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面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4:36

保研面试篇1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来自自动化0801班的xx,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面试我们。

08年入校进来时,我对大学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我以为大学毕业后,即使现在此时此刻我们必将有过人的专业本领。然而大一读完后仍让我感觉还是像在读高中一样,每天背英语单词,每天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努力学好高数和英语。我时常想去知道我们自动化以后具体该做什么,我们现在该如何早点准备,于是我留心我身边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其中有两个同学对我影响比较大,他们在大一接触单片机,并且十分精通电脑,于是,我便视他们为我学习榜样,大二上学期有了自己电脑后首先专攻电脑,尝试电脑的各种操作和解决电脑的各类问题。电脑用的比较熟练后,我又感觉电脑不会是我们专业的终点。

大二下有幸进了电工电子实验室,并且同贺义方开始做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智能移动机械手。我们从项目实践中去不断的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单片机C语言的软件编写能力和硬件设计能力。在其中学到不少经验,并且感觉十分快乐。

自从进实验室,我们的目标就是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我们也一直朝这个方向不断去做东西,参加各类比赛,我们在机器人比赛中获得最佳创意奖,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中获得国家三等奖,在第四届电工电子竞赛复赛中我们获得校特等奖并取得参加国赛资格。每次比赛都让我们更加知道自己在哪个方向的不足,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我们也从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争做更好,更稳定,更准确。在今年这个暑假,我们三人定下严格的计划和作息时间表,明确分配任务,在自己的方向方面加强技能培训,做各种控制类比赛题目,从赛题中体会比赛要点,经过暑假两个月的历练,国赛来临时,我们认真对待努力做好,最终在国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晋级国赛资格。也算圆满实现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一个目标。在这个过KidsnorthFaceDownJackets程当中指导老师和李老师对我们帮助很大,每当我们遇到难题时,老师都会细心帮我们解答和指明思路。

保研面试篇2

关键词:研究生;试验;授课;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9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基础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确立了水资源为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正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大连理工大学水土保持专业研究方向依托于水环境研究所、隶属于水文水资源学科。大连理工大学的水文水资源学科偏重于软科学,在模糊水文学和水资源模糊集分析理论、水库洪水调度自动化、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但在原始数据的获取如现场观测和模型试验等方面相对较弱。试验侵蚀学是运用模拟试验装置在精密监测和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对被选择的侵蚀对象或地貌特征进行野外试验或模型试验研究的侵蚀学分支。建立基于试验侵蚀学的水土保持专业研究体系,加强试验基地建设,培养一批擅长流域水土保持原型观测和模型试验的创新型人才,对于进一步提高该学科的综合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建良好的试验条件

良好的试验条件是培养水土保持人才必要的物质保证。

(一)与科研项目结合,为研究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让研究生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项目的研究资源也是支持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目前,水环境研究所正在承担多项水土保持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为该专业方向的研究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面向科学研究、面向生产实践,以提高硕士论文的研究水平。由于硕士论文成果要运用到实际的工程中,促使导师和学生都对论文工作更加认真和重视。实际项目背景也为硕士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论文选题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够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要考虑到受硕士论文研究时间、研究深度的限制,难度不能太大,学生经过努力以后能够按时、独立完成。从水土保持研究方向的特点来看,鼓励硕士生独立设计、完成一些基础试验效果比较好。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通过学习,应该能够独立查阅文献、独立设计和完成较基础的水土保持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从水环境研究所往年培养的历届水土保持方向硕士生来看,凡是重视论文试验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都比较高,也比较容易在核心期刊。

(二)探索试验基地的建设方法

水土保持研究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现场调查、现场试验、模型试验等方法获得。水土保持室内模型试验不可能完成所有研究任务,因此,开展校外试验基地建设,广泛进行水土保持现象的现场试验和监测、调查是很必要的。大连理工大学水环境研究所一直与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已与该中心联合建成了模拟和观测设施较为先进的“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土壤侵蚀试验室”,近年来,每年都分派1~2名研究生,到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的李各庄基地进行为期3~4个月的水土保持试验。大连理工大学水环境研究所还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经常进行研究人员互访、项目合作等学术活动。多年的校外合作经历证实,严谨、踏实的学术作风是获得同行认可的基本条件。在校外做试验,试验的设计、组织水平,工作人员的劳动态度,都不仅仅代表课题组,更代表大连理工大学的形象。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才能获得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同时,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能顺利把试验做好。在校外基地工作,时间非常紧张,因此,应提前准备认真、详细的试验方案;试验基地一般都设在郊区或者乡下比较偏僻的地方,许多试验器材、试验仪器无法在当地购买,所以应提前购买、落实。另外,应与合作单位以及试验工人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才能把试验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只有认真做实验,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才能证实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才能获得合作单位长久、持续的支持。与校园内相比,校外基地的生活、工作条件一般比较艰苦、单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尤为重要。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最好动力,同时,多方面发现、发掘试验基地的优势,也是提高同学们士气的好办法。

(三)探索试验仪器的有效管理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水环境研究所的试验仪器购置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学科建设经费;二是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近年来,水环境研究所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城市透水面集水效应现场试验、砂基透水砖研制和物理性能试验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拥有多套可用于现场试验的移动式降雨模拟设施,并已建成拥有mX-2010地貌仪、坡面径流量含沙量动态测量系统、RR1008土壤水分自动测定系统、tYe-2000B压力机等先进设备的水土保持试验室。“水环境研究所水土保持试验仪器设备登记表”根据已有仪器分类登记,定期更新,发到研究所每位学生手中。这样,学生在设计试验方案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另外,由于仪器的详细参数、入库时间、点验状态等项在登记表中都有详细说明,可以促进仪器的妥善保管,防止公共资产流失。水环境研究所一直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制专业试验仪器,2006年以来在水土保持方向上已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试验室日常工作由专人负责,借用仪器须履行登记手续,新购仪器及归还的仪器须及时登记入库,以使现有设备发挥最大效益。

二、改进研究生指导办法

掌握合理的指导方法才能顺利地培养出多层次、合格的研究生人才。

(一)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目前,作者承担“流域环境保护与管理”、“水文水资源水环境领域研究进展”中“水土保持研究进展”两部分内容。教学实践中,将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吸收本领域内国内外研究前沿成果,凝练和提高多媒体课件,形成内容完善、知识新颖的讲义,以发展和完善课程内容;同时通过讨论式教学、报告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启发式、互动的授课方法,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者主讲的“流域环境保护与管理”是面向水利工程学院的专业选修课。2013年有30名硕士研究生选修该课程。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每次课均由主讲教师课堂授课;期间也通过上课提问、优秀论文演讲等措施,与学生互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还通过课间5分钟欢乐视频,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通过课程论文写作,确保绝大部分同学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并使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所创新。“流域环境保护与管理”共7章19节,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布置课程论文题目,每位学生可选其中一节为题。选题时可2人选同一题、分别写;多人选同一题者,以主讲教师最早收到的前两人的邮件为准。要求学生写作时,广泛阅读文献,紧密结合课件,采用综述的写作方法,对课堂讲课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其目的在于巩固和扩展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基础知识。如果撰写的课程论文与已有教材或者已发表期刊论文的重复率达20%以上的话,该论文以0分计。课程快结束时,评选出5篇优秀论文,并让这些优秀论文的作者上台,每人作8分钟演讲。由于一直严格贯彻以上的课堂纪律,严格中彰显公平,加上任课老师认真备课,该门课程的讲课效果较好,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志向和能力确定不同的指导方案

