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歌朗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20:47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1

主持人:朋友们,来宾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光临艺苑剧场,在这个秋月朗照,丹桂飘香的夜晚,让我们汇集四面八方的欢歌笑语,共同咏唱秋之美景,秋之风情,秋之收获。我是----,今天的晚会将由我和------朋友一起为大家主持。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主持人:秋天,我们拥有了蔚蓝色的梦想,秋天,我们感受着生命博大的力量。我们在秋天里畅想,我们在秋天里放歌,我们在秋天里感受丰收的喜悦。朋友们好!这里是艺苑剧场,这里是你我共同的精神家园。

《艺苑剧场秋之韵咏唱晚会》现在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艺苑剧场的室主孺子给我们讲话,有请孺子

第一部分如画美景(要求主持音乐轻柔、舒缓、明朗)

节目一:a:咏秋古诗三首朗诵 大漠孤烟歌曲《好美的一个秋》演唱阿洁

主持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偏爱在静美的秋意中抒怀,感悟人生。今晚,让我们拾起这一片片枫叶,走进这如画美景的秋风、秋韵,感受秋天的迷人色彩。

请欣赏咏秋古诗三首朗诵者:大漠孤烟(直接递麦)阿洁

节目二a:《秋天的和弦》作者:成晓峰朗诵:微雨红尘

歌曲《晚秋》演唱:乡下人

主持人:在这月缺月圆之时,多少离情,多少别绪,多少喜悦,多少伤悲。弹者无声,诠释落叶的漂泊。该来的来,该去的去,来去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番婉转呢?是的,走进秋天,让我们在秋季的天籁之音中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请欣赏朗诵:《秋天的和弦》朗诵者:微雨红尘(直接递麦)乡下人

节目三《野菊女子》作者逸野朗诵者:冰听儿歌曲《吟》演唱:秀子

主持人:秋雨冷了,秋夜长了,野菊就在这时节明亮了。女子轻柔地从山野走过,不经意间就让野菊美丽了脸庞。女子拾觅了满满一筐诗情,她把一些寄给白云,一些珍藏在心中。

请欣赏朗诵:《野菊女子》朗诵者:冰听儿(直接递麦)------秀子

节目四:《丹桂飘香》作者松间明月朗诵者:羽洁

歌曲《秋天的诺言》演唱子音

主持人:杭州,西湖岸边,秋景正美,秋意正浓,让我们走进秋天的杭州,品一品桂花酒的浓香,尝一尝桂花糖的甜蜜,让桂花茶的清新直沁心扉,让思绪在一场桂花雨中上下飘飞……好的,让我们来一齐感受丹桂飘香。

请欣赏朗诵:《丹桂飘香》朗诵者:羽洁(直接递麦)------子音

第二部分秋日思绪(要求主持音乐温馨、缠绵)

节目五:《秋日私语》作者:红狐朗诵者:雨季

歌曲《秋诗篇篇》演唱楚天

主持人:雁去又雁归,这往来的迁徙,鸿雁完成了一生的相聚与别离。秋日的温情说走就走,不作任何解释,秋风再起的时候,你也许能再回头;冬日的寒冷说来就来,没有任何

的预告,而当秋枫飘染的时候,我在等待你的足音。

请欣赏朗诵:《秋日私语》朗诵者:雨季~~(直接递麦)--------楚天

节目六:a:《秋思情结白洋淀》作者采唐韵朗诵梅之梦 歌曲《秋水伊人》演唱夜莺

主持人:水雾烟波萍荷飘动摇曳芦苇北国江南,烟波日暮渔家晚归烟村灯火白洋秋..放眼千顷苇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便从诗经里向你走来

请欣赏朗诵:《秋思情结白洋淀》作者采唐韵-----朗诵梅之梦(直接递麦)夜莺

节目七:a:《今夜,美在那汪月亮》作者:楼兰

歌曲《月满西楼》演唱:一帘幽梦

主持人:秋风习习,秋虫啁啾,优雅的树在夜风中独自起舞。魁斗七星,演绎天体的阵法;星光流淌,演奏舒缓的乐章。今夜,与月亮对视,今夜,因思念而美丽,今夜的美,更美在那汪圆圆的月亮。

请欣赏朗诵:《今夜,美在那汪月亮》作者:楼兰--朗诵者:楼兰(直接递麦)一帘幽梦

节目八:a:《穿越秋天》作者:潘登朗诵者:白云

歌曲 《秋天的诉说》演唱:地球妹

主持人:这个秋天,我在海滩散步,眼前有云轻轻飘过,头顶有雁正自南飞,海风拂过我长长的思念,将一个“痛”字,铭刻在心扉。咸味的海风中,那一片片回忆便随飞而舞,旋转、旋转……

请欣赏朗诵:《穿越秋天》作者:潘登朗诵者:白云(直接递麦)地球妹

节目九:a:《记住这个秋天》作者歌吟有梦--朗诵者:风度 歌曲《爱在深秋》演唱者:乡下人

主持人:林花谢了春红,匆匆,太匆匆。岁月无声地发生着更易,一些东西,被岁月匆匆掩埋,如清风而过,无影无痕,令人发出万般的感概。然而,总有一些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充实了记忆,那些或美丽、或忧伤的情愫,在最合适的时候,撞击着灵魂。

请欣赏朗诵:《记住这个秋天》作者歌吟有梦朗诵者:风度(直接递麦)乡下人

第三部分丰收喜悦(要求主持音乐喜庆、欢快)

