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3:25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1

一、师:小朋友们,你们一定有许多好朋友吧?能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们交朋友呢?

二、师:知道你们很爱交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和实物)。

三、师:知道他们是谁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陶罐和铁罐)

四、师:这两个小朋友也跟我们一样,有时间也喜欢打扮打扮自己,你们想不想欣赏他们打扮后的漂亮样子?

生:想

师:请欣赏。(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陶罐和铁罐图片让学生兴趣盎然。)

师:认识了这两个朋友,你们知道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吗?不同点是什么吗?

生:相同点是他们都能盛东西。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同点:盛东西。

生:不同点是制造材料不同。

师:如果老师同时扔这两只罐子,会发生什么事?

生:(齐声):陶罐破碎,铁罐不碎。师(趁机)引导:那么他们的不同点是陶罐-(生:易碎)(师板书:易碎),铁罐-(生:坚固)(师板书:坚固)。

师:这两个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请学生打课文并齐读课题一遍)

反思: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更深切更透彻地了解并掌握陶罐和铁罐相同点与不同点,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埋下伏笔,我除了用图片、实物展示之外,又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法,展示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陶罐和铁罐图片,加快了学生对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性的了解,又趁机加上"如果同时砸这两个铁罐,会发生什么事呢?"的引导,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地说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性来,为后面故事发生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课堂回放二:句段赏析

师出示课件:"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师:谁来给大家露一手?朗读朗读陶罐的话?(或许是对新老师的陌生感吧,学生无人敢站起来朗读)师继续鼓励,不久,角落里一只小手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老师及时请他朗读,认人使料不及的是,这个小朋友的站起,却引起全班学生的窃窃私语与低笑,这些声音让这个学生更加紧张与不安,我用"嘘"声及时制止了学生的声音,但无论我如何引导,这个学生就只说出"我"之后,就总是面红耳赤地站在那里,再也读不出一个字来,我这才明白过来,不是他不想读,而是不会读呀!在这紧张时刻,我发现课堂上有三个小朋友突然同时站了起来,我灵机一动,急忙微笑着说:"这个小朋友太紧张了,你们是不是想跟这个小朋友一起读呀!那就四个男子汉一起来吧!"就这样,在四个小朋友一起读完后,我再让这个紧张的小朋友一个人读,虽然读得结结巴巴的,但很意外地,师生(包括听课老师)竟然不约而同地拍起手来。老师终于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师问:"争辩"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的好朋友是谁?

生:争论

师:有没有更好的呢?

(课堂一片沉静)

师走下讲台,顺手抓起一个学生桌上的笔,看了一会儿,突然高声说:"你怎么偷我的笔呀?"生(脱口而出):这是我的笔,我没偷你的笔。师微笑:这就是"争辩",这回你们知道"争辩"的好朋友是谁了吧!

生(齐声):解释、辩解

反思:通过研读并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词,是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更为学生对词、句的运用埋下关键的一笔,也为写好作文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教学片断中,教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人惊叹的是,在两次课堂陷入僵局时,都能力挽狂澜,能通过耐心引导,并抓住学生课堂上乱站起趁机让其一起朗读,同时在学生找不出"争辩"的确切含义时随机应变地说学生偷笔引发学生的辩解,趁机解开争辩的确切含义来,这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宝贵的教育机智。

课堂回放三:领悟寓意

师:故事的结局让人想不到哦,易碎的陶罐成了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远保留;坚固的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铁罐的长处变成了致命的弱点,从这则寓言童话故事中,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请思考屏幕显示的思考题:

课件出示:学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有何感受?)

师:请你们分组自主合作,然后每组选择派一名代表汇报一下…。

反思:这个片断的"妙"就"妙"在老师巧妙地在衔接导入语中隐含着提示语:"易碎"、"有价值"、"永久保留"、"坚固"、"无影无踪"、"长处"等,让学生很快就领悟了寓意。课件出示思考题,可让学生能多看几遍,避免审错题。

课后反思:

一、这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能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巧设情境,请学生不知不觉地"入瓮"。为引入新知埋下伏笔。《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老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也曾说:"教学过程中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2、能采用分角色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领悟阅读的快乐,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掌握。在分角色朗读中,我采用师生合作法,通过师生互动,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和谐。皮亚杰曾经说过:"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而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在表演中,让孩子们找回了自然纯真的状态,尽情的发挥,尽情地创新,以表演体会情境并理解了课文内容。

