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樱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21:09

暮春樱花篇1

樱花是这个世界上最悲伤的花,边开边落,往往在最繁华时便早早凋谢。

淡淡粉色中透着白,近乎透明,不同于兰的君子,竹的潇洒,梅的傲雪,菊的不畏秋霜,她选择在暮春开花,相比较早春的缤纷,樱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陪衬,是一片可有可无的风景,但是她开了用自己的方式目送春天的远去。走在路上,脚下有星星点点的花瓣,一直沿伸道路的尽头。

爱上了那种粉粉嫩嫩的颜色,又感慨于边开边落的悲伤。

“妈妈,樱花好漂亮!”

“嗯,不过不会结樱桃,就只能看看。”

听出话中的不屑,我诧异的回头,却见一个孩子拉着母亲的手,脸上的表情,是我消失已久的童真,干净的不带一丝杂质。

是,开樱花的树不会结果,尤其开得最美最多的树,果子不是酸就是涩,要么根本不结,樱花树,只是,一种观赏植物。

有人说樱花华而不实,没有内在东西,偏偏开出一树繁茂,以边开边落来博人同情。

樱花但笑不语,花各有命,这是自己的追求,自己的选择。

即使开在了荒芜的地方,无人问津,寂寞者憔悴,也不悔是吗?

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花,积蓄了一年的营养慢慢沉淀进薄薄的花瓣中,酝酿出一种不沾烟火的飘渺之气。

望着樱花,忽的想起一句,落花风吹续,好唯美的意境。我不在乎有没有果子,一如樱花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因为,樱花的追求,我,懂了。

生活会磨砺人生,久了,人们便会更看重果实而轻视花朵,更注重于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定律。

樱花本是一种美的过程,这是她选择的人生,我们无权评头论足,把她和不同的花比较,对她而言,不公平,因为,各有千秋。

暮春樱花篇2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木花开耶姬的美丽而又聪明的姑娘,用了半年时间,从冬天到夏天,自南到北走遍了整个日本,沿路撒下了樱花的种子,自此以后,日本各地便盛开樱花了。这就是日本人对樱花情有独衷的原因。

日本人把樱花作为民族的骄傲,樱花在日本人心中有像富士山一样的地位,每年三月十五日,是日本传统的樱花节,这一天,日本男女老少都会出外赏樱,日本政府还用樱花接待外国使节或名人呢!

樱花是蔷薇科的植物,可以长到16米高,但我们平日见得多为高5米左右的小型樱花。樱花生长奇特,先开花后长叶,五六朵小花共同长于枝上。樱花有单瓣与重瓣之别,最明显的是单瓣可结果实,而重瓣没有果实。樱花的花色也有许多,但主要分为红、白两种。白色樱花洁白如雪,给人纯洁之美;红色樱花还有深红、浅红、粉红之分,人们常见的是粉红色的樱花,其花如少女羞红的脸,给人青春、浪漫之美。

樱花不仅外表美丽,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樱花开花落,告诉人们春播秋收。樱花也是上好的药品、药材。樱花制造的家具、木雕更是别具一格……樱花的好处数不胜数。

暮春樱花篇3

是的,樱花该开了,从三月到五月,都可以看到樱花的影子。

樱花,是这世上最妖娇的花,但也是最洒脱的花,张扬与内敛,傲慢与谦逊,那样矛盾而又和谐的呈现在她娇小的身躯上。她的一生,是神话,是传奇,更是灿烂与辉煌的真实。

和风微拂的春季,和百花一起,樱花含苞待放,如同一枚枚有着明丽色彩的珍珠,缀在枝头,像一个含羞的小姑娘,抿着朱唇,轻咬贝齿,微微地笑。也许是敏感,也许是试探,她悄悄探出脑袋,那样悄无声息的绽放了,无人知晓。当她排山倒海般的站满树枝后,人没才发觉,原来樱花开了。

樱花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如云雾般浮在枝头,傲视着一切,却又有着那样平易近人的品格。在不开花的时候,她那屈曲盘旋的虬枝,如同一个舞者的骨架,那样优美而艺术。即使没有明丽的花点缀其间,也让人深深的折服,惊叹造物主的奇妙。

