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测试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6:58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1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测试可以成为你情感生活的好顾问,帮助你拥有愉悦的心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心理健康测试20题目免费_心理健康测试20选择题题目,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心理健康测试20题目下列问题中,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答案:?

a表示最近一周内出现这种情况的日子不超过一天,?

B表示最近一周内曾有1~2天出现这种情况,?

C表示最近一周内曾有3~4天出现这种情况,?

D表示最近一周内曾有5~7天出现过这种情况。????

计分方式:每题答a记0分,答B记1分,答C记2分,答D记3分。最后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1、如果周围有喧嚷声,不能马上睡着

2、常常怒气陡生。

3、梦中所见与平时所想的不谋而合。

4、习惯于与陌生人谈笑自如。

5、经常地精神萎靡。

6、常常希望好好改变一下生活环境。

7、不破除以前的规矩。

8、稍稍等人一会儿就急得不得了。

9、常常感到头有紧箍感。

10、看书时对周围很小的声音也会注意到。

11、睡眠不好。

?

12、高兴不起来。

?

13、说话比往常少了。

?

14、感到孤单。

?

15、人们对我不太友好。

?

16、觉得生活没有意思。

?

17、曾哭泣过。

?

18、感到忧愁。

?

19、觉得人们不喜欢我。

?

20、无法继续日常工作。

结果分析:a类和B类的得分都在4分以下:心理非常健康,神经也非常正常;5~7分之间:你的心理健康情况一般,可算是一个很正常的人;8~10分之间:表明你的神经有些疲倦,你最好设法减轻工作与学习的压力,

适当娱乐以调节生活而放松

精神;a类得分在11分以上:可能会有神经衰弱的倾向,你需要关心一下自己的健康了;B类得分在11分以上:那你就有预防精神分裂的必要了,最好是请心理专业人员进行辅导,早些预防;C类得分在4分以上:有强烈的妄想倾向,最好到精神科做必要的精神检查。(注:仅供参考!)

心理健康测试题:一、这一生你会遇到几段恋情

如果你有男女朋友了,你觉得下面哪件事会是你们最喜欢做的事呢??

a、一起到沙滩漫步

B、一起逛街买东西

C、一起到咖啡厅喝下午茶

D、一起聊天或是看电影

a、选“一起到沙滩漫步”

你会遇到的恋情在2次以下

你是个很重情的人,也很珍惜目前双方的感觉,所以你不会主动背叛,若是顺利美满,这辈子可能就此相偕到老,厮守终生。只是死心眼的你也最不能承受情人的背叛,一旦对方对不起你,你便有可能放纵自己,甚至可能因此轻生寻短。

B、选“一起逛街买东西”

你会遇到的恋情可能连自己都数不清

你很随性,也喜欢结交不同的异性朋友,常常是看对眼就在一起,不顺眼就分开,所以你总是恋情不断,却几乎从来没有一段感情是真正让你有印象过。也许随着年纪大了,或是婚姻的承诺与束缚,你才可能收起那份放荡不羁的轻狂岁月。

C、选“一起到咖啡厅喝下午茶”

你会遇到的恋情是3~5次

你不习惯跟异性聊天谈心,即使有了对象也是一样,让人捉摸不定你的想法,对你始终没有安全感。所以一旦发生误会,即便你心里在怎么不愿意,对方都可能因为你总是不解释原因而愤然离去。你的恋情都很长,却不容易妥善维持。

D、选“一起聊天或是看电影”

你会遇到的恋情五次以上

你太习惯定义爱情,也喜欢对另一半颐指气使,不肯真正用心去关心他的感受,为有失去之后你才可能恍然大悟,想要好好珍惜,对方却不再给你任何机会。有一次经验学一次乖,一般来说大概五次,你便知道如何拿捏异性的心理情绪。

二、1、请将以下的5种动物,依你对它们喜爱的顺序排列:

-牛-老虎-绵羊-马-猪-

2、请在於以下的每一句话之后写出一个你对於它所感觉的形容词:

-狗-猫-老鼠-咖啡-海

3、请想一些人

(这一些人必须认识你,并且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将这一些人与以下的颜色联想在一起(不要重复名称或颜色)每一个人只能和一个颜色联想而已

-黄色-橘红色-红色-白色-绿色

01

1、这将会解说你心目中许多重要事件的顺序。

牛代表事业;老虎代表自信;绵羊代表爱情;马代表家庭;猪代表金钱。

02

2、你对于狗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自己本身的人格。

你对于猫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的伴侣的人格。你对于老鼠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的敌人的人格。你对于咖啡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对于性的看法。你对于海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对于你自己本身的人生的看法。

03

3、黄色:这是一位你永远不会忘记的人;

橘红色:这是一位你永远可以当他为真正的朋友的人;红色:这是一位你真正深爱的人;白色:这一位是你灵魂的双胞胎;绿色:这是一位你终身难忘的人。

心理健康对生活的意义:1.心理健康是生存能力的保证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比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业务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这些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工作,都是必须要具备的,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就无法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不能保证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

2.心理健康是良好情绪的保障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会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比较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工作中的种种困难、烦恼和打击都会有比较强的承受能力,而且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保持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是美好生活和正常工作的基础,如果情绪不好,不仅不能够使自己很好地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而且也会影响工作的状态,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

3.心理健康是积极进取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积极的心态、进取的精神,才会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面对压力的心理素质,而这些都是完成各种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所以也可以说,心理健康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如积极的人,即便是小小的机会也能让他们紧紧抓住。相反,没有积极心态的人,他们总是过分关注社会的不公、生活的艰辛,看不到积极、光明的一面,更不愿意努力向前。

4.心理健康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能够保证人们的心理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维持良好的情绪,还能够使身体各系统也处于一个平衡的环境当中,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健康是保证人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如果身体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从这个方面来看也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5.心理健康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2

关键词:新生;心理普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目的

1、对2007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全面掌握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2、通过普查,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为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干预。3、通过普查,进一步强化和改进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选择量表及测试程序

(一)量表简介。本次心理普查利用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的大学生心理测验系统(6.0版)在学院机房进行,使用的测试量表为“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简称Upi)和“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简称16pF)”。

1、Upi:Upi由日本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是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

