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1:19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1

1、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赫胥黎

2、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3、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华罗庚

4、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亚里士多德

5、对科学家来说,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文明而工作——李约瑟

6、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费尔巴哈

7、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赫尔岑

8、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科尔莫戈罗夫

9、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10、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11、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12、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13、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惟一目的就是真理——格罗夫

14、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什么——爱因斯坦

15、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16、不去实践的科学家,就象不酿蜜的蜜蜂。

17、要学会做科学的苦工。其次,要谦虚。第三要有热情。记住,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

18、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丰收的——赫尔岑

19、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20、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李四光

21、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22、灿烂的科学需要美好的理想,美好的理想需要行动来实现——谚语

23、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的解毒剂——史密斯

24、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华罗庚

25、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的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贝弗里奇

26、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爱因斯坦

27、智慧不属于恶毒的心灵,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拉伯雷

28、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29、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

30、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达尔文

31、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的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贝弗里奇

32、当科学达到某个高峰的时候,它的面前会出现通向新的高峰的广阔前景,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道路——瓦维洛夫

33、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爱因斯坦

34、科学就是不断地认识,不仅是发现,而且是发明——鲁巴金

35、在科学的世界里,谬误如同泡沫,很快就会消失,真理则是永存的——寺田寅彦

36、热爱科学就是热爱真理,因此,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费尔巴哈

37、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李四光

38、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39、科学家一旦做出成绩,就应该忘记自己所做的事情,而经常去考虑他应该做的事情——费希特

40、科学要求一切人不是别有用心而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以便领受冷静的知识的沉甸甸的十字勋章这个奖赏——赫尔岑

41、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美好的和最需要的东西——契诃夫

42、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居里夫人

43、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萨尔顿

44、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45、科学是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巨大宝库——克鲁普斯卡娅

46、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陶行知

47、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黑格尔

48、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49、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50、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象一个水手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肯定他往哪里走——达·芬奇

51、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契柯夫

52、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巴甫洛夫

53、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科学家是属于国家的——巴斯德

5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55、科学决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任何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爱因斯坦

56、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高尔基

57、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

58、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恩格斯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2

对于“精神”这个词,《辞海》与《汉语大词典》中有解释,大体指精气、元神和意识,基本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笔者认为,“科学精神”应该是指科学技术工作者(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处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科学学术研究包括不同的领域、范畴和项目,正是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为众多科学和技术研究和运用者具备坚定不移、坚忍不拔的自信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状态,保证学术研究和探索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大大小小的成果。

梁启超先生最早认为“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智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梁任公文存》第188页)科学界的前辈任鸿隽先生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家“性理中事”,不是靠模拟仿效而能得到的。国人必须把它学到手,因为“舍此而言科学,是拔本而求木之茂,塞源而冀泉之流”。至于现代科学家的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科学精神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意境,容易被人扭曲,但绝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泛口号,或是随意故弄玄虚的幌子,而是可操作、可达到的高尚境界。

笔者以为,科学精神的内涵表现为“创新、求实、协作、奉献”八个大字。

创新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目标和动力,为科学精神的首要涵义。科学研究是为了寻找和探索事物——包括林林总总、各种形态的自然界物质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方面面的生成、延续和发展的规律,以求实现其社会价值。每项科学研究和探索都是为了创新。自然科学界的前辈严济慈先生生前说过:“所谓创新,就是你最先解决了某个未知领域或事物中的难题,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从没有过而又能被别人重复的,得到的看法应该是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而又能逐渐被别人接受的。”只有创新才能求得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世界是无穷尽的,故而创新也就是无穷尽的。

创新精神首先是敢于向世俗和权威挑战,为科学发展开辟新路。然而并非与以往不同的事或以前没有看见过、听说过的都是创新。中国科学院发表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认为:“科学精神体现为继承和怀疑批判的态度,科学尊重已有的认识,同时崇尚理性质疑,要求随时准备否定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囿于认识局限的断言,接受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内涵的观点,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认为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毫无疑问,此话很是确切,但却有偏激之嫌。

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需要对前人成果提出理性的质疑。而称为创新的成果、见解总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公认,不可能全部否定前人成果。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这并非谦逊之词。他创建奠定近代物理学基础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伟大成就,尽管后人有所创新,而这些定律依然可以应用。又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由李政道、杨振宁两位先生发现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并没有为前人称颂、公认的“宇称守恒”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的“广义相对论”也没有否定科学界公认的“狭义相对论”。两者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是成立的,而且被科学共同体所一再重复验证,不少已经成为基本常识。诚如钱三强先生所言:“每一项新小研究,都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不彻底了解本领域内已经弄清楚和尚未弄清楚的问题,就像盲人骑瞎马一样,是不行的。”(《科学的传统》,见《现代人的智慧》第218页)因此,创新就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化。古人说,不进则退。没有创新人类社会也就不能前进,反而倒退直至灭亡。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上确实有许多问题没有探明,或者一时难以解释,属于未知;有的还是在前进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疙瘩都需要人类去探索与解决,不断地加深认识,推动人类不断地前进。需要明确的是,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和研究都是从真实的事实出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综观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无论是新发现,还是新发明,没有一项脱离或完全了前人研究的有关成果,总是在前人的脚印前踏出新的步伐,作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从基本粒子到以Dna为主的生物技术、以微电子为主的信息技术等等,都是如此。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创新一步,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就前进一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也随之前进一步。

当前社会上常常有人捞起腐朽的沉渣,冠之以时兴的科学名词,称之为“创新”,既缺少理性的质疑,还缺乏求实的科学方法,更幻想已经被多年实践证明了的前人的科学成果,其实质有悖于科学精神,妄图把自己造成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科学之神”(当然大都是某些人或媒体哄抬而起的)。创新获得的成果是人类奋发拼搏结出的果实,不是神创的,也不是造神的结果。现代社会出现的所谓超自然现象及其他伪科学的“研究”,把一切学术研究都建立在神创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为了造神,造“科学之神”。那是同真正的创新背道而驰的,不仅没有创新,更多的是破坏创新,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