保研面试篇3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权益知情同意

中图分类号:R951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医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各种疾病的认识越来越详尽,对于安全有效的预防、治疗用药物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应运而生的是各大药企以及相关研究单位对新药研发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新药研发基本分为临床前阶段和临床研究阶段。药物临床试验涉及到新药在人身上的应用,因而显得格外重要和受人关注。相关部门和各方应协同、各司其职共同保障受试者的权益,促进新药临床研究事业顺利发展。

下面就简要从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医院伦理委员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研究者,申办方和受试者自身4方面,浅谈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1国家相关监管部门

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的法规正在逐渐的发展、完善之中。最早期的药物临床试验极不规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案例,人们吸取教训逐步制定法规,规范临床试验的操作。1964年,第18届世界医学大会wma(wordmedicalassemble)于芬兰赫尔辛基召开,会上通过了对医生医学研究的指导性建议――《赫尔辛基宣言》。1975年在日本东京对该宣言进行了第一次修定,1983年在意大利,1989年在香港,1996年在南非,2001年在爱丁堡曾均对内容做了多次修订。200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更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当时名称);2003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该规范共含有十三章,七十条和附录1、2。2005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后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药物研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相继出台,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2医院伦理委员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研究者

(1)医院必须成立伦理委员会,其组成至少有5人,包含不同性别的委员,从事非医药相关专业的工作者,法律专家,和来自其他单位的人员,需要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伦理委员会的组成和工作不应受任何参与试验者的影响。需从保障受试者权益的角度严格审议,研究者的资格、经验、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参加临床试验;试验方案是否适当,包括研究目的、受试者及其他人员可能遭受的风险和受益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受试者入选的方法,知情同意书是否完整易懂,获取知情同意书的方法是否适当;受试者因参加临床试验而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死亡时,给予的治疗和或保险措施;对试验方案提出的修正意见是否可接受;定期审查临床试验进行中受试者的风险程度;充分了解受试者可能的获益,潜在的风险等。对于方案不合理、可能使受试者处于潜在巨大风险之中、以及出现意外情况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要给予“修改后重审”或“不同意”的审定结果,从源头保障受试者的权益。

(2)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该严格监管本院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做好质控工作,协调相关科室,保证试验的质量以及受试者的权益。本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控制试验的操作规范性,把好质量关。

(3)研究者是药物临床试验主要的操作者及负责人,因而对其要求应该尤为严格,才能充分保护受试者权益。研究者应向受试者说明经伦理委员会同意的有关试验的详细情况,保证受试者充分知情并取得知情同意书;研究者负责作出与临床试验相关的医疗决定,保证受试者在试验期间出现不良事件时得到适当的治疗;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如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及时处理并按照相关要求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只有具备以上所要求的能力的研究者才能更好地执行方案并充分保障受试者的权益。

①申办方。申办者(Sponsor)是发起一项临床试验,并对该试验的启动、管理、财务和监查负责的公司、机构或组织。其职责包括:发起、申请药物临床试验,可委托CRo选择机构、研究者;提供研究者手册等相关资料;提供试验所需药品;Sae报告、保证受试者安全和权益;递交总结报告;为受试者提供保险;对于发生与试验相关损害或死亡的受试者承担治疗费用和相应的经济补偿;研究者不遵从方案或法规时,申办方应指出并要求其纠正,情况严重或坚持不改,应终止研究者参加临床试验;获CFDa批准、ieC批准方可组织临床试验。

保研面试篇4

科技园的定位与目标调整

为了适应新的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要求,强化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研究,在原有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对科技园定位和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科技园的定位遵循经济与自然发展规律,研究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园区建设经验,充分发挥科技园的技术优势,不断完善科研成果、不断发展科研成果、不断提供更新更好的成果,为推动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科技事业发展,保障区域内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水土流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土保持科技保障。建设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功能齐全、管理运行规范、富有区域特色的一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1)逐步改善科研仪器和配套的实验分析条件,形成具有常规实验分析和自动观测相结合的综合测试分析能力,为我国南方乃至亚热带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提供专业研究平台。(2)进一步从重点研究方向与关键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基础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4个方面,完善科研平台的发展体系。(3)建设综合性的水保科研交流中心,打造具有声光电综合演示功能的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展示厅,构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开发模式最佳实践示范区和水土保持实践活动区,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普、教育、培训的实践平台。(4)整合区内生态景观资源,立足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突出水土保持文化内涵,打造具有高质量的水土保持文化主题公园,为南方红壤区提供一个生态文化展示平台。

科技园二期工程科研平台建设与配套设施

二期工程的主要建设范围在科普展示区,用地面积6.67hm2,建筑面积16850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坡耕地土壤水量平衡试验区、弃土(渣)试验区、生态护坡试验区、综合护坡试验区、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实验楼、水保科普展示厅、办公生活管理房和水保科研交流中心8个部分。建设理念以“科研、实践、文化、自然、融合”为中心内容,以技术、经济、环境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水土保持科技园。(1)继承和延续原规划脉络,充分体现融旧合新的建设理念。立足现有建设成果,兼顾实践与科技的发展需求。(2)强调科技园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分区建设、单体分布、科研设施、生活空间分布、景观系统与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形成统一整体。(3)在兼顾整体性的同时,强化各功能分区的独立性,包括功能、规模和核心价值。(4)充分利用园区的自然环境,营造山水相融的科研环境。科研平台建设(1)坡耕地土壤水量平衡试验区。在该试验区布设20个径流小区,每个小区100m2,设置两种土体坡度(8°和15°),混凝土底板分别采用和土体坡度平行以及递增2°两种情况进行配对试验(对土体坡度8°的小区采取2种处理,每种3次重复;对15°的小区采取2种处理,每种处理2次重复)。(2)弃土(渣)试验区。在该试验区共设置8种弃土弃渣类型,即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红砂岩发育的红壤、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紫色页岩发育的紫色土、稀土尾矿、煤矸石、房渣土及电厂灰渣,共布设24个径流小区,每个小区50m2。(3)生态护坡试验区。在该试验区共布设18个径流小区,每个小区50m2,坡比采用实践中较为常用的1∶1.5和1∶2。(4)综合护坡试验区。在该试验区共布设20个径流小区,每个小区30m2,坡比均为1∶1。(5)人工模拟降雨大厅。该大厅建筑面积1200m2(长40m,宽30m),建筑物高度20m。建筑采用钢结构网架形式,充分考虑功能布局灵活,便于后期模拟降雨设备运输及安装。(6)实验楼。配置了与野外试验相配套的室内试验设施,可开展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水质分析、植物培养以及小气候研究,为水土保持研究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3.3配套设施(1)水土保持科研交流中心。建设面积7000多m2,建筑物高度约15m,采用框架结构。建设的目的是为国内外学者以及开展水土保持科研的人员提供科学研究、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成为高等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实习的基地以及广大基层水土保持科技人员的培训中心。(2)水保科普展示厅。运用声光电等先进的科技手段集中展示影响土壤侵蚀的降雨、地形、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五大因子的作用,并直观展示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及水土保持治理成效,以先进的科技和生态理念打造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平台,向社会和中小学生传播爱护环境、改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办公生活管理房。这是科研人员及管理运行常驻人员的办公和生活场所,应能满足50人的长期住宿需要。

