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6:29

大寒的诗句篇1

摘要:《江雪》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后人对其诗典和意象之借鉴和接受属于一体两面的关系,均表现于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意蕴转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代表了唐诗经典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具有方法启示的意义。《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对《江雪》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寒江独钓意蕴在后世诗作中的接受变化,既丰富了意象内涵,又为探求《江雪》意旨提供了路径和线索。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2)01010205

threeLevelsoftangpoemClassics'influenceHistory-ResearchoninfluenceHistoryofJiangxuebyLiuZongyuan

YinXueguo(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HanshanteachersCollege,ChaozhouGuangdong521041,China)

Keywords:Jiangxue;LiuZongyuan;receptionaesthetics;influencehistory

abstract:Jiangxue'sinfluenceonlaterliteratureandlaterwriters'receptionofitspoeticcodesandimagesaretwoaspectsinonethinganditcanbeexpressedinthreeways:classicalallusions,poeticimageryredrawingandmeaningconversion.theyarethethreelevelsoftangpoemsclassic'sinfluencehistory,whichhasthesignificanceofenlightenmentinmethodology.thefrequencyofallusionsinJiangxueandchangeintheformofallusionscansignifythedegreeofacceptanceinthefollowinggenerations.thepoeticimageryrewritingandredrawingcanrevealsomerichandsubtlechangesinacceptance.thechangeinacceptanceofthefishermanfishingalonebyacoldrivernotonlyenrichestheconnotationofimagery,butprovidesapathandclueforexploringthepurposeofJiangxue.

对经典文本的接受研究包含三个维度,“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效果史研究,以诗评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1]。一般而言,效果史研究有利于发见不同时代审美风尚之变迁,阐释史研究重在发掘经典文本的“整体意义”①、总结审美规律,影响史研究对于经典赏析和创作规律的总结意义重大。当代古典文学接受研究过多关注效果史和阐释史研究,于影响史研究多有疏略。②

一个经典的影响史就是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缩影,对经典影响史的研究可以为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研究提供方法启示。[2]《江雪》影响史不仅是一部诗典原型的复活史,还是一部传统审美理念的显化史。本文以影响研究为主,在以后人之诗解读前人之诗的方法操练过程中[3],从语典使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三个方面,探寻影响脉络和经典意蕴。

一、语典引用

柳宗元《江雪》短短四句二十字,字字珠玑,成为后世歌咏渔钓活动的重要语典出处。后人对于《江雪》语典的引用,可分为化用意象、取成句赋题和摘句入诗三种类型。化用意象这种形式在影响史中历久不衰,尤其多见于题画诗。取成句赋题主要出现于宋人诗作中,而摘句入诗多发生于词曲等文学体裁的写作中。

王十朋《郡斋对雪》:“寒江独钓句思柳,银海光摇人忆坡”句,分别指向柳氏《江雪》诗句和坡咏雪诗句。[注: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其一云“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其《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其《江神子•冬景》:“路漫漫。玉花翻。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以上三处皆以“银海”形容雪景。不过,“银海光摇人忆坡”则显然指称东坡《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句。以“银海”比喻冰天雪地世界,为东坡新创,前人多隐喻帝王陵寝之水银海。]方回《次容斋喜雪禁体二十四韵》“孤舟独钓柳何奇,衡门空宇陶如昨”,分指子厚《江雪》和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二诗皆有为诗评家所公认的雪景佳句。[注:王士《渔洋诗话》谓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为写雪景佳句。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谓子厚“独钓寒江雪”善于言雪。]以上二诗引用《江雪》语典意在咏物,以下三诗则直指本事。

柳子当年绝妙诗,现前眼界是真知。如何想像今人赋,得似当年眼见时。(吴澄《题寒江独钓图》)诗画难评劣与优,声无声有巧相侔。寒江钓雪何人笔,得句真如柳柳州。(凌云翰《寒江独钓图》)柳州诗里画,营邱画中诗。是一还是二,妙处试传之。(爱新觉罗•弘历《题董邦达寒江独钓图》)马远《寒江独钓图》以画境传达柳宗元《江雪》诗意,为传世名作。诗人的题画诗一方面指出画题渊源,如吴诗;另一方面点出诗画间的关系,如凌诗。马远画作,后人仿作较为普遍。爱新觉罗•弘历所题画作即是一幅仿作,虽然诗作也提到画题出处,但以柳诗与李成画相提并论,比类不伦。大概有取李成画作之荒寒气象,以寒林媲美寒江。寒江独钓成为后世诗典和画题,足见《江雪》渔父原型作为审美理想已经深种包括皇帝在内的传统文人心灵深处。

魏晋六朝及唐人喜为代拟体,取前人成句为题,引申诗意,敷衍成章。不过,所选诗歌多为传诵不绝的汉乐府诗章或《古诗十九首》。宋人则自出机杼,取唐人律绝成句为题。刘辰翁取《江雪》成句为题,作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诗。

泛泛水晶宫,孤舟凛欲东。短蓑并箬笠,举世一渔翁。(刘辰翁《孤舟蓑笠翁》)

一雪寒如此,何人立钓。不知身入画,独自影临江。(刘辰翁《独钓寒江雪》)

刘氏二诗并无深意,不过是两句诗的诗体注疏。宋人诗中以《江雪》成句分韵作诗亦属常见,如周麟之《辛酉大雪戏成十诗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韵》。分韵诗不仅以所分字韵为韵脚,而且诗作内容必须关合所选诗句意思,如韩元吉《雪中以“独钓寒江雪”分韵得独字》诗,既押“屋”韵,又照应雪景。古人作诗命题和分韵所选诗句,必为名句,由此见《江雪》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之大。

与以上两种形式相较,摘句入诗更为普遍。摘句入诗亦有嵌字入诗和改字入诗之别。洪适《生查子》:“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刘基《菩萨蛮•七首集句》:“千山鸟飞绝,隆想弥年月。”二作直接嵌“独钓寒江雪”入词,属于前者。乔吉[双调•沉醉东风](题扇头隐括古诗):“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蓑笠渔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释普崇《偈》:“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二作隐括《江雪》诗语,改头换面用于新作之中,属于后者。改字入诗又有发挥原意和造作新意的分别。喻良能《次韵陈侍郎李察院潇湘八景图•江天暮雪》:“独钓寒江晚来雪,凭谁画我作渔翁。”姚勉《清江曲》:“一任长年醉则休,醒时独钓寒江雪。”二诗写渔父寒江垂钓之事。吴仁卿《双调•拨不断》(闲乐):“暮云遮,雁行斜,渔人独钓寒江雪。”杨基《金陵对雪用苏长公聚星堂禁体韵》:“黄云冻凝不成叶,十载江南无此雪。朱帘十二晓开斋,正值千山鸟飞绝。”蓝智《山中时景四首》其四:“独钓寒江雪满蓑,数峰相映玉嵯峨。”上举三诗融人事活动于环境之中,渔父垂钓仅为祈寒雪境之一景。姚勉《题雪岩胡则潜诗卷首》:“与君分钓雪江寒,同唱孤舟蓑笠句。”王炎《次韵答简簿》:“短蓑归钓寒江雪,纷纷世事休嗟吁。”二诗引用《江雪》语典,以“孤舟垂钓”表明归隐自适之志。

同样是言志,有些诗作以《江雪》语典自明身份,生发新意。杨万里《送谢子肃提举寺丞二首》其二:“谁遣孤舟蓑笠翁,强随桃李竞春。交情顷刻云翻手,古意凄凉月印空。”《谢张子仪尚书寄天雄附子北果十包》:“今古交情市道同,转头立地马牛风。如何听履星辰客,犹念孤舟蓑笠翁。”诚斋上述二诗均以“孤舟蓑笠翁”自谓,在表明赋闲在野身份的同时,歌赞对方尚存礼贤下士、不忘贫贱的友道古风。姜夔《送王孟玉归山阴》:“人生乐事将无同,知君此心如太空。只今去踏龙尾道,也似寒江蓑笠翁。”姜诗以“寒江蓑笠翁”称许送别对象,意谓纵使入朝为官,亦不改平素节操。丘葵《读易彻章呈濠乐主人》:“侬是寒江独钓人,曾偕樵叟见羲文。”诗人谓濠乐主人为“寒江独钓人”。诗中“羲文”既指画卦、作辞之伏羲、文王,又指仁义治世之君。渔樵见羲文既表达对至治之世的缅怀,又暗示贞下起元之意。以上诗作,不管是以渔父自谓还是称许对方,因语典而生发新意是一致的。