节目十:a:《秋色赋》作者峻青朗诵沉默的山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演唱:名鸽

主持人:秋天来了,那一片片金黄,那一串串硕果,着实让人振奋。比起欧阳修的《秋声赋》中肃杀凄凉的秋天,峻青的《秋色赋》,“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烂漫的色彩”

请欣赏朗诵:《秋色赋》作者峻青朗诵沉默的山(直接递麦)名鸽

节目十一:a:《黄土地上的诗》作者:听诗醉雪朗诵苦咖啡

歌曲:《在中国大地上》演唱:莺歌

主持人:对黄土的情怀,我找不到任何的语言来描述,在黄土地上写诗,我渴望麦子和诗在如诉如泣中成熟。我有一个愿望,将来让化作一把黄灿灿如金一般的黄土,与石同生,

与海共存。

请欣赏朗诵:《黄土地上的诗》作者:听诗醉雪朗诵者苦咖啡(直接递麦)莺歌

结束词:

主持人:秋风习习,秋歌悦耳,秋天的一幕幕美景令我们陶醉,晚会就要结束了,可我们的心情却依然沉浸在激动之中。我们在朗诵者精湛的演绎中,领悟了吟诵的魅力;我们在歌唱者深情的演唱中,体味着生命的激情。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2

中秋节即将来临,中秋节开始于唐朝时期,在宋朝时期盛行,到了明清之时,中秋节已经发展成为了能够和春节起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秋节现代诗歌朗诵,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秋节现代诗歌朗诵一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中秋节现代诗歌朗诵二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

街头就看到月饼的影子

嚼着杏花楼飘香的月饼

尝到中秋节的味道

想象中秋匆匆的脚步就来了

勾起一轮明月挂在天穹

闪现光辉,带出年轮

小时候的记忆浮现

月亮走,我也走

心思跟着月亮跑

跑出山谷跑出村庄

城市的月光很圆很美

月宫里传说一直在上演

中秋月圆时你就会回来

把思念遥寄给远方亲人

中秋节现代诗歌朗诵三八月中秋的月亮

是最亮最圆的

月亮升起

撒下一片银灰

竹梢上

归巢鸟儿安睡

池塘里

鱼儿跃出碧光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人们聚在桌前

分享着圆圆的月饼

柚子长得是那么可爱

八月的桂花开始飘香

为团圆增加了一份愉悦

琴声悠悠

唱出家家团圆

中秋节现代诗歌朗诵四又一个即将来临的中秋,

又一次深深的感叹!

游子们还在四处飘零,

父母们还在家中翘首期盼??

大海承载着我们的思念,

石油井架寄托着我们的图强。

回想十年前的教室,

我是我父母的学生。

穿越十年的时光隧道,

父母还只是斑白了两鬓。

父母在讲台上,

灌输着智慧的光芒。

父母用深情的目光,

送走了最后一批展翅的飞鹰。

我们在海阔天空中搏击,

现在已经茁壮成长。

我们将胜利的红旗,

立在石油平台上高高飘扬。

无数的夜里,

我满怀对父母的思念。

电话里还是那么慈祥的声音,

眼前蒙现他们殷切的笑容。

虽然我们天各一方,

我们拥有同样光辉的月光。

中秋节现代诗歌朗诵五在这雾锁秋月的中秋节里

手捧清茶倚在窗前

寂寞啜饮着记忆

却是那么的低落

总想

在这个中秋节里还能看见你的身影

与你在月光下把身影拉得长长

共赏那嫦娥悄送的月糕

却发现

人依旧

翘盼那轮月光

思念

揉进清风

飘向你的方向

情感

散在河中

顺水流淌你的地方

在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里

漆黑的夜孤自独醉

期盼的心却是那么滚烫

思念的歌不再吟唱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3

男:诗歌是我国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女:诗歌是我国的文明的精神支柱

男:正是因为有了诗歌,才有了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对历史的感慨。

女:才有了王昌龄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中战士守边防的悲壮与忧伤。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中,敞开心扉,释放激-情,

男:今天,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那么,就让这快乐响彻云宵吧。

女:陈捷,你知道吗?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像,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

女:我当然知道,就如《出塞一样》,作者以诗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战争的仇恨和失去家人的痛苦。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由劳获、陈捷、朱朗晴、李煜涛、冯朗荣、周钧信等同学带来的朗诵《出塞》,希望你们能从中体会到边防战士们远离家乡,失去亲人的情感。

男:让我闪一直来感受吧。

男:人未还。战争是多么残酷,诗人用真切的情感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体现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诗是如此裸露地展现了自己。

女:的确,接下来,陈麒名、林文静、黄子谦、戴健锋一组同学将描写春夏秋冬的四首诗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次来自四季的感受吧。有请

女:多美的意境啊!四季真。)好!我们知道,描写四季的不仅有古诗,还有现代诗。

男:接下来,请曹雪华和陈颖茹朗诵现代诗《秋》

女:用农民的喜悦体现秋的生动,多妙的方法!我们的眼前呈现了一幅田野收割图,好和-谐啊!

男:对!现代诗是那么自由,然而却如此美好,周哲和郑立言黎乐怡、阙乔爱、陈家恩、陈麒名、朱恩霖也准备了一组《四季诗》,就请她们上台表演吧!

