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4:22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1

【关键词】字本位汉字思维方式理据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2-01

一、字本位理论的“字”

1.字本位理论概述与对外汉字教学

字本位理论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徐通锵先生的《语言论》,它是以“字”作为汉语基本单位的语言研究思路,它认为“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单位,是汉语语音、语义、语汇、句法等各平面的交汇点。同时,字本为理论关注汉字中所反映的汉民族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近年来,字本位理论成为了对外汉字教学热的引爆点。它的一系列关于汉字的研究成果重在弥补以往教学法的不足,克服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

2.字本位理论中“字”的相关问题

(1)汉字与汉语

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索绪尔语言理论认为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表现语言。但同时索绪尔也指出:“对于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Saussure1916:27)现代的汉语语言学在接受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时,却忽视了它的适用范围。潘文国指出:“凡是自源文字都是表意的,凡是他源文字都是表音的。”他进一步解释:“……由于自源文字都是表意文字,文字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就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必然的理据。”(潘文国,2002:91)汉字是据义造形的文字,并不只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与汉语一样,都是汉民族认知和表述世界的方式。所以,无论在汉语研究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不能把汉字当作汉语的附庸,都必须摒除“印欧语眼光”,重新审视汉字、汉字的地位与汉字本身的系统性,这样才是抓住了汉语学习的关键。

(2)汉字的特点

①汉字的表意性与理据性

表意是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而区别于拼音文字的最大特点。汉字从视觉上就能传达意义,使文字所承载的意义通过眼睛,直接为人所理解。汉字来源于文字画,它的理据性在文字产生初级阶段是相当直接的,就在现代的汉字中,这种理据也没有磨灭,汉字字形的表意功能仍是很明显的。汉字的理据性来源于汉字形音义的三维一体性。汉字的理据也就体现在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联系上。许慎在《说文》中提出“六书”理论,阐释了汉字的构成及变化规律,是汉字理据性的证明。

②汉字的非线性

a汉字字形的非线性汉字的形体区别性强,以方块结构为单位,以图形进行编码。汉字采用方块形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实现“以形示义”的必要手段。由于汉字是形、音、义大量信息浓缩成的一个个方块,无论是从形体上还是运用上,汉字的独立性和自由性都很强。

B汉字在汉语系统中的非线性地位汉字在汉语系统中是一个非线性的单位,它可以辐射到整个汉语系统。汉字不仅仅是基本结构单位,而且是各种语言现象的交汇点,在汉语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汉语研究的枢纽。汉字所承载的信息量大,是造成汉字难学的一个客观原因。但学习汉字就是学习汉语,一门语言的学习,需要掌握的信息量和规则是一定的,因此,我们以字为本来学习和研究汉语,也必将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字本位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

1.教材的选字

教材的选字应与汉字的理据性密切相关。汉字的学习,需要根据它的理据性进行,传统的六书理论为我们汉字理据教学提供了依据。所以,合理的学习过程应考虑汉字理据的层次性,遵循由“理据直接”的汉字开始逐渐过渡到“理据间接”的汉字。

从六书的角度讲,从“象形”到“指事”到“会意”再到“形声”,确实符合由显性到隐性,理据从单一到叠加的过程(王骏,2006)。在汉字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要结合常用字,尽量做到从理据直接的常用字到理据间接的常用字。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不同造字法的理据特点进行教学,应仔细斟酌“随文识‘字’”的顺序和数量。

2.汉字特点的总体介绍

对于从未接触汉字、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在他们眼中就是一幅幅神秘的图画或者是线条的堆积的符号。很多学生由于对汉字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只是盲目的描画汉字,这些画出来的“字”往往十分杂乱,大大阻碍了汉字学习的效率。我们认为在详细教授汉字之前,应向留学生概括介绍有关汉字的理论,主要包括汉字性质,汉字的造字方法,音韵特点等等,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而是让他们对汉字的概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把握,以便提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悟和感知能力。

3.汉字的语义功能二重性

汉字是具有生成能力的。“字”的生成能力就是一个字能否与另一个字相组合,生成表达一个概念的字组(徐通锵,2005:137)。徐通锵先生在《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一书中将字的语义功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字本身的概念意义,又称之为语汇意义;另一方面的意义体现在字组中,就是字与字的在相互结构关系中的意义,徐先生将之称为语汇-语法意义,这种语义特征既与概念意义有关,又与字与字结构关系相联系,这也可以称为汉字的语法功能。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汉字的语法意义鲜有提及,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举例来说明:学习了“牛”字,可以让学生来造字组,可有:母牛、牛角、奶牛、黑牛、野牛、牛奶、牛背、牛棚等等。我们将这些字组进行如下归类:

向心:母牛奶牛黑牛野牛

离心:牛奶牛背牛棚牛角

在向心字组中,其语义都为牛,只是区别它们的种类,色状等特点;而离心字组中,语义都是与牛有关的物件,而不指牛。通过向心、离心模式的对比,留学生对“牛”字的使用(即语法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对与“牛”搭配的字也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或是即使有生字,也可以大致猜出一些字组的意义。而且,用这种模式,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意味着可以生成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新字组,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

余论

字本位理论立足于汉语的传统,将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来研究汉语,给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强大的理论依据。字本位理论的汉字教学,从汉字出发,逐渐让学生熟悉汉语社团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汉语的能力,是一条适合汉语特点的教学路线。

参考文献:

[1]戴汝潜2009.汉字决定论[J]. 汉字文化2009年第2期(总第88期)

[2]吕必松等2007.组合汉语知识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李大遂2003.简明实用汉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潘文国2008.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5]潘文国2002.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王骏2006.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

[7]万业馨2009.略论汉字教学的总体设计[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8]徐通锵2008.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徐通锵2005.语言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0]张朋朋2004.谈文字的本质[J].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

[11]张朋朋2005.谈“字本位”的内涵[J]. 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2

【关键词】汉字;汉字教学;对外汉字教学

一、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自1958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对外汉语教学”既指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也指现在风靡全世界的汉语教学,同时也包括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对外汉字教学”是仿造“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称,卞觉非(1999)认为“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让目的语为汉语的学生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它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汉字文化教学不是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任务。其根本目的是讲清汉字的音、形、义,帮助学生读写汉字,学习和掌握汉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公认的教学难点。汉字作为汉语的记录载体和符号,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及汉文化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新的认识,并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全面认识,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基础。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对其进行了分类综述,以期总结成果、展望未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外汉字教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

1.对外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性的理论探讨

原北京语言学院(现改名为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两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先生(1999)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出发,提出“建立书面语言教学系统是改革汉字和汉语教学的当务之急”和“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更加明确地从理论上确立了汉字教学的重要地位,为以汉字教学为基础的书面语言教学建立独立的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

胡文华在其著作《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一书中,从古到今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汉字如何体现汉语的需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2.对外汉字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对外汉字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始于20世纪后期。上世纪70年代,有关学者就进行过题名为“直接用汉字教语音和汉字教学提前”的实验,这些实验初步证明“一开始就教汉字和直接用汉字教语音是可能的”(吕必松,1990年)。这项实验应该是关于我国对外汉字教学的最早探索,它的意义在于对后来学界关于“单独开设汉字课”提法提供了启发。最近几年,学者们就“单独开设汉字课,使用专门的对外汉字教学教材”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汉字教学的理论系统也逐步完善起来。然而最早为对外汉字教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是吕必松先生。他在其著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出了有关汉字教学的基本准则和方法。这些准则和方法至今仍对教学和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文华在其著作《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汉字教学的理念。

(1)要充分考虑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以及汉字本身特点。具体有以下几层意思:

①厘清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对汉字教学理念的形成尤为重要。她认为汉字与汉语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我们现在用的《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这些字典的存在,证明汉字不是单纯的记录符号,是词典无法替代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书面语教学,汉字的教学应该首当其冲。②熟悉汉字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能使汉字教学抓住要害。汉字最大的特点是字形以表意为主。在进行汉字字形认知时,往往要以部件为主,因为部件蕴含着一定的汉字音义信息,并且部件对汉字构形层次的分析十分重要。

(2)要分析和总结学生学习汉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学生很难掌握汉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结合得太紧密了,学生如果理解了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种种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就已经了解了汉语思维方式的一些特点,了解了汉语书面语中语素或单音词的一些特点。

3.对外汉字教学原则和方法的理论探讨

(1)重视对外汉字教学的层次性。潘先军(2005)认为“对外汉字教学具有层次性,认识到了这种层次性并依据不同的层次的特点开展教学,融不同理论流派、多类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实用的汉字教学,达到汉字不再成为汉语学习拦路虎的良好效果”。

(2)重视汉字的理据性。李宝贵(2005)认为汉字具有理据性,汉字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之间的联系。比如“森”,是由三个“木”组成的,用它代表“树多”的意思。“湖”两个偏旁,一个表义,一个表音。这样的字都体现出了汉字的理据性。“依照汉字的理据性去教学,特别是利用汉字中大量的形声字义、音提示去认知、理解、记忆汉字,是很好的办法。”

4.郭圣林和梁社会(2006)认为对外汉字教学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针对汉文化圈和非汉文化圈的留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这个原则体现为在汉字教学中从独体字到合体字,从笔画笔顺、部件到整字,从象形字、指事字到会意字、形声字,从最常用字、次常用字到不常用字的顺序逐渐展开施教。

(3)“音义结合,形成系统”。由于汉字中大部分是汉字,在教学形声字时,有意识地将同形符的汉字系联到一起,可以充分展现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字学意义的偏旁、部首。

三、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探讨

对外汉字教学最根本的落脚点是“教”和“学”。因此,对于具体教学实践中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1.从形体入手加强对外汉字教学

尤浩杰(2003)利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通过实验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认为“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对高频汉字的加工只经历笔画和整字两个层次,对低频汉字的加工则经历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层次,且他们的加工方式主要是序列加工而非平行加工;汉字的独体、包围、横向、纵向四种结构类型中,横向结构是学习者最难掌握的一种结构类型”。由此提出了关于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汉字学习分阶段假设。

