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鉴定格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2:59

自我鉴定格式篇1

特点:篇幅短小,语言概括、简洁、扼要,具有评语和结论性质。

作用:

(1)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学习,展望未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指导今后工作。

(2)帮助领导、组织、评委了解自己,作好入党、入团、职称评定、晋升的依据材料准备工作。

(3)重要的自我鉴定将成为个人历史生活中一个阶段的小结,具有史料价值,被收入个人档案。

自我鉴定分类自我鉴定一般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毕业自我鉴定:毕业生毕业时对自己在校期间出作一个自我评价。

实习自我鉴定:实习人员对自己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作出自我评价。

工作自我鉴定:已经工作的朋友在一段时间对,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作出自我评价。

党员自我鉴定:一般指共产党党员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和经过组织生活后对自己工作表现和思想觉悟等情况向党组织汇报。

[格式内容]

1.标题。可写成"自我鉴定"。

2.政治表现。

3.学习表现。

4.工作和道德表现。

5.缺点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范例参考]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体育成绩一向很好。我的体质并非很出色,可是通过我的练习和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还是能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授项目。我喜欢运动,基本对所有运动都感兴趣,尤其是足球。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质的提高,脚法和意识。我是从高一开始接触足球,起步比较迟,可进步很快,总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时间后脱颖而出。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决心,也许还有那么点运动天赋。踢足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共2页,当前第1页1

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四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记得有好几次,同学或老师约了我见面,我答应以后必定按时到达指定约会地点,即使有急事也从不失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如今想想,这样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一定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自己有这个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两用。

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便是这几年来的感悟、总结,希望对自己起到提醒、激励的作用,未来的路还很长!

[范例参考2]

本人自xx年通过成人高考,就读财务会计(本科)专业以来,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

工作中,经过三年来良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业。

财务会计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在岗工作的财务人员,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

会,一直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使自己无论是在思想,

还是在学习等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助人为乐。平时注重加强政治思想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

报告,以及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提高了自己的政策水平及明确是非的能力。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热爱本专业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通过扎实学习《基础会计学》、

《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各门课程,我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及工作实际,加强了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锻炼,

能熟练将win98操作系统灵活运用到财务办公中编辑文档,制表等,为更好地从事财务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三年财务会计专业的学习,我不仅在思想境界、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且培养了我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在这将挥手告别学校的时候,

自我鉴定格式篇2

2.自我鉴定的特点

篇幅短小,语言概括、简洁、扼要,具有评语和结论性质。

3.自我鉴定的作用

(1)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学习,展望未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指导今后工作。

(2)帮助领导、组织、评委了解自己,作好入党、入团、职称评定、晋升的依据材料准备工作。

(3)重要的自我鉴定将成为个人历史生活中一个阶段的小结,具有史料价值,被收入个人档案。

4.自我签定的格式

自我鉴定的结构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自我签定的标题有两种形式:

1)性质内容加文种构成,如《学年教学工作自我鉴定》。

2)用文种“自我鉴定”作标题。如果是填写自我鉴定表格,不写标题。

(2)正文。正文由前言、优点、缺点、今后打算四部分构成。

1)前言。概括全文,常用“本学年个人优缺点如下:”“本期业务培训结束了,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今后工作学习,特自我鉴定如下:”等习惯用语引出正文主要内容。

2)优点。一般习惯按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逐一写出自己成绩长处。

3)缺点。一般习惯从主要缺点写到次要问题或只写主要的,次要一笔带过。

4)今后打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今后的打算,表明态度,如“今后我一定×××,争取进步”等。

自我鉴定的正方行文,可用一段式,也可用多段式。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用语准确。

(3)落款。

自我鉴定格式篇3

【一】

共青团作为共产党的后备生力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共青团,我们应该坚持与俱进应,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学习上要争高分,政治上要先进,活动中要积极。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处处严格地要求自己。

漫漫人生路,我想如果我能勇于尝试新的东西,不断挑战极限,并尽我所能努力做好。这样的话,即使到了人生的终点,我也能坦然地告诉别人:我能,我行,我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因此,在进入大学初,我就为自己设立了四年的短期目标,以达到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目标。争取能够在大学四年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身综合学习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方面,上学期我被评为党课优秀学员,在党课学习期间,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这不仅使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通过学习,我学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怎样履行党员的义务。

使我对党的认识理解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课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入党积极分子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在人前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

在工作方面,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也为了寻找一次为同学服务的机会。在大一,我报名参加了学部勤工部的工作。两个学期的活动,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也学会了与别人交流的一些方法。与他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沟通。所以在班集体中,我虽不是班委,但我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为班级服务。在学生会两年来,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工作、学习,我感觉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起来。

在学习方面,我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积极上进,努力进取,在期末院考的时候我以较高分数名列前茅。平时我不旷课,不迟到,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我除了学好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外,还经常通过其他途径拓展我的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各方面知识均衡发展。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人文方面的修养还很低,于是有意识的通过阅读、听讲座、上选修课等途径弥补。通过努力,我去年获院乙等奖学金。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把学到的党的基本知识具体体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自身抓起,从小事做起,对学习刻苦努力,对工作有创新精神,注重思想上的学习,全心全意地为同学和他人服务,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保持一致。

一个人没有追求与理想,便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会缺少人生航标,便会迷失方向;就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更不会完全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博古通今晓天下,睿思健行军我心。

各位同学,新的世纪赋予我们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是党的后继力量,让我们紧记时代的重托,持之以恒,在实践中学知识、强理论、长才干、作贡献,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

自从xx年入团到现在已经又x年了,在组织的关怀和帮组以及严格的监督下,我一路慢慢的长大,在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医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我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学习,并借鉴她人的学习经验,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知道大学的学习生活是自主学习,勤奋、努力和拼搏精神,通过努力,在大一这一学年里我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工作上,我认真负责。作为一名班干我积极配合其他班团干组织班级各项活动和帮组同学,在担任班干期间,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并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思想上,一直以一名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按时缴纳团费。端正自己的思想,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XX年4-6月参加了党校培训,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并在这两年来努力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去年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成为了一名推优的入党积极分子,现在正在发展为一名预备党员。

自我鉴定格式篇4

文秘专业实习自我鉴定(一)

一、实习目的:

加强文秘专业的主业知识,丰富实际工作和社会经验,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

二、实习时间:

*年*月*日至*月*日。

三、实习单位:

**厂**办公室。

四、实习主要内容:

按照老师的安排,我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计划。注重在实习阶段对所学的文秘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以期达到根据理论知识,指导日常的工作实践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实习情况报告如下:

不同的办公室具有不同的工作和不同的职责范围。而作为一个企业的厂长办公室,是一个综合性的部门,由厂长直接领导,工作范网围大,任务也比较繁杂。在实习阶段,我主要的侧重点是文秘工作。

秘书工作是办公室的主体工作,领导要做到决策科学化,离不开秘书人员的协助。因为秘书人员一方面处理着大量的日常事务工作,使得领导能集中精力考虑大问题。另外,还能发挥他们了解全面情况,掌握多方面信息的优势,辅助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秘书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但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动做好领导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帮助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抓好各项工作,做到忙而不乱。并从过去偏重办文办事,转变到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

第二、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的学习、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向领导反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对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第三、检查督促各种行政法规和本单位的各项决议、制度、办法、规定的执行,验证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发现问题要及时向领导反映,防止并纠正偏差。

第四、组织起草本单位的工作计划、报告、总结、规划、决议和规章制度,对需上报、下发的文稿进行政策、文字上的把关。

第五、对上级机关的来文和下设部门的报告,要及时转给有关领导,根据领导的批示,具体落实承办单位和负责人,并负责催办,如期上报办理结果。

文秘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以上工作人员的基本条件外,还应有自己特殊的知识修养、技能修养、品德修养、作风修养。因此,文秘人员要自觉、全面地加强这四个方面的修养,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德才兼备,既合格又称职的工作人员。并注重掌握以下原则。

⒈要有充分的政策依据和事实依据。秘书人员办文办事,绝大部分都是针对现实状况的,或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是指导某项工作。因此,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客观事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和传统作风,是秘书部门一切工作的准则,也是秘书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有些领导交办的事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秘书人员应有勇气提出意见,请领导重新考虑,以保证正确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把工作做好。

⒉要有准确性。准确,是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是指正确体现政策,正确表达领导意图,正确地办文办事,言行有分寸,文字能达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领导工作的准备性。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涉及的方面很多,简要地说,就是:网办文要准,办事要稳,情况要实,主意要慎。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态度认真,作风过细,不能疏忽大意,不能马虎潦草。比如说办理公文,就要保证文件的质量,用词要准确,材料要真实,抄写要认真,校对要仔细,力求每一个环节都不发生差错。否则就会贻误工作,甚至酿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⒊要雷厉风行。这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准确,二是时限。其中任何一个失误,都会使事情办不成或办不好。时限就是尽可能缩短周期,减少中间环节。秘书人员办文办事必须具有很强的时效意识,要迅速行动,不可拖拖拉拉,要制定科学的工作制度,理顺关系,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和创造性。要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行文和礼节,消除“文山会海”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要利用电脑等现代技术改变工作手段,实行办公自动化,例如用电脑传递信息、检索资料、编辑文稿等。

