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年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28:45

教师年度论文篇1

关键词:“概论课”青年教师激励与保障机制

“概论课”自改革以来,国家、社会和学校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质量提出很高要求,对讲授“概论课”的青年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案不断深入课堂,增强“概论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但青年教师在讲授“概论课”时从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概论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激励机制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概论课”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一、影响“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由很多因素构成。本文主要从“概论课”教学的主体――教师(青年教师)这个方面加以分析。

教师作为高校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未来、学生素质、社会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曾任南开大学校长的母国光认为: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感高低。严师出高徒,每一位教师在思想上和学业上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可靠保证[1]。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2]自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来,对讲授“概论课”的青年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青年教师面临更大压力。

1.青年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欠缺

“概论课”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正规院校毕业,有专业文凭,自从博士、硕士扩招以后,“概论课”教师的队伍发展壮大,很多都是博士毕业,甚至是博士后,教师的学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也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自然而然随着学历的提高得到提升。但是一些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责任心相比不强,他们认为上满一节课就算完成任务,学生爱听不听那是学生的事情,这是目前讲授“概论课”的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2.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灵活运用

一节课讲得如何,还取决于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可能今天这一节课讲课的内容就需要图表、图片等,那就需要多媒体等辅助设施的应用,可能明天讲课的内容板书效果会更好,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思考,究竟如何选择。《纲要》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要比板书教学效果好很多。可是,讲授“概论课”的青年教师由于课程的原因,这门课程紧紧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深入领会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决定和重大部署,深入学习和领会一系列讲话精神,所以很大程度上用不上多媒体教学,而学生又愿意看一些效果的视频,这就需要青年教师领会和学习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策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讲好课。但是如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得不得当,学生不爱听课,自然教师讲课就觉得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概论课”青年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讲授“概论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及内容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作为讲授“概论课”的青年教师,有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信息量不充分,讲起课来感觉生硬呆板,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建立“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原则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离不开人。教育的根本所在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挖掘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激励与保障机制以人的发展规律和激励规律为原则,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概论课”青年教师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养。

学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要从教师各个方面的需要考虑,合理地确定规范教师的规章制度,人性化地管理教师。很多时候,并不是青年教师不努力,也并不是青年教师没有进取心,只是感觉青年教师更需要人文关怀和照顾。事业起步、家庭成立、抚育孩子都牵扯到他们的精力,所以既要忙事业,又要顾家庭,真的分散精力。

2.坚持多层次性原则

讲授“概论课”的青年教师是一支特殊的师资队伍,因为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积累及教学经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激励与保障机制应该坚持多层次性原则,每一个学龄段的青年教师都有各自教学特点,学校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概论课”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鼓励“概论课”青年教师向资历较高的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把教学型和研究型教师合理地结合起来,克服教学工作量过大、班额过大的困难,真正提高“概论课”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社会培养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践行“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对策

“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激励与保障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高校应如何践行“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

科学、合理、有效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能够激发“概论课”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人性化地考虑制定“概论课”青年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尽可能地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和科研的工作量和成果进行测评。由于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教学能力有限,还要面临生活的实际问题,会耽误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学校应该量化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人性化地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同时还要鼓励“概论课”教师自我激励,奋发向上。

2.设立各种奖励制度

针对“概论课”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要建立各种奖励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讲好课,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是分不开的。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会充分发挥“概论课”青年教师的内在潜力,有效提高“概论课”上青年教师的工作效率。我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就比较受欢迎。讲课好的教师受到学校的表彰,还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就能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还能在相互博弈中互相取长补短、吸取讲课经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激励与保障机制的研究和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激励机制是对“概论课”青年教师教学效果衡量评价的标准,是青年教师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需要,又是激发青年教师工作动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母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教师年度论文篇2

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办公室牵头,由教导处、教研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教师“青蓝工程”培养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协调与管理。

制度保障。学校制定《“青蓝工程”培训方案》,建立《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成长工程培训记录本》,同时结合绩效工资改革,修订相关考核制度。

经费保障。学校在教师培养的费用上毫不吝啬,将教师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为了确保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教师培养工作必需的经费开支。

时间保障。为了保障培训学习,学校规定每周三为集中学习时间。每两周集中进行教研组活动,每周进行备课组活动,不定期举行教师观摩、研讨,时间另外安排。教师课余可以自主学习,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为了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制定“青蓝工程”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促使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师德修养水平;理解并初步掌握课程标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青年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认同度,尽快融入学校的教育文化,缩短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期。

制定“聚焦课堂教学,创新班级管理”论坛活动制度。学校制定“青蓝工程”论坛活动制度,规定每年组织以“聚焦课堂教学,创新班级管理”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参加对象为教龄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学校第一届青年教师论坛围绕如下两个主题:一是以助学稿为研究载体,聚焦课堂教学,突出“先学后教。精读实练”和“小组合作,培养自主”等课改理念:二是以礼孝教育为研究载体,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等德育理念。各位青年教师畅所欲言,有的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的讲教学中的心得。论坛结束之后,学校把青年教师的论坛文稿整理成册,颁发给每位青年教师,意在让每位青年教师取长补短、扬长补短、变短为长。不少青年教师经常会拿出来翻阅,认可这样的交流形式,因为这不仅可以交流工作中对教育教学的困惑。还能学习其他同龄教师的宝贵经验,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论坛活动还评出一二三等奖。学校购买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作为奖品颁发给各位青年教师。面对这样的精神食粮,青年教师都说比任何实物都来得更有意义。

确立青年教师教研论文征集评比活动的制度。学校制定“青蓝工程”论文征集活动制度,规定每学年每位青年教师必须上交教育教学论文,由学校组织评比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教研室论文评选,或推荐《慈溪教育科研》《宁波教育科研》等杂志发表。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专门聘任每门学科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为论文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论文大赛,极大激发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青年教师的论文在慈溪市获奖的比率大幅度增加。

开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根据平时的观察、青年教师座谈会和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等多种形式,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以每位青年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抓手,分类、分层和分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学校专门为青年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观察和记录他们专业成长的历程,借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青年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很多方面要从头学起,比如如何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如何合理实现班主任工作、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显得很繁琐,促使很多青年教师疲于应付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心情来参与教科研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只从制度角度给青年教师太大的压力,而是要从榜样角度给青年教师更多的动力。

