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辕南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8:56

北辕南辙篇1

1、没有知识和主见的人,只能南辕北辙,举棋不定。

2、教化却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南辕北辙。

3、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南辕北辙,相差甚远,有什么和议可言。

4、你和我的想法南辕北辙。

5、老师让求面积,你怎么求周长了呢?真是南辕北辙。

6、你明明说要好好学习,可天天在看电视,岂不南辕北辙吗?

7、图书馆在左边,你往右走,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8、我让你去日本出差,你竟然跑去北京,天啊,真是南辕北辙。看了此造句的网友还看了:天高地厚造句用手忙脚乱造句

9、她和你的性格对比起来真是南辕北辙。

10、两个人在创作方法上南辕北辙。

11、业务经理和市场营销经理必须进行充分合作借以消除结果上的南辕北辙。

12、两个人在创作方法上南辕北辙,差别很大,()不过二人都以专业作家的骄傲强调经过仔细推敲才取得想往的效果。

13、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南辕北辙”,比喻一个人的行为和他的目的正好相反。

14、处女双鱼:南辕北辙的一对。你常被鱼儿的多情所吸引,同样地,鱼儿需要你正确的引导。

北辕南辙篇2

1、没有知识和主见的人,只能南辕北辙,举棋不定。

2、教化却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南辕北辙。

3、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南辕北辙,相差甚远,有什么和议可言。

4、你和我的想法南辕北辙。

5、老师让求面积,你怎么求周长了呢?真是南辕北辙。

6、你明明说要好好学习,可天天在看电视,岂不南辕北辙吗?

7、图书馆在左边,你往右走,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8、我让你去日本出差,你竟然跑去北京,天啊,真是南辕北辙。看了此造句的网友还看了:天高地厚造句用手忙脚乱造句

9、她和你的性格对比起来真是南辕北辙。

10、两个人在创作方法上南辕北辙。

11、业务经理和市场营销经理必须进行充分合作借以消除结果上的南辕北辙。

12、两个人在创作方法上南辕北辙,差别很大,()不过二人都以专业作家的骄傲强调经过仔细推敲才取得想往的效果。

13、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南辕北辙”,比喻一个人的行为和他的目的正好相反。

14、处女双鱼:南辕北辙的一对。你常被鱼儿的多情所吸引,同样地,鱼儿需要你正确的引导。

北辕南辙篇3

1、背道而驰:意为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或背离正确的目标,朝相反方向走。

2、相背而行: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3、救经引足:意思是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4、以火去蛾:娥喜投火,用火驱赶飞蛾,蛾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5、戴盆望天:意思是指头上顶着盆子看天。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不可能达到。

6、抱薪救火: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与“南辕北辙”结构相近的成语有:

北辕南辙篇4

朋友大刘要结集文章出书,可惜,大刘的文章都是一些幽默段子,出版社以此类文集无市场拒绝了大刘。大刘忿忿地说:“这些幽默段子都在报纸副刊上刊登过,报纸有过百万的销量、数百万的读者,这么多读者关注,你能说没有市场吗?”

没多久,一家文化公司的编辑联系了大刘,先对大刘的文笔恭维了一番。接着,编辑说可以低价帮大刘出自费书,首印一千册,卖完这一千册,不仅能收回自费出书的成本,还能小赚一笔。大刘顿时被热情冲昏头脑,立即有一种千里马遇到伯乐的。大把的钞票一掏,合同一签,很快文集便印刷出版了。

书店没有属于大刘的位置,他打起了满街报刊亭的主意,他说:“全市少说有几百个报刊亭,一个书亭卖几本,我的书就脱销了。”可是,跟大刘最熟的一个报刊亭老板说:“市民愿意买一元钱的报纸、二十元的时尚杂志,却不愿意买书。书搁在报刊亭卖,除非是明星名人的畅销书,不然还真卖不动。”

抱着新出版的书,大刘耷拉着脑袋离开,报刊亭老板大声说,“刘,你家在那边,你走错方向了。”那一刻,报刊亭老板无意中的一次提醒,却让大刘明白:其实,自己的热情是南辕北辙的,有时方向比热情更重要。此后,大刘放弃了继续出书的想法,用心地创作,写出了不少好作品。一些幽默段子还被相声小品演员看中,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好节目。

和大刘一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热情,都有梦想,都在不停地跋涉。可是,在拼命赶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要停下来思考人生,思考比热情更重要的方向。如果成功真的有捷径,正确地选择方向应该也算其一吧。