求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创新的基础。没有求实,创新也就成了空谈,或是走形式,使得科学精神变成虚无缥缈、子虚乌有的幌子。

求实首先是弄清楚所研究课题的事实真相,然后才能对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比如癌瘤、经络,首先确定是否真实,才能对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否则就会变成顾左右而言他,加上花言巧语,胡编乱造必定使“研究”走上邪路。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伪科学”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反对伪科学时必须弘扬科学精神,也只有弘扬了科学精神才能彻底批判一切伪科学。

当然,科学是讲究精确的。想要达到求实的境界,还需要辅之以一定的、相关的科学方法和实现求实的必要工具,进行严谨、缜密的求证。这里不能有半点疏忽,也不能有丝毫随意,更不能有什么宽容。自然科学研究往往从假设开始,然后通过实验取得数据,又经过推理、演绎归纳等逻辑程序得出结论,再采取双盲法等科学方法验证及同行评议,才能达到求实的目的。历史研究也走相同的路,总是先对文献作最严密的考订,然后根据历史当时的环境,以证明对一个事件的真实认识。科学研究是从来不能采用聚众表演的手段展示成果的。当前学术界一些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使抄袭、剽窃、造假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大肆蔓延。对待这种同求实精神大相庭径、丧失理智的邪门歪道,是不可宽容的。国家有关部门都制订了相关的条例,关键在于实实在在地操作,而不是将这类条例视为观赏的摆设。

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协作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日见精细、深入,更加需要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必要的协作。如果说,十八、十九世纪刚刚打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门,科学家们大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探索的话,那么到二十世纪,全球的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基本粒子、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领域,突破了少数科学家关在小型实验室里操作探索的范围了。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多种侧面和层面的实事求是地分析,需要最快地获得大量的信息,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才能顺利地进行。这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所能如愿的。所以,法国著名科学家彭加勒坚信:“科学是一项集体事业;而不可能是其他。……科学需要必要的合作,需要我们和我们同代人同心协力,甚至需要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后继者共同奋斗。”(《科学和道德》,见《现代人的智慧》第196页)

协作同由学术带头人的带领没有任何矛盾。学术研究没有带头人,好比大海航行没有船长的指挥,太空旅行没有飞船的正驾驶一样。学术带头人高深地掌握着科学文化财富,具备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研究的方向、熟悉科研的管理和指挥的能力,才能使科学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坚定地前进。没有学术带头人带领的协作,绝对不可能取得高层次的科学技术研究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科技工作者凭借其权力和地位,在研究中没有出多少力,却在论文或成果的署名中名列前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为推动科学进步做出贡献的人,不应该为了争论所谓的优先权的问题,而使享受他们共同努力成果的快乐蒙上阴影。”(见《爱因斯坦语录》第148页)这种学术腐败现象有必要作彻底清理。我们讲究知识产权的保护,绝不允许、不宽容那些图虚名而获实利的现象发生。

奉献精神是永恒的。科学技术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的研究交给人类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是无数的科学家们奉献的历史,为了个人的名利而开展研究,历来是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所不齿的。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3

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电机工程馆,朱基曾在此学习四年。

采访几经辗转联络,胡显章抽出时间很不容易,他向记者坦言最近非常辛苦。直到接受此访前两个小时,作为清华大学老领导的他,还一直为百年校庆忙碌着。

胡显章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59年转入光学仪器专业,后留校任教。在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任上,胡显章一干就是11年,他还担任过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

他笑言,自己见证了清华文科恢复发展,与清华同转型。

清华贡献社会超过美国任何大学

京华周刊: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如何看待人的价值?

胡显章:大学的存在有大楼、大师、大学精神等要素,梅贻琦校长这里强调了大师。实际上,大师是大学治学以至办学的主体,也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梅贻琦是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大学要做高深学问时,提出的“大师说”的。他的原意不是说不要大楼,而是强调了大师更加重要,得到大师也更加困难。看重人的价值,在梅贻琦的前任罗家伦身上已得到体现,重视名师和依靠名师的办学传统在清华一直得以延续。后来的蒋南翔也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在,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更把延聘名师和发挥教授作用,作为非常观念性的举措。

总体上,清华重视人的价值得到了传承。除了历史上反右和时期,教授们受到了冲击,那是很值得反思的教训。

京华周刊:清华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胡显章:清华精神,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和客观的标准,你很难用几个字非常准确地表达。但另一方面,学校也很重视提炼、总结、归纳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内涵。在大家心目当中,也有一些共识。

我将其表述为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人文日新的进取求新精神等。这种精神在一系列的文化符号中得到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人文日新”的校箴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等,这是清华宝贵的精神财富。

清华大学受美国实证科学影响很深,1920级学生送给母校的日晷纪念碑,上面有“行胜于言”四个字。它的意思不是说不要言,而是不空谈,要实干,这种精神是清华可以区别其他学校的特色文化。

京华周刊:清华对国家和时代的特殊贡献体现在哪里?

胡显章:可以这么说,清华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共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贡献内涵。但是,都离不开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了众多的栋梁之才。

正如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提到的: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毕业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突出作用。

清华还是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顾秉林校长说过,清华“在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刷新着一项又一项纪录,做出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知识贡献”。清华在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还通过多种渠道为社会服务,并以自己的大学文化影响社会文明进程。

美国《世界日报》2008年报道,杨振宁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清华大学是中国顶尖学校,中国的工业建设成功,清华毕业生起了关键性作用;认为“中国第一流大学对于中国社会贡献,比美国任何第一流大学贡献大。”

政治辅导员制度取得巨大成功

京华周刊:清华1953年初建立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延续至今。在培养清华政治人才方面,这种制度起到了何种作用?

胡显章: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它的生命力在于一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和辩证法的“双肩挑”:既切实有效地加强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又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

从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每届都有9名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清华学习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党的十六大选举产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曾在清华学习过,其中有3人曾经担任过政治辅导员。许多受过政治辅导员锻炼的学生,后来在其他领域也发挥了骨干作用。

这些事实说明,清华创建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探索。

京华周刊:就像哈佛耶鲁之于美国、牛津剑桥之于英国,清华大学为中国贡献了很多省部级以上高层政治家,清华成为“政治家摇篮”的土壤是什么?