2、16pF: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卡特尔(R.B.Cattell)教授采用因素分析统计法编制的人格测量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普查的实施阶段。根据我院现状,此次普查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各系安排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带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全时段现场指导。第一阶段:校历第9周(2007.10.29~11.4),安排新校区的会计系、工商系、电子系、外语系、艺术系新生上机测试。第二阶段:校历第10周(2007.11.5~11.11),安排新校区的信息系、化工系及分院的机械系、物业系、生物系、旅游系、音乐系新生上机测试。第三阶段:校历第11周(2007.11.2~11.14),为前两周未参加测试的学生补测,并安排2007级预科生及部分插班生参加测试。

(三)测试程序

1、登录。参试学生在学院机房上机,从学院主页依次进入“学生处”和“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点击“心理普查”,进入心理健康测试系统。

2、测试。在测试主界面里,学生凭学号在“修改信息”、“用户注册”后“开始测试”,分别点击“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即可进入量表测试。

3、答题结束后,系统将自动交卷,并将答题结果自动保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集中处理测试数据后,可为2007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四)普查完成情况。根据《淄博职业学院2007级新生心理普查实施方案》,应参加心理测试共计99个班级,4,100名学生。截至2007年11月15日上午,实际完成测试4,012人,未完成88人。本次普查有效统计样本4,012个。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Upi统计结果分析。Upi共63道题目,其中最后三个题目为辅助题,主要是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具体咨询要求,不记分。剩余的60个问题中除了5、20、35、50(测伪题)不记分外,其余56个问题做“肯定”选择的记1分,做“否定”选择的记0分。因此,Upi最高得分为56分,最低得分为0分。根据得分情况,划分出三类调查结果:

1、三类结果分布比例(表1)

2、Upi三类结果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第一类结果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障碍。在这类学生中,通过进一步诊断确认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该类学生需要进行持续的心理咨询;没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称为B类学生,该类学生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第二类学生可能有心理问题,但没形成心理障碍;第三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3、预警筛选(表2、表3)

(二)16pF统计结果分析

1、16特质低、中、高分值分布情况(表4)

2、16个性因素分析。占总样本数的17.7%,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将被列为我院2007级新生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从测试答案中可以反映出这些学生的问题表现(列举5%以上者):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10.61%);对脏很在乎(10.06%);情绪易被破坏(8.7%);思想不集中(8.35%);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7.76%);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7.61%);父母期望过高(7.56%);情绪起伏过大(7.21%);容易被人误解(6.52%);曾经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6.49%);

四、对策与建议

(一)根据2007级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各系的心理辅导站,将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对象,尽快约谈并掌握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症状。

(二)向学生进一步宣传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心灵家园”网站,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向良性发展。

(三)为2007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政法教研室及各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相关教师集中授课,迅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科学看待心理问题,正确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消除心理隐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各系心理健康辅导员及学生班级心理健康委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学生班级―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三级工作平台的工作能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测试;建档

中图分类号:G441;G64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049-(2015)23-0208-02

一、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应覆盖所有在校生

一般情况下,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档案主要是针对产生心理问题概率比较大的学生,如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经常独来独往、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或特殊家庭的学生,把干预范围圈定在了个别群体当中,一方面有其合理之处,从小范围入手,使工作更有方向,利于开展,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但是也应注意到可能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上的负担,产生了被“特殊关注”就是贴上了“心理有问题”的标签的想法,从而把自己边缘化,更不利于身心的发展。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目的就是要预防、干预心理问题的产生,预防是指事先有所防备,“事先”是无法准确预料的,有些显性的,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表象做出初步的断定,而对于隐性的,则很难给出判断。

“心理健康”本身就很难去界定,大部分人是处于健康与不健康的亚健康地带。当受到外界的一般刺激时,心理上的起伏可能不会很强烈,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就会恢复;当受到猛烈的刺激时,可能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就是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上升,且量变易引发质变,因此心理问题的领域中不可测因素很多,也可以说,心理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概念。而对于高校中的学生来说,扩大建档对象的范围是势在必行的。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应涵盖全体在校学生,把“全体”与“个体”相结合,对于存在显性问题的学生,重点关注,着重辅导;对于潜在隐性问题的学生,应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制定心理辅导方案,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心理健康的测试需因人而异

如何判定一个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测试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实施?该测试标准是否一成不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从专业角度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四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这里我们专门指大学当中较常见和普遍使用的测验法,即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测者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多数人都是处在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测试的标准同样也只能反应心理健康某一方面的特质,反过来讲,可以依据测量者身上反应出的某些特质的表象去寻求相对应的测量。首先,测试标准涉及到心理学专业知识,由于专业性比较强,就需要高校自身配备这种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去从事此项活动。其次,测量的题目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既通过此项测验能反映出哪些实质性的问题,在不同中寻找共同之处。据了解,测量量表的种类纷繁复杂,如人格因素测验,抑郁评定测验,焦虑评定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等。在使用测量量表的时候还要有所甄别有所取舍。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要与被测试同学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减少其焦虑情绪,使被测同学处于一种恒常稳定的状态之下,最重要的是被测者一定要配合测试,以得到最真实的结果为目的。这种测试有别与功利性的心理测试,即通过心理测试来鉴别面试者是否适合此项工作,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被测者的焦虑心理,更容易导致测量结果的失真。

最后,关键的一步的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整个过程是将被测同学的心理量化的过程,将量化结果作出解释并针对解释给出详实的措施至关重要,应正确看待结果与应对措施,虽然整个测试过程是相对客观的,但仅仅是建立在一种主观意志基础上的相对客观,且测试出来的结果可能只反映出短时间内的被测者某方面的心理属性,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全貌,所以,切不可将测量结果夸大。同时,还应考虑测试标准的时效性问题,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心理问题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要不断对心理健康测试标准进行及时修订与更新。反思各大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及采取的措施,其出发点是好的,然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实际效果往往会遭遇折耗。例如存在没接受过相关心理培训的非专业性的测试人员来进行测量过程的情况,测量标准并不能反映出实质问题,标准缺乏及时的修订与更新,测量结束后对于被测学生的隐私保护及后续的辅导跟踪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系统性的预案,不断地实践总结,在实施过程中查找不足,在实践中发展,并做到逐步完善。