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和小策略研究,引导青年教师放低视角、叩问细节。一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德育“小课题研究”。德育“小课题”是以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团队老师、德育管理者、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围绕“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主题,突出一线德育的特点,侧重实践探索的课题。德育“小课题”属于个人专项课题,相对于其他的教育科研课题来讲,侧重实践探索,具有起点低、入手快的特点。学校鼓励教师关注身边的德育细节。让个别优秀的青年教师申报德育“小课题研究”,促使其在实践中较快地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近几年来,在学校鼓励与支持下,多名教师积极申报宁波市德育“小课题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更多青年教师,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也都自觉和主动地加入德育“小课题研究”。二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关注教育界的热点。教育一直在进行着改革,新的理念要求青年教师不断研究、探索,这样才不会被改革的潮流所抛弃。“翻转课堂”、“微课”、“微课程”等新名词接踵而至,一线的教师又有多少人了解、关注呢?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更需要青年教师去充当先锋。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培训。学校图书馆先后购置大量教育书籍。为每一位青年教师每年订阅150元与教学有关的报纸杂志,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认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刊物并撰写读书报告。学校开放教师阅览室,鼓励教师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展开自学,阅读教育教学刊物、教育专著、中外名著,上网浏览各种信息、查阅各种教学资料,引领教师由“外培”转向“内培”,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撰写学习心得、反思笔记,把学习和教育科研活动相结合。

外出考察“取经”。培训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集中培训主要是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研究讨论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职业道德规范和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育科研能力等。分散培训主要是自主观看优秀课录像等,通过集中点评、交流,以及行为跟进课的课例分析与研究,利用集体的智慧,开发教师创新的思想,促进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提高。学校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安排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外出访问、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管理方法,推动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提高。

专题研讨活动。学校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座、班主任工作等专题研讨活动,高水平、高效率的讲座让青年教师获益匪浅,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有热情和干劲,更要有智慧和巧劲,要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渗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更要顺应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教师年度论文篇3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青年教师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在高校从事教学及科研的人员。目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教学科研的主体力量,在许多高校中,青年教师已超过教师总人数的50%。正确认识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需求特点,了解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同时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越来越受到了高等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在许多学校建立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西部计划项目、西部之光等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职称评聘制度不健全

在职称评聘方面,青年教师的职务评聘,对教师而言,关系重大,它代表着教师学术水平是否被肯定,教师自身价值和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承认。因此,它关系到青年教师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时期以来,教师职务评聘有论资排辈现象,尽管已得到遏制,但在职称评聘过程中轻教学重科研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对于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只有象征性的量的要求,而对于科研业绩量和质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发表多少篇论文,主持过多少项目等都作了硬性的要求。另外教师学术水平的衡量表面化也比较严重,例如单纯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和论文期刊级别作为评判标准,而忽视论文的实际科研水平。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考察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职称评审中,许多高校要求申报者提交一定数量的论文才有参评的机会,否则,不能提交到评委会上评审。青年教师为了能评上职称,一个劲地赶论文,不管是什么期刊,只要能发表就行,有的甚至在网上花钱买论文,也有不少的教师把增刊和会议论文集都拿来凑数。这种轻教学重科研、轻质量重数量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不利于青年教师潜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重视物质激励

目前,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重点体现在报酬上,表面上看来,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得到了某种“平衡”,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究其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师自我满意度的关注,不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工作满意度与报酬的高低相关,与工作价值也同样相关,要提高教师工作绩效,除了加大报酬力度以外,还要充分考虑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目前高校的奖励措施不健全,不少学校管理者没有深入地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对教师的奖励整齐划一,认为教师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于是将激励青年教师的策略重点体现在报酬上,把青年教师的需求简单化了。青年教师并非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既看重获得与付出相当的报酬,更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因为物质奖励只能带来暂时的满足感,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成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内部动力,这一点对于西部地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尤为重要。

3.在行政权力上重执行轻倾听

学校在制定、执行一些重大政策和规定时,很多时候未充分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意见。学校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科研一线人员的利益,教师科研人员的需要并非在优先考虑之列。“官本位”思想总在顽强地表现。在权力调控方面,对于关系学校发展的前途和走向,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作为办学主体力量的教师缺少决策、议政权力,尽管每个学校都有教代会,但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利益没有得到体现。教代会作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制度,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其日常工作开展得太少,教代会期间教师的提案和意见大部分得不到落实和反馈,影响了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二、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构建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学质量,使高等院校的发展充满活力和生机。

1.改革职称评聘中教师业绩的评价,完善职称评聘制度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生命线,如果高校片面追求科研量,使教学退居次要位置,无疑是本末倒置。在职称评定时,应该区别对待,对于教学能力强的人,主要从教学业绩、教学成果来考核、评审。而对于科研能力强的人则应主要从科研业绩、、编写著作、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来要求。如只有统一标准而不能照顾差别,势必严重挫伤一部分青年教师特别是教学型教师的积极性。

论文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业绩和学术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怎样把专业技术人员引导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创新水平上来,是广大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职称评定中,可以对申报人员提交的论文,作主评论文和参评论文之分,对主评论文的数量作要求,对参评论文不作要求。主评论文和参评论文由申报人员自己来确定,这样可以避免申报人员认为提交论文越多,专家给的分数和权重越高的印象,也可以使评委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大对论文的实际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审核和评价上来。这样不仅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其目的是要把专业技术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做好本职工作上来,吸引到有创新思想的高水平论文成果上来。

2.重视物质需求的同时,重视非物质激励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作用

高校施行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激励机制,而不是某一种单纯的、片面的激励机制。目前,过分地强调了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一提到激励,马上联想到房子、票子、位子。的确,优厚的待遇对青年教师稳定性也很重要,但只靠优厚的待遇不一定能使教师队伍稳定。精神的激励、成就感、认同感才是稳定青年教师的重要因素。赫兹伯格认为,工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属于“保健”因素,它不具有激励作用,而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发展前途等因素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高校管理中,必须做到物质与非物质的激励相结合,不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工资待遇,还要让教师将个人的进步融入高校长远发展目标中,让他们感到有更大的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发展空间与舞台。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从教师关心的问题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教师的满意度。首先,高校应建立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学校领导应该破除壁垒分明的等级关系,推行民主管理改革,从制度上承认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参与管理学校的义务。同时,高校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到青年教师之中,积极聆听和关注青年教师的需求,保护和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各种制度的出台都应该有青年教师的直接参与,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贯彻起来才更加畅通、高效。由于青年教师来自第一线的各个不同岗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代表性,从而保证了所定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高校还应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高校应从青年教师关心和关注的方面入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避人为因素,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青年教师已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未来的发展。了解高校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据此建立一套适合新时期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促进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实现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春梅,赵芬,朱建定.目前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2):29-31