胡显章: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清华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共发展,使得学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在走出校门以后,能够在献身国家与事业中使自己得到发展。

其次,清华精神文化影响了学生,如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行胜于言的校风等。很多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十分实干,而且都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再加上学生辅导员制度的锻炼,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要求。朱基曾谈到“追求完美”是他心目中的清华精神。“要做就得最好”,“即使是扫地也要扫得最干净”……这些已是清华人耳熟能详的语言,表达的都是清华精神的精华。

第三,与国家发展的时代特征相关。新中国初期,很多军人走上领导岗位。在国家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许多工科学生走上领导岗位。在新时期,国家走上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道路,面临大量经济、社会、法制、舆论建设课题,此时文科出身或者具有综合学科背景的毕业生,会更多地走上国家领导岗位。现在处在国家领导岗位的多数还是具有工科背景的,但是,可以看出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京华周刊:从清华走出了很多学界和商界精英,清华精神如何在他们身上传承?

胡显章:我感觉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要取得成就,除了必要的业务知识和能力以外,都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一种善于与人相处的素质,还有不断进取的心态。比如说,两弹一星的元勋邓稼先,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奉献的典范,也具备拼搏创新精神,还能凝聚人带队伍。像这样的典范还有很多,这就不展开讲了。

商界我接触的不是很多。4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清华百年庆典时,我把你的15个采访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刚好一同排队的是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清华同方已经是世界品牌五百强了。我替你问了他这个问题。陆致成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回答了三点,一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有发展远见,视野比较开阔,看得比较远;三是科学实干,努力把事情做得最好。这都是受清华大学影响而来,讲得是很符合实际的。

人文精神是清华大学灵魂

京华周刊:在人才培养上,清华如何解决“通才”与“专才”的矛盾?

胡显章:通与专的问题由来已久。上世纪四十年代,梅贻琦曾有“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的论断。到了新清华蒋南翔时间,面临计划经济大背景和和专业化学术大背景,基本上是按照专才的这种路子来走。值得一提的是,蒋南翔是清华中文系毕业生,他的视野比较开阔,注意继承老清华厚基础的传统,正好当时党的教育方针也是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他在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弥补。那时候文科已经都搬出清华了,但是蒋南翔带头开哲学课,他又很重视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实际上也弥补了人文、艺术学科上的不足,清华文工团里就出了很多优秀人物,就是当年舞蹈队的。这次校庆演出的时候,参加舞蹈与合唱节目有很多院士和部长是当年学生艺术团的,当时清华文化氛围还是非常浓厚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针对以往教育中过分职业化的影响和科学与人文割裂的弊端,清华与一批高校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到了世纪之交,清华大学进行了四年一次的为期一年的教育工作大讨论。大家讨论后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加强通识教育,形成了“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模式,这个提法后来被很多学校所接纳。无论是文化素质教育或者通识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奠定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使人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变通性的要求。

京华周刊:清华的精神里还缺了点什么,眼下最需要改变什么?

胡显章:我认为,优秀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创新。清华文化传统同样要有与日俱新的态度,如清华人以“行胜于言”为特色,这永远是要加以传承的。但是,面临国家向创新型转型的新情况,光有“行胜于言”是不够的。

曾在清华、北大生活工作过的清华校友任彦申,写成了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对两校的短长做了生动的对比。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北大思想解放、思路活跃、务虚能力较强,喜欢坐而论道,往往想法多、办法少,醒得早、起得晚。清华则严谨务实,虽然想法不如北大多,但办法比北大多,想得到也能办得成。如果能把北大的‘想法’和清华的‘办法’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所以,清华在继承严谨务实、注重践行的传统的同时,还要向北大学习,思想要更解放一些,思维要更活跃一些,做到敢于批判,敢于突破,大力倡导和培育建设性的批判思维。

清华大学在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例如1999年开始的清华、北大赛艇比赛,原本打算办成延续百年的友好赛事,由于比赛双方过于在意输赢,使业余赛事逐渐带有专业化色彩,甚至出现违规现象,在过完它十岁生日后就夭折了。这种在“追求卓越”和“品牌效应”心态驱使下“失却灵魂”的个案,教训是很深刻的。

京华周刊:清华大学文科复兴价值在哪里,对清华意义何在?

胡显章:清华文科的恢复不仅仅在于学科的布局走向综合,更重要的是为克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华大学作了关于理工与人文演讲。他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实际上,人文精神、哲学思维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人之所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所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文化、有灵魂的大学的基础。当然,文科的发展也为体现学科的综合优势,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保障。

清华不会刻意追求大学排名

京华周刊:清华百年校庆之际,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和在校生蒋方舟对清华提出一定批评。清华如何看待批评?

胡显章:我个人的看法,对于一所大学,大学人和社会上有不同看法完全是正常的,大学自身应当有自由探索的氛围,办学者应当有包容的精神,从不同看法中看到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进行认真的反思。比如说,刘道玉先生认为仅仅强调“行胜于言”是不够的,它可能导致师生“形而上”的思维贫乏,从而窒息了青年人的想象力。我刚才也提到了这点,“行胜于言”是可贵的,但光有“行胜于言”是不够的。

校友蒋方舟也对清华大学提出一些批评,清华大学领导也做了回应。清华大学常务副书记陈旭一番话说得很好:“学生对学校有意见建议,对人生有多种感悟不是坏事,学校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改进。学生还在成长过程中,青年人对母校的理解会随着个人成长和阅历的增加,不断改变和加深”。

有人说,清华是不是在学术上进入一流还要考察,但是现在看清华有一流的心态。

京华周刊:清华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胡显章:对于世界一流大学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是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顶尖大学为标准,也有以世界排名100名为标准,清华于1993年提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当时有人就以进入前百名为目标的;而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则定在世纪中叶。

近些年的一些国际大学排名,清华通常都在50名左右。按照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行榜,清华大学名列第35名,美国新闻周刊2011年全球大学排名,清华排在49。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4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勤奋的经典励志名言,供大家参阅!