三、打造专业化团队,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

在心里健康问题的认识上,预防往往比治疗更加重要,一定要坚信保质保量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就能做到预防和发展,即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前面两个问题着重阐释的是预防,第三个问题来探讨一下发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最终的目的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阐释了5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1970年的新版书中,又重新界定为了7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求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说它囊括了人一生的需求,试想如果一个人的这些需求都得到了满足,那么这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这就像一个链条,其中一环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链条整体的运作,我们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在日常的观察接触中去探寻学生们的心理,踏踏实实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心理健康档案建档方面,各高校都已配备了专门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所以需要专门辅导员经常与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结合多方因素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做到的是,心理健康档案的保密工作,一定要严抓,除了专门辅导员可以浏览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接触,以保证尊重学生的隐私。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4

关键词:SCL-90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1.研究目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众多调查研究表明,新生进校后会面临很多的心理压力,易诱发心理问题,新生心理健康对其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为了对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各系(院)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我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①对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我院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本次测试对象为黄淮学院l6个系(院)的2010级新生,有效测试的总人数为5176人,其中男生2333人,女生2843人,专业涉及中文、外语、社会科学、管理、体育、艺术、护理、计算机、化学、数学、建筑、物理等12个专业。

2.2测量工具。

本次新生心理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道题目计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方面。量表采用5级记分制,“从无”记1分、“轻度”记2分、“中度”记3分、“偏重”记4分、“严重”记5分。因子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在该因子上表现的心理症状越严重。

2.3测试方法。

以系(院)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各系(院)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主试,再由这些指导教师向新生说明本次心理测试的目的、意义及测试中需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集中新生统一上机进行网络测试。测试时间为2010年10月10日至2010年12月15日。

2.5测试平台。

本次测试采用北京奥泰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学网络2.0版。

2.6数据处理。

用测试系统自带的功能分析一些基本的数据,再运用SpSS13.5for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处理。

3.测试结果

3.1测试结果总体情况。

一般认为,各因子大于2分的为阳性项目,表示被测者在该项中呈现“有症状”;各因子大于或等于3分者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按照以上标准,将SCL-90的各因子分所占百分比进行排序,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因子出现中度以上问题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其他、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所占比例最高。

表1各项因子得分总体情况

3.22010级新生测试得分与国内正常人群组、全国大学生常模组的比较

由表2可知,我校新生SCL-90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群的水平,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我校新生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我校新生SCL-90因子得分(除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其他四个因子)均比较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2010级新生测试得分与国内正常人群组、全国大学生常模组的比较(X±SD)

注:*表示p<0.05,t1表示我校大学生与国内正常人群的t检验,t2表示我校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的t检验。

3.3不同性别大学新生的SCL-90因子分得分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男生在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比女生高,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比男生高,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不同性别大学新生的SCL-90因子分得分比较(X±SD)

*表示p<0.05,**表示p<0.01

3.4文、理工科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得分比较。

从表4中可以得知,文、理工科学生在各因子得分上,文科学生均高于理工科学生,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文、理工科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得分比较(X±SD)

*表示p<0.05,**表示p<0.01

3.5不同学历层次大学新生的SCL-90各因子分得分比较。

从表5可以得知,本科学生的测试得分和专科学生测试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学生的测试得分均低于专科学生测试得分。

表5不同学历层次大学新生的SCL-90因子得分比较(X±SD)

*表示p<0.05,**表示p<0.01

4.讨论与对策

4.12010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测试结果表明,我校有15.96%的新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一比例较已有的研究结果较低②。这表明我校新生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总体水平还是比较好的。

调查结果还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我校新生的SCL-90因子得分比较高,这可能与我省的经济、文化落后有关;而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我校新生的SCL-90因子得分(除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其他四个因子)比较低,这可能与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

男女生在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这可能与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对自我的评价不同有关,也有可能与他们对社会的评价、受家庭教育、担当社会角色的不同有关,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文科类学生的SCL-90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在访谈工作中得知,这与他们所学专业不同导致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敏感性等不同有关,也有是因为文科类专业的实用性比理工类要差这一因素,这个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科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生的测试得分均低于专科学生的测试得分,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专科生与本科生相比,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自我认知偏颇等问题。由于学历偏低而产生自我否定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在用人单位方面,由于用人单位普遍趋向于选择名牌大学或高学历毕业生,对专科生则另眼相看,认为专科生能力差。

4.2对策

针对我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工作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改善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1)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新环境适应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清晰地认清自我,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2)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帮助他们尽快解决心理问题。(3)要注意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特征,对心理问题的性别、学科专业、学历等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大学生心理特点,开设心理教育选修课及相应主题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的技能与水平,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5)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系统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注释:

①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②秦瑞莲,曹晓平.辽宁省三千名大学生SCL-90测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5):295-297.

参考文献:

[1]金华等.全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98,(5):125-128.

[2]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3]潘书波.师范专业大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2,(1):15-16.

[4]唐秋萍,程灶火.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1):19-23.

[5]魏俊彪.河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13-315.

[6]王艳,赵守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8,(195):111-114.

[7]刘淳松,陈正.湖南理工学院大学新生SCL-90测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3,(23):180-182.

[8]宋芳.3779名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9,3,(7):211-212.

[9]曾凡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6):96-100.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5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构想

中学生的健康水平及体质好坏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塑造中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学生全方位正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现阶段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及体质的现状,探讨影响中学生体质及健康水平的因素,为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关于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1.1体质

关于体质的概念,古已有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体质的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体质概念是,1982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在泰山会议上明确给出的“体质”的定义,即“体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性的、相对稳定的特征。①它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适应能力等五个范畴。②

1.2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而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已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痛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2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现状

笔者通过对云南省二十余所中学进行调查,发现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监测数据不完善

(1)通过调查发现,各中学皆有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数据,但数据较少,常局限为单纯的形态学测量及普通身体检查的数据,例如基本的身高、体重、胸围以及视力、色觉、肺活量等。而关于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如肌力、爆发力、耐力、柔韧等数据大多是根据平时体育课的成绩来判定的,缺乏系统性。自从近年来体育科目进入中考,各中学初中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给予了重视,而高中部重视程度就很低。(2)缺乏心理学方面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数据,各中学都面临升学压力,普遍认为监测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的任务,学生在中学时代的首要或唯一任务是努力学习,从而获得升学机会。所以,在学生心理监测和社会适应能力监测方面几乎是空白。