女:在古诗的世界里,友谊诗也占其大部分,有请朱恩霖与陈麒名朗诵一首《赠汪伦》

男:以景衬托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关怀,诗人多聪明!

女:对啊!友谊是珍贵的,我们可要好好珍惜身边的友谊喔。接下来,请梁倩雯,刘兴禺,周芷晴朗诵《太阳的话》

女:好可爱的太阳啊!相信你们通过这首诗一定会更加喜欢太阳吧。

男:好一轮太阳,现在,月亮升上了天空了,看见了吗?有请徐振超、骆子扬、李浚彪等同学带来的中秋组诗。

女:诗歌,让我们陶醉

男:诗歌,让我们震撼

合:诗歌,让我们思想升华

男:诗歌的余韵,在我们心中回荡

男:借这次的诗歌朗诵会,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女:借这次的诗歌朗诵会,我们领悟到了人们诗歌的美好

男:让我们在诗海拾贝

女:让我们步入诗歌的殿堂

男:让我们记住今天,并用我们的笔描绘明天,愿我们在诗歌里茁壮成长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4

重阳节,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传统的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一我的思念

是一双温暖的手

乌黑的盖头

遮挡住我的眼泪

我的回忆从那个冬天开始

续集延续到现在

每一个怀念都是我沉默的慰藉

我是无法放弃

你的那个拐杖

就触在我的心旁

我想念啊

每个夜晚

安歇的祝福就像你在我的身旁

轻轻地看着我

不敢打扰的梦

是否时间太旧

许多回忆被扔掉

你的颜色就在我的脑海里

深深地挽留着

一些我没说过的话语

你听不懂啊

像你的故事

就是我写不出的一处黑白

那场景时而模糊

时而纠结

我的眼泪就莫名的脱落

再见了

老人 我的生活没了你

就像你坟前的枯草

被风留下的种子

发芽

却散发出孤独的味道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二秋风落叶凉初透

情动高山

南山山头

落叶满目尽是

凄凉中

感受古道西风

沧桑诉情怀

风中望影人影瘦

望道松柏

依旧翠蒙蒙

九九双节

再现重阳日

今朝思绪南飞雁

南山畔

多少多情人

一曲高歌

诉尽心中孤独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三这一天太阳格外明亮

这一天老年人神清气爽

这一天是老年人的节日

这一天是九九重阳

远山在召唤

召唤老年人来登高

让生命燃起新的力量

不再为老去而叹息

不再为夕阳而悲伤

菊花在张扬

张扬这秋天的丰收

张扬这生命的顽强

不言秋后无情

不言饱经风霜

年纪越大

越要像菊花一样在深秋里迎风绽放

重阳重阳

老年人的节日

老年人的吉祥

让我们用老去收获丰富的人生

让我们用老去演奏生命不朽的乐章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四生命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靠近,热谈,朋友的心怀不负厚望

独受一方唯美的净空

会意的笑开放春花的灿烂

相约重阳,登高望远

胸窝勃发一股朝气

意志的绳索仍旧坚硬如钢

啊,生命。啊,朋友

我们因幻想的心态

再给生命添几多美丽

秋阳温馨胸怀,老泪洒向红叶

一声仰天长叹振奋你我

踏着不老青春的火轮

来年再叫江山多姿映眼帘

小学生朗诵重阳节诗歌五当茱萸更替着这里的风

当天空再次阴沉下来

当我的思念停息的时候

当菊花的花瓣也随着纷飞着

我的思念是你所不知道的

带去你所不知道的

深邃是我的深伤

寂寞与我为邻

在深沉的高峰下

冷月被雾遮盖了

只有旁边的北极星

在幽幽的招摇着

像眼泪一样的刺眼

路旁的枫树又红了

路上的行人渐多了

我沾着等不到的苦水

在九月九日

登上高峰

给你最好的

最好的静默

当然

还有思念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5

一、播放恰当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早期的古诗词与音乐是融为一体的,诗词就是歌词,随着诗词的发展,诗与歌才逐渐分离,各成体系。但是诗词中韵律节奏依然蕴含着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诗歌的内容,运用恰当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营造诗意氛围,引领学生尽快走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比如,在执教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时,在导入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在那空灵美妙的歌声中,学生们对这首词的作者苏轼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苏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很快沉浸在诗词的情境之中,他们在我的介绍下,了解了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直开朗,仕途不顺,诗词以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等风格见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通过音乐的播放,成功地导入了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流溢着诗歌之美的气氛中,感受到诗词之美,充分调动起了学习的激情。

二、深情朗诵诗词,增强艺术感染

深情的朗诵可以通过声音的表现力,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情朗诵可以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诗词朗诵教学中,首先要做好范读,这是学生领会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的切入点。教师首先要多听一些专业人员的朗读,通过对照体会,找到自己朗诵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要处理好朗诵中的停顿、重读、语调等环节,对于表现诗人情感的关键之处要重读,结合情境、情感的变化来变换语气,做到恰当地表现诗歌的情感。范读之后,进行领读,然后让学生熟读、精读,加深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

比如,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我注重在“白”、“栖”、“湿”、“望”几个关键字上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情境之美。在我的示范朗读、领读、学生自己的朗诵中,诗中浓浓的游子思乡之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再现诗歌情境

古诗词有较强的画面感,所谓诗情画意,在教学中能够再现这些画面,营造诗词所表现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会更加准确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多媒体具有集声文图画于一体的特点,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执教刘禹锡的《秋词》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美丽秋天的景色图片,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仙鹤直冲云霄飞翔,暗合了诗人所描绘的秋天景色,再现了诗歌情境,使学生的思想融入了画面之中,对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