主要试验内容与研究方向

主要试验内容(1)坡耕地土壤水量平衡试验区。基于SpaC模型理论,通过观测自然降雨下土壤水分、溶质的变化和运动过程,运用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坡耕地降雨—入渗—径流关系、径流与溶质耦合关系和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养分流失过程模型,对于深入认识红壤坡地水文过程和坡地土壤水分循环机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指导坡耕地可持续经营和控制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弃土(渣)试验区。以南方红壤区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和主要生产建设弃土(渣)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径流泥沙、土壤植被以及弃土弃渣中的渗透水进行观测,研究在生产建设中弃土(渣)区域的水土流失规律和面源污染情况,探索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迹地”快速恢复技术和弃土(渣)区渗透水污染防治技术。(3)生态护坡试验区。针对开发建设活动中一般性边坡的不同护坡形式,进行径流泥沙以及土壤、植被等指标的观测,结合边坡防护工程实践开展植物防护技术研究,从而筛选出更优的护坡植物种类、材料要求及配合比设计方法等,探索植物护坡的作用机理,为边坡生态防护提供科学依据。(4)综合护坡试验区。主要针对目前生产建设中建设单位对陡坡所采取的各种防护形式进行的径流泥沙以及植被、土壤相关指标观测,探索由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受损土地的快速恢复技术,比较评价工程建设实践中所采用的各种边坡防护形式的水土保持效应,为解决开发建设活动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支持。(5)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将该厅划分为4个独立的降雨区,模拟从小雨到暴雨的各种雨型,可进行各种下垫面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也可解决设站观测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问题,大大缩短了研究周期,为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和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平台。1科研方向(1)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过程与预报。通过长期定点观测、试验与模拟,系统研究南方红壤的土壤侵蚀发生机理、侵蚀过程、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从而进行土壤侵蚀监测预报研究。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发生机理及预测预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效益、环境影响评价,水土流失试验方法与动态监测技术改进等。(2)土壤侵蚀与流域生态环境。从宏观角度着手,以流域为单元,系统研究土壤侵蚀对径流泥沙、面源污染、洪涝干旱等的影响及机理,探索其防治技术与模式,从而实现流域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主要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与集成,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及其调控径流、防洪减灾技术,水土流失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及评价模型。(3)植被退化机制及其恢复技术。深入开展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植被退化机制与影响的主导因素、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与配置模式研究,以解决林下水土流失、滨湖沙地治理和崩岗侵蚀治理等难题。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水土流失区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适用性评价研究。(4)现代坡地生态农业开发利用。积极探索集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美化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新型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形成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包括: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技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丰水区集水节灌技术,坡地农业水土保持综合效益。(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是一种人为加速侵蚀,其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通过深入研究人为水土流失产生的规律与机理,探索相应的防治技术与措施。主要包括:人为再塑地貌水土流失规律,开发建设项目与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评价。(6)高新技术应用。主要是积极引进国内外与水土保持相关的高新技术,然后进行集成、组装和展示,通过试验示范进行推广应用。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快速自动化和信息化观测,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等。推广示范方向长期以来,广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科研成果,由于中间试验、推广经费不足等原因,难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针对这一现状,科技园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对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强面向基层的实用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在努力将水土保持研究成果服务于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的同时,不断加快水土保持科研创新步伐。针对赣南特有的六套水土保持关键技术(水土保持生物措施配置技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技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优化配置技术、花岗岩不同土壤出露层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技术、不同侵蚀级别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技术、紫色页岩侵蚀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技术)和十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顶林—腰果—底谷(养殖)立体治理模式、现代坡地生态农业技术———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反坡台地、现代坡地生态农业技术———水平竹节沟+乔+灌+草、现代坡地生态农业技术———坡面雨水集蓄、现代坡地生态农业技术———崩岗治理模式、“猪—沼—果”循环经济生态治理模式、“封禁+补种+管护”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水土流失区植物优化组合治理模式、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模式)进行有选择性的推广示范。

保研面试篇5

严格复试工作,确保生源的入学质量

我校实行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分层负责的工作模式。学校负责整个复试工作的整体安排,各个院组织学科组制订复试的笔试、面试题目,学院负责本单位的具体复试工作,以及英语测试和综合素质测试工作。通过制订科学的招生制度,认真选拔优秀人才:(1)采用精选复试内容、合理设计试题等方法,使复试尽可能反映学生的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素养。(2)英语测试完全按照国家标准考试流程进行,确保公平公正。(3)面试由学科专家组负责,学生抽签参加面试。面试过程全程记录,面试专家组的平均分数为学生得分。

制订教学规章制度,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1)制订教学督导制。学校组织在职和退休教授成立教学督导组,负责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监控。对于基础课,学校应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所知,督促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对于专业课,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科研及教学内容进行考核,并对教学课时进行管理和控制,应督促教师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4]。学校督导组主要采取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资料、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规范教师的教风,知晓并帮助解决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2)制订学生评教制。合理的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满足学科知识的内在要求,而且需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需求。在授课内容上要将基础理论结合科研或应用实际,注重科研方法、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在教学方式上要提倡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5]。每学期末,学校组织学生网上评教,以此来了解研究生作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需求。一方面从学生评教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将评教结果与教师考核评价联系,端正教风。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质量

(1)本课题通过学生调查发现,研究生普遍认为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巧合的是,学术道德好、学术水平高的导师所指导的学位论文评价也要高于其他导师。因此,研究生师资建设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格选聘条件,从教师师德、学术能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考核,提高导师入职门槛;导师遴选人的学术水平应由校内同行与校外专家根据申请人的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学术奖励和公开学术报告的学术含量以及面谈结果,共同评定。对新遴选的导师就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以及管理制度进行培训,实行培训上岗。实施导师资格定期审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资格审查和岗位工作评估,对无课题、无经费,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师暂停招生,对违背学术道德和教学制度的导师取消导师资格。(2)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有几个重要节点,分别是课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写作。高水平的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研究生导师应尽早安排研究生进行文献资料的广泛阅读,并要求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期刊阅读量应在50篇以上,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应是外文期刊。研究生所写的文献综述要能达到能发表的水平才能正式进入课题研究环节。学校和学院要充分重视论文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由教授组成专家组统一组织,对研究方案、计划进度、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议,严把质量关。学校还硬性要求学生结合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并通过奖励政策鼓励导师对论文多指导、鼓励学生向高水平的期刊投稿。目前,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已是我校评选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的重要参考依据。

保研面试篇6

关键词:受试者管理;招募;脱落;依从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6014003

近年来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以40%的速度增长,超过60家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RDpaC成员企业中超过15家在中国设立不同职能的研发中心,同时国内制药企业也在逐步重视研发,越来越多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新的药物在临床评价其疗效的过程,通常包括Ⅰ~Ⅳ期,每期都有不同的目的、试验人群和试验方法。药品本身即带有一定的风险属性,而新药未经过大面积的临床使用,对其不良反应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再者,临床试验项目涉及多主体,不同主体对项目有不同的理解与预期,种种因素导致临床试验的高风险。从临床试验项目的管理和质量角度看,最为关键和困难的环节就是受试者的管理,包括受试者的招募、留置和确保受试者对临床实验方案的依从性等。为此,如何有效管理受试者,控制风险以达到试验目的是临床试验非常核心的环节。

1受试者招募环节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1.1招募时间风险

受试者的招募能否达到预期,是制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试验进度的延长将延后新药的上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在我国,目前的研发体系以仿制及其优化为主,产品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尽快招募到合适的受试者即成为制药企业的共同目标。

1.2招募策略不合理风险

在当今的临床试验领域,制定更好的招募策略、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受试者招募手段会增加病人对临床试验意义的认识与其日常生活保健的了解,从而提高病人入组的几率,对临床试验项目的成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如何制定良好的招募策略也成为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申办者招标合同研究组织的重要问题。

1.3招募环节研究者相关风险

1.3.1过高的招募预测

根据一项研究显示,美国超过80%的临床试验未能达到试验进度的要求,其中绝大部分的延长是因为未能找到足够数量的受试者。受试者招募中存在著名的Lasagna法则(如图1):研究者预测招募率总是比现实招募率要大得多。主要是研究者过于乐观估计自己的受试者资源或者受试者主观或客观上不能参加试验而不得不延长招募时间窗。

