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3:07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3、学会写两个生字“巴和把”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2、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猴子、兔子、公鸡”等动物的图片。

3、生字卡片和给动物颁发的奖项卡:“长”、“短”、“弯”、“扁”、“最好看”、“好像一把伞”。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生:喜欢)今天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生:好)那我们赶紧坐上小火车出发吧。你们看,小动物们怎么今天都聚在一起了呢?原来是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瞧,比赛的牌子都挂出来了,小动物要比什么呀?(板书:比尾巴)注意“巴”字头上没有什么?说明它应该读轻声,指名生读,教师指导。

(二)复习生字,初读课文。

1、森林里的狮子大王想要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当评委,评一评这些小动物们的尾巴,你们愿意吗?(但是狮子大王说,想当评委,你们要先通过智力大闯关,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生字关(摘汉字星星,老师指哪一个学生读哪一个)

比、尾、巴、把、谁、长、短、伞、兔、最、公

(开火车读、2个小老师领读)

第二关:词语关(词语对对碰游戏、齐读词语)

尾巴、一把伞、长短、兔子、公鸡、最好看

2、森林里的狮子大王对你们的表现非常满意,它让我告诉你们要想当个好裁判,必须得把比赛的各项内容给弄清楚。现在让我们翻开语文书第82页《比尾巴》这一课,请你们读一读这些小动物们在比什么?(在读课文之前,把书拿起来,齐背读书歌:小朋友,爱读书;读书姿势要做到:身正、头正、肩要平;双手拿书倾斜放,眼离书本一尺远。)

(1)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的认真!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2)个人读、男女对读、师生问读

师:读的非常好,大家来表扬一下自己,(棒棒棒,我真棒!)

3、同学们,通过刚才读课文,你们能快速的在课文里找到有哪些小选手参赛了比赛吗?请按照顺序说。(让学生在课本中划出来)

【ppt出示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动物: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1)齐读动物词语、在黑板上贴动物图片(读一个贴一个)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们吗?那么现在只要你又准确又响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这些小动物们还会高兴的跑出来跟你们见面。)【指读词语,让小朋友一起读。贴出对应图片。】

(2)学习问号,读好问句

师:小动物们见到你们很高兴,在跟你们打招呼,你瞧,它们说什么了?

【出示ppt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要比尾巴的什么吗?】

师:谁知道小动物们在比尾巴的什么?(长和短、漂亮,弯,扁,最漂亮,好像一把伞)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屏幕上显示出六个疑问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请你们再仔细看看,每一行的最后,都有一个什么呀?(问号)对啦,它们的末尾都有问号,所以这些都是问句。在前面学问句的时候老师说过,读问句末尾的语调都比较高,语气要上扬。【ppt显示上扬的符号,老师范读】

①点读问句

师:你们谁来挑战一下,看谁能把问句读好?(点6个同学)你来问问看行吗?你来选择一句问问看?(点评:很有感情,好像真的是在问。)

②师举字卡,生读相应的问句

师举起“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的字卡,齐读相应的句子。

什么叫“最好看”?“最”就是第一(重读)【举起字卡“最”】问:谁来问带有这个字的这一句?

(三)、趣读课文,学习问答句。

1、师:我们已经把比赛的项目弄清楚了,到底谁是每个项目的比赛冠军呢?小朋友们现在就把课文再读一遍,找出比赛的冠军吧!

2、生齐读课文。

3、师: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肯定知道比赛的结果了。谁来说一说啊?【出示前面的6个问句】

4、师:小朋友们都同意吗?师:那我们就一起把这个结果宣布一下。(给动物颁奖)请六位学生上台将“长”“短”“好象一把伞”“扁”“弯”“最好看”奖牌读出并把奖牌贴到相应位置。

5、男女对话训练。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读好问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6、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四)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

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都当了一回最棒的小裁判。你们觉得有趣吗?那么李老师这还带了许多小动物来报名参赛,你们瞧!这是什么?(燕子)对了,是燕子。燕子尾巴的特点是形状像(一把剪刀)我编的儿歌是“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请大家以三个人一组,介绍下面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并像李老师这样编一句儿歌好吗?(ppt出示老鼠、金鱼、老虎)