二、意境重绘

《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足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不过,对文本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对《江雪》意境的重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咏与《江雪》相关的画作,二是以“江”、“雪”为中心的写景、言志之作。《江雪》精彩之处全在后两句。因此,重绘《江雪》意境,诸家之作皆围绕“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文章。[注:《国学备要•集部•柳宗元集》“古今诗”卷中《江雪》诗后附《洪驹父诗话》云:“东坡曰:郑谷诗‘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子厚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信有格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附录《洪驹父诗话》举《江雪》诗后两句,诚为有识。《渔隐丛话》《诗人玉屑》《古今诗话》诸笔记言及是诗佳处,引录全诗,诚为不识是诗佳处之表征。]宋人马远《寒江独钓图》仅画渔翁垂钓,其余皆以虚白处理,正表现出其艺术识见。所谓“马一角”的称呼,仅见其构图之特征,而忽略其对艺术意境的领会与把握。

画家图绘《江雪》意境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表现重心。诗人对于画境的把握,一方面要照应画题、点明画旨,另一方面还要补足画境。周孚《题宣书记塞门积雪图》序云:“此图真柳子厚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以余诗见之。”序文表明诗作旨在点明画意,“冰崖雪岭斗岩,中有新诗子试参。短笠轻蓑钓寒濑,为君题出是江南”四句则将画意归结到柳氏《江雪》。

空江不见人,飞雪纷如剪。独有垂钓翁,孤舟水云远。(王燧《寒江独钓图》)

柳州吟罢,剩寒江蓑笠,何人重领。独有吴兴名下士,解识当年画境。乘来,鹭莺飞去,不觉羊裘冷。一竿在手,满天风雪都静。(应敏斋[百字令•题沈材寒江钓雪图])

王诗简直是子厚《江雪》诗的“翻版”,将《寒江独钓图》中缺略的自然景象如“雪”、“水云”等点出,补足画境。应氏词作就垂钓翁展开联想,诗兴由潇湘飞到吴越,思及严陵、张翰、陆龟蒙、张志和等历史人物,点出《江雪》诗和《寒江钓雪图》中垂钓翁的精神内涵――作为士人精神世界中的象征符号,代表着士人价值虽不绝如缕犹代代相传。

点明画旨、补足画境盖就诗境而言。就谋篇布局而言,诗人题咏画作往往借一个核心语象如“钓”、“雪”、“寒”等为表达线索,铺排画境。朱希晦《寒江独钓》:“翠壁寒云淡薄,沧江老树萧疏。输与扁舟渔父,一生意钓忘鱼。”凌云翰《寒江钓雪图》:“风满空江雪满舟,一竿波面自夷犹。钓丝更放长三尺,不信寒鱼不上钩。”朱诗描绘寒江景物,意在点出渔父志不在鱼的垂钓意图;凌诗前半写垂钓景致,后半写志在必得的手段。薛季宣《远景图》其二“惨澹平烟波浩渺,隐月余光飞白鸟。依稀一舸是渔舟,独钓寒江天未晓”,所写为破晓时分垂钓之景象。三诗皆从“钓”的角度传达诗人对图画的理解。

雪压千山照眼明,茫茫浦溆叶舟横。鸟飞欲绝人踪灭,惟听枯芦折有声。尽日炊烟冷钓矶,暂移短棹未言归。忽惊白鹭冲舡起,恰映江天一色飞(纪迈宜《题寒江钓雪图》)。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陈孚《江天暮雪》)

纪诗运用动静、远近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肤觉等方面写出雪明、雪大、雪寒,移船垂钓的渔父简直被雪淹没。陈诗所写为日暮时分之雪景,描绘出一幅雪江一舸、隐没自然的图象。上举二诗皆从“雪“的角度描绘画境。

谁怜鹤发翁,披蓑钓寒江。(刘学箕《赋祝次仲八景•江天暮雪》)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孙承宗《渔家》)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释敬安《寒江钓雪图》)

以上三诗皆从“寒”字落墨,不仅写出人物活动之“寒”,还写出自然物象之“寒”。本来,“寒”乃生理和心理感觉,是“虚”的东西,很难形容。刘、孙二氏以“情”写“虚”,从对渔翁生计表同情角度切入寒江垂钓这个高度精神化的意象,赋予“虚”的对象以可感、可交流、可传递的质实意味。释敬安诗以“形”写“虚”,无论是蓑衣上的厚雪,还是冻凝不流的寒江,都传递出令人窒息的寒意。末句鱼的活动,打破凝滞的寒意,透出生命气息。不过,这种生命气息总带有空寂荒寒的意味。从有形的“雪”、“钓”,到无形的“寒”,诗人对画境的理解和描绘,似可看作对《江雪》诗的变相解读。

作为一个高度心灵化的意象,寒江独钓不仅在绘画作品中获得图像呈现,还在抒情言志的诗词作品中获得生命衍化和意义增殖。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李纲[六么令])[注:词前小序云:“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由词序知,词人有感于迁谪、怀古而有是作。]正是天寒日暮,独钓一江残雪,风猎碧莎裘。和子浩然句,一酌散千忧。(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注:词前小序云:“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由此可见,是词为怀人思远之作。]二词均作于冬令,由冬雪而联及寒江独钓意象。李纲“独立渔翁满江雪”句,以满江雪衬托渔翁之独自挺立天地间的形象,写出其矫矫不群、独立不惧之大丈夫气象,一扫荒寒孤寂之气息。独立寒江之渔翁正是词人心头的自画像,由此作见出忠臣之品节和襟怀。同样属于词人的自画像,李弥逊词作“独钓一江残雪”的渔父形象,则远绍柳诗中“孤舟蓑笠翁”的精神气象,于孤寂独守中有所期待。由词序与“和子浩然句”见出,词中独钓寒江象外隐含知音知赏之意,而此点正合乎次韵诗之作意。

只应同、蓑笠衰翁,独钓寒江畔。”(柯崇朴[琐窗寒])木鱼停挝磬声绝,但听衙鼓趋公门。何如孤舟钓鱼叟,一蓑独钓寒江。(吴莱《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柯氏[琐窗寒]词前小序云“途次大雪”。由此可知,是词作于羁居苦旅之时。词中所谓寒江独钓乃不得已排遣愁怀之举措。吴诗亦寓居外地逢雪之作,诗中“一蓑独钓寒江”具有价值比较的意味。诗人认为寒江独钓虽然孤寒,但能够自我做主,远比守官上朝自在多了。柯词中无可奈何之事,在吴诗中成为令人羡慕之事。

意境重绘是意象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文化生命、丰富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江雪》意蕴亦发生微妙的变化。

三、意蕴转换

千年接受史中,不仅《江雪》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经历了由宋之同声盛称到明之褒贬不一再到清之趋于论定,而且对于诗作意旨的阐释亦莫衷一是。[4]尽管阐释史研究关于诗作意旨问题论之甚详,不过,从影响史的角度考察诗作意旨,则会见出另一番风光。后世诗人使用寒江独钓意象,或写景或咏物或状寒或寓求解知音之意,主旨多样,然大略可分为二途:由物象内化为心象,由知性求解转入精神呵问。

秦观[念奴娇•赤壁舟中咏雪]:“寒峭千峰,光摇万象,四野人踪灭。孤舟垂钓,渔蓑真个清绝。”韩《十二月十二日雪》:“桥头独钓任渔翁,千山万径不可灭。”朱瞻基《江天暮雪》:“渔翁独钓寒江滨,顷刻琼瑶飞满身。”上举三作,渔翁寒江独钓仅为雪中一景,以渔翁之孤绝衬托雪势之苍苍茫茫。

