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翻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3:45

出师表翻译篇1

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3、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4、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5、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6、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

7、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8、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

出师表翻译篇2

关键词:英语原版电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教学理念的发展和教学设施的改善为英语原版电影进入大学英语课堂辅助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客观条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电影,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状态、加强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输入,合理运用英语电影中的中文字幕还可帮助学生提高其英语语用能力和翻译能力[1]。笔者主要从改良教学材料和手段的角度论述英语电影在提高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及培养其翻译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促进意义。

1.大学英语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翻译能力是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终极体现,是广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语言能力之一。但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翻译教学却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首先,我国现有翻译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有调查显示,多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有近半数不满意翻译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认为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他们体会不到翻译的乐趣[2]。相比之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情况更不乐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技能是排在听、说、读、写之后的第五项技能,往往得不到广大教师的特别重视;翻译能力的提高要以较扎实的语言技能为基础,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提高以上四种基本语言技能已属不易,难有更多余力钻研翻译。其次,大学英语的课时安排和师资配备也无法保证大多数学生接受翻译理论和技巧方面系统专业的指导。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翻译训练章节通常都是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对翻译能力的要求[3],以书面语句子操练为主,且内容有限;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并非是翻译专业科班出身,难以进行系统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关翻译的内容往往留作补充材料让学生自学。因此,要进行有效的翻译教学,就有必要借助新的教学材料改变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而配有中文字幕的英语电影正是上佳选择。

2.英语电影对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的促进意义

(1)英语电影丰富了翻译教学的素材,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更新变革。

电影对白提供给学生教材书面语之外的实用口语,丰富了翻译练习的素材;对照中文字幕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参考、学习一些较高水平翻译工作者(字幕翻译)的翻译成果,较好地解决了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教师在提高自身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用理论解释和分析已有的翻译成果比生成新的翻译成果更易把握),组织学生就学到的翻译技巧对选定的电影对白和字幕进行讨论,品味某些译文的精妙,质疑某些值得商榷的翻译。由于电影连贯的情节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能比教材中的翻译实例提供更多的讨论空间(教材中的实例大多是为说明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而特意挑选的典型句例,一般不存在异议),这就迫使教师难以对译例一言定论,学生也有了参与的愿望和机会。翻译教学也就有可能从学院式的封闭式教学体系转向开放式教学体系,既有利于学生实践翻译技能,又使其体会到翻译的乐趣。

(2)电影中的巨大信息量可完整展示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日常言语中诸如停顿、音高、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等副语言因素对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影响很大。而两种语言承载的不同文化和言语发生的语境有时甚至决定了翻译的成败。在一定情况下,语境确定话语意义的作用要远大于词语本身,因为语境比词语本身更能表现出话语的特殊意义[4]。而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关翻译的章节内容往往以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地介绍翻译技巧为主,如果不了解语言之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读懂原文词句就能做好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英语电影,情节的推进为学生充分理解电影对白提供了完整的语境,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展现副语言因素方面,电影中真实再现的日常交流也更优于各种书面文字资料。因此,尽管口头语言的翻译超出了《课程要求》的范围,但通过对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的解释说明能让学生对翻译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对其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

3.英语电影中可供开展开放式翻译教学的丰富素材

电影蕴含的丰富信息使其包含了翻译教学和训练需要的几乎所有材料,但借助英语原版电影来深化翻译教学还应建立在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的前提和基础上。原则上,教师主要应利用英语电影来使学生认识翻译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帮助他们有效整合课堂所学的翻译技巧,最终提高其语言综合能力。以下几则实例主要用来展示英语电影可用于翻译教学的部分素材,对教学中的具体操作不作详细论证。

(1)利用电影中的谚语、俚语的译法加深学生理解语言文化异同在翻译中重要意义。

谚语和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通俗话语表达深刻思想的语言精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包含着民族群体的整体价值观和对世界万物的共同认识。许多谚语或俚语都伴随着典故而生,加之民族间价值观的差异和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使得由简单语言文字构成的谚语或俚语成为外语学习中的难点。其浅显的语言恰恰是翻译中的陷阱,在观影过程中提起讨论可以引起学生对该现象的足够重视。

monaLisaSmile(《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笔者开展教学的必选影片之一。除了内容健康、情节动人外,电影中丰富的语言对白,尤其是多处出现的谚语和俚语更增加了这部影片的教学意义。影片开始不久,三位教师讨论一位有个性、爱出风头的女学生和她身为校友会主席的母亲时有如下一段对话:

a:Betty’sjustayounggirlflexinghermuscles.

B:SowasLizzieBorden,andhermotherwasn’tpresidentofthealumnaeassociation.

C:that’shermother?

B:apple,tree.(中文字幕:有其母必有其女。)

教师a和教师B提起了刺头学生Betty,以及和她个性相同且颇有社会影响力的母亲LizzieBorden。新来的教师C惊讶二者的关系,而教师B只回答了两个单词“apple,tree.”来予以确认。

在这段对话中的“flexone’smuscles”也是俚语,意为小试身手、显示实力。此处的翻译并不复杂,学生借助词典可以自己把握。而不易把握的正是看似最简单的单词“apple,tree.”。根据语境及apple与tree的关系,部分学生可以猜测教师B的回答是在肯定二者母女关系。但中文字幕显示为“有其母必有其女”则让人找不到此译文的出处和依据。其实,“apple,tree.”应是“theappledoesn’tfallfarfromthetree.”的变体或缩略表达。只有非常熟悉这一谚语的人才会在交流中对其进行缩略,也只有理解了这一点,译者才可能给出正确译文,仅凭词典无法查到此处“apple,tree.”的确切意义。但同一影片的另一译本则将此句译为“如假包换”,显然是偏重于考虑交际中的语境及对话的相关性和流畅性。值得一提的是,在知道了该谚语的完整表述后,有学生提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更像是“落叶归根”,这都是教师需要小心处理的问题,也恰恰体现了理解和把握谚语、俚语对于翻译的重要意义。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多处谚语、俚语式的特殊表达,表现出了各自的文化内涵和对译文的影响。如“Don’twashyourdirtylaundryinpublic.(中文字幕:家丑不可外扬。)”则更体现了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异同。该英语表述用生动的文字――“别在公共场合洗自己的脏衣服。”传达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处世哲学,一方是拉家常式的讲述,一面是讲道理式的劝诫,却体现了两种文化共同的价值观,这其实还可被教师用作说明直译、意译关系的素材。

(2)电影可以提供翻译实践中需考虑的包含文化因素、情节语境及受众群体在内的大语境。

电影除了传承文化、表现生活,还应该娱乐大众。电影的娱乐效果主要落实在观众身上。其实,任何需要翻译的语言文字都有其受众,受众群体是一个分层级的结构,各层级具有职业界限、教育程度界限、专业非专业界限等。任何作品都不可能获得“受众群体”异口同声的首肯或否定[5]。因此,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也自然是翻译时要考虑的语境因素。

KungFupanda(《功夫熊猫》)以美国动画电影的表现手法来讲述中国的传统武侠故事,将纯中国元素展现于世人。对于这样一件作品的翻译,任何一个中国人恐怕都有发表意见的欲望和资格。首先对于“Dragonwarrior”这一身份的翻译就有多个版本,比较流行的主要是“神龙大侠”和“龙斗士”两种。对于喜欢网游的青少年观众而言,“龙斗士”更受欢迎,因为它听起来更像是网游人物的身份,且符合部分网游中崇尚打斗的激进成分。而推崇传统武侠文化的观众自然倾向于“神龙大侠”,在他们心中“侠”大于“武”,所以尽管“warrior”是武士的意思,译为“大侠”则更传神。而将“Dragon”译为“神龙”既体现了中华文化对龙的崇拜,又体现出视需要对原文进行信息增减的具体翻译策略。

