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30:44

幼儿绘画论文篇1

1、色彩上———色块丰富、自由奔放

世间的色彩纷繁多样,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将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炼,总结出了“五色论”———青、赤、黄、黑、白。民间绘画中的用色,与中国传统的五色论息息相关。首先,民间绘画的色彩多为红、黄、蓝、绿这样的饱和色,色彩纯度高,色块单纯艳丽、鲜明饱满,这充满生命张力的色彩充满着喜庆吉祥的韵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间绘画多运用色彩对比,如色相对比、冷暖对比和互补色对比等。有诀曰:“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黄身紫花,绿眉红嘴。”现代色彩理论指出,红与绿,黄与紫是互补色,互补色并置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两种颜色相互衬托更显艳丽;再者,民间绘画用色也会注重色块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将一种颜色设为主体色彩基调,其他颜色的小面积色块起反衬和装饰的作用。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黑红搭配,在脸谱、春联中经常会运用,这样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原始美感,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2、构图上———画面饱满、散点透视

中国民间绘画的构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与西方“焦点透视”相对应的“散点透视”,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视点可以自由游动,画面饱满,这在民间年画中多有体现;二是具有中国装饰绘画构图特点,如剪纸纹样中的太极式构图。

二、民间绘画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及建议

1、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中国民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首先,民间绘画质朴、率真,这不仅仅表现在物化的艺术语言上,而且要追溯到心灵的纯真、朴实,“民间美术的率真使它的创造如童年的天真,既没有装腔作势、无病,也没有矫揉造作。”民间绘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质朴与幼儿绘画中异想天开的趣味相契合。在民间绘画的熏陶下,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创作时更加纯粹、随心所欲;其次,民间绘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实则是无透视,这样没有规则和秩序,更有利于幼儿异想天开地表现事物,天上的、地下的、想象的、现实的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在画面中;再者,民间美术色彩丰富、对比强烈,传达出喜庆、生机、热情和活力,幼儿开朗、活泼、生命力旺盛,这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层次,创设富有民间美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通过艺术的渗透,增强幼儿对民间绘画的情感。

2、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民间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通过民间绘画中喜闻乐见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形式更易于幼儿接受。再者,民间绘画是民间艺人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而创造出来的作品,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教育时可以先让幼儿喜欢这些民间艺术,再进一步揭示民间绘画的精神内涵,使幼儿了解其中隐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底蕴。

3、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幼儿绘画论文篇2

[关键词]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理念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理念影响其评价目的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采用,也引导着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幼儿园绘画教学改革的成败。新的评价理念有助于引导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向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以下评价理念。

一、发展性评价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这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具有很强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种鉴别一直影响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在这种评价制度影响下,过去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要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为目的,重视评价分等鉴定的功能。20年来,社会迅速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转变,也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即评价应以发展为目的,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在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教育而评价,为发展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在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了解幼儿现有水平,更关注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了解幼儿发展的速度、特点和智能倾向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还应关注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幼儿、教师、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幼儿园绘画教学自身的发展,所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支持发展,促进发展,为发展服务。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也体现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二、多元化评价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以来,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由于智能组合不同,所以个体体现的聪明类型也不同。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最后才能形成一体化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念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多元智能理论与后现代主义虽然有很大差别,但都承认多元性。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体现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幼儿园绘画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要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必须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幼儿、管理者、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都应参与到评价中来,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作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通过参与评价,了解幼儿园绘画教学发展过程的全貌,深入理解其性质与目标,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各项任务,这是十分有益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我国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强各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全面、真实,也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

近年来,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也在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评价实践中。例如,教师评价中教师本人也成为评价主体,幼儿发展评价注重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提倡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介入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学前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趋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条已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改变了多年来园长评教师、教师评幼儿的单向评价制度,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幼儿园绘画教学的评价主体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多角度对幼儿园绘画教学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教师也由原来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效度,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评价方法多样化

幼儿园绘画教学类型复杂多样,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如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的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缺点和不足,使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更客观、公正,更容易发现幼儿园绘画教学方案的不足,便于及时修订。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综合运用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过去,由于盲目认为量化就是科学、客观、严谨的代名词,使得追求客观化、量化一度成为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的发展特点,但是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单纯以量的方式进行评价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评价对象发展的丰富性、个性特点、努力和进步等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数据中,反而丧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强调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强调科学应用质化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质的分析和把握,并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全面、真实、准确地再现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进行形成性评价,还应辅之以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不断了解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的评估活动,及时调整与改进课程方案,以便向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课程。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观察、交流、档案记录、儿童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幼儿园绘画教学的适宜性。总结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中积累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估信息为依据,形成性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参考,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评价。

三、情境化评价理念

加德纳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是用非情境化的考试系统外加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往往与课程、教学相分立,通常是在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后,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截然分离,它并不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而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加德纳提出了“情境化评价”的理念,以此来改正学校教育评价的功能及方法。加德纳把情境化评价作为“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他认为,真实的评价应发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即学生掌握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称之为“学徒模式”,如学会演奏、表演、运动、绘画等的过程。以此理论为基础,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也应放置于情境中进行。

