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一体化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21:37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自动化教学技工院校理论和实践

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专业化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电气自动化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知识体系复杂的课程。教师需要针对学科特点,积极促进电气自动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专业化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一、电气自动化教学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查以及结合笔者学院实践发现,现阶段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技工院校电气化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学生综合考核体系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其二,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切实开展电气自动化课程;其三,技工院校开展理论联系实践的活动比较少,难以切实实现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四,技工院校院电气自动化实验室设备不足,难以为电气自动化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果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势必导致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质量的下降,更加影响到专业化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培养进程。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从上述问题出发,探析如何更加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策略

1.建立健全电气自动化理论实践相结合制度体系

健全的教学制度体系是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自我能力、素质的关键。对于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其一,积极制定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结合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特征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切实改善和调整教学的目标、方案、制度,为开展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其二,建立健全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保证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控制,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综合成绩去考核教师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并以此进行教师绩效考核;其三,健全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创新机制,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电气自动化创新活动,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实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2.高度重视电气自动化教师团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在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力和素质对于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加强师资力量:其一,技工院校积极建立电气自动化教学经验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经验和教学,以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的总结和归纳;其二,学校应该积极组织电气自动化教师培训,以电气自动化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为培训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将此方面的专家纳入培训体系,以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素质和技能;其三,积极扩展渠道,为教师进修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其开展自动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有利的基本环境。

3.加大对于自动化教学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理论体系的健全,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健全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设备是必需的。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析:其一,结合自动化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电气自动化实验室的构建工作,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其二,积极开展与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开拓的实验基地,以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案例,为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其三,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教育的投资,将其切实用到电气自动基础设施教学体制中,以实现自身电气自动化专业特色的发展。

三、小结

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此,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学生、教师等多个主体去构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理论和实践体系。笔者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和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去实现技工院校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教育目的,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2

真空断路器近三十年来在我国中压开关产业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日渐增大。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频繁操作、灭弧不用检修的优点,在中压配电领域开关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一旦真空断路器发生故障极易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不仅会引起自身设备损坏,更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电网故障。真空断路器的故障往往是由于真空度降低所致,根据国家规定,真空灭弧室内的气体压强应低于1.33×10-2pa[1]。由于真空灭弧室存在缓慢漏气现象,真空度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当到达某一临界阈值时,就会引发安全危险隐患。智能电网对真空度监测的要求逐渐提高,使用中的真空断路器建议采用实时监测,特别是对于35kV、72.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真空断路器采用在线监测手段及时掌握灭弧室真空度状况更具实用价值和意义。根据动态电荷分布和电容分压原理构建的耦合电容法具有探头结构简单,安装简便,抗干扰能力好等优点。其应用于实际检测的过程,往往需要先在实验室条件下标定某特定型号真空断路器的耦合电容传感器输出电位的变化趋势与其灭弧室真空度值相对应的关系曲线,再将该标定曲线应用于实际检测。此过程只能定性的利用真空度变化对屏蔽罩电位产生的影响,并且真空度劣化极限对应屏蔽罩电位的阈值需依靠经验数据来确定。为理清真空度与屏蔽罩电位的理论关系,使耦合电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不盲目。本文从电介质理论着力,通过介电常数的引入,希望能够将屏蔽罩电位随真空度的变化过程加以解释。此外,以屏蔽罩电位为监测基础的灭弧室真空度的在线监测方法有许多,如:耦合电容法、旋转式电场探头检测法、光电变换法、比例差分探头检测法等[2~5]。屏蔽罩电位成分分析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真空断路器实际运行时,屏蔽罩上的电位成分较为复杂,既有直流分量又有交流分量。以下是前人通过实验总结出的真空度降低所导致的屏蔽罩电位的变化规律。理论上,当真空灭弧室内真空度正常时,仅需几百伏的电压就可维持带电触头与中间屏蔽罩之间由场致发射引起的电子电流,屏蔽罩积累的负电荷使其负电位几乎达到电极电压峰值;当灭弧室内真空度劣化时,其气体密度变大,场致发射的电子被气体分子吸附后成为负离子,而负离子质量大,漂移速度慢,使得上述电子电流减小,屏蔽罩上由场致发射导致的电位降低[4]。此外当真空灭弧室的运行电压和内部真空度处在正常范围时,灭弧室的屏蔽罩上不带有静电荷;当真空度下降导致绝缘强度降低时,触头与屏蔽罩之间会发生局部放电,使灭弧室的屏蔽罩上带有一定量的静电荷而形成直流电位[5]。文献[6]得到的结论认为:真空度下降到一定值时屏蔽罩上形成的交流电位幅值会发生变化,同时屏蔽罩上还会有直流电位生成。两种电位的变化都是由于在真空度下降时金属导杆和触头电极与屏蔽罩之间出现的汤森放电所导致,并且电位变化时对应的真空度相同。本文就宏观电介质理论中影响电气绝缘材料性能的最主要参数相对介电常数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应用于电磁场数值计算。其中,感应电位的求解分析,对真空度在线监测理论的深入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探索灭弧室内真空度与屏蔽罩上感应电位的内在联系机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该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为耦合电容法提供理论依据,更能为诸多通过监测屏蔽罩上的感应电位实现真空断路器灭弧室真空度在线监测的方法提供理据上的理论支持。

