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心的句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2:50

死心的句子篇1

1、哀莫大于心死,不想说话,不想开门,不想面对任何人,总想着能做个茧,把自己封起,安静地睡,不带一丝心情地睡去。

2、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3、回望着,渐去渐远了,当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的回首中遗忘一些青春的痕迹的,唯有那个书房里的抽屉里还珍藏着早已泛黄的照片,那也许就是青春最唯美的见证。

4、可茫茫的心绪,绕不过爱得崎岖,苍白的夜色里,总摇曳着岁月无情的魅影,我用心收藏着美好,可美好的夙愿总是与我时常擦肩而过。于是,爱痛了,心伤了,爱在岁月的流水里静静的改变了摸样,我也是痴痴的望着,傻傻的悲伤着,感怀着。

5、可偏偏你要离去,你要远走,你要留下孤独的我。任我洒尽热血,任我柔情呼唤,任我掏出心肝,任我感天动地。可,再也感动不了你了。

6、我不能拥有的太多、一切都只是幻想罢了。

7、一次转身,一场烟火,再没有回不了的青春永驻,徒留下淡淡文墨书香,那是你曾在我心里最深的伤。

心死的句子大全二

1、爱,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做的最重要的事,如果没有爱那活着还有意义吗?有了爱才会让人更加留恋这个世界。

2、爱的痛楚,心知道,夜知道,泪知道;爱的距离,脚知道,梦知道,时间也知道。轻轻的爱,不是揉搓而是捻碎;远离的爱,不是脚步而是时间;飘洒的爱,不是心情而是心境。

3、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4、回望着,渐去渐远了,当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的回首中遗忘一些青春的痕迹的,唯有那个书房里的抽屉里还珍藏着早已泛黄的照片,那也许就是青春最唯美的见证。

5、可,偏偏你要离去,你要远走,你要留下孤独的我。任我洒尽热血,任我柔情呼唤,任我掏出心肝,任我感天动地。可,再也感动不了你了。

6、可茫茫的心绪,绕不过爱得崎岖,苍白的夜色里,总摇曳着岁月无情的魅影,我用心收藏着美好,可美好的夙愿总是与我时常擦肩而过。于是,爱痛了,心伤了,爱在岁月的流水里静静的改变了摸样,我也是痴痴的望着,傻傻的悲伤着,感怀着。

7、梦中的蝴蝶她在飞,飞到南来飞到北,梦中的蝴蝶惹人醉,等待那佳人归。他说他等了那么多年,终于等到了我。

8、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对你有多真,没有你我就昏。

9、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天悠长的沉淀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10、听着一曲忧伤的旋律,静静的想你,想起你的爽朗的笑声总是能帮我驱走阴云,可现在我这里已经阴霾了几天,你那里呢?你说过我想你的时候,你也会想我。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否是情真意切,我沉默了。

11、我不能拥有的太多,一切都只是幻想罢了。

12、我的心,这只野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

13、我就是他梦中最美丽的蝴蝶,也许他给不了我大富大贵,但他却可以给我一颗如红玫瑰般火热的心,一爱到底。曾经这段带着他体温的文字卡片和那一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真的一度灼烧过我的心,让我陶醉在了红尘中最浪漫最轰轰烈烈的爱情漩涡里。

14、我眼里印的是你,我嘴里念的是你,我手里牵的是你,我怀里抱的是你,我心里装的是你,我脑里想的是你,我一生中的最爱还是你,我爱你永无期限。

15、我要你知道,只要你跑掉的话我一定会去追,不管任何地方就算地狱也好,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我一定要追到你。

16、幸福是一座高高的山,是一条长长的河,也是一片蔚蓝的大海。

17、一次转身,一场烟火,再没有回不了的青春永驻,徒留下淡淡文墨书香,那是你曾在我心里最深的伤。

18、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就能拥有,可,我就是抹不去你在我心中留下的点点滴滴。

19、在今生的红尘里遇见,是我在时光的隧道里颠簸了千载万年的期盼。可能是上苍对你刻意的眷顾,上辈子欠你的爱,在今生里我要加倍偿还。你的美丽和善良在我的生命里荡漾,我用痴情与真爱,装扮着这个静若止水的流年。

死心的句子篇2

1、听着一曲忧伤的旋律,静静的想你,想起你的爽朗的笑声总是能帮我驱走阴云,可现在我这里已经阴霾了几天,你那里呢你说过我想你的时候,你也会想我。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否是情真意切,我沉默了。

2、我要你知道,只要你跑掉的话我一定会去追,不管任何地方就算地狱也好,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我一定要追到你。

3、可,偏偏你要离去,你要远走,你要留下孤独的我。任我洒尽热血,任我柔情呼唤,任我掏出心肝,任我感天动地。可,再也感动不了你了。

4、我就是他梦中最美丽的蝴蝶,也许他给不了我大富大贵,但他却可以给我一颗如红玫瑰般火热的心,一爱到底。曾经这段带着他体温的文字卡片和那一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真的一度灼烧过我的心,让我陶醉在了红尘中最浪漫最轰轰烈烈的爱情漩涡里。

5、爱,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做的最重要的事,如果没有爱那活着还有意义吗有了爱才会让人更加留恋这个世界。

6、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就能拥有,可,我就是抹不去你在我心中留下的点点滴滴。

8、幸福是一座高高的山,是一条长长的河,也是一片蔚蓝的大海。

9、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10、一次转身,一场烟火,再没有回不了的青春永驻,徒留下淡淡文墨书香,那是你曾在我心里最深的伤。

11、可茫茫的心绪,绕不过爱得崎岖,苍白的夜色里,总摇曳着岁月无情的魅影,我用心收藏着美好,可美好的夙愿总是与我时常擦肩而过。于是,爱痛了,心伤了,爱在岁月的流水里静静的改变了摸样,我也是痴痴的望着,傻傻的悲伤着,感怀着。

12、我眼里印的是你,我嘴里念的是你,我手里牵的是你,我怀里抱的是你,我心里装的是你,我脑里想的是你,我一生中的最爱还是你,我爱你永无期限。

13、在今生的红尘里遇见,是我在时光的隧道里颠簸了千载万年的期盼。可能是上苍对你刻意的眷顾,上辈子欠你的爱,在今生里我要加倍偿还。你的美丽和善良在我的生命里荡漾,我用痴情与真爱,装扮着这个静若止水的流年。

14、回望着,渐去渐远了,当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的回首中遗忘一些青春的痕迹的,唯有那个书房里的抽屉里还珍藏着早已泛黄的照片,那也许就是青春最唯美的见证。()

