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4:32

远去的乡村篇1

文/溪水一石

堡子,在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因为在我家老屋对面的塬边沟湾就有座堡子,少年时常去那里玩,听老人们讲与堡子有关的故事;刚参加工作,又是在一个叫蒋家沟的马泉堡子教书。一个是我出生地,一个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站,由此我便与堡子结下了情缘。

今年国庆前夕,我们去县境内看了几处即将消失的堡子。

梁原乡政府的正南面有座叫洞山的陡峭山峰,听说这座山峰的顶端建有堡子,那天,我们特意前去攀爬,费了好大劲总算爬到了山巅。眼前就是一座建在山峁上两米多高的大土台,约二十几个平米,登上土台,举目四顾,确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一个50多岁的回民汉子正在山坡放牛,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往南直到龙门的民乐塬,有九座这样的堡子,传说是唐代李元谅驻守良原(今梁原乡一带)时修建的烽火台。这土台究竟是不是李元谅当年修建无从考证,但李元谅当年驻守良原城确有史籍记载。如今在这洞山的大土台下边,附近村民用砖石垒砌了不少简易庙宇,既看不到牌位,也见不着神像,只有烧香祭祀用的灰碗和散落草丛中的香支。随处可见饮料瓶食品袋之类的垃圾,看来这里还不是寂寞冷清的地方。

在上良乡蒋家沟村的马泉堡子,眼前的堡子面目全非,毁损十分严重,真叫我有点不敢相信。三十年前这座堡子里还是个有近200名学生的学校,北、西、东三面深沟,正南是又高又厚实的一字形城墙,成了隔绝学校与外界的屏障,只有城墙正中有个可容一辆木板车出入的门洞,用相当结实的硬木作门,除了此门别无出入口。城墙内五亩多大的院子内,除了那几座土红色拱门圆窗的民国老房子外,城墙的内侧还挖了两孔不大的窑洞,一只用于住人,一只用作伙房。当年办学时,为了安全在三面沟边还修了围墙。每当放学后,校园里寂静无声,沟边松鼠野兔乱串,甚是寂寞凄凉,好在有我的师范同学S君与我同时分配在此为伍。可如今房子没有了,城墙被挖得支离破碎,院子改做耕地,周边参天巨树也不见了踪迹。据说住在附近的村民因为饲养家畜,为了方便,就在城墙上取土,久而久之,城墙逐渐损毁成这般模样。

而我家乡老屋对面的堡子,规模要比马泉堡子大许多,大概有近百亩。堡子外侧不知是何时在城墙上挖的几孔窑洞,住着一个大户人家,城墙中间被开挖了一个有三米宽的豁口,算是进出的门了。城墙内早先住着好几户人家,后来慢慢搬迁只剩一户至今仍住在那儿。堡子内靠沟边是几孔窑洞,南端的一孔没安门窗,窑洞敞口,那是大众碾米的地方;靠北端的四孔窑洞是生产队专门榨油的老油坊,当年兴盛时,养有不少拉磨油籽的骡马,乡间百姓常来卖油籽、买(换)清油,每到秋冬时节,从油坊窑袅袅升起的白色烟雾中总能闻到一股油香味。而今两座相距10多公里的堡子却是同样的命运——残败不堪。

像这样的堡子,在灵台乡间随处可见。绝大多数是三面临沟、周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看上去甚是壮观。有些堡子是以地形而定,形制不规整,修建也不是多么精致,但绝对的坚固。一般是由当地老百姓在族人中有威望的人带领下修建的,来敌侵犯时躲避,敌退后又回归原地耕作生息。根据老人们的讲述和查阅历史资料得知,类似梁原洞山这样的堡子,那是历史上城防用的烽火台,多建于当时城池周边高地,如今天县城的四周,也有这样的大土台,保存基本完好。

除了这用于报警的烽火台外,哪乡间许多城墙堡子又是干啥用的呢?

原来在冷兵器时代,堡子是非常好的防御工事,小小的堡子,在关键时刻基本可以抵挡土匪叛军的袭击,一般千人以下的乱匪不会正面攻破一般的堡子。可以说堡子是明末清初以来(最初建于何年,无史可考)农村最好的防御阵地,一般有多个村社组成,还要在几个村社中选出堡长,能当堡长者,当然是当地有名望,又有功夫,经济上有一定实力,有威信,能把所辖村民组织起来的人。堡子一般有一个开口,当有乱匪来袭时,村民们聚集在堡子中,还要把自家的粮食等赖以生存的东西搬进去,为了能长时间地生存,一般堡子里有都水井。当村民们聚集在堡中躲避危险时,堡门就用土石堵得非常严实。在堡墙上,存放着巨石、大树干等武器,后期有些堡子有土炮作为武器。堡子里一般都有村庙里敬奉的神明,这也算是一种心理安慰,将人与神的命运共同捆绑在一起,也是村民们对本地所敬奉神明的一种虔诚信仰吧!因此,当堡子中的堡民打败了盗匪的进攻,堡子保护了堡内的村民后,村民越加对神明虔诚敬仰。而且,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堡中的老百姓往往会产生幻觉,比如,敬奉的关公,他们就会看到一个骑着赤兔马的将军在堡墙上守卫,敬奉的观音菩萨,堡中的村民便会看到一个穿着大红袄的新娘子模样的女子,手持长枪,身骑高头大马,英姿飒爽地在堡墙上护卫着堡中的村民……民间常有这样的故事流传。

