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随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1:59

教师节随笔篇1

——教师节写给我84岁的老母亲

妈妈,那次去见您60多年前的老同学,一看到我,她就张开怀抱,拥我入怀说:“你真的像你妈妈年青的时候啊……!”看着她满头的银发,想像着你们六十多年前,在师范学校,少女的风华与锐气,我感到恍惚,时光啊,流转……你们退出了热爱的三尺讲台,育得桃李满天下。如今你们都是儿孙满堂,颐享天年。

妈妈,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孩子们都爱叫您“妈妈”,除了有家里我们七个孩子,您心里还有着班上五六十个孩子,课前课后孩子们围着您笑语盈盈,在您的心中,孩子们如天使一般,您用心呵护着每一颗童心,在您的班上,没有不喜欢您的孩子,在您眼中,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再调皮的孩子都有办法让他改变,喜欢您,亲近您,进而努力改变——为了您鼓励的眼神!

妈妈,“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妈妈,当孩子王的苦累与幸福现在的我多么深刻地体会,如今我也已在讲台上十八年,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撒下的是泪滴。”

十八年的苦累与奉献,让我体会到“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无悔青春化春泥,三尺讲台育桃李。

妈妈,时至中年的我,体会着小学教师工作的繁累、家务劳累的艰苦,回味着您当年的劳累与幸福,体味着您“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也体会到了在这块圣土中,播种的艰辛与收获的幸福并存着。多少次废寝忘食、苦思冥想的巧设计;多少次绞尽脑汁,寻求解决之道的困扰;多少回讲台上劳心劳力的教诲;多少次伏案批改作业与试卷,肩颈的苦累……一切身心的劳累,都被孩子们的笑脸与体验到的成功的喜悦化解。

妈妈,如今您八十四岁了,每次想到您七十岁还在学画——十年自学——画册被国家图书馆收藏;每次看到耄耋之龄的您忍着病痛,还在挥笔作画,我就想您真是一个和时间在赛跑的老人,您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让我们晚辈们感到惭愧和敬仰。

教师节随笔篇2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那么,在高年级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安排十分钟的写字时间?小语会名誉理事长崔峦老师在对《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的解读中,对每节课十分钟的写字教学作了指导。我认为,这十分钟的随堂写字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集中练写,设计一些扎扎实实的随堂练字训练。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最后一个环节的十分钟就是集中练字。他不仅认真地逐字指导方格中要求书写的字,还指导学生用钢笔描摹、临帖书写。于老师这节课的练字训练很好地诠释了课标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遵循识字、写字的规律,尝试将写字和阅读结合起来,把写字教学分散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使写字教学随堂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导入课题,识字、写字

如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导入课题后,我随即出示自编的几句带生字的诗句:

前额宽大智慧深,赴美师从冯卡门。生活富裕不忘本,归国心切情诚恳。研制导弹贡献多,航天事业奠基人。

首先,我让学生三读诗句:一读识字音(红色字体),记字形;二读想内容;三读想人物评价。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初步掌握课文生字的基本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并让学生找出这些生字中容易写错的笔画,如“裕”字的偏旁是“撇点”,不是“点”;“贡”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等,最后进行描红。这一环节不仅将阅读、识字、写字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写字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高年级老师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预习,教师可以把写字融入预习的环节,让写字教学更扎实一些。

检查预习时,教师可以对难写的或有代表性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体会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做到规范。如《钱学森》一课,我在检查预习环节时,先听写课文的词语,所选的词语要抓住生字书写的难点,如“额头、富裕、贡献、诚恳、赴美”这几个词,让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听写完后,师生共同评议:(1)正确性。如“额头”的“额”字的笔画中两个“捺”变成“点”了吗?“贡”字最后一笔也是“点”,你写对了吗?(2)美观。抽取两个学生的听写纸,在投影仪上展示,并结合黑板上学生的书写进行指导并示范,让学生注意观察,熟练地掌握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如课文的几个生字中都含有“撇”的笔画,我先让学生观察几个字中“撇”的不同形态,然后引导学生书写。在行笔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放松,握笔的力度逐渐减少并且缓慢行进。再如“额、裕”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学生的脑中往往缺乏字的形象,这就造成左右结构的字写出来像两个字,所以我让学生先观察字的整体结构,脑中有了字的形象后再写,这样写出来的字的外形才美观。学生互相评价,找出写得好的字,在字的右下角画个星,奖励自己;写得不太美观的,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再书写几次。

