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9:47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1

高新区齐大山矿第二小学杨杰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所在。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3、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西门豹治邺》。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

师:1.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9自然段,谁来说一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相机板书:调查)这是事情的?(板书:起因)

3.这节课我们学习西门豹治邺的经过和结果。(板书:经过、结果)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事情的经过。

谁愿意大声读课文10——12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探究方法

要想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你想怎么学?(随机总结方法、步骤)

3、下面,就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10——12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吧!

4、小组讨论。

5、呈现学习结果(好,下面就来展示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吧)。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客气、坚决的语气,想救姑娘)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惩恶)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客气、着急的语气)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警告官绅,教育百姓)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6、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不知不觉中惩办了恶人,教育了百姓,破除了迷信,(板书:惩恶、破除迷信)你觉得西门豹的方法好不好?能用一个词夸夸他的方法吗?(板书:巧)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西门豹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谁来概括主要内容?(板书:引水)此时,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个怎样的人?

(三)回顾全文,补充题目:()的西门豹

(四)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老师带来一首打油诗,借此也来表达一下对他的敬仰。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本课。

河伯娶媳愚弄人,无知百姓信鬼神。

人烟稀少田荒芜,邺地何时脱清贫?

西门大人来上任,巧施妙计破迷信。

话中有话语双关,一世英明传到今。

五、作业自选超市

1.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表演性作业:跟小伙伴们一起表演课本剧。

3.趣味性作业:以魏王的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六、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起因  调查 

经过  惩恶 破除迷信

 结果  引水 尊重科学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2

崔峦老师在全国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曾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就像一个天平,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只有教师教得简简单单了,学生才可能学得扎扎实实。如何简化教师的“教”,优化学生的“学”?我们提出“乐群课堂”教学主张,将“均衡性”“选择性”“实践性”作为我们的追求,以学生“自学”“共学”“享学”与教师“先学”“让学”“助学”相结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品质,逐渐形成了“乐群课堂”的“三部曲”。

一、序曲:学习共同体建构

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世界公认的经合组织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2015年开始新增了“合作解决问题”的素养测评。“乐群课堂”就是以“群落”(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群”的人数限制在6人左右,保障每个学生全面、深度参与的时间。自由的分组,让每个学习群落成员之间能更均衡地享受学习过程,没有强权与服从,更多的是对话与选择。

1.推选组长。“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每周上学的第一天,全班公开推荐组长人选(人人都可能当组长),推选出的组长有的聪明好学,有的乐于助人,有的认真负责,有的号召力强……学生推荐组长最大的益处在于,组长不会是清一色的“学霸”:除了成绩之外,学生身上还有这么多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培养。

2.选择组员。“车头”诞生了,紧接着便由组长依次选择组员,要求只有两个:一是要志同道合;二是要有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异性成员。

3.确定序号。小组成员确定后,由组长负责安排座位;座位确定后,学生们按顺时针方向,确定出自己在组内的序号,为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好了组织准备。

二、一部曲:自学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或情景导入,或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学生个人朗读课文(有时可以开火车接力朗读),正音,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继而,根据课文的长短和难易程度,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导读单”提示下,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全班订正。以下是笔者在执教《西门豹治邺》时,设计的“导读单”。

《西门豹治邺》导读单

我的名字:

孩子,相信你能在阅读中有目标地、有系统地进行文章的初步分析!

【步骤一】读懂内容

把文章读完之后,你能用一个句子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在说什么吗?(提示:西门豹治邺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你对什么感到有趣或有疑惑?)

我读到了:

【步骤二】读出中心

读完课文,西门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关键词句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简单说)

我读到了:

【步骤三】读出写法

你发现作者在详略安排上有哪些地方非常棒,很想学呢?

我读到了:

2.出示议题,自学探索。

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中心、写法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出示自己或备课组在文本细读后筛选出的4~5个议题。议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即查找与回忆―整合与解释―批判与评价。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议题的意义性,是否紧扣文章主题;议题的层次性,是否循序渐进;议题的完整性,是否囊括文章的要点。以《西门豹治邺》为例,笔者设计了下面四个议题。

1.西门豹在调查原因时,采用了哪些调查方法?了解了哪些情况?从而得出什么结论?(查找与回忆)

2.西门豹惩治恶人时,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整合与解释)

3.西门豹治邺的三项举措中,作者详写哪些部分?略写哪些部分?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整合与解释)

4.在众多臣子中,魏王为什么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批判与评价)

学生在议题的提示下,进行3分钟左右时间的自主学习,勾画重点词句,批注自己感受,充分与文本对话。

三、二部曲:共学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始6分钟时间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按照序号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人人参与,在小组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选择议题,深入探究。

在各小组对上述4个议题进行了全面学习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运用Hiteach教学应用软件,对所有小组进行随机抽点,先选中的小组具有优先选择其中一个议题的机会。选择适合自己小组的学习内容,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自己现有状况可能到达的理想状况之间的一个评估。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在选择议题时,要有挑战难题的勇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坦然;要有追求高分的理想,也要有坚守兴趣的执着……

议题选定(四选一)后,各小组再进行5分钟左右的深入探究学习,准备下一阶段的汇报交流。

2.教师“让学”,提供支援。

教师为选择不同议题的小组准备不同的智慧“锦囊”,如第一个议题的“锦囊”如下图。

设置“锦囊”的目的主要在于当学生的探究失去方向,或遇到瓶颈时,能通过“锦囊”的提示搭建台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是否使用“锦囊”,则由学习小组共同决定。

四、三部曲:享学

1.选择形式,分享提升。

深入探究结束后,各小组将按照议题的序号进行分享交流,有的采用集体汇报的方式,有的选择随机抽点的方式。一个组分享完后,下面的听众将从学习效果、汇报形式、参与态度等方面对该学习“群落”进行“1+1”的评价,最后共同提升、全面提升。每个组汇报结束后,将由同学和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对汇报“群落”进行综合评分。

教学《西门豹治邺》时,针对议题:“在众多臣子中,魏王为什么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第7小组采用了集体汇报的方式,分享如下。

生:西门豹能够用迷信破除迷信,可见西门豹智慧非凡,所以魏王要重用西门豹。

生: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很聪明。

生:而且西门豹爱民如子,没有见利忘义。

生:西门豹没有和巫婆官绅勾结起来骗取老百姓的钱财,而是带领大家开渠引水,获得了大丰收。

生:西门豹面对官绅和巫婆,一点也不害怕,说明他很勇敢。

生:我们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师:听了他们小组的汇报,谁有补充?

生:我有补充。我认为西门豹还很认真谦虚,因为他已经是邺的大官了,他来到这个地方并没有想当然地治理邺这个地方,而是先观察,然后再问老大爷情况,了解清楚了情况才对症下药,所以我认为他很认真谦虚。

师: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齐):同意。

师:还有不同见解吗?

(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的上述观点老师都同意,此外,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西门豹治邺不求神拜佛,而是带领大家开渠引水,从这里,我感受到他身上还有一种可贵品质……

生(异口同声):尊重科学!