幼儿园绘画教学应坚持情境化评价理念,有利于把幼儿园绘画教学与幼儿园的生活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福谢依认为,教育上的一个最古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教育同儿童的现实挂钩,如果教育无视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社会状况,那么这种教育及课程就不能适应社会。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应提倡评价的情境性。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牵涉到儿童、专业人士、父母和其他成人,极为关注家庭环境、文化差异、社会的复杂性等。个体间的差异不是被忽视,而是被视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情境性评价理念关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互动和过程,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个体间的差异有它的功能,它们被用来刺激更高水平上新关系的产生。也就是说,接受不同长处和弱点的儿童,可以对每个儿童的长处和弱点加以反馈,从而使每个儿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不同于其他人。儿童间的差异被作为一种资源,使将来的成功有稳定的基础并更加丰富。幼儿园绘画教学应让幼儿去真实的体验、感受、表现自己,幼儿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出它们的情感、态度、能力。因此,幼儿园绘画教学评价应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四、结语

幼儿园绘画教学已经注意到评价理念的导向性作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新的评价理念。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认为幼儿园绘画教学应遵循上述新的、更科学的评价理念,希望能给教学评价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万国,刘苹苹.哲学视域中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J].教学与管理,2009,(7).

[2]JoeL.Kincheloe编.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多元智力再思考[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3]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4]张祥明.新课程的实施倡导发展性教育评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5]陈翠荣,胡成玉.后现代视野下的教育观念变革[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幼儿绘画论文篇3

摘要:绘本阅读现在越来越被家长和教师重视,它在幼儿成长阶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绘本指的是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现在市面上的绘本阅读对象以低幼儿童为主,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普等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绘本的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家长和教师缺乏对绘本的认识,在选择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本文着重探讨绘本阅读的现状和选择的策略。

关键词:绘本;绘本阅读;绘本选择

一、绘本阅读的现状分析

绘本是图画和文字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这样的特点就决定了绘本是幼儿喜欢的阅读样式,可是教师和家长在绘本阅读的指导中,很多只是盲目的追求绘本内容的新颖性和教育功能,却忽视了其内在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对绘本缺乏深刻的挖掘,致使绘本的价值没有很好的体现,通过实地观察和与部分家长的谈话中,笔者认为绘本阅读指导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选择绘本时没有充分考虑绘本的质量

高质量的绘本里面包含很多思想,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是“功利”地去分析一本书的美术价值、文学价值、情感价值等,他们应仔细研读,挖掘绘本内在更多的东西,如审美性和艺术性等,找到绘本中最能打动幼儿的东西。《我的妈妈真麻烦》这本绘本里面表面上全是写妈妈的坏话,妈妈被塑造成了一个巫师,她不被人理解,遭人嫌弃,直到有一天她骑着扫帚把学校从大火中救出来,她的这一举动让人们转变了对妈妈的看法。在阅读指导中不应该只让幼儿看到巫师的魔法有多么新奇,多么厉害,而应该让幼儿看到更深层的内容,让幼儿试着学会接受和包容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做一个有博大的胸怀的人。

(二)教师进行绘本教学时欠缺教学设计

现在市面上的绘本内容繁多,教师在绘本教学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指导时没有做充分的教学设计。基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将本学期的绘本进行分类,充分考虑幼儿的的认知水平、季节等方面来选择。比如详细列出本学期要涉及多少绘本,它们分别是属于哪些领域的,如科学类(有些按季节可以分)、文学类、日常生活类等,然后根据这学期的活动时间和幼儿的认知水平,制定合理的计划,深入挖掘绘本的内容的,做好教学设计。

(三)对绘本教学和故事教学的区别认识不清

绘本教学和故事教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很难认识到两者的区别。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图画书与带插图的故事书的不同着重在于图画书中图画是主体,具有语言叙述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一般故事书中的插图只是使故事更形象直观的辅助手段。

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是乘法的关系,乘号代表着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图画故事中的图画和文字是加法的关系,加号表示两者可加可减,可以单独分裂开来的。绘本是无画不成书,故事书如果没画依然可以讲故事。有人认为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现在大部分阅读教学都是为了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故事书中的字很多,而绘本中字数很少有的还是无字书。

(四)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幼儿缺乏兴趣

教师缺乏对绘本教学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致使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幼儿的兴趣大大减弱。现在多媒体教学作为当代最流行的教学形式,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对孩子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会影响其教学效果。比如有些老师过分依靠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直接播放课件,孩子只知道看图片,可能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内容是什么,老师就趁机休息,等动画播放完了才给幼儿大致讲解一下绘本的内容。教师成了课件的播放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这对幼儿是极不负责任的。

二、绘本选择的策略

绘本作为幼儿的启蒙读物,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是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但是市面上的绘本也有品质高下之分,尤其在绘本已经大热的今天,难免会有良莠不齐的现象,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鉴赏绘本的能力,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提出了以下参考建议:

(一)重视幼儿的阅读兴趣

选择绘本首先应考虑的就是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其年龄段与智力发展,同时又接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绘本是基本要求。比如对大班的幼儿,他们喜欢的是色彩鲜明而不紊乱,色块大小合适的绘本,如戴安娜・亨得利/文简・查普曼/图《小老鼠漫长一夜》,还有《寻找缺失的一角》,这些绘本无论是色彩、画面,还是整个故事内容都十分的符合大班孩子的发展特点。

(二)关注绘本的审美功能

教师和家长选择绘本除了要看绘本的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绘本的艺术品质,只有高品质的绘本才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但我们必须给幼儿丰富的刺激和体验,体验越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才能越丰富。丰富的高品质的图画书构成了幼儿想象力的基础,但要求图画书中的图画是美的、高品质的,相反,如果幼儿读到的绘本是低劣的、呆板的、恶俗的,那么,孩子的想象力就必然大打折扣了。绘本中的图画重要的作用是要在孩子心中创造一个立体的故事世界,在注重讲述故事的同时,要关注图画书的艺术价值。

