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测试话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3:01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1

论文摘要:该文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影响应试人“说话”题测试的地域、城乡差别、应试人性格、学习时间长短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四点做法。

2001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由此可见,相关职业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明确,更多的人出自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对普通话测试也越来越重视。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是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型,旨在考察应试人说普通话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该题所占的分值比例为40%,是四个题型中分值比例最大的一题;在测试中,也是大多数应试人最易失分的一题。那么,如何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题呢?

1.“说话”题的特点

该题为应试人单向说话,要求应试人在预先给出的30个备选话题中就某一特定的话题发表谈话,限时3分钟。其目的在于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表达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语言运用的规范程度及表达的流利程度。“说话”题的确是语言测试中最为重要的手段。笔者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中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许多应试人在前三题测试中发挥尚可,“说话”题却大相径庭,而这往往才是应试人的真实水平。

“说话”题的评分属于典型的主观性测试,但由于该题重点测查的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更借助于主观性测试(对语感的把握),所以评分的信度更为准确、可靠。

“说话”题的内容多为叙事类,多是同应试人的学习生活有紧密关系的话题,应试人更能贴近实际,自然发挥。

2.“说话”题测试中多种因素影响之分析

2.1方言区域、城乡区域差别的影响

在“说话”题测试中,我们容易发现应试人方言区域、城乡区域的差别因素的影响是明显的。总的说来,北方应试人比南方应试人,城市应试人比农村应试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更为显见,而这一点在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明显。

以笔者所在的贵州省为例,从地域上讲是南方省份,从方言区域上讲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贵州方言从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相差不大,而语音方面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方面。一些长期生活在贵州方言区但以普通话为生活语言的人(籍贯为北方人),尽管语音方面也有许多问题,但他们更容易区分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等主要问题,学习时难度小、速度快,表达相对流畅自然;而本土(贵州人)的应试人由于缺乏普通话的生活语言环境,在学习上难度大、速度慢,更易造成测试时的紧张、焦虑,从而影响了表达的规范度和流畅度。

此外,城市应试人在接受普通话学习、培训、使用等方面条件相对要比农村应试人好,这也是造成差别的一方面因素,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2.2应试人性格因素的影响

“说话”题是单向、限时3分钟(时间不足,酌情扣分),选题限定内容的测试,应试人的性格往往对此影响很大。

外向型应试人性格乐观、自信,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说话”的浓厚兴趣,即使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题目也不会影响其发挥,能自由大胆地对所抽题目侃侃而谈,语速较快、表达自然流畅,3分钟的时间通常是不够他们发挥的,一般需要测试员提示时间已到,不会出现时间不足而扣分的情况。内向型应试人恰恰相反,他们性格内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加之面临的是将“说话”作为考试的内容,面对陌生人更是紧张、腼腆;如果又正好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话题更会影响其正常发挥,不敢与测试员进行目光交流、表达内容“口是心非”(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语速相对较慢,语感僵硬,甚至会出现沉默、无话可说、说话时间不足等情况,从而影响了成绩。

2.3学习普通话时间长短的影响

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比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自信心要强得多,在“说话”题中,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往往是“偏误”。“偏误”是语言的系统性错误,而“失误”是语言的非系统性错误。比如贵州方言中没有轻声词一说,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可能会出现“啊”的音变错误,这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如果将“了(le)”读为“了(liao)”就是一种“偏误”。

从小就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会注意到整个句子因语气词的正确与否所带来的语感表达如何,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却只注意到一个字的发音是什么的问题,忽略了整个句子的语感。从“偏误”到“失误”是一个过渡,这个过渡的过程越短,应试人的自信心就会越强。

3.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

3.1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应试人大部分生活在方言区,受到方言的影响很大,必然会导致普通话的发音不标准、不正确。所以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主要依靠媒体的输入来实现,媒体主要指广播、电视、电影等。应试人应通过媒体纯正、正确、规范的普通话来纠正、规范、构建自身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认知结构。

3.2加强阅读,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进而达到说出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句子和搭配正确的词语,阅读的介质主要是报纸、杂志、书籍等。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通过阅读,能使应试人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不仅能培养普通话的语感,更能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从而达到语法规范、搭配正确。应试人在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往往由于思维上的错误导致。比如说贵州人指的“吃”,可以搭配的不仅是固体,还可以是气体、液体,想“吃饭、吃酒、吃烟”这样的词语搭配在方言中很正常,但如果在普通话中也如此表达就错了。别人递根烟给你,你摆摆手说:“谢谢,我戒烟了,好长时间没吃烟了。”这里就要改成“抽烟”。所以,加强阅读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错误的。

3.3加强运用,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如果应试人以考试为目的,是很难真正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的,如果抱有考完了,学习的过程也就结束了的想法,即使在测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不能代表应试人真实的水平。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运用、体会、实践的过程,不经历这样的过程,语言的功能就会退化,水平就会降低。所以要树立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意识,扩大普通话使用的范围;要长期加强普通话语言的实践,希望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来掌握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实践才会达到目的。

3.4树立信心,增强信心和勇气。在语言的学习上,年龄大的确不是个优势,许多应试人都是成年人,惟恐发音不准招来别人的嘲笑、怕栽面子,所以没有勇气坚持说普通话。学习普通话不怕犯错误,怕的是因为犯错误而不再说普通话,只要有信心、决心和勇气,坚持下去,定能熟练掌握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2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效度;反拨作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国家实施的汉语语言能力测试的载体,合理而准确的考试内容设计、精确严密的量化计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何让这种代表着普通话测试发展方向的测试方式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参与度,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测试的效度。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度是指测试是否考了它所要考的,是测试最重要的属性。也就是说测试的形式和内容要有代表性,要能够准确、全面、充分地体现要测试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第四项“命题说话”(以下简称“说话题”)为对象,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度进行分析。

1说话题的表面效度

表面效度是指普通话测试从表面看上去是否有效以及被人接受的程度,表面效度高的测试容易引起应试者的兴趣,吸引他们参加测试。

“说话题”是普通话测试中唯一没有文字依据的一项,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脱离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说话题的分值为40分,占普通话水平测试总分的40%,占重要地位,换句话说,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就看这一题。测试的表面效度较高。测试评分采用由测试中心将应试人说话题的考试电脑录音通过打分平台随机发给2-3位测试员,这几位测试员采用上网、背靠背打分的方式,在测试评分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取其平均分作为应试人最后的得分。一旦几位测试员的评分差别较大,超出了允许值,则请另外几位测试员再次打分,最大程度避免测试员主观因素对评分的影响,保证了说话题最后得分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保证了测试的有效性。

2说话题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准确、全面而充分的展示要测试的内容,从而达到测试目的。

首先,“说话题”的考核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规定了测试使用的30则话题,其中大部分为叙事类题目,应试人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内容,比如“我的朋友”、“童年记忆”、“我喜欢的节日”等喜闻乐见的话题,便于表达,应试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的普通话水平。因此,“说话”是应试人的个性化行为,话题的范围比较广,表达方式也比较灵活,便于在口语测试中组织语言。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说话题的评分标准,本项是从语音标准程度(25分)、词汇语法规范程度(10分)、自然流畅程度(5分)、缺时扣分等四个方面评分的。从所占分值可以看出,说话题的测试的重点仍然是语音的标准程度,占本题分值的62.5%,其次还要考查词汇语法的规范使用,占25%,使用的是否自然流畅占12.5%,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测试规定3分钟的说话时间,这就需要那些平时不注重使用应试人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使用,方能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的好成绩。因此,说话题的内容效度较好。

3说话题的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是效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要素,有时甚至用来代替效度本身。是指普通话水平测试所测量的能力是否符合普通话、普通话学习和普通话行为理论中所设定的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测查的是应试人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掌握的规范程度和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熟练程度,说话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脱离文字材料,通过思考,连续不断说话3分钟的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的方式,能够完成说话题,说明应试人对于普通话的运用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所预设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说话题的这种自言自语的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沟通、交流、互动,语言实际上变成了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互动工具,交流思想的方式。所以命题说话虽然能够考查一定的普通话的运用能力,但这种可以提前准备的、相对静态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很难能够测查出考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普通话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因此,说话题的结构效度在当前的测试理论之下有一定的局限性。