影片接近结尾处,豹子见到熊猫得知这便是神龙大侠并欲与之一战之前轻蔑地说:“You’reapanda.whatareyougonnado,bigguy?Sitonme?”(你就是只熊猫。你能怎样,大块头?坐在我身上吗?)。应该说,此译文过于平淡,毫不出彩。另两种翻译版本则各有优势,译文甲:“你就是只熊猫,能奈我何?泰山压顶吗?”;译文乙:“你就是只熊猫,想干什么?一屁股坐死我?”与译文乙比,译文甲很好地融合了中国武侠文化,“泰山压顶”是武术中的技击招数,“能奈我何”也是武侠作品中的标准用语,完全符合豹子武学大宗师的身份。而译文乙则胜在符合影片喜剧氛围的大语境,看之令人发笑。虽欠缺文化特色,却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稍后决战中出现了熊猫肥大的臀部坐在豹子身上的特写镜头,更折射出译者在译文中增加“一屁股”这样信息的妙处。这两则译文孰优孰劣,也只有留待观众和学生自己去思量和评判。

(3)电影中丰富的语言信息还给论证可译与不可译提供了话题和材料。

可译性问题一直是翻译理论研究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其实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是否能够用另一种语言完全确切地再现出来[6]。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在该问题上过于纠缠,但电影中某些语料恰可用来讨论和说明该问题。英、汉语言间的具体差异和原文作者的特殊表达意图都可能使可译性受到限制,这些情况往往在电影中都会出现,可以成为有用的教学材料。

美国动画片theLionKing(《狮子王》)中,当猫timon与野猪pumbaa见到小狮子Simba后有一段对白体现出由多义词产生的表达效果很难甚至无法完满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timon:Gee,helooksblue.(中文字幕:我觉得他有点Blue嘞。)

pumbaa:i’dsaybrownishgold.(中文字幕:我倒认为他是金黄色的。)

timon:no,no,no.imeanhe’sdepressed.(中文字幕:不,我说的是忧郁。)

这几句对白的喜剧效果关键就由多义词"blue"(蓝色、忧郁)产生。但由于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多义词,相似的表达效果无法直接对译出来。电影中的中文字幕也只能将第一句话中的“blue”用英语单词来表现,对于懂英语的观众来说,这种方式可以部分还原作者想制造的效果,但对于不懂英语的观众则没什么意义。

另一部电影augustRush(《八月迷情》)中也有一句因原作者有意为之而难以转译为汉语的台词。当小主角evan第一次遇见流浪小孩arthur,后者在介绍自己的生活经历时讲道:“myparents?theyain’tgavemenothing.(中文字幕:我父母?他们什么也没给我。)”无论从电影人物对白的上下文和电影情节的大语境看,这句话的翻译在意义上都是可取的。在细看之后,有学生指出此处译文有误,原文应为双重否定,该译成“他们什么都给了我”。这样一来,其意义又与语境相悖,且无法解释话语中明显的语法错误。其实,此处的错误应该是原作者刻意为之,有无其他原因一时间无从考证,但最有可能的是为了表现流浪儿受教育程度低、语言表达不畅这一细节。但要用汉语把这一信息很好地和话语意义融合在一起并表现出来却难以实现。类似的情况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中时有出现,在翻译教学中都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

4.利用电影辅助开展翻译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电影蕴涵的语言文化信息丰富多样,适用于诸如听力、口语、文化和翻译等多方面的英语教学。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影片、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组织不同的课堂教学,具体到翻译教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中文字幕是开展翻译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供学生参考和学习。但字幕翻译的水平良莠不齐,有些甚至错误明显,并不都能作为译例讲评。教师应在备课时做足准备,有所取舍。与别种翻译教学、训练一样,再精妙的中文字幕翻译也不宜作为终极范本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而应该使教学处于一种开放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2)完整播放电影较为耗时,截取片段又难以保证情节的流畅和完整从而影响到翻译中的语境,并降低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时机应予以充分考虑,鉴于课时安排和翻译技能在《课程要求》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可以在利用电影开展听说训练或进行文化输入的过程中挑选合适内容适时开展翻译教学。

(3)任何学习行为都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课后的自主学习才是学生获取进步最有保障的途径。电影教学活动颇为费时,不便反复进行,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为重点,让其学习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5.结语

英语原版电影以其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展现了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潜在优势。合理地利用电影中的中文字幕,可丰富翻译教学素材,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师资的匮乏,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对有效开展翻译教学活动意义重大。

需要注意的是,翻译能力尽管是广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语言能力之一,但毕竟要以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为前提。在开展翻译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有所监控,不能为了翻译而翻译。加之大学英语课时紧张、《课程要求》对各项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管何种形式的翻译训练都不宜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利用英语电影开展翻译教学应与其它语言能力训练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信在教师的合理利用和安排下,英语原版电影应可发挥其传统教材所不具有的优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加深对翻译的认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满星.对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一点思考――论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胡东平,王建辉.基于市场需求的翻译教学的混沌认识及其应对方略[J].外语界,2009,(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nida,eugene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60.

出师表翻译篇3

关键词:误译;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1-02

“经贸翻译”是本科俄语翻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翻译方法、经贸知识完成经贸翻译活动,使其胜任未来的经贸翻译工作。学生在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误译现象,有必要进行分类,探究其中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策略,完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本文误译指,“人或机器在将甲语转化为乙语的过程中偏离、遗漏或歪曲甲语文化信息,导致译语与原语信息量不等,译语受众无法获得与原语受众极似的交际效果的活动。”[1]

一、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类型

学生在经贸翻译练习中暴露了各种误译,但大体可归为语言基础类、翻译方法类、综合知识类等三大类,三类就错误的程度而言,可分别对应不对、不当、不准。

(一)语言基础类误译

语言基础类误译是因双语语言基础欠缺而造成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低级误译,主要体现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三方面的误译均可出现在理解和表达阶段,体现于原语和译语两个角度。语法性误译最为常见。俄译汉时,原文语法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却出现了语法错误,更有甚者,原文语法理解已经出现错误,汉语表达时意思必然歪曲。汉译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难于俄译汉。此时,原文语法理解虽不成问题,但译文表达时语法错误较多,大多影响意思的传达。语义性误译略少。俄译汉时,原文语义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选错了个别词、短语或小句,影响了原文语义的传达,或者原文语义理解失误,汉语表达意思偏差较大。汉译俄时,原文语义理解尚可,但译文表达时词、短语或小句所传达的意思与原文差距较大。语用性误译偏少。偏少是相对前两者而言,因为经贸翻译的对象大多为合同、说明书、信函等具有一定规范的文本,这些文本的翻译一般停留在语义对等层面,只有少量广告、商标词、经贸会谈等领域的文本体现一定的创造性,翻译时一般会追求语用对等。学生往往拘泥于语法和语义意义层面的转换,对语用意义的传达不够灵活,俄译汉、汉译俄均可见。

(二)翻译方法类误译

翻译方法类误译是因翻译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中级误译,主要体现在全译、变译策略和方法使用不当。如上文所述,经贸翻译涉及领域广泛,不同领域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经贸合同属法律文书,语言严谨、精确,需采用全译策略,将原文逐字逐句译出,而翻译转换过程中为解决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需运用其中的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等方法。学生往往对原文过分依赖,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进译文的顺利表达。再如,基于几十份材料翻译出一份市场开发调查报告,变译策略是最好的选择,运用其中的摘译法选择关键信息翻译,省时省力且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没有变译概念,也不敢尝试,一是认为没有完成翻译任务,二是不能选对核心信息。