15、曾经的我们一同赏月、一同玩耍、一同在漫长的跑道上跌跌爬爬。而如今,时光的悄然流逝让我们彼此远隔大海重洋。当月儿升起时,我在想;你在做什么,和谁共婵娟。

16、梦中的蝴蝶她在飞,飞到南来飞到北,梦中的蝴蝶惹人醉,等待那佳人归。他说他等了那么多年,终于等到了我。

18、总而言之,你的一切,我都记着。这辈子对你的想念,从此刻开始,永不停止。

19、我不能拥有的太多,一切都只是幻想罢了。

20、爱的痛楚,心知道,夜知道,泪知道;爱的距离,脚知道,梦知道,时间也知道。轻轻的爱,不是揉搓而是捻碎;远离的爱,不是脚步而是时间;飘洒的爱,不是心情而是心境。

21、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天悠长的沉淀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死心的句子篇3

1、缘分天注定,知晓了也无法改变,既是定数,唯有随缘。如若终究无法逃离相遇分离的劫,我便从此青灯古佛,隐遁红尘,不惹相思不伤情。独守一世浮世清欢,淡看尘缘,静待流年。

2、深寒的夜里,拾起一丝被凌乱的记忆,镌写着满怀的忧伤。流连在时光的渡口,回望来时的路,陌生的、熟悉了,熟悉的、却陌生了。

3、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就能拥有,可,我就是抹不去你在我心中留下的点点滴滴。

4、一个人寻觅了很久,憔悴,疲惫,只想在你给的温暖里停息;流浪的心已经漂泊了太久总是固执地以为,远方有我避风的港湾,搁浅了记忆,尽是荒芜;一个人走远了,不知不觉失去的那么多;一个人的路,细数着纷飞时光中点点滴滴,绕是一季花开在千里外的城市,终究一个人去徒步。

5、执着到极致,凉晒在黑暗中,独倚沧桑,诠释着凄楚的浅笑,如水的夜色,收起那份伪装的心情,麻木僵持在思维的空隙里,让岁月的清辉斑斓爱的起点,一截记忆,惊醒了岁月的尘封,碎落的柔情,却无法阻挡心的远行。

6、曾经以为,爱情来了就不会走,曾经以为,天涯尽处,你会是我永远的守候,曾经以为,流着泪的孤独,你会看懂,红尘街头,离愁满地,让我冷了心,苦了守候,牵不到你的温柔。

7、因为有你,我的世界不再寂寞,我感慨着你的温情,感慨着你的谢谢,风雨飘摇,风倚旧情,我希望你陪着我简简单单走完年华,谱写人生。

8、有时候只是一瞬无心忽视的眼神,只是一次不小心失言的错举,只是一段不经意自我的方式,结局却无法被原谅,将一个人无地自容的谦卑缴械在最后的坚决里。

9、人生转角处,不是不想华丽转身,奈何总是不小心撞墙,留下一道伤疤,落下一个笑话。

10、在人们都在追寻自由爱恋中,我选择逆流,一如既往的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苦苦追溯梦中的身影。

11、用力抛开世俗的束缚,在别人的看不起里,去残绘绝望里最后一丝可能,()只是爱情睡去了,永远的冬眠不再醒来。

12、身后的路,留下的只是回忆。虽然每次转身都有熟悉的感觉,但是这种回忆却回不到现实。虽然每次转身都是感慨万千,但是,回过身,仍是前方的陌生。

13、曾经的我们一同赏月、一同玩耍、一同在漫长的跑道上跌跌爬爬!而如今,时光的悄然流逝让我们彼此远隔大海重洋。当月儿升起时,我在想;你在做什么,和谁共婵娟。

14、有些心结须用半生来解,有些情锁只有留给寂寞来开。总有些人有些事难以释怀,细数那段花开的日子,静静地收藏,在清冷无助的夜,蜷缩着身子,细细品尝。

15、一起走过大雨滂沱,一起走过坎坷心酸,一起构建的让我朝思暮想的爱巢,还有你潜伏在爱巢里的忧伤和喜悦。

16、若无心,何有泪?若无情,何来悲?红尘一段缘,欲说却不清,愈理还又乱,是何故,问离愁!轻声语意在,皆为今世情。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17、一生,仿佛都在漂泊,只是这错乱的年华,何时才能送来那最初的梦。繁华空旷,膨胀着虚浮的快乐,而我,满目荒芜,找寻陌生的熟悉。

18、站在岁月的边缘,望着那些泛黄的记忆,存载着这一路的辛酸,当东风远去,或许只有怀念、才是对过往最真的诠释。

死心的句子篇4

2、如果可以,我宁愿当初不认识,起码不会像现在这样心都丢了。

3、终究会有一天,你的手会挽着另一个人的手。而站在我身边的也不再是你。

4、不经意的思念是那么痛,痛到回忆根本不敢触碰,岁月带不走痛,是让人习惯了痛。

5、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爱你,但你就是我不爱别人的理由。

6、该忘的就忘了吧,回忆又不能当饭吃。

7、我没有那么多心计,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

8、真正善良的人,磨难不会让你的心变硬,反而更柔软。

9、阳光在指尖跳跃,正如你的微笑,我的回忆。

死心的句子篇5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树立良好的态度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要想有取得好的结果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二、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我们常说要以知人论世春秋笔法的原则来解读文章,对于文言文来说要想学好文言文就必须了解相关的知识。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三、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字生疏,无停顿断句,缺乏语感,不理解文意,无法掌握文言文规律特点。范读,齐读,默读,吟读,个人读,小组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纠正,边读边体会。a.初读解决生僻字,停顿,节奏,整体感知文章,便于分析内容。b.在理解字词句子基础上再读课文,体会文意和情感。c.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上,熟读课文,培养语感,体会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所说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所说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所说的优美的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a、先易后难,先同后异。b、不懂词靠推,不懂句靠回顾。c、先草稿,炼句字,以图信达,求高雅。d、读课文,增语感,融会贯通,巧迁移。文言翻译重直译,联系全文斟词句。名字称谓不必译,单音词语双音替。倒装语句调语序,其他特殊一般译。碰见虚词因句译,能删能替看语气。知识以归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把同类知识联成知识网络和体系。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找出文言词语的语法规律,并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补充,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

