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抓小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9:13

老鹰抓小兔篇1

鱼鹰下洞庭——大有作为

鹰嘴鸭巴掌——能吃不能拿

鹰嘴里夺兔,猫嘴里夺鱼——难下手;下不了手;无法下手

鹰飞蓝天,走夜路——各走各的道

鹰飞蓝天,狐走夜路——各走各的路

雄鹰的翅膀——练的

小鸡碰上鹰——一个喜来一个忧;喜的喜,忧的忧

乌龟腿上绑老鹰——想飞飞不了,想爬爬不动

兔子逗老鹰——惹祸上身;自取其祸;没事找事

抬头望鹰,低头抓鸡——眼高手低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好活(画)儿

山鹰站在崖顶上——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山鹰的眼睛——尖锐

猫头鹰打瞌睡——睁只眼,闭只眼;装迷糊

猫头鹰报喜——丑名(鸣)在外

麻雀想和鹰打架——不是对手

老鹰啄田埂——白磨嘴皮子

老鹰追兔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鹰叼蛇——十拿九稳

老鹰叼黄牛——贪欲太大

老鹰得肠——欢喜若狂

老鹰捕食——见机行事

老鹰变成夜猫子——一代不如一代;一辈不如一辈

见了兔子才放鹰——有利才出征(比喻对自己没利的事不干。)

家雀学老鹰——想得高

毫鹰抓住鹞(yao)子脚——难解难分

高射炮打老鹰——得不偿失

饿鹰不吃小鸡——冒充斯文

刁鹰飞人鸡场——没个好心肠

老鹰叼大象——自不量力;不自量

鹰饱不抓兔,兔饱不出窝——懒对懒

兔子见了鹰——毛了

兔子豆老鹰——没事找事

一只鸡娃两只鹰——给了你他就不高兴

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

猫头鹰唱歌——瞎叫唤

不见兔子不撒鹰——做事稳当

打了兔子喂鹰——好处给了恶人

逮了兔子死了鹰——得不偿失

二姑娘架老鹰——招架不住

高飞的鸟儿遇老鹰——凶多吉少

狗咬老鹰——差得远;差远了

洪泽湖的鱼鹰——老等

胡萝卜叫鹰——越叫越远

狡兔撞鹰——以功为守

老鹰抓小鸡——一个忧愁一个喜

落在鹰爪里的小鸡——嘴壳再硬也活不了

猫头鹰唱歌——怪声怪调,瞎叫唤

猫头鹰抓耗子——干好事,落骂名

属猫头鹰的——夜里欢

老鹰捉小鸡——-一个忧愁一个喜

打个兔子喂鹰——好处给了别人

老鹰抓小兔篇2

小白兔和狗参加的项目是长跑比赛,狮子大王说:“这两颗金牙在木桩上,你们从木桩这里出发,绕山跑一圈,谁先回来拿到两颗金牙,就是谁的了。”

只听“啪”的一声枪响,比赛开始了,它们都很卖力,小白兔知道自已跑不过狗,它急中生智的想一个办法。跑着,跑着,突然,小白兔躺在地上,大叫一声:“狗,你把我绊在地上了呀!你犯规!哎呀!好痛!”

狗说:“对不起,我背你吧!”

小白兔说:“好吧!”

小白兔跳到了狗的背上,它们继续跑,跑着,跑着,快要到终点了,小白兔突忙向前一跳,飞快地把金牙抓到手,装在它的门牙上。狗说:“狮子大王,它使诈!卑鄙!”

狮子大王说:“来人啊,给我把小白兔的金牙拔下来!”

小猴上去拉住耳朵,大象踩前脚,狗熊踩尾巴,老鹰拔牙。老鹰用爪子抓开它的嘴,嘴巴被抓破了,又去拔金牙,一抓,都是黄油漆,老鹰说:“奖品是假的!把我的爪子全涂黄了”

黄鼠狼在旁说:“你放屁!”

老鹰说:“你才放屁!”

狮子大王说:“谁说假话谁放屁!”

