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狗的成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7:14

关于狗的成语篇1

关于狗貂的成语:

狗续金貂、狗尾续貂、貂不足,狗尾续、貂狗相属

关于狗的成语及解释:

1)狗窦大开:狗窦:狗洞。嘲笑人缺牙齿

2)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3)狗咬吕洞宾: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4)狐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5)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6)狗续侯冠:犹狗续金貂。比喻滥封的官吏。

7)猪狗不如:猪狗::zhū:ɡǒu:1.猪与狗。:2.詈词。谓人如牲畜。

8)蝇营狗苟: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9)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不成系统。

10)狗急跳墙: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11)狗仗人势: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12)狗吠非主: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13)鸡肠狗肚:就是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14)鸡鸣狗吠: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15)狗恶酒酸: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

16)阿猫阿狗:是指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引申为任何轻贱的,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

17)狗血淋头:是指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

18)狗血喷头:把狗血喷在头上。形容言辞刻毒,大肆辱骂。也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19)狼心狗行: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20)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关于狗的成语篇2

有关于狗字的成语【白云苍狗】

喻世事变化万端。

【兔死狗烹】

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狗仗人势】

倚仗强者的势力欺侮弱者。

【狗血淋头】

旧俗谓以狗血浇头,可使妖魔现出原形。后多指使人难堪。

【狗尾续貂】

喻不计才能优劣而滥设官爵。

【狗头生角】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通常都用以拒绝他人的藉口,与「乌白头,马生角意同。

【狗头军师】

形容爱献小计的小人。

【狗苟营利】

形容到处钻营而不择手段的小人行径。

【狗眼看人低】

通常用以讥责一个人随意轻视别人。与「门缝里瞧人、「有眼无珠类似。

【狗嘴吐不出象牙】

用以讥责别人嘴巴不乾净或修养不够,胡言乱语,说不出美好良善的话。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通常用在「好心没好报时所说的气话。

【狼心狗肺】

喻像禽兽般恶毒残暴的人,或不讲道理、忘恩负义的人。

【偷鸡摸狗】

比喻行苟且之事。

【嫁狗随狗】

比喻女子嫁夫,随遇而安。

【猪狗不如】

比喻下等。

【鸡飞狗跳】

形容杂乱乱遭遭之情形。

【鸡零狗碎】

琐碎零星的物品。

【鸡鸣狗盗】

喻卑不足道的技能。

【猪朋狗友】

比喻损友。

关于狗的成语篇3

篱牢犬不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犬马之报:愿象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

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

犬马之劳:愿象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关于狗的成语篇4

关键词:狗;文化意义;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51-02

随着电视电影和新闻媒体的不断蓬勃发展,各类题材的电视、电影、小说相继诞生并被投放市场。但是,其内容和主角却大相径庭。在经过一番观察后,笔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动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其中,以狗尤为突出。狗是人类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可以说狗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不同地方对狗的态度也大不一样,相对应的,其语言也受到了影响。今天,我将对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狗”字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及其语言运用的异同做出对比和分析。

不管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狗”的基本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四条腿的家养的犬科哺乳动物。但是,同样的东西放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带有不同的烙印,人类对其的情感态度直接决定了它的实际意义。由于中国与英美国家对“狗”的情感态度不同,“狗”在这两种语境下的地位和形象也不一样。

一、英语国家范围内狗的文化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颇为正面,它们常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也有很多人将之视为家庭成员。

1.狗的正面形象

《灵犬莱西》《闪电狗》《忠犬八公的故事》等几部电影都描写了狗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其主旨大都宣扬狗对人的忠诚。以大家熟悉度较高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为例:该电影讲述了小狗八公在被主人收养后,天天送主人上下班,并且在主人突发意外逝世后依然每天坚持去车站等候早已离开人世的主人的故事。这可算是标准的西方宣传人狗“主宠情”的“主题”式电影。另外,在英语中,含有“狗”的意思的词语或习语可不少。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它还被用来形容人,如:bigdog(要人,大人物),topdog(领导人),luckydog(幸运儿)。

2.狗的负面形象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狗在西方国家虽然享受特优级待遇,它也不总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偶尔,它也有“遭人嫌弃”的时候。英语中有这么一句习语:Blushlikeablackdog。形容人不害臊,厚脸皮。另外,在著名魔法题材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笔者注意到一处关于哈利与姨夫弗农之间的对话。当哈利要求弗农姨夫带他到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乘去霍格沃兹的火车时,弗农姨夫断然打断了他,叫他不要说混账话。当哈利辩解说他的票面上就是这么写的时,弗农姨夫回道:Barking,howlingmad,thelotofthem。此处的them指魔法世界的人,众所周知,弗农姨夫一家对魔法世界的人深恶痛绝,所以此处形容狗吠的barking绝对不是个好词,而是个绝对的贬义词。

二、中国范围内狗的文化意义

我们国人对于狗的态度,从鲁迅先生的文章《坟・论“费厄波赖”应该缓行》中“痛打落水狗”一部分便可探知一二。也就是说,中国人,实际上是不那么待见狗的。所以,这里,我们先从狗的负面形象谈起:

1.狗的负面形象

关于狗的各类词语成语以及俗语在中国同样不少。与英语不同的是,中文中的狗大部分都形象不佳。中文中不仅有“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例子体现狗的地位不佳,还有“走狗”“狗腿子”“的”这种更为直白的詈语。可见同样是狗,其在中国与在英美国家的地位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2.狗的正面形象

当然,汉语文化也并非把狗一棍子打死。汉语文化圈对狗还是存了一丝喜爱之心的。比如中国的十二生肖,狗就赫然在列。还有根据俗语“猫来穷,狗来富”来看,狗也有可能是财富的象征。此外,我国古代认为,狗还有除灾的作用。