3、面对即将陷入僵局的课堂,能随机应变,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机智。

4、能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助与团结,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为更好的解决课文问题打下基础。新课程改革,提倡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相互沟通、彼此尊重的品质。

5、衔接导入语恰到好处,"妙"含其中。教师的衔接导入语左右着学生的思路,更是让课堂环环相扣的关键。教学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极高的语言素养,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二、不足之处

1、课件太多,造成无法按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教师的语言艺术还待加强。

3、由上一课件过渡到下一课件的过渡语不够有技巧。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语文课例评析

靳家彦老师曾在全国名师新课堂观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堂示范课《铁罐与陶罐》,当时靳老师凭着独特的构思、精湛的教学技能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全场千余名与会者为之折服与敬佩。本文将从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这一角度对靳家彦老师的课例作简单的评析,并以此为例,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程序性知识进行有效教学。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这类知识与我国流行的“技能”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基本一致。[1]比如语文课程中关于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规则,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当种种程序性知识转化成个体熟练的动作经验之后,个体就掌握了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可以改变死板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授之以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靳老师的教学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但在其讲课过程中确处处有体现。

(一)关于“写”的知识

1.如何写字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书写“陶罐”和“铁罐”这两个词,不但要写对,而且要写好。(指两名学生板书陶罐”和“铁罐”)同学们看一看,他们写得对不对,好不好。生:(齐)对。生1:“陶罐”的“罐”字左边的部分写得有点小了。生2:“铁”字写得左边高,右边低。师:请注意你们学习这两个词的过程,先是判断写得对不对,然后再看写得好不好。要想把字写好,就要注意字的结构、笔画及比例。现在看老师写(板书并讲解笔顺、笔画),大家来练写这两个词(学生练写,之后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学生写的字)……[2]

《铁罐和陶罐》这一课出现在小学的课本中,识字写字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能力。“陶罐”和“铁罐”这两个词在小学生看来算是比较复杂的,因此若只是死记硬背,遗忘的速度也会很快。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辨别学习,简单地说就是能对事物进行分辨。靳老师让两名学生来写这两个字,并让其他同学判断写得对不对,好不好,则是一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需要掌握其名称、定义、属性、例子。当然如果靳老师能够讲解这两个词的来源、字体构造等,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中亦可采取这一方法,但由于这两个词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跳过这一阶段也无妨。规则学习一般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现学习;二是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是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接受学习。[1]靳老师首先从学生的例子出发,总结出“学习这两个词的过程,先是判断写得对不对,然后再看写得好不好。要想把字写好,就要注意字的结构、笔画及比例。”接着再从规则到例子,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学会怎样写这两个词,也掌握了写好字的基本方法。

2.如何改写寓言

现在,我们共同来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就叫《铁罐与陶罐》……我们再另选两样东西来写,要求这两样东西既不相同,又有关联。以这两样东西之间发生的故事为内容,编一则寓言,讲一个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教益……[2]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认知阶段,学生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某一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并对其进行编码。第二:联系阶段,原先指导行为的知识将发生两种转变:一是最初对技能所作的表征将慢慢转变为特殊领域里的程序性知识;二是构成这一程序的各个部分的产生式间的联结将得到增强。第三:自动化阶段,即能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或技能。

改写寓言,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寓言、怎样写寓言、怎样改写这些概念、规则等知识。靳老师在教学中只提到了“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文章就叫寓言”。但是没有说明怎么写寓言。虽然改写寓言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而详细地讲解如何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我觉得,可以简要地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或者写作方法等知识,或者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因为教学对象毕竟只是小学生,即使已经学过如何写寓言,但也许会有遗忘。而适当的重复还可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靳老师提出了改写寓言的要求: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铁罐和陶罐的性格以及优缺点,因此对其改写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是认知阶段的过程。

靳老师在学生学会改写寓言的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自选两样东西编一则寓言。这实际上是对改写寓言的另一个练习。练习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次练习均给两个有关联的产生式在工作记忆中同时激活的机会,因而也给了他们合成的机会。这样才能转换成学生自己的“技能”。

