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刘禹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5:59

浪淘沙刘禹锡篇1

1、《浪淘沙》刘禹锡〔唐代〕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2、译文: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3、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

(来源:文章屋网)

浪淘沙刘禹锡篇2

1、清淮晓色鸭头春,唐刘禹锡《浪淘沙》

2、清淮晓色鸭头春,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

3、斗鸭阑干春诘曲宋张孝祥《清平乐·光尘扑扑》

4、斗鸭向春池,唐张籍《寄友人》

5、春园鸭掌肥,唐罗隐《秋日怀贾随进士》

6、恰春波、鸭头新绿,元宋《绿头鸭送张仲容过维扬,复之钱结婚,正月》

7、过雨春波浮鸭绿,元凌云翰《蝶恋花·过雨春波浮鸭绿》

8、下帷睡鸭春闲,宋黄庭坚《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

9、鹅鸭不知春去尽,宋晁冲之《春日二首》

10、一双睡鸭占春,宋方岳《春思》

11、噶鹅鸭放春声,宋苏辙《和柳子玉共城新开御河过所居墙下》

12、浮沉鹅鸭放春声,宋并叙《和柳子玉共城新开御河过所居墙下》

13、宿雨一春才泛鸭,宋范成大《题查山林氏》

14、绿鸭陂中春纵棹,宋韩维《送曾通直入京》

浪淘沙刘禹锡篇3

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绝句二首》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杜甫《登高》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____白居易《暮江吟》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

10、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沁园春·长沙》

1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王维《使至塞上》

1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____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1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1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1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____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2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____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___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2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浪淘沙刘禹锡篇4

【出处】李白(唐)《行路难》

【释义】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处】刘禹锡(唐)《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释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出处】陆游(宋)《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处】郑燮(清)《竹石》

【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处】杜甫(唐)《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浪淘沙刘禹锡篇5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前言: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来看,刘禹锡和白居易都以诗著称于世。其二人的诗作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其实刘白二人不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且也是著名的最早的词人。其二人在中国古代词这一文体,从民间过渡到文坛这一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历史地位却被人们长久地忽略了。笔者认为,研究刘白二人词在音乐体制上的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意义重大。我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刘白词音乐方面的特征及对于词体发展的贡献。

一、刘、白二人开始注意字的四声平仄

在创作词的尝试中,刘白二人创作了一些长短句,化齐言为杂言,刘禹锡和白居易依《江南春》调子做了很多首词,这些词作依据声音的高低来选择字声,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其作品,我总结刘白二人的《忆江南》词作的字的平仄基本上遵循了以下规则: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后世遵循这一平仄规则来创作《忆江南》,如李煜的《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温庭筠的《忆江南》(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刘白二人创作的《忆江南》,根据音乐的高低抑扬的变化,用字的四声变化,来与音乐相融合,紧密结合,使词音乐化,歌妓乐工在歌唱的时候与音乐浑然一体。后世在创作词的时候,借鉴引用了这种方法,也注意了字声的使用。

二、讲究协韵

刘白词中有一些词作类似于律诗、绝句。刘禹锡集中的《浪淘沙词》和《杨柳枝词》,由于其形式有似于唐代的七言绝句,所以常被诗家作为七绝诗所收选,但同时也被词家作为小令所收选。但细究起来,其实是早期的词作。

1、白词举例

白居易所做《宴桃源》共有三首,每首词都压仄韵。《宴桃源》属于通首仄协词,其一压的是去声十五翰韵,如“断、乱”,而“院、见”属于十七霰去声,“散”属于十四旱(上声,都是仄韵。第二首压得也是仄韵,即上声四纸,如“你、理、水、”子、起”,只有“松”属于平声二冬韵。第三首压的是去声九泰韵,“会、奈”属于去声九泰韵,“杀”属于入声八黠韵,“黛”属于仄声十一队,只有“飞”属于平声五微韵。虽则每首词都是压仄韵,但是每首词所压的韵是不一样的,就连每首词的内部所用的韵虽然都是仄韵,但是有些字是分属于不同的韵部,于统一中又有变化。

