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欣赏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31:13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1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放在同等地位,使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效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本文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无论作何改新,如果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将如何去实施新课程?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养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呢?

1.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以及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1.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社会、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渠道接受不同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艺术交流、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即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又了解了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和评论,从而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挑战。

2把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能是停留在简单的肤浅的层面上,相反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史前美术雕塑作品《维林多夫的裸女》,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以作者为何对女性的生理特征进行极度夸张的艺术处理方面去研究探讨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好看不好看”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画面上的情感被推向了极致,使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将难以收到实效。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学生欣赏欣赏作品受到较大限制,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的理念进行作品赏析。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我感受分析作品,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我感受、欣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策略可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来实现。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禁锢从而形成定势思维。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在学生获取、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第三阶段比较评价,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认识作品,对同类不同时期、不同类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扭转“课本上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被动式’”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我见解,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适时给予肯定(至少学生进行了主动思考,教师做正确引导即可)。总之,只要教师做到心系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这样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杜卫著.《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2

关键词:鉴赏;油画;审美;欣赏者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欣赏;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46-01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美丽的,儿童也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美的享受、美的冲击,他们更渴望去创造美、去表达美的喜悦。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顺应他们对美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给小朋友创造一片美的天空,激起他们一次又一次美的遐想。

一、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的特点

1、色彩感受到重视。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从而使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从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了解到,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更能受到小学生的喜欢。美术作品中色彩与其他因素相比更能直观的被学生接受,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更愿意将一些带有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事物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吸引学生的作用。事实也证明,绝大部分小学生画出来的都是一些色彩艳丽的作品。

2、注重细节,缺乏全局意识。通过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绝大部分只注重对某些小细节的欣赏,而忽略作品的整体,缺乏全局意识。他们关注的部分也只是自己喜欢的。例如,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风筝》,可以想象,绝大部分学生会集中关注风筝的颜色和花纹,而不会关注全局,即风筝整体和陪衬物。在小学生的眼中,美术作品的主要欣赏部分就是其色彩和花纹等,而非作品本身。

3、习惯对自身生活做出联系。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看到的作品进行联系。比如,都市中的小学生通常想到耸立的高楼、纷繁的街道、色彩艳丽的服装店与夜晚城市璀璨的灯光等等。而农村的学生则会更加喜欢蓝天白云、碧野青葱、小桥流水这样的景象。这种欣赏特点因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而迥异,但都是天性使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个人特点有区别教学。

二、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大部分地区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方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更不用说美术欣赏课了。而且美术教师理论水平普遍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欣赏课模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这些现状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语、数、外等主课业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当前,我国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语、数、外老师为了教学质量,挤占了大量美术课的时间。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由于美术欣赏课被占据,使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时间长了兴趣也随之而减少。

其二,美术教师的配备是制约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美术欣赏课应由接受过高等或中等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尽管有的教师是专业毕业,但由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其学习期间对理论理解的偏差或偏科现象使他并未真正具备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因此直接影响了欣赏活动教学,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四、结语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美向往和渴望。

参考文献: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4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教育方法中学教育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和工艺及绘画教学构成一个美术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目标和教学任务看,美术欣赏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但美术欣赏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并在欣赏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1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教师在美术教学欣赏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段要求以及学生的欣赏基础,可选择中外健康的蕴含人文思想的作品,从欣赏的过程中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作品欣赏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术欣赏教学,用欣赏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形象来触及学生的心灵弦,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寓意使其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如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认识我国古代文化及其艺术遗产,认识我国古代文明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2在欣赏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是有差异的,学生和学生的思维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把欣赏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绝对要避免欣赏课中教师一言堂,避免教师的思维欣赏代替学生的思维欣赏,使欣赏课变成了教师的讲赏课。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学段入手,选择合适的艺术作品,多角度地设计欣赏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为主体,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只作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而不是全部。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讲赏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方法为主。教师是欣赏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包办代替的讲赏者。

美术欣赏教学要突出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又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充分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美术欣赏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其一是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时间预习,指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信息。其二是在课堂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由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其三是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提出一些问题,个人独立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时由小组合作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及同伴的欣赏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在创新。通过教育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术教学应通过美的教育使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美术欣赏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流畅性、灵活性、思辨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富于想象,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学生敢想、敢说、敢画,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欣赏教学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欣赏艺术品。

