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21:10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1

我国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砺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三个节日)

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说: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1)鲜明的主题性。提供一个默写的主题,要求考生围绕主题默写出三至四句古诗文名句。上述试题的主题是“传统节日”。(2)答案的开放性。此类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多元的、开放的,只要是符合主题要求的古诗文名句即可。上述试题的参考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这类默写题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平时的古诗文背诵中要进行相关专题的背诵,如“荷花”、“黄河”、“长江”、“水”、“和谐社会”、“关心民众疾苦”、“人生”、“爱国”、“诚实守信”等等,由一句而联系出相关的多句。(2)学会整合归纳,要善于把平时散乱的积累整合归纳成相关主题。

模拟练习:

1.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出六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例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同时,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和歌颂黄河的美好诗篇。请你写出四句描写黄河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默写出四句体现作者宽广胸襟或宏大抱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名句,请你默写出四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创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自然等方面。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通过他们的诗篇生发了这种和谐思想(如社会稳定、人间关爱、家庭温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请你默写出体现和谐思想的古诗文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例二:“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默写出古诗文中有关亲情的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06年2月10日,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嫦娥奔月”开始启程。假如有一天,你乘坐“嫦娥奔月”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你能情不自禁地吟出四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水是地球的血液,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四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饱蘸母亲的乳汁写就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恋情。请你默写出四句描写长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请你默写出四句含有“舟”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2

关键词: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理论体系源流正变理论辨析

近年来,关于古代诗话研究的著作已经出版了很多,如宏伟《法式善〈梧门诗话〉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程小平《〈沧浪诗话〉的诗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6)、王术臻《〈沧浪诗话〉研究》(学苑出版社,2010)等,都是选择一部诗话进行的专门研究;有人研究中国诗话的外传情况,如张伯伟《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中华书局,2007);有人对中外诗话进行比较,如权宇《中日诗话比较研究》(延边出版社,2010);有人甚至专门研究外国的诗话,如郑判龙《韩国诗话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和任范松《朝鲜古典诗话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外诗话的若干特点进行了探析,取得了各自的成就。跟这些作品相比,温州大学张一平教授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书则是对中国古代诗话全景式的研究。笔者现就个人读书所感,谈几点看法。

其一,宏观的视野,完整的体系。跟一般的诗话研究著作相比,《论纲》最鲜明的特征是视野的宏阔和结构的严密。第一章《诗话者何谓?所话者,诗也》是对诗话文体本身的考察;第二章《目见者易远,足践者必近》关注了诗歌评论的方法;第三章《格谓品格,韵为风神》、第四章《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分别对诗话中的神、韵、格、调以及气、味、趣诸术语一一加以梳理;第五章《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论述了诗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其所创作的诗歌之间的关系;第六章、第七章《八体虽殊,会通合数》(上、下)具体对清淡、自然、含蓄、绮丽、新奇等五种风格进行了阐述;第八章《更能识诗家病,方是我眼中人》不仅对古人的诗病进行了研究,而且结合具体例子对以禅喻诗、穿凿论诗的得失加以评价;第九章《文章得失寸心知,千古朱弦属子期》探讨了诗话作者之间的共鸣现象;第十章、第十一章《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两章分析的则是评论诗歌的标准问题。就这样,全书以11章的结构建筑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样“体大而虑周”的宏伟体系,不仅开诗话研究之新风,即使在其它文学研究中也是不多见的,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书名里“论纲”一词所具有的特征。

其二,侧重对源流正变的考证是《论纲》的突出特征。体系的宏大,意味着《论纲》里包涵了数量众多的具体研究对象。如果没有很好的章法结构,就会出现散乱而头绪不清的缺点。令人欣喜的是,《论纲》的调理非常清晰,这主要归因于作者对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的源流正变的考察。第六章《八体虽殊,会通合数》(上)分析的范畴有清淡、自然、含蓄三个,对这三个范畴,作者都进行了认真的追溯和考证。如第一节在对“清淡”的叙述里,作者先从陶渊明的诗风谈起,将其作为清淡风格的源头;之后,作者又引出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冲淡”一品、宋代苏轼评价柳宗元诗所用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一句、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九对庾信清新诗风的分析、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对“清”的描写、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以“浙中庖”比喻清淡诗风等,这样,中国古代诗话对清淡的论述就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考察了古人对清淡诗风的评价和重视现象,并且将平淡与拙易拉开了距离,最终归结为清淡出于华丽纤,将处理清淡与绚丽的关系看作把握清淡风格的重要因素。其下二节对自然、含蓄的分析,也大体沿着同样的思路,只是在详略取舍上有所不同。如第二节在追溯自然风格的源头时,作者从《周易》里关于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说到《老子》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到庄子的“天籁”思想,说到东汉王充《论衡》以“自然”名篇,说到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自然之文”,说到钟嵘《诗品》倡导“自然英旨”,说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专立“冲淡”一品,说到宋代朱弁《风月堂诗话》里主张“自然天工”等等,这样就把自然风格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可以这样说,不论谈到哪一个范畴,作者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取舍,但考察其来龙去脉时会有其共同的地方。

