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21:54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1

1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总体策略

在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创新性的今天,高等学校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体系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通过领会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为适应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发展形势,我们深入分析了机械工程领域的优势特色和发展难题,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确立了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总体策略。即:依托石油石化企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导师队伍建设,加快具有石油特色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开阔全球视野,推进国际化办学,拓宽学科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培养知识面广博、适应性广、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涉及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培养方式、学制、学位论文、导师队伍、质量管理等要素。

2.1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脱产学习,其培养目标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应有所不同,与学术型学位有明显差异。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机电控制、车辆工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在石油机械工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控制、车辆工程等某一方向或领域,从事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2.2研究方向经过机械工程学科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学与化工技术、油气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石油特色学科或方向的长期交叉渗透,融合凝练成东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a.石油机械工程;b.机械设计及理论;c.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d.机械电子工程;e.车辆工程;f.工业设计;g.安全技术及工程;h.材料腐蚀防护与失效分析。

2.3课程设置在实行弹性学分制的同时,将研究生所学课程分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以及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而设置的必修环节,为跨专业学生设置的补修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专业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必修环节至少5学分。为了突出石油特色,注重知识的前沿性、交叉性和渗透性,除了对常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更新的同时,新设置了油井举升工程前沿技术、机械制造前沿技术、机电控制前沿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技术、机械装备故障检测与分析前沿技术、石油化工设备安全技术、流体参数测试实验等课程。

2.4实践创新基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采取多种模式、拓展多种渠道,在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我们依托黑龙江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HSe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钻井修井井架及设备检测评价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整合学科、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由多个实践教学平台组成:石油钻采机械实践平台、海洋石油钻井采油工程技术与装备实践平台、多相流分离技术与装备实践平台、特种工程车辆实践平台、石油化工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实践平台、石油化工装备腐蚀防护与失效分析实践平台、流体传动与控制综合应用实践平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主创新、自由探索的实践环境。

2.5学制与培养方式实行弹性学制,一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具备提前毕业资格的研究生,修学年限可为2~3年。研究生培养采用“三跨”模式,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择时、择地、择专业课学习。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主要责任人,指导团队培养相结合。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6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地处大庆油田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选派青年教师到石油石化企业去挂职锻炼,他们将得到大量的直接面向工程实践的“实战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和科技服务,使年轻教师都参与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工程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同时,现场工程知识的积累及科技创新,又促进了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逐步建成“双师型”的导师团队。充分利用与石油石化行业长期全面合作办学的各种资源,完善校外导师聘任制度,扩大校外导师队伍,落实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结束语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机械加工教学;常见问题;教学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30

1引言

技工院校与普通院校在教学目标以及培养方式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专业是一个侧重实践操作的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技工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做到产学结合,真正的让学生具备专业性的行业技能,将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技能不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工作效益。近几年来,技工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技术行业里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对于提升我国不同行业的高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针对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特点,立足于实际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对策。

2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2.1理论课程与技术操作课程衔接不科学

机械加工行业是一项操作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对于人才的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机械加工专业没有将理论课程与技术操作课程进行科学的衔接,一部分技工院校机械加工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技工院校机械加工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教学实践部分,忽视了对学生理论教学的教育,导致学生严重缺乏理论知识,甚至一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操作步骤,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也不明白操作原理所在,如此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无法摸清实践的本质。

2.2缺乏专业性的复合型教师资源

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师资力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严重缺乏专业性复合型教师资源。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作为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教学过程,不仅要求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具备充足而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立足于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师资队伍来看,缺乏有能力的复合型教师。一些年纪大的教师缺乏充足而创新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学理论得不到更新,甚至一些老教师只是具备实践经验,并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性体系。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来说,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虽然有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但是并没有实际性的实践操作经验,无法更好的进行授课,不利于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水平的提升。

2.3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技工院校的机械加工教学都配备了实验室,机械加工教学实验室的条件相对简陋,并没有配备充足的实验工具。我国技工院校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但是技工院校实验室的实验器械并没有随之更新以及补充,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操作实践学习。与此同时,虽然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实习活动安排,但是由于社会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够满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实践学习越来越难,加上一部分企业更多的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的实习活动变得越来越表面化。