⒋严守纪律,保守机密。文秘管理要制发文件,处理文件和管理文件。在各种文件中,大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密性,而且各级秘书人员经常接近领导,看一些重要文件,参加一些重要会议,所以,秘书人员在公共场合活动时要注意内外有别,把握分寸,对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要心中有数。我国已经制定了《保密法》,秘书人员要认真学习,模范执行,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我参与的主要工作,一是按照厂长的安排与布置,在厂长组织召开的各种专题及办公会议中,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了会议通知及时、会议记录详细、会务准备周到,并按照厂长安排对重要会议下达会议纪要,使厂党政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迅速传达到基层各单位。同时,及时呈送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并对由厂下发各基层单位的各类文件及时进行打印、校对,保证各项工作及时高效。二是公文起草。在最近阶段,正逢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讨论中,我根据厂党政联合会议讨论的意见,对其中涉及我厂的部分进行了认真的归纳整理,执笔起草了《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化工厂对〈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讨论稿)的几点建议》。在得到厂领导肯定后,我们将建议上报到了集团公司秘书处,由于意见中肯,文字相对严密,在讨论稿第二稿下发时,我发现其中由我厂建议修改的部分完全按照我厂提供的内容进行了修改。这除了说明我厂的建议比较科学外,作为建议起草人,这对我的文字水平也是一种肯定。

五、实习体会

通过实习,我对文秘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一歩的了解。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文秘工作人员更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认真学习钻研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领导不同时期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把政策具体落实下去化为实际行动,并强化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工作能力,检查指导能力,参谋咨询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熟练使用各种自动化办公设备的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合格文秘人员。

对于我的实习报告有不妥之处,望老师加以指正。

文秘专业实习自我鉴定(二)

xx坐落在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制造小型家居电器的私人企业,规模中上,有员工二百名。产品主要出口香港、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今年暑假我有幸取得了该公司的实习职位,办公室文秘。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很珍惜。所以在实习期间,我的表现一直很优秀,很少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进工作中。一切服从老师的安排,和同事关系相处融洽,尊重老前辈。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同事交代的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此次实习,主要岗位是办公室文秘,办公室是公司运转的的一个重要枢纽部门,对公司内外的许多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做到上情下达,这就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繁杂的特点。每天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经常有计划之外的事情需要临时处理,而且通常比较急,有时让我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去解决,因此这些临时性的事务占用了很多工作时间,经常是忙忙碌碌的一天下来,原本计划要完成的却没有做。但手头的工作也不能耽误,今天欠了账,明天还会有其它工作要去处理,因此,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来进行弥补,把一些文字工作带回家去写去打。在实习中,我处理了很多突发事件,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在这段实习过程中,办公室人手少,工作量大,特别是公司会务工作较多,在这十几天里,每当遇到各类活动和会议,我都积极配合同事做好会务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会计较谁干的多,谁干的少,只希望把工作做好。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同事求教,认真学习。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其它基本的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沮丧。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在这半个月里,我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文书工作严格要求,因为这个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即对公文和档案进行归档,保管以便查阅。编写办公会议材料、整理会议记录,办公会议结束后,及时整理会议记录,待总经理修改后,送给同事轮阅。还有就是上传下达。虽说工作不是特别多,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近半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公司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做人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秘书这个职位上,技术性的劳动并不多,大多是些琐碎重复的工作,因而秘书在工作中会遇到和上司沟通不好、上司给的某份工作感觉吃力,难以胜任。或是对琐碎重复的工作感到怨烦、与上司发生争执等多种情况。针对秘书这个职位的特点,具体到挫折时,不妨从调整心态来舒解压力,要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各方面找出受挫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早就了成功。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

实习这半月期间,我开始了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肩上开始扛着责任,凡是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

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半个月的实习时间太短,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现在我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走创业之路做准备。

文秘专业实习自我鉴定(三)

实习是作为一名大学生非常渴望的工作经历,因为他是理论结合实际的锻炼机会,也是毕业求职的一个重要筹码。而我到**单位实习转眼间在已有半年的时间,在段时间里,在领导的指导、关心培养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使我在自身技术积累、工作经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方面都有提高,但是还有很多需要继续积累和学习的地方。现将从工作上四个大的方面的实习自我鉴定如下:

一、实习期间工作方面

1.修改表单接口功能;

2.表单管理模块中,组织机构数据的批量载入功能;

3.完成了学位论文“开放式智能电子表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编写工作;

4.美的项目的支持工作。

二、自身学习方面

在工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一是向书本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改进学习方法,广泛汲取各种“营养”;二是向周围的同事学习,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同事们请教;三是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

三、入职期间工作方面

1.基于hta离线填写工具的设计、开发与实现工作;

2.新版本用户手册及特性表的编写工作。

3.美的项目中表单部分设计文档的编写与修改的工作;

4.同类电子表单产品的研究工作,并最终形成各种产品的评估报告;

四、产品发展建议方面

1.离线工具中实现表单服务功能,真正实现在联网情况下,通过离线填写工具实现数据的。

2.针对公司国际化的战略发展目标,不仅针对国内表单发展的现状,还有结合国外表单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易用性更强的电子表单产品。

3.离线工具中支持表单签名、表单盖章及条形码控件

4.表单管理中进行的权限设置后,进行数据的保存操作。方便用户在离线工具中读取得到的权限数据文件。从而实现了离线中针对权限问题的解决方案。

5.可以结合eform标准的html来进行样式及界面设计,结合到hta离线填报中来,完全实现离线状态下表单的设计和填报。

6.增加表单的多形态导出、格式。如支持wml格式输出,支持手持设备处理表单

自我鉴定格式篇5

关键词:司法鉴定 资格 改革

司法鉴定是在诉讼过程中,对于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按诉讼法的规定,经当事人申请,司法机关决定,或司法机关主动决定,指派、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专门性问题做出判断结论的一种核实证据的活动。什么样的人可以向司法机关提供鉴定结论,或者说什么样的人具备鉴定主体的资格,这是司法鉴定制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颇具实践意义的问题。

鉴定主体资格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司法鉴定制度的起源与完善

西方国家的司法鉴定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初期。有史料证实,司法鉴定在16世纪就被纳入法典。1532年,德国的《加洛林纳法典》219条当中有40条涉及到对鉴定的规定。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期,西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大变革,其中的刑事诉讼制度由纠问式向控告式转变。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相继制定了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较为完备的刑事诉讼法典,其中对于鉴定问题作了与过去有诸多不同的具体规定,其中就包括鉴定主体资格。这是现代西方国家司法鉴定制度中关于鉴定主体资格的雏形。

20世纪以来,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对自己的诉讼法典至少进行过3次以上的修订增补,其中关于鉴定问题增补的条款与内容不少。主要集中在鉴定对象、鉴定机构、鉴定标准、鉴定活动方式、鉴定结论的评断、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适应现代法制需要的深层次问题上。有的国家为了实施诉讼法中关于鉴定的规定,还制定了单行的鉴定法规或鉴定条例。如美国1937年制定的《统一鉴定证言法》等。

(二)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现状

根据史料证实,我国最古老的鉴定活动产生于距今两千余年的奴隶社会。在周朝就有了为诉讼服务的伤害鉴定。封建社会鉴定手段较为普遍,鉴定的对象和范围也较宽,并制定有许多法规。我国唐、末时期,鉴定制度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唐代将鉴定人“作虚假结论依罪受罚”加以法定化;宋代的法律规定了鉴定官员的身份与职责、检验内容、检验记录的格式等,说明鉴定管理制度有了雏形。

我国现代司法鉴定制度确立于本世纪初期。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对鉴定问题作出规定,但这部法典末获得批准。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此中对鉴定作了较多的规定,仅鉴定人就有2条:“凡诉讼上有必须鉴定,始能得其事实真相者,得用鉴定人”(第74条):“鉴定人须由审判官选用,不论本国人或外国人,凡有一定学识经验及其技能者,均得为之”(第75条)。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作出了较具体的规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司法鉴定工作有很大发展,在处理各类诉讼案件中起了积极作用。五六十年代公检法机关,根据当时的法规和各自办案的需要,分别制定了部门鉴定工作细则,作为不成文的“习惯法”共同遵守。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鉴定作了原则性规定,1996年在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又对伤情和精神疾病的医学鉴定作了增补。1989年和1991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民事鉴定和行政鉴定问题作了规定。1998年至2002年黑龙江、重庆、吉林、深圳、河南、江西和河北陆续出台了司法鉴定条例。司法部在2000年8月14日颁布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第一次系统地确立鉴定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

鉴定主体资格的基本原则

在确认鉴定主体资格的问题上有两种基本原则,一种是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鉴定人主义;另一种是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鉴定权主义。

(一)鉴定人主义

按照鉴定人主义的原则,有关法律或权力机关并不明确规定哪些人或哪些机构具有鉴定人资格,并不将鉴定权固定地授予特定的人或机构。所以,又称为“无固定资格原则”。《美国法律词典》把“专家证人”解释为:“在一项法律程序中作证,并对作证的客观事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专家证人是具有普通人一般不具有的一定知识或专长的人。受教育程度可以为一个人提供专家证人的基础,但是基于经验的特殊技能或知识也可能使一个人成为专家证人。”可见,在英美法系国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案件中的鉴定人,只要该案的法官和陪审团认为其具备了该案鉴定人的资格。

(二)鉴定权主义

按照鉴定权主义的原则,有关法律或权利机关明确规定哪些人或哪些机构具有鉴定主体资格,或者将鉴定权固定地授予特定的人或机构。所以,又称为“有固定资格原则”。具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将鉴定权授予个人。例如:法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鉴定人应该在最高法院或上诉法院注册;鉴定人注册名单的确定方法由行政规章确定;预审法官一般应在上述名单中挑选鉴定人。

第二种是将鉴定权授予某些机构。例如:按照俄罗斯的有关法律规定,刑事案件中的各种鉴定主要由国家授权的司法鉴定机构负责,只有当这些机构无法进行鉴定时,如涉及建筑学、工程学、机械学、艺术学等领域的专门问题,司法人员才能授权其他机构进行鉴定。

第三种是前两种情况的结合,或者说是比较灵活的鉴定权方式。例如:德国既有专门从事鉴定工作的政府机构,也有民间的鉴定机构和具有鉴定资格的个人,而且当事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自由选聘鉴定人,所以其鉴定人资格制度实际上是有固定资格原则与无固定资格原则相结合的,但是以前者为主。