这些有二、三百年以上历史的乡间堡子,为什么在风吹雨淋中还依然能看到其大致原貌呢?原来,在修堡子时,先要将基础挖深,用石夯打压牢固,筑墙所用的土都经过了处理。将黄粘土晒干拣除杂物,在烈日暴晒下,用冷水猛浇,再反复击打搅拌,增加土的密度和粘度,然后晾晒到一定程度,用很粗的木椽夹挡,在里边填上半尺厚的湿土,几个人用夯石击打。这样一层一层修建起来,墙体之间的土中还要添加麻丝,这就是堡子上看不到墙缝的秘密。堡子修起来还得将墙面用利器修光,为的是墙面遇水能够迅速下流,减少雨水侵蚀。检验墙体是否合格,则由壮汉用锥子在刚筑起的墙体上使劲扎,“入不过寸”就算合格。再说西北干旱少雨,气候干燥等原因,遗存下来的堡子也就能看到很多了。

关于堡子的历史,由于时代较近,乡村分布较多,且是民间所建,地方志书少有记载。我们看到的几处堡子都地处险要,与周边地势浑然天成。堡子的修建在人口相对稀少、技术低下、贫穷落后的灵台来说,无疑是一件相当艰辛的工程。

通过对分布在乡村间堡子的了解,我觉得这堡子和长城是一样的伟大,是“家”和“国”的关系,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防御外来侵略的军事堡垒,是国家的战略防线;堡子也是防御流寇盗匪的建筑设施,是普通民众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保护民众安全、传承传统文化、凝聚民心、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一体,国建长城,家修堡子,其实质意义完全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赞美长城的同时,不应忘记这些乡间堡子。

尽管乡村间分布着不少富有地域特色的堡子,并且在非常时期也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乡村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却受到人们的忽视。今人不但没有保护好,更没有使其得到充分地利用和开发,认识的不足和微小利益的驱动,导致破坏也极为严重。今天我们望着城墙堡子的遗迹,除了处处显示出岁月的沧桑外,剩下的全是满目苍夷、不忍细看的残躯了。当然,堡子如今只是记忆乡愁的精神财富,早已失去了它原本防御的功用,它的消失那是迟早的事,却没想到在当今会有这样快的速度,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祖宗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理应由我们后人来保护继承,任何人都没有践踏破坏的理由。

远去的乡村篇2

乡××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县委组织部、县远程办的悉心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三农”问题这个中心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获实惠”的长效机制。在这一年开展的远教工作中,我乡远程教育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这一年来的远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有所中学,所中心完小,村级小学所。根据上级关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地站点建设精神,我乡共建远程教育基地个,其中有中心信息站个,依托学校建接收站个,村级播放点个,村级覆盖率达到。截止××年月,各站点已组织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培训期,共人(次),发放远程教育调查统计表多份,对中小学师生进行培训期,共人(次)。在这次的年终考核中,县远程办也对我乡的远教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具体做法和经验

(一)做好远程教育站点的管理制度:第一、为确保各站点正常发挥,乡党委挑选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强,有责任心的年轻教师充实到技术管理队伍中。于月日再次组织全乡各站点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的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二、为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我乡远程教育站点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乡党委分别与村支部书记、学校校长、站点技术管理人员签订了包保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乡党委还以乡党通()号文件,明确了党政班子成员、包村工作组、驻村干部抓远程教育工作,建立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第三、严格信息反馈制度。要求各站点技术管理人员每月上报远教设备运行使用情况和培训工作信息,根据报送情况,乡远程办工作人员到各站点对设备进行简单维修次,对于故障排除不了的,向县教育局维修处反映,邀请远教设备维修人员两次到我乡各站点进行维修,确保远教设备正常运行。

(二)认真抓好远程教育培训工作,使远程教育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一、确保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配齐。××年月下旬,我乡各村小学因工作需要,人事变动,乡党委及时调整各站点技术管理人员,并以乡党通()号文件,明确各站点配齐名技术管理人员。随后又给各站点配备名后备远教技术管理人员,确保了我乡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我乡各站点均建在学校,以学校管理为主,双向服务。各站点根据学校课程安排,制定课程表,学生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日安排农村党员干部及群众学习培训,相互错开,互不冲突。同时规定各站点每周必须连续下载资源小时以上。技术管理人员对下载的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列出内容清单告知村党支部,由村党支部从中挑选培训内容,列出培训内容及时间安排表告知站点技术管理人员,同时在村务公开栏处向群众公布培训通知,各村干部负责组织群众前往培训。培训时,技术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培训,认真做好培训记录,建好培训档案,做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为了使培训切实取得实效,乡党委还以乡党通()号文件,明确了乡领导和涉农、医疗卫生、国土、计生、林业等部门业务强、政治素质好的人员为乡远教兼教师,专门到各站点进行实地讲解。

(三)重点抓好远教示范户,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开展。抓好示范,树立典型,立好标竿。是我乡远程教育工作总结去年工作提出的新思路。去年远教工作“片地开放,不见实效”,今年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全乡共有个示范户和五个示范基地,示范户实行乡领导联系挂牌指导,做好示范户引路工作。通过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培训,使他们从中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学到农业实用技术,为广大农民群众开辟了致富途径,联通市场,积极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群众得到了真正实惠。到目前止,我乡共有香桔种植基地面积亩,初期产果量万多公斤,产值约万元;××村的吴胜平种草养牛头,龙安村的王承烈种草养牛头,张鲁村张超种草养牛头,倘扒村的杨胜浩养山羊只,漂安村粟唐华成为养猪专业户,期内存栏头,出售头仔猪;还在三个村兴办了宝石加工厂个,其中两个示范基地,共有加工机器台,从业人员人,年实现利润万元;楠竹加工点有个,从业人员人,年实现产值万元,利润万元;明年张鲁村计划种植亩西红柿,他们直接与出售商进行销售,现已签好合同,前景非常乐观。他们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取得了累累硕果,推动了一方群众学习致富知识的兴趣和希望。