死心的句子篇6

关键词:法律续造;法益衡量;逻辑程式

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识码:a

“把”字句只能证明动词后带的是宾语,并不能完全证明动词就是致使动词,其带宾句就是致使句。因为汉语不仅及物动词,而且不及物动词都能带宾语。即使是及物动词带宾语,也不一定就是致使动词!要证明能带宾语的句子是致使句,“把”字句不是唯一的、核心的证据,“被动化”才是核心证据。

既然是致使句,就一定能被动化,不能被动化的句子绝不是致使句。然而该学者所谓的致使句完全经不起检验,因为我们将该学者列举的所有致使句(如例句8和9所示)被动化后,句子不伦不类,皆为病句,如下例句14和15所示。这足以证明熊仲儒(2012)用来证明“死”、“瞎”等无受格(存现)动词是致使动词,“王冕死了父亲”等是致使句的假设不能成立。

14、a.他死了大嫂

没想到,*个大嫂被他死了

b.*个娘们儿被他死了

c.*老伴儿被死了

d.*个爸爸被张三死了

e.她不是不能多给方先生几块,而是不肯,一来为怕自己落个冤大头的名儿,二来怕给方先生惹祸。连这么着,刚教了几个月的书,*太太还被死了呢。不过,方先生到底是可怜的。

f.又想梦中光景,无依无靠,*宝玉再真被死了,那可怎么样好?

g.*个丈夫被死了,可是不久又嫁了个丈夫。

h.*个大儿子既被贾老儿死了,这二儿子便成了个宝贝。

15、a.他瞎了眼睛

*眼睛被他瞎了。

b.你看,好端端一个阿岚,怎么就得了绝症,*眼睛还被瞎了呢?

c.康生:现在这样处理也可以。*眼睛被李亚仙瞎了,有忧虑。

d.张厚仁:唉!(打头)*眼睛算被我瞎了。支书,我要求组织给我处分。

而该学者所讲的另外两种形式的致使句,即结果性动补结构,如“张三晒红了脸儿”,和状态性动补结构,如“张三晒得脸儿通红”等,才是名符其实的致使句。这两种结构都涉及施事和受事的共同参与,并且具有施事使受事发生状态变化的语义内容。前者是典型的作格动词,即王力先生所指的使成式。这类动词集行为义、使役义和结果状态义,三义于一体。这样的动词既有把字句形式,又有被动句形式,才是地地道道的致使动词,与动词“死”和“瞎”不能相提并论。如下例句所示:

16、a.张三晒红了脸儿。(致使句)

b.张三把脸儿晒红了。(把字句)

c.脸儿被晒红了。(被动句)

d.脸儿晒红了。(作格句)

17、a.张三晒得脸儿通红。(致使句)

b.张三把脸儿晒得通红。(把字句)

c.脸儿被晒得通红。(被动句)

d.脸儿晒得通红。(受事主语句)

18、a.小毛打碎了玻璃。(致使句)

b.小毛把玻璃打碎了。(把字句)

c.玻璃被小毛打碎了。(被动句)

d.玻璃打碎了。(作格句)

“王冕死了父亲”是致使句的假设不仅得不到语言事实的支持而站不住脚,而且在理论上更是难以立足。

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众多学者引述和阐释语言类型学关于致使的观点[15-23]。

致使的定义:致使者(致事、施事)作用于被致使者(使事、受事),导致某一结果。

构成致使结构必须具有的三个要素:1)致事:引发结果事件的事物(人、物体、抽象事物、事件等);2)使事:结果事件的主事;3)结果:行为结果或状态等。用英文表达式表述即是:致使=CaUSe(causer,cause,result)。

不难发现致使句的致事(施事)就是句子的主语。与致使句相应的受事主语句,充当主语的是使事(受事)了。例如:

19、a.妹妹喊哑了嗓子。

b.嗓子喊哑了。

20、a.我们要繁荣经济。

b.经济繁荣了。

此外,Hopper&thompson(1980)指出:致使结构也是及物性结构。典型的及物性句式应含有两个名词性词组,其中主体是人,受动客体要发生变化且主客体所指要确定,致使动作或事件还要有运动、目标、即时性、意愿性、肯定性现实性等特点。taylor(1995)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施动者对受动体的动作通常涉及身体接触”和“事件结构本身是真实的而非想象、假定或虚拟的”两大特点。这些特征反映了致使句式结构具有及物性句式结构的基本特点。以上例句19-20a对此理论做了最好诠释。对照存现句“王冕死了父亲”、“张三瞎了眼睛”等,区别和差异显而易见。

根据布尔慈欧定律:无受格的动词必无外论元、必无论旨角色,那么,存现动词的基础结构式是没有主语的。汉语的存现句可以无主语,如例句21-26的a所示;在很多情况下,句首可以添加名词性成分、处所、时间词组等,如例句21-26的b所示。这也正是汉语存现句的基本结构框架,即现代汉语存现句的诊断式。英语的存现句则必须有主语,要么动词后名词组移位,要么插入“虚主语-there”,以满足“凡是句子必须要有主语”的格鉴别式(CaseFilter)要求,没有主语的英语存现句不能成立,如例句27a所示:

21、a..死了一个人。b.张湾死了一个人。

22、a.死了一头牛。b.昨天死了一头牛。

23、a.死了一头猪。b.张三死了一头猪。

24、a.来了客人。b.李明来了客人。

25、a.倒了一堵墙。b.学校倒了一堵墙。

26、a.跑了两只羊。b.三只羊跑了两只。

27、a.*arrivedaguest.b.therearrivedaguest.

如此看来,例句19-20所示的致使句,与21-26b所示的存现句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不知道该学者怎么就将与例句21-26b属于同一范畴的存现句“王冕死了父亲”和“张亚仙瞎了一只眼睛”认定为致使句?而将其句首的名词组界定为“主语”,且是“致事”?但是根据“致使的定义”和“致使结构的必要三要素”,以及一些学者(范晓,2000)的观点:致体(即致事)既然是一种致使力,就可以看作施事。即使由谓词性词语或小句作致事,表面上看好像是“因事”,但着眼于致使力,仍然可以看作施事,那么该学者的观点就完全站不住脚。因为“王冕死了父亲”要传达的信息是“王冕的父亲死了”,但是“致使”或“造成”“王冕父亲之死”的的直接原因绝不是“王冕”!因此“王冕死了父亲”绝不是致使句,“王冕”不是该句的主语、致事或施事。

熊仲儒(2012)认为领属性致使句句首的名词组是基础生成的主语,而不是基础生成的话题。该学者使用的核心证据是“关系化”,用以否定无受格动词带宾句句首的名词组的句法地位是基础生成的话题的理论。他之所以如此认定的理由是“因为基础生成的话题不能关系化”,“而领属性致使句中的主语可以关系化”。他所列举的例句如下:

28、a.王冕死了父亲

死了父亲的王冕

b.张忠老汉死了小三子

原来这就是第一次敌人来时,死了三小子的张忠老汉。

c.小孙子死了亲娘

农会主席李崇义的七十多岁的老妈妈,白发苍苍,抱着她那两年前死了亲娘的小孙子,被匪徒们一甩一个跟头,跪着,爬着,一跌一撞地被赶来。

该学者在引用了以上例句后便下了这样的结论:“基于领属性致使句中主语可以关系化的事实,我们认为这个主语不是基础生成的话题,而是tp内部的成分”,即“主语”。

然而,我们可以提供三项有力例证否定并该学者的“主语”假设。

其一,我们随便就可以找出大量的一元动词,包括作格动词、存现动词、被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带宾句的“主语”都不能关系化。其例句如下:

29、a.两套西服穿破了一套。(作格动词)

b.*穿破了一套的两套西服

30、a.兄弟三人死了两个。(存现动词)

b.*死了两个的兄弟三人

31、a.大厅的桌子板凳倒了十数张。(存现动词)

b.*倒了十数张的大厅的桌子板凳。

32、a.全家5口人被土匪杀了4口。(被动词)

b.*被土匪杀了4口的全家5口人。

33、a.我们班同学30人就结婚了10个。(非作格动词)

b.*就结婚了10个的我们班同学30人。

以上句子的所谓“主语”都不能关系化,说明这些句子句首的“np1”不是主语,而是话题了。因为该假设不能涵盖、适用此类绝大部分句法结构的语言事实。

其二,我们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王冕死了父亲”的“王冕”不是“主语”而是“话题”。一般说来,“主语-谓语结构”的句子一定可以通过对客体名词组进行左向(leftward)移位来生成话题结构,如下例句所示:

34、a.我喜欢英语。英语我喜欢。

b.师傅修好了我的车。我的车师傅修好了。

c.你别惹那个家伙。那个家伙你别惹。

然而该学者所假设的“领属性致使句”都不能这样“话题化”,如下例句所示:

35、a,王冕死了父亲。*父亲王冕死了。

b.李亚仙瞎了一只眼。*一只眼李亚仙瞎了。

c.他来了两个朋友。*两个朋友他来了。

例句35a,b,c的客体名词组进行左向(leftward)移位来生成的话题结构全都不能成立,其原因是,例句35a,b,c本身就是话题结构。因为句首名词组是话题,这就决定了客体名词组的左向(leftward)移位不可能超越话题。由此证明“王冕死了父亲”类句子句首的名词组不是“主语”,而是“话题”。

其三,我们可以用英语与汉语之间句法结构差异对比来该学者的“主语”假设。汉语允许例句36a-b所示之类的句子结构:

36、a.[Cp王冕,[tpti[Vp死了ti]父亲i]]

b.[Cp张三,[tpti[Vp被杀了ti]父亲i]]

相反,英语不允许例句37a-b所示之类的句子结构:

37、a.*wangmiandiedfather.

b.*ZhangSanwaskilledfather.

例句37a-b是按照例句36a-b的表层结构“np1+V+np2”照套硬译的英语句子,然而例句36a-b是合格的汉语句子,而37a-b却是不合格的英语病句。原因何在?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汉语允许原位基础生成的话题;其二,汉语允许主语位置是空位。相反,例句37a-b之所以是病句,因为不合乎英语语法:英语既不允许原位基础生成话题,也不允许句子主语出现空位。这些原因在理论上得到“论旨关系准则”、“格理论”提供的合理解释:如果例句37的wangmian和ZhangSan是主语的话,那就必定拿走主格而让动词后的受事名词组father无格,另外wangmian和ZhangSan还得不到施事者论旨角色,致使例句37成为病句。而例句36的“王冕”和“张三”是话题,因而主语位置形成空位,于是动词后的受事名词组既可享用“主格”,还有受事论旨角色指派,使例句36不至于违反格鉴别式和论旨关系准则而不能成立。

既然“王冕死了父亲”句中的“王冕”不是主语,也得不到施事论旨角色,那么,这就从根本上为该句是致使句的假设提供了充分的理由。那“王冕死了父亲”到底应该属于什么句式结构呢?

正如王建军(2013)所说:将“王冕死了父亲”和“我来了两个朋友”等句子置于存现构式这个大范畴内,可以切实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句首名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地位可以被认可;二是不及物动词后带宾语的可能性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因为Goldberg(1995)提出的构式语法,其中范畴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个句法构式的语法特征是由众多并存的“枝”形成的一个家族式树状结构。“原型”是构成范畴化的基础。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人类范畴化过程中,“原型”具有关键作用:人们首先从一个集合中认识到一个典型样本,并从中抽象出原型,然后根据与这个原型的相似程度将其他实体依次归入该集合。我们可以将汉语存现范畴表述为:典型存现构式和非典型存现构式。

典型存现句意义表示“某处出现、存在或消失了某物”,其对应构式为“处所(方位)词组+存现动词+存现对象名词组”。在存现句范畴化过程中,存现句是一个不断发展、扩展的句式。存现句句首的词语也由处所词组到有生命词语进行衍变,符合汉语存现构式的扩展趋势。存现句以典型句义为中心进行扩展,出现了非典型存现句义“某物/某人出现、存在或消失了某物”,其结构表示为“某物/某人+存现动词+存现对象名词组”。例如:

38、a.寨内原有二十四人,死了晁盖一人,只有二十三人(宋《宣和遗事》亨集)。

b.万三员外女儿万秀娘死了夫婿(明《警世通言》卷三十七)。

39、a.只见门前来了一伙骑马的客人,共是十一个(明《初刻拍案惊奇》)。

b.人家黄昆来了亲近的人啦,咱们能够拦阻人家送饭吗?(清《三侠剑》)

说明了这种扩展趋势。

除了理论依据以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并收集到大量存现句首的有生名词组可以与处所词组共用同一存现动词,作为佐证“存现句首的有生名词组可以与处所词组互通互换”的语言事实,足以证明它们属于同一存现句构式范畴。

40、a仓库里了烂了许多梨子。

b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算清。(冯德英《苦菜花》)

41、a连大杂院里的水坑上也来了几个各色的蜻蜓。(老舍《骆驼祥子》)

b我来了两个朋友。(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42、a屋里走了父亲一个人,屋院里顿然空寂得令人窒息。(实《白鹿原》)

b沈小妹走了哥哥,可还有个舅舅。(方方《桃花灿烂》)

