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20:17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1

1、首先要明确,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善的心,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2、其次注意沟通交流方式。

(1)要把孩子当朋友。平时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和他说话,把他当朋友一样,站在他的立场和观点,用他最喜欢的语言和他交流,在聊天的过程中把大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融进去和他聊,他就爱听,如果都是用命令、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听话,孩子就会反感。在他玩的开心高兴的时候是最容易接受大人教育的。

(2)与孩子沟通要注意用语。比如:“昨天放学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今天放学给我立刻回家”,这样女孩就觉得父母管着很烦,有种逆返心理。所以和孩子沟通要注意用语,如:“放学你不及时回家,妈妈很担心,妈妈会去找你的,知道吗?”这样他就容易接受。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2

关键词:幼儿家长家庭教育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家长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与实施。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的家庭,全家就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出现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全家的主要问题,家庭成员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骄横。

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就像老人们经常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事事依从,样样随着他,简直快要给去天上摘星星了,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渴望唯一的孩子在感情上更多依赖自己,以保证老年有可靠的慰藉,他们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行为上霸道,缺少控制力。这就属于溺爱型的家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上幼儿园挑座位,挑床,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等,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都让他,没有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总是不讲理。他们在家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围着他转,到以后离开家去上学或是在社会上生存,别人不可能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他们就会有失落、无助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他们的成长工作都很不利。

(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一些家长在抚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是帮父母干活,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就爱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怕碰着、磕着,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出去玩,生怕孩子出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软弱,他们不会做很多同龄人都会做的事,不会玩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渐渐地脱离了同年龄的人,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都有影响,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大家都排斥你。不和同年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上大学不会洗衣服大有人在,许多孩子上学必须有爸妈陪着才能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期望值太高,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是对孩子缺少正确的评价,不能科学地为孩子定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子女,让孩子替他们实现梦想。有的家长以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为孩子定向,不顾及孩子的爱好与能力。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有时根本就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利,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孩子的手指的肌肉发展就很不利。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孰不知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太高,于是家长陪读、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准交往,不准贪玩,把早期教育设置成学计算机,学应用,弹钢琴,学书法等,使孩子过早脱离童年世界,极大地妨碍他们健康成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时,部分家长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或迁怒孩子,横加指责,粗暴打骂;或放弃了正常的必须的家庭教育,放任不管,认为孩子是没得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身份,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更多,一般最常见的是“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但方法不一样,打也为孩子,护也为孩子,老人是彻底的惯孩子。一般孩子受老人的放纵娇惯比父母更厉害,祖辈和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而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而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祖辈总是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纠纷。

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两代。家长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面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面去诉苦;在一面受了罚,就跑到另―面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是重要,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性格,他们在爸爸面前一个样,爷爷面前一个样,学会了两面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与人交往也会表达出这样的倾向。

二、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作为一种思想,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动。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观念正确了,自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正确的方式与行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是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

对于现在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它们直接导致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家长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于别的方面就太放纵孩子,在学习上又对孩子太严格。还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太高,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总之,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导致不正确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要想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家长要保持对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行。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家长的威信。同时家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分清是非,知道善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的一些家庭中所实施的民主却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地尊重,就又回到了有求必应了。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自主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国外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用得多,我们要多借鉴,多参考。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家长多应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只有他们在观念中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父母一片为孩子的心,又对孩子的成长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濮阳教育学报,2002年4月.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3

一影响家庭教育成效的因素

纵观中外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中外有成就人士的成长足迹的研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家长的素质和地位等。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家长的素质和地位参差不齐,导致家庭教育方法千差万别,家庭教育的渠道多种多样,家庭教育的效果各不相同,不同家庭的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前途也不同。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现代化建设亟需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社会和谐发展更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向高科技人才提供挑战的机会,实现人生价值,更为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广开就业门路。每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步入成才之路,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这与每个家庭的环境、地位息息相关,更重要的原因,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即家长必须具有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家庭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水到渠成,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家庭教育实用策略的探讨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每个家庭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也是令许多教子无方的家长头疼的事情。夸夸其谈的家庭教育是枝叶,走进孩子心田的家庭教育才是丰收的果实。要真正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认为必须做到:一提高,二坚持,八改变。

一提高就是广大学生家长要提高对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孩子一生发展当好引路人”的思想观念,认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和科学的育人方法,为孩子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就是一方面坚持用心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坚持与孩子交心,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的成长,使家庭教育不流于形式,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

八改变就是家庭教育要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规律,承认少年儿童存在的个性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学会用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改变过去落后的、不切合实际的、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第一,生搬硬套家庭教育先进经验。个别家长通过网上或报告会了解到的专家介绍的家庭教育先进经验,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盲目学习运用,结果是对牛弹琴,孩子不接受,效果不好。

第二,在学习生活中不尊重孩子。个别家长总是以家长身份与孩子交流,听不进孩子的意见,轻者训斥,重者方法粗暴,孩子和家长处于对立仇视的状态。家长要学会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这样,使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爱护,拉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和理解,使孩子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帮助。

第三,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孩子。孩子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人有个性,个个有优点,家长千万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孩子,更不能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抨击孩子的缺点,否则,将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抹杀孩子可爱的个性,甚至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心和生活的快乐。

第四,重视学习轻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思想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更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极易导致孩子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五,强制性教育拔苗助长。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人人理解,为了让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可谓是用心良苦,四处奔波劳累,却很少顾及孩子的兴趣和感受,让孩子转战南北参加多个辅导班,使孩子不堪重负,不能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违背少年儿童教育发展规律。

第六,期望值过高和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求不切合实际,恨铁不成钢,把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采取高压政策和过激的方法,逼迫孩子无休止地学习,“囚”在苦读的牢笼之中;二是封建教育思想在作怪,总以为孩子天生自有天命,树大自然直,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这些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所造成的。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4