(四)抓好农村远程教育,促进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得到了较大促进,也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它把党的政策、中央精神有关法律法规和先进文化知识直接灌输给全乡各村寨家家户户,把基层党员干部头脑用理论武装起来,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提高、执政水平得到增强。夯实了党在农村中的最高地位。基层党组织有了事实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实实在在的资源,党员带头管、带头干,先进性得到了体现和提升,农民入党的积极性也得到增强,党在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全面推进。特别是在这次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实效,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的整改提高阶段结束后,乡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群众满意度测评表份,发到党员和群众手中进行测试,此次测评的满意度达,形成让群众亲自参与,客观评价的良好局面,确保了满意度测评的真实性,是继“三个代表”后的又一重大性突破。

(五)远程教育让农村中小学校师开阔了视野,促进教研、教改、教学不断向高层次方面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

⒈乡远程办没有专门的远程教育设备,不能及时地同步了解和指导各站点的培训工作。同时,我乡远程办也没有人员编制,其工作人员都是一兼多职,任务繁杂。

⒉站点技术管理员工作繁重,教辅站没有把抓远教工作作为站点技术管理员的年终考核指标。

⒊站点设备故障多,不能及时地进行维修,造成远教工作

的正常运行。

⒋学校与村支部关系不协调,导致培训工作很难进行,达不到

预期的实际效果。

⒌远教工作经费短缺,各站点拿不出钱来投入到远教设备的维护和课件制作中,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由于乡财政困难和农村经济薄弱,落实得不是很到位,影响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⒍监督管理力度不强,对站点的监督管理没有实行具体奖惩激励机制,没有专管机构来监督。

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⒈积极争取县委、政府加大对我乡远程教育的经费投入。

⒉帮助站点搞好设备故障的维修问题,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

⒊协调好学校和村支部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远程教育评

估奖惩激励机制,用制度去管人、去用人,搞好远教工作。

⒋进上步完善示范村和示范户的建设,用示范带动群众,通过

“学、带、比”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远去的乡村篇3

火爆的乡村游

随着国内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开始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不少人渐渐将目光转移到城市周边的乡村,去看看盛放的油菜花,亲手采摘应季的新鲜水果,品尝一顿地道的农家菜成为了不少人的出行新选择。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旅游已经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3亿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数的三分之一,旅游收入高达3200亿元人民币,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6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国内乡村旅游接待点(农家乐以上)逾200万家。可以这么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互联网+乡村游

虽然乡村游在国内日益火爆,但总体来讲,它的发展仍然受基础环境、农村经济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客观因素限制,而且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对以农家乐和采摘园式的乡村旅游模式产生审美疲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呢?这时候,“互联网+”的出现,给了乡村游新的发展机会。

首先,乡村游产品所遇到的瓶颈和乡村本身发展缓慢有很大的关系,而乡村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的封闭。由于交通和政策等因素,乡村的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城市,这让乡村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也让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当互联网被引入乡村之后,可以让村民与外界的沟通便利性大大增强,不仅能获取更多资讯,还能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能拓宽市场空间,让乡村的各种特色产品更有价值。

其次,互联网的介入可以改变乡村游产品普遍存在的营销水平较低的现状。目前,国内的乡村在品牌营销方面处在很弱势的地位,尤其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媒体的聚焦点往往在城市,费用也较高。乡村既没有实力,也缺乏强烈的诉求。而在乡村旅游兴起之后,乡村的品牌营销诉求越来越强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乡村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一方面要做好产品,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品牌营销。对于目前的大多数乡村来说,互联网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品牌营销工具。通过互联网平台,乡村能够及时信息,与从业者和外来游客实现高效对接,充分集聚乡村发展的产业信息和文化信息,给乡村游带来新气象。

再次,互联网可以担当招商引资的平台,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到乡村游的市场中,加快相关市场地转型升级。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的进入,商家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反馈,乡村的农家乐模式也将加快转型升级。本地经营者的经营意识也将提升到更高层面,让消费者的消费从简单的农家菜、摘水果衍生到了全面且深度的度假体验。

最后,政策的红利也在支持着“互联网+乡村游”的发展。在国务院下发的名为《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指出,到2020年,全国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要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和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而在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提到,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和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乡村旅游app和《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以上这些政策红利都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助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结合。

开始发力的互联网+乡村游

目前,“互联网+乡村游”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炒的话题,互联网企业和旅游企业都纷纷开始加重乡村游产品的投入比例。一时之间,乡村游成了一个香饽饽,国内企业开始纷纷发力这一市场。

远去的乡村篇4

城市,也许大家一点儿也不陌生。在我的思想角度来讲,那就是“钢筋与水泥”的天堂。对于一个在城市里面长大的孩子,我已经习惯城市中的灰尘和污浊。

我很少去体验过乡村的美。乡村,美就美在他们的风情“美”。他们是很朴实的一群人,用最好的一面来对待远方来的客人,你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美,那就是善良。

我很少去体验过乡村的美。乡村,美就美在“景”。在乡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哗,没有了汽车的鸣笛。高高的山峰一眼望去,永远也看不尽。新鲜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对比一下那可是天壤之别。早晨,乡村的人们早早的就去了大山里忙活着自己的事情。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人,好像晚上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

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乡村的生活节奏很慢……但是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这些当中!

初一:杨汶朋

远去的乡村篇5

黄土地

作者:花非花/文

序幕:

一双手,捧起一把黄土坷粒。细小的黄土沙粒子,从手指缝间流泻下来。更微细小的黄土粒沙子,被风吹扬开去。……

风。把黄沙扬起弥满天地间,弥漫山川大地。

屏幕上。一道遒劲的笔锋泼洒浓墨书写出影片的名称:“黄土地”。

一片苍凉的大地,一片苍凉的黄天厚土!