有关勤奋的经典励志名言精选1.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

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2.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像火炬,能燃起智慧的火焰

3.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4.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5.有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

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血闪光。

6.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和周围的恶,并下决心去消除它。

——赫胥黎

7.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8.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达尔文

9.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10.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贝弗里奇

11.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木村久一

12.“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

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13.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1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15.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

有关勤奋的经典励志名言经典1.尽忠职守,勤奋工作,并且热爱荣耀相信自己的直觉。

——李奥贝纳

2.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贝弗里奇

3.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他条件。

——贝弗里奇

4.毅力、勤奋、忘我投身于工作的人。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5.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爱迪生

6.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王光美

7.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贝弗里奇

8.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9.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达尔文

10.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巴甫洛夫

11.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2.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13.时间的犁,在勤奋者的额头,开出无数条智慧之渠。

——谚语

14.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

勤奋如火酒,能燃烧起智慧的火焰。——(土耳其)谚语

15.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懒惰是愚蠢的亲兄弟。

——佚名

有关勤奋的经典励志名言推荐1.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2.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贝弗里奇

3.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他条件。

——贝弗里奇

4.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5.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贝弗里奇

6.一个怠惰而不想转动的人,即使遇到最宽厚的命运,也正像那个最勤奋但是手中无旋盘的陶工那样,是不会捏烧成器的;

这时即使命运在他身上怎样不惜浓颜丽色,怎样彩釉镶金,他仍不免是滥坯一块,它够不上一个盘子;不,它只不过是凹凸不一、胡揣乱捏、弯弯曲曲、歪歪扭扭、边角欹斜、没有规格的滥坯一块而已——虽彩釉其外,器皿之耻也!这点希望怠惰的人能够三思。——卡莱尔

7.精神的浩瀚想像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8.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

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富兰克林

9.人生是一座可以采掘开拓的金矿,但总是因为人们的勤奋程度不同,给予人们的回报也不相同。

10.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

——威廉·李卜克内西

11.勤奋是时间的主人,怠惰是时间的奴隶。

——格言

12.时间的犁,在勤奋者的额头,开出无数条智慧之渠。

——谚语

13.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

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字严

14.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巴甫洛夫

15.人生是一座可以采掘开拓的金矿,但总是因为人们的勤奋程度不同,给予人们的回报也不相同。

16.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王光美

17.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18.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19.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

20.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

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重要影响,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以人文本的科学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如果把“语文”比作浩瀚的大海,那么“语言系统”好比波澜壮阔的海面,“人文精神”则好比博大精深的海底。

语文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立人,用传统文化与民族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年轻人,让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和完善,为青年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的理念打下牢固的基础。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水之鱼,整个语文教学就会异常枯燥、乏味和无意义,失去了坚实的教学根基。年轻一代通过语文学习,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知识,又能够吸收祖先博大精深的文学底蕴,感受人文精神的宏伟魅力。语文通过人们的交际和思维而存在发展,人们在日常交往和思考问题时学会用语言表达,让自己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人”,因此,语言系统的学习和应用,人文精神的积淀和养成,是当代语文学科教学的两大核心目标。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

1.提升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之前,需要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正人先正己,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备课和课余时间应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也可以利用暑假、寒假的时机送教师进行短期的培训,从教师自身和学校培养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2.创设情境,积极诱发学生的思想激情

1)再现文境,诱愫。课文中蕴含了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愫,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再现文境,学生的情感就能与作者的情感得以沟通,所以要把文中的境界融入学生脑海中去感受、去领略,从而产生共鸣。如在教《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就着重将生命教育与情感教育渗透其中,我告诉学生:地坛的特殊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死观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别样的生存启示,那么在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对生死观有无别的看法,对生命有怎样的感悟?对母爱如何理解、回报?我们又如何看待“苦难”?

2)关注社会生活,启迪人文思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索的学生,其文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因而,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就割裂了学生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我们要引导学生与时代的脉搏连在一起,为生活的艰辛而潸然泪下,为环境的破坏而忧心忡忡,为道德的沦落而焦虑不安,为英雄的壮举而呐喊助威。

3.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陶冶学生人格

人文精神的熏陶具有渗透性,它重视熏陶渐染式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靠训练,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通过教育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学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味道。在我国语文教坛颇有影响的情感派教学正是有力的见证。所以我们必须加强阅读教学,借助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人格,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4.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名著名篇,在语文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而中华文化、名著名篇中就带有很深厚的人文精神,学生一旦对其感兴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从名著中汲取中华民族最纯粹的精神力量。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是记诵的形式,对名著名篇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记诵,如唐诗宋词读来朗朗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以通过阅读、朗诵它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解中华人文精神。其次是泛读的形式,以扩大知识面为目标,尽可能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不仅从古典文学中,也从近代、现代的人文科学作品中去体悟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脉动,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中国人,一个拥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中国人。

5.构建新的评价形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课程评价改革提出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改考试型的学习方法为主动型和素质型的学习方法,从而促使教学评价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发展,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所以,当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课程评价改革背景下,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发挥评价的适时监督和调节的功能。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评价标准要高综合、广覆盖,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中激励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调控“人”的发展,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赏识中发展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充满信心,最终得到全面发展,并走向成功。

三、结语

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精神,是中职语文教师的职责,中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文品质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以中华文化中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为媒介,搭建一座通往人文精神王国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培养出学识渊博、内心光明、心理健全的学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更是教师对社会尽责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静.浅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才智,2011,(35):286.