一、调查实施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镇居住的居民,调查方式主要是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调查结果:走访了120名农村妇女,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被调查的120名农村妇女中,已婚妇女90人,未婚22人,离婚或丧偶的8人。年龄结构,20岁以下的8人,2130岁的22人,3140岁的42人,4150岁以上的48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镇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农村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程度提高,但仍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实地调查反映,95%的农村女性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很重要,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都给予一致肯定。71%的农村妇女表明愿意不惜一切投入,培养子女成才。问卷调查中显示,67.61%的农村女性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问题(成绩差、听课困难、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重视孩子情绪问题(暴躁易怒、焦虑、抑郁、自卑等)、交际问题(内向冷漠、不善交际、经常与人发生矛盾等)以及行为问题(违反校规等)的比例分别为11.83%、13.80%和6.76%。很多农村家庭父亲和母亲分头负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而且父母共同管理儿童学习教育比例最高达77.55%,说明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与核心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所认同,多数家庭民主和谐,父母协力、协商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

但实地调查也发现,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在老师、在学校,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有的家长和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二)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更新,但科学家教任重道远

问卷调查中,52.6%和32.3%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私下赞赏、公开表扬方式鼓励儿童的进步。孩子做错事时,61.5%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心平气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与孩子沟通交流上,60.5%和30.4%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与儿女的关系非常好或比较好;64.5%的女性家长表示自己能够很好或较好地与孩子沟通;47.94%和47.17%女性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经常或偶尔告诉父母他(她)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走访调查发现,孩子有事瞒着家长时,多数家长采取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交待的方法。孩子与家长意见相悖,一时难以确定对错,45%的家长会采取冷处理。孩子有吸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等不良行为,部分家长能按照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纠正措施。这说明,广大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在改善,但调查也反映,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一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部分农村家长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问卷调查显示,在教育孩子做错事情的方式上,有32.41%的被调查者选择教育方式是责骂或打孩子;3.77%的被调查者采取禁止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或拿走孩子喜欢的物品等惩罚方式,甚至有2.76%农村家长认为,小孩子都会犯错误,做错就做错了,由他去。被调查的家长中,对孩子采取物质奖励的占8.86%。而且,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直接用金钱奖赏的家长占2.08%。在与小孩之间的沟通问题上,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24.21%的农村女性家长表示沟通的时间很少,6.49%的农村妇女反映自己与孩子双方虽有沟通的想法,但沟通过程中,总是因无法克制的情绪而中断与孩子交谈;有2.91%的农村妇女直接表态自己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或很难与孩子沟通。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二是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实地调查反映,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农活或打工挣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闲暇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基本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的确切年龄和所在年级都不知道。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教育方式传统简单,缺乏先进家教理念和科学家教知识,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仍是我镇广大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提高广大农村家庭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水平任重道远。

(三)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支持能力欠缺,家长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一方面,农村家长素质普遍偏低。被调查的农村妇女中,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农村妇女承担社会、家庭双重角色,大部分时间被挤占,很少有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有部分小学文化的人渐渐退化到了半文盲的状态。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是农村家长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镇广大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家庭条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决衣食问题,家长们根本无能力投资家庭教育设施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虽然广大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有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很多。同时,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农村女性家长农闲时大多用于聊天,或沉迷搓麻将、打扑克,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

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家长认识不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义务,忽视家庭教育。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一些家长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三、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创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家长可以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可以带孩子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为孩子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刊杂志,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

(二)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农村中小学应注重宣传发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家长整体素质。

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提高家长素质当成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学校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提高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素养。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家庭教育论坛内容既包括知识讲座也包括家长发言、提问,使家长、教师形式互动,在互动中交流经验,提高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提高家长素质和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侧重培养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5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家长应该怎么做?家庭教育应该要怎么做?首先明确新课改给家长提出新的要求,其次是新课改下家庭教育的新变革。

关键词:新课改;家庭教育

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许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感觉到了压力,变得无所适从,有家长说,如今都不会当家长了;还有家长说比以前更累了。新课改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做?家庭教育应该怎样变革?

一、新课改给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改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相互配合。

“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索建立社会、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使学校、社区、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的要求,学校认为新课改要取得进展,有所突破,必须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参与,努力发挥出家长在教育子女和课改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的实施如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必能事半功倍。

2、新课程需要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倡导学生学习生活化,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更需要在家庭中,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同等重要。

3、新课改需要建设学习型家庭。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的连续性、终身性。学习型家庭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计划,良好的学习习惯。

4、新课改需要新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家庭教育的新变革

1、家长要感受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我们很多的家长教子方法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观点和经验,却每每用自己以前的老方法或感受去“指导”孩子,结果与学校教师的方法、说法不一致,令孩子无所适从,思维杂乱,长期这样,反而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给践踏、扼杀了。因为对于在素质教育中的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给孩子的要求是:“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家长要走进孩子的课堂,去看一看孩子们在课堂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情景,体会孩子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多元的学习方式,了解对孩子能力培养的方法。

2、家长要与孩子建立新的亲子关系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农村),往往过多强调的是服从。家长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常常扮演着孩子思想、语言、行为的霸权主义者。这种管得过死的专制的家庭教育,得到的是顺从依赖或逆反对抗,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孩子得不到尊重的教育,可能永远成不了学习的主人。

①、平等关系

我们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家长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更应关心孩的精神世界,要与孩子平等相处。

②、合作关系

家庭教育融于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充满浓重的亲情并以个别施教的方式进行,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总结,共同享受,这样才能使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③、引导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能够在忙于生意的同时,多和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并正确引导,如果父母都能和睦相处,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其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才关心,不如在出问题前就关注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3、家长要建立新的家庭氛围

有好多家长要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学习,当孩子考出好成绩时,就高兴,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当孩子考不好时,家长会把孩子狠狠的教训一顿,几天都没有笑容。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我们家长接受“新”的学习,更新理念,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4、家长要树立新的评价观

我们的家长往往追求的只是结果,“这次考试多少分?”“排在班上第几名?”却忽视了孩子获得成绩的整个过程;注重了孩子的知识,却又忽视了孩子的其他能力,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家长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不唯一强调分数,注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家长要从孩子的学习习惯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评价,让孩子从诸多内容的评价中找到信心,促进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和学习技能的和谐发展。