[2]邱鸣,芮国强.激励机制设计原则:基于对高校教师人性假设新认识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03-106

教师年度论文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30

1前言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业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下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加以重视。为培养符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需求,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教师,有必要探索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提高撰写论文质量方法。本研究旨在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本科论文撰写质量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提供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的体育教育系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翻阅并查看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2012级近三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共387篇毕业论文及相关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博士毕业论文。

2.2.2访谈法

2016年4月到6月,访谈了10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10位2012级的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了解撰写论文中教师、学生所碰到的相关问题。

2.2.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对师生的开放式访谈,自编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

2.2.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和excel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毕业论文的现状

3.1.1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2010-2012级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整体情况来看,体育教育学和训练竞赛是近3年毕业生的主要研究方向,2010级与2012级超过3/1是写体育教学内容,而2011级的学生虽然也有很多写体育教育,但是竞赛训练却成为该届毕业论文比重较高的一个研究方向。可能是2011级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大运会,学生经历了运动会前的备战、高强度训练、紧张的比赛气氛感染了全年级的学生,所以学生愿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熟悉度决定其选题方向,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常课程和大部分时间都以术科学习为主,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技术类的研究选题。而学生对体质健康方面的选题研究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可能是理论研究选题更依赖实验条件,且受实验经费限制,开展实验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类实验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实验学科的研究,因而导致选择该研究方向的学生越来越少。总体来说,近3年学生的本科论文大多在选题时会选取与自己特长相关、了解接触较多,研究内容相对单一,且研究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探究。甚至有时同一专项班会出现相同的题目,并且研究方法、对象、手段均大同小异,那就]有意义,论文质量也不会太高。

3.1.3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

本科论文一般都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大多数的本科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经历。对教师而言,这也是科研经验的过程与收获。以2012级为例,由于受师生比例限制的原因,每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有体育教育专业共80名学生,相应配备32名指导教师,即人均指导篇数为2.5-3篇。学院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往往首先考虑选择自己的专项课教师作为导师,经学院调整后,部分学生才会二次选择其它理论课教师或者公体课教师作为导师。从研究结果看,专项课指导教师数量每年均保持基本水平,并成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主要师资力量。从近三年的指导教师情况发现,由于专项术科教师均是从事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还要兼校运动队教练的重担,绝大多专项术科教师必须承担学校大量的教学工作,其指导毕业论文的精力被分散,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而理论课学科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性作用。

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指导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态度和科研水平也会直接正面影响着学生。本科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他们刚开始往往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根据对论文的指导次数和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毕业论文一般指导次数在3-4次(50%),刚好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5-6次(占23.5%),7次以上相对比较少,只占10.5%。每次师生讨论时间以20-40分钟选项居多,共97人(占48.5%),多于一个小时的只仅占5%。通常情况下论文指导时间低于半个钟就显得有点仓促,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体科院有个别教师在开题报告上提出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能给予比较合理的改进意见。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开题报告上写“同意开题”几个字,显得有点简略。教师在指导论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对论文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后面的论文撰写时觉得难度大,无从入手。从近3级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指导论文的态度有待提高。

3.1.4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情况

对近3级的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论文框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手段一概不清晰,更不用说字体、段落、脚注、尾注、数据图表等一系列的规范表述性问题。通常很多学生都是在完成整个毕业论文之后才知道基本格式问题。从而导致连文献资料的引用断章取义或者无从下手。毕业论文的前期选题,文献收集、开题报告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有必要尽早让毕业生熟悉论文撰写的规范性。

3.1.5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情况

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掌握方法的情况不同,导致数据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研究方法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表明,41.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仅有40%的学生认为数据真实。

3.1.6答辩成绩情况

本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学生387篇论文进行毕业论文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3个年级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部通过论文质量审核,获得及格以上的等级成绩。从成绩统计看。2011级的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强。对三个年级指导教师与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得出2010级p

3.2毕业论文改革建议

3.2.1调整毕业论文时间,提前启动指导工作

建议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段,避免与考研就业冲突。将毕业论文阶段性开始时间提前:1:大三第1学期,先让学生选导师选方向,完成开题报告;让学生一边多次接触导师一边初步接触相应方向的文献,只有多看文献资料,才能拓展研究思路,不至到写完开题报告还不知怎么下笔撰写论文;2:大三第2学期分三段时间检查、上交论文的完成进度,每一段时间必须指导教师签名,并在期末提交论文二稿;3:大四第1学期完成修改论文以及ppt制作;4:大四第2学期可以相对轻松与指导教师进行预答辩以及正式毕业答辩。

3.2.2优化组合师生力量,培育优秀毕业论文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学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前提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应鼓励学生多选择学科教师进行指导,限制每位术科教师指导论文的篇数尽可能不超过3到4篇;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指导人数应该与其职称成正比,对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应合理增加其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优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组合,尽可能保证优秀学生能配备更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合理组合”有利于增加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和比重,也可提升整体毕业论文质量。

3.2.3提升教师指导内涵,建立指导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指导奖惩制度是提高教师指导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由于大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很多教师只重视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及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有限,学生也无从下手,恶性循环,直接е侣畚闹柿课侍猓黄浯危一些术科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使其缺乏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意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应建立专业导师目标责任评价和监督制度,以客观的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导师指导的小时数和次数,加强导师责任,并把学生论文质量考核直接与导师责任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应在全院进行表彰,以表对其工作的肯定。

3.2.4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培养学生基础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由于许多学生有倾向于术科学习的思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入,没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战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缺乏创新精神。针对这种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改革创新,即无论是学科还是术科课,每完成一门专业课,教师应布置小论文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基础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禁止学生盲目照搬或者断章取义,甚至抄袭剽窃的现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步登天的,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上来了,科研能力就能慢慢衔接上来。

4结论

4.1华师大体科院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格局趋于稳定,选题多以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为主,基本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2教师通常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次数在3-4次之间,每次40分钟内比例较多,多于一个小时的比例只仅占5%。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的学时数。此外,应合理分配专项技术和理论课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院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作用。

4.3华师大体科院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结构都能达到完整、合理,但在格式上有必要规范,论文的真实性与抄袭情况有待加强。

4.4应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减少其与本科生就业迎考时间的冲突,保证学生撰写论文的精力与时间。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普遍高于与答辩小组评定的成绩,应制定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J].钦州学院学报,2010(2):79-83.

