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新闻报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6:21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1

北京奥运期间,CCtV新闻频道积极实施号称“奥运赛事的遥控器、奥运时代的广角镜”的报道战略,“从8月8日到8月24日,新闻频道平均收视份额3.07%,较2007全年平均份额提升269%,在CCtV各个奥运报道频道中收视份额最为稳定;《一起看奥运》大型直播以70.44%的最高选择率在所有最受欢迎的奥运栏目排名中位列第一,超过了在CCtV-1、CCtV-5播出的《全景奥运》和《荣誉殿堂》。”①新闻频道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多方面因素,而其战略成功甚是引人关注,正是不同层面的策划为其带来骄人成绩。

一、频道策划:调整定位,资讯第一

北京奥运会是“一个蕴含巨量新闻价值的新闻富矿”②,新闻频道全天打通,以超450小时的直播打造“奥运资讯频道”,成为赛事资讯最快、奥运新闻集纳荟萃的第一平台,追求迅捷、全面、权威,实现“奥运资讯看新闻频道”的目标。

1、追求奥运资讯报道的迅捷性。新闻频道以直播报道、实时评论为主要传播形式,以多视窗、“L”型综合信息屏、双行字幕等多种播出手段报道国内外奥运新闻、资讯和评论,第一时间呈现出各项赛事的实时精彩场面、比赛结果和奖牌变化。其中,在屏幕上彰显其“遥控器”战略的是“L”屏的创新设计,把整个屏幕划分为两大区域,左边大块区域是主窗口,播出《一起看奥运》,其余区域以字幕版或字幕条形式传递赛事预告、最新赛事结果、奖牌榜、天气预报及最新的各种重要新闻资讯等。这些手段有效结合了线性传播和非线性传播的屏幕设计,既发挥电视传播优势又弥补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不足,使瞬间发生的大量信息在第一时间有效传播,充分满足立体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观众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新闻频道屏幕形式的观众达到90%”③。

2、追求奥运资讯报道的全面性。新闻频道整合了央视、国内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机观察员的视频、彩信等资源,报道题材丰富,角度多样化,体现出奥运资讯报道的全面性。比如,新闻频道有效整合北京45路赛事直播信号、全台30个场馆单边报道和7个场馆综合报道、6个奥运协办城市的直播信号等资源进行赛事报道,每日有效利用30路以上直播信号,是央视每天利用赛事信号最多的频道,对全部28个大项数百个场次的比赛进行了2200多段进程性的直播报道。

3、追求奥运资讯报道的权威性。新闻频道以直播状态“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新闻、对新闻核心人物和现场的及时采访报道,保证其传递奥运资讯的信息源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以此占据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新闻频道还加强实时的新闻评论,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二、栏目策划:应时而变,积极创新

频道的整体定位必须依靠栏目来体现,新闻频道精心策划和设计了多档奥运节目,凸现其变身为“奥运资讯频道”的定位。

1、创设多档栏目全力关注奥运。从8月6日开始至奥运会结束,新闻频道全天打通各新闻时段,开通持续19天、总时长超过450小时的奥运直播特别节目《一起看奥运》,融资讯、深度报道、演播室访谈、评述为一体,对奥运会重要比赛和活动进行直播报道、对安保、赛场、新闻、志愿者、观众等进行采访报道,推出场馆系列、探营系列、项目与选手系列等专题片精编。分为白天和晚间两个时段,白天重点进行赛事直播,第一时间播发字幕新闻、突发新闻、最新资讯,随时打断、滚动播发,逢整点播发赛事外其他国内、国际重要新闻;夜间采取直播、新闻、专题片、演播室访谈、互动结合的报道形式,及时播发奥运最新资讯、对全天精彩赛事进行回顾、点评,重温夺冠时刻,揭晓金牌榜,采访运动员。其他多档奥运栏目也是应运而生,如《小节探营》直击奥运场馆探备战;央视联合东森电视台共同制作、同步播出的《两岸看奥运》,以奥运为主题、主持人现场体验为基本形态;《奥运有我》展示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服务项目及活动,体现奥运志愿者的参与意识和服务理念。

2、原设栏目加强奥运报道力度。新闻频道每天保留《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新闻会客厅》等栏目,也围绕奥运大做文章。《朝闻天下》《新闻30分》在保证国内外重大新闻常规播出同时,重点、及时播报奥运比赛有关新闻;《新闻会客厅》推出奥运特别节目《有朋自远方来》,邀请世界各地到京的各界精英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和北京奥运;《小崔说事》推出奥运系列《体育之美》,邀请运动员、教练、奥委会官员等畅谈体育的魅力、体育与人生;《实话实说》解读奥运礼仪、奥运歌曲,邀请身怀绝技的普通百姓开一次“民间的奥运会”;《百姓故事》揭秘幕后故事,分为“鸟巢・红”、“鸟巢探秘”、“鸟巢热身”、“鸟巢进行时”等多个板块。

3、奥运后及时推出大型纪录片。“新闻频道不仅要报道新闻,更要记录历史,做时代的‘广角镜’。”④为此,新闻中心统筹安排,拍摄与编辑同步进行,奥运闭幕的第二天即开播两部全景式大型纪录片――《一个城市的奥运记忆》共十集,《超越》共五集。这些节目推出时机得当,意蕴丰厚,影响深远,也充分体现出策划者关注奥运后的延续意识。

三、人员策划:记者出击,观众参与

在奥运新闻战场上,新闻频道组建了强劲有力的报道队伍,大家积极参与,共同奉献了精彩的奥运报道。

1、多路记者齐出击。他们用新闻人特有的视角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和奥运体验,以自己的方式在报道中感悟奥运,诠释奥运。

2、征集手机观察员。在所有拥有奥运门票和彩信手机的观众中征集“2008奥运手机观察员”。这些观察员中有体育专业人士;有热情的国际友人;有专业媒体记者;还有其它一些与奥运有缘之人……他们身穿新闻频道的t恤衫,佩戴“奥运手机观察员”的胸牌,在观看比赛的同时用手机随时拍摄与奥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并通过央视手机网传送至新闻频道奥运直播节目中。新闻频道以这种方式为普通观众提供报道展示平台,“鲜明地传达新闻频道奥运报道的全新理念:奥运是‘我’的,观众不仅仅是通过节目看奥运,还可以一起来报道奥运、参与奥运。”⑤

四、设备策划:科技突破,手段丰富

高新的设备与技术无疑是电视媒体竞争取胜的一个重要保障。在这方面,新闻频道也积极创新奥运报道的手段与模式。

1、首次在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中引入交互数字平台,建立体育赛事图文点评类节目全新应用模式。这种交互数字平台集高清显示、触摸操作、数字图板、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让主持人在向观众呈现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同时,可以快速调出相关的新闻资料,对照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不仅丰富了体育节目的表现方式,还有助于主持人与观众的沟通与理解,增强互动性。

2、出动多架直升机航拍,并在奥运直播节目中进行连线。为配合北京奥运转播,央视共出动9架直升机进行航拍,投入力度很大,“航拍架次、时长创中国电视纪录”⑥。7月29日,央视航拍小组进行第一次正式飞行即从空中带领观众观看“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玲珑塔等,这是国内首次在飞机上用微波完成高清信号的传输。奥运期间,《一起看奥运》采用了为数不少航拍镜头,视角广泛,磅礴大气,航拍直升机上的连线报道也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报道空间。

3、启用奥运报道地理信息系统,为奥运直播提供直观、形象的三维地理信息平台。8月6日起《一起看奥运》正式启用奥运报道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测绘技术,实现操作界面与浏览界面分屏显示、三维地理环境快速浏览、奥运场馆等相关信息快速检索、兴趣点及地名信息快速查询等功能。该系统整合北京奥运会主办、协办7个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以1:5万数字高程模型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集成奥运场馆三维景观模型、导航电子地图等数据,直观形象地展现奥运比赛场馆的构成、位置、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等信息,直播中多次切换有关地理信息画面,“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电视报道,是电视领域的一个创新,拓宽了电视的报道手法”⑦,令人耳目一新。

五、多媒体联动策划:搭建平台,互动共赢

新闻频道注重多媒体联动策划,进一步探索出打造跨媒体超级互动电视平台的新途径,实现跨媒体互动共赢。

1、与央视其他频道联手,实现奥运报道“7+1”。奥运会前后,央视积极开展频道间联动,有8个频道全方位投入。CCtV-1反映北京奥运会全貌,安排关注度最高的比赛,如游泳、跳水等;CCtV-2以转播中国观众关注的国际赛事为主,如棒球、垒球、拳击等;CCtV-奥运转播中国观众关注的优势项目,如体操、跳水、乒乓球等;CCtV-7以奥运经典赛事的重播为主;CCtV-高清精选每天顶级赛事,如游泳、田径等,这七个频道从8月9日8:30至24日24:00全程转播奥运赛事;CCtV-新闻变身为“奥运资讯频道”。这些频道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奠定央视奥运报道“旗舰”地位。

2、与新媒体央视网联合,借力网络开辟新天地。为了应对网络媒体竞争,新闻频道与新媒体持权转播机构――央视网进行台网联动,奥运期间每天傍晚,联合推出60分钟的大型互动节目《今日我之最》,双方演播室互通互联,从观众角度“看比赛、评奥运”,由此实现电子媒体与新媒体深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3、牵手《体坛周报》,强化报道优势。奥运期间,新闻频道还与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综合体育类专业报纸《体坛周报》联手,整合电视媒体和平面专业媒体。此次牵手,新闻频道获得体育专业报道资源和专业化支持,《体坛周报》也获得更大报道平台,两者的自身优势均得以积极拓展和强化,实现奥运报道的共赢。

此次奥运新闻战中,新闻频道对“奥运资源的吃干榨尽,得益于提前的规划和运筹”⑧。正是通过多层面、全方面的策划,新闻频道在奥运报道中收获了“金牌”,其“策划制胜”的理念和相关技巧值得国内其他媒体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奥运报道,新闻频道收获了金牌,cctvxulijun.blog.省略/,2008-09-02

②奥运赛事的“遥控器”奥运时代的“广角镜”――央视新闻频道邀您“一起看奥运”,2008年07月30日,央视网

③奥运报道,新闻频道收获了金牌,cctvxulijun.blog.省略/,2008-09-02

④报道事实,记录历史,做时代的“广角镜”──奥运资讯看央视新闻频道,奥运记者,2008年8月5日

⑤奥运赛事的“遥控器”奥运时代的“广角镜”――央视新闻频道邀您“一起看奥运”,2008年07月30日,央视网

⑥奥运报道,新闻频道收获了金牌,cctvxulijun.blog.省略/,2008-09-02

⑦央视《一起看奥运》节目用上地理信息系统,中国测绘报,2008-08-11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2

