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26:48

产业扶贫篇1

产业扶贫要切实惠及贫困人口

10月16日下午,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部扶贫办)和《农民日报》社共同承办的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做书面发言。

郑文凯指出,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头戏,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文章。发展产业,既是贫困人口增加就业的渠道,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的重要载体。对全国地区贫困人口而言,推进产业扶贫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利用资源,既要充分依托传统资源,打破一般种植业、传统农业的局限,又要深度开发全国地区独有的红色资源、绿色产品、特色产业,优化配置全国特有的浓厚历史、革命老区、特色民俗民风、秀丽山水风光、优质生态等资源要素。二是多形式、多渠道拓展扶贫产业对贫困人口脱贫的辐射带动功能。设计符合贫困人口特点的参与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既努力避免只有简单利益回报而把贫困人口游离于产业发展过程之外,也要有效防止侵吞扶贫资源、侵害贫困人口利益问题,确保扶贫产业实现多方式包容性发展。三是产业扶贫要更加注重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产业扶贫中,政府的支持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产业发展根本要靠市场,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在国家和财政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应注意。

余欣荣指出,推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产业扶贫的政治性、经济性、区域性、复杂性和绿色性等特点,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选准扶贫产业,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优势品牌,加强科技服务和金融支持,全方位让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获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表示,林业部门将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为发力点,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赢”。贵州省副省长黄家培提出,扶贫要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既建立稳定增收渠道,又能在短期内增加经济收入。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孟亚平提到,针对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小、数量多、风险大等特点,开发银行建立了风险防范分担机制和以基层民主监督为基础的批发贷款模式,为产业扶贫提供了金融支撑。

湖北省恩施州、重庆市石柱县有关负责人,农业部扶贫挂职干部代表和来自地方扶贫办、种植大户、基层干部、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禾中集团、中乔大三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也在论坛上发言。

农业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省农业部门产业扶贫负责同志、有关地、县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代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和贫困村干部代表等300余人参加论坛。

发言摘要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产业扶贫一定要切实惠及穷人,为此,要注意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应引导各地在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时,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确保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户受益。二是处理好涉农资金整合与规划事实的关系。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整合的使用方向与规划内容不一致,没有依据规划使用资金,没有发挥好规划指引作用,必须调整过来。三是处理好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进产业扶贫不是搞大开发,不能拼产值、比税收,要立足各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区域的产业,促进种植养殖协调、生产生态统筹。四是要处理好短期脱贫与长远增收的关系。由于发展产业时间长、见效慢,产业链条长、工作涉及面广,一些地方急于脱贫摘帽,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培育上,这种缺乏长期产业支撑的做法应该改变。五是要处理好扶贫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关系。扶贫、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农业部对产业扶贫项目会优先给予支持、给予推动。

――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

林地、林木资源是绿色发展、精准脱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既可以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又可以维护生态安全,而且收益期在80年以上,是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市场对木本油料和特色林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下三种方式可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木本油料得到收益。一种是将林业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劳务,按股分红、按劳取酬;另一种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对贫困户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栽植后分户管理,自行收益;再一种是国有林场将适合种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照一定标准,委托贫困人口种植,采取自主经营或委托国有林场统一经营,分不同经营模式,按比例分红。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

保险与扶贫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农业是个脆弱产业,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具有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可使风险降到最低。比如,农产品保险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补偿;还可以通过大众法则和风险分散机制,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除灾害补偿外,还可帮助贫困户便捷地获得融资。此外,还可支持贫困地区重点产业与优势项目的发展。2015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达1.9万亿元。

――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主任何浩

在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业,希望也是在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山区农业必须实现“双重担当”,第一必须“凤凰涅”,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是必须实现“重新回归”,让农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近几年,恩施州通过大力实施“硒+”“旅游+”“互联网+”工程,使农业在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中发挥出巨大潜力。

产业扶贫篇2

一、扶贫县制定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

和田地区XX县和XX县的肉鸡产业规模均很小,主要由农村合作社带动,以农区农户个体养殖为主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和家庭剩余的粮食发展庭院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主要采食果园林地中昆虫、杂草种子等,补饲料为玉米、小麦等。养殖品种主要为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兼有少量地方品种的和田黑鸡和安集延鸡。林果业为和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之一,农牧企业规模较小,一般利用农区果园或林地内放养为主,发展林下经济,饲养管理较为粗放,单位面积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含量较低。

1.产业发展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当地林下养殖的特色,重点科技扶持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家禽养殖企业或合作社,形成“模范”效应,推进当地养殖技术进步和产业水平提升,以达到扶贫增收的目的。