1灭弧室真空度与屏蔽罩电位的关系模型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建模仿真软件与数值模拟方法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处理超大计算量的数值计算及复杂物理模型的仿真分析。本文研究基于电磁场仿真软件ansoft,对真空灭弧室内的真空度和屏蔽罩电位对应的关系进行分析,力求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机理,为实现真空度的在线监测和状态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分析方便,将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灭弧室物理模型图构建如下。如图1所示,真空断路器两触头在额定交流负荷电压下工作,通过导电杆和触头的交流激励电流必然会以两触头为轴心产生环型磁场,该磁场将在真空为介质的金属屏蔽罩上产生出一系列感应电位。分析该物理过程的抽象模型,等价于求解通有额定交流电流in的金属圆柱体在真空环境下对外环金属屏蔽罩上的感应电压。其抽象模型如图2所示。在图2中导电杆中通有额定负荷电流in,感应磁场方向符合安培右手定律。求解该模型,需求解触头在负载电流in条件下,周围真空区域的磁场分布情况,及处于该磁场下金属屏蔽罩上的感应电位Uc。

2灭弧室真空度与介电常数联系机理分析

在上述模型求解的过程中,真空灭弧室内中间介质的介电常数εr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条件参数。考虑到真空灭弧室采用真空环境作为中间绝缘介质,即低压空气。笔者经过细致检索发现,低压空气介电常数εr与压强p物理联系的文献资料较少,难以直接得到某真空度p下对应的精确εr。因此本文工作希望建立物理数学模型得出低压空气和相应介电常数的联系关系,从而得到p-εr-Uc的对应关系(其中为屏蔽罩上的感应电位)从而为真空断路器灭弧室真空度的在线监测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撑。

2.1克劳休斯-莫索缔方程引用电介质物理中克劳休斯-莫索缔(Clausius-mossotti)方程[7],简称克-莫方程。该方程在洛伦兹有效电场条件下,联系了电介质极化的宏观参数和微观参数。其数学表达式如公式(1)所示:式中:εr、ε0分别为气体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真空状态下空气介电常数;α为空气分子极化率;n0为电介质单位体积内的极化粒子数。摩尔体积与单位体积内极化粒子数的关系转化可得下式:其中,m和ρ分别为电介质的摩尔质量和密度,n0为阿佛加德罗常数。在公式2中[p]代表了摩尔极化过程,式子右端表明,对于某固定电介质,当极化率α有确定的值,并且与密度ρ无关时,[p]为确定常数。左端式子表明,摩尔质量固定,当[p]为常数时,εr-1εr+2与密度ρ成比例关系。通常介电常数εr随着电介质密度ρ的增大而增大,其物理意义也较容易理解,因为随着电介质密度ρ增加,单位体积内极化粒子数增多,故介电常数εr也随着电介质密度ρ增大而增大。既然εr-1εr+2与密度ρ成正比,不妨设比例系数为L。则有:至此,得出了空气密度和介电常数的关系,进而将灭弧介质(空气)的密度转换为气体压强便可以得到真空度和介电常数εr的关系。