湖北省武汉市74880059号邮政信箱

浮想联翩重温经典

北辕南辙篇5

(续语文书)朋友劝不住那个人,只好对那个人说:“你会很后悔的。”

那个人继续走,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片大沙漠。那人还不放弃,对车夫说:“喂,你只管向前。”车夫不肯。那人又对车夫说:“再骑下去我付你双倍工资。”车夫见钱眼开,就同意了。

走了八天八夜,费尽千辛万苦,他们终于走出了茫茫大沙漠。可是,刚走出大沙漠,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那人依然不放弃,雇了一个船夫,租了一条大帆船,把马车放在船上的货仓里,乘着帆船走了、、、、、、

北辕南辙篇6

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伊莉莎白・泰勒传奇般的美貌,人们还会记得的是她那近乎传奇般的人生。人们会记得,当她的保险箱被强盗撬开,很多昂贵首饰珠宝被席卷一空的时候,记者问她:“你哭了吗?”她却简静地说:“我不会为不肯为我哭泣的东西哭泣。”这就是伊利莎白・泰勒。

犹太经典《塔木德》里有这样一个说法,人类有三个朋友――小孩、财富、善行。我们死后,这三个朋友都以我们对待他们恰好相反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最追逐的是财富,可我们的灵魂刚刚离开肉体,财富就随之离开:弦子也会在把我们送到基地后离去,继续他们的生活:只有我们的善行,我们为他人做的好事,会在我们死后仍然活着,使我们得以永生。

我们把大部分生命都用在追求财富上,相比之下,我们应该与家人共度的时间则少得多,我们花在那些善行上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而正是这些善行套使人们永远记住我们。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当代作家埃米尔・亨利・格弗瑞曾寓意深长地描述自己和他周围的人:“我是这个不可理解的种族中的一员,为了把钱弄到手,我去干那些想起来自己都憎恨的事情。我追逐着物质的享受,结交那些我不喜欢的人。为的就是得到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如果想得到幸福,第一步要确定在哪里可以找到幸福。有一个很有名的醉汉故事:醉汉在路灯下仔细寻找着。路过的警察问他找什么,他回答“我的钥匙。”警察问,“确定是在这里丢的吗?”醉汉说,“不是的,可我丢的那个地方太黑了啊。”

你会认为醉汉的行为很愚蠢吧?可那却是人类共同愚蠢行为的绝好说明。我们总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找东西,而且还会振振有词地说“这里的光线比那里好,”但我们从未自问一下,这种南辕北辙的行为能否找到我们要找的东西。

一位哲人说。“在一门心思要得到以前,我们首先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拥有它的人有多幸福。”我们想得到财富,为什么不想一想拥有财富的人就一定幸福吗?幸福、缺钱和痛苦之间真的有必然联系吗?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他的畅销书《被幸福绊倒》一书中写到,“心理学家用几十年时间研究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当使人摆脱赤贫时,财富能增加幸福感,而进入中产阶级后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就不大了。”现在是我们面对这个真理的时候了:更多的拥有并不意味着更多的幸福。

北辕南辙篇7

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强调扩大消费。实际中,投资过重,消费过轻;国民收入中的积累过高,消费过低。2008年,由于之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下滑。年底,国家即推出了大型基本设施建设规划。在经济十分紧缩、企业生存困难、老百姓就业形势非常不好的情况下,搞大型建设,这是雪上加霜,导致经济结构更加恶化。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往更有效益、更有利于民生、更有利于就业、更有利于收入分配的方向调整。大型建设项目是投资多,产出少,而且是长期工程,应该等到经济比较宽松,国家的钱多得用不完的时候再上。在资金那么紧张的时候,应该把钱用在特别需要的方面,朝着民生和中小企业方向去投,这样,经济的负担才能减轻。

在产业经济中,强调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际中,国家始终支持低效益的大型国有企业项目,使本来低效益的项目继续低效益;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国家感觉缺什么东西,就支持什么东西,感觉电力短缺了,就支持电力投资,感觉石油短缺了,就支持石油投资,从来不考虑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房地产的投机狂潮,使过多的资源和资金流向了房地产,使房价暴涨,造成了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建材行业的产能过剩。现在,钢铁产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中国经济过热时代的速度。这种调控偏离了重视就业、重视民生的说法,造成了国家在结构调整上越来越严重的偏离。