(三)关注幼儿的精神成长

好的绘本必须具有幼儿的视角,并能够反映幼儿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幼儿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成人喜欢的幼儿不一定喜欢。如《小兰和小黄》,成人认为这就是幼儿认识颜色,但幼儿会觉得这是在讲关于小兰和小黄两家之间的故事。

(四)从多角度考虑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

家长和教师在选择绘本时,首先要看封面,绘本的封面要精致,画面要色彩鲜明,这才能吸引幼儿;其次是绘本的内容是不是具有文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情趣性,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最后要考虑价格是否与它的价值相符,不要选择电脑绘图和做工粗糙的,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对幼儿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绘本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读物,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和教师必须在选择绘本时多方面考虑,保证给孩子阅读的是最适合幼儿的。

【参考文献】

[1]孙莉莉.让理论看得见.早期阅读与幼儿教育[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2]刘秋红.家园同步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祝士媛.我国早期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07(06)

[4]张明红.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J].幼儿教育,2007(09)

幼儿绘画论文篇4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育建议

绘画承载着幼儿对生活的看法,在绘画中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通过绘画能够反映出幼儿的心智发展状况,可以检测出幼儿的心理成熟程度。然而在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中,幼儿绘画的天性能否可以得到尊重而自然的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否得到自由的发挥,幼儿能否获得主动、自由地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教师对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评价与指导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否能够结合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理解幼儿绘画的表达形式,不仅对幼儿园绘画活动的高效进行,更是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5~6岁幼儿绘画特点

1.独特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以自我为中心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普遍特点,[1]也就是说,这时的幼儿可以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用绘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幼儿的绘画往往是站在幼儿自身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因此他们的绘画都有其独特性。在经过对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大四班幼儿的主题绘画活动观察中发现,当教师组织家庭主题绘画———“我的一家人”时,绝大多数幼儿能够清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一家人的形象,并且能够让他人一眼看出其要表达的主要含义,但不同的幼儿在画同样的内容时其表达形象各有不同,在观察和后期对幼儿及教师的访谈中可以发现,根据每个幼儿性格和经验的不同,在其绘画中对人物和事物的理解表达也不同,例如:其中大四班有一对双胞胎小航和小洋(化名)在规定好主题后发现,姐姐小航画了爸爸、妈妈、奶奶、姑姑、妹妹和自己共六人,而妹妹只画了妈妈、姑姑、奶奶三个人,在随后的访谈中,姐姐马上向调查者询问妹妹画得怎么样,在她的理解中一家人就是在一起生活的自己喜欢、爱护的;而妹妹将这个题目理解为她要画的是她自己最喜欢的人。由此可看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由于性格和自身理解的不同,其绘画表现也会有很大不同。

2.形象性。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5~7岁幼儿的绘画进入图式期,[2]这时的幼儿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所规定主题的绘画,但是幼儿的很多绘画并不仅仅止步于二维空间并且尝试着一些三维空间的表征,在绘画中可见部分幼儿已经尝试着重叠式的绘画,其人物大小也有了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爸爸妈妈的身高高于孩子:远处的人画得比近处的小,可见其在视觉和思维方面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对人物的绘画上,其线条流畅,能够合理地安排图画在图纸上的位置,生动清晰地表达出某些人物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3.随意性与创造性。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绘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一些固有其常态形状的物体幼儿经常会将改变其固有形状,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对大四班绘画观察中发现一些幼儿将房子画得形状奇特,有加了一些像是三角形、圆形一类的小装饰,在访谈中询问其为什么这么画时基本这些幼儿都不知道原因,只是单纯想要这么画。在对一些颜色的运用上,有些幼儿将任何衣服的颜色都画得十分丰富,可能自己越喜欢的人其衣服颜色就越鲜艳,有的幼儿会把小草画成紫色,可能只是因为他觉得紫色放在整幅画中很和谐。加德纳认为,幼儿绘画表现出的绚丽创造性主要是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所致,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是较少受到社会规范等压力的影响,越是显示出个体的独立性,“在发展最初期,幼龄儿童对符号体系的驾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个人的独立行为。六七岁时的儿童已经能充分认识到所处文化的种种准则,不再创作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儿童已经渐渐融入社会,幼儿期时那种大胆、突破常规的创造性也在逐渐减弱。幼儿的创造性与成人的创造性有所不同,成人的创造性来源于在清楚社会现状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对社会的反叛,而幼儿期的创造性是来自于幼儿的年龄与思维的独特性,因此幼儿的创造性更为珍贵。

二、5~6岁幼儿绘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绘画教育观念的禁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美术教育不够创新,教师在多数情况下忽视了绘画是为了表现幼儿真实情感的作用,而在组织绘画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对生活中某些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赞美,让幼儿竭力去描绘那些美,这在无形中给幼儿施加了一种压力,让幼儿认为画画对于自身而言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可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压力下的幼儿怎么能把绘画作为自己喜爱的活动?其次,在实际的绘画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教师画,学生模仿,这种传统灌输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5~6岁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想出现萌芽,此时的幼儿对接触到的环境有了自己的理解,其对事物的观察也开始从泛泛的、无重点的转化为系统的、有目的性的,并能将观察到的事物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联想到一起,他们的想象力不再是需要成人加以指导的,因此此时的幼儿想象力发展较为迅速,而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开始进入小学入学前准备,教师为了让幼儿能够很好地适应小学,大多数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传授,幼儿模仿,这样使幼儿的创造力未能得到开发,影响力幼儿智力正常发展。

