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的古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3:45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1

唐代:韩愈

天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释义: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2、《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释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3、《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释义: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释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5、《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释义: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6、《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释义: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7、《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释义: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8、《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释义: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读诗,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让我背”变成“我要背”呢?在教学中,我原先采用的做法是老师推荐古诗,每天早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到笔记本上。后来发现,这样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学生不抄,更不用说吟诵了。于是,我便调整了策略,采用让学生人人参与,都当小老师的方法,在黑板上开辟一小块专栏,取名“今日背诵”,每天早晨,由一名学生将他推荐的古诗抄上去。学生为能当好这一天的小老师感到高兴:有的学生为了把字写好,早早就练习写粉笔字;有的学生轮到抄写时,将小专栏设计得很漂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也体会到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尊重别人”。少数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也变得认真了,笔记本上记下了一首首古诗,并能按时背诵。

对于每天抄写的古诗,起先规定的范围是“小学生必背古诗”,然后,学生根据情况也可以适当增加,一般每天一首,但是要归类背诵。如学完描写春景的古诗《春日偶成》和《江南春》后,一段时间都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描写“春景”的古诗,依此类推,再来背诵描写“夏天、秋天、冬天”的古诗。如果学完“送别诗”,就要求学生搜集背诵“送e诗”。此外,还有“思乡诗”“爱国诗”“边塞诗”……这样,学生就要根据内容先去搜集查找,而且自己必须先了解作者,弄懂诗意,然后推荐给大家,还要给大家作简单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当一次小老师,让自己得到了自主搜集处理信息和言说表达能力的锻炼,背诗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课内外结合,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

古诗内涵很丰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古诗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吟诵中体味、感悟诗的韵律,领略古诗语言的音韵美;通过理解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例如:教学《池上》和《小儿垂钓》时,我抓住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写小孩子的诗。先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每一首诗都抓住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如《池上》中抓住“偷”字,《小儿垂钓》中抓住“遥招手”一词,让学生给它们换词,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体会诗人在语言上的锤炼,追求语言的艺术境界,感受古诗描写孩子的天真、活泼。最后,再次引导学生吟诵时,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仅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在想象中还能让他们体味到古诗文语言的美。

课内得法,益于课外。学生学会了品读古诗的方法,课外积累背诵起古诗来,就会有章可循。学生拿到一首古诗,首先,也会先读几遍;然后,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弄懂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诗句,要求学生勤于查阅工具书,或以“能者为师”,虚心求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了诗意,学生积累吟诵起来自然就想象到了诗中描绘的画面。如学生吟诵了描写小孩子的古诗《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后,交流时,学生都体会到诗中所写儿童的活泼、可爱。

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读诗的成果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3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渊源,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且经久而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滋养和熏陶,奠定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读经典,学作文”正是根据古诗文的这些特点,结合当前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着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将诵读古诗文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古诗文作为材料提供给学生做作文练笔的材料;运用古诗文的写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作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新大纲中明确的指出的:“语言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其用意也在于此。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范文。诗作中诗人所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可以说现在写文章所运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诗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认真摸索古诗文的写作运用规律,归纳古诗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限于本人的阅历有限,还未见过相关内容的文章,加之古诗文的内涵的博大精深,不敢妄言,只能罗列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古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我们将这种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归纳为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之一――景物衬托法。

2.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作者在这通过梦境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我们将这种写法归纳为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之二――梦境展示法。

3.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的是由于安史之乱漂泊在外的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把这种通过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归纳为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之三――动作暗示法。

4.古诗《咏鹅》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绘了鹅的形体,从“曲颈”到“白毛”再到“红掌”,抓住了部位的鲜艳色彩“白毛”“红掌”,还有神态动作“歌”“浮”“拨”,把鹅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十分可爱,是一则描写小动物外形的很好的范文。通过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与规律是“按顺序,抓特点”写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4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经》;女性美学

美学的表现形式多样,传统美学主要的传播方式为诗词歌赋,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人物情感和内涵。《诗经》在女性美学的探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描写女性的诗篇在总诗篇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本文针对古代文学《诗经》中渗透的女性美学展开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诗经》的基本内涵

《诗经》的主要整理者是孔子,春秋末期,《诗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诗经》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风,第二部分是雅,第三部分是颂,其中雅又有大雅(31首)和小雅(74首)之分,颂又可进一步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主要用作各自朝代祭祀乐歌。作品中不仅颂赞了真善美,而且批判了传统陋习。除此之外,《诗经》记录了商周时期较多的民俗活动、民间传说以及重大事件,其史料价值较高[1]。