学生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预习的形式可以多样,没必要逐一指导,应重点检查学生易写错的生字,可以是一类字,可以是课文中常用的二类字,还可以是容易写错的形近字,让学生把自己写错的字记录在改错本上。

三、课中练笔,着重练字

高年级学生在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问题或者心得体会要写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书上的空白处写批注、摘录。它是一种书写技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取知识点,这很符合高年级的写字要求。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需要做批注、摘录的地方很多,教师要通过示范告诉学生怎样在书中的空白处做批注,并把自己书上做的批注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照样子做批注和摘录。学生看到了老师书中的批注和摘录,就知道如何在自己的语文书上书写批注,如何在窄小的空白处安排批注,如何标划箭头,如何利用便利贴写批注等。这样,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高年级学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记录、书写习惯。

高年级阅读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常常会有课外拓展训练,我常常在这个环节中安排小练笔,让学生进行写字训练,如续写《爱之链》,写《牛郎织女》的后传,改写《示儿》等。我觉得这是练笔的好机会。教师在关注书写内容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字写端正、美观,注意行款整齐、标点正确。在书写时,教师要相机指导,让学生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良好习惯。

教师节随笔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众所周知,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充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要基于阅读教学进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和提升。

一、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及随文练笔的兴趣

受小学生年龄较小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要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分散,为此只有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较长时间的吸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文章的趣味性,并不断提高文本内容的趣味性,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文章内容中去,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对于学生来说,自愿接受教师的指导,可以让他们的阅读水平有更好的提高,而且可以将这种阅读技巧应用在日常的随文练笔中去,进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合理设计阅读教学的文本和情节

在日常语文写作教学中,扩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练笔手法,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更进一步的写作,在扩写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合理的展开文本阅读。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展开文本内容与情节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随笔写作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练笔点出发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故事情节的写作。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叶公好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再现叶公见到真龙时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让他们亲身感悟和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学生完全理解这则寓言中的内涵意义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扩写,将文本中的情节进行合理的拓展,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悬链学生的随笔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最终达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文本情感的作用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萌芽期,这一阶段他们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未来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在Z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情感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的精心选择集合而成,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情感发展特点而设计的,为此,教师可以重视书法文本情感因素,并充分发挥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通过文本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融入到课文中作者所创作的意境中去,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己的情感判断,而这也更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课堂随笔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随笔的方式写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对课堂随笔的练习文本也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真正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的文本,以达到更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的。比如,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在课文讲解之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以随笔的形式写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节随笔篇4

一、把握课堂导入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以40分钟一节课为例,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前15分钟内,学生思维逐渐集中,接着在另15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水平逐渐下降。因而,教师巧妙的导入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捉过泥鳅吗?

师:浩翔同学还是捉泥鳅的高手,谁敢跟他挑战呢?好,请你。

师:哇!女生赢了,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为什么不服气呢?手套不一样怎么就会影响结果了呢?

生:手套很粗糙,能阻碍泥鳅乱跑。

师: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我们就叫它摩擦力。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就是《运动和摩擦力》。

反思:五年级的学生经常有听说捉泥鳅,但都没有捉泥鳅的经验,都很想体验一把。因而设计这个比赛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在这一活动中还蕴藏了一个有关接触面状况的对比实验。通过比较比赛数据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这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如果设计成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手套两次捉泥鳅,也能起到同样的结果。

二、把握教师指导的细节,提高实验效率

课标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所以在实验教学时教师要亲自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随地地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教学片段二]

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两个实验每个小组可以同时进行,实验方法大体相同。实验时老师有几点要提醒学生:

(1)小组内分工合作,确定谁测量,谁读数,谁记录;

(2)测量时先检查指针是否对准“0”刻度。如果不是,请老师帮忙;

(3)测力计要沿水平方向拉物体,不要碰到桌面;

(4)测量完成后,整理好器材放在桌子中间。

反思:要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这节课设计两个实验在一个小组内同时进行,分工就要更加明确,测力计的正确使用,以及整理收拾实验材料的良好习惯培养等方面细节,教师都有必要进行指导。这样,科学课堂的有序性将会得到保证。