小白兔拼命挣扎,假牙没把下来,尾巴却断了一截,前脚也断了一截,只有耳朵拉长了,小白兔再也没有脸见人了。

老鹰抓小兔篇3

饿狼扑兔子——抓住不放

老母猪追兔子——上气不接下气

搂草打兔子——捎带活(.)

满山跑的兔子不回窝——野惯了

鸟枪打兔子——睁只眼,闭只眼

敲锣撵兔子——起哄

青蛙望玉兔——有天地之别

三眼枪打兔子——没准儿

高粱地里放鸟枪——打发兔子起了身

猴子笑兔子尾巴短——彼此彼此;彼此一样

狐狸哭兔子——假慈悲;假慈善

怀里揣着十五只兔子——七上八下

机关枪打兔子——小题大做

狡兔撞鹰——以攻为守

叫兔子去拉磨——没有那一套

进网的兔子上钩舶鱼——十拿九稳

开春的兔子——成群结伙

癞蛤蟆追兔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一步赶不上,步步都紧张

老鹰追兔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倒翁骑兔子——没个老实劲儿

草堆里蹦出个兔子——你也算个保镖

豺狼请兔子的客——没好事

长了兔子腿——跑得快

穿兔子鞋的——跑得快

打了兔子喂鹰——好处给了恶人

打兔子捉到黄羊——捞外快;格外

打着兔子跑了马——得不偿失

大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老鹰抓小兔篇4

老鹰叼黄牛——贪欲太大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与老鹰有关的歇后语:

二姑娘架老鹰——招架不住

高射炮打老鹰——得不偿失

家雀学老鹰——想得高

老鹰叼蛇——十拿九稳

老鹰抓小鸡——轻拿;捧上天了;居高临下;一提就走;有去无回

老鹰追兔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鹰捕食——见机(鸡)行事

老鹰得肠——欢喜若狂

老鹰叼黄牛——贪欲太大

老鹰抓蓑衣——脱不了爪()

老鹰变成夜猫子——一代不如一代;一辈不如一辈

老鹰啄田埂——白磨嘴皮子

老鹰抓小兔篇5

老鹰抓小鸡是我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今天下午我和同学们又玩起了这个游戏。

何怡航当“老鹰”,张慧文当“鸡妈妈”,其他人当“小鸡”。游戏开始了,老鹰一会向左,一会向右,还有时连转好几个圈子,然后再寻找机会抓小鸡。“鸡妈妈”死死的盯住“老鹰”,张开双臂不顾一切的保护我们这些“小鸡”。我们这些小鸡一个拽着一个,紧紧的跟随着“鸡妈妈”后面,“鸡妈妈”向那里跑,我们就跟随着向那里跑。忽然,“老鹰”向我扑来了,“鸡妈妈”发现后,赶快把“老鹰”拦住,我才没有被抓住,但是我的心就像揣着一个小兔子似的,砰砰直跳,紧张极了。这时“老鹰”又向“小鸡”孙赫扑去,孙赫躲闪不及,被抓住了。“老鹰”洋洋得意的笑了。

老鹰抓小鸡是一个有趣的游戏,既锻炼我们的反应能力,又使我们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

老鹰抓小兔篇6

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玩鹰的人群主要是前清的遗老遗少及一些新贵,总之,是有钱的大户人家。他们往往还雇用专人为之捕鹰、训鹰、放鹰。前清的王府中,管这些人叫鹰奴,到了民国,叫鹰把式。这些把式也是代代相传的,都有着自己的驯鹰秘籍。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都有捕鹰人,每年都会把鹰送到京城来。驯鹰、放鹰的人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称他们为鹰户。这些鹰户人家在北京为数不多,彼此都认识,互相关照,他们的生活也比较艰难。

养鹰就得养狗,因为打猎时离不开狗。打猎的程序是这样的,主人骑着马,放鹰人架着鹰,也骑在马上。一群闲人拿着棍子,成排走着,目的是惊起兔子。兔子一跑,放鹰人就马上放鹰。鹰俯冲下去,用翅膀扇打兔子,一只爪要抓到兔子的屁股上,兔子一回头,另一只爪就抓到兔子的眼睛上,把兔子摁到地上。这时,马上放狗,狗咬到兔子,再交给主人。这是一连串的动作。可有时,鹰抓到了兔子,兔子就是不回头,它把鹰往草丛或树丛中带,这样就会把鹰弄伤或弄死。这就是那句歇后语――“兔子老了,鹰难拿”的来源。所以,养鹰就必须养狗,而且是细腰的猎狗,用它来保护鹰。这一切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熬鹰