二、古代文学《诗经》中女性美学分析

(一)外在美

1.容貌美。《诗经》中针对女性容貌展开描写的篇章较少,大多是利用衬托手法对女性容貌进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女性容貌的典范诗篇是《卫风・硕人》,描写女性容貌的诗句主要有“肤如凝脂”、“齿如瓠犀”、“美目盼兮”,意思分别是:女性皮肤犹如玉脂、牙齿犹如瓠瓜籽般整齐、眼睛明亮。庄姜夫人被如此比喻之后,其庄重典雅的女性形象被完美彰显。其中《周南・桃夭》是对女性容貌进行侧面描写的诗篇,每章诗句都以“桃之夭夭”开头,间接描述了新娘的娇美容貌。

2.形态美。《诗经》中不同诗篇对女性形态美的描述不尽相同,《卫风・硕人》用三部分描写庄姜的形态之美,从她的出身、自身资质、出家盛况等方面能够看出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从“硕人其颀”这一诗句中可以看出,古代女性以身材健硕为美。《陈风・月出》对女性形态的描述与《卫风・硕人》中的描述具有差异性,“舒窈纠兮”、“舒夭绍兮”等诗句描述了女性体态具有轻盈性的特点,古代将优雅窈窕视为女性形态美[2]。

(二)内在美

1.勤俭持家。《周南・葛覃》中“施于中谷”、“维叶萋萋”、“维叶莫莫”、“薄浣我衣”、“归宁父母”等关键诗句的大致意思是:由于新媳妇过于思念父母,为了能够早日回到娘家,仍坚持做好本质工作,积极主动的做着换洗工作。诗中全面塑造了勤劳、孝顺的女性形象。《大雅・思齐》中周姜、太姒、大任这三位女性是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她们不仅能够在国事上贡献力量,而且能够在家庭中照顾好子女,井然有序的处理家庭内部事务。

2.热爱劳动。《诗经》中较多诗篇的诗名含有“采”字,初中语文课本中学过《采薇》,除此之外还有《采苓》、《采绿》、《采葛》等,这其中有的是药材,有的是食物,还有的是原料和染料。古代妇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采摘完成后,还有对采摘来的物品进行加工,进而满足实际生活需要。例如,《郑风・缁衣》中,主要讲述了妻子为丈夫亲手做衣服一事。又如《魏风・葛屦》中,讲述了农村妇女为了维持生计,在忽视丈夫鞋子的情况下,坚持为贵族家庭做鞋和衣服。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女性劳动美只能在贫困妇女中体现,社会上流人士的女性是不需要劳动的。

(三)情感美

1.被弃之女。《诗经》中描写被弃之女的诗篇较多,其中典范诗篇是《卫风・氓》,女主人公对狠心丈夫进行无情揭露,并向旁观者倾V自身的婚姻状况。《邶风・日月》中主要讲女主人公不理解丈夫的薄情,女性只能被动接受事实,却没有主动摆脱命运的勇气。由此可见,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同时,也证明了女性与男性间的依附关系。

2.追爱之女。《诗经》中虽然描述女性追求爱情的诗篇较多,但是不同诗篇中女性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较为直接、勇敢,有的较为间接、含蓄。《邶风・静女》中,从“爱而不见”、“彤管有炜”等诗句中能够看出,女性在爱情面前是积极主动的,这与以往传统的爱情思想不同,女性为了爱情能够大胆追求。《郑风・子衿》中,从“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等诗句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诗篇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含蓄、委婉的,本诗采用倒序以及比兴等手法描述女性情感,主人公将心仪对象的衣饰作为思念寄托,等待爱情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澎湃,进而塑造了娇羞、婉约的女子形象[3]。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诗经》中有关女性美学的描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和借鉴意义。《诗经》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经典文学作品,主要原因是《诗经》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对于读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诗经》篇章中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体态、外表以及内心情感等进行了细致描述,进而有利于我们掌握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地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马晶莹.对古代文学《诗经》中女性美学探讨[J].金田,2013,03:64-65.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5

关键词: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接触事物的面比较狭小,在古诗词的学习尤其是在掌握诗词意境,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方面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全面展开”式的详细讲解古诗词,学生们似懂非懂,而“浅尝辄止”式的教学却不能让学生深入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教学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把握好诗词“深入”与“浅出”的结合,既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又掌握学习诗词的一般规律。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古诗词与现代白话差别较大,古典诗词字数有限而意境无穷,教师更应该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古诗词。一般地说要遵循这样一个教学顺序,介绍写作背景、品读重要词句、体会诗意词境。