横碧轩中空旧话,独钓寒江愁绝。更一段、冰霜高洁。(韩[贺新郎•次韵昌甫雪梅曲])

雪压前村曲径迷。万山寒立玉参差。孤舟独钓一蓑归。别坞时听风折竹,断桥闲看水流澌。一枝冻蕊出疏篱。(赵长卿《浣溪沙•赋梅》)

忽见江梅数蕊开,一蓑立断寒江雪。(周巽[题刘子横溪独钓图])

梅花因其开放节令和花色与雪相关,咏梅常联及雪,由雪复联及子厚《江雪》诗典。赵氏词作中“孤舟独钓一蓑归”看似闲笔,其实意在以渔父畏寒归去衬托梅花凌寒盛开,表彰梅花不畏严寒之志。在周氏诗中,寒江独钓者既可能是渔翁,又可能是梅。从形态言,岩边梅树欹仄临江,一枝伸出,恰如寒江独钓状;从精神言,斗霜傲雪之梅花与寒江独钓之渔翁又何其相似。上举释敬安《寒江钓雪图》诗,中有“鱼嚼梅花影”句,即隐含梅“钓”的意味。

以寒江独钓意象咏雪咏梅是就形迹而言,状寒则属于以实写虚。陆游《五月下旬大热晦日夜得雨明旦凉甚》:“吾庐清绝君知否?钓雪寒江不足言。”陈镒《雪溪垂》:“水阔天寒雪正飞,渔翁在水之湄。凭谁画出溪头景,蓑笠孤舟独钓时。”状寒本属寒江独钓意象题中之义,陆诗以其作为比较对象,极言凉爽之甚。陈诗以寒江独钓为冬雪之景象,点出孤寒之具体样态。

爱新觉罗•弘历《扁舟钓雪》:“雪满平江蓑笠披,扁舟天地一竿丝。南方或可北方否,此事吾惟半信疑。”诗后跋语云:“鱼至霜降即不食,安得上饵?纵南方候暖而鱼性则同。然则,寒江蓑笠不过宗元想像成诗,非必真有钓雪事。即有之,意固不在鱼耳。”乾隆由天寒而推及渔钓之不实,此固清人朴学之本色。不过,由此而得出钓不在鱼的结论,则不为无见。(他还有一首诗,与此诗恰好形成呼应互答,点出意在钓而不住鱼之意。诗云:“烟溪虽冷波犹活,蓑笠竿丝雪满。不写钓鱼写钓意,知他津逮自吴江。”)钓不在鱼,是渔人不畏寒还是别有怀抱?周瑛《寒江钓雪》:“江暖雪初作,江寒雪渐飞。一竿潭水上,雪深犹未归。”许南英《钓雪》:“大雪满前滩,孤舟一钓竿;江湖惟此老,天地不胜寒。”天地不胜寒,渔翁亦不能例外;雪深不归,显见渔翁意有所待。寒江钓雪,所待何事?

郑思肖《柳子厚赋寒江钓雪图》:“空玄影外渺孤舟,不与渔翁意思侔。万顷风涛一天雪,且看谁解下金钩。”郑诗谓寒江独钓意不在鱼,“且看谁解下金钩”句透露出求取知音知赏之意味。知音知赏固然是郑诗主旨,亦属于郑氏对《江雪》主题的理解和意象翻新。

谁人独钓江南雪,雪满江南鸟飞绝。……子猷乘兴欲何往,归欤莫为伊人留。(王之道《应资深康乐园四咏》其四)寒江独钓焉往,剡溪高兴久空。(陈杰《赠雪篷相士》)我志不在鱼,独把寒江钓。却笑剡中人,空回雪中棹。(胡荃《题寒江独钓》)在上举三诗中,诗人将寒江独钓意象与乘兴访戴语典结合起来,而诗中乘兴访戴语典又具有友朋系念、相期相盼之意。

扁舟独钓烟茫茫,醉著蓑衣不耐霜。最是月明无伴侣,一声渔笛笛出沧浪。(叶《寒江独钓》)江寒鱼不食,雪紧天欲暮。蓑笠一丝风,知音杳何处。(刘敏忠《题寒江独钓图》)叶、刘二诗中,寒江独钓意象明显带有期盼友朋、等待知音之意。《世说新语》中王子猷乘兴访戴,兴尽而返,不必见戴。乘兴访戴语典彰示王子猷性情之美,然诚为友道之遗憾。诗中的渔翁寒江钓雪,隐含等候友人、迎迓江边之意。以寒江独钓意象蕴含求取知音和友朋之意,不仅是后世诗人的意象创新,还是后世诗人对子厚《江雪》之新阐释。从影响史的路径探询文学作品的意蕴,开创了“以诗解诗”――以后人之作解读前人经典的新思路。

一首《江雪》影响史就是一部唐诗影响史的缩影。《江雪》影响史研究的三个方面――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代表了唐诗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如果有可能在接受诗学的基础上建立一部文学史的话,那么,影响史的文学史应该是最具有可行性,且是最能表彰文学传统通变特性及意义生成规律的文学史。

参考文献:

[1]陈文忠.古典诗歌接收史研究刍议[J].文学评论,1996,(5).

[2]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学术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大寒的诗句篇2

关键词:唐代寒山诗歌音乐美修辞手段

顶真和回环是汉语中两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二者表面看起来很相似,易混淆,实际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来看寒山第287、100这两首诗:

①高高峰顶上

高高峰顶上,回顾极无边。

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②欲识生死譬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反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例①属于顶真格,例②属于回环格,从以上可以看出,顶真与回环都是将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始的词语,但顶真的基本格式是:甲乙,乙丙,丙丁……,回环的基本格式是:甲乙,乙……x,x甲。顶真反映的是顺接或连接关系,它从一个事物或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而回环则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利用语序的变动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尽管二者的修辞形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构成诗歌的音乐美。例①中前两句写诗人孤高绝俗,远离世人,而后两句深入禅之意境,认为不刻意追求、不特地体会、不求自得的才是真禅。从诗句内部看,后两联前后语句分别被“泉、月、歌”这些顶真词紧紧相连,这些顶真词便成为语义交叉的聚焦点,由它负责将语义传导到诗句的其它部位。而从它的外部形式看,前后语句便有种热烈拥抱之势,使其衔接紧密,语言流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例②中诗人把生死循环比喻成冰水转化,从“水”到“冰”,再由“冰”到“水”;由“死”到“生”,再由“生”到“死”,视觉上给人恰似循环往复的美感,以灵活的方式表现了诗歌深刻的内涵,形象地表达了禅宗的生死轮回观,同时也带来了音乐的美感,展现了寒山深厚的语言功底。

诗歌的语言具有音乐性,对此一般没有什么争议,但对这种音乐性的具体内涵理解却因人而异。有人认为讲究平仄押韵才是有音乐性的,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有些偏颇,因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在于其内在节奏及律动,绝不仅仅在于平仄、押韵,修辞手段的恰当运用亦能体现节奏,增强乐感。诗歌的节奏是由同一类基本单位的不断重复、反复回旋而形成的,这在寒山诗歌运用的复叠、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寒山把日常化的语言放在“特殊的光束”下照射,引发了读者强烈的感想,展现了“诗性的质地,音乐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骆小所.试析叠字及其修辞功能[j].楚雄师专学报,2001.