反馈同练习一样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在改写练习中靳老师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练习的反馈。如:很精彩!我再给你一点提示,你继续编下去。“过了几天,老奶奶决定把其中一只猫送给别人……”……结尾真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啊!……故事不错,不过结尾不太好。我建议你用这首诗结尾,你看好不好?……[2]不难看出靳老师同样注重反馈的用语,不仅给学生鼓励,更能委婉地提出意见。

(二)关于“读”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中有一条是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当人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时,对其中的部分技能还未把握或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时,要成功地并顺利地执行整个技能显然是不可能的。[1]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能够确定子技能的层级,并指导学生有序地学习这些子技能。

1.朗读

在这个案例中,靳老师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朗读的要求,但从他的教学中可以总结出来,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三个要求也就是学会朗读的三个子技能。

首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查字典;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生难字词加以讲解和引导,如“教师指导学生‘懦弱’的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2]

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说话语气。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理解句子的语气。例如:师:请两位同学来读(指定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师:评论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怎样读会更好。生1:我觉得铁罐的语气太温和了,应该傲慢一些。师:请你和对面的同学一起读。……师:读得比刚才好对了。你理解了,就读对了,傲慢不见得声音很大、很凶。……[2]

2.读寓言

可以说,整个课堂的设计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读懂寓言、会读寓言。要读懂寓言就得需要各个方面能力的综合。比如,能识字、懂意、分析等。这些是读懂寓言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

这堂课靳老师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陶罐和铁罐的形象,并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课文所寄托的道理。当然,每一过程都存在无数的子技能,但靳老师能将众多的子技能水融于两课时里,并清晰明了地讲授给学生,不得不令人敬佩。

(三)关于“背”的知识

也就是如何背诵课文。死记硬背虽然也是种方法,但不是最有效的方法。靳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其逻辑关系。如:

现在大家试着来背诵。(生齐背)怎么就背下来了?生:因为我们理解了它的意思。师:说得好!因为你们掌握了这段话里的逻辑关系。什么关系呀?看到“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你会想到什么?生:我会想,是那两个罐子呢?……[2]

学会这种背诵方法的前提则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掌握故事的逻辑关系,这也亦是前提技能。这种背诵课文的方法在分析课文中,已经被学生无意识地学会了,而老师的点拨和提醒能使之更加深刻,并且也能应用在其他课文的背诵中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程序性教学知识并不是单独呈现的,必须与陈述性教学知识综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3

童话作为小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小学生通过美轮美奂的童话故事,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到童话世界中,体会主人公的欢快和难过。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童话故事的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朗读自己扮演角色说话的语气。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老师首先要提出问题,然后截取片段和学生进行情景再现,体会巨人的情感。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花园会出现不同的景色?师:当巨人旅行回来看到许多孩子在自己的花园中玩耍,他如何反应?生:他非常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玩的!都滚出去!”(生气的语气)师:当一天早上孩子们有溜进巨人的花园里做游戏时,巨人发现后又是什么反应?生:巨人大发雷霆:“好容易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愤怒的语气)师:当巨人看到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在桃树底下时,又是什么反应?生:大声斥责:“喂,你赶快滚出去!”(极其不耐烦的语气)师:当孩子们在花园玩耍时,巨人的花园草绿花红;当巨人训斥孩子时,巨人的花园冰雪覆盖。其实,冰雪覆盖的不是巨人的花园,而是巨人自私、冷酷的心。

2.运用寓言故事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儿童文学中的寓言故事通常通过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虚构一定的故事情节。寓言故事通常都会解释道理和揭示教训,小学生通过阅读寓言故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例如《陶罐与铁罐》的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许多年后,铁罐和陶罐各是什么样子?人们对它们各自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师:许多年后,铁罐和陶罐各是什么样子?人们对它们各自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生:许多年后铁罐已经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但是陶罐却和以前一样。人们视陶罐为珍宝,对它特别喜爱。师:通过这篇寓言,我们学到了什么?生:我们要做陶罐而不做铁罐。师:寓言是在告诉我们,任何人和事物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不能骄傲自满,要学会欣赏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

3.运用神话故事,对小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故事是将语言文字进行图像化,使得文字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进行带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抽象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句型句式。例如学习《开天辟地》一课,教师要巧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画面,将课文化作一个个画面,闭上眼睛进入那个远古的时代。师:“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师:“有一个叫的巨人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世界变得豁然开朗,好神奇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你所看到的画面完整地表达出来,说出你自己的感受。