每年都要收新鹰进门,行话管这种鹰叫生鹰。生鹰来了,就要熬鹰,行话叫上宿,就是不叫鹰睡觉。熬鹰就是通过不让鹰睡觉,来熬掉它的野性。相传,熬鹰就是叫鹰忘掉它以前的生活和生活习惯。通过熬鹰和喂麻团(用麻绳和棉花弄在一起,让鹰吞下去),还可以刮掉鹰胃里的油,就是叫鹰掉膘,这样才是驯服它的第一步。

熬鹰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儿。在冬天,不管多冷,天一黑,熬鹰人就要架着鹰出来,找个他们熟悉的酒馆或茶馆聚集。几个熬鹰人,凑在一起侃大山,先喝酒,后喝茶。你想,要是一个人单独熬一只鹰,将很难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熬鹰人一见面互相问候,互相观看对方的鹰,一起侃大山,再一起从一个酒铺走向下一个茶馆或酒铺。

鼓楼的西北角、平安里、果子巷、五牌楼等地都有这样的酒馆或茶馆。这样的酒馆和茶馆同别的地方不一样,就是在他们的门口有一块儿小小的空地,在那里竖着木桩,木桩中间还有横梁,并且配有长条木桌。这是专为熬鹰人、放鹰人准备的。因为鹰怕热,不能带进屋里,木桩是为了拴狗或拴马用的,中间横梁是为了白天架鹰用的,而且一到冬天,这样的酒馆外经常会有几只野兔儿挂在那里供人来买。

散了

在民国时期玩鹰的遗老遗少达到了最高峰,还特意设置了比赛项目,每年腊月初八就是他们的比赛日,其豪华程度已经超过了前清时的达官贵人。

1949年解放后,许多官僚和有钱人逃到了台湾或香港,甚至海外,他们中间也有玩鹰的,只好把鹰放了。而留下来的那些鹰户人家即使想继续自己的嗜好,也不敢大张旗鼓地玩儿了,因为新中国政府不提倡甚至是讨厌人们的这类嗜好。

1950年底,北京开始了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全市打狗,无一幸免。没有了狗,有鹰也没有用了,这些人只好把鹰也放了,玩鹰这一行当也就消散了。

情缘

我在少年时期,竟阴差阳错地与鹰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遇上了哥哥的同学,他手里提了个笼子碰到我,说:“我这儿有个玩意儿,给你吧。你把他养大放了,也是一条性命。”我一看吓一跳,原来是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鹰雏。它皮上长着黄色的茸毛,嘴弯弯的。我由于好奇,从此就开始精心养起了这只快饿死的小鹰。

我用填鸽子的手法慢慢地往它嘴里填玉米虫,喂它牛奶,后来就打“老家贼”(麻雀)给它吃,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青儿”。再后来我用家里的鸽子到鸽子市去换野鸽子喂它。我家的一只鸽子能换好多只野鸽子。因为怕人知道,把它放在家里后院的厨房里。家里没有太多人吃饭,这个厨房早就不用了。那里面有个天窗,屋子又高又大,它可以在那里练习飞翔。后来它会飞了,我就在天窗下,给它架了个木板,把它放到上面去。它很有灵性,很小就能分辨出我的声音和气味。3个多月过去了,它吃了几十只鸽子和上百只麻雀(那时麻雀非常便宜,两分钱一只)。我每次来喂它,一吹口哨它就飞过来。我早就不用拿手喂它了,只要把麻雀抛给它,它会在空中接住。有一天我终于看到了它飞上天空,希望它赶快飞走,可又舍不得它走。多少年的压岁钱都花光了,家里给的早点钱我也用来给它买吃的。那时我就怕上体育课,经常饿得眼冒金星。