[2]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

[3]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4]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

[5]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01).

[6]周晓微,蒋华江.地方高校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3):77-82.

[7]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105-108.

[8]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

[9]杨明.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0]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

[11]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12]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69-71.

[13]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教师年度论文篇5

1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2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教师年度论文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作者简介:胡伟辉(1977-),女,湖南桃江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58-02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发出《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际运用转换的重要阶段,[1]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指导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年,明显感觉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下滑趋势。本文仅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实际上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要求学生在该学期完成学年论文,并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选题就是下学期准备撰写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学年论文实际上就是为毕业论准备。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第七学期,而这期间也正是学生忙于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以及准备各种考试上,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是应付交差。虽然学院有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还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签署承诺书,承诺文章的原创性,但每年由于毕业论文的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太大影响,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论文初稿;有的学生把学年论文简单修改就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极个别学生根本不按教师的指导意见修改,每次都提交同样的论文。

2.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的专业实习经验或科研实践经历会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积累题材,有利于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大多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参与过课题研究,没得到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没有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由于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有限,大学四年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实习或实践。一个专业的选题,如果缺乏对相关领域的调研或实践,仅凭期刊杂志或是网络资源等二手资料,往往是人云亦云,很难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也很难有所创新。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导师的细心指导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职教师有10人,而近年来随着专业扩招,每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60人。学校规定一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多可指导10名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按上限指导10名学生。按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的次数不少于6次,有的学生论文改了7~8稿还是达不到要求,最后勉强糊弄通过。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加之有的学生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对教师的评阅修改意见没有认真采纳,致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情绪有所松懈。有的教师只把握论文大的框架结构,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在审阅时大致浏览,没有仔细推敲。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面对面或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少,缺乏有力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4.多数选题缺乏新意

好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2]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提供的选题通常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学生如果认为完成困难或是不感兴趣,会自己寻找相关选题。学生自选的题目通常是已经被广泛研究的,如关于绿色壁垒、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等方面的选题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选择。这类选题资料查找非常容易,完成难度较低,研究成果往往很难有突破与创新。在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选题非常类似,且很多选题与往届毕业论文的选题重复。

5.对毕业论文的管理监控力度不够

为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和学院都出台了不少文件与具体措施。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学院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案对论文完成的每个环节包括选题、开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最后的定稿、排版打印都规定了具体时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层层把关,对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还缺乏有效的考核监控机制,有的环节流于形式。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阅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整体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大学教育将学生分散的理论学习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最后一站。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学生文献检索、独立工作、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经过毕业论文的历练,促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国际经贸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学校及学院应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设立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术论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每个班都有一名专业教师充当班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班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科研课题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科研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教师指导论文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政策可以用来鼓励、调动、激发人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对于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指导论文不合格的教师,应对其论文指导工作量进行一定的减扣,并适当减少下一年度的论文指导数量。让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把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不熟悉,只能从论文结构等形式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无法很好地把握论文实质内容的情况。加强师生互动,保证指导教师与每个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次数不少于3次。

4.严把选题质量关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学院在征集毕业论文选题时,要求每位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注意不与以往年度重复。国际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指导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确保选题的理论与实际价值。导师确定了选题后下发给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在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学生自选的题目,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大而空的选题。学院在汇总学生选题后,可以成立论文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审查,对有争议的选题或重复的选题,与论文指导教师沟通后再重新确定。

5.加强对论文写作环节层层监管的力度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只有层层监督,有效落实每个具体环节,有效控制可能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学校及学院可成立论文督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严格按毕业论文指导书的要求,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对于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要特别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54-60.

教师年度论文篇7

大家好!

在2008年7月9日召开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我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我被推选为学会会长。如今,五年过去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即将完成它光荣的历史使命而被载入史册,新的湖南省教师教育学会即将诞生,这是一个意义非凡值得纪念的好日子,也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充满向往的好日子,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刻。现在,我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谨代表过去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对学会近几年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常务理事作简要汇报。

一、确定了学会发展方针和工作思路

为更好地发挥学会职能,开展学会工作,一开始,我们便商讨和确定了学会工作的发展方针和工作思路。即①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及制度建设,形成一种有利于学会稳定发展的新机制;②进一步拓宽思路,加强队伍建设,外引内聘,邀请有关专家、领导作为学会顾问和专业委员会负责人;③以继教科研为重点,构建我会和谐活跃的学术研究平台,推出一批能在湖南省及至全国产生影响的继续教育科研成果;④围绕学术研究,借助远程教育网络,创新学会工作,开展好对内对外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等。五年来,我会紧紧围绕这一工作思路,践行和达到了我们的工作目标。

二、规范了学会机构和制度

五年来,围绕学会建构,我会主要做了五件事。一是为原有的教师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更具科学性、权威性的建构。我们聘请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特级教师,长沙市教育学院院长肖万祥同志担任教师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聘请全国知名校长、特级教师,长沙市明德中学范秋明校长担任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二是根据湖南省教师培训现状,新成立了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先生担任会长。正因为有了这些新的建构,有了专家、领导的加盟,我会声誉鹊起,工作开展更具声色和效益。三是不断完善我会管理制度,几年来,研究会先后制定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工作条例》《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财务工作制度》《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对所属专业委员会管理的意见》等制度,它既确保了我会有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良好机制;又从文件发放、财务管理等方面入手,规范了学会内外工作,使学会工作严格按照省民政厅、省社科联及挂靠单位要求,加强了自身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并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四是努力形成每年到各地轮流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的制度。为各地提供一次展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成果的机会。五是依托湖南省远程培训网络,扩大学会影响。现在,在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平台上,我会设置了学会概况、学术交流、学会信息栏目,并有专人负责信息动态的更新维护,使学会活动的动态信息传递进入快车道。我们的学术活动除了定期召开的学术活动及会议外,还有学会网站这样的“永不闭幕的学术交流”。