三、狗的文化意义区别和地位差异追因

由此看来,“狗”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物形象,但其背后代表的意义却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即是“狗”的文化意义。

在遥远的以前,中西方狗的文化意义与现在情况不同。西方国家的人民大都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的圣书《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alivingdogisbetterthanadeadlion,意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单从字面意思看,我们可以看出,此句话是贬低了狗的地位而抬高了狮子的地位的。另外,《圣经》里还说道:“asadogreturnstohisvomit,soafoolrepeatshisfolly”,意思就是就像狗回到它的呕吐物处一样,傻瓜总是重复地干着傻事。可见《圣经》中并没有给狗多大的面子。但在中国,情况却截然相反。传说中是狗首人身的,而列于三皇之首,这不可谓古代中国狗的地位不高。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狗是最主要的家畜之一。当时的狗主要有三种作用:看家护院、随主田猎和人类食用。就它作为食物这一项功用而言,当时狗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据《礼记・王制》所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泵,庶人无故不食珍”。另《礼记・坊记》也记载有:“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可以看出狗肉的食用者大部分都是贵族。商周时期,狗仍然是祭祀场合的重要祭品。综上可知,狗在中国古代,地位是相对较高的。

那为什么发展到现在,中西方的“狗”文化反而调了个了呢?这还得归因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永恒的命题。西方文化主要指的是欧洲文化,而欧洲地区大多以畜牧和渔猎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牛和羊成为了主要的肉食来源。而狗,则担当类似牧羊犬这样的护卫职责。所以,人与狗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从那时开始建立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民生计主要以农业为主。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农田以梯田为主等原因,中国的农业发展迟缓,很多地区直到现在还在延续几千年来牛耕地、人插秧的落后种植方式。以上的情况造成了牛作为保证顺利耕收的重要劳动力,它是必须被每家每户善待的。所以相比牛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来说,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还有一点,我们知道,西方世界的主导思想是“个人主义”。从很多欧美电影中可以看到,子女成年后并不与父母同居,而是各自和伴侣居住。父母老了也甚少会搬到子女家中去。在西方国家,随着人年岁的增大,配偶的离去,人的内心是会感到孤独的。与子女同住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养一只宠物了,其中以狗居多。有些人甚至管自己的狗叫“老伙计”,这完全就是与狗称兄道弟了。从这一点来看,作为人类忠实伴侣的狗,实在是没有理由不享有优越的地位。

与上述情况相反,中国人崇尚阖家团圆。中国有句俗语叫“父母在,不远游”,此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亲子关系:儿女应常侍父母左右。中国崇尚儒家文化,孝道是烙在中国人骨血里的东西。因此,在中国,一般情况下,父母都是和子女一起住的。像前文提到的西方国家的情况,在以前的中国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里面也存在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开住的情况,但是在大部分地区,与父母合住仍然是主流情况。所以,大部分人的晚年生活则是帮子女打理家庭,含饴弄孙。有了亲人的陪伴,宠物的陪伴价值就相对要低了。

四、分析与综合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狗”与“狗”之间也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在接触到与之相关的东西时,就要提高警惕,具体语言具体分析,切勿一不小心就落入“狗”的陷阱。前文提到英语中有这样一个词组:bigdog,意指要人。如果一个不了解该词组的真实意义自己光凭揣测去理解它的意思,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一条大狗,这样意思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试想在一个商业会议上,某人被描述为:Heisabigdoginthisfield(他是这一行的精英)。但有人错误地将其理解为“大狗”,那其结果可能不止会造成意思不通,而且会影响双方的正常合作关系。由此可见,不管是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即使有相同指称对象的词也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是它们的文化意义。对文化意义的不了解会造成懵懵懂懂、茫然不知的后果,进而影响人的理解或者造成沟通障碍;而如果只依托母语所在地的文化背景来理解语言则会导致文化错乱,也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沟通失败。

五、结语

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和传统影响并制约了语言文化意义的产生和演变,对于跨语言交流的人群以及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困难点。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狗”的具体文化意义,其意义的“主旋律”是褒义还是贬义、积极还是消极都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在通过列举大量实例来证明以上论点之余,还分析了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中可能导致“狗”的地位不同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当我们在对待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时,需要将可能影响其意义的各因素考虑进去,以求尽可能准确和清晰地传达信息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听话人。

参考文献:

[1]蔡智斌.中西“狗”文化差异探究及其高校外语教学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59-160.

[2]陈萍.英汉语言中“狗”文化内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8:117-118.

[3]陈伟.英汉词汇中“狗”所包含的文化差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02:77-92.

[4]樊斌.英汉文化中“狗”的文化内涵再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133-134.

[5]江结宝.骂语词“狗”的文化内涵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04:101-105.

[6]兰品之.试论“狗”的英汉国俗语义差异[J].云梦学刊,2001,02:105-106.

[7]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05:17-26.

[8]李宝珠.中英文中“狗”体现的不同文化意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6:148-149.

[9]李宁.英汉语“狗”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03:302-308.

[10]李延林,钟玲.英汉语中狗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3,01:81-84.

[11]刘朴兵.略论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及人们对食用狗肉的态度[J].殷都学刊,2006,01:102-106.

[12]刘月琴.从“狗”一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36-37.

[13]汪雯波.汉英有关狗的隐喻感彩的比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02:145-146.

[14]王宗云,王文姣.中西方狗文化对比[J].双语学习,2007,12:204-205.