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因素,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和良好品德的培养。

社会的国民教育,仅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并举,才是完整的国民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础。

新课改发展中不能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参与性,家庭教育也要不断变革,紧随新课改的步伐,真正为学生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素质;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42-02

一、当前,孩子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目标缺乏理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已成为家长的普遍心态。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绘画,后天让孩子学舞蹈,搞得孩子无所事从,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心灵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家庭教育内容欠缺合理。现在大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他们往往热衷于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孩子有健康的体魄。而对儿童的心理状况不闻不问,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结果让孩子在幼年时就丧失独立性,产生自卑、紧张、焦虑、逆反等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很淡薄,甚至觉得没有必要。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能力不强,道德品质不佳,心理素质不高等缺点。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名成就,智力因素只占百分之二十,而百分之八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将教育的中心内容放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上,才是符合当今的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

3.教育方法不够科学。经过初步调查,学生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

(1)过度保护。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重视孩子自立意识、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无原则地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过分依赖、胆怯、自私、霸道等特点。

(2)过度严格。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经常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管教和强迫的教育,使孩子形成胆怯、盲从、缺乏自信和自尊等性格特征。

(3)过度放纵。有的家长怀有“树大自直”的态度,对孩子教育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不守规矩,没有良好的习惯,懒惰贪玩、行为散漫、缺乏责任心。

根据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现状,在学生成长教育中,家长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理性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做到以上五点,提高家长素质势在必行。

二、提高家长素质,家长学校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这一举措,经过反复的实践表明,它在指导家长进行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校务公开与家长会相结合。为使家庭教育科学规范,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补充和延伸。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初,首先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汇报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公开学校的管理思路、管理重点及管理措施;使每位家长都能明确学校的管理方向,便于携起手来,共同撑起教育下一代这片蓝天。

2.家长自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按照教学计划,每位家长都有《家长读本》这一通用教材。学校针对教材特点为家长安排自学,每学期按教学计划给家长编拟学习提纲和自学内容,并建议家长按课后思考题写出学习体会,也可以对照自己以前的教育方法撰写出教子经验。每学期由各班主任针对班级学生教育现状,给家长上一堂以家教方法为主的指导课,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个性特长、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等问题。针对学生实际,给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每次讲课都能让家长学到“一招一法”,而且一学就会,学了就能用。在课堂上,我们能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用一事一议的形式讲给家长听,家长听了感到挺解渴,回家教育孩子就能用上。这样一来,家长学校逐渐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另外,学校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根据孩子所在年级的年龄特征分段进行。给低年级的家长讲《怎样使你的孩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给高年级的家长讲《怎样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各班还分别进行“共筑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要把孩子变为财富”等讲座,目的是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指导,力求让每一位家长都有所收获。

3.心理健康和家教咨询相结合。根据教育形式的发展,学校设立了健康家教咨询室。由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开展咨询活动。针对独生子女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进行疏导,使其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并且做好家长教子咨询。少先队辅导员每一学期定期给全体学生家长做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这样既解决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烦恼,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4.典型引路与普遍提高相结合。现在大多数的家长能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但还是缺乏一定的教育方法。我们就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为家长们上课,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榜样的力最是无穷的,把树立典型列入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来抓收效很好。每年我们都组织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好家长经验交流会”。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作经验介绍,这样既贴近教育实际,又满足家长的需求,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7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与落后

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家长而言,家庭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并未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认为自己只要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由学校和老师去教育就行了;还有不少家长虽然也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并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情况严重。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严重。这与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是非常不相称的,也为学校新课改继续深入推进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多,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态度理解为“上对下”的权威与服从关系,不断把家长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塞给孩子,其实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真正喜欢什么,“加强沟通,求同存异”观念淡薄,只有孩子按照自己头脑中预先设想框框去做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

当前仍有少部分农村家长信奉“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教育方法极其简单和粗暴,缺乏正面教育。多数农村家庭缺少真正的平等和民主,家长很少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很少把自己作为孩子的诉说对象,只是把孩子作为聆听的对象和训斥的对象。结果不少的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缺少个性,相反却多了许多的“特性”。

家长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不够,只有少数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降低自己的高度,能与孩子平等交流,结果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相互信赖,而是代沟愈来愈深。此外,当前农村仍有不少家长身上存在着“封建家长作风”,要求孩子无条件顺从家长,哪怕家是错的,也不容许孩子反抗,否则会视为“大逆不道”。

奖励与惩罚是农村父母常用的教育手段,但不少家长在孩子成功时却不兑现自己的奖励诺言,此举令父母信誉降低,在以后的教育中变得苍白无力。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做错时也少有几个家长会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家长总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缺少一致性

随着社会经济地迅猛发展,相当多的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爷爷辈对孙子辈只重视“养”,却不懂得“育”,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不少家长为了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爱,误以为金钱能代替必要的家庭教育,放弃了家长教育的责任。但身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未掌握多少知识,不能正确地判断是与非,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当无家长看管,缺乏正确诱导的人,有些孩子难免走向犯罪的道路。

农村家庭中三世同堂现象屡见不鲜,父辈与祖父辈经历不同,心态各异,他们的想法、做法也缺乏一致性,造成了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其结果令孩子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农村父母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出面袒护现象比比皆是。此外,父母双方文化差异,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使得家庭教育良好的教育效果也难以实现。

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家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致使家庭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在农村孩子具有辩别是非能力时与家长顶撞,判逆现象严重,越是如此,越造成了家长认为是“大逆不道”、没大没小;这也使得了农村的家庭教育出现恶性循环。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家庭物质条件优劣与家庭教育水平关系不大,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却与家庭教育水平关系较大,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亦高。另外,多数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职业都是重体力劳动,没有规律性,工作不够稳定,工作时间没有规律,生活压力大,缺少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一生的学校,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为了帮助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创建良好的家教环境,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帮助农村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一个孩子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有良好的学校教育。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教育首先是家长的事,然后才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明确“养”与“育”的关系,如果孩子“养”不好则是废品,但如果孩子“育”不好则可能是危险品。金钱能养活孩子,却不能教育孩子。明确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教育孩子先成人,后成才;先做人,后做事。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重视非智力因素地开发。转变“封建家长作风”观念,能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注重培养孩子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学习并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学会尊重、理解孩子,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得自己的孩子能够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高尔基也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邓小平说过,“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家长学校要教会孩子的家长学会做优秀的家长,通过听家庭教育讲座,看家庭教育有关报刊,自学和掌握

