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关重要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5:30

至关重要的篇1

1.优秀的企业家有本事把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顾客购买我们的产品,而不是别家的产品,因为我们的产品……”

2.人们爱说些华而不实的话,比如说:“我在营销公司工作过两年……”而不会明确说明他们基于这两年的经验能够做什么。

3.孤立的单项资产通常不具有多大价值,只有将不同的技能、经历和人脉融合到一起,才能产生竞争优势。

4.2003年Linkedin刚起步的时候,竞争对手主要是企业。企业网络将个人档案和身份与特定的某家公司和雇主捆绑了起来。相反,Linkedin将个人求职者置于系统的中心位置,其基础理念是个人应该掌握并管理自身身份。

5.大型社交网站,如Friendster和myspace以及现在的Facebook都极具人气,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满足求职者的需求。Linkedin坚持投资并发展那些能够吸引求职者的特色功能,而忽略照片分享、网上游戏等并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功能。

6.我们全心全意投入某项事业固然没有错,但是在它成为你生活的全部之后,我们将重心转向B计划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身份危机。因此,我们应该确立一种身份地位,使其不受老板、地域以及行业的影响。

7.产品或市场的适用性是产品管理的重点内容,比用户体验和设计更为重要。

8.你的团队是什么样,你的公司就是什么样。马克・扎克伯格说他有一半的时间花在招聘新人上。

9.斯坦福大学的调查表明,人们在升职的时候,人际关系过硬以及与老板的友好关系比能力更重要。

10.如果你着手研究任何一个名人的一生,就会发现这位主要人物是在一张关系网的支撑下从事各种活动的。

11.商业团队的表现往往取决于该团队中最差成员的水平。

12.真正的人脉关系建立者首先关注的是自己能否为别人做点什么,不会时刻算计自己的付出。

13.与人建立真正的社交关系取决于(至少)两个条件。第一,能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第二,思考自己如何帮助对方或者如何与之合作,而不是想着自己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

14.那些你不太了解的朋友,正是能为你推荐好工作的人。弱连接可以成为联系另一个世界的桥梁,因此可能会给你带来你所不知道的信息和机会。

15.音乐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幕后制片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达到最佳平衡状态(即强连接和弱连接的最佳组合)。

16.孟加拉乡村银行让具有强连接的人组成小组,让组员逐渐形成最佳信任度,组与组之间需要具有弱连接,从而加强他们解决所遇到问题的创造力。

至关重要的篇2

长春版国标语文教材实验经历十年探索,一路阳光,硕果盈枝。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对于教材的认识、开发、使用与建构,还存在很大的生发空间。从9期开始,本刊将连载刊发系列组文,以飨读者。特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孙世梅老师做客“长春版语文教材专页”栏目,用朴实的笔触,融实践的智慧,从崭新的视角,为长春版语文教材的实验打开一扇扇窗……

在一所学校中,我们常常把过多的目光投入到一年级和六年级,认为这是学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窗口。的确,我们应该重视“良好的开端”,也应该重视“编筐编篓”的收口阶段。但是,就语文学习而言,笔者认为三年级同样至关重要,切不可忽视。

三年级,学生刚刚由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它承上启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就语文学习而言,体现出如下的变化:

一、习作的开篇阶段

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始尝试习作创作,三年级是习作开篇阶段,也是打好习作基础的阶段。打不好习作的底子,学生的习作就没有“后劲”可言。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教师应该多一些“小心翼翼”,切莫因为自己备课的不精心,指导的不到位,方法的不得力,致使学生失去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如何准确定位三年级的习作目标要求,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和把持的。三年级习作的重点是段的训练,过犹不及,教师切不可硬性拔高。刚刚升入三年级,学生只有一、二年级的写话基础,如果不从这些实际出发,一定要让学生写成篇的文章,一定要分出几个自然段来,一定要达到教师心目中的理想的字数,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学生难免被吓倒,被难倒。开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练好习作的基本功。如何一句句把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如何一步步把习作写具体,习作的格式要求是什么,如何给自己的习作起一个既合适又好听的名字等等,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帮扶下,扎扎实实地学会、练就。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板块的习作表达是“我们眼里的秋天”,教师应据此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搜集素材,让学生懂得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教材的每一次习作编排都有一定的意图,教师要用心揣摩,做到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另外,我们要善于为自己的习作教学把脉,以随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保护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开始接触习作,就“一见钟情”,喜欢上习作。

二、阅读要求的提高阶段

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已开始由一、二年级的识字为重点转移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获得方法,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重心上来。《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阅读训练上加大力度,尤其在有感情朗读上下功夫。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让他们多层次,多回合地读文,以促进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还提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义。”由此,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比如,如何进行预习,如何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如何结合语言文字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何试着给课批注,如何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如何读懂文字背后的意义等等。另外,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进入三年级,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积累优美词句,精彩片段,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等等,这些都是有别于低年级的新的阅读要求,教师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三、基础知识的深化阶段