3优化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教学对策

3.1提升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实践衔接不科学以及呆板老旧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环节应该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创新,选用适应行业发展的更新教材,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教学实训基地等课程模式,不断促进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除此之外,职业教育机械教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应该根据行业前景发展的探析,积极的对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争取让学生接受到最先进实用的教学知识内容,跟随时展的步伐,最大限度满足行业发展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

3.2聘用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能力需要更加全面。师资力量是一个技工院校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能力都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教师不仅具备全面的理论教学知识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3.3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具备自身的专业特点,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培养的一个目标要求。技工院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提升学校实验课程教学水平,进一步强化人才质量。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院校机械加工教学又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很多教学知识的讲授都需要通过专业的设备操作进行讲解,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内容无法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4总结

技工院校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专业教学人员应该立足于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现状,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总结经验,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争取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国策,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大国。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已成为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需要大量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辅助设计,又能应用数控技术进行制造的人才非常紧缺,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毕业生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制造、高速铁路、大电站及输变电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也将大量需要该专业的毕业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

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及实验、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零件、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测试与传感技术、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工程综合实验、微机原理与结构技术、CaD/Ca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专业课: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系统设计、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技术及应用。

专业选修课:机械动力学、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机械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基础、机械故障诊断学、文献检索、专业外语、有限元方法、机械优化设计、工艺过程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成组技术与Capp、智能机械概论、微小机械概论、虚拟样机技术、市场营销学、在线检测与控制、实用控制系统设计、数控机床与编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要求在高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毕业时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为:

(1)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2)从事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

(3)从事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

(4)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

(5)从事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工作;

(6)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

(7)从事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工作。

(8)钳工、车工或电工的初级技能;

(9)编制、实施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

(10)使用、保养、维修、管理机电设备的基本能力;

(11)选用、设计制造、调试工艺工装的基本能力;

(12)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基本能力;

(13)行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现场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14)应用机械CaD/Cam的基本能力;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加几门教育学课程那么简单,而是应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出发,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并具有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有所侧重。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必须处理好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使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模块教学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改革:第一,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强调金工实习要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基础,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第二,将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第三,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改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实践,既培养了工艺设计能力,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吴世德,张宏.机械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1(3):31-35.

[2]李鹭杨,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82-86.

[3]崔彦平,谷进军.地方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13-114.

[4]许中明,罗勇武.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础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15-33.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5):49-50.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337-03

1引言

机械工程系各专业一直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学科,多年来植根于机械装备制造业,为湖南的工业化培养了大量人才。近年来,机械系在不断探索和深入教学改革,以期为社会培养适合湖南机械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现状的实用型的当班人才。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也随之展开教学改革。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展了将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机械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形式的效果如何,要用考试来检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机械专业英语的考试评价体系为检验教学效果提供执行依据和制度保障。为了适应工学结合下的机械专业英语整体教学模式的变革,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培养适应国内国际机械工程行业发展现状的当班人目标出发,聚焦“实用性”,贴近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过程,紧跟受教育者的步骤,按部就班,有的放矢。

2机械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与方式。考核内容总体按照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偏离教学,对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和英语素质进行分解提炼,确定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最后核定考核方法。考核的结果为实践教学提供方向。

2.1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考核项目的职业化

考核方式的选择是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用以检验学生英语素养、英语技能的掌握以及所具备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程度或水平,进而衡量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提供实数参据。实践教学将英语学习从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从而最终促进考核目标的职业化。

2.2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考核项目的层次化

机械专业英语的考核项目要依据机械行业具体的部门和岗位来加以细化和提炼,构建层次分明的机械专业英语的考核项目结构。采用项目管理学的工作结构分解理论和技术方法,将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考核目标进一步分解成为专业英语基本知识能力考核、专业英语知识应用能力考核、专业英语素质考核三大考核要素,每个要素下有若干细化的考核点,每个考核点有详细的评定标准。