4效度和信度

在语言测试中,信度和效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属性,人们一直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好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语言测试中效度的重要地位,在信度与效度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语言测试应当把效度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地追求信度。从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来看,语言测试如果一味地注重信度要求,效度必然会降低,甚至谈不上效度,反之,如果把效度放在第一位,信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弥补。

普通话水平测试从产生开始的人工测试,到现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改变,实际上是首先提升信度,前三项的电脑评分从理论上虽然克服了一些主观因素对测试成绩的干扰,但我们不得不说,语言的微妙并不是死板的电脑就能够区分出的,所以说,电脑对前三项语音的评分可以说其首先考虑的是测试的信度,效度其次。但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广和发展,在信度提升的同时,效度已经成为一个大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在两者之间必须做出一个选择的话,我认为效度更为重要,为了提高效度而牺牲一定程度的信度是必要的,然而如果为提高信度而放弃效度,普通话水平测试就变成了某种工具,某种背离测试目的的测量工具。而第四项命题说话正是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效度的弥补,从我们前面对测试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话题的除了存在一定程度结构效度的缺陷之外,在我们当今的语言测试中,具有较高的测试效度。

5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指的是语言测试给教学带来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一旦忽视了反拨效应,必然会使测试远离教学的真正目标,注重反拨效应无疑会给普通话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命题说话”能够最大程度反映应试人实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题型,并努力使之评分尽量客观,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尤其是说话题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对于推动普通话教学向培养学生实用语言能力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乃至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反拨作用。

6结语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施对普通话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但正如吕叔湘先生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自觉规范地使用普通话是有意识、长时间、不间断地实践的结果。指望通过一次测试就能够很好地掌握普通话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促使人们普通话使用更加规范,在此基础上多想、多说、多练、多用,持之以恒,普通话必定会说得圆润动听。让我们借用著名学者李筱菊说过的一句话来展望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美好愿景:一个语言测试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用多少数据去说明什么,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带来好的快乐的结果,有助于使人变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白雅.论多项选择题的测试效度[J].考试周刊,2011(22):13-14.

[2]何山燕.汉语水平考试(高等)口试模式效度问题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0(5):155-158.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3

关键词:计算机普通话水平测试应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12-01

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优势分析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通话测试程序的规范,使得测试标准得到了统一,同时也体现了测试的客观性和公正合理性。此外,计算机辅助测试的精度较高,在总分和等级方面计算机测试和人测的结果保持一致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传统的测试方式相比较,计算机测试以无纸测试的形式简化了测试组织程序,避免了组织测试员、考场布置以及考试环境控制等多个程序,使得整个测试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通过计算机的功能集中完成了测前报名组织、测中监督控制以及测后数据核算等多项功能,促进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用问题分析

1.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在众多高等院校中,教育系统基本上实现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中搭建了各种考试平台,并且系统内部还包括学生的具体完备的信息,但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的报名管理对于学生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测试系统中部分重要项目不能有效添加,并且准考证以及相关等级证书的管理较为混乱,不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实现系统管理,各种信息操作繁琐并且更容易出错。对于考生照片管理,照片的导出步骤相对繁琐,导出照片的要求比较多,广大管理者不能够接受这些要求,并且系统对照片的规格要求基本上都不是常规要求,难以满足学校信息管理的规范化要求。

2.系统的评分性能较差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该系统对高分段普通话测试以及低分段的测试评分与人工测试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例如对高分段一级甲等成绩的认定,系统极少做出评价。此外,受到语音评判技能差等问题的影响,系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例如普通话测试中的第四大题自由发挥题,系统对于这一阶段考生的普通话水平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考试中有时需要将录音文件截取交予人工打分,这样以来,降低了整个评判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评分的时间。

3.系统软件对硬件的适应性较低

该系统软件对硬件的依赖性较强,推广不方便。在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由于很多测试站经费比较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标准的机器测试机房,一些设备配备的新设备无法满足设备管理要求,从而影响到系统主管部门建站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计算机类的电子设备更新换代时间较快,很多决策部门都希望使用现有的设备来组件机房。我国目前开发使用的计算机测试软件语音采样设备的兼容性较差,通常会出现语音识别出现异常等问题,对测试的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人工复审阶段,由于系统交互界面存在问题,导致复审工作的难度增加。

三、解决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计算机应用问题的对策

1.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功能的完善

应该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加以完善和整改,借鉴全国考试报名管理模式实现报名信息的共享,适当的放宽权限,能够让各个测试点掌握一定的权限,从而提高测试的效率。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测试系统的功能,在系统中设置班级填写项目,确保系统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实现测试,能够使准考证、等级证书都以班级为单位实现管理,简化系统操作程序,从而减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更多错误。系统还应该按照其他的考试管理系统设置考生照片规格,从而轻松的实现照明的导出使用,将导出的照片利用采用学号以及身份证号进行命名,易于管理者对系统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减少测试的成本,促进系统推广速度的快速提升。

2.针对高分段和普通分段设置不同的处理模式

我国普通话说平测试都依据统一的参照,即《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该项规定中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评分标准,学习或者是其他机构可以通过其中的评分细节检验考生测试情况,从而总结出语音问题。计算机辅助测试软件理论上是根据该测试大纲进行设计的,但是在实际评分过程中没有根据具体的评分细节实现评分,对于普通话朗读测试中的语言流畅或者是语调偏误等一些需要重点考察的项目从测试软件中不能够详细的反映出来。计算机辅助软件过分强调句子中一个字词的清晰完整性,从而忽略了整体句子的连贯性。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考虑在软件中设置一个高分段和低分段的预处理模块,首先对被测样本进行分析,如果判断为高分段时,可以转入高分段处理模块进行处理,然后适当的进行调整优化。

3.加强系统的硬件建设

各个测试点应该加大测试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尽量使用高新配置设备用于测试,在安排测试之前,详细了解计算机硬件等配置,然后对测试软件进行调整,实现管理机和考试机网络的有效连接,从而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减少噪音对测试的影响,需要将候测室和备测室分开,备测室尽可能的设置在考场的附近,从而减少考生入场的时间,以此提升普通话测试的效率。

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测试的时间,简化了测试组织程序,为高校普通话测试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虽然目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管理系统不完善,处理模式不全面等问题影响到测试效果以及成绩评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这种系统的推广和使用,这些问题会被人们不断发现和总结,从而加以改善,通过系统信息管理模式的完善实现系统的高效利用,进一步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科学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曾玲.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基于三明学院普通话测试改革试点案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29(3):85-88.