2、刘词举例

例如刘禹锡的《踏歌词》共有四首,这一组《踏歌词》,形式上四句七言,类似于七律,然而句式不合于七律,有的是三个仄起句,一个平起句。有的是三个平起句,一个仄起句。这里其实显示了音调的起伏形式,表明刘禹锡开始突破诗压平声韵的束缚,为了应和音乐,用了仄韵,这里显示出了与诗的重大区别,开始关注词与音乐的融合。

三、关注节拍

词以长短句为重要特征。近体诗和古体诗都是齐整的句子。白居易、刘禹锡作为文人词的奠基者,其作品以长短句为特征。

1、刘禹锡的词《忆江南》二首特色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直接依据乐曲的节拍填词,句式和声韵方面都要碎音乐的要求而定。词在音韵和句式上都随乐曲而定,这就打破了“由诗入词”的比较保守的做法而进入了“依谱填词”的阶段,标志着文人词从“声诗”中分离出来词体正式确立,是确立词体的开端。

2、白居易《忆江南》特色赏析

同样的一支曲子《忆江南》,刘白的创作每一句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经过刘白二人的创作,尊重曲子的节拍,已经形成了此曲子的做词的格式。即: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七字句,五字句。

3、刘禹锡的《潇湘神》词

今也仅存两首,开篇两句皆为三字,且重叠,后三句皆为七字句,且平仄押韵都与七言绝句相似。但从词的气韵来说,却比一般的七言绝句更为流丽。

4、刘禹锡的《抛球乐词》

今刘禹锡集中有《抛球乐词》二首。从这两首《抛球乐词》可以看出,该词为五言六句,中二句必须对仗。由此可见,此词的最早作者乃是刘禹锡。《抛球乐》和《潇湘神》二种词牌,完全创自刘禹锡之手。

刘白二人此时正处于词创作的初级阶段,因此,一方面,许多词调以五七言句式为主,说明词与其他文体的联系;另一方面,繁复的句式却体现出词体与其他词体的区别。

此外,还有刘禹锡《潇湘神》二首、《抛球乐》二首,白居易《一七令》、《长相思》二首、《宴桃源》三首、《隔浦莲》皆是长短句,句式变化繁多,包括了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浪淘沙刘禹锡篇6

迁谪(或谓贬谪)文学究竟始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注:或以为源于《周易》、《春秋》,或以为起于《诗经·小雅·四月》,又或谓当从屈原始,严格意义上的迁谪文学当以后说为是。),但以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迁谪诗人,则是众所公认的。屈原遭谗被逐,而始终抱穷守志,伏节死直,忠君爱国,尽心竭智,为后来的迁谪诗人树立了理想的人格范式。他那凄恻的怨愁、沉痛的忧惧和极度的愤忿,为后世的迁谪文学奠定了传统的基调。从现存的二十余篇赋看,篇篇充满着恐、悲、伤、哀、怨、愤、忿,郁邑、愁苦、伤怀、永哀、忧心、轸怀、郁结、烦冤、怛伤、惨郁等字眼,可以说忧思与怨愤是屈原迁谪之作围绕的核心与主题。他忧,忧楚国之倾危,“恐皇舆之败绩”(《离骚》);忧年岁渐老,功业无成;“恐美人迟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忧小人占先,闭塞言路,“恐导言之不固”(《离骚》);忧国势削弱,哀“民生多艰”(《离骚》)。他怨,怨怀王听信馋言,不辨忠奸,“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所信馋而齑怒”(《离骚》)、背信弃义任性多变,“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离骚》),不察实情亲奸远贤“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惜往日》),“与余言而不信兮,益为余而造怒”(《抽思》);怨世道不公,世风浇薄,善恶不分,嫉贤妒能,“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离骚》)。他愤,愤斥党人苟安偷乐,祸害国家,“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而险隘”(《离骚》);贪得无厌,嫉妒成性“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各兴心而嫉妒”(《离骚》);结党营私,残害忠良,“邑犬之群吠兮”(《怀沙》)、“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颠倒黑白,悖理枉法,“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谄谀献媚,伪装作态,“外承欢之@①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哀郢》)。他甚至激愤地表示心底的绝望,要弃国而去,离都出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离骚》)。忧、怨、愤,既是屈原流放生活中的情感特征,也构成了屈原迁谪文学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相倚相生的辩证关系和逻辑联系。忧而生怨,怨而生愤,怨愤之发便形成了《离骚》,形成了屈赋,形成了迁谪文学。这正如屈原在《惜诵》开篇中所说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说,怨愤精神是屈赋的灵魂,是迁谪文学共同的普遍特征。尔后千年中,迁谪诗文多不出此范围。