其三,严谨的理论分析是《论纲》的又一重要特征。诗话虽然以诗歌为谈论对象,但往往伴随着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也是被称为“诗话”的根本原因。可以说,诗话本来是不甚重视理论分析的。可是,《论纲》尽力洗去了其中的故事性,而将其写成一部理论体系完整的学术性著作。表现在具体章节中,则无论哪一部分都有很强的理论分析色彩。如第二章共有三节,第一节针对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作与识原是一家眷属”观点进行了认真的解读,认为这其实是批评史中的逆流;第二节谈论的是批评诗歌的不同方法;第三节认为诗歌评论中要强调客观性;第四节则以后人对李、杜二人的评价为例,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来阐释前面的理论。这几节内容结合起来,有破有立,有点有面,有理有据,全面阐释了作者对该问题的理论思考。又如第六章第三节在分析诗话对含蓄诗风的重视时,作者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的:“第一,重视诗风的含蓄。”“第二,诗话将含蓄风格与《诗经》写作方法联系起来,并以此来批评诗人及其作品。”“第三,古代诗话以含蓄为基础,探求如何写诗的规律。”“第四,含蓄所涉之讽刺当温柔敦厚。”通过这样逐层深入的分析,古代诗话对诗歌含蓄的认识便一一呈现出来了。

此外,《论纲》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点,即所有的章节标题均取自他人的成句。全书正文11章,概莫能外。如第一章大标题“诗话者何谓?所话者,诗也”,出自郑方坤为王士《五代诗话》所作的例言;第一节标题“夫观文章宜若悬衡然”,出自柳宗元《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第二节标题“言诗者日多,而诗道日晦”,出自汪沆为杭世骏《榕城诗话》所作之序;第三节标题“诗话作而诗亡,缘拾宋人道学唾余”,出自张晋《达观堂诗话》。如此众多的标题均取自他人成句,不仅反映了《论纲》作者知识的渊博,而且表现了其驾驭问题的能力之强。

《论纲》一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但由于理论性太强,对初学者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且,该书在校对上也还有个别错误,如第65页引用陈与义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语声中”一句中,“语”字乃“雨”字之误;第250页“苏子瞻在黄州,上数欲甩之”句中,“甩”字乃“用”字之误;第261页“少陵‘州月’一首”一句中,“”字乃“”字之误等等。当然,瑕不掩瑜,这些小小的缺欠并不能掩盖《论纲》的价值。对于古代诗话研究来说,《论纲》的价值固不待言,其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曾感叹:“知音其难哉!”对于古代的诗话作者来说,张一平先生亦可谓千古知音了。

参考文献: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3

古诗词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千古流传,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达到的标准。但是古诗词的产生时代久远,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着理解障碍,再加上学生深入领悟其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非常不易的。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由于初中生文学素养有限,对凝练、含蓄的古诗词很难产生直接的兴趣。同时古诗词距离现在较远,用语方面与现在有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些诗词,对初中生来说,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有音乐、画面、故事等。