1.3.2职能重合风险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基地开展,当前医疗体制导致基地绝大部分与公立医院重合,不同于国外有相当比重的试验是由私人研究者完成的,因而研究者面临着试验研究与日常医疗工作的重合;同时我国的伦理委员会大多挂靠基地下,委员会主任通常是医院院长或是“学科带头人”,在试验负责人与伦理委员会委员身份重合以至于审查结果受研究者行政权力的制约,在招募中有失公平。

而试验研究者与医生职能存在重合,而受试者担忧拒绝参加试验会影响医生对其医疗态度而勉强答应,未能做到真正意义的知情同意。此类受试者是否能够完成试验值得进一步思量。

1.3.3竞争性风险

我国临床基地研究人员通常承担着一定的医疗、科研或教学任务。我国临床试验数目增长很快,而我国的文化影响在临床试验中表现为多偏好邀请“学科带头人”以示重视和信赖。为此部分临床试验基地承担着较重的临床业务以及多项临床试验项目,尤其当同时参与的项目集中于同一适应症,研究者能否平衡时间与精力或者在承担多项社会工作之后能否重视临床试验,这些都值得商榷。

2受试者脱落风险分析

成功招募受试者进入临床试验项目仅仅是受试者管理工作的开始,任何试验项目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受试者脱落。一般而言,受试者脱落主要分为两大类:受试者因为某些原因自行退出试验或研究者鉴于某些因素终止受试者参与试验。

2.1受试者脱落的原因分析

2.1.1研究者决定退出

研究者终止受试者参与试验大多出于医疗的考虑,比如疗效不佳、出现不良反应导致病人的身体状况难以继续承担试验项目;有些是由于受试者的原因使得研究者不得不将受试者剔除出试验,如受试者试验依从性较差、失去联络;还有可能是研究者自身的问题,如依从性较差而被申办者关闭,导致受试者被终止试验。

2.1.2受试者自行退出

《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Cp)赋予受试者随时以任何理由退出试验的权利。而受试者参与试验均能得到医疗或者金钱上的补助,大部分是倾向留在试验中,提前退出试验主要有以下原因:

(1)药物因素。

当疗效欠佳或存在不良反应时,除却研究者终止之外,受试者本身对试验的期望也在下降,退出的可能性提高。除此之外,药物的口感难以忍受或遵循试验已经成为生活负担,受试者也会选择自行退出。

(2)生活环境因素。

周围人包括家人或者朋友对受试者不够理解、对临床试验不够了解、外界媒体对受试者群体的报道,同时外界过多的牵绊例如家庭老弱需要照顾、交通不便、工作繁忙等都会对受试者继续试验的决心产生动摇。

(3)医疗环境因素。

我国公众对临床试验的理解普通较为片面,受试者参与临床试验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而期望能在研究者方面获得理解并有相应的回报预期。而在医疗环境中,受试者的不愉快经历是临床试验中造成脱落的重要原因。当受试者每次访视都难以遇到熟悉的面孔、或者研究者对受试者态度恶劣、不够尊重、治疗不够严谨、研究者不愿意回答受试者的问题等都会在受试者心里留下不安,多次类似情况的发生会引发抵触心理,可能导致退出。

2.2受试者脱落风险

每一位受试者中止试验都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1)受试者的离开意味着之前在此受试者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损失,同时也增加重新招募受试者所需要的时间与研究精力;(2)如果脱落人数较多,会进而影响试验项目的招募时间窗,从而影响项目进度;(3)而对盲性试验而言,脱落有可能导致双盲多治疗组别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对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只能在破盲之后方能知晓,一旦引起真正统计学意义上的不平衡,可能对试验项目数据产生影响;(4)大面积的脱落会造成研究机构的研究热情降低,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申办者对此研究机构的信心。

3受试者非依从性风险分析

依从性是指对试验方案的执行度。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获得准确的评价结果,受试者与研究者依从性是重要环节。受试者非依从性风险主要体现在受试者未按照试验方案服药而导致的风险。

3.1受试者服药非依从性的原因

服药非依从性的主要原因与前文所述及的受试者脱落原因较为相似,如试验方案的繁杂而难以遵守、药物气味难以忍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存在不良反应而停止服药、家人朋友的影响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年龄较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会导致受试者对方案的理解不充分,而导致忘记服药或服用其他禁忌药物。然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研究者的态度恶劣,受试者出于抱怨而存在抵制心理。

3.2受试者服药非依从性风险

受试者的非依从性可能造成累积有可能导致整个试验结果丧失完整性而无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不能被及时发现;(2)可能会使得新药注册剂量产生过高或过低;(3)可能导致原本有效的统计数据归于无效,或者导致试验的假阳性或阴性,最终可能导致有效药物变成无效药物,或者无效药物被视为有效药物而上市。无论哪种情况对需要此种药物的患者都是不负责任的,且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4受试者管理中存在风险的应对

4.1制定合适的招募策略

4.1.1试验方案的完善

申办者和研究者只有将受试者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从受试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成功完成招募预期,并保持受试者。因而试验方案制定过程应当将保护受试者权益放在首位,并针对受试者的偏好在合理范围内调整方案,这将直接关系到研究者的招募成效。

试验方案的制定应把握受试者需求,多方面考虑受试者:如知情同意书是否简单易懂,是否显示对受试者的尊重、访视频率是否会给受试者带来不便、是否有针对疗效较差受试者的应急治疗方案、是否有相应受试者的补助等。

4.1.2合理选择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的成败,制定研究方案之时应当勾勒出合适的研究机构标准。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考虑:(1)外部环境:研究机构的地理位置不宜太偏远,不方便受试者的访视;(2)专业性:研究机构人员应对试验所针对的适应症有治疗和临床试验的经验,并有足够的人员保证试验的招募和筛选,且具备相当的教育或培训背景;(3)竞争性:研究机构或附近其他研究机构应没有竞争受试者的类似适应症临床试验;(4)内部环境:研究者应当对受试者有足够的耐心和诚意,态度良好尊重,同时应考虑研究者是否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试验。

4.1.3采取多样的招募措施

传统的招募主要依靠研究者或者其他医生的病人资源,此外也可以借助广告或网络等其他媒体宣传试验项目。在制定宣传计划之时,应当考虑到试验针对的人群,广告词应遵循GCp,明确参加试验的益处、参与时间、研究者信息等。

还可以考虑向被推荐和潜在受试者投递邀请函,在不违反GCp的前提下,对候选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临床试验的意义和相应信息。鉴于目前公民医疗认识基础不高,建议给候选者提供疾病危害和临床试验意义的宣传材料,并相应提出建议,会增加候选者入组的可能。

4.2采取受试者留置策略

4.2.1研究者关怀

除受试者因为疗效或者不良反应退出试验或不可逆转的个人因素之外,大部分脱落是可以挽回的。研究人员对受试者的良好态度与耐心解答能够给受试者带来温暖而有效降低脱落率。研究机构应设法使受试者能在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感到愉快并认识到参与试验的重要性。

研究者应尽量保证能与受试者有稳定的交流,能够增加受试者的信任,同时应尽量给受试者提供适宜的帮助,如可以定期电话提醒访视和关心病情、灵活调整访视时间避免工作冲突等。