鉴定主体资格的审查

在鉴定主体资格的审查这个问题上,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的国家与实行职权主义诉讼制度的国家有所不同。

英美法系国家是由当事人或其律师对鉴定人的资格进行审查。这包括两方面的审查:其一是聘请该鉴定人的当事人或其律师的审查;其二是对方当事人或其律师的审查;而且以对方审查为主要内容。这种资格审查方式属于“事后审查”。

大陆法系国家对鉴定人资格的审查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有鉴定权的机构自行审查。2、由授予鉴定权或确定鉴定人资格名单的机关负责审查。3、由法官或其他负责案件的司法官员负责审查。这三种资格审查方式属于“事前审查”。

鉴定主体的选任

司法鉴定主体的选任与诉讼模式紧密相连。在以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中,司法鉴定主体的选任往往是司法机关的权利。而在以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中,司法鉴定主体的选任并不是司法机关的专权,当事人也有权选任司法鉴定人。但随着两大法系的融合,大陆法系国家在鉴定人的选任上在坚持由司法机关主导的同时,也赋予了当事人的选择权或当事人的建议权。

在鉴定人的选任上,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只有《刑事诉讼法》有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第二章“侦查”中,实际上确定了侦查机关对鉴定主体的选任权。此外,公检法机关制定的一些规章、司法解释中对鉴定主体的选任作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只赋予了公检法机关,当事人并无权进行选择。《仲裁法》是我国现行法律中唯一赋予当事人选任鉴定主体权利的规定。

鉴定主体的条件

由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对司法鉴定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司法鉴定主体的条件也有所不同。在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主体的法律地位与证人的法律地位相差无几,司法鉴定主体的条件也模糊不清。而大陆法系国家则完全不同,由于鉴定主体被认为是法官的辅助者,承担着近乎法官的准司法职能,因而,担任鉴定主体也要有严格的资格要求。

我国三大诉讼法对司法鉴定主体的条件笼统地规定为“有专门知识”。所以,司法鉴定主体的条件一般较高。

司法鉴定主体的具体条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条件、实践能力条件、法律知识条件、职业道德条件等。

专业知识条件:司法鉴定人必须对其所从事的司法鉴定领域的专门知识有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了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运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学历条件。

实践能力条件:司法鉴定人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从事本专业司法鉴定工作的实践经验,经过考核办案的数量和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司法鉴定工作的实际问题。

法律知识条件:司法鉴定人必须具备与司法鉴定工作和诉讼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如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刑法学、侦查学等。

职业道德条件:司法鉴定人必须符合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徇私情,不谋私利。

我国现行的鉴定主体资格规定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个部门的规定限定了司法鉴定的主体范围。实践中鉴定对象的范围日益扩大,使超出本部门规定范围的司法鉴定对象无法可依,使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找不到鉴定机构,或因当事人对鉴定机构的鉴定权有异议,而被拖延甚至无法裁判。

对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和鉴定人权利义务等规定参差不齐。由于各部门的规定内容粗细不均,技术标准和法律水准不一,甚至失衡,往往会出现各行其是,造成矛盾、冲突现象,难以适应诉讼领域的逐步拓宽,新型案件不断出现,司法鉴定范围日趋扩大的新情况。

由于公检法机关都分别设置了鉴定机构而形成了各自为鉴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这种“自侦自鉴”、“自检自鉴”和“自审自鉴”的管理体制虽有有利于诉讼的某些阶段,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行政干预和人情鉴定难以避免,违背了诉讼的原则,也降低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损害了司法公正。对鉴定主体资格的确定都是按照自己部门相应的法规文件进行,使各个部门的鉴定主体的水平参差不齐。

2003年司法部授权各省、市、自治区司法厅各自进行自己的司法鉴定资格考试,四川省按名额淘汰了三分之一,按这个比例划定分数线。总共是四门考试:司法鉴定导论、司法鉴定法律知识、四川省司法鉴定条例、司法鉴定基本知识。这样的考试不能考出真实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任何在相应鉴定部门的人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和背诵都能通过。

改革和完善之我见

兼顾公正和效率的价值追求以及保持与我国诉讼制度的协调统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基于以上认识,对确立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提出以下主要设想:

建立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主体统一管理制度,确保司法鉴定主体严格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的统一管理应包括鉴定机构的设置、鉴定人资格的审定和取消、鉴定人的业务培训和职称晋升、鉴定标准、程序、范围、对象的制定、对司法鉴定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以及对鉴定人的必要奖惩等等。

实行鉴定主体资格预先审定制度。司法鉴定所涉及的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专门性问题,因而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保证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需要确认司法鉴定主体的资格。

国际上对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确认主要有两种方式: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预先审定方式,即由有关机关预先确定享有司法鉴定权的人员和单位,并登记造册。只有被列入名册的人员和单位才能受理司法鉴定。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法官临时审定方式,即当事人选聘的鉴定人是否具备鉴定资格,由法官在诉讼过程中临时确认。还有的国家是兼取两种做法,既由国家明确规定享有司法鉴定权的人员和机构,又允许民间专业机构和人员从事司法鉴定工作。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确认应采取预先审定的方式。凡是专职司法鉴定机构都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审核确认、登记造册。其他可以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及其鉴定人员的司法鉴定资格也应由司法行政机关预先统一审定,并登记造册。对诉讼中涉及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专门性问题,均只能由预先审定注册的法定机构及其法定人员进行鉴定。但是,对某些不常见的专门性问题存在无鉴定能力的情况是难免的。对这类问题不得不由非法定机构、非法定人员进行鉴定,这种情况下,建议其鉴定资格由省、部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专家委员会(或由省、部级司法鉴定委员会)安预定程序临时审定。

参考书目: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彦吉、杨鸣主编,中外刑事警察教育训练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朱青春、谢集中,规范痕迹鉴定技术思考,载张书杰主编《21世纪中国痕检技术》,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公安部政治部编,刑事证据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自我鉴定格式篇6

【关键词】司法鉴定;鉴定人资格;鉴定启动程序

我国现存的司法鉴定体制已受到法律界乃至国民的指责和普遍关注,赖以存在和生长的理论基础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制度的变迁出现动摇,以至司法实践中暴露出太多的弊端,有些问题还相当尖锐,重构司法鉴定制度迫在眉睫。本文试图在与西方国家的司法鉴定制度作一比较的平台上,对构建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作一探讨。

一、探讨构建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

(一)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弊端

我国这种机构设置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既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分散的司法体制,也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鉴定体制具有集中性特征,我国具有鉴定权的机构具有多层次,具体可归为四类:一是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设立的鉴定机构;二是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设置在科研机构和政法院校里的鉴定机构;三是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鉴定机构;四是政府部门指定的医院。这种制度存在以下弊端:(1)鉴定的权威性和中立性难以保证,尤其在形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自侦自鉴、自审自鉴,鉴定结论的公正性难以保障,容易导致鉴定人员为迎合办案的需要带有倾向性作出鉴定结论,也容易造成办案人员对鉴定结论的过分轻信而不仔细审查,将其作为“科学的判定”。(2)机构重复设置、条块分割,造成了鉴定资源不能共享,甚至浪费。在某种程度上各机构对其它方的鉴定活动出现抵触情绪,各自为战,相互影响,多次鉴定或重复鉴定现象不断发生,其结果,不仅增加了诉讼成本,造成了诉讼的混乱,而且还会导致一个案件出现多个鉴定人和多个不同鉴定结论的尴尬局面,难以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许多鉴定机构公开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的质量和公正性造成人们对鉴定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二)我国鉴定人制度的缺失

鉴定人制度主要包括鉴定人的资格、鉴定人的选任和鉴定人出庭作证等内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鉴定人制度方面存有较大的区别。英美法系国家实行的是自由鉴定人制度,鉴定人像证人一样,主要由控辩双方聘请,为控辩双方服务,其地位与普通证人相当。对鉴定人资格法律无限制,原则上,只要“经过该学科教育”的人,或者“掌握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特别或专有知识”的人,都可以作为鉴定人。鉴定人的选任权可以由控辩双方和法官共同行使,也可以由各方单独行使。鉴定人属于“专家证人”,承担出庭作证义务。一般情况下,鉴定人必须亲自出庭作证。大陆法系国家建立了专门的鉴定人资格制度,鉴定人的地位不同于证人,被定位为“法官的辅助者”,承担着准司法职能,因此担任鉴定人则要经受较为复杂的选任程序。

在鉴定人资格问题上,我国法律法规未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且其他规范性文件确定鉴定人资格标准差异较大。原则上所有具有专门性知识和经验的人,只要受到公检法三机关的指派或聘请,都可以担任鉴定人,鉴定机构内部所属的技术人员的司法鉴定资格,几乎未受到任何形式的审查和考核,缺乏必要的资格考核和审查标准及程序,导致鉴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良莠混杂。我国的鉴定人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强烈官方的地位和行政性色彩,鉴定结论成为变相的“超级证据”。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实行可以由一个机构负责司法鉴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具体实施鉴定的人员在资格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以集体名义作出鉴定结论的鉴定机构,还有着“官方鉴定”的意味,其鉴定结论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令人感到有一种不容质疑的效力,鉴定人还远未形成专业化和职业化。我国委任鉴定人有“指派”和“聘请”两种方式,在刑事诉讼中,一般由公检法三机关在侦查和审判阶段各自独立进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等有权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却无权自行委任鉴定人。在庭审中,公检法三机关的鉴定结论具有证据的效力,控辩双方只能就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出异议,进行质证和辩论,而不能就其证据提出不同的意见。司法解释中规定,鉴定人经法院传唤或者通知未到庭作证,而直接对鉴定结论进行书面调查,造成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成为“超级诉讼参与人”。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不接受“交叉询问”,极易造成法庭在调查证据甚至认定事实方面的“暗箱操作”,鉴定结论中的错误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发现和纠正,同时当事人在关于鉴定人出庭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对鉴定结论的公正性产生怀疑等等。鉴定人不出庭作证致使有些鉴定错误得不到纠正,也是产生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鉴定启动程序的任意性