2.3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的课程化

2.3.1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化

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以课程内容形式加以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现。英语教师为主要的指导老师,涉及到实训基地的教学和工厂企业等地的实践教学,增加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指导老师。教学要想办法,创造条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要达到整体教学的70%。

2.3.2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项目的类别化

将实践教学分离开,形成独立的考试模块,分开进行。

2.4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考核评定的适度宽松化

英语实践教学是面向全体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的普遍的过关性考试,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英语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选优,因此,考核不特别强调学生成绩优劣,掌握了即达标。考核内容上要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要求一致,难度要适度。分数高的学生要鼓励,但不应是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所追求的目标。

2.5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考核的开放化

机械系各专业的教学由于涉及到操作,其教学考核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英语教学有些时候在这样的实训实践情景中边观摩边学或是边动手边学,因此,考核也具有开放性。考核要素、考核项目和考核点不要对学生隐瞒,要提前公开,给学生时间来准备。没有通过的学生,要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重考,反复操练,让他们掌握。

2.6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主体,考核主体不仅是英语教师,还要纳入英语实践教学中的机械专业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学生也可以是考核主体,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考核方式。多种角色加入评价主体有如下优势:专业人员评价利于专业知识对语言知识的主导和补充,学生自评有利于认识自我,独立思考,学生互评利于换位思考,优势互补。

2.7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匹配化

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大致分为:公共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每一种英语课程有具体的大纲要求和目标指向,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公共英语是基础英语,采用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因此不将其纳入实践考核范畴。行业英语是在行业背景中应用的英语,是让学习者练习在具体行业的生产工作环境中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可以采取一定程度上的实践考核模式,如用多媒体或基于网络的eSp教学平台来模拟真实的场景,来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专业英语涉及专业、语言和操作等各个层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随实践教学的途径、场所和形式而变化。

2.8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多维度化

按照考核的过程划分,考核有形成性考核和综结性考核这两种。考核的最终评定要把这两种考核制度合理地结合。形成性考核在时间上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不确定地分阶段地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可以有效督管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时空相对分离的状况,有利于专业英语素质的培养。综结性考核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实践教学更加重视形成性考核,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多布置作业,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网上讨论等。采取有效的考核管理方法,督促学生学习,保障考核制度的连贯性。

3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构成的基本要素

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包括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所依据的《高职机械专业英语》课程,实践教学的课型,考核项目,多重考核主体,多种考核方式以及固定的评定标准。

3.1课程

机械专业英语课程以机械系具体的专业为导向,提供语言工具,是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扩展,是专业知识加语言知识的复合体,在湖南工程机械行业日益做大作强的背景下,担负着助推其抢占国际市场的任务。课程教学要体现出机械各个学科的共性,不过于追求其专业性和前沿性,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既与专业课程相关,又有其独立性,有完整的考核程序与要求,是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第一个构成要素。

3.2课型

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尽量采用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这种模式下的英语实践教学中融入了理论教学,交叉于教学环节和过程中。教学时间统一,教学情景共享,在考试时,却要有不同的考核要求,给与相应的分值比例。理论与实践考核的综合成绩就是学生完成该课程后的成绩。

3.3考核项目

考核项目由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定,具体包括机械专业英语基本知识能力考核、机械专业英语知识应用能力考核和机械专业英语素质考核。

培养具有英语语言能力与机械专业知识统一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机械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因此,职业性是最为突出的特点。考核用来检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一个综合体,由知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在机械专业英语基本知识考核方面,包括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先进的工程材料、了解机械加工方法与设备、了解公差与夹角、了解非传统加工方法、了解计算机技术与数控技术、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知识、了解虚拟制造与网络化制作和快速成型技术、了解快速成形制造技术、了解纳米与微机械制造技术、了解智能制造技术。考核具体落实到概念名词的英语名称,物件、工具、零部件等的英语名称,机械行业专有动词的英语表达,科普类文章难度的专业技术文章的理解与翻译。

在机械专业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方面,包括:①常用的工程技术应用文体,模拟文体范例,将假定的内容进行书面表达;②理解并翻译产品说明书、广告、报价单、售货合同等应用文体。