生:谁的尾巴细?老鼠的尾巴细。谁的尾巴粗?老虎的尾巴粗。谁的尾巴像扇子?金鱼的尾巴像扇子。

(设计意图: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结合课件所给的图片或联系实际生活,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搜集资料,并学会合作学习。)

六、书写指导

1、“巴”和“把”,播放书写动画视频,提示“把”里含有“巴”,但是加上提手旁后巴变小了。

2、“金手指”书空练习笔顺。

3、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在田字格中跟写,每个字写两个。(写字前齐背三个一,写字歌)

4、师巡视,将写的好的投射到白板上找学生点评,改正。

七、总结本课,情感升华。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汉字,更了不起的是会创作儿歌了,老师祝贺你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要学会保护动物,和它们永远做好朋友!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其热爱学习,并引导学生喜欢动物,保护动物,初步具有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智力大闯关游戏导入课堂复习生字、生词,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写儿歌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2

留白幼儿教材课堂教学幼儿课程语言教材中的故事,篇章内容往往从简,容易找到其中的“留白”空间,这现象有的是人物或角色描绘简略,或没有完整的对白,有的是故事情节跳跃太快,故事的描述不全面,有的是背景不清楚、场景地点未详细说明等。这些既为教师在幼儿故事课堂教学寻求空白,创造了极佳的切入口,又为发挥幼儿想象能力,拓展幼儿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在故事开讲前留白,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在故事开讲前,巧设悬念,布下空白,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激发兴趣。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曲”,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我们可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幼儿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幼儿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课本剧片段等导入,将幼儿的注意力抓住,使其充满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求欲。随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幼儿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自然引入故事,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幼儿故事《小猴卖“”》。

在讲这个故事前,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或贴一张圆形图片,问:“小朋友,睁大你的眼睛,开动你的脑筋,说说这个‘’像什么呀?”顿时,下面小手林立,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是像蛋,有的说像球,有的说像铁圈……众说纷纭。我接着说:“是呀,这个‘’实在是太有趣了。今天啊,有一只可爱的小猴他要去卖‘’,你们觉得奇怪吗?小朋友一定想知道他为什么要卖‘’?会卖给谁?干什么用呢?是不是?下面请小朋友仔细听哦!”接下来,所有的小朋友都饶有兴趣,自始至终把故事听完。

二、在故事情节中留白,发挥幼儿想象

案例:幼儿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它想向朋友借一条尾巴。

“向谁借一条尾巴呢?”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向鱼阿姨借尾巴,“鱼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划水呢。”

小壁虎爬到大树旁,向牛伯伯借尾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飞虫呢。”

小壁虎一直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妈妈知道了,让它转过身去,小壁虎一看,开心地笑了:“我长出了一条新尾巴了!”

这个故事里面,角色有小壁虎、鱼阿姨、牛伯伯和壁虎妈妈。情节是尾巴断了,到处借尾巴,借不到尾巴,自己长出尾巴。背景有:树林、小河边、大树旁。主题是“一切要靠自己”。

情节开始是十分恐怖的,“小壁虎的尾巴被咬断了”,它在哪里遇到了蛇?蛇怎么追它?它的尾巴怎么被蛇咬断了呢?它在危险的时候,妈妈在哪里?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一定很痛。他发现自己的样子那么丑,心里很焦急,所以要借尾巴。这里可以写一段开始的故事情节。

故事接下来的另一矛盾,是小壁虎应向谁借尾巴,它应和自己身形一样的动物借尾巴,它不应向鱼阿姨借尾巴,鱼尾巴那么大,怎么接得上;也不应向牛伯伯借尾巴,牛尾巴那么重,问小朋友如果你是小壁虎应向谁借尾巴呢?此处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标准答案可以是向小老鼠、小蜥蜴借尾巴。

在教学时我们要观察作者用什么语言形式说话,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他是用对话发展情节,反映角色的语言和行动。所用的句式有:“鱼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好吗”“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划水呢”……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借东西的对话模式,加强幼儿日常生活的语言应用,设计对话模式的模仿:“你把(某种东西)借给我,行吗”“不行啊,我要用(以上的东西)(作用)呢”。