4.总结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理解思想价值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于是,多元理解被老师们纷纷引入阅读教学实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教师顾此失彼,没有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统一起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不和谐的现象。

一、“价值取向”的来源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会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

二、“多元理解”的产生

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

三、“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多元理解”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展示个性。教学中,即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作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1.多元理解,切合文旨

切合文旨,是多元理解的灵魂。多元理解,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意文旨的认识,或使人物角色的形象更丰满,或使情感的体悟更深刻,或使思维的领域更宽广……多元理解不得远离文本,个性飞扬不得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是胡思乱想。

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末进行多元理解的拓展,“此时,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学生纷纷指责:“小鱼不应贪玩,以致被海浪冲上浅水洼;小鱼不应乱跑,要守纪律;小鱼不应离开妈妈独自乱闯;小鱼不应不听妈妈的话……”先且不说这种种“不应”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遗憾的是,课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而非小鱼,课文的主旨是赞赏小男孩“富有爱心,珍爱生命”的举动与精神,而非小鱼的种种“不守规矩”。这样的多元理解偏离了文旨,失去了意义。

2.多元理解,顺应文理

顺应文理,是多元理解的命脉。人有人脉人气,文有文理文气,文理要通达,文气要通畅。多元理解必须整体把握文理文气,不悖文理文气。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一位教师独具匠心,顺着“奚落”的线索,从角色的动作和神态入手,紧紧抓住表现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和表现铁罐的“谦虚、争辩”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品味感悟角色形象。

然而,关于陶罐,当学生纷纷说出“温和、温柔、亲切、针锋相对、有点伤心、心平气和、冷静、平静、苦口婆心”等词时,教师高兴地一味加以肯定。

对于铁罐步步升级蛮横无理的奚落,无论从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的过程看,还是从陶罐说话口气中的反问句和感叹句来看,陶罐一方面并非懦弱可欺和毫无原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和宽容的,“温柔、温和、亲切、针锋相对”等词显然不合文理文气,不合陶罐角色基调和情感发展变化。若用上“提高声调、有些不悦、严肃、责怪、正色、据理力争、语重心长、好言相劝”等似乎更为合适。

关于铁罐,当一些学生相继说出“有些生气、脑羞盛怒、满腔怒火、怒气冲天、忍无可忍、怒不可遏、火冒三丈,义愤填膺”时,教师同样大加赞赏。如果多元理解不顾褒贬,不分轻重,不顾语境,一味点头称是,不仅有悖文理文气,更可怕的是传播了谬误,造成学生是非不明。

3.多元理解,辨明主次

辨明主次,是多元理解的指针,不少作品涉及的角色形象,涉及的人物品格虽然是立体的、多维的、丰富的,但毕竟有主有次,多元理解教学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

像《西门豹治邺》一课,关于“你怎么评价西门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西门豹善于调查研究,从“摸清底细”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从他说“我也去送送新娘”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造福百姓的好官,从兴修水利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聪明的人,有的说是个不信鬼神的人,有的说是个很有计谋的人,有的说是个铲除恶势力有术的人……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大加赞赏,教学就此画上句号。

应该说,学生的理解均没有错,学生能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抽象如此的品格特点,反映了学生相当强的语文能力和广阔、深刻、灵活的思维。然而,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学过程仅止于此是很不到位的。试想,善调查、兴修水利等是西门豹的主要特点吗?是文章反映的主旨吗?显然,文章主要反映的是西门豹的不信迷信、驱邪除恶和过人谋略。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理解再多元,也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86-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逐步走进了语文课堂,融入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如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做课前小游戏,屏幕上播放着动态的图片,给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看着生动的图片,激发兴趣,接着又请学生模仿图片的表情,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升起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学部分又插入背景音乐,优美的旋律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情景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进入到课文中。当学生的情感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具体而真切的体验便油然而生了,学生的思绪跟随作者的思路一道驰骋,在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感知后,我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你从课文中学到什么,学生情动而词发,句句感情真挚,文词精彩。我又抓住时机问:"同学们,铁罐此时此刻听到陶罐这番话后会怎么想,又会说什么""知道我错了。""我不应该拿自己的长处来和你的短处来对比""……"我接着引导:"铁罐想给陶罐写一封信,那么他会说什么呢?"有的说:"向陶罐道歉。"有的说:"表明自己的态度。"我继续诱导:"请同学们动笔来写一写吧?"学生写好后,找两名学生来读一下信的内容。我抓住契机,再次出示大屏幕,屏幕中出现铁罐给陶罐写的信的内容。这时,学生带入情景,使课文生化,我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继续理解课文的主体。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很快融入到课文情景中,深深地感受到了铁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理解陶罐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领略了作者那炉火纯青的语言,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