在机械专业英语素质考核方面,这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基于生产和工作环境的英语交流,对机械产品、工程项目、售后服务等的表层次的英语说明,还包括假定有外国客商在场的情况下作为沟通桥梁的口译。

3.4考核点

按照大纲的要求划分具体考核点,将知识体系细化为最小单位的知识点,作为评定分值等级标准的观察点和采分点。

3.5评定标准

按等级标准给与评定,给予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

3.6考核主体

考核主体是多元化的。在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方面,考核主体是任课老师;在实践教学中,以英语教师、机械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人员为考核主体;在自主性比较强的教学中,学生亦可为考核主体,可以恰当比例地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

3.7考核方式

3.7.1闭卷考试

主要涉及到课程各个章节的文字理解,重点涉及到机械专业领域的英语名称,物件、工具、零部件等的英语名称,机械行业专有动词的英文表达。

3.7.2半开卷考试

难度为科普类文章的专业技术文章的理解与翻译,产品说明书、广告、报价单、售货合同等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的理解与翻译。可带字典与工具书。

3.7.3开卷考试

主要涉及到应用文的写作,开卷考试可以不设定固定的时间,以课后作业的任务布置下去,到规定的时间收上来。

3.7.4口试

涉及到基于生产和工作环境的英语交流,对机械产品、工程项目、售后服务等的浅层次的英语说明,还包括假定有外国客商在场的情况下作为沟通桥梁的口译。

3.7.5网络测试

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的生产工作环境并模拟考试内容,采用计算机先进的评分手段,即时打分,保证评价测试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经济性。

3.8测试的权重与比例

考核的机械专业英语基本知识、机械专业英语基本技能和机械专业英语素质这三个目标比重一样,汇总时按照相同的比例,各占1/3。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6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总体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四层十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四层”是指综合素质培养层、专业能力培养层、创新能力培养层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层,这4个层次的培养通过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特色教育、创新知识教育、工程知识教育5个阶段完成。“十四模块”是指人文管法社会知识模块、质量安全环保意识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自然科学知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专业训练模块、工程机械模块、起重与运输机械模块、创新知识模块、创新训练模块、工程认知实践模块、工程项目实践模块、工程岗位实践模块。“四层十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程体系课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合素质培养综新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养专程实践能力培养工通识教育(1-4学期)专业知识教育(4-6学期)专业特色教育(5-7学期)创新知识教育(1-8学期)工程知识教育(3-8学期)人文管法社会知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自然科学知识基本技能专业基础专业应用专业训练工程机械创新知识创新训练工程认知实践工程岗位实践工程项目实践思想政治、法规政策、文体卫生、艺术修养课程群质量控制管理、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与制造课程群外语类、计算机类、信息检索、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群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学课程群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控制理论课程群机械设计、机电系统设计、控制技术、工程测试技术、机器人、CaD/Cam课程群各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周、毕业设计等tRiZ创新理论与方法、专利写作与申请课程群结构力学、工程机械概论、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混凝土机械课程群起重机与运输机械、电梯设计原理、电梯控制技术课程群教授讲坛、企业家讲坛、各类工程认知实习、实验、设计等前沿知识讲座、各类工程项目训练、实践、各类竞赛等企业管理讲座、工程岗位生产实训、岗前培训、实习等起重与运输机械各类创新实践、科研项目等。

14个模块对应着不同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完成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人文管法社会知识模块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人文修养,通过这个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质量安全环保意识模块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基本技能模块是通过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能较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应用实践,使学生具备应用计算机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分析、模拟和计算夯实基础;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持续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知识模块是通过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学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建模求解、设计计算、系统分析与预测能力,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工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底。专业基础模块是通过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图、设计、计算、实验、测试、工艺、操作等基本能力。专业应用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是通过机械设计、机电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工程设计、制造、性能检测、质量管理的原理与方法,通晓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等,使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机械模块、起重与运输机械模块是在综合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工程机械、起重与运输机械、电梯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加强工程机械、起重与运输机械的设计制造、检测控制、组织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备本行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创新知识模块、创新训练模块是通过tRiZ理论与方法、专利写作与申请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机械工程专业创新设计与创新制造能力,能够跟踪本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工程认知实践模块、工程项目实践模块、工程岗位实践模块是通过各种教授讲坛、企业家讲坛、前沿知识讲座、企业管理讲座,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机械工程企业和经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初步培养学生从事机械工程领域新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管理、市场经营工作的能力。