它晚上在家住,白天不知飞到哪里去。有一天,突然听到它的叫声很异常,我发现它的右腿被人用弓打断了。我赶紧给它的伤口处敷上了云南白药,用纱布裹好,并用硬纸筒固定起来,还向它嘴里填了许多南瓜子(据说南瓜子有接骨作用),慢慢地在家调养。大约20天左右,它用嘴撕掉了绑在腿上的纸筒和绷带,并舞动着翅膀鸣叫,像是告诉我它已经好了。它又飞上了蓝天。由于没有人摸它,所以它的羽毛上有着一层白白的霜,和鸽子一样,后背洁白的羽毛上,还有一片片的斑点,真是美极了。它的眼睛红红的,变得凶猛了,也更加警觉了。我现在再吹口哨叫它下来或呼唤青儿,它也会发出像哨音一样的声音来答复。我家离安定门城楼不远,那里有许多野鸽子等食物供它捕食。为了保持亲近,我有时还喂它些羊肉。

转眼到了冬天,下雪时我给它准备好吃的,目的是不让它出去。它很通人性,发现我放学回家时,会发出叫声,希望我和它一起玩儿。家里的人也只有妈妈进入此屋它不会攻击。妈妈和我想叫它快快飞走。因为北京城乃至全国,正在掀起“反贪污、反浪费”的“打老虎”运动,要是让别人知道家里还有它,我家就会遭殃。

有一天,我正准备去上学,突然看到它飞到前院的上空,听到它的叫声有些特别。它低空盘旋着,等妈妈从屋子里出来看到它时,它突然落到了前院的窗台上,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我走近它,它用头、嘴来蹭我的头,并冲着妈妈叫,意思是让妈妈摸摸它。妈妈说:“你真是漂亮啊!”妈妈摸着它,对我说:“你去给它拿点吃的,它这是要走了。”我把家里的生肉拿给它,它不吃,只是鸣叫。我这才知道妈妈说对了。它飞了起来,鸣叫着,在我家上空盘旋着,越来越高。那一天,我伤心得没有去上学。

转年的春天,我正在院子里帮妈妈晾冬天的棉被,突然听到空中有青儿的叫声,青儿回来了。它正慢慢地准备落下,但不是一只,而是两只。青儿落下了,另一只没有落下。青儿和我们亲昵了一阵,就鸣叫着飞走了。妈妈对我说:“放心吧,青儿已经成家了。”从此,我的青儿就再也没回来过。

北京城早就没有玩鹰的人了,在新疆哈萨克斯坦族还有人用鹰来打猎,中东、阿拉伯国家玩鹰玩得很厉害、很讲究。许多国家的不法分子都在偷运和走私鹰到那里,那里还有鹰医院,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许多许多年过去了,我在画报上看到了故宫的藏画――意大利人郎世宁为乾隆皇帝画的鹰,叫海东青,但它远远没有我的青儿漂亮。此时我才知道青儿是一只精美绝伦的神鹰,是人们多少年来可望而不可求的海东青。后来不管我走到哪里,总是注视天空,看天空中的飞鸟……

老鹰抓小兔篇7

黄河入海口处,野草莽莽。莽莽野草中,狐兔出没。半天空中,苍鹰在盘旋,天更高,地更广。

苍鹰猛地如坠铁一般从空中冲下来,旋即抓住一只野兔,贴着草尖儿飞走。见过这种场面的孩子,惊心动魄,很希望这一幕能够重演。一见空中苍鹰的影子,就向之反复唱谣:

苍鹰苍鹰转三遭,

给你只小兔拌辣椒。

不饱?

不饱再来叼!

你听这谣儿的语气,仿佛那苍鹰就是他的兄弟,和他一样,吃兔肉要拌红红的辣椒;和他一样,吃兔肉常常觉得不够,他实在也想像苍鹰那样,吃不够时能够飞上天空再逮一只野兔来。

黄河口的小孩如今还唱这个谣儿,只是当地有了大油田,到处是公路,到处是机器声。也还有荒草滩,也还有野兔,天上也还有苍鹰,只是这一切不再能连成整幅的图画了。当黄河三角洲上高楼如林的时候,这谣儿也许还会活在幼儿园小朋友的口中,但那将是怎样一种腔调呢?