四、通过角色扮演,置身诗歌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追随诗人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完全走入诗歌,融入诗歌,对古诗词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我结合诗词的内容,编写了课本剧让学生来表演。剧中人物有木兰、天子、母亲、父亲、姐姐、弟弟、伙伴等,通过角色表演,学生渐渐走进了诗词世界,感受到人物的丰富情感,在表演中与角色产生了强烈共鸣,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对古诗词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生动语言描述,加深情境理解

语言描绘突出了情境,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诗词的不同基调,运用相应的语言,形象地展示诗的意境。这样的描述还要注意与体态语言的结合。教师的形象气质,知识水平,人格魅力等对教学氛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6

关键词:中学现代诗歌第一课

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林淑婷老师执教的何其芳的《秋天》一课十分的精彩出色,相信对所有初中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开好初中现代诗歌第一课都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现将自己对林老师在诗歌教学与课堂有效性二者完美结合的感悟与众同仁分享,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现代诗歌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内容、形式和艺术方面不迎合中学生的需求,不容易被中学生接受,且现在教学上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诗歌教学以人文本和美育之感。这也让一线老师陷入比较为难的境地。初中语文具有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教师既想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地欣赏诗文、体会意境,又要教会学生掌握赏析和应试技巧,实乃不易。林老师在《秋天》这堂里让我们明白了诗歌可以读得这么美,读得这么轻松,让学生既能爱上“快乐语文”,又真正地掌握了技巧,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

个人认为,一堂优秀的课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工作。而课前工作准备主要分为两方面:教师和学生。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他们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现有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写出符合自己本班学生水平的教学计划。当然,在这一步骤中,每个老师对教材都会有自己的解读,能以教材为依据写出具有创意并融入自己独特见解的教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是教学的成功。

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终点,所以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准备工作:例如借助字典做好解决生字词,同时初读全文以获得真实的初读印象,再细细品味,带着疑问来听课,效果才佳。从当时课堂呈现的效果来看,这两方面,林老师和她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二、注重诵读营造诗意空间

将各种形式的诵读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读来感知文本、带动文本语言的品析,从而达成体悟诗情的目的是大部分教师都喜欢的教学环节。且林老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也较强,课堂当中琅琅的书声使人置身美好的诗歌世界,营造了诗歌教学应有的意境。

笔者认为,读的形式多样,并不是每个有朗读能力的教师都能将此环节运用得恰如其分。难得的是林老师以一年轻老师的身份,但教法却不失老练,她不仅注重诗歌诵读,而且注重诗歌诵读的实效性。林老师设计的第一环节就是“听秋”。通过配乐视频朗读,课堂一开始就用古典的配乐和大师的朗诵声声,营造起“秋天”的意境。可以说,一上课,林老师就把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一起拉入了诗境。在听完大师深情的朗诵,学生们也是跃跃欲试。这时班得瑞的《安妮仙境》如天籁之音响起,林老师又拉着我们的手进入了第二环节“诵秋”。全班学生在柔和的音乐的伴奏下齐声诵读,他们读秋的同时全身心也在感受诗歌带给他们的音乐美和音韵美。在这时,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教师营造出了一个比较诗意的空间。

第三环节的品秋里面也穿插着朗读,此处看似意外实则出彩。在学生思考教师设置的针对该小节的两个题目时,教师充满感情地范读,此时学生思,听,看,写多重思维并进,课堂的高效集中于此。先听秋,后诵秋,再品秋,层层深入。品秋之后,再由学生读秋。就这样,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诵读,品读之后带着理解再诵读。每一次的朗读都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而对诗歌意境的越靠近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二者相互促进、携手共前,岂不美哉?

林老师将“品秋”作为其解读文本之环节,是她带领学生体会秋天三幅画面的过程。在这里,林老师的分析详尽细致而且巧妙,可谓“题题有意,步步为营”。品读第一小节时,林老师抛出了“哪些东西体现了农家风光”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特定的意象去体会诗歌勾勒出的情境,而学生也能答出了“背篓、镰刀”等物。林老师进一步“逼问”学生:“为何用背篓而不用卡车呢?毕竟卡车装的更多,更能体现农家的丰收啊”?听到这个问题,不单单是被提问的学生傻了,作为听课老师的笔者心里也是咯噔了一下:此题该做何解答?教师这不是在给学生挖陷阱吗?林老师看着大家一脸茫然,继续引导:“背篓与卡车相比,有什么特点?”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答开了:有说背篓比较小,卡车装的多;有说背篓只能用肩膀扛起来,而卡车必须用油才能开动……教师又问:“那乡间小路上农民背着背篓的场景和开着卡车过去的场景,那个更适合这首诗歌的意境”?大家这才醒悟过来,林老师轻轻一点,道破其中奥秘:“背篓是需要双手去完成,与人体接触。”于是学生们答出了第二问题:这一小节营造出一种宁静、丰收、休闲的农家氛围,而“背篓”比卡车更能体现农家的朴实。从背篓这一词广泛的想像空间来营造浓郁的诗意角度去探讨,这样,学生可能就会对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有了自己的切身的体悟。而在林老师设置的阶梯式的问题里面,帮助学生将文字转换成一幅幅具有诗意的美丽秋景图。可以说,对诗歌本身的解读以教参为依据,加上教师个人对诗歌的个性而深层的解读,从而形成了诗歌教学的诗意是林老师教学的一大特色。