4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

5美术欣赏教学时应注意的几点内容

(1)教师要认真备课,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师在选择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学用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备课越充分,欣赏教学效果就越佳。(2)欣赏教学要有重点,根据作品的艺术特色应选择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等。有的作品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心领神会。作品的欣赏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次之分,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主要方面,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第一印象。(3)欣赏教学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和艺术化,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和逐步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欣赏逐步深入。绝对避免教师不经学生思考的空洞枯燥的讲解的欣赏(以教师代替学生的欣赏)。欣赏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挂图、幻灯片、录音和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欣赏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使学生乐学、想学、易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得到欣赏教学的极点。(4)选择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年龄学段欣赏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少讲或不讲,教学中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进行欣赏。(5)欣赏教学的时间不易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6)欣赏教学要有检查和总结。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卷面考试的方法来进行评价,达到复习巩固降低学生遗忘程度的作用。欣赏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5

[关键词]欣赏教学审美意识交流讨论创造力多媒体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上,老师们都会为怎样上好欣赏课而苦恼,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这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因此,怎样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失去方向的时候,指明方向。而不是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擅于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只依附于教师,要学会利用手中的各种学习资料获得学习的途径。

一、课前做好“预习工作”

大家都知道,在上语文课之前教师总是会让学生进行事先的预习,欣赏课也一样美术教师也可以在课前请同学们做好预习的工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进行资料的查找,事前对第二天要欣赏的作品进行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能力,在了解作品的过程中自然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认识,那么在课堂上就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不会对作品作者一无所知,只能听教师的讲解。这对于课堂上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二、联系人文环境进行欣赏教学

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人文环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时不能只注重技法的介绍,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文化背景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

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在美术教材中都将我国著名的乐山大佛列入其中,大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大佛造型庄严,设计巧妙,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通过对乐山大佛造型设计以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让青少年们对祖国优秀的文化遗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有效利用师生交流平台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欣赏,通过反复的欣赏与讨论,来解决欣赏中出现的问题,也促进了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可以从各方面,如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等进行讨论,对作品的一些表现手法和技法,以及作品的层次感画面关系等做出讨论。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作者表现作品时的心情,以及作品的时代特点等也就是作品所隐含的意义。

欣赏课的结束并不代表欣赏的结束,在课堂以外学生们任然可以继续欣赏,可以继续讨论,继续思考,继续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让这种自主的学习和探究一直延续下去。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尽情的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改变思维的方式,拓宽思路,提高审美的能力。

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教学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不但可以欣赏世界名著或是世界的优秀遗址,也可以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景和物,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往往有着许多优秀的历史古迹,当我们的眼睛紧盯着书本上的内容时,就容易忽略了身边这些丰富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越是贴近生活的也越容易引起共鸣。如我们身边的岳庙,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栖霞岭南麓、西湖西北角。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岳飞纪念地。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西泠印社、印学博物馆、盖叫天故居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址。引导学生多了解身边的民族英雄,自己家乡的优秀遗址,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让学生了解到欣赏是不同形式和不同领域的,美术欣赏不是单一的欣赏,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欣赏。

五、带问题欣赏,培养学生创造力

欣赏前,教师可以先围绕作品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你以前见过这样的作品吗?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什么?你知道作品的时代背景等。以《飞天》一课为例,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飞天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飞天形象的出现一定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作品的名称吗?”有谁对飞天有所了解,能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的?飞天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必定会有些同学对此有所了解,在同学的介绍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会得到启发延伸出其他的问题,整个课堂氛围被带动起来,学生们的思维也越发活跃,这样的欣赏是对学生们有帮助的欣赏,加强了审美能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我认为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正是需要这样的感知能力去赏析世界各国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没有这样的感知力,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都不可能进行。多媒体的出现给学生们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今天的欣赏课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时代了,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如在《中国画欣赏》中,通过观察各种中国画图片,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了对中国画的一些不同见解,也在讨论的同时,了解了中国画在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优秀的作品欣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体会到一幅优秀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义。在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中,学生的视觉感受不断加强,思维的发展也不断提升,多媒体已经成为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总之,小学美术欣赏课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变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认知等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更要努力让学生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感受世界不同的文化,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杜卫著.美育论.教学科学出版社.