关于狗的成语篇5

[关键词]英语习语;设喻;文化差异

由于英国和中国历史、文化、习俗、传统以及地理位置等等不同,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以动物设喻为例,英语含动物形象的成语,以“狗”数量最大。

一、“狗”在中英文化中的差异

由于中英两国人民对狗的喜爱程度不一,狗在中英两国的地位不一样。含有dog的英语习语通常具有褒义。而含有“狗”的汉语习语通常具有贬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两者也具有交叉现象。

1.狗在英国文化中,往往具有特殊的感情,认为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影视、报刊,甚至戏剧中均作为正面形象出现,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英国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对他们四只脚的宠物恩宠有加,每天为宠物狗提供健康美味的食品,以致宠物比主人们自己吃的都好,因此有望赢得一项荣誉称号——最爱狗的国家。

madamRoland曾说过:themoreiseeofmen,themoreiadmiredogs.(我愈观察人,我愈爱慕狗)英国人把这句话中的admire改为love。从这句话中,我们发现英语口语中已经把狗当做人来看待了。而这在汉语中则不可能。

2.在中国文化中,汉语里的狗是卑贱的动物。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但对狗好像很不客观。比如很多骂人的话:走狗、狗腿子、狗奴才、丧家之犬、狐朋狗友、狗贼、的、狗仗人势……

3.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edwardBurnetttylor,1871)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体现了每个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同时也影响了该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因此,在英国习语中,并非所有的狗都是褒义,而在中国习语中都是贬义。

如英语中,giveadog/giveadogabadname(andhanghim):给某人加个坏名声,使他永远洗刷不掉;adoginthemanger:自己不用又不让别人用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gotothedog:(指人在道德上或身体上)变坏或堕落,都有一定的贬义。

汉语中的狗的形象也不尽是坏的,有“犬马之报”“犬马之劳”为证。

4.正是由于狗在两国之间的地位明显不同,且语言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翻译者常常会闹出笑话。如:把“打落水狗”译为beatadoginthewater,把“丧家之犬”译为ahomeless/straydog,等等。如无上下文明释其意,则非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反而有可能在英国读者心中引起与原意不相符的同情之感。可见了解成语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

二、形象相近的英汉成语对比

关于狗的成语篇6

那些不守规矩、横冲直撞的叫“疯狗”;没有主见而受人指使的为“走狗”;讥人口吃谓“大舌狗”;骂人胡言乱语叫“放狗屁”;做人太守本分曰“做狗就吃屎”;痴心妄想就是“饿狗想吃肉”。因为“狗咬骨头,猫吃肉”,各人福气不同呀!狗因主而荣,往往“狗仗人势”,因此才会有“打狗看主人”“打狗看人面”或“打狗欺主”之说。“恶狗咬人不作声”或“咬人狗不露牙”均言“真人不露相”之狠毒。狗无德无能,所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因为少见多怪,才会“蜀犬吠日”;狗不思进取,“老狗学不会新把戏”,本领如此而已……

狗与狼一起就是“狼心狗肺”,而“阿狗阿猫”也显得不伦不类,“驴鸣犬吠”又成为文章拙劣的代名词,“狗彘不食”“猪狗不如”“行若狗彘”更是和猪紧紧地拴在一起,甚至还甘心降格与鸡为伍而“鸡犬不宁”或者“陶犬瓦鸡”;那“狗苟蝇营”更是不顾廉耻,到处钻营。看来,与狗为邻者也多为不良之辈,即便去攀别人的高枝,也只能是“狗尾续貂”!

“狗腿子”依赖有钱有势者为非作歹,他们是“走狗”“恶狗”“看门狗”“丧家狗”“哈巴狗”,他们“狗脸不长毛――翻脸不认人”,他们“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他们贪得无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他们“巴儿狗咬月亮――不知天多高”,有时还会“虎落平阳被犬欺”,他们当“狗汉奸”“狗特务”,交“狐朋狗友”“狐群狗党”,整天“人模狗样”,即使有时“狗吃青草――长着一副驴心肠”,那也是“黄狗头上出角――尽出洋(羊)相”,走在街上,最多的声音一定是“这狗东西”!可别让他们听见,否则他们会“狗急跳墙”“狗胆包天”而无恶不作。他们多“狗马玩好”,经常“骂鸡骂狗”“狗马驰逐”,到处“鸡鸣狗盗”。当然,他们还会“狗咬狗,一嘴毛”乱成一团。这样的东西,不用人们骂得“狗血喷头”,也无须“关门打狗”。“兔死狗烹”通常是他们的最终结局。

爱给人出主意而并不高明者是“狗头军师”,怯懦无用者为“狗熊”,玩世不恭者成“犬儒”,被驱使者称“犬马”,不要“声色犬马”,为好事多效“犬马之劳”还是可以的。

狗就是狗,即便“狗戴帽子装好人”还是狗,它有自己的“本性”;“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狂”是说狗固守于自己的势力范围;“狗怕夹尾,人怕输理”是说狗也有自己的难处;“狗朝屁走,人朝势走”是说狗有独特的爱好;“狗脸亲家驴脸皮,扭过脸来笑嘻嘻”是说狗善于解脱;“狗住书房三年,也会吟风弄月”是说狗有自学能力;“狗咬三生冤,蛇咬对头人”是说它认真;“狗尿花,自己夸”是说狗还会自我欣赏;至于“狗不咬拜年的,人不打送钱的”则是说狗精于世故;“狗肚里一条肠”“狗肚子里搁不住四两油”在说狗直爽;至于“狗见兔子,没有不捉”“狗见骨头亲,横竖一家人”足见它目标明确……

关于狗的成语篇7

关键词:“挂羊头,卖狗肉”;审美观;中和为美;以善为美;以群为美;以尊为美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99-02

“挂羊头,卖狗肉”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挂着羊头,卖的却是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名不副实。

也许是因为其意通俗明了并且使用频繁,很多词典并未详细解释这一成语的出处。但最早使用“挂羊头,卖狗肉”的,应是宋代的《五灯会元》:“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这种)事,岂不寒心?!”