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中,强调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实际中,国家对于大型国企偏爱有加,非重点的国企或地方民企,国家就不支持。像宝钢这样代表国家产业方向的重点项目,国家就会大力度支持。宏观调控中“有保有压”这个词就是用在项目和企业的调整上的。国家的项目都按照设置的优先顺序来进行产业安排和投资安排,把央企和国企等垄断企业放在保的地位,把有竞争力、有市场活力、地方民营企业放在压的位置。但是,国家保的企业,恰好是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处于劣势的国企,国企因为效益低,竞争不过民企,所以国家要保。如果效益很好,国家根本用不着保。

但是,国家要保的产业常常是市场经济被淘汰的东西,而在市场经济中富有活力的产业,国家反而要压,这是与市场经济相背离的。如今,“有保有压”已经成了经济结构调整中一个不可逾越的红线。“有保有压”的原理就是不接受市场的不同意见,不通过竞争决定,也不通过效益评判决定,而是通过行政机关的标准来决定。

按照国家的大政方针,要通过消费带动投资或经济增长。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提高收入,提高收入的前提是提高就业,提高就业就要加强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中小企业比较大的支持,让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老百姓就业同步提高。老百姓收入的慢慢增长,才能带动消费回升,这才是调整结构的正确之路。

北辕南辙篇8

苏联人剑走偏锋,肯尼迪绝地反击,加勒比海危机揭幕

1961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制造了著名的“猪湾事件”。由美国军方提供支持的1400名全副武装的古巴流亡分子在古巴猪湾海岸登陆,企图突袭并古巴革命政权。但古巴迅速粉碎了此次行动并全歼了叛乱分子,从此美古关系恶化。弱小的古巴不得不寻求外界支援。看到美苏矛盾深刻,于是目光对准苏联,向苏联政府发出了求援信息。

此时苏联认为,通过对古巴的支援,可以扩大自己在拉美的影响,也想借此改变美苏的军事战略态势。于是,向古巴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并派出了顾问团。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十分清楚:古巴与苏联相距遥远,而距美国仅有百余公里,而且美国还拥有核优势,苏联没有能力在如此遥远的地方与美国抗衡。但苏联拥有中程弹道导弹,可以秘密部署在古巴以威慑美国。于是,1962年6月苏联和古巴签署了部署苏联导弹的秘密协议。该协议主要内容为:古巴接受苏联的24个中程和中远程弹道火箭,每个携带两枚导弹和一个核弹头;24个先进的萨姆ii型地空导弹发射器;42架米格战斗机和42架伊尔―28型轰炸机,以及其他一些海岸防卫武器。这些武器由苏联人掌控,另外派4.2万名军人驻扎古巴。

但很快,古巴出现苏联地空导弹的传言引起中情局的注意。9月4日,肯尼迪总统派专人就此质询苏联大使,苏联大使信誓旦旦:绝无此事!当天,将信将疑的肯尼迪郑重声明:美国绝不允许苏联把进攻性武器引进古巴。9月11日,苏联塔斯社受权发表声明,否认苏联企图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声称“向古巴运去的武器和装备完全是为了进行防御”,并不威胁美国。9月13日,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如果古巴有一天成为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苏联进攻性军事基地,那么,美国将采取不论何种非采取不可的措施,来保卫它的盟国和它自身的安全。”

紧接着,10月15日,美国U-2侦察机拍摄到了苏联中程弹道导弹的照片,并很快确认:苏联已经在古巴部属了16至32枚导弹核武器。10月22日,受到愚弄的肯尼迪宣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行为,已经构成了“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美国对此绝不会听之任之。他已下令封锁古巴,并对一切正在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装备实行海上“隔离”,苏联必须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进攻性武器。

第二天,肯尼迪又签署了《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宣称将“开始严密封锁运往古巴的一切进攻性的军事装备。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什么种类的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转回。这种封锁在必要时将扩及其他类型的货物和载运工具。”公告宣布:从24日14时起将拦截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并勒令这些船只听候美国的检查。与此同时,美国摆出核大战的架势,调动180艘舰船(包括8艘航母),68个空军中队,战略轰炸机带核弹升空,战略核潜艇出海,另有5个师集结在佛罗里达。全球美军处于核战备状态。

就在10月23日,苏联政府指令国防部:在接到特别命令之前,全国战略火箭部队、防空部队和潜水舰队中年纪大的军人停止退伍,停止全体军人的休假,提高各军的战斗准备和警惕性。同日,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苏联元帅格列奇科召集缔约国军队代表军官开会,下令提高联合武装部队所属舰队和军队的战斗准备。

美苏剑拔弩张,加勒比海危机也称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加勒比海危机,竟然让中苏破镜重圆!

