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雪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3:24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1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中描写雪的诗更是多的数不胜数。细读这些诗,你会发现它们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描写雪的诗词,共同体会这博大精深的雪文化。

(一)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

赏读:这三句诗是写雪的精品诗句,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雪的形态,读来美丽的雪景如在眼前。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赏读:这两句诗巧妙的运用联想的手法来写雪景。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三)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赏读:这两句诗写雪时都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再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四)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赏读:这两句诗写作上也有共同的特点,作者都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赏读:这两句都是李白写雪诗中的名句。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六)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赏读:这两句诗比较独特。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七)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2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n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人们爱雪,爱她飘舞的身姿,爱她纯洁的品性,爱她祥瑞的征兆。文人墨客更是不甘寂寞,以文学家的眼光描写她,以美学家的标准评价她,以哲学家的睿智审视她,为我们留下了难以尽数的诗文佳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此佳句,我们不难想象严冬时节大雪纷飞的场面,这是对雪意的客观描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整夜的大雪使得千树万树变成了玉树琼枝,仿佛一阵和煦春风的吹过,枝头挂满了洁白的梨花,在诗人驰骋想象的字里行间,其惊喜之情跃然纸上。“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表现了北方雪夜的月明风凄,韵味古朴苍劲。而“燕山雪花大如席”,描写中极尽夸张色彩,却有人称其是写实的范例。

更有高手“虚处见功夫,淡中藏美丽”,咏雪别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简文帝的“晚霞飞银砾,浮云暗未开”,以晚霞为背景,通过烘托手法描绘雪花纷飞的态势,画面层次富于变化,不拘于鲍照“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爱情,折服了司马相如,也折服了后人。有多情者又将这首数字诗加以改写,把十三个数字倒嵌进去: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倚栏杆,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夕银河鹊桥断,六月酷暑别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端阳怕把龙舟看,四月桑芽无心去养蚕,三春风打桃花散,二月风筝线儿断,一片痴心,梦里到关山。可怜我多情白女子,偏遇无情小许官。郎啊郎,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改写后的这首诗更具体形象,写出了女子的相思之苦、遭弃之恨,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数字诗中的数字有实指,也有虚指,在理解上不能有偏差。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让人心旌摇荡。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何文焕不同意他的说法:“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应于后两句。所以对诗歌中的数字理解切不可拘泥。

总之,数字诗可谓别具一格,魅力无穷。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231600)和何逊“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咏雪诗静态化的白色比喻,而将银白色的雪映衬得更加醒目,且呈现出一种变幻的动态美。又如其名句“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不着一“雪”字,回避庸俗的银、玉、白等俗字,而别出心裁地用盐、花、蝶、粉这些新奇意象来描绘,再锤炼推敲出两个动词“乱”和“飘”加以点活,可谓传神写出了白雪纷飞时摇曳多姿的神韵。苏轼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与之有同工同趣之妙。

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值寒冬,下了一场大雪,于是他为我们留下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苏轼的这两首写雪的诗,极为王安石欣赏并有和章。全诗不着一“雪”,而雪景宛然,内蕴深远,确非高手不能为。

第一首诗主要写深夜大雪悄然而至的情景。“夜静无风势转严”,写出了下雪时的氛围,“无风”但却让人更感冬日的寒冷威势。“但觉衾n如泼水”,不知不觉中,雪带来的寒冷已侵入御寒的棉被,搅扰了诗人的暖梦。“不知庭院已堆盐”,化用谢安侄儿的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以盐喻雪,形象地写出了雪的色彩,而一个“堆”字则更生动地点出夜雪之大。显然,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用在这儿未必贴切。“五更晓色来虚幌”,黎明时分,“晓色”破窗而入,起床后才发现,原来一夜之间,大雪已覆盖了眼前的一切。“晓色”实际上是窗外的皑皑白雪反射进来,给人造成的错觉。“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站在超然台上眺望马耳山,幸好还没有被完全淹没,两座峰尖还昂然矗立。

综观全诗,不着一“雪”字,而“雪”已赫然降临,令读者如临其境。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其妙”也。

第二首诗则是写雪后观景,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有感而发。“城头初日始翻鸦”,大雪初霁,日照后雪开始融化,黑黑的泥土从白雪的覆盖中翻滚而出。而“晴泥已没车”则让人很直观地感觉到了积雪之深,乃至淹没了车轮,使得车难以通行。“冻合玉楼寒起粟”,俗语说,“下雪不冷融雪寒”,道家把肩膀称为“玉楼”,这一句是说人因感受到寒冷,缩起肩膀,即使这样,寒冷还是肆意侵入,让人战栗不已。这是借人的动作、感觉来写冬季雪后的寒冷。“光摇银海眼生花”,经后人考证,觉得“眼”不合诗韵、诗意,因为“银海”在道家思想中即指人的眼睛,和上句对应,这里应该用“眩”字才更合适。雪后银装素裹的世界,在太阳的照射下,满地的雪反射日光,耀人眼目,刺得人眼睛都花了。此二句妙在把前人常用的“玉”“银”这些俗字与道家谜语融合,于描写雪景奇观的同时,将一个紧缩双肩、迷眼品味的赏雪者表现出来。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3

《江雪》和《夜雪》写的都是冬天的雪景。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来源:文章屋网)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4

初冬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使得大地一派银妆素裹,心中挂念着初冬尚未凋谢的月季、等花卉以及火棘、枸骨、石楠等观果植物,想象着它们在雪中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带上相机,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去“踏雪寻芳”,领略雪中赏花的意趣。

外面早已是一片银白世界,不同的植物在白茫茫的大雪中展示着各自的风采,苍松、翠柏、青竹、枸骨等常青植物在白雪的衬托下更显其苍翠挺拔,而紫荆、合欢、紫薇等落叶植物道劲刚健的枝干上落满了白雪,犹如玉树琼枝,红瑞木那血红色的枝条就像刷上了一层红油漆,红红火火,给人以热情奔放,充满生机的感觉。

终于找到月季花了,白色的花朵上覆盖着白色的雪花,分不出哪是雪花,哪是月季的花瓣,但月季那甘洌的芳香却是白雪所没有的,粉红色的月季花与白雪交相辉映,别有一番特色,可谓“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而鲜红色的月季花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是那么的娇艳,犹如燃烧的火焰,彰显着生命的顽强。、一串红等较为低矮的草本花卉已经彻底被埋藏在雪的下面,难见其踪影,偶尔露出几枝,色彩虽然依旧,但已经被冻僵了。估计雪融化后就会香消玉损,但它们的根部还留在土壤中,等待春季萌发新的生命。