西汉贾谊,贬为长沙太傅。长沙乃卑湿鄙俚之地,湘水乃屈原投江之所,谪住于此,自以为寿不得长,故引屈原自喻,追怀伤悼,写成了《吊屈原赋》、《fú@②鸟赋》、《惜誓》、《旱云赋》诸篇,宣泄他深沉的忧惧与怨愤: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③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以上《吊屈原赋》)

“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所贼”。“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以上《惜誓》)。

“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fú@②鸟赋》)

忧时忧国忧性命,怨君怨人怨命运,怒斥小人,悲愤难遏,一如屈原。不仅赋的抒情文体形式一致,而且许多语句词汇都相同。难怪从司马迁以来都并称“屈贾”。这说明,他的贬谪文学从情感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与屈原的怨愤传统一脉相承的。

魏晋六朝,世事纷乱,时局动荡,流离转徙,已成了士人的家常便饭。贬谪之苦,反而难得引起太多的关怀,因而迁谪诗文也相对显得沉寂。但人们朝不保夕的生活,加剧了诗人的恐慌心理,于是,迁谪诗文中忧惧之情加深,执著精神减弱,比之屈原,已是忧多愤少。历刘宋、南齐和萧梁三朝的诗人江淹,曾被贬官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令三年,是个正宗的迁谪文人。他在谪中写下的《恨赋》、《别赋》、《泣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幽怨凄楚,令人不忍卒读。如云“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泣下沾襟,亦复含酸茹悲,销落烟沉。”(《恨赋》),其中颇有身世漂零、畏惧忧戚之感。虽然少了激愤,但忧怨的传统基调并没有改变。

如果说魏晋六朝因为时局动荡,迁播流徙与居官安位之间的反差并不很大,因而在贬谪文人心中引起的震撼相对乏力,而没有产生出典型的迁谪诗文的话,那么有唐一代就是迁谪诗文的极盛时期了。大体因为李唐开国以来,生产力发展迅猛,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很快拉大,边鄙蛮荒还停留在刀耕火种、茹毛吮血的原始时代,而中原的富庶,尤其是京都长安的经济文化却出现了高度的繁荣,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啻有天壤之别。又由于唐代的文人们把仕宦当成人生的唯一追求,成为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唯一取向(这一点与宋、元文人不同),因而相当畏怕遭贬流放的打击。史载当过宰相的韦执谊害怕南谪,连岭南的地图也不敢看。(注:《旧唐书·韦执谊传》载:“初,执谊自卑官,常忌讳不欲人言岭南州县名。为郎官时,尝与同舍诣职方观图,每至岭南州,执谊遽令去之,闭目不视。及拜相,还所坐堂,见北壁有图,不就省,七八日,试观之,乃崖州图也,以为不祥,甚恶之,不敢出口。”韩愈《顺宗实录》卷八亦有同类记载。)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连平日里傲骨铮铮、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变成了“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流放永华寺寄寻阳群官》)的低徊。至于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嘱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击权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躲到庐山与僧人结社唱和,诗酒度日去了。可见,迁谪之于唐代文人,无异于灭顶之灾。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经受住生命和心灵的磨难,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唐代迁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这两个路数仍然没有突破屈原骚怨范围。张九龄以名相罢为荆州长史,便有瘴疠之叹,拘因之思,所作《感遇》诗三十九首,“托讽离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刘禹锡《读张曲江集》诗序),柳宗元出为永州司马,于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古今评论家一般都承认“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施补华《岘yōng@④说诗》见《清诗话》)。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屈原至中唐的千年之中,中国的迁谪诗歌大体在“怨愤”格局中发展。直至刘禹锡出,始以另外一种风貌面世。

