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诗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5:25

春节诗词篇1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词〔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迎春歌〔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新年有感〔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春节诗词篇2

1、春节快到了,人们都忙碌起来。去集市上转转,就会发现市场上的年货很多,购置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甚是拥挤。偶尔注目各色各式的花炮,便有了一种冲动,似乎快过年了应该高兴起来,然而我却很少有喜庆的感觉和释然的心情。

2、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3、春节是我们一切感情的归宿,春节是我们所有哲学的基础。有了春节,生活不再乏味,人生有了意义。有了春节,回家有了理由,喝酒有了主题。

4、城市人叫过春节,乡下人叫过年。过年,应该指从除夕的晚上又过度到了新的第二年的年初了。过年,鞭炮声声辞旧岁,儿童欢笑迎新春!地球又绕着太阳公转了一圈,岁月提醒人们又过去了一年,生命的钟声告诉成人和老人们,你们又向坟墓走近了一步。

5、过年了,年夜饭,一道红红火火的过年大餐。海鲜类,肉类,蔬菜类,各种山珍海味挤满了团团圆圆的餐桌。平时吃惯了油腻的大鱼大肉,过年时最想吃的却是清爽可口的绿色蔬菜,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亦或是人们饮食习惯的后退?

6、爆竹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听到各处集市上不断响起的的爆竹声,人们常常会说:有年味了!春节的凌晨,家家户户开门都要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7、人生的意义是企盼,没有企盼,人生便没有意义。严冬来临,我们微笑面对,坦然处之,因为知道后面接踵而来的是春节,是春天。“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春节会治愈我们手脚上的冻疮,春天会抚平我们面庞上的皱纹。为了换取母亲的微笑,孩子会加倍刻苦学习;为了春节脚步声的诱惑,很多时候,我们“砍头只当风吹帽”。

8、贴春联,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第一重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9、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起鞭炮,放起礼花,辞旧迎新,释放一年的快乐。我当然也不例外,过足了放鞭炮的瘾。回忆起童年放鞭炮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0、咄咄逼人的猜忌不会再出现,春风拂过牵挂的梦湾,虽然还带着料峭的寒意,但却足以温暖被爱包围的心扉。腼腆的心事写满新年的首页,愿来年的心海充满诗意的生机!

11、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她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除夕是母亲渴盼的眼睛,千万里外的游子为了她归心似箭、日夜兼程。不能和母亲团圆的孩子们,也能看到母亲的眼睛、听到母亲的呼唤、扑进母亲的怀中。

12、我们其实是为了春节而活着,春节是我们的人生大典。人这一生,总得穿一次好衣服,总得吃一次美味佳肴,总得毫不心疼地挥霍一下,总得毫无顾忌的大笑一声,总得过上一天的好日子。

13、是大地的绿荫给我们带来大自然的美好,是天上的群星使我们感受到宇宙的神奇,是飞禽走兽使我们不感到寂寞,是春节的脚步声使我们有了生活的希望,生命的支柱。

14、春节的脚步声,是走在雪地里发出的“沙沙沙”的声响,是瘦了许多的伊犁河依然顽强的流水声,是寒风吹过,是雪花飘过,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企盼。

15、其实,春节年年都是这样过的。贴春联、贴福字。有的把带根带叶的甘蔗靠在大门边,说什么希望幸福甜蜜的生活像甘蔗一样节节高;也有的在院子里站立一棵树,进行了修饰之后,美其名曰“摇钱树”……糖果、水果成了抢购货。一切摊点和铺子,都在为年货而忙碌。生意再冷的店铺,这几天,都会变得生意红火。出去打工的人,都尽量在年前赶着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的团圆饭,香喷喷的;家人团坐,小酒一杯,有笑有说。

16、年是一艘大船,每每停泊在腊月的港湾,让那些快乐的、忧伤的心思挤挤挨挨、上上下下。年是风,年是雪,年是吐着热气的呼吸,年是倒贴的福字,年是热腾腾馒头上鲜艳的红点,把问候和祝福捎给每一盏不眠的灯花,把温馨和感动送进每一扇敞开的心扉……

17、一年的日子是诗集,正月就是色彩斑斓的封面。封面上画着玻璃窗上喜鹊登梅、肥猪拱门的喧闹,画着脆生生的鞭炮炸响的粗门大嗓,画着大街上高跷、旱船的豪壮和潇洒。

18、当我敲上“春节”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似乎尘埃落定。其实,如果按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还是“进行式”而不是“过去式”。在我的家乡,只有过了正月十五,那个盛满春节各类点心的圆形团盒才会从茶几上撤下,也就预示着“年”已过完,不再走亲戚拜年。