除了雪中尚未凋谢的花朵外,枸骨、火棘等植物的果子虽然不大,却色彩鲜亮,圆润光滑,如同一粒粒红色珠子,在翠叶、白雪的掩映下格外醒目,不时有灰喜鹊等越冬的鸟儿前来啄食,为寂静的雪天增添了几分生趣。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5

打油诗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便就此传开了。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

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高,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讥讽苏小妹额头太凸。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讥讽苏轼脸太长。妙用夸张,情趣十足。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作打油诗的高手。李调元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他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吟一首诗。李调元不假思索,吟曰:“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众士子听了前两句,先是哈哈嘲笑,听了最后两句才品味出此诗俗中见雅,绵里藏针,自己挨骂了,个个苦笑不得,顿时对李调元刮目相看。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回文诗

回文诗既可顺读,亦可倒读,韵自成韵,意自成意,韵味无穷。如四川射洪县安乐乡龙归寺有块诗碑,是一首十言诗,作者是清代才女吴绛雪,描写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被世人誉为回文诗珍品。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日明;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冬:红炉黑炭炽寒冬御雪风。

以上诗的每一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四首绝句,分别描写四季景色。诗的读法是:第一句顺读,第二句在上句末重复四字构成顶真,且顺读七个字,自成一句,第三、四句也如此回读成句,终成一首诗,其平仄押韵完全符合格律。如第一句可照此吟成一首咏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明日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第二句则可照此吟成一首咏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描写“秋”“冬”景色的两句请读者自己试读玩味。

再如宋朝时候,李禺写过一首夫妻互忆的回文诗,顺读是一首情诗,抒发了丈夫对妻儿的痴情眷念,想起昔日对酒当歌,眼下孤灯长寂,不由泪洒衣襟:“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迷途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廖寂,夫忆妻兮父忆子。”倒读则表达了年轻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子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途迷。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瘸腿诗

瘸腿诗又叫十七字诗,“三句半”诗,句式为“五五五二”。

相传古时有一名叫“西坡”的读书人,善作瘸腿诗。他的第一首出名的瘸腿诗描写了干旱之年抗旱的情景:“太守祈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见月。”这是一首讥讽太守借拜神来欺骗百姓和破除迷信的诗,传扬出去后,太守大怒,派人把西坡抓去,还罚他作一首自嘲诗。西坡答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坡比,差多。”然后,西坡就被发配了,行前,他舅舅去送行。他这个舅舅是个独眼龙,西坡又赋诗:“发配到云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流泪,三行。”到了云阳,地方官很喜欢他,让他做诗一首:“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金莲,指的是古代女人的小脚,横量,则讽刺了这夫人的脚实在是一双难看的大脚。这西坡,实在是一个能搞笑的歪才。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6

关键词:唐代“雪”诗意象方法技巧

“雪”在中国诗歌史上,诗人对其自然形象和演绎意象的描写、创新,可以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有“北风其凉(皆),雨雪其(霏)”、“麻衣如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写“雪”的诗句。《楚辞》中有“霰雪飞流无垠兮”、“飞雪千里些”等辞赋。曹植赋中有“飘扬兮流风之回雪”、“奏白云于琴瑟”等佳句。汉魏六朝诗人写“雪”诗更多。

“雪”自从进人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美妙比喻和深宏象征意义。“雪”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种纯客观的物象,但是它却逐渐成为华夏文艺花坛永远写不尽,流不尽的文化泉流,成为诗人某种特定感情和自然形象的信息载体。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雪”意象具有不同思想内蕴和多彩的寓意,在特定的语境中,展示出难以尽言的情感流程和鲜明集中的价值取向。他们借“雪”来抒怀言志,以“雪”喻高洁自许的自我净化,见“雪”而抒男女纯真的爱情生活,以“雪”写边关将士豪迈、壮美的戍守生活,以“雪”言喻环境和遭遇的严峻与艰危……

至唐代,“雪”诗无论从表现的情感内容,思想意蕴,还是写“雪”的方法技巧,都大大地超越前代,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和抒写,发出绚丽的奇光异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雪”诗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六朝文学(特别是梁陈二代)“嘲风月、弄花草”式的无病,而表现出唐代偏重生活美和客观生活的豪壮与开阔的胸襟。即“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①在写“雪”的方法技巧上,唐代“雪’,诗秉承前人写“雪”之经验,又渗入自己的个性和感情加以创新,留下许多千古绝唱的佳句。如:“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去日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唐代“雪”诗的内涵。

一.瑞雪兆丰年

春梅、夏荷、秋霜、冬雪历来在民歌和文人作品中被视为四时的代表性意象。“雪”又是冬天意象序列中的重要一类。诗人在“雪”诗中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一则以喜,一则以悲。

在农业生产不发达、靠天吃饭的古代,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关系、决定着黎民百姓的生计和命运。风调雨顺对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这是他们所企盼和渴望得到丰收的好年头。就连封建帝王也懂得,风调雨顺,是他们维系统治的先决条件。而文人学士,也总关情于州土的平乐、民生的苦甘。一场春雨、一场瑞雪,都会让他们激动不己、欣喜若狂而赞叹万千。唐“雪”诗中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表现出对“瑞雪”降临的企盼和惊喜,以及对丰收的热切期盼。如李世民的《喜雪》就写道:“怀珍妒隐德,表瑞伫丰年”;李义隆的《野次喜雪》又写道:“为知勤恤意,先此示丰年”。自古以来,中原地区早灾不断,冬天有雪可解决春旱,收成才有指望。看到下雪,诗人也同众多的百姓一样欢喜若狂:“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韩愈《春雪》)“冬采三度雪,农者欢岁秽。”(元结《雪中怀孟武昌》)“且将盈尺慰农夫,称觞彼此情何异。”(元镇《酬乐天雪中见寄》)。诗人们将强烈的企盼和炽热的欢欣之情凝注笔端,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瑞雪形象:“长飘卷风云,散落群峰外;拂砌花影明,交宫鹤翎碎。”(曹邺《贺雪寄本府尚书》)“雪飞当梦蝶,风度几惊人。”(苗发《雪》)“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人。”(李世民《咏雪》)“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遥御楼。”(朱湾《长安喜雪》)这些诗句中对“瑞雪”新奇、准确而生动的描绘无不反映出作者对“瑞雪”之钟爱。这种钟爱绝不是虚情假意式的低吟浅唱,无病;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期盼,带着内心的虔诚:“或云丰年祥,饥食可庶几。善祷吾所慕,谁言寸诚微。”(韩愈《辛卯年雪》)瑞雪,在作者看来显得那么崇高和圣洁,由此可见诗人爱民之心至诚、至真、至深。“今朝覆山郡,寂寞复何为。”即使“雪”再大、天再冷,只要百姓有个好收成,个人的“寂寞”和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而当“瑞雪”降临人间,在人们欣喜之同时,那些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诗人以深邃的眼光看到,所谓的“瑞雪”、“丰年”只是为富人们降临的。对于终年奔波劳累的黎民百姓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好运的降临,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残酷的盘剥和压榨:“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平地已露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朱湾《长安喜雪》)至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名句,则是通过严冬酷雪强烈地抨击贫富不均的旧社会了。