[2]张海昌.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182.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6

据报道,我国至少有3000万至6000万儿童有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业人员照顾。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可达21.6%到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到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

金华地区一名学生因承受不了过重的家庭学习压力而杀死生母;

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动物园内用硫酸泼烧黑熊;

北京“蓝极速网吧”,几名中学生纵火烧死数十人;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酷杀死4名同学;

湖南一名小学生多次离家出走,最后扒飞机,险些酿成大祸;

北京一名中学生厌学,家长多次请家教,最后学生将家教老师杀死在家中;

显然,儿童心理健康不仅仅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最要的是最终要落实到问题的解决上。事实上,儿童精神障碍有80%未被及时识别与治疗,很大原因是不及时看病和不敢去精神科看病。

现在医院各个科室都成立心理门诊,像内科、外科等,把该科医生突击培训几个月的精神病诊疗内容,就去接诊心理问题,做法欠妥。事实上,人脑是人体最复杂的部位,精神科看病比普通科更难,作为医生不经过几年的专门培训是不能胜任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一个人不高兴,有可能是重度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表现,也可能就是家庭矛盾。一个地方一个说法,而且不解决问题,病人因此会感到没有地方可以解决他的问题……由于一些走形或变样的心理咨向的出现,给本身就不成熟的中国儿童心理咨询市场带来混乱,产生很多负面的印象和影响。儿童心理咨询和精神卫生服务在中国还需要规范和发展。

儿童心理咨询在英文中常被称为“儿童咨询”(childcounseling)。与成人心理咨询的发展相比,儿童心理咨询的历史比较短暂,除了关于对智力发育迟滞儿童的诊断外,其它有关儿童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文献只能追溯到本世纪初。

儿童心理咨询和成人心理咨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显著的特点。儿童心理咨询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知己知彼,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2 技术熟练,程序具有灵活性;

3 注重科学,始终保持严谨性;

4 服务至上,坚持中立性原则;

5 注重环境影响,符合社会性原则;

6 博采众长,体现服务个体化特征;

7 尊重儿童,始终坚持保密性原则。

关于心理咨询的技巧,可以说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的系统化工程,而广难度大,不需要统一模式。对儿童心理咨询人员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包括医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其别是精神科、神经科、内科等较全面的医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医学和心理学知识才能在认真倾听病史的基础上,做出疾病或心理状态的整体诊断。没有掌握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的理论、方法就不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心理咨询师还必须对人类的非语言信息相当熟悉。能迅速在对方面部表情、外表装束、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等副语言信息中洞察对方的心理。

2 必须具备有丰富的社会经历才能熟悉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各种生活应激事件有深刻的体验。理解和同情对方,深入到来访者的内心而产生共鸣。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7

往事往例的启示

20多年前,我当面听到朱厚泽说:“科学、技术是民主、自由的阳光雨露浇灌出来的花朵、果实”。此言不虚,始终铭系于我脑际。因为在他著名的“三宽政策”中,我分明感受到那份春风雨露的滋润,那份煦日阳光的暖暖温馨。也更因为,当代种种客观历史事实一再证明,民主、自由发展的程度、水平,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水平的晴雨表。前者越高,后者亦高亦快,反之亦然。

无独有偶,20多年后,我又当面听到我国科学界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探讨中国为何几十年出不来科学、文化大师的“钱学森之问”,及其化解出路时,他们一人一句的回答。当时,84岁的北大教授陈耀松说:“要靠民主”。89岁的郑哲敏院士(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随接说:“要有自由”。95岁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李佩又紧接着说:“要能争论”。三位老人并列而坐,一人接一句,都是脱口而出,先后不过几秒钟。此真乃积几十年心声,一吐为快的肺腑之言。言简意赅,字字铿锵,震撼人心。

朱厚泽与上述三位,领域不同,经历不同,但在“科学与民主”、“科学与自由”、“科学与争论”的关系上,不仅“英雄所见略同”,而且是遥相呼应,“惊人的一致”。

行文至此,又不由想起李政道的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个钱币的两面”。我曾当面听到国内两位大学教授对此言的不解、不屑,乃至“大不以为然”地公然斥之。但我积我思,我析我见,却从此言中,渐释心惑,终有所悟,由衷叹佩李政道的这番精妙“真言”。原来这个钱币的隐喻,不就是“自由”这两个金色大字吗?因为,古今中外,一切在艺术上、科学上攀登的大师们,无不是在“自由的心灵,自由的意志,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探索,自由的表达”的环境下达至顶峰的。这“五大自由”是我设想归纳的,我想,与李政道心中的答案,不会相差太远。这“五大自由”,大概正是朱厚泽所指的“民主与自由的雨露阳光”,也正是上述三位老学者内心呼唤的要义所在。

一个著名的争鸣范例

在民主、自由精神的引领和保障下,“理性的质疑”、“平权的争论”,终于成为现代科学探索前行,去伪存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利器,也从而使科学技术达至今日之水平。科学史上,充满了这样的事件、事例。比如,18世纪“定比定律”的重大发现,即是一例。

“定比定律”奠定了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基础。然而,发现者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在探索这个定律的过程中,却遭遇了长达九年的面对面的、激烈的质疑和争论,才最终被科学界正式确认。其中,普氏最大的“论敌”是著名科学家贝索勒。争论中,贝氏的每次质疑、反对,在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上,都是“有理有据”,咄咄逼人,当仁不让的。而九年之后,当普氏“定比定律”被理论和实验证明完全正确,终于被科学界正式承认时,这位最终胜利者,却极其真诚地对“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质难,我就不会这样一步步深入研究下去,也就不会最终发现定比定律。他向社会公众郑重宣告,“定比定律”的发现,其中贝氏有一半的功劳。总之,“质疑”、“争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此亦彰显出正直科学家真诚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感人至深。从科学史、人文史看,这也是一个真正追求真理的“科学式”争鸣范例。

与此相反,靠“歌德式”的吹捧强权,再靠强权去强立“真理”、强推“真理”的,到头来,终究不免是一场场一厢情愿的黄粱美梦。当年,从双百鸣放,到反右运动;从,到大炼钢铁,到全面;从粮食大放卫星,到农村“放开吃”大食堂,到全面;从“5・16通知”,到红卫兵运动,到造反夺权,到、无产阶级全面。都是历史的实例。