一、写作背景教学是诗词教学的基础。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是作者进行创作灵感的源泉,写作背景的介绍是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文章因情而发,因时而感。如果不对作者那时那地的情感进行剖析,一味地就诗讲诗,那对于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是比较苍白的。[1]因此,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了解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掌握作者意图,读懂诗词内容,了解诗词情感。比如在教师讲解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时候,就先对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的历史进行讲解,再简要介绍敕勒这个游牧民族的迁徙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远辽阔的意境,以及游牧民族对美丽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除了对时代背景要进行了解外,该应该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比如李白和杜甫,即“诗仙”和“诗圣”,虽然他们同处于同一时代,而且也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但是他们的人生际遇不同,因而创作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李白尚武轻儒,仗剑任侠,喜欢游历山水,因而他的诗词自由奔放,气势宏大,极具浪漫主义思想;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深受儒家影响,有宏图伟志,却一生穷困,因此诗词重视写实,描写人间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的作品都是小学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采用夸张手法气势宏大,杜甫《绝句》、《枫桥夜泊》等更侧重眼前实景的描绘,进行如实写照。学生掌握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二、重要词句品读是诗词教学的关键。古诗词的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对文中的重要词句的掌握,这些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者“名句”,是整首诗词的“传神之笔”,是诗词“灵魂”所在,有时候“诗眼”和“名句”掌握了,整首诗学生就理解了。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一个老翁在风雪寒江独自垂钓的形象,“独”字为诗眼,独钓与孤舟在“鸟飞绝”和“人踪灭”的环境里,非常突兀,表达了他虽受贬黜但是依然傲岸不群的精神。再如我们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阐述诗人思恋家的思想时,可以着重讲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尤其是重点突出诗眼“绿”字,融情于景把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春天百草重生、生机盎然的景象,再写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表达思念家园的感情,过度自然、情景交融。还有王之涣《登鹳雀楼》,重点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作者向上进取的精神;苏轼《题西林壁》,重点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名句,表达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不同见解的哲理。学生掌握了古诗词重要词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能够增进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三、体会诗意词境是诗词教学的目的。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6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夸张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7

[关键词]诗歌鉴赏诗中信息特殊意象常用典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05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诗歌鉴赏恰恰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但是在高考中,不少考生因为缺乏最基本的鉴赏方法与鉴赏能力,所以在答题中失分严重。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呢?通过多年对高三语文复习不同方法与效果的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把握诗中的信息

古代诗歌中的信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进行阅读鉴赏时首先要注意利用好这些有用信息。

显性信息经常出现在诗词的题目或加注的注释中。题目中的信息常常能够提示诗词的类别和思想内容。如《于易水送人》,据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当年荆轲易水壮别的场面,诗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也就容易理解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起。有时考题会给考生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杜甫历经战乱,暂居成都草堂,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读过诗后的注释就可以发现:忧国忧民的老诗人在战乱中好不容易安下家来,内心终归是有一丝安适与喜悦的。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因而寻找这些有用的隐含信息就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整体阅读能力。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莲子”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捕捉到“莲子”的信息:“莲子”即“怜子”,此处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谐音双关,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思念和爱情。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些有用信息,那么解答起这道题来就不会大伤脑筋了。

二、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

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注重含蓄,聪明的诗人就创造出一个甚至一群意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掌握一些特殊的诗歌意象及其相对固定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主旨和情感内容。如“月”象征乡思,“柳”象征离别,“菊”象征高洁,“落日”“西风”象征失意,“孤月”“残云”象征孤独,“香草美人”象征忠臣贤良、道德理想等等。如果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固定意义的特殊意象时,可以优先考虑把它作为首要的鉴赏方向。

三、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用典是古诗词中极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有着含蓄委婉、引人联想的表达效果。典故的含义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在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可以从典故意义入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自己多年前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颂刘裕北伐时的英雄气概。借而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苟且求和的行径,表达诗人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

当然,从典故入手去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前提是能说出典故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

四、从景物描写中体味意境

古典诗词一般情况下离不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这些自然景物常常带着诗人的主观感彩,而有联系的几个景物形象就组合成为特定的意境。因此,要体味一首诗词的深邃意境,可从诗词中的自然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贺铸的《忆秦娥》描写凄清的意境,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种意境是通过词中的“三更月”、“梨花雪”、“杜鹃”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词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自然景物来分析。