大寒的诗句篇3

关键词:“fishingsnow”“fishinginthesnow”《江雪》翻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之一。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翻译大家都翻译过这首诗,下面从许渊冲和唐一鹤的两个译本探讨不同学者对该诗不同的理解。

许渊冲这样翻译该诗: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

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

alonelyfishermanafloat

isfishingsnowinlonelyboat.[1]

唐一鹤这样翻译该诗:thereisn’tasinglebird

inthemultitudesofmountainflying.

thereisn’tasingleman’sfoot-frint

onthousandsofmountainpathsexisting.

thereisonlyasolitaryboatwithanoldman

analpinerushandabamboohatheiswearing,

Fishingaloneonthecoldriver

inthesnowing.[2]

许先生用了四行aabb(阳韵),唐先生用了八行各行压韵(耳韵)各自翻译了此诗。从翻译上,前三句的文本理解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但在最后一句的处理上,许先生用了“isfishingsnowinlonelyboat.”,而唐先生则用了“Fishingaloneonthecoldriverinthesnowing.”可见许渊冲先生用了“钓雪”的直接翻译,而唐则使用了“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钓鱼”。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检验孰优孰劣。

一、谐音在诗歌翻译综合中的构成作用

诗意就是诗歌的意味,“意味”是文学作品中极力追求的一种优雅的风味,它是包孕在作品深处的一种审美经验,由诗文本与读者阅读共同构成,它能有效地诱发读者的想象力,唤起读者美的联想,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获得一种隽永回味、寻思领悟的审美体会。“诗意”英语称之为“significance”。“诗意综合”不是文章段落意思的归纳概括所形成的“诗义(meaning)”。“我们所说的所谓‘综合’就是指诗的意味,它不是直接意义的给予,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作品语言形式提供的丰富意象、意蕴和曲折的情节而不断投射情感体验的活动,它是诗的形式技巧、诗歌的意象和读者体验回味三方面的综合效应”[3]。同理,在唐诗的翻译中,这种“诗意综合”能不能被某种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让读者不断投射情感体验,获取美妙的“意味”,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学创造的最高法则是作家如何利用诗的技巧形式,把内心感受诗意地传达出来,文学阅读的最高法则是如何在阅读体验中获得审美经验。过去人们谈论较多的是诗词“平仄压韵”、对仗和谐带来的韵律美、音乐美,而很少关注到词句的压韵、对仗等谐音错落还能给词义、意境的构成带来转换和融合。

从原诗来看,“绝”、“灭”及“雪”是压韵的,但又不全是,但至少可以理解为“谐音”关系。在译本中,唐一鹤注意到了这种“谐音”关系,所以用了“flying”、“existing”、“wearing”、“snowing”四字来入韵,并且将最后一句翻译为“inthesnowing”的状语短语。谐音是诗歌诗意综合的重要手段。读者可以从诗句“独钓寒江雪”入手,“作者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使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4](p933)。其一,“独钓寒江雪”的语法结构,如果将“江雪”看成一个词,那“独钓寒”该作何理解呢?其二,“江”与“雪”所形成的诗意却又是如此主观、空洞。2002年有学者分析说:“雪野宏阔并不能突出它的寒冷、孤寂甚至凄清,正是‘钓雪’表现出其冷已非一般意义的寒冷。而是生理上的冷上升到心理、精神世界的寒冷与孤寂。”[5]该学者认为“钓雪”是本诗的关键所在,才能产生凄神寒骨的震撼效果,他没有从“钓雪”本身来解释这种理解的合理性,其实只是主观臆断,一种主观感受罢了。他认为“寒”、“雪”二字是来修饰“江”的,那岂不是变成了“钓江”吗?意义何在?笔者认为,“绝”、“灭”及“雪”是“谐音”关系,从而给全诗带来“由虚到实”的真实,再“由实到虚”的意境与诗意综合。正是诗句的末尾一个“雪”字将前面所有的场景生动化了,如果没有这一“雪”字,前面19个字都为“虚”景,无人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反之,也正是全诗在补足了“雪”字后,这一“实”景的背后才产生了深沉的涵义,由此而“虚”,诗歌构成了“虚实相生”的上下关系。可见,在译本中,“绝”、“灭”及“雪”的“谐音”关系是不可破坏的,因为这种谐音关系制约着诗歌篇章的意义构成。再者,“fishingsnow”的语义合理性也需要考证。

二、结构张力在诗歌翻译综合中的构成作用

“结构有两个方面意义:外观形式,指文学作品外在的组织形态和框架层次,属于作品表层形态的静态把握;内在形式,指文学作品内在意思表达所呈现的层次和段落组织”(蒋济永,《过程诗学》,219)。这里要讨论的“结构”指内在形式,而对于“张力结构”,蒋济永通过大篇幅的论证认为,“我们揭示的‘结构’内在与作品,跟作品的篇幅、外在形式关系不大(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而直接跟作品内部意义的矛盾相关,这种源自作品内部矛盾的对立因素和关联,就是意义的张力结构”(蒋济永,《过程诗学》,230)。而“张力,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矛盾因素在本文这一统一体中对立,或差异性因素形成对比,或本文中虽无对立以及对比,但本文已与客观世界构成对比或者对立,在这种种对立、对比中产生的某种呈无限延伸、扩展趋势的力。它同时具有离心和向心的特征。一个本文中可以而且常常有多种涨力”(沈天鸿,《现代诗学》,115)[6]。美国新批评理论家爱伦・退特(a.tate)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张力就构成了诗的意义之源。作品内部的结构张力是诗意产生的重要基础,根据“张力结构”这一理论观点,下面从结构张力角度来分析《江雪》蕴涵的诗意体验。

在译本中,“snow”一词给全文罩上了深沉的涵义,形成“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景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景象中,有人“fishinginthesnow”这是一对强力的对比,这种对比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魅力,让人产生多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对立或对比是生成张力的根本性方法”。“对立因为总是必然地意味着紧张的对峙,这种紧张的对峙在一首好诗中又必然地被置于一个统一的基调与结构之中”(沈天鸿,《现代诗学》,115)。

在许渊冲的翻译中,“snow”已经与“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等前三个句子失去了联系,从而显得异常“突兀”,其难以形成“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场景,更失去了与“独钓寒江”的对比。而在唐一鹤的翻译中,“inthesnowing”除了强调了诗歌的意境之外,还交代了“在天寒地冻,冰天雪地里,有一个人在独垂钓的事实”。“V-ing”使用更是增强了画面的生机感。

三、结语

通过分析谐音、结构张力在诗歌诗意综合里的重要作用,读者可以发现,这种经常用来分析唐诗诗意综合的方法,可以检验译本在保留原作韵味及诗意方面的成效。通过上述的分析论证,似乎唐一鹤先生在对原作的传达上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蒋济永.过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5]纪永贵.寒江独钓钓什么――柳宗元《江雪》诗解析[J].名作欣赏,2002,2:88-89.

大寒的诗句篇4

1.学习和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认识8个生字,学会一个偏旁“反犬旁”,学会一个笔画“弯钩”。

2.感悟古诗大意,了解梅花的特点,体会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谁能告诉我哪个季节花开得最鲜艳?(春天)

2.是呀,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都争着抢着开放,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到了冬天,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谢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花呢?(梅花)

3.说得对,你们有没有见过梅花呢?在哪里见过?是什么样的?(学生介绍)

4.是呀,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因此在北方很少见到。老师搜集了许多关于梅花的图片,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梅花观赏图,配乐,教师解说)

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喜欢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不畏严寒,有200多个品种,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它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细地数一数,就会发现它的花瓣是五瓣,或者是五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梅花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如果它的花瓣只有一层,那么它多数都能结果,味道好酸,如果它的花瓣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一般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观赏了,梅花有大红、粉红、白色、黄色等好多种颜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颜色的梅花呢!好让它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5.好了,同学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听了老师详细的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6.揭题:梅花这么美,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所作的古诗《梅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梅”字。

(1)指名拼读。

(2)怎样记住这个字?(猜谜语:每天站在木头边、加一加、拆部件、老师重点教给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梅是形声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木”字是形旁,表示梅字的意义和树木有关,右边的“每”字是声旁,表示“梅”字的读音和“每”相近。汉字中大部分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因此学会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非常重要。)

(3)“木”字家族的成员可真不少呢!你还知道哪些“木”字旁的字?(松、杨、柳、柏、枫、桃、杏、李)这样归类学习,也是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你能结合刚才的短片用“梅花”说一句话吗?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看来你刚才看得非常仔细,听得非常认真。短片中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许多特点,那诗人王安石又是怎样描写梅花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诗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3.梅花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拿起笔,端好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做上记号,再逐句把诗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

5.男女生分读。

6.齐读。

三、随文识字,意境中感悟

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体会诗句内容,并在意境中识字。)

1.“墙角数枝梅”

(1)梅花开放的位置――墙角。识记“墙”字。我们班有墙吗?用手指指墙在什么位置?这个字的笔画这么多,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猜谜语:左边有土回不来)

(2)“数枝”(课件演示:一枝、数枝)数枝就是很多枝,墙角数枝梅就是墙角有几枝梅花。

识记“数”字。“数”这个字念“shu”,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数学书)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shu”(课件出示)数一数,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小组有几个同学?