进入三年级,学生开始触及新的语文学习领域。但字词、修辞、标点符号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在不断增加,不断丰富,仍然是重中之重。以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是25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是272个。尽管识字是一、二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但三年级仍很关键。教师要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做到预习到位,教学落实,经常复现,及时巩固,以夯实学生的识字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淡化语法知识的讲解,但是,对于常见的修辞方法、篇章句式等,仍然需要学生了解掌握,教师一定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去充分地感知、感受、感悟。

四、读书习惯的内化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三年级是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心理认知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都为阅读做好了前期储备。教师要善于教给读书方法,广泛搭建读书平台,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将读书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把读书的触角引向家庭,引导亲子阅读,构建书香家庭,让学生的阅读没有盲区,以实现全程阅读、全面阅读、全效阅读。

三年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爬坡阶段,大有文章可做。教师要根据年级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架梯子,铺路子,搭台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至关重要的篇3

美国作为一个知识产权保护非常完善的国家,中国企业若想在美国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必须做好前期的专利布局。专利之争常常关系到技术能否继续使用、产品能否继续制造、销售或出口,所以,如果争议的专利与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或产品相关,其结果便将关乎这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试想,如果中国企业动辄被竞争对手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或337调查并败诉,败诉的结果就是产品不得再出口美国或在美国销售、生产,甚至是许诺销售也不行。

如果被337调查程序普遍排除令,则结果会更惨,不是一个或几个企业,而是一个行业的产品将被排除于美国市场之外,连在美国市场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还谈何发展。因此,若想拓展美国市场,就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进行专利战略规划。不要等到自己被美国的竞争对手指控侵权时,才去考虑是否应诉或如何应诉。我们要把考虑这个问题的时间点提前至产品研发之前,至少在向美国出口之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好拓展美国市场所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第一,保护自己的产品不受侵害;第二,避免被指控侵权;第三,一旦被指控侵权,可以从容不迫地应对并争取最大利益。

专利权具有地域性,只有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的专利权才会受美国法律保护,所以,想保护自己的产品技术在美国境内不被侵犯,就必须通过专利申请或其他方式获取美国境内的有效专利权。如果希望通过专利战略来打击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同样也需要拥有足够的专利作为指控的依据。因而,在美国境内大量的申请或获取专利是每一个希望拓展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所必须做的一件事。而且获取专利不仅是数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专利的质量,以及专利之间的相互组合,哪些应该申请、何时申请、如何搭配组合,这也就是专利布局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美国如何做好专利布局

企业在进入某一技术领域或某一市场时,应当首先了解相关技术领域或者市场区域中的专利布局,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应该遵守的规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进入美国市场前,我国企业要进行专利布局应了解当前美国市场专利布局主要申请人(即主要竞争对手)是谁、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哪些技术。这些信息将成为企业进行专利布局战略规划、申请策略制定或调整的决策依据,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将决定整个规划的成败。一般而言,专利检索是获取上述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与手段。

专利检索主要分为:(1)技术开发之前的检索,主要是防止重复研究并确定主题方向。主要包括:查新检索、追踪检索、专题检索、同族专利检索等;(2)专利审查程序中的检索,主要用于确定专利申请的新颖性或创造性;(3)专利无效程序中的检索,主要是检索可以无效某项专利的信息;(4)专利侵权诉讼中,被告对于破坏权利人专利新颖性或创造性的信息检索。此外,还包括实用新型专利检索、外观设计专利检索、失效专利的利用检索、专利技术转让检索等内容。可见,专利检索伴随专利技术的研发、申请、无效、诉讼、转让等一系列程序贯穿其整个过程,无论是个别专利还是整体的专利布局,专利检索都不可或缺,调查整个市场(主要是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是专利检索的作用之一。

此外,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调查方法很多也很复杂,专利检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在进行调查之前,企业自身需要做好以下事项:明确现有竞争对手的基本信息,如企业名称、负责人、研发部门的核心成员、技术领域等;预估潜在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如同领域的国外企业、本领域研究专家库等内容;当然,以上信息需要在市场调查过程中进一步调整、修改。完成上述工作后,需要采取合理手段逐一、分层次进行调查。

美国市场专利现状信息的搜集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企业自身具有非常专业的团队,那么就可以自行进行上述信息的调查与搜集,如果没有,可以借助专业机构,比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应机构、美国境内非常专业的律师事务所等。