樱花的白衣,纯洁得让人不敢侵犯,像的衣摆,在风中摇曳。樱花的花期很短,朝生暮死,只是一批接一批地开花,让她的花期看似如此绵长。当春季的和风吹来时,成千上万的樱花便纷纷离开花枝,撒手飞舞在空中,如同飞舞的蝶,拥有了舞者的灵魂,合着不知名的旋律,舞蹈,旋即归于泥土。那一定是生命的旋律,高唱着灿烂的生命,樱花带着辉煌,在舞蹈。她是灵魂的舞者啊,带着一身灿烂,舞个不停。

暮春樱花篇4

【关键词】松尾芭蕉春秋俳句汉诗

松尾芭蕉擅长借景抒情,文笔清淡,格调高雅清幽,诗意隽永。由于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他被称为“俳圣”,也被赞为《万叶集》之后的“最伟大诗人”。很多学者对日本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发现从上代的模仿到近世,日本的和歌和俳句受到汉学的影响颇多。笔者研究能力有限,试通过对比分析汉诗和芭蕉俳句中的伤春悲秋的作品,来探究汉诗对芭蕉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蕉风俳句与汉诗的渊源

芭蕉有很高的汉诗文素养,他提倡庄子哲学的反俗精神,可以说对汉学的憧憬和崇拜是芭蕉文学创作的根源。很多学者指出,“蕉风”俳句与中国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有着深刻的渊源。在『奥の道的开头,芭蕉说道:“月日は百代の^客にして、行きかふ年も又旅人なり。浮生は簸稳簸贰!闭庥肜畎椎摹洞阂寡缰畲拥芴依钤靶颉分小胺蛱斓卣咄蛭镏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世若梦”相似。可见,芭蕉从自由奔放充满才气、具有卓越的想象力和伟大构思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中,学习到了“人生即旅途,旅途即人生”的道理。

另外,芭蕉的作品还受到中国“诗圣”杜甫诗歌的影响,芭蕉漂泊的人生也与杜甫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雪の朝独り干qをyみ得タリ这首俳句是芭蕉当时困顿生活的写照,也是激励自己在生活的不安中前行的体现,这和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处。

可见,芭蕉的作品中,受到汉诗的影响因素处处可见,笔者将从芭蕉作品中遴选出几首与春秋相关的作品,具体地来分析汉诗对芭蕉俳句作品的影响。

二、与“春”相关的诗句对比

1.「象や雨に西施がねぶの花

这首俳句可以翻译为:象泻蒙蒙细雨,淋在合欢树的花上,楚楚可怜似西施。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汉诗中歌咏西施的作品很多,其中,李白的《咏苎萝山》中就有“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的诗句。

2.「行く春やB啼き~の目に泪

这首俳句是芭蕉创作《奥の道》,开始旅行之路之前的作品。作品中饱含了作者前途未卜的伤感之意。这与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模式如出一辙。

3.「さまざまな事思ひ出す@かな

这首俳句,是芭蕉回到故乡伊R时所创作的作品。实际上,两千多年前樱花已经在中国有种植的记载,汉诗中也有不少歌咏樱花的作品。其中,白居易的《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中便有“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的描述。

三、与“秋”相关的诗句对比

与“秋”相关的诗句对比,笔者拟将杜甫和芭蕉的作品进行对比,因为在咏秋的作品中,诗人通常表示一种悲秋的感慨,在这方面,唐代的杜甫和芭蕉都以秋为命题,创作了大量的思考人生的作品。

1.「髭Lヲ吹いて暮秋@ズルハlガ子ゾ

这首俳句可以理解为芭蕉的自我描写,感慨“暮秋长喈吁,伤时叹世者谁子?西风掠髭须!”而杜甫在《白帝城最高楼》中,有“杖藜炊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的感慨,同样也是忘我中感慨人生之语。