2.2干空气密度与压强的关系的建立空气的密度的国际定义式为:式中:m0是空气的质量,单位kg;V是空气的体积,单位m3;ρ单位为kg/m3。空气密度与空气压力、温度及湿度有关,本文将空气假定为干燥空气(此种假设符合真空灭弧室的实际工作条件)。公式(4)只是关于气体密度的一般定义式,在通风工程中,干、湿空气密度是由气态方程求得。气态方程表达式为[8]:式中:ρ、ρ0分别为特定状态(非标准状态)及标准状态下干空气的密度,单位kg/m3;p、p0分别为特定状态(非标准状态)及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压强,单位kpa;t、t0分别为特定状态(非标准状态)及标准状态下空气的热力学温度,单位。标准状态下,t0=273K、p0=101.3kpa时,组成成分正常的干空气的密度ρ0=1.293kg/m3。将这些数值代入公式(5),即可得到干空气密度ρ的计算式为:使用上式计算干空气密度时,应注意压强、温度的取值,式中p为空气的绝对压强,单位为kpa;t为空气的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t=273+t,t为空气的摄氏温度,单位为℃。将公式(6)代入公式(3)可以得到:对公式(7)进行分析可知,当温度恒定时,只有p和εr两个变量,可设一常量Q=3.48Lt并将其代入公式(7),可得:由此可以得到介电常数εr的表达式如下:已知标准大气压强,p0=1.013×102kpa,空气相对介电常数为εr=1.0005548,将其代入公式(9)可以得到Q=1.825×10-6。故公式(9)又可以写成:于是,可以得到干空气条件下真空度p与空气介电常数εr的确定对应关系。

2.3真空度与介电常数的关系验证文献[9]中列举了一组通过把干空气介电常数εr转换为波长测量得到的值。由公式(11)计算得到的p-εr值也在表1中给出,以方便与文献[9]的结果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为干燥空气条件下,压强p和介电常数εr的对应关系数据。经过验证,干燥空气介电常数εr的计算值与实验测量结果非常接近,相对误差很小。因此根据公式10得出的压强与相对介电常数的关系,可以作为进行进一步仿真模型建立的参数条件使用,将仿真分析所需真空压强值代入公式,即可得到对应的相对介电常数值。计算实际灭弧室内压强范围对应的介电常数值于表2。这样便为进一步得到灭弧室内真空度压强与屏蔽罩电位的对应函数关系表达奠定了条件基础,作为真空断路器灭弧室真空度在线监测和状态评估的特征检测变量据理才能更为充分,本文工作可以为真空断路器真空度在线监测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电气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该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该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

第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龚志广,赵艳秋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

[2]唐志平,过军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06).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4

关键词:电气工程;核心课程群;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77-02

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工程性很强,其目的是培养在与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管理与决策等工作,或从事各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

一、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遵循的是先基础后专业,即首先学习“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然后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主要为分离的认识验证型和简单设计型实验,在开设时间上受限于理论课,且实验各课程间系统性不强,极易形成理论和实验实训脱节。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必要的工程训练体系支撑,平时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往往是独立开设且前后联系不紧密,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很难形成逐步深化提高的工程训练实践技能,无法实现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实训能力的系统化,更无法保障综合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及体系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操作为前提,以工程技术为主,以工程能力为培训的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工程技术和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和自主式的实践模式。因此,我们对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立体化建设体系。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综合训练、提高与创新训练三大层次。