从企业自身来说,关于专利布局的策略选择应该在进行了充分准确的市场专利搜集与研判之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目标来制定。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通过申请基础专利,抢占技术制高点。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多方面申请与基础专利相关的专利技术,甚至采取多种布局模式的组合,尽量扩张保护范围,增大保护的厚度与力度,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并能够有效的阻止对手的进入或规避。技术实力及财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则可以采用技术跟随的战略,在他人持有基础专利的前提下,积极申请专利,通过专利来获得市场上的话语权。专利布局实际是一个制与反制的动态过程,谁能够取得优势取决于自身的实力,但是实力是可以通过努力与付出加以转化的。

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技术情况,来决定是否申请专利,申请何种专利。企业可以为了自己使用而申请专利,或自身不打算实施为了阻碍竞争对手、进行技术储备而申请专利。当然不申请专利,则可以通过技术秘密、技术公开等手段进行保护。

美国实行先使用原则,但目前正在通过法律修正案来进行实施先申请原则的准备。在此原则之下,抢先申请就变得十分重要,否则让竞争对手捷足先登,企业就会变得很被动。

总之,优秀的专利布局,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在技术领域的有效占领,也就能有效的保证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来源。

下面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案例1:富士康公司在价值2美元的连接器上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发与挖掘,申请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专利8000余项,形成该技术领域密不透风的专利防护网。如此严密的专利布局,让竞争对手难以渗透、进入或回避。

案例2:由于中国厂商不注重专利布局,对于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情况也一无所知,盲目进入某一市场,导致在2008年德国汉诺威展览会上,大批中国电子厂商由于涉嫌侵权而被卷入民事诉讼甚至有面临刑事诉讼的危险。

如果中国企业能够通过实施合理有效的专利布局战略,在美国申请大量优秀的专利并进行恰当的组合与配置,构建起优秀的专利保护体系,那么,他就可以制止落入权利保护范围的任何侵权行为,既可以保护自身的产品与技术不受非法侵害,也可以保护市场份额不被削弱。同时,还可以将专利权作为权利依据,通过诉讼等途径打压竞争对手,挤占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拓展市场。

当企业受到第三方指控侵权时,固然可以通过寻找他人权利的漏洞进行规避或提出无效申请;企业还可以将拥有的专利通过交叉许可的方式达成和解。因而,若想行之有效地应对美国的337调查或专利侵权诉讼,企业可以通过自行研发技术,购买技术或专利加以改进,或者通过合资、合作、合并、资产重组等方式获取技术或专利,在美国境内申请大量专利并力争获得授权。对于想在美国市场立足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过合理的专利布局战略的实施构筑高效的专利保护体系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日本在美国专利布局战略的经验借鉴

目前,日本是在美国申请专利授权最多的国家,也是在专利层面可以和美国全面抗衡的国家。但在初始阶段,日本在专利方面完全处于劣势,其出口美国的产品因经常遭受337调查而蒙受重创,情形堪比现在的中国。日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合理的战略规划,已经完全摆脱了当初的不利局势,甚至现在的中国很多企业遭受的某些337调查程序是由日本企业发动的,即美国337调查已经成为日本企业用来压制竞争对手的攻击利器。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在美国拥有大量的优质专利并组成了良好的专利防护体系。

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如下几点经验:第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企业若想进行专利战略布局,必须加大投入,无论是布局之前的信息检索与分析、专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专利技术的申请与维护,还是专利布局战略规划的制定,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日本在2007年投入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1%,知识创新指数高达120,而我国分别只有1.3%和25。第二、因地制宜,依据自身特点与美国专利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对象制定不同应对策略与专利布局策略。对于美国等技术发达国家日本采取防御型专利布局策略,以糖衣式专利布局,即通过应用型专利围堵对方的基础性专利,从而形成与美国基础专利的交叉许可。美国向日本收取基础专利许可费,日本向美国收取应用专利许可费。在实际应用中,企业能够迅速的消化吸收基础专利并加以实际应用,不仅遏制了对手基础专利的威胁还使自身实力快速提升。第三、积极推行专利回输战略。所谓专利回输就是通过引进等方式把别人的专利直接拿过来,在其基础上进行消化与提升,再输出回去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

日本的成功经验说明:第一、一个国家可能因为技术积累不足等原因在专利角逐中处于下风,但通过前瞻性的专利布局规划以及自身实际进行的积极努力完全可以扭转颓势。第二、避免在美国被提起337调查程序或专利侵权诉讼,拥有由大量优质专利合理搭配与组合而形成专利防护体系的企业可以通过专利攻击遏制竞争对手。第三、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美国的337调查程序和专利侵权诉讼程序来作为保护自身权利遏制竞争对手的武器。