1、晨曦。山乡村景。

江南。这是一个地处偏僻边远的小山乡村落。座落在大山间,一片平坝土地上。出门就是高山险岭,悬崖石壁的大山。村落的山外是一片一片,正在被沙化的贫瘠的荒山黄土地。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乡小路,连接大山外面的世界。山里人赶农贸集市,也得是通过这条唯一的黄泥小道,走到几十里以外的小集镇去。

一条小河,绕村落流淌过。是那种山洪泄流时冲涮出来的河滩,河床上没有桥;只是在河水稍深处,才有一些人工放置的石墩子,连接通河滩两岸的山乡小路。平时村庄的人,大都是涉水而过河滩。除此之外完全是一片自然天成的景色!

远远望去,这个小山村。就仿佛是镶嵌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一颗秀丽的翠绿色的明珠。……(镜头拉远成山野间小村庄的全景)

2、晨曦中。荒山坡地景。

一道道被铁犁铧翻开的黄土坷粒。一头肌健强劲的公牛牵拉着铧犁在耕地开荒;一双扶犁的山里人的手;一个沉默无语的缠着山里人头帕的耕地农人。一粒粒汗珠从耕地拓荒人的额头滚落下来,滴落到黄土地上。(逆光摄影的效果画面)

这是那种半原始状态下,山里人开拓野地荒山的耕作方法。那些被翻耕过来的荒山瘠土,仅是成为可以种植玉米、高粱类的山地农作物的薄土。……

在山坡地边上。放着一副粗陶土烧制的茶灌壶和一个大茶碗;远处是朦朦晨雾中,是有着袅袅炊烟的小山村的背景。……

当镜头把这幅人力拓荒的画面。逆光拉成为一幅剪影时画面里充满了,一种原始力量的苍凉与凄美!

3、小村庄。山乡的小道上。

近正午的时分。在山村的小路上,行走来一个身背邮政包标记的乡邮员。在山野间劳作的农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农活。远远地望着走向小山村落的乡邮递员,有人在小声窃窃私语着什么。

在荒山坡地上,拓荒的那位农人(秋生的父亲)。依然是头也不抬起来的翻耕着荒坡上土地,仿佛外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只埋头犁耕着土地,更加沉默的无言。……

人们目送着乡邮员。涉过河滩上的石墩子,一群正在河滩上戏玩的山里孩子,带着一只蹦蹦跳跳撒欢着的小花狗,立即好奇地紧跟尾随在乡邮员的身后。成了一支小队伍,走进小山乡的村庄。

4、小村庄。秋生家小院落。

身后跟着一群山里孩子队伍的乡邮员。走进这个封闭式的平常极少人到来的小山乡的村庄,他不时停下来和村里的熟人们打个招呼的说上个话。村子的人们,也大都开门到外边站立住,默默无声地关注着乡邮员的举动行为。……

乡邮员径直地来到秋生家。那是一个用黄泥土坯,垒起来的农家小院落的门前。他从邮包里取出一张上面书写有“报喜”字样的大红纸,仔细地张贴到破落的柴扉门上。然后,这才走进到正堂屋子,将一页《大学录取通知书》字样的信件,端端正正地放到堂屋的桌子正中间。口里冲着在屋子间的秋生母亲喊道:“大婶,贺喜啊!”

这是间那种贫穷山里人农家的灶台和堂屋共室,光线幽暗的房屋间。秋生母亲搂着小女儿秀秀在屋子的一角。秋生母亲这才慌慌忙忙,从灶台的土茶灌里倒出一大碗茶水来。山里人不善言辞,只是无语地双手捧上。乡邮员也毫不客气地接过来,就一仰脖子“咕咚、咕咚”一气喝下去。然后用衣袖擦抹着嘴角,喜滋滋地自顾着大声说:“是大喜事啊!这下咱山里,可出了秀才状元郎了哇!……”

“秀秀。”乡邮员拉过秀秀的手来问道,“你秋生哥呢?”

“嗯。”秀秀用手指指侧屋,怯怯地说道。“在里厢屋子哩。”

5、秋生住室。

堂屋的侧厢房间。秋生的住室中,秋生正趴在木栅小窗户前,发呆似地望向窗口外的天空。小木桌上是一个菜油灯蕊的油灯,还有稍零乱地堆积的一些教科书藉。

乡邮员走进屋子来。挠着秋生的头发嘻闹着说:“秋生。你小子可真有出息哇!知道吧?你可是考了全县城榜首的第一名状元。是全国重点名牌的大学录取生了呢!”

秋生只是无语地笑一笑,脸上无有一丝喜悲情感的流露。

“嗯。我也得赶紧回了哩!”乡邮员嘻闹一会儿后,告别着说,“要不然天黑下来后,我可是真的要赶回不去了呢。”

秋生母亲带着子女们,到门前送别乡邮员。

6、村庄。小山乡景。

小村庄头。一株古老的大树下,一位年长的山里老人。他沉默地蹲大树荫下,正给长竹杆子的旱烟锅子里填装着土烟丝,他是这个山村的老乡长。

乡邮员来到他跟前。一边替老人打着火点上烟锅,一边唠嗑地说着什么话语。最后才告别着,走过出村的小河滩,走向山间的小路。山坡上耕耘劳作的山里农人们,依然是目送着乡邮员在山乡小道上远去……

秋生的父亲,也仍是在荒山上。拼命地扶着铧犁开拓翻耕着,那一片薄薄的贫瘠的黄土地!

7、黄昏。暮色的山乡景。

傍晚。日落西沉,暮阳下的小山乡村景。在村前古树下。老村长依然蹲身咂吧着旱烟锅子,仿佛那身影是从来就没有移动过……

山里劳作的农人们,都已慢慢回村子了。

秋生父亲这才歇工下来。一手提土茶灌壶、肩负铧犁农具,牵着牛离开荒山的坡地。涉水走过河滩边时,一边放牛饮足水,一边在河水中清洗着脸上的汗水和铧犁农具上的泥土。然后,才牵着那头强健的耕牛,慢慢地走进小村庄。在牛栏栅间,惜爱地给牛加足草料。

在他身后的原野荒山间,一轮暮阳残照如血。

8、傍晚间。秋生家房内景。

秋生的母亲在灶台上忙碌着。锅里煮着些土豆、红署就是一家人的晚饭主食了。秋生一声不吭边向灶膛续着柴草,一只手紧攥着那页《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愣,火焰映红着他无语的脸庞。秀秀在屋子角落一旁,用怯生的眼光盯住哥哥的举动。

秋生父亲在堂屋的桌前,沉寂地用手工纸卷着支土烟。最后叹息一声,自语样地说道:“秋生,这山里的农活少不得男人。再说,家里也没有这笔钱来供你上大学了。秋生娃,这学还是不去上了吧!”