[2]毛洪贲,殷德顺,郭娟等.信息技术支持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01-103.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4

关键词:普通话机测背景改革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技术在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中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中的教学、培训与测试工作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我们对高职院校机测背景下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深入探讨了机测背景下普通话测试中教学和培训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方面应有的有效对策。

一、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在整体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还不到位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会进行推普宣传活动,各高职院校也会进行推普宣传。但宣传实际效果不明显,很少有教师和学生关注,宣传表面化,流于形式。很多高职院校主观上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不高,因而对相关活动消极应对。许多学生更是重视专业学习,对普通话学习则不以为然。

2.培训测试和教学的整体工作得不到重视

尽管国家对每一位大中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有相应的等级要求,但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讲,普通话的培训只是顺势而行,测试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项考试而已。受到只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非职业性综合素质培养的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学校不开设普通话课。即使开设也是课时紧缩,或只在有关专业开设。对参加测试的学生只在测试前进行简单培训,学生参加与否,全凭意愿,没有具体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学生或只知道测试程序、不知道测试内容,或根本不知道测试程序,更不知道测试内容,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二)被测主体学生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普通话的意识淡薄,不够主动和强烈

调查表明,只有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地、有意识地说普通话。很多学生认为普通话课没什么高深的理论,可有可无,普通话学不学无所谓,说不好也没关系。学生对普通话认识不深,意识淡薄,影响学习与效果。

2.不良的测试动机影响了普通话学习的效果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大概有以下几种动机:

①兴趣动机。就是对普通话学习感兴趣,喜欢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与人交往,认为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和素质的体现。这种动机可以使普通话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很少。

②交际动机。就是把普通话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流工具,这本来是学习普通话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可以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动力,效果明显,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但因认识不到位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也不多。

③职业动机。将普通话当做从事某种职业的工具。比如当教师、做文秘或从事旅游与酒店服务等工作。有这样动机的学生,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持有这种动机的只是一些专业的学生。

④应试动机。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和参加普通话测试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将取得合格成绩、拿到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测试的根本动力。这样的学生面对学习与测试,采取的是临时性、突击式的应试学习,不在乎普通话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只重视测试等级,最终使普通话学习成为一种应试的短期行为,随着测试的结束,对普通话的学习与训练也宣告结束。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会在测试之后回落到原来的状态。

3.测试中各种消极心理影响测试结果

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心理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消极因素直接导致消极行为,影响普通话的正常学习,影响测试结果。

①紧张心理。考试紧张是正常的。但有的学生过分紧张,考试时口舌发干,声音颤抖,甚至全身发抖,无法进行正常的考试。从测试开始,就声音细小,发音不清;到朗读时,字音含混,增、漏、错字“层出不穷”,语流不畅,断断续续;到“说话”一项,紧张心理使说话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紧张的心理影响了测试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测试成绩。

②无所谓心理。学习与求职上的功利思想使部分同学对无关毕业证书的普通话测试抱有无所谓的心理。

③自满、轻视心理。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普通话太简单,自己与人交流毫无问题。于是在测试前不作准备,测试中漫不经心,没有良好的考试状态。导致在第三项朗读时,添、漏、换字错误与回读现象特别多,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在说话一项上,由于准备不充分,认为临场发挥随便说说就行了,结果语无伦次,逻辑混乱,不知所言。

④侥幸心理。有的同学偷懒,认为第一二项分值不重,不进行训练,只要朗读和说话考好就行。自己不认真准备,从网上下载一些材料,拿到考场上去读。结果材料不熟悉、不适合自己的情况,读得不自然不流畅,口语化差,或语速飞快,不能保证说话时间,最终导致测试失败。

⑤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方音重,语音面貌差,根本讲不好普通话。其实学习普通话,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有恒心,有吃苦精神,做到随时随地刻意纠正方音,拿出一股拼劲儿来,就一定会学好。

(三)测试主体教师在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测试员素质问题

参加培训的教师虽都是普通话测试员,但未必是中文专业毕业,语音理论和知识体系相对薄弱。这导致有些普通话测试的培训,缺乏专业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没有专业的训练,培训成为了测试前的简单了解,难以达到培训效果。

2.培训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培训内容只限于测试程序,对真正需要培训的标准语音、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训练。有的普通话教学只重视词语和朗读训练,对测试中最能体现普通话能力和水平的“说话”一项,却是一带而过。

二、有效措施和办法

1.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思想认识

重视营造学说普通话的良好环境。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是只在课堂上说普通话,而要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稳固。

加强思想认识。要将普通话提高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高度来看待。让学生明白,说普通话不仅是语音标准的问题,也是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问题。克服方音,用普通话表达,让大家听懂,这只是一个前提。说话的目的是交流、表达和沟通,这就要求说话必须有思想有内容,表达必须有逻辑性有条理,交流必须恰当得体。而做到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一个人思想有深度、认识有高度、表达有综合素质。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关系愈来愈微妙、求职找工作日益艰难的今天,说普通话、与人交流达到最佳沟通状态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开设普通话课,训练学生具有标准语音的同时,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从交流表达、与人沟通、顺利求职等角度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加强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说普通话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现代社会的公民在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和交际必备的能力,让他们体悟到普通话学习的真正意义。

2.重视对学生测试动机的引导

教师要对学生参加普通话学习和测试的各种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将应试动机转到职业动机、交际动机和兴趣动机上来。引导学生明白,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是必要的,普通话学习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通行证,但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必须的工具,也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学识修养和外在形象的体现。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从事何种职业,还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人交往,说普通话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不受情绪影响,不受环境左右,怀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强烈的学习愿望,坚持不懈地学习,真正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各种不良的考试心理,给予学生积极心理暗示,让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乐观自信地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语言表达的浓厚兴趣,考试时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

引导学生克服过度紧张心理。过度紧张,一是由于缺少心理素质的锻炼,另外是精神压力过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有正确的认识,它不是一次性考试。一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可以补测。二是要引导学生期望适宜的目标等级。根据自身的情况,期待适合的等级,以免在准备阶段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训练和测试。三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加强锻炼,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试心态。

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在教学或测前培训中,教师可以做一些增强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克服临场的紧张心理。比如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暗暗地提示自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相信自己能考出实际水平。从正面提醒自己,消除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负面紧张因素。用深呼吸的方法,给体内增加充足的氧气,平稳呼吸,减缓心跳的速度,从而平衡心态。克服了紧张心理,就能从容自然,正常发挥,实现目标。

4.重视普通话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讲解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音基础理论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了解每个韵母的口腔形状与舌位变化,讲清声调的调值与声带松紧变化的关系,让学生懂得怎样发好每一个声母、韵母的音与声调的值。

(2)重视声母的方音纠正训练

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纠正学生声母方音的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语音不标准,首先是因为方音中声母的发音错误,比如zh、ch、sh和z、c、s分不清、f和h发音正好相反、把n读成l、把r读成l、把j、q、x读成舌尖音等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大量、反复的训练,达到完全标准的程度。

(3)要注重韵母的归音训练

许多学生的语音缺陷是韵母发音时归音有问题。纠正韵母发音归音不到位的缺陷是普通话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它似是而非,常常不容易被自己察觉,因此,就成为许多学生普通话发音不够准确、在测试中失分的重要因素。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语音中归音不到位的问题,给其纠音训练。

比如,单元音韵母的发音,特点是保持口腔形状的不变。但有些学生在发e、ê、i、u、ü、-i[?](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韵母)和-i[ι](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韵母)这些音时,口腔形状发生变化,语音出现了滑动,导致归音不到位的问题。训练中,一定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训练时保持口腔形状不变,发准每一个音。

再如,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是韵腹发音要响亮,从一个元音迅速滑向另一个元音,口腔形状一定发生变化,口形归向最后元音的口腔形状。但有些学生在发ɑi、ei、ɑo、ou、iɑo、iou、uɑi、uei这些音时,口腔形状没有变化,发成了单元音,归音不到位,导致语音不标准。训练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ɑi、ei、uɑi、uei发音要归向i的口形,ɑo、ou、iɑo、iou要归向u的口形,保证口腔形状滑动到位,语音标准。

第三,如鼻音韵母的发音,在发前鼻音韵母ɑn、iɑn、uɑn、üɑn、en、in、uen、ün和后鼻音韵母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uenɡ、onɡ、ionɡ时,有些学生也存在着归音不到位的缺陷。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白,前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前鼻辅音n的舌位与口形,舌尖最后一定要抵在上齿龈上。后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后鼻辅音nɡ的舌位与口形,舌位低且靠后,口腔的开口度要大一些,气流从鼻腔出来。这样才能归音到位,语音标准。