一般认为,用狗肉替代羊肉,自然是前者的价格、滋味、营养不如后者,但是,在中国古人眼中,狗肉的滋味、营养,都丝毫不输于羊肉,价格也并不低于羊肉。狗肉被列入“六膳”,是最常食用的肉类之一:

“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宜麦、鱼宜。”(《周礼・天宫・食医》)

“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周礼・天官・膳夫》)郑玄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

因此,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两者都能填饱肚子,维持个体生命的实际需要,即便是对于有了超实用的对“美味”的追求而言,两者也不分伯仲,古人所以会对两者有高下之评,是因为两者承担了不同历史和文化内涵,使人们有了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

学者臧克和在《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中指出:我国古代人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与饮食、与自身的繁衍、与物产丰盛的追求以及与初民的祭祀活动有关。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形成,与羊的关系紧密。

“美”是会意字,对“美”字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传统认为,“美”字“从羊,从大”(《说文解字》),本义为味道鲜美,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羊大则肥美”,肥壮的羊吃起来味道很鲜美,古人对美感的最初体验,是从羊肉所引起的味觉感受开始的。也有学者认为“羊人为美”,“美”字就是一个人戴着羊角头饰的美丽形象,羊角引起了美的视觉感官。无论持哪一种观点,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传统审美取向的形成与羊有着密切关系。但是,羊给人带来的美感并不止于此,《说文解字》说“美与善同意”,美的价值取向不仅源于对羊的味觉和视觉感受,还来自对其内在特质的认识。

本文就由中国古代中和为美、以善为美、以群为美、以尊为美四种重要的审美观出发,分析“羊”与“狗”给中国古人带来不同传统审美感受的原因,从美学角度分析“挂羊头,卖狗肉”这一成语的成因。

一、中和为美的审美观

游牧文明养育出粗犷、极具掠夺性的文化性格;而农业文明养育出中国古人温和、保守、细腻、内敛的文化性格。儒家的中庸思想便是这一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反映在文学、音乐等各个审美领域,形成了“中和为美”的审美价值标准。

羊性情温顺、宜于豢养、肉质鲜美,这些特征使它很容易成为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并促成对羊的外在品行和内在性格的进一步认识和认同,所以有“羊大为美”的认识,而羊的上述特性在这种认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人性化,而其温顺是古代“治人者”最欢迎的品质。

但是,中国古人普遍认为狗是由狼驯化而来,因此它的身上保留着狼的凶残狠毒,狗只知道讨主人欢喜,不惜惹得其他人厌恶,并不符合儒家崇尚的中庸之道。

在中国古代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之下,温顺的羊,自然比凶狠、偏激的狗更能给中国古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二、以善为美的审美观

儒家的审美人生观,与其道德观相一致。孔子认为,理想的美必须与善一致。

《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舜乐名,舜帝是接受尧帝禅让为政的,光明正大,所以其音乐亦中正,既尽善,又尽美。“武”,指武王的音乐。周武王发动战争,殷纣王,以征伐取得天下,其乐声难免含有杀戮之意。所以武乐美则美矣,但未尽善。因此,孔子认为,真正的理想的美,就应该是善的,而事物只要是不仁、不义、不善的,就不能称之为美。道德感才是衡量事物美感的标准。

《春秋繁露・执贽》中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羊虽有角却不伤人,被宰杀时从不啼哭,喝母乳时会跪下,知仁、知义、知礼,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因而由它做部首的字,自然有特殊的道德含义。“善”与“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而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都属羊部,与羊的联系极为紧密。

狗同样是人类较早驯服的动物,在夏商时期便已成为家畜。狗可以协助人们打猎(“猎,放猎逐禽也。”)。另外,驯养的狗见到陌生人便吠、咬,因而人们把它作为首选的看家动物。作为看家动物的狗,对主人温柔驯服,但对陌生人(尤其是上门讨要的乞丐一类的穷人)面目狰狞,因而有“狗仗人势”、“狗眼不识金镶玉”、“狗眼看人低”等成语和俗语,这不符合汉族崇尚侠义、同情弱者的民族传统,更难以达到儒家“善”的美学标准。

因此,在以善为美的传统审美观之下,狗的美学地位也远远不及羊。

三、以群为美的审美观

“家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之一。一方面,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另一方面,家庭的伦理与制度不断作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张东荪先生在《理性与民主》中提出:“中国的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并且家庭不可以再分割为个人。因为家庭是最天然、最稳定、也是最可靠的群体,个体脱离这一群体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即而一方面表现出更依附于家庭、从属于家庭,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其家庭荣誉感、集体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由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群为美的审美观,崇尚群体,而不主张个性张扬,这渗透在很多方面。比如,《周易》即有“君子以类族辨物”之说;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注重整体特征的把握,而对类中个体的特征则不予以过多关注;中国人的姓名构成是宗姓在前,辈分次之,自名署尾(这与西方人自名领先,父名次之,族名置尾争锋相对)。

以群为美的审美观,自然引出了对和群的赞扬,而羊的合群性,是其它动物难以企及的。“群”(同“”)为形声字,以“君”表音,以“羊”表意。“羊”能够成为“群”字的唯一表意符号,正说明了古代造字者对羊的合群性的高度认同。我们的祖先在远古的游牧生活中就发现,羊不仅群居,而且从众性极强,比方说,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现代人把这称为“羊群效应”,也就是“从众心理”的代名词。

《说文・犬部》中写道:“羊为,犬为独也。”,与“羊”的合群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狗的独来独往。“独”字繁体作“”,是个形声字,以“蜀”表音,以“犬”表意,《说文・犬部》:“独,犬相得而斗也。”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因为狗和狗一碰到就要相互打斗,只能独处,所以“独”字以“犬”来表意。中国民间也有“狗咬狗”这一俗语。这一带有贬义色彩的俗语也显示,狗的独处好斗为中国人主张合群、以群为美的审美观所不容。