(三)综合知识类误译

综合知识类误译是因综合知识不足而形成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高级误译,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三方面。经贸翻译,不同于通常所做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学类翻译,是经贸领域的专业翻译活动,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且译者应有良好的经贸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学生往往把一个专业术语译成普通词汇,从而影响了整句、甚至整篇的理解和表达。经贸领域中的某些文本,无论是原语还是译语,都具有自身特有的模式和规范,翻译时应遵照译语规范进行转换。学生在双语转换时往往忽视甚至漠视不同语言文本间的差异,从而使译文显得不地道。社会经验是译者重要的财富,缺乏社会经验,文本中大量的百科知识难于理解,译文自然显得生涩难懂。学生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平时不注意积累,翻译时又懒于查找资料,错误便不可避免。

二、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溯因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所体现的种种误译,大多应归因于自身基本功不牢,而教师不够完善的培养方式和不理想的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一)学生努力不够

首先,学生没有良好的基本功。俄语是一门较难的语言,俄语专业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然而,学生用功不够,语言基础不牢,低级错误常见,某些句段翻译得支离破碎。其次,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学生认为“经贸翻译”不是专业基础课,未来也未必搞经贸翻译工作,所以不肯付出大量时间钻研,不肯努力追求更好的译文。再次,学生分不清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学生仍然以为,经贸类文本的翻译如同专业基础课上的翻译练习,目的是提高译的能力,只是换成经贸类文本而已。其实,“经贸翻译”课是专门培养学生经贸翻译技能和翻译理念的翻译课,而非学生理解的作为提高语言能力的教学手段。

(二)教师培养不足

首先,翻译基础打造不足。教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接,“基础翻译”阶段没有为学生打造优良的翻译基本功,学生对一些基本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概念模糊,没有内化在心。其次,翻译方法引导不足。学生大多凭自身经验翻译,不大讲究运用翻译方法,即便使用了某种方法,也不自知。教师没有及时地将这种自发的行为引入自觉的状态,使其升华为自身经验的总结。再次,实践练习提供不足。教师提供的翻译练习多数为教材上的资料,鲜活性较差,语境性不强,学生不能体会到实际工作的快乐与责任。少量的社会实践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

(三)社会环境不佳

首先,合适的经贸翻译类教材少。经贸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材,全面的教学资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然而,“教材建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出版量少,存在教材编写理念陈旧、商务语料不足、理论支撑不够、理论与实务结合不紧等诸多问题。”[2]这样的条件下教师缺少材料,学生没有抓手,翻译磨炼不勤。其次,经贸翻译实践机会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俄语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但社会上能够给学生提供经贸翻译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偶有公司招聘此类实习生,也是杯水车薪,学生很难作为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在鲜活语境中进行翻译实践。

三、教学启示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的误译现象提示教学工作者调整思维,找准切入点,改变工作方法,全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

(一)打牢双语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功,是外语专项能力培养的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基于此。从低年级开始,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打牢外语语言基础,从语法、语义、语用不同层面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翻译等不同课型都要围绕提高翻译能力开展。同时,兼顾本族语语言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误译现象多次表明,本族语的低水平影响了翻译效果。语言学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关注俄汉语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双语对比是翻译的基础。

(二)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师生充分互动,让学生成为课上、课下的主人,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进入良好的翻译学习状态。翻译材料的选择可由学生参与,轮流坐庄,庄家先试译后与教师商定选题,全班译后进行课堂讨论,再由庄家就选题、译法、译悟作总结报告,与全班分享。模拟翻译情景也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完成自己的翻译发起人、翻译管理、翻译实践等工作。翻译工作坊是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能训练自主选材、共同提高、体悟过程、自我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因此而增强翻译意识,提高翻译技能。”[3]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多组同时进行,通过彼此竞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为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实习机会,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有效衔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缝隙。”[4]学校与翻译公司、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轮流到适合的岗位参观、实习,使学生真正体会翻译工作的全过程,并安排校外导师进行指导,或聘请一线翻译工作者开设实用性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积累经验,以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误译。特别鼓励学生参与机助人译的翻译团队进行实习,体会最现代的翻译模式,为未来的工作做最充分的准备。同时,建议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实习机会,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可以网上求职,网上兼职翻译,参与网络群组讨论。

综上,俄语翻译专业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基础类误译,全译、变译等翻译方法类误译,经贸术语、经贸知识、社会经验等综合知识类误译,误译原因除学生自身努力不够外,教师培养方法不当、社会为俄语学生提供的环境不理想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在中俄关系良好,急需应用性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努力做到:打牢双语语言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顾俊玲.释“误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2]关秀娟.商务俄语翻译教材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

[3]陈平,黄忠廉,郝翠翠.俄语mti翻译工作坊及其教学模

式之创建[J].中国俄语教学,2013,(1).

出师表翻译篇4

关键词:教学翻译翻译教学操作技巧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而高职英语教学就是要注重实效性、实用性,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使其能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以满足社会活动中具有中等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这一点上说,翻译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实现有效交流的任务,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意义重大。然而教学翻译作为实际高职英语课堂的一个必然部分,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翻译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必须先弄清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概念。教学翻译以翻译为手段,其典型行为是只给学生汉语释义;翻译教学则以翻译为目的,有意识地控制语言信息加工。本文阐述了两者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存在问题,并示例提出如何平衡两者关系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

二、培养高职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1.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

在高职教育兴起的同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渐渐成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我国目前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除了应该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从事一些具有一定生产、服务技能的工作,而当今社会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与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英语口头和书面交流的基本技能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比如学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机电、文秘等专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难免会处理英文材料,诸如产品介绍、广告、说明书、电子邮件、业务往来信函等,这都需要英汉互译的能力。翻译是进行交流的重要方法,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2.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与学习习惯的迫切要求

高职学生有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的,也有从技校、中职毕业来的,其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又习惯了中学时的为升学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把老师给的参考答案视为唯一正确的,一直都采用“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模式,所以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是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因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加强翻译教学。

三、高职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的现存问题

1.课程要求不清晰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10月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高职高专学生在经过了180-220学时的学习后能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其中“借助词典”体现了对高职学生英语词汇语法以够用为原则的考虑,但没体现实现有效翻译的必要和重要条件是对中英两种语言不同表达特征的理解,而非单词词义的简单组合,而这正是现在学生翻译时容易陷入的误区,即只考虑词义而忽视整体结构和语义。多数高职院校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制定的教学大纲也都强调听说能力,翻译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2.教学模式设计不科学

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已逐渐让位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但教师在课堂上却不易操作。一方面,学生活动限于词汇、表达的欠缺而不能生动开展,因此教师更愿意采用“讲解—操练—核对”的方式,这种教学翻译行为势必导致学生只按汉语释义进行翻译。另一方面,提倡英语教学创设交际情境,锻炼听说能力,有时会造成盲目英语化,有的老师自己说的英语也不是很规范,所以学生也不甚理解。

四、翻译作为手段和目的在课堂上如何操作的技巧

1.词汇语法教学

英语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都要以词汇语法为基础,也是培养翻译能力所必需的。高职学生一般英语词汇量较少,语法掌握不牢,一知半解,因此课堂上词汇语法教学必然是基础,是教师强调的东西。通过翻译学习词汇和语法,能帮助学生建立外语和母语之间的音义联系。教师在讲解单词词义和用法时需要用汉语阐释,帮助学生更明确地把握词义,理解语法知识。这种教学翻译行为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效的积累词汇和语法的方法,是翻译教学的初级阶段,并且高职英语课堂中长期需要这种以翻译为手段的过程。但如果仅仅长期处于教学翻译的环境里,学生记忆内存储的就是现成的英汉语义匹配及语法规则,会养成形形相对的思维习惯,对词义会有固定的局限的理解。