“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六要素

完成社会公众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的现代化大转型,是我国当下和未来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传播“科学精神”,实践“科学理性”,不仅对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一切严肃的、科学的社会、文化精神领域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当下那种把“科学精神”庸俗化到时时处处当作时髦的空话、套话,当作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空架子、“废物篓子”的浮躁现象,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大家都“困坐愁城”的情况下,真正弘扬普及“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历史证明,民主与科学不可分割,是相互激荡,互为依存的。关键是要让公众掌握“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实质要素,成为人人手中的思想利器,使公众从空话、套话、花架子的迷失中走出来。

“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实质要素是具体的,可见的,明晰的。是人人可懂得、可理解、可掌握、可应用的。这是我们当下现代化进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让广大公众掌握它,运用它。我从科学本征出发,归纳出了“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六大实质要素。

我以为,“科学”有两大本征:一是人类一代代人,一个个人,总是在用自己内在的有限的主观能力,去认识外在的无限的客观存在。这个认识过程永无止境;二是后人总会发现前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失误、失漏、偏差,乃至错误,而予以勘误,补正,纠正。一切科学的、求知的、进步的事业,正是在这两大过程中逐步前行的。尤其在自然科学,正是在上述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严谨、严密的认识体系,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完整,越系统的,且可相互佐证的知识体系。而“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恰恰是贯穿于上述两大本征过程的主线。

从上述两大本征出发,我归纳出“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包含的六大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这六条,对任何科学研究活动,对任何科学家的工作,都是缺一不可为、须臾不可离、少一难为继的。若这六条,能成为有法律保障的,人人有权掌握,有权运用的思想权利,不仅可以成为广大社会公众识人识事真伪,明辨事理是非的思想利器,也可大大激发广大公众中蕴藏着的民智。让中华大地上大面积地涌现出一代代认识到自己智慧潜能的后来者,从而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物质创造力和精神创造力。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8

自1992年大专中文系毕业参加工作至今,算来也有二十二年了,其间边工作,边生活,边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取得毕业证时历时近十年,这十年也是我精神、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十年。

树高千尺,叶落总要归根,为回报家乡父母,我决定回乡投身教育事业。忆往昔,十年寒窗苦读,兄弟四人上学,最后二哥考入中医学院,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中文系。毕业时,却又从未有过地倍加羡慕在校继续学习的本科生。短短的两年里,读过的课外书印象最深的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琼瑶的《人在他乡》等,记得当年外国文学教师让我们谈谈个人的读书心得时,我也鼓起勇气畅谈了自己的感悟,“我很平凡,但我自信,我会用爱来回报亲人、社会,从事教育一生。”至今,我仍默默地实践着自己当众许下的诺言。看过的电视剧最难忘的是《渴望》,其中的主题歌,出声或在心中不知唱过多少遍,它一次次地陶冶着我的心灵。学过的课本内容大概都忘记了,只记得有本书后面罗列的有关治学、友情、爱情的名人名言,当时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逐字逐句品味了几遍,真可谓如沐春风,神清气爽,如获至宝。最难忘的事是:毕业前试讲课文。我试讲的课文是华罗庚先生的《统筹方法》,与班上选讲同课的一位女同学互相配合进行。结束时,年过半百的女教师笑容可掬地称赞我说:“将来,你能成为一位好教师。”这随即的当众一言,犹如一种入心的鞭策,默默地督促着我一如既往地履行着人民教师的神圣

职责。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育的关键在于用自己发自心底的爱去付出自己问心无愧的点滴行动,用爱的言行去雕刻自己的教育人生。

工作后读过的书,印象最深的有:《毛泽东的军事艺术》《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周恩来的语言艺术》《周恩来的外交艺术》《周恩来的管理艺术》《名人家训》《资政宝鉴》《让健康伴随着您》等书。细细想来,深入我心灵伴我精神、心理健康成长的还是我自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乡国情怀、亲情主题、人生感悟主题等使我深深领略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可贵精神特质:人文和谐精神;《中国文化概论》让我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及对我们现代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红楼梦研究》中曹雪芹的“求真”信念和精神的悲剧,更是令人难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鲁迅概论》中鲁迅先生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韧性的战斗精神和他雄伟的人格力量令人振奋精神――在看不到目标时仍在奋斗,在几乎无望的环境中找寻和创造出希望,这更加需要一种超群的毅力。焦裕禄不是带领兰考人民硬是在沙丘上种出了举世闻名的焦桐吗?现在的我深感浪费掉许多时间、精力和生命。为此现在的我需要新的目标。《高尔基研究》中的科热米亚金不既是小市民环境、小市民习气的受害者,又是构成这种不良环境与习气的一分子吗?如今我们又将如何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新社会呢?

最近两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本书:一本是《教育事业管理》中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结合工作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学任务的完成,固然需要很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技巧,但尤其需要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践行。另一本是《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作者郑杰,中文系本科毕业,据文中内容判断他可能与我同龄,但他现在已是上海市北郊学校的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但他“好管闲事”的本能责任感,我认为情同知己,他“捧着良心教书”顺乎人性的教育观与我确立的语文教育观:学做自己的、学生的、社会的精神、心理健康的医生,可谓志同道合。

二、要做学生精神、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教师还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多种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并融于现实教育教学的点滴之中

自学生时代起,除喜欢阅读外,我还喜欢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之余,和同学、同事打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和篮球,寓休闲娱乐于锻炼之中。尤其喜爱看体育频道中的各种比赛节目,其观感胜似一场场体育运动精神大餐,令人倍感赏心悦目。本人无吸烟史,不会喷云吐雾,但也曾醉过几次,虽不能像诗圣杜甫那样十分关注现实,倒也写过一些文字,如1997年写的《关注农村教育》等,现在手中还有一些随感,如:《忆周总理》(1997年3月5日):五千年后,脱颖而出。气宇庄严,大智似凡。谈吐自然,沉稳如山。瞻高骛远,坦诚相见。励我儿男,“温暖”敌胆。万隆精神,人类心愿。鞠躬尽瘁,去有遗憾。一世风范,千古流传。《望远》(1997年5月2、3日):慕名千里登泰山,一路风尘视等闲。泰山之巅迎日出,有幸“平视”惊“哀愚”。(那天,站了一宿,平生第一次“平视”日出。瞻鲁台巨石正面刻有赵朴初的题字“造化钟神秀”,背面刻有“哀愚”二字,下面是万丈深渊。)《泰山》(1997年5月2、3日):浑然一体层层石,今人登赏忆旧时。忽省莫道君行早,立顶倍觉中华娇。《爱情》(1998年4月22日):家和万事兴,仁爱事业成。鸿雁双飞起,昂首向天空。相知路上度春秋,人生途中铸忠诚。