[2]priscillanortonKarinm.wiburg.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6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经典作品的欣赏为主的。美术欣赏是通过对作品感性的认识后进行的理性追求,是运用欣赏者自身的经验或知识去感受、体验、分析乃至判断美术作品,并在理解美术作品和现象过程中得到审美的体验。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但目前大多数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教学都显得比较枯燥,大多是教师分析作品,学生听教师分析作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怎样有效地组织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

一、充分认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写好相关的教案,并将收集到的、要欣赏的作品选好分析的题材和内容。但由于课时等原因并不能将每个作品逐一地、详细地鉴赏,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或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哪些作品需要重点分析,哪些只需要作初步了解,哪些需要学生参照课本或是资料来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可将众多作品中最典型的作品作为要分析的类型,选择该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的设计。

二、充分发挥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欣赏云冈石窟的时候,通过民族要素来分析其雕塑特点,是可以看出雕塑在民族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可分析如下:

1.我国大多数的佛像都是清秀的鸭蛋形的脸型,这是中国的传统喜好,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

2.飞天的姿态和飘带的形状与汉画中的舞伎的风格是相同的,其衣纹反映了中国北方的实际生活。

3.石窟中的菩萨都是庄严而又祥和的,而飞天则洋溢着悠然之趣,这是古人所信仰的神仙模样。

4.石窟里的浅浮雕比较圆滑,平面上多刻有阴线雕刻的,这些都体现着汉代石刻的演变痕迹。

云冈石窟是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继承发展的代表之一,由此可以看到雕塑艺术的发展渊源和成就。

三、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教学美术欣赏时一定要切记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例如在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

师:这是达·芬奇的作品,谁知道他生活的时代?

生:文艺复兴时期。

师:不错,看来大家对达·芬奇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知道是谁出卖耶稣的吗?

生:(讨论)犹大。

师:(呈现作品)那我们来看看这幅画,这13个人中哪一个是犹大?

生:(激烈地讨论)

师:画面中光线最亮的位置是耶稣,犹大在人群中,背景是最暗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要突出某一个人啊?

师:(引导学生)这幅画作者是用三角形来构图的,将门徒分成了四组,每一组都以三角形分在耶稣的左右,12个人的手呈现的不同姿势将各个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对称的统一体。作品抨击背叛,颂扬真善美。

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作者创作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情节,必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欣赏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询问怎样欣赏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引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欣赏作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或情感,还为教学增添了魅力。在欣赏教学中,可用“空白”的艺术理论来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所谓的“空白”原来是指作品中没有画出来却是要向欣赏者暗示的部分,在教学中则是指没有明确讲出来的部分。例如在国画的欣赏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部分:

师设疑:怎样去认识一个人?

生:内在的品质和外表?

师引导:观画如观人。

然后让学生在之前欣赏过的几幅作品中,总结国画的内在神韵、外在的笔墨的欣赏品评的标准,以教师引导为主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留出“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

再如,在现代艺术的欣赏课中,教师可将某些实物(如壁纸刀、垃圾桶)带到讲台上,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优秀设计,接着举出一些反例(如城市垃圾箱)并质疑:评价优秀的设计或拙劣的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来讨论现代艺术设计是怎样体现人文意识的。由于现代艺术设计与生活比较贴近,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可让学生自己去欣赏。采用“空白”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悟到此类欣赏方法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宜扶.浅谈高中美术课欣赏教学[J].新课程,2010(12).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7

一、充分认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写好相关的教案,并将收集到的、要欣赏的作品选好分析的题材和内容。但由于课时等原因并不能将每个作品逐一地、详细地鉴赏,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或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哪些作品需要重点分析,哪些只需要作初步了解,哪些需要学生参照课本或是资料来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可将众多作品中最典型的作品作为要分析的类型,选择该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的设计。

二、充分发挥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欣赏云冈石窟的时候,通过民族要素来分析其雕塑特点,是可以看出雕塑在民族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可分析如下:

1.我国大多数的佛像都是清秀的鸭蛋形的脸型,这是中国的传统喜好,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

2.飞天的姿态和飘带的形状与汉画中的舞伎的风格是相同的,其衣纹反映了中国北方的实际生活。

3.石窟中的菩萨都是庄严而又祥和的,而飞天则洋溢着悠然之趣,这是古人所信仰的神仙模样。

4.石窟里的浅浮雕比较圆滑,平面上多刻有阴线雕刻的,这些都体现着汉代石刻的演变痕迹。

云冈石窟是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继承发展的代表之一,由此可以看到雕塑艺术的发展渊源和成就。

三、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教学美术欣赏时一定要切记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例如在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

师:这是达·芬奇的作品,谁知道他生活的时代?