识记“枝”字。这个字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组词、形声字、加一加等)

小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几枝梅花盛开的地点。除此之外,再来看看古诗,你还读懂了什么?

2.“凌寒独自开”

(1)梅花开放的时间――开在冬天里。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寒”,现在就是冬天,我们到外面去,就会感觉到天气比较寒冷。寒冷的反义词是“温暖”。因为天气冷了,所以我们要戴上帽子,因此这个字是宝盖头,这两竖就像我们的脖子,为了保暖我们还要围上围巾,这三横就像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两只小脚丫也藏在了皮靴下。瞧,这么复杂的字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就记住了。

(2)“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许多花在冬天都凋谢了,只有梅花还在盛开)这说明梅花――非常勇敢、顽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独”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在学习新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部首“反犬旁”。(领读)由三笔写成。数笔画,教学新的笔画名称“弯钩”。(书空“独”字)你能帮“独”找个朋友吗?它不喜欢一个人。(孤独、独自、独立、单独、独一无二、独唱)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寒,就是寒冷,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那“凌”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告诉大家“凌”在这里是冒着的意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跟老师读“ling”你能给“凌”组个词吗?(凌晨、凌空、凌云、凌乱、冰凌)

(4)那么从这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梅花的顽强不屈,不畏严寒,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赞美来读一读前两行诗句。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1)梅花是白色的。(遥知不是雪)

这里我怎么没有见到“白”字呀!“遥”就是远远的。在远远的地方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遥”,就是远的意思。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吗?(换一换)

(2)作者差点就把这洁白的梅花当成雪,可仔细一分辨,不是雪,为什么呢?“为有暗香来”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暗”这个字念“an”,本意呢是光线不亮,它的反义词是“明”,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黑暗、暗示、暗号、阴暗)

4.配乐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加深理解。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梅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的国花,诗人写下这首梅花,也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梅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寒风中傲然开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美丽独特的梅花,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美美地吟诵一下这首诗呢?(齐读)

5.熟读成诵。

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古诗,喜欢梅花以她洁白的花朵,给大自然增添美;喜欢梅花以不怕严寒的品格,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喜欢梅花以她的暗香,给人们送来了喜悦。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

师生合作对读对背、自由背、个别背、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集中认读,强化记忆

古诗同学们都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看来本课这些比较难的生字也应该没问题了,是吗?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下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拼读。

2.去掉拼音读。

3.游戏:赏梅花。将词语写在梅花形的卡片上。读对的将梅花送给她。

梅花墙角数学树枝凌云寒冷独自遥远黑暗

数九寒天五花八门独一无二柳暗花明

五、总结

1.出示句子: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说梅花飘香缘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学习梅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经历了磨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敬佩与赞美,再来背诵《梅花》。

大寒的诗句篇5

例1 2011年北京卷

示柜秸(张来)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柜、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柜秸:张耒二子张柜、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①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分析:本题答案是B。从诗歌选项的内容来看,课改之后考察的对象越来越丰富了,过去主要考手法、诗歌语言、形象等,而现在更注重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理解。“序”里说得已经够明白了:“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柜、秸。”此“卖饼儿”辛苦劳作,只为“身上衣裳口中食”,使人观此情景,感慨万千,叹其为生计奔波的不易,于是作者有感而发作诗一首,目的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提出谆谆告诫。B选项中说“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如此生活艰辛,何来童趣?故不符全诗情调。a、D选项是就内容和作用来考学生的理解能力。C选项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符合人物身份,这也正是作者创作诗歌的出发点,和整首诗的基调一致,所以都是正确的。

例2 2010年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景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在梧桐的鸳鸾竞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分析:本题答案是a。从四个选项整体来看,此选择题还是考核内容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这样萧瑟之景给人的只能是悲怆之感,哪来的昂扬奋发呢?显然a项是感情基调错了。B项是对诗句“荣华东流水”的理解,它联系教材诗文,既是温故又是知新,也为对主旨的理解搭了小梯子。C、D两项都是对诗句中物象的理解,结合诗人的遭遇,结合注释提供的典故,我们能够明白作者正是借助这些景物来间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仕途命运,所以正确。

例3 2004年北京卷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而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分析:这里主要考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这是―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类的诗歌,诗人借助红梅的特点来展示自己的情感,梅花就是诗人现实情感的附体。首联“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而“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颔联讲到“我”虽然有一点红色,但是“我”还留有自己本质的孤瘦高傲与纯洁,因为下一句又点明“我”“未肯随春态”,就是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这是诗歌的主旨。①题C选项中说透露出一丝无奈,显然是曲解了作者要表达的对红梅的赞美之情,理解错误。②题a选项中说要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这就更是违背了作者不入俗的真正愿望了。

应对策略:第一,应抓住物象体昧诗歌的整体情感,多关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中心主旨的把握。不要只关注答题点的选项,导致脱离文本的跳读,断章取义,最终理解偏差。第二,找诗眼,它常常是感情总基调。第三,找典故,分析典故背后的深层用意。

误区二:对词语的孤立理解,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 1999年全国卷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也是在解说词义上设误项,就是“风灯”,如果没有对这个词理解的生活基础,就只能结合整首诗歌来看。“江月去人只数尺”与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环境的幽静,正是夜半三更时分,沙头有静静休憩的白鹭,水中大鱼跳跃发出声响,更是以动衬静,所以整首诗歌的意境就是一个“静”字,哪里会有风呢?C项说“江风吹打桅灯”,这就

和整体意境不和谐了,这里其实是防风的灯,只是一个物象名词而已。

例2 2D00年北京卷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地花。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由,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分析:本题也在解说词义上设误项,就是C项里的“闲敲”。这里是表达闲适恬淡吗?我们看整个诗歌内容,题目是“约客”,干什么来昵?下棋。来了吗?没来,而且是都过了大半夜了还没来。试想你等朋友来做客半夜还没来,你闲适得起来吗?不行。那这里就应该是急迫而无聊的敲了,所以一定要结合整首诗歌来做题。

应对策略:第一,对于词语理解,要分析诗歌蕴涵的感情,要注意结合主旨和整首诗的意境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猜测。第二,对于题干一定要读明白,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点。第三,强化三读――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全面理解诗歌。

误区三:对修辞的误用

例1 1996年全国卷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l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对这首元曲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分析:此题主要考典故的理解,平时所积累的文学常识这次就用上了,但也正是这个原因,结果犯了习惯性联想的错误:D项说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这本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诗歌本意是这样吗?细读来是不对的。理由是曲中有“紫盖黄旗”一句,这种现象的描写,一般是用于对天子的,自然就是指孙权而不是周瑜了。“南阳卧龙”“八阵图”是专指诸葛亮,而不是刘备。因此作者真正要歌颂的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例2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大寒的诗句篇6