(一)基础训练层次

基础训练层次包括基础的工程实验实训内容,主要涵盖“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基础课程的知识,有的课程依托信息学科进行实验实训,为学生后续利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相关的工程基本技能,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入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测试、控制元件与系统,在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电机、简单控制系统等方面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与初步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基于matLaB、Labview的控制、信号处理、电力系统分析的建模与仿真等,为实际的工程设计与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训练层次

综合训练层次包括一般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训练,涉及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训练两大类型,都强调训练的开放性和系统性。一般综合训练要求能将基础课程与“运动控制系统”、“供配电技术”、“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控与仪表”等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融合应用。专业综合训练主要涵盖上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对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型和应用型的实践操作训练,具有与电气工程理论相对应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性的工程技术能力,加强对电气工程基础操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训练提供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三)创新与提高训练

创新与提高训练包括一般创新训练和研究提高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电气工程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的实践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已学的电气工程理论知识和仪器仪表的使用知识,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优化,让学生能完成研究分析,自己动手设计训练方案、实验电路、编写程序,并在学习实际应用系统、了解工艺结构、运行调试、分析与排除故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学生竞赛提供支撑。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实践

1.建立有层次的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以更好地优化工程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为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地重点对电力电子、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验实训,并将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融合进来形成实验实训体系。

2.为使学生形象化、立体化的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及各课程间的关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设计和研究能力,教师设计和开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课程群中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的仿真题目和设计题目,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课题的印象。

3.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对于毕业设计选题,需要合理分配方向,提高工程应用型题目所占的比例。在相关开发项目题或者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利用项目驱动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内容尽可能地符合工程实际。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产业研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构建“分层次,课内外结合,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逐步整合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创新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新方法和新体系,以及多学科基础知识交叉渗透的工程训练教学大平台。

5.分层次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基础训练层次,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认知训练。综合训练层次,是教师设计初步方案,再由学生选择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在共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研究层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自编工艺、自己制作、小组组装等程序,完成从理论设计到产品雏形开发的全开放学习过程。

6.从低年级开始,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与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研究。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对电力行业相关项目开发过程和各项开发管理规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规范,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

7.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相关课程教师间的交流,组织教师对同一课程及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尽量让每一个教师在几年时间内对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都能够讲解一遍,使得每一个教师对整个课程群有透彻的了解。坚持“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学科的相关科研活动,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教师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构建了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体系,并对基本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内容的,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工程训练方法及其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高校教育工程,2010,(3):71-72.

[2]吕念玲,苏图,殷瑞祥.独立开展实验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20-22.

[3]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12,(5):64-69.

[4]赵枝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52-153.

[5]高燕,郑文,刘文洲.强化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47-148.

[6]徐滤非,胡学芝,吴鸿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1):57-64.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业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008-01

电气自动化综合了电力、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众所周知,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自动化属于信息化产业,因此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正是时展的需要。工业电气自动化运用高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保证了生产的可靠性,受到了许多行业的欢迎,尤其是得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重视,使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下面先来了解一下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有关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它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概括

1)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概念。电气自动化全称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以控制理论和电子网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电气自动化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而工业电气自动化指的是用于工业生产的电气自动化,它能够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率,对改善工业生产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时代在进步,我们不断走向科技化、信息化及工业化的新时代,工业生产需要紧跟时展,大力发展电气自动化,使其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2)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电气自动化从出现到发展再到成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的发展历程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分不开。下面来具体了解一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首先是电气自动化的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电机、电力等产品不断涌现,这使得自动化的这一概念出现。继电器、接触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它们的应用使人的意志通过设备操作来实现,这也推动了电气自动化的改革。

其次是电气自动化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一种新的理论被提出,它就是现代控制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处理与自动控制共同服务于生产过程,使得生产进一步被优化管理,自动化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讯、电子等技术都得到了进步,这促使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此时现代控制理论得到了推广,大多难题被集中到这一理论范畴。随着问题的不断研究,探索出了新的自动化理论,首先是大型系统控制理论的产生,之后又产生了智能控制理论,这一突破性的研究大大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