根据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四层十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建立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匹配的课程群,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高质量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本文作者:董明晓李瑞川张明勤张瑞军工作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7

摘要:在学校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基础上,本文从确定本市机械加工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论述了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保障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拟采取的措施等。通过改革探索,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中职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科学论证,广泛调研,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迁安市的主导产业为采矿、冶炼以及机械加工,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十几家,年产值及销售收入约占全市工业经济的五分之一。经调研论证,笔者所在职教中心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初步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确立了机械加工专业的发展方向。机械专业创办以来,始终与该地区及相关行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成立了“机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了迁水泵业、津唐等企业的相关专家和负责人员担任顾问,充分发挥生产一线行家在专业开发与建设中的作用,使机械专业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能切合该地区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各类课程间相互融合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并遵循“满足个人发展和需求”的原则,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

2.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机械专业部实行专业教师首席制,即专业部领导由该专业“双师型”学科带头人担任,并兼任该专业教研组长,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每学年都要召开教学计划论证会,结合社会调研,定期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3.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机械加工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加大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机械专业充分发挥与企业紧密相连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实训与今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一体化措施;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校企结合新模式。机械加工专业与津唐球磨铸管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采取“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

三、课程体系改革保障

1.组织保障

建立该专业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及课程开发团队。由校长组建课改领导小组,成立由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教学一线骨干人员在内的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标准等内容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课程改革的实验。

2.经费保障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50万元,其中机械加工专业15万元,支持课程改革研究与开发,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开发、课程计划制订、教材开发、召开研讨会和工作会议等。该专业充分利用学校所设立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账户资金,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将课改经费用到实处。

3.制度保障

为促进和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专业制定了相应的与课程改革有关的管理制度,将课程改革列入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交流、检查、评估制度,并发放相应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制定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统领全校课程改革工作,各专业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具体推进。

4.基地保障

专业设施的配套是保证专业课改质量的重要条件,2014年学校又投入400万元,将机械加工专业实训基地创建为部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地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需求进行实验实训基地改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注意对专业文化的建设并有机渗透德育。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拟采取的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2.整改措施

(1)进一步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学校整体课程改革工作的评价体系。

(2)进一步完善“课改”工作的培训机制、督查机制、研讨机制。

(3)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素质,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

总之,职教中心将继续立足迁安市地区进行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遵循“边研究、边实验、边改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专业的课程改革,为示范校建设取得更大更丰硕的战果,培养出更多更适合地方经济建设的机械加工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8

一指导思想

车工专业培养的是机械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工人,与其他行业相比,机械生产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充分认识机械生产的特点,牢记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规程的重要性。

二培养目标

1.思想素质方面

在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及人生观,认识本专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勤奋学习、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等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文明生产习惯。

2.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方面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专业课的学习及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专业技术知识是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正常操作控制、事故分析处理的指导依据。因此,必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牢牢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主要设备、工艺装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和调整的方法;会查阅有关技术手册;了解本专业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了解一般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主要设备和工艺装备的一般知识,了解企业管理知识等。

3.操作技能方面

操作技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独立操作前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巧,能完成本专业中级技术等级工件的加工和对设备进行一级保养。在进行动手能力强化训练的同时,还应结合机械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与所学专业相近的1~2个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

三培养模式、手段及途径

目前机械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车工专业的教学过程应与机械生产实际相结合。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深入及必要的改革,结合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手段及途径。