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教育孩子的知识、技能,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民主、和谐、平等是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家庭暴力不是教育。指责与训斥也不是好的教育,教育要耐心、细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庭教育中的物质奖励法也不完全等同于经济社会中的物质奖励法。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需不断总结教养子女的经验,改进家庭教育。(三)、提升家长个人修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优良的举止言行是对孩子最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家长的个人修养显得尤为重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生活在说脏话的环境中,孩子会学会说脏话,生活在指责的环境中,则这个孩子也学会了指责,上行下效极为明显。所以说家长应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在学习、道德行为、锻炼身体等方面,给孩子作出良好的榜样,言教身教一致,才可能教育好孩子。农村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进而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农村社会教育氛围越来越好,学校教育越来越来好,整体农村也随之越来越好。

(四)、加强学生教育,反作用于家庭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学会与家长沟通,善于给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通过学生反作用于家长,使家长对家庭教育常抓不懈,形成习惯。开展系列利于家庭教育的活动。如亲子活动,增进父辈与子辈的交流与合作,双向理解与沟通;父与子信函往来活动,增时父辈与子辈心理沟通与自省;父与子合作考试、父与子换位辩论等等。

综上,造成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与教育方法不科学,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必须提高农村家长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村家长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办家长学校。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研究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子女的效果和成果。

据媒体报道,兰州28岁女子林娟(化名)因痴迷刘德华而成为全国瞩目的一个新闻焦点。杨丽娟疯狂追逐刘德华13年荒废学业,为了女儿杨丽娟的追星梦,68岁的兰州退休老教师杨勤冀卖肾筹旅费,倾家荡产千方百计“帮助”女儿追星,但仍遭母女埋怨,最后跳海自杀。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追星事件,它在本质上是严肃的,是一个事关青年的问题,是一个事关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何至于此?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为了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帮助家长和学校更好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我们进行了“家庭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研究,努力探索家庭教育良好方法。

一、普通高中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孩子心理、品质、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来说,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是无法替代的。为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的状况,以便能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我们就相关问题在我校学生中进行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185份,收回180份,调查对象涉及高中三个年级各一班的学生。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并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给予纠正,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令人满意的家庭教育状况

1.家庭物质生活丰富,家庭收入相对稳定。在调查“你家庭的经济收入”中,很富裕的家庭占2%,保证温饱的家庭占93%,很难维持的家庭占5%。稳定的家庭收入为孩子教育提供了物质的保障。

2.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程度普通较高。有所谓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问卷调查中,学校召开的家长会,48.3%父母每次参加,32.2%大部分参加,19.5%很少参加。家长重视孩子尽快成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证明。

3.家庭教育内容趋于全面且丰富,身体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受到了重视。在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哪方面调查中,有79.4%的家庭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学习成绩放第一位的有14.4%,心理健康放第一位的有3.3%。

4.家庭教育民主化氛围明显。当孩子对父母述说某事或对某事的看法时,有87.3%家长仔细听孩子说完,然后再发表他们的意见,有9.4%打断孩子的说话,有3.3%以“做其他事情”为理,不理会。调查还发现,15.6%孩子认为父母的管束很严厉,70.6%宽严合适,13.2%较宽松,0.6%不管不问。

5.家长较注重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89.5%讲道理,9.4%严厉批评,1.1%打骂。当发现作业、考试成绩退步时,有74.4%父母帮助分析原因,鼓励孩子进步,15.6%严厉批评,10%不理睬,没有采用打、骂。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家庭教育期望期过高,加重学生心理负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普遍存在。家长重视孩子教育是好事,但过度重视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调查发现,36.7%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60%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在职业规划方面,51.1%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知识分子,21.7%希望做政府官员,7.8%希望参军或当警察,22%希望做个体户,没有什么特别期待的占17.2%。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一般都希望过上更宽裕、更体面的生活,对孩子的高期望自然就产生了,要求孩子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当家长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期望无法兑现,有家长会采取简单的打骂教育方法或冷眼相待。殊不知,这会加重孩子心理负担,甚至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在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或重点大学家庭中,有4.6%的孩子经常去上网,71.3%的孩子偶尔去上网;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想到的倾诉对象88.8%不是父母。调查结果证实了这点。

2.重学习成绩轻素质能力培养。在“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哪方面”的调查中,“关心学习成绩”放第二位占47.2%。调查同时发现,当身体不舒服时,只有47.2%学生自己去看病37.2%告诉父母让他(她)们带我去看,15.6%要同学陪伴去。重视学习成绩是应该的,但轻视素质能力的培养会给孩子过分依赖,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觉得做任何事只要有父母都可以成功的。久而久之容易养成软弱和逃避的个性,缺乏创新和独立性,在激烈的日后竞争中更容易败下阵来。家长重学习成绩倾向跟高考的分数指挥棒和社会重学历轻能力的现实有必然的联系。

3.家庭教育文化氛围单薄。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调查表明,我校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学文化以上学历的分别占6.7%和3.3%;父母亲是初中以下(含初中)文化学历的分别占69.4%和83.3%。

父母亲的职业情况也是家庭文化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是个体劳动者的比例分别是26.7%和30%;父母亲是其他职业的(如农民或不固定工作等)比例分别是51.1%和58.3%。

父母亲的正确导向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影响。调查表明,只有57.2%家长经常看电视新闻或订阅报纸关心国家大事,17.2%家庭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家里有明确而且能执行,大约一半的家庭周末或假期里就餐、休息没有规律。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家庭教育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出现这种状况,是与父母职业和物欲膨胀的转型社会有一定联系。