2.淡化教学难点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情境;揣摩;表演;示范;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朗读教学对语感培养很重要。一堂好课应当优化朗读设计,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领悟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置身情境,引导、体味、表达

在情境中训练语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颜色、声音、动作所吸引,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音乐背景的渲染,让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兴致勃勃。学生在情境中边读边想,“寻言以明象”,脑海中迅速浮现文字符号所描绘的形象,和作者、文本心灵沟通,饱含兴趣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而教师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描述,吸引学生在情境中观察体味、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置身在新奇的情境中,观察、想象、思考、表达,受到情感熏陶,朗读热情久久持续,语感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教师用课件创设秋天的情境,带领学生畅游秋天的田野,欣赏黄叶飘,倾听蟋蟀叫,观察大雁飞。引导想象补白:“黄叶、蟋蟀、大雁,会对大树妈妈、阳台、白云说什么呢?”学生兴趣盎然,边观察边思考,一个学生说:“大树妈妈,感谢您的照顾,明年春天我会来看您。”另一个学生说:“阳台,谢谢你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还有的学生说:“白云,我一定会想你的,保重。”教师抓住时机:“谁能用朗读表达黄叶、蟋蟀、大雁此时此刻的心情呢?”置身于秋色中,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边读边想象离别的情景,美滋滋地读出形,读出语言文字的味。

二、揣摩比较,丰富个体感悟

朗读是学生不断品味语言,丰富个体感悟的过程。教师要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把朗读训练落实到实处。对于文章中关键词句,挖掘所蕴涵的意义,通过增删移换的手法,对文字进行反复揣摩、比较,凸显文字内在的韵味。“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析义理于精微之蕴”,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领略文章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生边读边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到意境的美和语言的美,产生情感共鸣,语感能力得以训练。

例如,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处精练的语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教师采用比较法呈现“梨树金黄,苹果红红,稻海金色,高粱火红”让学生自由读,思考喜欢哪一句?学生说“喜欢文中的句子,梨树会挂灯笼、高粱会举火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动词后问:“动词‘挂、露、翻、举’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让学生领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学生在展示读时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韵味。经过揣摩、比较、朗读、品悟语言,丰富个体感悟,学生语感得到培养。

三、角色表演,品味语言内涵

朗读的方式很多,有齐读、引读、轮读、跟读、表演读、赛读等,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的方式指导朗读训练。表演读利用小学生乐于表现的天性,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艺术化的表演、加工,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让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角色,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深切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内涵,促使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语言能力。

现行教材中很多中低年级课文贴近小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适合角色扮演。像《小蝌蚪找妈妈》《夏夜多美》此类内容有趣,角色对话多的文章,就比较适合角色表演读。如《陶罐和铁罐》一文,教师可先请学生自由读找出对话,引导抓住两者的神态、语气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充分品味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后,再请学生戴上头饰,用肢体语言边读边演,教师相机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把自己当作陶罐和铁罐,带着自己的情感,演绎两者说话的语气、口吻,读出陶罐的傲慢无礼,铁罐的谦虚而不软弱。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进入角色、品味语言,内化感悟,既激发兴趣,又读得入情入境,达到了训练语感的目的。