几乎与此同时,在亚洲,1962年上半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多次拒绝中国政府关于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建议同时,派出大批军队向中印边界争议地区推进,到10月间已经摆出一付大打一场的架势。10月8日,中国政府通知苏联驻华大使:印度方面准备大打出手,“希望”苏联政府发挥它对印度的影响,要印度方面悬崖勒马。

面对已经失和多年的中国人的“希望”,担心和美国在古巴问题上发生对抗的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立即作出外交反应。

10月14日,赫鲁晓夫携全体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举行宴会,为即将奉调回国的中国驻苏大使刘晓送行。赫鲁晓夫表示:建议两国用友谊来驱散两国关系中的寒冰,希望中苏关系能恢复到1958年以前的水平。对于中印边界争端,苏联一直偏袒印度,这时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表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站在中国一边;如果不幸发生反对中国的战争,苏联将同中国站在一起。同时,赫鲁晓夫也讲到加勒比海危机,称苏联应古巴的要求,在古巴设置了导弹,以保卫古巴的安全,希望中国在维护古巴安全方面也采取措施。

苏联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最新表态,更加坚定了中国党和政府反击印度的决心。1962年10月20日晨,中国边防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开始进行自卫还击……而对于苏联希望中国在维护古巴安全方面采取措施的要求,中国投桃报李,作出了有力回应。

面对肯尼迪“下令美国海军拦截所有驶往古巴的船只进行检查,并不允许携带美国当局认为具有进攻性质的武器的船只通过”的险峻形势,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美国进行这种冒险,就是在朝着发动世界热核战争走去。”“如果侵略者发动战争,那末苏联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制止美帝国主义的新冒险》,配合苏联政府声明对美国发出警告:“毫无疑问,古巴人民这一次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如同过去一样,将得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坚决支持。中国六亿五千万人民一贯坚决站在古巴人民一边。”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10月25日,《真理报》发表社论《为了各民族的利益,为了共同的和平》,督促印度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并罕见地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当印度领土还受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的那个时代的遗害,英国殖民主义者当时曾经乱画和改画亚洲地图。曾经把声名狼籍的‘麦克马洪线’强加给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这条线从来未被中国承认过。”此时,美苏已经开始全面角力,苏联需要借重中国的影响。就在当天,中国政府也发表关于支持古巴、反对美国战争挑衅的声明,明确表示中苏将联手对敌:“苏联政府在10月23日发表声明,指出美国对古巴的这种侵略行动将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国政府完全支持苏联政府的这一正义立场。中国将同社会主义国家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一道,对美帝国主义这种战争挑衅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面对中苏两国的密切配合,西方媒体惊呼:“加勒比海危机,竟然让中苏破镜重圆!难道不是美国人自己,造成了这一他们最不愿意看见的梦魇吗?”

面对危机,中苏两国的外交方针显然南辕北辙

但是,徘徊在核战争边缘的苏联,很快就不敢也不愿将这场危险的继续下去了,开始积极谋求缓和。

10月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长信,同意在一定条件下把导弹撤出古巴。次日,在军方强硬派压力下,他又致信肯尼迪:作为撤除古巴导弹的交换,美国还必须撤除部署在邻国土耳其的丘比特导弹。

白宫迅速作出回应,10月27日下午肯尼迪亲自复信赫鲁晓夫,表示“欢迎你希望谋求迅速解决问题的那些话”,“照我的理解这些建议看来一般地是可以接受的”。信中还暗示:如果双方达成妥协,从土耳其撤走导弹不是问题。

然而这时,美国军方强硬派战争叫嚣炽烈,苏联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28日清晨,赫鲁晓夫急忙致信肯尼迪,因为怕耽误时间引起美国军方误判,全信未来得及译成密码,就直接在莫斯科电台广播了。在这封信中,赫鲁晓夫对肯尼迪公开表态:“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用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我提出建议如下: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贵国代表要发表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但由于在土耳其部署导弹是北约作出的,美国就托词敷衍说:不能不顾影响独断专行。同时通过秘密渠道保证:经过相关外交协商,将会于4到5个月内撤除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至此,持续13天的加勒比海危机以美苏相互妥协而降温。