大肚子乖乖

山东乡间的孩子,多有爱养蝈蝈的喜好,但是各地名称不同,有的叫“蛐子”,有的叫“蝈蝈”,有的叫“织织”,有的叫“乖乖”,或者更形象地叫做“大肚子乖乖”。

蓄养在笼子或葫芦里的乖乖,有时也会叫得很中听。但是真正要见大世面,还得到山野之中去听千百万只乖乖的大合唱。那必得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由某一个乖乖领头,周围的,十个八个响应,又有百儿八十个响应,再有千儿八百个响应……直闹得天地间只听得见乖乖的鸣唱,铿铿锵锵,金戈铁马,千千万万,惊天动地。

这时刻,立在山野中的孩子,就觉得自己是指挥,是导演,是将军,到最后,什么也不是,只是个要压倒一切的歌手,他唱道:

大肚子乖乖,

偷人家菠菜!

叫人家逮住,

把肚子剥开――

山野寂静。

大肚子乖乖个个目瞪口呆。

嫁枣

早春季节,在鲁西北的枣林里,成年人正在用镰刀在枣树的躯干上作环状切割,深浅有度,名为“嫁枣”。看见大人嫁枣,小孩子必成群结队到枣林中游戏。许多孩子拉开间距,排成一行,装成枣树,一个孩子串行其间,边行边唱:

嫁,嫁,嫁枣来,

嫁得枣树一道沟,

枣花密来枣子稠!

众“枣树”应声,纷纷举手,表示开花;

嫁,嫁,嫁枣来,

枣树带上银环圈,

枣树枝上捞干饭!

众“枣树”应声,纷纷举起拳头,表示结枣;

嫁,嫁,嫁枣来,

嫁得枣树平了沟,

收了大秋收枣秋!

众“枣树”应声,一齐拍手,仿佛举竿打枣,又像是枣子纷纷落地。

孩子做别样的游戏,或者妨碍大人的工作,有时不免受些呵斥,唯有唱《嫁枣》,无论什么人都是喜欢的。看孩子们唱得红红火火,正在嫁枣的人会说:“小孩子的嘴,灵着哩,看今年枣秋的好光景吧!”

真的枣树下,排着孩子排成的“枣树”。

【美文解码】

读山曼的童谣,如饮甘泉,似返回了情趣十足的童年时光。那各式各样儿的泥人儿,那土哨儿单调的哨音,那正月十五打灯笼时绕枣树念谣的情景,还有那走街串巷的老货郎沙哑而抑扬的叫卖:“拿――破布衬烂套子来,换针――换线……”童年的回忆,那么遥远又那么熟悉,如同昨夜的梦。

老鹰抓小兔篇8

鹰到40岁就老了,翅膀重,爪子不利了,嘴上的小钩也慢慢不能用了,末日已经到了。这时,它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离开群体,飞上山顶,静静地死去。一种是飞上高山,啄掉指甲,羽毛,再把嘴往悬崖的石头上猛撞,把嘴撞掉,获得重生。经过重生的鹰,可以重返蓝天、,继续翱翔。而重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极其痛苦和难以忍耐的,所以只有很少的鹰选择重生。

鹰也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起飞时很费力。为了省力,它就到有山崖的地方,在山崖下,它会顺着空气流动产生的压力向上,张开翅膀,很轻松地就飞上了高山,然后,冲上蓝天。它飞翔地姿势优美而矫健。

鹰还有超视力,它在飞到里地面很高时,地上的风吹草动都看得清清楚楚。几百米,甚至近千米的地下一只雪兔在雪地上跑,它都能看清楚。它抓捕猎物时,只在一瞬间。发现猎物,向下俯冲,抓住再飞起。动作快极了,漂亮极了。

老鹰抓小兔篇9

海东青,一种极具神话色彩的鸟类。在中国历史上,据说这种鸟曾经挑起了北方地区两个民族的仇恨,最终导致女真人起兵灭了辽国。骄奢的末代辽统治者天祚帝年年派出银牌使官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激起女真人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的兴亡衰败。