比如学生最初学习“green”一词时记住的是“绿色的、未熟的、青春的”这几个基本意思,那么在“agreenwound”这一表达中,任一种汉语意思都不能合理翻译。即使记忆再多的单词汉语意思,包括引申义、内涵义、外延义等,也不可能记住单词在所有语境中的表达的每个具体意思。这就需要根据语境从其基本义来理解判断。老师可以在讲解单词汉语词义同时辅以英文解释,当然对学生来说开始会很难听懂,老师可以通过给出英语同义词的方式。当“green”形容人时,相当于“unexperienced”;形容食物时,相当于“stillraw”,“notreadytobeeaten”;形容植物时,相当于“veryyoung”等。其次,在给出汉语释义的同时,分析释义的特征、属性等。如“green”的基本义是“绿色”,这种颜色代表了新鲜、年轻、酸涩、天真,可以形容人也可形容物。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扩展思维描述单词给他们的印象,再给出一些这个词的搭配表达,让他们根据单词的印象描述猜测判断其具体含义。学生通过“联想—猜测—体会—分析—总结”,对词的翻译有了整体的把握,而非机械地记忆词典的几个固定释义。虽然这些方法必然有不尽准确及疏漏的地方,如“green-eyed”具有嫉妒的意思,在汉语中很难有这种联想意义,但至少这能推动学生产生生动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翻译的能力。

2.语法及语篇教学

一方面,在平时的精读课文中穿插英译汉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对精讲课文都会集中教授重难点,对句子的意思往往用汉语一带而过,难句会着重解释意思,分析结构,虽都有涉及,但并没有把基础的语言点教学和翻译教学有机联系在一起。精读课文是很好很方便地教授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材料,特别是对长难句的理解。教师应以翻译为目的帮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时适时传授相关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而非仅仅告诉其译文,所谓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比如:“iamsosurprisedtohearthatshewastheverypersonwhoinformedagainstherhusband.”处理这种长句,除了要以翻译手段讲解生词,如“inform”,“informagainst”的意义及用法,以及定语从句的用法外,还须给学生介绍英汉语言表达的语序不同。明白了单词、词组意思,从句的语法,学生基本能理解原句的意思,但这些都还是在教学翻译的模式下,学生接触的现成的语块,而不是宏观的认知客体,所以理解与用恰当语言翻译过来则差别很大,自己觉得别扭却仍然会按语块把意思机械地叠加,出现的译文正像“我很惊讶地听说她就是那个人,她告发了自己的丈夫。”这样让人哭笑不得。这里应该借着此句给学生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此句属于宾语从句中又包含定语从句的情况,英汉定语语序的不同表现在英语中常用后置的定语短语和定语从句,而汉语定语往往在中心词的前面,翻译定语从句要变序;再者,英语句子习惯加许多从句和修饰语,就像由树干伸出许多枝叶的大树,而汉语句子结构习惯并列,就像海里一波一波的浪。翻译此宾语从句要拆解开来,采用倒置的形式,整句理解为“听说她就是那个告发她丈夫的人,我很惊讶”。

此句实际折射出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的表达方式差异。与西方文化个人价值置上、突出表达自我感受不同,中国人往往内敛。所以译文在陈述完事情之后再加上自身感受“我很惊讶”,区别于英文中将“iamsosurprised”置于句首。要把基础知识的教学翻译和翻译能力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翻译能力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也可巩固英语基础知识,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课文英译汉的练习之外,还可采用回译的方法,练习汉译英。从汉语译成英语和英语译成汉语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英语译成汉语主要难在理解原文,用通顺的汉语转述原文的内容或许会容易些;但如果把汉语译成英语,理解原文就容易,困难的是难以用地道的英文准确表达原文意思。教师可以给出课文中句子的译文,让学生练习汉译英或者更有意义的是让学生根据句意和翻译技巧自己先译成汉语,再根据译文译回英文。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原文表达的差别,如果从自己的汉语译文回译时有理解困难,这必然就反映了其译文的问题,从而更能促使其完善译文,这样能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地道的符合英汉习惯的表达法来提高翻译能力。

3.多种形式的翻译教学丰富课堂

长期大量教学翻译形成的“模仿—经验”学习模式及以课文练习为材料的翻译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缺乏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再加上高职学生课堂上注意力、自信心等与本科院校学生有一定差距。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适时补充一些比如广告翻译、诗歌翻译、产品介绍等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翻译材料,使学生认识到英语课程能有效地为其专业服务。教师还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注重英语翻译实用化。在应用文写作教学时补充对应的英汉互译,这些实用型文章的翻译,对学生今后工作需要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还可用文化背景介绍丰富课堂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可以说翻译几乎涉及文化的各个领域。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本身,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当然课堂上无法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去比较两种文化及由内化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支配的两种语言表达。

五、结语

翻译是高职英语教学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且实际的能力。教学翻译作为基础教学模式是翻译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其铺垫。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以翻译作为手段和目的把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有机结合,并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在将来工作中实际运用英语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和交流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莉娜,罗选民.从语义知觉看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5).

[2]宋玲玲,高艺玮.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2).

[3]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赵天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初探[J/oL].,2012-02-20.

出师表翻译篇5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笔译教学;教学模式;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现阶段需要大量合格的撰于翻译人才。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笔译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文秋芳指出,“译”这种表达性语言技能更能符合社会需要[1]。同时英语专业教学新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由此可见,该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翻译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见笔译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笔译教学现状究竟如何,笔译课程的教学人才培养是否与社会市场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仍是翻译教学应关注的课题。笔译课与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密不可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翻译教学信息时代互联网终端的辅助。而当前,笔译教学中是否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平台,仍然值得探究。为此,笔者开展了这次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研究方法

榱私獾胤皆盒1室虢萄У南肿矗笔者以汉中市普通本科院校笔译教学现状为例,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本校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方法还涉及访谈等。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课外教学内容与讲评形式、教材选用、考核与笔译能力检验、翻译工具及翻译的市场化、本土化导向等等方面设置问题,共计29小题旨在了解当前笔译教学的现状。另外,附加一主观题旨在了解学生对笔译教学及本校在培养市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意见和期望。此次调查共发问卷200份,收回188份,有效问卷188份作为本次研究的重要数据统计来源。

二、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笔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调查发现,该校依然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有47.34%的学生对该模式不满意。31.38%的学生认为笔译课老师应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精讲多练,55.85%的学生认为应讲练各半,10.11%的学生认为应只讲少练,且有2.66%的学生认为应只讲不练;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上,6.3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69.15%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18.62%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也有5.8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于老师课堂讲解的内容,有41.49%的学生认为老师讲了很多翻译理论与技巧,有31.91%的学生认为老师多在进行译例分析,有8.51%的同学认为老师做了很多英汉语言对比,但只有18.09%的学生认为老师分组让学生探讨译文后进行小组展示。结果见表1。

(二)教材选用

在教材选用调查中,只有22.34%的学生对张春柏主编的《英汉汉英翻译教程》满意。有44.1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如经贸、科技、医学、法律等行业文稿脱节,并非常见应用文体内容,23.94%的学生认为该教材内容陈旧,覆盖面太广,29.26%的学生认为其缺乏针对性,有31.91%的学生认为教材中习题、译例难度大;但又发现有62.77%的学生对教师自编讲义的教材满意度很高。

(三)课外作业内容与讲评方式

调查发现,在作业习题的来源调查中,78.19%的学生认为平时习题都来自教材和各类书刊,只有21.81%的学生认为习题内容结合了社会实践活动;关于笔译作业的讲评形式,38.83%的学生认为老师应选取典型错误进行分析,23.40%的学生认为老师应采用具有代表性学生的作业为范文进行讲解,有32.45%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全部讲解,并发译文,还有5.32%学生认为老师应只发译文不做讲解。