一、理论方法与样本说明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创始人麦库姆斯和肖恩的观点,“通过选择和播发新闻;编辑、编辑室全部成员和播音员在塑造政治现实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众不仅获悉一个特定的议题,而且也通过该新闻的信息量和它的编发位置来判断该议题被赋予了何等程度的重要性。”①也就是说,传媒组织具有为普通受众设置“议程”的功能,媒体赋予新闻议题重要性和显著性的次序将会影响到普通大众对相关新闻议题的感知和重要性的判断。

本研究选择新浪网作为研究对象。新闻网站将成为“2008北京奥运”报道中的重要资讯和服务平台②,新浪网作为中国创建较早、影响力较大的国内门户网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此,本次研究跟踪采集了2007年9~11月新浪网“体育”专栏下“奥运报道”页面(.cn/)中“官方新闻”、“各方动态”“、建设进展”三个子栏目中的所有奥运新闻报道③。三个月的新闻报道量共计约4000余条,由于样本数量过于庞大,因此,笔者又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④,同时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10月2日~11日举办的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最终以不同月份中连续的10天作为抽样时段(即9月20日~30日,10月11日~20日,11月1日~10日),抽取到新闻报道样本总计1342条。

二、新浪网奥运报道的样本分析

1.新闻来源分析

从新闻来源看,如图1所示,新浪网转载自中央级媒体的新闻报道311条,比例为23%,来自省市级媒体的新闻报道量合计为627条,比例高达47%,来自专业体育媒体的新闻报道总量为155条,比例是33%。从量上看,省市级媒体是新浪奥运报道的主要新闻来源,它们占到了几近一半的份额。专业媒体的力量也比较显著,已经达到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专业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方面具有比较高的参与度及影响力,其中尤以《体坛周报》《中国体育报》《足球-劲体育》《竞报》最具代表性。与省市级和专业媒体比较,尽管中央级媒体作为消息来源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是它们的集中度非常高。统计数据显示,中央级媒体出现的一共只有7家,分别是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央视国际、第29届奥运会官方网站、中国青年报和报,其中又以新华网、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网、第29届奥运会官方网站所占比例最大,这种集中密集的结构提升了中央级媒体的总体影响力。另外,在省市级媒体中,《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解放日报》等党报占有大部分的份额,可以说,官方媒体构成了新浪奥运新闻报道中最主要的消息来源。

图2显示了三个月中新浪网奥运报道消息来源的不同媒体类型,可以发现,报纸媒体显然是其主要的新闻来源,三个月中总计达到了896条,所占比例为66.8%。同时,我们发现,网络媒体也开始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力量,总量已经达到446条,所占比例为33%,几近三分之一。统计中出现的网络媒体大部分都是以报纸为依托而形成的,比如京报网、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大洋网―广州日报、荆楚网―楚天金报、金羊网―新快报等等,呈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媒体融合趋势,网络与报纸媒体的互动已经初现端倪。

2.议题类别分析

在文本内容考察的基础上,并根据报道主题的特征,笔者将新浪网奥运新闻所涉及的议题分成了如下13个类别:

(一)官方行动。主要指对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北京市政府等官方机构相关活动的报道,包括政策决议的实施、对外发言以及领导视察等;

(二)场馆建设。主要指对北京奥运会重要体育场馆建设情况的报道;

(三)服务。主要指与奥运会筹办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社会服务方面的报道;

(四)赛事。主要指对我国举办的与奥运会相关的体育比赛的报道;

(五)社会宣传。主要指对官方或社会组织发起的奥运宣传活动的报道,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奥运知识竞赛、奥运博物馆展览、全民健身运动等;

(六)历史文化。主要指关于奥运会历史文化知识和人物札记的报道;(七)申奥/国外。主要指对其他国家申办2012年奥运会及有关情况的报道;

(八)外评。主要指国外人士对2008北京奥运相关评论的报道;

(九)评论。主要指国内新闻媒体或个人针对北京奥运会所发表的看法和观点的报道;

(十)社会参与。主要指对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奥运会情况的报道;

(十一)文艺。主要指对文艺界所开展的奥运活动的报道,比如文艺明星的演出等;

(十二)商业。主要指与奥运相关的商业活动,比如奥运纪念品的市场销售等;

(十三)特奥会。主要是对上海残疾人奥运会情况的报道(11月份的报道不包括这个类别)。

如图3所示,不计“特奥会”类的新闻报道,从9月份到11月份,新浪网奥运新闻报道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议题共有四类,分别是“官方行动”(17%)、“社会宣传”(16%)、“社会参与”(17%)和“服务”(13%),三个月中它们的报道量合计达到了845条,占报道总数的63%,清晰显示出在奥运前期报道中传媒以政府宣传、组织动员和规划筹备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倾向。

事实上,根据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届奥运会都不是一场单纯的体育赛事,它同时兼具社会宣传和社会整合的目的和作用。尤其在举办奥运会的准备期,各国政府都会花大力气,寻找各种宣传方式来吸引公众的关注,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以获取民意支持,并提升国家的整体凝聚力。自北京申奥成功以来,我国政府也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尤其力图通过大众传媒引发社会各个阶层对北京奥运的注意,谋求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公众支持,以推进奥运会组织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新浪网奥运新闻议题类别的统计表明,传媒进行奥运宣传和社会动员的诉求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与传统的媒介动员方式(比如政府宣传、重要领导讲话等)相比,通过对“社会参与”议题的大量报道进行社会动员成为一种新的取向,比如在样本中多次出现的关于对奥运火炬传递手、民族使者,以及奥运会志愿者的报道。事实上,社会参与性议题与官方议题在社会动员方面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能引发普通受众的认同感,拉近私人议题与官方议题之间的距离,以更加温和有效的方式促使社会动员目标的达成。

3.议题关系分析

根据麦奎尔(mcQuail)的观点,议程设置理论显示了媒介议题、公众议题以及政策议题之间存在的一种优先次序和因果关系,它们三者之间可能形成多样的关系模式,并以复杂的方式互动。⑤通过对新浪网奥运前期报道样本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官方政策议题、媒介议题以及公众议题之间呈现出了一种交互影响的关系(见图4)。

首先,官方政策议题影响了传媒的议题设置。2001年,北京奥组委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并以此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价值特征与宣传核心,而新浪网在其议题设置中也相应地突出了这样的价值理念和宣传重点,比如在“场馆建设”议题中,出现了“沈阳奥体中心备好‘冬装’过冬,新技术确保草坪不黄”、“羽毛球馆特殊无风设计确保比赛在公平环境下进行”、“北京电视中心七层材质降噪,演播室噪音小于45分贝”等报道;在“服务”议题中,出现了“北京气象服务热线针对北京奥运会推出英文预报”、“消防队用上了陆虎雪跑车”、“‘电子眼’监控京城供水管线漏失检测仪覆盖奥运场馆”、“广播声太吵一号线降音量,调整后效果令市民满意”等新闻,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北京奥组委设定的关于2008北京奥运会环保、高科技和人文关怀的议题内容。

其次,公众议题对政策议题与媒介议题形成冲击。2007年4月,2008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启动,从那时起,“奥运门票”问题就开始成为普通公众关注和讨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公众议题。经过4~9月份“公开认购,抽签确认”的第一阶段,2007年10月开始进入门票分配的第二阶段。但是,在10月30日门票发售的当天,就发生了门票销售系统停顿的紧急事件,公众正常购票受到了广泛影响,这一事件迅速蔓延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11月1日~10日新浪网奥运议题的统计,我们发现,从11月1日开始,关于第二阶段门票销售停顿事件的相关报道迅速出现,到9日已发出报道23条,其中关于奥运票务中心及奥委会官员对门票发售系统故障对公众进行解释和致歉的相关新闻达到了12条,例如“奥运门票第二阶段首日售出4.3万张,奥运票务中心致歉”、“门票系统将扩容升级,奥组委票务中心再次道歉”、“奥运第二阶段售票改为抽签,已订门票依然有效”;同时,媒体本身也对此事件进行了积极的回应,比如“东方早报: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应吸收民间智慧”、“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方案,北京奥组委调整票务政策”等,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公众议题对官方政策议题和媒介议题设置的影响。另外出现的关于“北京奥运预算超支”等报道,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样的影响作用。

三、发现与启示

通过对新浪网奥运前期报道的内容分析,本次研究获得了有关媒介议程设置方面一些有价值的发现:首先,以新浪为代表的传媒机构积极参与了奥运新闻生产,有意识地发挥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内容分析也揭示出,主流媒体,尤其是官方纸质媒体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它们是媒介议程设置的主要操盘手。第二,新浪网的媒介议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多元性,但是,“官方行动”、“社会宣传”和“社会参与”类议题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议题,表明在奥运前期报道期间,媒介议程设置的主要诉求点是社会的宣传及社会动员,而且突出了通过“社会参与”议题进行社会动员的取向。同时,在议题关系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官方议题、媒介议题,以及公众议题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表明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多场域力量交织下导致的不同性质议题之间的互动开始在新闻传播层面出现,它打破了传统上政策议题对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的优先顺序,体现出中国传媒积极的受众观念和不同以往的新闻理念,这些都揭示了新时代环境下中国传媒进步发展的特点。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传媒议程设置、2008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国际化”,项目批号[07BtY015]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转引自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30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庹继光:《奥林匹克传播论》第303页,巴蜀书社2007年版

③事实上,“奥运报道”页面下共设置了12个子栏目,但是笔者通过初步的内容分析发现,其中集中体现媒介议程的是“官方新闻”、“各方动态年”和“建设进展”三个栏目,因此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样本均来自于上述三个栏目,同时考虑到网络新闻每日的连续更新性,因此固定在每晚8时到10时之间采集前一天的所有新闻,以达到全面、及时的样本采集要求。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3

然而,近些年由于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媒体竞争的加剧以及某些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滑坡,体育新闻报道呈现出一股浮躁之风,出现了许多与新闻报道的初衷和体育的本质相违背的不和谐音。这极大地损害了体育新闻媒体的形象,也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方向不相符。如何体现体育新闻的和谐之美呢?