2.教师缺乏对绘画教育作用的认识。绘画可以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记忆力,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为了活动秩序,大多给幼儿带来了很大的束缚;由于我国国情的影响,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升学压力的环境中,然而通过绘画可以让幼儿找出自己喜欢的位置,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有助于使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突出了幼儿的个性,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绘画也是一个锻炼幼儿记忆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过程,绘画活动为幼儿回忆一些事物提供了条件,绘画可以加深幼儿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通过回忆———思考———画图这个过程使左右脑都得到锻炼,全面地开发了幼儿的智力。目前幼儿园中每天都会进行区域游戏活动,不能否认区域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绘画对于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绘画过程中多数幼儿都存在自言自语的现象,但在实际观察中,绝

大多数班级教师不允许幼儿在绘画的时候说话,这样影响了绘画过程中幼儿的思考和整个绘画的连贯性,这种边画边说对于幼儿来说就像是与画中事物的对话,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完成绘画后讲解图画对幼儿也是十分重要,5~6岁的幼儿语言方面已经发育得较为成熟,但如果成人多多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能够使他们语言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画中的事物为幼儿提供线索,有助于幼儿能够连贯地将想要表述的故事陈述下来,锻炼了幼儿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三、提升5~6岁幼儿绘画能力的教育建议

1.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自由绘画。在幼儿的绘画教学活动中不要过分限定幼儿应该画什么,可以设置个大概的主题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填充和丰富内容。在对大四班的绘画教学活动观摩中,班级赵老师在设计这场绘画教学时通过黑板向幼儿展现出了一个房子的框架,然后让小朋友们去丰富房子周围和内部可能会存在和发生的事物。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很热烈,有的幼儿在互相讨论,通过这个活动很明显地体现出了幼儿的思考过程,让幼儿可以带着问题去想,去创造并且丝毫不会给幼儿带来压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广阔的思考环境。

2.进行分类联想绘画。教师可以指定物品,但并不告诉幼儿形状,让幼儿凭借经验与回忆去绘画,或者给幼儿画出某个物品,让其想象出更多这个物品还可以存在的形状,例如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手机的样子,并给它们设计一个特殊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极大地锻炼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说不定未来就会像孩子们想象的那样。

幼儿绘画论文篇5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示范;分类;影响;述评

一、前言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儿的绘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的性别、年龄、绘画学习背景[1]、是否与绘画主题产生共鸣、绘画工具的种类[3]等。其中,示范作为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对幼儿的绘画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

研究表明,如今示范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使用仍然非常普遍。2009年,研究者通过对齐齐哈尔地区幼儿园的绘画教学的情况调查发现,41.3%的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仍会采用让幼儿直接临摹范画的方法[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活动的反复实践,很多一线教师发现了示范在美术教学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呼吁重新为示范定位。最近几年,关于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示范的研究出现增多趋势,为示范的重新定位提供了许多支持,但有些问题仍有待明确和进一步的研究。

二、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示范一词的解释为: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尹少淳在《美术学习方式与方法》中定义的示范是:“示范者实际地操作工具和材料,显示完成一项工作或制作一件东西的过程和方法”。

主流示范分类会将示范分为动态示范和静态示范,其中动态示范指现场演示,静态示范即指教师所出示的范例。张红岩和刘田妹的研究中都有涉及此种分类。

目前最为全面且完整的关于示范的分类是2011年穆彦青在《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的研究》中的分类,她将示范按照示范类型、示范方式、示范时间和示范场景对示范进行了分类。按照示范类型可分为实物示范、图片示范、视频演示、现场演示、语言示范和动作示范六大类,其中现场演示还包括整体详细示范、框架示范和局部难点示范三小类;按照示范方式可分为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和师幼合作示范三大类;按照示范时间可分为幼儿绘画前示范和幼儿绘画中示范两大类;按照示范场景分为了根据主题直接示范、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相关讨论后示范与根据幼儿具体情况示范三大类。刘田妹在其研究中也提出了类似于穆彦青按照示范时间的分类,她将其命名为课前示范、课中示范及课后示范。

较为特殊的示范分类有刘田妹在《多重视角下幼儿园绘画活动范画观研究》中提出的将示范按照教授的对象人数分出的全体示范与因材施教示范,还有施美玉在《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示范策略的应用》中提出的玩具示范。

三、示范的影响

最早进行关于示范影响研究的是2001年王小意《范例对幼儿绘画想象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多张范画的示范方式一般情况下优于单张范画示范示范,但其影响不是绝对的。王小意在2001年对示范的研究中发现,从幼儿绘画开始到结束时始终展示示范的情况下,多张范画展示下富有新意的作品与单张范画展示下富有新意的作品的比例是18.67:8.67,说明同样是自始至终展示,多张范画的示范方式对幼儿绘画想象的负面影响比单张范画要小[7]。长沙师范幼儿园的龙佳老师也认为,多样化的范画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事物的各种属性,学习和体验多种艺术手法[5]。值得注意的是,在阶段性展示示范的情况下[10],单张范画比多张范画更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目前对示范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最为全面的是穆彦青2011年的《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示范的研究》。她发现实物示范对发挥幼儿创造性具有积极作用,重难点局部示范则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好朋友并直接给他/她画像时,幼儿作品中的主体形象之间的相似度不足5%,含有创新元素的作品比例达92%[5],作品中进行过局部示范的部分的平均相似度高达82%[5]。