历史继续演进,由女真人创建的大金国也被成吉思汗的铁骑所灭。不过,海东青却没有因为大金国的灭亡而淡出人们的视野。明灭清立,海东青渐渐成为了满族人的图腾。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贡鹰”的习俗也随之结束。民间捕鹰、驯鹰、放鹰的习俗也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海东青濒临灭绝,这种习俗己很难再见。

海东青究竟为何物,引起了现代人极大的兴趣。

现代动物学家推断海东青最有可能是矛隼。从体型上,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海东青和鹧鸪的体积一样大,尾巴像燕子,脚爪像鹦鹉。”《宫廷鹰鹞》记载:海东青“体小而俊健,钩抓劲而有力,目光敏锐,飞行极高”,“盘旋空中可以无微不属,栖于地面能见云霄中物”,“且善以小制大,故又善捕天鹅”。

据此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此物的描述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体型不大,比较凶猛。符合条件的基本集中在隼形目,不易分辨。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且善以小制大,故又善捕天鹅”。能捕捉天鹅的猛禽很多,但善于捕捉,并且还广为人知,说明此鸟生活在沼泽、水域附近。有这样习性的中国猛禽有游隼、猎隼、矛隼、苍鹰、鹗、白头鹞、白尾鹞、鹊鹞、白尾海雕、金雕因而还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支持和文献考证。

《山海经》记载,海东青,出自肃慎地(古东北)。《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加以地域限制又可以排除许多,在北方地区(或辽东地区)分布的有燕隼、灰背隼(候鸟)、猎隼、游隼、阿穆尔隼、红隼、黄爪隼、鹗、苍鹰等。将形态描述与地理位置两者综合起来进行考虑的话,剩下的就是矛隼、苍鹰、鹗。

继续论证。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大诗人李白曾有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在金元时期有这样的规定:凡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谁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上来,即可赎罪,传驿而释。因此,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为得名雕不惜重金购买,成为当时一种时尚。当时一只普通的海东青价格在30两白银以上。如此珍贵,说明数量非常少。而苍鹰和鹗就不符合这一条件,剩下的只有矛隼。那矛隼是否符合,又如何成为人们的挚爱呢?

《柳边记略》:“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重者也,纯黑为极品,纯白为上品,白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异域录》里也记载,海东青“有雪白者,有芦花者,有本色者”。从羽色上分析,矛隼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灰色型。暗色型的头部为白色,上体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横斑和斑点,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横斑,飞羽石板褐色,具断裂的白色横斑,下体白色,具暗色横斑;白色型的体羽主要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点;灰色型的羽色则介于上述两类色型之间。从羽毛颜色上矛隼显然符合上述记载、描述。

从习性上,矛隼堪称是北国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热。常在低空进行迅速的直线飞行,发现猎物后则将两翅一收,突然急速俯冲而下,径直地冲向猎物。捕捉岩鸽等猎物时,雄鸟和雌鸟可以进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鸟突然飞进岩鸽栖息的洞穴中,将它们驱赶出来,雄鸟则在洞外等候,进行捕杀。矛隼凶猛敏捷,既能捕捉飞行中的鸟类,又能逮住地上奔跑的兽类。主要以野鸭、海鸥、雷鸟、松鸡等各种鸟类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动物。有时还可以对付鹿这样的大型食草动物。

此外,从数量、繁殖分布上看,也比较符合。矛隼的繁殖期为5月~7月。营巢于北极的海岸和苔原附近的河谷悬崖岩石上,偶尔也营巢于北极苔原森林地带的树上。中国境内仅仅是迁徙的冬候鸟,看来数量不会多,不在繁殖期,捕捉自然也相当困难,物以稀为贵,自然彰显了它的身价。

种种迹象表明,海东青就是矛隼。但由于数量稀少,仅有海东青是明显不够的,因而苍鹰很有可能是一个最好的补充,为海东青训练积累经验。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顺治十四年(公元1658年)清廷在乌拉地区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这里便成为清朝“狩猎八旗”兵丁世居的基地。位于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北约10公里,雾凇岛西岸的打渔楼村,史料记载,这里又称鹰屯,是努尔哈赤设立的专门捕鹰机构,类似于皇家猎鹰专供站,当地人世代为皇族服务。