三、还课堂与学生

教学要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愉悦、兴奋体会到发现和成功的乐

在课堂教学的第二节,林老师煞费苦心找来两幅画,让学生找一找哪幅画更能表达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一节诗,两幅画,这跟现在学生中十分流行的“找你妹”(一款找不同的游戏)如此相似,学生发言的踊跃程度可想而知。有的学生抓住了诗歌里面的“圆圆的网”而选择了第一幅,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圆的网”,给读者什么的样的意境?学生们七嘴八舌表示圆网容量大、充实,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顺理成章地描绘出渔民清晨出航时盼满载而归的美好愿望。还有学生发现了第二幅图有夕阳之景,而诗歌里描绘的是带有“白霜”和芦篷船的清晨,于是结合诗歌加以朗读,学生边读边体会,一副《霜晨归渔图》的意境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林老师的教学真是做到了“润生细无声”啊!

课堂教学第三节赏析也是一大亮点。林老师将班里某位学生的画放大到课件上面,并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画里的哪些意象应该出现,哪些意象不该出现,并请学生来谈谈这样选择的理由。我们知道,“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指内在的抽象心思,“象”是指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需要借助于某个特定具象,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者阅读时才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进行二次创作(审美过程),还原诗人所见所感,获得内心的共鸣和审美愉悦。由此看来,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和基础。此教学环节是大有深意的,教师将赏析提到了意象选择的这一高度,这也就完成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准确而独特的意象,可以引导读者更便捷更顺畅地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更近距离地靠近诗人和他的诗歌。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的画,学生的评论,学生的思考,一切都让学生说了算。诗歌本也无需有定论,同一首诗歌带给不同阅历、不同家庭背景的读者的感触自然不同。可以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种解读。可喜的是林老师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到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上,而是让学生去呈现他们的读后感,分享他们的见解,品味语言,这占去了全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课堂上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正是因为林老师把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才有了这样的效果。这对于第一次上现代诗歌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增加了,这难道不就是此课堂最大的成功之处?

四、巧设写作情境

林老师的课堂结尾更注重实效。课堂的结尾处,林老师播放了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春天在哪里?》的诗歌,并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课文改写歌词《秋天在哪里》。此环节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林老师做到训练了初一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诗歌,如此妙招不得不令人称赞。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7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板书课题

1.

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师: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书:咏物诗)

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咏柳》《咏鹅》《梅花》《风》等古诗,告诉学生: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就是咏物诗。

3.

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由三首咏物诗组成。读读题目,你们一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板书三首古诗的题目,学生说诗中歌咏的事物)

二、质疑诗歌,朗读诗歌

1.

提出疑问。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一定有了疑问,对吗?(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咏?”“歌咏它什么?”等疑问)

2.

朗读诗歌。

师:要想解决疑问,先得读好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3.

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4.

师:大家已经读准了字音,达到了朗读古诗的一级标准。现在试着把古诗的节奏朗读出来吧。

5.

教师指名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教师引导评价:你喜欢谁的节奏?

6.

师:古诗是按照平仄规律创作的,请听吟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吟诵音频,出示三首诗的平仄,然后学生依照“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尝试吟诵,齐诵。建议:一般情况,“–”短平读一拍,“―”中平读两拍,“—”长平读三拍。“∣”仄声在二四六字的位置时读一拍,一三五字位置时读半拍。“∣”入声读得短促有力)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

–—∣∣∣–—

∣∣–—∣∣―

大漠沙如雪,

千锤万凿出深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

–—∣∣―

∣∣–—∣∣—

∣—–∣∣–—

燕山月似钩。

烈火焚烧若等闲。

立根原在破岩中。

–—

–∣∣

∣∣∣—–∣∣

–—∣∣–—∣

何当金络脑,

粉骨碎身浑不怕,

千磨万击还坚劲,

∣∣∣–—

∣—–∣∣–—

∣∣–—–∣―

快走踏清秋。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

1.

借助注释,默读诗歌。

师: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事物?请借助注释,将诗中描写的事物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适当批注。

2.

学生默读,想象批注。

3.

交流:

(1)问题1:《马诗》描述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①第三、四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骏马。

②第一、二句诗说,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是一幅战场景色图,悲凉肃杀。这匹骏马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正是它可以建立功勋的环境,内心的渴望一定更大。

(2)问题2:《马诗》中的马儿驰骋于什么季节?

“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可见这匹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好是可以万里横行的壮年。

(3)问题3:《石灰吟》里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烧炼的就是石灰石。这是不怕磨砺的石灰。

②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石灰烧制图”,引导理解“粉骨碎身”的含义。感受石灰不怕牺牲的特性。

③学生观看石灰图片或者真正的石灰,感受石灰清白的特点。

(4)问题4:《竹石》中的竹子长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①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环境不好,但基础牢固。后两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多大的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郑燮不但写竹写得好,而且他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请看插图。图里的竹子哪些地方和诗歌里的竹子是相似的?

4.

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师:咱们再读诗歌,将诗中事物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吧。(学生齐诵诗歌)

5.

指名诵读。

四、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过渡:通过朗读,三首古诗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1.

观察生字,互相提醒。

师:仔细观察这4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

2.