报道原则追求“四统一”

1.体育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

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是体育新闻和谐之美的基础。体育新闻报道的内容选择除了以新闻价值为标准,更应当考虑社会影响。

当前体育新闻界的一大硬伤就在于假新闻泛滥,各种传言沸沸扬扬,令读者不知所以。对于真实性的亵渎是新闻报道最大的悲哀,也必将丧失受众的尊重。

掌握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恰当尺度是协调体育新闻报道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另一关键所在。在目前的社会以及媒体的传播环境中,新闻娱乐化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受众的客观需求,也是丰富体育新闻报道内容的重要手段。但是娱乐化应当以是否符合职业道德和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标准,过度娱乐,将庸俗当通俗会使得体育新闻的品位低下,格调不高。

2.正面与负面报道和谐统一

新闻报道的真实包括细节真实与宏观真实两个方面。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共存是体现体育新闻宏观真实的关键。只注重正面或者只报道阴暗面都不是体育的真实面貌。在足球职业联赛创办初期,火爆的球市直接拉动了体育报纸的市场,当时体育报纸的发展可以用“持续膨胀”来形容,各种名头的体育报纸纷纷进入市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1年国足世界杯出线,体育媒体迎来历史上最绚烂的时刻。但2002年世界杯之后,中国足球开始进入中超年代,也进入一个历史性的低谷期,足球新闻中“假球、黑哨、、”等字眼频频出现,各媒体纷纷炮轰足协。这些众多负面新闻在葬送中国足球的同时,也极大地打击了体育媒体。此外,许多媒体在年终都会推出“体育界大事件盘点”。对于体育事业体制、现状的反思是必要的,但内容几乎都集中在负面新闻上,显然对于读者是极大的误导。受众透过新闻媒体所了解的体育界一片黑暗,而这决不是体育的真实面目。

3.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和谐统一

新闻媒体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不光表现在数量比例上还表现在质量上。对竞技体育,媒体不但传播事实,还经常配以大量相关因素的深度分析,长时间连续报道,有时引导受众争论得热火朝天。而对群众体育,多数只是简单铺陈表面事实就完事。比如,只说一下某地群众体育设施缺少,至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报道以后该地方有什么反应,很少再有只言片语。

4.本土化与国际化视角和谐统一

“世界有多大,体育就有多大”,体育的精神和魅力是超越区域和国家的界限的。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媒体受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只关注本国本地区的选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即使获得金牌也得不到应有的宣传和重视。

以“十运会”为例,很多体育记者只报自己省市运动员比赛的情况,对其他省市运动员的表现却不闻不问,致使自己报道的视角窄,新闻资源匮乏,多数省内媒介的新闻内容同质化。

悉尼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中心议题就是“我国选手战绩”,没有一条新闻是有关国外选手夺金的内容。而《纽约时报》对头版头条的选择,其首选并不仅仅以美国队夺取金牌为唯一的“报头”取舍,而是以奥运赛事期间当日最具有新闻性的新闻事件为其首选。内容包括罗马尼亚、中国、日本等国的新闻。体现了作为国际媒体的风范和眼光。狭隘的报道视角会使得体育事件的真正价值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体育比赛的功利化的倾向,这与比赛的精神和初衷不协调。

体育文化总是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与相互影响中走向繁荣,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视角应当和谐统一在新闻报道中,促进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

采写技巧做到“三和谐”

1.成与败的和谐平衡

在历届奥运期间,我国报纸媒体,每天的头版头条新闻都是中国选手的夺金或赛事情况报道。奥运会前后十几天下来,对中国受众的新闻舆论导向即是,奥运会就是看我们能拿多少块金牌。奥运会比赛就仅仅是金牌的比赛。

失败是体育的一部分,对于失败者的尊重是体育新闻报道最起码的人文关怀。平衡“金牌”与“奖牌”,“成功”与“失败”的报道比例,对于培养成熟的体育受众和成熟的民族心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信息量与感染力的和谐体现

体育是美的运动,体育新闻报道是美的报道。而现在的体育新闻报道,看到的仅仅是比赛的结果或者强烈的个人意见表达。

由于单纯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量,体育新闻的观赏性和感染力几乎得不到体现的空间。或许由于电视直播的影响,报纸媒体的体育新闻稿件在对于比赛精彩瞬间的捕捉和激烈过程的描述方面显得尤为弱化。这是体育新闻写作的退步。美的体育新闻应当追求信息量与感染力的和谐统一。

3.广度与深度的和谐共存

体育新闻如何体现“广”?体育新闻所报道的对象必然是体育活动、与体育相关的人以及人的事,求广就必然涉及多数的体育项目,涉及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从整个体育新闻报道来看,大众化道路的“广”不是单指当前受众普遍所关注的体育信息,体育新闻还应关注受众普遍参与的,但不为公众所知的体育信息。譬如可以从基层体育开始进行报道,让受众了解那些优秀体育健儿所经历的过去种种境况。不但能“广”,而且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深度。中国的体育迷们在理解某些项目的失利时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报纸对基层体育的介绍也可以让他们更清楚地把握中国体育培养模式的现状。另外,在某些大项上也可以挖“全”,如足球中的中甲、女足、篮球中的“街篮”等等。因此可以说体育新闻的“广”是引导受众走向“全知”,而这也是现阶段体育受众自身所迫切追求的。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4

【关键词】:体育新闻娱乐化全球化

娱乐的产生有很重要的心理学因素。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快乐,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是人们得到快乐的原因,用理性来辨别真理不是人们的第一选择,人们不是天生就具有纯正的趣味,大众更喜欢从色情、暴力、凶杀之类的低级趣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放松,因为人们被现实力量所压迫和束缚的心灵需要得到发泄。一般受众的这种心理缺陷经常被大众媒体所利用,绞尽脑汁将新闻报道娱乐化,从而获得利润。这样,媒体需要娱乐,两者便发生了联系,组合在一起,使得新闻报道娱乐化成为一种趋势。

一、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与体育本身的回归关系

荷马史诗里面讲到,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在播种粮食以及收获粮食、婚丧嫁娶、举办祭祀活动和其他一些社会活动中,就举行各种竞技项目的运动,如舞蹈、掷石饼、拳击、跳跃、赛跑和角斗等。这种活动是古希腊人的传统运动,是一种自发性质的,带有娱乐性的竞技活动,而在赛场上,古希腊人不仅通过健与美的竞技方式充分展示健与美的身体,而且愉悦了大众。

体育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娱乐精神,在运动中生产娱乐,而娱乐体现运动精神。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丰富多彩的运动内容、琳琅满目的运动项目,结构优美、新奇的运动技术,运动与美的结合充盈其中。现代体育运动不仅通过娱乐,而且通过健身提高人们的道德,培养人们的意志,完善人们的情操。因此.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是运动竞技本位的体现与回归。

二、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所面临的问题

1.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杜绝假新闻。维护体育新闻的公正性

体育新闻的精神品位是指受众得到的体育新闻在本媒介的体育新闻总量中所表达的精神层次,与体育新闻的报道内容和形式风格、编排的格式艺术等有重大关系。这是由体育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

真实对于新闻来说至关重要,不真实的新闻就失去了起码的价值。“体育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体育新闻的来源真实,二是体育新闻的反映真实。来源真实是指体育新闻的采、编、播必须以体育事实为母本,客观真实地报道体育事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决不能凭空捏造和任意杜撰。反映真实是指体育新闻报道在采访角度、编排语言、评论方式等方面,所采用的新闻技术能公正、合理地表达体育新闻事实,是新闻工作者感性与理性的全部认识过程在头脑中的体现,最能体现出体育新闻的精神层次。”

2.将娱乐化的作品提升价高的文化品位

许多新闻报道以丧失新闻价值为代价进行娱乐化,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的主要标准必须要遵守,这个新闻价值标准是新闻工作者用以判断什么样的事实能构成新闻以及衡量什么样的新闻报道胜过另一些报道的尺度。新闻娱乐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新闻价值标准的错误掌握,如偏爱事件的冲突、刺激和煽情,导致过分的消极倾向,片面追求人物和事件的显赫与轰动效应。追求眼球经济,充满花边新闻,不择手段,哗众取宠。如报道齐达内、费戈等球星妻子在球星转会中的作用如此牵强附会,完全有悖于新闻原则。再就是许多体育媒体表现出的色情化倾向,都是体育新闻娱乐化报道的误区。

三、“娱乐化”要有限度,为人民服务

******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同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出版等事业一样,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具体发展规律,但是它们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组成部分,都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们服务。”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是: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我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现代化建设。新闻媒介的“娱乐化”行为要有限度,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心态,追求新闻的真实性,不能盲目娱乐,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

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二部希腊世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5

体育新闻娱乐化如何当好体育新闻把关人.人民网,2005,11.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5

【关键词】新闻供给侧改革;生产要素;技术要素;战略要素

新闻供给侧的主战场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区分,分别是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这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从而实现宽领域多层次的改革。首先从微观层面来说,在新闻生产要素战场上要做到全面开发,从而调动生产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其次从中观层面来说,在技术要素战场上要不断创新技术并且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去,使技术输出与内容输出相结合。再次从宏观层面来说,在战略要素战场上要实现纵深结合的方针,为受众呈现全景式、参与式的报道。奥运会是全球性的媒介事件,也是对新闻市场的一个考察。里约奥运会是国内媒体经历的一次大型体育盛会,也是新闻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大练兵场。笔者拟就国内几家媒体对里约奥运会的报道方式,浅析其对我国新闻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一、新闻供给侧的生产要素――全面开发

从微观上看,要推进新闻供给侧改革,就要严守新闻质量,提升新闻的有效供给。新闻的有效供给是衡量媒体生产力的主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力。此次里约奥运会的相关报道覆盖了传统媒体、数据新闻、社交平台等领域。

首先,新闻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能独立进行采写编评等业务,从而产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产品。据统计,中国此次赴里约采访的各类注册记者约800人,此外还有人数众多的非注册记者。其中中央视台阵容最为庞大,采访和转播人员共400多人,实现了在第一时间的赛事直播、新闻报道、赛后采访和专题访谈等。新华社由119名持证记者组成的奥运报道团是除央视之外最大的报道团队,并在其客户端“新闻现场”推出“新华社带你直击里约奥运”24小时现场报道。传统媒体的作为大大增加了奥运会报道的活跃度,给受众带来高质量、多数量的新闻报道,极大地增加了新闻的有效供给,满足了受众需求。

其次,新闻从业人员要有受众意识,准确把握受众口味和市场动向。数据新闻的推出提供了大量专业性的“背后故事”和“未来故事”,增加了报道的可读性,实现了新闻与受众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对受众的议程设置。如新华网推出《关于奥运金牌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关于金牌的数据库,展示了1896―201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金牌数据。在那里,用户可自主操作查看历年金牌情况。

再次,新闻生产人员要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使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能力[2],以保证新闻的敏锐发掘和高品质采写。新闻报道与社交平台的合作也极大地拓宽了其生产渠道,增加了稿源的供给量,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感。此次里约奥运会比赛期间,微博成为央视奥运报道的首席社交媒体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提供全时在线、跨屏互动的全景式奥运观察体验,实现了用户参与、赛事推广和媒体报道的目的,将广大网民也网罗到其编织的信息网之中。如美国的nBC也活跃于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上,并与Buzzfeed合作,创建了Snapchat上的内容。并且与Facebook、instagram成立“社交指挥中心”,专门生产面向社交网络的视频内容,包括精彩赛事片段、运动员采访等。