赫鲁晓夫向美国妥协,事先有没有征询过中国的意见?根据目前资料,这一点还得不到确认。

事实上,就在莫斯科电台广播赫鲁晓夫信件的当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世界人民动员起来,支援古巴人民,粉碎美帝国主义的战争挑衅》和消息《首都各界人民今天举行集会支持古巴反对美帝战争挑衅》。社论折射了中国的鲜明态度:“不管在什么样的风浪中,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都永远同古巴人民站在一起,坚决支持古巴革命,团结一致,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和侵略政策斗争到底。”消息则指出:“首都各界人民将在28日下午举行集会,支持古巴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战争挑衅。”当日下午,“首都各界支持古巴反对美国战争挑衅大会”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警告美国:“美帝国主义对古巴的每一个挑衅,都是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不管美帝国主义还会采取什么疯狂的步骤,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永远是古巴人民最可靠、最忠实的战友,永远同古巴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中国人民将尽一切可能,从各个方面支持古巴人民的斗争,直到他们取得最后的、全面的、彻底的胜利!”

面对危机,中苏两国的外交方针显然南辕北辙!

卡斯特罗的“倔强”,让赫鲁晓夫非常难堪

但也就在这一天,肯尼迪发表了声明,高度评价赫鲁晓夫:“我欢迎赫鲁晓夫主席作出停止在古巴建立基地、撤除进攻性武器并在联合国核查下运回苏联的这一具有政治家风度的决定。这是对和平的一项重要的建设性的贡献。”

同样是在10月28日,感到被出卖、被愚弄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以政府总理身份签发了一份声明,郑重指出:

如果除了肯尼迪所答应的撤除海上封锁以外不采取下列各项措施,肯尼迪总统所谈的不侵略古巴的保证就是不存在的:

第一,停止经济封锁和美国为了反对我国而在全世界各地施加贸易和经济压力的措施。

第二,停止一切颠覆活动,停止从空中和海上投掷和运送武器和爆炸物、组织雇佣军入侵、输送间谍和破坏者,所有这些从美国和某些帮凶国家的领土上进行的活动。

第三,停止从美国和波多黎各的基地上进行的海盗攻击。

第四,停止美国军用飞机和军舰一切侵犯我国领空和领海的行动。

第五,撤除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和归还被美国占领的这块古巴领土。

卡斯特罗的“五项要求”,既是对美国侵略政策的反击,也是对赫鲁晓夫置古巴于于不顾的回敬。古巴的倔强态度,便成了苏联同美国通过谈判调整危机的障碍。

10月30日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亲访古巴,劝卡斯特罗不要坚持“五项要求”,为美苏媾和提供方便并同意撤除苏联的导弹。但古巴官方表示:“这五点不能交付长时期的讨论,而是局势要求立即进行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保障和平的最起码的条件。”

赫鲁晓夫曾提议苏美分别从古巴、土耳其撤除导弹,并且要求古巴和土耳其“必须允许”联合国全权代表入境去检查“各方保证的执行情况”。结果,从土耳其撤除导弹没有下文,联合国全权代表入境古巴检查导弹撤除情况却急三火四。会谈中,吴丹提及美国想“视察”(即目视察看)导弹撤除情况,“他们希望确切地知道发射台是在真正拆除,导弹正在运回苏联。”卡斯特罗断然拒绝:“所谓视察是要使我国屈辱的又一企图。因此我们不能接受。”他情绪激愤地说:“同样是两项公开的保证,如果其中之一,即美国不入侵古巴的保证不需要任何附加保证,那末,为什么苏联撤除它的战略武器的保证却必须要有对我们进行视察的附加保证呢?”