2.2监测数据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现有的各类基本身体检查数据大多来自初中入学和毕业时的体检,高中入学和毕业时的体检,而部分身体素质数据来自学生体育课成绩,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每学期都有侧重点,所获得的数据缺乏系统性,甚至有学校在高中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复习理论知识参加高考而挤占了体育课的时间。由此,我们发现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是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我们很难判断学生在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中体质发展变化的具体状况。

2.3监测数据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仅有的监测数据并未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通常,学生的基本身体检查数据用于判断学生身体是否有缺陷而限报某些专业,而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在中考中加入体育加试后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重视,但在高中,学生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3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构想

3.1进一步完善数据

(1)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执行,按规定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应测试以下项目,身高标准体重和肺活量体重指数是必测内容,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台阶试验选测一项,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选测一项,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选测一项,由于中考的体育加试与该标准相配合,初中毕业生皆有以上数据,高中生缺乏监测,应予以测试。

(2)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目前,中学生心理问题颇受人们的重视,关于中学生心理调查的文章也很多,中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已成人们的共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此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获得自我同一性与避免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这时期的青少年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同时也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此时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监测学生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若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或心理干预,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良好作用,有利于让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升学压力,有利于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

3.2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数据库

在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时应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每学年定期测试,并保留测试数据,以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有利于系统的监测学生体质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managementofphysicalHealthinUniversity

StudentsinChinaandabroad

ZHanGJiping,KonGQingtao,LiUBo

(CollegeofHumanities,ShanghaioceanUniversity,Shanghai201306)

abstractphysicalhealthmanagementisthefocusofwidespreadconcerninChineseandforeignuniversitysports,testingandevaluationofphysicalhealthisanimportantphysicalcomponentofhealthmanagement.pasttwodecades,thenationalStudentphysicalHealthhasmadesignificantdevelopmentwork,thestudentsconceptsofhealthandphysicalactivityawarenesshasbeenstrengthened,butthephysicalhealthofstudentsisdifferentoptimistic,especiallythequalityofendurance,strength,qualityandspeedofqualitywasdownwardtrend.[1]thisregardsthelackofphysicalexerciseandanunhealthylifestyleandthenutritionalstatus,butalsoareflectionofthephysic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tostrengthenthemanagement,especiallyinthe"sub-healthy"stateinterventionisnecessarytothehealthofstudents.thisstudywasdesignedforthecomparisonofthe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physicalhealthstatusinChineseandforeignstudents,inthehopeofimprovingandoptimizingthemanagementofphysicalhealthin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physicalhealth;management

0前言

健康管理指的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动态过程,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也就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实现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

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服务,现阶段通行的模式一般包括三个部分:(1)个人健康信息管理;(2)个人健康与疾病危险性评估;(3)个人健康计划及改善的指导。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采用非药物方法结合干预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手段,针对慢病风险人群和亚临床人群进行干预,其强调的是状态、风险、过程和目标管理。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体质是健康的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体质健康是指人体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达到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全面良好状态。近二十年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学生的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意识得到了加强,然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不同乐观,特别是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呈下降趋势。这一方面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营养状况有关,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管理,特别是对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的健康干预十分必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发展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对改进和优化我国高校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1国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1.1美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1.1.1美国学校健康管理的发展

健康管理作为一个行业及学科,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正面临着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和健康对后工业化时代生产力的压力的双重挑战,健康管理便应运而生。美国政府认为健康管理和促进是关系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大事,制定了全国健康管理计划。健康管理在美国具有十分广阔的产业市场,并且发展异常迅速。据有关研究发现,如果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l元钱,则可减少3~6元的医疗费用,且这种回报是持续的。

美国政府对学生健康也十分关注,其学校的健康管理模式历经了体育卫生模式、健康教育模式、健康促进模式三个阶段。

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使用“克罗斯-韦伯(Krass-weber)测试标准”,对全美青少年儿童进行了体质状况测试,测试结果震惊了美国总统,引起了美国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深刻反思。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1980年美国政府保健福利部推出了“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国家目标”的十年规划。1987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一项决议,鼓励各州为所有一至十二年级的青少年儿童提供高质量的体育课程。1988年又推行了“最佳健康计划”,激发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并呼吁家长对此关心。1990年,美国再次提出一项新的十年规划――“2000年健康人”的全民健身计划,列出了298个优先发展的领域,其中涉及学校体育的就有192项之多。使6岁以上的学生每天参加不少于30分钟有规律的轻到中等轻度的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至少增加到30%;6到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参加以增强身体发育和心血管适应性为目标的大强度体育活动,每周3次,每次至少20分钟的人数比例至少增加到75%。6岁以上的不从事娱乐性体育活动的人数下降到15%以下。6岁以上的参加有规律旨在提高维持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至少增加到40%。12岁以上超体重的青少年在配以合理膳食并积极参加有规律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至少增加到50%。在身体的素质的划分方面,由单纯的身体素质测试演变为身体健康的测试。运动素质对运动员来说,而健康素质则对每个人都是需要的。美国的健康测试标准的最大特点是以增进健康为主,选择的测试项目也是围绕着如何增进青少年的健康而安排的。美国学者把人的体质划分为两个方面:健康基本要素和运动神经表现要素。体质中健康基本要素包括身体组织构成、心肺系统耐力、柔韧性、最大力量和肌肉耐力5个方面,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这部分体质水平高的人能够有效抵御疾病的侵害。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进入90年代,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趋势是: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许多大学的体育部门与学校医疗卫生部门联合开设“健康课程”,它是一种将身体活动、运动技能及健康理论全面结合的教学形式,理论课涉及到的范围从体脂分析到运动营养,从性卫生教育到心理压力的控制,从控制体重到力量练习等。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多方面的有关健康、健身的知识与方法,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全的健康人。

1.1.2美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现状

美国体质健康评价已有半个多世纪,对体质指标的运用、影响因素及局限性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美国国内定期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于美国青少年的体质测试结果与欧洲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美国政府要求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质测验。1966年,Johnson总统建立了“总统体质健康计划”(presidentialphysicalFitnessprogram),在1986年发展为“总统挑战计划”(president’sChallenge),其内容包括健康体适能(Health-relatedFitness)、体能(physicalFitness)和身体活动(physicalactivity),第一次把身体活动量纳入到体质测验的范围之内。