师:孩子们真棒!根据7小组刚才的表现,你们认为他们能获得三星吗?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他们的汇报虽然声音洪亮,但是不够全面,还遗漏了两点。

生:我也认为不能,因为他们在汇报时,主要是5个同学在陈述理由,肖华群只说了一句“我们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这样分工不公平,我们都不知道肖华群究竟会了没有。

师:第7小组接受同学们的意见吗?

生(7组):接受。

(最后第7小组获得了两颗星)

短暂的汇报评价结束了,但如何改进小组的学习和分工,相信这个大大的“问号”,将引发更多学生的反思。课堂里,教师是山,学生是水,只有山和水相互映衬,才是如画风景。

2.小结收获,拓展延伸。

学习接近尾声时,学生进一步思考交流:(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还有什么疑问吗?(3)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做人要善良,不能骗钱害人,还要相信科学,不能迷信。

生:我想知道封建迷信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生:我想知道古时候大家都相信迷信,为什么西门豹不相信?

……

一节优秀的课,应该带给学生许多收获,更应该引发学生无限思考。

3.双轨评价,助力学习。

(1)评选优秀学习小组。

每天学习活动结束后,综合各组成员的行为习惯、上课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评选出优秀小组,给每位成员积分。同一小组连续两天或每周累计三天被评为“优秀小组”的,要向同学们介绍经验;同一小组连续两天或每周累计三天分数“垫底”的,组长要组织本组成员反思总结。

(2)评选明星学员。

以一个月为单位“1”,每组成员之间根据每个人的表现,比如积极思考、勇于分享、敢于担当、乐于助人等品质,评选出一位“明星学员”,给予表彰。

通过对语文“乐群课堂”的深入探究,我们逐步概括出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均衡性”。务必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三个一”:有一次自学建构的机会,有一次组内合作交流的机会,有一次全班展示分享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衡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二是“选择性”,让学生真正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汇报形式,真正做到“依足制鞋”,而不是“削足适履”,让学生因选择而产生责任感,学会担当。三是“实践性”,学习实践、交往实践贯穿“乐群课堂”始终,让学生在独立的实践中去主动探索和学习,去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更多属于学生自己独特细腻的感受,在实践中求真知。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3

如何解决?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提出了“专家引领”这一策略,改“萝卜炖萝卜”为“肉骨头炖萝卜”。毫无疑问,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是“专家”,是指导者、引领者。教师的及时介入、有效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上,我们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教师的精讲指导,不能否定必要的接受式学习。毕竟,我们的课堂有着一个不可改变的重要因素——时空的局限性。

一、指导回归文本,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理念。可是,在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了,却丢失(或是说忘记了、顾不上了)与文本的对话,使课堂“散而无神”。请看《西门豹》一课的教学片断。

[案例]

为了让学生深层地理解西门豹惩治恶绅、巫婆的巧妙,教师以“假如你是西门豹,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作问,让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以期将学生的办法与西门豹的用计对比,体会出西门豹计策背后的良苦用心。课堂中学生是这么说的:

生1:我觉得西门豹的方法太麻烦,其实他只要在大堂上审问一下巫婆、官绅头子就可以判他们死刑了。

生2:假如我是西门豹,我要把所有官绅和巫婆统统投到河里,斩草除根,省得他们日后作乱。

生3:假如我是西门豹,我要把官绅头子、巫婆下油锅,投到河里去太便宜他们了,老百姓不解恨。

生4: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好办法,是一刀一刀地割,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让他们尝尝作恶多端的后果。

……

[反思]从学生的对话来看,第一个学生与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已与教师的预设相一致,可以与西门豹的“用计”进行比较了。教师教学重点是要让孩子体会西门豹计策背后的良苦用心,如果再让学生说下去就意义不大。从现场的生成来看,第三个学生和第四个学生的回答似乎在比赛谁更残忍,这样的生成既无效,又有害。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回归文本,去探究西门豹用计的妙处。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却丢失了文本的话语权。

二、指导全面感悟,解读文本内涵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入选教材的文本是作家自身生活阅历、经验、思想的积淀,这使得文本与我们教学的对象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距离存在。文本表述的意蕴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自我把握,甚至“剑走偏锋”。

[案例]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再见了,亲人》时,当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不惜流血牺牲,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时,教师及时指导点拨:“那么,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呢?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于是,学生再读再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生1: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可以说明必然有流血牺牲。

生2:大娘救的是伤员,伤员就是流血受伤的。

生3:侦察员老王被敌人抓住肯定要挨打受刑,也不免要流血的。

生4:敌机在前沿阵地轰炸,也说明志愿军在流血牺牲。

……

于是,教师再让学生齐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反思]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文本中写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是“明线”,而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没有正面详写,是“暗线”。只有两线并存,方能全面感悟。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点拨,通过创造性地设问,诱使学生从文本显信息中去推理出文本中的潜信息,不仅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促进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三、指导突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

儿童的心灵是开放的,他们乐于接受各种思想,但常常缺乏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缺乏深度与广度,容易出现定势,或是囫囵吞枣地接受文本的观点。

[案例]

教学《蛇与庄稼》一文的第二段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猫与苜蓿的关系,教师设问:“如果当地苜蓿长势不好,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按照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回答:“增加猫的数量。”教师便反问:“如果是因为土地贫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用增加猫的数量也可以解决吗?”于是,学生认识到:要先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苜蓿长势不好。这样,在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同时,又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具体的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反思]苜蓿长势不好从生物链上寻求减产的归因这没有错,但实际生活、生产中造成减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教师这一指导性提问的设计十分必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学生新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懂得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指导理清思绪,明确探究方向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强音。课堂有限的时空,使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筛选或整合。

[案例]

在研读《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时,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有哪些疑问希望解决,学生提出不少问题。

生1:“我”为什么不怕妈妈打,而怕看到哀愁的目光?

生2:“我”为什么那么馋?

生3:课文中写“羊儿回圈,鸟儿归巢”跟“我”有什么关系?

生4:“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特殊”在哪里?

生5:“我”挖荠菜为什么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

师:真不错,大家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但要研究这些问题,如果按大家说的一个一个地去研究,显然缺乏条理性。实际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与“我盼春天的荠菜”有关,那么“‘我’为什么要盼望这十分普通的春天的荠菜”关键在于“我”。我们必须弄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我”。请大家细细地读读课文,说说“这是的我”。(学生再读课文)

生1:这是饿极了的我。

生2:这是受尽追打、侮辱的我。

生3:这是怕妈妈哀愁的我。

生4:这是追求精神坦然、自由的我。

……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填写,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想想:“我”盼春天的荠菜为了什么。

[反思]当初读课文后,我们的学生往往能够提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浅显的,可以通过学生的交流或自己细读文本解决;有些会涉及文章表达的主题,和我们教学的重心相一致,这些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比较零碎的,缺乏条理性。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指导,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揭示事物之间的主要矛盾所在,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中,开始学生提了不少的问题,应该说都很有价值,但必须把这些问题集中为一个主问题来解决。本例中,教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这是的我”来统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写,研读相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感悟。这样,学生自然领悟到“我盼春天的荠菜既为了解决饥饿,又为了精神生命的自由,不受欺压”的结论。