古巴领导人的态度让赫鲁晓夫极其难堪,却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声援!10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保卫古巴革命》,猛烈抨击美国,支持卡斯特罗的“五项要求”:“卡斯特罗总理提出的这些条件是完全合理的,完全必要的。古巴人民为了确保加勒比海的和平,完全有理由要求美国停止它威胁古巴安全的一切侵略活动。古巴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完全有理由要求美国停止一切侵犯古巴的罪恶行为,拒绝一切侵犯古巴的无理要求。”

中国坚决支持古巴,《真理报》暗示苏联结束对中国立场的支持

11月1日,中国外长复照古巴临时代办:“中国政府完全支持菲德尔・卡斯特罗总理在1962年10月28日发表的古巴政府声明……中国政府认为,这个声明提出的每一项要求,都是完全正确、完全合理的。只要美国还没有同意和履行这五项要求,就不能认为美国不入侵古巴的保证有任何价值。……中国政府毫无保留地支持古巴政府提出的五项正义要求。古巴人民完全可以相信,不管在怎样复杂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是坚决支持你们的。古巴的独立和决不能谈判,古巴的自由和权利决不能拿来作交易。”这最后一句,无疑有讽刺苏联之意。

吴丹怏怏而归,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接踵而至。从11月3月到11月5日,他同古巴领导人进行了4次会谈,使尽浑身解数,想说服古巴领导人接受联合国代表在古巴港口登上苏联船只进行“视察”,并说这是“最低限度的让步”。对于米高扬的古巴之行,中国政府是不欢迎的。从11月3日到6日,支持古巴、反对美帝的示威活动持续举行,参与人数达到500万人以上,“从中国的心脏北京,到辽远的边疆,激荡着‘革命的古巴万岁!’‘不许美国通过联合国干涉古巴!’‘要古巴,不要美国佬!’‘美帝国主义从古巴滚出去!’的雄壮吼声。”以至于在北京的苏联外交官向国内通报说:“中国舆论宣传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到关于古巴问题的争论中了。”11月4日晚,在欢迎朝鲜政府贸易代表团的宴会上,讲话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支持菲德尔・卡斯特罗总理提出的五项要求,坚决支持大无畏的英雄古巴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正义斗争。”

中国对古巴局势的态度,让赫鲁晓夫极其恼火,他决定对中国还以颜色,切入点便是中印边界问题。

11月5日,《真理报》发表社论《谈判是解决冲突的途径》,主张中印停火谈判,但却并未像10月25日的社论那样,敦促印度把接受中国的“三项建议”作为谈判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没有再重复反对“麦克马洪线”的观点。西方观察家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评论说:“《真理报》暗示结束对中国立场的支持!”看到苏联态度的转变,印度来了劲,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从11月14日至16日,又一次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对此,中国边防军发起了第二阶段自卫反击战,从11月16日起到21日,在东段推进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传统习惯线附近,西段清除了入侵阿克赛钦地区的全部印军据点。

赫鲁晓夫:中国人利用这个事件在古巴人面前向我们脸上抹灰

同样在11月5日,针对苏联想用所谓“战略武器”保卫古巴却弄巧成拙的闹剧,《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无畏的古巴人民是最强大的战略武器》,对所谓“战略武器”表现出蔑视,并再次重申:“中国人民完全支持卡斯特罗总理所提出的完全正义的五项要求。”“联合国的视察,不管用什么借口,只能是对古巴的严重侵犯。”社论还强烈抨击:“对于已经站起来的古巴人民,还企图玩弄什么慕尼黑的阴谋,注定是要彻底破产的。”把苏美妥协比喻成英法向德国妥协的“慕尼黑的阴谋”。

11月6日和7日,苏联在古巴的42枚导弹及其装备运离古巴港口,装运导弹的苏联船只在公海上接受了美国舰只及其派出的飞机的检查和清点。11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美舰继续拦截载运导弹苏船,苏船应美方要求揭开覆盖物让对方“视察”摄影》,生动记录了苏联的窘相。

据美国国防部发言人10日宣布,美国海军驱逐舰10日黎明又在古巴海岸附近的公海上对一艘从古巴回国的苏联货船进行了‘船靠船的观察’。这是美国海军军舰在七十二小时内拦截的第六艘苏联货船。

据报道,美国海军飞机载有大批新闻记者目击这次拦截情况。这些飞机在苏联货船‘阿诺索夫号’上空低飞盘旋,让飞机上的人员拍摄照片。美联社报道说,‘阿诺索夫号’货船上的海员把深棕色帆布从八个导弹形的东西中的二个上边掀开了一部分,以便让美国驱逐舰看一看。在这个时候,美国驱逐舰用无线电报告说,它对视察结果‘感到满意’。

谈起所谓“船靠船的观察”,美国人洋洋得意:“这将包括由美国海军船只对载有导弹的苏联货船进行‘摄影和肉眼监视’。”