43、a村里出了批买卖人。(《人民日报》1996.12)

b宝宝出了好多痱子。(《婴儿早教》2008,第6期)

44、a这天,我们村里死了一个老太太。(转引自李临定1986)

b王冕死了父亲。

45、a地震中,学校倒了几栋教学楼。

b绝子绝孙的林老板又倒了铺子,――我十个指头做出来的百几十块钱,丢在水里了,也没响。(矛盾《林家铺子》)

46、a.我们村就去了三个志愿者。

b.我们已经去了两个人。(李临定1986)

因此,我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认定熊仲儒(2012)用错了范畴理论,因而提出了“王冕死了父亲”,是领属性致使句的错误假设。将属于存现句范畴的“王冕死了父亲”,硬拉进致使句范畴之内,与真正的致使句“张三晒红了脸儿”、“张三晒得脸儿通红”等并列,实属名副其实的张冠李戴!

汉语一元动词带宾语的语言现象表明:汉语的一元动词,包括存现动词、被动词、作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都可以带宾语,并都能产生“np1+V+np2”这样的表层结构表达式;然而英语的的一元动词,除了存现动词可以带宾语以外,则一概不能带宾语,更不可能产生“np1+V+np2”这样的一元动词带宾语的表层结构表达式。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研究课题。这无疑说明英语和汉语的一元动词在带宾语的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汉语一元动词带宾语的句法建构表征,完全颠覆了英语神圣不可侵犯的以“主语―谓语”结构为句法标志的句法结构框架;使动词的论元结构和名词组论元核定该带的论旨角色造成错位。英语一元动词之所以不能像汉语的一样带宾语,是因为这些神圣不可侵犯的句法标志和严格规定,在英语中不允许被颠覆和违反。因此汉语一元动词带宾句,对于以“主语―谓语”结构为句法标志的英语来说,是一种非常规句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使用英语句法规范来分析汉语一元动词带宾语的非常规句法,肯定行不通。

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来做分析,英语和汉语应该分属于两种不用语言类型的语言。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系语言属于形态语言,“主语―谓语”结构是其特殊的句法标志;汉语属于语义型语言,“话题―说明”结构为框架的语义句法,是汉语句法结构的典型标志。语言学界前人的研究结果无疑给一元动词带宾语假设做出的新判断、提出的新解释和推出的新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对于语义型的汉语语言来说,用以一致关系为标志的英语“主语―谓语”结构句法标准,去分析其句子结构和语言现象,显然不合适,更不用说汉语一元动词带宾句这种非常规句法结构了。汉语一元动词带宾句的结构表象“np1+V+np2”看似完全和及物动词的论元结构“np1+V+np2”和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系语言表层句法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一样,但是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出现在一元动词带宾句句首的名词性成分(np1),从语义上讲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从句法上看又不是主语;从论元结构上论更不是论元。故此,一元动词带宾句的句法结构特征只能是“话题―说明”结构表征,位于一元动词带宾句句首的名词性成分(np1)的语法地位只能是“话题”成分。

在注重主语的英语里,主语是句子必不可少的成分,祈使句除外,在话题结构中尤其不可缺少(Horrocks,1987)。所以,在英语主题结构中,不论是哪种语类占据主题位置,都可以按SVo语序将其复位成原型句,如例句47、48所示。

47、Joanhegave_____nothing,but

Georgehegave_____10shillings.

48、CriticizingherselfithinkSuefinds__difficult.

与此相比,在注重话题的汉语中,主语往往不是至关重要的。汉语话题结构中的相当一部分只有话题结构一种排列顺序,无法复位成SVo语序,一元动词带宾句尤其如此。如例句49-53所示:

49、a.他们那帮死脑筋我每个人都好好开导了一番。

b.那个该死的东西我把他骂了大半天。

50、a.张三被杀了父亲。(被动词)

b.我家养的三头猪被宰了两头。

51、a.山神庙炸塌了一堵墙。(作格动词)

b.该地区的民房震垮了一大半。

52、a.王冕四兄弟死了两个。(存现动词)

b.明明来了很多亲戚。

53、a.宋氏三姐妹结婚了两个。(非作格动词)

b.在场的人哭了一大片。

一元动词带宾句的np1与np2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为“整体-部分”关系,有一部分是“领有-隶属”关系,还有一些其他关系。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绝大多数一元动词带宾句句首的名词性成分,即np1不是主语,而是话题,因为它们不能关系化,如上例句29-33,以及49-53所示。这正好符合该学者的理论:基础生成的话题不能关系化。

我们的语言学理论和假设不能建立在少数或局部语言事实的基础之上。这就犹如英语定位为主语突显型语言一样,因为英语的句子基本上都是“主语-谓语”结构,但也有少量“话题-说明”结构;汉语是话题突显型语言,因为“话题-说明”结构为主,但也存在一些“主语-谓语”结构。因此我们认为一元动词带宾句句首的名词性成分的句法地位是话题,不是主语,而“王冕死了父亲”属于一元动词带宾句系列,因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其“致使句的假设”和“主语假设”(余澄清,2013)。

该学者说他的假设的合理性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以验证其他语言是否也适用这一假设。我们认为以上两学者的假设经过我们的初步考察与验证,汉语根本就不适用这一假设。该学者提出的假设源于英语语言学理论,然而英语更不适用他们的假设。他们所假设的汉语致使句译成英语,都不是致使句,如下例句54、55所示;汉语一元动词带宾语所形成的表层结构“np1+V+np2”,译成英语,皆绝无可能是英语的表层结构句式“np1+V+np2”,如下例句54-60所示:

54、a.王冕死了父亲。

b.wangmian’sfatherdied.

55、a.李亚仙瞎了一只眼睛。b.LiYa-xian’eyeisblind/LiYa-xianisblindinoneeye.

56、a.他来了客人。

b.Hisguestarrived.

57、a.工厂垮了一堵墙。

b.theFactory’swallfelldown./awallfell

downinthefactory.

58、a.张三被打断了双腿。

b.John’slegswerebroken.

59、a.人和殿打破了一扇窗户。

b.theHarmonyHall’swindowbroke.

60、a.王平病了爸爸,张珊病了妈妈,二人同病相怜。

b.wangping’sfatherisill,ZhangShan’smotherisillandtheycommiseratewitheachother.