五、指导相关背景,深刻领悟文本

缺乏对文本背景的了解,往往是学生在学习时感悟出错或出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课前查阅背景资料,也可以在课堂中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事先查阅时,学生往往着眼于大背景,而忽略一些小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学中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

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对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胜负,争论不休。这时教师给学生指导:“同学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几点提示:一是秦国比赵国强大,秦国是大国;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是臣;三是瑟与缶虽然都是乐器,但瑟是弦乐器,声音悦耳,缶是打击奏的乐器,声音单调。大家再细细读读这部分,思考一下:这场斗争究竟斗得怎样?”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认为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个大国,赵国是个小国。大国的王为小国的王演奏乐器,小国的王也为大国的王演奏乐器。比较起来,在当时的人们认为,大国的王显得更难堪。”有的说:“赵国占了上风。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王是君,蔺相如是臣。这样也显得秦王更难堪。”有的说:“同样是乐器,一种是为另一种乐器打节奏的,是配合瑟演奏的。比起来,秦王显得没能耐。”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4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契合感悟文章内容、四、让学生进行实践应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研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81-01

创造性研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课文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参与性的、个性化的研究性阅读,从中获得更新的、更富有启发性的、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感受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性研读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已的做法和体会。

一、放手让学生进行直觉的评述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开成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的固定模式。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进行创造性研读呢?放生让学行进行直觉评述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直觉评述是学生根据自已的年龄特征、语文知识素养、社会生活经验和心理素质对所阅读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主观性的评述。例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西门豹》一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对“西门豹”这个古时候的地方官做人物评价,并阐明理由。这时全班学生各抒已见,踊跃发言,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十分高涨。如有的学生这样评述:西门豹是个好官,他破除封建迷信,兴修水利,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真是个为民做主的好官;而有的学生说:西门豹很有计谋,他将计就计使巫婆、官绅有苦说不出,但又在不动声色中把巫婆、官绅扔入河中,这一点过于残忍了。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差异,这是很自然的。而做为教师,则必须注意适当的及时地予以评价,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认识课文内容,形成正确的观点。如这位学生的评述所说的西门豹手段残忍显然不合文章的主题,但从中却表现出了学生们的活跃的思维。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继续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研读:西门豹是否过于残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讨论。结果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批驳:巫婆、官绅贪财害命,使邺城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他们罪有应得。西门豹果断地处死他们是惩办首恶、教育胁从、教育老百姓要破除迷信,尊重科学,也是为民除害的根源,所以西门豹的手段不残忍。这样课堂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而且在这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学、人物形象就会有活生生的感受,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对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应容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让他们主动地接受知识、获取发展。采用学生主动进行直觉评述的教学方法能逐渐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研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文章的作者大都依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把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创造成语言文学的,而读者就要靠想象把语言文学的内涵充分再现出来才能对文章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如果只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而没有引导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进行想象,那么学生不可能对文章内容、思想有深刻的、主观的体会。例如《丰碑》一文中“冰砣”这个词概括了云中山的环境特点。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读了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将浮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就有学生这样描述: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往下落,整个世界一片白茫茫,一队人马踩着没膝的积雪,艰难地向上爬。以上的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好像在影片中见到的活生生情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研读的习惯。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契合感悟文章内容

契合感悟就是对课文中那些符合学生经历、生活体验之处,引导学生投入其中,细心品味、感悟。“假如我是文中的XXX”是契合感悟中最常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之一。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到“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我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细细体味: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此刻面对这么诱人的鲈鱼,但又面对“捕捞时间未到”这一难题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有的学生说:“假如是我,我一定坚持原则,把鲈鱼放回湖中”有的学生说:“假如是我,一定受不了诱惑,把鲈鱼占为已有,”通过学生发表出自身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所做选择可贵之处。当读到“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了乞求的目光”及“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你会如何乞求?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创造性研读,把学生带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文章的思想,让学生们把自已的情感与文中人物合二为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5

自主学习的动机

实践表明,良好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愉悦的学习环境。而愉悦环境的营造和求知欲的激发都依赖于教师。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开课伊始教师这样引入:森林大王狮子老了,他想在动物们中选一个接替他的位置,他让动物们轮流做万兽之王,然后选出合适的一个。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哪些动物轮流当王了,最后是谁当上了万兽之王?这样引入教学,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创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兴趣主动探索。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多采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如游戏、讨论、表演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营造愉悦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参与。如教学《从现在开始》后,可以让学生做课文中动物的头饰,表演课本剧。

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而不是把知识注入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教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在教授《新型玻璃》时,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一种玻璃的文段,抓住玻璃的名称、功能、用途来理解,学习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自主学习其他文段。这样采用迁移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学新知识,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发挥了“授人以渔的作用”。其实,语文课程中结构相似的文段或课文都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习。

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提供条件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引导学生动口、动脑讨论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话,人们是怎样对待的,伽利略呢?两者的态度为什么有所不同?结果怎样?教学后与学生一起动手模仿课实验,通过实验作验证。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结论;开展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动口说,动脑分析,从而让学生体会和学习伽利略不懈追求的精神,学习通过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表现人的写作方法。

架设自主创新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总体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架设自主创新的桥梁,在“导”上做文章,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创新的观点,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贯穿课堂的绐终。做法是:上课开始时,进行引导性质疑,激发创造欲望。如在教学《假如没有灰尘》时,老师课始提出“平时我们都讨厌灰尘,但是,灰尘有它存在的好处。你想知道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课堂中进行深入性质疑,在质疑中创新。如教学《西门豹》时,老师针对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这句话有意识地反问学生:西门豹觉得“河伯真灵”吗?结果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理解,体会西门豹将计就计的机智。课后进行求异性、延伸性创新。如教学《穷人》《凡卡》等文后让学生缩写、续写故事。学习古诗、古文后让学生用现代文改写,把《晏子使楚》等课文改写成戏剧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改写、续写、缩写时对知识进行了自主复习,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样评价激发自主学习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质疑;联想;想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技能称作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认为现代人类学习知识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就是人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依赖于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的训练和培养。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我通过实践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朱熹也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一翻,疑渐渐释,已至融会贯通,都无所以,方始是学。”“无疑”“有疑”“释疑”,这是质疑能力发展必经的三个阶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顺乎阅读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质疑能力包含着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二是能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解决问题,通过质疑,加深理解,促进发展。

学生对课文的质疑大致在这样的三个方面:一是对“是什么”的质疑。阅读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二是对“为什么”的质疑。在了解“是什么”之后,就可发问“为什么”。三是对“怎么样“的质疑。例如,“文章是怎样进行记叙的”,“怎样运用记叙方法的”等问题,这样有助于了解课文的艺术特点和作者的匠心。当学生了解了阅读课文的质疑方向时,也未必每次质疑都要面面俱到,有些可能解决的,就自行解答,不理解的地方就可以成为质疑的内容了。