二.信美非时节的雪

一方面古代诗人企盼着“瑞雪”的降临,而另一方面,当“瑞雪”演变为“雪灾”之时,牵动着诗人们的炽热而真诚的忧国忧民之心。关注国家、关注民生、关注时事,又成为唐代“雪”诗中又一激昂、雄壮的旋律。这当中可首推刘叉的((雪车》,在“腊令凝绨三十日,缤缤密雪一复一”的隆冬,到处是一片凄凉、惨淡的景象:“饿民冻欲死,死中犹被豺狼食。完备人家千里无,烟火鸡犬何太怨。”而官吏却驱民顶风冒雪为边关送粮“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在“车辙血点点”“农夫哭刀兵”中留下的是“斯民叹息还叹息”。诗人以深切的同情心,饱含热泪地写出役夫之苦以及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可谓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充分体现出诗人爱民情愫。又如杜甫的《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老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在他人对雪必豪饮低唱极其乐之时,杜甫却是极天下之忧。在他的《雪》中,通过“雪”表达了爱君恋阙之心,可谓至真、至切:“愁边有江木,焉得北之朝。”祖咏的《终南山余雪》虽写终南山余雪之美,但他最终所关注的却是城中骤寒,不知又有多少人受到冻馁威胁:“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白居易《重赋》“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见到“雪”,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那些食不饱腹、衣不裹身的的黎民百姓。在他的《卖炭翁》中写到卖炭翁顶风冒雪驾车卖炭却被官吏盘剥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诗人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张孜的《雪诗》则写长安大雪,豪贵人家“捣椒泥”、“红炉”、“调金丝”、“下罗幕”、“斟琼液”,而“饥寒人”却“手脚生皴劈”。通过贫富人家雪天的生活对比,深刻揭示出黑暗社会的不平等和残酷。

其实,“雪”又岂止是自然现象,诗人们将“雪”引向现实社会,引向政治现实,赋予“雪”更为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意义,开拓了“雪”的新意象。白居易在《春雪》中写道:“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寒燠苟反常,物生背天阏。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或记水不冰,或节霜不杀,上将敬政教,下以防灾孽,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这里的“雪”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具有帝王政教的意义,好的政教犹如“瑞雪”降临,滋润万物;残酷暴虐的政教犹如“雪灾”带来无穷的苦难。李白的((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门。”暗喻安禄山统治下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处境,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人民的同情。上文中刘叉的《雪车》、杜甫的《对雪》以及白居易的《重赋》和《卖炭翁》中的“雪”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三.然无滓的雪

“比德”是儒家传统的审美观。即审美主体能够从自然物象中意识到人的品德美。儒家创始人孔子曾以松柏、玉石、兰芷等自然物象来比喻君子品德。孔子之后,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比德”审美观,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观点。在文学创作中,屈原以大量而广泛的自然物,象香草鲜花等来比喻品德情操。此后“比德”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被普遍运用。在长期封闭的封建社会中,不愿与世合污同流的进步文人,往往以“清流”自许,以此自豪或自哀,向着他们的对立面,即“浊流”进行抨击、揭露和嘲讽。而“雪”作为“清流”的一种自喻,通过“比德”的方式成为诗人们宣泄苦闷和标志崇高的人格美升华的载体。因而“雪”被赋予了高洁自许的自我净化的意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诗中所描绘的那个纯洁、空灵、纤尘不染的白雪世界,正是诗人内心所向往的,与浑浊的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是诗人超然脱俗、奇峭幽深的感情世界的投影。又如孟郊不仅以“雪”比喻清寒洁净,而且将“雪”这种物象的“比德”方式拓展到诗歌审美意境的广阔领域内。通过对高洁、寒冷的境界有意识的营造,展示诗人高尚淳美的审美理想。在他的《饥雪吟》、《晚雪吟》、《雪》、《夷门雪赠主人》等诗中,诗人选用质地贞洁的“雪”形象,赞美纯洁高尚的道德情操,建构高洁的审美意象。以此来与现实抗争,从而具有寒而洁、寒而高、寒而坚的独特的美学意义。除此之外,唐代一些诗人也以“雪”喻人格的高洁和崇高。如刘复《望终南山春雪》“余辉尚可借,回照读书人。”正是通过“雪”之高洁、浩渺的气韵,表达出作者追求高尚、崇高的人格,将自己的傲气与风骨展示得一览无遗。东方虬的《春雪》则在“雪”、“梅”分辨不清的描述中,盛夸“雪”有“梅”之气韵,晶莹、高洁,傲然风骨,以此印证自身的个性追求和人生境界:“春雪满空来,触处花似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唐代诗人对高山积雪、险峰覆雪分外喜爱,其中对高山、险峰之上的松雪更是情有独钟:“虽因朔风至,不向瑶台侧,唯助苦寒松,偏明后彤色。”(钱起《松下雪》)“不随晴野尽,独向深松积,落照入寒光,偏能伴幽寂。”(司空曙《松下雪》)“雪”之能“助寒松”、“伴幽寂”正是诗人人格美的表现,正是诗人“卓尔不群,然无滓”的人格追求和人格魅力。