归音训练可以让语音字正腔圆,声音饱满、清晰,音调和谐自然。

(4)注重综合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口语表达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好普通话的目的就是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普通话就是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完全是口语测试,即通过读和说来检测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和表达的水平,所以学生一定要“开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口读,开口说,得到口语与心理的双重训练。在训练中,要从不限时间、不限内容的自由说话,发展到明确说话题目和表达时间的命题说话,逐步提高口语训练的层次。指导和训练学生说话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内容,能给人以不同方面的收获和启发;要说得言之有理,有条理,合乎逻辑,思维清楚;要言之有文,说得准确、恰当,自然流畅,仪态要大方得体。让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得到口语表达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5)指导学生了解评分标准,掌握测试要领

让学生了解测试中每一项的评分标准,通过教师对标准细节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掌握测试要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和成绩。

①单音节字词的测试要领

朗读单音节字词是考查学生声、韵和调的读音标准程度。指导学生不要因读得过快或过慢,导致发音不准或发音不到位而形成的语音缺陷。朗读时要把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读得准确到位。要特别注意声调调值的到位。

②多音节词语的测试要领

多音节词语朗读除了考查学生声韵调的读音标准程度外,还考查学生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规范程度。让学生了解测试中的每一张试卷,都有轻声、儿化和变调的词语出现,一定要读准轻声、儿化和变调,避免音变不标准。

③朗读的测试要领

朗读短文是考查学生在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与熟练程度。就是既要考查声韵调及音变等语音要素的发音,还要考察停连、重音、速度与节奏、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朗读要素的运用。所以,朗读首先发音要标准,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读错字,不增、不漏、换字。要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合理运用气息,有声有色地朗读。

④说话的测试要领

命题说话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要注意该题限时3分钟,一定要说满三分钟,还要说得顺畅。所以,测前的充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但准备不是测试时照着准备好的文稿去念、去读,也不能变相地借鉴现成的作品,或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文章背诵,那样都会造成雷同减分。说话时在尽可能减少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的同时,还要注意词汇、语法的规范,也应注意语速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影响流畅程度。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wzx201220。)

参考文献:

[1]林鸿主编.普通话语音与发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2]宋欣桥主编.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3]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杨秀江.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11,(1).

[5]黄谦.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4).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5

关键词:非师范类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主客体;研究

一、主客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作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其目的是不断推进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把全国的推普工作引向深入,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普通话水平测试由测试员和应试人构成,属于主观性测试。主体是测试员,客体是应试人。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都有重要作用,任何一方在规定的测试时间内的临时表现都将直接影响测试的质量,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素质和应试人的素质都与测试水平密切相关。

目前,全国已有数万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尽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测试内容全国统一,但测试的质量很容易受到测试员的资历、自身语言水平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主观性测试中,测试员起着关键的主导性的作用。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测试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到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成效和汉语规范化的程度。

因此,“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为了减少因个人趣味的差异而造成在掌握评分标准上的误差,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素质良好的测试员队伍。”[1]

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人,是测试的对象,在测试中也有很强的主观性,虽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对测试的内容和范围及试卷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使得应试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表现也不同,尤其是根据圈定的范围来准备应试,不一定能全面体现应试人的普通话综合素质,这也影响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质量。

二、非师范类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主客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应熟悉和拥护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热心语言文字工作,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具有大专毕业文化程度和三年以上工作实践,并有较高的语音分辨能力、作风正派,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培训测试中心(或部委直属单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承担测试任务,测试工作必须严格按统一的测试标准和要求独立进行。[2]由于普通话测试是一项标准参照性测试,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总结和完善,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中较为明显。

就测试员而言,非师范类高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测试员对于测试的认识与国家进行测试的目的和意义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一些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院校大多没有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资源有限,因此,进行普通话测试的测试员有的是本校老师,有的是校外的测试员,测试员队伍的复杂使得他们提高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以至于他们中的极少数学校重视普通话推广的表现往往体现在宣传标语与口号上,督查不力。因此,这种情况下,要想让校内的测试员高度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不太现实的,更何况是校外的测试员。二是有的测试员长期从事每年一次的测试工作,已经产生“倦怠”心理,这势必会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质量和可信度。三是加强自身学习的意识不够。比如,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院校的普通话测试员,虽然也进行日常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但是他们的学习内容基本与普通话测试的要求、内容及标准没有太大关系,这也为测试员自身抽出时间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增加了难度。四是高校内的普通话测试员之间的交流不够。由于测试员从事的岗位不尽相同,增加了测试员之间交流的难度。

就非师范类高校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从业的方向与专业密切相关,对普通话的要求比较松,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普通话测试,而且他们在平时的交流中都是普通话与方言并用,至于用什么,大多取决于与之交流的对象。一小部分学生虽然也关普通话测试,但并不认真准备,寄希望于测试时候的临场发挥和下一次的报名考试。

三、非师范类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对策研究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标准参照性质也为进一步提高测试水平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这需要发挥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就测试员而言,一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意义。站在国家发展、学校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高度正确认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二是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测试员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普通话测试的政策,吃透精神,谨慎测试;另一方面也要认真研究普通话测试的录音,分析应试人在各项题目中的优缺点,找出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之处,以利于更准确地在测试中做出判断,防止靠经验判断出现失误。三是要克服怠倦心理。长期从事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要年年都有新精神,次次都有新面貌,避免草率判断。四是要多与同行交流,互相学习提高。

作为应试人,要想提高通过率,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提高自身素质和人生职业发展的长远作用。其次要认真对待测试,不能因为单次考试报名费用低而不认真准备。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学习,打下普通话的良好基础,才能在测试的不同题目中得心应手,通过率和等级都会得到提升。

总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率,为学校发展和国家普通话推广工作不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6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语感;非语言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05-03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我国一项大规模的国家通用语语言测试,测试从1994年正式实施。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测试对象以及相关行业的资格准入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指出:“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

民族大学从办学以来,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大部分藏族学生毕业后回工作,进入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等不同岗位和部门,他们肩负着推进藏汉民族进一步交流和融合以及促进地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重任。在地区汉藏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他们不仅是普通话的使用者,还是国家通用语言的传播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对的国家通用语推广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校从2002年成立普通话测试组以来,共对约一万六千多名师生进行了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其中藏族学生约占应试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藏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以及参加普通话测试过程中会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其母语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普通话水平的等级认定。但是,从多年的测试中,我们也发现,和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在应试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汉语基础能力、测试环境、测试心理、测试方式、应试准备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有的藏族学生的等级认定会往往会低于其实际的口语能力。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语言能力测试,以测查应试人语码操作能力为主,兼顾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测试项目有: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四项,是以口试的形式对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进行测查和认定。读单音节字词,测查的是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发音的标准程度;读多音节词语,测查的是应试人音节组合时发音的标准程度,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朗读短文在测查应试人语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命题说话主要测查应试人对于语言的总体把握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四个测试项由简到繁,和我们传统语文教育字、词、句、段的序列相配合,基本可以综合反映应试人普通话语音的标准程度和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这些项目的测试形成了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测试主体、应试者及测试方式等要素构成,各个要素互相作用、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从而完成了对应试者等级的测定。正因为如此,每个要素对应试者的等级认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测试员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广义的测试主体指在测试实践活动中对应试人受测起到施测影响作用的组织执行机构和执行人;狭义的施测主体包括测试实施机构、测试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测试员)”我们这里仅论测试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即测试员对应试藏族学生的影响。

(一)测试员的测试能力

测试员除了自身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外,还要了解并熟悉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作为测试员要非常熟悉各测试项目的评判标准,以及要具有相当水平的辨音能力。普通话测试是面对全国所有应试者的测试,测定标准不因民族而异,因此,测试员在面对不同民族的测试对象时,要秉持始终如一的标准,如果把一些主观的情感因素掺杂进去,影响了辨音能力的下降和评判标准的偏颇,就会影响受测对象的成绩。