诗歌史上,较早写寒食的是初唐沈缙谟胨沃问,沈缙凇逗食诗》(《艺文类聚》引为李崇嗣)说:“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写灭焰藏烟的寒食佳节,异乡作客的不平静心情,是较早的咏寒食之作,他还有《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篇抒怀归之情。宋之问写有三首寒食诗,皆抒发佳节思乡念亲之情。如《途中寒食}黄梅临江驿寄崔融》诗说:“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由寒食节折柳插门之俗引发故园之恋,也是较早的寒食名作。“沈宋”之后,随着人们对寒食、清明佳节的重视,诗中寒食之作也多了起来。如杜甫有《小寒食舟中作》,卢纶有《寒食》《舟中寒食》,王建有《寒食行》,张籍有《寒食看花》《寒食后》《寒食忆归》等,中晚唐时寒食诗作既多且好,如韩有《寒食》、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元稹有《寒食夜》等等。宋代游乐文化兴盛,寒食诗也相应发达起来,张耒有《寒食日作二首》、杨徽之有《寒食寄郑起侍郎》、陈与义有《寒食》等等,不可胜数。寒食诗除记咏节日活动外,更多的是抒发异地思乡之情。从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诗到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从宋代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到元代耶律楚材的《庚辰西域清明》,莫不如此。也有借寒食述苦寒境遇者,如杜甫、孟云卿等都有佳作。而黄庭坚的《清明》诗更借介子推之贤讥讽人格卑劣之属,曰“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算是别具匠心了。清代李渔的《清明前一日》和洪n的《寒食》诗则极尽故国山河破碎、战争血雨腥风之惨烈,痛发悼先人、哀民生之悲怆。寒食、清明的内涵,因传统的承扬、当下处境的变更和士子的寄兴感发而丰富。

因为寒食、清明二节相连,因此诗中也是交错写来。如张籍《寒食后》:“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王思任《扬州清明曲》:“寒食游春共借名,扬州分外作清明。”名为两节,实融为一。而且同它类年节岁时诗作一样,寒食、清明诗的鲜明特点也是紧紧围绕节日活动内容取材立意,抒发置身节日文化氛围中的种种情思与感怀。寒食禁火三日,所以诗中就有韦应物的“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杜甫的“佳辰强饮食犹寒”“愁看直北是长安”类的抒写。寒食节的中心活动是踏青扫墓,所以诗中以祭扫为内容的也最多,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帝京岁时纪胜》说:“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同是祭扫活动,南方人与北方人大不相同。北人重墓祭,“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明・谢肇J《五杂俎》)。所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高翥《菊集・清明》)。不仅“寒食家家出古城”,祭扫祖墓,而且“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甚至“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视不添新土之坟为绝后之坟。而南方人清明祭扫则“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暮,间主客无不颓然醉矣”,更以踏青游乐为主。“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涪州。”(元稹)“早起篱门卵色天,犬声落落鹊声传。踏青人出村无雨,上冢船回树有烟。”(清・钱载)就是写踏青游乐场面的。这类诗以王思任《扬州清明曲》七首最传神。如“梅花烟岭接邗沟,日暮隋冈已畅游。漫把甜红俱罄倒,还留余兴上迷楼”。可见同是清明扫墓,南北活动内容各有侧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不仅如此,寒食、清明活动还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大致说来,唐宋寒食节尚秋千。《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曰:“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也说唐代“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析津志》载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皆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这种秋千戏在诗中多有反映。如韩诗:“侧侧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又如韩“寒食花枝月午天”,“娇羞不肯上秋千”。这种描绘给人轻灵雅洁之美,它大大提升了清明的节日氛围。但到了明清时代,清明之俗转尚风筝,扫墓之人“各携纸鸢(即风筝)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帝京岁时记》)。诗中对此也多有吟咏。如王思任:“绿女红儿踏踏肩,游人目语各心然。莫只平山看跌博,且来法海放风鸢。”借写扬州人清明放风筝之俗,劝勉好男儿当搏击长空。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写有“花信阑珊欲禁烟,晴云骀荡暮春天。儿童新解中州戏,也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则负载有民族交融的气息,超出了民俗的范围,可谓寒食、清明在地域和民族意义上的双重拓展。

大寒的诗句篇7

一、选择题

1.本诗属于()

a.歌行体

B.七绝

C.律诗

D.杂言诗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对偶

B.夸张比喻

C.对偶比喻

D.比喻顶真

二、填空题

1.岑参是盛唐时期的___________诗人。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__________诗;从内容上看又是一首__________诗;从体裁上看属__________体。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

5.“瀚海阑干__________,愁云惨淡__________”。

6.“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1.瀚海阑干百丈冰。

2.中军置酒饮归客。

3.风掣红旗冻不翻。

4.将军角弓不得控。

5.狐裘不暖锦衾薄。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五、简答题

1.全诗共分为几层?每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诗中“愁云”二字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三、四句诗历来为人们称赞不绝,它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六、背诵这首诗

参考答案:

一、1.a2.B

二、1.边塞

2.边塞;雪中送人;七言歌行

3.比喻;夸张

4.千树万树梨花开

5.百丈冰;万里凝

6.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1.沙漠;纵横的样子

2.使……饮

3.牵引,拽,此指狂风劲吹;(红旗)冻住,连劲风也无法将它吹动

4.引弓

5.被子

四、

1.(大雪突如其来,铺天盖地)就如同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万株梨树的梨花骤然开放一样。

2.辽阔的大沙漠里纵横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的阴云。

3.眼见你(骑马)的身影在山路转弯处消失,雪地上徒然留下你马蹄的印迹。

五、

1.这首咏雪送人之作共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前四句,描写白草摧折,八月飞雪,一夜之间漫天皆白,遍地碎玉,满树银花的奇景,好一幅气势壮阔的塞外风雪图。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通过将军、都护的感受写边疆奇寒,以狐裘不暖,铁衣难着,角弓难控等典型事物,极力渲染边塞的严寒环境,反映了边塞将士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英雄气概,同时诗人的心情也由欢乐变为深沉。再下来的四句是第三层,写饯别,作者以前文广漠浩瀚、冰天雪地、愁云满天的冷与帐内推杯换盏,依依惜别,胡乐齐鸣的场景相对照,映衬出别离在即的严酷与强作欢颜的愁苦,并以纷纷暮雪,北风卷地,风掣红旗等景物的形象描绘,渲染出送别的气氛。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轮台送友,雪满天山的送别场景,表明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最后以山回路转望君不见,雪山空留马蹄印痕,写出友人走后作者那种久久凝望,雪中伫立的情态,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2.“愁云”的“愁”字既有对朋友在雪寒冰封的气候条件下将长途跋涉的忧愁,又包含着朋友分手时的离愁。

这首雪中送友诗,前十句写雪,后八句写送人。“愁云”二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它将写雪景与写送别之情巧妙地连结起来,使诗由描写塞外雪景自然地转入对送别场面的刻画。

大寒的诗句篇8

[关键词]经验功能;枫桥夜泊;翻译;诗歌

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有别于文学批评和文学角度的有效分析途径。本文试从韩礼德的经验纯理功能来分析我国脍炙人口的古诗《枫桥夜泊》的几种英译文,以检验系统功能学理论运用在诗歌翻译鉴赏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运用该理论验证译者译文的忠实准确程度。

一、经验功能理论简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纯理功能,亦即经验功能。该理论指的是人类语言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来描述世界以及与人类相关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语言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表达这些看法时运用包括动作(goings-on)、事物(nouns)的属性(adjectives)、地点(place)、时间(time)、方式(manner)和背景(background)等[1]。

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我们能使用功能标记来描述句子的内容,这些标记主要有3种:过程(processes)、参与者(participants)与环境成分(circumstances)。韩礼德区分出6种主要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ur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process)。

二、《枫桥夜泊》原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从经验功能理论的及物性角度看,《枫桥夜泊》一诗共由如下3类过程组成:

(1)气象过程:“月落乌啼霜满天”;

(2)物质过程:“江枫渔火对愁眠”;

(3)关系过程:“姑苏城外寒山寺”;

(4)物质过程:“夜半钟声到客船”。

根据以上的及物性分析,我们可以为诗句作出成分标记。(1)在气象过程中,“月落乌啼”是物质过程,“月”为动作者(actor),“落”为过程;“乌”为动作者(actor),“啼”为过程,“霜满天”是环境成分;(2)在物质过程中,“江枫渔火”是环境成分,“眠”是过程,动作者(actor)为隐性,“愁”是目标(goal);(3)在关系过程中,“姑苏城外”是属性前置,“寒山寺”是载体(carrier),过程属隐性;(4)在物质过程中,“夜半钟声”为动作者(此处有待探讨),“到”是过程,“客船”是目标(goal)。