4.2.2申办者提供留置工具

申办者应辅助研究机构进行受试者留置,可以发展辅助受试者留置的工具:(1)在试验开展之初,可以发送欢迎信,并跟受试者家属进行通讯,简单介绍疾病以及研究的情况争取家属的理解与同意;(2)在例行体检之后,可以根据受试者的身体状况,提点一些日常应当注意的保健事项,条件允许下可制定保健计划,有利于受试者的长期保健;(3)试验开始之后,每次访视之后可以发放简单而温馨的访视预约卡或者访视日历,能贴在家里醒目位置最佳,从而起到提醒作用;(4)在访视候诊场所,可以提供免费的纸巾、热水和报纸或安排电视以提供舒适的环境;(5)定期可以给受试者一些价值特殊的纪念品,如杯子、手提袋等,在生日当天送张贴心的贺卡能够给受试者带来足够的温暖。无论是怎样的留置工具,为保证受试者的兴趣最为重要的仍旧是研究者对受试者的态度,研究人员的耐心与关心才是留置成功的关键。

4.3提高受试者服药依从性

提高服药依从性主要从筛选受试者和劝导受试者两个方面进行:(1)在试验开始之前可以采用安慰剂导入期的形式或者数次预约门诊的形式,筛选出依从性较好的受试者;(2)研究者应当与受试者及家属有相应交流,能够加强其对药物和治疗过程的理解,并明确表明依从性的重要性及所带来的益处,并发动家属监督;(3)应给予定额、足够访视间期的药物,并充分说明如何用药,可做成便签贴在醒目位置;(4)明确告知受试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寻求研究者的帮助,报告不良反应并进行合理的治疗同时接受一定的补偿;(5)在受试者的常用病例上贴上参与试验的名称,以提醒其他医生避免开相互作用的药物;(6)最为重要的仍是研究者对受试者的关心与照顾,研究者友好的态度和耐心的解答,从受试者角度提出些日常注意事项等都会给受试者带来良好的印象,能够获得受试者信任,有助于依从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川.药物临床试验方法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范大超.受试者有效招募及影响因素[J].中国处方药,2010,1(94):7071.

[3]卢根娣等.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脱落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护理杂志,2008,25(10B):1719.

[4]汪秀琴,刘晓晓.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受试者退出研究的数据保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5):575576.

[5]范大超.入组率的分析方法以及受试者的依从性[J].中国处方药,2010,3(96):7071.

[6]胡咏梅,赵嘉芸,江济华等.某院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脱落原因浅析及对策探讨[J].安徽医学,2012,33(2):214216.

[7]范大超.评估及提高受试者依从性的方法[J].中国处方药,2010,4(97):7071.

保研面试篇7

1.1知情同意书的设计和审查知情同意书的设计未包含《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相应内容,对试验药物的疗效强调较多,对其不良反应则较少提及;对研究的保护性措施阐述较全面,对是否免费检查或获得药品及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或死亡时是否承担治疗的费用及相应的经济补偿则故意规避;知情同意书只有签名而无双方联系电话。此外,实际使用的知情同意书版本与伦理委员会审查的版本不一致,新的版本的知情同意书未及时提交伦理委员会审查也时有发生。

1.2知情同意的实施过程临床试验过程中,未遵循GCp原则,筛选合格后方与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告知不充分,流于形式,研究者常倾向性地告知受试者试验内容,避重就轻,目的是加快入组进度;研究者口头承诺知情同意书之外的内容、对不良事件的发生打保票,缺乏科学性;而受试者本身仅关注受益,忽视医疗风险,未完全理解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受试者本人同意参加研究,但家属不同意或多名家属意见不统一。

1.3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应该受试者本人签署的而非本人签字;部分文化程度低的受试者签署时,研究者未作指导,涂改较多,影响真实性;签署时未注明日期或日期笔迹与签名者不一致;由法定人签署时,未注明人与受试者关系,无法判断人的合法性;研究者仅留办公电话给受试者,无法保证随时联系;受试者与研究者未当面签署,签署日期不一致;研究者未给予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副本;试验方案有重大改变时未重新获得随访期的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2对策

2.1加强研究者的培训和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者对医疗流程的操作局限于临床多年的惯性思维,未深刻理解GCp理念和《赫尔辛基宣言》的精髓,唯有通过反复培训来强化,特别是医学伦理的知识。我院机构特别注重项目启动会的培训,对研究过程的各个细节均有完备的预案,对知情同意的操作及不良事件的处理反复培训。同时开展“角色体验教程”,让研究者模拟受试者,接受知情同意过程,由研究团队找茬评价,增强互动和培训效果。

2.2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受试者对于研究者而言,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对研究者或多或少存在敬畏感,在医学知识方面存在不对称性,为尽可能减少这方面影响,我机构在受试者谈话室的布置上做文章,谈话室有一定的私密性,墙上粘贴温馨的墙贴,角落放置绿色植物,营造轻松的环境。研究团队选派沟通能力强、亲和力强的研究者与受试者沟通,并尽可能了解受试者的喜好,选择适当的时间、合适的方式与其沟通。

2.3加强质量控制伦理委员会加强委员的伦理培训,提高伦理审查的能力,摈弃靠习惯思维或情感主导的伦理审查,对知情同意书及知情同意的要点进行重点审查,确保知情同意书设计的完善,同时,加强与申办方、CRo及其他伦理委员会的沟通;专业科室质控员在受试者正式入组前需对每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过程进行确认,审查知情同意书的每个细节,符合要求后方能入组;机构质控员会在研究开始前、中、后三个阶段对知情同意等内容进行检查。

3体会

保研面试篇8

作者:秦晓洲杨晓然杨德模易平何建新单位: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重庆市环境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从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可靠性、可信性等方面考虑,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实验室认证认可,如美国atLaS耐候试验服务集团对其建立的世界性试验网络,统一要求进行相关资质认证,其入网的站点环境典型、硬件功能较全、管理规范。3)注重军民结合、资源共享。国外自然环境试验站在严格保密制度下,大都实现了军民结合和共享。如美军三大自然环境试验中心,以军为主,同时兼顾民用。俄罗斯、日本等国试验站也有着军民两用的浓重色彩。发达国家热衷于在全球或区域建立试验站,将成本降至最低,而使得试验收效最好。4)注重市场化运作,兼顾公益性。美、日等国以世界一流的自然环境试验能力,先进的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的商业,充分享受自然环境试验带来的效益增值。以美国atLaS耐候试验服务集团为代表,其不仅拥有全球暴露网、各种自然环境试验加速装置,而且还研制各种环境试验设备。通过长期自然环境和实验室环境的独立研究、相关性研究,已可基本对全球气候环境严酷等级定位,而且在设备研制、标准制订和修订等方面具有公认的全球影响力和权威性,极大地增强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形成了良性循环。世界知名组织和机构,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美国aStm材料试验协会等,经常组织跨国试验或制定标准,市场化运作倾向明显,同时兼顾公益性。国内站网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站网管理起步较晚,但目前处于良好的建设、发展阶段。1)成立部级站网,注重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21世纪初,国防站网和国家站网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自然环境试验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近年来装备环境工程的深入推广,军、民口均加大了投资力度,进行旧站改造、新站论证和建设。重点在布局,并特别强调规范和统一各试验站的资源配置,极大地增加了数据的可比性,我国自然环境试验管理已转向注重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2)注重管理技术研究、站网内部管理。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十五”和“十一五”专业规划中,都逐步加强了相关管理技术的研究内容,并力求针对性强、逐步深入,提高国防站网管理水平,引导自然环境试验更好地为型号科研服务。民口方面,国家站网设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下设站网综合管理部、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部、环境试验指导部和环境试验标准部,协调管理28个台站的试验指导、标准制定、数据共享服务等工作。工作领域扩展,模式趋向多样化,我国自然环境试验工作正在整体和纵深地步入注重能力研究、能力提升和规范管理的良性轨道。3)资源共享受到重视,开始市场化运作。21世纪以来,资源共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自然环境试验资源具有的共性特征使其倍受重视。例如,国家科技部通过初评、复审遴选的28个大气、(海)水、土壤试验站组成的国家站网就是对全国自然环境试验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其中包括国防站网)。市场化运作方面,国家站网广州站和琼海站做得较好,利用其进入美国atLaS耐候试验服务集团全球测试网的知名招牌和影响,已成功进入汽车等市场。