至关重要的篇4

从小爷爷就教会了我许多的道理,他对我的淳淳教导我会永远记住的,如今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也一天一天大不如从前了,可是他的教诲我依然记得。

奶奶在我两岁的时候就没有了,如今我已经十五岁了,奶奶已经离开十三年了,爷爷也自己一个人度过了十三年的时光,爷爷自己一人拉扯着五个子女也不容易。如今他的子女都长大了,懂事了,爷爷也应该感到欣慰了。爷爷现在已经有了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呵呵,现在我们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我们很幸福,可是尽管这样,爷爷还是不忘对我的教导,他让我以后做个好人,有出息,不要做违背世人的事情,永远都要站在正义的那一边,我也答应了爷爷,会做个如他所愿的好人,以后的路还很长,爷爷不知道还能陪我的路,但我相信,不挂不多远多艰难,只要有爷爷的教导陪我,以后的路我一定会走得很好,很远……

爷爷让我把他对我的教诲永记心中,并且要把这些话对我的后辈传下去,我想,我一定会把爷爷教给我的人生哲理告诉我的后辈,并让他们一直传下去直到世界灭亡的那一天。

至关重要的篇5

中国人骨子里有根深蒂固的“谋略崇拜”。刘邦少术,虽能驱使天下英才中原逐鹿,成就百年霸业,却不受老百姓欢迎;诸葛多谋,虽只落得困守西南一隅,却为老百姓津津乐道。正是这种特点,才使得我们很多人都追求奇谋,却不务实。

稳战求实,少用奇谋会给人“厚重”的感觉,对手也许能挑出它的很多小毛病,但它却总是不犯致命的错误;对手也许发现它因为过于严谨不免反应迟缓,但它却能避免系统风险;对手也许发现它并不总是创新者,却发现他一旦把握了创新的方向,将倾尽全力把创新者甩在后面;它雇用的可能并非最优秀的人,却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对手也许在局部市场、在某个时间段压倒它,却发现处变不惊,只要你犯一个小小的错误,它又成为领先者。

联系到我们各地区域市场操作上,这一条同样适用。

把我们强弱市场的终端表现在一起比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最明显的区别并不在推广手段,也不在陈列方式,也不在形象投放上,最明显的区别就在终端的排面和品项上。

做的好的市场,大多市场表现稳定,牢牢占据较大排面及好的陈列位置,上柜品项齐全,价格适中,终端也会有促销,但促销目的非常明确:打击竞品或者处理超龄。

反观做的差的市场,却经常会纠缠于一些终端的细枝末节,对促销活动的执行追求多样化,新奇化,经常用到的促销手段都不屑再用,一心要开发出来一击致命的招数,纯粹是为了促销而促销,记得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就听说过一件事,一个分公司经理发牢骚说,公司现在终端推广除了特价、买赠、试吃这三板斧,就没有别的招了?这不正是这种心态的最好体现吗?

举竞品的例子,这个道理就更清晰了。

先说a,a进攻北方市场我们早就知道,而且一开始我们就提出要阻击,但最终这个品牌在很多市场上势如破竹,我们目前对付a的办法不多,分析这个品牌的表现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并没有很新奇的招数:质量稳定、足够的陈列面、稳定的价格,平平淡淡的几招,就使我们非常的头疼;

再说B,B在市场上的口碑是市场投入力度非常大,有的时候都让人感觉不惜血本,但他们的投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控,大多落入了经销商的口袋,真正决定成败的终端表现上,投入却乏善可陈,我们经常见到B的大力度买赠、特价,却极少能够见到它有足够的排面和好的位置,而这,正是我们这几年超越B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里并不是在否定终端推广、品牌形象的力量,不可否认,强有力的推广执行,品牌形象的塑造,对区域销量的提升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很多表现优异的市场上,这也是其明显的市场表现之一。但这些却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推广、形象投入等必须是在排面、品项、位置等等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成为销量的有力助推器。

这一点兰州市场最为明显,兰州地处西北,本是很多企业的鸡肋市场,但在我们公司,却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市场,我认为就是这个模式:基础工作+强势专业推广。在这个模式里,基础工作是最为关键的。

这个道理讲起来浅显,但很多人就是不理解,记得上次去兰州开会,会后看市场,看过国芳百盛后,一个经理感叹:这边的市场做的真好,我问他哪里好,他回答说:你看赠品小公仔这里都找个红线挂起来,我回去也要马上照做!