其次就是教给学生具体的质疑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地示范,揭示自己质疑的方法、思路,这比单纯的传授方法更有效。但是教师也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问题上,不能不加引导地有疑必问、有问必答。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质疑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阅读回归文本,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文本中去解决问题。然后就是以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去解决在阅读时产生的质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合作,互相感悟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当学生在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教师就相机的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从质疑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这些通过积极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让质疑的质量提高了,从而让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不断增强了。

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阅读联想,是指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读物内容或由此及彼地推想到其他事物的一种心理能力。阅读联想的活化,对于阅读心理过程来说,意义重大。它是阅读理解,阅读记忆与阅读审美的基础,也是创造性阅读和灵感触发的契机。

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联想契机、形式和作用。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我就引导学生们在阅读中产生联想,学生从事物之间相似性方面想起,能通过课文中的图画和文字,联想到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很多,并给它们起了名字如:“小狗看家”“龙抬头”“小羊吃草”等等,学生们通过这些丰富的想象力,继而体会作者把奇石联想成各种事物的契机和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联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和阅读行为联系在一起,这样,阅读联想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再是照本宣科似地“念”,而是尝试着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边“读”,一边“说”就把个人的感受加入到阅读活动中去,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在阅读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随时根据阅读的进程和体会在纸上“涂鸦”。这时的“画”不只是一种艺术创作,而是建立他们所读句子的心理意象。这也就为高质量的阅读联想铺平了道路。在《画风》这篇课文中,我就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风是什么样的?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风”画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联想能力,还让学生懂得了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道理。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

阅读想象,是指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进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能力。在阅读中根据文字的描述进而想象,这种想象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更是审美体验,引发新知的必要条件。

例如,课文《假如没有灰尘》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引导学生开始思考,想象出种种情形,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更加了解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在阅读中想象的越多,也就更能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对于阅读活动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也要把语言学习同形象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先通过学生动情地朗读,再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其实也是在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阅读思维,就是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心智理解内容的一种心理能力。

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这一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我们可以在一连串的提问中,例如,“西门豹为什么来到邺这个地方?”“西门豹为什么找来老大爷?”“邺这个地方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引导学生把各种条件联系起来,使学生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启发学生进行阅读思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

五、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利用好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阅读课文前面都有阅读导语,导语都提示了阅读方法・目标・任务和需要了解的内容。按照导语提示去阅读课文,就能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就能真正地读懂课文。学生要精读课文后面设计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依据课文中的重要内容设计的,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并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让学生真正的读懂了课文,理解了课文。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7

一、例谈读写结合的误区

误区一:读写脱节,泛泛而写

[课例]教师在执教古诗《十五从军征》一课的过程中,紧扣老兵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引发学生想象:六十五年征战中老兵会经历些什么?支撑老兵九死一生的是什么?学生理答得出是老兵思念家乡、亲人的信念在支撑他,这就为教师巧妙地抓住“归”字,进一步引发学生想象征战六十五年的老兵归家时的心情做好了铺垫。

师:老兵归家时心情怎样?

生:迫切、激动。离乡六十五年了,家中情况怎么样了?急切询问。终于到家了,六十五年中他没有睡过一次踏实觉,今天终于可以在家中温暖的被窝儿里舒服地睡觉了,他憧憬着。

教师这一招以“想象中的美好”,来衬托“残酷的现实”,这种强烈对比,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体会老兵回家后悲惨的境遇。当我们为教师成功激发学生贴切的、有画面感、呈现多角度的想象而暗暗叫好时,预感学生练笔时可能会精彩纷呈。这时,教师以“请你把老兵想倾诉的话”写下来为题,布置学生完成小练笔。仓促中,教师没有对学生思路作进一步开启,没有进行片段描写方法的指导,学生练笔的结果只能是精彩难现。

[反思]笔者认为这样的操作,教师硬生生地缚住了学生刚张开的想象的翅膀,捆住了他们的笔。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怕学生练笔时,不能揭示出痛恨兵役制度和战争的中心。类似的练笔不少,如学完《穷人》,你想对渔夫或桑娜说什么?学了《黑孩子罗伯特》,你想对罗伯特说什么?学了《晏子使楚》,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误区二:抛开文本,拔高“写”的要求

[课例]一位教师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提到了作者的写法,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提醒:作者是由“看到的”到“想到的”,缺乏有层次地提炼。在接下来“写”的过程中,教师干脆完全将文本改编成诗歌格式后,引导学生对诗歌品读,仿写诗歌。

[反思]由于缺乏原有文本这片土壤的涵养,笔者认为这样的练笔,有些根基不实,浮在“空中”,也提高了“写”的要求。

二、读写结合,妙笔生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习作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因此,高年级教师要理顺读与写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增强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同时,在写作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

1.读中悟写,明确写法。以前面提到的课例《和时间赛跑》来谈,执教教师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调整:在教学中,教师紧扣第4自然段中父亲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读悟,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点明了要“和时间赛跑的原因”。由此引出“紧扣中心,选择事例”,这第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品味“围绕中心,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随后,启发学生想想哪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作者心目中不一样了吗?放手让他们自己体会,并出示第二把“金钥匙”:“有条理的具体表达”。然后,总结第三把“金钥匙”:“点明中心,抒发感受”。习作方法的点拨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更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方法。

[课例]执教《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师,关于读中悟写的做法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学生默读课文后,教师让三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提问:“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读书?”学生交流后明晰,这说明本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的。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教师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单引号的用法;在体会晏子的言外之意时,教师相机梳理出“类推”“夸张”“打比方”的写法。

[反思]观课至此,笔者认为本课的写,藏在读中;本课的写,与读交织在一起。读是一个感受思辨、积累的过程,而写是一个运用的过程。当感受达到一定的量,当思辨达到一定的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运用才会得心应手,运用才会自然自如,运用才会如虎添翼。

2.读中练写,读写相长。下面结合教材,谈谈读中练写的具体做法:

(1)写心得笔记——使学生贴近人物内心。对写心得笔记,教师也应着力指导,加强训练。教材中有很多篇目为学生写好心得笔记提供了素材,如《信任》一课中未露面的桃园主人;《修鞋姑娘》一文中那位质朴的修鞋姑娘;命运多舛的小凡卡;足智多谋的晏子;《为了他的尊严》一课中的那位女主人;《灯光》一文中那位舍己为人的郝副营长等等。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指导学生练习写心得笔记,能够有效地防止以往练笔时,诸如“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文中某某说些什么”“你觉得文中某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表达时的片面与空泛。

(2)续写——使学困生也“有的写”。教完《信任》一课,紧扣文中桃园主人的做法,指导学生练写心得笔记。同时,为了关注学困生,教师又布置了一项练习,为《信任》一文续写前传。此次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学生在选择中变得主动,因为主动而思路开阔,有话想说,自然有话可写。学习《凡卡》时,紧扣凡卡的遭遇写心得笔记,这个练习对于学优生来说很容易完成。但是毕竟小凡卡的生活与现在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而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谈谈体会、认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于是,教师又设计了一项练习,展开想象,为《凡卡》续写结尾,并注意帮助学困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学困生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练习。