豪健:刘禹锡对“怨愤”传统的突破

迁谪文学历经千年之后,到刘禹锡手里,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迁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迁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永贞遭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因为他从小在皎然灵澈等名诗人“孺子可教”的赞扬声中长大。早年又科场得意,“贞元年中,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赢得了“驰声溢四塞”(《谒枉山会禅师》)的美名。作官之后,又深得执政者的信任和重用。而正当他雄心勃勃,有所作为,以日复千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注:卞孝萱《刘禹锡年谱》永贞元年附录据《云仙杂记》卷五所引《宣武盛事》云:“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尺书,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盘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的时候,却遭到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的谪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刘禹锡内心的伤痛是如何的刻骨铭心,自然可以想见。他在《上杜司徒书》中写道:“湘沅之滨,寒暑一候,阳雁才到,华言罕闻,猿哀鸟思,啁啾异响。暮夜之后,并来愁肠,怀乡倦越吟之苦,举目多似人之喜。俯视遗体,仰安高堂,悲愁惴@⑤,常集方寸。”“受谴以还,行及半岁,当食而叹,闻弦尚惊。”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也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湖光月色,一派明净,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这与张说贬在岳州时“日见孤峰水上游”(《送梁六自洞庭山》)的一片愁人秋色有着显然的不同。禹锡还有更著名的《秋词二首》,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分明地凸现着诗人爽朗豪迈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异乡的山水中,他常常是“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早发》)。这与“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的张说,也是大异其趣的。他眼里的民俗多是新奇可爱的。武陵人的端午竞渡,采菱御客,阳山祭神,他都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朗、夔男女的踏歌,更写得情趣盎然:“灯下妆成月下歌”、“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词》四首)。而对这些蛮风俚曲,诗人不仅没有感到“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而且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其间,亲临其境。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是不可能置自己被贬的痛苦于度外而深深爱赏异乡风情的。

他心中的前途是光明可期的。在迁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三年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砥石赋》)借此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五年后,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的自强不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识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的豪迈壮烈,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他献身的事业是正义可为的。刘禹锡之所以对前途充满信心,并不是指望当朝有替君换相的人事变动,而是他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革新事业是正义的,有利国民,是没有罪的。这一点也与很多诗人遭贬之后的认识态度不同。贾谊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吊屈原赋》),韩愈说:“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过其墓留题驿梁》)“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蕃》)“而我抱重罪,孑孓万里程。”(《次邓州界》)柳宗元亦屡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愚溪诗序》)“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京兆孟容》)“罪恶显大”(《上江陵赵相公所著文启》),“罪大不可解”(《与杨京兆凭书》)。在《献平淮夷雅表》中开篇即云:“臣负罪窜伏,违尚书@⑥奏十有四年。”虽然他们未必从内心真承认自己有罪过,但至少是口头上“检讨”了的。可刘禹锡的迁谪诗文中从来没有流露过负罪感,哪怕是口头上也不大言罪。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横遭诽语,为谗言所伤,“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子刘子自传》)所以,尽管他一再上书,求人振淹,却总是坚持申明“祸起飞语,刑极沦胥”(《上中书李相公(绛)启》),“飞语一发,胪言四起”,“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上杜司徒书》)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敢于辨明这一点。他在《谢上连州刺史表》中说“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竟生口语,广肆加诬。”直到他去世前所写的《子刘子传》中,还是毫不含糊地认为,当年投身的那场革新运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因此,在诗文中他绝没有悔罪的表示,只有对谗言飞语的反击与嘲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之八)