春节诗词篇3

关键词:翻译格律诗文体特征

一、引言

“文学文体学”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文体学理论常用于小说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本文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许渊冲的英译为例,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探讨文体特征在翻译中的再现和再创造,以揭示文体学对格律诗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格律诗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原文的文体风格

Leech(1969)曾指出:“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春夜喜雨》属借物抒情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为流传,用以歌颂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人。该诗是杜甫定居成都时,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彼时,作者常于田间亲自耕作,对大自然充满深厚的感情:感叹其孕育万物的力量,更钦佩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日,下起春雨,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春夜喜雨》。全诗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该诗属五言律诗,诗中四行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须是对偶句。“随风潜入夜”对应“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对应“江船火独明”。此外,每联的结尾字(即二、四、六、八行的末字)须押韵。该诗各联的结尾字分别是“生”“声”“明”“城”,押“eng”韵。五言律诗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中或句尾,而非句首。如“好雨知时节”的节奏形式为“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单音步在句中。律诗借助“平仄”表达声律上的抑扬顿挫。该诗用韵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选词上看,诗文通过一系列形容词和动词来展现夜的寂静,凸显春雨之柔情。如“好”表达春雨的及时,“细”形容春雨的温柔细腻。动词“知”“潜”“润”赋予春雨生命和情感,形容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颈联中的“黑”和“明”形成强烈对比,一明一暗,表达夜的黑,烘托春雨的稠密。该诗选用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如“雨”“风”“径”“船”等。具体名词再现事物的能力极强,是图景的构成元素。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将春雨中的事物真实地展现给读者。此外,律诗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该诗用词简洁,给人清爽之感,如同亲身经历了春雨的洗礼一般。

从意境上看,全诗突出一个“喜”字,契合诗题。诗文虽未出现一个“喜”字,却将“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词语是诗意的载体,恰当的选词有利于渲染诗歌的意境。“雨”“风”“径”“船”等事物的组合,勾勒出一幅具有意境的画面。一“明”一“黑”的照应,如同将舞台灯光效果转移到了画面上。“知”“潜”“润”为画面注入生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寂静之夜,春雨悄然而至,滋润了万物。天亮时悄然离开,只留下一片花团锦簇的清新场面,人们见了自会喜笑颜开。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人们也期待、喜爱这样的“好雨”。题中的“喜”字虽然未在诗里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三、文体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造

文体学是检验翻译的试金石。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本的文体问题至关重要。《春夜喜雨》属五言律诗,文体特征较之英诗出入很大。音律、选词及意境是诗歌的血肉,在格律诗的翻译中,保留诗歌的血肉是一大挑战,实现对等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译者须谨慎处理。笔者认为,汉语格律诗与英诗在音律、修辞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格律诗和英诗间的互译。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春夜喜雨》为例,探讨文体学视角下格律诗的翻译。许之译文兼顾了诗歌的音律、选词和意境,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属质量上乘之作。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紧贴英诗的语言特色,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以下是许之译文:

HappyRainonaSpringnight

GoodRainknowsitstimenight;

itwillfallwhencomesspring.

withwinditstealsinnight;

mute,itmoistenseachthing.

o’erwildlanesdarkcloudspreads;

inboatalanternlooms.

Dawnseessaturatedreds;

thetown’sheavywithblooms.

(一)音律再现音美

韵步是由一个或两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组合。三韵步行是由三个韵步构成的诗行。许之译文多属三韵步行。如:

/-/-/-

GoodRain//knowsits//timenight;①

-/-/-/

itwill//fallwhen//comesspring.

-/-/-/

withwind//itsteals//innight,

/-/-/-

mute,it//moistens//eachthing.

在这两行诗中,每行都由三个音步(即韵步)组成,每个音步都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三音步行巧妙再现了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及音美效果。格律诗凭借“平仄”标注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英诗则通过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的交替使用传达节奏。译文第一行采用扬抑格,第二行采用抑扬格,既保留了原文平仄的节奏,又符合英诗的行文特点。译文多采用三步抑扬格或三步扬抑格,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殊途同归。