总之,从微观层面来说,此次在里约奥运会的新闻供给侧改革练兵场中,积极调动了生产要素,使各个“场域”中的生产要素充分活跃起来,扩大了稿源,增加了供稿量,实现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但是由于生产要素身份的复杂性和把关人的缺位,也给舆论引导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在霍顿对孙杨发表不当言论后,我国网民在社交网络上对霍顿的集体辱骂。由于网络言论把关人的缺位,使得这种爱国情绪的负面宣泄给我国网民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分流了用户对赛事的注意力。此外,主流媒体亲民是好事,但是在创新报道的同时,也要发挥舆论引导的重任。如在奥运网红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也玩得不亦乐乎。在“洪荒少女”傅园慧的爆红路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新媒体矩阵借助传播优势,使相关话题迅速升温。但在形成话题效应、赚到公众注意力之后,主流媒体应及时将舆论引到体育精神、运动员精神之上,使受众注意力产生二次聚集,将舆论从娱乐性调控到专业性上。

二、新闻供给侧的技术要素――创新且应用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6

   [关键词]: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

   当今世界,体育作为人类以进行身体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语言”,借助体育活动,依靠大众媒体的媒介作用,世界人民突破了国界、地域、文化的限制,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实现了世界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由于当今社会体育倍受人们的推崇,体育新闻也倍受人们的关注,由此也引发了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快速发展与竞争。然而,在大众传媒进行的体育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人文缺失的现象,这与体育发展的自然属性不符,与传媒机构的传播本位背道而驰,不利于发挥体育新闻的应用价值。因此,当前时期,深入分析体育新闻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新闻传播中应当满含人文关怀的意蕴

“人文”是哲学中的一个术语,与“天文”相对应。

   天文是对天体、自然现象的关注,而人文是对人的关注,是人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社会的成员,对其的关注、关心、尊重、理解和支持。人文引申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最为基本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生理需求、基本生活的关注,而在此基础上是对人格尊严、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需求的关注、关心,因此,人文关怀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关心、关注,对人的情感、精神的理解,对人的社会发展的尊重。

   

体育从其产生就脱离了单纯的锻炼身体、提高体能的基本生存诉求,而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作为体现人的精神、意志、品质的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其本身就满含着人文意蕴,因此它博得作为社会人的热切需求。在当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体育更以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

   

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人文精神的媒介,它的责任就应当是充分彰显体育文化的发展,诠释体育的人文精神,全面关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人物、活动,以人文的视角关注体育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服务人员、组织人员及相关机构的需求和发展,关注广大受众的需求。因此,体育新闻传播不可缺少人文精神,不可缺少对人的关注,不可缺少人文关怀。

   

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不应当是片面的,有所侧重甚至有所偏袒的局部的人文关怀,而应当是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多层次的人文关怀,应当是充满浓浓人情味,具有从关注生命、生存到全面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需求的人文视野,应当是充满情意、道义和社会责任的关怀。因此,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将人文关怀作为报道的灵魂,能够给广大的体育人士和受众以心灵的启迪和思想上的启发,引导大众向着人性全面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当前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人文缺失的现象

在当前体育新闻报道中,有很多方面表现出人文关怀的缺失,其具体表现有:

1.忽视人的存在与感受。在体育新闻实践中,很多媒体出现了忽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感受的现象。他们在对体育活动的报道中,常常表现为“无人新闻”,即并不是说体育新闻中没有体育人物,而是缺乏对他们的关怀,漠视他们的存在与感受,不设身处地地从运动员的切身体验出发,实际是忽视了他们的存在。这其中体现出的是对他们缺乏的一种关心、体贴和重视,缺乏的是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很多媒体,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体育人文进行片面报道,歪曲体育人文的形象,伤害他们的尊严,这更是典型的忽视人文关怀的体现。

    

2.体育新闻价值导向的偏离。体育竞技比赛的目标是为了取得好的竞技成绩,但更是体现人的精神、智慧、力量,实现运动员的自我价值。而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媒体本应将彰显体育竞技的奋进精神、坚强意志和体育精神视为己任,应当全面地将关注点集中到体育赛事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不能刻意、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在体育新闻报道实践中,很多媒体以是否取得金牌作为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依据,不顾赛事过程,不看竞技双方的实力等具体情况,一味将采访的重点放到“获胜者”身上,对那些比赛失利、表现不佳的运动员倍加冷落,甚至冷嘲热讽。这是典型的偏离体育新闻价值取向的行为。   奥林匹克的发展目标,已经脱离了单纯比较胜负的阶段,其提倡的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观,是一种促进世界人民相互交流,加强相互友谊,推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内容。因此,那种一味围绕金牌展开的体育新闻报道的报道理念,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偏离体育新闻报道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

   

3.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弱势群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的报道倾向于强势的群体,而对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群体却报道很少。

   比如,中国女子足球已经历经了40多年的奋斗,但媒体少有对他们的生活、训练予以报道,而在她们1999年在世界杯中获得骄人成绩时,媒体才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报道。

   有多少人知道,女足成绩的活动,是经历了多少艰辛、多少奋争,多少困苦,她们奋斗历程中的生活状况、训练环境有多少人知晓,又有多少媒体给予了关注。从这个事件中应当看到,媒体在对弱势群体、对名不见经传的运动员报道方面,是多么地缺乏。相比之下,一些体育明显的生活起居、个人隐私,一丝一发却引起了媒体的诸多关注。

   

4.体育报道的狭隘主义思想存在。体育传媒的职责应当是全面的报道客观事实,而有些媒体却单纯从本地利益出发,片面地报道本地运动员,或表现为在报道中倾向于偏袒地方运动员或运动机构的做法,对其他地区的运动员或体育活动或不予以报道,或报道有失公正。另外还有一些媒体,认为地方性的体育新闻、小新闻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将目光仅盯着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大的赛事活动,对地方的体育活动不予报道。上述两种有失偏颇的报道现象,体现了新闻机构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狭隘注意思想,他们一方面不能为受众提供全面的事件信息,另一方面容易误导受众对体育事件的全面了解,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剥夺,是媒体自身缺乏全面、客观精神的体现,是一种人文缺失的表现形式。

   

三、应当采取策略推进传媒本位的回归

体育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现象的出现,是传媒机构一味追求吸引受众,希望获取新闻效应,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表现,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作为传媒机构,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应当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职业准则,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传媒本位的回归。

   

1.传媒机构应当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体育新闻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应当是以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满足体育受众需求,推动体育人文发展为己任。因此,作为媒体,应当深入理解体育新闻中的人文含义,树立起为体育事业服务,为受众需求服务的思想,以关心运动员,体现“运动员为本位”,以关心受众,体现“受众为本位”的思想为指导,坚持客观报道、人文报道。作为体育新闻记着,在体育新闻采访中,深入实际、深入事件,实行换位思考,认真体会运动员的心理感受,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创造出具有人文价值的新闻作品。

   

2.传媒机构人员应当加强自身人文修养。体育传媒机构要生产出具有人文价值的产品,传媒机构人员的素质如何,决定了新闻质量的高低。因此无论是记者还是新闻编审人员、播出人员,尤其是新闻机构的领导,应当加强自身人文修养,认真体验社会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新闻机构,应当加强对传媒人员的选拔、引进中的把关,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政治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引导他们提高理论素养,崇尚人文精神,树立传媒形象,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坚持人文关怀。

   

3.重视对体育新闻报道对象和受众的深入研究。体育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文种,它的报道对象和受众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在体育新闻的采写、报道中,应首先对报道对象和受众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把握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作为运动员,新闻机构应当了解其生活、成长的经历,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发展,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所需、所想,只有把握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生活状态,才能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对他们的贴心爱护。受众对不同的体育新闻人物有不同的需求和理解,其信息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新闻人,应当关注受众的正确需求,坚持在新闻报道中对他们的人文引导。

   

4.必须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注意把握人文关怀。首先,要从人文性着眼进行体育新闻的选题策划,它不是忽视体育新闻的价值,而是从受众需求出发,从社会公认的价值出发,去考虑选题是否可以体现人文精神,体现人性向善,是否能够揭露人性中的丑陋,从而给人以启迪;另外应从人文性出发进行采写,就要以超然的心态,平等的视角采写被采访者。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7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包括三种类型:一是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主要为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和“3_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二是对重要活动的报道,主要有北京奥运会和美国总统大选,三是重大纪念及宣传性报道,主要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类新闻报道也是我国新闻媒体日常报道中最常见的新闻类型,但具体到上述个案,其报道选题的重要性、显著性和影响力尤为突出,因此它们无一例外成为所有新闻媒体都精心策划、组织的报道。本文作者将这些报道的部分代表性成果选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对相关媒体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和研读了与报道有关的内部文献资料,并对相关编辑记者进行了访谈。基于这些个案研究,我们发现,新闻报道正在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发生多层面的变革,而报道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新流程的建构以及采编管理模式的创新紧密相关。限于篇幅,本文略去对毎一个报道案例的具体评介,只对研究发现加以综合论述。

―、新技术的应用与传播渠道的汇流.使新闻报道主体由单一向多元拓展.报道内容创新以全社会共同创造与个人化表达为主要突破点。

web2.0的网络技术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使广大网络用户的集体智能和力量得以爆发并有可能主导新闻传播的走向。2008年3月,Cnn等西方媒体在对“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的报道中有意歪曲新闻事实,引发了中国国内网民和海外华人华侨、中国学生学者的愤怒,他们利用博客、播客、论坛等发表了大量有关西藏问题的文章、帖子和自制录像,甚至自发创办了一个反Cnn的网站,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而这些由网民自发创造的内容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源头,使新闻报道突破了以往专业新闻工作者主导内容生产的模式,表现出报道主体由单一的媒体从业人员向多元化的人员构成发生转变。有学者评价“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的传播效果时认为,“独立的直接的现场目击者的证词、视频、照片比一边倒的官方式新闻更容易对西方媒体和普通民众产生直接影响”。[11事实上,正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汇流”,才促成了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报道与社会公众创造的内容相交融。

2008年5月汶川发生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都在直播节目中策划和编制了基于手机和网络的互动性内容,如央视二套与央视国际tV大社区联合开展寻亲行动,让网民留下亲人的信息与自己的联系方式,央视二套的心联播》节目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播,一旦有得到留言者亲人的消息便马上与当事人联系,凤風卫视开通了24小时寻亲报平安热线,在直播节目中专门开辟一个名为“平安口信”的板块来播发寻亲或报平安的信息。这些举措不仅显示了媒介在灾难中的人文关怀,也再一次体现了数字时代媒体的融合与互动。