学生交流:

“凿”字下边里面是“羊”字少一横。

“络”字左右同高,“锤”字左低右高。

“锤”字左窄右宽,左边的第一横对准右边撇和第一横中间,左边第二横对准右边第一二横中间,左边第三横对准右边第二三横中间,左边的竖提的“提”对准右边第三横左侧。

“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

3.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后书写生字。

4.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分析其由来。

“焚”的本义是古人为垦地耕作而引火烧毁荒草野林;后来引申为“燃烧”,如“焚化、焚毁、焚书”等。

“凿”的本义是捶打钢钻,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钻洞,如“开山凿洞”;后来引申为痕迹深刻的,确切而无法消除的,如“言之凿凿”;还有用以凿洞的工具,如“

凿齿、凿子、方凿、斧凿”等。

五、默写古诗,小结课堂

1.

背诵课文。

2.

默写《竹石》,并打开书对照是否有误。

3.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咏物诗,并且通过对照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事物。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诗人为什么要歌咏这些事物。

六、课后作业

查阅三位诗人的生平故事。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咏物诗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为什么歌咏?

歌咏它什么?

课时作业

一、我会填空。

《古诗三首》中每一首诗都( 歌咏 )了一个事物,我们叫它们( 咏物 )诗。

二、解释诗句。

1.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匹马何时才能戴上镶金的辔头,尽情驰骋在这秋高气爽的战场上?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8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文教学吟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目前,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比重日益增大,但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古典诗词教学普遍停留在翻译句意的浅层次上,重文学常识、背景知识、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的讲授,重表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轻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内涵,轻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使原本充满无限生命活力与审美意蕴的诗词艺术在教师的讲解中成了枯淡寡味的文字符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展现古典诗词的文字之美与意蕴之美呢?我认为吟诵是可供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何为吟诵

吟诵,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现今社会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新生事物,人们觉得很陌生,但实际上,它是我国传统的教读方式之一。韩愈在《进学解》中曾云:“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桐城派作家姚鼐亦云:“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莫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与唱歌不同,唱歌时,人们必须严格遵守曲谱,按一定的节奏而歌。而诗歌的吟唱则没有固定的曲谱,虽然诗歌的基本节奏与韵律一致,但至于何处该长、何处该短、何处该高、何处该降等都可能因人而异,吟诵最重要的是要吟出自己的体会。古诗词是诗人生活的缩影和心灵的透视,是经过了情感历练和灵魂淘洗的作品,同时,诗歌又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吟诵得法,有助于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

关于吟诵的概念和分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吟诵不同于朗读,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以声音的高低、抑扬、疾徐来表达作品情感。而吟诵则是用歌唱似的声调来诵读作品,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朗读虽然也讲求情感体验,但更多的是读音的正确、响亮,而吟诵则侧重于体味内蕴,讲求语调。我们今天所说的吟诵,应该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有感情的、有品味性的读书方法,指介乎歌唱与阅读之间的有节奏的有声语言现象。吟诵向来是中国人传统的读诗品文的方式之一,民国时期,江浙一带的吟诵流派就有三家:一是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常州吟诵派,二是以杨荫浏为代表的无锡吟诵派,三是苏州的吟诵派。但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吟诵逐渐被人们遗弃,二十世纪二三十到四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学者,如唐文治、夏D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都曾经为恢复吟诵作过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吟诵也未能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现在,我们应该接武先贤,主动自觉地学习吟诵之法,承继吟诵之风,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使古诗词教学更加具有趣味,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感的旋律中走进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二、吟诵与古诗词教学

(一)吟诵可以充分展现中国诗歌所具有的强烈的声律美

南朝沈约云:“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需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1]强调诗歌之美来源于四声的配合,从中也可见,中国古典诗歌的音律是在汉语语言韵律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经艺术提炼、审美加工而成的,是汉语自然规律的体现。诗歌之讲究音律犹如音乐有律吕,音乐之律使五音协调、乐章谐畅、美人听闻,而诗歌之律则是为了诗句和畅,朗朗上口,进而有助于感化人心。中国诗歌的音乐美来源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这些因素使中国古典诗歌声情和谐、流美动听,读起来自然抑扬有致,似有音乐贯注其中。

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用现代的朗读之法并不能充分地展示诗歌内在的音乐之美,吟诵之法则可以与其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如七言律绝,每句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来划分节奏单位,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来处理,这样就能充分地显示出诗歌原有的音乐性。古体诗因在平仄、句数等方面并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定,所以,吟诵时行腔使调则比较自由。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关睢》、《蒹葭》等篇章,因其为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所以,吟诵时只要两字一顿地抑扬诵读,再加上句尾韵脚的配合,吟诵起来节奏鲜明,别有一种自然质朴的古音古味。所以说,吟诵能使读者不知不觉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语言文字与声律节奏之美,而诗歌之义往往也不求自明。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在谈到古文鉴赏时指出:“歌而咏之,神气出矣。”[2]

(二)吟诵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中国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最早提出意境说的是唐人王昌龄。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3]严氏认为意境之妙在于情与景高度融合后之“无迹可求”,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意境”之境外有无限意味,有丰富的难以言传的意义空间。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意境极其深沉阔大,开头两句境界不凡,一片秋月,笼罩万家,捣衣之声弥漫了整个长安,可谓秋意浓郁,诗情凄冷。“秋风”二句,则通过秋风将相距遥远的长安、玉关不落痕迹地连接在一起,空间更加广阔,意境更加阔大。就此诗而言,情感内容非常简单,但此诗的魅力并不在于浅层次的思想表达,而在于蕴含于字里行间的苍茫,在那言外的难以与人言说的诗歌境界。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非用情者不能体会,所以,老师的任务并不在于告诉学生此诗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体会感悟这种苍茫、阔大、沧桑及深深的悲悯。