三、把握实验材料的改进细节,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教师要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实验材料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搭建“脚手架”。选择有效的实验材料成为科学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科学课的课前准备成为许多科学教师的负担。因而,我们就要选择简单有效的材料引领学生进行探究科学。

《运动和摩擦力》这节课教材中呈现的材料是空纸盒系上一条细绳,要为学生找那么多的空盒子比较麻烦,笔者就想到学生学习用品中的笔袋。笔袋可以在测量摩擦力时使用,因为每个同学的笔袋重量是不一样的,而且笔袋又可以直接提起来。在做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是否有关的实验时,可以分别在砂纸和桌面上拉笔袋。摩擦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的实验时就可以在笔袋中放入不同数量的勾码进行测量摩擦力。

反思:笔袋可提、可拉、又可以打开加重,同时满足了三个实验的要求,这又是学生身边的材料,真是既简单又实用。

四、把握展示记录单的细节,体现课改新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记录单是学生进行实验环节的过程记录,但在很多科学课上都只听到几组同学的汇报。为了能让全体学生展示实验情况,可设计实验记录单汇总表如下:

教师节随笔篇5

[关键词]随文练笔;语用能力;策略;目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1201

随文练笔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进行有效结合,使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让随文练笔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值得教师思考和探索。

一、紧扣目标,定准练笔的位

紧扣目标能清晰地评估活动过程,准确地检测活动效果。然而,纵观开展随文练笔的课堂,练笔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

例如,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诗歌小练笔:啊,感谢你()了天地,你(),你是一个()的神!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尽量用上对称的词语。这样的练笔设计符合文本要求和情境需要,让学生在文本情境中利用本课的语言训练点来进行练笔,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又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启迪了言语表达的智慧。

二、把握时机,找准练笔的点

在随文练笔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智慧不仅表现在准确定位目标上,还表现在立足文本自身的特点上,把握恰当的时机,找准练笔的最佳切入点。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东方之珠》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找出介绍海洋公园里海豚海狮表演的句子,品读之后找出句中的连接词“有的……有的……”,再让学生用这个连接词写话。然后教师让学生写海豚海狮可能还会有什么表演,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用“有的……有的……”进行练笔。这样的练笔看似从细节到整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是翻开学生已学过的教材,我们就会发现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练写,学生早就学过,此时再练习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复习,并不能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由于找准随文练笔点容易出现个人主观化、随意化的现象,所以教师应以课标为大纲,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挖掘语用学习的核心价值,找准练笔的点,进行有价值的语言训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策略,搭建练笔的台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习作资源,从内容上来看,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从形式上来看,有文字素材、音像素材和实体素材。因此,教师应运用好课文进行练笔,不断丰富训练形式,促进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模仿写――领悟经典之妙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不仅是一种心理需要,而且是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最初形

式。遇到文中典型的句式、构段方式、写作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经典句段进行练写。学生领悟了经典之妙后,通过写作训练实现写作方法的有效迁移,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创造写――打开想象之门

语文教材中的空白处留给我们无穷的遐想,如果捕捉这些空白点为练笔创造练写的机会,化虚为实,化简为详,不仅提高了文本内涵,还能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例如,文中的插图、特殊标点符号等都可以成为打开学生想象之门的金钥匙,关键需要教师做好“寻宝”之路上的引路人。

3.补充写――点亮思维之光

如于永正老执教《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教学“陈赓发现小红军牺牲后,打了自己一个耳光”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练笔:陈赓知道真相后,还会说什么?还会做什么?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处于意犹未尽的状态之中,此时这一补充练笔如同一颗火苗,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往往文止而意未尽,教师应抓住这些练笔点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进行合理想象,就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练笔资源。

4.理解写――涌动情感之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于教材中不少课文凝聚着浓浓的人文情感,学生阅读后积淀的情感感悟如果能够及时进行练笔化为文字积累下来,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润。

四、关注评价,保证练笔的果

对于习作,教师的评价意识较强,但是在随文练笔中,评价成了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其实,随文练笔的评价具有目标、导向、调控、激励和反馈功能。因此,教师要围绕练笔目标,优化评价标准。评价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练笔的内容是否合题意,表述是否具体。只有每次评价有目的、有标准,评价才能成为学生练笔的催化剂。