羊比狗更符合中国古代以群为美的审美观。

四、以尊为美的审美观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分明,造成了中国文人对尊位的崇敬和向往,对卑位则厌弃和排斥,这种崇尊贱卑的文化心理进而形成了以尊为美的审美观。

《说文》:“羊,祥也”。羊就是祥,羊本就象征吉祥。

因而,最早用于祭祀的动物是羊。《周礼》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登其首。”据《周礼・夏官》,周朝专设“羊人”一职,职掌羊牲及祭祀割牲等事。《礼记》曰:“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久而久之,羊被认为是沟通人和神的神物,甚至能主宰国家的命运,羊被古人赋予了美好的寄托与幻想。

此外,“羔羊”一词,在古代还有象征高尚德操的意义。

《诗经・羔羊》用“羔羊”比喻卿大夫的品德高洁,其序说在位者“节俭正直,德如羔羊”,“羔羊”成了“高洁”“正直”的代名词,羔羊也由此成为朝廷官府征聘贤士的聘礼。《后汉书・陈纪传》记载:陈纪与他的父亲陈窟及弟弟陈湛都有高洁之名,常常同时被官府征召,于是用作聘礼的羔羊便在园子里成了群,这被当时人们视为无上光荣。

而另一方面,古时的文人鄙视其奴性,有关摇尾乞食的狗,就有了“猪狗不如”、“狗崽子”、“狗奴才”等词,反映出狗的地位低贱;且狗的食性繁杂,吃人的排泄物(所以有“是狗改不了吃屎”的俗语),还吃人吐出的食物,人在桌上吃,狗在桌下舔舐,不择食的恶习为人鄙夷,联想起来更令人恶心。

中国古人以尊为美,羊乃祭祀的神物,狗只能摇尾乞食,相比较而言,羊在古人心中的印象自然更美好。

五、结语

总之,羊与狗的美学内涵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反映了人们对羊和狗之动物性的人格化概括和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古人以中和为美、以善为美、以群为美、以尊为美,在这四种审美观的支配下,狗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及羊。

因此,尽管中国古人对两者都有极强的美食嗜欲,中国古代美学中贬狗的思维定式与对羊的美学价值的认同仍不断碰撞,形成了“挂羊头,卖狗肉”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

参考文献:

[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m].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1日.

[2]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3]王保国.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J].中州学刊,2006年03期.

[4]郭东.儒家审美观及其对国人服饰审美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5](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m].中华书局,2011年1月.

[6]张东荪.理性与民主[m].商务出版社,2006年12月18日.

[7]白振有.羊・羊部字・羊文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刘志基.“羊”如何表“义”[J].咬文嚼字,1997年10期.

关于狗的成语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动物喻人;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与西方对同一动物有着不同的感彩。英美人常根据动物的性情、形象和生活习惯去联想,直接用动物表现人,有的表示褒义,有的表示贬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褒义的动物喻人

1.dog

关于狗的观念,西方人在传统文化和民族感情方面同中国人截然不同。他们从骨子里喜欢狗,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狗被西方人作为家庭里一名必不可少的正式成员,狗的称呼也拟人化了,公狗称为“他”,母狗称为“她”。在英文词汇里,和狗连在一起的词组和句子大都是褒义词,专门用来指人。例如,单词dog反过来看正好是God,和上帝正好相对称,可见狗的地位之高;aluckydog意思是“幸运儿”;ajollydog意思是“快乐的人”。但也有少部分单词,因受《圣经》的影响是贬义词。例如,adeaddog意思是“废物”,而不是“死狗”;adumbdog意思是“沉默不语的人”,而不是“哑巴狗”等。在汉语的词汇里,带“狗”的词组和成语很多,但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2.lion

英美民族从古至今对狮子都有特殊的钟爱,所以在英语里出现了许多关于狮子的成语,用狮子来喻物言志。可以说英语是狮的语言,狮的文化。例如,alionintheway意思是“拦路虎”,尤指可怕障碍,这里把“狮子”转化成“虎”;aBritishlion译为“不列颠之狮”(英国雅称)。在翻译英语成语时,应将狮子转换成中国人接受的虎。中国人一般将虎作为力量、勇猛、驱邪的象征。中国关于“虎”的成语很多,如虎视眈眈、生龙活虎、虎毒不食子等。

3.horse

英语里比较喜欢用马,而汉语比较喜欢用牛。因为在古代,英国人主要靠马耕地,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中国人自古靠牛耕作,偏爱牛。比如,汉语说“说大话”可以说“吹牛”,而英语用talkhorse;汉语“像牛一样工作”可以译成worklikeahorse;汉语“力大如牛”译成asstrongasahorse;adarkhorse意思是“意外的获胜者”;backthewronghorse意思是“支持失败的一方”等。而在汉语中,以“牛”比喻的词语也很多。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俯首甘为孺子牛、九牛一毛、牛鬼蛇神、牛头不对马嘴等。

二、贬义的动物喻人

1.dragon

dragon(龙)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在西方神话中,dragon是使人恐惧的妖魔。在圣经故事中,dragon是罪恶的化身,人们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greatdragon(大龙)。在英美词典中,对dragon的定义是:一种虚构、想象中的特别凶残的动物,像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和利爪,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嘴能喷火,还把它比作“凶残的看管人,特别是女人。”例如,theoldDragon意思为“撒旦、魔鬼”,chasethedragon意思为“服用”,dragonish意思为“凶暴的、严厉的”,sowdragon'steeth意思是“播下毁灭的种子”。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后,在翻译中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如“龙头企业”应译为leadingheadenterprise,而不是dragonheadenterprise(生产怪兽头的企业);成语“望子成龙”应译为expecthissontobecomesuccessful,而不是expecthissontobecomeadragon(希望小孩变成魔鬼,怪兽)。而在中国,自古以来“龙”就是褒义词。关于“龙”的成语很多,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生龙活虎等。