五言律诗的押韵方式是在第二、四、六、八行压尾韵。而英诗的押韵方式多样化,最基本的有双行押韵(aabbccdd)、隔行押韵(ababcdcd)、吻韵(abbacddc)和链韵(ababcbcdcded)。该译文的押韵方式为“ababcdcd”,属隔行押韵。译文的押韵方式虽与原文不同,但符合英诗的压韵规则,便于拉近译文与目标读者间的距离。正如万兵(2010)所说:“一种语言的诗要用另一种语言中性质最接近的韵律来传达,而不能照搬原诗。”许之译文成功地做到了此点。

由此可见,汉诗和英诗之间是可译的。就音律的翻译而言,可将汉诗的“言”和英诗的“音节”对应,将汉诗的“顿”和英诗的“音步”对应。以重读响音来译平声字,以非重读音来对译仄声字,实现押韵方式的对应。

(二)选词再现形美

许之译文在选词上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原文所用词语大都浅显易懂,符合写景抒情诗的特点。译文也选用通俗易解的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清新、愉悦的格调与原文相吻合,读者阅读译文时,可轻松畅游于文字之间。译文中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与原文的具体名词对应,如“rain”“night”“spring”“wind”“lanes”“boat”“lantern”等,一一再现了原文中的具体事物。一方面,这些具体名词将真实事物填充进诗歌的框架,丰富诗歌的内容;另一方面,具体名词能激活读者脑海里的信息,构建出一幅应景的画面。此外,具体名词营造的艺术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和阅读原文时近乎相同的审美感受。

作为写景抒情诗,原文多选用描述性形容词。译文保留了此特点,选用对应的形容词描写夜深人静、春雨悄至、润物无声等场景。如用“good”修饰“rain”,可谓匠心独运。“good”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性好;用以修饰“rain”,则赞扬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GoodRain”之首字母大写,凸显了春雨夜间降临的神秘和润物无声的神圣。“wild”和“dark”构成春雨悄至时的背景色彩,再现了春雨的稠密之景。“saturated”从侧面体现了春雨带来的勃勃生机。

译文的动词具有拟人化色彩,保留了原文的修辞风格。如“knows”体现春雨的善解人意:它在人们需要时降临,滋润万物,为世界增色添彩,后又悄悄离去。“steals”体现了春雨的俏皮:它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寂静之夜为人们送来惊喜。

概而言之,译文在选词方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突出了原文的风格,流畅地再现了原文的形美。

(三)意境再现意美

诗之可译有个必要条件,即两种语言的总体美学功能须一致。所谓一致,指意义和美学上的等值。而美学功能主要指诗的意境美。意境是诗的灵魂与魅力所在。词语的选择影响着诗歌意境的营造。译文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契合原文的意境。“rain”“wind”“lanes”“boat”等意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夜深人静,春雨随风而来,润物无声,悄然而去。从“lanes”到“cloud”,再到“boat”的空间转移使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再转移到江上。空间上的转换拉长了画面,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译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雨俏皮可爱、无私奉献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见,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在保留原文修辞风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运用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再现原文的意境。除修辞外,译文还采用凸显的手法渲染意境,如第四行中的“mute”位于句首,强调了春雨脚步之轻盈,渲染了寂静的意境。最后两行“Dawnseessaturatedreds;thetown’sheavywithblooms.”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dawn”作主语,充分体现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质。人们还在熟睡时,春雨已完成使命,悄然离去。黎明时分,整个城区成了花的海洋。人们醒来后,能不为这美景所震撼么?至此,诗歌中“happy”的意境便“迸透”了出来。是春雨复苏了万物,愉悦了世人。

故而可以说,译文所绘的春雨降临之场景,与原文意境吻合。译文(除标题外)未曾出现一个与“happy”(“喜”)有关的词语,却能使读者联想到人们看到春雨如期而至时的愉悦,生动地再现了原文“喜”的意境。

四、结语

格律诗音律严密,选词严谨,意境表达含蓄。文体特征上的差异是汉诗与英诗互译的障碍,但诗歌之共性又决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进行诗歌互译时,译者须善于挖掘汉诗和英诗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方能填补文体特征差异造成的沟壑。汉诗和英诗的音律虽有不同,但不乏对应之处。如在汉译英时,可用英诗的“音节”代替汉诗的“言”,用英诗的“音步”代替汉诗的“顿”,反之亦然。除音律外,译者在选词上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特点,渲染的意境亦须契合原文的意境。因而笔者认为,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之一在于,它可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使译者注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再现和再创造原文的文体风格。

注释:

①“-”代表重读音节,“/”代表非重读音节,“//”代表音步的

划分。

参考文献:

[1]Leech,G.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m].

London:Longman,1969.

[2]陈才忆.英语诗歌的韵律和类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3]封宗信.文学文体学――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J].中国翻译,

1999,(5):40.