1.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模式

现行的教材内容存在知识滞后及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交叉学科的内容在不同的教材里重复出现,浪费了教学资源,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一些与学生技能训练无关的知识也编进了教材,加深了教学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培养掌握现代机械生产技术的21世纪人才。为此,我们必须对教材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及必要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教学应以职业岗位“应知、应会”为标准,按照实用、够用、先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新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技能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原有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把本专业要传授的技能或知识分解为若干个技能单元和知识单元(可把“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内容按典型机构与零件的特性为主线进行融合,开设“机械基础知识”课,作为一个知识单元),建立与原有学科体系不同的模块化综合课体系,不必强调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突出专业知识的职业性、应用性与针对性。在实习教学内容中,应结合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介绍,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跟上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除设置必要的文化课外,要打破传统教学以学科的理论体系(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来设置课程的模式,逐步建立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融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一体、突出技能训练的新模式及能力本位的综合课程体系。例如将本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及实习操作课程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主线进行融合,开设“机械加工理论与实践”课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而且采用综合课程模式后,使我们有更充足的课时进行操作技能训练。还应从学生就业适应性考虑,增加相近专业的知识介绍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既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及教学手段

在车工专业教学中,应针对机械生产的特点,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投影仪、录像机、VCD机等视听设备,联系生产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专业工艺课,实质是技能操作指导课,学生操作技能的感性认识是在工艺课中完成的,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往往都要借助实物来进行,但并不是所有的实物都可以搬到课堂上,而且一些专业工艺的操作过程如果要做示范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很难实现的。而利用录像等现代传播媒体,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可以将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真实、直观地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为学生提供模拟操作环境,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生产理论的理解,并了解机械生产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初步获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育机械专业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7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社会和企业对机械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从重学科、重学历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转变。职业院校要正确认识目前机械专业教学中的不足,并根据不足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改变这一现状,努力培养出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

1目前职业院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强的教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也在高速发展,但是目前市场上严重缺少高新技术的人才,高素质的数控类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术人才大多会选择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就会导致职业院校无法招收到专业性强的教师[1]。同时,职业院校中的教师一般年龄偏大,自身素质也不是很高,就会导致师资力量薄弱。除此之外,职业院校中的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这就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和机械专业发展的需要。

1.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落后

在很多的职业院校中进行机械专业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在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对机械专业理论知识的练习,但是却缺少必要的实践练习和操作。这样枯燥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彻底的理解理论知识,更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进行结合。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也还在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种沉闷、枯燥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1.3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机械类专科的课程设置时,通常安排的课时较少;机械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数控机床、金属切削机床等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都需要在时间中进行学习和掌握,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将实践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也就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一些职业院校虽然也开设了金属材料、数控编程以及机械制图等相关课程,但是也仅限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专业性较强的实际培训内容[2]。

1.4教学设备和实训设施不完善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以及培训设施都比较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训的要求。因为有些职业院校只有简单的普通机床和钳工设备,所以对学生的实训也就仅限于普通机械的实训,例如钳工、焊接等。职业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更多专业性强的实用型人才,但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实践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职业院校教育中机械专业的教学策略

2.1提高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师资力量

在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机械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对机械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机械专业的教师能够始终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将之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引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壮大学校的师资力量,满足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要求,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2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学习内容相对比较复杂,很多机械类的知识也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挣脱出来,不断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模拟或者动画的形式来对机械运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3完善课程设置、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职业院校应该将当前最新的专业知识以及机电专业的新进技术设置在教学课程中,并且将企业的需要和市场的要求作为导向,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上;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技能的发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3]。

2.4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机械专业的基本用人要求是既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是机械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习,专业知识较难理解,所以要把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全面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训练。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校中厂”或者“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够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还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高职院校才能真正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做好。

2.5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手段

机械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学习,专业知识较难理解,只是采取单纯讲授课程的教学方式很难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职业院校要想提高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就要改变教学方式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Cai课件,该课件具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特点,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3结语

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要想提高机械专业的教育水平,就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社会、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职业院校教育中机械专业的教学策略,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在专业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校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雪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江:湖南师范大学,2013.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29-02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对机械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世界工程技术迅速发展,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中国的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机械工程教育人才体系。