秋生无语。他闷着头沉默良久后,木然地将那页《大学录取通知书》伸向灶台的火焰去,点燃烧起来。秀秀见状惊惶地拉着母亲的衣角,悄悄示意着指给母亲看。秋生母亲慌忙地跑过来,一把抢夺下来那燃烧的纸页。放到地上赶紧用脚去,踏踩灭火焰。

地上。是那被烧毁一角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特写镜头)

9、荒山的上弦月。山乡村夜月景。

夜晚。秋生趴在窗口前,发愣地望着弯月亮。桌子上放着那页烧毁一角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秋生的父亲在光线黯淡的堂房间。一个人闷头卷着手工纸烟、吸烟。

村头的古老树荫下。老村长还蹲在树下,嘴边叨着咂吧着长竹杆土烟袋。

远处。在山弯河滩上,一弯上弦月映照着荒野的水流河滩和小村庄。

10、晨。山乡村景。

秋生在院子里。闷头狠劲地用斧子劈着一大堆木柴。……

山野的林间,秋生母亲带着秀秀捡拾过冬的柴草。秀秀把一小捆柴草,扛到瘦弱的肩膀上;和妈妈一起走向山弯的小道上。……

远处的山乡景。

11、晨曦中。山乡与荒山景。

荒山坡地上。秋生父亲仍在扶犁翻耕荒地,老乡长蹲在坡地边,咂吧着旱烟锅子说道:“老兄弟,还是让秋生娃去上学唸书吧!据祖辈上人传说下来:这山乡沟里还是前清朝时,也曾才出了一个乡里的秀才。这事儿百年不遇!秋生这娃,可是考中了省城里大红榜上的新科状元郎哇!……”

秋生父亲放下犁铧。蹲到坡角边歇下来,对老村长说:“老哥,你也知道。俺这山里人家穷哇!”

“对!山里人穷,就是因为山里娃们。上不起学,唸不上书啊!”老村长若有思索地说,“这才刨不掉,这个穷根子啊!”

“可我拿什么来?”秋生父亲低垂着头苦闷地叹气说道,“让娃上学去哇!”

“不行。这可是件全村人的大事儿!”老乡长嗑掉烟锅子灰烬,站立起来下决心了样地说道,“俺这全山村人,就算是砸锅卖铁了。也要让这娃上省府大学唸书去!”

老乡长仿佛生气似地走下山坡地,向村子走去。

12、村庄的古树下。

村庄前的古树上,悬挂着一段铁轨与铁钢管。那是山洪暴发时、或是全村子有大事发生。要召集全村民或用来报警才能敲响声音!

老乡长来到村头的古树下。把长竹烟杆插到后腰间,取下铁管奋力敲响钢铁轨……

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生活,望向村庄那古老的大树。蹲在坡地边的秋生父亲抬起头来,眼睛中竟有了泪影!

山间小道上的秋生母亲,拉住秀秀的手急急地赶向村子;院子里劈柴的秋生,也停下了斧子抬起头来……

山野的乡间。久久地回荡着钢轨的清音!

13、傍晚。秋生家院子和堂屋。

院落里。挤满了村子的乡亲们,人们手持各种山里的农副产品、或一切可在农乡集贸市场上变买的小件物品等,依次进到秋生家的正堂屋房间去。人群中有着老人、妇女和小孩子们,几乎是全村落的人们都来了。

远去的乡村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必要性;发展策略

1清远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1.1清远的乡村旅游资源已得到了部分的开发

近年来,清远依靠其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清远的乡村旅游注重树立品牌,几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特色的新型的旅游项目。比如,连南县的“千年瑶寨”、盘王节等且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英德市茶趣园、英西峰林、连州地下河、阳山农家游、清城区的牛鱼嘴乐园、清新的温泉绿色生态园均是省内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1.2清远实际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现在,清远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并主要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农家乐”旅游模式,农户利用自家的房院、自家种的菜、自家饲养的家禽等开发的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如在阳山阳城镇的“农家乐”旅游就有不少户;二是农园观光采摘模式,利用农村的果园、菜园、花圃等发展及观光采摘等于一体,如清新石角镇,就是利用村里的万亩果园,春季赏花观光,秋季采摘瓜果;三是农业科技旅游模式,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养殖场等开发的旅游,如清城区的“红旗谷”中小学生实践基地。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清远的乡村旅游地除在吃这方面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以外,其他方面服务设施落后,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科学规划,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宣传促销手段单一,对新的营销手段认识不够。

2清远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2.1顺应了市场需求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空间日趋缩小,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随着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着转变,厌倦了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生态、体验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起舟车劳顿,更喜欢近距离亲近自然的、生态与健康的休闲活动;长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也缺乏对于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从热门拥挤的旅游胜地疏散到广阔的农村,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成为新的时尚休闲,满足了城市人舒缓工作压力、老年人向往闲适生活、年轻学子扩大知识视野和陶冶情操、外国游人感受中国乡土文化和风土民情等不同层面的多种需求。