三、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活动

各位常务理事,本届理事会所走过的五年,是我国教育史上值得记载的五年。我们目睹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专业标准》等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明确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任务;领略了党的十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的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省教育厅领导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我会下属的四个专业委员会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职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与特点,认真研究,积极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性学术研究活动。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如何抓住机遇,谋生存,求发展,近年来,我会教师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分别是2010年衡东年会,2011年长沙年会,2013年新化年会。在理事长肖万祥先生领导下,会议一次比一次开得好,一次比一次开得有效。省市县领导,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省内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代表,成为每一次会议的参与者和话语者。每一次会议都有省教育厅领导到会作指示,或有全国知名教师教育专家、或有教育部师范司领导报告。与会代表分别就教师培训机构职能转型、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培训模式等做主题发言。可以说,培训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是高规格、高质量的,紧密结合新形势的教师培训工作研讨会;是从政策、理论与实践等不同层面,对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使命、途径与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会,是面向全省的、针对教师培训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会。

(二)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自范秋明校长任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以后,他就成为了创建湖南特色办学模式,推出湖南名优校长先进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的“追梦人”。至今为止,每年推出一届“校长论坛”活动,每一届都有不同主题、不同形式,在省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届论坛的主题是:“校本培训与学校发展”;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第三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小学特色办学”;第四届论坛的主题是:“校长的办学理想”;第五届论坛的主题是:“校长的课堂领导力”。每次的校长论坛都得到省教育厅葛建中副厅长的全力支持与亲临指导,得到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全力支持与省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每次的校长论坛规模大、规格高、主题鲜明、学术品位高。采用了校长与厅长、校长与专家、校长与校长对话辩论形式。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且分中、小学设立分会会场,各位校长均有精彩的经验介绍,各位专家均有主旨鲜明的主题报告,校长与领导、校长与专家、校长与校长之间激烈的思想火花碰撞,使得每一届论坛都成为了研讨与探究湖南省中小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思考与实践相联,成果与经验共享,追求与探索并存的大讲堂。这种多元、互动、思想先进、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形式新颖的校长论坛,为湖南省更好地开展校长培训,探究名优校长的专业成长道路,创新中小学办学模式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范式。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委员会的工作

五年来,利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委员会的平台,我会坚持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围绕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科学研究,坚持开展推介湖南省在新课程实施、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成果,举办了多次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学术活动。

例如在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举行了湖南省“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初中数学教学观摩暨专家导评活动”,在长沙市育英小学举行“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了“促进体育教师更新观念,扩大视野,提升体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为主题的美国学校体育讲学团来湘讲学活动,在长沙市新东方酒店举办了全国艺术课程(音乐、美术)教学与教师成长研讨会,在株洲市景弘中学举办了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名师论坛暨课改名校――景弘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场观摩活动”。

这些活动紧扣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既有美国著名大学终身教授讲学,又有中央教科所的专家、浙江师大的教授、《中国教师报》副主编的讲座,还有全省各市州、各学校主管教学教研的相关领导人,以及各学校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的积极参与,开展的活动直击新课程课堂教学,新颖而富有创意,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深受一线老师欢迎。

(四)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2011年12月9日至11日,在百年名校长沙市一中,我会成功举办了“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暨首届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首届理事会吸纳了包括省会几大名校及其所属学校在内的100多所优质中小学校为理事单位,吸收了100多名校长和1000多名教师为首届理事及个人会员。来自全省各市州的500多名教师代表以及省教育厅葛建中副厅长、廖湘生副巡视员、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长沙市一中以及省继教中心全体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首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以“爱心・责任・智慧”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全国著名教育学专家、省内外知名班主任发表了主旨演讲,带给与会老师诸多的启示和心灵的震撼。

2012年11月,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以“生命・使命”为主题。在长沙市铁路一中举办2012年年会暨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高峰论坛。省教育厅葛建中副厅长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教育厅领导廖湘生同志、贺安溪同志、以及学会部分领导出席开幕式。论坛有全国著名教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以及我省德育专家、长郡中学、长铁一中、邵东县二中、长沙市博才咸嘉学校、长沙市实验小学的名优班主任(名校长)演讲。近700名中小学教师参会学习,反响非常好。《湖南日报》《红网》《中国教育网》等十余家媒体对本届论坛予以了报道。

(五)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一年一度的论文评审工作

论文评审是我会的传统项目。我会极为重视,评审工作一年比一年做得好。五年来,我会保证了学术论文的质量,保证了论文评审的公正性,评审工作规范、细致、严谨。一是论文评审只在总会进行。所有的分会不进行收费论文评审。二是每年评审出的优秀论文,都推荐到相关杂志和网络学习空间予以发表,特别注重了成果的宣传、推广与应用。三是各市州常务理事主动参与这一工作,积极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围绕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系教学实际撰写论文参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质量也不断提高。经学会评出的论文,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的论文,成了他们评职称时的过硬材料。还有不少文章被部级刊物转载。

教师年度论文篇8

关键词:毕业设计;本科;计算机专业

1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的技能,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对学生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风浮躁,学生就业困难、教学资源紧缺、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了论文粗制滥造、抄袭、买卖等学术腐败现象,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滑,以致有专家提出取消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观点。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并非毕业设计(论文)惹的祸,而恰恰是对它的异化。如果因某些现实困难或个别不良现象的存在,就简单地对毕业设计(论文)“一除了之”,无异于削足适履,会更加降低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中明确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不能取消毕业设计(论文),还应进一步加强,将其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在评估中加大对高校毕业论文环节的考察力度。

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成因分析

(1)思想不重视。

学生不重视。客观上讲,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学生忙于考研或参加各种各样招聘会,而毕业设计的时间与考研初试、复试及许多招聘时间重合,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甚至选择了放弃[1]。

教师不重视。在高校中,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大都以科研为衡量标杆,因此教师大都忙于科研工作,如果再承担指导毕业设计这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精力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于是从主观上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放任自流,得过且过”的态度。

另外,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又非常看重高校就业率指标,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左右为难”,于是也不自觉地降低了对“求职黄金期”学生的要求。

(2)选题不恰当。

教师提供的题目脱离生产生活实践,或没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教师、学生、题目三者“强扭”而非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瓜”自然不会甜[1]。

(3)师资不足、管理不善。

伴随着高校扩招,教师队伍也吸纳了许多青年教师。虽然他们雄心勃勃,但毕竟经验不足,科研、实验等各方面的能力较弱,承担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这种

基金项目:2008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8GG072)。

作者简介:王玉锋(1974-),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教育。

大型的、有一定工作强度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建立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制度的执行得不到切实保证,使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处于“混乱”甚至“失控”状态。

3我们的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大致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我们根据流程做到以下7个“保障”:

(1)组织上有保障。

学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研室主任、业务骨干教师和教管人员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依据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符合我学院实际情况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大纲和实施细则,对整个毕业设计流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使毕业设计“有章可循”,管理起来有“抓手”。要求各教研室成立以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在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