国内外站网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国防站网“军民结合”的特征,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国防站网运行、管理的基本体系应该如图1所示。有一个在主管部门领导下、专家指导下,由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协助管理站网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包括政策支持、运行机制、站网管理、共享机制、服务模式、站网评价、工作质量监督、例会制度、讲座、培训和宣传等方面要素的管理系统。政策国防站网大多地处边疆、环境艰苦,其运行、理离不开政策支持,包括运行机制、奖惩机制、激励机制等,应由主管部门、上级单位、依托单位制定,支撑站网健康运行。运行机制从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看,站网实际上带有开放性、公益性。因此,国防站网应尽快建立“开放、稳定、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加速站网走向高效、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开放、稳定、联合、竞争”是保证国防站网长期健康运行,发挥潜在作用,实现站网“以军为主”、“寓军于民”、“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目标的关键,其基本框架如(图略)通过开放,可以减少重复建站,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现有站网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数据可靠性、可比性,有效发挥示范作用。然而,在某些现场信息和数据方面,开放应有一定条件,在国家安全保密允许的范围内执行。站网管理站网管理重点包括站网布局、结构层次、建立站网更新机制、现场管理和基本工作模式等,目的是提高和发挥站网能力,更好地满足型号研制的需求。站网布局国防站网目前的布局已覆盖了7个气候带、三大海域,其环境典型性在国内首屈一指,基本满足国防科研需求。对于一些有地域和海域验证要求的简易试验,根据装备环境适应性试验和评价的需要,可以借助资源共享,引入有条件的民用自然环境试验站有限制性地开展试验与研究,例如挂片试验、环境的研究等。结构层次可在国防站网内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能力大小,对试验站进行分级。建议分为中心站、试验站和试验点,促进具备优势的站点快速发展。1)中心站:环境典型,具有国内领先的水平、规模和能力;能牵头承担跨行业重点试验研究项目,能进行技术培训、标准制定等任务;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具有示范作用;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国防工业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保密资格认证,相关专业管理制度健全。2)试验站:环境典型,具有较强的水平、规模和能力;能承担一般研究任务,参与跨行业重点项目攻关并承担相应任务;通过相关认证;专业管理制度健全。3)试验点:环境典型,具有一定规模和能力;能承担试验任务。建议对于不同级别的站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对中心站给予重点经费扶持、对试验站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试验点根据承担的任务给予相应经费。建立站网更新机制,提高站网活力和适应能力国防站网应建立更新机制,激励站网成员不断创新。需制定一套站网评价标准,规定站网成员需要达到的能力及标准,设立专门机构,使站网更新常态化,增加站网活力。需要强调的是,更新必须保证现有环境的覆盖面,保证站网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新环境一律放行。站网现场管理1)建立统一的现场管理制度,规定站网现场管理的内容、程序、方法。2)建立现场管理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3)加强试验站技术带头人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共享机制随着自然环境试验趋向集约化、信息化、共享化、站网全球化发展,军民试验站实际存在着互补关系。近年来,国防站网不仅承担了较重的军品任务,还承担了大量的民品任务,在863,973等项目上,军民合作、沟通和协调越来越多。因此,为适应工作需要,有必要建立共享机制,重点在组织机构、技术体系、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实施主体5个方面。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构成立由主管部门领导,包括国家站网、中心、型号、重点民品项目等参加的专家管理机构,由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通过该专家管理机构,及早纳入需求信息,沟通存在问题、协调发展,有利于统筹兼顾、共建共享,指导共享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技术保障体系1)构建共享服务平台,在“以军为主”的前提下,兼顾民用特点,做到试验场地军民分区、基础建设方面考虑到民口的特点和需求,特别是材料试验和检测方面的现场配置。2)站网全面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确保数据可靠性、可比性,满足各方需求,同时兼顾军民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尽快和国际接轨。3)加强共享数据库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现有数据库为平台,进行整合、完善和提高,充分发挥数据对产品研制、生产的指导作用。完善制度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包括现场管理、检测、照相、样品处理、接待、安全保密、应急处理、监督、例会等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为共享提供一种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有效的制度管理,将共享纳入良性运行轨道。人才保障要实现共享,必须有人才作保障。应面向军民口重点行业,培养一批熟悉相应专业和相关标准的技术人才。调整专业技术队伍结构,有计划地培养为国防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服务的人才队伍。实施单位和责任人共享机制的实施单位为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和国防站网各试验站,责任人为中心主任和各站站长。服务模式共享机制应坚持市场化运作,力求使参与各方实现共赢。运行上,可采取多种服务模式,如纵向共享、横向共享、联合立项、站网共享、定点挂牌、数据共享,数据工程化应用、咨询与服务、装备环境工程服务、腐蚀调查与评价、委托及合作等。国防站网能力评价国防站网能力评价是站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站网吐故纳新的重要依据,使得站网管理更具系统性、配套性,可操作性、推动站网更具时代活力和创新能力。设立评价机构为了公正地对试验站进行评价,应设立独立评价机构,赋予其职能。该评价机构应由相关管理机构和专家组成,进入数据库管理,需要时调取。评价方法以能力为核心基础制定评价方法,规范相关工作。评价方法应包括国防试验站具备的条件、评价程序、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不同能力试验站分级管理等。评价内容应包括重要性、典型性、基本能力、承担项目及成果、管理水平、资质等6个项目及21项指标,全面反映试验站的价值、自身能力以及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率。为了确保国防站网“少而精”的特点和“以军为主”的性质,应坚持站网试验站“环境典型”的特色,不搞重复环境。同时,应继承国防站网整合成立的国情事实,在相同评价内容上,分“入网申请站”和“在网站”,分别设置不同阶段的权重进行能力评价,对申请入网的试验站在关键指标上实施一票否决制度,而对于连续2次评分较差的试验站则原则上劝其退出站网,以确保站网整体布局和能力,激发站网活力。

国防站网成立以来,站网管理一直受到国防科技工业局的高度重视,在其支持下,已形成上述一整套迄今为止较为系统的站网管理体系。近期研究完成的运行机制、站网管理、共享机制、服务模式、站网评价等是该管理体系的核心,对国防站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该套管理体系的完善、相关方法的实施和不断改进,必将为新时期国防站网提供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尽快将站网打造成为装备环境适应性试验和研究的高水平基地,推动国防站网实现跨越发展,为产品研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保研面试篇9

 

一、复试方案和程序

为了充分保障师生健康、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统筹考虑浙江省疫情形势、应急响应级别、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复试工作要求,经综合研判,我校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复试平台选用“学信网研究生招生远程面试系统”(操作手册见链接bm.chsi.com.cn/ycms/kssysm/ ,考生端客服电话:010-67410388。备用平台选用钉钉(Dingtalk)平台,考生要提前下载安装平台app并熟练操作。注册钉钉账号时必须用报考研究生时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填写的手机号注册,进行实名认证。

请考生提前准备好远程复试所需的硬件设备,复试前按通知要求进行安装调试并配合学院对接试用,保证复试正常进行。

1.用于面试的设备:1台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或1部手机(考前安装并登陆学信网app)或pad等平板设备(需带有摄像头、麦克风功能)。

2.网络良好能满足复试要求,需保障有线宽带网、wiFi、4G网络等两种网络条件,确保设备电量充足,手机请设置“免干扰模式”,关闭移动设备通话、录屏、外放音乐、闹钟等可能影响面试的应用程序。