教师节随笔篇6

【关键词】随笔;练习;作文;乐趣训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08-01

随笔是不拘题材,不要求严格的作文形式,可以是全篇,也可以是片断,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洋洋百千言。随笔灵活自由,往往随兴而发,有感而发。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行文随便,有利于沟通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如果重视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写作能力,也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1重视随笔训练,让学生找回写作乐趣

常规的作文课训练,往往公式化、教条化。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式、套路、思维去写,常常是一见就怕,无从着手,一动笔就陷入若隐若现的模式中。久而久之,学生越写越怕,文章越写越差。写成的文章多是无病的陈词滥调,还往往充斥着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失去了应有的纯真美。可以说“有了规矩,难成文章”。学生写作的动机和兴趣一点点丧失。

常规的作文课上,教师总是关怀备至,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有的学生却也洋洋洒洒,似乎尽得真传,其实不过是各式八股文罢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未及学生动笔,教师就喋喋不休的指导,学生新颖的构思有可能被吓跑。”学生没有自由创造,哪来兴趣?教师认真批阅,选出经典之作三五笔,精讲特评中大部分学生被甩进了“被遗忘的角落”里、自我感觉不过是丑小鸭。丑小鸭们在忽视、批评中自惭形秽,渐渐的连人云亦云的勇气也丧失了,哪里还有学舌的兴趣。

随笔却自由灵活得多,随兴而写,有感而记,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正如我的学生随笔本扉页上写的:“随意看、随意听、随心想、随心记。”随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还学生广阔天地。教师只充当的只是教练,而不是“讲师”,再也不能一手遮天,学生则少了许多羁绊,可以尽情表现自己的灵性。他们看似跟着感觉随意写,实则表达着自己的见闻感受与思想情感。小小随笔可以还学生信心与热情,让学生找回写作的兴趣与快乐。

2重视随笔训练,还学生写作的本来面目

常规作文课模式近似僵化,教师在作文命题、指导、批改、评讲等方面的高度负责,无形中强加给学生一些条条框框。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总是受到抑制。学生都在研究语文老师、阅卷老师的爱心和心理,试图写一些无病的文字取悦或打动教师,我们的孩子渐渐丧失了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的胆识,说谎说骗说玄虚的本领却高强了。

教学实践表明:重视随笔训练,能让学生学会说实话写真情。清代学者袁枚主张表现真情实感,反对无病,敢于闯破伪道学的拘束,写一些率真的文字;清代思想家黄宗宪也提倡“我手写我口”,希望笔下写与心理想的合为一体,写些充满活力与生气、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字。对于现今的作文教学来说,他们的观点独具魅力。随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可以在随笔中更纯真的抒写自己的理解与情感。唐代白居易不是大力提倡“著诚去伪”吗?明代的唐宋派不是推崇“直据胸臆”、“自为其言”吗?公安派不也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吗?李贽不是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强调真实的感情吗?我想,我们也应用随笔这种作文样式来消除无病之流毒,还学生写作的本来面目。

3重视随笔训练,丰富学生的写作素养

常规作文课付出大而收获小,而随笔一类学生喜爱的自由灵活的作文样式,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素养。

要“挫万物于笔端”,只有“笼天地于形内”。学生重视写随笔并要自己满意,就得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就得去阅读、去搜集材料。这样长期坚持练习,他们的观察能力、随意感受生活的能力、采集材料的能力也就得到加强与提高,获得的大量材料也就成了作文的“下锅之米”。英国史蒂文森、俄国契诃夫等人的积累笔记难道不是他们的成功的法宝吗?

教师节随笔篇7

一、随笔训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讲解完成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课文通过仿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随笔训练,在确定写作目的、方向和内容后,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习惯。随笔相比正式的作文更让学生感到轻松,因为不是硬性指标,又不限制文体、格式,只是记录生活、思想的方式。随笔没有字数限制,既可以是长篇大论,又可以是寥寥几字,既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者只是记录所见所想。随笔的空间较大,更具有灵活性,不会给学生造成压迫感。通过随笔训练,学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对写作产生兴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随笔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讲解《桃花源记》时可以指导学生写对本篇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创设情境“假如我到了桃花源”等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作,还可以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随笔训练。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夯实了学习基础,还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增强写作兴趣。