媒介融合促使新闻媒体重新认识了“受众”这一在传播学理论中被作为信息接受者看待的群体:被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受众”能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并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不仅具有原创能力,也有自主权。这种角色转换使新闻报道由单向转向双向多向,媒介的受众资源可以转换为信息资源。正如有人对“草根新闻”所发表的感受在参与式新闻所建构的新型媒介环境中,已从传统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议题的解决方案,进入到公众不再单纯依赖传统媒体,而是竭力自由传播信息、陈述意见、形成舆论进而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121

通过资源转换,受众从新闻消费者成为新闻生产者,媒体的报道面被扩大了,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专业记者不在现场的缺陷也可以得到弥补。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武汉晚报)〉没有条件派遣大批记者到比赛现场进行采访,该报总编辑林覚涛说:“与北京的媒体相比,奥运报道对地方媒体有很多资源限制。”因此,报社想到在拥有奥运门票或者能到北京参与奥运服务的武汉市民中征集业余记者。他们在1800多名报名者中挑选了165人,组成”奥运百人采访团”。报社对这批市民记者进行了新闻业务培训,并开通了自动语音台,采访团成员发现新闻后可以打回电话,语音台将语音转化为文字后,报纸的编辑进一步加工整理,并将部分有价值的线索通知在场记者继续采访完成报道。在奥运报道中,”奥运百人采访团”只是临时的业余记者团队,但由于奥运安保严密,他们采访的许多地点,反而是多数专业记者的禁区。据统计,百人采访团共发稿近300篇,其中95%以上为独家报道。131显然,当“受众”变身为“民间记者”之后,开创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专业记者的信源采集形态,在这种信息采集中,更注重信息的原始面貌和个人化表达。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宣传报道中,各类新闻媒体在总结回顾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的同时,也着力策划和组织了受众与媒体的互动,设置了各类专栏让普通公众讲述自己的故事,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阐述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被评价为“达到或超越了某些宏大叙事的传播效果,成为纪念报道创新的一个亮点。

全社会共同创造新闻内容,将促使新闻媒介从功能单一的新闻传播机构,演变为媒介产业链中处于上游位置的内容生产机构,即知识的生产部门,新闻编辑部从单纯的新闻采编部门向知识管理部门转型|新闻编辑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内容范畴内。

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还带来另一种新景观:公共空间的私人化与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专业化媒介组织的记者编辑们所开设的博客已经成为一种“分享平台”,因媒介载体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刊播的一些信息,记者编辑可通过博客畅所欲言,或是将在媒体上没有完全展开的话題放到博客中作为专题持续性地讨论。这些博客类似于个人日记,有着很强私人化表达的特点,但记者编辑所特有的专业传播者身份和传统媒体的把关机制,又使其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成为一个公共性的话语空间。正如一些新媒体研究者的发现新的媒介技术使个人拥有了把个性化的体验向广大公众传播的力量,在其不断以各种形式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私人空间变成了公共性的,而部分公共空间又被私人化了。

二、新闻报道由单一媒体独立运行转向多种媒体鼬合传播.报道创新在管理层面上主S表现为跨媒体新闻团队的组建.一体化新闻生产平台的打造和鼬合新at項目管理.这方面的尝试将为未来的媒介组织再造探索道路和积累经醮。

2008年,在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个案:佛山传媒集团组建了个一跨媒体的采访团队,赴美国进行有关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组建于2005年的佛山传媒集团是由机关报、都市报、电台、电视台等组成的一个多媒体集团这次派出的采访团队由6人组成,既有文字记者,又有摄影记者和摄像记者,他们的工作任务不是针对各人原来所属媒体而设立的,而是打破媒体界限,为集团中所有的媒体提供新闻素材。工作成果是多媒体形式的,文字报道、新闻图片、现场录音录像等一应俱全。可以说,这次报道是中国新闻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报道”。

目前,我国新闻传媒的组织结构都是基于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建构起来的,在应对单一媒体的新闻报道时,表现出相当稳定成熟的性能。但在媒介走向融合之后,这种组织结构的问题和弊端就越来越明显,它不利于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不利于从媒介集团层面上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利用,更不能适应数字时代社会对新闻传播的新需求。而跨媒体新闻团队的组建,可以在现阶段媒介组织结构尚缺乏根本变革的情况下,根据某一重要报道项目的需要,暂时实现媒介组织架构的交叉融合。组建跨媒体的项目团队,可以充分调动并有效利用媒介组织内的现有资源,使原来因媒介或部门设置而孤立的工作单元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重组。同时,由于跨媒体的新闻团队是为完成某一次报道而组建的一种临时性组织,它不会从根本上破坏现有的媒介组织框架,却又能对资源的重新配置进行“实验”,测试媒介组织结构调整的可能,从而为将来媒介组织的再造探索道路和积累经验。

美国大选报道中,佛山传媒在组建跨媒体报道团队的同时,充分利用博客迅捷、互动的优点,搭建起可以为报纸、网站、广播、电视承载、筛选、加工新闻信息的多媒体编辑平台一“佛山传媒集团访美博客”。前方报道组第一时间将内容上传到这个平台,而后方编辑则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并对前方报道组进行了有效的任务分配与调控。这个跨媒介的采编平台主要由新提交稿件(素材库)、已刊播稿件(成品库)、互动区(前后方沟通与报道调控)和背景资料(原始资料数据库)这四大块构成。新提交稿件按传播符号属性分为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四类。工作博客,使佛山传媒此次大选报道的采编流程得到优化,各类新闻素材都首先在统一的编辑平台上。编辑再根据集团内各种媒介的介质特性进行加工整合,然后以多种介质渠道的多平台,比如网站首先最新消息,然后报纸进行跟进深度报道,相关的音频、视频报道也在电台、电视台上播出。新闻信息时间的多重设置和新闻内容在不同平台上的相互嵌入得以实现,以全媒体的滚动报道扩张了传播效果,提升了媒介的品牌影响。

尽管佛山传媒集团围绕美国总统大选报道而搭建的这个工作平台功能有限,内容也不够丰富,但它的出现巳经证明,跨媒体新闻团队的工作模式与“报网互动”、“媒介联动”不同,他们不再是在多个媒介的编辑部里完成各自的新闻报道,而是打破介质鸿沟,在一个共同的新闻工作平台上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和粗加工,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不同的载体都只是这一生产平台的成果终端。这也是“融合新闻”的精髄所在。“融合新闻”的策划与组织重新整合了原本分属于不同终端的资源,新闻采制与的流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终端的特点及其不同的受众需求而统一设计,记者要以最全面的多媒体手段完成所有新闻信息的采集与粗加工,各个终端的编辑在此基础上对“毛坏”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和。显然,媒介集团还需要建设与这一生产平台相融合的数据库,作为实现内容细分及深加工的资源保障。

在目前新闻媒介的组织框架下,以“融合新闻”模式策划与组织重要新闻报道,实际是一种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是为提供某种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161重要新闻报道本质上便是传媒组织最为重要的一种项目,由跨媒体团队承担融合新闻的任务,毎一次报道所形成的产品、服务或成果,是具有不同特性的,体现了作为项目的报道的“独特性”。

媒介融合对媒体采编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带来挑战,也对采编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提出了更髙的要求。2008年的重大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采取编辑部前置或网络虚拟编辑平台的操作手段来实施、调控新闻报道。这些尝试提髙了采编沟通的便捷性,降低了信息在传播中的损耗,使编辑能够及时了解新闻亊件的发生、发展,对记者的报道进行指挥调度。编辑部前置,是紧跟采访报道团队,采编都在新闻第一线完成,虚拟化的编辑平台,则是报道团队、编辑部两地化的产物,采编需要借助网络虚拟平台进行交流沟通。编辑部前置和编辑部虚拟化,同为一种物理概念上的跨地区报道作业,不同之处仅在于编辑平台存在的实体化与虚拟化。

广州日报在奥运报道中,通过编辑部前移实施了“全媒体战略”。广州日报的“编辑部前移”,即承担奥运会报道的编辑部门整体进驻北京,新闻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在北京进行“全流程”运作。“大部分媒体是把记者带到报道前方,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直接把编辑部和网络直播室搬到前方。”广州日报的总编助理周志伟表示,“前移”能使编辑直接感受到北京奥运的氛围,更熟悉具体情况,对编辑稿件、制作版面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前移”还便于编辑和记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消除异地作战带来的记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障碍。m报社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造成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采编人员缺乏交流沟通,对报道的一些认知也会有所不同。新闻媒体在组织重大报道时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临时组建前方编辑部,为媒体从业者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8

应急新闻联合体的由来

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新旧世纪之交的一次奥林匹克盛会。中国奥运军团最终取得了25枚金牌,首次跻身奥运三甲行列。事先,中国的各种媒体就已预期到中国奥运健儿很可能会在这届世纪之交的悉尼奥运会上大有作为,因此,无不磨拳擦掌,将悉尼奥运之战当成了2000年新闻主战场之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拼抢奥运新闻,使悉尼奥运会从赛前到赛终,始终弥漫在空前的新闻大战硝烟中。

北京晚报为在这次新闻竞争中抢得先机,决定开辟16块版的奥运专刊,以便全面、及时、迅速地报道中国健儿在悉尼奥运大战中的一举一动。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晚报共派出了三名记者奔赴前线。但是如何出色地完成报社交给的报道任务,当时我们心中没有底。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想报道悉尼奥运会的国内媒体数量太多,最终中国奥委会只分给了北京晚报一个正式采访名额。二是报社当时考虑,一个正式记者要完成每天16块版的奥运专刊,力量实在太单薄了,因此决定再派两个记者到前方,他们没有正式的记者证件,只有通过旅游方式前往悉尼。可是,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记者证,就等于没有合法的采访资格。奥运会期间严格的安保措施,使没有正式记者证的人寸步难行;二是就算报社派出了三名记者到前方,就真的能完成每天16块专版的报道任务么?我们当时就有些信心不足。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催生了后来影响深远的应急新闻联合体,换句话说,应急新闻联合体是在一种激烈新闻竞争中诞生的,它的这一属性成为日后推动这一新型新闻合作模式不断向前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2000年全国晚报体育协会为了解决没有正式采访名额的记者前往悉尼采访奥运会,联系了北京一家著名的旅游机构,代为办理赴澳手续以及到达悉尼后的住宿、通讯、交通等事宜。那次参加这个特殊新闻旅游团的媒体多达六、七十家,其中属于全国晚报系统的有近三十家报纸的记者。在顺利到达悉尼后,当时大家面临着共同的沉重压力和困难,就是都没有采访证,又都要完成各自的采访任务,于是,这内外双重困难将大家聚拢在了一起,大家认识到:除了集体合作,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于是,近三十家晚报临时组成一个应急性的新闻联合体,就好比临时在悉尼组成了一家新诞生的报社编辑部一样。每天我们的工作方式是:晚上(通常在当天所有稿件发完后的凌晨),所有人聚在餐厅,边吃晚饭,边聚议第二天的采访重点,议论该写的话题,安排采访的人员。第二天,大家各自按前天晚上商量好的题目和安排,分头行动。各人回来的时间不定,但回到大本营后,每个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写稿件,随后,将稿件送往一个工作平台,凡属于这个应急新闻联合体的人,都有权享有平台上的供稿义务与取稿权利,就这样以集体的力量,完成了两三个个体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巨额采访任务。