鹰猎是蒙古族最古老而又最常用的狩猎方法。用于狩猎的猛禽包括鹰、鹞、隼、鸢、雕、鹗等。蒙古人常用的猎鹰又分二种,一种称“俄德勒呼”,专门用其猎获野兔等小型兽类,这种鹰性情凶悍,动作矫健;另一种鹰谓“海东青”,专门用来捕捉雉、秒鸡、野鸭、太雁等飞禽。

直到元朝建立之后,鹰猎的地位依旧没有任何削弱的迹象。世祖忽必烈在察罕脑儿地区建有小城规模的察罕脑儿行宫(或称白海行宫,又名西凉亭),行宫东北5里建有昔宝赤八剌哈孙(译为鹰人之城)。据城名可知,这里聚居着很多为蒙古皇室等权贵捕鹰、养鹰的人户。元朝皇室每年在大都、上都之间巡行度夏,察罕脑儿一带便是皇室放鹰狩猎的优良猎场。

从现有的文史资料来看,纳西族鹰猎活动是从公元1253年开始,徐霞客附编《丽江记略》中提到,当时蒙古族首领忽必烈率大军南下征服南宋时,随大军而来的一个管鹰犬部落曾落藉丽江周边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纳西族相继吸收了多民族的鹰猎技能,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创造了本民族较为系统、完整的鹰猎文化,并沿袭至今。

完整的纳西族鹰猎活动可分为如下环节,即:捕鹰、驯鹰、驯犬、放鹰(包括野炊)、放生。放鹰人非常讲究鹰的品种,在其驯养的雕、苍鹰和鹞中,苍鹰体型适中,适合高原山多林密的地方。当年出生的雌性苍鹰为上品,称黄鹰;雄鹰次之,称为金鹰。两岁的鹰称坡黄,三岁以上的鹰称二退破、三退破。9月下旬,是候鸟南迁的季节,附近农民爬到高山,找一块空地,架好捕鹰的大网,放上鸽子作为诱饵,然后转到掩体中,剩下的就要看运气了。运气好的守候一两天就能捕捉到一只迁徙途中寻食的苍鹰。春天到了,鹰也到了迁徙繁殖的季节。放鹰的人们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喂饱自己心爱的猎鹰,让它们回到大自然中去繁衍后代,等待着下一个秋季的再会。纳西族的鹰猎从每年的9月开始,大约持续到来年的四五月间。

鹰猎是柯尔克孜族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现象,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柯尔克孜人熟悉鹰性,是一个善于养鹰和驯鹰的古老民族。他们喜欢驯养大型猛禽,以金雕为主。

柯尔克孜人放鹰行猎的时间大多是秋末冬初,尤其是每年第一次小雪放睛后更是放鹰的大好时节。出猎前,要给猎鹰带上眼罩,这是因为猎鹰遇到猎物时,就会躁动不安,好的猎鹰即使关在毡房内它也能感觉到上空猎物的飞临。鹰的烈性被激起后,摘去眼罩,这时你就会看到猎鹰目露凶光,来回转动身躯,扇动翅膀,瞬间,一伏身,冲天而起,在猎物的上空高飞低翔,给猎物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威慑,使之处于惊恐之中。然后猎鹰俯冲直下,抓住猎物,飞回主人身旁。

早在4000年前,哈萨克的族祖先就有养鹰驯鹰的习惯。鹰猎的起源地应该在中亚山区,公元前500年传到了亚洲其他地方。今天,哈萨克斯坦依然被誉为“猎鹰故乡”。

哈萨克语称猎鹰为“布尔库特”,这种鹰全身羽毛为黑棕色,腿爪呈黄绿色,如蛇皮覆盖,爪如钢刀一般锋利,黄绿色的嘴弯如钩,黑眼窝,眼睑高,目光如火,烁烁有神,可以望得极远。平时戴眼罩,蹲立时双翅交叉,双肩宽而下垂,每饱食一餐,可半月不食。每当扑食猎物俯冲下时,仿佛射出的子弹一般,迅猛异常。