(四)课程考核与能力检测

关于笔译课的考核方式调查发现,50%的学生认可随机考试,34.04%的学生选择期末考试,只有15.96%的学生认可期中加期末考试;对于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的题目比例,63.83%的学生基本满意,只有9.04%的学生很满意,20.21%的学生不太满意和6.92%的学生不满意;在参加笔译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中,只有20.21%的学生很少参加过,50.53%的学生没参加过,39.89%的学生想参加,但笔译能力有限;关于自己翻译水平调查发现,有55.3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一般,只有6.9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还可以,而36.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薄弱,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很好。结果见表2。

(五)翻译工具的运用

调查发现在翻译练习中,59.57%的学生经常借助网络资源,35.64%的学生偶尔借助网络平台,但仍有4.79%的学生从不借助网络;而对于“翻译作坊”、Cat、译者语料库等翻译技术,63.83%的学生几乎不了解,了解一些的也只占18.09%,还有17.5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

(六)翻译的市场化、本土化导向

教师根据汉中旅游业的发展,结合了当地的区域环境自编讲义,涉及到石门栈道风景区的译法时,有62.77%的学生认为这很有必要,28.19%的学生认为这没有多大必要,也有9.0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当涉及到Cet四六级改革后段落汉译英翻译加重了比例,内容中国历史、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有关,有81.38%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合理,因为促进了对本土化的融入,15.43%的学生认为翻译内容应以西方为主,还有3.19%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没必要。

三、笔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基于以上数据的统计,该地区的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和内容单一,应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

经调查,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满意,课堂讲解的内容还是以翻译理论和技巧为主。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有悖于翻译活动的本质特点,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难以适应社会对各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老师应充分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必要讲解后,组织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翻译,老师也可以参与小组讨论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最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大家分享探究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除了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督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之外[3],教师也可以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

同时,教师应适当应用情景教学模式,张春柏建议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将翻译课堂延伸到真实的翻译情景中。[4]通过模拟现实翻译情境,可以缩小翻译课堂活动和就业翻译实践之间的距离,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要偏重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采取少讲多练的模式,教师除过讲一部分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外,应把重点放在实践训练上,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翻译实践中学生才会对理论更加灵活掌握,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翻译速度和质量。

(二)教材内容与学生翻译的实际文稿脱节,应积极开发新型实用教材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张春柏主编的《英汉汉英翻译教程》满意度低,究其原因,该教材内容与学生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相关文稿在一定出现了脱节现象,教材中习题、译例难度大并缺乏针对性。因此,老师在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适用对象,因此应先和学生讨论,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其次,应根据教学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地把多种教材结合起来进行起来,综合考量。在教材的题材和体裁上追求多样化、实用化,教材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目标定位于满足社会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调查还发现,大量的学生对教师自编讲义的教材满意度很高,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地域特点,选取一些实用性的语料作为翻译材料。如汉中地区旅游业有一定发展,老师选取的翻译实例中包括石门栈道风景区的译法StoneGateplankRoadsScenicarea,这样学生既可以领略到到翻译的实用性,还可以增加对本区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进而对翻译的本土化也有了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对翻译的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学生翻译训练和实践活动不够,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平时作业习题来源多是教材和各类书刊,翻译内容很少结合了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从不同应用文及不同体裁的翻译内容入手,力争使习题内容和范围更贴近于社会实际。而在笔译课的考核方式调查中,有一半学生认可随机考试,而只有最少数学生认可当前的期中加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体现出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从业方面的鼓励和引导,建议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翻译大赛等因素按一定比例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同时,也应迎合学生的需要,考试形式逐渐过渡到随机考试,这样增强了考试的科学性、时效性和灵活性,学生也能通过不定期的测试查漏补缺,切实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调查也发现,有一半学生未参加过笔译实践活动,更不要说翻译能力和水平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翻译基础薄弱,也可能是翻译实践平台不足,平时实践机会少。但由于“翻译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翻译实践机会少,没有经过充分的翻译实践锻炼,走上社会后难以应对翻译市场的挑战”[5],所以,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开展一些翻译实训、翻译仿真项目实践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对翻译技术了解不够,应加强学生翻译信息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大部分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翻译活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很少使用网络平台。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的翻译技术不甚了解,又何谈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材料,而且也成为了翻译教师的重要课堂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对翻译技术部分的详细讲述,如“翻译工作坊”、众包翻译、译者语料库等技术,通过讲解也可以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感知各种先进的翻译技术。另外,学生的翻译信息能力也亟待提升,《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也明确提出,信息时代翻译专业教学应在传授翻译知识、培训翻译技巧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并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6]。因此,培养具备良好信息能力的翻译人才是适应当前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学生翻译的本土化导向不明显,应根据翻译市场的需求实现翻译人才的本土化要求

经过调查,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结合了当地的区域环境自编讲义很有必要,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没有多大必要。这表明了学生对翻译本土化意识不够强。学习英语一是借助其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而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习俗、名族价值观等,让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7]在英语翻译中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⑽鞣轿幕与母语文化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最终实现双向跨文化交际。“中国英语”就是英语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如taiji(太极)、Sofa(沙发)等,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吸收源语文化的精髓,这样既能防止母语文化在英语翻译中的缺失,还能增进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增强其对于汉文化的归属感。最后,为了实现翻译人才的本土化要求,必须根据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教材选用、讲授课程、课外练习和进行考核等一系列翻译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翻译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合格翻译人才,也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翻译人才市场的迫切需要,笔译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构建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内容实用充实、评估体系科学有效、以实践、本土为导向并以网络为依托的笔译教学新模式,使得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5.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

[3]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3-34.

[4]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70-73.

[5]王爱琴.“实习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理论,2011(1):84-85.

[6]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03):20-24.

出师表翻译篇6

   [论文摘要]将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促进英语学习、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及策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各类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更是对听、说、写、译等能力分三个层次(一般、较高、更高)做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程,没有适合公共外语的翻译教材,平时也没有检测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便成为许多英语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需要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试图讨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以飨同行。

   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也没有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专业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改变大学英语翻译课不受重视的状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句子内部汉译英考试题项,这一改革措施对重视翻译教学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笔者的工作单位在每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中都设置了翻译试题。然而,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翻译作业和多次翻译考试结果来看,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不足,如语篇缺乏连贯性、搭配错误、语法不通、逻辑混乱或严重存在中式表达等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究起来,笔者发现,主要是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技巧欠缺造成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本科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培养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总体规划的全方位教学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一些高校压缩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客观条件难以保证将翻译能力培养融入总体教学过程中。最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学校又不断强调科研工作,往往批改学生的翻译作业是只提供标准答案,没有试着去进一步启发学生就翻译答案的非唯一性进行辩论。

   三、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翻译教学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到位,进而解难释疑。因为翻译的实质是两门语言代码的转换,其过程有理解、表达、校对三步,尤其需要调动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能谈得上表达、校对。要取得正确理解,就必须对文章的语言现象(词汇、含义、句法结构、习惯用法)、文章内容、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有个全面的把握。在做翻译练习时,要求对原文的理解达到90%乃至1oo%,而在一般阅读中,正确理解的要求只要达到70%就可以了。因此,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首先,重视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学生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练习获得语言知识,认识到英汉的不同表达习惯,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增强英语思维表达意识。其次,全面培养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非翻译的其他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提高翻译能力也是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说明及编写内容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课后附有大量的句子汉英互译练习,更加重视将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注意语言知识与翻译能力的关系。此外,各种各样的四级、六级模拟试卷也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翻译习题。笔者认为,适当做些翻译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生词、固定表达、句子结构等的理解能力和句法表达及语法规律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生翻译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如何。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实践,通晓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翻译兴趣。