2.「猿を人巫婴饲铯物Lいかに

这首俳句是描写,在听到悲愁的猿声之后,对瑟瑟秋风中被抛弃的孩子的怜悯之情。“猿”,做断肠之意理解,源自于中国故事中母猿被人掠走孩子之后发出悲切的哀鸣的故事,在很多汉诗中被引用到。而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椿”就是引用了这一典故。

3.「野分して盥に雨をく夜かな

这首俳句是芭蕉38岁时所做,是其闲寂风格作品最初的代表,描述了其生活的窘况。作者在自我安慰中,联想到与自己境遇颇为相似的杜甫,在贫困生活中被放逐的经历。而杜甫在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句子。

四、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芭蕉的作品很自然地参考了中国的汉诗,借用了相似的抒情模式,充满了汉文化色彩。芭蕉的“秋”主题作品一半以上都是借鉴了悲秋的抒情模式,诸如「野ざらしを心に风のしむ身かな「枯枝にからすのとまりけり秋の暮「この道や行く人なしに秋の暮等作品,都充满了淡淡的悲伤。

总之,想要了解芭蕉俳句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就必须懂得鉴赏在其作品中汉诗的影响要素。对芭蕉作品和汉诗再进一步进行详细的研究,将对理解俳句的文学和文化的双重意义以及中日文化交流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暮春樱花篇5

微笑的浮现,荡出汩汩泉水的清凉,漾起晚风的涟漪,微微触碰着梦。那梦。空灵的语言。灵动的文字。

为什么微笑?因为梦的内容。梦就像一部很长的电影??它:调美、音美、境美、事美,还有,笔美??剧本是用笔写的,台词出自笔艺,风景出自笔术;它:境超而情至,笔高而韵美。宣泄于天地间的??林外之山痕,山间之云迹又完全地倾注在上面了。江河湖海之水之柔情,也完全地溶进去了。高雅的圣洁,儒雅的温文……多多少少,在上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碧水掠秋,黄云凝暮”,富于诗意的表现,滋润着,滋润着我的双眼。

一处不怎么阴暗又不怎么光明的角落,有一棵樱桃树,树上长满了樱花。它色彩的美丽,扣不住我抖动的心弦。白。雪白。白得发亮。它是赤橙黄绿蓝靛紫组合而成的颜色。

樱花之美,来自于它的颜色,来自于它的寓意。我不曾见过樱花,但却直觉地把它想像成白色,大概是受友谊的影响吧。他们说樱花是友谊的象征,而友谊,又是纯洁的代名词。而纯洁,我把它归结于万色的结合??白色。

此刻饱受友谊之温馨的我,当然不自觉地爱上樱花。

暮春樱花篇6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风起,月色凉,

重门紧锁无觅处,

庭院深深落叶寒。

雁悲哭雨,花凋零,

芳草无情,人思量,只为化成一滴相思雨。

我记得三月的武汉大学,满园樱花烂漫缤纷,虽然眼前不是:“春花缤纷烂漫时,满城尽落樱花雨”。但是现在菊花已挂满我视线的眼帘,如点水墨香,远远近近,深深浅浅,不时三两穿花蝶影款款飞,掬一手芳熏百草的菊香,载满色艳群英的芬芳典雅。。。

墨尽风流存,秋霜菊花满。

人如素菊,淡了风,倦了云,醉了心。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声声指间泪如丝。一指年华三世华丽,幽幽情致淡淡伤柔。拈一束花芳,呷一口词香,平仄词韵小令,蝶恋花,不曾动人,却动心,填着不一样的词令,洋洋洒洒,柔媚似水,书写不一样的青春和成熟,娓娓道来的眷恋让人流年忘返。。。