四.片片寄相思的雪

以节序物候触发思亲、念友之情,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主人公一霎那的情感思绪。而这种情感往往深蕴胸臆之中,“苟无外物以资之,则喜怨哀乐之情无由现焉。”③情感的喷发必须有一种诱发物,而物象的变异最容易触发人的情感。独处、寂寥的人,对自然天象的变迁尤为敏感,天边一声雁唳、河畔几丝新柳、春草萌生……都可以打动人心,引起他们的思怀。同样,一场雪,也会使寂寞、孤单、身处异乡的游子、征夫,独守空房的思妇,感到心境的凄寒,更容易触动他们敏感而纤弱的神经,引发他们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李白《对雪献从兄虞成宰》)“积雪三十日,车马路不通。贫病交亲绝,想忆唯原公。”(卢仝《酬原公雪中见寄》)“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戎昱《桂州腊夜》)这些诗中,主人公浓得化不开的寂寞、悲凉的愁绪,因“雪”而起,因“雪”而思亲、念人,同时他们又借助这片片雪花,向亲人、朋友倾诉自己的牵挂和思念。

如果说“雪”是引起对亲人、朋友思念的诱发物,那么,在这凄凉、萧瑟和静寂的“雪”天,一声雁唳、几声鸡鸣、一曲琴筝,则愈发增添了他们的哀愁和悲凉,愈发激起他们对亲友、故土的无限眷恋,显示出他们思亲恋土的执着与深切。“故乡千里梦,往事不悲重。小雪沉阴夜,闲窗老病时。独闻归雁去,偏咏别来诗。惭妒红妆女,频惊两鬓丝。”(元稹《雪天》)“朔风吹桂木,大雪夜纷纷。暗度南楼月,寒深北诸云。烛斜初近见,舟横竟无闻。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李白((舟中夜雪有怀庐十四诗御吊》)“玉柱冷冷对寒雪,清商怨徵声何切。谁怜楚客向隅时,一片愁心与弦绝。”(杨巨源《雪中听筝》)都是表露这种思绪。

唐代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这苦难不仅殃及征夫,也影响到家中的亲人。多少怨女、离妇,所遭受的战争痛苦并不亚于征夫。别离之苦、征夫之恨、离妇之悲,在唐“雪”诗中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长夜孤眠倦锦衾,秦楼霜月苦边心。征衣一倍装棉厚,犹虑河雪冻深”。(陈陶《水调词》)闺中思念戍边的丈夫,寒月冷霜之夜,想起丈夫寒暖,夜不能寐,为丈夫加倍套棉做征衣,还是担心丈夫所在河冰天雪地、朔风凛凛。女主人公对丈夫入微的关怀可谓真切感人。“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诉尽思妇的悲愤,具有气宇轩昂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成为名句流传至今而不衰。久戍边关与“雨雪”相伴的征夫们同样和离妇一样,思念亲人,遥望故土,期盼着与亲人团聚。如:“风沙悲久戍,雨雪更劳师。绝漠无人境,将军苦战时。山川迷向背,氛雾失旌旗。徒念天涯隔,中人芳草期。”(皇甫冉《雨雪》)“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令狐楚《塞下曲》之一)。

五.雄浑而壮美的雪

康定斯基曾这样描述白色构成的世界的精神意义:“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作为物质属性的颜色都消失了。它那高远浩渺结构难以打动我们的心灵。白色带来了巨大的沉寂,像一道冷冰冰的、坚固的和绵延不断的高墙。因此,白色对于我们的心理作用就像是给一片毫无声息的静谧,如同音乐会中倏然打断旋律的停顿。但白色并不是死亡的沉寂,而是一种孕育着希望的平静。白色的魅力就犹如生命诞生之前的虚无和地球的冰河时期。”④洁白的“雪”也如此,它虽严冷、无情,但它却能给人以坚毅的意志力量和希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开头就展示出一个朔风怒号、白草摧折、天寒地冻的冰雪世界。在这样一个动的世界中,人的精神是震惊的、警觉的。它不容你产生凄凉哀怨的缠绵情绪,不容你沉沦到萎靡琐屑的儿女情长之中。大自然的威力调动起了人的精神活力,使你感到紧张的、意志的活力,使你心灵开阔,精神振奋,同时又让你在精神震惊之时,感到与它的冷峻的对峙关系。诗中并未诉述诗人的怨尤和悒郁,甚至他们对即将归京的武判官似乎也是淡淡的。他们刚硬的生命力足以与大自然的威力相抗衡、相对峙,这使我们感觉不到他们有什么痛苦值得我们去同情和怜悯,反会感到他们的生活自有一种情趣,自有一种壮阔之美。他们赖以对抗大自然的东西,不是外部的物质条件和虚荣的实利目的,而是内在的坚强意志力。因此我们不妨把外部大自然的威力(雪的威力),看作是将士们的坚毅精神的象征,大自然的壮美(雪的壮美),也就是他们精神的壮美。

唐代,“雪”是边塞诗人写得最多的自然景象之一,他们大都以“雪”来渲染边关的荒凉、萧瑟以及戍守边关的艰苦,但不是气馁、消极、颓唐。他们笔下的景象并不让人感到恐怖,倒是让人感到诗人表现它时,那样的欣赏、以至赞美的笔触,成为诗中人物豪迈气概的绝好映衬。开阔而雄浑,奇特而壮美,博大而辽远,不会让人感到孤寂凄凉,倒给人以劲拨、坚毅之美的享受。“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描绘了在寒雪茫茫、朔风凛冽的天气里顽强行军的场面。虽北风呼啸、泥土开裂、树枝刮断、风暴扬雪,但行军的将士们没有哀怨,没有愁忧。诗尾描绘出红旗在白雪映衬下迎风招展,充分表现出边关将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将士衣单难御苦寒,身经百战,累累疤痕。虽哀怨,但抛艰苦于脑后,置安危于度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七首》其四)诗中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军旅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但诗人却并不消沉哀怨,保持着雄壮乐观和彻底消灭敌人的豪迈与决心。“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⑤此外,李颀的《古从军行》、《古意》,祖咏的《望蓟门》,李白的《战城南》、《塞下曲六首》中的“雪”都有此类意义。