(3)补写——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西门豹治邺》这一课的教学,要让西门豹这个人物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并且能够正确的、有层次地评价西门豹是教学的难点。在对课文“惩治恶人”这个重点部分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西门豹的做法、西门豹的为人有所认识,但不乏偏差之处或理解肤浅。教师设计了两次补写练习:(1)逃过一劫的官绅_____地说:“____”。(此项练笔注意两点:a.“官绅怎样地说”既可以填成语或四字词,也可以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B.官绅的话要符合说话人身份以及当时的情景。)(2)看到眼前的一幕,老百姓地____说:“____”。从学生交流中完全可以看出,两个补写练笔非常好地弥补了前半段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不到位的问题,学生生成非常精彩。

教学《为了他的尊严》一课的第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乞丐怔住了”“他尖突的喉结……滑动了两下”,以及“歪贴在额头上”这三处,选择性地补写乞丐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贴近独臂乞丐的内心,理解他内心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丧失尊严的乞丐走向成功的转变。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8

一、合理划分与使用教材,是开展“知识活动课”的基础。

在教材中,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数学中有代数、几何、统计、空间与图形等。语文的文章有写景的,有叙事的,有描写人物的……根据教材的内容不同,我们进行分析,对教材重新进行划分,哪些是适合用讲练形式的,哪些是适合用活动方式的,哪些是适合放在课后通过实践解决的。我们重点研究第二类,用活动化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适合用活动化教学的教材,我们又进行了划分,哪些是适合用表演的形式?哪些适合用操作的形式?哪些适合用采访的形式?哪些适合用辩论的形式?把每册每科的教材内容分为几个重要的门类,每个门类相对应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如小学语文教材中适合课本剧表演的文章,由课题小组进行研究,研究文章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定位,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表演活动,知识与情感目标如何融入,如何调控学生表演活动。……研究的成果形成小册子,并对课本剧活动中所用的材料进行充分准备,设立专门的活动课教室。课题组研究的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不但课堂气氛有了很大改观,而且更大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效率。

二、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是开展“知识活动课”的前提。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由他们一问到底或一讲到底,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这样就能从教师嘴里省下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例如教学小学语文《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将自己在阅读中感受到的海底奇异的景象画成图画;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还可以做一名海底小导游,带领大家到海底世界漫游。经老师这样一引导,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画的专心致志,读的入情入境,演的绘声绘色。课堂上掀起了一个

新的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尽情发挥,得到了满足感。

三、教学场景的创设是“知识活动课”的保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活动和动作,仅坐听而没有动的学习缺乏教育、教学和发展价值。“知识活动课”的宗旨是“在活动中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合理的教学情景。设置“活动”情境,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组织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智能活动,把教学目标隐含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标。在形式结构上,它可以是演讲式的,模拟式的,也可以是竞赛式的,游戏式的。学生在活动中敢动、敢说、敢问,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学也获得了更多的实效。例如在小学数学《元、角、分》一课的教学中,课题设计的一个活动片段如下: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小书店,去买几本书吧!

老师扮演售货员。

《格林童话》30元、《安徒生童话》28元、练习本5角、字典12元8角……

师:欢迎你们来到小小书店。我们书店里有很多书,请你和小组同学讨论好买什么,然后准备好钱来购买。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购买:

生1:我们想买一本《格林童话》,它的价钱是30元,我给您一张20元,二张5元。

生2:我们也想买一本《格林童话》,我给你三张10元。

生3:我们也想买一本《格林童话》,我给你6张5元。

……

通过创设一个书店的买卖情景,把运算与钱币的认识教学寓于其中,学生在情景中得到了真实的体验,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四、多样化是“知识活动课”生存的基石。

《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其形式更应该多种多样,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听听、画画、玩玩、学学中获得知识。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活动、课本剧表演、绘画、当小导游等形式实施教学,现只运用课本剧表演一例予以说明。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凯尔特神话;创意动画;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86-03

神话一直是动画创意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闹天宫》《埃及王子》和《阿拉丁》等作品都改编自神话传说。狭义的神话指原始公社时期的先民进行的语言艺术创作,是一种无法重复创造的原始文化。袁珂先生提出的广义神话则认为,神话与传说虽可在理论上区分,实际中却无法截然划分,在各个历史阶段及各种社会形态中,不断有新的神话和神话因素的传说产生[1]。在动画研究中多使用的是广义神话的概念。原始神话、宗教神话、文学神话(如哪吒闹海出自《封神演义》)、民间神话(如牛郎织女、日月潭)等都被称作神话。

如何从神话中提取创意、以动画为载体讲述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与观众审美需求的故事是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以爱尔兰动画电影《海洋之歌》为对象进行研究后发现,在重写当代故事时,创作者遵从媒介和艺术规律,选择了普适性价值的主题,在保留神话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对神话资源自由取用,将凯尔特文化用现代语言重新表达。既提升了影片的文化价值,又通过文化再书写,实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一、动画电影《海洋之歌》的借用方式

根据对原始文本使用的角度、程度不同,神话改编为影视作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其一,完全忠实于原作,或在不影响故事主题与走向的前提下进行细节的增删;其二,保留故事框架,虚构背景和人物,表现另一个时代的生活;其三,从神话中取用各类元素(人物、故事、节日传说等),重编故事。《海洋之歌》中使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导演汤姆・摩尔称之为“将真实化解到虚构中的电影手法”[2],具体表现为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发展、时间等设定背后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渊源,但根据需要进行了更改。通过这种手法给故事赋予文化内涵,向观众传递了民族文化符号,又超越神话原本的故事背景和框架,简化信息,降低了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接受难度。

(一)自由取用神话元素

影片中,歌唱的塞尔奇(selkie)指居住在苏格兰奥克尼郡和舍尔特兰岛上的海豹人。在凯尔特神话中,他们一直生活在大海,褪掉海豹皮变成人类来到陆地。人类藏起他们的海豹皮,海豹人就会成为人类的伴侣,甚至与人类育有孩子。如果他们找到自己的海豹皮,就会重返大海。影片中父亲康纳出于对母亲的信任,没有藏起她的衣服,最终她回到海里;父亲为了不重蹈覆辙,把女儿西尔莎的海豹衣锁进箱子。影片中反复强调“必须找到海豹女的衣服”,这个创意就源自神话传说。传说中海豹人不会受尘世束缚,无论有多少羁绊都必须回到海中,片中西尔莎走入大海、跳入泉井以及用花洒弄湿了奶奶的大衣这些情节,都出自海豹女天性中向往大海的本能。

为了与现实世界中的父亲和奶奶对应,影片虚构了《巨人和猫头鹰女巫》的故事:巨人麦克・里尔因为一个悲剧整日哭泣,他的母亲女巫玛查为了化解他的痛苦,派猫头鹰拿走了他所有知觉,把他变成了石头。巨人的原型是海神玛南那・麦克・里尔(manannanmacLir),他曾有两个妻子,与第一位妻子育有四个孩子,他对孩子的疼爱引发第二任妻子的嫉妒,她用巫术把四个孩子变成了白天鹅,并对他们施以诅咒,他们至死也没有回到父亲身边[3]。巨人深陷痛苦的原因无益于故事讲述,影片对此进行了省略。