应急新闻联合体在新闻竞争中成型

同一报道领域中的记者,开展个人之间的合作,这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并非少见,但总体来说,这种合作都是零星的、无组织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应急新闻联合体这种新闻媒体间的合作却出现了质的飞跃。合作绝不仅仅是临时性的、可合可不合的,而是长期性的。从根本上说,正是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才促使应急新闻联合体的诞生,也正是这种新闻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才促进了应急新闻联合体向着深度和广度迈进。

2002年韩日足球世界杯就是应急新闻联合体进一步提升合作档次的典型战例。出于全国晚报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合作初步成功的共同感受,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开始前,各家晚报就已充分认识到在一次新的、更高层次的新闻竞争中,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赛前,全国晚报体育协会牵头,出面召开了有全国几十家晚报参与的专门会议,研究、商讨2002年韩日世界杯应急新闻联合体的诸多事宜,确定了许多合作原则。

有了事先的计划,还需要比赛中恰当地落实,并且起到很好的实践作用,这种合作才算真正完成。有了前期的开会研究,使我们每个到前方采访的人,在行前都心中有底,但具体是什么情况,还要到现场才知。果然,在抵达中国队所下榻的世界杯训练营、韩国西归浦岛后,晚报应急新闻联合体仍出现了纰漏,主要是由于人员太多,工作分配与组织建立都未做,结果出现了人力浪费的现象。为解决此问题,根据这次各晚报派出人员的特点与特长,将40人划分为5个组,分别是1、新闻组――主抓中国队的训练动态;2、专题特写组――主要就中国队热点、焦点写深度报道;3、评论解析组――点评中国队的问题,分析形势;4、花絮狗仔队组――抓中国队的生活细节与人物故事;5、生活后勤组――主管应急新闻联合体的后勤生活。还有三人组成的应急新闻联合体团部,负责全盘策划与指挥。这5个组确立后,马上使40人左右的记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完全像是在韩国成立了一个编辑部。团部白天观察形势、收集信息,晚上召开5个小组组长会议,研究、确定第二天的采访选题。工作的节奏与方式,完全与各家晚报在国内时的工作流程一样,非常认真仔细,因而工作效率很高,工作效果十分明显。

2002年韩日世界杯新闻竞争空前激烈,各种媒体拼抢新闻的程度要远高于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当时,除晚报形成自己的应急新闻联合体外,各家也都有自己的合作方式,比如,专业报刊中的足球报、体坛周报都分别派出了十几位记者,日报和都市报也形成了联合体,网络媒体中的新浪、搜狐等都在韩国当地搞起了在线直播等。竞争异常激烈,但最后在前方的各家媒介记者,都感到了来自全国晚报形成的新闻联合体最有威胁,最为团结。因为我们这个联合体有40人之多,无论到哪个出现新闻的角落,都有我们晚报新闻联合体的记者的身影,特别是在每场比赛的混合区中,这一优势更为明显。晚报新闻联合体由于人多势众,往往都是两个人专抓一个人,还有的人负责拍照,英文好的记者则负责盯外国球员,十几分钟下来,几乎每次所有能出新闻的球员专访一个不漏地被我们这个新闻联合体抓到,形成稿件。

雅典再显晚报新闻联合体的威力

2004年是体育的大年,其中雅典奥运会又成为各种新闻媒体较量与竞争的主战场。晚报应急新闻联合体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发端,到2002年韩日世界杯成型,再到雅典奥运会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可以说,两年一个台阶,这种在新闻竞争中应运而生的新闻合作模式也逐渐走上了成熟阶段。

在雅典奥运会的激烈新闻竞争中,全国晚报雅典奥运联合报道团也取得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来自全国23家晚报的43名精兵强将团结协作,为上亿读者烹制了一道精美的奥运新闻大餐。

这次的晚报联合报道团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将一批记者组织出去,而是要让来自不同单位的新闻记者组成一个临时但却紧密的战斗团体,在报道竞争中发挥出整体优势。这其间涉及到组织、出行、采访分工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在雅典奥运会期间,一些都市报也曾效仿全国晚报体育学会各组织了数家同业媒体进行联合报道,可惜都是虎头蛇尾。这其中的原因虽然有许多,但是它们缺少全国晚报体育学会成立20年来的深厚底蕴,缺乏赛前由晚报体育协会专门召集会议,研究相互关系协调与工作安排,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全国晚报体育学会各会员单位仍然能够在所在城市、地区占据主流媒体的地位,这和各晚报拥有一批懂新闻、肯钻研的业务骨干是分不开的。不仅被称做中国晚报四大名旦的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和今晚报继续在媒体竞争中独领,同时也涌现了像扬子晚报、钱江晚报、齐鲁晚报等这样一批后起之秀。而当这些晚报中的精英汇集到了全国晚报雅典奥运联合报道团中来的时候,他们便组成了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这是报道团能打硬仗的基础。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9

关键词:重大事件政府新闻广州亚运会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l-623X(2011)05-0045-05

2010年广州亚运会既是一项重大体育赛事,对于主办地而言,又是一次展示本地政府形象和城市形象的绝佳时机。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依托广州亚运会所开展的一系列政府新闻活动,成为政府形象和区域形象对外传播的良好范式。本文试图从重大事件的新闻传播策略与效果分析人手,探讨地方政府借助亚运会这样的重大事件开展新闻,进行形象宣传的策略与途径,为我国政府新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提供参照。本文的论述不涉及亚运会期间与竞赛项目及比赛进程有关的新闻活动。

一、重大事件政府新闻的运行机制

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新闻会是指在重大社会活动之前、之中或者结束后举行的新闻会。它可以迅速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对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起到关键作用。重大事件中的政府新闻过程包含传播者、传播过程、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策略等五大传播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互为关联,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新闻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成为影响新闻效果的内在要素。而由此衍生的政府新闻传播元动力、传播执行力、传播扩散力、传播影响力等又是衡量政府新闻效果的外在要素。由此来看,重大事件中的政府新闻传播策略,是在完善的新闻制度基础之上,确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这样的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精心的流程管理、丰富的内容设定、积极的互动沟通、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而新闻发言人的权威性、时机的恰当性、新闻渠道的广泛性、内容的重要性、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等等因素又成为影响重大事件新闻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政府围绕广州亚运会进行的一系列新闻活动,为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与广州市新闻办借助这一重大事件开展政府新闻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广州亚运会主新闻中心作为新闻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亚运会前后政府新闻与信息沟通的中心枢纽,新闻中心依托一系列机制与策略,保障新闻顺利进行。

1,建立新闻运行协调机制

围绕亚运会进行的新闻活动涉及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广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广州亚组委、亚奥理事会、亚洲残奥委会、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各场馆(专项团队)等多个部门和组织机构,主体构成复杂,各主体涉及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又有许多交叉点,因此亚组委建立了新闻运行协调机制。如:广东省的新闻工作由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实施,广州市的新闻工作由广州市新闻中心负责实施,各部门和机构各自负责本部门和机构的新闻工作。最后由亚组委进行新闻工作的推进、协调、指导和考核,具体由亚组委主新闻中心实施,其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组织、协调赛时的新闻,并与亚奥理事会、亚洲残奥委会、各代表团协调有关新闻等工作。主新闻中心新闻团队从赛前、赛时、转换期、亚残运会赛时到赛后总结,都设有一套详细周密的运行计划,其中包括赛前协调物资、人员到岗,制定敏感口径上报备案,制定培训和演练计划;并要求做到赛时举行每日吹风会,撰写信息简报,召开例会,亚运、亚残运会转换期做好更新工作,亚残赛时参照亚运赛时运行机制进行工作,赛后即时进行工作总结。赛时新闻团队由新闻经理、副经理、主管和助理组成,完成由主新闻中心新闻宣传副主任指派的任务。虽然管理机构比较多,上报一场新闻会的程序较为复杂,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深度,却凸显出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应急机制

广州亚运会作为世界瞩目的体坛盛事,社会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省市两级政府新闻办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多次举办应对突发事件模拟新闻会,为防止亚运期间出现突发事件做好应对准备。如:亚运会开幕前夕,广州市政府出台政策,自2010年11月1日开始至亚运会结束期间,市民可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一惠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造成公共交通拥挤现象,市政府不得不调整这一政策,广州市新闻中心在11月6日晚上及时召开“关于调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公共交通惠民措施”的新闻会,政府改免费为交通补贴的信息,疏导民意,安定民心,适时缓解了公共交通的压力,保证了亚运会的如期举行。

3,建立新闻效果保障机制

为确保亚运会新闻活动顺利进行,亚组委设立了一些保障机制来保证新闻会的信息传播效果。

一是组建相应的新闻团队,负责不同场馆、不同类型的新闻会。例如组委会新闻宣传办公室负责组织、策划动态新闻,分场馆新闻中心负责场馆赛时的新闻工作。科学化的人员配置、明确的任务分工,是确保会的重要前提。

二是在亚组委官方网站设立新闻中心官方新闻模块和媒体公告模块,用来公布新闻会的文字资料和新闻会公告,为媒体提供准确的新闻会信息。

三是在场馆建立新闻区。例如主新闻中心设立了新闻区,设有主新闻厅、中型新闻厅和小型新闻厅3间,还设置了主播机构工作室,翻译办公室,新闻服务终端办公室,采访室等18间工作室,为新闻会配备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四是设立官方直播和信息查询功能。在主新闻中心大厅设有直播,媒体人士和公众可以在官网上看到新闻直播和实况录像;同时,注册媒体及其他亚奥理事会大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内部终端系统查询与亚运会有关的信息和新闻,其中包括新闻会摘要等信息。

一系列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重大活动期间新闻制度的完善,同时确保新闻会的顺利召开,满足媒体和公众及时获取相关新闻信息的需求。

二、广州亚运会新闻传播策略分析

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期间的新闻活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借助这一时机进行新闻,是一种很有效的政府对外传播策略。从时机选择和信息内容准备来看,可以将这些新闻会分为计划性和非计划性两种。计划性新闻就是有计划地借助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新闻,通常事先经过精心策划与组织准备。广东省、广州市在亚运会前后进行的新闻会多为计划性