最后是电气自动化相对成熟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它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部分,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另外,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影响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因素。影响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信息技术与物理科学的影响,下面分别来了解一下它们对电气自动化的影响。

首先是信息技术对电气自动化的影响。从广义上讲,信息技术是人类对信息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提供了新的手段,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电气工程中,充分的利用了通信技术,这也是信息技术影响电气自动化的表现。

其次是物理科学对电气自动化的影响。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物理科学与之紧密相连,物理科学的运用推动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三极管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意识和设备操作联系起来,这一发明推动了固体电子学的发展,使物理科学与电气自动化相互关联。电气自动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与物理科学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到其它系统中。

4)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ieC61850的制定使得给不同厂家ieD设备信息交流提供了标准,大大促进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是时展的必然,在ieC61850标准下,我国进一步研发了电气自动化系统产品,并且有所进步。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标准是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windows已经成为了工业控制的标准平台。基于pC的控制系统受到了广大行业的好评,它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具有易于集成的特点,维护起来相当方便。自从可编程控制器的国际标准ieC61131制定后,使得编程接口更加标准化,各大pLC厂商都依照这一规范,推出的许多产品都能够符合该标准的要求。其中,pC控制软件也有许多是按照该标准开发的。在工业领域,电气自动化受到了高度重视,现在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现场总线及先进控制在生产中的应用。

1)现场总线指的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系统,主要解决系统之间信息传递的有关问题,它的出现给工业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对工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它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个领域。与其它控制系统相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具有全数字化、开放性、互用性、智能化等特点,成为工业生产自动化的方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节约企业成本,现场总线的设置相对简单,使用的设备较少,节约了设备投资费用。除此之外,它可以减少后期电缆的使用,同时也节约了相关的施工费用,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目前来说,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发展尚未成熟,它与分散控制系统共同存在于工业生产中。

2)先进控制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并非易事,运用预估控制技术后,会使数学模型的要求降低。先进控制技术既可以进行模型预测,又可以进行推断控制,另外,先进控制还可以处理较为复杂的多变量。先进控制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模型辨识等功能,计算机技术就是先进控制的发展平台。智能化是先进控制的发展趋势,生产过程需要智能系统来完成,智能系统可以用来进行故障诊断、监督等工作。

3总结

随着电气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部分,大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经济的发展。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电气自动化从无到有,从开始到成熟,它不仅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而且受到了物理科学的极大影响。电气自动化不断发展,它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及创新[J].价值工程,2013(08).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模型化理想化理解过程

论文摘要:理想化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探索事物内在本质及规律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理论思维方法。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定理和定律的形成,都是在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概括,对研究过程进行简化的条件下得来的。本文以物理学中所涉及的部分概念、定理和定律为例,并结合多年来教学中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针对物理概念如何模型化、物理过程以及物理实验如何理想化进行阐述,这样有助于对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也是研究和探索其他事物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在研究物理过程当中,往往由于过程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要发现过程当中的本质及规律不容易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需要对整个过程或过程当中的某一部分进行假设而建立过程简单化的理想模型,目的是抓住问题的主要的、本质的因素.舍弃其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变复杂条件的实际过程为简单的理想化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比较容易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变化规律。物理学中的许多物理概念和物理定理、定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所以,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研究中广泛采用的理论思维方法之一。