2.goose

英美人对goose(鹅)从来没有什么好感,对鹅的一切都很讨厌,常用goose来比喻贬义的东西,表达毛骨悚然的感觉。例如,gooseskin,goose-flesh,goosebumps,goose-pimples来比喻人浑身难受,起鸡皮疙瘩的感觉;gooseegg来比喻失败、输掉、考试比赛得零分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鹅有好感,喜欢它细长的脖颈、高雅的形象,含“鹅”的成语大都具有褒义,如鹅毛大雪、千里送鹅毛、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

3.peacock

在英语里,人们常把peacock(孔雀)当成虚荣骄傲的祸鸟,常含有贬义。羽毛虽然美丽,但很骄傲,爱炫耀。例如,apeacockinhispride意思是“开屏的孔雀”,playthepeacock意思为“炫耀自己”等。而在汉语里,孔雀象征着吉祥和美丽,预示大吉大利。

4.bat

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bat(蝙蝠)白天不敢露面,常在夜间飞行,是一种凶残、瞎眼的动物,代表罪恶和黑暗。吸血蝙蝠(vampirebat)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令人恐惧。含bat的成语常含贬义,如oldbat意思是瞎眼婆,asblindasabat意思是看不见、瞎眼,havebatsinthebelfry意思是想法荒诞、精神失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蝙蝠因与“福”谐音,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英语中的动物喻人现象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才能真正了解英美文化的差异。只有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才会学到地道、标准、纯正的英语,才能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关于狗的成语篇9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谚语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被称为“文化大百科全书”。通过谚语能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内容。本文拟从中日谚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谚语入手,探讨动物相关谚语表达的背后所映射的中日文化差异。

关键词谚语;动物相关;文化差异

谚语是人们世代口头相传并流传下来的语句,言简意赅且内容丰富,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谚语的表达,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而众所周知,长久以来动物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据相关数据显示中日谚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谚语占谚语总数的7%~8%,而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狗、猫、牛、马、鱼等动物。本文拟从动物谚语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这四种动物——狗、猫、牛、马着手,比较中日同种动物谚语,从而了解中日谚语在表达、使用以及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

1 中日动物谚语对比

1.1 与“狗”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相关谚语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围绕狗‘忠诚’本性的表达,比如:犬马之劳;犬马恋主;犬吠非主;而另一类多是:狗眼看人低;恶狗咬人不露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这类多否定、贬义的评价。可见,多为贬义和否定的评价。

(2)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如:「犬は三日養えば恩を忘れない(狗养三日,不忘主人恩);「犬も歩けば棒にあたる(狗若乱跑利也碰棒。比喻想做某事者会祸从天降,亦指遇到意外的幸运之事);「犬と猿(狗和猴子。比喻关系不好,水火难容);「犬も食わぬ(连狗也不吃);「犬に論語(给狗讲论语,意指对牛弹琴);「犬の川端歩き(狗在河边走。意指再怎么在河边走也不会有任何收获。);犬の糞(狗粪。代指不干净的东西,表示蔑视);「犬の遠吠え(犬之远吠。比喻虚张声势);「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狗随主人,猫看家留)等等。与中国谚语相反,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表达中,多是褒义的。

可见,中国有关“狗”的谚语大多数比喻贬义、否定、歧视的含义,表示褒义的并不是很多。而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正面印象要多于反面的印象。

1.2 与“猫”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与猫相关的谚语,多是以猫狗对比的形式存在的。比如:好狗不跳,好猫不叫;猫怕过冬,狗怕过夏;猫是奸臣,狗是忠臣。还有一类,如:被烫过的猫,连冷水也怕;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猫打喷嚏天不晴,等等。

(2)日本与猫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猫に鰹節(让猫看守鱼干。意指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可能);「猫も杓子も(有一个算一个);「泥棒猫(比喻暗地里做坏事的人);「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养猫三年恩,三年就忘光);「猫は虎の心を知らず(比喻小人物无法理解大人物的心理);「猫なで声(谄媚声,讨好别人的撒娇声);「猫かぶり(假装老实,隐藏本性);「猫に小判(给猫金币,指对牛弹琴);「小姑一人は猫千匹(一个小姑子堪比一千只猫的麻烦,比喻难对付);「猫の洗いが夕方なら晴れ(猫傍晚洗脸是晴天);「猫が顔を洗うと雨が降る(猫洗脸要下雨)。

由以上可见,中国关于“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把猫看作与狗的忠诚相反的存在,多是贬义的。而日本的与猫相关的谚语,猫被看做是贪吃馋嘴的无用之辈,目不识珠的庸才,或者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其次,与猫相关的谚语在气象谚语方面,日本是要多于中国的。

1.3 与“牛”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关于牛的谚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类在饲养活动中形成的谚语。如:牛鼻不冒汗,可能有病患;牛儿常放,膘肥肉壮;牛羊恋坡,天要下雨,等等。

(2)根据特征和特性来说理的谚语。如:牛被捉,在于角;人被捉,在于舌。牛老角硬,人老艺精;牛不吃水强按头;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牛耕田,马吃谷;牛头不对马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2)日本关于牛的谚语词条,根据《ことわざ大辞典》收录,可分为以下几类:

(1)引用中国的典故,如:

「牛の首を懸けて馬の肉を売る(挂牛头卖马肉)出典《晏子春秋》

「牛の桃林の野に放つ(放牛于桃林之野)出典《周の武王の話》

(2)占卜天气的俗说、俗信

「牛が夜中に鳴くのは火事の知らせ(半夜牛叫,家中起火)

「牛が子を生んだ夢を見ると病気になる(梦见牛生犊,要生病)