兰碧仙(2010)认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现代汉字的结构类型,要重点讲授有形可依、有音可类推的汉字部件,让留学生树立起形、音、义等类的概念”。这样对于提高留学生对汉字的自我辨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课题组(2006)将“充分利用语料库和数据库技术手段,客观反映外国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字别字现象,为对外汉字教学的各项专题研究提供一个以大量真实文本和原始字形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和信息平台,并倡导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基于数据库的外国学生错字别字类型、频率与分布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实现了促进汉字理论研究与汉字教学实践良性互动的目的,从而也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2.注重汉字部件对于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吕振华(2009)强调牢固树立“部件意识”有助于很好地破解汉字教学的难题。“在处理一个个汉字的时候,以部件为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借鉴汉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的构形规律,把‘部件’意识渗透到不同类型的汉字中去,让汉字构形的理据作为学习者掌握汉字的‘支点’和‘把手’”。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不仅汉语语言教师要树立“部件意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部件意识”,并且要区分不同汉字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的起始阶段就能通过培养“部件意识”尽快熟悉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崔永华(1997)在《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一文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并从对外汉字教学的实践出发,通过分析《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中所使用的汉字以及构成这些汉字的部件,说明了利用汉字部件进行汉字教学的可行性及相关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讲,对外汉字教学主要有笔画教授、部件教授和整字教授三种方法,由于整字教授对于汉语初学者难度太大,而笔画教授又显得过于零碎,因此,部件教授成了相比较之下最理想的教授方式。崔永华通过“分析依据――假设――运用心理学理论的分析讨论”三个步骤,认为部件教学是可行的,但是也存在适用条件。

四、对外汉字教学汉字习得研究

江新、柳燕梅(2004)通过分别研究拼音文字学习者、表意文字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汉字书写错误类型以及23名外国学生在自然写作中出现的汉字书写错误类型,探讨了汉字书写法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得出了如下结论:“①在书写错误中错字比别字多,但随着识字量增加,被试汉字书写中的错字错误减少,而别字错误增多。②在全体汉字书写错误中,由字形相似导致的错误多于由字音相似导致的错误,但随着识字量增加,被试汉字书写中的字形错误减少,而字音错误增多。在别字错误中字形和字音错误也存在类似的趋势。”

陈慧、王魁京(2001)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实验研究来了解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的情况,并对不同汉语水平学生识别形声字的情况进行对比,以了解外国学生学习形声字的阶段性。最后得出结论:“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加工形声字的特点与本民族语文学习者加工形声字的特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外国学生能较快意识到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作用(学习汉语约半年左右),同时也能较快地意识到形声字声旁的局限性(学习汉语一年左右),但他们对形声字进一步精细加工的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的语境效应不显著,主要是因为他们心理词典里的储存物是以词的形式存在的。”

肖奚强(2002)将外国学生的汉字偏误分为成系统的偏误和不成系统的失误,并且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偏误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对分析对象进行精心的甄别和筛选,将那些彼此孤立的、不具有语言习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失误排除出去,而分析那些成系统的、有规律地联系着的偏误。这样的分析从理论上说,可以发现语言的习得规律并深化我们的认识;从实践上说,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避免偏误,指导教学。”

李香平(2008)对留学生高级班汉字课汉字知识教学与教材编写进行了研究,认为高级班汉字理论知识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构形规律基础性知识;书写、认读、识记等技巧性知识;有关汉字历史、文化等扩展性知识”。高级班汉字理论知识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建立字形、音、意的内部网络,从量和质两个方面真正掌握汉字系统;培养和提高学习、运用汉字的能力”。高级班汉字教材中汉字知识编选的原则有“针对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五、对外汉字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未来展望

杨丹珠(2009)认为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对外汉字教学论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占比例很低。在教学方面,很多汉字教学还只是附着在综合课里随文识字,没有开设独立的汉字教学课,更多的汉字练习只能是学生在课下独自完成。即使在部分开课单位,汉字教学也缺乏总体设计,更缺乏适应的教材,尤其是对汉字教学法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来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偏旁分析法,部件分析法,图表教授法,汉语拼音注音识字法,汉字构词、组词法,结合例字教授法。”

卢(2008)从对外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及汉字学习的重要性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作者认为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是硬件设施跟不上,传授方式单一,汉字课教材与其他课教材不配套,老师用的教材也与学生用的不一样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多媒体方式和传统方式结合授课;增加、错开安排时间;学生的学习起步时间应基本一致;教材应与其他课配套,师生的教材应相同。”

李大遂(2007)对对外汉字教学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作者以第五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为界点,总结了在此之前与之后的对外汉字教学特点,并对对外汉字教学前瞻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字本位’与‘词本位’的讨论将逐渐展开;字音和字义的教学与研究将受到重视;不同层次的独立的汉字课将迅速发展;汉字形音义系统性及其在教学上利用的研究将得到深入;外国留学生汉字认知规律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继续尝试编写以汉字教学为纲的基础汉语教材并付诸实验。”

参考文献:

[1]李蕊:对外汉语教学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9)

[2]彭聃龄:汉字认知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3]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

[4]潘先军:论对外汉字教学的层次性[J].汉字文化,2005,(2)

[5]李宝贵:汉字理据性与对外汉字教学[J].汉字文化,2005,(1)

[6]郭圣林、梁社会:谈对外汉字教学的几个原则[J].教学研究,2006,(3)

[7]丁晴:论对外汉字教学的确定性和情趣化[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8]尤浩杰:笔画数、部件数和拓扑结构类型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汉字掌握的影[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9]兰碧仙:从现代汉字的结构类型看对外汉字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0(10)

[10]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课题组:“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的建立与基于数据库的汉字教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1]吕振华:对外汉字教学中的部件意识[J].经营管理者,2009(21)

[12]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13]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14]乔璐璐:对外汉字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15]杨冰郁、石凯民:‘系联法’对外汉字教学初探[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4)

[16]余国江:中国传统识字教学理论和方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7

[17]马舒琦:对外汉字教学模式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8]徐彩华:汉字认知与汉字学习心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19]王丽、朱宏:认知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字教学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

[20]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21]陈慧、王魁京: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1(2)

[22]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23]李香平:留学生高级班汉字课汉字知识教学与教材编写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4)

[24]杨丹珠: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及相应的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3

关键词:普通话汉语拼音汉字规范

“规范”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以后不久就开始的一种社会行为,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针对不同时期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时俱进地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适时调整汉语和汉字的发展方向,使现代汉语不断适应历史的发展,在当今复杂的语言环境下仍保持朝气蓬勃的发展活力。建国六十三年来,我国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不但为祖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世界上其他语言情况复杂的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推广普通话

有声语言是人类交际的第一渠道,口语规范是保证来自不同地域、使用不同方言的人们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民国时期的国语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民国初期,由于时局动荡和政府推行国语的力度不足,持续三十年的国语运动一波三折,未能取得预定的国语普及目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高度统一,各地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但由于之前的国语普及程度不够,严重的方言分歧阻碍了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诸多不便。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一种共同交际语的任务迫在眉睫。195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汉民族共同语正式定名为“民族共通语言”。由此,1956年2月6日,总理就推广普通话工作问题签发了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示》确定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普通话运动正式开始了。

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提出“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岗位的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实行普通话等级证书制度。”1997年6月26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了《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普通话测试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明确了普通话的法律地位。1986年,国家确定推广普通话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年,把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由原来的“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保障。

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普通话已经成为大陆不同方言区人们的主要交际工具,人民群众的语言规范意识日益提高,不仅如此,普通话也逐渐成为港澳地区社会流通的主要语言之一,国家整体语言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二、颁布《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制和颁布是为推广普通话服务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对之前汉语注音字母的继承和发展。注音字母在全国正式公布并使用始于1918年,在帮助识字、统一语音方面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注音字母具有明显的东方语言特点,缺少国际化因素,从长远看必将影响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限制汉语与世界语言的交往。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迅速着手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学者们开始探索采用某种国际化的拼音文字来为汉字注音。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是汉字注音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汉语拼音方案》是迄今为止所有使用过的汉字注音法中最科学、最完善的一种。它的使用更为灵活,用途更为广泛,不仅可以用来给汉字注音,还可以用来推广普通话;不仅可以用来作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还可以用来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此外,它还可以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可以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3]《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在汉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最直接的价值是简单易学,对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和汉语语音规范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其作用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可以用作网名、邮件帐号、汉字输入码等。[4]

《汉语拼音方案》最终采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共同使用的拉丁字母作为汉字的注音符号,标志着汉字的注音形式已经与国际接轨,更容易被国际社会认可,为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和汉语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从1979年1月起,我国政府的外交文件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1982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词语的国际标准。[3]《汉语拼音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其逐渐成为世界上其他汉语使用区的汉字注音方式。

《汉语拼音方案》毕竟产生于特定时代,为特定目的服务。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方案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时代的变迁,方案也难免有一些过时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给予应有的重视。”[4]目前,我国的语言工作者正致力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完善工作,未来的汉语拼音在形式和功能上都将更加完备。

三、规范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文字之一。汉字突出的表意性使古今汉语在书面语上仍保持着较大的同一性,为维系汉语不同方言区的语言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字史上书写了不朽的传奇。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性和使用地域的广泛性,汉字字形混乱、复杂,方音异读与文白异读现象普遍。建国之后,我国政府从三个方面对汉字的形音问题进行了改革和规范,主要有规范异体字、简化汉字和规范异读词。规范汉字的目的是使汉字更快、更好地记录汉语以适应汉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各项建设要求。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于2009年1月21日,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汉字部首表》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综合考虑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规定了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的归部原则和规则,给出了20902个汉字的部首归部表。该规范主要适用于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汉字排序检索,也可供辞书编纂和汉字教学参考。《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都是推荐性标准,鼓励社会使用。它们的对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促进汉字部首排序检索的统一、推动辞书编纂、汉字信息处理以及汉字教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范异体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汉字系统中存在很多同音、同义而异形的字,这些异体字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书面语交际,因此,废除异体字、统一汉字字形是规范汉字的首要任务。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该表整理异体字810组共1865个汉字,受到了教育界、出版界和有关方面的欢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汉语和汉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汉字改革的新纪元。经过《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整理后,汉字的数量减少了,学习者既减轻了记忆、书写负担,提高了汉字的学习效率,又为汉字简化工作扫清了障碍。为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适应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通用规范汉字表》自2009年8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8月31日结束。多数意见赞成《字表》恢复51个异体字,认为符合社会用字的实际需要。[5]

(二)简化汉字

解放初期,我国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在广大农村地区,村村是文盲的现象很普遍。[6]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尽快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扫除文盲,对传统汉字的复杂字形进行适当简化,使其易写、易记成为当务之急。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编拟《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次稿。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1986年10月,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颁布了《简化字总表》,对原来的《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做了调整。调整后的《总表》,实收简化字2235个,不仅精简了汉字系统的字数和许多字的笔画,而且为人们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字体规范,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学习和使用。[5]