倾尽一城秋色,眷恋一地暗香。

落一亭红叶,镶一池残荷。

呷一口词香,填一曲词令。

亭外芬芳飘,又是,一季桂花香。

从弥漫八月桂花初蕊到呷一口宋词的墨韵幽香,从一恋倾情到今生无悔的誓言,一路寻觅,寻觅那份最初的静美和感动,寻觅那份久违而浸染十指相扣的暖流渗透心房。

两情相悦,朝朝暮暮。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月色盈眉秋风凉,残荷一池水云间。

不问前尘,不问归途,

不述离愁,不诉别苦,

只为彼此深深眷恋。

繁华妙曼,一世绝唱。

盛夏的果实总是在金色的秋风里无处可藏,一汀秋香花雨,风低吟,纸伞伊人,雨中含笑,秋色更迷人,暗香幽远,此堇销魂,风萧萧,雨声声,红叶妙曼。执笔小楷:“秋色怡人,景韵如画,甘愿为你化成一缕秋雨舞红叶;月光似水,若水如烟,心只愿为你停留在这秋的诗行,摘一段金色硕果的文字品你暗香珍品的芬芳,是那样圣洁柔白,水云间含笑,晚风浅荡,在水一方,落花袖盈香,随风潜入夜,盛果细无声,秋深衣染风,我已知道这个秋天正在悄然而逝”。。。

窗外又微雨,小园幽径独徘徊,

默然遥远已再近,秋花纷飞凉。

午夜凭栏秋歌舞,落尽繁华写青春,

暮春樱花篇7

关键词:意象春月

月亮与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这样说,月亮是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自然物,也是包含作者浓烈感彩的一种意象。

在李煜传世的三十首词作中,我们发现居然有十七首写了月亮,投下了斑斑月迹,使他的词作如深夜天空中一轮新月一样,流淌着汩汩月韵,诸如“晓月坠,宿星微”(《喜迁莺》)“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乌夜啼》)“待踏马蹄清夜月”(《虞美人》)等都是。“春月”意象欢快、闲适。在李煜词作中“春月”这一意象有的象征着一种豪奢、安逸、舒适的生活。在词中往往以春入景,借春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渲染出一种温馨清幽雅致的气氛,如《玉楼春》词:

晓妆初过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徧徹。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其词“春殿”、“临春”从虚处写春,李煜并没有直接写春天的美景,全词只是将这虚写的“春”作为他在深宫中纵情声色的背景,渲染一种春天欢快的气氛。透过欢快场面的表现,读者能从这春意融融的意境中,领略得到词人“待踏马蹄清夜月”的闲适雅致。皎洁的月光渗透在温馨的春的气息之中,让人心旷神怡,此人尽情享受了音乐的快乐之后,踏着明月,骑着高头大马,漫步在林间小道,那真是洒脱。这一时期的李煜不理朝政,不治军武,整天与歌女、为伴,纵情声色。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1]。她整日过着非常豪奢的生活,“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徧徹”(《玉楼春》),“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臭,别殿遥闻箫鼓奏。”(《浣溪沙》)。它所追求的是“红锦地衣”、“佳人舞点”通宵达旦尽情享受的醉生梦死的生活,追求“寻春须是先春早,莫待画之劳”(《菩萨蛮》)中饮酒品乐、玩赏春色的闲情雅致。因此这一时期的月亮也显得清新悠闲,“待踏马蹄清夜月”也真好反映了词人安逸、舒适的生活。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唐宋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词人往往借助“春花”和“月”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中。此时他借月亮的皎洁无暇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这时往往是月光美丽而朦胧,花香扑鼻“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菩萨蛮》)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意境,给人以温馨、旖旎的印象。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两个意象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对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执着追求。由此可见,“月亮”意象是男女爱情的象征。