六.飞雪迎春到

善于创新的唐代诗人大胆地由“雪花”联想到春花,从严冬飞跃到春天,跨了一个季节,突破了实物形似的局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取象境界。引发出许多咏雪的佳句。刘方平“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风一时来。”这些充满春天气息的诗句,让人感到温馨、爽快,一扫寒冬萧索,俨然一派生机勃勃,春临花开的胜景。

韩愈《春雪》可谓展现这种胜景的典范之作。“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作者以春花比白雪为出发点,跳脱于简单的形似,而移情于雪,赋予雪花以人的感情,想象白雪是因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来报,诗人眼中的“雪”已不是严冬的化身,而成了春天的使者。

如果说雪的严冷、瑟索给人更多的是沉寂和窒息,那么,将“雪”看做春之使者,必会让人有一种希望、乐观、豁达的感悟。“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⑥

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它从属于某一种概念,但由于想象力的自由运用,它又是丰富多样,很难找出

“它所表现的是某一确定的概念。”⑦由此看“雪”意象系统总体上是一个模糊的意象群,包涵融汇了诸多情感因素,具有抹不掉的规定性,但同时这些意象不断呈现,重复,又变为新的象征。因此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将多样多变的“雪”的意象一一详尽地进行归纳、论述。

总之,唐代诗人写“雪”,如雪花点点、片片,五彩缤纷,气象万千。

参考书目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之《美的历程》

②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③刘永济《词论》

④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

⑤李泽厚《美学三书》之《美的历程》

⑥雪莱《西风颂》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7

梅花——让人一听到这两个字就可以联想到寒冬和雪景。

在植物当中我最喜欢梅花,因为梅花象征着坚强,所以我喜欢梅花,虽然我没见过梅花,但是我看过描写它的诗句,听过歌词带着梅花的歌曲,每当我打开带有梅花歌词的音乐的时候,我静静的坐在沙发上,那优美的旋律响起的时候,让我感到了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我它仿佛在告诉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学会坚强,不管人生的路有多艰难,都要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其实我很敬佩梅花,因为它在最寒冷的时候绽放,它用它最美的身躯让冬季不再死沉沉,它在冬季绽放,给这个冬天带了了一丝生机,让这个冬天填了一丝韵味。让我们不再觉得冬天寒冷,如果要是下雪,雪花落在梅花上,好像给梅花穿了一条连衣裙,在冬天,梅花和雪融合起来,那让整个冬天更加美丽。

我喜欢梅花是坚强和顽强,它在枯草之间脱颖而出。它是最美的,她说是最独特的,每当我看到描写梅花的诗句的时候,我都能闻到那在白雪中散发着的淡淡的梅花香气。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8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倩(qiàn)影袅娜(nuó)

渲(xuān)染脉脉(mò)含情

B.纤(xiān)细气氛(fèn)

凋(diāo)谢未雨绸缪(móu)

C.数(shǔ)落惬(qiè)意

竦(sǒng)然不屑(xiāo)一顾

D.丛冢(zhǒng)嗔(chēn)怒

蜷(quán)缩刚愎(bì)自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氽水玷污惊皇失措莫名其妙

B.干燥嬉戏冠冕堂皇奄奄一息

C.瞥见弥望投机倒把兴志勃勃

D.苍茫惦记无精打彩面面相觑

3.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______。

(2)华老栓擦着火柴,点上油灯,屋子里便了青白的光。

(3)这个储油库由于年久失修,以致造成油料_______事故。

a.界限弥漫泄露

B.界线弥漫泄漏

C.界限弥满泄漏

D.界线弥满泄露

4.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昨日,受害人金海带着那颗受伤的心,捂着那只与光明失之交臂的眼睛,向记者倾诉了开庭的情况。

B.长期以来,学生对于学校里自来水龙头长流水的现象早已见仁见智,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自觉节约用水的习惯。

C.老王这个人听起评书来,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D.杭州一搏击俱乐部给人提供一条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无可厚非,但以真人为靶标,不仅哗众取宠,更有不尊重人格之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乐观。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感染了。

C.负责人强调,必须把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等不正当行为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D.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跳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最终赢得一枚银牌。

(1)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

(2)就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

(3)简单包扎后的张丹又与张昊重新回到冰上继续比赛

(4)冰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

(5)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的动作

(6)其他高难度的动作完成得很顺利

a.(1)(3)(5)B.(1)(4)(6)

C.(2)(3)(5)D.(2)(4)(6)

二、现代文阅读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他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当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日。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两日。到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儿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吗?

我生长于江南,儿时所记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挂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儿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玩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写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该是_____。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3.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4.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字)

参考答案

《知识检测》

一、1.D2.B3.C4.D5.a6.C

二、1.明朗

2.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9

关键词:谢灵运;楚辞;用典

一、关于用典

谢灵运为开山水诗一派的巨匠,他博采众长,特别是吸收运用《楚辞》典故入诗。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指出:“康乐固富学术,而于《庄子》郭注及屈子尤熟,其取用多出此。”黄节先生也曾慨叹说:“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两人皆指出谢灵运诗歌运用《楚辞》典故的事实。关于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济九三,远引高之伐;……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盘庚诰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所谓事类,即是用典。刘永济解释说:“文家用典,实乃修辞之一法。用典之要,不出以少字明多意,其大别有二:一用古事,二用成辞。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这里所谓的典故,是指凡引证历史事实或前人言语入诗者,是就“用事”与“用词”而言,在本文专指用《楚辞》之事,用《楚辞》之词。现存谢灵运诗歌有104首(其中3首存目,依顾绍柏的《谢灵运集校注》),包括19首乐府诗和85首杂诗,这些诗歌中大量运用了《楚辞》典故,本文拟对他诗歌用典的内容进行分析。

二、运用神话传说

谢灵运诗歌中所用的神话传说多为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及仙境之物。如《顺东西门行》:“挥斤扶木坠虞泉。”扶木,神话传说中的树名,又名扶桑、若木。顾绍柏先生认为扶木取自《楚辞》屈原《离骚》:“折扶木以拂日”。王逸注云:“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作者这句话是说,挥斤砍下若木枝条拂拭太阳,也无法阻止太阳下山,黄昏降临。旨在说明时间过得太快,表达作者的迁逝感。《缓歌行》中的“飞客结灵友,凌空萃丹丘”出自《楚辞》屈原《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丹丘指仙人所居之地。“娥皇发湘浦,霄明出河洲。”其中“娥皇”传说是尧之女舜之妃子。这里实指娥皇、女英两人,因受字数限制,故举偏以概全。二人死于湘江一带,成为湘水之神,称湘君。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帝子指湘君。《缓歌行》这首诗为拟作,内容为描写仙人生活,故诗中多用神话传说。??山、石林皆为神话传说之地,川后、天吴分别为神话传说中的河伯和水伯。