4.教育观念落后。现代家庭一般都很重视孩子教育,但很少家庭清楚明白家长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更谈不上去履行相应的职责。调查显示,63.3%家庭很少主动和学校老师联系。许多家长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给他学费、生活费,自己的责任就算完成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还有家长认为,孩子在校太辛苦了,回到家里就应该放松一下,可以不用做家务了,不必按时起居和饮食。调查中发现,只有43.9%学生在家里做经常做家务,48.3%有时做,6.7%自己的事就做。周末或假期里,学生在家就餐、休息65%没有规律。家长的这些观念对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带来很大的阻力。造成教育观念的落后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是社会人口素质不高所致。

5.教育方法不当,重教而不会教。调查中有48.3%父母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32.2%很少检查,19.5%没检查过。当学习退步时,15.6%严厉批评,10%不理睬。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存在观点不一致,5.6%当孩子面争吵,相互埋怨,有24.4%父母一方指责,另一方护着或不说话。这样的家庭教育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做不好还得到袒护,久而久之,需要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就很难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家长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联系,认为文化水平不高就帮助解决不了孩子学习的问题,就采取不理睬的做法。另一方面与家长意识有关,认为“一方指责,另一方护着”是体现对孩子的关爱,但其实质是溺爱。

二、研究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做好任何事情,都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父母更新观念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自己的孩子从小都不认真教育,长大了还期待别人更认真对待?身为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担当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二)重视家庭教育过程

看到许多功成名就的事例,家长往往只重视最终的结果,不关注教育的过程。其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试想没有过程,哪来的结果?对孩子成长有一定的期待是需要的,但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方法,应该经常鼓励孩子帮你分析原因,鼓励克服学习生活困难,抽些空余时间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有耐心地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三)重视孩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我们常见的家庭教育情形是一家人围着孩子转,百依百顺,父母越俎代庖,这样使孩子误以为自己天生就应该受照顾,要求的权利越来越多,结果让孩子凡事必要以“我”为中心,极易养成自私任性、孤僻等不良心理。相反,如果我们家长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在做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培养其独立性。让孩子分担家务,通过劳动使其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逐渐形成应有的义务感、责任心。

(四)改进教育方法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孩子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制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对那些爱发问、好活动、喜探索的孩子,若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恰恰是创造性人才的雏苗。家长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等看了书或请教了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孩子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给孩子讲清道理,分析错误所在,并以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引导。

(五)优化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小孩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环境的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孩子的情感、气质、行为、道德、个性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要教育好孩子,父母要严于律己,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劳动和社会等方面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引导孩子,让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在一个充满民主、宽松、体贴、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及感情。父母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使孩子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环境会使孩子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这对孩子独特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父母们应学会营造良好家庭环境,这比恐吓、哄骗、打骂都管用。

(六)加强思辨教育

高中是学生逐渐走向成长化、社会的阶段,作为家长要教会孩子用辩证的思维和观点看待人和物。在高中繁杂学生生活中,有的学生遇到考试失手、人际交往障碍或教师同学的批评就要轻率离校出走或欲轻生。这就是缺乏思辨教育的表现。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要引导孩子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孩子需要表扬,需要鼓励,但是不能光表扬,也还要有批评。由于孩子做的一些事情不都是对的,该批评就批评,批评也是促使孩子进步的一种手段。面对挫折失败时,要告诉孩子失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一次不等于失去一切,教会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要鼓励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血腥的“国际家庭日”.家教指南,2005(08).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9

(一)身教言教并重,适时进行分享教育

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之前,父母自己应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懂得分享的心,还要善于利用合适的情景。葛笃德就是利用节假日及平时祈祷时教孩子有一颗爱心,爱天父基督,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爱自己的贫穷的小伙伴以及善良正直的县长。如“她已经养成了习惯,每逢星期六总要利用晚祷时间,专心地把她认为这个星期里最重要和最具有启发性的事情,铭刻在儿女们的心上。”当时林哈德因为县长的帮助拥有了一份修建教堂的泥瓦匠的工作,葛笃德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孩子们,记住吧,一辈子都不要忘记我们经受过的那些贫苦忧伤和艰难的日子。要是现在我们的境况好了一点,别忘记那许多像我们过去一样正在受苦的人。永远不要忘记饥寒交迫的苦痛,对于穷人,要是自己有一口余粮,就应该乐意送给他!孩子们,你们都愿意这么做,是不是?”在她的真诚和充满爱心的教育下,孩子们都愿意把自己的面包分给没有饭吃,正在挨饿的小伙伴。当然她自己也是为孩子们作出榜样的,她不仅时常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帮助困难的家庭,在鲁迪母亲逝世时,她还主动接受了卡德龄女士的遗言,照料着把收敛死者前应办的一切善后事情办完并经常去鲁迪家帮忙收拾,帮他说媒,并告诉他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时常教小鲁迪兄弟姐妹一起劳动和学习。葛笃德之所以对儿童能进行有效的分享教育,首先是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善良而善于践行分享的人,而且身教言教并重,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关注分享对象,引导儿童主动分享

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真正需要关心的人,让孩子从心里乐意去分享。葛笃德不会刻意让每个孩子必须去帮助谁,刻意和谁分享东西,而是进行了很恰当的引导。在祷告之后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妈妈:“尼克拉,你知道有谁是常常挨饿的吗?”尼克拉:“妈妈,有小鲁迪。我今天上他爸爸那儿去过,他简直饿得要死啦,他甚至从地上拔草放在嘴里嚼哩。”妈妈也问遍了其余的孩子,大家心里最感快活的就是明天的晚餐可以送给穷孩子们吃。葛笃德就是这样,让孩子们发自肺腑地要分享东西给小伙伴,而不是去命令,去要求必须怎么做,这样孩子也会沉浸在自己可以帮助别人的快乐中,是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满足。