2.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和林下养殖特点的优质黄羽肉鸡品种,帮助养殖户建立并推广相应的养殖技术体系,整体提升县里的肉鸡养殖技术水平。

3.开发当地地方品种资源,突出地方特有品种的优势,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尝试走特色精品路线。

4.向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推广基地圈舍标准化建设、产地标识制度、活禽免疫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通过建立加工企业与规模养殖户间的订单农业方式,对规模养殖农户饲料、防疫、用药、休药进行指导服务和监控,达到加工企业对养殖农户的了解和可控,确保肉加工原料优质、安全。

二、解决扶贫县产业技术难题

1.标准化养殖技术水平较低,圈舍建设、养殖管理、饲料配方和用苗用药等方面的技术不完善。

2.鸡苗来源混乱复杂,运输管理松懈,导致死亡率高,生产成绩较低,农户增收缓慢。

三、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和培训

上半年通过对接XX县和XX县农业局联络人员,初步了解当地肉鸡产业发展现状,着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指导工作计划。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赴当地充分开展调研工作,针对两个县肉鸡产业的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开展科技服务和推广培训工作。

四、与扶贫县企业对接

通过XX县和XX县农业局,初步了解两县的肉鸡养殖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调查了各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特色;了解企业和养殖户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总结了各自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五、存在问题

1.全县规模化、专业化养殖户少,饲养、管理水平落后,并且产业规模小,种禽来源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各乡镇交易场上的活鸡,尤其是土鸡时常供不应求。

2.农牧民的养殖设施落后,养殖技术不到位,土壤和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

3.消毒随意性大,防疫意识差,免疫不适当,用药不合理等问题突出。随着家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之小规模散养农户数量的增加,动物防疫工作难度加大。

4.活畜禽交易市场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疫情隐患严重制约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产业扶贫篇3

覆盖面,不断增强产业脱贫带动力。

“贵州近年来在产业扶贫上真是做得很好,特别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实施精准脱贫,值得我们学习。”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副县长和荣告诉记者,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召开期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在认真听、认真学。

2月10日,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召开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会上,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传达学习了和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总结推广产业扶贫范例。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贵州省农委主任袁家榆出席会议。来自贵州、云南等省、市分管农业的领导以及云南省70余个贫困县、贵州省30余个贫困县的农业、扶贫负责同志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余欣荣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各地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产业扶贫贵在精准,要让产业发展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让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龙头带动作用,完善产业带动脱贫机制,把能否带动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必备条件;同时,要通过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园区带动等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户全方位参与扶贫产业发展。

把产业扶贫工作当成第一要务

近年来,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政策,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贵州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带动更多群众稳定脱贫。全省农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始终把产业扶贫工作当成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不断推进,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取得可喜成绩。通过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裂变发展、加强农业园区示范带动、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进金融资本和完善农业保险等方式,产业扶贫覆盖面不断扩大、产业脱贫带动力不断增强。

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也是各项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脱贫效果的持续性。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贵州省农委编制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12个《农业产业裂变发展规划》、69个《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以及《贵州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三年提升实施方案》《贵州省精品水果产业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极贫乡镇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集中财政扶贫发展资金的70%以上,着力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核桃、生态畜牧、中药材、蔬菜、茶叶、精品水果、油茶、乡村旅游等“十大扶贫产业”,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打造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目前,贫困地区肉蛋奶产量占全省的73%,畜禽存(出)栏占全省的74%;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的75.6%、80.5%;特色杂粮种植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42个茶产业重点县中贫困地区占36个,种植面积占85%,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此外,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作为贫困地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开放合作、示范带动的重要平台,整合财政资金,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吸引大量金融和社会资本,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促进产业链条完善、农业功能拓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让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

“通过现场观摩,我发现贵州的绿色农产品真的很好,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其他省份的代表也都对贵州绿色农产品竖起了大拇指。”云南省扶贫办主任助理杨根全说。

“在薏仁产业的发展中,黔西南州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贵州汇珠薏仁集团总经理刘啸虹说,黔西南州目前拥有薏仁加工企业(含作坊)400多家,年加工能力在9万吨左右,薏仁加工从业人员3万余人,企业加工产值达10亿元以上。同时,建成了以贵州薏仁集团为龙头的“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贵州汇珠薏苡集团为龙头的“安龙县薏仁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贵州薏米阳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晴隆县薏苡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农业园区。