2.2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绿色道路

“三农”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清远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民收入增长难也一直是政府头疼的事情,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摆在每届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且是一种绿色经济,因此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所追求、所享受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返璞归真的体验,幽静的田园,清新的空气,碧水蓝天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前提,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必须选择生态效益型的发展模式,防止过度开发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的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从而进一步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3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使传统的低效益农业向现代化高效益农业转化,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综合开发型农业模式转化,一直是清远市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将多形式、多渠道地丰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协调农村经济结构的比例关系,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基地和市场建设。

(2)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现在很多的风景名胜区已经人满为患,尤其在集中假期更是超过了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而且传统的观光游览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层次的需要。开展乡村旅游丰富了清远市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延伸都市旅游产业链,也优化清远市旅游产业结构,开拓新的旅游空间,缓解清远市旅游热点地区压力,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4保护挖掘传统农村景观文化遗产的需要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农业的冲击和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已经或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传统农业文化面临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恶化等的冲击。而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使当地农民认识到农村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更加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和挖掘,使古老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扬,全方位地保存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农业景观与文化遗产。

3清远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3.1资源分析

清远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清远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农村地理环境多样化,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其中不乏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如溶洞、地下河、峰林;而且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农作物种类繁多,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特产。例如,英德的茶叶、清新的竹笋、连州的东坡腊肉、阳山的板栗等,物产十分丰富。二是人文资源优势。清远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典型的多元文化,多个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地,主要有瑶族、壮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大都保留在乡村。这些形成了清远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3.2区位分析

清远位于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距离广州不到40分钟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北江贯穿整个城市,水陆交通发达,是珠三角的后花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8个县市区之间都有高速公路连接,村村都通柏油路,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3.3政府支持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大力倡导“中国乡村游”,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的旅游主题。在各级政府、旅游部门的主导下,中国的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发展清远的乡村旅游,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4清远发展农村旅游的策略

4.1加强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

清远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必须全局一盘棋,统筹兼顾,预先做好规划。要做到依据本地的特色,发挥地方的优势,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一县一品牌,一村一项目。不要重复建设,更不能铺张浪费。相互拆台的事情要不得,要形成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动,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圈、旅游带。

4.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清远的乡村旅游在吃的方面是可以的,但其他方面如住的方面、卫生方面、合适方面等还需加强。要将清远乡村旅游办得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的愉快、走的高兴;加大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4.3挖掘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清远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一是要突出清远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清远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挖掘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4.4统一专业包装,提高品牌知名度

清远的乡村旅游应该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可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可以首先与旅行社合作,通过定价优惠,结盟合作,互惠互利等方法联合促销,借助中间商力量,使营销活动辐射范围更广,获取充足客源。

远去的乡村篇7

听爸妈说,在他们刚刚记事的时候,我的家乡还很落后,家里经常吃的是一些红薯高粱,很少吃一顿饱饱的白米饭;穿的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裳,要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一件新衣;住的是一些矮小破旧的房子;没有公路,爸爸妈妈去上学,都要走很远很远的山路,一到下雨天常常弄得是满身泥泞;那时候也没有电视机,爸妈都不知道电视是啥样,一年要等到乡里放电影的下村才能看上一场电影,更不用说有电话、手机和电脑了。

“但现在的家乡和以前的家乡完全不同了,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妈妈说。慢慢地,农民伯伯开始富裕起来,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田地,可以自己种粮种菜了,人们吃得饱了,穿得暖了,好人家还盖起了新房子,家里添置了新家具。

等爸妈再大一点读中学的时候,家乡的公路也渐渐地修起来了。爸妈说,他们可以自己骑着单车上学了,去县城也能搭上汽车了。最美的是,家里开始有了黑白电视机,能够在自己家里看电视了。

再后来,家乡的变化就更大了。爸妈说,刚上大学的时候,他们只能通过邮局寄信才能和家人取得联系,尽管村里也有人装起了电话机,爸爸妈妈可以打电话回家了,但爷爷奶奶为了接一个电话还得跑好几里山路哩!

现在可不同了,村里面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机,爷爷奶奶甚至也使用起现代化的手机了。伯伯家跟舅舅家都盖起了三层楼的新房子,家里装饰得跟城里一样,有了自来水,彩电,取暖器,洗衣机、冰箱和电脑。这俩年,我每次跟爸妈回家乡,感觉就跟城里自己的家一样,看到的、感觉到的家乡一点也不像爸妈描述的了。早些年回家乡,去爷爷家的公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还会弄得满身泥泞呢,那个时候,爸爸就会把我骑在肩膀上呢。这俩年就不同了,高速公路从外婆家的门口经过,水泥马路也直达爷爷奶奶家门前的坪里。我跟爸妈回家乡,车子可以直接开到爷爷奶奶的屋前呢,再也没骑过爸爸的肩膀了。还有最让我高兴的是,现在家乡有乡村俱乐部了,那里可以打球、看报,有时还有知识讲座呢,俱乐部经常聚集了很多农民伯伯和哥哥姐姐呢,热闹极了。家乡的变化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听妈妈说,去年外婆生病住院的时候,还享受了农村医疗保险,报销了74%的医疗费呢。“这是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爸爸说。

远去的乡村篇8

城市生活太贵,到处不安全。我在想,是否可以回老家生活,去做一个农民。仔细盘算了一下,做一个农民,还是可行的。

生活问题家中有父母住房13间。2间可做厨房,3间做储藏室。有空调(不用也成)、取暖锅炉,拖拉机一台(几年不回家,不知还在否),50米深水井一口,岩石层下取水,可饮用。水塔一座,房间内有自来水,也可以引水灌溉菜田。

农田问题居家500米外有土地5亩。可种主粮,小麦种2亩,玉米种半亩,谷子种半亩,绿豆种一点,黄豆种一点,花生种一点,芝麻种一点。全不用化肥和农药,全用农家肥。所有手工,面粉自己去面粉厂磨,油去油坊榨。