(二)测试员的主观态度

主观态度是也测试员职业素养的体现。普通话测试工作基本上是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进行,而且是兼职做此项工作,这就要求测试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应试学生的口试进行辨音并打分,并且能一以贯之,做到对每个同学都公平公正。另外,由于在我校还没有开展机测,测试工作还需要测试员和受测对象面对面共同完成。测试员如果在测试的过程中显示出不耐烦或者态度生硬、表情过于严肃都会给应试学生造成紧张的情绪,尤其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藏族学生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紧张情绪会导致习惯用母语进行思维的藏族学生不能立刻进行语码转换,造成朗读或说话的断断续续,不流畅。相反,如果测试员能面带微笑,给应试者一个宽松的环境,就能大大降低因非语言因素造成的成绩下滑。

二、应试者自身的汉语素质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应试者即受测对象。藏族学生在普通话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和应试过程中的汉语语文素养、心态和情绪都会影响到测评的效果。

(一)藏族学生的汉语语言基本能力

藏族学生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汉语的,但又不同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在国家双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部分藏族学生从小就开始汉语的学习,并在进入大学阶段后都能用汉语进行日常的交际和学习。只是,的双语教育模式在不同地区并不一致。据了解,目前汉藏双语教育模式大致有三种:保存式、过渡式和沉浸式。保存式是指“儿童入学后以藏语教学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程,交际语言也以藏语为主。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部分课程用汉语辅助教学,最后发展到所有的课程都是两种语言并用。在比较偏远的城镇和农牧区学校基本采用的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始终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较强,但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与汉族交往和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比较缓慢。”过渡式是指“儿童入学后除汉语文课外其他课程以藏语教学为主,汉语作为辅助语言。到初中阶段,随着汉语文学习的深入和汉语的逐渐熟练,部分课程逐渐采用两种语言交替使用教学,而部分课程则完全使用汉语教学。高中阶段则所有的课程(藏语文除外)都使用汉语教学。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学校主要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的情况下,尽快往汉语过渡,学生的学习水平容易提高,文化的适应性也比较强,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沉浸式是指“儿童入学后除藏语文课外其他课程全部用汉语教学,在学校中的交际语言也是以汉语为主,藏语只是作为低年级学生的辅助语言,小学高年级以后学生全部使用汉语教学,同时加授藏语文课。在拉萨市和各地区所在地的学校主要采取的是这一模式。”不同的双语模式使得藏族学生进入高校前,汉语语言能力差异很大。语言能力的参差不齐使不少藏族学生在命题说话中运用词汇语法的规范性和组织语篇的能力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拉萨地区的藏族学生语言表达较为流畅,而来自较偏远的城镇以及农牧区的藏族学生往往不能及时熟练地把自己对所说主题的想法自如地转换成普通话,说话前后不连贯,不流畅,而且还会较明显地受到藏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比如会说“我所在的集体是很有团结的”、“都是无法别人理解的”等病句。

(二)紧张的情绪,胆怯的心理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测试成绩很关键。有的藏族学生在测试前往往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认识不清,造成了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有的藏族学生则因为自己母语不是汉语而造成了自卑心理。”因此,作为非母语的应试者,藏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精神的紧张,加上较弱的语言能力,使得他们在测试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把这个字念成那个字,把一个词的内部顺序随意颠倒等失分现象。比如把“拣”读成“练”、把“次第”读成“第次”,把“整修”读成“休整”,把“惹”读成“怒”等。有的同学甚至在应试的过程中喘着粗气,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语速加快,发出颤音等导致语音失误增多。这种失误会体现在各个测试项中,比如在朗读中有同学会把“居然收获了”读成“竟然收获了”。在说话篇目中,表现出“嗯”等语气词多,反复重复说过的话,或者不到时间就停止说话测试。

(三)语感弱

“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神经中枢对于语言文字信号的反应。是一种凭借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而形成的直觉思维下的悟性。”部分藏族同学把汉语当作日常交流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一种能力和途径,阅读汉语文学作品量少,在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语的测试中,常用字识别较好,但对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能力较弱,甚至是读半边字的现象比较明显,从而影响了测试成绩,如:

锦标赛一读成“棉标赛”;轻描淡写―读成“轻描谈写”;咏叹调(diao4)-读成“咏叹调(tiao2)”;征兆-读成“征逃”;堆砌-读成“堆彻”;谬(miu4)论-读成“谬(miao4)论”;捧着-读成“棒着”;霜-读成“相”;潜(qian2)-读成“浅(qian

例①:格外喜欢你的-*格外的喜欢你的

例②:有形而上的色彩-*有形/而上的色彩

例③:简言之-*简而言之-*简单而言之

例④:朋友新烫了个头-*朋友新烫了几个头-*朋友烫了几个新头

(注:以上标有星号的部分是读错的话语)

(四)考前准备不足

有不少藏族同学对普通话水平考试认识不足,不认真参加考前培训,不了解考试流程,也缺乏一定的应试技巧,遇到难题难免内心慌乱,难以及时恰当地应对。从藏族学生各项测试分值来看,测试成绩偏低的藏族学生往往是说话项目失分太多。除了受到母语影响、紧张等影响外,准备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只要认真准备,完全可以克服不流畅的弊端,但藏族学生往往在进入考场后的准备阶段忙于应付第一、二题的识字问题,浪费了宝贵的整理话题思路的时间。而且在说话题目中,往往采取回答问题式的方式,比如话题“我喜欢的节日”,藏族学生往往直接回答自己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喜欢,而不加以具体说明,说上几句就无话可说了。又如话题“学习普通话的体会”,他们通常会概括性的说几句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而不具体说明自己如何练习普通话,导致几句大话下来,自己也接不上自己的话,导致说话时间不够或表达不流畅。

三、测试方式对藏族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的影响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7

论文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语言,社会性,交际能力

 

正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口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自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推动普通话普及方面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能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试图从测试的内容和场景入手,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论来分析一下普通水平测试中存在的语言交际能力缺失问题。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级别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的编排及要求

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测查应试人普通话的标准度(语音、词汇、语法)与掌握熟练程度两个方面能力为目的。现行普通话测试内容分四部分,四项测试的要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测试员对各分项测试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排除轻声、儿化音节)。主要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标准程度。

第二题: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除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外,还要考查上声变调、儿化韵和轻声的读音。

第三题:朗读短文。目的是考查应试人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重点考查语音、连读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等项目。测试员偏重于对其声韵调及其在特定词语和语言环境中轻声、二化、上声变调、“一”、“不”变调以及“啊”的音变等的考查,还要考查其把握轻重格式以及朗读技巧的情况。

第四题:命题说话。以单向说话为关键词汇规范程度占5%,自然流畅度占5%。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级别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国语[1997]64号)把普通话水平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内划分甲、乙两个等次。三级六等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等级的依据。这里只列出三个等级。

一级甲等(测试得分:97分-100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论文服务。

二级甲等(测试得分:87分-91.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交际能力,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有时出现失误。词语、语法极少有误。

三级甲等(测试得分:70分-79.99分之间)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语、语法有失误。

(三)小结

从测试的内容要求及等级划分上,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侧重于语音的标准程度。从评分标准来看,不论是单词朗读部分,还是说话部分,都以语音面貌为准。而且在普通话等级划分上,都是根据字音、字调和方言口音为区分标准,在此基础上才考虑词汇规范程度和话语流畅度。总的来看,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语音标准程度的测试,它对语言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二、从语言的社会性看普通话水平测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属性。语言社会性的重要表现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使用语言来完成有效的交际。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我们练习普通话的目标也是为进行有效沟通。所以,笔者认为,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充分体现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普通话级别高并不意味着应试者的语言能力就一定高。

(一)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概念是海姆斯(D.Hymes)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发展一种关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的理论必须考虑四问题: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其后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各种描述。他们也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即语法、词汇、语音的内化知识;(2)社会语言能力,即使用语言的社会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3)语篇能力,涉及语篇中语句之间衔接和连贯;(4)应对能力,即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应对手段,如怎样开始谈话、话题转换、结束谈话等等。语言行为提的是将所掌握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语言能力是人们所掌握的语音、词汇、语法在具体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要重视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运用。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靠后者表现。而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多的注重了语言的语音面貌,对人的社会语言能力及语言交际中的应对能力重视不够。本文试图从测试内容和测试场景两方面来进行一下阐释。