“这是黔西南目前最大的薏仁米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可达到10万吨。”在贵州汇珠薏仁集团生产车间内,3条初加工生产线和5条精深加工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刘啸虹告诉记者,集团通过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农户每亩地可以增收1800元左右,是过去种植玉米的3倍,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贵州汇珠薏仁集团已经与香港正草堂药业、天士力中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天士力控股集团、贵州张氏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兴仁县与中国长寿之乡绿色产业发展联盟、北京二商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r服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集团、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初步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推动黔西南州薏仁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黔西南州把薏仁作为重要的支柱和特色优势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做优、做精、做特,延长产业链,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将黔西南打造成全国薏仁集散地和薏仁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品种选育和精深加工,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产业链,形成了以产业带动、产镇(村)景耦合发展、多业态共融的“一、二、三产融合”模式。截至2016年底,全州薏仁种植面积60万亩,亩平均产量在250公斤以上,总产达15万吨,薏仁原料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初步在薏仁的定价上拥有话语权;同时带动了安顺、六盘水、毕节、黔东南等地薏仁产业的发展。

“2014年就来这里上班了,原来在家里带小孩,没有什么收入,现在一年有3万余元收入。”在贵州安庆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作的安龙县上陇村村民干英慧说。

产业扶贫篇4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09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羊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溪河村发展的现状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2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市质监局帮扶的情况

1.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5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五、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产业扶贫篇5

一、基本情况

三嘉乡地处正宁县东南部,东接子午岭林区,南与陕西省旬邑县毗邻,是正宁的南大门。辖7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3.6平方公里,耕地2.9万亩,户籍人口1866户6216人。2013年建档立卡初,省定贫困村4个,贫困人口518户1990人,贫困发生率30.6%;止2019年底,剩余贫困人口4户1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4%。

二、脱贫成效体现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头号任务”,聚焦“减贫消贫”这一主线,矢志不移地破瓶颈、补短板,育产业、促发展,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变化。

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坚定不移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不断优化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培育,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3500亩、地膜洋2000亩、油料作物950亩;持续推进塬面苹果产业建设,建办林坡、东庄苹果成园示范点2处,补植苹果1100亩、新栽750亩;采取“331+”模式,在支党河川区建办35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处。

“一户一策”产业扶持,按照“四类分类法”要求,采取“菜单式”扶贫模式,精准对接到户产业,实施到户产业扶持6户3.4万元,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331+”资金入股,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牵引,大力推广“331+”产业扶贫新模式,优选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金牛实业、正宁鑫乐公司为承接主体,配股资金145.46万元,带贫197户,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缺发展资金、无增收渠道等短板,实现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合作社建办,积极推进“一村两社”建办,按照“六有标准”、“十四个必备要求”,规范建办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以中药材、苹果和畜牧养殖为主要发展产业;同时积极争取资金,相继投入资金30万元,逐步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带动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扶贫车间,投资20万元,在川区新建中药材初加工扶贫车间1处,实现偏远川区贫困人口就近务工。

产业扶贫篇6

一、指导思想

20xx年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紧扣农民增收、改善环境两大目标,突出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三个重点,完善领导责任、工作方式、资金管理、社会帮扶四大机制,着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把沙沟村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整洁、群众健康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实现“宜旅秭归、文化秭归、生态秭归、幸福秭归”奠定良好基础。

二、工作目标

2017对帮扶工作主要目标是:一是发展烤烟350亩、蔬菜600亩、生猪出栏2800头,蛋鸡养殖,人均年纯收入净增500元。二是巩固整村推进成果,完善和维修烟水配套及安全卫生饮水水池,疏通配套管网,确保其发挥作用。三是依托主导产业,积极争取资金,发展驻村经济。四是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标准,选好地址,保证质量,建好、用好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三、工作重点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结对帮扶机构。坚持由院长雷德强同志任组长,副院长周秘萍任副组长,李强同志任成员的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要抓、具体人员负责抓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能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依靠党员、社区理事长的力量,强化制度建设,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总揽全局、指导协调能力,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和后备力量的培养,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充分扩大基层民主,积极推进民主政治,提高村支两委班子的整体工作水平。

(三)调整种植结构,着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在支柱产业发展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好详细的年度、阶段性发展计划,围绕烤烟、蔬菜、生猪等支柱产业,抓好产业布局,发展产业大户,形成产业规模化,着力引导农民向蔬菜、生猪、烤烟等合作社方向发展,更多地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思想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督促村采取一定的办法和措施,利用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兴建、产业发展等各类项目实施的机遇,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切实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抢抓“志能”激发关爱活动的机遇,协调有就业愿望的村民开展无偿培训,实现成功就业。加强调查研究,组织村民实施“清洁乡村”工程,开展清洁卫生大扫除,提高卫生水平,减少疾病发生。