意境超越具体文字之外,可以感知却不可言说,语文老师也难以道清其中万一,而声情俱佳的吟诵可以传达一二。吟诵者在充分感受作者之心、作者之意与诗篇意境的基础上,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韵味。它可以让学生感知形象、领悟情境;学生可以从教师语气的抑扬婉转、轻重缓急中体味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情意、意趣和画面、景物所表现出的境界、情调、氛围。吟诵可以帮助人们走进诗歌深邃的艺术境界。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就曾说:“非高声朗吟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采其深远之韵。”

(三)吟诵可以带领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

中国第一部评论古典诗歌的专著――钟嵘《诗品》云:“气之感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4]认为自然的变化触动人的心灵,感动于心,而发之为诗。抒情是中国文学的灵魂,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多是文人们内心郁结的情思之勃发,阅读中国文学,我们犹如与无数优秀的古人为友,在他们那动人的弹唱中,感受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之跃动。

诗歌是诗人们倾注了自己全部生命的作品,而阅读者与鉴赏者也需要无条件的感情投入。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三者合流,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欣赏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而吟诵可以声激情、以声传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

文学的生命之根是人的文化精神、人的情感、人的个性、人的独特感觉与体验,只有引导学生体味作家的情致、情韵、情趣,语文教学才真正成为一种美的教育,学生也才能在语文中发现美,得到美的陶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而吟诵无疑是可以尝试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3.

[2]刘大.论文偶记.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35.

[3]严羽,何文焕.沧浪诗话.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696.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9

【教学目标】了解“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

师:前几周我们学了两首诗,谁来带领大家背诵?

(师指一生领背诵《归园田居》和《饮酒》)

师: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上很有成就啊!谁来说说他的贡献?

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生:“田园诗”描写乡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师:你们说得很全面。300年过去了,诗人们发现,不仅田园风光恬静优美,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也无限美好。于是,“田园”诗又往前进了一步,发展成了――猜一猜。

生:“山水田园”诗。

师:王维就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

二、王维是天才诗人。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教学目标】明白什么叫“字正腔圆”,了解诗歌节奏。通过一遍遍形式不同的诵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是天才,从小便聪明过人,十五岁进京考试,由于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精通音律,一下子便在京城的王公贵族之间传开了。从此,王维小小年纪便成了有名的“诗人”。

(师出示《山居秋暝》)

师: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谁会读诗题?

(一生读)

师:字音咬得很准。一起读“暝”。

(生齐读“暝”)

师:齐读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古人吟诗讲究“字正腔圆”,就是每一个字音都要读到位。自己把古诗读两遍,要求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女生先来,好不好?

(师指一名女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吐字很清楚,字音咬得很准。

师:是的,基本做到字正腔圆了。再请一个男生,你来。

(师指一名男生读)

师:谁来表扬他?

生:我认为男生读得更好,声音洪亮,有了点腔调了。

师:看来男女生读诗各有优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好。

师:我读“空山――”你们读“新雨后――”吟诗就好像唱歌,它的停顿比较讲究,字音要拖长,才有韵味。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诗歌节奏很舒缓,大家的朗读很有韵味儿!连起来试试,看看是不是字正腔圆,齐读。

(生齐读,朗读很认真,注意了节奏和腔调。)

师:大家的吟诵真精彩!这就是诗歌的“声韵美”!

三、王维是山水画家。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中有画”。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山间的景色。

生:我给她补充一下,《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个秋天的雨后,山间黄昏时的美景。

师:这样说已经很全面了,你读得很仔细。王维把这座山叫什么山?

生:空山。

师:“空山”真的是空的吗?什么都没有吗?

(生纷纷摇头)

师: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

景色?

生:我从诗中看到了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我是从第二句和第三句看到的。

(师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开创了“水墨画”,不用彩色,只用墨的浓淡来体现色彩。后来就有人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样一个善于创造美的大诗人,他眼中的“空山”一定不空,一定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用心读一读,你看到了怎样动人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林里刚刚下过一场雨,月亮也升起来了,王维在山间散步,啊,空气多么新鲜!

生:我看到一轮明月顽皮地跳上枝头,乳白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松林在地面上投下了奇奇怪怪的影子。

师:看来王维富有童心啊!

生:我还看到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银色的波光,它们跳过山间的石块,穿过密密的树林,一路唱着歌儿从诗人身边走过。

师:你真是王维的知音啊!在你和王维眼中,山林里司空见惯的景竟然是那么美好,像一幅水墨画一样。王维画山水画的技巧十分高超,他善于调墨,浓淡变化很巧妙,黑白的水墨画比浓墨重彩的画更美!他的诗和水墨画儿一样,淡雅宜人。你看,洁白的月光,青黑的石头、墨色的老松、亮晶晶的泉水……

(师生欣赏图片)

师:空山一点也不萧条,空山景色优美,多有诗情画意啊!把你感受到的,送到这短短的十个字中,读!

(师指名读)

师: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

(师指名读)

师: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真有韵味!

(生齐读)

师:这“空山”中可不光有美景,还有谁?