汉字简化是秦汉“隶变”以来,汉字形体上的最重要改变,大多数复杂汉字字形得到简化,汉字的记忆和书写难度减小。汉字简化方便了在校学生的汉字学习,同时也为我国扫盲运动取得胜利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使广大民众摆脱文盲状态、熟练阅读和书写汉字成为可能。简化后的汉字与港澳台没有简化的汉字相比,更能体现汉字的现代化特点。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说,简化字增强了外国人全面掌握汉语的信心。

(三)规范异读词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词被称为“异读词”。规范词的异读现象与规范异体字、简化汉字相比更为复杂,主要是因为词的异读现象属于语音范畴,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具有很强的社会规约性。普通话异读词的规范是一个循序渐进、重在引导的过程。

为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大力推广普通话,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根据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的建议,组织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始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审定。1963年,《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发表。《初稿》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规范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7]随着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推广以及汉语自身发展的原因,《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新语言的需要。因此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2年重建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初稿》进行修订工作。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向全社会公布,成为新的异读词标准。1992年,《普通话异读词汇编》出版;1997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出版。

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工作至关重要,半个多世纪以来,审音方法的变迁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1956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中的专家们决定普通话异读词的取舍,带有较强的主观性;1982年,对异读词进行重新修定时强调“以符合普通话语音发展规律为原则,以便利广大群众学习普通话为着眼点,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这是对语言内在规律的尊重,是对“语言是人民大众的语言”的最好诠释。

建国六十三年来,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紧跟时代步伐,适时调整语言文字的发展方向,为新中国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下,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和谐共处,汉语普通话与汉语方言有序并存,汉语与汉字和谐发展,我国的语文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局面。尊重群众语言,依据语言事实和规律制定政策法规,利用政策法规的强制性引导语言文字的发展方向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在当今复杂的世界语言格局下,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任重道远,不但要关注汉语、汉字在国内的发展,还要放眼世界,及时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推动汉语的国际化步伐。

注释:

[1]许嘉璐.关于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的若干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

1998,(4).

[2]赵慧峰.简析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J].民国档案,2001,(4).

[3]刘家忠.汉字注音形式的三次飞跃及外来语言影响[J].青海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4]高燕.汉语拼音方案修改意见综述[J].语言文字应用,2003,(2).

[5]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china-language.省略.

[6]《汉字简化方案》扫盲一亿人.引自凤凰卫视网:http://

phtv.省略.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4

关键词:汉字教学;初级水平;汉字教学法;汉字教材

一、学生以及教材情况介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近年来致力于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我于2016~2017秋季学期任教该校初级班汉字课,班级实行小班教学,班上共有7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所用教材为《汉字速成课本(第二版)》。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品类繁多,但汉字相关教材相对较少,《汉字速成课本》为目前国内各高校所采用的较多的汉字教材。《汉字速成课本》不依赖于任何综合教材,可以独立学习;注重教授学生掌握汉字构字规律,以利学生从形、音、义三方面迅速掌握800个基础汉字。它是专为零起点欧美学生编写的汉字教材。①

《汉字速成课本(第二版)》全书共20课。每课分为“汉字知识”、“奇妙的汉字”、“学习建议”和“复习”四个部分。针对学习的难点与可能出现的偏误,设计了“奇妙的汉字”与“学习建议”。另外,课本中的练习数量较多,类型丰富,按照记忆原理,将每课较多地生字分成利于记忆的小组块,提高汉字的记忆效率。课本中笔画分为基本笔画与复合笔画,基本笔画包括基本笔画和基本笔画的变形;复合笔画包括依附笔画及其他笔画。

《汉字速成教材(第二版)》所用的处理汉语、汉字关系的方法是字本位的方法。这是一种把汉字作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的方法。此方面的教材,最典型的是法国巴黎狄德罗第七大学白乐桑先生和北京语言大学张朋朋先生合作的《汉语语言文字启蒙》。教材开卷就介绍了汉字的概貌,其别突出了汉字的笔画。教学顺序则是:字、词、句、文。作者以“字”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和教学的起点。白乐桑的字本位教学思想贯彻教材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在字的书写、字的理据、字的扩展三个环节上。教材抓住了汉字的特殊性,较好地认识到汉语和汉字的特殊关系,在以词本位为主旨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独辟蹊径,很有研究价值。

二、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从文字的形体直接显示语义信息的。它经过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并且持续不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有着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从字形的特点来看,汉字是在两维空间的平面上进行构形的,因此也被为“方块字”。汉字在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

对外汉字教学,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楚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读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

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至今有60年的v史。1983年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学学会对外汉语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1984年正式确定学科的命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各国同中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在逐步加快,汉语逐渐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之一。王力先生在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题辞中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

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柯彼德在国际汉语讨论会中说:“汉语教学今天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一方面是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汉字的教学。如果不接受这两场挑战并马上寻找出路,汉语教学恐怕没有再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相对困难,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侧重听、说、读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文字书写训练。作为书写形式符号系统的汉字,既是认识汉语文化世界的工具,也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是汉字具有的认知和交际功能。

乔姆斯基曾说过:“语言教学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国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就是汉字,大部分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古老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向往,汉字的学习是了解中国文化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通过汉字使用频率的统计,常用字在三千到六千之间,通过对这些文字进行分析发现:汉字有一百六十多个的基本部件组合而成,每个部件就是一个独立的象形字,由于文字的演变,字根的增减变形,每个象形字的背后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所以,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而困难的部分,其教学研究是重中之重。

三、教学实践所用的汉字教学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在汉字课汉字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部件教学法

就是利用汉字的部件拆分开来,进行汉字结构分析的教学方法。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部件的分类:根据能否单独成字分为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例如“门”“目”“厂”为成字部件,“氵”“犭”为非成字部件。

汉字拆分原则是:首先,字形结构符合字理的,按字理进行拆分。例如:“分”拆分为“八、刀”,“晴拆分为“日、青”。其次,无法分析字理的,或字形与字理矛盾的,依字形进行拆分。如:“朋”拆分为“月、月”,“执”拆分为“扌、丸”。最后,笔画交叉重叠的,不拆分。如:“串”不拆分为“中、中”,“东”不可拆分为“七、小”;拆开后的各部分均为非成字部件或均不再构成其他汉字的,不拆分。如:“非”不可拆分。因构字造成基础部件相离的,拆分后仍将相离部分合一,保留部件原形。如:“裹”拆分为“衣、果”。部件教学法从汉字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分析汉字的内部构造,将音义形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方法并非依据汉字的字理加以分析辨别,无形中割裂了汉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无助于外国学习者汉语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声符教学法,又叫音符教学法

形声字的声旁也叫做声符,是结构中表音的部分,无论是声韵调相同还是不同,声符的表音都有一定的规律。声符教学法就是运用形声字声旁对于汉字读音的识记,以声旁字与由它所组成的形声字之间的读音关系,以及以声旁字与由它所组成的形声字的常用程度之间的联系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的方法。

例如:“迷、咪、谜、眯、脒、Α保这些字都有共同的声旁“米”,声韵相同,声调不同。“芳、坊、防、妨、肪、房、仿、访、纺、舫、放”等这些字是以“方”为声符的形声字,教授一个“方”字,就带出了10多个以“方”为声符的形声字,这对于教师进行汉字教学或学生们来学习汉字都是十分方便的。又比如,以“旁”为声符的形声字有“滂、螃、、耪、膀、s、磅、蒡、纭镑、”等。这样“以声串字”的方法,对于学习者识别汉字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声符教学法对于初级水平的外国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的克服汉字的畏难思想,使他们尽快掌握所学的生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关于声旁的归纳还没有一个较为合理和科学的分类,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独体字没有明显的声旁,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定弊端的。

(三)义符教学法

义符又叫意符、形旁,是通过形旁与汉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进行的教学方法。汉字系统中有大量的有规律可循的形声字,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录小篆形体9353个,其中形声字就有7697个。②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形旁与意义都有一定联系。比如“提、抱、揣、握、抓”等字都有共同的形旁“扌”,表示的都是与手部有关的动作。“吃、叫、呼、吸、吐”等字都有共同的“口”,表示的都是与“口”有关的动作。而这些表示意义的字符追根溯源,都是可以独立成字的整字。对外汉字教学中,义符教学法着眼于整字,利用象形字中的形态联想来帮助学习者记忆。字形的右旁是“又”,“又”是手的意思,表示人用手旋转纺锤。这样详尽生动的解释,不仅让学习者记住了同一形旁,不同意义、不同读音的生字,还了解了跟这些汉字息息相关的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四、总结

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许多留学生而言,也是不易克服的“难关”,然而要想获得全面的汉语技能,系统的学习汉字是汉语学习中的必经之路,这就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让留学生听得懂汉语,说得出汉语,更重要的是通过适合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帮助留学生透过汉字背后的中国文化全面解读汉字,真正使留学生把汉语言运用自如,真正理解汉字的含义,领悟汉字构形的特点。在对外汉字教学中,通过不断创新实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掌握汉字的表面,更能理解汉字所蕴含的巨大魅力,做到既知其然有知其所以然,为自己的汉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柳燕梅.《汉字速成课本》.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4.03

②许慎(东汉).《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2.04

参考文献:

[1]S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5

关键词:汉字;汉字性质;语言学

汉字性质指的是汉字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本质特性。汉字性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一直以来,由于研究者分析角度或采用标准不同,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针对汉字性质的研究作一个综述。

汉字“兼属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说

19世纪20年代,沈兼士在北大讲授《文字形义学》时把世界文字总括为“意字”和“音字”,并认为汉字一部分属于意字,一部分属于音字。他说“意字的性质,不以声音为主,而以表示形象为主,用文字来具体的或抽象的形容事物之状态,如前面所说的文字画,楔形文字,中国的象形、指事、会意各字皆是;音字的性质以表示声音为主,大都是由意字转变而来的,如欧美各国通用的拼音文字,中国的形声字皆是。”沈氏所说的“意字”和“音字”即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在他看来,汉字中一部分属于意字,一部分属于音字。这种把汉字分属两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他把同体系文字内部的差异当成了不同体系文字类型之间的差别。

2表意文字说

“表意文字”是最早最明确地指出汉字性质的学说。www.133229.com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示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索绪尔从文字和它所记录语言的关系来确定文字的性质。

索绪尔之后的许多学者也主张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学者们对“表意”的阐释又不尽相同。如张世禄在《文字学与文法学》里指出“中国现行的文字——汉字——就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唯一的代表”。他从文字的构形和社会功能两个角度阐释汉字性质,这和西方学者对表意文字的理解不同。此外,梁东汉也支持汉字为表意文字的说法。他在《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中说“方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对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学者们意见不一,有人又提出了新的主张。