1物理研究中的模型化

模型化指的是在研究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当中为了便于发现其中本质和规律而建立的一种抽象的,理想的事物形态是对某些事物中所包含的本质及规律采用逐步逼近的描述方法。例如,在电学中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其作用力的大小受带电体的形状、大小、所带电荷量的多少、电荷的分布、电荷之间的相对位置及介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若不分主次的考虑各种因素,会感到无从下手,也就无法得到最终的结果。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实验表明:随着电荷间距离的增大,带电体的形状、大小、电荷的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电荷的电量和介质的介电常数,其形状大小、电荷的分布可忽略不计.从而建立起“点电荷的理想模型这样.突出了对所研究问题起主要的因素忽略次要的因素,建立“理想模型”,有效的解决了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库仑定律描述的就是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研究气体的性质和描述气体的物理量间的关系中,麦克思韦建立了气体模型:气体是由很小的、完全弹性的、只在接触时才发生相互作用的固体小球组成的系统从而奠定了气体分子运动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气体进行模型化:当分子间的距离接近十倍或大于十倍分子直径时,就可以忽略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建立了理想气体模型。这样就比较容易得出描述气体的物理量间的关系一一气体状态方程。显然,如果没有“点电荷”这个理想模型的建立,就没有库仑定律。没有气体模型和理想气体模型的建立,就没有气体状态方程。同样,如果没有质点的建立,便不会有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中的物理模型非常多,如铁磁性物质磁化模型、稳恒电流模型、原予核式结构模型等等。可以说,物理的全部定理、定律和公式都是对物理模型的刻画。物理模型化是物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建立和发展物理理论的重要手段离开物理模型,物理学的研究就寸步难行。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7

关键词: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站,恶臭气体,除臭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环境意识增强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类水厂及渗滤液处理站恶臭气体控制与处理问题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大全,除臭技术。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要求,焚烧电厂渗滤液处理站恶臭污染物厂界浓度限值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二级标准。

1、臭气来源

垃圾焚烧电厂渗滤液处理站的臭气主要来源于调节池、预处理间、污泥贮池

及污泥脱水系统。这些致臭物质按照其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甲硫醇、甲基硫醚以及噻吩等。第二类是含氮化合物,如氮、三甲胺、酰胺等。第三类是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炔烃以及芳香烃等。第四类是含氧有机物,如醇、醛、酮以及有机酸等。这些污染物具有易挥发、嗅阈值低等特点,不仅严重污染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对渗滤液处理站的金属材料、设备和管道具有强烈腐蚀性。因此采取除臭措施非常必要。论文大全,除臭技术。

2、除臭方法介绍

根据除臭的性质,焚烧电厂渗滤液处理站的除臭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除臭法和生物除臭法等三大类。物理法主要有大气稀释法和吸附法;化学除臭主要有焚烧除臭、臭氧除臭、活性氧除臭、高能粒子除臭;生物除臭法含洗涤式活性污泥法、曝气式活性污泥法、生物土壤法、生物滤池法、纯天然植物提取液喷洒除臭法及生物滴滤塔等。

其中,焚烧除臭法是根据恶臭物质的特点,在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接触时间的条件下,使臭气直接燃烧,达到脱臭的目的,此方法适用于高浓度的臭气处理。由于焚烧电厂渗滤液处理站在焚烧电厂内,具备燃烧处理的条件,且无二次污染产生,因此,焚烧电厂渗滤液处理站的臭气宜采用焚烧处理法。

3、臭气系统设计

3.1恶臭气体的控制与收集

恶臭气体控制主要为对恶臭气体产生源进行封闭设计,同时用风机抽气对封闭空间进行换气,以将恶臭气体集中收集,避免恶臭气体无组织外逸。论文大全,除臭技术。

3.2恶臭气体量的确定

封闭空间换气量的大小可根据室内是否进人,按2~10次/h换气量计算;不进人或一般不进人的地方,空气交换量应为2~3次/h;对于有人进入、但工作时间不长的空间,空气的交换量为3~5次/h;有人长时间工作的空间,空气的交换量为5~10次/h。论文大全,除臭技术。在具体确定换气次数时,要同时考虑恶臭气体浓度,在浓度较高时要适当增大换气次数。

现以光大宿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站为例,本处理站的处理规模为250吨/日。各臭气源的结构尺寸如表1所示:

表1臭气源规格

 