[4]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9.

[5]浦起龙.读杜心解[m].上海:中华书局,1961.

[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万兵.从文体学视角看格律诗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李商隐的

《无题》为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24~28.

春节诗词篇4

关键词:新燕;新雁;诗歌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芳香。”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进入九年级复习阶段,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默写,而在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容易把“燕”和“雁”这两个字混淆,由于读音相同,书写时常常弄错。

比如,在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看到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如下区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经常出现,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出现。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句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莺抒发了心中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万物更新的赞美。此外,还有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表现了燕子轻柔、活泼,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队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同时也引发了将士们的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经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同样也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又颇显秋天的苍凉。

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萧疏秋意的时节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虽是在早春时节,但更是借归雁传递书信的典范。

春节诗词篇5

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的话道出了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吟读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启发;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我们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我们吟:明月几时有;思念时,我们吟: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我们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叹时,我们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我们吟:凭栏处,潇潇雨歇……下面,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去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它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礼。

【活动内容】

一、分门别类话古诗

(一)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称。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小动物,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诗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含有地名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今陕西省一带)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成语出自古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三、醉月赏花唱古诗

请你来点歌,男女生各选唱两首,看谁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长久(王菲)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歌曲3:满江红(张明敏)

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四、灵活巧妙用古诗

下面是一位同学巧用古诗写的作文片段,请结合语境补写诗句。

(1)有幸去杭州,正赶上江南的雨季,阴雨绵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竟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参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节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参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跟踪训练】

一、全班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签背诵相关主题,每小组背出相关主题的2首诗,就可获得基本分100分。

1.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

2.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3.含(写)月的诗词。

4.描写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5.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二、各组每轮派一人参加抢答诗歌,答题者不能重复,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请问此诗所写何物?

2.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你记得有几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一张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呢?

三、默写古诗。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春节诗词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05-01

一、从背景入手进行诗词分析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触、不同的思维,例如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怀之作,孟郊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乐观心态,这就是由于作者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时代背景造成的差别。所以想要引导学生学好诗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与《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观心态有着天壤之别。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进行背景的分析理解,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此一来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诗词,就会水到渠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诗词内容的分析、理解。

二、从细节入手进行诗词品鉴

诗词大多言简意赅,字字都是作者几经斟酌的经典。著名的“推敲”故事就是诗词写作过程中细节的体现: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这事没决定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字、词是诗词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细节、善于关注细节,以便能够从细节着手,加深对于诗词的理解程度。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更富有诗意,更具有灵性。

三、从识记入手进行诗词朗诵

朗诵是进行诗词学习的重要一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又比如在学习《长征》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电视剧版《长征》的主题曲让学生进行欣赏,通过主题曲中气势磅礴的歌词唱法来让学生进行诗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诗文的朗诵。

春节诗词篇7

一、扣住“题眼”了解诗词的大概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题眼”,可以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题目中“春”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春”字展开,首联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这里从动物的角度写春天的特点。颈联写俯视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里则是从植物角度表现春天的特点。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白沙堤。只见绿杨阴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余兴未阑,透露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再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题眼为“思”,可以断定诗歌内容是由眼前秋色引发起自己内心的思念之情。这就是通过诗词的“题眼”去了解诗词的大概内容。

二、联系作者创作风格理解诗词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诗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反映了诗词的思想。例如李清照,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家庭幸福美满。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及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比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的一首代表作,反映了清照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她悲伤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及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作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写丈夫不在身边,自己独自一人,在重阳佳节饱受相思之苦。再如杜甫,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生活在“安史之乱”的前后。“安史之乱”以前,是他生平最快意的时期,诗歌抒写自然风光、豪情壮志。“安史之乱”以后则不同,饥寒交迫的他开始关注底层的人民。可见,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诗密切相关。因此,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对不同诗人的生平及风格做到了然于胸,从而指导学生从作者的生平、诗词的写作年代去分析诗词所要表现得思想感情。

三、抓住诗词的意象考虑诗人抒发的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可见诗人抒发感情往往借助于一些意象,所以把握好意象,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而一些意象也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例如:松柏代表坚挺、顽强、生命力;竹代表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含有凄凉、悲伤;柳则是送别、留恋;菊表现隐逸、高洁、脱俗;草表现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等。