(2)思想上有保障。

向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决非是学生离校前一次可有可无的“大谢幕”,而是学生对自己四年来所学知识的“集成和仿真”,是走向社会具体岗位前的一次“大热身”。这样的综合锻炼使学生日后面对社会竞争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向教师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是对本科教学全程教学质量的综合性检验,也是衡量本科教学总体效果的重要标准。对教师来说,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光荣而艰巨”,所有指导教师务必按照学院的文件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3)时间上有保障。

针对往年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晚,时间仓促的窘况,我们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学生实际的设计时间由一学期拓延到一学年。同时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员工作,对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工作量和时间段要求,避免学生因时间相对宽裕而产生懈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毕业设计和考研、就业的关系,使各项“任务”在时间上能“各得其所”。

(4)师资上有保障。

我们对指导教师的资格和指导学生的数量进行严格审查。指导教师全部由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高级职称教师全员无条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同时聘请外校高水平高职称教师担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根据我院实际的师生比,规定高级职称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于8人,中级职称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于6人。对于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的低职称教师,则由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负责安排其作为学生的副导师,协助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这也是我院青年教师培养的一项内容。考虑到我学院实验设备有限,我们也鼓励学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这样即缓解了学校的压力,又为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到单位的角色转换,可实现“产、学双赢”。

(5)选题上有保障。

优化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选好题目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提出要“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我们确定选题的标准。

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组织教师在第6学期末,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征求毕业设计题目,要求题目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应用为主,能够反映专业培养目标并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创新性,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难度适中并确保一定的工作强度。征集的题目由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进行甄选论证,剔除一些难易不适或较为空洞、陈旧的题目,剩下的绝大部分题目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社会实际,可操作性强。当然,对某一方向有强烈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拟题目,这样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

最后确定的题目在第7学期初向学生公布,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保证学生一人一题。选题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提出一个模糊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该要求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细致的需求分析,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为开题、设计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6)管理上有保障。

按照学院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进度,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困难;毕业设计指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每两周一次检查毕业设计工作,了解学生的设计和老师的指导情况,及时将检查情况整合并向全院通报。这样层层负责,既有目标管理,也有过程管理,使毕业设计工作整体有条不紊地进行[2]。

具体的指导工作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统一的毕业设计大纲要求下,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弹性目标管理,形式上不拘一格,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和个性,但对学生的要求绝不能降低,真题必须真做。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和指导老师或同学们交流,但强调要独立完成,讲究“诚信”,坚决杜绝抄袭或实验数据造假。答辩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审核,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结题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论文的立论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正确及撰写格式是否规范、源程序清单、实验数据和测试分析报告等。对验收不合格的学生,要提出“预警”,并督促其整改。

(7)答辩和成绩评定有保障。

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毕业答辩能否科学、公正、严格,对毕业设计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我们实行小组、学院、学校三级答辩,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承担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的职能。学生的答辩分组由答辩委员会完成,委员会根据专业方向,从各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中挑选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5~7人组成,其中高职称教师不少于2人,讲师不少于4人,指导教师不得参与自己学生所在的答辩小组。

答辩前,答辩小组的老师通读其所在小组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了解其设计思路,避免答辩时临场发挥,提问随意的情况。小组答辩时,每个学生分配25分钟,其中15分钟讲解、演示自己的设计,另外10分钟回答评委老师提出的5个问题。答辩成绩现场给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即时点评,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对答辩成绩优秀的学生,各小组推荐参加学院组织的二级答辩。二级答辩的评委由学院答辩委员会组

成,每个学生仍会有25分钟的展示时间。通过二级答辩,表现优秀的学生则被推荐(或有学生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面向全校的公开答辩。

毕业设计的成绩由答辩委员会评定,包括设计(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分别占60%和40%。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各占1/2,其中评阅教师采用“盲评审”,即在评审时隐去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姓名,“只看文,不看人”;答辩成绩有讲解演示得分、毕业设计工作量得分和回答问题得分,各占1/3。成绩具体标准为:优秀≥90、良好≥75、及格≥60、不及格60,其中优秀学生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且参加学校答辩的学生撰写的论文可被评为学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并有资格被学校推荐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对于毕业设计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安排延期答辩或随下一批同专业、同层次学生重新参加毕业设计。

4结束语

不断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尤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近三年连续入选学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笔者本人也于2007、2009年两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毋庸讳言,我们在毕业设计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课题知识面狭窄,这反映了我们日常教学的不足;指导教师自身能力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如何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毕业设计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监督评价机制,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伊长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及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2005,2(1):104-105.

[2]吴宝贵.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不容忽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129-131.

explorationonComputerScienceBachelor’sGraduateDesign

wanGYu-feng,LiUBao-zhi,LiXue-mei,LiUer-lin,wanGmeng,LiQun

(informationengineeringCollege,JiningmedicalCollege,RiZhao276826,China)

教师年度论文篇9

(1.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重庆401519;2.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各种类型结构比例的失调,应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各种类型结构,措施包括补充专业课教师、实施双师型导向、鼓励教师专业提升、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在解决量的层面的类型比例后,还需要解决质的层面的水平问题,以此促进教风的好转、办学品质的提升。由此获得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是实事求是、凸显区域特色,抓住机遇、讲究推进策略,营造氛围、提升职业境界,抓住重点、完善管理制度。

关键词:中职师资;类型比例;失调;教师文化;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58-03

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于1984年建校,原名重庆市合川行知职业中学,是一所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特别是生活教育理论实验的中职学校。我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将师资建设作为我校“国家中职示范学校项目”改革发展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中职师资队伍的类型分析

中职师资因为其建校时期的师资来源及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使得师资建设中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问题。从师资队伍类型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

课程类型的角度: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我校作为新建职校,教师主要是来自普高、初中等学校,他们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教师,不愿意转教专业课程。因此,学校从一开始就面临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的困境。

智能类型的角度: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不足当时,我校教师中大多数教师只能教文化课或专业课,缺乏教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单纯由文化课转岗而来的教师,因缺乏专业训练而难以将专业知识讲透;从企业转岗、社会招聘而来的教师,因缺乏良好文化基础而难以将专业知识讲清。这种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缺少的状况严重地影响着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来源类型的角度:半途转岗任教多、专门培养任教少在我国开办专门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职教师资以前,中职学校不得不动员基础课教师转教专业课,80%以上专业课教师都是转岗而来。由于缺少专门的职前训练,这些转岗教师只得边学边教,教学效果不好,于是一些教师又放弃专业课教学而转教以前的基础课,使得专业课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