「牛は地震の前には暴れる(牛发狂,要地震)

(3)用牛的特征来比喻的谚语

如:「牛の歩み(牛的脚步。比喻行进的特别迟缓的样子。)

「牛の歩みも千里(牛的步伐也可走千里。比喻只要不懈怠坚持就会有成果。)

「牛の小便(牛的小便。比喻滴滴答答长时间持续的样子。)

「牛の喉から引き出したよう(像从牛的喉咙里拉出的。比喻衣服等东西又黑又脏的样子。)

由以上对比可见,与牛相关的谚语中,中国的基本分为两类,而日本与牛相关的谚语可以归结为三类。具体来看,两国都有从日常饲养习惯中总结的关于牛的习性、特性以及预测天气等谚语。但是日本与牛相关谚语中,用牛的特征来引申作比喻这一类谚语,是中国所没有的,也是非常形象生动的。

1.4 与“马”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关于牛的谚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类在饲养活动中形成的谚语。如:马取稳健,不择毛色。

(2)根据特征和特性来说理的谚语。如:马拗损力,人拗损财;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有措手,马有失蹄;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见鞍思马,睹物思人;好马不吃回头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心急马行迟;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2)日本关于牛的谚语词条,根据《ことわざ大辞典》收录,可分为以下几类:

(1)引用中国的典故,如:

「馬を鹿 (指鹿为马) 出典《史記·秦始皇本紀》

(2)占卜天气的俗说、俗信,比如:

「馬が嘶けば天気が良くなる(马嘶鸣,天要晴)

「馬の夢を見ると喜びごとがある(梦见马,有喜事)

「馬に自分の血を見せると母が死ぬ(让马看到自己的血,会死母亲)

(3)用牛的特征来比喻的谚语,如:

「馬の耳に念仏(对着马的耳朵念经,即对牛弹琴。)

「馬の籠抜け(比喻局促,勉强。明知勉强而硬干。)

「馬は馬ず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馬には乗って見よ、人には添うて見よ(马要骑着看,人要交着看。即路遥知马,日久见人心。)

「馬に銭 (给马钱。比喻即使再有价值的东西,拥有它的主人不的话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1.5 关于“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

在对比中日两国关于牛和马的谚语时,很容易看到两国都有一句谚语中同时出现牛和马的这一类谚语,所以在此将这类谚语单列来加以对比分析。

1)中国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主要是在日常饲养活动中总结的关于特性的谚语,如:马三牛四,才能下坡耕地

牛不怕淋,马不怕晒

牛不吃脏草,马不喝脏水

马怕鞭子,牛怕火

马卧有病,牛卧身壮

马要勤添少喂,牛要勤歇多喂

2)而日本此类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1)从牛和马的饲养中总结的谚语,如:

「馬に轡、牛に鼻面(马的绺子,牛的牛鼻。比喻妨碍自由的种种事物。)

「馬は逆風を喜び、牛は順風を喜ぶ(马喜逆风,牛喜顺风。用来说明牛和马对比的一些特性。)

(2)把牛和马作为相反的立场去作对比的谚语,如:

「牛売って馬を買う(卖掉牛,去买马。比喻换成比较优秀、好的一方。)

「牛に馬を乗り換える(换掉马,改乘牛。比喻丢掉好的,该用劣质的。)

「馬に乗るまでは牛に乗れ(在乘上飞奔的马之前,有必要习惯迟钝慢速的牛。比喻在达到高的社会地位之前,必须经过在底层用力打拼的阶段,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

「馬か牛か(儿童的游戏。出正面代表了马,反面代表牛。用来决定顺序或者占卜天气等场合。)

由以上可见,中日两国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都有将牛和马一同列举以及相反特性进行对比的谚语表达习惯。但是不同的是,在日本的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中,将牛和马的对比用来表达相反立场的存在,也就是说,从「牛―裏「馬―表、「牛―劣るもの「馬―優れるもの的对比表达可以看出,日本的谚语中,用“马”来代表正面、优秀的事物;用“牛”来代表里面,逊色、不好的事物。这一表达也是中日牛马谚语中最为不同的地方。

2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日两国动物相关谚语为研究范围,将动物谚语中有代表性的猫狗牛马为研究对象,从两国谚语的表达类别入手,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异同点。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国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多层次的差异。故此,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能反映出该国家和民族的喜好和文化心理。这对于在学习和进一步理解中日文化差异、以及更好地理解中日文化和促进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丸邦三.日中ことわざ辞典[m].同学社,2000.

[2]藤井乙男.谚语大辞典[m].1910.

[3]温端正.中国谚语大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陈菁晶.与动物相关的中日谚语比较[J].绥化学院学报,2011(6).

[5]万玲玲.从动物谚语的比较看中日审美观[J].日语知识,2012(7).

[6]朱欣雨.浅论汉语与日语谚语中的文化差异[J].商业文化,2011(10).

[7]鲁畅,吕楠楠.中日动物谚语概念隐喻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

关于狗的成语篇10

关键词:动物文化差异基本意义联想意义

1.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文化内涵、联想意义的动物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原始、相似的生态环境,英汉文化背景下的两国人民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角度出发去认识动物,自然而然产生了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对于动物自然会赋予相似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于狐狸的印象大多都是狡猾、奸诈。因而产生了许多与狐狸相关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者代名词。比如源自于《战国策》里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巧妙地描述了狐狸的机智,诡计多端。狐狸精、狐媚子则是对女性的描述,比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鬼狐文化、封神榜里的苏妲己―由狐狸幻化而成祸国殃民的狐狸精。