他还是停留在追求“奇谋”上了,所以他能看到的都是“奇谋”。而最为关键的基础工作,他却视而不见。

至关重要的篇6

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成熟的过程,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教师自身素质、内在发展动机的因素,也有来自外在的家庭、制度、体制、学校文化、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关于教师成长的研究应该是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内容的提炼与总结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维立体的,可以从成长史、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师德和影响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个人成长史中的“关键事件”尤为重要,因为关键事件经常发生在教师的变化和选择时期,是对教师的职业产生自我挑战的事件,教师通常用这些关键经历来建构其职业生涯故事。判断关键事件有两个标准:第一,教师本人提及的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比如“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一直没有忘记那种痛苦的感觉”。当教师从过去的记忆中回忆起并表达出来的事实被当作有意义的事件时,上面的话语就是一个清晰的关键事件的暗示。第二,当有意义的事件与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观的教育理论及职业行为相联系时,那些被教师归因于对自我或职业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就这些关键事件而言,它可能来自外部的社会事件,也可能来自教师专业发展上关键阶段的经验,这些事件影响教师专业实践知识的再建构与发展。关键事件、经历对教师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师在经历关键事件时,教师个体要作出自我职业形象和自我职业认同的抉择。关键事件给教师创造了一些选择的机会,让教师确认自己行为或个性中的哪些部分适合于教师角色、哪些不适合教师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作出某种选择和改变。关键事件集中体现着教师对自我已有内在专业结构合理性、适应性的评价和最终决策。这其中也包含着教师对长期累积的经验的体悟。

然而,某个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它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这即是教师的反思过程。那么教师如何对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呢?第一,要确定关键事件,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思考和分析。第二,要记录关键事件。教师要及时、客观地记录关键事件出现的情境、情节描述、相对完整的事件过程、事件的结果、当时这么做的原因、自己的情绪反应。记录关键事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碰到了什么问题?”“我是怎样碰到这个问题的?”“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留给我的思考是什么?”第三,要分析关键事件。分析关键事件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整个事件的因果联系,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尽可能对事件进行多视角、深层的解读,改变教师的思维定式。教师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看待它?”“我还能怎样对待它?”“我处理它的方法是否正确?”教师多视角的提问会让问题更深入,思维更清晰,分析更透彻,判断更准确。这对提高教师本人的专业判断力,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非常重要。第四,行为调整与改变。通过分析,寻找相关的理论并依此检验教师自己在处理关键事件中的得失以及他人处理相关事件的比对,并将这些经验凝练成自己的理论;重新设计类似事件的处理策略;再付诸实践,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逐渐积累、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可以说,面对每一个关键事件,教师是否有“反思”的参与以及“反思”的成效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影响因素与教师自我的教育信念和知识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晰化和尖锐化,再经过对各种作用因素之间关系的反思,来作出判断和选择,并对原有的内在专业结构做局部修改、调整或全部更新,从而获得专业发展。这样,我们可以把教师每经历一个关键事件而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称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循环。此后,教师会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遭遇新的冲突情境和关键事件,进而开始新一轮的专业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的个人经历不仅成为教师建构实践知识的基本素材,更是教师重构其自身知识的动力来源。当然,并不存在绝对的关键事件,也不是每经历一个关键事件,教师都会出现相应的专业发展,也不可能都会产生相同的专业发展。要从关键事件中获得专业发展,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一个自我澄清过程,印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形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在实际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至关重要的篇7

“引申”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重新认识。恰当合理的引申能营造出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师对引申中“度”的把握要准确,要因材施教,不能单纯地为了引申而引申,以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高投入,低产出”,事倍而功半。下面是我在习题引申教学中积累的几点看法。

1.引申要在原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要自然流畅,不能“拉郎配”,要利于学生通过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新授a、b∈R,≥(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引申。

例1:已知x0,求y=x+的最小值。

引申1:求a>4时,y=+a的最小值。

引申2:设0

引申3:设x>-1,求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引申4:x∈R,y=x+有最小值吗?

通过对该例题及四个引申的解答,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和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f(x)=Sin+Cos(-)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值。

引申1:求f(x)=Sin+Cos(-)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试说明函数f(x)=Sin+Cos(-)的图像与函数y=Cosx的图像的关系。

这两个引申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图像的变换规律,以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

2.引申要控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新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并结合教的内容、目的和要求,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新授a、b∈R,≥(当a=b时取“=”)的应用时,可以把引申3改为:x∈R,y=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回答是不能改,因为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而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有无最小值,而且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这样本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其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性质的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不失为一个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效率。

如新授是定理a、b∈R,≥(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在引申1的基础上再给出引申2,然后引申3,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而直接给出引申2与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样做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反而会降低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以学生为主,师生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引申的,教师不包办。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指点,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习题:已知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b,求作向量c,使a+b+c=0。表示a、b、c的有向线段能构成三角形吗?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总结学生的回答将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方向顺序一致(顺或逆),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用?

通过讨论首先想到对四边形也适用,从而有

引申2:aB+BC+CD+Da=0。

③再讨论引申2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从而可得:

引申3: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构成四边形,只要它们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而可得到: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4:aa+aa+aa+…+aa=0.