猫头鹰女巫玛查(macha)的神话原型是战争女神“红发玛查”。而猫头鹰在早期凯尔特文化中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常与女神的形态方面相关,在高卢-罗马时代猫头鹰丧失崇拜的意义,与一位代表生育的凯尔特女神相关联(是否是玛查不可考)。在受凯尔特文化影响的威尔士传说中,女神阿丽安罗德(arianrhod)化身成巨大的猫头鹰,她能看透人潜意识与灵魂深处的黑暗,扇动着翅膀给追寻者送去精神抚慰。这些神话因素共同杂糅成影片中“玛查”这个角色:与猫头鹰类似的外形,身着深红色外袍,操纵猫头鹰拿走人的知觉。

又如片中储存记忆的精灵肖纳吉(Seanchai)是传说中的故事讲述者或历史学家,麦克・里尔的狗源自玛南那的马enbarr,它可以在山川、海面、沼泽、天空中游走,如履平地。影片对这些神话元素进行自由取用,为故事服务,建构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奇幻世界。

(二)保留神话精神内核

神话不是一个简单虚构的故事,它包含了古代族群的世界观、历史、宗教等内容。随着时展,旧神话不断被重写,同一个故事范本以不同时代的人物被讲述。在神话重写的过程中,外在表现为人物、故事等元素的取用,内在表现为神话精神内核的保留与延续。《海洋之歌》在神话的借用方面,既不是脱离现实的神话视觉化,也不是借神话原型讲现代故事,而是置于现代背景,保留了凯尔特传说中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交流连通的精神内核。

凯尔特人是自然界的崇拜者,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神秘力量无处不在,神灵充斥于世间各处,住在森林、山川、湖海之中,凯尔特神话因而呈现出一种根植于自然的想象力。神话传说中,人界与神灵世界彼此关联,常有仙人来到人间或人误闯仙界的故事。拉塞尔认为,凯尔特精神是与超自然相沟通的独特方法[4],这在影片多个方面都有体现。

影片将故事设定在万圣节,这是此世与彼世相通的日子。古凯尔特人称其为“亡人节三夜晚”(他们以夜晚计算时间),在10月31日太阳下山后举行祭拜仪式,感谢掌管冬夏轮回的太阳神和召聚亡灵的死神。当晚阴阳两界的大门将敞开,亡魂将归来与亲朋重聚。在凯尔特神话中,当晚尘世和神界之间的障碍将消除,神祗和精灵们将来到尘世[5]。在这个特殊日子里,主人公本(Ben)通过树洞、泉井、陵墓通道(神话中的入口)不断在神灵世界与现实世界间穿梭,与精灵一起歌唱,精灵为主人公提供帮助或设置阻碍。另外,在场景设计上,精灵的仙堡隐藏于城市车水马龙间,入口的泉井位于人造教堂里,远离城市的自然中也有人造物(冰箱、电视)的痕迹。影片营造了一个人类与精灵、神祗相互交流的世界,保留了传说中人们对自然的美好想象,以及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和谐一体的关系。这是凯尔特神话的精神内核,根植于凯尔特人的信仰中,在影片中极好地传达了出来。

二、动画电影《海洋之歌》叙述的方式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故事,原始先民把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幻化为创世神话和英雄史诗,基于当时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各个时代的人依托各种媒介对神话进行重述,以符合该时代人的认知和审美需求。《海洋之歌》以动画电影为载体,遵从了动画电影的创作规律,从凯尔特神话中汲取创意后,讲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在救赎中成长”的故事。

(一)选择普适性价值的主题

“救赎”与“成长”都是动画电影的常见主题,如《千与千寻》《宝莲灯》《海底总动员》等。救赎主题下的主人公通过努力使自己或他人摆脱最初的负面状态(身体束缚、心理创伤等)走向正面,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最终主人公于外在与内在双重压力的推动下,同时实现拯救与成长。救赎与成长主题具有普适性价值,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话题之一,容易引感共鸣。

《海洋之歌》续写了海豹女的传说:当海豹女重回大海之后,她的亲人会怎样?表面看来这是个“救他人”的故事,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本(Ben)被带离小岛后,为了和妹妹返回故乡,经历各种冒险,最终成功拯救妹妹和精灵世界的故事。这段旅程,内在隐含的是“本”的自我救赎之路。对妹妹西尔莎的敌意、对贝壳的依赖、对大海的恐惧、妈妈的剪影都源于“本”深藏内心的痛苦。“本”脑中妈妈的形象在影片中以剪影的形式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确信海豹女真实存在后,第二次在存储记忆的精灵肖纳吉的山洞中。在山洞,“本”找回了关于妈妈的记忆,意识到内心的痛苦,之后用个人意志战胜了女巫玛查的考验,做出了与父亲不同的选择。贝壳这个重要的物件细节反复出现,在影片中与“玛查的瓶子”“奶奶的药”“爸爸的酒”类似,都用于抚慰受伤的灵魂,在“本”明确对西尔莎说出“这不是你的错”之后成了碎片。“本”从害怕大海到跳入大海,在为西尔莎寻找海豹衣的段落中,实现了个人成长和心灵救赎,获得了内心的自由。

(二)采用经典电影叙事结构

与许多迪士尼、皮克斯等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不同,《海洋之歌》并未使用不间断对话和激进的动作推进剧情,整部影片节奏相对缓慢,呈现出沉静的美感。这种独特风格之下,它在叙事上却与许多美国动画电影类似,采用了在商业电影中占据主流地位的经典大情节模式和三幕架构。这种叙事模式和框架在影视创作中历经检验,符合媒介特性和大众心理审美倾向,对《海洋之歌》故事的讲述助益良多。

经典大情节设计[6]指主动主人公“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救妹妹、救精灵、救自己),在一段连贯而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女巫玛查、父亲)抗争,直到一个不可逆转的变化(成功救赎)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影片结构上符合西方电影经典的“三幕架构”(即开端、发展和结局),并且在时间分配时接近剧作家悉德・菲尔德提出的1/4-1/2-1/4的原则[7]。

第一幕“建置”在交待背景、人物关系后,“西尔莎发现海豹衣”成为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的情节点,打破了主人公“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导致西尔莎和本的离岛,并引发出后续一系列情节。第二幕“对抗”是为主人公的目标需求(回岛)设置障碍,在进展中引发主人公新的需求(救妹妹、救精灵),主人公逐渐克服障碍,把故事引向第三幕高潮和结局。第三幕“结局”是各种需求的解决,“本”的外在需求(拯救妹妹和精灵)与内在需求(化解内心痛苦)在这一部分全部解决,最终抵达一个不可逆转的幸福结局。

(三)视听语言营造可信环境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把神话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传奇搬上银幕,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可见、可听的具体形象。《海洋之歌》逐帧手绘的每一幅画面都宛如艺术品,丰富的色彩、完美的构图、平面化的艺术风格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凯尔特民谣与爱尔兰音乐使用,提供了听觉上的满足。影片借助动画超越时空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构建了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空间,为故事讲述提供一致的、可信的环境。