诗人自比真金,是建立在自知无罪的心理基础上的。他相信历史终究会吹去“狂沙”般的谗言,还我真金的面貌。这种坚定信念倒是与屈原很相近。屈原也是不认为自己有罪的,“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本无罪于是才敢怨、才敢愤,才能心里坦荡,豪迈爽朗。刘禹锡就是用这样的情感格调开拓了迁谪文学的新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的豪放又与李白的豪放不同,李白的“豪”更多的是一种疏狂,多带一种浪漫的乐观,刘禹锡则不同,他的“豪”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基础上,有着严缜的社会生活逻辑,经得起哲理和生活的同时考问。比如,刚遭贬谪,他就在《桃源行》中借渔人的形象揭示了“桃花溪满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的污浊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尖锐矛盾,否定了桃花源避世、遁世的文化传统。总结了“直道由来黜”(《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和“主张其时”(《何卜赋》)的历史规律,对政治斗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表现了清醒的理性认识。有了这种理论认识和思想准备,他才能“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心坚”(《何卜赋》),才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外贬中“于铁尚铮铮”(《历阳书事七十韵》),自觉地坚持美好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肖瑞峰先生曾把刘禹锡的豪健放在唐宋大家中进行比较,他认为“李白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杜牧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的放荡;苏轼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更多地表现为‘欲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激愤;刘禹锡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豪迈……亢奋……昂扬。”(《刘禹锡诗论》),我以为此五子中与刘禹锡之风最为接近的是苏轼和辛弃疾。但他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又多一份通脱,所以亢奋而不狂躁,悲愤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是离现实人生最近的诗人。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这种心理态势和人格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换句话说,是什么原因使得刘禹锡能以豪健风格打破迁谪的怨愤传统呢?

个性:刘禹锡打破怨愤传统的原因

从战国至中唐,上下千余年,为什么刘禹锡独能以豪健之风打破以怨愤为核心的迁谪文学传统,与其说这是中唐时代的赋予,倒不如说是刘禹锡独特个性的产物。

首先,饱经磨难的少年生活锻炼了刘禹锡的意志和毅力。刘禹锡小时候身子虚弱,家里的人常常要抱着他四处求医问巫,服石吞药。而稍值年长,便能自读医书,琢磨处方、磨炼体质,并经过多年积累,编成《传信方》一书。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但没有养成他的娇气,相反成为了他战胜宿命和软弱的契机,培养了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性格。作为匈奴族的后裔,他豪爽的性格也许还有着遗传基因的先天秉赋。他在诗中屡屡说自己:“我本山东人,生平多感慨”、“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在《上杜司徒书》中也说自己“少年气粗”。少年生活赋予的这种豪犷气质、刚强秉性,使他在以后的坎坷人生中不轻易屈服于困厄与穷愁。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他后来在《天论》中表述的世界观都应是有着深刻影响的。

其次,他在南楚蛮乡有意地学习了屈原的精神传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刚强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刘禹锡贬来朗州,卜居招屈亭畔,与千年前在这里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成为近邻。同样的地理风物,同样的流贬遭遇,使得他自觉不自觉地把屈原当成了仰慕、步武的对象。他后来在《刘氏集略说》里作了如此的自叙:“及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高冠长剑”即指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诗句。他来到这“风巫气窳”,“华言罕闻”、沅澧横流、兰芷丛生的蛮乡瘴地,自不能不想起曾经在此仗长剑戴高冠披发行吟的屈原。在《竹枝词九首引》里他说得更为明了:“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至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实际上,屈原对他的影响远不只是民歌的采风与改写,如托物比兴的方法,哀怨悲愤的情绪等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是,刘禹锡继承更多的是屈原坚持正道直行、满怀美好理想的执着精神。在学屈方面,他是有异于柳宗元的。虽然他们同用比兴、同喜寓言,但柳宗元的屈骚精神更多些牢骚与怨愤、更多些忧戚与消沉,因此,他的山水文章赠答诗篇总觉出幽冷孤峭,难得有刘禹锡一样的生活热望与生命激情。