   1.将基本翻译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单纯的翻译实践课受到理论的指导。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方法和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正反和反正法、长句拆译法、替代法等。英译汉时,注意被动语态、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特殊译法。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使其翻译实践更有成效。翻译教学必须重视中外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如直译、意译、可译度等概念导入对学生理性地认识和掌握翻译原则和技巧是非常有益的。教授翻译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翻译问题,自觉监督具体的实践活动。翻译理论必须和翻译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翻译理论一方面来自于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一定会更加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先讲解一些理论,当场提问学生做些课堂练习;然后再布置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下次上课是先讲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得的翻译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进而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2.适当介入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受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比如说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独特的文化知识总是代表某一民族的基本特点,是该民族语言得以传延的沃土。这就是说,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当今世界,虽然各种文化日渐趋同,但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就难以避免文化冲撞和心理不适,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难怪,有人说翻译活动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因此,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差异之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这些差异包括英汉词汇知识、中西思维模式、民族历史及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3.进一步增加英汉语言对比的内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时,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认识,常常以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他们对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翻译教学中,对比翻译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内容、含义和形式的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两种语言的内涵和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审美观,相对准确地译出异域文化中人们容易接受的语言,而整个貌似简单的翻译过程,却是在知识记忆网络图的作用下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以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认识到英汉语言除了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引导其自觉探寻并逐步掌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基本特点和常用的翻译技巧。通过练习翻译作业,学生呵以达到自觉培养翻译意识,遵循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尽量减少汉语的负面影响,选择英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译出原文信息,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对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认识水平。

   4.利用精读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一教师课堂讲解一学生课后做习题一教师对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加大语言输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一个人讲解,缺少自由表达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不太有利。由于增设翻译课受到课时、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利用精读课教学时间进行翻译教学,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全面学习英语的教学终极目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是进行翻译训练的绝好材料。因为翻译能力的获得离不开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减少英语语言点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课文辅导材料自学,充分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对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出师表翻译篇7

   关键词:翻译教学;英语教学;现状;策略

   一、引言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对外语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外语的交际应用能力方面需要大幅度的提高,翻译能力无疑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翻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目前现有的几套高职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介绍翻译基础知识,教师又缺乏系统的翻译培训,课堂上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导致学生翻译能力较差。在我们还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的情况下,融翻译教学与英语教学之中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的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翻译教学一直受到“冷遇”,翻译在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中未能占有一席之地。加上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单独开设翻译课。许多教师只重视听、说、读、写方面,无暇顾及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顾及了“译”,也只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造成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洋化”,甚至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汉字的堆积而已,让人不知所云;汉译英时又“汉化”,造就中国式的英语。导致许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连翻译简单的商业信函都无从下手。另外,在英语教学中由于一些人对母语的排斥,强调采用全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营造了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然而,几乎摒弃母语和对翻译教学的不重视,不仅使学生英语没学到位,而且母语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翻译时往往出现文理不通,思维混乱的现象。

   狭义上讲,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前提,只有正确地理解原文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英语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英语、母语双提高。

   三、加强翻译教学的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翻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应立足于“精讲多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翻译效率。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母语进行翻译有助于促进英语教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翻译训练使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及汉英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让他们彻底摆脱母语的影响而用英语思维是不现实的。他们写英语作文时往往先用汉语构思,然后再译成英语,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翻译和翻译能力。

   (二)翻译训练与阅读理解相结合

   由于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系统介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只能将翻译实践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在讲授英语课文时,挑选课文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练习翻译,然后对学生的翻译进行修改和讲评,介绍翻译的标准,严复的“信、达、雅”及现代翻译家推崇的“忠实与通顺”,并简单介绍相应的翻译知识和技巧,介绍直译、意译、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词类转移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等等。例如:Shedidn’trememberhismotherwhodiedwhenshewasfiveyearsold.先让学生翻译此句,许多学生由于句中的who、when而搞不清各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次序,结果译成:“她记不起当她五岁时就死了母亲。”这个译文层次不清,时间顺序混乱。如果将此句改译为:“她五岁就死了母亲,所以记不起她了。”这样一目了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在讲授英语课时适当融入翻译教学,进行翻译训练,必定会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加大课后练习的力度

出师表翻译篇8

生态翻译的概念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提,它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类似同构性为基础,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研究翻译问题。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一方面,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译者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作出选择,最终产出能够长久生存的译文,即翻译生态环境影响着译者的翻译行为。而翻译生态环境又包含各种要素,译者进行翻译行为时受一种或几种要素的推动或制约。因此,研究生态翻译行为的影响要素具有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出能够生存发展的高素质译者,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教师必须具有生态翻译观,思考在翻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翻译生态环境要素的能力。换言之,从“译者中心”的角度出发,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翻译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生态翻译行为的影响要素

在讨论生态翻译行为的影响要素之前,有必要了解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作用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反作用两个方面。首先,译者的生存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他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要从翻译生态环境中获取他需要的一切,包括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一切关联互动的要素;同时,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决定着翻译策略的选择,会在译者产生译文过程中的词汇、句式、语用、交际等不同层面体现出来。其次,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也具有反作用:好的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来实现翻译目的的同时,又在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过程中创造出多样的翻译策略,进而能动地建构和促进生态翻译环境的变化。所以说,研究译者对生态翻译环境的适应和选择能力,研究在特定翻译生态环境影响下的译者能力、翻译行为,以及翻译效果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问题。

既然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发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所有影响译者生存和发展的因素皆可视为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要素,即译者生态翻译行为的影响要素。依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生态翻译行为影响要素的划分也不同。例如,按范围来看,可划分为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按属性因素,可划分为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按主客体因素,可划分为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按哲学依据,可划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等等。这里为方便描述,笔者列举了五类最主要的译者生态翻译行为影响要素,包括宏观环境、支持环境、作者因素、译者因素和读者因素。选取这五个要素是因为:作者、译者、读者构成的翻译生态价值链体现了翻译过程;宏观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成宏观环境要素对译者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

1.宏观环境。译者的翻译行为受到政治、文化、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国家的政体和意识形态会作用于译者,使其在选择翻译策略和评价生成的译本时有意无意地兼顾政治、经济和法律的要求。而且,一般情况下译者与作者常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传统中,也使得翻译行为受到制约。

2.支持环境。支持环境即翻译业务环境,包括翻译资源、行业环境、翻译研究、翻译技术等。翻译活动需要资料、文献及翻译范例等资源,翻译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得性会影响翻译效果。另外,翻译都有一定目的性,译者要考虑到赞助者和出版商的意见,所以在翻译行为中或多或少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3.作者因素。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影响翻译的结果,比如:作者的知识背景、时代背景和个人价值观念都在原文中有所体现,译者是否能够完全理解这些文本精神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4.译者因素。译者的翻译是否成功,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理解和对译文表达的能力。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精神追求、情感需要、经济利益取向、个人兴趣甚至性格特点都在翻译过程中有所体现。另外,译者对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的创作灵感都影响其翻译水平。

5.读者因素。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有自己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即使译文完全忠实于原文,读者的理解也可能无法与原作者的意图一致,所以读者因素对译者的翻译行为也产生很大影响。

三、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译者的翻译行为离不开翻译生态环境,其生存境遇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和制约。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兼顾翻译生态环境要素对翻译行为的影响。