3表词文字说和语素文字说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最早明确提出“表词文字”。“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这样,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而是代表实际世界的特征,因而不如叫作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布龙菲尔德的思想和索绪尔的一脉相承,他也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上来确定汉字的性质。

赵元任最早提出“语素文字说”。他在《语言问题》中说:“在世界上通行的能写全部语言的文字中,所用的单位最大的文字,不是写句、写短语的,是拿文字一个单位,写一个语素,中国文字是一个典型的最重要的例子。”

吕叔湘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对语素文字作了进一步阐释“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

朱德熙也同意汉字是“语素文字”。他说“就汉字跟它所要记录的对象汉语之间的关系来看,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

但裘锡圭等人反对“语素文字说”。他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有的人因为看到汉字里一个字通常代表一个语素,称汉字为语素文字。像这样撇开字符的性质,仅仅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分的性质,来给文字体系定名,也是不妥当的。”他认为只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分的性质并不能把不同性质的文字区别开来。

4意音文字说

周有光最先提出此学说。他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中指出:“综合运用表意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汉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种。”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鉴定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是由义符和声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或后期意音文字。”

裘氏的意音文字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李禄兴等人反对从汉字的构字符号来看汉字的性质。“只有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的关系才决定了文字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汉字的特性在于“方块汉字记录的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语素”,所以“是语素文字”。

5表音文字说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所1979年在《古文字研究》上曾写文章说古代汉字是表音文字。此后姚孝遂做了进一步阐述。从文字功能的角度出发,他提出“就甲骨文的整个体系来说,就它的根本功能和作用来说,它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固定的读音,完全是属于表音文字的体系,已经发展到了表音文字阶段。”

6音节文字说

张志公在《汉字与阅读》中说“汉字是音节文字而不是音素文字,与汉语的非形态相适应。”

7象形文字说

吴玉章在《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中说:“中国的汉字注重在形体,表示一个物件的词就是这个物件的图形……像这种表示事情的词也像那事情的样子,这种就叫做象形文字的系统。”

8语符文字说

马显杉在《汉字性质新论》中指出“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和义音文字,汉字是表符文字,一种记号文字,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结语

总的看来,对汉字性质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从汉字字符自身出发,二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结构中的哪个单位出发。着眼于前者就出现了表音文字说、表意文字说、意音文字说等;着重于后者,则有表词文字说、语素文字说和词文字说等。但汉字性质最终应从哪个角度来确定可能仍需进一步研究才能获得共识。

参考文献

[1]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太原: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2]李禄兴.现代汉字学概要[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

[3]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裘熙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

[6]布隆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

[7]张世禄.文字学与文法学[a].中国文法革新讨论集[c].上海:上海学术社,1940.

[8]马显杉.汉字性质新论[j].语言研究,2005,2.

[9]吴玉章.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m].北京:华北大学,1949.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6

一、汉字艺术的内蕴

汉字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视觉化、传播化、媒介化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人们惊异于汉字的无穷魅力,汉字在字形和字义之间,往往存在一种逻辑的内在关系。透过汉字表意方式的特性,可以反映本民族思维方式的形象性;从汉字方块构形特征,可以反映人们中规中矩,崇尚平衡对称的审美情趣;从汉字的字义体系特征,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汉字中的历史文化现象的凝聚过程。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汉民族的智慧,包藏着丰富的艺术内蕴,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广告的定义很多。就其反映的内容来看,由于它的外延很大,包括了大众传播的许多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定义广告。就总体来看,广告的汉语字面意思是指广而告之,即向广大公众告知某一事件。文字定位是广告设计的前提条件,在众多的广告设计中,设计者总是徘徊于创意的痛苦与欢乐之中。作为广告的基本元素,图形、文字、色彩的选择会让设计者苦思冥想,一方面人们苦苦寻找那些最新颖、最时尚的元素作为图形创意的火花;另一方面却忽略了那些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朴素元素。

而汉字艺术作为我们每个人熟悉的形象,无论是从形体还是意象都表达了设计者的美好情感和心理愿望。在优秀设计师手中,汉字艺术经过有效的设计会呈现许多美好的效果。汉字艺术图形作为广告设计元素,所表现的魅力是十分朴素而又令人感动的。在以汉字艺术为元素的广告创意中,没有华丽的色彩和优雅的造型,而是通过简洁明快的汉字艺术造型,在公众语义中传递着人们所熟悉的汉字艺术的声音。汉字作为广告图形元素,质朴的语言图形被赋予恰当的象征意义,设计师正是利用这些人们熟知的汉字语言,构成视觉的可读性。汉字的艺术内蕴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造型美———精彩的图画。汉字的本质是一种视觉图形,这是中国传统文字学的基本观点。扬雄《扬子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李轨注:“书法成声,画纸成书。”这是对语言和文字作的区别,即文字首先是画,即图形。今人也有持这种看法的。如刘又辛认为:“文字是人类用以交际的、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2]如果将汉字辅以色彩、光线,加之以扭转、叠合、解构等多种设计方式后,其图形化更明显。既可以以文案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信息,引领受众注意力,也可以作为图形语言来传递一般图形信息的字符。这些纵横的笔画中有了汉字形态的美丽。正是因为汉字的或扁或圆、亦庄亦谐、动静相宜,才有了汉字多彩的美丽。如图1,“怎比我苏州鱼米香?”,象形文字的运用,以笔墨趣味写意,整个设计自信、形象、经典[3]。

发音美———优美的音韵。“一声平,二声提,三声转弯,四声降。”它的每一种发音都包涵了隐藏在汉字之内的美妙,汉字音韵美的基本元素是在于汉字发音系统里的韵母多是由元音构成,而辅音则较少,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汉字的四个声调抑扬顿挫,且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变音。当然,双声叠韵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示义美———生动的历史。“形”即可见性,“意”即可展性。在汉字设计过程中,如果能“以形写意”,“以意达神”,往往可收到非常奇妙的视觉效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所有平面广告中都有会徽(如图2),这一汉字设计典范把北京的“京”和一个运动的人相联系,就是汉字“形”与“意”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无论是取汉字最初之形,还是取其意,或者取其神,都会有非凡的效果。传情美———最佳的镜头。从汉字的发展史来看,远古人类由结绳记事到创造出文字———首先出现了象形文字,即将字与图,语言与视觉有机地关联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由大篆的原始到小篆的严谨,由隶书的古拙到楷书的庄丽,由行书的奔放到草书的狂放,再由书写到书法,由刻划到印刷,无不体现出汉字构成的多样性与可塑性。寓意美———深刻的哲理。汉字是汉族语言的视觉表达形式,在汉字设计中,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元素与民族特征,也就使文化的底蕴赋予汉字以更深层次的内涵。如图3所示,汉字以各种不同“家”的写法组成图形,主体部分似中国沿海地图,“家”的一点彩色,代表了台湾[4]。

汉字艺术作为中国人一直利用其形式作为记录、储存、交流、传承知识与记忆的工具与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丰富或者永远与现代同行的视觉文化形式,它集强烈的文化信息、多元的表现体裁、丰富的艺术风格于一体,大大地超越了“书法”、“美术字”的范畴,已成为设计与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汉字在广告设计中的审美意蕴和媒介形式

在广告设计中,汉字作为艺术符号语言是可感可视的,负载了许多象征意义,传达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使人的情感产生互动交流与沟通。通过汉字艺术的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汉字以外的意义,汉字作为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交流方式,巧妙的运用可以传达出许多震撼的力量。作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特殊意味的“语言符号”,汉字艺术已被众多设计师关注并采用。无论汉字艺术表达的是数字概念,还是祈福祝愿,那些富于变化和象征意义的汉字艺术图形负载了诸多的含义,并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作为真实而又朴素的设计元素被不断地挖掘使用。

1.汉字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信息传递的准确与否是广告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汉字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从汉字的造字方式六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都是以视觉上的“形”为主进行的,这种以形为主的设计过程和现代视觉传达思维不谋而合。具象的、直观的、迅速的传达永远是广告设计的第一要务,而汉字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纵观世界上大多数文字系统,都是从象形表意走向字母表音的道路,而汉字则一直坚守方块字的表意,即使方言发音不同也可自由交流。基于交流的需要,形象传达出的信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文化和种族,这一点汉字是具有形象优势的。[5]如果设计师理解透彻,表现合理,汉字将是极好的交流工具。在信息传递方面,汉字的面构成比西方的线性文字具有更易识别的特点。而且由于国人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都放到了这小小的方块之中,使汉字成为了自然和人之间的天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以自由沟通。

2.汉字具有构架字符、装置界面的结构之美汉字是图形化的文字,造型的形式是象形。所谓象形,是在文字形成过程中对具象事物的归纳、提炼、抽象和重构。从“看图识字”演化为“图形文字”。由于提炼于自然物象,汉字既有自然的美,又有艺术的美。汉字的各种书写方式不同,从规整的宋体、黑体到肆意挥洒的草书,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作为我们设计的切入点。其笔划结构可以说是抽象美的最高成果,点线面的合理组织、各部分的和谐比例,都是严谨而极富美感的。尤其是书法文字的表达体系,其节奏、韵律、疏密、主次、对称、均衡、阴阳、刚柔、动静、虚实等表现都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峰。可以说,汉字发展到现在,本身就是中国人对世界贡献的最伟大、最智慧的一项设计。

3.汉字具有意象美中国传统艺术一向是以形写意、以意传情,汉字艺术也不例外。汉字在人们眼中似乎是有生命的个体,不是凝固在纸上的,而是有各种心理形象,即使难以描绘,但它确实是存在的。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和其特有的抽象结构,使它成为最富意象蕴涵的文字。中国的艺术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它的最高价值不是对物象的单纯再现,而是通过“写意”以“参赞造化”。[6]汉字的造字过程也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这种艺术观念上的侧重。由于几千年来集体无意识的积淀,汉字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且在文字来源之中还包含着一种对万物的认识标准。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观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放在了这个方块字系统内。这也使得汉字本身既可以从形态来表达意象,又可以从含义上来表达意象。这种丰富的意象美为我们在操作广告设计时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自古以来,“书画同源”,书法作品给人的美的欣赏,给人的艺术震撼力与现代平面广告中的汉字设计所创造的美在视觉审美规律上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书法已经成为纯粹的艺术形式。但在平面广告汉字设计中,书法的艺术美有着增强汉字审美价值的重要作用,使汉字更有魅力。几乎所有名胜古迹的宣传广告都以书法作为背景或以其作为文案文字。除了一般的文案文字、书法艺术之外,现代汉字设计其实就是对汉字的一种装饰。将汉字的部分或整体予以变形,就显示出创造性的装饰美。中国铁路的标志就是对“工”“人”二字进行变形、装饰、组合(如图4)。图案就像一辆飞驰在铁轨上的火车头。其中,外圈是“人”字形的象形,代表人民;“工”是铁轨的横断面,代表铁路,整个意义表示人民铁道。其中还蕴涵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时代前进的火车头寓意,又具汉字意韵之美。