(二)测试内容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注重语音标准程度,即语音的物理属性。由生理器官产生的物理音响只不过是语言用来表达意义的物质材料。各种语言使用哪些材料,如何使用,有自己的规则,这是音位学所要研究的方面。音位学是在了解语音的物理、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语音的研究。也就是说,要想弄清语音的社会性,完全可以从音位入手。

音位是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从区分意义的角度对语音进行的划分。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没有标准的读音,它总是以变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就算是同一个语音交际能力,由于地域、民族等的差异也会发出不同的音;就算是同一个民族,发同一个音时也会由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变现出不同的音,但不管怎样,关键是它们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对意义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就是音位学,即语音的社会性告诉我们的。

再回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上,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发音完全符合普通话的评分标准。这也给普通话的评分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声母发音部分不准确,但还不是把普通话里的某一类声母读成另一类声母”,“合口呼撮口呼韵母圆唇度不够,语感差”,“声调调形、调势基本正确,但调值明显偏低或偏高”等等,测试员如果专业知识不强就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于是不同测试者对同一应试者语音面貌的评定便会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评定,这对某些发音不是那么标准,但是交际能力很强的人就有失公允论文服务。特别是最后一道题,如果应试者发音标准,说话流利,思路清晰,那么自然而然后得到较高的成绩。但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1)发音标准,但思路不清,让人不知所云;(2)发音不是很标准,但表达意思明确,思路清晰。如果按照评分标准,(1)的分数肯定比(2)高,因为根据评分标准,最后一道的语音面貌要占该道题的20%。但实际情况很可能(2)的交际能力高于(1)。总之,普通话测试侧重语音形式的东西

(二)测试的场景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人跟机器的交流,确切地说是“自言自语”,还不能算严格意义的交流,这跟现实的交流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以第四题为例)。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大都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有具体的语境,还有一定的反馈。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人对机器讲话,不是对话形式,没有一定语境,也就是普通话测试中的场景是不真实的,具体分析如下:

现实生活中,人跟人的交流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语境是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际能力,语境分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语境等,本文侧重谈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参与者。说话只有在特定时间地点语境中才会有意义。比如说,在圣诞节,我们经常说圣诞快乐,但是在其他的节日我们不能这样说。场合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一些人就某个话题,为某种目的(意图)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情况。场合在话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际者的谈话必须适合各种特定的场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也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语境,但在普通话测试的机房中都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简单的陈述,如何开始谈话,如何转换应对策略等都没涉及。所以说人的交际能力都没完全发挥出来,说话流畅的可能是提前准备的,不流畅的可能是因为没有特定的场景没办法有效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能真正反映人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语言的物理属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在考查应试者发音标准程度上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但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英姿李斌.论普通话测试中影响测试的一些客观性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6).

[2]陆惠云.从语言测试的诸要素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3]艾军.简析语用学语境的作用与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02)

[4]施卫民.语言交际能力与测试[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1.9(03)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8

[关键词]普通话机测培训策略培训成效

[作者简介]姚若冰(1973-),女,上海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201209)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80-0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对我国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在增强全民语言规范意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日益显现,可以说,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成为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同各地普通话测试机构坚持“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07年上海与安徽两地率先开始采用机测后,目前机测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步入一个更为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时代。与人测相比,机测具有测试过程更优化、测试效率更高、测试信度更强等优点。但作为一种新的,与以往人测有明显差异的测试方式,必然在测试环境、测试过程和操作方法上给应试者带来一定的障碍和不适应,这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试人的发挥。

二、课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了解与分析机测中出现的新特点与新情况,在培训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机测与人测的不同之处及影响分析

1.机测与人测应试者的应试状态完全不同。在人测环境下,测试员可以通过提醒等方法干预应试者出现的失当行为,帮助应试者规范地完成测试,整个测试过程由测试员掌控,应试者处于被动应试状态;在机测环境下,整个测试过程基本上由应试者自己掌控,应试者处于主动应试状态。而应试状态的不同,必然会对应试者的应试心理、应试技巧以及最终的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测试方式不同带来的应试状态的变化,并在培训时注意讲解和引导。

2.机测与人测的测试环境不同。这对应试者的应试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水平的发挥。相比较而言,人测环境比较单一,尽管应试者直面测试员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但现场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应试者可集中精力应对考试。而机测环境则有明显不同。目前全国主要有采用专用测试室与利用现有计算机房或语音室等作为测试室两种环境类型。专用测试室即每个测试单间设一个机位,应试者可以在一个独立、安静、私密的空间里完成测试,受周围干扰的因素极少。但在对上海市语测中心专家的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年龄偏大,对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的应试者,会因为在测试单间中没有人可以“依赖”而产生焦虑。限于场地、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数考区都利用现有计算机房或语音室等作为测试室,在同一试场设置多个机位。由于各机位是非封闭性的,因此不能避免考生间的相互影响。在对应试者的访谈中,大家普遍反映周围考生的朗读声让自己分心;在进行说话项目测试时因无文字凭据,需要边思考边说话,受周围考生声音的影响更明显;机房里人员的走动也对应试者造成一定的压力。可见在人测和机测的不同环境中,不同环境会给应试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让应试者熟悉和适应机测这种全新的测试环境,是培训者应该加以考虑的。

3.机测与人测应试者的应试心理不同。从容、放松的应试心理会让应试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而在紧张、焦虑的考试状态下应试者的原有水平会被压抑,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谭和平等人的“pSC过程中引起应试者产生焦虑的因素研究”课题中可知,在人测方式下,应试过程中与测试员直接相关的因素中使考生焦虑等级最高的是“测试员的频繁记录”,紧随其后的是“测试员摇头与测试员人数超过一名”。由此可见测试员已成为让应试者产生焦虑感,干扰应试者发挥正常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培训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成了机测后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机测后培训内容与要求的调整

其实,采用机测后,测试的内容与题型等所有的考查要素与人测并未发生任何改变,机测后培训的最重要的内容与人测时一样。而对测试的方式与环境的变化对应试者的应试状态与应试心理等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就需要培训者予以重视。

1.机测后最基础的培训内容依然是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测前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帮助学生发准声、韵、调,掌握语流音变。针对不少应试者在朗读短文时只偏重于字词句读音的准确,很少顾及文章内容的表达,培训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做些朗读技巧方面的培训,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声音、节奏、速度和情感。而在即兴说话项的培训中,针对当下应试者,尤其是应试的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差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普通话口语表达中规范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以及根据特定话题进行审题、选材、构思并即兴表达的能力。

2.测试方式不同造成了测试的环境和应试者的应试心理、应试状态都有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培训中增加机测流程和相关应试技巧的培训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首先,针对测试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培训教师需要从心理层面对应试者的心理加以辅导。培训教师首先应该让应试者熟悉机测流程,了解机测特点,调适好他们的应试心理。针对专用测试机房中考生担心出现意外无人帮助的担忧,应给应试者介绍机测系统的基本情况,且专用测试室是最佳的测试环境,从而树立起他们对机测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担忧,并鼓励学生利用良好的测试环境尽量发挥自己的水平。针对采用兼用机房,数名应试者在同一试场测试的,要引导考生专心于完成自己的考试任务,不要去关注其他考生的声音,尤其在无文字凭据的说话项目中更要做到心无旁骛。安排应试者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测试,让他们对机测有更直观的了解与实践,打消应试者对机测的陌生感与抗拒。培训教师则可统计分析考生的得分情况,有侧重地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效率。