四、体会表现手法的作用,把握诗词内涵

我们还可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把握诗词内涵。如从用典、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托物言志等角度入手分析,引领学生对诗歌进行品味感悟。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该首诗的后两句通过用典,含蓄的表达出赤壁之战的成功全都归功于东风,并且从逆向思维,假设当时没有东风,恐怕大小乔都得被深锁在铜雀台,暗指恐怕东吴就该灭亡了。这两句构思巧妙奇特,意味含蓄。

2.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瀚无边的“大漠”与“孤烟”对比反衬,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那横贯沙漠的“长河”与“落日”对比,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3.联想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典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轻柔的柳枝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十分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用笔很巧妙。

4.想象

想象就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以春花喻冬雪,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这里运用奇特的想象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节诗词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诗词美

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也包含了众多的人文社会元素。以我国的古诗词为例,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怀,讴歌大自然。作为生物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文学底蕴,善于整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展开教学,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在教学环节中对古诗词进行巧妙运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难点。

有时运用古诗词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引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名句,也隐含说出了种子中都有发育成新植物体的结构―胚。在研究“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以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再也恰当不过。

运用古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在研究“生物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引用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词提问,为什么在相同的季节出现了不同的花期?学生很容易知道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发育就慢,开花较缓。

在创新性的教学环节中设置悬念往往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内容时,可运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也相当不错。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地球也只有一个,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2、在教学内容中引入诗词,在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并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在细胞的结构一节教学中,讲到液泡时,引述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提问:“为什么枫叶会红,莲叶是绿,荷花又是红呢?”学生在探索出自然景色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时,也领略到枫叶似火,莲叶如碧,荷花如日的景色,深刻体会到一种灿烂的色彩美。

在学习“生态平衡”知识时,引用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绿水,清波营造了一个宁静、安详、舒适的环境,鹅在这样的环境中悠哉,悠哉,能不欢畅吗?能不引吭高歌吗?鹅是这样,人更是如此。引用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感受春风细雨,鸟鸣雀噪,香甜好睡的生命活力。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人、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美。

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山洪瀑发、资源匮乏、能源危机、人炸和环境污染等等。人类究竟该怎样与自然相处呢?适时引入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好一幅江南水乡美景,好美的大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远离人类的掠夺和破坏,这就是自然美,生态美!

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时,引用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这种坚韧刚强的生命力,会强烈的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珍爱生命,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在学习“两栖动物―青蛙”时,可引用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使我们可以体会到原来“蛙”一直在唐诗宋词中“千古鸣唱”。蛙何其可爱,何等有益,不值得我们用心保护吗?

3、巧借生物言诗之志,巧析诗词中情感因素,渗透人文精神,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可运用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许多伟大的诗人在诗中关注着百姓的疾苦,有的则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例如,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屈原《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有许多诗词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人在自然中的恬淡心态。例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些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而这些精神,是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并不太关注的,却是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

春节诗词篇9

一、音画导入,吟诵华章

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同学们仔细聆听、深情吟诵、深刻品味古典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掌握阅读、品味、鉴赏古典诗词音韵美、节奏美之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引导同学们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与鉴赏中真正体味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之目的。比如,教学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鸟鸣涧》这首诗歌时,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从网络上下载的古诗音画配乐朗诵《鸟鸣涧》视频播放给学生试听,并引导同学们在试听中仔细聆听这首古典诗歌的节奏、感悟这首古典诗歌的音韵等美学特质后,引导同学们明白:在古典诗词中,五言诗每句一般二个音节,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七言诗每句一般三个音节,比如清代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为了强化同学们对古典诗词音韵美、节奏美的感知与体味,我再次播放了《鸟鸣涧》音画朗读视频供同学们观摩学习。结果在《鸟鸣涧》音画朗读视频的导读下,教室里顿时回荡起了同学们对《鸟鸣涧》兴致勃勃的、激情洋溢的、抑扬顿挫的、节奏鲜明的高声诵读声。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下,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了同学们极富表情、极富韵味的古典诗词诵读之行列中了。

二、品鉴意境,展示才艺

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指作者在古典诗词作品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等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比如王维的《鸟鸣涧》通过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春山深夜中的明月、落花、鸟鸣等自然景物,不仅营造出了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之意境,还让人感受到了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与课堂教学的古典诗词内容相关的、画面精美的幻灯片或者音画视频等,就不仅可以引导同学们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听觉盛宴和视觉盛宴中深刻地品鉴到作者在古典诗词中营造的优美意境,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浓浓的诗意美。