“春月”意象是纯洁爱情的象征。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原始文学中就有许多作品与月亮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如神话传说中“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2]的故事,民间传说中月宫娘娘与月下老人的故事,再如《西厢记》中所展示的花前月下男女幽会的场面。人们常常把美好的东西寄托于“月”让青年男女的关系在鲜艳的花朵和温柔的月光中得到深华。南唐后主李煜,他虽贵为一国之君,后宫嫔妃多已不可胜数,在常人眼中,君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原因是嫔妃太多,“后宫佳丽三千人”,皇帝无法做到专一,往往朝三暮四。这种说法虽说不可深信,但能够反映人们对皇帝爱情的一种看法。其实,君王跟我们平常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爱情,下面我们就说说李煜与小周后之间纯洁的爱情。《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是李煜写与昭惠皇后的妹妹小周后之间幽会情事的。这首词描写了小周后与李煜偷偷幽会的情况。一开始“花明月暗笼轻雾”,便营造出了一股浓浓的春意,娇艳的花正开在朦胧淡月迷蒙轻雾之中,似近似远,若隐若显。接着词人就极其生动细致的塑造了一个双袜着地,一手提鞋神情紧张而羞涩的少女形象。及见到她心爱的人以后,他既喜又羞,最后表白了自己火热的爱情。全词浓浓的春意,皎洁的月光围着浪漫的爱情增加了力量。《喜迁莺》抒写怀念心爱的女子,首句突起:“晓月坠,宿云微”,引出因相思而夜间难眠之人的“无语枕频。”《谢新恩》描写一个女子思念情郎,亦是首句即出月:“樱花落尽阶前月”。樱花落地,春光即逝,月照阶前,独守空房,何其冷清,更添一段“相思苦”。另一手《谢新恩》,写了“庭空客散”、“半卷珠帘”、“临风渐渐”之后,着笔与“小楼新月,回首自纤钎”。新月纤钎,淑女因怀人而憔悴,引出了“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的感叹。

李煜词中“春月”的意象,不都是如前所述反映了他豪奢闲适的生活情状,欢快温馨的爱情密事,同时“春月“意想”还表现了思妇伤春的离愁别绪。如《临江仙》:

樱花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后残缺18字)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喜迁莺》)

以上两首词都是思妇伤春之作,作者描绘了一派雕残衰败、寂寥凄迷的暮春景象。前一首描写傍晚的思妇,后一首描写的是黎明的思妇。仅管两词的女主人公我们无法确定她们是同一个人,但丛李煜的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留守深闺的妇女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寂寥,他们经常彻夜难眠。她们独守空房,内心的寂寞无处宣泄,“只有月亮才是闺中女凄凉的伴侣,不胜幽怨的精魂。”[3]她们只有对月思人,将满腔的愁思都寄托于月亮,让月亮把她们的苦闷孤独告诉给她们所日夜思念的人。透过这些暮春残景,思妇们表现出一种孤独、无奈、惆怅、茫然的情绪。其实这也真是南唐衰亡之际李煜内心世界的曲折反映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4]这些情感的倾向往往是含糊朦胧的,颇有雾里看花的味道。由此可见,李煜词中“春月”的意象的确是有着深层蕴意的。

总之,他笔下的“春月”的皎洁无暇还是凄楚、孤独之美,是他独特内心情感体验的积淀。他前期生活豪奢,无拘无束,而后期确成了一囚徒。所以只能将满腔情感迸发与明月,这也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奢望。所以说李煜写月高人一筹,他笔下的月亮达到了一种“月——人”合一的境界。换句话说,他写“月”也即写人,写他自己。

注释

[1]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齐鲁书社1980年8月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暮春樱花篇8

——题记

今年春天,小区里的樱花提前绽放了。

那是一棵晚樱树,与周围的高大雪松和低矮槿木比起来,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它那妖艳的花苞,还是惹人爱的。一天,我在它面前轻轻走过,突然发现满树的花苞中有一朵已经张开了半个笑脸。我开始感兴趣了,我坐在树下的长石凳子上,再一次细细地欣赏它。那欲绽的花朵儿,像一个满怀羞色的姑娘,正用纤纤玉指遮着半张粉嫩的脸。还有那半张露着的脸,闪闪地透着春天的气息,与明媚的阳光相互映衬,几片微微打开的花瓣,挂着晶莹的露珠,隐隐藏着迷人的浅浅的笑。