(三)树立正确观念,发掘儿童分享智慧

父母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分享观,自己想办法以最合适的方式与伙伴分享。让儿童明白分享不是做给父母看的表面工作,也不是为了得到长辈的夸奖,而形成明显的虚荣心。这是分享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部分。葛笃德家孩子们的伙伴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的是单亲,父亲很懂得感激,很老实,像小鲁迪的家庭。还有的父母,一副假善人的嘴脸,自己穷苦没有面包吃,还在外宣扬自己什么也不缺,像贝特丽的家庭,孩子穷得每顿饭吃萝卜,却偏要说吃了一大块蛋糕。因此,在一次过节的晚餐时就出现了葛笃德和孩子们这样的对话,他们都喝完了牛奶,母亲旁边还剩有面包。尼克拉请求母亲多给他一块面包,说自己的送给小鲁迪,再要另一块。她却说“我没叫你非送人不可;你要吃可以把它吃掉。”然后坚决不给他,教育他“免得你先要自个儿吃够了,肚子饱了,才想到穷人。”不过接着又引导他真切地体会穷人的苦,然后借此问其他孩子是不是留下的面包要分给伙伴,孩子们都说一定要送人。葛笃德就借机教育他们,“孩子们,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你们现在要怎么去送呢?凡事都该有一定的做法,要是做得不当,再好的事情也会被人误解成坏事。尼克拉,你说你要拿你的面包怎么办?”尼克拉说要把小鲁迪叫出来,不把面包装兜里,好让鲁迪赶快拿到手。丽赛的方法是对贝特丽使眼色,把贝特丽叫到角落里,再把藏在围裙下面的面包悄悄给她,不给任何人瞧见,也不让她爸爸知道。约拿是让赫莱利“张大嘴,闭上眼”要把面包直接放到他的嘴里。葛笃德知道这时孩子们是真心真意要分享自己的面包了。就再次叮嘱她们:“孩子们,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我还要对你们说一下:你们务必要把面包悄悄地单独送给人,别让外人看见,免得有人猜想你们是在做面子。”于是尼克拉也把自己的面包放到了口袋里。葛笃德对儿女的教育是如此的细心和周到,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尽心。最重要的是她对孩子的分享教育是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是自己所愿意的,而且分享途径也让他们自己去想,这样每个孩子在分享自己的食物时是那么真心和开心,不禁让许多看到的父母也感动于孩子天使一般的行为。相信葛笃德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和个性养成也是很有益处的。

(四)鼓励亲自实践,分享自己的劳动喜悦

家长要让孩子适当的参加一些劳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劳动喜悦。家长也应该主动分享一些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经验。葛笃德认真教鲁迪怎样吩咐自己的孩子们在一旁帮助他,怎么教导孩子注意平时的规矩。“葛笃德一面同鲁迪谈着话,一面打点孩子们起床,给他们仔仔细细地穿衣服,梳头洗脸,教导他们要细心爱护东西,这是他们从来不懂得的事,她也教他们学习叠衣服,把衣服叠得平整了再放好,她纠正了他们以前的种种坏毛病。接着她一面自己动手打扫,一面做给鲁迪看,教他怎么做,怎样吩咐孩子们在一旁帮助他自己。”她还会让自己的孩子自己学会做家务,比如纺纱,赚一些零花钱,享受劳动的快乐。她也引导别的孩子一起参加群体劳动,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分享自己的劳动喜悦,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了。

二、裴斯泰洛齐分享教育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与葛笃德》这本书中,用教育家独有的视角阐释了分享教育的涵义,展示了很实用也很独特的分享教育方法,给予当今家庭教育很多思考和启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分享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品格分享教育是儿童德育的一个方面。当今早期教育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可以量化的智育,各种早期智力开发方面的图书和音像资料占据了大半个市场。而儿童德育方面的资料还只是一些故事类的书目,像《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等。家长也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某一个小事件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对智力的关注相比,对德育的重视就少得多了,对分享教育更不必说。德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的,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品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学礼,无以立”。现在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要比非独生子女难很多。经常会有家长这样反映,“孩子平常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但也不让别人拿他的东西,也不愿给别人玩,不太会和别人分享,所以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校,别的小孩子拿他的东西他就会发脾气,要么就哭”。还有的家庭的小孩子特别霸道,是他的东西从来不让给别人玩,宁愿自己弄坏。这些都是孩子不懂得分享而表现的过分自私的行为。作为家长,必须重视孩子早期的分享教育。葛笃德家虽然孩子比较多,但是她却没有丝毫减少对孩子分享教育的重视,也丝毫没有偏颇,无论是哥哥尼克拉,还是妹妹丽赛、弟弟约拿等她都一视同仁。在平时晚祷时间、周日或者合适的场合,比如正直的县长给予穷人帮助了,她就会引导孩子们像县长一样,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情贫困的小伙伴,懂得把自己的食物和感受分享给别人。她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当今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早期分享教育,可采用如下做法:1.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对儿童进行分享方面的相关教导,可通过小故事、做游戏或真实情景,有意识地、科学地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2.留意儿童主动的分享行为,当出现相应行为时要及时给予引导;

3.鼓励儿童在适当的时候自己去分享,包括分享自己的零花钱、小玩具和小秘密给同伴或陌生人,然后谈谈自己分享的感受,根据反馈的信息再采取更恰当的方法。总之,教会孩子进行分享是让儿童受益一生的教育。一个人懂得分享将来就会懂得体谅别人,帮助比自己困难的人,使自己充满人格魅力,更好地与人相处,从而获得真正的友情。而且分享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方面,做好分享教育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使儿童将来能够更好地成长。因此,家长在儿童早期必须充分重视分享教育,并给予儿童及时有效的引导,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