四、示范启发,化解疑点技巧

古人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的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较低,难以理解文章意思,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教师就应进行范读指导。范读传达教师的情感态度,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的情感与教师、与内容产生共鸣,文章的思想意义会更加形象。朗读是“口耳之学”,范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和语气的变化,能化解学生朗读时遇到的疑点、技巧。学生边听边品味、想象,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语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备课时教师反复读文本,读出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才能用浓烈的感彩感染学生。让学生边听边想,听出节奏速度、轻重缓急。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朗读,对于感情浓厚的文章读出情感变化,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悲痛处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爸爸“精通四国语言”和“为和平而倒下”部分,则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读;对于语言优美,感情浓郁,笔调活泼的文章则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气势去读。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学会朗读方法、技巧,朗读水平也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采取灵动有效的朗读策略,在疑点处示范启发,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语言的思想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奏响朗读教学的精彩乐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邓有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09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7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视频资料创设情景。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学生对“海底世界”非常感兴趣,但教材中介绍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的图片只有一小部分。带孩子到海洋水族馆去上现场课,组织不方便,有的条件也不允许。但是如果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一定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激发兴趣。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用幻灯片出示漓江山水的图片,然后再提问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突出重点。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多种性能的书写笔,方便了教师教学时对关键词句进行圈、点、画和一些简要的书写。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教学指导,又能示范如何进行边读边圈画或批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运用Flas演示可以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文中主要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留意过火烧云颜色的纷繁艳丽,与无穷变化。学生也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火烧云的颜色变换,还是形态的变化,很难在学生脑海中显现当时的情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老师在多媒体上用事先制作好的Flas演示火烧云的万千姿态,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思维,拓展视野

利用“按按按”互动技术反馈功能启发学生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空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想象,使学生迅速与作者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可设计是非题:陶罐和铁罐谁做的对?你认为陶罐和铁罐哪一个好?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用“按按按”功能及时反馈了答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了理由。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培养。不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手脑并用,让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认知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学生逻辑思维得以强化。

利用internet搜集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语文教材课本篇幅的限制,每篇课文除内容外,一般都比较简略,没有很多可以参考的资料。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科学知识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很有限,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料,使用快捷,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或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如教《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课时,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更多的关于香港的历史、过去,香港的繁华和风土人情等,课后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阅读能力

引言

童话是一种虚幻故事,它通过幻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叙述神奇曲折的故事,它生动浅显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因此,童话课对于小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童话课文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好童话故事,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1.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在进行童话教学时,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法,而童话的语言简单活泼明快、优美自然,很适合朗读。对于中段小学生来讲,朗读的侧重点是思考问题,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学着感悟,学会理性思考。朗读要达到读音准确、语言流利、带有感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感知童话课文中的用词、造句、布局,逐渐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比如范读、引读、齐读、领读、赛读、默读、同桌分角一边演,一边读。如在教《狮子和鹿》一课时,课文的第一、二段教师可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把鹿的惊喜读出来。第三、四段中对自己的角和腿有着赞美和抱怨的不同评价,这两种语气也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两个“多么”拉长,读出自我欣赏和赞美的情感;当读到“唉”“太细了”时,要把语调放低,语速放慢,将不满和抱怨的情绪读出来。在读第五、六段中的“忽然听到、猛一回头”这些词汇时,语速要快,把紧张、危急的气氛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仔细揣摩、体会,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扮演不同的角色边演边读,当学生沉浸在童话故事中时,自然就能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同时也能对故事的内容深刻理解。

2.多方面提出问题,锻炼思考能力

童话课文中有许多因素是未知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童话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提问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到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锻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比如在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巨人回来前后花园不同景致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花园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主动去深入地阅读课文,从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故事的内容更能深入地理解。再比如教《七颗钻石》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第一、二段,之后让学生思考,接下来学生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思考之后,可能就会提出“水罐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随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课文。通过教师的点拨,同w们的讨论,可以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先出示一个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去年的树》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针对这个课文题目都想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思考一会儿就会问“去年的树是什么样的?难道今年的树会和去年的树不同吗?它们会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在教师不断引导下,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当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故事时,不仅从中找到了答案,还能发现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3.评判不同角色,培养美好情感

童话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让小学生从中懂得什么是善恶、美丑、对错,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培养小学生具有美好的情感。在进行童话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对童话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评判,帮助小学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美丑。引导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明白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各自的价值,如教《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可让一组学生扮演陶罐,另一组学生扮演铁罐,再让两组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体会两种罐子不同的价值,让学生深刻理解陶罐的外观美和铁罐的实用价值。也可以让学生扮作是两只罐子的朋友,和罐子进行沟通和对话,体会童话故事中主人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给学生讲事物的命运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道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想象复述,开发思维、锻炼语言能力