学习古诗前,先不要让学生接触课文,而是让学生听歌曲《涛声依旧》,让学生思考歌的内容与哪一首古诗相关,学生通过回想,大都能说出张继的《枫桥夜泊》。然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告诉学生只是一些诗句做了改动而已。引导学生明白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离的很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教学中介绍诗词涉及的典故、诗人轶事、故事等,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好奇心。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可以讲述词人创作的故事: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遍览群书,思维敏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擅长写诗。18岁时嫁给了赵明诚,郎才美貌,志趣相投,生活十分美满。但赵明诚由于职务所限很快离京而去,从此分居两地。没有丈夫的陪伴,李清照感到寂寞,她经常独坐高楼,思念丈夫。这年的重阳节,庭院里飘来了阵阵菊香,她想到往昔丈夫的陪伴,可如今只能独守空房,心情黯淡下来。夜间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披衣到窗前,看到了在风中摇曳的,形如自己瘦弱的身影,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醉花阴》。这样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诵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犹如神”。由此可见,诵读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重要性。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含蓄为美,其诗词虽然言简意赅,但寓意深远,不熟读更是不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自有诗歌起,诗就与音韵、节奏结下了不解之缘,富于音乐美,通过音韵、节奏来传达情感是它的主要特征。可以说,欣赏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其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感知诗的内容。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如通过声音的高低、情感的悲喜、节奏的缓急或播放高水平的朗读录音或配乐朗读等诸多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地去感受和领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寄托,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美感的氛围中自觉融入到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中,在朗读中获取情感共鸣,在朗读中得到审美愉悦。其次,在充分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以此更好地去已w知识和艺术感知,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让其审美感受升华。

三、品味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中国古诗词贵在意境。“意”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是诗人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典型感受;“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生活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意境”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而能否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境界,就意味着能否使学生体味到古诗词的美,这也可以说是古诗词教学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体会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深入挖掘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和抓住含有“诗眼”的词句。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4

学生初读一首古诗,并不能很好地读通、读顺,那就更难理解诗意。如果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创作背景,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与传说,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促进背诵与积累。如在指导学生诵读《示儿》时,我向学生介绍: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这首诗情真意切,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听了我的介绍,学生无不为陆游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诵读时既读出了诗中的悲愤,又读出了诗中的激昂,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执著、深沉,做到了与诗句、与诗人穿越时空的对话。

二、百般红紫斗芳菲——多式多样诵经典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经典诗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读得有趣,读得有味,多式多样的诵读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活泼好动是孩子的特点,在读古诗时,口、手、脚并用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帮助学生记忆。古诗富有节奏感,让学生拍拍手、摇摇头、挥挥臂、扭扭腰、跺跺脚,学生自然就会产生诵读兴趣,这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例如:诵读刘禹锡的《途中早发》中的“马踏尘上霜”时,我让学生诵读时加上了跺脚、骑马的动作,学生犹如一匹骏马,读起来非常有劲。读《鸳鸯篇》时,我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就让学生配上小鸟飞翔的动作诵读。根据古诗的不同节奏和内容,配上不同的动作读,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历来古诗都讲究“吟”。根据古诗的韵调,许多古诗也被配上了有现代气息的典雅曲调,如《明月几时有》《游子吟》《春晓》等,这些大家熟知的古诗,唱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在诵读古诗接龙时,我也试着让学生自己给诗配上了熟悉的曲子,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吟唱,加上编的动作,真是一片载歌载舞、趣味盎然的诵读场面。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以诗想画知诗意

在诵读古诗接龙时,我经常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想象引导背诵,如借助多种媒体组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借助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启迪想象;借助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唱,丰富想象。在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让学生品读“放歌”“纵酒”“还乡”“穿巫峡”“下襄阳”等诗句,边读边想象所叙述的人和事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领悟。

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同时,想象也能把诗句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多理解诗句,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有初步的感受和体会,促进背诵和记忆。

四、小荷才露尖尖角——以诗促学显才气

新课程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注重积累。古诗接龙游戏里的篇目,都是经过精选的、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正是学生积累的好素材。“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天天吟诵,学到了有关地理、历史、习俗等各类知识。如读到“郁孤台下清江水”,知道了郁孤台就在家乡赣州;读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孩子们了解到古人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

课外吟诵,课内受益,诵读古诗,让学生积累了语言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三年级的学生习作语言简单,却也会用诗句表情达意。在习作《妈妈的爱》中,有的孩子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读诗用诗,以诗促学还体现在课外活动中。清明节前恰好下起了小雨,学生望着窗外低吟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去春游,学生喊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有学生念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的“出口成章”,运用诗句得心应手,表达情感恰如其分,个性飞扬地展示着自己的才气,令老师们不由得感叹:小荷才露尖尖角啊!学生有如此诗韵,古诗接龙诵读功不可没啊!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5