第三是刘禹锡心理调节能力强,能主动地应付逆境适应新环境。美国学者ashermilballer在《超越流亡》中分析说:流亡者“一方面,他背负着过去的包袱,往日的生活日夜陪伴着他;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面对现实,适应新环境。他的生存取决于他解决这种两难处境的能力。”(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转引自1994年《文学遗产》第4期53页)的确中国古代的谪臣都面临这种生活环境的巨变。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自然很难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调整过来,不是忧郁生病就是愤懑而死。一般用来调节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多是寄情山水,傲啸林泉;或流连诗酒,倚红偎翠;或折节读书,红袖添香;或吃斋念佛,访僧问道……这些方法,刘禹锡在遭贬乃至贬后的整个人生中都试用过,但他不偏执一端,溺于一法。而且这些都不是他最根本的调节方法。他有一个重要的与众不同的调节方法是,他能尽可能地把自己融进当地的百姓与民俗中去,努力地去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去体验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朗州写《武陵观火诗》,在连州写《插田歌》,在朗、夔写《畲田行》等都表现出他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采菱行》、《竞渡曲》、《踏歌词》、《竹枝词》等尽管以描写异地风俗为主,但同样表现出作者对百姓生活的热爱与关注。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作者能以极高的热情、极好的兴致参与其中,尽管很多时候他只是“马上郎”的旁观者,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其中了。他感受了当地百姓的欢乐与苦楚,这样他内心的孤独感就被减弱或消释了。于是他在贬地尽管有屈原一样的坚贞,但很少有屈原一样“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所以没有去投江沉沙。他成功地调节了自己在异境与逆境中的心态与生活,所以他总比屈原、柳宗元等人显得开朗、豁达、豪健。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刘禹锡当时已具备了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觉悟。他的介入百姓的生活一是出于他为官的责任感,二是出于对当地风情的喜爱。在情感上的同乐同悲显然还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追求,但是客观上他融进了百姓的喜怒哀乐,部分认同了异乡的生活环境,强化了从众的心理意识,减轻了自己的孤独忧伤。所以说这是刘禹锡能有豪气壮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刘禹锡能在贬谪中保持较为平衡的心理状态,还与韩愈的理解和鼓励有着密切的关系。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刘禹锡南下去连州贬所任州刺史,路经江陵,受到时在江陵担任曹掾的韩愈的热情款待。刘禹锡在长诗《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中生动描写了他们相会的情景:

故人南台旧,一别如弦矢。今朝会荆蛮,斗酒相宴喜。为余出新什,笑biàn@⑦随伸纸。晔若观五色,欢然臻四美。委曲风涛事,分明穷达旨。

他们曾是监察御史任上的老同事。尽管是在荆蛮谪地相逢,但仍很高兴,并抵掌畅谈饮酒诵诗。刘禹锡把这次受贬的故事原委都讲了出来,韩愈对刘禹锡的遭遇寄予了很大同情,认为他的被贬是“受诬”的结果。劝他不要消极沉沦,鼓励他“踣者思起”,不要“以箝口自绝为智,心甘受诬为贤”、“畏与怨,君子之所不处,子其处之哉?”(《上杜司徒书》)并用李斯被逐和邹阳被囚而后重用、大出政绩的史例来比拟开导,认为刘禹锡政治上还是有前途的。嘱他不要“畏”,也不要“怨”,当说的还得说,不能“qiǎn@⑧然自咎,求知于默”。这些话给刘禹锡的印象是极深的。以致经年之后,他在写给杜佑的信中还能原原本本地转述这些话。

韩愈在文学家中素以正儒著称,他的心性修养算是正统而且深厚的。在当时已经文名籍籍,而且又先有遭贬的类似经历。所以他的话,刘禹锡已视为不易之论了。在初经贬谪,十分沮丧的时候,朋友的理解鼓励无疑给了他极大的勇气去正面以后的生活。而且这次谈话使他想通了许多人生穷达的道理。通达的思想和执著精神在后来的《秋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乃至在以后被贬的漫长的二十多年里,这种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一直占据着他思想感情的主导方面,成为他诗文的主旋律。

和韩愈的会面交谈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人生道路上关键时刻的某一偶然因素常常会改变一生的性格或生活也是不争的事实。“江陵见韩”于刘禹锡之成为“诗豪”或许就有如此的作用。