比如,教学唐代诗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歌时,我将杜甫在这首诗歌中所营造的黄四娘家春天繁花似锦的画面制成精美的ppt并配上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上课伊始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给同学们视听,并引导同学们边视听边诵读课文。之后,又引导同学们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富有文采的语言或者富有激情的画笔再现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描绘的黄四娘家春花烂漫的美丽画面等二度创作作品首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再由各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择优推荐特别优秀者上讲台展示其佳作,结果在同学们二度创作佳作展示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不管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作还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再创作,都不乏新鲜的创意。

三、感知形象,陶冶情操

古典诗诃中的形象,指作者运用凝练、精美、诗意的语言在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它既指咏物诗中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比如明代于谦在《石灰吟》中塑造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人自我形象等;也可以是指写景状物的山水田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还可以借此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比如,教学于谦的《石灰吟》和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古典诗词时,在引导同学们充分诵读和基本感知这两首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我曾有意“留白”一些时间,引导同学们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于谦的《石灰吟》这首托物言志诗,通过采用表面歌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美丽情操和高贵品质?

2、杜甫在《春夜喜雨》塑造的春雨是一个怎样的可爱的小精灵形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怎样的感情?

在这段“留白”的时间里,同学们纷纷查阅自备的课程辅导资料或者与同桌小声讨论。一会儿功夫,同学们就找到了与上述两道题目有关的见解独到的精彩答案。

春节诗词篇10

关键词:诗歌文本语言意象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歌这一文本在表现方式上以象尽意,在结构上富有跳跃性,在语言上具有简练性和音乐性。因此,应从以下一个方面来解读诗歌。

一、从赏析诗歌文本的语言着手

(一)把握语言的双关义

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且无歧义。例如《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再如谐音的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其实还包含着感情的“情”。

(二)把握语言的情韵义

是对词语的宣誓义的修饰,使之具有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特别是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许多词语本身含有丰富的韵味,熟悉诗歌的人一看到这些词语便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情感。如月亮,寄托着思乡、哀愁的情感,柳树蕴含着离别之情等等。总之,情韵义与长期的文化积淀息息相关。

(三)把握语言的象征义

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义和宣示义之间的关系是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宣示义在这时往往只起指代作用.象征义才是主旨之所在。

(四)把握语言的深层义

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

二、以把握诗歌文本中的意象为中心

(一)扑捉文本中的意象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从意象的特征来品析,才能准确把握其意蕴。上文已提到过,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某些意象与一定的情感相连,准确理解这些意象是了解诗歌的前提。例如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诗句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再如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二)由象入境

诗歌在品味其形象后,还需由象入境,领悟情境,乃至赏析诗歌的最高境界。意境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具体情境、事物、身心感知的,对宇宙人生更深广的体悟,它具有三个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申、超以象外,虚与实,情与景是一种动态相交融、相互启发的过程。例如,《天净沙秋思》其意象以组合的形式,勾勒出一幅渺远天涯和断肠人独悲的画面,羁旅的游子之渺小孤寂,暗示着前景的暗淡。

三、以品味诗歌的音韵美为方法

(一)诵读感受诗歌的外在形式节律

借助语感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意会基本内容,整体感知语言、形象和意蕴。主要借助朗读形式,利用节、顿(音步)、平仄、韵脚等诗歌外在标志,努力在语感中辨析,处理好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语速变化,合乎内外在节律,努力传达诗歌情韵。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像一首小夜曲。每节四行,每一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严谨有度;每节押韵,逐节换韵,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诗的尾节和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二)朗读意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律

例如:课文《离骚》(节选),在朗读时,除了把握句内、章内节奏,还应该把握篇内节奏,即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其变化,处理好情感节律的整体变奏。

课文共13节(章)。整体的朗读基调是悲愤抑压又悲壮激昂的。在局部变化上,以前一部分((1-7节)为例,加以说明抒情基调如何统一中赋予变化的:第一章,首两句抒发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心声,是深长的慨叹,语气激昂压抑舒缓;后两句直叙自己无端遭贬的原因,令人不敢相信,却又是铁定事实,是悲愤控诉。因此,第一章就确定了整篇的抒情基调。第二——四章,主要是作客观的陈述,语调和语气节奏稍弱。第五章,在称述控诉的基础上,抒发议论,语调、语气逐渐加强。第六一七章,则进一步铺陈,但节奏较前面稍弱。这样,整个前七章,沿着“强一弱一强一次强”这样一条语流轨迹进行情感变奏,形成了抑扬顿挫、富于节奏变化的抒情变奏。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阎嘉,《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袁行沛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萧君和主编:《文学引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吴晟著:《中国怠象诗探索》,中山人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7]曹明海、史洁,《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