三、关于景物描写

谢灵运诗歌汲取《楚辞》对景物描写的手法,前人早有论述。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里说:“详谢诗格调,深得《三白篇》旨趣,取泽于《离骚》、《九歌》,江水、江枫、斫冰、积雪,是其所师也。间作理语,辄近《十九首》。”陈祚明明确指出其诗歌师法《楚辞》景物描写。

纵观其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物的描写。描写春景,充满了生机活力,如《东山望海》:“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描写在春天的某一天早晨,太阳冉冉升起,“我”出外散心,在山顶上看海,希望排解忧愁。描写夏天的景物,如《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翰,幽簧未为?”。描绘了一幅夏日图画:夕阳照耀着茂密的竹林,竹林长的很茂盛,显得十分幽深,竹林在夕阳下尚可以穿行。描写秋景,显得有些萧条,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袅袅秋风过”。描写冬天的景物,如《苦寒行二首其一》:“岁岁曾冰合,纷纷霰雪落”。天上下着雪,地上已经结冰了。冰天雪地的冬天,是那么的寒冷。

谢灵运诗歌对山林物色的描写,也十分有特色。他笔下的山,是险峻的。如《泰山吟》:“??????d,触石辄千眠”。在云气笼罩下的山,恍若仙境。如《泰山吟》:“石闾何??蔼,明堂秘灵篇”。他笔下的竹林,是幽深茂盛的,称之为“幽篁”。还有对傍晚太阳的描写,如《善哉行》:“景跃东隅,??晚西薄。”描写太阳下山的样子。“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傍晚时清淡柔和的阳光,使作者忘记归去。

四、意象的运用

谢灵运诗歌中多次使用了香草、美人等意象,如:杜若、兰、桂枝、薜萝、兰苕、芙蓉、白芷、绿?、山阿人、美人等等。在《楚辞》中香草、美人有特定的含义,谢灵运汲取《楚辞》香草美人的手法,在他的诗歌中香草、美人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先说香草意象,在谢诗中,香草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象,象征了谢灵运所向往的高尚的人格,“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东山望海》)。若,香草名。《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游南亭》:“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兰,芙蓉,皆为香草,象征着品行高洁。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谢灵运的恃才傲物。懂得他的苦乐。他诗中的“美人佳人”大多喻指朋友、知音,他的诗里处处透露对知音的渴慕。那在现实生活中谢灵运有没有遇到“赏心人”呢?从《从斤竹涧越岭西行》一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诗这样写道:“想见山阿人,薛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元刘履《选诗补注》曾对此诗作了详细解释,他说:“山阿人,《楚辞》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本指山鬼,是时庐陵王已死,故托言之……事昧,谓庐陵王为徐羡之僭废,寻复见杀。及己亦因此而出也。”看来谢灵运的美人、知音,应该是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真死后,谢灵运作诗表现了对义真的怀念,以及对徐羡之等的不满。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石门岩上宿》:“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昧发”。这里的美人指的应该是刘义真,或者是谢灵运苦苦寻觅等待的知音,这一等待的形象来源于《九歌·山鬼》。

五、思想情感的抒发

描写冬雪的诗句篇10

我想,唐诗里如果没有关于雪的诗。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没有,唐诗的百花园里就会少了一种花,它是雪花。雪花虽非植物的花,却有各种植物的的花所不具备的白艳、凄丽、冷峻和深刻本性的壮阔和深邃。唐诗里如果没有飘着雪花,就会少了一份美丽。

我这样想的时候,是在1964年的一个冬日。那天,我在甘肃河西走廊黑河边上一座破败的旧宅的断墙上坐着,读一本纸页发黄的《全唐诗》。下了几天的雪停了。南边的祁连山。北边的合黎山,中间的平原,都被白雪覆盖,倒淌的黑河在白雪中全无了踪影。明长城像一匹白色马,不知要奔向东还是奔向西。大太阳照着,天地一片大光明。我像读1000年前的唐诗一样,读1964年冬天的雪。读诗如同读雪,诗和雪同读。这时读唐诗,怎能不读唐诗中关于雪的诗呢?我这一次又被随手翻到的关于雪的三首诗感动了。

一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此时正在唐代武判官归京的路上的一段。但我这个后来者是见不到这位戌边之人了。却见过诗中的风景。虽是虚拟的春风,但片片真实的雪花中。每片都映现着中国历史中最繁荣强大时期大唐的雄伟气象。和唐代人民报效祖国、守疆扩土的精神理想。雪和人一样悲壮苍凉。我看见唐人东归的行列从历史深处走到我面前。这行列中的文人也和战士一样。精神强壮,人格尊严。不像现今一些知识分子那样懦弱无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也是从东方过来的,正不知何时才能踏雪归去。

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路”风景,正是我此身所在之地。唐代诗人强烈的乐观人生在黄云白日北风吹燕的雪中。安慰着我孤寂的天下无人能识的诗情,接受不久就来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炼火,也能在很久的日后,启发我写一首以《别董大》为参照系的描述。一个被通缉的边疆流亡者的诗。

一首是东方虬的《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这是江南风景了;也是唐人胸襟,不仅恢宏,而且细腻,只能在思想自由的盛世存在。我只能冥想,何时再到江南雪中,辨识梅树上哪朵是真梅,哪朵是雪花?