1982年,美国库珀研究员(Cooperinstitute)开发了体质测试项目(FitneSSGRm),目的是帮助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与我国目前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极为类似》。测试内容包括心肺耐力、身体组成、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等。目前,美国所有教材中体质测试的内容都紧紧围绕健康基本要素的内容进行,测试项目见表1。

表1美国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和项目

美国有规律的体质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增进健康。然而,许多年后,人们发现青少年的体质反而呈下降趋势。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有必要检查学校体育为什么没能成功取得这些目标。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学生健康体适能与花费在身体活动的时间没有联系;当根据学生的体质表现评价老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时,体育课变成了体质训练课,并且在体质测试中作弊可能变成一个广泛的问题。因此,不建议公开及相互比较学生的体质测试分数,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不鼓励学生去达到体质评价的优异区,而是让学生个人决定自己的表现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参照体质指标需参加什么活动才能达到锻炼效果。

一些研究者认为,学生的体质测验结果不能作为体育课分数或评价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教师仅负责完成体质健康测试,对测试结果不负有责任。因此,体质健康测试应保持长期化,不应阶段性完成。鉴于多种因素影响体质健康评价的有效性,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不在体育课上评价学生的体质,仅作为学生健身课的自评指标。

1.2日本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1.2.1日本学校健康管理的发展

亚洲健康管理的发展总体滞后于美国及欧洲,而在众多亚洲国家中日本是非常重视健康管理的国家且管理成效显著。在日本,行政机关和民间健康管理组织一起对全体国民进行健康管理。日本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健康调查、健康体检、体检后评估和帮助、健康增进活动及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在日本的成功主要在基于其有健全的法律、配套的健康管理制度和健康管理网络,而且,其国民的健康意识较强。

二次大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和教育视察团的指示下,战前的军国主义教育转向民主主义教育,美国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日本,使日本人认识到身体教育主要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关于身体保养得系统教育,两者在以身体为对象上共同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因此,应该同时作为体育科的内容,出于这种认识,日本战后第一部《学生学习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体育科的内容。可见,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结合在日本作为战后新体育的一个原则被强调,以后的历次《学习指导纲要》中也非常重视健康教育。自从70年代以来,日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生活的快节奏使他们失去了往日的从容,家庭教育的功能弱化;社会结构以企业为中心,社区的教育功能也日趋下降;学历社会引发了过度的考试竞争,现行的教育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日本从1990年开始实行新的《学习指导纲要》,增加了选修内容的比例。日本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把健康体育作为体育科必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日本保健教育的基本方针是让学生理解有关健康和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地、健康地生活能力和态度,使其能适应自己的成长发育阶段。

1.2.2日本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现状

在体质健康研究领域,日本处于世界的前列,建立有比较完善的学校保健卫生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资料。相对于我国的体质健康测试,日本称为“体力测试”。在日本,“体力”是指人们为了正常生活工作和应付意外而经常保持较强的行动能力和抵抗能力。体力测验是指对身体运动能力进行测验,英译文大多为“physicalFitness”。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美国的影响以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力质和量的需求,提高国民的体力已成为社会需要,为此,日本政府内阁设置了增强国民体力委员会,各种以增强国民体力为宗旨的民间团体也应运而生。1963年,日本文部省制订了运动能力测量标准;1964年,日本制订了《体育运动振兴法》,其宗旨是增进国民身心健康,丰富国民生活。日本政府的体育发展战略,由过去重视竞技体育转变为重视国民的体力健康的保健体育,鼓励国民增强体力,参加体力测量活动。为推动增强体力活动的开展和把握国民的体力现状,从1967年开始,日本文部省组织进行全国性的体力测量活动,随后经过若干调整补充,最后形成了从小学生到成年人,包括体力和运动能力的体力测量体系,在全国每年进行1次抽样调查。

1996年,日本文部省开展了调查研究,在1998年日本对青少年体力测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了运动能力测试和体力诊断测试的划分,将两者合并,精简测量项目,推行统一的《新体力测试》。按照日本对体力测试年龄段的划分,日本大学生跨域了两个年龄段(12~19岁、20~64岁),其测试项目构成和评价方法见表2。

表2日本大学生体力测量项目与评价方法

根据历年体力测量的资料,对体力测量各项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及实用性进行研究是日本体力测量改革的主要任务。新体力测量中降低了对测量条件和器材的要求,强调简便易行,对测量的质量有一定影响。此外,新体力测量没有体现处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成果,缺乏新的测量手段和方法。

2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2.1中国学校健康管理的发展

在中国,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是最近20~30年才兴起的。2001年国内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2005年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设立,2006年以健康管理为主题的各类会议、论坛、培训逐步增多,有些业内人士称之为“健康管理年”。

但必须看到的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困难是多方面的:(1)健康管理的理念较为先进,而健康管理的学术理论与科研技术却相对滞后;(2)健康管理的模式与方法单一;(3)至今尚无学校培养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从事健康管理的人员匮乏;(4)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健康管理体系及相关模式尚未建立。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并在历次重要会议中强调了健康在增强人民体质、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950年6月19日,主席针对学生健康状况不好,提出了“健康第一”;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又明确指出,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是实现四化的基础,而人才的身心健康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在学校中推行健康管理,以提升学生健康水平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从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出发,在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一些列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我国学校的健康模式正处于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型期,面临着健康模式认识缺乏、卫生人力及物资资源不足、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困难。因此,我们要充分吸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优势,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质健康管理模式。

2.2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现状

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试行方案)实施办法》。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正式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实施办法》,这是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法规性文件。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大学生的测试指标与分值见表3。

表3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与分值

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体质健康数据采集,轻后续管理与服务;缺乏对体质健康弱势群体必要的干预措施;体质测试工作者难于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测试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

3结语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体质是健康的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体质健康是指人体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塑造所达到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全面良好状态。健康管理指的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动态过程,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也就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实现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

体质健康管理是中外大学体育工作普遍关注的重点,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是体质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可以有效地反映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督促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了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与自信,美国高校不建议公开及相互比较学生的体质测试分数,不鼓励学生去达到体质评价的优异区,而是让学生个人决定自己的表现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参照体质指标需参加什么活动才能达到锻炼效果。测试结果不作为体育课分数或评价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教师仅负责完成体质健康测试,对测试结果不负有责任。日本的新体力测试项目简便易行,对学校不会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和日本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都是作为选修课的教育内容或学者和专家的研究,目前,没有像我国这样实行全体学生的普测,也没有建立与学生学业利益相关的奖惩机制,这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国2007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是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法规性文件,目前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体质健康数据采集,轻后续管理与服务;缺乏对体质健康弱势群体必要的干预措施;体质测试工作者难于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测试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

基金项目:2010年度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一般课题项目,课题编号:HJtY-2010-C34

参考文献

[1]李培园.2001~2005年普通高校南北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10):28.