(五)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以清理“三堆”(柴草堆、垃圾堆、粪堆)作为具体操作路径,改变村容村貌。重点治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柴草乱堆、粪土乱放、禽畜乱跑等不文明现象,遏制封建迷信活动,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走访特困户,老党员,等活动。积极倡导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道德风尚,以贫困弱势群体作为帮扶的重点,广泛开展扶贫献爱心活动。加强村内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文化大院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乡农民群众传授各种致富知识。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建立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加强计划生育建设,建立“村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村民做主人”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

(六)创新帮扶方式,巩固结对帮扶成果。为了改善部分特困群众的贫苦生活,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一是组织村民学习和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聘请专家开展专业技术讲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二是继续开展“攀穷亲、结穷对”的“一帮一”活动,动员单位党员干部省吃俭用,挤出更多资金,积极开展捐赠活动,力所能及地解决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暖送到他们的手中。三是适时组织村干部、产业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推动发展。四是组织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为全体村民赠送“文明家庭”手册,组织法律工作者到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过问,把结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积极开展调查走访,定期现场办公,强化督办落实,确保结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责任,增进感情。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结对帮扶工作精神,立足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心全意地为困难群众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产业扶贫篇7

>>“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农村民办中学发展的矛盾、困境与路径选择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路径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转移农村劳动力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经济转型探析基于精准扶贫背景的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策略研究精准扶贫的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分析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困境研究农村精准扶贫的调查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讨“云端”下的精准扶贫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文化扶贫路径分析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对策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探索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策略金融精准扶贫的云南实践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途径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创新大数据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洪天云.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农村全脱贫每月减贫100万[eB/oL].[20151210].人民网.

[3]王春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开发扶贫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513.

[4]赵小兰.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广西富川县、贵州威宁县产业扶贫调查与思考[eB/oL].[20151215].人民网.

[5]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J].河北学刊,2015(4):158162.

[6]韩斌.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6):119122.

[7]孙兆霞.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1421.

[8]马良灿.农村产业化扶贫项目运作逻辑与机制的完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4.

[9]肖唐镖,石海燕.农村经济增长政策的扶贫效应分析[J].新视野,2009(2):2629.

[10]GoboG.Sampling,RepresentativenessandGeneralizability[m].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2004:452.

[11]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

[12]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13]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2):132143.

[14]狄金华.政策性负担、信息督查与逆向软预算约束――对项目运作中地方政府组织行为的一个解释[J].社会学研究,2015(6):4970.

[15]范德普勒格.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m].潘璐,叶敬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

[16]周飞舟.从汲取型到“悬浮型”政权――水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7.

[17]唐丽霞,李小云,左停.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0(12):510.

[18]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4.

[19]叶敏,李宽.资源下乡、项目制与村庄间分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2):1421.

[20]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

[21]史普原.“科层为体、项目为用”:一个中央项目运作的组织探讨[J].社会,2015(5):2559.

[22]王德福,桂华.大规模农地流转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分析――基于皖南林村的考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21.

产业扶贫篇8

高庄村:刘文学

本人从事甘薯育苗20余年,拥有冬暖式大棚40座、拱棚近500个,种植面积2400余亩,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脱毒甘薯育苗基地,年产优质脱毒甘薯种苗3亿株,甘薯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

针对甘薯种植各环节和群众不同的生产需求,本人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开展耕、种、管、收等全程化、个性化、社会化服务。为提升公司社会化服务能力,购置了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台,配备了施药机、起垄机、收获机等机械设备10台套。对没有机械的种植户,年提供耕作、起垄服务5000余亩,施药服务规模3000亩,机械收获服务规模5000亩。通过全程社会化服务,增加了甘薯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种植甘薯的积极性,甘薯面积迅速扩大,全县新增种植面积3万余亩新增社会效益1.3亿元。每亩年增加经济效益1200元,得到广大种植户认可,产品供不应求。推广规模8万亩,新增农民收入9600万元。年产优质种苗3.5亿株,出苗量居全省第一位。

本人主动帮扶次邱镇段庄村、高庄村、朱庄村等3个扶贫工作重点村、120户贫困户,采取优惠提供优质薯苗、免费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和吸纳就业、入股分红、捐款救助等措施,帮扶贫困重点村群众320人,服务群众人均年增收2600元,有力推进了脱贫致富。