生:文艺复兴时期。

师:不错,看来大家对达·芬奇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知道是谁出卖耶稣的吗?

生:(讨论)犹大。

师:(呈现作品)那我们来看看这幅画,这13个人中哪一个是犹大?

生:(激烈地讨论)

师:画面中光线最亮的位置是耶稣,犹大在人群中,背景是最暗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要突出某一个人啊?

师:(引导学生)这幅画作者是用三角形来构图的,将门徒分成了四组,每一组都以三角形分在耶稣的左右,12个人的手呈现的不同姿势将各个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对称的统一体。作品抨击背叛,颂扬真善美。

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作者创作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情节,必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欣赏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询问怎样欣赏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引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欣赏作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或情感,还为教学增添了魅力。在欣赏教学中,可用“空白”的艺术理论来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所谓的“空白”原来是指作品中没有画出来却是要向欣赏者暗示的部分,在教学中则是指没有明确讲出来的部分。例如在国画的欣赏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部分:

师设疑:怎样去认识一个人?

生:内在的品质和外表?

师引导:观画如观人。

然后让学生在之前欣赏过的几幅作品中,总结国画的内在神韵、外在的笔墨的欣赏品评的标准,以教师引导为主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留出“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

再如,在现代艺术的欣赏课中,教师可将某些实物(如壁纸刀、垃圾桶)带到讲台上,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优秀设计,接着举出一些反例(如城市垃圾箱)并质疑:评价优秀的设计或拙劣的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来讨论现代艺术设计是怎样体现人文意识的。由于现代艺术设计与生活比较贴近,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可让学生自己去欣赏。采用“空白”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悟到此类欣赏方法的迁移。

参考文献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8

关键词:美术欣赏兴趣修养创造反思

美术欣赏是指观赏者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觉、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知识的过程。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评价及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开设高中美术欣赏课,主要为了让学生在面对中外优秀绘画作品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能学会感悟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精神涵义,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潜移默化的去实现。

“艺无定法,道可旁通”告诉我们,对于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参预的过程,人文、地理、历史科技相互交融。我们要抛弃“标准答案”有些教师往往在作品分析中坚持自己或课本的答案,故而通过暗示引导使学生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种给作品贴上标签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人物下会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怀,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引进与美术有联系的事物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这样触类旁通,穿丰富的百科知识,不仅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但要适度。比如掺加一些小故事,这样会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只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对画面的故事情节大谈阔谈,一旦开始分析作品却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样容易主次不分,这种“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让学生走进了作品,而不能进行深入的剖析,故而无法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低估,更是对学生惰性的一种纵容,所以我们要以故事为引线调动他们的兴趣,掌握对作品的赏析理论才是重点,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我在讲中国古代雕塑时如图:

把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作为重点,讲课时首先把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霍去病这个人物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营造出课堂的氛围,调动起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再介绍该作品的技法特点:线刻、浮雕、圆雕相结合,道家认为:形而之下谓之器,形而之上谓之道。所谓大音希声,大相无形,至乐无乐,大美不言者也如同中国画的“写意”。戏剧的“象征”等等。通过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了解了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的艺术特点,也进而让学生体味到中国艺术的一种整体风貌,固然会牢记于心。高中美术教学要淡化理论的灌输,要从实际出发,围绕理论知识来赏析各类作品,诸如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艺术语言,媒介材料等,谨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主要有三种: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自由欣赏式主要是学生自主的进行赏析,没有理论的引导,较盲目,无所适从,往往适得其反,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理论阐述式主要以理论为主,教师讲解为主,满堂灌,学生很难吸收,致使也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欣赏启发式则是前两者的结合,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引导、讲解、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这就组成了“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这一切的引导和提示必须要求教师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并且要把知识点进一步延伸。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才能有感而发,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此外还要多思考,多交流。课程教学中也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还要配合自己的动态手势,做到声情并茂。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教师始终要明了自己是课堂的支配者,必须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人们开始作出反思,主要针对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学习,加深其对艺术、历史、文化及美术的人文价值的认识,并能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极力的影响着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并促进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赵利.浅议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1.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33-01

一、欣赏和美术欣赏课

《辞海》中对“欣赏”的解释为“领略玩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一直都设置有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通常限定于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主要对优秀美术作品的美感体验与内涵了解等方面[1]。