(二)掌握合理方法,让儿童真正学会分享

当前研究对教会儿童分享提供了很多实用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比如,家长可以经常有意地创造“分享”的情境,可以在假日里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或请其他孩子来家里做客,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伙伴分享;也要对孩子的每个慷慨举动都要表扬。如果孩子和伙伴在为玩具发生争执时,要给孩子解释清楚小伙伴是怎么想的,不可强求,对儿童要有耐心。这些方法对当前教会孩子进行分享都是我们比较常用和常见的,但不是真正的分享教育。父母可以借鉴葛笃德的教育方法,虽然葛笃德家有七个孩子,但是她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和爱都是一样的,没有偏颇。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分享观,让孩子从心底去想要分享自己的东西给别人,不做表面工作。如尼克拉在请求母亲多给他一块面包,说自己要送给小鲁迪时,葛笃德没有立即给他,反而却说“我没叫你非送人不可;你要吃可以把它吃掉”她觉得孩子的这种“分享”是有条件的,是在自己有其他食物的前提下才会给别人,而不是真正富有同情心,在贫苦中自己依旧可以做到去分享。这种教育智慧是一般家长所难以做到的。因为当儿童有分享行为出现时,家长往往会及时夸赞,而不容易想到这种夸赞所带给孩子的虚荣心。葛笃德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智慧很值得当今家长深思。在我们呼吁成人“患难与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品格时,是否也曾想到在孩子早期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教会孩子真正懂得分享,让孩子拥有同情心,以后即使自己身处困境仍旧可以为别人、为祖国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考虑到其他孩子和家长的自尊心,让孩子自己去主动想办法分享,做到针对不同伙伴采用最恰当的方法。这也是葛笃德极好的教育方法。因为她所教的分享是高尚的,是让孩子发自心底的善良行为。比如她让孩子们通过自己想到的合适的方法把面包分享给贫穷的小伙伴。当今家庭教育中,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分享,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可是对于家长来说,更多的还是自己去教孩子采用什么办法分享或者吩咐孩子应该“分享”,孩子更多的时候处于被动状态。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家长要懂得引导孩子,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强求“分享”的,而是孩子自己主动乐于分享。早期教育同样要注意儿童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儿童良好品格的形成,注意抓住合适的情景和时机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想让自己像“虎爸狼妈”那样去教育孩子,但是因为教育方法的不合理,而造成的事与愿违的教育结果也是很多家长所不愿见到的。因此,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父母必须首先要重视教育,多学习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教育智慧,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学会分享,保证儿童更好地成长。

(三)完善自身行为,及时有效地进行分享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儿童行为的一面镜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自己先做到位。在《林哈德与葛笃德》这本书中,葛笃德作为一个母亲,作为孩子们主要的家庭教育者,她自己首先就具备了一颗善良真诚的、懂得分享的心,她明白教育自己孩子爱天父基督,爱自己身边的人以及分享的重要意义,如果不是如此真诚和充满爱心的教育,她的孩子们也不会是让人觉得“都很有教养”。而且葛笃德在教导自己的孩子去分享的同时,自己也经常在做礼拜时为县长祈福。她知道鲁迪家里困难,就经常悄悄地塞给孩子们钱,或者把自己家的面包和衣服分享给鲁迪家,正是基于她的善良的品质和懂得为别人着想的行动,才使自己的家庭教育以致以后的学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儿童在早期活动中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当一种行为得到强化时,儿童就会增加这种活动的发生频率。因此,当今家长应该借鉴葛笃德用“身教”的方式,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和行为表现,以身作则。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私自利,喜欢把东西据为己有,爱占小便宜,又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去分享?同样在教育活动中,儿童的分享行为不明显时,家长也要首先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到位,只有这样,让孩子学会分享才会有效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在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时还要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毕竟人非圣贤,不会事事都愿意分享,或者有时是处于无意识的“分享”。据资料表明,早期的“分享”行为其实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更多的是由于婴儿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你我之间的区分和所有不甚分明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实际上,真正的分享行为只是到了儿童参与同伴群体生活,与同伴经常性地进行交往以后才产生的。家长应该区别对待儿童出现的分享行为,恰当地予以引导和鼓励,不宜强求。物质的分享还需要注意不要使儿童带有功利色彩,不要为接受夸奖和别人的回馈而分享。精神的分享,包括自己的一些小心事、小秘密,往往是稍大一点的儿童所不易吐露的。作为儿童心目中的权威,父母应该首先敞开心扉作出表率,如自己小时候做过哪些活动,自己是怎么克服一些困难的,等等。只有孩子觉得自己是平等的,才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感受。但是,分享不等于事事求教于别人,分辨不清内容或处理不好,就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或畏惧心理。如一些家长与孩子分享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容易带有主观色彩,认为有些方式不明智,采用批评的态度,导致孩子以后不会再愿意分享;或家长不批评孩子,而是为孩子想出更好的方法,孩子容易以后不再思考,事事求助。因此,父母一定要予以注意。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篇10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攻略: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意义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一个人的一生要受三个重要的环境的影响,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家庭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启蒙式、基础性、也是最有效的环境;学校教育是大众化的;社会教育是实践性的。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往往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功成名就的人在回忆录中经常说出父母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而很少说出自己的老师。

老师时经过了专业教育的群体,而父母就没有得到过专门的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家庭的问题往往在学生的学习中体现出来,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看法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班主任要搞好班级管理就很有必要指导好家长对学生进行成功家教。

大部分家长都愿意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但目前为止班主任和家长的交流并不十分完美。我们经常见到好多家长刚开完家长会是那么的信心十足,发誓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时间长了又回到原地;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在家长会上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那眼泪很快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尽管很多家长想培养好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苦于没有窍门不知该如何去做。所以这个重担自然就落在了班主任的肩上。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攻略:巧妙地指导家长家教

(一)正确认识家长的不同特点

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家庭的家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家长们的人生态度,与人交往的习惯往往受在单位里影响,表现出或这或那的特点,我们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把握整个过程,既要创造平等的交流平台又要能掌握整个交流,使我们的交流既不是老师对家长的一言堂,更不是家长对老师的审讯和谴责堂。

因此在开家长会之前一定要多种渠道了解家长及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家庭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家长对孩子的看法和期望值等等,从而确定我们开家长会的首要目的和谈话方式。接着通过学校了解学生家长的特点和要求,不能使自己解释不了家长们提出的问题而被挂在讲台上下不来。也不要自己把家长当成自己的学生一样让家长们过不去,从而对老师敬而远之,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辨证分析家长的家教模式。