职称类型的角度:低级职称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少对于职称高的优秀教师,中职学校难以引进,来校任教的教师职称普遍偏低。在急需师资情况下,学校大量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如此一来,整个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呈现偏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年龄类型的角度: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作为新建学校,前来应聘的大多是年轻人,加之,招聘部分新毕业大学生,使得学校呈现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的现象。虽然青年教师有热情、有精力,但缺少老教师的传帮带。

教学类型的角度:经验型教学较多、思想型教学较少建校之初,我校许多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还有一些教师是由企业转岗而来。他们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更缺少教学技能培训。他们模仿、移植自己教师教学的样子,简单重复教学多,反思改进教学少。

基于类型分析的建设策略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问题的实质既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也不仅仅是质量问题,而是师资队伍类型结构的失调,即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是师资队伍在课程结构类型上的失调;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不足,是师资队伍在智能结构类型上的失调;半途转岗任教多、专门培养任教少,是师资队伍在专业培养类型上的失调;低级职称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少,是师资队伍在职称类型结构上的失调;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是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类型上的失调;经验型教学较多、思想型教学较少,是师资队伍在教学品质类型上的失调。基于上述判断,解决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处方是改善师资队伍的类型结构。为此,我校采取了系列措施。

补充专业课教师,稳定文化课教师,促进二者比例合理化近年来,我校坚持只进专业课教师的原则,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高校招聘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汽车制造与检修、会计、学前教育等专业毕业生,专业课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学校通过政策引导,让部分文化课教师专学急需教师的专业,转教专业课。经过持续建设,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就趋于合理了。

实施“双师型”导向,减少单一型教师,搭建二者的合理比例我校与近百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成批派送教师到企业代岗、顶岗实践;学校选送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到各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鼓励教师报考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多管齐下,我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迅速从当初的不足20%提升到85%,形成了与课程结构比例相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鼓励多方进修,帮助教师提高职称,促进职称结构合理近年来,我校派送了一批教师到各地高校进修,要求教师在进修期间参加技能展示、发表教研成果,为晋升职称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从西南大学等高校聘请专家为教师专业发展实施个别化引导,青年教师的水平迅速提高,教研成果纷纷发表,教学风格逐步形成。一批教师的职称逐次得到晋升,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逐步得到改善,走向高端化。

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塑造教育灵魂,打造思想型教师我校来自普通中学的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一般,来自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工程人员没有接受过教育科学训练。缺少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的师资队伍,缺乏职业发展愿景、专业发展动力,应付性、机械性的教学是自然的。为此,学校邀请高校专家来校做系统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到高校学习,同时还组织教师开展说课和赛课活动。通过多途径的持续推进,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教师还进行反思、总结,发表教研成果,一支思想型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基于类型优化后的水平提升

上述措施虽然解决了量的层面的类型比例问题,但仅仅是“治标”,接下来的任务自然该转向质的层面的质量水平问题,进行“治本”。

各中职学校的区域社会环境资源不同,学校如何利用环境资源以打造有特色质量的师资队伍,也是需要自己探索的。在反复研究基础上,发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解决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治本”之方。为此,学校组织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习活动,让教师体会陶先生“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主张的现实意义。学校围绕学陶、师陶、研陶,要求教师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定位教学理念、形成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有教育理论支撑的思想型教师,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理论认识。

机械训练少了,人文意味浓了,课堂富于生气我校教师在学习生活教育理论中,领会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精神,按照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要求,将职业技能训练与人文思想熏陶结合起来,课堂散发出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学校教学生机勃勃,促进了校风的好转。

教学中简单重复少了,反思教学多了,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通过学习,教师体会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中学”的真谛,开始注重课后反思,自动总结教学成效,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中获得了职业成就感,进而推动着教学改革的持续。

教学中单一传授少了,引导探究多了,学习主体性得到激发在陶行知先生“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等思想的启发下,教师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创造新生活的人,并尝试探究教学,注意激发、引导,将“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学风的好转。

经验型教师少了,专家型教师多了,学校教学品质得到提升在“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的法子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启发下,教师自动加入到“生活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中,积极参与到“工学交替、理训一体”的培养模式改革中,自觉地实践着“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师将教研心得写成100多篇出来,学校教师队伍出现了由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的良好趋势,学校的办学品质由此得到了提升。

经验:彰显特色、讲究策略、提升境界、完善制度

目前,我校中青年教师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有20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教师中有高级讲师57人,特级教师1人,研究员1人;有区科技拔尖人才1人,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有部级培训骨干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15名,区级骨干教师22名,“双师型”教师141名,打造出一支数量规模合理、质量水平较高、各种类型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还涌现出一批典型人物。

总结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实事求是,凸显区域特色首先要正视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其次要清晰认识、高度重视中职师资队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这些认识,再探讨师资队伍的准确定位和特色打造。其中,特色打造要注意分析所处区域环境,如我校建校在陶行知创办重庆合川古圣寺育才学校的故乡,有“行知文化”的历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运用好这个资源,抓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陶味文化”来支撑师资队伍思想建设。

抓住机遇,讲究推进策略面对上述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我校领导分析其产生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积极利用“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等政策与发展机遇。同时,分析推进策略,制定支撑政策,分门别类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突出专业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全员培训教师等类型的教师培育,促进各类教师的类型比例逐步走向合理。

营造氛围,提升职业境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校以“行知校园文化”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支撑,注重思想层面的职业境界引导、提升,努力建设“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风文化,并辅以“以德立人、能行天下,培养做大事的人”的办学理念,“行知合一、德能兼备”的校训,“教学做合一”的校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的学风,教师沉浸在浓厚的“陶味”校园文化之中,使敬业与奉献精神成为教师的身份名片。

突出重点,完善管理制度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为此,学校采取了观念先行、制度跟进的策略。一方面,组织教师从学生就业短板、中职教育国际经验出发,诊断教师队伍素质的缺项,形成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共识;另一方面,学校制定系列配套奖惩制度,如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带任务、带技术到生产一线去参加30天以上的顶岗锻炼、考察研修、教学研讨,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变,提高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叶上雄.生活教育十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2]合川生活教育整体改革领导小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合川教育整体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的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唐智松.陶行知居渝期间教育思想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⑷.