英语中也常用狐狸来形容人的狡猾奸诈,比如ascunningasafox(像狐狸一样狡猾)、Heisafox.(他是一只狐狸,很狡猾)。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于狐狸这一动物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意义都是一样的。其他也有很多和动物相关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例如:

ascruelasawolf(像狼一样凶残)狼子野心

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勤劳的小蜜蜂

eatlikeapig(大吃大喝)懒猪

makeanassofoneself(干蠢事)蠢驴

2.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里的文化内涵或联想意义的差异

狗。从狗的本身意义上来看,是一种几乎被完全驯化的动物,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通人性的动物。无论是在西方文化里还是中华文化背景下,狗一直都是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世界上流传着很多关于狗忠贞不渝,忠诚可靠,守护主人不离不弃的故事。比如忠犬八公、牧羊犬三千里寻主、犬义救主的感人故事。狗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类的好伙伴呢?由于狗具备着独特的生理特性―灵敏的嗅觉。首先是对气味的敏感程度;其次是辨别气味的能力,因而可以被驯化来帮助不同的人们,在不同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比较常见的看护犬:守护人类安全与财产、看家护院。缉毒犬、军用犬、搜救犬:在案件侦破、灾难战争救援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导盲犬:堪称盲人的福音以及医用犬等等。狗一直都是人类生活中的好帮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选择养宠物狗陪伴自己,解除孤独寂寞,排忧解难。但是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对于狗的引申意义或者联想意义差异甚大。在中国文化里,狗是一种比较低贱的动物,比喻卑贱低下,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在许多电影电视剧里我们都能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狗的语言,通常都具有讽刺意味。比如汉奸走狗、狗腿子、狗奴才、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鸡犬升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狐朋狗友等。在汉语世界里都是以贬毁为主。忠贞不渝是狗的天性和代名词,但是在某些汉文化里,如果狗对主人过于忠诚,便被斥为奴性、劣根性,不弃暗投明、为虎作伥便会被骂为狗奴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大多用来借指那些卑鄙下流、攀龙附凤、溜须拍马、欺软怕硬的小人;假若背叛了主人,就会被认为是忘恩负义、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白眼狼、丧家之犬。因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渊源看,虽然人与狗的关系很密切,却是低三下四、肮脏、猥琐、帮凶、可怜、寄生的代名词。

为什么狗在中国的文化里是卑贱的形象,带有贬义色彩呢?追溯其历史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有几大方面原因。首先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它强调尊卑有序,等级差异。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这种文化心理便根深蒂固地埋藏在人们心里。其次,中国起源于农业文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因此,相比于狗而言,力大无比、勤劳温顺的牛马驴更加受人们喜爱。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刚正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那种摇尾乞怜,为利益而不择手段,卑躬屈膝的小人所深深不耻。而狗恰好被附上了这些标签,因而中国人由于其思维定势以及联想习惯导致了对狗的厌恶反感。狗被赋予了明显的民族文化心理色彩,其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无一是处。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里,狗是一种亲切、友好、快乐的代名词。狗在英语文化里大多都是赞扬的褒义词,带有美好的情感。西方人把狗视作可爱的同伴,人最好的朋友。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中西方对狗的观念存在着差异,最终原因是两者不同的文化起源。西方属于游牧文明,狗有灵敏的嗅觉和敏捷的身躯,狗不但能帮助他们发现和捕获猎物,还能陪伴主人,守护在他们身边,因而,西方人对狗有特殊的情感,他们宠爱狗,一起聊天散步,视其为家庭一员。甚至把狗与人相提并论,比如他们经常会说:“ihavetwodogsandtwodoughters.”我们可以发现,在英语词汇中,有代表不同动物的肉,比如猪肉(pork)、牛肉(beef)、鸡肉(chicken).却唯独没有发现和狗肉相关的词。可见其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下面就国外的一些谚语来体现西方人对待狗的态度。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爱我就要爱我的狗)

topdog重要的人

luckydog幸运的人

everydoghashisday风水轮流转

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有功者赏

leadadog'slife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anolddog老手

asfaithfulasadog像狗一样忠诚

Helpacamedogoverastile助人渡过难关

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名族就把龙看成一种很神圣的动物,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中国人也自诩为龙的传人。《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指的是一种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要舞龙,端午节赛龙舟,可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中国民间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和词语,比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最近的比较著名的就是1937年营口坠龙事件以及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龙柱传说,这是上海人家几乎家喻户晓的奇妙故事,沸沸扬扬传了二十多年。如果你到了上海,可以去实地考察一下,感受一下它的奇妙氛围。龙通常代表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封建时代,对于龙的尊崇更加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龙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真龙天子,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因而人们认为皇帝是崇高的,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许多和帝王相关的东西都带有龙字,比如:龙种、龙袍、龙颜等。

在西方神话故事中用dragon一词来代表,也被翻译成龙。欧美文化中的龙与传统的中国龙除了外观上有些相似外,其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都大相径庭。但是追溯其背景根源我们可以发现,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维京人、赛尔特人和萨克逊人的民族象征,这点和中国龙无异。然而,随着基督教势力的不断扩大,他们不断丑化其形象,把龙当做和蛇一样的怪物,负面涵义不断被放大。在《新约全书》启示录中,把其描绘成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因而从那之后,西方龙就与邪恶画上了等号。我们可以通过国外的电影或者小说就能够看到,龙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通常都是外表丑陋,需要靠力量和智慧征服的怪兽。西方文学中有许多描写英雄与龙作斗争,并最终战胜龙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的就是贝奥武甫。故事发生在公元7―8世纪,主人公贝奥武甫力大无比,骁勇善战,与一喷火巨龙英勇搏斗,在击败火龙之后自己也深受重伤,最终二者同归于尽。《圣经》里的龙是恶魔,迷惑普天下,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

因此,只有了解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国家的意义差异,可以了解其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李宁.英汉语“狗”文化差异及其翻g[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杨朝宝.汉英动物词汇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

3.董瑞兰.从“龙”与“dragon”的语义错位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