生:还有洗衣女子和渔夫。

师:有人,就有了生机啦!谁来读?

(师指名读)

师:我仿佛听到了女孩子们洗完衣服回来的欢声笑语,仿佛听到了渔夫唱着渔歌高高兴兴地回来啦。这傍晚的空山,除了洗衣女、渔夫,还有什么人乐在其中呢?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小孩子聚在一起抓萤火虫,玩游戏吧!

师:是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生:还有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

师:白发谁家翁媪,多悠闲!

生:还有妇女在家中做晚

饭,山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味!

师:虽是粗茶淡饭,但是格外香甜!

师:哦,原来空山不空,恰恰是悠闲欢乐的!你向往这种自由与悠闲吗?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生: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师:把你的向往与羡慕读

出来。

(师指名读,生齐读。)

四、王维是隐士。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师:王维喜爱这美丽的山水、热爱这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吗?当时王维还有官职在身啊,这里只是他偶尔度假的地方。如果是你,你觉得是当官快乐还是享受山水田园生活快乐?

生:我当然喜欢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了,不用为国家大事操劳,不用担心被人排挤。

生:虽然穷一点,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如果身不由己,那我也会非常留恋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生活,每天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的来源,苦一点,但是自由自在,不需要给别人磕头。

师:人各有志。我们来看最后一句,结合文后的注释读一读,王维将会如何选择?

(师出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生齐读。)

师:“空山”有优美的景色,有悠闲自在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身在“空山”更自在的呢?

(师生吟诵全诗)

五、诵读王维名诗句,举一反三,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

(师出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师:这句诗是王维晚年心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看看,晚年的王维只想静静地享受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思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青溪》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生:他只想享受这诗情画意。

生:他只想和明月清风做伴,只想在山林里安安静静地度过晚年。

师:我们再来看看,晚年的王维,他只想静静地做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

思考。)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青溪》

生:他只想弹弹琴,钓钓鱼,过悠闲、简单却无拘无束的生活。

生:他不想功名利禄,不想荣华富贵,只想简简单单。

师: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

(师指名读)

师: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不如我的青山绿水,都不如我的明月青松!这就是诗人王维,画家王维,隐士王维!这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评析】

这是一节《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实验课。教师以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为突破点,让学生了解王维是一位“天才诗人”,是一位“山水画家”,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歌画面美;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人的品格美。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前几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田园诗,对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进行初步的了解。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将旧知和新知有机对接。接下来用三个环节来突破重点:王维是天才诗人,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王维是山水画家,通过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王维是隐士,通过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诵读指导贯穿始终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便是指导诵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动静美。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如此,颔联写景,颈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这样精妙的诗,应当反复读,好好读。在本节课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诵读的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逐句诵读,教师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比如“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有韵味”。

三、扣住诗句想象画面

诗歌强调画面美,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画面美是很重要的。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是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对颔联和颈联的教学,教师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画面,尤其在颈联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想象诗句以外的画面:这山中,除了洗衣女子和渔夫,还有谁也乐在其中呢?学生的眼前立刻豁然开朗,一幅幅生动的山村生活画卷徐徐打开,这些生活片段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温馨幸福,那么令人神往!这个环节的处理为下面感受王维此时“隐者”的心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阅读举一反三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篇10

【关键词】小学诗歌教学诵读小学生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

一、诵读是对小学生诗歌启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口头吟唱的,诗歌中的音乐因素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音乐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音乐美又被称为韵律美、声韵美,表现为押韵、平仄、句数、字数、停顿节奏、双声、叠韵、叠字等语音特征的有规律的反复所形成的听觉上的审美感受。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总结了诵读的种种好处,他说:“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方智范分析到:“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适当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用于优秀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象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诵读的作用是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20世纪30年代初,夏丐尊等专家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多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工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近来学生们大家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学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认为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和心,须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萧涤非说:“律诗本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诗体,诗人完成一首律诗,往往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口吟出来的。对于一首律诗特别是象《秋兴八首》这样的七律的鉴赏,更需要下一点吟咏的工夫。这倒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诗的音节的铿锵,而是为了通过抑扬亢堕的音节来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种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评《秋兴八首》谓‘浑浑吟讽,佳趣当自得之’”这虽然是针对律诗的特点而言,其实何尝不可以看作诵读古代诗歌的共同特色。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到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对它们耳熟能详,而理解得十分透彻。

三、展开诵读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诗歌特点予以指导

首先,诵读强调实践性,注重读的过程,遍数多是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从“过程和方法”的维度出发,强调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应突出实践性,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模仿、尝试诵读方法的不同变化,再积累诵读的经验。这个过程不同于以会背为目标的检测。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他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其次,诵读还要强调诵读的目的性。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朗读是指放声读。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诗歌特点予以指导,使学生明白读的目的和要求,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注重对具体读法的指导,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即课程标准所说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一些专家对此也有一些精辟的论述。如朱自清认为,“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在朗读时,“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使声音有缓急,合于原文意思的发展。”这些论述是有指导意义的。

再次,诵读的训练要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随着理解领悟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诵读技巧会越来越高,老师必须根据这些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诵读的不同要求和训练方法;组织课堂的诵读实践要适应学生的趣味,采取多种训练方法给学生示范和引导。

总之,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指反复多遍,最终烂熟于心的读。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诵读是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贯穿始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技法系统》,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2]程廷祚,《诗论十五》,道光丁酉年刻本《青溪文集》卷二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