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扬莫斯科宣言和莫斯科声明的革命精神》,讥讽苏联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来不拒绝在一定条件下同敌人进行谈判,作出必要的妥协。……但是,任何谈判和妥协,绝不允许拿原则作交易,绝不允许拿人民和革命的根本利益作交易。”

迫于美国的压力,11月中旬,苏联又同意运走伊尔-28型轰炸机并承诺在30天之内运完。11月20日,肯尼迪发表声明宣布取消“隔离检查”,加勒比海危机彻底结束。但在声明中,肯尼迪又借口古巴不肯接受国际“视察”,拒不作出不再入侵古巴的保证。当时,美国仍然坚持要对古巴进行所谓“国际视察”,继续对古巴进行所谓海空“监视”。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11月25日,古巴政府发表声明:“一场武装冲突已经避免,但是并没有获得和平。”声明重申“五项要求”,并反将美国一军:“要求联合国在美国领土上、波多黎各和为入侵古巴进行准备活动的其他地方,视察撤除训练雇佣军、间谍、破坏者和的场所,视察撤除策划颠覆活动的中心和撤除海盗船只出发攻击古巴海岸的基地的情况,此外,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督措施,确保这些侵略活动将来不再重复。”

倔强的古巴让苏联一筹莫展、进退失据。11月26日,米高扬离开古巴回国,此番他没有说服古巴。“在国际左翼力量如中国的批评声浪下”被迫表示:“我在你们国家逗留了三个星期左右……古巴与其他各国人民一样需要和平。卡斯特罗同志提出的五点(要求)的声明是为和平而斗争的纲领……全体古巴人民为它而斗争。苏联认为这个纲领是正义的,并将以一切手段来支持它。”

1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古巴革命万岁》,支持古巴政府的11月25日声明:“古巴革命政府的这些严正要求,是完全合理的、必要的。中国人民完全支持古巴人民为消除肯尼迪政府侵略古巴的威胁而提出的这些最起码的要求。”11月30日,中国政府发出关于支持古巴反美斗争的声明,掷地有声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完全支持古巴统一革命组织全国领导委员会和古巴政府的严正立场和正义要求。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永远同兄弟的古巴人民站在一起。”

晚年的赫鲁晓夫在回忆起这一幕时,仍愤愤不平:“中国人一直在公开地大吵大嚷,并且在卡斯特罗耳边嘀咕:‘记住,你不能相信帝国主义者会恪守他们所作的诺言!’换句话说,中国人利用这个事件在古巴人面前向我们脸上抹灰。”

加勒比海危机结束,决策中印边界反击作战适可而止

加勒比海危机期间,起初面对中苏联手御美,美国视中国为“苏联帮凶”,也曾利用中印边界冲突大打“印度牌”。

据1962年10月21日伦敦《星期日电讯报》报道,在印度军队向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前夕,美国和印度之间有秘密接触:“这次接触是尼赫鲁先生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同国务卿腊斯克在10月4日,即印度的进攻(按指10月10日印军发动的进攻)五天以前,在纽约举行的。甘地夫人一开始谈话,就表示她的父亲对边界纠纷上的严重不安,并且暗示美国的帮助将是受欢迎的。”“腊斯克先生据说表示了对印度的同情,并且表示,(印度)对援助提出任何具体要求,都将立即予以考虑。”

10月20日,中印边界冲突开始后,美联社直言鼓噪支持印度对抗中国,并认为,“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政府的领导人一直认为,在亚洲的冷战斗争从长远说来,决定于印度同共产党中国竞争的结果。”因此,巴基斯坦的《黎明报》在10月20日发表社论认为:现在在中印边界东段发生的事情,是印度在华盛顿唆使下蓄意进行军事挑衅和侵略的结果――“美国报刊要在第一版用横贯全幅的大标题对印度对中国领土的军事进攻发出狂喜的叫嚷,就不足为怪了。难怪《时代》周刊在概述这种战贩心理时,要对印度人‘终于’从‘仅仅叫嚷’转为‘射击’而兴高采烈。”

10月22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社论鼓吹:美国和其他大西洋联盟国家应该给印度军事援助,中印之间漫长的边界“不是一个不重要的行动地区,保卫印度的确应该占十分优先的地位。”几天后,肯尼迪致信尼赫鲁,表示美国对印度的“充分同情和支持”。同时,美国快船公司通知该公司在印度的机关,保证它的货船和油船将输送战略供应物资给印度,以支持印度对中国的进攻。