(一)影响要素――翻译教学的宏观环境

优秀译文的产出依靠优秀的译者,优秀的译者必须考虑自己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对其的影响,以便做出翻译过程中的适应和选择。所以在培养未来的译者时,必须将翻译教学置于翻译生态环境这个宏观背景之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分析两种语言特点对比入手,介绍常用的翻译技巧,教学顺序也多是从词法到句法。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了大量的译例,掌握了足够的翻译技巧,却不见得对真正从事的翻译实践有多大的帮助。这是因为翻译技巧的运用与译例的选择都脱离了翻译生态环境这个背景,忽略了影响译者的各种要素。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把翻译教学置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中,由基于语法的分项讲解转向面向实践的整体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翻译生态环境意识,使他们逐渐了解、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使学生亲身体验翻译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翻译工作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有真实的翻译体验。例如,在翻译课堂教学中对一项翻译任务的全程进行模拟,包括了解双语的宏观环境、根据译者能力接受翻译任务、根据原文作者特点和想定的读者需求提出翻译标准、利用支持环境进行翻译实践、进行校稿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在最后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引导学生在目的论指导下选择和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来采取翻译应对策略,产生整合适应度高的译文。这样一来,学生对翻译的理解就不止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置身于翻译生态环境,考虑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活动。

(二)多维转换――翻译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摆脱不了各种生态要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他就必须“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才能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鉴于语言、文化、交际“一直是翻译过程中通常需重点转换的视角和翻译理论家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生态翻译学将视角落在“三维”转换上,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所以在翻译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三维转换”能力。

1.语言维的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能够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并掌握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在语言维的转换能力培养比较成功,大多数教师能够在翻译教学中注重学生英语词汇的积累、语法的掌握及两种语言差异比较等。不足之处反而是对中文的掌握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往往对英文的理解很到位,但却找不到恰当的中文表达。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均衡掌握,培养英语能力的同时不忘汉语修养的提升,从而在语言维上做出最佳的适应选择性转换。

2.文化维的转换。文化维的适应选择性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文化维已经开始重视,但是没有注重学生宏观文化意识的培养。例如,当出现文化维上的误译时,教师只指出此处错误,解释此处的文化内涵,停留在教师讲一个,学生记一个的状态;所以,当再次遇到其他文化维上的翻译问题时,学生可能还会误译。要培养学生文化维的转换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宏观文化意识,让学生主动了解异国文化;教师的授课也必须超越语言维,把翻译教学置于双语的文化背景之中。

3.交际维的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翻译时应把握原文的交际目的,将其充分地移植到译文中去。然而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经常忽略交际意图,而且教师在授课中也没有注重对学生交际维转换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授某个文本翻译时,教师通常会介绍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增词法、删减法、转换法等,但为什么要增词,什么时候该转换,却没有作为讲授的重点。虽然学生对一个文本有了把握,却未必能将交际的目的灵活运用与其他翻译材料,结果是学生只是拘泥于文本意义的转换,忽略交际意图。因此,在翻译任何文本时都要让学生考虑到原文的交际意图,达到翻译的多维度适应选择。

(三)事后追惩――翻译教学的评价体系

翻译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要求以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对其行为和表现作出裁定。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也应将五大影响要素考虑在内进行整体综合性评价,内容应包括中文和外语的理解及表达能力、翻译技能、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适者生存”法则对译品进行仲裁,对其中的弱者、劣者进行不同形式的预警和淘汰。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在教学中设计不同的翻译练习内容,鼓励学生轮流做译员和评审员,培养学生在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做“适应性选择”的能力,对原文进行“操纵/支配”。在译文产生之后,译者和评审员之间要进行讨论,这时教师要起到指导和仲裁的作用,帮助学生“淘汰”一些不适合的译文,并将结果记入平时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学生的笔试成绩也会反映出不同程度的“追惩”。除了常规考试和平时成绩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译者生态翻译影响要素的相关问题与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树立翻译生态环境意识,并将讨论结果记入学生总成绩。问题的设置可以涉及翻译材料选择、翻译收入、翻译项目管理、如何与出版商等交涉、如何关照作者因素与读者因素等,以培养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实践性翻译人才。

出师表翻译篇9

关键词:多模态;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李丛立(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张小波(1965-),女,湖南邵阳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广东湛江52409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多模态翻译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JG201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3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独以文字符号构建的语篇已不能满足意义表达和交际的需要,为了更快捷有效的传递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语篇创造者运用诉诸于人们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各种模式建构语篇,从而产生了多模态语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多模态语篇的广泛运用,翻译市场的变化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以文字语篇翻译为主的翻译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要。为了培养与社会接轨的翻译人才,必须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语篇翻译能力。

一、构建多模态翻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新的翻译形势及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内容多样化

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及与国外各个领域的合作,翻译内容不仅仅是文学领域的,还有外宣、商贸、旅游、法律、建筑等领域。

2.翻译形式多样化

现代翻译不仅仅是以语言为主的文本翻译,还有网页翻译、字幕翻译、游戏软件翻译等;不仅仅涉及到文字,还涉及到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符号的转化和翻译。

3.译者的任务

译者的任务不仅仅是做好传统翻译模式下的文字内容的翻译,而且要熟悉现代翻译流程,能够根据顾客要求对译文进行排版、网络上传等。在现代,不懂电脑使用及文档编辑的译者很难生存。

4.翻译工具多样化

在传统的翻译环境下,译者主要借助于牛津、朗文等纸质字典及其他纸质资料进行翻译。在新形势下,译者可以借助于网络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子字典,还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多种软件和有效利用数据库。使用这些现代翻译工具的译者,其翻译效率必会大大提高。

另外,我国高校传统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下,一般是教师讲解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然后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翻译练习,最后教师参考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译文进行点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学生主要是机械的对教师所讲解的翻译技巧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运用,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认为翻译课枯燥无味,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效果甚微。这种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翻译人才。因此,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翻译形势和翻译市场的新需要,对传统翻译教学是个极大的挑战,对高校翻译教学及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培养与社会接轨的翻译人才,必须构建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

二、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多模态也称为多符号,是指包括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图像、图表、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所谓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是指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和多媒体来教学,教学活动有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包括口语、书面语、声音、图画、动画等。这就要求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多模态教学。

1.多模态化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学生适应新的翻译形势和翻译市场需要,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翻译工作,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的内容外,还必须适当增加翻译技术课程。这些翻译技术课程内容包括翻译与排版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辅助翻译、翻译记忆技术及工具等。

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必须把实践和实习环节作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的学分。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学生提高翻译能力搭建实践平台;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翻译公司实习和实践,帮助学生熟悉翻译行业产业链以及质量控制流程,了解真实社会环境下具体的翻译流程和翻译要求,从而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并为以后真正进入翻译职场奠定基础。

2.以多种模态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优势: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为外语教学提供了辅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了多通道话语意义表达方式。在多模态翻译课堂中,除了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外,教师还可以使用电子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呈现教学内容,以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口头讲解和电子文本呈现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同时结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呈现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情境,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立体感、生动性,从而强化教学内容,加强可接受性。如:当讲到商务谈判有关内容的翻译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商务谈判的图片,使学生对商务谈判的情景和步骤有更直观的认识,增强对商务谈判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翻译这方面的内容;再如:当讲到名人演讲内容文本的翻译时,除了呈现演讲的文字原文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呈现演讲的音频给学生听,使学生充分体会演讲的语气、语调,从而更确切的翻译其内容。

利用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多模态环境进行翻译教学可以使课堂内容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模态,还可以借助于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模态呈现相关翻译任务,提供相关翻译语境及情景,进行仿真语境下的翻译教学,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

3.以多种模态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传统师生角色

“教学条件直接影响教学的交际方式,如空间条件、设备和用具、教学环境、传播渠道等。”在传统翻译教学环境下,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基本的教学设备就是黑板加粉笔,学生按教师所讲的翻译技巧机械的进行翻译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效率低下。在多模态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室、黑板加粉笔,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使学习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可以充分的延伸至课外。充分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条件,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切实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