一、要了解相关音韵知识,主要包括平仄、押韵、对仗、节拍

所谓“平仄”,就是现代四声再分为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声两大类。在古代也分为两大类,但平的一类指平声,仄的一类包括上、去、入三声。古平声到今天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古入声字分别变成普通话里的四声。于是,今天用普通话念唐诗宋词觉得有的地方平仄不调。如果我们懂一点古平仄的区别,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唐诗格律中用合乎语感的平仄交替和粘连方式所造成的回环美错综美。

押韵,这是用回环往复的方式以表现音乐美。韵字一般放在句尾。押韵的格律要求是韵字要同韵,今读,遇到韵字古今音不同(包括平仄不同)的,可以从旧,以保持押韵的音乐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末字按今读四声明显不协调,这个字古音本来是平声。

用什么韵脚,对诗歌的情感基调也有影响。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达昂扬豪迈之情。开口度小,则和凄婉感伤之情吻合。平声韵符合慷慨之音,仄声韵易于表达抑郁之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不仅选用细微而且短促的入声韵,开头的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多属于开口度较小的齿音念起来就有轻细凄清的况味。

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绝句对仗未有必然的要求。对仗使句式整齐匀称、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和谐、富有音乐之美。节拍是音节的停顿,一般两字一节,转换处为一字。一般五言就是二三或者二二一!七言的多数是二二三或者四三。

传统的吟诵,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结构如何。现代阅读,划分节拍要照顾词义的完整,不能拘泥不变。另外,拟声词,双声叠韵,叠字,反复修辞,重章叠句,长短交错句式等都对诗词的音韵产生影响。诗经当中有大量的例子。坎坎伐檀,鸟鸣喈喈,关关雎鸠,草虫,青青子衿,盈盈秋水,脉脉含情,淡淡远山,长路浩浩,不赘述。

二、加强吟咏讽诵的教学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说:“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怎么读,可以借鉴朱熹的见解。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在教学中当然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鼓励诵读,朗诵比赛,朗读小组,学生范读,自由方言讽诵,诗词歌曲演唱等等,让学生明白,诵读是诗歌的第一要求,音韵是诗歌的第一特征,不读,无以披文,不读,无以入情。让诵读成为学习诗歌把握诗歌的本能方法。

三、诵读要与理解揣摩相结合。

不能只陶醉于音韵之美,而忘记了内容的把握,情感的领悟,意境的联想体味。诗歌,其含义不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声调、韵律、节奏、曲调等等声音的形式来表达的。形式本来是为内容服务的,虽然形式自有它的独立价值。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6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88-01

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偏重知识化、重背诵轻朗读等现象。这些都会制约学生文学素养提高,我们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帮助学生品味古诗词,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名言名句

古诗词中作者把万千心绪都凝其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不妨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例如:在李清照《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此种开笔,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诵读中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来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创造形象的特点。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把它称之为“意象”。在鉴赏作品的时候,不但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要透过其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了作品的意象和意象所包含的旨趣以及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诗词作品。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与“留”谐音,还有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因而很容易把这种意象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自然会涌起一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容易的多了。

3品味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

诗歌的音乐性十分强烈。诗词的节奏是适应舞蹈和吟唱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人的生理节奏和生活、自然节奏的和谐统一。人的情感起伏、波动与生活节奏的张驰决定了诗词的节奏。古典诗词美就在于她于的音律之美,让人读起来感觉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因此,教学古典诗词首先加强吟诵教学。诵读不可停留在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吟读与集体齐读等浅层面上,而是在理解诗意词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与音律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再发自内心的吟诵,直至见诗意词意之美及诗人词人志趣。例如:《诗经》中“砍砍伐檀兮”一句正是伐木的节奏;李白的《蜀道难》中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这些节奏的起伏,我们发现诗中所包含的起伏的感情。《蜀道难》中这样的开头突兀沉雄,表现出的是见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舒缓,起伏跌宕,通过节奏的变化给人带来以美的享受。因此,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语文教学,特别的诗词教学,开展诵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4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富于表现力,诗人往往是以某种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欣赏者需要调动的是经过长期相关审美实践后形成的一种能够敏锐感知作品形式美和形象美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有效的生活和阅读经验,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例如:在陆游《游山西村》中,其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给呈现了鲜明的村落美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扣住“暗”和“明”两个字来体会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画面,并结合身边农村的见闻,写一段赏析文字。作为农村的孩子,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了诗词的意境和美,浓郁苍翠的树林重重叠叠,临近的村落就在这片浓郁中和炊烟中若隐若现,并写出了很棒的赏析文字。在解析时把诗词中两个重要的关键字点出来,一明一暗,看似普通,却让人有意境鲜明、豁然开朗的感受,作为对孩子们自己结合生活理解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体验了诗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美,更感受到了家乡农村的真实美。