五、学会赏析抒情句

描写和抒情是古诗词经常采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如要分析郑思肖的《寒菊》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第三句“宁可枝头抱香死”,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六、注意蕴含理趣的诗句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8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润泽学生心灵

山水田园诗指的是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山川景物、自然风情等内容寄予作者的情思,这类诗歌常常采用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感情。高中语文教材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维的《山居秋暝》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教学上述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运用二度创作的方式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旖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借此品鉴作者在诗中寄予的美好情怀,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并将这首诗与历代咏秋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很快就陶醉在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南国秋天湘江橘子洲头如诗如画般壮美景色的欣赏之中,很快就不仅深刻感悟到这首诗中描绘的南国秋天风光之非常优美,而且更深刻地体味到诗歌中体现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注国家命运、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更美。可见,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词,学生很快就自觉地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充满着浓浓秋意的南国湘江橘子洲头与作者一同欣赏起了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景色,并对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雄伟气魄产生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并由此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立足为构建中国“美丽之梦”而奋发读书的豪情壮志。

二、鉴赏边塞诗,陶冶学生情操

边塞诗以军旅生活为题材、或描写边塞苦寒的环境、或描写边塞壮美的风光、或抒发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豪情、或表现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或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或揭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政策等之诗歌。鉴于此,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杨炯的《从军行》等都属于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之范畴。教学上述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品鉴和学习先人爱国爱民、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崇高美德,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等高尚情操。

如教学高适的《燕歌行》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吟咏、整体感受这首诗雄浑悲壮之感情基调后,学生很快就被诗歌中所描写的盛唐将士慷慨应征、不畏寒苦、浴血奋战、以身报国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并对诗中所描述的主将腐败轻敌、全体边防战士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朝廷选用良将带兵作战的强烈呼吁等表现出深深叹惋之情,纷纷表示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和平使者,决不让高适《燕歌行》中所描写的边塞的萧杀荒凉、战场的肃杀阴森、战斗的激烈残酷等历史悲剧重演。通过鉴赏高适的《燕歌行》,同学们不仅被远古盛唐时期一声声雄浑的军号吹得热血沸腾,并合着诗人们唱出的时代的最强音,在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领略到了盛唐边塞诗的魅力,还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报效家国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鉴赏送别诗,完善学生人格

送别诗多是以亲友惜别时的对对方的叮咛、赞颂、牵挂、或依依惜别、或别后的思念等为题材的诗歌。鉴于此,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都是流传千古的送别名篇。教学上述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到诗歌中描写的美丽景观,更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味古人在送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抑或缠绵抑或牵挂抑或豪迈等的思想感情,从而借此培养学生诚恳待人、珍惜友情、珍爱朋友等美好情操,继而完善学生的美好人格。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古诗沉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文化。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肯定和指出古诗词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情境。通过朗读、想象、理解并感受作者在诗词中丰富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有效的进行古诗授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发出:

一、引导课堂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时,激发学习欲望、引导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课堂、井然有序的教学过程,是教学进行的良好开端。古诗词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背景”,每一首诗词都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小学生的天性是爱听故事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先把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与社会环境向学生进行讲述。由此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悯农》二首为例:诗人李绅委婉而深刻的揭露了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果实的罪恶行为。描绘出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场景,宣导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用“一粒粟”与“万颗子”描写五谷丰登的事实,随后又用“犹饿死”描写农夫得不到劳动果实而饿死的惨状。通过急切悲愤的浓厚艺术感染力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二、反复诵读感受古诗魅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诵读可以支撑整个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古诗诵读时,不应空洞的读,而应读出诗的旋律。课前要做到对古诗反复诵读,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通过诗句中丰富的隐性内涵,形成一种感染力。以和谐的音韵、形神兼备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心灵的触动。

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对诗词的主题、思想、情感等由模糊到清晰的品味过程,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进行读诗训练,通过读准字音、反复吟诵、对作品基调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的处理为诗词本身创造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应循序渐进,不仅仅是把诗背熟,还要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具体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感受。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对诗词进行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注重节奏与音律,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把握住诗歌的整体基调,让学生在第一次阅读古诗的过程中对古诗情感意境有所感受。

第二阶段,反复诵读。教师通过讲读诗词历史背景、作者写作风格。设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诗词意境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与分析讨论相结合。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感情,情感明快的,语调轻松、节奏较快。感情悲愤的,语调低沉、节奏缓慢。反复的诵读可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到第三阶段,教师可指引学生品味诗句。对流传广泛的词句进行品读,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给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情境,感受到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通过引导领悟诗人情感