那时我想到,由于有了唐诗,唐代的雪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头的雪花;“雨雪纷纷连大漠”。恐怕雪花有六瓣,也和唐诗有关。唐诗关于雪的诗。是六瓣雪花的一瓣。唐诗和唐朝的雪花,还没有什么空气和精神污染。

那时以后,44个冬天的大西北的雪花在我眼前飘过,我还是像读诗一样读雪。读了44个冬天的大西北的雪。由于空气的污染和环境的损伤,我眼前的雪花越来越变形了,有些稀薄了,有些衰弱了。有些失色了。

前数年,我接到地处北国的黑龙江诗人沈学印的若干诗集。我想。一个常年生活在多雪地带的诗人的诗集中。必定会有关于雪的诗。如果真的没有,那该是很奇怪的。

果然,我在沈学印的诗集中,找到了关于雪的若干首诗。其中的10首,给了我雪的美丽。雪的灵动。雪的翱翔,雪的感悟。

沈学印诗中的雪。有着历史的纯净,似乎是由唐代的天空而生成,飘过了1000来年,又毫无损伤地落到诗人的身上。读沈学印的关于雪的诗,最好和唐诗中关于雪的诗联接起来读,这样则会由冷净之美变成炽烈之情,别有一番由历史到当下的大意味,大意境。

《吻雪》,飘洒着天然妙成的童趣。诗人用一颗完全的童心来迎接拥抱雪。在雪中,诗人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并且把雪也变成了一个孩子。两片雪花,两个孩子;其实是两片纯真。两片诗意,在进行最亲密的接触。“最后一场雪落在脸上/很快地溶化了/她舞着光洁的小手/轻轻拍打我/在我的额头间呓语。”――这是雪对诗人的抚慰。“迎着落雪的方向/我掬起了一片/捧在手里淌成了透明的梦/吮吸流向心头的涓涓细水/我把孩子般的笑脸贴在了/雪的肌肤上。”――这是诗人对雪的真实回应。“春天来了/我也该寻找来路回家”。双方在爱的交流中有了共同的方向,向着春天进发。沈学印的诗笔。在这里挖掘出了自然和生命深处的原始性灵,给雪以人性,让人返回童贞。雪和人都做出了孩子的古朴动作,象征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赖。彼此融洽,共生共存。

《飘雪》,以其强大的比喻力量,使无声的雪片,有了声音,有了轰响,有了穿透的力量。雪仍然是一个可爱的孩童,“舞着洁白的小手/拍打纷纷的电键/唱出声声信息/发来片片报件”。而人却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受惠者:“我捧起了一片两片/给山里寄去一个初绿欲来的春天。”雪落有声――拍打键盘;片片雪花――电码行行。这种新颖而贴切的比喻,在中国诗歌中是首次出现的,而其姿态,却是妩媚悠然,摇曳生姿的。

《雪的馈赠》。像崇敬大自然无限力量的虔诚信徒一样,表达了对雪的感恩。也是对“瑞雪兆丰年”的中华农谚做出的最美丽的解读。诗句像祷语。“开花的棉田”。“小鸟的翅膀”。是具有宗教象征的符号。“一个缠绵剔透的季节”堆砌起来以后,“一枚枚白色的蝴蝶结挂在来时的路口,”这又是现实世界的人间语言了。天上人间,幽邈灵动。

《暖冬》。由雪的两幅画面构成。一幅是市井的风俗画:“今冬的雪下的大而且勤/路都被镀上一层脑白金”。鸟儿觅食和檐滴春韵都是常见的,但把雪不寻常地比喻成“脑白金”,却是雪的美学价值陡增。一幅是建筑工地的繁忙景象:“今年的建筑工地格外地攀升/雪都下了好几个时辰”,这也是常见的,但“脚手架上的人却嫌阳光离得太近/要不打着花伞的你怎么给冬天发来了短信”。又猛然使画面飞离沉重的尘世,幻作成光明绚丽的仙境。诗人对暖冬之雪,情景互生。先写一会。宕开一层,又有新见,极现生活繁华乐观的一面。

《融雪》,是给正在融化消亡的雪所作的一首挽歌。对必然不永之物的留恋,本是诗人性情。“季节的尽头已悄然改变了颜色/苍白的天国淡化哀伤的离愁”。诗人把雪放在春天的祭坛上。凄美的诗语如舒缓低回的哀乐。旋律渐变后是明丽的祝辞:“天穹下渐暖的晓日微拂初醒的绿柳。”死亡诞育生命,安魂的余音袅袅。离情虽也缱绻,但格词是健朗的。

《走出冬至》。这一天的雪景很不寻常。雪花不再轻盈,颜色有些灰暗。因为这一天是24节气中的冬至,是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天走到了极点,此后便是最寒冷的“三九”。虽然诗人有些误解,并不是“冬至,冬天真的轻盈而至”,但诗中冬至的沉重阴冷的氛围却也弥漫而至:季节“把我扔在长夜飘雪的路口”。而更有“漫天的雪絮扬花在我的心口”,诗人已是像季节的弃儿一样在大雪中迷茫若失。雪花隐蔽了漫天欢喜的一面,露出了压抑悲凉的另一面。但诗人最后给这最长暗夜的“夜梦”开出了一副有效的解药:在“忧郁的天空被春雨打湿”的时刻,有“另一片洁白如絮的梨花/翘首地迎候”。这副解药就是真实的梨花。放在诗境的两端,互相映照。由暗而明。足见诗人自我慰籍的乐观天性,亦是诗人遣情人物的功力。

《寒意》。勾勒了商品社会混乱无序的雪景。雪变得沉重,不再洁白,成了“干涩的脚步走过十字路口”后,被行色匆匆追求物欲的行人所踏过的商业步行街的脏雪。“雪地里有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在冬天的额头叫卖红薯地瓜”;“雪后的人们都变得一片咳嗽”;广告牌挡住人们“困倦眼帘”的视线,嗓眼沙哑发干,已不是往昔雪后天地通亮,空气清新,人们心情舒畅的景象。这首诗或许是现代史诗第一首揭露商品玷污白雪。实质是商品玷污社会的诗作。冬天额头上的叫卖声和雪后的一片咳嗽,是失去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的标识性声音,说出寒意并非来自白雪。诗人的慧眼,不只是看到白雪之美,更看到了白雪下面简直就是白雪上面的社会之丑。且寄语警人,令人过目不忘。

《初雪,冬夜的心情》,把一样晶莹纯洁的白雪和爱情关联在一起了,一个人在“第一场雪下的纷纷扬扬中”思念流浪在外的恋人。“愿我虔诚的诗行/化作一枚吉祥如意的雪花/幸福地飘落在你的身旁。”白雪纷纷。天地连绵。远近交接;以雪传情,是可以到达恋人心中的。诗人所选传情之物极为妥当。是写成好诗的大意境,但失之诗语拖沓。意象不甚鲜明。