三、在故事结尾处留白,拓展幼儿思维

案例:幼儿故事《老鼠和钟》。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只肚子饿极了的老鼠,因为不知道黑夜房间里的钟声是什么东西,而一夜不敢出洞找东西吃的事。这种场景在幼儿生活中也常出现:因为怕黑,所以不敢走出房门。

故事最后问:“钟声还在滴答!滴答地响,饿了一夜的的小老鼠怎么办呢?”故事也没有给出答案,这里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了。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想出不同的办法来的。然而正是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回答,从而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在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提供自己的解决办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视故事“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幼儿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幼儿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并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有人认为:“教师和孩子在一起,就是在同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与新异性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预先设计好学习的程序和终点,不让孩子有充分思考和表达意见的自由,是对孩子学习潜力的束缚和阻碍,是把幼儿园推向“有教而无学”的境界。把大脑还给孩子,使教师由权威的管理者、学习的主宰者转变成为学习的诊断者、催化者及资源的提供者。给幼儿充分自主学习的权利:凡是孩子能说的,让孩子去说;凡是孩子能想的,让孩子去想。

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幼儿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来构思故事情节并进行完整表达,激发幼儿头脑中的鲜活表象,解放幼儿的嘴,幼儿就能自抒己见,娓娓道来。

参考文献:

\[1\]刘淑兰.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文本插图;阅读兴趣;语文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15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图文并茂的文本插图,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他们也能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激发再造想象,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下面笔者就以自己对《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的一次磨课经历为基点,谈一些粗浅看法。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通过小壁虎借尾巴告诉我们: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尾巴各有不同的作用,了解小壁虎尾巴有脱险与再生的特点。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文中没有注音,连生字也没有加注拼音,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或阅读。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生字。

2.学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学习连环画式的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结合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了解动物的尾巴各有用处。

依据目标,教学流程如下:初读课文,抓重点句,再读课文,理解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借不到尾,结合实际,理解动物的尾巴各有用处。抓住重点句“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引导学生了解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不能借的原因,感悟动物的尾巴各有用处。

第一次教学片段:

1.让学生比较句子: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

生:第二句比较好。

师:这句话好在哪里?小壁虎为什么爬得那么累?“爬呀爬”说明什么?

生:小壁虎爬得那么慢,那么艰难。小壁虎失去尾巴多着急呀!

师:小壁虎为什么不快爬,去借尾巴,反而这么慢?

生:小壁虎没有尾巴爬不快。

师:小壁虎从墙角到河边,距离很远,小壁虎的尾巴能帮助爬行,现在断了,爬行不方便,因此爬不快。

师:(出示读读说说)请同学们填一填。

游来游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_来_去

小鱼(游)来(游)去壁虎()来()去

燕子()来()去小狗()来()去

2.师:(出示句子)比较句子,你觉得哪句话更好?好在哪里?

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壁虎说:“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生:从“姐姐、您、行吗”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用的是商量的口气。

师:(出示句子)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生:小鱼的尾巴要用来拨水,不能借给小壁虎。

师:如果小鱼的尾巴借给了小壁虎会怎么样?

生:小鱼就会沉到水里淹死了。

师:对啊,小鱼的尾巴就是它的命,没有尾巴小鱼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一定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的。

3.师:请男生读一读小壁虎的话,请女生读一读小鱼姐姐的话。

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有礼貌的语气,小壁虎有礼貌地向老牛伯伯借尾巴,并且用商量的口气,还要读出小鱼姐姐想帮助小壁虎又无能为力的语气。

(教学反思:走出课堂时,我在暗暗庆喜这节课达到了想要的教学目标:不仅符合编者的写作意图,还训练了几个知识点。当我与同事交流的时候,大家的点评让我豁然开朗。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跟着老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走,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兴趣低,主动参与性不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有亲和力的教师语言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训练点,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以看连环画的形式走进文本。)

第二次教学片段: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每一幅插图,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出示第二幅插图)

师:没有尾巴的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了?它先来到了哪里?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了。

生:小鱼。

师:小壁虎是怎么样去找小壁虎的?请你结合文中的插图说一说。

生:我从图上看到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它看起来很吃力的样子。

师: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

生:第二句比较好。写出了小壁虎爬得很慢。

师:小壁虎为什么爬得那么慢?“爬呀爬”说明什么?