三、《枫桥夜泊》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枫桥夜泊》作为脍炙人口的名诗,各种英译文数不胜数,以下只选取了《枫桥夜泊》的5种英译文进行比较。为方便叙述,以下分别用许译(许渊冲)[2]、文译(文殊)[3]、万王译(万昌盛、王健中)[4]、王译(王大濂)[5]和刘译(刘军平)[6]来代表5种译文。

(1)参与者。从表1看,5种译文都是物质过程,前3种译文中的动作参与者都是月亮和乌鸦(moon,crows/rooks/raven),把“霜满天”作为环境成分;王译把“霜”也作为动作参与者,环境成分由原来的“霜满天”转变为“天空”;而刘译参与者只有“乌”而把“月”归为环境成分。原诗中“月”与“乌”均为名词主语分别执行“落”与“啼”的动作过程,因此“月落”与“乌啼”应该是并列的主谓结构,所以前3种译文中的译法更符合原诗的结构。但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乌鸦全身漆黑,而rook为白嘴鸦,因此用crow与raven较为贴切。另外,有些种类的乌鸦为群居,大多数乌鸦为夫妻相依,所以这里的“乌”应用复数。

(2)物质过程。从过程意义的体现情况上看,笔者认为用descends(万王译)与setting(文译)比直接用goesdown(许译)或isdown(王译)更能体现出月亮徐徐落下之美。“乌啼”指树上的栖乌因月落前后的光线变化受惊发出的啼叫,caw(许译)与crows(刘译)都是特指乌鸦的啼叫,相对于disturb(文译)、calls(万王译)与cry(王译)更能使人联想到凄清冷落、孤独寂寞气氛中的乌鸦啼叫。

(3)环境成分。在原诗中,“霜满天”是环境成分。以上译文中除了王译将其归为物质过程,其他另外4种译文都是译成环境成分。根据自然常识,“霜满天”并不符合自然规律,霜应该在地上而不在天上,诗中却表达了诗人所感受到的茫茫夜气中弥漫着的满天霜华。underthefrostysky(许译)表达出了穹穹寒天下的凄清;theskywithfrostallwhite(万王译)中,frost后用allwhite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之嫌;sky(王译)则没有表达出诗中的意境;withskyfrostbite(刘译)中的介词with相对于under略逊一筹;thefrostyair用于表达寒穹似乎没有sky贴切。

2.“江枫渔火对愁眠”

该句主要描绘了“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下面为该句的5种译文:

许译(dimly-litfishingboats’neathmaplessadlylie.):此句是物质过程,“眠”由lie体现,动作者为隐性,dimly-litfishingboats’neathmaples为环境成分,sadly与dimly-lit为方式。这里淡淡的忧愁与闪烁的渔火相呼应,句中将动作者隐藏,更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而且lie与第一句的sky构成押韵。

文译(iwatchbymapledbanksthefishing-torchesflare.)此句是物质过程,由watch体现,动作者为第一人称i,目标thefishing-torchesflare,mapledbanks为环境成分。原诗中的“眠”在译文中没有体现,动作过程watch没有许译的lie贴切。在原诗中,该句以景物“江枫渔火”开始,而文译结构上则以动作者i为信息的出发点,在结构上比许译要逊色。

万王译(nearthebankmaple,byalampilieawakeinsorrow.)此句是物质过程,由lie体现,awakeinsorrow用来说明lie的状态,nearthebankmaple,byalamp为环境成分。这里把“渔火”译为lamp有所欠妥,从语义角度来看,lamp是广义上的灯,而“渔火”则是渔船上的灯,lamp应该是“渔火”的上义词,欠缺了“渔火”的动态和内涵。此外,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在夜泊的小舟中怀着羁旅之愁而眠,万王译没有体现出小舟夜泊的情景。

王译(bymaplesandboatlights,isleeplesslie.)此句同样是物质过程,由lie体现,i为动作者,bymaplesandboatlights为环境成分,sleepless为方式。

刘译(thebankmaplesandthefishingflaresseeasleeplessnight.)此句也是物质过程,由see体现,动作者为thebankmaplesandthefishingflares,目标为asleeplessnight。与其他5种译法不同的是,刘译动作者不是隐性或第一人称,而是用静物,作为诗人不眠夜的见证者,在表达手法上显得更为丰富。

3.“姑苏城外寒山寺”

原诗中该句为存在过程,在下面的译文中有所变化:

(1)参与者与过程类型。从表2看,5种译文中有3种采用了关系过程,另外万王译为物质过程,文译充当下句环境成分。其中3种关系过程有参与者,参与者皆不相同,另外两种译文的参与者为隐性。从原诗看,“寒山寺”应该是该句中的中心。许译用templeofcoldhill作为参与者充当句子主语,译文结构与原诗句的结构一致,属性前置。王译用temple作为参与者,用outsidegusucold-hill修饰temple,而刘译的参与者为thebellchimes,将下句中的“钟声”提前作为该句的主语。文译直接把“寒山寺”隐去,用hanshantemple’sbell提示“钟声”发出的地点是“寒山寺”。万王译同文译。

从过程的体现情况来看,许译、王译与刘译都采用了关系过程,与原诗一致。从诗的意境表达方面看,采用关系过程的译文最能表现原诗的意义,而3种译文中最为忠实于原诗的则是许译。

(2)环境成分。在原诗中,“姑苏城外”是关系过程中的属性前置。在5种译文中,只有许译用作属性。“姑苏”指现在的苏州,以上译法有3种为gusu,两种为suzhou。采用gusu为归化译法,suzhou为异化译法。[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处,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因此不必要将“寒山”的含义译出。笔者认为,gusu与hanshantemple的译法更能保持诗歌的原汁原味,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这里不必要采取异化译法。

4.“夜半钟声到客船”

5种译文中有4种采用了物质过程,只有文译采用心理过程。

许译(ringsbellswhichreachmyboat,breakingthemidnightstill.)此句为物质过程,由breaking体现,ringsbells是动作者,themidnight是目标,whichreachmyboat与still是环境成分里面的属性。在这个译文中,译者不仅仅把“到”的过程体现出来,而且用breaking表现出“夜半钟声”打破夜的静寂。

文译(ihearitssoundaboardandfeelitsmidnightspell.)此句为心理过程,由hear与feel体现过程,i是动作者,itssound与itsmidnightspell是目标,aboard为环境成分。与其他4种译文不同,文译用心理过程,i作为动作的发起者,与原诗中幽幽钟声传到客船,衬托出夜的静谧在此的表达较许译逊色。

万王译(outtothemooringboatthedistantchimesofmidnight.)此句为物质过程,动作者是thedistantchimesofmidnight,环境成分是outtothemooringboat,其中过程缺省,没有体现“到”的过程。

王译(itsringingbellsreachmyboatatmid-night.)此句为物质过程,过程由reach体现,动作者是itsringingbells,指代上一句中寒山寺传来的钟声,目标是myboat,环境成分是atmid-night。

刘译(midnightechoesreachtheroamer’sboatloneandlong.)此句为物质过程,过程由reach体现,动作者是midnightechoes,目标是theroamer’sboat,属性是loneandlong。这里意译的成分居多,与上句一样,添加了属性来描述钟声的深沉与绵长。

四、结语

以上运用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对张继《枫桥夜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经验角度表达自己对诗章翻译的理解,比较过程中译文的妥帖与否有所体现,分析只是从功能语法单方面进行,因此难免有其局限性。但译者也不妨在翻译作品的时候同时考虑到原作的经验功能过程,令译文更加准确传神。

[参考文献]

[1]gthompson.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wardarnold/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76-78.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224.

[3]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24.

[4]万昌盛,王健中.中国古诗一百首[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76.

[5]王大濂,英译唐诗绝句百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95.