四、以往研究的局限c不足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示范”名词的标准定义与对示范的分类,且示范与范画的概念不能严格区分。并且示范的使用应当会对幼儿绘画的多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对具体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并不全面。在研究者们具体实验的设计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研究方法上看

研究方法单一,主要以观察法为主,实验法使用较少。在一线教师对示范行为的研究中,主要研究方式是对自己所上课程的反思或是对其他教师所上课程的观察。而在学前领域研究者的研究中,主要使用实验法,偶有问卷法及访谈法的使用。

(二)从研究方向上看

大多数研究都专注于示范的负面影响,对示范正面影响的研究现在还是空白。所有研究的主题几乎都是范画对幼儿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影响,只有对名画范例的研究[16]中涉及了对幼儿色彩审美的影响。示范实际上会对幼儿绘画的众多方面产生影响,例如幼儿的色彩选择、幼儿的构图能力等。

(三)未明确的问题

研究者已经发现单张示范与多张示范对幼儿绘画产生的影响会受到展示时间的条件限制,然而对其原因的研究还未出现。在王小意[7]与王燕[10]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自始至终展示示范与阶段性展示示范时,单张示范与多张示范的优劣性出现差异,然而两位研究者的研究都止步于发现此结果,而没有对其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假设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巧英,岳亚平.4-6岁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启示.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11):39-44

[2]姚秀点.学前儿童绘画教育之思索.宁波大学学报,2011(1):125-129

[3]胡晓月.绘画工具对中班幼儿绘画表征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幼儿绘画论文篇6

关键词:绘画幼儿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49-01

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关于绘画活动《指南》中提出了“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表达方式,要让幼儿真正做到自由、创造性的表达自己,最关键的就是让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这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不断研究和发现。

1趣设环境,萌发幼儿绘画兴趣

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因此,创设一些让幼儿身临其境的环境,使幼儿在活动中更为投入,特别是墙壁的装饰都应注意构思的形象夸张,画面内容生樱色彩鲜艳协调,具有童趣。例如:在小班幼儿画“小白兔拔萝卜”的命题画时,我先带幼儿到饲养角去观察兔子,然后回到活动室,让幼儿戴上小兔头饰玩“小兔拔萝卜”的游戏,最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有游戏作铺垫,幼儿的画面都很生动,而且在活动中,不感到有任何压力和负担。再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表情”,我组织了“美食一条街”的品尝游戏活动,让幼儿“逛商店”,品尝酸、甜、苦、辣,并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的表情,请另一位幼儿当小画家,把自己的表情画下来;同时,自己也做了别人的小画家,把别人的表情画了下来。一次美术活动就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由于幼儿的兴起较浓,画出了各式各样的表情,幼儿主动、自觉地初步掌握了绘画技能。有了这种氛围和环境,幼儿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感受美,这样可以渐渐萌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2趣味内容,挖掘幼儿绘画的情趣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在内容上要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内容,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如,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等,可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把绘画的内容串编成故事情节,并跟随故事情节展开来作画,如,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题材幼儿既感兴趣又乐于接受。同时,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则会使幼儿开阔眼界、热情倍增。比如,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等辅助手段,使作品更具灵活性,内容更丰富多样,更具个性。比如,在进行装饰画“小花伞”时,我用非常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逛商店,里边的东西非常漂亮。”这样一来,幼儿就被引入到欣赏小花伞的意境中,在幼儿欣赏花伞的同时,装饰花伞的激情同时也被激发出来了,欣赏过后个个都自然的投入到了创作活动中。

3稚趣想象,激发幼儿绘画乐趣

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表现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态度的特殊形式。在绘画活动中,需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要激发幼儿画画活动中的主动创作能力。以往的绘画课只注重教学效果,幼儿绘画多以命题画为主,教师怎么教,幼儿就怎样画,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长期以来,不仅使幼儿失去绘画兴趣,更可能会扼杀幼儿刚刚表现出来的艺术天赋。因此,教师在命题画活动中,要认真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若发现有幼儿更感兴趣的内容,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大胆自由地创作,如:画“小手变变变”,让幼儿在画自己的小手的基础上,大胆地想像、创作,在手的造型上添画成小孔雀、小鱼、小花等。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幼儿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像,大胆创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幼儿的绘画积极性,这样一来幼儿创新的意识开始得到了培养,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自信心也会增加,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4妙趣评价,深化幼儿绘画童趣

幼儿绘画论文篇7

关键词:绘画活动;创新;空间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我说,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时“给他们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换而言之,“创新能力”不是刻意地模仿,不是机械地重复,更不是工业化的模板,给孩子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在自由、广阔的天地中畅游。

一、给予物质空间,奠定基础

1.创设室内情境进行绘画活动

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美的教育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创作源泉。如玩具的合理布局、植物角的绿色生机、教室墙面有趣的壁画、美术角的作品展等,都会使幼儿随时受到美的熏陶。例如,要求幼儿用圆形组合成各种形象时,教师可以在活动室里多放一些由圆形组合起来的玩具,在墙面上多布置一些由圆形组合成的物象,让孩子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幼儿自然会逐渐形成独特创作的习惯。

2.利用大自然的美景进行绘画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美丽富饶的大自然可以熏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和家长应多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家门,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美丽的春天、可爱的夏天、金色的秋天、银色的冬天等。感受喜、怒、哀、乐,了解、体验各种情感。幼儿在大自然中不断丰富感知,扩大视野,兴趣自然会被激发,想象也随之迸发,创作的欲望也随之被打开了,在美景中逐步树立起联想、构思与绘画的自信心。