鉴定的启动权是指谁有权最终决定鉴定程序是否启动及决定由谁进行鉴定,它包括鉴定决定权和鉴定受理权。鉴定决定权指决定提请鉴定的权力,是委托鉴定的法律依据。鉴定受理权指组织与实施鉴定方面的权力。英美法系国家把鉴定人界定为证人,在其对抗式的诉讼模式下,证据的提出、事实的发现和程序的推进都由控辩双方控制,一般由控辩双方当事人或其法定人直接启动鉴定程序。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控辩双方在启动鉴定程序方面的权限是平等的。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职权主义的诉讼程序,鉴定人被认为是“帮助裁判者发现真相、实现正义”的活动,并被认为是司法权的一部分,司法鉴定一般由法官依当事人请求,或者依职权主动决定。如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56条规定:任何预审法官审判法官,在案件出现技术方面的问题时,可以根据检察院的要求,或者依自己的职权,或者依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命令进行鉴定。近年来,两大法系在司法鉴定的决定权问题上,采用了相互吸收并有相互融合的趋势。英美法系国家主要致力于强化鉴定人的公正地位,以扼制司法鉴定的过分当事人化。在英国,很多人倾向于通过法官或法庭直接决定鉴定事项来作为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的补充,以弥补这一制度的缺陷。大陆法系国家则努力强化鉴定程序中的制约机制,并增强控辩双方对鉴定程序的参与能力,以减少鉴定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二、对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提供的建议性意见

通过上述的对比和思考可以看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明显滞后,却存有许多缺陷和问题,制约着诉讼的现代化,重构现有的鉴定制度成为必然。为此对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提供以下建议性意见。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体系

根据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我国现有司法鉴定机构的调整趋势,将公检法的鉴定机构从应有的职能中剥离出来,设计为由司法部负责对全国司法鉴定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建立由司法部直接管理的直属局级事业单位——全国司法鉴定委员会,具体任务是制定有关司法鉴定的规章和制度,负责鉴定机构的登记、审批、考核,负责监察鉴定人考试、资格审查、培训、考核,负责司法鉴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区(县)司法厅、局也建立相应级别的司法鉴定委员会,其性质界定事业单位,行使鉴定之职权。这样,既可以保障鉴定结论的权威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又能使鉴定人摆脱隶属某一机关可能受到干扰,也便于管理和监督。为了适应侦查工作的需要,公安、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撤销鉴定机构后,可以适当保留一定的鉴定力量,参与案件的勘察、检查等侦查活动,并通过科学技术的使用,发现、保全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资料。但是这些鉴定人员所作出的结论仅供侦查、检察部门参考,不可作为定案证据。

对于鉴定力量雄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民间鉴定机构”,由于它不隶属于任何公检法机构,可以先予保留,作为专业鉴定机构的补充,承担着某些领域鉴定任务。

(二)建立鉴定人资格制度

鉴定人应消除原有的官方身份和职位,实行行业技术职称制度。我国应从大陆法系国家借鉴鉴定人资格制度的运行经验,借鉴全国司法资格考试的经验,建立我国的司法鉴定人资格统一考试制度。通过每年的考试选拔和确认鉴定人的法律资格;对于已经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鉴定人,也必须进行特定的考核和确认后,准予继续从事司法鉴定工作。通过司法鉴定人资格考试的人,还必须到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法定期限(如一年)的实习。实习期满合格后,还必须向国家主管部门——司法部提出申请,由司法部经过审查合格后,才能发放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司法行政机关将所有获得鉴定执业证书的人统一编制成册,供司法机关选择,司法机关在诉讼活动中需要委任鉴定人就某一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时,应当优先从司法鉴定人登记册上选择鉴定人。司法行政机关还应定期(如二年)对鉴定人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考评,实行动态管理和淘汰制度,对不合格者取消鉴定人资格。

(三)建立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完善我国鉴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诉讼理论和诉讼程序中直接和言词原则具体体现。鉴定人只有出庭作证,就鉴定人的资格、鉴定的方法和过程、鉴定对象等一系列问题,直接接受当事人和法庭的询问,才能保证鉴定结论证据的可靠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5条、《刑事诉讼法》第156条明确规定,任何鉴定结论如果不经鉴定人亲自出庭作证,通过法庭质证,就不能作为法庭据以定案的根据。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完善现有的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鉴定人,法庭可将其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排除在法庭之外,或对拒不到庭的鉴定人赋予法庭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利,如罚款、拘传、拘留等。对于鉴定人患有重病、死亡或因不可抗力等因素无法出庭的,可以不出庭,但其鉴定结论必须经过法官和控辩双方、双方当事人的共同审查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对出庭作证的鉴定人,除解决其因出庭作证所花费的费用外,还应给其一定的补助。

(四)重构鉴定启动程序模式

自我鉴定格式篇7

【关键词】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09-01

1职业资格发展状况

我国现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是在建国初期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一初创阶段:建立考工定级和考工晋级制度,时间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到“”结束。恢复阶段一一建立工人技术等级制度,从1978年至1987年。调整阶段一一建立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从1987年至1993年。转轨阶段一一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1994年至今。到目前为止,通过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努力,基本实现了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从传统体制向新体制的转轨,在全国各行业普遍推行实施了职业技能鉴定,并逐步将实施范围逐步覆盖到全社会所有劳动者。

2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职业资格证书遇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2.1我国目前实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未能建立一个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尤其是普通学历相沟通的职业资格框架,职业资格与学历文凭缺乏完全的对应,导致证书的通用性不强。

2.2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

就目前来看,学历证书仍是人们追求的首选目标,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私营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不高,对资格证书是否能真实反映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表示怀疑,因此也不看重资格证书。

2.3职业资格标准与实际生产技术有偏差

各类职业资格的制定原则和培训标准并不能完全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状况,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外延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2.4题库建设不能完全满足鉴定需要

目前国家题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现有一些职业(工种)的考核标准显得滞后,内容陈旧,与实际生产技术岗位的要求不适应,题库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更新慢。

2.5证书核发有待规范

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核发存在系统外和系统内问题。系统外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机构自行开展培训考试发证活动。2009年原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进行了专项清理,收效甚微。系统内的问题也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行业自行制定职业标准,或者组织没有职业标准的职业鉴定、超范围鉴定、考场纪律混乱;鉴定机构和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质量管理工作发展需要;部分鉴定所考培不分;空白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存在漏洞。

2.6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定位问题

目前全国有相当数量的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了保障支出经费就需要增加鉴定数量和收费,如果质量太严又将影响数量。如果改为全额拨款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则提高鉴定质量就轻而易举。

3改革建议

针对当前职业资格证书面临的发展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改革思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实际职业技能为基础、以实际工作表现为依据、以证书质量为生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1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法律保障

虽然我国目前已逐步建立起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仍不能满足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需要。应推进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立法进程,逐渐形成一套严密而完善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法律体系。

3.2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就业准入制度

就业准入制度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切入点,就业准人制度执行不力也是影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应通过政策支持、部门联动等手段促进相关工种劳动者进行培训鉴定。

3.3加强职业资格证书质量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是客观、准确地衡量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劳动力价值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鉴定质量保证体系,对职业资格鉴定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提高鉴定质量,是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的根本。

3.4完善题库建设

严格坚持统一命题原则,并加大试题开发力度,保证试题供给。首先要发挥题库的应有作用,对于开展题库内已有工种的鉴定,必须使用题库,确保鉴定质量;其次要做好题库试题的更新,根据专业(工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教学大纲及教材修订的实际,对有关工种试题内容进行更新。

3.5不断创新考试模式

不断完善智能化考核方式,并加快步伐推动高新技术考试及通用能力测试等。研究改革实操考核。一方面贯彻现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命题技术规程,另一方面研究改革操作技能的命题和考核方法,充沛发挥和团结方方面面的专家,摸索出一套符合需要、符合实际、便干操作,透明开放的技能命题和考核方法。即能考出实际水平,又能解决部分工种技能操作时间过长带来的不利。

3.6信息工程建设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信息化工作体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培训与鉴定服务工作,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整合目前运行的各类型的考务管理软件,逐步推动网上报名、现场拍照等考核方式。在考务管理模式上实现从单一手工操作到在线考务管理的转变;在考试考核方式上,实现由传统考试方式向网络化、智能化考试方式的渐变;在考核现场监管上,实现从人工监考到人工现场监考与网络远程电子监控结合。

自我鉴定格式篇8

内容提要:本文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为分水岭,对我国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进行了回顾、现实分析和未来展望。以司法鉴定科学性、法律性的双重价值属性为准据,依据我国的司法鉴定所处的诉讼模式和社会现实,对新旧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不足进行了剖析,并展望了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指导我国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

引言

司法鉴定具有科学性、法律性的双重属性,这决定司法鉴定制度不但要体现诉讼程序正义的法律价值诉求,而且要保障其科学的真实发现功能。司法鉴定程序构建主要注重的是司法鉴定的程序正义价值,体现司法鉴定的法律属性;而司法鉴定的自身制度建设,则主要是从保障真实发现的技术操作规范,鉴定主体能力资质的管理体制入手,是司法鉴定科学真实属性性的重要保障。从世界各国司法鉴定制度来看,有些国家注重司法鉴定的程序构建,通过完善的质询程序实现对司法鉴定人资格和能力的法律诉求,而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自身制度建设往往重视不够,如英美法系传统的多数国家和大陆法系的日本构建的“鉴定人主义”的司法鉴定制度;而有的国家注重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资格、能力的诉前严格管理,通过严格的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格进行考核、管理,以期达到对司法鉴定真实性的保障,如主要的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的“鉴定权主义”的司法鉴定制度。笔者认为,依据司法鉴定的双重属性,我国旧有偏重大陆法系的司法文化传统和强职权诉讼模式,以及现今逐渐引入的注重当事人诉权保障的当事人主义庭审模式的改革趋向,我国不但要在诉讼制度上完善司法鉴定的各项程序制度建设,而且要在保障司法鉴定科学性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上做足工作,充分实现司法鉴定的双重属性价值,这符合两大法系不断取长补短、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旧有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特点和弊端