4.汉字具有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中国的汉字是伴随华夏古国几千年文明一路走来的,它不但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最富内涵的文化形式,有着异乎寻常的强大生命力。汉字在内容和形式上涵盖极广,几乎涉及中国人精神和物质的方方面面。从形式上看,汉字的表现种类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化和扩充,从甲骨文、青铜铭文、竹木简、帛书、石刻等物质形式,到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黑体、宋体等表现形式;从原始彩陶的天真稚拙到书法的法度森严;从民间装饰的浓郁质朴到文人名士的阳春白雪……每一种演变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每一种形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美感力量,凝聚着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里不仅有字体的种种变化,还有应用的种种不同。形式的多变为我们提供了设计的无数可能性和切入点。

三、汉字艺术在多元广告语境下彰显中国形象

当今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导入,促使了广告设计观念的更新。信息时代新媒介的介入,将会使广告艺术设计更好的突出艺术表现上的视觉张力。人的视觉需求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自然形态的视觉形象,在其复杂性、视觉冲击力和联想等方面,现代广告设计已经走得很远。从客观方面来说,日益复杂多变的视觉文化,有一个不断趋向于完善和纷杂的发展逻辑;从主观方面来看,作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人的视觉要求和期待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对应过程。这种视觉的丰富性和人为化有着太多的呈现,然而作为读图时代的视觉方式,汉字艺术在图像、图形、印刷品、广告、网页、多媒体、电视、影视视觉等形式多样化、全方位地吸引着人们的视觉时,应该如何适应、发展、演化,就成为广告设计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中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中国形象的愿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说,博大精深的传统智慧,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多样和谐的民族特色,气象万千的创新改革,都是建构文化中国的宝贵资源。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民族性格,热情奔放、富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博怀,都应当是文化中国的重要内涵。把一个真正的文化中国呈现给世界,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努力开拓。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而民族文化又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化。汉字与民族文化的各类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多种形式的关联,与广告文化也是息息相关。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将汉字设计与民族文化的真正融合,是关系到实用艺术设计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问题。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汉字的形式在其中发挥着民族韵味的特殊意义,利用汉字的形态作为主要的形式去推广海报、书籍封面、企业标识、产品包装、宣传品等,目的是能更快更好的推广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使所有承载着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载体更具有民族特性。因为这些表现形式中有汉字元素的加入,才使得艺术作品起到推广性的作用。汉字是汉族语言的视觉表达形式,在汉字设计中,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元素与民族特征,也就使文化的底蕴赋予汉字以更深层次的内涵。上海世博会吉祥物———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名字叫“海宝(HaiBao)”,意即“四海之宝”。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7

关键词:汉字教学重要性;教学难点;教学原则

一、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的语言文化是由汉字开始的,然后是词、短语、句子、段落、文章,再到更大的语言单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才是中心主题,是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而不是词。赵元任先生、徐通锵先生等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过“字本位”的思想,认为应以“字”为基础进行句法结构的研究。同时,不少有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老师也都认为,汉字基础好的学生,在汉语水平提高方面占的优势要比那些不重视汉字学习的学生大得多。由此可见,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汉字教学的难点

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是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统。如果是表音文字,那么人们掌握了字母的发音和拼写规则后,听到一个生词的音大体就能写下这个生词,看到生词的形也能读出它的音。可是,像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我们听到它的音却不可能准确写出这个词,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找到汉字写和读的规则,这也就造成了学汉字难这一缺点。其次,拼音文字的形和音基本上是一体的,学拼音文字只要音与义结合就行。但是,汉字的表音功能较弱,而且由于几千年的形体变化,很多都难以用象形表意来识记,同时,字义方面,一字多义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所以,汉字的学习过程包括音与形、形与义以及音与义的结合,学习过程很复杂。再次,汉字的结构复杂,笔画较多。汉字文化圈外的学习者不但要注意笔画,偏旁,还要注意组成部件之间的搭配与位置关系,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很难辨认的,即使是对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也绝非易事。

三、汉字教学原则

(一)采取“词中析字”,结合意义的方法教学

虽说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是“字”,但是,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表达概念和意义的单位,已经不再是形单影只的“字”了,绝大部分的字都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所以,当涉及到汉字教学时,最好的方法是把单独的字放在词中理解。

另一方面,由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没有很好的中国文化基础,讲解过多关于汉字由来方面的知识并不利于学习,离开句子孤立地学习汉字不仅不容易掌握,也不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所以,采取“词中析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习者望字猜义的能力,同时,把汉字放在一定的课文、句子当中讲解也会更益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对于每个形音义紧密结合的新汉字都提高重视,以便更扎实地记忆。

(二)注意按阶段选择汉字

汉字的选择方面,应注意选择高频常用字。当代最大的字典《汉语大字典》共收字约五万六千个。但实际上,学习者掌握二三千最常用的汉字便可以具备初步的读写能力。在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规定: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509个,丙级字附录(姓氏和地名)11个,丁级字670个,丁级字附录30个,四级共收字2905个。这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标准。和五六万字的学习目标比起来,近三千字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习者增强信心,克服畏难情绪。

(三)利用好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注意“个性”和“共性”问题

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初次接触汉字时,难免会觉得汉字好似一堆凌乱的线条符号,这是因为学习者脑海中完全没有文字观念。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找到汉字的共性,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字观。在教汉字时,有的字要讲授字源,让汉字教学更具理论依据,这种教学方法也更科学,但由于初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限,不能对每个字都溯源,那么,教师就应注意汉字的“个性”问题,遇到难以教授和理解的字时,应巧妙地帮助学习者理解记忆。过程中应注意科学性,避免误导学生,影响日后的学习。在重视利用汉字的表意功能识记汉字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汉字的表音功能,这也是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习者的长处,应对其充分利用,并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帮助学习者更扎实更有效地识记汉字。

(四)注意教授汉字的笔画、笔顺、部件和结构,准确识记汉字

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汉字有基本笔画6种,派生笔画25种,学习者应准确记忆这三十多种笔画。汉字的基本笔顺规则共有6项,,不论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还是对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汉字的书写必须按笔顺的规则进行,掌握汉字的笔顺既是书写汉字的基本修养,同时,这也是有利于汉字的记忆的。部件是汉字形体中具有组字能力的结构单位,掌握部件是认读和书写汉字的关键。在学习汉字部件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部件的组合规律,从这四方面进行汉字教学,使汉字教学有规律可寻。

(五)联系语音和语法教授汉字

语言,既需要文字的记录也需要语音来表示意义,语法的学习也不能单凭汉字的记录,还必须联系语句的语音形式。例如,汉字不标明轻声,但事实上轻声在汉语中具有音位作用。“大意”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形容词,单单看汉字我们是发现不了这点的,还需要语音来帮我们区别。另外,同一个汉字,有时代表几个不同的词或语素,如:“他在校长的长期关怀下成长起来”,这句话中的“长”字就不止一种意义。外国人学汉语,必须了解语音、文字和语法的这些复杂关系,联系语音和语法教授汉语是有必要的,同时应注意分阶段讲授,否则既会给学习者加大学习压力,也有可能造成记忆的混淆。

四、总结

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不好汉字就学不好汉语。所以,我们应提高对汉字教学的重视,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为学生的整个汉语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8

摘要:将字理识字教学法运用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一个新的话题,本文着重于探讨字理识字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影响,从利弊两方面出发,列举详细的实例论证字理识字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优缺点,并依据此提出运用字理识字的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字理识字、利弊

一、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和字理识字教学法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曾说“读书贵先识字,识字然后能通经,通经然后能致用。”①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字教学是一个以外国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汉字为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让以学习汉字为目的学习者能准确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活动。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一直存在诸多难题。从汉字本身的特点来看,汉字有着构造复杂,符号繁多,每一个汉字具有多层次的分析性和高度的综合性,承载的信息量大的特点,并且不同于很多学习者的母语,汉字的书写是基于二维空间的。②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学习者而言,在认识并且适应基于二维空间汉字的同时,既要注意字形本身的结构关系,又要建立字形与字音、字义三者的联系,是非常困难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道路之所以崎岖,就在于识记汉字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或途径帮助学习者学习汉字一直是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致力于解决的难题。

在众多对汉字教学的方法探索理论成果中,以字理识字教学法为代表的汉字理据性教学方法尤为突出。所谓字理识字,即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和汉字的组构规律,从汉字形与义和音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它注重借助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理论的分析来突破汉字教学这个难关。③

二、字理识字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效识记

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方块状的汉字与其说像文字,更像一幅画,但是不同于一幅普通的“画”,这幅“画”有偏旁,有部首,有笔顺,有结构,多一点少一捺都不成其为正确的字,识.记的难度可以想象。而字理识字教学法所展示的远非一个个单独的字,而是在众多汉字下潜藏的规律。这种识记的功能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字形与字义,二是联系字形与字音。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教授象形字的时候,象形字如“日、火、山、月”等本身在造字之初就字形就与字义紧密联系,除了象形字以外也有很多联系:指事字如“甘”,口中有东西的滋味;形声字“梅、柳、桃、梨、杨”等等都与“木”有关,表示树或木本植物的概念。字形与字音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形声字上,比如由“章”类推出的“彰、樟、嶂、瘴、蟑”等一系列字的读音。不论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还是字形与字音的联系,都有效的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识记汉子的字形字义字音,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分析避错

汉字统共不过二十八种笔画,却组成了不计其数的汉字,所以在学习汉字之初,外国学生们写错汉字非常正常,但是无论分析哪一个学生的错误,都不难发现偏误,比如说一个留学生写“衤”少写一点写成“礻”,那么在写所有以衣字部为偏旁的字时都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极有可能形成偏误,在普通纠错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死记硬背也不可行的时候,运用字理分析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礻”是“示”的左偏旁变形,“示”字甲骨文作“t”,像祭台,神案形,所以以“礻”为偏旁的字多与祭祀、鬼神等概念相关,如“祈、福、神、祝”等等;而“衤”是“衣”的左偏旁变形,“衤”字旁的字都与衣服有关,如“袖、衫、裤、袜”等。同样的理论可以践行在“冖”和“宀”等一系列相似偏旁上,这样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掌握汉字规律,从根源避免写错字的发生。