5掌握常用的古诗词鉴赏技巧

要把握古典诗词鉴赏的技巧,首先要认真审视标题,辨明诗歌的不同题材。如:①曹操的《龟虽寿》诗词中深深地抒发了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这都属于咏史怀古诗,诗中作者通过借古讽今,透漏出对现实的不满及批判;②像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词中吟出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表现出强烈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属于抒发人生志向的题材;③山水田园题材的诗,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描绘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大自然的眷恋和喜爱;④人生感受题材的诗,流露词人内心愉悦情怀的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⑤像抒发思乡情怀题材的诗词,李白的《静夜思》流露出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如何准确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呢?必须要弄清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根据总结及对常见诗词的分析可以获知,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大概分为:①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②伤春惜春,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之情感;③秋思、秋恨,对离愁别绪的咏叹之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7

一、充实和强化古诗鉴赏的基础知识

(一)充实和强化古诗作者特别是古诗名家的有关知识

古诗鉴赏的绝大部分考题都会出现作者名字。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鉴赏时抓住作者身世、经历、思想倾向、情感与个性特点,以及创作时爱选的题材、爱用的意象,其作品的惯用技巧、主要风格,并将这些与考题中的作品联系起来,加以辩证分析,就能较快较准地理解作品的意象、情感、思想、技巧、风格甚至语言特征等。

(二)充实和强化古诗体裁知识

古诗的体裁有古体诗(包括歌行体)、楚辞体、乐府、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词、曲等。对这些体裁的句法、音韵、手法及常见风格与技巧、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等,教师都要向学生作广泛介绍并令其系统掌握。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体裁知识,对于他翻译诗句,理解层次,分析技巧,揣摩风格,概括语言、音韵甚至意境等方面的特点,都极有好处。例如章法方面,诗经常常重章叠句;歌行体常分几个段,结构上有层进式或并列式等,有总领、过渡、照应甚至总结等;词也有类似特点,而绝句则常分两层,律诗也常分两层,等等。了解章法,有利于学生对诗(或词、曲)分层纳意、比较写法等,使学生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充实和强化古诗常见物象、意象甚至意境的知识

物象是诗人取之于自然与生活而用之于诗中,以抒发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物象进入诗里就包含或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物象就成为“意”之象即意象了。有的诗有多个意象,构成了意象群。单个或多个意象又与诗中的时空境界、思想境界或情感境界构成了意境。这些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诗人使用的意象加以分类整理。例如,植物类、人物类、气象类、时令类、武器类、建筑类、田园类等。对各类物象都要挖掘其蕴含之意,如香草寓理想,舟寓孤独、漂泊,菊象征一枝独秀,梅寓傲雪斗霜,竹寓高风亮节,鹏寓大志,笛寓思乡,柳寓乡愁、离愁、情怨等等。除了分类整理常见意象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名家个人常用的物象、意象。

诗歌的意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的雄阔,有的小巧;有的敞亮,有的幽远;有的深邃,有的广远;有的亮丽,有的清秀;有的气势宏伟,有的韵味悠长……意境虽不同,但一般都应该是完整的、优美的,能够激活欣赏者的想象,给人以更多的艺术享受。

(四)充实和强化古诗思想感情类别的知识

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古诗思想感情类别的知识,并对其加以充实和强化,这样就能使学生初读古诗时,就能通过判断作品思想感情类别而迅速找到理解形象、意境和感情的方向与思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身世感怀类,感时伤怀类,怀古伤今类,借古讽今类,抨击时政类,借古伤己类,乡情乡愁类,友情倾诉类,离愁别绪类,游子思亲类,男女恋情类,闺中情怨类,行人思妇类,弃妇伤情类等等。此外,还有写景类、咏物类、哲理类、悼亡类、训示类、咏史类、无题类等等。

了解上述类别并了解其代表作的抒情特点,就能增强对古诗思想感情类别的感悟和推断能力,从而能较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使答题答在点子上。

关于古诗风格、技巧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应广泛介绍,并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如风格中的沉郁、慷慨、豪放、平淡、清新等。