二、随笔训练,培养学生抒发真实情感

中学作文中的命题作文将学生束缚在一个限定的框框内,这个框内缺乏学生的真实感受,因为缺乏真实感受,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用很多的空话、套话等。长此下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这类作文的出现,即便在重要考试中,也应减少此类作文出现。在对学生平日的训练中,应加强学生写作素材、写作空间的拓展,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写作心得的交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更加灵活更加真实地在随笔中表达出来,让随笔变成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情感释放的窗口。

同时,在不同的时节,带领学生外出写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春天来了,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间写生,学生随笔记录所见并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在一个安静和谐的环境下,其情感的窗口就会打开,他们通过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积累了素材,并且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性情得到陶冶,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师会更加信任,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三、随笔训练,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多多少少会有些叛逆心理,而对细节的重视将降低中学生的反叛情绪,平静的心情有助于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课堂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允许学生用自己较喜欢的笔记本进行随笔训练,而不是运用统一的笔记本。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会倍加珍惜,所以在允许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笔记本进行写作时有助于

学生更加自主、更加积极认真地对待随笔训练。

多媒体的引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启发思维的机会,适当地播放一些优秀电影或视频信息,让学生试着写影评或观后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还可以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然后通过查找相关信息更好地充实自身。例如,在学习了五柳先生传后,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陶渊明、了解当时的文化,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四、随笔训练,拓展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锤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学生通过朗诵课内外文章中的优秀句子,背诵美文,不断借鉴,不断完善,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应注意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评价环境,对学生的随笔评价应全面,让学生在意识到自己表达中语句存在的问题时并不会打击到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让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让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在找出别人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随笔训练能积累更多的素材,有助于语文知识的增长,随笔是写作中的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教师节随笔篇8

一、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特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写作形式上,非常灵活和多变。语文随笔的题材和选材是随意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无一不可,选材可以来自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体验而来的,在学习中思考而来的,都是可以的。二是在字数上,语文随笔并没有一定的要求,体会和感知的多就可以多写,认识和理解的少就可以少写,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小篇幅的甚至几句话。三是在情感表达上,对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要求比较高,侧重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和表达,提倡直抒胸臆反对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四是在语言表达上,形式也比较丰富和活跃,可以说是“随意”的,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可以平铺直叙也可以百转千回,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曲径幽深,可以自然流水也可以跌宕起伏。

二、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思路方法

(一)提升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由于语文随笔大多是基于教材内容中的一个部分、一套思路或者是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并通过一定的思路凝聚和精华提炼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地把课堂的氛围调节起来,把学生们更多的思考激发出来,让学生们真正通过教师的讲述或引导能够产生一定的思路或想法,能够实现有感而发,有悟可写。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们实现想象力的极大焕发,也可以让学生们针对一个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充分交流探讨,在学生们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多有益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比如,在课文《孔乙己》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们思考孔乙己的行为算偷吗、算赖吗?偷盗行为与赖账行为在性质上有什么样的区别?造成孔乙己悲惨下场的原因是什么?并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分组开展讨论,最后为学生们制定了《偷盗》和《赖账》两个随笔主题,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写作,由于写作之前笔者进行了充分的引导也让学生们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讨,学生们的固化的思维被极大地解放,写出来的随笔大多都形象生动。

(二)强化随笔的经常性和长效性

语文尤其是作文成绩和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经年累月长期汇集、凝聚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语文随笔的练习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时间去写,如果时间不够长可以“长话短说”,但尽可能地像写日记一样每天都在写保持不间断。古人讲:“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就是要鼓励学生们长期地坚持写语文随笔。笔者带过的七年级一个班,刚开始时要求学生们每天写语文随笔,但学生们执行起来往往打折扣,以数学或英语作业还没做完为由,不愿意写。后来,笔者与其他科目教学老师进行了充分沟通,在最后一节课的自习中留出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写随笔,可以是任何一个题目的随笔包括英语或者数学,学生们这才没有理由推脱了,不管是基于哪一个学科的随笔总要经过思考提炼和语言表达两个过程,而随笔训练的重点和目的也是在此。这样每天坚持写,学生们的作文水平长进非常明显。

(三)强化随笔的点拨和评价

教师节随笔篇9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笔者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了探索实践,尽量使自己的音乐教学工作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一些成效。笔者的实践和体会如下。

一、虚心学习,初定风格

由于个人成长经历不同,生理、心理等方面有差异,思想方法、兴趣爱好、能力气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越是优秀的教师往往教学风格越鲜明,教学方法也越巧妙、独特。