二、给予观察空间,辅以途径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前提。在培养幼儿绘画的观察能力时,教师首先应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欣赏,要尽可能让他们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各种感官感知物体的特征,不要操之过急,讲得太多,要让幼儿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他们的讲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用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的形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它的组合特征,使幼儿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三、给予言论空间,掌握方法

学简笔画要让幼儿了解并掌握线,如辅助线、直线、曲线、弧线、波浪线等;让幼儿了解并掌握基本形状:让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三角形等。然后,在幼儿了解掌握基本笔法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从理论上弄懂绘画的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练习。

四、给予展示空间,表现自我

幼儿绘画的创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把握以下的指导策略会使绘画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启发幼儿挖掘绘画的内在规律

根据能力形成原理,只有掌握了知识规则,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所以,在绘画教学中不仅要进行绘画方法的教学,还要启发幼儿挖掘绘画的内在规律,引导幼儿体验绘画的艺术韵味。这样,幼儿不但绘画学得快,而且记忆深刻。要经常让幼儿对所学知识和绘画要领进行概括总结,强调在掌握绘画规律的基础上练好绘画技能,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思考、求创意、苦练加巧练的学风。由于心中有数,幼儿学起来轻松,接受快,记得牢。

2.不断提出疑问

幼儿作画常采用某种造型形式时,教师可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考虑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如当幼儿用蓝色画云时,老师可再提问:“云都是蓝色的吗?”当幼儿选用白色表现云时,老师可再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云呢?不同的天气情况,云朵的形状和颜色都会有什么变化呢?”

3.帮助幼儿建立求新立异的创作思路

老师大都要求幼儿画的不要跟老师范画一样,跟别的小朋友也应有所不同,但这样的要求常使部分幼儿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就是要求幼儿创新,使作品超出自己掌握的方法。如学画树时,我不但鼓励幼儿画出日常所见的树,也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画出具有神奇功能的树。有幼儿按自己的想象,画了一棵奇异的树。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他们继续进行创作的动力。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并非要让他们达到最高峰。即使在普通的生活中,创造也能让幼儿的未来变得更加丰富。“创新”不应该具有职业的“意味”,而应该是源自他们生活的本身。让幼儿在自由、广阔的天空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海洋里遨游吧。

参考文献:

幼儿绘画论文篇8

一、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意义

(一)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意义

幼儿园的幼儿因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这个阶段,因此他们的想象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表象,而且这个表象是看得见摸得着,是可以拿在手里反复观察阅读的实物,绘本正符合幼儿这一需求。科学绘本是图画和文字并茂,讲述一个完整科学故事的书,针对幼儿科学教学的绘本图画占大部分空间,有时候甚至没有文字,幼儿在幼师的讲解下阅读绘本时,必须先学会在幼师的讲解中观察图画内容,然后通过想象和思考才能理解画面的意义,进而消化绘本知识,因此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二)激发幼儿学习科学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幼儿因年龄小不可能如青少年或成人一样带有目的地学习科学知识,吸引他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内驱力是兴趣。对于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主动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不感兴趣的东西根本坐不住,更遑论安静下来去学习。绘本因其具有图画、主题简单和情节内容简短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幼儿注意力,幼师只需选择适当的绘本就能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并通过科学绘本的学习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能力。

二、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

(一)选择适合幼儿感兴趣的有声科学绘本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学绘本在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然后从科学教育的角度考虑,最后是幼儿的兴趣取向,从中挖掘科学元素,让幼儿在观察绘本、听绘本,并进一步探索绘本科学知识中提高科学综合素养。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在科学教材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选择吸引幼儿注意力的绘本呢?若在科技还不发达的二十几年以前,这确实是个难题。但是有声绘本的诞生,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有声绘本是在绘本印刷过程中在纸上铺一层隐形底码层,这些底码层是经过oiD软件处理过的科学绘本内容信息,可以通过点读笔,把绘本上的科学内容通过语音形式解读出来。它是由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数码语音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来的新一代智能绘本学习工具,因其具有点读笔发音这一特殊功能,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幼儿注意力,幼儿一旦接触到这类科学绘本便会被读音这一功能吸引,主动跟着幼师讲解的顺序去学习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科学知识带给幼儿高深晦涩的枯燥感。

(二)加强幼师对绘本科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导幼儿善问的策略

任何一个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都需要幼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科学绘本教学也不会例外。幼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科学绘本前,应先熟悉科学绘本的内容,把握好这节绘本课所要传授的科学知识点,巧妙设计课堂绘本讲解课程。在整个绘本教学中,绘本图片是教学关键,幼师应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片,通过观察鼓励幼儿主动提问。在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由幼儿提问比幼师设计多少问题都重要。幼儿处于天真烂漫的懵懂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好奇,天生爱提问题,而且所提问题大多想人所不想、五花八门、出人意料,但是这些问题代表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所在。幼师应根据孩子这一天性,鼓励孩子通过观察科学绘本提出问题,这一策略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能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通过绘本创作、绘本实验提高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创新能力

幼儿园绘本科学教学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绘本阅读、绘本创作和绘本实验,创作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幼儿分组创作、家长与幼儿共同创作和师幼共同创作等。幼师只教幼儿阅读绘本,幼儿很难透彻理解绘本上的科学知识。如果幼师鼓励并组织一些绘本科学作品创作和绘本科学实验活动,不但能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透彻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能力。但是幼儿由于年龄小的特点,很难独立完成绘本科学作品创作和绘本科学实验,这就需要幼师和加长分组合作。比如,组织家长幼儿制作地球仪活动或者创作一些科学故事绘本等。

三、结语

幼儿绘画论文篇9

[关键词]幼儿美术;范画运用;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8-0079-02

[作者简介]李芳(1975―),女,浙江杭州人,本科,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学前教育发展指导中心教师,幼教高级。

范画一直是幼儿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常用和惯用的手段之一。它以其画面精美、易教易学、作品显性等特点,成为幼儿美术教学有效的辅助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有教师将范画“一用到底――不考虑形式”或“以点概面――不考虑内容”,使范画的使用流于形式,这既不利于幼儿美术技能的提高,更阻碍了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那么,面对这些现状,我们该如何化“泛”为“精”,优化范画的使用呢?