肉、蛋养鸡30只,全是喂粮食和蔬菜。5-10只母鸡,专门下蛋,20只公鸡,专门供应肉。猪养两头,全是喂粮食和蔬菜,过年杀一头,吃一半,卖一半,另外一头也杀了吃,吃一半,卖一半,近的朋友送,外地朋友空运。别人卖10元,我卖20元,专门卖给北京、天津、石家庄的朋友。如果条件好,还可以养一头奶牛,牛奶自己吃,吃不完送三鹿奶粉厂。

技术问题我可以当顾问和技术总监。做农活,我可是一把好手,无论是季节,还是各类农事。我还会开拖拉机,虽然没有驾照。

春耕,夏养,秋收,冬天写书。平时不忙,也可以写文章。购书见朋友,可去北京、石家庄。不远,也方便。欢迎来参观,参观收钱,每人200元/天。否则,不接待。

我老了或者我厌倦了、过腻了,我就去过这样的生活。

每每听到有人热情洋溢地提到“下乡务农”,我都想,要去的那个“乡”是哪个“乡”呢?

抛家舍业去往乡村,从此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在大地上诗意栖居,可否?

远去的乡村篇9

每天清晨,太阳缓缓地从东方升起,空气里弥漫着山野的甜蜜气息。我便在山洼边的小路上迈着轻快的脚步,向山岗上的小学走去。路边是常年不断的涓涓山泉,从山脚下一直流到村外的玉溪河,然后浩浩荡荡地汇入长江。溪流的旁边便是一座高山,山上绿树成荫,苍松翠柏迎着山风发出沙沙地声响。晨曦中,云雾萦绕在山间,远处的村舍在雾霭中隐约可见。清晨的空气格外的清新,山野的庄稼贪婪地吮吸着纯净的甘露。学校就在前面村庄对面的山岗上,绿树掩映着红墙黛瓦,尤其醒目,远远地就能看见。那时的我迈着轻盈的脚步,甩动着双臂,青春而有活力。偶尔,会有一辆拖拉机迎面驶来,卷起阵阵尘土,空气里充满了呛人的烟尘。我赶忙掩住口鼻,匆匆跑过去,躲避着尘土,但是衣服鞋子还是落满了灰尘。过不多时,灰尘就被阵阵山风吹得无影无踪,拖拉机的轰鸣声也渐行渐远。我拍拍身上的灰尘,沿着小路继续前行。小路很快又恢复了宁静,空气中依然飘散着山野独有的芬芳。不知不觉我已经走到了山岗下的土坡了,远远地我就听见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们朝阳般灿烂纯真的笑脸。他们在晨光中全神贯注地读书。

每天放学,我都和孩子们一道回家,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孩子们童真朴实的话语常常引得我捧腹大笑。回眸西边的山峦,夕阳的红脸已经有一半躲在了山的那一边了。晚霞映红了大半个天空,暮色中的乡村显得格外宁静安详。晚归的村民们扛着农具,赶着鹅鸭,牵着耕牛缓缓地向自家走去。此时,这条乡村的小路又显得热闹拥挤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村民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晚风中令人陶醉的交响乐。

天公也有不作美的时候,有时我们正走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天空忽然阴云密布,雷声四起,转瞬间黄豆大的雨点便洒落了下来,狠狠地打在我们的脸上和身上。小路上的尘土被雨点溅起来了,空气里立刻弥漫了泥土的气息。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土路上,我们只能飞也似地狂奔。尽管如此,我们的衣服还是被雨水淋湿透了。狂风依然呼啸着,大雨如注,倾盆而下,小路上只留下我和孩子们飞奔的身影。

第二天雨后初晴,阳光灿烂,我穿着长筒靴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此时的小路非常的泥泞,一二里的路程我感觉却非常的遥远。我一步一滑地走在这条泥泞的小路上。不一会儿,烂泥就已经包裹住了我的靴子,沉重而无法甩去。我只能拖着沉重的脚步独自跋涉着,汗水顺着脸颊不住地往下流淌,衣衫已经全部汗湿透了。我实在走不动了,索性脱掉长筒靴,光着脚丫,卷起裤脚,踩在泥泞的小路上。虽然我的脚底被路上的碎石子扎得疼痛不已,但是这样行走毕竟轻快些。望着这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再看看蔚蓝的天空下苍茫的山峦,一种莫名的惆怅失落在我的心中涌起。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像别人那样远走高飞?离开这个穷乡僻壤的山村,不再走这条必经的小路。或许我永远也不会离开,因为这里有一群纯真无邪的孩子和淳朴善良的村民以及这条小路上的无限风光。我对这里所有一切是那么的依恋,我依然要在这条乡村小路上独自跋涉,执著地守望着乡野山岗上的小学。

远去的乡村篇10

乡村的黄昏,一丝一缕的炊烟从高高低低黑黑黢黢的烟囱里冒出,袅袅娜娜,萦萦绕绕,如悄然绽放的睡莲,再现“暧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再现“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的美妙意境。

晨光熹微或暮霭沉沉,看到炊烟,心中便涌起一种温暖激动的情绪,燃烧麦秸穰草棉秆的焦苦味弥漫开来了,粳米萝卜饭青菜团子的香味飘出来了,大麦糁粥泡焦屑端上来了,清炒螺蛳和咸菜炖小鱼的味道令人心弛神往。那缕缕炊烟慰藉了我们饥馑而多舛的童年。看到炊烟,我心里油然腾升一种感恩的情愫,一种对土地对村庄对村民由衷的顶礼和膜拜。

水色淋漓的村庄是一位曲线玲珑的村妇,炊烟则是其飘逸的青丝。炊烟和我们一样,是乡间疯长的植物,如槐树如杨柳如苦楝,根须深深地系在故乡灰褐色的泥土里。村庄是一只灰黑色的香炉,炊烟是村民对上苍对大地最虔诚的叩拜。黄昏时分,夕阳如一枚熟透的桔子,像一袭妙不可言的梦。这样的景致,总令人泪眼婆娑,这样的炊烟可以穿越乡村和田野,穿越身体和灵魂。