3.复试时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远程面试系统,携带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候考;摄像头对准考生本人,距离约1米,不得遮挡面部、耳朵等部位,不得戴帽子、墨镜、口罩等,不得离开摄像范围,不得中途离场;保持坐姿端正,双手和头部完全呈现在复试专家可见画面中;复试房间需灯光明亮,安静,不逆光,可视范围内不能有任何复试相关资料。

4.复试过程中,如遇网络或信号等原因造成的通信效果不佳或中断等故障时,考生应保持电话(报名时研招网预留电话)通畅,按应急指令完成复试。

 

二、复试内容

复试为面试,总分100分。复试成绩比例:英语听力10%、英语口语及专业外语10%、专业知识能力60%、综合素质能力20%。面试时间每位考生一般不少于20分钟。

外语听力以考查考生理解真实性外语表达内容为宗旨,外语口语以考查考生实用外语表达能力为宗旨。外语听力与口语的考试由复试小组成员现场用外语提问,学生用外语回答,复试小组根据考生回答内容进行打分。

综合面试主要包括:

a、专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B、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对考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

C、考生诚信度。将诚信考核作为专项环节纳入复试工作,强化对考生诚信的要求。对上一年作弊考生,要严格按照规定不予复试和录取。

面试考核指标包括教育背景(本人学习情况)、科研经历、思想状况、对原来所从事学科前沿的了解和对报考研究方向前沿的了解程度、思维的敏锐性、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术思想、相关实验技能、总体评价等内容。复试小组成员对每位考生进行现场提问,每位复试小组成员独立评分,平均分即为考生的综合面试成绩。同时应考核考生的思想品德表现,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录取。

面试开始前应检查考生的复试通知书、身份证等相关材料是否一致,是否进行过资格审查,未经资格审查者不得参加复试,杜绝冒名顶替。面试情况要有详细记录以备查。

复试全过程录像备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遵循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的工作原则。

淘汰考生是本专业复试总成绩不及格的考生或是本专业总成绩最低的考生。总成绩的计算方法:初试成绩/5×65%+复试总成绩×35%,创新性成果(省部级成果并为第一负责人)的考生另加5分。如果总成绩一样,按初试成绩、复试成绩的顺序排名。

学院招生导师需签订招生责任书,承担助研津贴100/月·人。

学院复试领导小组要对本学院的复试结果负责。

 

三、复试日程:

2021年4月6日8:30-15:30,面试。

 

保研面试篇10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以 14 周岁以下[1]儿童为受试者进行药物研究,以证实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确认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1. 1 开展以儿童为受试者的药物临床试验的必要性2010 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14 周岁以下儿童人口为 2. 22 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16. 6%,患病儿童约占患病人口总数的 20%,但在药品注册信息中标明小儿用药或儿童用药的仅为2.27%,且多数药品说明书中没有标明剂量,临床上仅按成人剂型或规格折减后酌量服用,缺乏临床研究的安全性数据。我国儿童正面临着"无药可用、用药不当"的药物危机,加速儿童药物研发是解决儿童用药窘况的不二选择。

 

1. 2 儿童受试者的特殊性。

 

1. 2. 1 儿童受试者的身心特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药物敏感,易受药物和其他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儿童的内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还未成熟,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在不同年龄儿童的体内差异显著; 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药品不良反应率比较高,容易发生药物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

 

儿童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试验期间儿童受试者因与父母分离而容易感到不舒适或害怕,试验生物样本的采集等行为容易使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1. 2. 2 儿童受试者行为能力的特点。

 

14 周岁以下的儿童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这就决定了儿童对是否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缺乏完整的同意能力。知情同意权的实现是儿童受试者安全保障的核心,因其同意能力的欠缺,儿童参与药物临床试验必须由其法定监护人补足同意能力,代为决定是否参与试验。我国 GCp 规定开展儿童药物临床试验,针对具有部分认知能力的儿童受试者,必须取得儿童本人及其法定人的书面同意书,对于无判断能力的儿童受试者,必须征得儿童法定人的书面同意。

 

基于儿童受试者的身心特点和行为能力的欠缺,儿童参与试验的风险远高于成人,儿童受试者的安全保障是药物临床试验开展的关键。

 

2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儿童受试者面临的安全隐患

 

2. 1 儿科试验机构缺乏,个别研究者缺少专业性培训。面对成人疾病低龄化和儿童"药物危机"等严峻问题,儿科药物研发必须加快进程,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需求大增,但我国目前仅有 49 家医疗机构获得儿科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试验机构严重不足; 我国 GCp颁布实施时间短,我国目前的学历教育中缺乏 GCp 课程; 临床试验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临床试验培训可分为普及性和专业性两种,目前多数培训都是普及性培训,应当向专业性培训发展。

 

2. 2 知情同意流于形式。儿童受试者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对试验风险的了解和认知能力缺乏; 儿童的监护人( 父母) 大多缺乏医学知识,且研究者告知试验知情同意书时过于专业化;不同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研究者通常把履行告知义务当成例行公事,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监护人对试验可能潜在的风险理解程度不一,知情同意流于形式。

 

2.3 不良反应的隐瞒不报。根据我国 GCp 的相关规定,研究者对试验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应当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伦理委员会报告,同时对发生不良事件的受试者进行有效地治疗。但有些试验机构和申办者只注重新药的可期待疗效,忽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对发生的( 严重) 不良反应不如实记录、报告。

 

2. 4 试验方案不符合儿童受试者安全保障的要求儿童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远高于成人,儿童受试者的安全保障是试验开展的关键,但试验方案的设计、制定缺乏针对儿童受试者的生理、心理不成熟和同意能力不完整的特殊性的安全保障措施。

 

2. 5 试验的伦理审查流于形式。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监督职责是儿童受试者安全保障的强有效防线。但我国的伦理审查起步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 对试验机构的依附性强,缺乏独立性; 委员会部分成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质,委员会组成不合理,伦理、法律专家过少,缺乏普通民众代表; 审查局限于试验前的批准与否,对试验的全过程缺乏监督等。

 

试验的伦理审查流于形式,导致儿童受试者得不到有效的安全保障。

 

3 保障药物临床试验儿童受试者安全的举措

 

3. 1 大力扶持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加强研究者的专业培训和伦理素质。

 

儿科药物临床试验是医药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但目前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明显不足,因此必须加大扶持力度,扩充和发展有资质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数目,同时要保证试验机构的设施、条件完全满足儿童受试者安全保障的要求,即试验机构的急救药物齐全、急救设施设备运行良好、应急预案完善。

 

试验机构的设备是硬件,研究者的专业水平、临床试验经验和伦理道德素养就是保障儿童受试者安全的软实力。因此有资质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当积极派遣相关研究者进行诸如专业临床试验技能、药物临床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和试验数据管理等培训,使其具备保障儿童受试者安全的试验资格和能力。对研究者加强 GCp 相关知识、试验方案、知情同意、发生( 严重) 不良反应的处理以及试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关键点的培训,强化药品注册和药品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文件、指导原则、临床试验原则等的培训,同时注重培养研究者的伦理素质,使研究者在试验中自觉自愿地采取措施尽量减少( 轻) 对儿童受试者的伤害。

 

对确定参与获批开展试验的研究者,试验前必须要求其详细阅读试验的相关文件、熟悉研究记录的填写要求及查阅国内外该儿科药物的相关信息,进而对其进行严格地有针对性地培训,最大程度上保障儿童受试者的安全。

 

3. 2 试验方案针对儿童受试者进行特殊的安全保障设计。

 

欧盟公布的《儿童临床试验伦理标准建议》指出"儿童的利益应高于科学与社会",[3]为了保护儿童受试者的安全,试验方案的设计应当具有特殊性。

 