新闻会,以各主办和协办城市的形象宣传为主体,利用这一机会向亚洲和世界展示广东形象和广州形象。非计划性新闻主要是为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举行的新闻,具体来说,就是亚运期间为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社会秩序混乱、安全事故、重大案件、社会甚至恐怖事件等召开的新闻会。整体来看,广州亚运会新闻传播策略具体可以细分为制度规范策略、主题制定策略、新闻模拟演练策略、现场应对策略、舆情监测策略等五大策略。

1,制度规范策略

省市两级政府新闻机构针对广州亚运会新闻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与规范,参照省市政府常规新闻机制运行。如广州市政府建立的四个新闻机制:应要求新闻机制,新闻主动回应机制,突发事件机制和新闻协调机制。应要求新闻机制,即当出现了公众关注的某个事件,政府必须在两个工作日内召开新闻会,保证权威信息的公开;新闻主动回应机制,即对社会热点和媒体关注的问题及时进行;突发事件机制,即根据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开展相应的后续会;新闻协调机制,即当选题涉及了多个部门,应由牵头单位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并准备口径。如广州市的新闻工作由中共广州市委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主要负责新闻制度的建设,新闻工作的推进、协调、指导和考核。由此可见,亚组委新闻宣传管理机构比较多,上报一场新闻会的程序较为复杂,虽然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深度,却凸显了重大事件、活动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度。另外,亚运会新闻中心围绕亚运期间新闻的制度规范还包括“赛时新闻宣传政策和场馆任务安排”,以及《主新闻中心新闻宣传手册》和《主新闻中心新闻宣传团队运行计划》,作为赛时新闻会的制度与政策准备,为筹备期和赛时的新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保证。

2,主题策略

为了加大对广州亚运的宣传报道力度,营造亚运报道氛围,在海内外进一步提升广州亚运品牌和广东形象,省市两级政府新闻办分别举行主题活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亚运主题宣传系列新闻会”以“激情亚运文化广东”和“激情亚运人文广东”为主题,围绕“创造新生活和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我们聚会,我们分享,我们共赢的理念”,从2010年8月至10月连续主办9场会,邀请省旅游局、体育局、文化厅、教育厅、科技厅、经贸厅等省直部门负责人全面介绍广东体育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发展状况,向世界充分展示广东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整体形象。广州市新闻中心在亚运期间也承担了大量的新闻会。据统计,亚运筹备期间,市新闻中心作为对外信息沟通协调的平台,围绕“亚运会、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交通建设”等人民群众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以“爱心满羊城”为主题举办系列新闻会,为所有关心广州亚运会的民众及时提供了信息,对提升亚运会影响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亚运会正式举行期间,亚运新闻的主题包括开幕式、各代表团到达信息以及礼宾、住宿、餐饮、交通等亚运筹备情况,针对安保、票务、亚运场馆及道路交通标识情况等敏感话题,此外还包括亚运形象景观特色、音乐特色、志愿者服务、媒体服务、亚运城运行情况等涉及亚运筹备、亚运运行情况,以及绿色亚运、科技亚运等涉及城市保障的多场内容丰富的新闻会。这一系列新闻活动,都被纳入到“赛时新闻主题”之内。

3,新闻模拟演练策略

为熟悉新闻会流程,保障新闻的严谨性和流畅性而进行的会模拟演练,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宣传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模拟演练包括日常计划性和突发事件新闻会的演练。日常计划性演练主要在办公室进行,从填写预订单,撰写公告,到新闻会的召开等,目的是为了熟悉该类新闻会工作流程;而突发事件新闻会演练以假设某场馆比赛中发生的群众斗殴为背景,演练前具体落实演练人员和细节,协调好包括新闻组、新闻厅、礼宾、官网等各个业务口的工作以及预演物资准备工作,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

4,现场记者应对策略

媒体是潜在危机的预警者,是危机信息的传播者,是危机舆论的引导者,是社会力量的动员者,是危机处置的监督者,是危机形象的塑造者。新闻发言人应全面了解与会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媒体记者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在会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才能在会上熟练应对记者提问。亚运会新闻现场针对记者的信息服务做得比较出色,若有需求,在主新闻中心新闻一号厅将由语言服务中心安排同声传译,现场发放同传耳机,提供英语、俄语、日语、阿拉伯语、韩语和汉语等六种语言服务;工作人员同时会在开会前发放中英文版的新闻材料和背景资料。

5,舆情监测策略

为了跟踪评估新闻会传播效果,亚组委还针对每场会进行媒体报道与社会舆情监测,重点关注国内和境外媒体对会的关注度和报道力度,分析比较媒体对会信息的内容取舍、议题设置以及关注焦点,以此检验新闻的效果。为此,亚组委专门成立了舆情信息组,在亚运期间搜集大量海内外媒体关于赛事筹备工作、城市行动等涉亚舆情,撰写舆情专报,并通报各相关部门和场馆运行团队,以便及时做好应对工作。

三、广州亚运会新闻传播效果分析

重大事件新闻的传播效果涵盖会议程设置、信息量、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响、国内外舆情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广州亚运会新闻传播效果主要通过会议程设置、会数量、记者参与程度及社会舆论反响等方面来衡量。

在议程设置上,亚组委通过不断完善议程,来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由被动改为主动,亚组委主动提供一些新闻线索给媒体,改变媒体的议程,主动把相关的选题纳入报道范围。如在亚残运会期间,为加大对亚残运会的宣传,主新闻中心策划举办了6次媒体集中采访活动,包括采访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妈妈团”演出团队,这也是亚组委主动把握眼前新闻线索,保持与媒体沟通和互动的良好方法。

会数量方面,亚运前后,广东省委新闻办举办9场亚运系列新闻会,广州市新闻中心举办主题为“爱心满羊城系列新闻会”等共计51场会,亚组委主新闻中心共举办50场亚运、亚残运会新闻会。此外,亚组委还积极协调邀请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到主新闻中心平台举行新闻会,中国、日本、韩国等代表团均举行了一场到多场的会,受到媒体的热情关注。有关亚运的新闻会总数达到了140多场,基本满足了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

记者参与程度及社会舆论反响方面,主要通过参与会报道的国内外记者数量以及国内外媒体报道来反映。广州亚运会新闻会的直接受众是国内外所有注册媒体,此次主新闻中心共接待与会记者约3000人次,省市两级政府围绕亚运会召开

的主题新闻会到场记者约2400人次,记者积极踊跃的参与体现了亚运会新闻会的广泛影响力。大部分媒体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省内广电媒体均对会进行了现场直播。间接受众是关注相关内容以及亚运会新闻的社会公众,亚运会新闻的社会舆论反响就通过媒体报道与社会公众反映体现出来,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省政府新闻效果评估”课题组对亚运会国内媒体报道的监测与分析,媒体报道内容多以正面为主,亚组委通过密集的新闻活动积极引导了正面舆论,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对外传播效果层面,根据课题组对国外舆情监测显示,在主新闻中心举行的所有新闻会,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共同社、联合早报、半岛电视台等全球有影响的媒体都发表了积极、正面的报道,有效引导了国际舆论。媒体普遍认为,新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针对性,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专业热情、认真周到,很好地展示了第16届亚运会对外的窗口形象。在对日本、韩国主要媒体和境外英语媒体关于广州亚运会非体育赛事报道的分析中发现,国际舆论对这一盛会的报道与解读,与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情况有所不同。广州亚运会更多地吸引着亚洲媒体;国际舆论对广州亚运会、广州城市形象颇具好感,广州开放开明、包容大度、低调务实的品质得到多数媒体的认同。

四、启示

如上所述,正是一系列传播策略与效果保障机制保证了广州亚运会期间政府新闻活动的顺利进行,成为继北京奥运会后又一次较为成功地利用国际体育盛会对外传播中国政府形象与地方形象的范例。当然,通过对广州亚运会新闻活动的全面分析发现,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灵活运用新闻稿,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新闻发言人素质等方面。

首先,灵活运用新闻稿。不论是在亚运期间的新闻会,还是省市政府亚运前期的新闻会,多数新闻发言人只是拿着稿照本宣科地念,没有留足记者提问的时间,这样极大地影响了记者参与新闻会的兴趣,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互动沟通机会。新闻稿的内容一般已经比较翔实丰富,新闻发言人完全无需全稿通读,可以简明扼要地讲解稿的主要内容,时间限定在10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记者提问,避免把会变成一场“资料派发”的会议。

其次,合理安排会时间。由于情况特殊,赛时主新闻中心平均每天举行会2场,其中11月9日、10日每天举行了4场,11月24日一天举行了5场,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亦使得媒体顾此失彼。因此适时安排好新闻场次也是保证会信息沟通质量的关键。由于会密集、时间紧凑,新闻中心可通过综合考虑整体统筹、协调安排,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再次,提高新闻发言人素质,与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还应具备和记者沟通的技巧,良好的媒体关系有助于新闻工作的开展。然而,在亚运期间的某场会中,当记者问及如何解决运动员村房间内没有娱乐设施的问题,发言人生硬指出记者的疏漏,指责记者应事先了解并熟悉亚奥理事会关于运动员房间不能安装娱乐设施的相关政策。结果导致部分与会记者对发言人的态度表示不满。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对记者的态度应该平和而不应当众指出记者的错误,可以采取一种更委婉的方式表达。同时,发言人平日应和记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媒体的正面报道,引导正面的舆论。

总之,在信息传播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时代,政府新闻机构在本质上是为媒体和公众服务的,因此政府的新闻活动需努力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争取媒体和公众的支持和认同。政府新闻机构只有不断寻求更加科学的传播策略,继续完善新闻运行机制和效果保障机制,努力做到分工得当,组织得力,让记者满意、公众满意,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新闻的整体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靖鸣,刘建明,等,实用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5

[2]侯迎忠政府新闻效果评估要素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4):98-104

运动会新闻报道篇10

关键词:非盈利新闻;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由于金融危机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最近几年美国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面对困境,美国新闻界以及一些对新闻业感兴趣的慈善基金组织,纷纷寻找在数字环境下媒体经营的新模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由边缘走向前台,并逐渐成为美国新闻业变革的一股潮流。

所谓“非盈利新闻”(non-profitjournalism)就是指非盈利组织所从事的新闻实践活动。盈利性的商业新闻组织主要以利润分红或股票市值增加的方式,为其所有者或投资者提供利润回报,而非盈利媒体组织并没有向投资者支付盈利收入的义务,为了媒体组织的持续运转,它们有时也有一些盈利活动,但这些收入不是它们的主要收入,非盈利媒体组织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各类基金会的捐助。