实际上,范画的使用并不是单纯的“临摹”。临摹注重技能的训练是儿童绘画的“拦路虎”,而范画更应体现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应该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绘画内容、考虑绘画形式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使用范画。

一、追本溯源,按需所用――根据目标设计范画

不同的作画形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发展目标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在分析教材、分析教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绘画形式的特点,预设数量合适的范画,并注意出示和留存的时机。

(一)以技能学习为主

绘画技能的增强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表现能力,而范画恰恰能在技能培养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所提供的范画更应注意呈现物体形态的多样性,帮助幼儿掌握同一物体的多种形态,并在构图、色彩上进行相应的指导。由于重在技能的学习,范画一般应在教师示范前出示,留存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如有需要,可留在展示区继续展示。

(二)以培养想象为主

范画比较适合在教师引导幼儿想象之后出示,将幼儿的想象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在色彩、构图和细节处理方面给幼儿进一步的要求和扩展,使幼儿作画的目的性更为明确。同时,教师也要在幼儿开始作画前隐藏范画,以免幼儿模仿。

(三)以提高审美为主

美术欣赏是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比较有效的美术活动,其提供的范画更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对比性,利于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对比感受不同作品在画面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幼儿建立初步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采用大量艺术家和儿童的作品供幼儿欣赏、交流。

二、巧思智行,灵活开放――结合教学运用范画

虽然范画能给幼儿比较直观、显性的感受,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需要通过多种形式,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地使用范画,以充分发挥范画的直观引导作用,让幼儿通过对范画的感知形成自己的表象,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

(一)现场运用活一点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范画呈现形式不应体现单一性,而应考虑多种因素,使其发挥“效益的最大化”。

1.全部呈现

这种方法是将范画全部呈现给幼儿,其特点是整体性、直观性,利于幼儿对画面整体的感知和把握。但由于其留给幼儿思考、想象的空间比较小,在实际的使用中还需谨慎斟酌。

2.半遮半掩

范画的内容形式体现不完整性。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在边想、边讲、边画的递进过程中让幼儿通过讨论、思考,在范画原有基础上增加画面缺少的部分,逐步完善画面内容。幼儿不仅可以更清楚、直接地看到老师的示范,还可以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表现到画面上去,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3.预设留白

相对于“半遮半掩”,“预设留白”不提供完整的范例,教师也不进行有序的示范。它是通过提供基础轮廓,借助于教师的语言提示,让幼儿自己对绘画内容进行观察或集体讨论,在心目中对欲表现的内容形成各自不同的表象,而进行创造性自主绘画。这种范画能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完善画面的欲望,更适合于想象画教学的开展。

案例:大班想象画《有趣的螺旋线》是一个想象添画活动。教师在纸上画了一段螺旋线后提问:“你们猜,这些线连起来的小圆圈会是什么?”孩子纷纷以圆为原形,大胆想象各种以圆为基础的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的想象,适当地在几个圆上作了添画,如鱼的尾巴、小兔的耳朵等,而将更多的画面留给幼儿去创造。

(二)动作示范加一点

单纯的范画展示只能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对绘画技能的掌握并没有太多积极的影响,因此,范画的出示应与教师的肢体动作及现场示范相结合。有效的教师语言提示和动作示范,能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引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思考,掌握基本物体绘画的方法和步骤。

案例:在模仿画《蝴蝶飞》中,教师以蝴蝶找朋友为引题,依次画出蝴蝶的身体、不同方位的翅膀,以及对称的图案等蝴蝶基本结构。教师及时、有效、恰到好处的示范,既让幼儿掌握了蝴蝶的绘画方法,又拓展了画面的内容。

教师针对性地采取引导示范策略,并注意示范的巧妙性,能够把握好范画运用的程度,既能调动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又不会对幼儿的作画产生太多的限制。

三、以生为本,彰显个性――针对年龄使用范画

幼儿的年龄和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学习特点。因此在范画的使用中,教师应切忌无创造性的“临摹”,以保护幼儿的童心和悟性。

(一)小班――显性范画明目标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思维,范画的使用能有效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并能有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提供的范画应内容明确、画面清晰、主体物突出,并可适当延长范画留存时间。

(二)中大班――开放性范画促想象

中大班幼儿已逐渐脱离直觉行动性,感性经验日益增加,特别是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时的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不仅对事物外形的把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创造性绘画方面也有了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所提供的范画应开放、多样,在表现出物体动态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想象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在欣赏、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范例的作用首先是激发美感,其次是引导想象,再次是思考新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教师要用敏锐的眼、聪慧的脑和灵巧的嘴,让幼儿在充分观察、欣赏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范画的积极影响,创新绘画形式,给幼儿创设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以提高儿童欣赏、表现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幼儿美术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文馥.儿童自主性绘画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念芸.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与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幼儿绘画论文篇10