刚参加工作时,笔者求知若渴,孜孜不倦地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处处模仿他们的教学方式。二中徐芳老师就是位经验丰富、热情爽朗的好教师,多年来她的教学博得同行们的赞誉和学生的欢迎。徐老师的课充满情趣又具有知识性,每节音乐课的时间都是一晃而过,令人钦佩不已。工作没多久笔者就和她结为了青蓝师徒关系,笔者努力学得她的睿智、激情;课后笔者向她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感想,每次都得到她耐心详细的讲解。后来笔者自己开课教学之前,先把教学设计向她述说,请她提出宝贵的建议,每次都是获益匪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也逐渐形成了激情而细致的教学风格。学生向笔者提出问题和疑惑时,笔者都会热情耐心、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所以学生非常乐意和笔者探讨音乐问题,说笔者特别民主,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是他们的大朋友。

二、课堂实践,形成风格

1.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初二(8)班新来了两位男生,是那种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上课时他们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在进行讨论问题环节时,他们便乘机捣乱和随便讲话。笔者抓住这个时机,面带微笑地说了这样两句话:“我们八班一直是个守纪律、讲团结的班集体,请新来的同学快速融入这个优秀的班集体,遵守我们优良的传统,好吗?”两位学生听完后偷窥了一下全班同学的表情,果然讪讪地低下了头,认真地上课了。笔者灵活地采用了尊重、暗示的方式,而没有随意斥责和批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参与我们的音乐活动中,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材施教是笔者一直坚持的教学原则

初中音乐课一般都是每班一周一节,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加上音乐素养和音乐基本知识的差异,使得不同班级的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也是不同的。那笔者就必须从已有经验预见和已备教材内容来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每班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驾驭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笔者每周二要上三节音乐课,相同的内容

要面对三个不同的班级,笔者的情感、教学目标和学生都能合作好、达到共鸣吗?笔者在初一教过五班学生,对他们有所了解:男学生比较外向,当然也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女学生比较内向,不怎么喜欢举手发言。笔者就必须快速地制定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女学生能自信地回答问题,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的真情投入,往往会让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上课。例如在教唱第一单元歌曲《青藏高原》时,由于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也知道唱好这首歌曲很有难度,所以很想听听老师怎么唱。于是笔者是铆足了劲,声情并茂、充满情感地把这首歌范唱了一遍。学生们深深地被这种悠长高亢、起伏跌宕的藏歌旋律感染了,震撼了。学生们接下来真的是非常认真地学唱了这首歌,同时也了解到了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以及有关藏族的历史文化知识。

3.上课时,教师的智慧和幽默感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就会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教师,也为以后展示自己的音乐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班有位男生很喜欢唱歌,只可惜他的普通话和音准都有点问题,有时还喜欢捣一下蛋。在教唱《青藏高原》时,当中的高潮部分6・1236―配词是“喔”。他在那里五音不全地拼命吼着,还在学公鸡的叫声,引来了大家的哄堂大笑。此时笔者不怒反笑,说好像大公鸡的“喔喔喔”比这位同学还叫得好听些呢,模仿得不像。那我们不如把这几个音符加进去唱唱,再为他配上“喔喔喔”,你们以为如何呢?这下把学生们的兴致激发出来了,都跟着钢琴先唱谱,然后再配上“喔”。果然他们自己发现了由于音准的正确性,再加上音量的控制,现在唱出来的“喔”的旋律既好听又准确。笔者也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们较为顺畅地识读乐谱。

三、合作探究,巩固风格

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从整个教育教学的历史看,唯独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让人的智慧和灵魂得到升华。笔者觉得教学风格中应包含着“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师生民主、教学相长”的色彩。

现在的资讯很发达,学生较关注浙江卫视的一个栏目《中国好声音》,笔者却真没怎么关注过。通过和学生们搞文艺活动《才艺大展台》,一起探讨有关他们所积累和搜集到的音乐信息,交换了音乐故事、名人轶事、经典作品、优秀栏目的交流和介绍,让笔者了解了这个栏目。因此笔者特别好奇,想看看这个栏目的独特性和学生感兴趣的新颖性。笔者向学生真诚地表态,一定会回去观看,然后再和他们一起探讨。还有现在的流行天王周杰伦出的一本书《我的梦》,学生都相当关心他的作品也关注他的成长经历,有的学生还现场演唱了他的作品,如《青花瓷》《东风破》《台》等,笔者也借此和他们一起过了一把流行瘾,聊了很多当代的流行音乐及其发展趋势,使师生双方交换到了更多的音乐信息。