大寒的诗句篇9

论文关键词:寒山诗,接受美学,英译与原文本对比

 

一、引言

寒山诗在英语世界有着众多的英译版:1.1954国人阿瑟·威利(artherwaley)首次在《encounter》上发表27首寒山诗;2.1958年美国人盖瑞·史耐得(GarySnyder)在《evergreenReview》上发表24首寒山诗;3.1962年伯顿·沃森(Burtonwatson)出版了题为《100poemsbythet’angpoetHanShan》寒山诗翻译专著;4.1990年韩禄伯·罗伯特翻译了完整有注释版的寒山诗全集;5.1996年彼特·施坦伯勒(peterStambler)翻译了134首寒山诗;6.2000年赤松(Redpine)又翻译出版了寒山诗的全集。中文版如今有郭鹏注释的《寒山诗注释》和项楚的《寒山诗注》。

上面译本各有千秋,但缺乏对各位汉学家译文的同一方面的比较。寒山在国外大红大紫,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不免让人疑惑。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朱立元,2004:1)。主要是由康士坦茨学派提出的,该学派的主要人物有伊瑟尔和姚斯。伊瑟尔在创立接受美学理论之初就提出了“文本召唤理论”一说,“本文与读者的结合才形成文学作品”(朱立元,2004:70),而姚斯则提出了文本阅读中读者“期待视域”这一理论。所谓“期待视域”,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朱立元,2004:61),其主体均为译者和读者。“文本召唤理论”中区分了“现实的读者”和“隐含的读者”,其隐含的读者是文本中自身的一些空白有时要靠读者自身去填充。“期待视域”是指译者的自主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译者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读者的接受趣味(也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翻译译本。

二.译者译本的对比文本:文本的开放性便于译者自身风格对文本的操控

下文找了一首他们都翻译过的诗,分析一下各位译者的翻译风格,译者的风格是个综合体,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的理解,造成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各个译者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小论文,则造成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别,这其中有两大主要原因:译者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读者的“期待视域”以及文本的召唤功能即文本的开放性。这其实便是译者自主性的体现。下面是对《人问寒山道》逐句分析:

分析:第一句的分析:“人问寒山道”中“人”的翻译的六个版本,人按照次序分别译为“men”“i”“people”“travelers”“people”,“people”对人的理解,六位作者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人可以分成三类:1.“men”和“people”2.“i”3.“travelers”从这三类人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各位译者的理解差距是多么巨大,根据郭鹏和项楚的注释没有对这个人到底是什么进行解释,中文所指的模糊性给了英文译者很大地创作自由度。“寒山”的译文可以分成两派:“Han-shan”和“Coldmountain”只有韩禄伯的译文是直译的,其他的译文是意译的。而韩禄伯的译文则是在综合了除了赤松和施坦伯勒的译本的基础上提出对“寒山”这一词的翻译,作者对这一词语的理解有别于其他的译本,体现了译者间的自主性。第一句“人问寒山道”:盖译,华特生的译文,韩禄伯的译文和赤松的译文大致意思一模一样,句型也一样。基本的意思和原文一样。可是威利的译文加了时间副词sometimes;而施坦伯勒的译文回译过来,变成了旅行者想要知道怎样到达寒山,意思已有一定地增加。从nida的翻译的原则来讲,前面的除施译和威译是很好的译文,既照顾到了形式,又照顾到了内容。第二句“寒山路不通”的译文有多种,盖译,华特生的译文和赤松的译文都出现了“寒山”这个词的翻译,而其他的译本则没有这个词的翻译。首先,“路”字的翻译有“road”,“path”和“trail”这几种,可以想像各位译者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不同,就是说他们头脑中对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其次,各位译者对“寒山路不通”的理解也有不同的感受,各位译者的句型都不一样,尤其是施坦伯勒的译文还加了“thestreamsendfarbelow”,其增加的内容是“溪水止于更下面”从这一点来看各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不一样。第三句:“夏天冰未释”除了施坦伯勒的译文特别一点,其他的译者的译文差不多,但在个别的字词句组合也不一样,可以说同样的内容,有了不同的形式,施坦伯勒的译文回译过来是夏天的冰暗了绿色,这与原文的夏天的冰没有融化,有点意思上的出入。第四句:“日出雾朦胧”则是盖译的回文:上升的太阳在盘旋的云中模糊。威利的回文:晨雾越积越厚。华特生的回文:即使太阳出来了,雾遮人眼。施坦伯勒的回文:太阳出力能把雾给烧没了。韩禄伯的回文:夏天太阳出来了,可雾的话仍很浓很厚。赤松的回文:晨雾很厚。从以上六种回文中可以看出雾的话六种文章的译文在意思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原文说的是太阳出来了,但雾仍然没有散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华特生的译文最接近原文的意思。其他的译文在不同程度上对原文在意思上有扭曲。可是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他们的译文是错的,因为翻译出来的译文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译者对某些字句的理解上是不同,而这些不同的地方正是译者自主的考虑,如果这些自主性的东西能够体现译者的译文能够更好地被一个特定的时刻所接受,那么这种接受美学下翻译的扭曲是必要的。原文靠译文的流传得以延生它的生命力。而六种译文在不同时期和被不同的译者翻译小论文,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译文,正是这种译文的多样性,才使寒山得以得到各种不同的解读,生命才以延续。第五句:似我何由届的意思是“人不能到,而我怎么居住在此呢?”(郭鹏:11)从下面的六种译文中可以看出,除了施坦伯勒的译文没有翻译此句话以外,其他的译文都翻译此句话,可在句型和细微意思上的翻译也存在着诸多不同的地方,有的翻译如盖译用的是口语体,而威利的译文就比较典雅了。这个就是译者自主性的体现。第六句和第七句意思上差不多,但也存在着没有一摸一样的译文的问题。第八句:还得到其中,根据郭鹏的注释“中”的意思是“寒山”的意思,可是各位译者却没有把它点出来,而是用了“whereilive”,“here”,“thecenter”来翻译,大致上差不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施坦伯勒的译文,最后四句话变成了两句话,作者彻底扭曲了原文的意思,加进了自己的思考。在所有的译文中施坦伯勒的译文的自主性最大。

三.总结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解读了六个寒山诗歌的海外译本与中文译本的不同之处,译者的主体性是导致六个海外译本之间不同的主要因素。运用了接受美学中的“文本召唤”和“期待视域”的概念来剖析文本,接受美学下文本的开放性给了译者很大的自由度,而文章的延续依靠读者的参与,更给了译者们根据当时的特定环境来对译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操纵。其中造成文本不同的原因,既有译者自身的原因,也有读者自身的需求导致了文本的变异和突出。

参考文献:

[1]arthur,waley.27poemsbyHan-shan[J].encounters:1954

[2]Gary,Snyder.RiprapandColdmountainpoems[m].SanFrancisco:GreyFoxpress,1965.

[3]Henricks,RobertG.thepoetryofHanshan[m].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0

[4]peter,Stambler.encounterswithColdmountain[m].Beijing:CHineSeLiteRatURepReSS,1996.

[5]Red,pine.thecollectedsongsofColdmountain[m].CoppeRCanYonpReSS:2000.

[6]watson,Burton.Coldmountain:100poemsbythet’angpoetHan-shan[m].newYork:Grovepress,1962.

[7]寒山著项楚注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唐]寒山著郭鹏注释.寒山诗注释[m].吉林:长春出版社.1995:9

[9]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70.61.

大寒的诗句篇10

1.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将诗中的新词语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

(指了两名学生,读得很准确。)

师:词语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

(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

(出示诗歌,将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改变颜色,并写上拼音。)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不一样的字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

生:除了“浪、雪”以外,其他字的拼音韵母都师“an”。

师:是呀,这样使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来预习,这个学习习惯真好。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翻开课,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刚才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出示下列词语: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

⑤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⑥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

⑦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

⑧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4.师: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师: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

、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高坡陡、很难上去,一脚踩空就很危险。

生:上面荆棘丛生,还有野兽出没。

生:食物不足,缺水。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可想而知!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不怕山高,不怕危险。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可是红军战士一直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面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下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天很热吧。

生:红军巧渡金沙江,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生读)

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生齐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生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

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喜悦。(生齐读)

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