(三)文化吸引

汉字是吸引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之一,外国学生不论出于什么动机学习汉语,多少都有对汉文化的向往,而汉字的教授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展示窗口,与其让枯燥的讲述和机械的联系磨灭学生的兴趣,不如联系文化内容让汉字的学习生动起来。例如“家”字,上面的“宀”是房屋的意思,下面的“豕”指猪,就是有房屋养猪称其为家。这一类还有很多字“孝、智、模、能、歪”等等,都可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汉字乃至汉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局限

(一)规律多变化

字理识字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摒弃了字本位的教学,将有共同特征的字归聚起来形成有章可循的规律教学,但是这个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局限所在:在造字之初或许可以说每个汉字都是有章可循的,但是汉字同汉民族的历史一起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经过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改变了无数汉字的字形甚至字义,后展出的行书、草书等虽没有大规模的改变汉字字形,但也影响了一部分的汉字字形,而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对于汉字字形来说无疑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巨变,汉字的简化方便了汉字书写的同时也打破了很多汉字的规律,例如“隹”部,原意表短尾鸟,与这个义项相关的汉字如“雕、雉、雞”等,但是汉字简化后“雞”写作“鸡”,不在有“隹”部,同时汉字的发展使“隹”部衍生出更多的义项,如“高、尖、精”等意思,在“售”字里,“隹”表意“高”;在“淮”字里,“隹”表意“精”;在“锥”字里,“隹”表意“尖”;在“唯”字里,“隹”表意“焦点”或“聚焦”。不难看出发展与简化这个过程使得讲解这些字的时候不可能将它们划归“隹”部来统一讲解,而这样的例子在汉字中比比皆是,不仅存在字形字义中,同样存在字音中。如“戋”部构成的汉字,“贱、钱、笺、浅、线”等字义都有“细微,小”的含义,字音中韵母多是“ian”,但也有例外如“栈、刬、盏”等。不论是字形字义还是字音,规律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使得字理识字教学法难以广而推之,只能局限于部分汉字。

(二)教学起点高

字理识字教学法的教学起点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高,即适用的学生年龄层要高。字理识字是一个对逻辑思维有要求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有归纳总结类推联想等思维模式,所以对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包括智力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低学龄学生都不适用;第二是对学生已掌握汉字的水平要求高,就如想要讲解“戋”部构成的汉字都含有“细微”含义时,至少要求学生已经掌握“戋”部构成的几个汉字,否则学生很难较好地理解,也无法类推学习其他“戋”部汉字含义,字理识字就失去了意义。

(三)文化的复杂

汉字与汉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六书”理论自然也一样,汉文化悠久博大涉及甚广,这对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有所羁绊。例如“夫”字,是“大”字上加一画,这一画是指事符号,指插在人发髻上的簪子,故一画上边出头儿,表发髻。古代男子幼童时结双角,二十岁前少年时期披发,称垂髫,二十岁成年时则挽发别髻固定发型,再加冠以示成年。故“夫”本义为成年男子,后引申为女子的配偶,以及从事某项劳动的人。以上对“夫”字的理论阐述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来教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并不恰当,且不论学生很难理解涉及历史文化的加冠这个过程,要具体的解释起来颇费时间和精力,如果一一摊开来讲的讲述将是一个无底洞。所以文化的错综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字理识字的发挥,是字理识字教学法只能择时择字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字理识字教学法的运用

字理识字教学法有它显著的优点,也存在局限,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发挥其优势,全看教师的运用是否得当。

(一)正确地看待

字理识字教学法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被证实有效,长期效果尚待考查的汉字教学手段,并不是万能的狗皮膏药,有的看法认为字理识字可以将识字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并举出如下例子“外国人只要近距离接触中国人的生活,就会发现中国人喜欢‘三’这个数字,老子早就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汉民族的文化中,‘三’就代表一切,表示‘多’的意思。其实,我们只要看看汉字就明白这个道理了,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三水为‘淼’,三石为‘磊’,三火为‘焱’、三日为‘晶’、三金为‘鑫’等。分析理解了这些字的字形和构成,我想外国学习者对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习俗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很快地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去的。”④且不说“品”字结构的字由来是否如是说,这种联系大有将文字和文化生拉硬扣的趋势,而且这样讲解让外国学生理解“品”字结构的效果如何很难说,倒有可能把简单化复杂,使学生更糊涂。所以字理识字需要择时择字的使用,与文化的联系也很注重度的把握,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二)避免过度推移

字理识字教学法在国内小学的汉字教学运用中也颇有成效,但是在这些年的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字理的过度推移,例如将“告”字解释为:“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般认为是牛鸣,牛口会意。)“办”字被释为:“办事要用力累得汗直流”,认为办外的两点如汗珠;(“办”是辦的简化,力外的两点由两个辛字的合体字简化而来)。这些联想、拆分均属不依字理的创造性活动。以上教法或许可以让学生较快地记住字形,但对字义的理解却进入了误区。而在汉字教学中,如果不懂汉字的意义,只是认识形体,这就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跟认字完全不是一回事。汉字必须是以自己的字形关联了语音、语义才能称为‘文字’,才有价值。完整的识字过程,是把汉字的形体和词语的音义全面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口语词转化为书面语词的过程。这种不合程序的识字操作,教一些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学生也许能记住那些“半识字”的形体,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更令人担忧。因为这会给后续的教学带来危害,当学生以后的教学内容与以前的歪曲联想发生冲突时,定会产生混乱,如果无法判断或准确表述联想的前后差异,那些不合字理的识字内容无形中将会打乱正确的识字教学,对正确的识字教学带来严重的干扰。

五、小结

字理识字教学法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早已运用于国内小学的识字教学中,但是将它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确并不久,在证实它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形声字教学中确有成效的基础上,它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困扰着每一个教学工作者,要让字理识字教学法与对外汉语这门综合性学科融合,让它适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同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还有很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无数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的不懈努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亚川.六书说,简体字与汉字教学[J].语文现代化,1992年第3期

[2]何其昌,何顺超.六书理论在汉语汉字教学中的作用[J].河套大学学报,2010年9月

[3]贾国均.字理识字教学法[J].中国教育,1996年第3期

[4]刘斌.浅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汉字教学[J],云南电大学报,2008年第4期

[5]刘振平.汉字字形文化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J],天中学刊,2008年第6期

注解:

①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

②浅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刘斌,2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9

关键词:汉英书写符号汉字教学对比

一.汉英形音义关系对比

任何一种流传到今天的语言文字书写符号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汉字由最初的以结绳,刻记符号等方式传递信息,逐渐发展为具有提示性的图画文字。汉语的字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其中,甲骨文,金文,篆书这三种图画性极强,现在被称为古汉语。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汉字,汉字继续拆分为更小的单位,即:构成汉字的部件和笔画。汉字为表意文字,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熟悉汉字的造字方法――六书造字法,即:象形造字,指事造字,会意造字,形声造字,以及转注和假借。汉字以“形”表“意”,由部件、笔画构成,表意符号和所指物大都有联系,其中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和会意字基本都可以由字形或部件推断汉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汉语以声调:阴、阳、上、去区别语义,突出语气,且形音联系不大。

而英语与汉字不同,英语为拼音文字,以“词”为其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在英语中,一个个字母构成单词,每个英文字母是简单的笔画组合。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汉语的“形和意”联系密切不同,英语字母构成的单词与其所指物基本无联系。

二.具体教学方法及实例:

吕必松曾经说过:“汉语难学,其实只是因为长期以来的路子不对头。”[1]那么,汉英两种语言在形音义关系三个方面的异同,可以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活动提供启示。教师可以以“形”为起点,由汉字的“形”引出汉字本身所代表的意义,最后巩固汉字的读音,大量输入汉字读音教学。其中,作为起点的“形”,可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进行分类。下面列举几个具体实例:

1.象形字的教学

象形字为图画文字,教学讲解的时候可以把具体的实物与所讲的汉字联系起来,如汉字“人”,字形如同一个双手交握,躬身行礼的人物形象,通过字形图片式的分解,方便学生记忆,使汉字教学的理解和书写更为形象充实。再如“木”,古汉语图画性质明显,体现树木枝丫,树根的图画文字。同理,在实际教学讲授过程中,应当首先介绍字源,并辅以图片、动画等工具,使得教学环节更加灵动,具有可操作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简体字与古代汉语的字形略有出入,大多中文简体字再字形发展的过程中图画意义表现的不太明显,已经很难从字形上作出判断。这就要求汉语教学实践者具备扎实汉字字源知识,熟练掌握汉字由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认真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填补古今汉字在字形表达方面的空白。教师应当适当地介绍古汉语字形,用以辅助现代汉字的教授,为外国汉语学习者搭建好知识的框架与桥梁。此处以“东”字为例:在教授该字的时候,以繁体字“|”引入更为简单流畅。“|”可以拆分为“日”、“木”,意为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草木丛中映射出来的样子。利用“日”与“木”的形象意义,借助“|”的字源本义,就可以形象生动地讲好“东”字了。

2.指事字的教学

指事字教学与象形字教学法类似,也是表达图画意义强烈的文字。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以标注来指示所指的事物或抽象意义。在指事字教授之前,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先向学生解释其造字规律,这一点上,是与英语完全不同的。下面以“本”、“末”、“朱”为例:

指事字“本”、“末”、“朱”均与象形字“木”有联系。在实际教学环节里应当在“木”字讲解之后代入此类指事字,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图画文字时期,“木”下加“横”,为“本”的小篆字形,这“横”是加上的符号,标记树根的位置。“本”的本义就很清晰明朗了,指草木的根或者靠近根的茎。同理,“末”字在“木”上加“横”,强调树梢的位置;“朱”字为“木”字中心加“横”,横在其指古时候的一种“赤心木”,故“朱”,本义以红色作解。

3.会意字的教学

会意字的教学依承象形字和指事字的精髓,依旧以“形”达“意”。会意造字法可以补充象形和指事造字的局限,可以表达很多抽象的意义,具有独体字所没有的合体性和动态性。会意字“形”和“意”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大效用。下面以上面已经提到的“人”、“木”为例,谈谈会意字“休”的教学实例:

当学生已经掌握了汉字“人”、“木”的时候,合体字的教学依旧可以通过汉字特殊的“形”来开展教学活动。汉字“休”的讲授,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表达其形象意义:“一个人走路走累的时候,倚靠在树上稍作休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认知事物,创造文字,而汉字背后的意义无不彰显了汉字的表意性和中华人民的创造性。