所谓的“布尔库特”就是金雕。在中国元代,强悍的哈萨克族猎人就驯养金雕来捕杀野狼。金雕所向无敌的猎杀能力,使其成为哈萨克族牧民崇拜的英雄。

训练有素的金雕不但可以轻松地捕捉到野兔、山鸡等猎物,有时甚至可以抓到黄羊、狍子、狐狸等大动物。一只出众的猎鹰,在关键时刻还敢于与恶狼拼搏、撕杀,解救主人。哈萨克人把这样的猎鹰视为吉祥之物,称为“神鸟”,看作自己的亲密伙伴,身份很高,往往能抵上几头牛的价格,而且猎人是不肯轻易转让给他人的。哈萨克驯鹰人多是年纪较大的人,人们尊称他们为“库孜别克”。

哈萨克人对鹰有着非常特殊的喜爱。养鹰和驯鹰不仅是作为谋生的技能,也被认为是男子汉最好的娱乐和顽强刚毅性格的主要标志。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猎鹰的诗歌和乐曲,而鹰舞则是用舞蹈来表现山鹰勇猛无畏形象的代表作。鹰舞反映猎鹰捕捉狐狸的整个过程,艺术地表现了它奋勇战斗,坚韧不拔,最后终于抓获狡猾的猎物的艰辛历程。鹰舞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无论喜庆节日或平时娱乐,在舞台、草原或毡房内,或男或妇,或老或少,都可以即兴表演,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

维吾尔族人最喜欢苍鹰,偶然也有人养金雕或其他猛禽。冬季,维吾尔族猎手利用苍鹰捕捉野兔,主要是塔里木兔,数量可以用勒勒车像拉柴火一样满载而归。除了野兔,他们还用苍鹰捕捉野鸡(雉)、野鸭等。关于新疆南部的鹰猎历史,多少传承了阿拉伯民族的习俗,特别是在广袤的平原与绿洲地区,驯鹰体现出一种不同的文化底蕴。

阿拉伯人驯养猛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沙漠中的游牧民族依靠这些训练有素的鸟来捕捉他们旅行时偶尔碰上的稀少猎物,如野鸭、鸽子、波斑鸨、野兔、鹬类等。虽然现在的人们不再依靠这些技艺维持生活,但是他们仍然深爱鹰猎活动,鹰猎几乎溶于血液之中了,成为王公贵族时尚的户外运动。不论是亚洲蒙古牧人或是中古时代的欧洲骑士,鹰猎一直是许多文化成分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老鹰抓小兔篇10

用大家最熟悉的几个寓言来举例吧。

《狼和小羊》这一则寓言中讲的是:狼想把小羊吃掉,用各种方法来和小羊狡辩。揭穿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龟兔赛跑》这一则寓言,结果大家都知道,是乌龟赢了。因为他不懈的努力,换取了胜利。而兔子却高傲、自大。低估了别人,总认为自己最厉害,其实有自信心是好的,但不能太过于自信,因为那就不叫自信了,而叫骄傲。

《牧人和驴》的故事主要讲述了牧人、狼和狗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相信恶的东西,有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确是这样。

现在我再给大家讲一个《老雕、寒鸦和牧羊人》的故事吧:

老雕从高高的悬崖上扑下来,抓走了羊群里的一只小羊羔。寒鸦看到后非常眼馋,想要效仿老雕的行为。它大喊一声,扑向一只公羊。不料它的爪子被羊毛缠住,再也飞不起来,只好拼命拍打翅膀。牧羊人猜到是怎么一回事,立刻赶来抓住了寒鸦。他剪掉了寒鸦的翅膀,晚上带回家给孩子们玩。孩子们问,这是什么鸟,牧羊人答道:“这是一只寒鸦,可它自以为是一只老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能人高手竞争毫无意义,失败只会引起嘲笑。

而《夜莺和苍鹰》的故事有不同了:

在一棵高高的橡树上,有一只夜莺在放声歌唱。肚子空空的苍鹰看到后,扑过来逮住了它。夜莺预感到末日来临,便央求苍鹰放了它。夜莺说,它还太小,填不饱苍鹰的肚子,要是苍鹰没东西可吃,可以去抓大一点的鸟。苍鹰反驳道:“要是我丢下到手的猎物,却去追逐没见到的猎物,那岂不成了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