古诗是诗人思想与精神的寄托。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理想,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情感,诗人在描写景与物时都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对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性格、诗词风格做详细的讲解。通过对诗人生平解读,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诗中的情感,深入作者内心,与文章产生共鸣。并对该诗人的一系列诗词推此即彼,更有效的进行古诗学习。

情感共鸣是缩短学生与诗人距离的纽带。以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此诗为白居易十六岁应考时的习作。这首传诵千古的诗,以物抒情,以春草比喻友谊。春草发芽时,是思念亲人的时刻,青草年年长,思念也随之逐年加深,大火烧不尽野草,空间阻隔不了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诗人寓情感于荒草,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之时依依惜别之情。还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为学生描绘出一幅野草枯荣,火烧不尽的生命颂歌,又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以石灰为比喻,托物言志。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这种情感的传递更容易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

四、发挥想挥力

古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炼,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要为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阅读诗词,走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以《咏柳》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裁”与“剪刀”两个词,展开丰富联想。领略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出细叶,这无穷意境带来的深刻感受,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五、实际运用于写作中

学习古诗不仅是学习悠久的传统文化,更应对书写创作起到润色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积累学生诗词量,在日后的写作中能运用所学诗句。例如:描写游子思念之情时可以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春天到来时,所有花如一夜盛开,会自然联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通过诗词的积累为小学生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古诗做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古诗与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琅琅的读书声中,体会古诗的意境。让学生自主想象,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得到能力与素质的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戎启美.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古诗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篇10

到了初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20首古诗词,他们虽然能熟练地背诵,但一提到诗歌鉴赏,他们总会不寒而栗。其实,学生的担忧和害怕来源于他们对考点的误解。他们总觉得考试的内容一定要记住标准的答案。因此,在复习阶段,将120首古诗词转化成一个有章可循的复习系统,能让复习效果事半功倍,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将他们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真正的鉴赏能力。根据近几年的中考题目,笔者将古代诗词曲复习策略定为一下四个步骤:

一、掌握概括景物的特点的方法,并通过景物描写的关键词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往往也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也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要把握景物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清幽、凄冷等特点,感受它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氛围。比如说在复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时候,先让学生学会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水面初平、云脚低、早莺、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学生就不难归纳出这是一首描绘钱塘湖早春明媚景色的诗歌。而尾联中的“最爱”,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这样,学生就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根据景物特点来体会诗歌感情的方法:描绘景物(时、地)+特点形容词+表达情感(抓关键词)。

二、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景物,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歌,不仅是一个背诵过程,更是一个鉴赏过程。如果学生能把诗歌倒背如流,却不懂诗歌描绘的美好意境,这样的诗歌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让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诗句,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感情内涵的理解,更是一种写作能力的积累。比如,在复习赵师秀的《约客》时,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学生自然会利用书本上的注释去描述此诗句,这样就会对诗中词语的含义理解有了形象的把握。学生一开始可能只会平淡地把诗句内容翻译成现代文,因而对诗歌蕴含的情感也不会有进一步的把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为诗句添砖加瓦,这样,学生慢慢就会明白,为什么诗人能清晰地听到雨声与蛙声,因为周围一片寂静,而他也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百无聊赖。最后,教师再提示学生运用规律去描写诗歌画面:1.立足原句;2.合理想象情景;3.写顺、写美。

三、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体会炼字的妙处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些炼出了情炼出了意的字往往就是诗词的情意关键。在复习诗歌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每一首诗或名句的关键字词。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又如“峰峦如聚”,“聚”是“聚集”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在群山包围之中,突出其地势险要,从而引出下文的怀古之情。经过几个典型例句的训练,可以归纳总结出炼字的基本方法:释含义+修辞+表达效果(景物特点)。

四、掌握赏析名句的方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古代诗歌名句是诗歌中含金量极高的句子,赏析古诗名句是诗歌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从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诗歌的意象、家创作风格等角度,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但到总复习时期,学生就不能靠死记硬背,必须懂得赏析名句的基本方法才能在中考中出奇制胜。有了以上三个复习步骤作为基础,再向他们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见修辞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借代、夸张、反复、双关、互文等;表现手法:对比、用典、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比兴、白描、动静结合、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等。比如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先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然后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最后结合作者的处境,总结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写西北奇寒的自然环境中联想到春光明媚,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积累,就能归纳出赏析诗歌名句的基本方法:描述诗句+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等)+诗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