以上英汉一元动词带宾句差异对比再次证明两点:其一,汉语一元动词可以带宾语,英语的不能;其二,汉语一元动词带宾句句首的名词性成分是话题,不是主语,因此译成英语都不是“主语”,反而是汉语一元动词带宾句的宾语成为了英语的“主语”。这是因为无受格动词不能给其后的“宾语”受格,而迫使它移位至主语位置得到主格、成为主语,和非作格动词只能有外论元主语的结果。这再次证明英语是主语凸显性语言,汉语是话题凸显性语言。英、汉之间的相关跨语言差异给我们深刻启示、引人深思:汉语语法研究须遵循我国语言学界前辈许国璋、王宗炎的教导,对于国外语言学理论,其有解释力者肯定之,其解释力不强或不具解释力者指出之,其主观臆断者直言之。切忌对国外语言学理论一味盲从,生搬硬套,并魔术般地贴标签。我们能否响应一下史有为(2000)曾发出的呼吁:让我们更多地寻回一些汉语的自我吧!多一点自源性的理论探讨,千万不要让西方学者所讥讽和戏称的汉语研究是“原料产地”,“粗加工基地”,“汉语语料学”成为永久的事实!

参考文献:

[1]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J].当代语言学,1999(1).

[2]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2005(3).

[3]温宾利,陈宗利.领有名词移位:基于mp的分析[J].广州:现代外语,2001(4).。

[4]韩景泉.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与个理论[J].广州:现代外语,2000(3).

[5]潘海华,韩景泉.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J].语言研究,2008(3).

[6]潘海华,韩景泉.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J].北京:中国语文,2008(6).

[7]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

[8]沈家煊.“计量得失”和“计较得失”――再论“王冕死了父亲”的句式意义和生成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9]石毓智.语言学假设中的证据问题――论“王冕死了父亲”之类句子产生的历史条件[J].语言科学,2007(4).

[10]刘探宙.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文,2009(2).

[11]任鹰.领域”与“存现”:从概念的关联到构式的关联――也从“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说起[J].世界汉语教学,2009(3).

[12]付义琴.从语法史角度看“一元动词带宾句”现象[J].外语学刊,2009(2).

[13]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14]GU,Yang.theSyntaxofResultativeandCausativeCompoundsinChinese[D].ph.D.Dass.,CornelUniversity,1992.

[15]Comrie,B.LanguageUniversalsandLinguistictypolog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1.

[16]Hopper,p.&S.thomson.transitivityinGrammarandDiscourse[J].Language,1980.

[17]taylor,J.R.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18]范晓.论致使结构[a].语法研究与探索[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9]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陈昌来.论现代汉语致使结构[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6).

[21]熊学亮,梁晓波.论典型致使结构的英汉表达异同[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22]黎锦熙.新著国文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2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4]郑周勇.浅析《红楼梦》中的处置义和致使义“把”字句[J].现代语文,2014(1).

[25]刘培玉,2001,把字句研究述评[J]。开封市: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

[26]郑杰.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

[27]宋玉柱.处置新解[J].天津: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79.

[28]宋玉柱.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81.

[29]王红旗.“把”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a].第二届全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上海1999.

[30]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D].北京大学,1997.

[31]余澄清.无受格动词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2]余澄清也谈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上)[J].武汉: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3(2).

[33]余澄清.也谈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下)[J].武汉: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3(3).

[34]Burzio,Luigi..italianSyntax:aGovernment-Bindingapproach[m].Dordrecht:Reidel,1986.

[35]吕建军.王冕死了父亲”的构式归属[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5).

死心的句子篇7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是一部没有作者主名的史料汇编,不仅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也是当时语言的代表,为司马迁完成《史记》提供了许多资料。《史记》采《战国策》文共一百多处,有直接引自《战国策》的,有以《战国策》所记史事为依据的。我们从《战国策》和《史记》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先秦到西汉语言发展的一些轨迹。

二.判断句式更加丰富并且使用有了分化

判断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有系词判断句和无系词判断句两大类。在古代汉语中无系词判断句虽然没有系词帮助判断,但是却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来帮助判断。

1.主语·者,名谓短语·也

仅在《史记·刺客列传》这一句式出现五次,如下: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荆轲者,卫人也。

此外还有“者”和“也”连在一起使用:

“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在这一句式中“者”为语气词,起提顿作用,“也”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在《史记》中“者”作语气词起提顿作用已经很常见,而在《战国策》中“者”的这一用法还很少见。在整部《战国策》中这种格式出现得较少,“者”用作语气词则更少,多用作代词。

《卷二十五魏策四》中“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卷十八赵策一》中“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卷二十七韩策二》中“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烈女也。”

《卷十五楚策二》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

《卷二十五魏策二》梁者,山东之要也。

《卷三十一燕策三》“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其中第一例第二例第六例中的“者”并非语气词而是代词。

《史记》中在“主语·者,名谓短语·也”句式中“者”用作语气词,而在《战国策》中“者”多用作代词。

在《史记》中这一句式多用来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

2.主语,名谓·也

其中主语既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也可以是由代词(是,彼,此,其等)充当的,代词常复指前面的事,物或人,在名谓短语前有时有否定词“非”。这一句式在《史记》和《战国策》中出现都很频繁。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共出现十二次,在《战国策》的相关记载文字中这一句式出现十四次。

(1)光之身,子之身也。

(2)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3)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4)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

(5)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

(6)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

(7)而死者果政也。

(8)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9)其之燕,燕之处士因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10)丹所报,先生所言,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

(11)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12)秦始皇召见,有人识之,曰:“高渐离也。”

以上十二个例子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3)是怀二心以事君也。

(4)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5)此必豫让也。

(6)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7)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

(8)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

(9)傀又韩君之季父也。

(10)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

(11)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烈女也。

(1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

(13)是太子疑光也。

(14)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以上二十六个例子出自《战国策》与《史记·刺客列传》的相关记载的文字。在《史记》中这一句式多用来表示对人的评价或感叹或对事情的判断,很少用来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

以上是常见的判断句式以及一些变式。句式二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句式一则在《史记》中广泛使用而在《战国策》中使用很少。

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在《史记》中判断句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式丰富并且使用有了一定的分化。

三.句子结构更加复杂化

通过对比相关内容我们发现《史记》的语言更加丰富,这主要表现在修饰成分大量增加如定语状语更丰富,代词指代更清楚准确,名词短语也更加复杂化等方面。

我们选取了《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相关内容中的相同叙述作为比较对象。同一组句子中句一取自《史记·刺客列传》,句二取自《战国策》。