影片从凯尔特文化中取材,大量使用图腾用于装饰,并且图案绘制时也遵循凯尔特艺术风格。早期凯尔特艺术重视秩序与对称,多用圆形、之字形和几何图形。随着外来文化引入,拉特尼文化形成,呈现出根植于自然界的想象力,表现为线条飞扬、扭曲、旋转的形态。单螺旋、双螺旋、三螺旋印记在影片中频繁出现,不仅用于山石、贝壳、箱子等表面空间的装饰,在角色设计(如肖纳吉的头发)、自然天象(如乌云、浪花、气泡、瀑布)、动物植物(如水母、树根)等方面也广泛使用。

场景设计方面,玛查的屋子参考了凯尔特笆泥结构建筑,是一种建造于湖上的圆形土堡,采用立柱篱笆和泥巴建造而成。小岛的场景中加入一种爱尔兰石阵“通道陵墓”,几块立石上覆盖一块巨大的盖顶石,是两个世界的通道,妈妈离开的时候便从通道穿过。在表现城市生活时,加入了莫莉・马隆雕像,建于1987年是都柏林的标志性建筑。配合由凯尔特民谣改编的音乐,这些因素共同营造了一个奇妙、玄幻的神话世界,令人神交流的故事真实可信。

三、动画电影《海洋之歌》的创作方式值得借鉴

《海洋之歌》改编神话不是因为创意匮乏,而是一种在文化责任感驱动下的自觉创作。导演汤姆・摩尔目睹被屠杀的海豹深受触动,令他想起凯尔特神话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他认为如今人与环境对抗或放任不管的态度源于传统信仰体系的消失,而这种信仰存在于传统神话中,期望通过《海洋之歌》重新唤起人们对神话的记忆。

爱尔兰的历史充满了侵略与征服,英国的殖民者摧毁其文化根基,宗教迫害和使其语言濒临湮灭,长期的奴役与压迫造成文化传统断裂,使爱尔兰人丧失了民族文化认同。19世纪末爱尔兰的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回归盖尔传统、复活凯尔特文明重建了爱尔兰的文化认同之路。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经济快速发展(“凯尔特之虎”),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和文化方面的震荡,外来文化侵占本国土壤,导致本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失忆。影片把故事背景设置于“凯尔特之虎”之前,试图在动画里重现那个田园牧歌的神话世界,借用动画载体主动表达和书写,以此保存民族文化。

反观自身,全球经济一体化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水土不服,当前人类面临着文化转型的共同课题。要把本民族文化有的东西用现代语言表达,让本土甚至全球的人们了解,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利用现代媒体再编码、再书写传统文化,《海洋之歌》提供了成功的范本:遵从媒介和艺术规律,选择普适性价值的主题,对神话自由取用又保留其精神内核,将凯尔特神话融入现代故事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就像影片中海豹女布罗纳所说的那样,尽管我不得不离开你,但我会在你的故事和歌声里长存。

参考文献:

[1]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序(节选)[J].社会科学战线,1982(4).

[2]马建中,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赏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爱尔兰)托马斯・威廉・黑曾・罗尔斯顿.凯尔特神话传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何树.从本土走向世界――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5]荷兰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史前英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武侠

ァ豆Ψ蛐苊ā酚捌特色鲜明,风格统一、节奏紧凑、故事情节编排风趣幽默、武打动作漂亮凌厉的招式设计到位。小到鲤鱼打挺、劈腿、马步、点穴的基本招式设计,大到运用3D眼花缭乱的筷子战、雪豹越狱、精彩绝伦的熊猫“拳”,功夫熊猫的武打设计,到处都彰显出设计者对中国功夫影片的痴迷、了解和把人的功夫转化成动画中动物功夫的创造力。画面甚是清丽,显示出美工的精致异常,人物造型夸张可爱;故事细节之处也禁得住推敲;中国元素搭配得当,运用自如;配音上也很出彩。真可谓意境、画面、美工、场景无一不精致。

ヒ弧⒅泄式武侠精神

ビ捌从熊猫阿波的梦境中开始,在梦境中他是一个功夫了得的勇士,他头戴遮住眼睛的斗笠,身穿披风,走到小店中,要了一壶酒,几个人来挑事,于是动起手来……这个场景如此熟悉,在国产电影中已屡见不鲜。可见《功夫熊猫》正是借鉴了我们的武侠意境。

グ⒉ㄕ打得激烈时,父亲的喊声把他从梦境中召回到现实生活中。阿波在实际生活中是面条店的未来接班人,但是他怀揣着一个行侠仗义的武术梦想。他想从这一庸俗的日常生活中逃离出来,到一个新的世界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说,要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他热爱武术,做梦都想成为一名侠客。正是这种热爱支持他从一点儿武术功底都没有的小人物,成长为一个英雄。影片的构思向观众传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武侠精神。最终,阿波依靠自己的责任感击败了雪豹,正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

ネ时,这也是一个经典的中国武侠故事――除邪扶正,行侠仗义。熊猫肩负着任何人都不能完成的只有他能完成的,铲除罪恶之代表雪豹泰龙的任务。熊猫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受挫,受到最出色的五勇士――猴、老虎、鹤、螳螂、蛇――的不信任。这五勇士都代表着一种中国功夫,而熊猫这一形象则不代表任何功夫,而正是阿波却在比武招“龙之武士”的大会上意外地却又是必然地成为正道界最高领导者乌龟大师的钦定合法的继承者。功夫之外的东西才是更大的“功夫”。

サ毙苊ㄒ丫学会功夫,可以看“龙之旨意”,凭此可以战胜雪豹泰龙,可是“龙之旨意”却是一张空白纸,他只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此时,他彻底崩溃,回到村子准备和自己的父亲一起撤离。熊猫的父亲一直是日常世俗生活的一个符号,他一心一意想的是如何让儿子承继自己的面馆事业。他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最致命的诱惑就是自己制作面条的独家秘密配方。而最终我们知道,这个配方也是空的,其实什么都没有,“要想做什么特别的东西,只需要相信它是特别的东西”。熊猫再次打开空的“龙之旨意”,看到了自己。他开始相信命运的安排,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特别的人,并最终选择回去和雪豹殊死一搏。熊猫父亲这个最庸俗的日常生活之父揭示的却是透着玄机的真理。禅意十足的“活在当下”“世上没有巧合”“付出就有回报”的因果论是常见于在金庸诸多武侠作品中。

ビ捌中的风景、建筑、功夫、太极、面馆、庙会、比武选拔等处处揭示出中国文化。同时影片又在宣扬一种普适价值,即对人民的态度以及是否具有善良的品行。如果生性贪婪,残害百姓就会是大恶魔,如雪豹泰龙。如果是生性善良,就会是英雄,如熊猫阿波。即便功夫开始不如人,但也会在瞬间将功夫炼成,成为拯救村庄和人民的英雄。