尝试进行小组讨论式的翻译。打破常规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一排排坐的呆板的空间布局,拉近师生间和同学间的距离,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形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完成翻译任务后,在组内进行讨论评比选出最优,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和评比选出最优,最后教师再针对小组间讨论时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这种翻译练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翻译练习的呆板性。

发挥多模态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便利性,加强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人机互动,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快捷检索教学信息,建立翻译素材库,收纳不同题材、不同领域的翻译材料,供兴趣各异的学生课下选用练习,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翻译素材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翻译材料,然后把自己的翻译成果到论坛、博客、QQ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翻译成果以e-mail等方式,发给教师,请教师进行点评。很多学生喜欢看英语电影,对某部英语电影同样感兴趣的学生,课下可以自由组合形成一个小组对电影字幕进行翻译,然后通过网络展示给其他同学或让教师进行点评。有了计算机和网络,学生进行翻译时可借助于多种翻译电子词典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多模态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不仅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而且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计算机之间始终保持动态的信息交互,加强交流。

4.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多模态评估模式

教学评价是翻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进师生感情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对个体认知模式差异的认识,多模态评估模式改进原有的评估考核方式,即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单一评估手段,取而代之的是多模态的评估体系。

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便利性,对翻译教学进行多元化和动态化的多模态评价。可以制定学生参与程度指标体系,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不仅是师生互评,还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如:小组活动中每位同学的参与率、发言率、对小组贡献的大小以及小组翻译成果、个人翻译成果的课堂展示、课堂问答、课堂讨论等各参数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纳入学期总评成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互评,使学生成为了自己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多模态翻译教学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不足,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模态评估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互评,大大提高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燕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据[J].外语学刊,2010,(6).

[2]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4]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

[5]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6]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出师表翻译篇10

【关键词】翻译教学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东北林业大学校级项目“英语笔译重点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0-02

1.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各行各业对于合格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当今高校的英语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已成为翻译界专家们的共识。2006年国务院增设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这都表明了我国对于翻译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作为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英语笔译课程应承担起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但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授课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胜任翻译任务,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也无法满足我国翻译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本文试从翻译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英语系本科翻译教学的质量,从而让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翻译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翻市场真正的需求。

2.翻译课程的设置

目前,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学生开设,分为两个学期,共计32学时,从学时的分布上看,远远没有凸显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翻译教学一直被看成是语言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他们的翻译能力。这就导致毕业生虽然上过翻译课,也能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翻译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翻译这种复杂活动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对于翻译市场真正的需求更是知之甚少,从而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少了一件强有力的武器。笔者认为,从当前市场的需求来看,具有较好的翻译能力是帮助英语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取得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把翻译课的地位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必修学时由32学时提升至64学时,课程贯穿大三、大四两个学年。其次,也应开设与翻译相关的各类专业选修课,让那些真正对翻译研究与实践感兴趣的学生拥有更多学习翻译的机会。以笔者工作的东北林业大学英语系为例,2015年起,英语系增大了翻译教学所占的比重,除32学时的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五学期增设了《实用英汉翻译》这门选修课,以及在第六学期增设了《自主翻译》必修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进行任务布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布置的翻译任务,由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让对翻译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也让其他学生巩固了在翻译这一非常重要技能上的基础,这一做法值得借鉴的。

3.翻译师资的培养

“近年来,各个高校由于扩招,熟悉翻译理论,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老师不足。一方面,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仔细评阅每个学生的翻译习作,达不到开设翻译课程的目的;另外,一部分教师在讲授翻译时还只停留在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层面,很少上升到段落甚至篇章的层次,考虑到上下文的语境,这种教学方法难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体现翻译的灵活性”在翻译界,很多专家也都曾表示过“会翻译的人未必会教翻译;会教翻译的人未必能翻译”,这些话都表明了在目前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着“翻译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翻译教学的需求”这一问题。很多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但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却不尽如人意,无法把自己的本领以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从事翻译教学多年,但却缺少实际翻译经验,最终的结果是翻译教学有如隔靴搔痒,抓不住学生在翻译上的“痛点”因此也影响了翻译教学的质量。其次,在很多学校,从事翻译教学教师的数量非常有限,往往是一两名教师常年从事整个学年的翻译教学工作,教师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认真评价学生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大翻译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翻译教学中,组建教学团队,按照一个教学班30名同学计算,每班应配备一名教师。其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类翻译师资培训,多与其它院校的教师们进行交流。再次,翻译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只有亲自从事翻译实践,才能体会翻译过程中的微妙之处。“翻译技能的提高有赖于大量的翻译实践,不是依靠学习一些理论和几项技巧就能一蹴而就”。

4.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很多英语专业翻译课堂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还是以文学翻译教学为主,有些课堂使用的语料的内容还是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这样的教学内容严重与市场的需求脱轨,学生还是用传统的“信”、“达”、“雅”来作为职业翻译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课堂上应引入实用型文本的翻译,如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本、科技文本等。其次,在本科翻译课堂上是否应讲授翻译理论这一话题在广大翻译教师中也不能完全达成一致,一些学者认为,理论的讲授应越少越好,另一些学者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并重。在笔者看来,翻译理论在翻译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尤其是翻译的标准,那么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很可能会迷失自己,不知道如何在众多译文中选取最合适的一个。笔者曾在自己的课堂上征求学生对于冯唐版的《飞鸟集》译文的看法,很多学生的回答都依赖于个人的直观感受,说不出为什么好或者不好,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标准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于译文的评价建立在一个科学的认识上,否则在他们眼里翻译是一项没有标准的活动,翻译等同于写作,译文读起来美便是好的。在此,我认为中国传统的“信”、“达”、“雅”;奈达的“动态对等”以及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学生所必须了解的,这也对他们毕业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从笔者每年审阅的翻译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来看,在理论介绍部分,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引用一些理论的原文,或者是他人对于理论的认识,根本触碰不到理论的实质,理论的阐释流于表面化,这说明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所运用的翻译理论。因此在翻译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地讲解翻译理论,并辅之以生动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够让学生及早了解这些理论,这无论对他们日后的翻译实践还是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有好处的。最后,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并也应适当介绍并鼓励学生参加我国目前的翻译资格考试,如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accreditationtestfortranslatorsandinterpreters,Catti)、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tionalaccreditationexaminationsFortranslationsandinterpreters,naeti)、厦门大学笔译资格证书考试、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考试(englishtranslationtestofBusinessLanguage,ettBL)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考试来获得就业优势。

5.教学手段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翻译教学方法,比如以教师为主体的翻译教学、翻译工作坊、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案例教学法、合作建构法、阅读可比文本、研习文本类型与功能、现有译本批评批评等,这些方法有的很传统,有的很先进。笔者认为,虽然翻译教学的方法很多,但教学手段要有一个总体的原则,即,突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笔者推荐“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这种形式,所谓“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因为在目前翻译教学学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目前正在建设“慕课”,教师将知识点碎片化,录制成视频形式,每个视频的长度为6-15分钟,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按照要求登陆平台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探讨他们完成的翻译任务。如果能够恰当利用“慕课”这种手段的话,相信翻译教学的效率将会提高一倍甚至更多。

6.结语

总之,在当前背景下,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承担起重任,为我国的翻译市场提供合格的翻译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做出彻底的改革,才能使翻译教学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在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的情况下,为他们赢得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方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4(3):17.

[2]高明阳.对本科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理论与探讨版),2014(12).

[3]范晓虹.论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

[4]周莉.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现状初探[J].语文学刊,2014(3):138.

[5]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