1.修饰成分的增加

智伯甚尊崇之。

知伯宠之。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卒醳去之。

卒释之。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臣。

寡人不复释子。

寡人不舍子。

于是襄子大义之。

于是襄子义之。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在上述的七个例子中,《史记》都添加了状语,使叙述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准确。

2.名词短语更加复杂化

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执兵刃。

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杆。

在《史记》中名词短语更加复杂,使得指示更加清楚明白。

3.使用动词更准确,

漆其头以为饮器。

而将其头以为饮器。

寡人不复释子。

寡人不舍子。

卒醳去之。

卒释之。

在以上三例中《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使用了不同的动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史记》中动词的使用更加准确。

4.连词使用的增多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

在《史记》中连接词的使用增多,而在《战国策》中连接词很少使用。在有比较关系的句子中连接词有很重要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得流畅,气势连贯,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战国策》的语言比《史记》中的语言丰富。下列每组例句中前一句取自《史记》,后一句取自《战国策》。

且智伯亡无后。

且知伯已死,无后。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于是襄子乃面数豫让曰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报智伯矣。”

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在第一例中《战国策》的记载中有副词“已”,第二例中《战国策》记载中使用状语“面”,第三例中《战国策》记载中有状语“呼天击之”。在第一例中《史记》省略“已”字并不影响表达和意义,省略后更精炼。在第二例和第三例中《史记》的记载把状语都省略了。但这种例子并不时很多。

四.小结

通过比较发现《史记》中的语言句子结构更复杂,修饰成分更丰富,表达也更精确。由此可略知,从先秦到西汉书面语言是逐步复杂丰富和精确的。

参考文献

[1]史马迁.西汉.《史记·刺客列传》[m].钱氏藏书.

[2]史马迁.西汉.《史记精选(下)》[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5.

[3]刘向编.西汉.《战国策》[m].钱氏藏书.

死心的句子篇8

关键词:《老子》;柔弱;坚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20-01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曾涌现出了无数影响深远的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如: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黑格尔等等,正是这些思想巨人,引领了人类前进的步伐,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星空。毫无疑问,老子就是这个行列中的伟大一员,他那独特精深的思想是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企及的。

老子的玄妙智慧主要集中在他留给世人的《老子》一书中。书中煌煌五千言,真是字字珠玑,博大精深。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老子提出了一个哲学概念,即“道”,并建立了独特的道论体系,这也是他的思想核心,他所有的论说都是围绕着“道”来展开的。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自然的根本,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只有符合了“道”才是正确的,才是合乎自然的,也只有这样,人类活动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在阐述了“道”之后,他又从各个方面来指导人们遵循“道”的准则,认为圣人都是符合“道”的。

老子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和流露,博大精深,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哲学、艺术、宗教、兵法以及社会生活等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我们穷之一生去研究和学习的。

《老子》七十六章赏析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老子》第七十六章的解读来领略其深刻思想。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本章第一句“人之生也柔脆,其死也坚强”,即: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的了。这句话是对人的身体生和死时柔软僵硬状态的客观描述。第二句“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即: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的了。这句是对草木生长和死亡时不同状态的自然写实。第三句“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即: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这句是老子对前面两句论述后得出的结论,他从人类和草木生长与死亡的不同状态中,看出了生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状态,而死亡的东西都是坚硬的状态。第四句“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即: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这句是老子对“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进一步说明。第五句“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即:凡是强大的东西,反而居于下面,凡是柔弱的,反而占在上面。这句是本章的主题句。

在本章中,老子从“柔弱”和“坚强”这一组相对立的词出发,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中,说明万物生长的柔弱性和死亡的坚硬性,进而得出了“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结论。这一观点不仅点明了万物活动的物理特性,而且告诉人们强悍的东西是容易失去生机、容易灭亡的,而柔弱的东西则往往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这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我们在成长中,每个人都力图摈弃弱的一面而千方百计地去追求强的一面,以为强大可以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殊不知表面的强大只会给自己带来短暂的满足,从长远来看反而会加快灭亡的步伐。因为这些坚强是显露突出的,当有外力冲击时,他们便首当其冲,更容易被毁灭。“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正是这个道理,高大的树木虽然会得到人们的赞美,但也更容易被狂风吹拂而折断或者被人们所砍伐,小草却由于它的柔弱反而可以迎风招展。当“鹤立鸡群”时,人们首先抓的便是那看似强大而与众不同的鹤,小鸡则因为它的柔弱而得以幸存。对人来说,一个人如果太过强势就会才能外露,这样更容易招致嫉妒和排挤,从而遭受祸患,反而是那些看似柔弱的人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老子》中也不止一次地说到了这一点,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所以我们在追求强大的同时也要重视“柔弱”,而不能只一味盲目地去追求“坚强”。要处理好“柔弱”与“坚强”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思想是合乎自然之“道”的重要思想,不仅对我们深入理解《老子》的深厚内涵有所帮助,也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发展有重大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死心的句子篇9

一、原文: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教材注释“与”为“称许、认可”。这一注释导致了句中“比”的意义无法落实。“比”本义是“并列、挨着”,如《韩非子・说难》:“是比肩接踵而生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2版)《报任安书》注:“比,同等看待,相提并论。”另外根据原文语句“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司马迁认为即使自己“伏法受诛”了,世人也不会肯定自己的死,反而认为自己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因此,“比”在原文中可解释为“相提并论,并列”,充当全句的谓语,这样“与”作动作性词语解释就很不妥。如果将它作介词,译为“跟、同”,和“能死节者”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比”的状语,全句就很顺畅,译为“世俗的人也不能拿我和死节者并列”(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造成这种注释不当的原因可能是版本混用。教材《报任安书》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原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报任安书》原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其注释5:“《文选》李善本作‘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无‘比’字。五臣本作‘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今依《汉书》。”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报任安书》相关语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作者注明:“此书载《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两本文字略有不同。这里是用《汉书》(影印北宋景刊本)所载为底本,参以《文选》。”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北京古籍出版社)中的《报任安书》相关语句为“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

以上几种版本的选文大体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文选》李善本(以下称为李本)。李本中的相关语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句中没有“比”。在这种情况下,句中的“比”必须承担起谓语动词的职责,解释为“称许、认可”应该是恰当的,句子可译为:但是世人又不认可我是为名节而死的人。然而教材的相关语句是有“比”的,却将“与”解释为上述意义,显然不妥。