这样引申,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醒,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至关重要的篇8

——浅谈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

核心素养中的第三大方面是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强调责任担当,而责任担当有特别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通过培训我从这两方面谈谈认识。

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着重是指个体在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品性修为、道德行为规范、社会责任义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是个体参与社会的基础与核心。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个人品行、责任义务、法治观念,环境资源意识等。中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1.个人品行:文明礼貌,友善待人,孝敬长辈;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对人对事负责;自律自强,富有同情心。2.义务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具有公德心,乐于服务;坚持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3.法治观念: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遵纪守法;能够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4.环境资源:具有生态文明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

如何提升学生社会责任,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首先考虑教师的信仰问题,教师有正确的政治信仰,才可能正确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在这也是在目前社会大环境下所要求的。提升社会责任的方式有很多,但对学生而言,这几种方式形成合力效果才会更明显: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强化社会教育、激发自我教育。学校是学生的主阵地,教师在学校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1.在进行学习动机教育中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责任心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2.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除去睡眠以外,学生一天在课堂里消耗的时间约占他们生活时间的50%。在这长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认知、情感、性格、意志时时都在变化着,师生间、同学间交流日复一日,个性在迅速的发展。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地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样的责任感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境界。4.在班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班级活动中,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及时召开班队会进行责任心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热爱袓国一些小事也是我们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事做起。教师若无正确的政治信仰,以上所谈都不可能实现。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识、情感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国家认同是参与社会的前提。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对中国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奉献精神等。一个人怎样做才算是有国家认同呢?我觉得一个具有国家认同感的人至少有这些品质:1.文化认同:理解、欣赏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2.政治认同: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奉献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有为实现中华民族富强民主不断努力奉献的志向。这同样涉及教师正确的信仰问题。

至关重要的篇9

一、物质环境及其内涵

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宏观环境是指人所处的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微观环境是指某一场所的人所直接具体接触的环境。而读者周围的环境因素称为外环境;读者本身所具有的心理、生理素质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决定因素,是第一性的,起关键作用;外环境起辅助作用,对内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内、外环境是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外环境对人心理、生理的影响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如图书馆的外形建筑、馆边环境、微机检索厅、电子阅览室等,室内的陈设布局、杂志摆放、空气流通、卫生环境、绿色植物点缀、采光照明情况以及地面的颜色等一系列环境因素,通过视觉、嗅觉、感觉直接影响读者的心理、生理,对读者的内环境发生作用。另外,心理状态与读者修养、性格、情绪等有极大的关系。心理状态好的人对文献资料、信息获取会有很强的注意力,并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关联的资料或很快在脑海中闪现很多创造思维、灵感。心理状态好,必然使生理状态也进入良性循环,身心健康、精神饱满。因此,良好的内、外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学生不仅在图书馆求知学习,而且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受到了影响和教育,这种教育是环境中所蕴含的一种文化、精神,给人的心灵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从而完成其理想人格的塑造,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知识创新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与传统图书馆有很大的不同,图书馆员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了解新的网络环境和知识经济环境,了解新的信息技术条件给图书馆报学理论体系带来的影响和所增添的新的内容;开展应用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一些理论;开展应用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加工、处理、传播、继承以及知识系统开发的技术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管理,除了依靠馆员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外,还需要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经常促进和鼓励馆员不断追求新知识,组织一些知识讲座和学术报靠。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图书馆内部的专家知识库,形成图书馆的最佳实践知识指导链;

2.在图书馆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学习的良好环境,激发员工参与知识管理;

3.建立知识资产管理组织、构建和维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

4.建立图书馆内部知识局域网,促进隐含知识交流渠道的畅通,逐步建立起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组织文化。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1.开展知识管理是高中图书馆的职能,图书馆担负着为培养专门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服务的重要任务。开展知识管理,是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必然要求。它将促使学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质量的人才,这不仅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实施也具有支持作用。

2.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办馆效益。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社会知识管理的重要领域,它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最能够体现知识管理的特点。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的推行将促进我国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重组,强化学习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务工作,提高其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图书馆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3.充分发挥信息库和知识源的功能,更好地服务科研。师生是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科研任务都很重,他们希望图书馆能快捷地给他们提供最新、最优的知识。所以,图书馆要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发挥其科研知识信息库和知识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捕获、挖掘所需知识,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帮助师生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四、转变观念,开拓创新

对转型时期的图书馆建设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目前高中的图书馆除了要保持传统的流通、阅览、参考咨询服务外,还应着重发展数字化的服务。图书馆要嬴得读者,就必须在服务上创新,而服务上的创新首先是服务观念上的创新:

1.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办馆理念;

2.树立在信息竞争中才能生存的理念;

3.树立求特色、创品牌的理念。

至关重要的篇10

关键词:重庆市服装消费文化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重庆市政府“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的购物之都,其中服装消费不容忽视。目前,重庆市服装消费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情况并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匮乏。为了实现目标,首先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把握重庆服装消费文化的总体情况及其特征,全面分析呈现其影响因素,才能制定立足现状的重庆市服装产业发展对策。这就成为我们此次调查的基本出发点。

一、关于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工具及调查思路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首先明确,服装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们在服装选择、购买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消费态度、生活形态等的总和,并在历史发展中传播、分化、发展,反映着特定时代社会成员的普遍心理和民族精神实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服装消费观念、服装消费心理、服装消费行为和服装消费审美4个基本方面。[1]其次,分别从这四个组成部分细化调查指标,如服装消费审美包括消费者关注的服装风格、款式、色彩、工艺、面料等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力求掌握重庆市服装消费文化总体情况的调查问卷,命名为《重庆市服装消费文化调查问卷》。

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服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调查,此部分包括服装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等情况,因为这些情况的调查具有唯一性,所以采用单选题的形式;二是服装消费的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和审美等情况的调查,采用表格形式,要求被调查者在合适的数字下方打“√”,当然,每个数字代表消费者的不同态度,即“1”表示“完全不赞成”,“2”表示“不赞成”,“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赞成”,“5”表示“非常赞成”。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市的服装消费者,被调查者的范围很广,具有随机性,但为了获取有效数据,通过观察被调查者的年龄、服装、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协调。本此调查对象中,女性占60.8%,男性占39.2%;18至25岁占47.1%,25至30岁占22.9%,31至40岁占13.7%,41及以上占17.3%;学历层次高中及以下占28.4%,专科占11.5%,本科占51%,研究生及以上的占9.1%;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30.3%,501至1000元占17.2%,1001至2000元占18.4%,2001至3000元占20.1%,3001至4000占10.3%,4001及以上的占3.7%。

(三)调查方法

该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在重庆市沙坪坝、解放碑、大渡口、南坪、江北等五个典型商圈发放问卷,采用小组协作调查的形式,分成10个调查组,每个商圈2组,随机选取调查对象,搜集重庆市民的服装消费信息。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者在选择被调查者时不能集中于某一性别、年龄段,而应有意识地协调其比例关系。

(四)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538份,回收率为76.9%。由于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的素质高低有别,对待此调查的积极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调查问卷的完成度或真实度也可能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所得数据繁多,采用SpSS软件系统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能在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基础上分析重庆市民服装消费的各种现象。

(一)服装观念状况及分析

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重庆市民对服装的态度是不同的,其中,小于40岁的比4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更赞同服装是身份的象征和追求时尚的表现,25-40岁的比41岁以上的更赞同服装是个人品味的象征。这表明中青年重庆市民希望通过服装显现个人品味,标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并且还讲究服装的时尚性;而中老年重庆市民可能因为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已经比较稳定,因此对服装这些作用并不十分看重。

关于不同收入重庆市民对服装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4001元以上的比1001至3000元的重庆市民更赞同服装是个人品味的象征,服装消费月开支在1501元以上的比1500元以下的重庆市民更赞同服装是保暖遮羞的实用生活品、个人经济实力的体现、个人品味的象征。可见,经济实力越强的重庆市民越注重服装的社会功能,相反,经济实力越弱的重庆市民越看重服装的实用功能。

(二)服装风格的消费状况及分析

人们选择服装首先会根据本人情况确定总体风格,因此,服装风格是服装消费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查可知,重庆市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休闲活泼、高贵典雅和复古怀旧的服装风格,证明重庆市女性通过着装反映她们注重生活品质、敢于表现个性;从年龄看,重庆市民对服装风格的关注程度大体上呈现一个倒U型的关系,即25-40岁年龄段重庆市民关注程度较高,在24岁以下和41岁以上年龄段的关注程度较低。例外的是,24岁以下年龄段青年对复古怀旧的服装喜好度最高,可见,大胆夸张的复古风服装很受重庆青少年的喜爱。

从受教育程度看,调查数据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重庆市民喜欢选择职业、时尚的服装,收入越高的越喜欢职业干练的服装。具体来看,收入501至2000和3001至4000元的重庆市民更喜欢休闲活泼的服装,收入1001至2000更喜欢前卫时尚,收入4001以上的更喜欢高贵典雅的服装。通常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人收入也相应越高;同时,年龄的高低意味着经验的丰富程度与能力的强弱,因此,作为个人价值体现的收入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的制约,这就折射出重庆市民的服装风格与其收入、年龄紧密的相关性。