4.形声字教学

形声字其实是在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造字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说前三种在分析的过程中看中“形”和“意”的联系,那么形声字可以归为“形”、“音”和“意”三者之间相互联系,配合教学。形声造字多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庞大汉字群体,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的音旁组合而成。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关于形声字的讲授占主体地位,而形声字也可以从形旁展开,由音旁引入。所以,关于形声字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前期教学铺垫。以“梢”,“枝”为例,都可以以形旁“木”入手;“清”、“请”、“晴”,可从声旁“青”入手等。

三.教学中反思、注意的问题

周健认为汉字作为书写符号难认、难读、难写、难记成为最为突出的难点,这对于从小习惯拼音文字的外国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如同天书一般。[2]根据汉英之间的“形”的差异,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采用放大“形”和“意”联系方式组织教学。主要的把汉字以造字法区分类别,按照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到形声字的顺序依次引入,由简入繁,给学生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和知识储备。即从图画意义明确的独体字到形声兼备的合体字的逐步递进,形成系统的,全方位的汉字教学体系。关于汉字教学以词源的方式展开,需要教师具有一定量的汉字知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很好的依托材料,但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入新的思想与思考,在实践教学中汲取经验,以汉语特定的文化知识为依托,根据学生情况,教学环境和教学背景来筛选补充汉字教学的任务。正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表明汉语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

另外,由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对字母发音敏感,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拼音教学来填补汉字在“音”方面的教学,尤其是在初级阶段,为了使学生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相互联系,拼音无论是在辅助学习还是促进汉字理解方面作用都不能被忽视。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的影响都不可忽视。汉字教学的最初,以“形”代“义”,而“音”的教学同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汉字教学也是汉语交际能力的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任重而道远,是年轻的,发展的学科,需要对外汉语人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4):3-11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10

90年代初,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听说汉字和汉文将要在21世纪走出华人圈子,到广大世界去闯荡江湖,发挥威力,这真是叫人高兴可庆可贺的事情。不过我总希望在这20世纪剩下的10年之内有人把它们二位的毛病给治治好再领它们出门。这样,我们留在家里的人也放心些。”(吕叔湘,1990)吕先生的话是发人深省的。汉语社会的用字混乱,不能单单怪罪使用者,更应检讨一下汉字本身。汉字的标准化工作做不好,无标准可供使用者遵从,又怎么能不发生混乱呢?或有标准而不尽合理,连中国人都感觉到学用不便,又何谈让外国人闯过学用难关呢?然而“一个外国学生,如果真的要学好汉语,……不学习、掌握汉字简直是不可能的,……汉字已经成为汉语特定的组成部分,学习汉字就是学习汉语;若要学好汉语,必须得学习汉字。”(卞觉非,1999)因此要真想让汉字好学好用,并能称雄世界的话,就应该做好汉字规范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工作。这于对内、对外的汉语教学以及纠正社会用字混乱,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汉字的字形、字音、字量和字序的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简称“四定”),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为推行这些成果也下了很大气力,但却远未到达“治治好”的地步。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没有给予“四定”之外的字义规范和标准化的工作等以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将着重谈谈字义规范和字义标准化的几个问题。

1现行汉字的字义规范

1.1字义规范的标准

所谓字义规范有两种含义:⑴是指某个语言社会中关于文字与语义对应关系的共同约定;⑵是指用该共同约定去规范人们的用字行为的活动。

作为一种共同约定,汉字的字义规范是指汉语社会中关于汉字与汉语语义的对应关系的共同约定,可以从文字和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a从文字角度看,汉字的字义规范是指汉语社会中关于某个个体汉字字形所应承载的语义量的社会约定,其目标标准是“字有定义”。譬如某个字只能承载某几项意义,不能承载其它意义等。例如在现代汉语中,“粲”,能承载两条义项:①“鲜明、美好”,②“露齿而笑”,适用于“粲花”、“云轻星粲”,“粲然可见”,“粲然一笑”等词语。“璨”,也能承载两条义项:①“美玉”,②同“粲”①。“灿(燦)”,只能承载一条义项:“鲜明耀眼”,可适用于“灿然”、“灿烂”、“金光灿灿”等词语。(《现代汉语规范字典》,1994)正是承载语义任务的分工不同,奠定了每个汉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的特有地位。

B从语义角度看,汉字的字义规范是指汉语社会中关于某一语义(词义)或语义范畴所对应的汉字量的社会约定,即什么意义由什么字来承载的问题,其目标标准是“义有定字”。这种约定的不同可以通过历时比较观察出来,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不同的语义系统,因此与之对应的汉字体系也就不同。从甲骨文到现代语文常用汉字量都是三四千字,但汉字的累计数量却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达到八九万(《中华字海》收85568字),这说明为了与当时的语义系统相配合,每个时期都要更新自己的常用字系统及其字义规范。譬如建立现行汉字体系的过程中,在淘汰异体字、简化繁体字的同时,也用新的字义规范代替了原有的字义规范。例如“徵”与“征”的处理,正是简化中有意分化的例子;又如“麯”字归并为“曲”,“麯”的意义便都托付给了“曲”,而在旧书刊中“麯”与“曲”是本不相涉的。

作为一种规范活动,汉字的字义规范是指从汉字字义上规范人们的用字行为的活动,是汉字用字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规范对象是写别字现象。

1.2字义规范的特征

a.语言性特征:不同的语言由于其语义体系各异,即便使用同样的文字,也往往形成不同的字义规范。如日本和韩国都曾有过全盘搬用汉字的历史,但由于本族语与汉语语义等存在较大差别,后来都不得不另创自己的文字(日本人创造了“假名”,韩国人创造了吏读和谚文),再后来为了弥补自创文字的不足,又都采用夹杂汉字的混合文字。现在日文夹用1945个汉字,韩文夹用1800个汉字。(孙维张,1994)但为了适应本族语的语义系统,这些汉字的意思已经与在汉语中的意思大不相同。有名的例子是:日文的“手纸”相当于汉字“信”,韩文的“獷(kuang)”相当于汉字“猫”。字义规范的这种语言性特征说明,在不同语言背景下很难实现字义规范的完全统一,在汉语人之间达到“同文同义”比较容易,而在汉语人与非汉语人之间则比较困难。

B.地域性特征: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就容易形成不同的字义规范。如汉语各方言之间、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等,就有不尽相同的字义规范。例如:

①今時唔同往日,電影世道玩至吊鹽水狀態,觀衆話唔睇就唔睇,電影院線就發行也就隨時斬纜,不理電影好壞。這種陰乾兼幹煎的兩面夾攻,難怪連導演張堅庭也要登一封“十萬火急的公開信”,要求嘉樂院線手下留情,繼續讓電影上映下去。(康喬《不是“公開信”》摘自香港《文匯報》1995.6.21)

不难看出,大陆与港澳台之间在字义规范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同字(词)不同义”和“同义不同字(词)”等方面。加强各地域间的沟通,是消除这种差别的先决条件。

C.时代性特征:就同一语言而言,不同的时代往往有不同的字义规范。如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都各有其不同的字义规范。例如:

②西门庆道:“有这等事!等咱空闲了去瞧瞧。”谢希大接过来道:“哥不信,委的生得十分颜色。”西门庆道:“昨日便在他家,前几日却在那里去来?”伯爵道:“便是前日卜志道兄弟死了,咱在他家帮着乱了几日,发送他出门。他嫂子再三向我说,叫我拜上哥,承哥这里送了香楮奠礼去,因他没有宽转地方儿,晚夕又没甚好酒席,不好请哥坐的,甚是过不意去。”(《金瓶梅》第一回)

《金瓶梅》是近代汉语的典型代表作之一,从这段文字特别是带下划线的字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字义规范上的差别。时代性特征说明,我们既可以在不割断历史联系的前提下,建设好当代汉语的字义规范,也可以将各种时代的字义规范进行比较,以窥探其发展演变的轨迹和规律。

D.系统性特征:在一种语言里,哪个字应该承载哪些语义是有明确分工的,如果一个字的承载任务有了变化,必定影响其它字的承载任务。如古汉语里“走”承载着现代汉语“跑”的语义,在现代汉语里使用“跑”承载该语义后,“走”就不能再承担这一语义,而是另有其它任用,如让它承载古代“行”的语义等。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字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型式,大都是这种系统性变化的结果。因为一个字的字义的扩大或缩小,必然要影响到其它字的意义的稳定。系统性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整理文字时一定要有系统性思想,一定要注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反应。

e.强制性特征:某种语言的字义规范是由该语言社团历史地约定俗成的,任何个人都不能自行其是,否则就被视为违规。在这一点上,汉字与拼音文字有所不同。汉字字义规范的约定俗成,是以形与义的理据性结合为基础的,而拼音文字字义规范的约定俗成,是以形与义的任意性组合为基础的。(徐通锵,1998)因此在拼音文字中只有错字没有别字,汉字中两者都存在,写别字是具有汉语特色的违规行为。在呼吁文字拼音化的年代,胡愈之先生在《太白》半月刊创刊号上(1934.9)曾提出“别字不别”的理论,提倡大家写别字,如“怎羊打倒方块字”、“胡芋之”等,(见倪海曙,1953)企图淡化汉字字义的理据性和改变原有的字义规范,但实践证明,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大规模地更改字义规范,是向社会历史和社会规约挑战,是很难成功的。

前4种特征都属于字义规范⑴,强制性特征属于字义规范⑵。

2现行汉字字义的标准化

字义的标准化是指以众多的字义规范为基础,制定和推行一个作为全社会用字标准的字义规范(或标准)。包括两项内容:⑴标准的制定;⑵标准的推行。前者主要靠专家学者们的努力,后者主要看社会的响应。

2.1现行字义标准的制定

统一的国家需要统一的文字,过去两岸在制定用字规范标准时,都没有充分考虑对方以及港澳的用字习惯,在汉字的整理上出现了不同步:内地对部分异体字进行了整理,对部分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同时也大幅度调整了有关字与义的对应关系;台湾的《标准行书范本》等字表也采用了部分简体字,但字与义对应关系的调整幅度较小;而港澳则因“繁简由之”而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表示同样的意义,内地只用“舍”,而港澳台“舍”、“捨”并用,内地只用“斗”,而港澳台“斗”、“鬥”并用等等。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造成了各地间交流的不便,而且大大影响了汉字在国际上的声望。要消灭这种差异,就应在调查研究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制定一种各地域通用的字义标准,以便作为统一用字的标准性规范。