本人主动承担产业扶贫项目,每年发放产业分红款,42.48万,并主动捐款累计30余万元。

产业扶贫篇9

我县烤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区乡镇,现有种烟乡镇12个。烤烟产业是我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烟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烟区交通、小水利等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县从1950年后形成规模种植,达到常年种植烤烟10万亩,收购烤烟25万担的生产规模。在1986年至1992年连续七年荣获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被授予“全国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县”的称号。但是近年来受国家烟草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县烤烟生产规模有所减小,2014年种植烤烟6.25万亩,收购烟叶10.48万担,产值1.2亿元,全县烤烟生产跌入低谷。

二、2015年全县烤烟产业发展的现状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种植烤烟8万亩,收购15万担,实现产值1.8亿,烟农收入2.1亿元”的目标任务,全县各乡镇、部门和烟草行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添措施、转变作风,共落实种烟乡镇12个,种烟村90个,种烟社360个,种烟农户3812户,比去年增加种烟村8个,种烟社36个,完成种植面积8.18万亩,比计划超0.18万亩。现在长势良好,有望全面完成计划任务。

三、2015年-2019年烤烟产业发展建议

1、继续将烤烟产业作为全县农村支柱产业和扶贫攻坚助农增收骨干产业。作为我县扶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之一,为全县(特别是烟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发挥重要作用。

2、总目标:

(1)坚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思路,确保全县烤烟产业稳定发展,从2015年开始实现恢复性发展。到2019年烤烟种植面积达到8-10万亩,收购烟叶18万担以上,实现烤烟生产产值在201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4亿元;烟农收入在201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8亿元。

(2)种烟乡镇稳定在现有的12个乡镇,种烟村增加10个达到100个,种烟社增加40个达到400个,种烟农户达到4000户,实现户均烤烟收入7万元。

3、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全县上下高度重视烤烟产业发展,将烤烟产业发展继续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范畴,加强领导为全县烤烟生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产业扶贫篇10

XX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总人口131万。截止2015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98个、贫困人口17156户、53394人,贫困发生率5.1%。作为2016年全省5个首批“摘帽”县之一,今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群众增收这一命脉,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攻坚,全年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87个,助力8519户27569人如期脱贫、66个贫困村成功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2.52%,贫困县“摘帽”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和第三方评估。

一、创建脱贫奔康产业园,做大做强村级当家产业

一是五方联盟建园。实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民群众+金融+保险“五方联盟”机制,创建脱贫奔康产业园。通过市场法则引进龙头企业投资,贫困户通过政府贴息贷款加入产业园,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问题。永定镇窑湾村引进温氏集团建立肉鸡产业园,带动21户贫困户入园,9月份投产以来,已户均增收3900元,年均增收可超过2万元。

二是一户不漏入园。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前提是贫困户全部参与,一户不漏入园,全面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投入股本,变“输血”为“造血”。同时,产业园覆盖全体农户,集群集约、抱团发展。大堰乡环八尔湖6个村果药套种,形成“果套药”脱贫奔康产业示范片,辐射带动临近乡村受益群众23000余人致富奔康。

三是利益联结兴园。村集体通过配套设施作价、租赁或资金入股分红,农户通过产业发展周转金、政府贴息贷款、土地流转、投工投劳等方式,与带动主体共享股份、按股分红。除分红收入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参与经营或务工创收,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通过认养、托养、托种等方式获利增收。大堰乡纯阳山村农户联办食用菌储藏库、保鲜水果、加工干果,共享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红利,户均年利不低于10000元,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年收益也达到8000元以上。

二、拓展稳定增收主渠道,逐一落实户有致富门路

一是实施“四小工程”,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安排到户产业补助资金9686万元,分户规划落实小庭院、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四小工程”10339户,让贫困户当年脱贫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

二是借力“商会扶贫”,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依托15个XX驻外商会,通过“亲帮亲”实现“一人就业、带出一帮、致富一方”。落实专人分别联络15个驻外商会,通过QQ、微信等平台每周一次用工信息、每月开展一次网上招聘、每季度开展一次“回乡招募”,全年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9396人。

三是开发“公益岗位”,增加贫困户保障性收入。对年龄大、无学历、无技术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乡村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岗位,按照“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规程,公开评定上岗人员,每月发放补贴400元。今年,已公开评定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340人,向县环卫、园林等单位公正推荐就业316人。

三、增强技能培训针对性,切实保障人有一技之长

一是“家门口”流动培训。依托“四小工程”和“农民夜校”,常态开展在家贫困劳动力柑柚、畜禽、速生林等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种植业育苗、嫁接、管护、收获“四进田间”,养殖业配种、产仔、防病、催肥“四到农家”。去年以来,全县已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49场次、7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