[2]徐坚等.中美两国学校体质健康研究现状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86-88.

[3]谢波飞.中美日新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92-94.

[4]姜志明等.中日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标准的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11-113.

[5]邹继豪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6]吴宗喜.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7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现状进行研究,以“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为理论基础,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部分原则,尝试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并探讨该模式的运行策略。

0引言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按照“中发[2007]号”和“教体艺[2007]8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但许多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测试数据的上报,而忽视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过多的重视测试的证明功能,只是给出各项体质评价分数,很少给予恰当的反馈信息和必要的健身指导意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停留在应付和机械执行的阶段,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体质健康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模式及其运行策略,可以为高校更好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1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1.1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理论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1]。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和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改善促进人们实施健康行为的环境,增强人们改善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进行为和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方向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是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等五个方面[2]。

1.2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1.2.1iSo9000标准简介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的标准,该标准体系最初应用于制造业,后逐渐延伸到服务业。iSo9000族标准实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的体现,它可以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它不受具体的行业和经济部门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目前,iSo9000系列标准已逐渐渗入到中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国际通用管理标准》的问世,为学校管理的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指南。从上可以看出iSo9000标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iS09000标准8项基本原则为:以顾客为中心原则,领导作用原则,全员参与原则,过程方法原则,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互利的供方关系原则[3],它们体现了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思想,也是组织的领导者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1.2.2借鉴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比较松散,管理者的随意性比较大,管理效率不高。测试数据缺乏真实性,测试后数据的整理缺乏科学性。测试后数据的反馈不及时,对体质较弱学生缺乏相应的干预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以经验管理为主,在管理和质量评价方面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体系、标准和要求,管理意识缺乏系统观念、管理过程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控制机制薄弱等。而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建立正规的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保障管理的计划性、落实性和有效性,并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借鉴iSo9000标准的原则和理念,可以切实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有利于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增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评估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体质健康咨询,指导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质较弱学生进行重点干预的全过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搭建一个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部门、健康管理中心、校医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的管理平台,建立集体质健康教育、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服务、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服务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于一体的管理体系[4]。

2.1规范体质测试中心测试工作,科学管理测试数据由于体质测试成绩与奖学金评定和毕业证书挂钩,学生为了获取体质测试高分,在测试的过程中弄虚作假较多,测试时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同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高校体育工作的各项评比挂钩,导致了部分高校上报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存在作假现象。测试数据的失真使我们不能够正确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从而不能及时、正确的采取措施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因此,应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进行测试,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严格监督测试的全过程,杜绝学生作弊现象。同时,对测试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执行严格的数据管理程序,杜绝学校虚假数据的形成。

2.2以体质测试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台根据iSo9000标准的理念,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应当满足顾客当前的和潜在的需求。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想提高服务质量,必须以“学生”为关注焦点,主动为学生服务。目前服务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直接的办法是以体质测试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台,该服务台可以直接地、专业地提供各种体质健康咨询服务。

2.3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目前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众多,而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可以较为便利的满足众多学生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体质健康管理的工作效率。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信息与预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教育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评估、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个环节有机的统一起来。学校与管理部门的网络软件系统,应当能够互连共享,这样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才能够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有效地监控。

3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运行策略

3.1引入iSo9000:2000标准的部分原则运用到体质健康管理中高校引入“以顾客为中心原则”,使广大教职员工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观和体质健康服务观,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质量意识。高校可根据“过程方法原则”,明确每位教职工在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任务、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为学生提供体质健康服务上来。高校引入“全员参与原则”强调全员参与体质健康管理,强化团结协作的意识。高校可根据“持续改进原则”和“过程控制”的要求,把学生体育行为的控制和体质健康的提高作为重要的质量要素来抓,持续改进体质健康管理质量。

3.2创造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支持环境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以及个体的体育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应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能吸引大家全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人文环境;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们认识、理解增强体质健康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动。高校应营造一个学校师生员工易于和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制定《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学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体育赛事举办、阳光体育活动组织、体育场馆运营和体育社团组建等方面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

3.3全员参与管理大学生体质健康iSo9000标准中的质量管理活动都要求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为组织带来收益。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应与学校体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校领导应动用一切资源,调动每个大学生、广大教师(尤其体育教师)、体质测试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医务工作者、管理者以及学生社团、校团委、学生会、校医务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组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质健康服务中来,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局面。

3.4全程管理大学生体质健康在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重测试、评价,轻针对性的指导、干预”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通过健康管理的“测试——评价——指导——接受干预——再测试——再评价——再指导——再接受干预……”的循环往复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体质较弱的大学生重点进行全程体质健康管理是提升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全程管理必须以体质较弱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关注焦点,学校应调查、识别和理解体质较弱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密切跟踪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把他们的需求与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相结合,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3.5调整大学体育课程服务方向依据大学生现实的体质健康水平,明确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建立切合实际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建立增强体质健康的教学体系,选择能够使学生均能愉快地接受体育学习,加深对所学项目的理解,体验运动项目的乐趣,教师需转变思想,处理好健康目标与技能目标的关系,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充分引导教师关注本校、本班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公共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并重点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鼓励体育教师进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体质健康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杜小安,朱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8)91-94.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8

目前,在北京、四川、宁波等许多地区,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都已经将心理测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选拔考察党政干部广泛引入“心理测验”现象成已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那么,在干部选拔考察中是否该引入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科学性如何呢?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有敢于吃第一个螃蟹者,有持坚决反对意见者,有观望者,也有疑惑者,但从近年来各地引入心理测验的做法和效果来看,应该说积极的因素居多,正面的效应比较明显。

从四川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心理素质测验实践来看,心理测验在干部选拔考察中的应用,效果是明显的,心理测验结果对干部人事决策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少见的大规模干部闯“关”