关键词:幼儿绘画教育活动设计;儿童绘画心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美术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后美术实践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活动设计和实施不仅仅依赖于学生的绘画基本功,还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的理论合理的设计活动。同时国家在1999年10月出台了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与指导的法规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它规定了教育活动中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性,规范了教育观念、方法、措施、经验等等。所以根据《刚要》的要求,在幼儿美术绘画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儿童绘画心理学就显得尤其重要。以下通过选择《儿童绘画心理学》的原因、具体的实施方法、效果反馈来加以说明:

一、选择《儿童绘画心理学》指导绘画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因: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在儿童尚未熟练的掌握抽象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时候,他们通常更习惯运用绘画来指代事物和宣泄情绪。绘画同时又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领域。儿童在不同的年龄、认知和心理成熟阶段都有不同的绘画表现。绘画活动的完整性也影响着儿童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绘画活动当中的要求、活动方式、绘画的素材以及评价都很容易影响幼儿对绘画活动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以上的原因都说明,儿童的绘画心理影响着绘画活动的全过程。运用《儿童绘画心理学》设计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就成了一种必然。

二、运用《儿童绘画心理学》指导幼儿美术绘画活动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

1、介绍“儿童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教会学生制定适度的绘画活动目标。

新《刚要》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中要求教育活动要建立在对幼儿实际了解的基础之上。在绘画活动设计的课程当中,经常有学生提出对幼儿各个年龄段的绘画发展水平不了解,在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个别辅导上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尺度。的确,现有的教材当中对儿童绘画的年龄和水平介绍甚少。因此“儿童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知识的补充就显得有必要了。

“儿童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设计到心理学的知识较多,教学辅导需要联系学前教育学生的实际,同时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是要总的介绍色彩、形线画和泥塑相比,他们各自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位置。这样让学生对绘画所涉及的三种领域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有个整体的了解。分析每一堂活动课程在整个教学安排当中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准确的把握该节活动课程的设计目标。

二是补充歌德的色彩理论。引领学生理解色彩的视觉析离与对比,了解色彩的情感。从而根据儿童的心性情绪,帮助幼儿寻找适宜的色彩归属。允许色彩目标的表达多元化。

三是要介绍儿童形线发展的阶段。只有让学生对各个年龄段儿童绘画应当出现的特征有所了解,才可能适度的安排绘画活动的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正确的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具体方案为儿童涂鸦阶段(18个月到3岁):介绍罗恩菲尔德关于涂鸦的四个阶段和罗达凯洛格对儿童这一时期的20个基本的涂鸦形式。基本形式阶段(3岁到4岁):介绍凯洛格的涂鸦在画面上的安排形式;人物形式和图式的萌芽阶段(4到7岁):介绍这一阶段儿童人物画的特点。让图示目标更加的合理。

四是要介绍儿童绘画各个阶段对应的认知发展特点。例如涂鸦期儿童自发的绘画;加德纳对儿童涂鸦“造名”或者命名现象的说明;绘画发展过程中的反复等特点。让学生们了解对应的发展特点可以兼顾群体需要和个性差异进行引导,促进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让绘画的表达目标更加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2、分析“影响儿童绘画的因素”教会学生创设适当的活动情景。

应该看到,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综合许多不同经验,创造出新的、个性化的、独特的事物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能够影响绘画的各种因素。补充儿童绘画的动机、儿童绘画的经验、社会文化的影响、绘画材料的影响、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的影响等等影响儿童绘画的因素。让学生能够根据活动课程的目标创设合理有效的活动情景。例如儿童具有梦幻的心性,所以在创设活动情景的时候可以设计童话的、艺术化的故事和情景让儿童置身其中。儿童同时也喜欢直接的经验,反对抽象的概念。所以创设活动情景的素材需要有实物的引入。调动儿童的视觉、触觉甚至听觉味觉来感知素材。

3、关注“儿童绘画的情感表达”让绘画活动的重点设计能够保护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建议学生把握教学活动的重点,要从儿童的心理健康出发,重视心性的表达,注重事物的积极性的渗透。不能够简单的要求儿童对范画进行描摹,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绘画的素材。注重观察实物、注重儿童自身的情感在绘画中的表达。比如颜色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在儿童绘画的最初阶段(涂鸦阶段和基本形式阶段)儿童选择颜色的无意识性。但他们更偏好暖色;而随后的人物形式和图式阶段就由儿童把图画中的是事物颜色与他们知觉到的环境的颜色联系起来,开始更喜欢使用冷色。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画面中形象的大小、对绘画的任务做出的反应等等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绘画活动中,让儿童健康发展。

4、了解“儿童的绘画天分”扩展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思路和经验。

为了让教学方法更加的恰当和多元化。需要充分让学生了解天分对于不同儿童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也需要符合新《刚要》当中对教育活动的要求,需要强调儿童早期表征活动中的创造性和独创性。所以,要让学生们能够通过一定量的素材积累了解天才儿童的共同性与个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因材施教。

三、效果反馈

1、学生在编写教案的过程当中,教学目的更加的明确,重难点把握更加的准确,设计的教学方案更加的人性化。

2、11级实习的学生反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更能够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重视儿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更善于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能够尊重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3、走访学生实习的幼儿园反馈:这部分学生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等更能够贴近儿童内心,帮助儿童成长。同时也得到家长的认可。(作者单位: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荷兰)狄克布鲁因,艾提莉赤哈特,心灵的色彩华德福学校的绘画课,河北教育出版社

[2](美)Cathya.malchiodi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