建国以来,受苏联超职权诉讼模式的影响,我国司法重实体轻程序,注重打击犯罪,“逐步建立起一批以刑事侦查为主的鉴定机构。大多设在侦查机关。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加强民主和健全法制的需要,又陆续在审判机关,公诉机关和高校、科研机构设立了一批法医、物证等鉴定机构”[1](p454)。这种分散型的多头管理体制满足了当时诉讼效率的鉴定需求,可以说适应了当时的诉讼实践,符合我国当时的强职权的诉讼文化,对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日益进步,人权保障呼声的日益高涨,诉讼模式的转型,审判方式的改革,旧有的司法鉴定制度越发暴露出了弊端——不仅司法鉴定程序制度存在缺失与不足,而且旧有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引发了实践中的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1.司法鉴定秩序混乱,“多头鉴定、重复鉴定、违规鉴定、久鉴不决等现象屡见不鲜[2](p5),有些案件甚至”‘打官司’成了‘打鉴定’“[3](p1);

2.权属、职能分工不明,“侦查职能、职能和审判职能与鉴定职能不分,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现象突出,在行政权、检察权、司法权与鉴定管理权之间存在内在的冲突和难以解决的制度性矛盾”[1](p455);

3.司法鉴定管理混乱,部门山头林立,立法空白,地方法规、各地规章各自为政,“致使司法鉴定活动缺乏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1](p455);

4.司法鉴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建设、重复性建设严重,司法鉴定资源极大浪费;

5.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格、资质要求不统一,动态管理不足,“实验仪器设备老化,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培训缺乏制度保障”[1](p455);

6.鉴定机构执业范围不专一,鉴定业务范围广泛,“小而全”、“大而全”现象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并对司法的公正与权威构成了极大的损害;给国家、社会和诉讼当事人的人、财、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经成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1](p455)。

二、《决定》确立的新型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内涵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贯彻十六大“依法治国”方略,落实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以《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为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框架,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司法鉴定的职能。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体制改革和创新”[2](p4)。我国新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体现了适应诉讼模式转型的需要、体现了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需求的一系列新特色。

1.由分散型管理体制转为统一的集中型管理体制。《决定》第三条,第六条第二款和第七条确立了司法部和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全国和各地司法鉴定机构的统一管理权,根据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现实,保留了侦查权机关对内设鉴定机构的管理权,但其内设鉴定机构只能服务于侦查鉴定需要,“不能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司法鉴定管理是一种全行业的、全过程的、动态的管理[4](p434)。此外,确立了从事司法鉴定的法定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其管理独立于司法行政机关,由相应的医疗卫生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2.管理的模式:①“二次准入、双重管理”体制。对《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管理建立由司法行政机关间接管理和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上直接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实行执业资格和鉴定资格的二次准入管理制度;②行政管理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相结合。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维权和为会员服务上的功能,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则、进行技术资质和诚信评定、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发挥司法鉴定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功能;③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有序发展,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市场变化制定本行业区域的司法鉴定机构发展规划[5](p62)。

3.法定司法鉴定业务范围。

《决定》第二条和第十七条规定了国家对司法鉴定的业务管理范围:①法医类鉴定: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和法医毒物鉴定;②物证类鉴定:包括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和微量鉴定;③声像资料鉴定:包括对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图片等载体上记录的声音、图像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其所反映的情况过程进行的鉴定和对记录的声音、图像中的语言、人体、物体作出种类或者同一认定;④司法部商最高法、最高检确定的其他应当纳入登记管理的鉴定业务事项。第四项是一项授权性规定,对鉴定业务管理范围留下了灵活空间。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司法鉴定的业务范围明确的规定下来,使得司法鉴定的业务范围更加清楚明白,减少了实践中管理、聘请有权鉴定机构的认识模糊与冲突。鉴定业务管理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诉讼的需求情况,也要考虑业务的科技发展程度,还要考虑直接业务管理部门的管理现实。只有符合鉴定业务考核标准的鉴定业务,成熟的科技手段,诉讼广泛需求的业务方可纳入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

4.司法鉴定资格管理制度

《决定》第四条、第五条以及《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确立了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资格条件和登记管理制度:⑴对鉴定人的资格条件主要从专业技术职称、专业学历层次、工作经验、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政治生活不良履历等方面进行规范;⑵对鉴定机构主要是从业务范围、实验室条件、实验设备、有资质鉴定人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规范。通过法律严格规范了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格资质条件,通过法定“鉴定权主义”保障了司法鉴定的客观真实属性的实现,某种程度上可有效弥补我国现行司法鉴定程序制度构建的不足。

5.选定鉴定人范围的名册登记管理制度

《决定》第三条赋予了省级人民政府的司法行政机关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名册编制和“每年一公告”制度。《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和第六章又将司法鉴定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提高到全国集中统一管理的程度,实行省级管理,司法部备案、“五年一公告”制度。司法鉴定只能在鉴定业务范围内进行。初次鉴定根据《决定》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只能由登记注册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人、侦查机构的内设鉴定机构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重新鉴定根据《决定》第九条和《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规定,只能由司法行政机关登记注册的司法鉴定机构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的鉴定人进行鉴定,侦查权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不能进行重新鉴定,只能接受侦查需要的初次鉴定委托。

6.明确了司法鉴定机构的地位

《决定》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立鉴定机构”。从而更大程度上确立了司法鉴定机构中立性、公益性、社会服务性的地位。

此外,《决定》还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鉴定人职业道德、鉴定人责任制度、鉴定收费制度等进行了规定。《决定》给我国的司法鉴定体制改革指引了大的原则性方向,需要各地结合自己的地方实际进行具体的贯彻与落实。

三、《决定》确立的新型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意义

“《决定》,作为规范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重要法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司法鉴定的社会公信力,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6](p7)。

1.统一的集中型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通过完善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职业准入制度和登记、名册管理制度以及宏观的动态监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为司法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高质量的鉴定服务,有利于诉讼真实的发现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2.司法鉴定的行政管理权和司法鉴定司法权的分离保障了司法鉴定中立性的实现;可以使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能够客观、中立和独立的进行司法鉴定;保障了当事人可以寻求到可信赖的中立性的鉴定服务;增强了司法诉讼结果的可接受性,利于纠纷的合理解决;

3.统一的司法鉴定名册制度,维护了法官消极、中立形象,恢复了法官司法裁判职能的纯洁性,可以使其更方便的、顺畅的依靠鉴定解决证据问题;集中精力处理法律裁判问题;

4.新型的鉴定管理体制,能够实现司法鉴定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各项管理上的统一要求、统一规范和统一标准;实现司法鉴定管理的法治化;

5.新型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为后续的司法鉴定的程序制度和司法鉴定的证据制度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四、新型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鉴定业务范围还不够明确,需要尽快落实。《决定》第三条虽然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司法鉴定的业务范围,但第四项的内容还不明确,不能满足司法诉讼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名册制度的确立,司法鉴定的范围将确立,对那些暂时不能成为司法鉴定业务范围而实践又亟需的鉴定业务急需各部门尽快相互协调将其纳入司法鉴定业务范围。

同时,司法鉴定范围的明确化,会使鉴定业务范围外的鉴定需求难以进入诉讼,不能适应诉讼实践的现实需要。因此需要建立类似德国的专家证人制度或者引入英美法系完善的专家证人能力质询程序、专家证言的质证程序制度或者构建诉讼双方合意(或单方)委托专家进行鉴定的程序制度来补充。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学术思考和实践总结。

2.司法鉴定绝对分离体制没有确立

司法鉴定的职权管理制度——侦查权机关(公安、检察、国安、军队)内设鉴定机构的管理并没有纳入司法鉴定的统一管理之中,对其内设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没有资格登记管理制度,这不符合《决定》对鉴定资格的统一严格管理目标;必将造成鉴定能力、资格的双重标准,不利于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严格要求,难以保证司法鉴定的质量。并且侦查权机关内设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不明确,学术认识也有分歧:如有侦查服务线索、依据说[7](p15);类似法国的验证、咨询制度;德国的一方委托的鉴定证人;鉴定结论等不同认识。

按鉴定的科学属性,鉴定的客观、中立属性,鉴定机构应该脱离司法机关成为完全中立性的公益机构。因此,未来的发展应当取消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可保留侦查技术型的鉴定技术或者完善其内设鉴定机构的管理体制;对其资格、名册等都应纳入司法行政机构的登记管理体系。法定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也需要纳入司法行政机关的资格管理体制。

3.司法鉴定机构是公益性、社会服务性机构,司法鉴定的未来管理应是行业自律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助的模式。但现在是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转型期,司法行政机关还必须更主动、积极的进行规范管理——处于行政管理为主阶段;未来需要逐渐的过渡到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宏观调控、行业组织具体管理为主的阶段[8](p530)。

4.未来,司法活动日益复杂化、专业化和综合化,司法鉴定必须按照分工专业化、队伍职业化、技术标准化和方法综集化方向发展,司法鉴定的资格管理、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布局管理都将进一步的规范、统一和开放。

注释:

[1]霍宪丹。司法鉴定步入健康发展的新轨道——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目标、要求和实践[j],载范方平主编:建构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形式鉴定研究文集第2辑)[m],司法部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0.

[2]吴英爱。吴爱英同志在全国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8月31日)[j],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司法鉴定管理工作手册第1辑)[m],司法部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0.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释义[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5.5.

