿在他的生命历程之中。坡一生风雨,一世坎坷,然而他却用如花妙笔给我们创设了一个面对厄运保持豁达、乐观之心的人生境界。林清玄曾说过“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谷雨诗词篇10

1、《处暑后风雨》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2、《长江二首其一》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3、《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4、《闲适》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5、《元宫词》明·朱有炖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6、《早秋曲江感怀》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7、《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8、《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唐代: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9、《七夕处暑》清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10、《处暑后一日作》宋代:江南雨

旷世喧嚣许暂休,华光耀彻古城头。

拼教一秀名青史,忍看千金冠沐猴。

此夕和谐堪把握,明朝风雨待绸缪。

绮筵散罢尘初静,渐有新凉递好秋。

关于处暑的节气谚语推荐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处暑长薯。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处暑拔麻摘老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