生:小壁虎爬得那么慢,说明它爬得很累。

生:小壁虎失去尾巴那么着急,可是,它为什么还爬这么慢呢?

师:对啊,小壁虎为什么不快爬,去借尾巴,反而这么慢?

生:小壁虎没有尾巴爬不快。

师:我们来看图中的小壁虎,从墙角到河边,距离很远。小壁虎的尾巴本来能帮助爬行,现在断了,爬行不方便,所以它爬不快,而且它看上去已经爬得很累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了。

师:(出示读读说说)请同学们填一填。

游来游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_来_去

小鱼(游)来(游)去壁虎()来()去

燕子()来()去小狗()来()去

2.师:请同学们结合第二幅图,比较哪句话更好?好在哪里?

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壁虎说:“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生:我从图上看到,小壁虎是很有礼貌地面对着小鱼姐姐说的,而且从句子中“姐姐、您、行吗”这些词语,也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用的是商量的口气。

师:(出示句子)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生:我看到图上的小鱼姐姐一脸无奈,很想帮助小壁虎,可是她自己的尾巴要用来拨水,不能借给小壁虎。

师:很棒,你已经学会了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结合语言文字来学习这个故事里。如果小鱼的尾巴借给了小壁虎会怎么样?

生:小鱼就会沉到水里淹死了。

师:对啊,小鱼的尾巴就是它的命,没有尾巴小鱼就活不下去了。

板书:小鱼的尾巴------作用-----拨水

3.师:请男生读一读小壁虎的话,请女生读一读小鱼姐姐的话。那在读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的话时,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要像图中一样面对面说,小壁虎的话要有礼貌,小鱼姐姐的话要温和。

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小壁虎有礼貌地借尾巴的语气,并且用商量的口气,还要读出小鱼姐姐想帮助小壁虎又无能为力的语气。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那老师这里有一段小壁虎和小鱼姐姐对话的视频,可是配音丢失找不到了,谁能当配音演员,帮它们配上声音。

(出示课文插图以及小壁虎和小鱼说话的动画效果,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你们能不能根据这幅插图和板书背诵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插图)

指名背诵,全班背诵。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群文阅读;结合教材;群文编组;议题确定;文本选择;问题设计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程的推广,如一缕清风吹进了阅读课堂。群文阅读是对教科书阅读的有益补充,基于教材而又丰厚教材。要想使群文阅读真正拓宽阅读内容,超越教科书,增加阅读量,就要在群文阅读的编组和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策略上下功夫。下面笔者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从议题确定、文本选择、问题设计三方面来谈谈群文编组。

一、议题确定

“群文阅读”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文编组,群文编组要找准相关度和关联性,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确定议题。

今年秋季开始,我们开始使用2016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

1.内容专题

入学教育部分,我确定的议题是“我是一年级小学生了”,针对一年级新生精选内容,既有课本的《上学歌》,激发孩子对上学的热望,又有绘本《大卫上学去》是对幼小的一个衔接,还有儿歌《上课要求》,让孩子在诵读儿歌的同时,明白上小学后,上课该怎么做。

2.多文体

开始学习课文了,我确定的议题是“感受四季变化”。讲读课文《秋天》,让孩子得意、得言;自读儿童诗《小雪花》,体会冬天的特点;绘本《小牛的春天》是在体会秋冬特点的基础上,感受四季变化。选取的文本既有课文,又有儿童诗,还有绘本,多种文体指向四季变化。

3.表达方式

学习《比尾巴》一课时,我确定的议题是“问一问,答一答”,讲读课文《比尾巴》,自读儿歌《问答歌》和课本上的童谣《谁会飞》。表达方式是相同的,都是有问有答,但又各不相同,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体会问答歌的妙处。

4.人文专题

《大还是小》是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我确定的议题是“成长的滋味”,选择的一组群文是课文《大还是小》、绘本《我喜欢我的小毯子》、儿童歌曲《长大的感觉真好》。学生在课文学习、绘本阅读和欢快的音乐声中,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自己的成长。

5.人物专题

《小蜗牛》是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我确定的议题是“关于蜗牛……”讲读课文《小蜗牛》,自读林良的诗《小蜗牛》。孩子自会在快乐阅读中,体会蜗牛的特点,感受故事、诗歌的美妙。