[4]霍宪丹:关于当前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载范方平主编。建构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形式鉴定研究文集第2辑)[m],司法部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0.全行业指的是纳入《决定》第二条的的鉴定业务;全过程和动态的管理是指不仅仅是登记、注册管理,还有诸如年度考核、统一制定规范,鉴定监督和违规处罚、审批增减司法鉴定机构和人员等动态管理。

[5]关于修订〈司法鉴定机构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的说明[j],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司法鉴定管理工作手册第1辑)[m],司法部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0.

[6]张军。落实十六大精神依法规范司法鉴定管理(司法部张军副部长2005年3月10日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答《中国司法鉴定》记者问),载范方平。建构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形式鉴定研究文集第2辑)[m],司法部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0.

自我鉴定格式篇9

随着我国三大诉讼法典的相继颁布施行,尤其是近年来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法院庭审制度的改革,我国诉讼领域的法制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诉讼活动已步入规范化运作的轨道。但是,诉讼领域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也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司法鉴定的无序状态便是其突出表现之一。

建国以来,我国关于司法鉴定的立法,仅见于三部诉讼法典中的几条简单规定(其内容主要是关于鉴定决定权的授权性规定)。司法鉴定的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据,使得司法鉴定的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呈严重的混乱局面。公、检、法、司在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上均是自立门户,各自为政,形成了没有分工、相互独立的几大司法鉴定组织系统。司法鉴定的运行和管理也是各自为政,司法鉴定的决定和委托、司法鉴定的受理、司法鉴定主体的资格确认、司法鉴定规则等均无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至于非专职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活动更无规范可言。这种状态导致了大量的多头鉴定、重复鉴定、“挂靠鉴定”、“雇请鉴定”和“自侦自鉴”、“自检自鉴”、“自审自鉴”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因鉴定而相互扯皮等诸多不合理现象。其结果是造成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加重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司法鉴定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影响了对案件的及时处理和法律的正确适用,也为司法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

总之,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经严重地滞后于我国法制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与现代诉讼立法中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相冲突。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体制,通过立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司法鉴定制度,是当前我国诉讼领域法制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注:这一问题已引起法学界、司法界和社会的关注。已有少量专论、建议见之于学刊;大众媒体涉及这一话题也渐趋增多。)

司法鉴定体制如何改革?该确立怎样的司法鉴定制度?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基本问题。我们认为,兼顾公正和效率的价值追求以及保持与我国诉讼制度的协调统一应该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公正和效率,“这二者是一切现代程序设计的共同价值准则”,(注:张正德:《刑事诉讼法价值评析》,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4期。)也是人类设计诉讼程序的根本出发点。司法鉴定作为鉴别、确认诉讼证据的一种重要活动,直接关系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和法律的正确适用,也关系法律适用是否及时和社会资源对诉讼的投入问题,应最大限度地兼顾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

还应看到的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诉讼立法在公正和效率这两者间的侧重面上以及实现诉讼活动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具体途径上会有所不同,因而在诉讼制度、庭审模式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作为诉讼辅活动的司法鉴定在实现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具体方式上应同本国的整个诉讼制度协调一致。因此,我国未来的司法鉴定制度应当与我国的司法体制、诉讼制度、庭审模式保持协调统一,这也是确立司法鉴定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确立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提出以下构想:

(一)实现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同公、检、法三机关的分离,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司法鉴定实质上是一种服务于司法诉讼活动的技术性活动,其功能是从科学的角度帮助司法机关确认证据。这就要求司法鉴定必须居于中立的地位,从公正的角度提出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认识的鉴定结论。因此,从司法公正的要求看,司法鉴定主体不应当是执行诉讼职能的司法机关。但在我国,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是刑事诉讼中执行控诉职能的一方诉讼主体,对其控诉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及其所属机构充任鉴定主体提供鉴定结论,并用作定案的根据,无异于是用基于自身的主观认识并由自己制造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这与其在刑事诉讼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执行的职能是不符的,难保其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尽管刑事诉讼法设立了回避制度、检察、侦查人员不能充当本案的鉴定人,但这并不能从制度上防止检察、侦查人员以及部门主义思想对同属本机关的鉴定人员发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妨碍其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

人民法院在诉讼中执行着审判职能,本居于诉讼的中立地位。但是对诉讼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是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重要内容,而诉讼证据的最终采信权也归属于审判机关。如果人民法院既充当司法鉴定的主体,又行使对该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权和采信权,也会有损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实践中,许多徇私枉法案的发生就是与审判机关的“自审自鉴”相联系的。

可见,实现司法鉴定机构同公、检、法机关的分离,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同时,这种分离也可避免司法鉴定机构的重复设置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多头鉴定,符合效率的价值准则。

从现实情况看,实现这种分离对人民法院来说,当不会有困难。因为我国的审判模式已发生重大变革,人民法院的职能已经单一化、法官已不再承担收集证据和举证的责任。原先为收集证据和举证而自行设置的鉴定机构对于审判职能的实现而言,已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对于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而言,实现这种分离会有一定难度。因为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行使侦查职能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鉴定人员对解决案件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提供帮助。尤其是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中需要通过鉴定的专门性问题是大量的,而且公安机关已建立起与这种需要相适应的力量雄厚的刑事技术鉴定队伍。如果将这支队伍从公安机关中分离出来,将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对此,我们的意见是,作为侦查措施的检验和鉴定同在诉讼中作为定案根据的司法鉴定应当区别开来。为防止概念混淆,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侦查鉴定”,把后者称为“司法鉴定”。侦查鉴定结论只为案件的侦查提供根据,而不能直接用作审判中的定案根据。相应地,侦查鉴定机构与司法鉴定机构也应当区分开来,前者归属于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侦查部门,后者则应当纳入司法鉴定组织系统之中,以实现司法鉴定主体同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分离。这就是说,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现有的刑事技术鉴定队伍原则上予以保留,但不应作为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其具有鉴定资格的工作人员只在法院聘请鉴定的情况下,才担任临时性的司法鉴定工作。

在实现司法鉴定机构同公、检、法机关分离的基础上,应将司法鉴定管理权统一于某一职能部门。我们认为,对司法鉴定的管理职能应交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使。这一方面是因为司法行政机关不直接参与诉讼活动,独立于诉讼之外;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司法鉴定的管理是与司法行政机关的性质和职能相符合的。

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的统一管理分两种情况:一是对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实行全面管理,包括鉴定机构的设置、鉴定人资格的审定和取消、鉴定人的业务培训和职称晋升、鉴定标准的制定等等;二是对非专职鉴定机构(如医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公安机关的刑事技术部门等)的司法鉴定活动进行业务管理,主要是核准其司法鉴定资格和对其司法鉴定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这种统一管理将有助于改变目前司法鉴定的无序状态,为司法鉴定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实现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二)建立一元化的三级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实行两级终鉴制

专职司法鉴定机构是按照行政机构的模式建立,还是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设置,是两种不同的思路。按前一种思路,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应纳入国家机构中,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的一个业务部门。按后一种思路,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应作为民间组织(类似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其运行机制完全市场化。我们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应当与司法鉴定的决定权联系起来。司法鉴定的市场化需要司法鉴定决定权、委托权的自由化,即由当事人自由行使司法鉴定的决定权、委托权。从我国的立法规定看,司法鉴定的决定权是由司法职能部门统一行使的,其中,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司法鉴定决定权都由审判机关行使;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决定权分别由公、检、法三机关行使(改革后也应该统一由法院行使)。(注:刑事诉讼法对此未作明确规定,但其本旨是将鉴定决定权赋予公、检、法三机关。)应当说,这样规定与我国诉讼模式的总体特征和我国法治的实际状况是适合的,具有合理性(见后述)。在这种情况下,司法鉴定的完全市场化将很难实行,专职司法鉴定机构的自我生存将难于实现。而且,法院在决定司法鉴定上的专权与司法鉴定受理上的市场化相结合,难免会产生新的司法腐败。因此,我们主张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应统一设置于司法行政机关中,组成一元化的专职司法鉴定组织系统。

但应注意的是,专职司法鉴定机构不能对司法鉴定的受理实行垄断。司法行政机关也应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技术力量,对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院校、医院和其他职能部门应赋予其司法鉴定的主体资格,以充分实现效率的价值追求。

在司法鉴定组织体系中,司法鉴定机构应分级设置。我们主张分为三级,即部级、省级和地市级司法鉴定机构。考虑到司法鉴定的严肃性、专门性和高技术性,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不宜设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如有必要,地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可在某些地区设置司法鉴定分支机构。三级鉴定机构在人员的职能结构、鉴定范围以及鉴定结论的效力上应有所区别。

在鉴级制度上,实行两级终鉴制,即每一审级可进行两级司法鉴定,对初鉴定如有疑议,可申请由上一级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复鉴定,复鉴定为该审级的终局鉴定。这与我国的两审终审的审判制度相一致。但需要说明的是,两级终鉴是就一个审级而言的,即在第一审程序中即可进行两级鉴定,如果进入第二审,还可再次实行两级鉴定。这种每一审级的两级终鉴制足以为司法鉴定的公正性提供鉴级制度上的保障,也兼顾了诉讼的效率价值。

(三)对司法鉴定的主体资格实行以司法鉴定管理机构的预先审定为主、以法官临时审查为辅的制度

司法鉴定所涉及的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专门性问题,因而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保证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就需要确认司法鉴定主体的资格。

对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确认在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方式: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预先确定方式,即由有关机关预先确定享有司法鉴定权的人员和单位,并登记造册。只有被列入名册的人员和单位才能受理司法鉴定。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法官临时审定方式,即当事人选聘的鉴定人是否具备鉴定资格,由法官在诉讼过程中临时确认。还有的国家是兼取两种做法,既由国家明确规定享有司法鉴定权的人员和机构,又允许民间专业机构和人员从事司法鉴定工作。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主张我国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确认主要应采取预先审定的方式。凡是专职司法鉴定机构都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设置;其他可以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及其鉴定人员的司法鉴定资格也应由司法行政机关预先统一审定,并登记造册。对诉讼中涉及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专门性问题,只要有相应的法定司法鉴定机构(包括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和由司法行政机关审定的兼职司法鉴定机构),均只能由法定机构及其法定人员进行鉴定。但是,司法实践中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专门性问题在范围上是十分广泛的。法定鉴定机构对某些不常见的专门性问题无鉴定能力的情况是难于避免的。对这类问题只能由非法定机构、非法定人员进行鉴定,这种情况下,其鉴定资格就应当由法官在诉讼中临时审定。