其次,针对机测中考生对声音大小、无交流感、可能产生机器故障等因素的心理担忧,教师在培训中可逐一分析讲解打消考生的顾虑。比如应试时声音大小的选择,一般采用二三个人之间交谈的音量,切忌说话声音太小,而且要提醒考生试音和考试过程的音量尽量保持一致。针对说话时缺少交流感,可指导考生调整心态和测试状态,想象自己是面对着朋友在说话。针对应试者对机器故障的担忧,告诉他们机测的基本情况外,还应告诉他们基本的求助方式——举手示意。当然,也应要求应试者遵从应试要求,不随意操作设备,不拉扯各种连接线。

再次,针对机测时要由应试者操作计算机,主动掌控测试进程,并需要应试者自己把握音量、语速、说话内容这种情况,培训时要把相关细节一一加以讲解指导。忽视了对某个细节的关注也可能导致对考生成绩的直接影响。比如第一项试题读单音节字词时语速的掌控,要求逐字念清楚,吐字清晰完整,速度稳当。在第一项与第二项试题中如果发生漏读或读错,应及时重复读一遍,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进行识别。又比如第四项命题说话,在培训中教师一定要让应试人明白,说话项最能考查应试人真实的普通话应用水平和能力,测试时尤其应注重心态放松,根据所选话题按照一定的思路来层层阐述,尽量避免因紧张引起不必要的结巴或语塞。同时,也必须讲清楚虽是机测,但说话项依然由测试员根据录音人工打分,打消学生背稿、离题、用无效语料填充时间等投机行为,进而要求学生注重平时对话题的准备与练习。

最后,虽然机测较之人测在某些操作上似乎更为“冷酷无情,铁板一块”,但许多机测的应试者反而在访谈中感觉压力更小些。人测时发挥若不是很顺利,测试员的表情、肢体语言等都会对应试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会被误读成某种暗示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试者面对机器已无太多的心理障碍,机测时虽无人提醒,但可以大胆由自己掌控整个测试过程,更有利于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鉴于此,培训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应试者经过机测的培训再加上模拟测试的体验,最大化利用机测的优势,顺利地通过机测并取得好成绩。

三、建议与对策

如前所述,机测与人测相比既有一定的优势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不足。如何利用机测的优势,帮助应试者克服可能面临的问题,需要培训者能更多深入测试现场发现问题,归纳总结,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根据所做的调查与访谈,我们认为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能给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顺利推广与实施,为真正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引起各方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已成社会的通用语言。在大学校园里普通话的使用频率与程度较之社会更高,似乎人人都会使用普通话,造成学生自认为普通话水平不成问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再加之现在是信息社会,考生普遍比较熟悉计算机操作,这往往就忽视了机测前的培训。所以从学校的角度看,宣传和引导就显得甚为重要,学校应努力营造使用规范普通话的氛围,利用学校广播台、校园网作为一个很好的宣传的媒介与平台,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更多说规范普通话的元素。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除了自身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外也要提倡与督促学生多学习使用规范的普通话。通过对普通话的学习还可增强学生对母语的认同与热爱。

其次,机测后普通话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培训的核心。机测后,无论是应试者还是培训教师都可能会因过多关注测试方式,而忽略了测试内容的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培训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内容依然是对应试者存在的各种影响普通话规范发音等问题的廓清与更正。只有掌握了普通话语音的正确发音原理与方法,摒弃了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方言影响,才能真正提高普通话水平,也才能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强化机测方法的培训,最大化发挥机测效能。除了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外,对机测方法的熟悉与掌握能让考生在测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训中对机测流程、机测操作、机测时音量、语速及时间的把握、意外情况的处置等各种细节的讲解与培训也非常的关键。要充分利用与发挥机测更严谨、更规范、更公正的优势,充分发挥人测时被抑制的潜力,使机测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随着机测的普及与实施,一定还会有新情况、新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就目前机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定的培训建议与对策,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和平,马红英.pSC过程中引起应试者产生焦虑的因素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

[2]叶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人应试心理状态评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9

关键词:测试员管理建设

自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以来,广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在推广普通话和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普通话的普及和使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而在社会的进步中,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式也有了较大创新,特别是机测模式施行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始出现新的复杂局面。应对这种新形势下的调整与变化,把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队伍建设好、管理好,对于推广普通话,提高普通话培训测试质量,促进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而言,测试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了机测的考试模式,但人工测试仍然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机测的环节中,亦需要有经验的测试员参与工作。高素质的普通话测试员队伍是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高效、准确完成的基础,也是从源头上保证测试成绩公平、合理的重要方面。高素质普通话测试员队伍的建设关乎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成败,关乎每一个被测试考生的切实利益,因此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在本文中,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将从普通话专业知识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来谈。

1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测试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为胜任测试工作,测试员应具备以下专业素质:

1.1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需要测试员对被考试人员的语音水平进行检验,测试人员的判断是检测应试人普通话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标准,也是最终评定被测试人员普通话水平的标准。因此,一个合格的测试员是应该具备扎实的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的。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基本的语音理论知识应该包括对普通话语音、语法、词汇的掌握,应该熟练掌握普通话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实质。有了专业的语音理论知识才能锻炼正确的听音、记音、发音、辨音、析音的能力。扎实的语音理论知识功底一方面可以帮助测试员了解被测试人员考试中出现的具体语音问题,另一方面,理论知识过关是完成测试工作实践的基础,试想连被测试人员哪里出现问题都搞不清楚的测试员怎样能公正的对被测试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定呢。

1.2较高的普通话水平这就要求,测试人员要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才能更好胜任工作。如果一个测试员自身普通话水平不高,存在诸多普通话语音毛病,势必会影响被测试人员的成绩。因为,在语流信息非常快速的测试过程中,测试员难免会以自身的普通话语音特点对被测试人员进行判断,很容易将被测试人员读错的语音判断失误,会对测试工作产生无形的干扰,影响对被测试人员的评判。此外,作为测试人员理应树立言语规范,对被测试人员形成模范作用,这样才能激励被测试人员认真考试。同时,良好的普通话水平亦是树立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可见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1.3良好的听音、辨音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汉语语言运用表达能力的测试,而非专门的知识和文化考试。在考试过程中(机器测试除外),主要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对被测试人员发音状况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判断来确定水平高低。因此,测试员听音与辨音耳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被测试人员快速的语流考试中,测试员的语音感知能力、分辨声音的能力是客观评定被测试人员水平的保障,只有这样,测试人员才能在稍纵即逝的考试过程中准确发现被测试人员语音中的错误与缺陷,才能在书面记录中准确记录被测试人员普通话水平出现的问题,最终依靠客观的实际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分数。因此,良好的听音辨音能力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开展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

1.4一定的业务能力普通话推广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国家语音文字委员会明确指出要加强普通话测前培训,以此来推动普通话工作顺利进行。在测前培训的工作中,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也是重要的力量。这就要求,测试员要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这里所说的业务能力主要是指进行有效培训的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的能力要求测试员有语音、语言、文字专业知识功底,能够胜任对被测试人员的培训工作。而相关管理工作则是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工作完成的手段。

2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一些团队合作性的工作,每个测试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会对整个普通话测试工作造成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被测试人员的考试成绩。测试工作是比较特殊的,有自身的工作特点,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

2.1奉献精神大多数普通话测试员并非专门从事该项工作的,而普通话测试一般多在周末进行,因此不少测试员参加测试往往会牺牲假期。加之测试工作时测试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枯燥的工作一天需要工作数小时,很容易影响测试员的情绪,这也导致不少被测试人员反映测试员服务态度差的原因。面对这样性质特殊又兼具体力与脑力活动的工作,测试员产生不良情绪在所难免,但是,广大测试员要提高觉悟,充分认识普通话测试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国家语言文化政策,克服自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以热情的态度服务被测试人员。

2.2责任心作为一项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自然对被测试人员意义重大,对于一些人员来说,没有普通话水平证书就意味着失去了就业的机会,因此,我们的测试员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考试中要细心细致,通过专业的评判保证成绩的准确与公正,真正做到对被测试人员负责。这种责任心是保证工作有效完成的保证,也是对被测试人员公正无私的表现,可以说责任心是保证测试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2.3客观公正的态度测试员在工作中还必须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肃的对待每一个考生。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严禁行为的出现。测试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违法行为。在考试中测试员要把握好宽严尺度,不能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不负责任的随意从宽或从严、厚此薄彼,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考试的公正性。客观公正的态度是赢得考生信赖的基础,也是测试员严肃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态度。