有人说,人生如棋,局局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我也喜欢看人下棋,自己也喜欢和邻人下,下出了新思路,也下宽了心胸,下出了果敢。自从有了女儿后,也喜爱看一些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哪吒传奇》《围棋少年》《大英雄狄青》等等,伴同女儿行知一起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初的几年时光,也让我体验到《零岁方案》幼儿早期教育的快乐。双休日或寒暑假里,一家人或省亲,或进城,或走进大自然,或去微山湖西岸京杭大运河西边的顺堤河边去钓鱼。边钓鱼,边钓胜于鱼,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多姿多彩,自己仿佛也融入那天、那水、那树、那草之中,想象、品味着“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南北航行在大运河中的船队,也会勾起我无限的联想。有时,我也会同船家对话一阵,目送他们缓缓离去,消失在远方。同时,在外生活的那段时光往事,又浮现在脑海之中,久久难以忘去……课堂上,我又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谈起了《恰同学

少年》……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9

关键词:科学的精神特质;黄禹锡事件;克隆

一、黄禹锡事件

黄禹锡,韩国国宝级的科学家,曾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民众更视之为韩国的“民族英雄”。黄生于1953年,29岁时获得兽医专业的博士学位,并最终成为首尔国立大学教授。他将一切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实验研究之中,韩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支持他的研究,因此在克隆研究领域屡建奇功,是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人物。近年来,韩国在克隆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过了原本领先的英国、日本和美国,引起世界瞩目,而领军人物就是黄禹锡。正当春风得意、风光无限之际,2005年12月15日,他被曝出在研究中造假。黄禹锡科研组的2号人物、米兹麦迪医院院长――卢圣一向媒体披露,黄宣扬成功培育出11个胚胎干细胞,其中9个是假的,另2个也真假难辨。黄及其科研组曾在美国《科学》杂志,称首次成功利用11名不同疾病患者身上的体细胞克隆出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了11个干细胞系。随着黄禹锡神话的破灭,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科学骗子”,这种大起大落不仅对于黄本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更让人类的克隆科学研究遭受重创。

二、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精神特质

从中国陈进的“中国芯”事件到韩国黄禹锡事件,我们在震惊愤怒之余,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现代社会,科学大概是一种独特的和不断进化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有着其独特的规范框架。在任何制度领域中,社会规范都没有与社会实践完全相符(其中有些是与历史上的一些制度共享的,另一些则是与其他制度有剧烈冲突的)。[1]为什么会不断地出现欺诈行为呢?主要是科学中由于制度和结构所引起的竞争这种现象,有助于说明科学界偶然出现的欺诈事件:“科学领域里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会因强调优先权是成就的标准而加剧,而且在竞争条件下,也可能导致鼓励人们以不正当的手段压倒对手。”[1]所以,在现代科学研究成为一种制度的情况下,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对科学界的一些人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采取违反而不是遵守规范的行为。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首要的是应该具备一定的精神特质。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1]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化价值而合法化。这些通过戒律和警戒传达、通过赞许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了,因而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或者用近来人们喜欢的术语说,形成了他的超我。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可以从科学家的道德共识中找到,这些共识体现在科学家的习惯、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及它们对违反精神特质表示的义愤之中。[1]

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主要包括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1]

(一)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直接表现在下述准则中,即关于真相的断言,无论其来源如何,都必须服从预先订的非个人的标准:即要与观察和从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1]无论是把一些主张划归在科学之列,还是排斥在科学之外,并不依赖于提出这些主张的人的个人或社会属性;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也都与此无关。纽伦堡的法令不能使哈伯制氨法失效,“仇英者”也不能否定万有引力定律。然而,科学制度作为更大的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并不总是与社会结构相整合的。当更大的文化与普遍主义规范相对立时,科学的精神特质就会受到严峻的考验。种族中心主义与普遍主义就是不可调和的。特别是在国际冲突时期,当形势的主调强调效忠祖国时,科学家就会遇到相互冲突的职责,一种是科学的普遍主义规范要求的,另一种是种族中心主义这一特殊主义规范要求的。科学家所处的这样的境遇结构决定了他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

黄禹锡故意捏造科学数据,显然不是为了发论文、评职称,甚至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名满天下。因为,鉴于他之前在克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拥有韩国“克隆之父”、“民族英雄”等头衔。恰恰是这些耀眼的“头衔”,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促使黄禹锡造假的因素。被公众推向“神坛”、被万众顶礼膜拜的黄禹锡别无选择,只能以更突出的成就、更惊人的成果来证明自己无愧于这些荣誉,来回报韩国公众对他的热切期待。而韩国公众之所以给予黄禹锡如此崇高的荣誉,正如韩国某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所言,这是一些存在于韩国社会文化中的“急功近利”思维使然。在这种社会文化和公众心态之下,不论是韩国人将黄禹锡尊奉为“克隆之父”、“民族英雄”,还是黄禹锡急于拿出成果来为韩国赢得荣誉和尊重,都不足为奇。但即使处在反对的压力下,所有国家的科学家都应该坚持普遍主义的标准,科学的国际性、非个人性、实际上的匿名性特征都必须强调。法国著名科学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名言: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无国界。

(二)公有性

财产公有制的非专门的和扩展意义上的“公有性”,是科学的精神特质的第二个构成要素。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因此它们属于社会所有。它们构成了共同的遗产,发现者个人对这类遗产的权利是极其有限的。用名字命名的定律和理论并不表明它们为发现者及其后代所独占,惯例也没有赋予他们使用和处置它们的特权。科学家对“他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要求,仅限于要求对这种产权的承认和尊重,如果制度功能稍微有些效用,这大致意味着,共同的知识财富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以名字命名,如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普朗克量子等等,只是一种记忆性和纪念性的方式。