只有教师摒弃了那种高为人之师的距离感,通过师生平等、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以后一定会养成关注音乐的好习惯,并且肯定会乐于参加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活动,更好地理解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对作品和对自己都能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师生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作风是教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不断总结,完善风格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素质,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之中。

教学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实践总结和提升理论认知中产生的,是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

富有成效的稳定的一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风度和教学作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模式。当然,相对于教师稳定的教学风格来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教师在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完全可以更多地借鉴一些最新的教学理念、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经过反思后,理论升华和实践而不断完善。音乐新课标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和思想,将使教师的教学风格更趋于现代音乐教育观念,更趋于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风格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能够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也有利于音乐教师能有更广阔的创新舞台。

参考文献

教师节随笔篇10

[关键词]习作教学随文练笔书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0-089

语文教学呼吁阅读与写作的融通,在阅读中强化写作的指导,在写作中明确阅读的方向。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书信式的练笔策略能够有效搭建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的平台,便于学生直抒胸臆,倾吐阅读体验,实现阅读与练笔的双丰收。

一、在书信中转述内容,深化学生对内容的体悟

目前,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常常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在不改变原文主题的基础上进行紧缩课文内容、改变表达形式的写作训练。但实践效果并不乐观,有的学生东拼西凑,胡乱摘录,缺乏自主性;有的学生照搬书本原话,断章取义。在阅读教学中,以写信的方式进行练笔正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文本内容写信是书信式练笔的基础形式。学生的表达过程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度梳理,是对文本内涵的高度概括,在语言组织的历练中提升了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提升了言语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例如,在学习完《永远的白衣天使》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给自己的亲友写一封信,告诉他们叶欣护士长的品质。学生在信件中细数了叶欣在“非典”期间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等细节,信件的字里行间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叶欣作为护士救死扶伤的精神的敬佩之情。一封书信,让学生直击课文的内容,直面文中的人物,直抒胸中涌动的情愫。

二、在书信中补充情节,激发学生联想的动力

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强烈的生动性和情感性,由于作者创作的设计,很多故事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这就为补充情节的书信练笔留下了空间。这种形式的练笔借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故事情节进行补充与拓展。当然,这种拓展补充必须与原文的主旨、人物形象高度吻合,切不可随心所欲,自相矛盾。例如,在教学完《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后,很多学生兴致不减,意犹未尽,纷纷提问:美穗子到了日本之后,长大了做什么工作?她与聂将军有过来往吗?她对改善中日关系有没有做过什么努力?这些关乎故事情节后续发展的叩问,使教师不得不设计书信练笔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在原文基础上合理想象,让文本的主旨在补充情节中得到延续。

三、在书信中抒感,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古语有云:“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情感丰富的文本,往往有一条清晰可辨的情感主线。教学时,扣准这根主线就抓住了快速进入文本,体悟人物情感的高速通道。学生阅读着课文,就沉浸在浓郁的情感中。此处的练笔,作者可以自由倾吐,肆意表达,可以奋笔疾书,直抒胸臆。在练笔中,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既获得了认知体验,又升华了情感。如《二泉映月》中的阿炳自幼与师父相依为命,他们共同探讨音乐,共同欣赏二泉映月的景色,建立了难以割舍的师徒情谊。假如阿炳要将《二泉映月》的曲子的手稿寄给远在天国的师父,再配上一封信,阿炳会写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角色置换,借助阿炳的身世和体验叙述了自己对师父的想念,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恨,以及对音乐的执著。

生活的情境、文本的语言、感人的音乐,为学生的书信练笔创造了情感奔涌的魔力磁场,锻造了积极的心理态势。

四、在书信中阐发哲理,使学生的认知更深刻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师除了注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之外,还应该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书信练笔为学生梳理自我认知搭设了平台,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升华情感,深化感受,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浅薄走向深刻。例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作者鼓励孩子们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奉献爱心,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在学生体悟到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给巴金爷爷写一封回信。针对巴金信中所言,学生畅谈感受,促进自身认知的条理化、深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