二、文本选择

选择的文本要有相关度,甚至达到结构化。针对一年级学生组织的群文,要关注学生兴趣,让孩子喜欢读、喜欢看。

如议题“问一问,答一答”:我选择的一组文本是课文《比尾巴》,儿歌《问答歌》和课本上的童谣《谁会飞》。

这样的一组文本,围绕一个阅读目的,选择一组相关的作品,进行功能性阅读。孩子不仅能感受到问答歌的妙处,还能在后面接上一两句,既培养了语用能力,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再如议题“感受四季变化”:我选择的一组文本是课文《秋天》、儿童诗《小雪花》、绘本《小牛的春天》。

儿童诗《小雪花》:是谁敲着窗户沙沙沙?/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我从天空中飘下来,/告诉你们冬天来到啦!

绘本《小牛的春天》:春天来了,雪融化了,泥土露出了脸,草儿冒出了嫩芽……小牛的角长出了一点点。

显然,这样的一组群文很容易使孩子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及轮回。当然孩子还不能准确表达,但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也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想起曾读过的课文、诗歌或绘本。

三、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把一组群文联系起怼R陨衔闹刑岬降摹拔室晃剩答一答”为例。讲读完课文《比尾巴》,孩子很容易发现第一、三小节是问,第二、四小节是答。再阅读儿歌《问答歌》和课本上的童谣《谁会飞》,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聪明的你找到这三篇相同的地方了吗?学生很快在比较阅读中发现这组文本问号和句号的秘密,明白一问一答的形式,再引导学生男女生对读,学生很快就能背诵下来。再引导学生找不同的地方。能力强的学生还能发现《比尾巴》是写各种动物不同的尾巴;《问答歌》是写各种圆圆的东西;《谁会飞》在问“谁会飞”后,又追问“怎样飞?”运用横向比较把三篇文本联结起来,从而发现问答歌的奥妙。此时,引导学生接上一两句是水到渠成的事。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议题,依据议题进行文本选择,依据文本和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才能完成群文编组。群文编组又是群文阅读的基础,只有在群文编组上下功夫,才能通过师生同读共议,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5

案例:小班体育活动“好玩的丝巾”

目标:通过玩丝巾练习抛、接、走、跑等动作,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1)热身运动:幼儿随音乐《快乐小猪》做动头、动膝盖、动手、动脚等动作。(2)师幼拉个圆圈坐下,教师示范玩抛、接丝巾的游戏,启发幼儿探索丝巾的玩法;教师当猫妈妈,幼儿当小猫,双方玩捉迷藏游戏。小猫试着用丝巾把自己的头、手、脚藏起来,猫妈妈找小猫。(3)小猫尝试用丝巾将自己全部藏起来,并且不发出声音,不让妈妈找到。

分析:丝巾柔软、可塑性强,很适合幼儿玩,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在该活动中,虽然幼儿看上去玩得很开心,但是运动量远远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个活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丝巾探索游戏。幼儿园里像这样的探索性体育活动非常多,有探索呼啦圈玩法的,有探索纸箱玩法的,有探索轮胎玩法的,有探索“尾巴”玩法的,等等。

针对当前幼儿运动能力较差、体质下降的现状,《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这一目标,意在引导教师和家长重视幼儿体质、体能的培养。因此,像“好玩的丝巾”这类一物多玩式的体育活动应注重调整其活动密度,增加运动量。上述案例中,在幼儿自由探索了丝巾的各种玩法之后,教师应该选取几个运动量稍大的玩法和幼儿一起玩,比如:将丝巾举在头上奔跑,比比谁跑得快;将丝巾放置在胸前,看谁能够飞快地跑而不让丝巾掉下来;将丝巾变成一条“河”玩跨河游戏;将丝巾变成“尾巴”玩“捉尾巴”的游戏,等等,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又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案例:中班体育活动“和椅子玩游戏”

目标:探索椅子的各种玩法,练习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活动过程:(1)热身运动:听音乐和椅子玩游戏。(2)自主探索椅子的玩法,教师着重启发幼儿借助椅子助跑跨跳;(3)练习助跑跨跳,先是将一张椅子放在地上跨跳,然后是将两张椅子并排放在地上加大跨跳难度,接着是将三张椅子并排放在地上继续加大跨跳难度。(4)放松活动:坐在椅子上相互捶捶背、捏捏肩、拍拍腿。