科学的公有性还反映在,科学家承认他们依赖于某种文化遗产,他们对这种遗产没有提出不同的要求。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到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既表明了他受惠于公共遗产这层意思,又承认了科学成就在本质上具有合作性和有选择的积累性。

1996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到目前克隆的成功率还是相当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员经历了276次失败的尝试;70只小牛的出生则是在9000次尝试后才获得成功,并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时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费了328次尝试才成功出生。而对于某些物种,例如猫和猩猩,目前还没有成功克隆的报道。而狗的克隆实验,也是经过数百次反覆试验再得来的成果。

(三)无私利性

科学也像许多职业一样,把无私利性作为一个基本的制度性要素。无私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不是对利己主义感兴趣的行动。这样等同就把分析的制度标准和动机标准混淆了。[2]求知的热情、莫名其妙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和许多其他特殊的动机都为科学家所具有。但是,对不同动机的探讨似乎被误导了。其实,能够说明科学家的行为特征的,是对大量动机的制度性控制模式的不同模式。因为一旦制度要求无私利的行动,遵从这些规范是符合科学家的利益的,违者要受惩罚,而当这个规范被内化后,违者就要受到心理煎熬。

在科技发展史中,欺骗行为实际上是很罕见的,这与其他活动领域的记载相比似乎是个例外,这种情况有时被归因于科学家的个人品质。言外之意,科学家是从那些具有不寻常的完美道德的人中招募的。然而事实上,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来证明情况就是如此;从科学自身的某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中却可以找到一个更似合理的解释。科学研究包括其成果的可证实性,实际上都要受到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对无私利性的要求在科学的公众性和可检验性中有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种环境有助于科学家的正直。无私利性的规范向实践的转变,通过科学家对其同行的最终负责而获得有效的支持。

(四)有组织的怀疑

有组织的怀疑与科学的精神特质的其他要素都有不同的关联。它既是方法论的要求,也是制度性的要求。按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把判断暂时悬置和对信念进行公证的审视,业已周期性地使科学陷于与其他制度的冲突之中了。科学向包括潜在可能性在内的涉及自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实施问题进行发问,因此,当同样的事实被其他制度具体化并且常常是仪式化了时,它便会与其他有关这些事实的态度发生冲突。科学研究者既不会把事物划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也不会把它们划分为需要不加批判地尊崇的和可以做客观分析的。与经济团体和政治团体相比较,有组织的宗教团体对科学的这种抵制已变得不像中世纪和近代那么明显了。当科学把它的研究扩展到已存在某些制度化观点的新领域,或者当其他的制度把其控制扩展到科学领域时,冲突就变得严重了。

三、结语

以上从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等四个层面论述了现代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应具备的规范,并且以近来发生的黄禹锡事件为例,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深刻分析欺诈事件不断出现的原因,为我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如何避免类似事件重演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这是笔者的意图所在。但是,是不是只要科学家具备了所有这些规范就完全可以消灭欺诈行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永恒真理,就像人类科技发展史表明的那样,探索科学真理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篇10

一、教师用人格魅力践行人文关怀

古语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于塑造学生富于人文精神的灵魂,表率的作用是不能小视的,这种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动,是逐渐渗透的过程。教师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学生会从中感受到强烈的示范性与导向性,不知不觉间将教师看成自己行为的楷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心理选择,尊重他们对于人生社会的解读,引导其自主解读教材,更要意识到他们对教师的“解读”不偏袒、不急躁,在寻找共性的同时不忘注重个性。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除了让问题解决本身给学生提供知识,还要使问题解决的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将点点滴滴的教诲与教材知识融为一体,让日积月累的精神积淀在学生心中幻化成强大的人文力量及人格魅力。

二、教材用人文意蕴培养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大量的名人名篇,这些篇章里面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透过字里行间显现出来。教师有必要留心最新教法,以便在提取教材人文精神时总是能够以学生最易接受的办法进行,使人文内涵更显真实,可接受。比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这样一种印象,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是诗人那种壮志难酬的愤慨,而他的愤慨是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首长诗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尚的爱国精神,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无论哪个方面,都给人以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感觉。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因为文本形成的年代久远,这种感觉可能是晦涩的,教师要恰当地加以点拨,使学生顺畅地领略理解这篇千古传诵名篇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三、课堂用丰富活动弘扬人文精神

在新课改过程中,语文活动被单独提出加以研究,足见教育界对它的重视态度。活动内容已经有了大量的实施成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活动实践却始终没能跟得上理论发展的步伐,这与面临高考时间紧迫有关。实际上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必要的课堂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同时也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我们通过虚拟假设的办法,对教材文本重新组织,像《窦娥冤》、《鸿门宴》、《雷雨》这样的名篇,情节性很强,教师可组织指导,使大家能够依照兴趣,改编其中的某些情节为课本剧。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上网查阅有关知识,实现角色扮演的真实性。这样做可以更加熟悉文章内容、深化人物性格认知、提高审美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得到了实现。而从这一角度我们也能够看到,要让这种人文关怀落到实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

四、学生应当走向实践增强人文力量

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及以人文关怀为依托的各种人文精神培养,使语文教学能够同人文精神处在统一的状态之下。但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而是让人学生走向语文的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强大力量。无论哪个学科,课外实践活动都是促进人文理念成熟的有效办法。教师应当意识到:无论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味道多么浓,如果不能散发于实践,那么学生所接受的感染迟早会散去。在实践中感受人文力量的方法有很多,将班级活动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放手组织一次以教材内容为主题的班会,比如当学习鲁迅先生的著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民国范儿”的班会,让学生在班会活动中畅所欲言,谈谈和鲁迅同一时代,与他有过交往、发生过论战的作家,走近那个充满学术氛围的人文环境。此时需要特别强调与写作有关的实践,教师在安排写作任务时,应当让写作落到实处,而不能只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以满分作文为示范。只有当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让作文更具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