民办高等本科高校是充分利用我国公立高校的办学资源,拓宽多元化办学渠道,在高等院校大众化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民办高校办学还在发展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本科层次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机械工程素质,现场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由于机械专业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对民办高校本科培养机械类专业应用型的人才质量产生影响。大连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十分必要改革,建立能够适合民办高校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1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民办高校机械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大连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工程实践和技能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将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实践体系能够促进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将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在能够在机械行业一线成为应用工程师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建立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四个阶段包含五部分内容,有机械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个性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体系见图1。

第一阶段:学生修完现代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后,进行机械基础实践。工程制图实践,时间为2周。工程制图实践进行一周手工绘图和一周计算机制图,使学生机械制图基本功加深,熟练计算机操作;工程训练4周,学生要完成车、铣、钳和焊接工种的工程训练,通过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对机械专业工程观初步认识;3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学生动手拆装减速器,对减速器进行三视图绘制。机械基础实践阶段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加深了对机械基础知识掌握。

第二阶段:包含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学生学习液压传动,机电传动和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课,进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3周机械工艺设计训练和4周机液电综合课程设计。机械工艺设计训练时,学生独立绘制工序图,完成加工设备选用和机床加工参数的计算和选用。4周机液电综合课程设计,学生对机床、液压和电气知识进行相互融合。

工程技能实践主要包括数控机床训练,夹具课程设计环节和生产实习。5周的数控机床训练,2周数控车床训练,3周加工中心训练。在数控车床训练是对数控车床硬件和软件进行认识,进行手工编程,在加工中心训练时侧重于计算机自动编程。在学习完机械装备设计课程之后,培养学生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和工艺装备设计等能力,设置3周夹具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对的专用组合机床夹具进行设计,把机械制造技术理论和装备理论进行结合,提高了学生工艺和装备水平。生产实习为2周,学生去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机械加工现场,学生对机床、液压、电气、刀具;对工件的工艺过程,工装设备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第二阶段学生在掌握机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机械专业和工程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个性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具有学科特色的技能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工程能力竞赛、机械设计大赛、机械电子竞赛等。通过竞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硬件保证,使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学生在学完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CaD之后,以个性课的方式,学生可以采取自愿原则参加2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设计职业资格训练,2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设计职业资格训练。考试合格可以分别获得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设计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和三维职业资格认证有利于使机械制图水平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大学三年级之后学生可以采取自愿原则参加6周加工中心编程(中级)训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加工中心编程(中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使学生毕业就业的获得较好的通行资格。

第四阶段:综合实践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综合实践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实践是指校内毕业设计和校外毕业设计,对已去就业单位的学生以及由学校帮助联系用人单位,在校外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根据所在单位进行符合毕业设计要求的题目和内容进行。学校支持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给予提供校外毕业设计便利条件。设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提供。校内教师进行图纸和论文的检查。校内毕业指导教师,教师选题由教学,科研和生产进行选题。第四阶段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机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的改革措施

2.1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对理论内容学分缩减,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总周数在大学四年教学不少于37周,实践教学学分占大学四年总学分的30%以上。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担任专业课的老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就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没有机械行业的工作经历,因此实践经验不足、年青的教师具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工程知识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类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指导实习的老师从工程训练开始,首先对校内工程训练中心进行现场实习,提高基础工程实践能力。指导实习的老师对校外实习基地的产品、加工工艺、工装设备,生产流程进行观察,深入校外实训基地生产第一线。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去实习,培养工程实践素质。一年派出3名教师到企业上岗实习,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带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良好发展。

(2)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教学知识面加宽,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科研进行教授学生。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机械相关会议,加强了机械专业知识的交流,了解机械行业的发展的趋势。使青年教师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形成机械专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队伍。

2.3实践采用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内容上,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考核学生知识为主要部分、考核实践能力为辅助部分,考核方法不合理,对于实践能力没能较好的从成绩上体现。现把考核方式改为能力考核为主要部分、知识考核为辅助部分。在实践考核中并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入,在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性质的考核中加入创新能力考核。对于实践中的职业资格实践考核,根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培训、实训与考试的考核模式。

3结语

通过对民办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在大连科技学院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和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为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培养高素质的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永成,刘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2-124.

[2]崔彦平,谷进军.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