分析:在该活动中,幼儿一直用椅子做着跳的动作:在准备活动中,幼儿听音乐跳;在探索活动中,教师不时提醒幼儿将椅子放倒进行助跑跨跳的活动;在主体活动部分,更是逐步加大难度,层层深入地用椅子开展助跑跨跳活动。有一个小女孩不敢跳,教师拉着她的手一直鼓励她跳,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直到女孩子涨红了脸跳过去才罢休。该活动一直进行了30分钟,才进入放松环节。此时,幼儿已累得满头大汗,疲惫不堪。

很显然,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助跑跨跳”的技能训练上,但这种专项训练方式违背了《指南》的相关精神。幼儿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力量较小,专项训练容易造成幼儿局部机体过度疲劳,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在上述案例中,幼儿腿部运动负荷偏大,其他部位的运动负荷不足,达不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组织这类体育活动时,教师在关注幼儿某一技能的同时,要兼顾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全面锻炼,尽量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和椅子玩游戏”这个活动可以进行以下调整:在幼儿探索椅子玩法的过程中不必强求其玩“跳”的游戏,应让幼儿自由探索,运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使上肢和下肢都得到充分锻炼。主体部分学习“助跑跨跳”时可以设计“小兔采蘑菇”的情境游戏,在幼儿基本掌握跨跳方法后,教师用椅子拼摆几条宽窄不一的“河”,再设置一些草地、木桩等障碍物,“小兔”们在采蘑菇的路上需要爬过草地,跳过宽窄不一的河流,还需要走过木桩,最后可以就采到的“蘑菇”进行统计,这样既能让幼儿锻炼多种运动能力,又能增加活动情趣。

案例:大班体育活动“捉尾巴”

目标:锻炼幼儿奔跑的技能,能够按要求追寻目标。

活动过程:(1)热身运动。教师将用布编的尾巴全部系在自己的腰上,带领幼儿跑步进场,接着幼儿追捉教师的“尾巴”,每人获得一根。(2)幼儿之间自由捉“尾巴”;幼儿抓与自己颜色相同的“尾巴”;幼儿看标记捉“尾巴”,要求是:红色抓绿色,绿色抓黄色,黄色抓紫色,紫色抓红色;幼儿看标记绕障碍捉“尾巴”,要求是:红色不可以抓绿色,绿色不可以抓黄色,黄色不可以抓紫色,紫色不可以抓红色。(3)放松活动。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6

一、情感丰富的语言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我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开场白是这样的:“花儿是美丽的。素雅淡洁的春兰,千姿百态的秋菊,国色天香的牡丹,热烈如火的山茶……曾经使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倾倒。我们要学会用诗人的眼睛去欣赏花儿的美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科学家的眼睛去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这篇课文将告诉我们,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将会发现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它也许比诗人所描绘的那个现象的世界更加使人流连忘返”。不难想象,学生听了这一生动的情感丰富的启发性语言后,就会急切地想知道: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五彩缤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动地进入到较高的课堂学习境界。

二、悦耳动听的歌曲导入

列宁说:“教学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成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有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为何不顺手拈来呢?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歌曲更是学生的最爱。歌曲的旋律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又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学生喜欢听歌,唱歌,尤其是流行的、通俗的,如能将课堂优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教《长征》这首词时,就先播放革命歌曲《长征》,学生很快就能唱能背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去欣赏这首词就会轻松些、愉快些。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三、温故知新的复习导入

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例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识。

四、妙趣横生的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五、导游解说法导入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7

一、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挖掘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一样。“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我们的教学理当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新课标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首先,要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例如,学习一年级《比尾巴》这篇课文时,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尾巴的图片,告诉学生们:一些小动物昨天丢了尾巴,老师很想还给它们,可是不知道这些是谁的尾巴,你们能帮助我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跃跃欲试,愉悦的课堂气氛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尾巴的特点再贴尾巴,最后和小动物们交朋友并说一句话送给小动物。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不仅认识到了动物尾巴的特点,相机学到了生字,而且得出“燕子的尾巴像剪刀,金鱼的尾巴像枫叶,狐狸的尾巴像大伞……”更让人惊喜的是,学生在课后编了一首《找尾巴》的儿歌,生动形象的叙述了找尾巴这个游戏。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创设的情境让课堂活了起来,孩子们乐在其中,自然不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了。