二、传授和训练古诗鉴赏应试的基本技能

(一)传授和训练理解古诗标题的技能

面对古诗鉴赏考题,首先是理解标题,识别标题的特征。对于无题类、词类和曲类的标题尤其要多加注意。如词类,若只有一个标题,则只有词牌而无题目;若有两个标题,则前者是词牌,后者才是题目。

其次是解题。要看清题目是属于指人、指物、指事、指情或指诗体中的哪一类,进而识别其句子形式或短语形式,然后根据句法或词法等特点把它翻译出来,有的还可结合作者与写作背景揣摩其含义等内容乃至推定全诗思想感情类别,初步把握全诗大意。

(二)传授和训练翻译古诗的技能

鉴赏古诗时,无论考题中有没有翻译,教师都应要求学生翻译全诗。在翻译时,主要采用的是细读和口译的办法,除非考题中要求书面翻译。翻译时,一要注意词法、句法,注意多音字、多义词和特殊句式;二要注意吃透全诗意境,切莫望文生义,对一些词的附加意义如感彩、语境语意等,要结合全诗加以考虑;三要发挥想象,贯通全诗诗句的意思。

(三)传授和训练对古诗分层纳意的技能

对古诗进行分层纳意,一定要以体裁特点为突破口。如诗经,若属重章叠句者,找其章与章之间的区别点,抓各章大意;找其章与章节之间的相同点,抓全诗大意。若属叙事类,则抓时间、地点、情节等,分层纳意就会很容易。又如歌行体,抓总起、总结、过渡、照应等处,易于分层纳意。词则分阕作联系或比较,易准确归纳。绝句分两联(层),联中(层中)分句,律诗也多分两大层,层中分联,律诗、绝句层次间的内容和意思多呈由实到虚式或并列式等。

(四)传授和训练理解古诗的技能

理解古诗句子,要从理解全诗入手,看是写景还是抒情,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进而对其做出正确的解释。

(五)传授和训练理解古诗意象、意境及古诗形象的技能

抓住重点物象或意象,分析它的特点及在诗中可能蕴含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联想、想象其意境,可明确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把握诗歌形象,要尽可能联系作者身世、写作背景、诗歌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掌握了这一点诗的形象自然就凸显了。

(六)传授和训练感悟古诗风格的技能

无论古诗或新诗,其风格都呈现着诗人的个性以及创作该诗的心理状态。因此,鉴赏古诗时一要联系作者身世、性格及人格等特点,二要凝神静气去体会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内在感觉和读诗后的情感状态,悟出所考的诗是豪迈旷达、激情奔放、奔放飘逸、气势雄壮、气魄雄伟,还是沉静抑郁、平和自然、清闲飘逸等等,并揣摩用什么词来描述风格最恰当。

(七)传授和训练揣摩古诗表现技巧的技能

对于古诗表现技巧,需要教师在复习中多作讲解,并让学生认真揣摩。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技巧,考试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8

“涵咏”这一概念是由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咏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体,内部有血脉贯通流转,而读诗之人须反复涵咏感受,才能领悟到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如果引外来道理对作品进行硬行的分解,必然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读者也感受不到诗人的真正意思。同时,朱熹又认为读诗要“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强调读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人况周颐对此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读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去揣摸作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如嚼橄榄,如品香茗,这就是“涵咏”这种诗文读解方法的妙缔之所在。

与“涵咏”这种无声的诗文读解方法相补充的是“熟读”与“讽诵”的有声读解方法,即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作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成“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两个层面,他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前者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有迹可循,能进行规范化的分析,是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后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蕴与旨趣,不可坐实,具有不确定性,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这就决定了读者只能在“熟读”和“讽诵”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去领略它。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沈德潜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这些充分说明了读者按照作品语言的节奏、声调去高吟低唱,紧咏慢吟,就可以领会到作品的妙处与味道。桐城派散文家对此有更深入的认识,如刘大魁说:“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低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由此可见,涵咏讽诵是我国学习诗词的传统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行之有效的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孔子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孔子以后,历代的文人师生都是用吟诵的方法来欣赏和教学诗文的。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朱熹,元代的刘绩,明代的李东阳、唐顺之、钟惺等都对涵咏讽诵之学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