2005年11月3日上午,四川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8+3”公选体系第六关――“心理素质测试关”在省委党校举行,151名候选人在两小时内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完成了230道测试题目。心理测验的形式在国外对人才进行选拔测量中已经广泛运用,如今,在美国,许多求职者必须通过一系列问题和练习组成的心理测验,方能获得一个高级职位。但在这么大规模、这么高层次的干部选拔中进行心理测验,在四川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也很少见。以前主要是通过和干部谈话等方式来“感觉”干部的心理素质,四川此次测试主要就是考察应试者的管理能力倾向、管理人格倾向和心理健康三方面素质。管理能力倾向主要包括分析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协调能力等内容;管理人格倾向主要包括进取心、责任心、创新意识等内容;心理健康方面则主要考察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等内容。在试题构成方面,管理能力倾向分测验主要由行为情景判断题组成,管理人格倾向分测验和心理健康分测验则是由成熟的心理学量表组成。

除此之外,四川本次心理素质测试还使用了效度量表(也称“测谎量表”)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校正。之所以要采用效度量表对测试结果进行校正,是为了减少“社会称许效应”对真实结果的负面影响。“社会称许效应”是指应试者在心理测验中为了迎合测试的目的,按照社会或考官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个人实际情况来回答问题。在测试之前,提前告诉应试者测试中包含测谎测验,有助于减少“社会称许效应”的发生,并提醒应试者真实完成测试。这次测验每个应试者的各分项指标得分(除“心理健康”指标以外)经过了正态化处理,并转化为t分数,得分一般在30分到70分之间(平均分为50分),也有少数应试者得分超过70分或低于30分。(“交往协调能力”应试者指标得分如下图)

心理健康指标得分是百分制分数,分数在60分左右表明应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人群中的平均水平,低于30分则说明应试者的情绪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障碍。151名应试者中,心理健康指标得分超过60分(平均水平)以上的有125人,占总体的82.78%,心理健康指标得分最低为35分。说明绝大部分应试者心理健康水平较好,而个别应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公选副厅心理测试中的亮点

四川本次公选考试首次引入心理测验,是四川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创新。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看,测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有记者采访过一位接受了心理测验的干部,他也赞同在干部选任过程中引入科学系统的心理测验,他说比起过去全凭个人表面感觉来判断一个人,实际上是一种进步。他自己觉得,如果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群众评价等方面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因为性格特点及心理原因竞聘不成功,他不会有任何怨言,因为测试方法是科学的。这次测试,至少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本次测验信度较高,信度(克伦巴赫a系数)为0.734,效度(与公共知识测试的相容效度)为0.675(其它信、效度资料还在收集中)。证明测验是成功的,测验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参考价值。为我们在今后的人才选拔中引入先进的测试评价方法提供了较成功的个案。

其次,从测试结果看,应试者总体上非常接近,并且各项指标都在可接受的范围。说明我们的干部总体来说,心理素质较好,比较成熟。这跟本次应试者的来源有关系,都是从现有已经取得副厅后备干部资格的人员中,由各单位(市州)通过民主推荐出来的,因此,整体素质比较好,经过多年的工作锻炼和生活阅历,心理相对其他群体较成熟。这也印证了四川这种公选形式是成功的,是从优中选优,高个子中选高个子。

第三,本次测试占考试成绩的5%,尽管所占权重比例不是很高,但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的干部既要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和知识素质的提高,也要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修炼。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干部在权力运行上受到更多规则和舆论的监督、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讲求权责统一的领导干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处理复杂利益关系时,对领导艺术的要求更高,也要求干部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能力。

第四,本次测验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各项指标得分尽管均在可接受范围,但特别突出的不多,大多在平均值附近徘徊。从各分项指标(除“心理健康”指标以外)来看,虽然进行过正态化处理,但仍有极少部分人得分在30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干部须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第五,诚信也是官德,蒙混休想过关。有16个人(约10%)的测谎得分较高,超过了10分(总分为15分),达到预警线。测试既是考场,同时也是生活,是社会,从一定程度投射出了每位应试者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对待人生及工作的态度。诚实是一个人的本分,诚信则是每位干部最起码的官德,测试结果应引起这些得分偏高的应试者思考。

为什么要引入心理测验?

在当前的干部选拔中,多数采用的形式都是笔试和面试。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测评方法和手段的简单、落后也是制约公选事业健康发展的技术瓶颈。许多地方公选考试测评方法不求创新,认为只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就行了,不在方法手段上创新,形式单一,模式陈旧,最后公选上的人选往往是那些有时间复习,掌握知识死板,实际工作能力并不一定很强的人。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9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

ResearchandCountermeasuresofthementalHealthofFreshmenwithLeft-behindexperience/SUna-na,wanGJun-qiang,HUanGHai-liang.//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06):073-076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mentalhealthofcollegefreshmenwithleft-behindexperienceandtodesigncountermeasuresprograminordertoprovidetargetedideasandpracticesforleft-behindcollegestudents’

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andconsulting.method:Subjectivesymptom-check-list-90scalewasusedinstudentsof2011to2014gradeinScollege.Result:thepositiverateofSCL-90testintheleft-behindexperiencegroupwashigherthanthatinthenonleft-behindexperience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Left-behindexperience;Collegestudent;Symptom-check-list-90scale

First-author’saddress:Shando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University,Ji’nan250355,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6.0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近年来,高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建设日趋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更加细致全面。笔者发现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来访者中,不乏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工作、学习,把16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托亲属或他人照管的儿童[1]。当前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文献,十年间(2004-2014年)期刊文献共6113条。目前关于未成年留守儿童的研究较多,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留守儿童”,其中一部分已经陆续进入大学阶段,而针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很少,仅检索到相关文章53篇。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身心发育的一个关键期,调查分析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深入研究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消极心理特征,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并采取对策,对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完善的人格素养,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意义重大。本研究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S校2011~2014级新生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在新生入校心理健康普查时设计相关问卷,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有无留守经历、家庭经济状况等;第二部分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测试,筛查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采用人机对话模式,在统一指导语下,要求学生在45min内独立完成。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并将各种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整理。