我们根据家长在管教孩子的形式和方法的不同将家长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粗暴型的家长:特点就是管教方法简单、粗暴、缺乏理性。他们只管限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而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从不或很少倾听孩子的心理话,甚至认为父母的命令即使是错误的也要无条件的服从。胆子小的孩子敢怒不敢言,身心受到伤害和摧残。胆子大的孩子就会产生与父母对抗的行为,甚至发生悲剧。在这种粗暴型父母管教下的孩子,比较胆怯,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情绪易于激动,攻击性强;在与他人交流中表现为比较疏远、悲观、性格冷漠、缺少热情,对他人存有疑心;在学习上也往往不是很好,没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2、溺爱型的家长:这种家长一般不对孩子提具体的要求,也不对孩子做具体的限制。对孩子的要求环境比较宽松、自由。父母对孩子要求没有什么事必须去做和什么事一定要做的,只是随孩子们任意发展,没有一个目标。这是一种要追求孩子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潜力的教育方式。他们对自己孩子要求太低,甚至没有要求,那么孩子们就很难有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目标,就更谈不上达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了。所以孩子对学习和工作成绩的要求也低,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令人满意了。

3.、权威型的家长:权威型父母能够合理地引导孩子的行为,比较关注孩子的表现,能正确、及时而且恰当地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惩罚。父母会在必要时帮助子女制定出合理的规则,并且自己首先作到。注重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交换意见。这样环境培养下的孩子不仅与父母感情亲密,而且对什么事物都有激情、有自信、成熟、理性、乐观向上,善于交往、经常在前一个目标完成之后又有新的目标和方向。

(三)、选择采用合适的交流和指导方式

1、重视与家长的首次见面,要树立起威信。

班主任一定要重视与家长的第一次见面,一定要给家长留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无论在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方面都要给家长们一种把孩子交给你就感到特别放心的感觉。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下一步听从我们的指导和安排。如果没有很好的第一感觉,家长们会因不信任班主任而应付老师。

班主任最好根据家长们的知识层次水平考虑自己的穿衣打扮,给知识水平较高的家长一种彬彬有礼,是孩子们学习榜样的感觉;给普通人一种踏踏实实干工作,能够带好孩子的感觉。总之让家长们一见就信任你。

当然班主任跟家长们交流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学生来开展。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选择谈话的内容和方式,目的就是要使家长们产生你不同于其他的班主任老师更不同于以往班主任老师的感觉。

2、巧妙地阐明家教的重要性,艺术地给家长们指出问题。

家长都是成年人,所以提问题时要含蓄、微妙。如果以幽默的小故事的形式提出来,就会使家长们很愿意接受。因为一般的班主任老师的年龄比家长的年龄小。只有用特殊的方式才能使家长们愿意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不妨以成功的家教实例来激起家长们重视家教的激情,如: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宏将自己聋哑女儿培养成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研究生;以孩子就是一支最有实力并不断看涨的股票来引起家长们对孩子的关注,使家长们转移一部分精力来教育和管理孩子。这样就使家长们很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和主张。

给家长们提意见时说话的口气一定要婉转。如要让家长关注孩子的衣着打扮,不要穿奇装异服时,在很多家长面前要说我们学校提倡什么,而不要说我们禁止什么。首先要把家长拉到我们老师这边来,让家长们愿意协助我们,万万不能把家长推到我们的对立面,更不能像对待学生那样对待家长。做这些目的就是让家长们愿意接受班主任,并非常愿意配合班主任老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攻略:指导家长做权威型父母

权威型父母培养教育下的孩子不仅与父母感情亲密,而且对什么事物都充满了激情,这些有自信、成熟、理性、乐观向上,善于交往、经常在前一个目标完成之后又有新的目标和方向。

1、指导粗暴型家长改变方式,变控制为引导。

对于此粗暴型的家长的指导一定要单独进行,不能成批进行,因为很多谈话内容涉及到家长和学生的个人隐私以及面子问题。因此可以很婉转的提出问题,用因果推导方式让家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以列举孩子在得到管教之后的表现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妥,要引导家长学会关爱孩子,学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引导家长形成有在孩子面前表达爱的意识。

不妨向这些家长推荐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理论,使家长们树立信心,重新用教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的精神来教育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受到表扬而不愿意接受批评。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加倍努力争取更多的表扬和赏识;而受到批评的孩子更多的是产生逆反心理,越是不听从大人的说教。赏识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心灵有个家的教育;让孩子学会赏识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让人学会感恩,启迪智慧的教育。

班主任可以通过座谈、家长会、讲座等形式让家长们愿意接受赏识教育理论,并跟班主任老师一起进行赏识教育实验,逐步改变粗暴型家长的不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

2、指导父母加强对孩子的目标引导

根据溺爱型的父母一般不对孩子提具体的要求,也不对孩子做具体的限制的特点。单独跟家长们交流,在孩子的学习目标上达成一致,要给孩子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指导家长们合理地引导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多关注孩子的表现,一定能正确、及时而且恰当地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惩罚。一定帮子女制定出合理的规则,并且作为父母要自己首先做到。注重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交换意见。

指导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和错误。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并积极改正,不能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可能导致孩子错误的认识和扭曲的心理,不能正确区分是非曲直。

如果孩子取得成绩,家长们要大加赞赏,明确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绩,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愉快,使孩子们更愉悦,他们会更加努力的去取得下一个成功。

3、指导家长如何让孩子变成听话的好孩子。

首先要让孩子佩服自己的父母。孩子佩服谁就愿意跟谁学,就愿意听谁的。家长要让孩子佩服自己,必须以身作则。孩子的佩服心理来自于家长的生活表现、工作表现,来自家长的言谈举止,来自家长的各种能力和成绩,来自亲友、同事、邻居对家长的肯定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年幼的孩子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父母身上如果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的行为必须检点,必须严格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