非盈利性新闻组织在美国新闻发展史上其实一直存在,如《琼斯母亲》、《哈泼斯》杂志,这些媒体主要依赖于捐助和部分广告、订阅收入来生存。随着“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等一系列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创办,人们逐渐关注网络时代非盈利性新闻媒体的发展模式。在传统新闻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时候,这类非盈利社区网络新闻组织的出现,为整个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在本论文中,作者会着重分析“圣地亚哥之声”和“明尼邮报”这两个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发展及其运作特点,最后作者指出非盈利社区新闻模式对未来新闻业发展的实践意义。

一、非盈利社区新闻出现的背景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在美国,媒体的广告收入在2007—2009年之间急剧下降,仅在2008年一年内,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就降到了379亿美元(在原来基础上下降16.4%),据emarketer公司估计,另外的100亿美元广告收入也可能在2012年消失,由于广告收入锐减,让美国报业规模大约缩减为2005年整个产业的一半。

随着传统媒体广告收入降低,各个传媒公司便开始大规模裁员以缓解经济压力。伦纳德·道尼与迈克尔·舒德森在《重构美国新闻业》一文中指出,美国整个报界的记者,截止2009年下降了33%,即从1992年的6万名报道记者,下降到2009年的4万名报道记者。那些在美国原来颇受尊敬的报纸,如《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纸,已经濒临破产边缘。而其他一些报纸,如《落基山新闻报》、《快讯报》已经消失。

《卫报》编辑艾米丽·贝尔就整个新闻业的状况指出,“这是系统性的崩溃,而不仅是一种周期性下降。甚至那些存活下来的媒体也不得不经历一段不盈利的时期。”就在新闻记者被大批裁掉的同时,公共关系专家和管理人员却成倍增加(从原来的4万5千人,增加到现在的9万人),正如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和约翰·尼古拉斯在《美国新闻业的死与生》一书中所指,“即使当新闻记者人数在锐减时,‘新闻’依然存在,并且有逐渐增长的势头,这是因为有成千上万技术熟练的公关专家来给媒体提供‘新闻’,此外,这些人还决定着如何来向公民解释外部世界——当然是从公司和政府的角度来做出解释。”

美国新闻业出现的这些问题,让那些视新闻为民主基石的人士忧心忡忡。传统媒体这种溃败的局面牵扯到一个极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新闻记者作为“第四等级”还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吗?公民需要获得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帮助他们做决定,比如选举投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性新闻逐渐走到了新闻业变革的前台,成为美国新闻改革的一股潮流。

二、“圣地亚哥之声”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圣地亚哥之声”(VoiceofSanDiego)社区新闻网站创建于2005年,在这一年圣地亚哥的《联合论坛报》裁掉了一批工作人员,其中包括该报的资深编辑内尔·摩根。就像其它许多美国报纸一样,《联合论坛报》也不得不通过裁剪报道记者的方式来弥补成本。而当地慈善家布兹·伍利认为,圣地亚哥需要内尔·摩根这样的资深记者来撰写有关该地区的严肃新闻报道。随后,伍利与摩根共同创办了“圣地亚哥之声”,同时,他们还聘用两名年轻记者安德鲁·多诺赫和斯科特·李维斯共同管理这个新型的社区新闻网站。

“圣地亚哥之声”创建的宗旨就是:为圣地亚哥地区居民提供独家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报道,以此来促进本地居民对社会性事务的参与。“圣地亚哥之声”并不对圣地亚哥地区的所有新闻都进行报道,比如一些车祸、房屋着火等新闻,它们一般不会报道,因为当地其它一些新闻媒体会对这些事件进行报道。该网站报道的主要是教育、住房、环境等有关市民日常生活的严肃新闻。正如网站总编多诺赫所说,“我们想集中精力报道一些有关本地区的公共事务,我们并不打算报道所有有关本地区的事件。”

与以往的公民记者网站不同,“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由职业记者组成网络新闻组织,该网站主要依靠这些职业记者来完成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不过,该网站也鼓励读者能够参与到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去。这些记者也希望与该网站的受众能够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新闻报道,或成为报道的一部分。在“圣地亚哥之声”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只有11名专职记者负责本地区的新闻报道,现在该网站的专职记者已经增加到了15名。

伍利之所以将“圣地亚哥之声”定位为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是因为他认为既然传统报纸将原来的盈利模式转移到网络中后已经失败,那就应该尝试新的媒体经营模式,他指出“如果我们知道将要损失数百万美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宣布它是非盈利的?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赚钱,成为一个非盈利的新闻组织有许多优势,况且创建一个非盈利的企业组织与创建一个盈利性的企业组织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不同,而我一生中一直就在做这些事。”

按照美国税法501(c)(3)规定,“圣地亚哥之声”属于“公共慈善机构”,可以享受税收豁免,但是按照该税法的规定,该网站必须让自己的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不能只依赖伍利一个人的捐助。为了解决资金来源多元化这个问题,在2007年,网站董事会聘用了卡米尔·古斯塔夫森作为该网站的助理,专门来募集资金。首先,他们积极寻求国内各种基金会的支持。在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得到了“奈特基金会”的支持,该基金会为它提供了10万美元的基金资助。就在这段时期,当地的社区基金组织“圣地亚哥基金会”也开始为它提供资金,并且与该网站结成了一种伙伴关系。

其次,他们还积极将该网站的固定读者发展为定期捐助资金的会员。在2008年2月,古斯塔夫森主持了一个开放日,让一些读者参观“圣地亚哥之声”的新闻室,并与新闻室的一些记者见面交谈,当时有250多名读者参加了开放日。在2008年6月,她又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咖啡室见面活动,主要是想让“圣地亚哥之声”的会员了解该网站是如何运作。古斯塔夫森指出,“正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在线的新闻组织,就更应该组织一些线下的人际交流活动。”

到2008年年末的时候,“圣地亚哥之声”终于达到了它的目标,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这些资金分别来自基金会资助、读者捐助,以及广告赞助。到2012年,它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该网站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个人捐助、基金会捐助、会员小额捐助、部分广告收入,以及将它们的新闻报道售卖给其它新闻媒体所获得的部分收入。从2005年创建到现在,在7年的运作期间内,该网站的运营资金越来越多元化,财务预算收入也趋于稳定,从目前来看,这种新闻报道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据李维斯介绍,现在“圣地亚哥之声”每年的财务预算是100万美元,按照他们现有的运作经验和能力,每年的财务预算应该达到200万到300万美元,这意味着该新闻网站还有进一步扩大的潜力。

就在“圣地亚哥之声”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它的一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在圣地亚哥地区也逐渐产生影响。该网站揭发了许多当地市政府的丑闻,尤其是在2008年揭露了圣地亚哥市政府官员在一些工程项目上违规,最后迫使两名地区开发署的官员辞职。由于它在调查性报道方面的杰出表现,在2007年和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分别获得了“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奖和“编辑与记者研究会”奖。通过这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它也逐渐获得了当地公众的信任。

从整个新闻组织运营模式上来看,“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因为传统报纸媒体会将70%的预算花费在印刷和发行上,而“圣地亚哥之声”将70%的财务预算花费在新闻报道上面,它只将14%的预算投入到营销方面,将16%的预算用作管理费用(其中包括全职记者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正如李维斯所说,“我们几乎将每一美元都花在新闻报道上了”。正是由于“圣地亚哥之声”在新闻报道模式上的突破,对逐渐陷入困境的美国新闻业极具启发意义,在2011年,美国著名的商业杂志《快速公司》在其“美国创新”评比中将“圣地亚哥之声”列为年度创新领袖。

受“圣地亚哥之声”的影响,目前,美国涌现出许多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如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邮报”(minnpost),圣路易斯的“圣路易斯灯塔”(St.LouisBeacon),旧金山市的“海湾公民”(BayCitizen)等等。“圣地亚哥之声”也开始成为新闻院校师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案例,圣地亚哥大学新闻学教授奈尔森指出,“我已经将这类非盈利性的新闻网站带进了我的课堂,并把它们介绍给我的学生,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未来的新闻业。”

三、“明尼邮报”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明尼邮报”由记者乔伊·克瑞墨创建于2007年。克瑞墨原来是《明星论坛报》的编辑兼发行人,在他离开该报之后,他意识到传统报业商业模式的崩溃、报纸销量下降、记者锐减,这些问题会影响当地居民获知必要的信息和参与讨论社会公共事务,在加上当时“圣地亚哥之声”等一些社区新闻网站已经办的有声有色,因此,克瑞墨也试图利用数字化新闻便宜的成本优势,来尝试新的新闻组织运作模式。

“明尼邮报”也是一个非盈利网络新闻组织,在其网站中它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创建目标的:“‘明尼邮报’是一个非盈利、非党派的企业组织,它的目标是为那些关心明尼苏达,又渴望获得新闻报道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克瑞墨认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是一种社区资产,它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社会健康稳定运转,同时也可以提升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圣地亚哥之声”类似,“明尼邮报”从创办伊始也面临着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问题。

不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多个基金会为“明尼邮报”提供资金捐助。此外,会员的小额捐助也是“明尼邮报”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截止到2012年2月,“明尼邮报”总共有3,400名会员捐助者,他们捐助的款项从10美元到2万美元不等,但是“明尼邮报”从来没有因为捐助金额少而拒绝过任何一位捐助者。

“明尼邮报”在收入来源多样化过程中的一个创新是“明尼烧烤”(minnRoast)达人秀,这个才艺展示节目类似于“烤架俱乐部”(GridironClub)每年举办的年度记者晚宴,记者们可以在晚宴上演唱歌曲或表演滑稽短剧,同时还可以通过门票收入来募集资金。该节目现已举办五年,已经逐渐成为“明尼邮报”获得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在2011年通过“明尼烧烤”达人秀所获得的资金约占整个资金来源的9%,克瑞墨希望在2012年能够上升到10%。

“明尼烧烤”达人秀扩展了“明尼邮报”的会员模式,作为“明尼邮报”的一个会员,可以带几个朋友一块来观看这个节目。此外,“明尼烧烤”达人秀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个社区参与的渠道,它定期将读者、记者,以及市政府的官员聚集在一起,正如克瑞墨所言,“它打破了参与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是对立的关系,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是身处同一个社区的公民。”这种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相互融合,对打破现实生活社区与网络“虚拟社区”的藩篱,为培育社会资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明尼邮报”公布的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来看,该网站已经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2011年,“明尼邮报”的公司赞助和广告收入占25%,个人与会员的捐助占25%,基金会的资助占21%,资本筹集占20%,通过“明尼烧烤”才艺展示和其它活动筹集到的资金约占9%。克瑞墨希望各类基金所占的比重缩减到占整个收入的10%,他认为基金资助有时候不稳定,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慢慢地降低对基金的过度依赖。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