那么,传统的涵咏讽诵作为欣赏和教学古典诗文的一种手段,有哪些独特之处呢?归纳而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涵咏讽诵读能激发想象、联觉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如杜牧的《山行》是首游览秋山的名作,教吟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时,应突出韵脚“斜”字,用“一音三韵”法吟唱,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并配以举头远跳的神态,很能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觉,仿佛真的看到了山上那条弯弯曲曲、直延伸到山巅的石径。吟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时,在“处”字上,落音稍重,且作一顿,然后以清晰而轻快的音调吟出“有人家”三字。这就似乎在提示听赏者注意即将出现的画面,引发他们想象“白云生处”的景观,并自然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其次,涵咏讽诵本身就是一种音乐美。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这则故事常被人们用作写诗缺乏诗意的例证。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将诗意和朗读分别打分,这正说明坡已看出诵诗时的有声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读打七分,不正是肯定这位青年出色的吟诵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吗?古诗词的语言由于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原本就有一定的音乐性。用现代的方法朗读,一般不管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如七言律绝,不问平仄格式和节奏点上的字是平是仄,每句都按“四三”来划分节奏单位,节奏点上平声字音和仄声字音的长短、高低读得没什么区别,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显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用传统的方法吟诵,则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行腔使调,如七言律绝,必须区分平起还是仄起,每句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来划分节奏单位,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接“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来处理,这样就能充分地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朱自清先生说过:“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弄不清楚也不要紧的。”

再次,涵咏讽诵能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古典诗词。周振甫在《论诵读》一文中说:过去旧式的国文教学,偏重背诵,照现在想起来,大约有下列几点好处:一.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于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二.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三.读熟了字句妥贴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写出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四.读熟了以后,即使自己鉴赏力不够还看不到文章的好处,只要能背诵不忘,到后来读的文章愈多,阅读的能力愈提高,对于以前看不懂的也自会懂得了。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调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周先生和朱先生都十分明确地强调了涵咏讽诵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最后,涵咏讽诵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众所周知,西方也有诵诗、歌诗,但无论是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声调,还是诵诗、歌诗的调子,都与我国的吟诵有所不同。中国古代诗歌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台湾高雄市有位工学博士,酷爱古典诗词和传统的吟诵艺术,他有一句令人击节叹赏的话:“过去,一位英国殖民者曾说:‘东方拿一千个印度次大陆换我们一个莎士比亚,我们不干!’我要对这位英国殖民者说:‘你们拿一千个莎士比亚换我们一个李白或杜甫,我们也不干!’”。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本人在新课标教学理念地指导下,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来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庄子说:“朴素乃为天下之大美。”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莎士比亚说:“病态的名花不能与最贱的野草争妍。”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

四人的话都没错。暂且撇开自然,专论那古诗词本色天香,内容充实和旺盛的生命力,还有一个隐含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那就是“趣味”。无趣则失色,无知则失味。失色失味,则古诗词望之若枯花,读之为鸡肋,弃之如敝屣。说到古诗词趣味上头,崇尚朴素的人多半有雅趣有谐趣而少有恶俗之趣,有真味有醇味而少有馊腐之味,这是对古诗词最起码的见识。总之,大美,无疑是学懂古诗词一种高妙的境界,既要看到其朴素之表,又要看到它的健康其质,还要品到它的丰足趣味,三者皆备,才能看到古诗词大美具焉,就像古人感叹:“易求无价宝,难得解语花。”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当然靠课前这几分钟学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每天晨读时,要求学生进行相互抽查背诵,让大家温故而知新,效果良好。

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三、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四、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又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再现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使之塞上》,其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的“孤”字写尽了大漠的单调空旷,“直”字写出大漠孤寂和荒凉的同时,又给人以坚毅之美。“长”和“圆”更是在孤寂、空旷中写出大漠的苍茫和雄浑。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六、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句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我们固然不是为了教学生做几句诗,但古诗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园地不老的奇葩。面对千百年来那些博大精深,灿若繁星而又脍炙人口的古诗,谁能不为之赞叹。实际上,古诗教学,不仅是学汉字、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美感――这是由古诗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深邃的意境决定的。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要很好把握毕竟有些难度。

笔者不才,从事古诗教学多年,多少积累了一点经验,略述与此,与各位探讨。

法之一:从作者、背景入手,给理解一个平台

应当清楚,任何作品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才能理解得深刻,也只有在特定背景下理解起来才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诗歌自然不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读时人的诗歌,一看就懂;可是,读古人作品,往往就得看注解了。道理很简单:时人的诗,就是以我们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不用说我们也清楚;而古人的诗,则是以古人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我们是两眼摸黑,理解起来自然困难重重。教学诗歌,除了字词的解释外,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等都是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