二、原文:故述往事,思来者

教材注释“思来者”:“想到未来。意思是让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注释前半部分(想到未来)是对原文的直译,后半部分(意思是让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是对原文的意译,笔者认为前半部分的注释不当。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版)认为“直译指偏重于照顾原文字句的翻译(区别于‘意译’)”。而教材译文却将“思”译为“想到”,“来”译为“未来”,“者”没有注释,显然没有忠实于原文,不符合直译的要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思来者”:“意思是想让将来的人知己之志。”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注:“思来者以作戒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关心未来的人,以书遗之,使见己志行。”据此,“思”应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认识、了解”,“来者”为“未来的人”或“后世的人”。因此,教材如果直接注释“思来者”应注释“思”的用法、意义及“来者”的意思,或者将原注释中的“想到未来”去掉,只保留对原文的意译,这样就可以避免理解上的混乱。

三、原文:通邑大都

教材注释“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此处“通邑”注释值得商讨。“邑”有“小城市、小城镇”之义,如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常与“都”相对,如《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邑,小城市;都,大城市)。根据课文注释“通邑”应与“大都”同义。但依据原文句子的结构特点,此种注释十分令人费解。原文“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其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三句均为四字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分析其句式特点,“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均为动词短语,其中的“藏”“传”是动词,据此“通邑大都”也应该是动词性短语,“通”作动词用。但依据教材的注释“通邑大都”却是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通邑”与“大都”同义,均为“大的城市”,那么支配它的动词是什么呢?联系上下文似乎也补不出一个相应的动作性词语,这就造成了前后句式的断裂和理解上的含混。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82页)“通”条目③注:“畅通,没有阻碍。司马迁《报任安书》:‘通邑大都。’(邑:城镇。都:大都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42页)注:“通,流布。通邑大都,意谓能使己书流传于邑与大都。”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注:“广之邑都。”以上三种注释都主张将“通”作动词,理解为“畅通、流传”,“邑”与“大都”并列,意为“大小城市”。这种解释使整个句子的结构前后一致,并消除了理解上的障碍。

死心的句子篇10

翻译文言语句,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来翻译试题所提供的文言句子。它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一种综合性的方式,旨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进而测试其文言文阅读的真实水平。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的采分点,这几个关键采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确,那么就很容易丢分。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选择题,为考生提供四个文白对照的备选答案,让考生加以判断;一类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关键是要认真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并形成网络,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其次还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相关知识。

1.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

近年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所谓“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雅”,就是讲究文采,译文简明、优美。对于初中学生,只要做到“信”和“达”,准确通顺地表达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即可。

2.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所谓直译,是指翻译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就是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要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即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述。例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句话如果直译,很难表达它的真实意蕴,我们可用意译的办法翻译为:给它取名“醉翁亭”的是谁?是自号“醉翁”的太守。

3.文言文翻译有方法

下面在“金题解析”部分结合2010年中考真题进行讲解。

金题解析

例1(2010年浙江省湖州市)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析专有名词、国名、年号、人名、官名、帝号、物名、地名、职务、称谓、器具、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照录不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本题中的“韩”“魏”是国名,“安陵”是地名,“先生”是称谓,这些都可照录不译。

答案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例2(2010年湖北省荆州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解析有些文言词语比如发语词、语气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之”等,翻译时可删去不译。本题中的两个“之”都起补足音节作用,可不译。本题的采分点除了两个“之”而外,还有“面”“髻鬟”和“掠”。只要正确理解“面”“髻鬟”和“掠”的含义,本句就不难翻译。

答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例3(2010年浙江省义乌市)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解析在翻译文言文时,应将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这句话承前省略了“起义军”,翻译时要把“起义军”补充出来。

答案(起义军)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攻入并占领陈县。

例4(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文言文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本题中的“余”翻译时应换成“我”;“盖”是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应当”“大概”等;“云”,句尾语气助词,可不翻译。

答案(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核桃雕刻而成的小舟,(刻的)应当是苏轼乘舟游玩赤壁(的情景)。

例5(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有些句子,比如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后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在翻译时的词序需要调整。本句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荷担”作“子孙”的定语。现代汉语中定语放置在所修饰词(多是主语或宾语)之前,而古汉语中定语多后置到中心词(本句中“子孙”即是中心词)之后,句中用“有”“者”或“之”做标志,此句中的“者”即为标志,改成现在汉语时应去掉。“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现代语序应为“遂率荷担子孙三夫”。

答案于是带领能挑担子的儿孙三个人,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例6(2010年甘肃省兰州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古今异义词,是指文言文中的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或短语字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语言现象。我们如果在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古代汉语的字词义,就会出错。本题中的“妻子”,兼有“妻”和“子”两个意思,应翻译为“妻子和儿女”,而不能把这里的“妻子”直接照抄成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本题中的“绝境”是个多义词,这里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不能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答案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7(2010年浙江省东阳市)翻译下面的句子。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解析在古汉语里,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①名词活用为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④动词活用为名词;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⑥数词活用为动词;⑦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本句中的“箪”和“壶”,都是古人用来盛食物等的一种器皿,本来都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可翻译为用箪盛,用壶装。

答案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酒浆来欢迎将军呢?

例8(2010年河南省)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语意不明确,可用意译。本句中的“庙堂”用的是借代,代指“朝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如果直译,意思是“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平民百姓担忧”,这样翻译显得语意不够明确,如果改为意译,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这样语意就明确了。

答案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

例9(2010年浙江省金华市)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互文”,如果不了解这种修辞方法,往往会给翻译带来困难,甚至出现误解。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即:上文里省略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略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可理解为“不以物喜、物悲,不以己悲、己喜。”

答案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新题演练

一、读《醉翁亭记》,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二、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三、读《送东阳马生序》,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四、读《岳阳楼记》,翻译下列句子。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五、读《陈涉世家》,翻译下列句子。

1.等死,死国可乎?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3.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4.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六、读《爱莲说》,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七、阅读下面的短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1)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经图列说干④州官,(2)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⑥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3)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⑤洫(xù):沟渠。⑥甫:刚。

八、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先生……昭王曰:(1)“寡人将谁朝?”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③,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3)乐毅④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战国策?燕策》)

注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③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④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参考答案

一、1.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2.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3.如果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二、1.(你看)我与城北的徐公谁更漂亮?2.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3.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4.我老婆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

三、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2.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四、1.沙滩上的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时而上浮,时而下潜。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⒊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感,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千,十分悲伤。

五、1.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这样好吗?2.(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3.就命令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占蕲县以东的地方。4.只有守丞在城门洞里与(义军)交战。

六、1.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2.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3.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