3结语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关乎被测试考生的切身利益,而且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有特殊性,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员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为保障测试工作的有序进行以及考生权益的切实维护,因此,一方面需要测试员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熟知汉语普通话基本语音、语法知识并具备敏锐的听音、辨音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质上也要求测试员能克服困难,负责人有耐心的进行测试工作,并能客观公正的保证考试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张蒲荣.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2]贺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队伍存在问题之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3]周秋莲,邓华.浅析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科学化管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普通话测试话题篇10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音声创造

一级甲等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级六等”中的最高等级,是我国纯正的国家通用语言的样本,自1994年开展普通话测试以来,随着普通话测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对普通话测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一级甲等的分析思考及对策有进一步的认识。“音声化,就是使声音不断美化、艺术化”①,普通话音声创造强调语音与发声并重,注重艺术性表达。当前学术界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和普通话音声创造的研究是相对独立的,笔者搜集到的论文为数不多,经过梳理总结,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以期对今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教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研究概况

本论题提及的研究成果集中于2000年至2012年,近三年来相关的论文仅有3篇,尤其对普通话测试一级甲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现停滞现象。据笔者调查,当前社会播音主持和其他相关的人才需求增加,作为从业条件的pSC一级甲等通过率不高,学术界对此现象缺乏深入探究,未能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pSC一级甲等理论与教学实践。

现阶段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和普通话音声创造的直接研究成果虽数量不多,但学理性强,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主要发表于语言学核心期刊(《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等)和大学学报(如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这些权威学术成果研究者主要为语言学专家学者及学院派人员,主要包括应用语言学界和播音主持学界,对我国的语言规范化及普通话水平测试、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二、研究领域

下文将对本论题提及的两个领域及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做概要性论述。

(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的研究

对pSC一级甲等的评分标准、语言特征、常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为应者和普通话教师提供了理论依据。本领域的实质性研究成果不多,但语料翔实,可信度高,对于后续研究者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孙海娜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评审的若干问题》针对“一甲”评测与复审的主要问题,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未通过复审的语音样本的失误情况,探讨了一级甲等的语言特征,尤其对于“一级甲等”与“一级乙等”高分段进行了“质”与“量”的辨析,为测试员及应试者提供了较科学的评判方法和参考标准。

齐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复审的分析及思考》通过比对1997至2008年的“一甲”复审数据,对一级甲等复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较之孙海娜,齐影的论述角度更多停留在复审概况及相关政策的解读,并未对一级甲等的语音实质及对策展开深入研究。

孟晖的《播音员、主持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见语音问题分析与对策》选取了播音员主持人的测试语音样本展开分析,针对一乙的高分段和一甲的常见语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论文关于前后鼻音、舌面音、舌尖前音、ian和üan、阴平阳平声调偏误等问题的描述客观清晰,实操性强。文章还提出传媒从业人员语音规范水平观点。要取得一级甲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个人的语音问题类型化、系统化,建立自我纠正的发音机制。

胡黎娜在《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问题分析》中分析了影响进入一级甲等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文章认为,影响入级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把握好字词项中声调的相对调值,二是不同语境下词的轻重格式,尤其是轻声词在语流中的自然运用,三是吐字归音和唇舌力度等吐字方法对音准的影响是“一级乙等”高分段和“一级甲等”的明显区别。此外还分析了影响入级的非音质因素,如语流、语感对声音传达的制约。胡黎娜的研究为应试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训练依据。

(二)对普通话音声创造的研究

“音声”是张颂最先提出的,语言具有音声性特点,音声创造是播音主持等艺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语音艺术性的审美创造。姜媛在《“音声美”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作用》中就挖掘音声美感因素、调动审美感知、实现审美创造三个方面,阐述了音声美对语音教学的作用。音声创造遵守语音规范且符合美学原则,美化音色、以声传情将使单纯的语音训练进入审美追求的空间。李亚虹的《普通话教学中的审美诉求》提到要把播音发声理论融合于语音教学以实现美感。从语音内在规律到外部技巧如何实现学与用的审美诉求值得进一步探讨。

胡黎娜的《播音发声教学多元化途径探析》、赵俐的《语言用声的唤醒与充实》、韩菊的《意念与感觉在声音整体性中的作用》等,都是从播音发声专业理论出发探讨科学规范的语言用声理论和训练方法。声音的承载力与张力依托多共鸣腔相互配合,产生整体感,而实践中,声音的控制调节能力直接唤醒了生活口语的原始状态,升华为返璞归真的自如状态。播音发声的多元化训练途径能有效获取音声的形象化艺术元素,增强艺术传达内涵。姜凤俐、姚怀彬和李德龙、张春梅的同题论文《播音主持有声语言形象感的音声创造》强调的是丰富可感的声音形象及有声语言的整体和谐统一等音声创造核心。个性化有声语言形象再造受制于语言感悟力、声音的驾驭力,要依赖多样的声音造型展现多彩的形象。朱力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的审美分析》在论述有声语言的规范美时,指出语音的规范性是表情达意的基础,语音的规范美是整体和谐的,它可以在恰当的语境完成言志传神的艺术语言创造。

邵新芬、张桂荣的《试论怎样拥有一级普通话水平》提出从高低感、音质感、轻重感、远近感、虚实感、明暗感等方面提升语感,与音声创造训练有相通之处,不失为异曲同工。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

普通话测试与语言艺术教育等语言学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本论题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基础。笔者梳理归纳了跟本论题密切关联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标准和语言表征的研究。陈章太在《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中论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原则和依据、等级的内容和描述、等级标准的掌握和实施。姚喜双的《〈大纲〉修订和〈纲要〉研制的思考》论述了《大纲》修订和《纲要》研制的原则,并提出几大问题。宋欣桥《普通话水平的语言表征与相应的测试等级》论述了普通话的语言表征与相应的等级表尊的关系,为测试员和普通话教师都提供了实践依据。王晖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论析》和单虹、王颐嘉、乔丽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研究》都探讨了测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教与学都有一定意义。

关于语音规范化的研究。语音规范化是语言学习者的重要依据,构建语音标准的立体层级系统具有深刻意义。宋欣桥的《略论现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确立与发展》对构建现代汉语语音标准立体框架做了总体设想,“设想由词典标准、应用标准、语音标准的符号系统三个主体部分构成”②,其文提出的语音应用标准中的教学标准、媒体标准、艺术标准、测试标准,符合当前语言发展规律与要求,该成果为现阶段语音规范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张传曾《普通话等级测试标准的音位学阐释》以音位学理论阐释语音规范,对语音的本体研究体现很强的学理性,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此外具有权威性的可借鉴的成果还有:孟晖的《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谈新时期普通话的语音规范》、王福生的《浅谈艺术语言规范化与普通话测试》、钱乃荣的《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武传涛的《播音员、主持人语音不规范现象浅析》。

三、结语

综观以上对本论题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归纳,虽已有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在实践性层面还缺少进一步的探究,尤其是把pSC一级甲等和普通话音声创造这两者有着密切关系的领域融会贯通将开辟出新的研究视角。诸如如何实现普通话音声创造的规范化与艺术性以提升语音美感。

作为一名测试员和普通话教师,笔者在实践中愈发认识到,达到和谐自然之美是普通话语音训练的最高目标,这是pSC一级甲等的要求,因此在pSC一级甲等的研究中引入音声创造的理念与训练规律,无疑将使我们更清晰明了地掌握一级甲等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以此反哺教学,提高一级甲等的通过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张颂.朗读美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②宋欣桥.略论现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确立与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2014(8).

参考文献:

[1]孙海娜.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评审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