有炊烟的地方是灵魂的故乡,炊烟的方向是母亲和家的方向。炊烟悠长,如逶逦的鲁汀河水,如青草覆盖的乡间小路,如煤油灯下母亲绵长的缝衣线,如午后彼一声此一声落寞伤感的鸡啼。炊烟令田间劳作的父老乡亲使尽最后的力气挖完最后一垅墒、插完最后一趟秧、割完最后一垅麦,然后乐呵呵地回家,把幸福和安宁掩藏在温馨备至的茅草屋里。颤巍巍的祖母总是在炊烟里烘焙着香喷喷的生活,古老的风箱“嗒嗒地”一呼一吸,灶膛里的火光夕阳一般给她的脸涂上釉彩,火苗“哔哔剥剥”地吞噬着黄豆秸,也在吞噬着祖母和村庄的如梦岁月。

炊烟总是维系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每逢庄上放露天电影或唱村戏时,我们总是兴奋得彻夜难眠。到了开演那一天,庄上像过年一样沸腾起来,鸡飞狗跳牛羊叫,邀亲约客宰鸡鸭,当夕阳还有一杆高时,村庄便淹没在依依升起的炊烟里。

整个村庄里弥漫着一股燃烧柴禾的清香。炊烟和暮霭水草一样缠绵着,我们的快乐像风筝一样飞上了天。少时看的《小花》、《洪湖赤卫队》、《少林寺》这样的电影以及《秦香莲》、《珍珠塔》、《赵五娘》这样的戏剧,我们早已谙熟于心。我们受到清风明月的滋润,受到传统的生死道义和侠骨柔情的浸润。

炊烟寄托着村民的美好企盼。清贫年代,苏中农村每年腊月都要杀年猪。队里的大肥猪被泡在热气腾腾的潲桶里,屠夫利索的动作和雪白的刀具令我们惊悚而兴奋。几个壮汉忙着翻腾、刮毛,最后按人头分肉。整个杀猪场上人声鼎沸、烟气缭绕,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年底,庄上炸米花的、熬炒米糖的、磨豆腐的、炒花生蚕豆的,炊烟袅袅,香气弥漫,把吉祥的村庄煽得热情而火爆。

深秋的黄昏,夕阳如一粒草莓或一只西红柿,莹莹汪汪,要滴下玉液来,让人忍不住摘下,塞进嘴里。我总喜欢来到村后的圩堤上望雁、望奇谲的云霞。大雁扑扇着双翅掠过雨花石般清纯的天空,点点倩影投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形成怪诞的象形文字。它们是纯粹的原野之鸟,生长在农民的精神里。在田间劳作的农人忽闻雁唳长空,忙挺腰拄锄凝望。那高亢嘹亮的鸣和之声汇成激越的浑天清响,久久回荡于旷野。

炊烟是村庄的根系,村庄在炊烟的缠绕下日渐丰饶,如雷诺阿笔下壮健的。炊烟飘荡在迷离多姿的夕照里,我家乡村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绵长。

这时,我年迈的祖母总崴着苦难的小脚走出小屋,坐在小板凳上虔诚地剥着黄豆、揎着玉米。祖母在灿烂的阳下,任金粉泊一身,笑咧着嘴,眯缝着眼,定定地瞅着我们像风中的狗尾草一样疯长。黄昏的风把她那洗得发白的衣角吹得飒飒作响,把她满头白发吹得如深秋纯白的棉花。她皱纹纵横的脸是一幅浓缩的乡村版图,夕阳下的身影总让人想起一尊古希腊的雕像。祖母曾经在乡村爬满蔓草的田野上,撒下充满紫云英一样梦幻芳香的歌吗?祖母让乡村小院有了一种古老沧桑的气息。她佝偻着腰,坐在秋天的门槛上,凝望高渺的蓝天上绵羊一样悠闲的云朵,凝望乡村所有的苦难和清贫、恬淡与平和。

田野里农人荷锄而归的谈笑声、唤羊吆牛声隐约传来,陈年旧事般,一种温暖的亲情萦绕胸际,思想的视听倏然拓开。这情形,让人自然走进王维的《渭川田家》。炊烟如流浪的风穿行于狭窄的村巷里,濡染了乡村的每一丝空气。邻居笑呵呵地送来几块刚挖的红皮山芋,说先尝尝鲜。母亲说,谢了,然后也给人家送去一碗油汪汪的清炒螺蛳。村头高音喇叭里传来《渴望》中的主题曲,歌声哀婉,令人鼻酸。水袖似的炊烟在歌声中扭动成一幅荡人心魄的水墨画。

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乡村的草堆如水车、石磨、窑洞、木桥一样渐去渐远。村庄里进行美化和绿化,草堆无处藏身,有的村民便堆在船上,使得成为村庄标识的草堆得以延续。家家都用上了煤气和炭炉,麦秸和菜秆派不上用场。于是就地焚烧,烟雾蒸腾,呛得人直流泪。曾经的炊烟失去了宁静和诗意。政府便立法不准在田里焚烧,效果显著。但不烧的麦秸和菜秆倒成了村民去不得留不得的鸡肋。有人用木柴炉子烧水,那烟已不似从前,从前的炊烟被一场一场的风吹远了,大雁一样飞越心灵和家园。

前几日家中装修,母亲惟一的土灶被拆除了。炊烟从此在我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也看不到母亲被火光映红的脸庞,我心中充满无限的怅惘和感伤。好在独居的祖母还是喜欢蹲在土灶前,一把把地添烧着麦秸和豆秆,烟囱里的炊烟一下子把人带回到遥远的过去,带回到平和温澹的岁月里,那里有我们诗意的栖居地,有我们纯朴恬淡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