2.11“字有定义”标准的制定

字义规范的时代性特征告诉我们,由于汉字的历史很长,同一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常用义的情况比较多见,因此在确定字义规范时,必须有时间观念。在断代性字典里,“字有定义”的规范标准是以某个历史时期为界限的,而在古今通用的非断代性字典里,“字有定义”的规范标准应包括某字在历史上所曾用过的所有意义。但对目前的汉字教学和社会应用来说,最具指导作用的还是当代的字义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首先做好当代字义的标准化工作。50年来,内地编辑了《新华字典》等一大批字典,对规范现行汉字的字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字典中,每个汉字的语义基本上是明确、固定的,基本符合“字有定义”的标准。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同一个字在不同字典中义项的归并不尽一致,相同的义项有不同的描述,有些义项的描述不够精确和科学等等。例如对“关”的意义处理,以下三部字典就不尽相同:

《汉字信息字典》(1988年版):①闭,合。②在险要的地方设立守卫处所。③重要的转折点。④牵连。

《新华字典》(1992年重排本):①闭,合拢。②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③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④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⑤牵连,联属。⑥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1994年版):①合拢。②放在里面不使出来。③(企业等)倒闭,歇业。④古代设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地方的守卫处所。⑤货物出口和入口收税的地方。⑥重要的转折点或不易度过的一段时间。⑦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⑧牵连;关系。⑨发放或领取(工资)。

其一是义项的归并数目不同:《汉字信息字典》4项;《新华字典》6项;《现代汉语规范字典》9项。其二是同一义项如《汉字信息字典》②、《新华字典》②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④,《汉字信息字典》③、《新华字典》③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⑥等,表述上略有出入。其三是有的义项表述不够好,如《新华字典》⑥“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其中“发给”与“支”意思重复。

标准的字义规范必须排除这类问题,因而就需要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对每个通用汉字在当代语料中的表义情况,先做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然后再讨论义项的归并和释义的措辞等等。

转贴于2.12“义有定字”标准的制定

“字有定义”的标准允许一字表示多义,因为多个意义在使用环境上互补,不会造成交际障碍;“义有定字”则必须排斥一义多字现象,因为相同的意义用好几个字表示,徒然造成人们学习和使用的负担。这就是说,“义有定字”的理想标准是只“定”一个字,然而现实情况(仅就内地而言,港澳台更严重)则是异体字、繁简字和异体词大量存在。

其一是异体字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⑴绝对异体字,只造成一义多字的现象,但与其他字没有意义上的瓜葛;⑵包孕和交叉包孕类异体字,既造成一义多字的现象,又与其他字有意义上的瓜葛。据我们统计,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收7000通用字中,与表外字同义异形的有780多字,与表外字具有包孕或交叉包孕等意义关系的有250多字。换句话说,7000通用字中有1/7强的字另有其它写法。即便在7000字之内,也有不少字之间具有同义异形或包孕、交叉包孕的异体字关系。笔者曾对GB2312—80字符集(收字6763字)范围内的“待规范异体字”进行了初步统计,共收242组,有220多组为包孕、交叉包孕异体字。(冯寿忠,1997)绝对异体字,特别是包孕和交叉包孕类异体字的存在,给“字有定义”标准的制定增加了难度。

其二是异体词问题。异体词又叫异形词。异体词虽是“义无定词”的问题,但毕竟还要用汉字书写,因此也与“义无定字”有一定关系。异体词有“同音同义异形”和“异音同义异形”两大类,但后者与字义规范关系不大。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同音同义异形的异体词1258组。(周诗惠,1982)例如“精练=精炼”,“人才=人材”,“蔓延=曼延”,“推委=推诿”,“飘渺=缥缈”等等。这种现象既是词汇问题,又与字义标准化问题相关。一般认为整理异体词的原则是:从众、从简、意义明确,所谓意义明确,就是指要合乎标准化的字义规范。

第三是繁简字问题。有对称繁简字和不对称繁简字两种,前者只造成一义多字(一般是2字)的现象,但与其他字没有意义上的瓜葛;后者则不仅属于一义多字现象,同时繁简体间又存在意义上的瓜葛。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有对应繁体的简化字2235个,约占7000通用字的1/3。其中有118组繁简字是采用同音代替(或归并)等法简化的,繁简体之间形成了意义上的包孕和被包孕关系。(冯寿忠,1997)这种一个字有繁简两种写法,两种写法间又有意义包孕关系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字有定义”标准制定的难度。当然,这是针对即内地与港澳台统一的规范标准而言的。解决这种不规范现状,不外乎两种办法:⑴让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逐步接受同音代替类简化字的字义规范;⑵恢复或部分恢复以同音代替(或归并)法简化的繁体字。

异体字和异体词的大量存在,使现行字义标准与“义有定字”的理想标准有很大差距,繁简字的问题又加大了这种差距。要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将字义标准的制定与异体字、繁简字以及异体词的整理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地进行。既要加快淘汰异体、简化字形的步伐,同时又不要大幅度改变人们已习惯了的用字规范。特别是应注意多听听港澳台同胞的意见,让当前的汉字标准化与将来中国的“书同文”密切联系起来。

2.2现行字义标准的推行

由于标准化的字义规范仍在建设之中,再加上推行的力度不够大,未能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明确的规范标准,因此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写别字问题。例如:

③通常,女性对于流行的东西总是比较敏感,而且对周围人的打扮,存在着强烈的模仿心理,若有某种东西开始流行,如果自己没有及时赶上潮流的话,就如同没有及时赶上班画一样感到失望,……。(《哈佛智慧与口才》147)

“班画”可能是“班车”之误。写别字有汉字使用者方面的原因,如因为思想上不够重视,或学习得不够扎实,或电脑输入法不熟练等造成的写别字等等,但也不能排除汉字本身的问题。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中有一个“常见的别字”表,以成语和四字词组为限,共收常见的容易写别的字369组。笔者也曾对具备致混可能的字作了统计,其中形近易混字收176组,音同音近易混字收56组,音形皆近易混字收88组,音义皆近易混字收95组,四项共计415组。(冯寿忠,1997)这些只是静态的统计结果,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把这些字写别,但足以说明,汉字系统本身含有不少致“别”因素。这些致“别”因素,既有字义方面的,也有字音、字形方面的。因此推行标准的字义规范,消灭写别字现象,需要有系统性观念,要对各种致“别”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利用字典来推行标准化的字义规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但问题是:⑴目前的现代汉语字典大多是以拼音为序的,无法体现“以字统音、以音统义”的编排构想,因此不利于“字有定义”的直观化;⑵有的附有以形为序的检字法,但由于手续烦琐,不易激发人们勤查字典的兴趣;⑶没有一种“以义统字、以字统音”的字典,无法将“义有定字”的规范标准直观地展现给读者;⑷两岸及港澳之间没有统一的字典以展示统一的字义规范标准。

3结语:“担忧”与“共识”

字义的规范和标准化,是汉字标准化工程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万万不可忽视的,然而有些迹象却值得我们担忧:

⑴汉字标准化专家们提出的“四定”中没有提到“定意义”的内容,也没有另外的提法以表示对字义标准化的关注,这说明字义的标准化问题,根本没有引起汉字标准化专家们的足够重视;

⑵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不少字表或规定,却从未颁布一种有关字义规范和标准化的文件;

⑶在进行异体字、繁体字等的整理时往往重“形”而轻“义”,如为了减少字量而不惜大幅度更改原有的形、义对应关系,并且新增了100多组非对称繁简字,使内地的字义标准与港澳台形成较大差异,为统一后的“书同文”增添了麻烦。

⑷不应有的轻视,已经给我们的汉字标准化事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国家有关部门推出的某些用字法规,与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有一定的差距,导致读错字、写别字和不规范的异体字、繁体字、自造简化字的现象屡治不止等等。

为纠正轻视字义的规范和标准化的倾向,并消除其负面影响,从思想上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并达成共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认识到,字义规范及其标准化与字音、字形的规范及其标准化等等,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在制定字音、字形的标准化规范时,必然要涉及到字义的标准化规范,反之亦然。这是因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音形义的统一体,当改变某些字读音或字形的纠葛时,必然要考虑其原有的字义如何安置的问题,而要改变某些字的字义纠葛,也必须考虑某些字的读音或字形的去留。因此汉字标准化的内容中,必然要包括字义的标准化。

其次,要认识到,字义的规范反映了汉字与汉语语义的对应关系,是社会用字习惯的集中体现,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当我们进行字音、字形等的规范化整理时,绝对不能以牺牲字义的规范及其标准为代价,否则,如果对字义的规范及其标准调整过大,将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如“象、像”原来是分别表义的,但因为简化合并为一个“象”几十年后,人们已经习惯了“合”,1986年又将它们恢复原来的“分”,结果又十几年过去了,还是有许多人经常搞错。

第三,要认识到,字义规范对人们的用字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规范作用,字义的标准化是实现社会用字的高度统一的必备条件。如果字义的标准不统一,即使达成了字音、字形、字序和字量等的统一,照样无法实现书面用字的真正统一。例如“搞掂”、“讲数”两个词在香港很流行,但对内地人来说,由于不懂“掂”和“数”两个字的这种特殊含义,就不知所云了。

第四,要认识到,如果制定了简明有序的字义规范标准,并能深入人心的话,写别字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控制;相反,没有明确的字义规范标准,让人们无所遵循,或标准错综复杂,令学习者望而却步,就无法对写别字现象进行有效控制。

最后,还应当认识到,“字有定义”也好,“义有定字”也好,都是以语义系统为基础条件的,目前,完善的汉语语义系统还未建立起来,这对于建立字义的规范标准是很不利的。因为没有完善的语义系统,只靠有限的例证卡片作为义项归并的依据,就难免因遗漏而概括不全,“字有定义”和“义有定字”的基础也就难免有懈可击了。因此,字义的规范和标准化不仅仅是单纯的汉字标准化问题,同时也需要汉语语义学研究的支持。

参考文献

吕叔湘1990剪不断,理还乱——汉字汉文里的糊涂账,《读书》第11期。

苏培成1994现代汉字的“四定”,《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

卞觉非1999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徐通锵1998说“字”,《语文研究》第3期。

周诗惠1982异体词需要规范化,《辞书研究》第4期。

高更生1991谈异体字整理,《语文建设》第10期。

倪海曙1953《语文漫谈》,东方书店出版。

冯寿忠1997《现行正字法》,中国书籍出版社。

孙维张(主编)1994《语言散论》,吉林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1997《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公宜、刘如水(主编)1988《汉字信息字典》,科学出版社。

1989《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语文出版社。

1994《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