序号名称规格数量单位备注1调节池L×B×H=20.1×10×7.2m2座超高1米2事故池L×B×H=20.1×5×7.2m1座超高1米3污泥贮池L×B×H=6.0×5.35×4.2m1座超高0.5米4预处理间L×B×H=16.55×5.1×5.3m1座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8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45-01

今天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种综合应用现代高科技、跨专业、尖端的科学专业,有广阔的应用现实和前景。它是在工业化和电气化的基础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电气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目,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科技领域重点学科。因此,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及其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科学”以及“控制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和“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一门“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而应运而生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今后若干年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

1.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广泛地定义为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以及用来传感、处理、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

1.2与物理科学的相互交叉面拓宽。由于晶体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固体电子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工程学科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生物系统、光子学、微机电系统。

1.3快速的发展变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必须每隔几年对电气工程问题的过去解决方案重新全面思考或审查,这对我们如何改进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带来很大影响。

2培养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受到电气工程、电工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的技术含量、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

2.1以学生应该具备和接受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培养范围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2运用认知理论构建课程体系。按照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中有两种具体的组成成分,一是知识块,二是知识的组织形式。因此,应在国家、地区及学校的总体课程框架下,根据认知科学对人的认知结构的理解,分析在什么阶段设置什么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构建有利于以后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由此,在设置课程框架时,应考虑加强各知识块的统合,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结构,这样才能避免结构主义课程论中出现的各知识块孤立、隔离和过于专业化的现象。

3完善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3.1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根据“五条线”课程体系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四层次(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结构实验教学体系及四种类型(基本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将工程训练融入于四层次中,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个性潜力、激励学生实践创新,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

3.2深化“四位一体”综合改革,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按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建立以课程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为首的教学团队,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3优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建立完善的系统制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其选题、实际过程、教师指导等都至关重要。建立系统制度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系统制度可以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以及提前的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或预研,可以尽早地参与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与指导老师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交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为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安帮,徐建俊,刘利宏.“电气工程”应向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快速发展[J].时代人物,2008,(3):201-203

[2]杨泽斌,谭伦农.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6):62-64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9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探讨

化工厂的电气接地技术一直是化工厂防火防爆的重要措施,所以它在化工厂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化工厂正常生产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详细的探讨了化工厂车间的电气接地技术,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预防化工生产过程中发生不可预测的事故,做到生产安全有序的进行,保证化工厂广大员工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化工厂中,电气接地具有多种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了安全的因素而进行的保护接地。其次是为了防止发生静电而进行的接地。第三个方面是电子设备的接地

一、对于接地原理的探讨

接地是一种为方便电流流入大地而提供的低电阻或是低阻抗途径。它的实际意义就是在线路或者是电气设备发生某些接地故障的时候为故障电流流回电源提供的一条低电阻或是低阻抗路径。所以,总的来讲,接地就是将电气系统、电路及设备等与大地进行很好的互相连接,或者是和范围广泛且能用来代替大地的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连接,以便于传导电流在大地或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之间互相来往。电气接地技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得输电线路与变配电设备以及用电设备绝缘不会遭到一定的损坏,全力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和避免出现人身触电伤亡的现象,预防发生不确定的火灾事故、防止静电放电产生的一系列危害,防止和避免设备受到雷击的损坏等等。而接地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接地极把故障电流或雷电流以最快的速度导入到大地当中,保护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安全的目的。

二、对于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

1.化工厂接地的因素

化工厂内的易燃液体、气体的设备、储气罐、干燥器、过滤器等等加工存储物品和设备都属于引燃物品,极易引发大量的危险事故,一旦发生爆炸和火灾事故,将会使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必须要采取相对严格的对应接地方法措施,以控制事故的发生及危害,避免造成换工厂的生产损失及人身危害。化工厂内的所有易燃性的液体、气体的设备、干燥器、储气罐、过滤器等都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接地保护措施。化工厂内的所有可能会产生静电的部位要连接成一个连续的导电体,并进行相对应的可靠性接地保护。