其次,要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每节课都是“朗读课文――生字讲解――课文分析――指导写字”这一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敢于出新招、出奇招。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套路,要大胆拿来和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觉得语文有趣味,从而喜欢语文。例如,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抛开教学常规模式,带领孩子们展开联想:你现在就是一朵荷花,当你早上睡醒了,你还和哪些小动物们对话了?它们说什么了呢?你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你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呢?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闭上了眼睛一幅陶醉的样子,有的还干脆带上了动作,张开手似乎在随风晃着身子,不禁也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池美丽的荷花呢!

二、以学生的能力培养来挖掘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让课堂充分“动”起来的前提,不仅仅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还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摇篮,应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有一次,笔者正在投入的讲《一个村庄的故事》一课,一个孩子突然举起手来。出于对学生的尊重,笔者停了下来听取她的意见。没想到这个学生认真的说:“老师,这些砍伐树木的人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自食其果’?”孩子的总结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她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是毋庸质疑的。借此机会,笔者惊喜的表扬了她。在之后的学习中,这个孩子乐在其中,又引用了许多成语来概括课文,常常让课堂充满了灵动。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充分引导学生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的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2.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教师千万不要有意或无意的压制学生的好奇心。笔者在《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过程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李四光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他看到这块大石头就想,这块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没有想到,学生并没有按笔者的预设回答这个问题,反而由讨论大石头的由来到冰川的形成和运动到外太空的陨石,虽然打破了教学计划,但笔者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和孩子们在相互提问回答中又一次调动了课堂的活力。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8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语文论文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

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3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4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改进教法精心设计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就充分阐明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作激趣性提问

在揭题时可作激趣性的提问,目的是培养情感,引起想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始上课,必须尽快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他们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猫种鱼》这一课时,觉得课题十分新颖独特。于是我问:世界上哪些东西可以种植?接着我在黑板上贴上一条“鱼”,问:鱼可不可以种?孩子们都说鱼是不可以种的。我又把一只“小猫”贴在“鱼”前并写上“种”字。小朋友们一看,都瞪着好奇的眼睛,有的小声嘀咕:鱼怎么能种呢?小猫真傻。有的说:真奇怪,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我抓住时机继续问: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它是怎样种鱼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像这样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兴趣投入新课学习,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作引导性提问

在细读课文时可作引导性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过易或过难的提问都难以有效地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出几个过渡性的问题,然后逐渐引导到中心问题上。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三只白鹤》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另外两只白鹤找不到鱼的原因(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让学生看屏幕显示图,然后引导他们想想:时间发生变化了吗?太阳的位置会不会变?白云是不动的吗?柳树呢?让学生看动态的图,积极地思考,不但理解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对课文的难点也就轻易地解决了。

三、作比较性提问

在精读时可作比较性的提问,目的是通过比较、推敲,弄清难理解的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保持学习兴趣。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司马光》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当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司马光又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学生回答后又追问:“举起石头”能换成“拿起石头”吗?然后让学生做做“举起”和“使劲碰缸”的动作,最后问:通过这件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提问,既使学生在自觉理解、体会、推敲这些词句的过程中,保持了学习兴趣,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

四、作点拨性提问

在小结课文时可作点拨性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掌握课文实质,获得知识。我在分析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当学生知道了小壁虎尾巴有再生的特点之后,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知道小壁虎尾巴的作用: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借到了吗?为什么?然后再问: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作者告诉我们了吗?接着要求齐读第一段,再问:当时蛇咬住了小壁虎的尾巴,小壁虎如果挣不断,会有怎样的后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就说出有“保护自己的作用”。这样,既顺利地总结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作发散性提问

在结束课文时作发散性的提问,目的是拓开学生的思路,敢于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授完《司马光》一文后,我问:假如司马光力气太小,一下子不能把缸砸破,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缸里的小朋友?一个学生说:用水勺把缸里的水舀出来,水舀完了,小孩就得救了。有个同学马上说:这样恐怕太慢了,等把水舀完了,缸里的小孩恐怕已经不行了。有个同学说: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倒,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就得救了。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发展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诱导性提问