(三)服装购买原因的情况及其分析

与其他类别的消费相比,服装消费有自身特点,人们购买服装的原因各有不同。根据调查我们发现:重庆市民相对最普遍的是因为适应季节变化而购买服装,然后是因为旧衣服已不合适和社交需要而购买服装,其次是因随心情变化需要改变形象而购买服装,最后是因为追赶潮流而购买服装。从调查数据看,重庆市女性比男性更多情况是因为追赶潮流和因随心情变化需要改变形象而购买服装,这说明女性是感性的动物,潮流和心情足够令她们产生对服装的依赖,使其通过某种符合潮流的服装实现心理的调节和平衡。

调查数据也显示,40岁以下的比4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会因为适应季节变化和因社交需要而购买服装,说明41岁以下的重庆市民在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社交圈时需要用服装为社交服务,当然也不可能忽略季节变化的因素;而30岁以下的比3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更多因随心情变化需要改变形象而购买服装,这说明30岁以下的重庆市民心理不够成熟,会借助服装进行心理调节。同时,在服装购买频率方面的调查数据表明,一个月购买三次及以上的比一个月购买一次或两次或不购买的重庆市民更多因为追赶潮流和因社交需要而购买服装,这印证服装具有为社交服务的价值。

(四)对服装某方面的关注情况及分析

服装的美由面料、色彩、结构、工艺、装饰图案等方面共同构成,人们在选择服装时对这些方面都会不同程度的加以考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于40岁的比4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更关心服装的款式、舒适性和装饰图案,18至25的重庆市民更关心服装色彩。这说明中青年重庆市民要求服装既要美观也要舒适,而对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年来说,服装的第一视觉符号――色彩最为重要。

调查数据也显示,月收入4001以上的比1001-3000的重庆市民更关心服装面料,而更不在意服装的款式、装饰图案,月收入3001-4000比2001-3000重庆市民更关心服装舒适性。收入高的重庆市民最注重服装面料及其舒适性,收入高的市民通常也是年龄较大的市民,他们看重服装的实用品质是可以理解的。

(五)服装购买时间的状况及分析

服装随时尚和季节变化不断更新,但每个人购买服装的时间却因人而异,并不会是新款式上市或季节变化了就去购买。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重庆市民相对最喜欢在的确需要时和促销打折时购买服装,然后才是在正当流行时和在新品上市时购买服装。这说明重庆市民的经济消费能力还不是很强,服装的价格在较大程度上左右着重庆市民的购买时间。

具体而言,重庆市女性比男性更喜欢在促销打折时购买服装,为购买更多数量和更好品质的服装,这种服装消费行为还是不错的选择;其次,41岁以上的比其他年龄段的重庆市民更不喜欢在新品上市时购买服装,这表明41岁以上的重庆市民在服装消费方面更为理性;第三,月收入3001至4000元及4001元以上的比月收入500元以下的重庆市民更喜欢在新品上市时和正当流行时购买服装,这又证明了经济实力决定购买能力;第四,每月服装消费1501至2000元的比其他情况的重庆市民更喜欢在促销打折时购买服装,这个群体应该是刚工作或依赖父母的年轻人,他们购买衣服讲究款式丰富,而经济能力有限就只有在促销打折时购买服装。

(六)服装购买场所及其选择原因的状况及分析

随着服装营销模式的丰富化,人们购买服装的场所也逐渐增多。根据调查可知,女性更喜欢在网络上购买服装,男性更喜欢在商场或超市购买服装;31至40岁的比其他年龄段重庆市民更喜欢服装专卖店,18至30岁的比41岁及以上的更喜欢在网络上购买。调查数据也表明,月收入3001及以上的比3000以下的重庆市民更喜欢服装专卖店,月收入501至1000比4001至5000元的重庆市民更喜欢在临街服装店购买服装。

关于选择原因,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女性比男性更多因为服务水平高或个人爱好到一些场所购买服装,这说明重庆女性比男性更看重服装店的服务质量,或更受自己性情的影响;31至40岁的比25至30岁的重庆市民更多的是从众心理,证明社交范围较广的中青年重庆市民受他人影响较为突出;18至30岁的比31岁以上重庆市民的选择原因更多的是个人爱好,说明年龄越小选择服装购买场所更随本人的性情;服装月开支1000元以下的比1001至1500元的重庆市民的选择原因更多的是购物方便,而服装月开支1501至2000比1001至1500元的重庆市民更多的是从众心理、服务水平高,这证明服装消费月开支较高的重庆市民注重购物的过程,相应喜欢购物方便、服务质量高的服装购买场所,而月开支较低的市民更关注购物的结果,只要是方便实惠的服装店就可以满足他们服装消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