2.化工厂防直击雷技术措施

一般情况下的化工厂内的车间、仓库都是单层框架结构的金属屋面厂房,较为适宜选用避雷带沿屋檐敷设,还应在厂房的各檐角安装上避雷短针以防止和避免雷击。因为化工厂车间、仓库内有许多易燃物品,因而铁板的厚度不能小于4mm,且不可以有绝缘被覆层。在屋面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要根据相应的实际情况装设上接闪器,还要与屋面防雷装置进行良好的互相连接。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都一定要小于等于10,防直击雷接地适合与防雷电感应接地及化工厂电气设备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3.化工厂静电防范接地措施

静电在化工厂内的生产过程中具有多种多样的危害。静电现象会导致生产系统、设备、工艺过程、产品等发生故障,静电产生的高电压会引起人身触电,静电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火花放电,甚至会造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对所有会产生静电的设备都应保护可靠接地,化工厂内的静电防范接地措施为:进行静电接地,固定设备与接地线或连接线采用螺栓连接以固定设备外壳;当设备较大时,其接地点至少应是两处,接地点应沿设备均匀布置;皮带传动的机组及其防护罩,都要进行接地;储藏、生产化工物品的房间及场所应设置防静电端子板,所有设备的外壳及防静电地板均应与其连接;应在干燥季节的储藏、生产化工物品房间设置加湿装置,以保证场所的湿润。应根据需要进行静电接地的物体类型而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静电接地方式,可以采用金属导体直接进行静电接地、人体和移动式设备需要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静电接地;静电非导体除应间接静电接地外,尚应配合其它的防静电措施。

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加油站、油库付货台、铁路油槽车及液化气装卸等易燃易爆场所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可以将化工厂易燃易爆化工原料及产品储罐或付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连续自动监测,确保生产和作业的安全。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电气接地措施包含的原理和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化工厂电气行业一员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预防化工厂的电气事故的发生,消除电气安全事故的隐患,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车间的正常运转,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齐文杰;李盛涛;;电气设备绝缘系统的环境友好设计探讨[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汪海燕;;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探讨[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电气一体化论文篇10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法电气自动化技术项目课程改革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发展中职院校的带动下,我国的中职院校的教学规模以及配套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师专业素质也都明显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先进的教育发展需求,对其教学的改革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电气运行与控制技术人才,许多学生也都取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中、高级电工等级证书,但各行各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仍然不足。我国的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主要以理论教学为工作重点,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不足,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从而造成供求关系紧张。因此,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电气专业教改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周边地区的各行各业培养中等电气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以电气应用岗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识结构,重组课程体系。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成为中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电气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现状应做以下改革措施。

(一)进行校本教材的研修,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

中等职业院校生源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知识的接受、掌握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所用传统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的编写方法,教材中的一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且对中职学生来说,实用性又不强,往往学生因为这一部分听不明白,打消了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电气系专业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组织一起进行校本的研修,针对我校学生现状编制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现在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使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而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即所谓的“三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忽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常采用“满堂灌”,这于当今社会强调的素质教育不能同步,因而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至关重要。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次序,把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整合起来,某个项目就可以涉及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包括某个章节的内容,以最精简的方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方法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

(三)根据一体化模式改革课程

课程体系改革关键是用好工作任务分析,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电气实用型人才,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和操作,学会典型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各个工作任务对应核心课程:

1、电工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块。

2、电机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

3、机床理论与实践模块。

4、pLC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

5、变频器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

6、照明电路安装理论与实践模块。

7、单片机技术理与实践模块。

七大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能力结构,要求学生参加“维修电工考证”技术等级的鉴定与考核,使每个学生均能持“双证”毕业。基础理论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课可适时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专业需求,以此增强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加强师资建设,造就“双师型”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启动“技师培训工程”,确定定点(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有1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职称晋级的必要条件。

(五)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应有配套齐全、能满足培训要求的教学场所,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培训设备要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训等实践性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毕业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技能考核要求。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多,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中职院校,应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做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促进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盛.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