1.3评价标准SCL-90量表采用5分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以SCL-90测试总分≥160分,阳性项目数≥43项,任一因子分或总均分≥2分筛选为阳性,其余为阴性。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aS9.1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采用对数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发放调查问卷4644份,收回问卷4644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640份,问卷有效率为99.91%。回收的4640份有效问卷中,男1239人,女3401人;生源地来自城市1039人,小城镇733人,农村2868人;有留守经历367人,其中男88人,女279人,无留守经历4273人,其中男1151人,女3122人,有留守经历学生占全体新生的7.9%,有留守经历学生来自农村311人,占有留守经历学生的84.74%。

2.2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比较有留守经历组SCL-90测试阳性30例(8.17%),其中男6例,女24例;无留守经历组SCL-90测试阳性170例(3.98%),其中男52例,女118例。有留守经历组SCL-90测试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留守经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4264,p

2.3不同性别SCL-90测试结果比较全体学生中,男生SCL-90测试阳性58例,女生SCL-90测试阳性142例,不同性别SCL-90测试阳性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留守经历组不同性别SCL-90测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留守经历组男生SCL-90测试阳性率与无留守经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5225,p>0.05),有留守经历组女生SCL-90测试阳性率高于无留守经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8874,p

**与有留守经历组比较,p

2.4家庭经济情况不同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比较有留守经历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数占有留守经历组大学生人数的67.57%,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数占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人数的44.02%,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SCL-90测试检出阳性人数多于家庭经济良好的大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两组SCL-90测试相关因子得分比较有留守经历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和严重程度也比较高。儿童期、青少年期是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尤其重要,大学生在留守期间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到与同龄儿童一般的父母的直接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及时引导和帮助,容易对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2-6]。大学新生需要适应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转变,多种适应性问题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导致隐性问题显性化。

从全体大学新生男、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来看,无明显差异,但有留守经历的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女生,这与李晓敏等[7]及范杰慧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有留守经历的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现情绪、感情问题。可能与女孩依赖性强,多处于被保护地位,如父母长时间分开容易缺乏安全感等因素有关[9-11]。

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明显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家庭,并且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的拮据,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育资源、兴趣爱好的培养等方面受到阻碍。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计算机操作、英语听力、口语等应用能力普遍落后。全民素质教育时代,“90后”大学生们大都有一项或多项文体特长,家庭经济困难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往往相形见绌,在学校各级学生组织竞聘、各类活动中处于劣势。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对比往往导致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自我评价降低,甚至引发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15-16]。

3.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3.2.1建档立制,做好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应坚持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有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根据测评结果划分心理健康教育等级,制定指导方案,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约谈,定期访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体现关爱,做好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服务。约谈中发现有神经症或者精神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转介。

3.2.2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专兼职结合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组成特点,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兼职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大都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有些甚至没有经过心理健康知识专业培训,缺乏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很难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因此提供平台,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培训、鼓励辅导员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不断提升辅导员服务学生的理念和水平,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3.2.3重心下移,加强朋辈辅导,构建和谐集体氛围坚持重心下移,重视发挥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谐、向上的正能量班集体氛围,让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班集体中能够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爱护。坚持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和优势,陪伴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完善人格、不断成长。

3.2.4着重激发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分析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更应当看到他们的优势。他们大多数心理健康、积极阳光,留守经历的历练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意志,很多学生是“生活百事通”,也乐于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小难题,深受大家喜爱[17-19]。面对这个群体中有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他们关注自身优点,不断认可自己,不断增强自信,可以有效的增强心理咨询效果。同时要引导他们调整认知,将留守经历、家庭经济困难看成人生历练,接纳父母的付出和爱,学会感恩,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力量,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1-244.

[2]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3]赵顺子.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情绪稳定状况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61-63.

[4]赖月月,李东斌.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黑河学刊,2009,139(1):119-120.

[5]温义媛.“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86-89.

[6]李晓敏,袁婧,高文斌,等.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92-94.

[7]李晓敏,高文斌,罗静,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6):748-750.

[8]范杰慧,江鹏程,杨晓,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1,24(4):1573-1574.

[9]齐红霞.大学生留守经历回溯性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留守生活调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109-112.

[10]刘海霞,王玖,林林,等.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4):636-638.

[11]李兵,吴红梅,周斌.统筹城乡教育视域下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7):9-11.

[12]牛慧明,裴根祥,龚成太.有留守经历的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干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3):106-107.

[13]胡长舟,冯玉韬,李秋丽,等.宁夏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4.

[14]杨雪岭,冯现刚,崔梓天.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3):227-233.

[15]熊翔宇.高校“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16(1):93-96.

[16]赵国香,张玲,曾禄贤,等.儿童期留守经历、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幸福感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7):636-638.

[17]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质性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2(4):91-94.

[18]吴朵朵,张佩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发展与优化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39(5):338-339.

心理健康测试题篇10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47-02

一、前言

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型人才,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掌握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拟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以便正确分析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那些已经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健康成长。因此,本研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旨在通过编制心理健康测量量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获取一手数据资料,以客观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达到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以高等院校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测试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其诱因进行分析,研究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编制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测试,获取关于学生心理状况实际的数据资料,以便准确掌握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的编制。为了克服国内外的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的编制程序和框架上的局限性,在编制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时必须坚持遵循四个原则,即借鉴原则、理论结合实际原则、重要性原则、简明原则。本研究编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主要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以及已有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依据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根据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编制的原则,构建量表具体内容见表1。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结果与分析。为了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本文通过量表测试的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展开调查。为了保障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我们的问卷发放尽可能使调查对象在性别、年级、专业、地区等方面分布均衡。本次研究正式测量累计发放纸质量表1486份,电子量表867份,共计2353份,收回2126份,回收率90.4%。其中有效问卷1989份,有效率93.6%。

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关于“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题项,选择不同意的占到了25.85%;对于“积极参与工作和学习活动”的题项,选择不同意和不确定的学生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6.31%;调查结果还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意志力也不够强。统计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意志力、应对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严重缺乏自信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缺乏安全感,在自信心、自主性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当然,从本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结果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心理上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尤其是在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认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信心。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前进过程。每一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都是逐渐地、持续地发展着,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它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通过个别咨询与辅导,心理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直接地指导,排除其心理困扰。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2.调适交往与沟通的方式,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良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所以学校、家长要帮助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调适交往与沟通方式。要摆脱异往的困惑,首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3.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学生的自控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面对学习、生活、家庭环境、交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情感状态较为复杂,而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以至于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内在的复杂性。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增强学生的自控力:一是避免过度的情绪;二是学会控制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流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