(四)司法鉴定的决定权、委托权由法官行使,同时赋予当事人司法鉴定申请权和申请回避权

司法鉴定是由法官决定和委托,还是由当事人决定和委托,在不同国家的立法上是有差异的。与职权主义诉讼制度相适应,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实行由法官决定和委托鉴定的制度。而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的英美法系国家,通常采用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和委托鉴定的制度。(注:罗亚平、郝红光:《中外司法鉴定人制度比较研究》,载《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后一种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就同一问题可分别委托鉴定人,鉴定人对委托人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因而丧失了中立地位。各自的鉴定结论都用作诉讼中的证据。法官对双方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是通过庭审中双方对各自对方鉴定结论的盘诘、质证活动来实现的。

在我国,虽然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法院庭审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的某些做法,完善了三种诉讼职能的分工,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有所加强,但整个诉讼制度的总体特征仍然是职权主义的。尤其是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的地位并不完全平等,控、辩双方的对抗程度同英美法系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司法鉴定的公正价值将难以实现,同时也有悖于效率的价值准则。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现行立法将司法鉴定的决定权、委托权集中于法院是适当的。需要指出的是,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决定权的归属规定不明确,实践中是公、检、法三机关均在行使。改革后,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决定权、委托权也应当由法院统一行使。

在由法官决定、委托司法鉴定的情况下,当事人的司法鉴定申请权和回避申请权应切实得到保障。当事人的司法鉴定申请权包括提请决定司法鉴定申请权和复鉴定申请权。对当事人的司法鉴定申请,法官应予接受,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也不得将自己对鉴定结论正确与否的判断作为是否接受当事人申请复鉴定的根据。另外,应要求法官在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之前征求双方当事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意见,以此作为对法官行使司法鉴定委托权的一种制约手段,防止可能发生的“暗箱”操作。

(五)规定司法鉴定人员具有出庭接受质证的义务,赋予当事人委托专业人员出庭质证的权利

任何证据都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能被用作定案的根据。司法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对鉴定客体的主观认识,属出清证据,而且涉及的是专门性问题。因此,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只有在鉴定人出席法庭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同时,也只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对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展开实质性的质证活动。这就需要将出庭接受质证作为鉴定人的一项法定义务;同时还要赋予当事人委托具有相关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席法庭进行质证的权利,以便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鉴定人的鉴定和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

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与规范化建设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立法来实现。这种系统化的立法也将面临一些值得探讨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统一立法与分散立法

司法鉴定的统一立法是指制定一部同时适用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分散立法则是指通过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分别对三种诉讼中的司法鉴定作立法规定。在国际上,分散立法是一种较常见的立法模式。这倒不是因为分散立法优越于统一立法,而是因为立法传统使然。

在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诉讼中司法鉴定的运用将起来越普遍和重要。另一方面,社会的法治化也对诉讼活动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对司法鉴定分散立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言,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将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对司法鉴定的统一立法具有更为现实的基础。(1)我国现行的三大诉讼法典对司法鉴定均未作系统化规定,这为统一立法留下了余地,也使得进行统一立法更为迫切。(2)三大诉讼法典不可能因为需要增加司法鉴定的立法内容而同时修订,而且分别修订也难保在司法鉴定立法上的协调统一。(3)现代社会诉讼活动的日益规范化要求司法鉴定立法的系统化,而如果三大诉讼法典都分别对司法鉴定作系统化的规定,则不仅造成立法内容的重复,有悖于立法技术要求,而且会造成各诉讼法典自身整体结构的失衡。因此,统一立法应当是我国司法鉴定立法的合理选择。

(二)关于立法规格

就全国性的法律而言,除宪法外,广义上的立法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除基本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三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四是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部门性规章。在这四个立法层次中,司法鉴定立法应选择何种规格的立法层次呢?我们认为,在立法规格上,应当将司法鉴定规范区分为两部分,即司法鉴定制度规范和司法鉴定技术规范。前者作为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后者作为行政规章由司法部制定。

自我鉴定格式篇10

一、司法鉴定制度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司法鉴定制度的起源与完善

鉴定活动是随诉讼活动产生的。国家的司法职能出现以后,由于诉讼活动的开展,便有通过鉴定提供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客观要求。

西方国家的司法鉴定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初期。有史料证实,司法鉴定在16世纪就被纳入法典。1532年,德国的《加洛林纳法典》219条当中有40条涉及到对鉴定的规定。

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期,西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大变革,其中的刑事诉讼制度由纠问式向控告式转变。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相继制定了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较为完备的刑事诉讼法典,其中对于鉴定问题作了与过去有诸多不同的具体规定,如鉴定的申请权、鉴定决定权、鉴定主体资格、鉴定程序、鉴定结论的效力等均写入了法典,体现了与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相适应的特点。这是现代西方国家司法鉴定制度的雏形。

20世纪以来,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对自己的诉讼法典至少进行过3次以上的修订增补,其中关于鉴定问题增补的条款与内容不少。主要集中在鉴定对象、鉴定机构、鉴定标准、鉴定活动方式、鉴定结论的评断、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适应现代法制需要的深层次问题上。反映出鉴定制度改革的时代特点及与司法制度发展的同步性、层次性。有的国家为了实施诉讼法中关于鉴定的规定,还制定了单行的鉴定法规或鉴定条例。如美国1937年制定的《统一鉴定证言法》等。

(二)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现状

根据史料证实,我国最古老的鉴定活动产生于距今两千余年的奴隶社会。在周朝就有了为诉讼服务的伤害鉴定。封建社会鉴定手段较为普遍,鉴定的对象和范围也较宽,并制定有许多法规。秦汉以后,法医鉴定、笔迹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逐渐兴起与扩大。我国唐、末时期,鉴定制度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唐代将鉴定人“作虚假结论依罪受罚”加以法定化;宋代的法律规定了鉴定官员的身份与职责、检验内容、检验记录的格式等,说明鉴定管理制度有了雏形。

我国现代司法鉴定制度确立于本世纪初期。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对鉴定问题作出规定,但这部法典末获得批准。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此中对鉴定作了较多的规定,仅鉴定人就有2条:“凡诉讼上有必须鉴定,始能得其事实真相者,得用鉴定人”(第74条);“鉴定人须由审判官选用,不论本国人或外国人,凡有一定学识经验及其技能者,均得为之”(第75条)。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作出了较具体的规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司法鉴定工作有很大发展,在处理各类诉讼案件中起了积极作用。五六十年代公检法机关,根据当时的法规和各自办案的需要,分别制定了部门鉴定工作细则,作为不成文的“习惯法”共同遵守。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鉴定作了原则性规定,1996年在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又对伤情和精神疾病的医学鉴定作了增补。1989年和1991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民事鉴定和行政鉴定问题作了规定。

50多年来,我国立法、司法、执法活动都经过十分艰难、曲折的历程,法制基础薄弱,作为诉讼制度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的司法鉴定制度无疑较显稚嫩。

二、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司法鉴定工作一直被作为司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侦查、审判工作中得到较多运用。建国以来,我国每年鉴定案件由最初几万件上升到近几年来的近百万件,司法鉴定在为处理各类案件提供线索、收集证据、审查核实证据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技术建设角度来说,这项工作发展速度很快,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30年中,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推动下,司法机关加强司法科技建设,把“科技强警”、“科技兴检”、“提高办案的科技含量”作为业务发展战略,具备了与其他业务建设相应的规模。但从法制建设角度来讲,司法鉴定工作显得滞后,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存在多种弊端,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鉴定的法律制度较为滞后

1998年以来,在司法鉴定工作改革过程中司法部根据国务院职能配置,颁布了《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规范了面向社会鉴定机构的设立条件、鉴定人的资质条件等准入标准;黑龙江省、重庆市、吉林省、四川省结合本地实践,先后出台了司法鉴定地方性法规,有力地推动和规范了上述地区的司法鉴定工作。但从全局上看,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对司法鉴定的法律规定分散于三大诉讼法中。由于没有规范司法鉴定的统一法律,只有各部门规定的调整特定范围的司法鉴定规则,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鉴定的标准和效力层次无统一规范,鉴定的程序和方法无统一规则,鉴定的受案范围无统一标准;鉴定的执业分类无统一规定;鉴定的管理无统一的主管部门,鉴定的法律责任无统一的确认体系等等。于是,国家各司法机关因司法工作具体操作急需,相继制定了一些调整司法鉴定购规章性文件:比如公安部制定的《刑事技术鉴定规则》、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法医工作细则(试行)》,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还有最高检、最高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的《精神疾病鉴定暂行规定》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等,这些规定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鉴定领域无法可依的困扰,对于本部门的司法鉴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总的来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循其原因主要是:

1、这些规定的效力从本质上讲只适用本部门。比如最高人民法院以法发[2001]23号文件形式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本人与辽宁六合律师事务所刘洋飞律师的观点相同,即从文件本身的性质来看其不是司法解释,而是法院内部管理制度,与其他行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的性质是相同的,对外没有法律效力。该规定第4条“凡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案件,应当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鉴定,或者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统一对外委托鉴定”,的确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倾向,当然也如同刘洋飞律师所述:违反了当事人意志自治原则,侵害了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平等竞争权,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以从法理上讲由于这些规定仅适用于本部门,不具有普遍效力,同时诉讼活动也不仅仅限于某一个系统,一旦诉讼推进到新阶段,由于各部门各有自己的规则,往往会出现相互扯皮、重复鉴定的情形,使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受到损害。