3. 2. 1 儿童参与试验的限制性条件。

 

德国《新药物法》规定: 只有当该药品有利于缓解患者痛苦、恢复患者的健康、拯救患者的生命时才被允许进行临床试验; 美国联邦法典规定儿童可否参与试验由风险利益评估的结果决定。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儿童开展临床药物试验的指导原则,因此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规定儿童参与试验的限制性条件: ①试验为治疗儿童疾病而进行,对儿童的疾病治疗具有正当性; ②该试验以成人为受试者无法得到有效结果,只有以儿童为受试者才能达到试验目的,取得疗效。

 

3. 2. 2 儿童参与试验的时机。

 

为了保障儿童受试者的生命安全,试验通常在动物试验中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性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成人、年长儿童、低龄儿童的顺序进行研究。[4]只有在某些危急情况下允许儿童直接参与试验研究,譬如某种药物是针对儿童特发性疾病研发的。

 

3. 2. 3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特殊干预措施。

 

儿童受试者的身心特点决定试验方案应由具备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经验的研究者精心设计,遵循风险和不适、痛苦最小化的原则。[5]试验机构应当组织专家就方案的设计、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规避有缺陷的方案,试验严格按照既定的、合理规范化的试验方案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儿童受试者的伤害。

 

3. 3 保障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实现

 

知情同意是儿童受试者权益保障的核心,儿童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导致其同意能力不完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允许儿童参与试验,在知情同意方面由法定监护人补足儿童受试者的同意能力,代为同意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要求研究者根据儿童受试者的年龄、成熟度等因素综合考察其同意能力,对具有相应理解能力的儿童履行告知义务,以取得在其能力范围内的同意和法定监护人的同意作为开展试验的条件; 对无同意能力的儿童,一般不允许参与试验,若该试验对治疗该儿童的疾病起到重大作用,可以在取得法定监护人的同意时进行,同时由伦理委员会审查该同意决定是否符合儿童受试者的利益。我国 GCp 仅强调了儿童受试者与监护人的同意,并未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规定。

 

为了促进我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引入"风险利益评估"和"儿童同意能力评估"制度,保障儿童受试者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实现。

 

即: 对预开展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进行有效的风险利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儿童可否参与,同时对允许参与试验的儿童受试者,根据其年龄、生理和心理成熟度、独立度、精神状态、对试验的理解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评估其同意能力。

 

3. 3. 1 有同意能力的儿童。

 

有同意能力的儿童参与试验,试验的开展应以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 父母) 知情同意的实现为前提,以取得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 父母) 联合签署的规范的知情同意书为依据。

 

首先,研究者应当向儿童受试者的监护人全面履行告知义务: 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专业术语,在安静独立的空间内一对一地履行告知义务。如儿童受试者的监护人是农民工,研究者应尽量使用当地的方言,同时配合使用一些肢体语言耐心细致地进行告知,给予儿童受试者的监护人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试验信息和考虑是否参与试验。

 

其次,研究者还应当用符合儿童受试者的年龄、心智成熟度和理解能力的语言文字配以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来描述,在儿童受试者能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全面地告知试验相关信息。

 

最后,指导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签署规范的知情同意书: 规范的知情同意书应当详细规定儿童受试者参与试验受损的治疗和赔偿条款; 禁止出现减免研究方责任以及儿童受试者放弃合法权益等不合法内容。儿童受试者及其法定监护人做出同意决定后,在儿童受试者接受任何试验干预措施前,均要在研究者的指导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3. 3. 2 无同意能力的儿童。

 

首先,禁止无同意能力儿童参与非治疗性药物临床试验。

 

其次,允许无同意能力儿童参与治疗性药物临床试验,必须采取措施保障儿童受试者的法定监护人( 父母) 的知情同意,即研究者必须根据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的差异,灵活变通对监护人充分履行告知义务,确保监护人是在完全了解试验相关风险和受益等信息的基础上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同时还应当尊重无同意能力儿童直接表达或以啼哭不止等方式表达的反对、拒绝意见。但如果儿童已患致命性疾病或患儿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无法获得有效治疗,若患儿拒绝该预示确有治疗效果的试验研究,则由伦理委员会确定儿童是否将于试验中获益,在获得儿童法定监护人同意和伦理委员会特殊批准的情况下,患儿可以参与该治疗性试验。[4]

 

3. 4 完善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汇报程序。

 

建议建立全国儿科药物网站,重点监测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及其不良反应: 首先,将全国儿童专科医院和三甲综合类医院儿科参与的药物临床试验进行登记,并及时公布试验结果( 包括不良的研究结果) 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为我国儿童用药提供更多循证医学的数据和资料,同时避免重复试验; 其次,建立全国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平台,形成儿童不良反应资料分析和共享数据库,便于掌握儿童药物治疗的现况与需求,以制定相应的引导性政策。[6]

 

3. 5 强化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

 

3. 5. 1 成立具有针对性的儿童伦理委员会。

 

现阶段我国医疗研究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成员多为机构内成员,缺乏独立性,而且没有针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成立具有针对性的伦理委员会。为了正确评估儿童参与试验的可期待利益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审查试验方案是否规范、合理、科学以及是否符合风险和不适、痛苦最小化的特殊伦理要求,应当由具备有关儿童医学、药学、护理学、伦理学、儿童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和部分受过伦理审查培训的普通民众组成具有针对性的儿童伦理委员会审查拟开展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任意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审查,儿童伦理委员会的成员应根据儿童受试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以提高伦理审查的科学性、透明性与针对性。

 

3. 5. 2 开展培训,提高伦理委员会成员的伦理素质和审查水平。

 

我国伦理委员会成员多数缺乏与试验相关的专业知识、医学科研伦理基础知识和法律知识,所以加强对委员会成员的培训,以提高其审查素质和水平迫在眉睫。试验机构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研究机构生命伦理学人才资源对委员会成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加强成员间的学术交流,定期邀请具有丰富临床试验与伦理审查经验的专家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交流会分享各自的心得和经历,开展针对试验关键环节的正规化、长期化的伦理监督培训,同时培养委员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3. 5. 3 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

 

①试验前会议审查制度。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方案应经由儿童伦理委员会进行严格的试验前审查,儿童伦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成员是试验机构外人员且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均出席审查会议。具体审查儿童受试者参与该试验的风险和受益、方案中针对儿童采取的风险最小化、不适和痛苦最小化的具体措施以及儿童受试者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②定期的实地随访制度。儿童伦理委员会应当对试验全程监督: 监督研究者的行为是否偏离或违背试验方案; 监督发现试验发生不良事件,儿童伦理委员会应及时进行初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试验相关材料一并报至卫生行政部门; 儿童伦理委员会成员应到试验地点对儿童受试者及其监护人进行定期地随访,以了解试验过程中研究者与他们的沟通情况,从而确定研究者是否从伦理上真正关心和保护儿童受试者的权益,保证儿童受试者及其监护人在试验过程中的知情同意权不被侵害。

 

3. 6 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保障儿童受试者的安全

 

我国只有一些行政性规范文件对临床试验进行规制,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试行) 》,但是关于儿童受试者的规定很少; 这些规范法律位阶低,强制力不足,伦理性过强,缺乏可操作性,对受试者的相关权利规定不够具体且保护力度差; 缺乏追究研究者责任的必要手段,使得临床试验缺乏有效地监管。

 

为了儿童受试者能得到法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应尽快推动关于我国受试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对儿童受试者的保护以专章形式列明,建立一道坚固的法律防线; 同时在我国现有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试行) 》等有关人体试验的法律文件中对儿童受试者的权利、研究者和申办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进行详细具体地规定; 细化行政监管机构的权责和监管失职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