在教学中如遇疑难模糊处可作诱导性的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议论、分析,能够化解疑难或者走出认识的误区。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三昧书屋》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这个问题提得好。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逐步提出以下问题:1、鲁迅的书桌是从哪儿搬来的?2、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3、这个“早”对鲁迅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而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的提问,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

此外,提问还有曲直之分。曲问,即迂回提问。生动活泼的曲问,能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目的。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称象》一文后提出:只有七岁的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教室里沉寂了一会儿,这时小朋友正在紧张地思索。一分钟之后,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曹冲多观察、多思考,所以……有的说:官员们的议论对他有启发,官员说用大秤来称,他就想出用大船代替大秤。有的说:官员要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称,曹冲就想这一块一块可用石头代替。最后,教师在总结课文时可对学生说:多观察、多思考,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提问,力求做到该问时才问,该问的地方才问,问就要问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丹.《司马光》教学设计[oL].海南教研网刊.好研.

[2]刘宾.语文课堂上的曲问探微[J].辽宁教育

[3]俞红琴.谈课堂提问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

比尾巴教学设计篇10

学生既然不喜欢,语文课就会变得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即使扯破嗓子,也仍然是无效劳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只有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语文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学质量也才会提高。怎样使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呢?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喜好的情绪,就是使知者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欲望的心理,想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动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除了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外活动外,我从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总结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持续专心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学法,探索知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却缺乏持久的注意力。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长时间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设不同的情境,组织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多种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我在不断探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每节课开头的导言十分重要。它可以把学生下课时那种兴奋的心情和涣散的精神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且精心而巧妙地设计导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导言设计可以有以下具体的做法:

(1)谜语导入。谜语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一种活动,因为它不仅符合儿童好奇的兴趣特点,还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如我在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让学生猜一则谜语:“四肢短短,身体扁平;墙上爬行,专吃纹蝇;尾巴易断,断了再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来猜。然后我再结合课文加以引导:“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可以再长出新尾巴,但书上的小壁虎却不知道这一点,当它的尾巴断了之后,就到处去借尾巴,它都找谁借尾巴了呢?怎样借的呢?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一则谜语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对小壁虎的表象,做到了以疑促学、以疑激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愉快学习的氛围中。

(2)从课题直接导入。文章的题目好比画龙点睛,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这样从课题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一下子抓住重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激励导入。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一定的感召力,它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热爱。这种感召力运用恰当,就能激起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学习。善于运用激励艺术,就如同列车行驶、飞机航行,只要开启其动力,点燃其发动之火,它自会飞奔快跑,势不可挡,一日千里。

实践证明,“巧设导言”这一做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师生之间建立感情的桥梁,为整堂课的讲解打下基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使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和谐自然,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2.、点燃情感,激发兴趣

点燃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可以使他们的心理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我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在讲《秋天》一课时,先让学生看了一段录制的校园秋景。虽然他们平时就生活在校园中,对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无比熟悉,但当电视屏幕上出现校园景色时,他们依然是那么兴奋。随后问学生:“你们能找到我们小学的秋天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兴致可高了。这样看着校园秋天景色的录像,让校园美景与课文美景相对应,让学生体会到书上写的秋天是实实在在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注重语言表达,多表扬,少批评,更不要无理批评。俗话说“良言一句寒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善言易化敌为友,恶语易干戈相向,老师的言语表达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注重语言表达,多表扬学生,少打击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4、教师的思想行为表现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是必要问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什么样的将军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士兵,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做表率,从而潜移默化地去感动学生,让其学你所道。如果前面两项你都做得比较好,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错,语言表达也能安抚学生,但是你的个人思想行为与一名教师大相径庭的话,学生定会从骨子里不佩服你的,从而认为你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他们会从更深层次去反感你的,会对你的思想行为感到耻辱,那么兴趣又从何而来呢?因为小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观,会用公正的观点去判定一个教师的好与差,正与邪。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成绩息息相关。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隐起学,则疾其师”。如何让学生能亲其师,而不隐其学呢?关键还在于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展,鼓励他们创新。可见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二者的关系是多么紧密。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在带领学生去接受崭新学科好新鲜事物时,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疑虑,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充分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