11月5日,《真理报》的社论《谈判是解决冲突的途径》倒是旁观者清:“帝国主义集团企图利用目前的冲突来达到煽风点火的目的。西方国家侵略性军事集团的主要成员想在印中边境的军事行动战火中捞一把。帝国主义者显然企图离间亚洲的两个大国。……没有听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领导集团呼吁在印中边界上停火,这不是偶然的。”

另外,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角色也很诡异:一方面,它支持过中国的立场;另一方面,它对印度大量提供军援。从1960年10月到1962年5月,苏联向印度交付及印度向苏联订购飞机94架、喷气引擎6台。1962年夏,当中印边境局势再度趋向紧张之时,苏联不仅向印度提供大型运输机,而且还向印度出售先进的米格-21型战斗机。更离奇的是,在中国发起自卫反击战后,苏联竟然继续给印度交付飞机,以及供山地作战的被服、帐篷等等,并帮助印度设厂制造飞机、坦克。

在美苏达成妥协后,苏联的立场又向印度倾斜。对于《真理报》11月5日的社论,中国副外长章汉夫11月6日即在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苏联对中印问题的态度,说明修正主义干了什么坏事”;他支持中国“是表面现象,是在古巴形势需要的情况下的支持”;“古巴问题上投降,反过来就不讲‘麦克马洪线’,不讲支持我三点建议,本质的东西又出来了”,“出卖背叛我们,支持尼赫鲁”。

加勒比海危机彻底结束,有“保卫印度”情结的美国腾出手来,这不能不让中国考虑:帝国主义的美国、修正主义的苏联、民族主义的印度,可能联手对华。鉴于此,决策:中印边界反击作战必须适可而止!

11月21日零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从10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同时表示:如果印军继续进攻,重新推进到实际控制线或越过实际控制线,中国保留进行自卫还击的权利,由此产生的后果由印度政府承担责任。

恼羞成怒,苏联指挥一些党对中共发起新一轮围攻

中苏两国在加勒比海危机期间出现的不和谐,让苏联怒火中烧。1962年12月12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这个讲话,成了苏联指挥一些党对中共发起新一轮围攻的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和中共中央决定发表一系列答辩文章进行反击。12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揭开了中苏论战的序幕。社论针对一些人指责中国支持卡斯特罗的“五项要求”是“冒险主义”、要把全世界“拖入热核战争”,作出了激愤的辩解:“如果说中国支持古巴人民反对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斗争就是什么‘冒险主义’,那么,我们要问,是不是要中国人民不尽自己的可能支持古巴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不叫做冒险主义呢?是不是硬要古巴放弃、放弃独立、放弃五项正义要求,才不叫做冒险主义,也不叫做投降主义呢?”

社论还不点名地批判了赫鲁晓夫在这一危机中的“冒险主义”和“投降主义”――“在战略上不敢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又轻率、鲁莽,那就既会在战略上犯投降主义的错误,又会在战术上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就在1962年12月初,意大利共产党也举行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意共总书记陶里亚蒂在加勒比海危机等问题上点名攻击中共,充分肯定苏联:“在古巴冲突中,苏联领导人在最严重关头建议合理妥协,以求拯救和平,这是他们的功绩,而不是他们的罪过。为了这种负责行为,所有人都应当感谢苏联领导人。说什么这种负责行为是出自恐惧,出自抛弃各国人民独立的事业,是不可容忍的、荒唐的、应当毫不犹豫地予以谴责的事。怎么能把苏联在加勒比海危机中执行的政策同慕尼黑会议上对希特勒的投降行为等量齐观呢?”

北辕南辙篇9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的叹了了口气:“哎”!魏人却笑嘻嘻的说:“多谢你,我知道你的好心。但是,你的知识水平却有点低。因为地球是圆的,我向北走,也能到达楚国,只是绕赤道走一圈罢了,那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所以,只要我的马跑的快,路费多车夫的本领高,我就可以到达楚国。再见,我还要赶路呢。”

那个路人却二丈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傻乎乎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看来,知识就是力量!

北辕南辙篇10

老人说:“车固然很好,速度又快,不知时速多少啊?”

“3秒冲向150公里。”

“好啊!”

“但这条路根本不是向北京的,你根本不能到北京。”

“我路费多,不怕!”

“你路费再多也不行啊!”

“我的车善于长跑。”

“你的车怎么善于长跑也没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