ザ、中国式武侠招数

ァ豆Ψ蛐苊ā酚泄匚湎勒惺的方面都是师出名门。

ノ逵率俊―猴、老虎、鹤、螳螂、蛇。他们五个的武侠招数都出自中国的“形意拳”。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的代表。悍娇虎――虎拳。悍娇虎的拿手功夫,出手快而有力。虎拳,象形拳之王,来自中国南派少林,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福建、江西、广东等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虎拳非常有力量,好像夏天的雷鸣电闪。猴王――猴拳。猴拳以灵敏善变、出手脆快著称。俏小龙――蛇拳。蛇拳,刚柔并济,上身松软,下身灵活,而且配上声音助势。神蛇炼月、金蛇陆起、白蛇吐信……这些就是蛇拳中最有名的招式。灵鹤――鹤拳灵鹤,优雅冷傲。看到那两条长长的腿了吗?轻轻一跃,就能飞身而起,随后而来的就是风一样迅猛地攻击了。鹤拳,中国南拳的一种,原称“白鹤拳”,最知名的招式就是“白鹤亮翅”。快螳螂――螳螂拳。快螳螂,身形最为轻巧,往往被对手忽视。螳螂拳,盛行于山东莱阳,主要招式有“螳螂十八凑”“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特点是意念集中、刚毅机智,特别是两个前臂和腰身的仰、俯、拧、旋等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快速灵活,能够弥补身形娇小的先天不足。五勇士夜幕下飞檐走壁是我们武侠片经常出现的场景。太郎集上述五种拳法为一身,吸取了所有武术门派的精华。但高手的所有功夫在乌龟大师迟缓沉稳的动作中只能化戾气为祥和。

ノ诠甏笫毫不起眼,行动缓慢,个子又小,看起来毫无攻击性。但是在本片中他却是备受大家尊重的“大师”,能够打败集很多功夫于一身的太郎。乌龟师傅练就的正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制大、粘连黏随、顺势借力的太极功夫。太极功夫,修的是智慧之道、觉悟之道,不费一兵一卒,却让对手心悦诚服,这是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

バ苊ò⒉ǖ奈涫醴绺穸嗄7露物,动作以圆形、环形、球形、向心形为主,强调小肌肉群、小关节参与动作的完成。整个动作与太极极为相似,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对付泰狼这种力大无穷、动作迅猛的刚性武功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这正是太极的以柔克刚之术。

阿波跟师傅练武的这段是电影的高潮部分。这里的武打招数是出自于香港电影《蛇形刁手》里面成龙和袁和平父亲袁小田抢碗的一段。电影充分利用动画片在动作上的无限优势,把抢那粒小包子的运用上了无限的招数想象,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阿波练功筷子是中国的国粹,用在功夫片上就是饭桌前斗法,一来一往常常能让人看得拍案叫绝,自有一番独特味道。无厘头喜剧《猫头鹰》里,众人用筷子已经打斗得水平非常高,而《功夫熊猫》师徒俩设计得更上一层楼;阿波在练功房里玩过一个不倒翁,出处自是《太极张三丰》里那个令李连杰大彻大悟的不倒翁。这两个不倒翁有同一个功用:就是间接的使得主人公开始新的习武;瓷缸练武场景,就是练习醉拳的方法。梦中醒来的阿波在鸭子父亲的催促下懒懒起床,下楼前仍锲而不舍地练习扔飞镖,却怎么也打不中。功夫熊猫这种习惯性用好莱坞搞笑可爱类的夸张的动漫动作,加上颇具中国典型武侠风范的剧情,真是有一种天真烂漫的感觉,更觉别致。

ト、其他

ァ豆Ψ蛐苊ā返某【俺渎了中国风味。片头曲在一幅水墨画一般的背景下开始,看起来赏心悦目。当熊猫看到神龟宫殿金碧辉煌时,一座厚重的宫殿出现在影片里,宫殿建在虚无缥缈的山顶,镜头转入到神龟宫殿,厚重感油然而生,以金色和红色为主,建筑庞大,气势雄伟。《功夫熊猫》可以说是一副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影片集剪纸,泼墨,皮影等多种中国元素,中国古典音乐到中国式故事情节、中国功夫、国宝熊猫、山水、太极、庙会、毛笔字、针灸等这些都是中国的;主人公们吃的是面条,用的是筷子,悍娇虎与小螳螂的身上还穿了一件唐装;甚至是熊猫阿宝穿得那件补丁重重的大裤衩都极具中国乡村风情。但是在文化上,东西方还有一定差异,他们只是把自己理解的功夫和中国的元素结合,就像寺庙一定是在高耸的山顶上,练功夫的人一定发愤图强一样。

ト宋镌煨陀腥ぁ?湔拧⒈湫巍⒛馊嘶,加上好莱坞的幽默……《功夫熊猫》中的动物造型千奇百怪,煞是有趣。自然界中的熊猫性情温顺,动作笨拙;阿宝却身手矫健,表情丰富,一对夸张的大眼睛十分传神。看它对浣熊大师五官挪位的样子,以为它在搞怪;一翻身看到它针芒刺背才知它正扎针灸,针灸刺中穴位造成面瘫,不禁失声大笑。片中的老虎、雪豹、仙鹤、猴子、灵蛇、猪、螳螂等动物造型,既富卡通的装饰意蕴,又借鉴了中国布玩具的风格,与中国山水的风光建筑园林和谐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童话意境的三维世界。

ァ豆Ψ蛐苊ā烦涑庾糯罅慷灾泄画法的借鉴:打开电影序幕的中国祥云和一弯新月,玉殿浩渺深邃的天空中,漫天飞舞着桃花,檐牙高啄的古建筑,颤巍惊险的索道,迂回曲折的长廊石桥,高耸陡峭的栈道,苍劲枯瑟的虬枝,还有体现中国功夫至高境界的太极阴阳……一幕幕美不胜收的风光以及具有中国古代文化意境的画面。大好美景不再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素,而是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成为导演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切都让观众沉浸在中国古典诗词营造出的氛围意境中。梦工厂制作《功夫熊猫》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这些中国元素的标志符号所象征的意义。

ニ摹⒔语

ァ豆Ψ蛐苊ā妨榛钤擞弥泄元素,而其可以看出导演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影片中所有出现的文字,全都是汉字。就连“师傅”“乌龟”的中文发音也被保留。《纽约每日新闻报》评论本片:这是一部坦白的老式儿童影片,可预见的故事是它的使命之一,但是影片还不错,就是缺少意外。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在场的中国观众,他们则认为这些外国观众所说的“缺少意外”相反却是我们中国观众的“共鸣”所在。当我们看到面馆老板的帽子是“面条插筷子”,“丹顶鹤写毛笔字”,满山青翠、山雾缭绕的江南风光,中国亭台的画栋雕梁,阿波乘的是轿子,鸭子樵夫穿唐装戴着瓜皮帽的时候,当我们看到阿波终于战胜了残豹,尽管成了英雄依然一副小人物的自在与软弱的脸,依然随遇而安地追求吃饱就好的生活,不由得感动,这也许就是中国式武侠意境――不管是谁只要你想你就是扶正祛邪、行侠仗义的侠客。

[参考文献]

[1]郑中求.《功夫之王》和《功夫熊猫》对中华武术精神的阐释与传达[J].电影文学,2009(03).

[2]谷丽霞,满书庆.试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J].中国成人教育,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