第五,“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认知是刘禹锡思想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他豪壮诗风的思想基础。认识是一切思想行为的根源,刘禹锡性格和诗风的形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在唐代的文学家中,刘禹锡是少有的思想深刻的诗人。唐代的诗人多,思想家少。而刘禹锡恰能二者得兼。且其理论水平之高,历代公认。他自己也曾在祭韩退之文中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祭韩吏部文》),他思想之深邃似有过于韩愈。事实上也是如此。他的《天论》三篇,洋洋洒洒,“理极纯正”,阐说圆融、议论精微,纵横捭阖,生动流畅,不愧精金粹玉之作。他所提出的“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命题,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火花,达到了柳宗元《天说》所没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也超过了韩愈的思想高度。他在《因论》七篇中又着重从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更为系统地阐扬了事物因果相关、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他一是善于对纷纭复杂的事物作全面深入的观察和冷静、周全的思考,不孤立静止和偏激地看问题。他在《天论》中说:“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批评柳宗元文中有偏激情绪,所言道理不纯正,不能“尽天人之际”。在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的指导下,他往往能从消极不利的现实中找到积极有利的因素来慰勉激励自己,以此淡化他对困厄穷愁的伤感,开阔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在诗中表现出一种通脱达观的态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人生不失意,焉能暴知己”等都是例证。能作如此辩证的思考,所以他不至于象柳宗元、白居易等人那样因贬谪迁播而惆怅叹息,也不至于象杜牧那样完全放纵自己、游戏人生。

浪淘沙刘禹锡篇7

“万千”绘景物。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句妙用“万”“千”,互文见义,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梨花盛开,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

“万千”表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万千”抒爱憎。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人很喜爱自己亲手培植的小松,,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有万竿亦须芟除!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玩味这两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应须”四字上。乱世之岁,匡时济世之才难为世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怎能不感慨万分!诗句所表现的感情鲜明、强烈,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人们仍用以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万千”现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虽长期受到贬谪,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处境困难,但并不消沉悲观,相反却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途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诗句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邃的哲理。现在人们又赋予它新的意义:在腐朽事物即将消亡之时,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起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千遍的冲洗,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付出“千淘万漉”的艰辛,不畏艰难困苦,不怕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浪淘沙刘禹锡篇8

1、,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

。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北朝民歌

3、,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贺知章

5、,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孟郊

8、,桂树何团团。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元日》王安石

10、,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

,春风花草香。

,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

。《鹿柴(音寨)》王维

24、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王昌龄

27、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

。常恐秋节至,

百川到东海,

,

。《长歌行》汉乐府

30、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梅花》王安石

33、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七步诗》曹植

36、

,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

,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苏轼

39、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41、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

。《塞下曲》卢纶

43、

,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

青箬笠,绿蓑衣,

。《渔歌子》张志和

45、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江雪》柳宗元

46、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竹石》郑燮

49、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李白

50、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颜色好,

。《墨梅》王冕

53、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韩翃

56、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

。《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65、

,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乌衣巷》刘禹锡

67、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秋夕》杜牧

70、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赠花卿》杜甫

71、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军听了军愁,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

即从巴峡穿巫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杜甫80、

,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学诗词填空练习(答案)

1、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音现)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

8、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音寨)》王维

24、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

27、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

30、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3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曹植

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39、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41、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塞下曲》卢纶

4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张志和

4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4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郑燮

4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

5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53、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韩翃

5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6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6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杜牧

7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杜甫

71、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浪淘沙刘禹锡篇9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

浪淘沙刘禹锡篇10

对比/悦读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a?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百科名片 满庭芳,词牌名。因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诗句而得名。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等。有平韵、仄韵二体。平韵正体为双调九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平韵,或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仄韵体又名《转调满庭芳》。

浪淘沙/《梦霑轩恰情》

岑目远三江,自衣轻扬,蒹葭一片水苍茫。只此逍遥横渡客,且赋诗章。

酹酒向幽篁,欲写清狂,去年今夜醉潇湘。误入云天仙境处,可是苏杭?

玉楼春/俄也浮舟

疏狂词赋谁堪屑?蔽帚自珍心自洁。把玩吟咏度春秋,雨雪风霜难以折。

卷帘红袖都轻别,换得几多哀怨切。思来遁入酒杯中,对影好邀花底月。

对比/悦读

晏几道原作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百抖名片 《浪淘沙》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旬一首。唐白居易、刘禹锡演有此词,且词句皆咏江浪淘沙,为唐时教坊曲名。到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

对比/悦读

李煜原作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