《雪中。柳枝笑了》,一棵雪中柳树的逼真素描。柳树被大雪“压弯了柳枝/垂向这边,那边/一半含玉/一半露干/然而,它笑了。热泪含着珍珠在闪,在闪。”因为“是太阳出来了/射出满天的红光和金线,银线!”这是一首很讨人喜欢的小诗。隐蔽的意象转折中,让人分明看到在遥远的小兴安岭上,一棵柳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由于身上的白雪融化而轻松起来,好像笑了,流出了喜泪。春天逼近中。太阳下融雪的一棵柳树,形象已被人记住,且神韵天然。

《春音伴着春雪来了》,以春音为春雪的背景音乐,使雪有了声音。春音配合着春雪的多样性,是多音部的;冰雪融化的声音。植物抽芽萌动的声音。归雁长空鸣叫的声音,在“雪影、雪晴、雪霁、雪光”的时序和“雪谷、雪野、雪原、雪涛”的空域中,一起欢乐鸣响。于是“枝干透着淡青/枝头绽放花苞,”春天唱响春音在春雪中前进。此诗精于用字(但亦有个别字不甚稳妥)。突出声音刻划,音响情趣韵度飘扬,使人在雪的声响中赏雪,别有情趣。

沈学印以诗写雪,是在年年岁岁有雪的日子,对雪观之思之感之,人在雪中,心中有雪,心与景会,而欣欣然写出的。他从第一场雪写到最后一场雪,从冬至写到融雪。从城市的雪写到农村的雪,从冬雪写到春雪。几乎在每首诗中。都从雪中看到春天。表达生命循环回复之情,他的雪不只是和冬天。而大多是和春天相伴的。他写雪中的人物、雪中的爱情、雪中的脚手架、雪中的广告牌和叫卖者、雪中倔强的树,等等,他写尽了北国的雪。把他这10首关于雪的诗排列起来,就是一幅银白色的绘画长卷。这极像现代派立体综合主义的画作。把遍布天地间的雪花进行美学分割。再把最美者或最具象征者缝接组合成诗。而诗人写雪,实际写的是有雪引发的人的感情。和在白雪中黑白分明更彰显了社会。在诗歌的雪中。诗人像一个孩子拍着双手迎向雪花,一派欢喜,对生活充满希望;又像一个哲人。在雪中思考着白雪掩盖不住的社会丑陋;也是一个在雪中净化了的恋人。雪花是他永飘不坠的情思;又是一个雪地里的鼓乐手。在雪中奏响了激情的迎春曲。

多雪的俄罗斯的诗人是善于写雪的。如普希金、阿赫玛托娃,晚近的叶甫图申科等等。当我再读着沈学印关于雪的诗的时候。不能不想到他们,想到了他们创造的雪的美丽形象――这些异国情韵的雪的形象。同时,我也想到了鲁迅散文诗中雪的美丽形象。他的南国的雪,北国的雪――这是祖国的雪的形象,是我们最强大的古代祖国唐帝国唐代诗人的雪的形象的现代版。当代诗人沈学印也创造了自己的当下的雪的美丽形象,有着异国和祖国的雪的天姿气韵。雪是易逝的,雪的美也是短暂的。但正如弗洛伊德在《论非永恒性》一文中所断言:“美的短暂性会提高美的价值,非永恒性的价值是时间的珍品。”一代一代的诗人的写雪的诗。就是时间的珍品。雪在诗中获得了自己的永恒性。

沈学印另外一些写雪的诗,如《雪悟》、《冬天》、《冬季》、《冰雪》等等。却都像是勉为其难,激情不足之作。在艺术表现上,显得语言粗疏,以概念词语代替直性真情,缺少天然浑成的情趣。再如《雪山》,其实像是一首歌词,作为诗看,则是浅显直露了。

我读沈学印关于雪中的诗,并发生上面的感想。是2008年1月在兰州的雪中。我重到生活数10年的兰州,原因之一是想再看一看雪。雪是看到了。由于兰州空气严重污染。看到的是小雪。而此时。大半个中国。中国的南方,下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雪。2月5日。我俯瞰着南中国无边无际的白雪,向深圳运动。这场大暴雪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大尴尬。我构想了一首诗《2008年1月中国大雪之一》,“大雪压断了高速公路/大雪压断了高压电线/大雪压断了人的神经/蓝口罩封住了人的嘴/黑口罩封住了人的嘴//大雪趴在人的假眼皮里面/大雪趴在人的假睫毛里面//人们害怕看见唐诗里的雪/人们害怕看见宋词里的雪//全中国没有堆起一个雪人”。中国人民是最有忍耐精神的民族。擅长吃苦,肯适应,也能奋斗,终于打退了雪灾。我又构思了一首诗《2008年1月中国大雪之二》:“衡山雪花大如天//大雪下得全社会一片白/自得人眼睛雪亮雪亮/看清了生活并不想雪那样轻柔//北方有雪现在南方也有了雪/东西南北中全国一片白/消灭了悬殊消灭了差别//中国的雪雪白雪白/中国的血血红血红/雪由严寒来雪向温热去//太阳出来了/雪回到春天过春天/人回到春节过春节//中国流出了黄河长江两条喜泪”。

由我的这两首关于雪的诗,我又一次想到了沈学印那首关于雪的诗《寒意》,他给我的“寒意”是很深刻的,我在彻骨的寒意中想到那个有名的诗句:“雪后人们都变得一片咳嗽”。这个诗句和俄罗斯文学那个有名的句子――在冬雪中“严寒而通红的鼻子”,同样具有表征温暖全无的痛苦的经典意义。沈学印的这首《寒意》,我特别要指出。具有普世性和普时性,具有极其锐利的穿透力,穿透白雪,穿透白雪下面的土地,最终穿透白雪下面土地上面的社会。《寒意》既便作为描述2008年1月中国雪灾的诗,也是很适时适事的。《寒意》像谶语,又像预言。为什么“雪后人们变得一片咳嗽”?想一想就明白了。

生活在下雪地方的人是有福的。生活在不下雪的地方、但肯读关于雪的诗的人也是有福的。中国的雪在今后无尽的冬天还将继续落下,中国的诗人们还将继续写关于雪的诗。沈学印也将会继续写雪的诗。我也会的。

中国今后的雪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