以曹植《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清楚,曹丕因为嫉妒弟弟曹植,担心他跟自己争夺王位,于是刚一即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小命难保。七步做首诗,曹丕显然有意为难曹植,不想曹植七步之内居然完成!哥哥心意,弟弟心知肚明,于是借题发挥,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的责问。有了这个故事做铺垫,理解诗歌无疑会大大降低难度。

《七步诗》当然是诗,但曹丕用意不在诗,曹植用意同样不在诗。准确理解的关键不在诗本身,而在做诗的那个背景!讲清了这个故事背景,一切尽在不言中。可是,如果不讲清这个背景,学生眼里的不外乎尽是豆子豆叶等的,要读出诗中味道,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再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令古今多少爱国人士产生共鸣,原因何在?我们理解,但小学生难理解。如果能讲清当时的南宋的时代背景、陆游一生的统一追求、朝廷的偏安一隅,那么,回过头来再看,就显得很亲切了。

一句话,喜欢听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生眼里,作者的介绍,背景的介绍其实也就是讲故事。以故事讲诗,还有难度吗?

法之二:从情景入手,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古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看,尽管只有二十八个字,却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美不胜收的国画:深秋之夜,月已落,霜满天,天地一片寂静,远处几声乌啼传来,令人倍感寂寥。江岸上枫叶火红,江面上渔火点点。仔细品味,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月是落了的,霜是满天的,乌啼是深夜的,渔火是零星的,钟声是客船上听到的――画面很美,但画面中每一事物却都不透着凄凉、透着寂寥!此情此景,诗人能是兴奋的吗?为什么不高兴?如果已经告诉了学生该诗是诗人落第之时、飘泊异乡之时的有感而发,诗意就更明白了。名落孙山,飘泊他乡,诗人愁啊!“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是,二十八个字中有一字是“愁”字吗?没有,但却字字不离愁思!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再如韩愈诗:“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为人称道,可究竟好在哪里,似乎又难以名状。但是,当我们将其还原成一幅生活的风景画时,就会发现,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你看:丝丝细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是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地面上却只有稀稀稀稀疏疏七零八落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这样的情境,还用担心他们看不明白什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吗?

语言是抽象的,但画面是具体而直观的。只要能在学生头脑中勾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切的文字解释都是多余的。

法之三:从诵读生发,悟出诗情。

古代诗歌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这是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古诗的意境,所谓的诗情画意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解决之道只有一条:熟读。诚如本文开头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有熟读,没有大量的熟读,令人很难体会出古诗何以魅力无穷,更不要说小学生了。

当然,小学生读古诗,未必就一定能体会出意境,但长久的坚持,肯定会有所收获。实际上,只要孩子们能从熟读中感到快乐,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要读,认真读,就已经意味着有收获了。

怎么读?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其次是要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感情怎么读得出来?那就要看你是否读到家了。简言之,诗歌感情的体会需要千百次的反复诵读,仅仅几遍或者十几遍是无济于事的。如《梅花》,通过师生的反复吟诵,读它个百遍千遍,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当然,这种感觉未必一定是清晰的,很有可能多半是模糊的。这不重要,对小学生说来,有这一点就够了――我们不能要求太高,这不符合实际。只要有一点感觉,就是很大的收获。

法之四:从理解词句讲解,悟出诗意思

毕竟,古今词义变化很大,诗歌又讲求精炼,小学生又是从零开始,因此,古诗的词句含义讲解必不可少。可以说,这是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的关键。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课本注释。

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尽管没有生僻字,但不做解释学生理解也不易,关键就在于古今词义有了变化。像“元”、“悲”和“同”,学生肯定认得,但如果按已有知识去理解去解释,无意南辕北辙,不能把握诗意的。这时,老师就得实施补充注释如下:“元”就是“原”,原来之意;“悲”是“可悲”的意思,引申为“遗憾”讲;“同”是“大同”,即“统一”的意思。如此,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的统一”。

总之,古诗教学,既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过程。如何充分应用这一教学点,那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无论怎么认识,都应当清楚,认字识句永远不是教学的唯一。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我们教学古诗,必须考虑到也必须挖掘到。实际上,深入挖掘古诗独有的魅力实际上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回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