童话课文中的语言非常生动优美、浅显规范意义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复述童话故事,开发思维、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中段学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而具有幻想色彩的童话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让学生想象课文的场景、角色、语言、自己所喜欢的形象,然后让学生通过简单、详细和创造性不同的复述方式,把童话故事复述出来。如《七颗钻石》一课,教师提问学生进行想象“小姑娘找水累倒睡着了,她会做什么样的梦呢?”学生复述想象创造的故事,通过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语言鉴赏能力。

结语

童话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在小学童话课文教学中,既要重视童话本身的文学性,又要关注它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童话使小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让童话引导着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评判观,从而使小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单燕萍.对小学语文开展童话创新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4;14:42~43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生活气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82

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掘出这些课文中的艺术细胞,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要做的,同时这也是提升语文课堂艺术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工具充分地利用起来,帮助学生从各方面来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鉴赏力和自身的素质水平需要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和熏陶。

有一些心理学家对于学习的研究发现,和生活联系紧密的事情往往是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学习需要和生活进行联系,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产生兴趣,才能够继续的深入学习。那么如何的将生活和教学进行联系呢?其实,小学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表面和生活联系性不大,可是实际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建立联系,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就给长期的审美教育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学生普遍都处于空白期,也就是说老师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收什么。这一方面方便了教师灌输良好的审美信息,另一方面让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很大,这个时候如果传授了错误的信息,将来就很难纠正过来了。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于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制造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置于这个情境之中,再来理解,就容易很多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也是这个道理。“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多媒体就是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学生学习时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就可以在课件中载入一段越剧《红楼梦》的录像,以戏剧中富有表现力的唱词,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人物的处境和人物的心境。小学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时段,小学生比幼儿园时期成熟,但是“三观”又还没完全形成,这个时候对其进行审美教育无外乎是最好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育已经走入了各大院校,若能将多媒体的优势合理发挥,将会对教学质量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不同课型、题材的文章去搜集合适的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材料,然后根据课堂内容的安排设计教学过程,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其中,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的是黑板和教材给学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效率不高。而多媒体融声音、图像、视频等资源为一体,能化抽象为直观,变静止为生动,很好地符合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认识多媒体作用,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大小了坚实基础。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教师以讲授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而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习效率会有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学习兴趣的影响,而小学的学习兴趣又以间接兴趣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摆脱单刀直入的导入方式,而借助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的语文知识为直观认识,让学生从生活过渡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为知识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如在《鲸》(第九册)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单凭文字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而借助多媒体呈现鲸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观察中进入文本阅读,辅以问题,学生的认知面得到了拓展,观看中了解了更多关于鲸的知识,阅读也就更轻松了。再如在《月光曲》(第十册)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学生欣赏后让学生抒发感慨,顺势引入盲姑娘,从而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阅读中,同时也为阅读中的联想奠定了基础。

当然,对小学生而言,生字词的识记也是重点,借助多媒体来导入新课,在新课中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认识生字词也有积极作用。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五册)的教学中认识“雀”字,教师以课件来呈现“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并用红色突出,学生很好地识记住了该生字。

二、借助多媒体引导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合作探究方式来组织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师呈现问题的方式多以板书形式进行,这不仅占用课堂时间,还会因为板书效果而影响学生的探究效果。而借助多媒体不仅可快速呈现问题,学生讨论后教师也可清晰而快速地呈现问题答案,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导入新课后学生阅读,以多媒体呈现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交流,教师再总结。如在《飞夺泸定桥》(第十册)的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后提出问题“北上红军过大渡河为什么非从沪定桥走不可?”然后学生自主阅读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勾画出句子“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崇山峻岭”,辅以图片,投影中呈现“只有”和“唯一”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没有其它道路可走,只有夺下泸定桥才能继续北上。又如在《夜莺的歌声》(第十册)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再呈现答案“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让学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不光是阅读教学中,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也可采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在写景作文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景物后,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理清思路后再写作也可收到不错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突出重点,促进知识构建

要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还需在课堂中突出重点,让学生把握住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同时要巧妙地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突破难点,这样才会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充分借助多媒体的视听功能,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去学习。

如在《燕子》(第三册)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本课时的重难点,教学中为让学生体会燕子“活泼、可爱、机灵”的特点,教师先播放一段燕子飞行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再如在《陶罐和铁罐》(第五册)的教学中,为让学生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骄傲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教师以Flas形式来呈现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然后再引导学生分角色对话,对话中体会,分析,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明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作用,合理、适度、科学的采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知识构建,培养学生技能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曹云.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