2、这些规定限定了司法鉴定的主体范围。实践中鉴定对象的范围日益扩大,使超出本部门规定范围的司法鉴定对象无法可依,使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找不到鉴定机构,或因当事人对鉴定机构的鉴定权有异议,而被拖延甚至无法裁判。

3、对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和鉴定人权利义务等规定参差不齐。由于各部门的规定内容粗细不均,技术标准和法律水准不一,甚至失衡,往往会出现各行其是,造成矛盾、冲突现象,难以适应诉讼领域的逐步拓宽,新型案件不断出现,司法鉴定范围日趋扩大的新情况。

(二)司法鉴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当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为保证侦查、检察、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都建立了与本部门工作相适应的鉴定机构。由于公检法机关都分别设置了鉴定机构而形成了各自为鉴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这种“自侦自鉴”、“自检自鉴”和“自审自鉴”的管理体制虽有有利于诉讼的某些阶段,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行政干预和人情鉴定难以避免,违背了诉讼的原则,也降低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损害了司法公正。在司法鉴定各项制度的设置上存在种种不匹配和扭曲的现象,一方面规定鉴定人同司法人员一样应实行回避制度,要求鉴定人中立于双方当事人,以体现保持“中立鉴定人”的底蕴;另一方面又规定这些人员属于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如列入司法机关人员编制、享有公职人员身份等,使鉴定人处于不能中立的结构中,致使鉴定人的定位和实际处境相矛盾。一旦案件涉及司法机关自身的责任问题,鉴定程序的公正性、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就难以保证。

(三)司法鉴定的范围、对象无明确界定

司法鉴定的范围,一般是指司法鉴定开展的学科范围,其鉴定对象则是指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l19条至122条、《民事诉讼法>第72条、《行政诉讼法》第35条对鉴定的范围仅以“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一言概之,但对什么是“专门问题”法律上没有界定,也没有补充性法规作明确规定。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如何调整鉴定范围,致使实践中对该对象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无法律依据。

(四)司法鉴定的运行机制较为混乱

当前,尤其是公、检、法等不同系统、不同层次的司法鉴定机构之间受理鉴定的范围不明确。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一套科学完备的有关鉴定受理的统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各系统、各层次的鉴定机构的鉴定受理工作普遍存在着随意性、混乱性和重复性,只要有送鉴的,不管自己有无鉴定权,不管有无办案机关的委托信,也不管是否属于自己管辖区域和是否有能力鉴定,更不管是否进行重复鉴定,只要有利可图,就来者不拒,造成当前鉴定工作混乱无章,各鉴定机构之间相互扯皮,对案件的起诉和审理产生了负面效应。鉴定结论的效力级别也较为混乱,不同的鉴定机构就同一问题作出意见相反的鉴定结论的证明效力的确定无章可循。尽管各级公、检、法、司以及部分院校设立了鉴定机构,可是其鉴定结论的效力级别却未见国家有明文规定,也使得司法鉴定工作的秩序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五)缺乏科学的鉴定人培训和考核晋升制度

健全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是进行司法鉴定工作的基础,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系统的考核晋升制度,则是不断提高鉴定人员技术水平,使鉴定事业不断发展的必要途径。两者互为联系,互为影响。近几年来,在技术职称考核晋升的工作中做了一些改进,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与水平考核予以了相当的重视,但对于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考核,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体系,晋升标准仅仅以学历和工作年限为主要参考,客观上形成了技术职称晋升就是论资排辈,无水平高低、能力大小、贡献多少之别,影响了鉴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自近代以来,接受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奉行职权主义的纠问式诉讼模式,为了追求案件的实质真实,司法人员积极主动地提起追诉,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重实体、轻程序,忽视包括司法鉴定在内的证据法制建设等造成的。近年来,我国通过修改民诉法、刑诉法,初步地改革了审判制度,审判实务上也正在探索审判方式的改革,收到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受上述诉讼理念的束缚,对包括司法鉴定在内的证据制度却未有大的突破,有碍于司法公正。因此,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是我国诉讼领域法制化建设的必行之路。

三、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之我见

兼顾公正和效率的价值追求以及保持与我国诉讼制度的协调统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基于以上认识,对确立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提出以下主要设想:

(一)建立鉴定机构统一管理制度,确保司法鉴定严格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司法鉴定实质上是一种服务于司法诉讼活动的技术性活动,其功能是从科学的角度帮助司法机关确认证据。这就要求司法鉴定必须居于中立的地位,从公正的角度提出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认识的鉴定结论。因此,从司法公正的要求看,司法鉴定主体不应当是执行诉讼职能的司法机关。在我国,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是刑事诉讼中执行控诉职能的一方诉讼主体,对其控诉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及其所属机构充任鉴定主体提供鉴定结论,并用作定案的根据,无异于是用基于自身的主观认识并由自己制造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这与其在刑事诉讼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执行的职能是不相符的,难保其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人民法院在诉讼中执行着审判职能,本居于诉讼的中立地位。对诉讼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是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重要内容,而诉讼证据的最终采信权也归属于审判机关。如果人民法院既充当司法鉴定的主体,又行使对该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权和采信权,就会有损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实践中,许多循私枉法案的发生与审判机关的“自审自鉴”有一定关联。

实现司法鉴定机构同公、检、法机关的分离,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同时,这种分离也可避免司法鉴定机构的重复设置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多头鉴定,符合效率的价值准则。在实现司法鉴定机构同公、检、法机关分离的基础上,应将司法鉴定机构独立设置,鉴定活动独立进行,司法鉴定管理权统一于某一职能部门,这样更能保证鉴定结论的真实性,避免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保障司法公正。从西方国家实践和我国现情来看,我国司法行政机关独立于诉讼之外,对司法鉴定的管理职能应全部交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使。公、检、法各自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应逐步取消或移交地方并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的统一管理应包括鉴定机构的设置、鉴定人资格的审定和取消、鉴定人的业务培训和职称晋升、鉴定标准、程序、范围、对象的制定、对司法鉴定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以及对鉴定人的必要奖惩等等。

(二)设立四级专职司法鉴定机构,实行两级终鉴制度

在司法鉴定组织体系中,司法鉴定机构应分级设置。本人认为应建立四级专职制,即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司法鉴定机构。考虑到大量的一般性司法鉴定案件在基层诉讼案件中产生,从方便组织鉴定、提高办案效率、降低鉴定成本、加强属地管理等角度出发,县级、地市级司法鉴定机构的存在符合我国国情。同时考虑到司法鉴定的严肃性、专门性和高技术性,对于一些在本地区、本省、全国具有重大影响或重大疑难的鉴定案件可由省级、部级司法鉴定机构鉴定。

四级鉴定机构在人员的职能结构、专业层次、鉴定范围以及鉴定结论的效力上必须有所区别。

在鉴级制度上,实行两级终鉴制,即每一审级可进行两级司法鉴定,对初鉴定如有疑议,可申请由上一级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复鉴定,复鉴定为该审级的终局鉴定。这与我国的两审终审的审判制度相一致,也与司法职能的地域管辖相配套,兼顾了诉讼的公正性与效率价值。

(三)实行鉴定主体资格预先审定制度

司法鉴定所涉及的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专门性问题,因而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保证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需要确认司法鉴定主体的资格。

国际上对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确认主要有两种方式: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预先审定方式,即由有关机关预先确定享有司法鉴定权的人员和单位,并登记造册。只有被列入名册的人员和单位才能受理司法鉴定。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法官临时审定方式,即当事人选聘的鉴定人是否具备鉴定资格,由法官在诉讼过程中临时确认。还有的国家是兼取两种做法,既由国家明确规定享有司法鉴定权的人员和机构,又允许民间专业机构和人员从事司法鉴定工作。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确认应采取预先审定的方式。凡是专职司法鉴定机构都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审核确认、登记造册。其他可以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及其鉴定人员的司法鉴定资格也应由司法行政机关预先统一审定,并登记造册。对诉讼中涉及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专门性问题,均只能由预先审定注册的法定机构及其法定人员进行鉴定。但是,对某些不常见的专门性问题存在无鉴定能力的情况是难免的。对这类问题不得不由非法定机构、非法定人员进行鉴定,这种情况下,建议其鉴定资格由省、部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专家委员会(或由省、部级司法鉴定委员会)安预定程序临时审定。

(四)建立诉讼中司法鉴定的决定权、委托权由司法职能部门行使的制度

司法鉴定是由司法职能部门决定和委托,还是由当事人决定和委托,不同的国家在立法上是有差异的。与职权主义诉讼制度相适应,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实行由职能部门决定和委托鉴定的制度,而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的英美法系国家,通常采用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和委托鉴定的制度。

从我国实情来看,虽然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法院庭审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的某些做法,完善了三种诉讼职能的分工,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有所加强,但整个诉讼制度的总体特征仍然趋向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司法鉴定的公正价值将难以实现,同时也有悖于效率的价值准则。因此,本人认为当前我国建立诉讼中司法鉴定的决定权、委托权由司法职能部门行使的制度是适当的。

在由司法职能部门决定、委托司法鉴定的情况下,当事人的司法鉴定申请权和回避申请权应切实得到保障。当事人的司法鉴定申请权包括提请决定司法鉴定申请权和复鉴定申请权。对当事人的司法鉴定申请,司法职能部门应予接受,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也不得将自己对鉴定结论正确与否的判断作为是否接受当事人申请复鉴定的根据。另外,应要求司法职能部门在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之前征求双方当事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意见,鉴定人在相同专业层次注册人员中随机产生,鉴定人的人数应三人以上并呈单数,以此作为对司法职能部门行使司法鉴定委托权的一种制约手段,制止可能发生的“暗箱操作”行为,以利客观、公正地实施鉴定。

(五)纠正立法失误,加快司法鉴定法治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