[5]周毅,等.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教师年度论文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古籍修复;理论教学;教材;教师

我国文物古籍浩如烟海,由于种种原因,年久毁损者甚多,亟需修复整理,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鉴于此,我省部分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有些已开办了十余年。十余年中,培养方式从三年制中专到五年制高职,并得益于高层次的教学水平、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师生的不断努力,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雕版、篆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与古籍修复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该专业学制五年,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课外,专业课又分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基础课。在一年级,分别开设色彩、素描、中国画线描、工笔重彩、剪纸等专业技能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色彩及构图意识,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理论基础课,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全局性的了解;二、三年级,开设雕版印刷、书画装裱等技能基础课,开设《书史造纸史》、《图书档案与保护》、《中文工具书》、《古代汉语》等理论课,四年级开设篆刻、图书修复等技能课,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理论课。以上可以看出,理论课和技能基础课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古修专业学生在校的四年。

从总体上看,古籍修复专业课程设置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专业必修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种类相当;

二、专业必修课中,实践课学时高于理论课。

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必须达到一定的知识要求,方可以合格毕业,即:

一、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美学知识;

二、熟练的图书古籍文献修复和文书归档、保护及书画装裱、字画仿真复制知识;

三、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深厚的古汉语知识;

四、一定的版本鉴定知识、文物鉴定知识;

五、较高的人文知识、美学知识和审美意识;

六、一定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

依据以上培养目标和知识层次的要求,就决定了理论课教学在该专业的整体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可偏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主要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弊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上课纪律堪忧;教师严重不足,“游击队”成主力;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甚为严重。考试评价制度单一,划划范围,搞定考试。

一、目前古籍修复专业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学生重视程度低

高职层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意者。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读高中,转而来读高职,毕业后拿到大专文凭,凭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这样的自我定位就使得学生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漩涡,自然而然对理论课产生了不屑与厌恶。以我校为例,一年级新生尚能对部分理论课产生浓厚兴趣,聚精会神去学,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兴趣越来越低,上课的纪律也越来越差。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对新课的兴趣也呈逐渐降低态势。

学生的不重视有着多方面原因,特别是与教材质量、教师水平等都有关系。由于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理论知识匮乏,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2.教师数量不足,“游击队”成主力

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招聘的限制,专业教师特别是理论课教师匮乏,有时一个理论课教师需要身兼数门课程,备课压力甚大,备课效果不佳。专业技能课则延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来教学,这些专家科研能力或技术较先进,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不会教学,学生长期处于“散养”状态,学习效果亦堪忧。

当前的教师入职考试就是造成教师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虽不可说是“祸首”,但其对职校的负面作用也难逃其咎。以近两年南京六城区教师招考来看,设置的门槛可谓荆棘满地,令人无所适从。首先需满足应届毕业生和教师资格证的先决条件,除具有南京户口之本地生源可享有第二次考试机会以外,其余均只有在应届方可报考,考试机会不均等;其次,如今招考的教师大都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以至于很多来职校应聘的老师因学历达不到,或是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而在首轮竞争中即被淘汰;此外,六城区考试题目越来越难,考查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教师招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地杜绝了招考中的弄虚作假,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师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很多职校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专业教师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在编教师的压力骤然升高,据不完全统计,职校的每位专业教师至少带过3-5门不同的科目,沉重的备课压力使得教师不遑他顾,自然就使得课程深入度不够,教学无奈之下只能泛泛而谈。同时这也是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

3.教材繁难偏旧,“揠苗助长”

由于古籍修复专业没有相对应的国家规划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故不得不使用大学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教材应一时之急。然而学生的水平只堪高中层次,怎么上课,上哪些课,传授哪些知识,全部都由教师自主决定,难免有些随意。例如该专业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化史这门课,选用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该书内容丰赡,不愧出自名家之手,然而其中内容不可谓不难,不可谓不繁,要给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新生讲授二十八星宿、五音六律、十二律、丧服、宗族等繁难知识,只能是削足适履,泛泛而谈,若想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挖掘,时间上不允许,因此,该课应该放到四年级开设较为适宜。此外,二三年级开设的《书史造纸史》、《中文工具书》、《图书档案与保护》,四年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同质化较多,很多知识反复出现,如版本学、目录学等知识,《中文工具书》与《书史造纸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有重叠。学生学完之后,拿起下一本书还是这些知识,效率大打折扣。

以上出现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现在理论课上所有的教材进行一个大梳理,针对古籍修复高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剔除过时或不适用的知识,将教学资源整合编成一本或数本主干教材,自主编排,自主教学,这样既可以摆脱市售教材的不适用,又可以有针对性的将实践也纳入进去,使得实践中有理论指导,理论中蕴实践验证,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做法。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故而《学记》有云:“……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这样下去,学生不用等到毕业,一门课考试结束之后,就会将所学的知识丢得一干二净,给教育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即古人所言“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4.考试评价制度单一

考试是检查学生在校期间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必须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对于理论课来说,现阶段只有通过闭卷考试才能检测,因此,考试评价制度的好坏,也在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优劣。

由于教材的庞大知识量,教师命题必须有所选择,范围不可过大,内容不可过多,并一定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现在的情况是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各自为政,互不相通有无。理论课教师临考试前大笔一挥,圈定若干范围,教学生死记硬背,“精耕细作”,考试自然能考得高分,但这样的分数不具参考意义.只要在考试题中加入一到两道灵活的题目,学生就无所适从了,会埋怨老师为什么不提前说。教师如此,也是颇有难处,有些课程一周就开一次,每次2节,课本又那样繁难,如何能将知识讲得透彻细致?但是不透彻细致,泛泛而谈,直接的恶果就是学生对于知识与考试的极度轻蔑。

解决方法

有鉴于以上数点,我们认为,对于古籍修复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亟需开一个药方,为了这个专业的永续发展,须居安思危,不可怠慢。

首先从教材入手,量体裁衣,循序渐进,编写出一套符合古籍修复专业的特色教材,并迅速将其投入教学实践中予以检验,有问题则迅速予以记录,及时修订。待日后古籍修复专业被更多的学校认可并开设,此则有首创之功。

其次,在现有教师选拔制度还将继续持续的态势下,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多举办教学沙龙,多举办专业教师研修班,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坐到一起交流,并对每个新进的教师进行制度化考核,可以让专业技能课老师上一节理论课,理论课老师来教一节技能课,形成知识的长效交流沟通机制,促进新鲜血液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