它快要开放了!是的,它将要用整个脸颊迎接这春日的阳光了!我真是个没事一干的孩子,我打算耐心地等待这美丽的时刻。终于,它一点点地舞动着它粉白色的裙摆。我似乎听到了那花瓣全部舒展开的声音,应该是清脆而又缠绵的。整个过程,我几乎没有察觉到它的绽放,但那殷红的花蕊告诉我,它的的确确已经完成了这动人的蜕变。我的鼻子凑了过去,我嗅到了一丝馨香,还有花朵由衷的喜悦。我聆听着,它的心声。它经历了骄阳似火,经历了落叶纷飞,经历了寒冬腊雪,终于获得了它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成果。它骄傲,它满足,就像一个站在领奖台上的人,在用汗水换来成绩后,任何奖杯都无法呈现他内心的激动。

过了一夜,我又无意间走过那樱花树旁,暮然发现,满树的樱花几乎全开了。像约定好的,一齐开放了,如一朵朵彩霞,堆砌在枝头。现在再也没有人会瞧不起它们了。记得小学的毕业考前夕,班主任在墙上贴着这么一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时年幼的我们没有一个知道这名诗的含义,但考师还是固执地说:“总有一天会知道的。”当然,现在的我早就懂得了这个含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指的大概就是眼前这番景致吧。

暮春樱花篇9

满院流霞,泪短花残笑。归家路,满汀青草,难取花颜老。

注:(流霞—留夏)

原创:

暮春樱花篇10

粉色桃花最有中国文人情结。

《诗・周南》“桃之夭夭”,描写其娇艳繁茂态貌。春秋息国国君夫人息妫容颜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在中国文化中,有桃花色一说。唐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名句,以女子相比于桃花。粉红桃色也便象征女性。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成为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桃花文化”。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神话传说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桃都山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仙桃是长寿的象征,王母娘娘有“蟠桃宴”。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物名不胜枚举。我国有历史沿袭形成的众多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桃树家植于屋前舍后,可以赏花品果。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极富生命力的春天与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他们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

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古代迷信,以为鬼畏桃树,于是就削桃木为人形,立于户侧,或刻桃木为印挂于门户,或制桃木剑,皆用以驱鬼辟邪。但这已经不完全是我们所说的“桃花文化”的主旨。

虽然中国的桃花文化如此历史悠久又非常普遍,但是,它从来未取得梅花、、兰花、荷花等花卉一样的文化地位。不难发现,在现实中,谁如果被揶揄为“交了桃花运”,则如同文坛中人被指为“蝴蝶鸳鸯派”一样,惟恐避之不及。也有例外,广州花市期间,人们常常喜欢买上一束新鲜的桃花馈赠亲友。但取的是“桃花运”中“运”字的吉利――财运和福运。

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它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在生活中的再现与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中国早在周秦汉就有了格式化的、修辞华丽的自然描写,到了六朝便有了自然意识的发展,体现在文字、绘画、园林艺术中,把风景看成独立的部分,有意识地探求、把握它的美。如果仅以客观而言,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暮春或夏天景色更美,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惟有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才在自然界和文人心中,画出了一道与万木凋零的冬季全然有别的风景线。如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韦庄的“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等。

樱花文化

樱花艳丽,令人心旷神怡。日本人把樱花视为国花,他们无时无刻不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结,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

樱花在日本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日本人将樱花看作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古语中的“樱时”,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春天来临,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樱花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与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浴,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江户时代,赏樱成为一项重大的民间活动,逐步形成一种传统风俗。以后,观赏樱花更是成为从宫廷到民间约定俗成的最大乐趣。

日本国内共有三百余种樱花,每年从一月中旬起,偏于深红的寒绯樱开放,各种类一直延续到五月下旬。冲绳县内的八重岳、名护城,北海道根室市清隆寺、井之头恩赐公园等地的樱花美景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日语中有一个动名词叫“花见”,广义的意思是赏花、观花。提起“花见”,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日本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花见”虽不是法定的节日,但它的热闹非凡却不亚于日本任何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庆典。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奉行盛大的观樱会。一般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在日本赏樱一般是要持续到夜晚的。人们在樱花丛中载歌载舞,纵情狂欢;恋人朋友,相拥赏花;有的家庭,大人孩子席地而坐,聊天观花;有的中年男子,花间共酌,大家一直游玩至尽兴。

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人对樱花情有独钟呢?据说,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日本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