二、欣赏课是美术视觉性特点的必然要求

图像、影像、网络等各种视觉资料充斥于我们周围,通过欣赏课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2]。如果我们想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味,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和感受视觉形象语言。视觉图像在向我们传递信息时,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所处环境及个人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生活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视觉信息。“看”什么,怎样“看”,又“看”到了什么都会对其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视觉化思维,提高审美判断能力,美术欣赏课成为其主要途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解读视觉图像,是美术欣赏课的任务。

三、欣赏课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正确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这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和重要条件。在教育学研究中,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三个[3]: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在此时期,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程度深、不稳定且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其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人。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婴儿期(又称学前期)出生至三岁;2、幼儿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六岁;3、童年期(相当于小学阶段)六岁至十二岁;4、少年期(初中阶段)十二岁至十五岁;5、青年初期(高中阶段)十五岁至十八岁。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期。美术欣赏课通过学生习得美术作品欣赏的专业表述与方法,对学生视觉审美方面的教育与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四、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以“讲授―接受”型为主。单向的知识传递,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感受差异,也切断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状况不仅无法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仍然存在着过于强调突出学生而弱化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待发展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视觉文化时代来临之后,在大量视觉图像冲击下,看什么,怎样看,对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美术老师承担着怎样让学生学会看、能够区别、恰当运用视觉图像的任务。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学会看,通过观察,思考引导他们的审美阅读、价值判断。

五、利用多种资源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一方面美术欣赏内容稀少,另一方面学生难以接触原作,因此课外美术欣赏资源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有益补充。美术欣赏课资源渠道主要有[5]:1.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2.教师可以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或名画的仿制品带进教。3.鼓励或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到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实地参观、考察、欣赏,促进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理解。4.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邀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到学校介绍创作经验,演示创作过程,拓展美术欣赏教学的活动形式。5.组织某一主题的欣赏活动,指导学生从前期的相关资料检索,制作宣传手册,邀请家长或朋友及老师一起参与,到现场欣赏、分析、记录,至回校反馈交流,递交本次活动的成果并展示。

参考文献

[1]李红,刘宁,回归美术的视觉起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徐丽娜,钱初熹,初中美术欣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陈群,钱初熹,我国初中美术教科书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美术作品欣赏论文篇10

一、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一个艺术作品,总会有人欣赏;欣赏者就是接受者。接受美学认为,欣赏者和作品的关系中,欣赏者不但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相反,而且还是作品创造的主动参与者。接受者的主体作用,被同时摆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上,一部艺术作品,只有与欣赏者发生关系后,才成为真正的作品,由“自在”的存在成为“自为”的存在,欣赏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

二、接受美学与音乐欣赏

虽然接受美学是以文学的接受为研究重点的,但是接受美学不仅仅涉及到文学。因为一切美、一切艺术都有一个被欣赏者接受的问题,文学与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奠基人姚斯指出:“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而且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是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主体性创造活动,必然造成对音乐作品解读的多解性与对音乐作品批评的多元化。接受美学认为,任何艺术作品的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音乐作品尤其如此,它的意义的实现要靠接受者的感觉与知觉经验将作品的空白处加以填充。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主体的意识活动,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某些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文本的面貌。就像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接受理论应用于音乐欣赏所得出的结论。

接下来欣赏者的接收过程,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是怎样的呢?一部音乐作品的乐谱、结构、演奏方式虽然是固定的,但是按照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的观点,一部作品所表现的客体层和图示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地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一部作品的完成,必须依靠欣赏者去“填空”。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一步提出,正是由于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其意象结构中总是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召唤结构”,促使接受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审美理想等去确认、补充和丰富。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指出:“艺术存在于欣赏者与作品的‘对话’之中。所有的欣赏者,都是在这种‘填空’与‘对话’中完成了对音乐作品的还原与异变。”

在对音乐作品的“填空”与“对话”之后,会产生两种结果,即对音乐作品的正解与误解。其中误解又分成“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欣赏者的理解与作者的本意有所抵触,但是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欣赏者理解的内涵,是欣赏者的观点切合实际而令人信服。而反误则是欣赏者对作品穿凿附会的认知和评价,无疑将会导致对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基于上述接受美学的理论,教育工作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接受美学的原则认为欣赏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以第一人称谈到:“我所表现的贝多芬是我眼中的贝多芬,是我所理解的贝多芬,是我在贝多芬的精神感悟下创造的贝多芬……”这就说明了“创造”也不是指可以脱离原作者的任意而为。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是引导学生接受音乐作品,远离反误,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想。我们应该抛弃作者――作品――影响――意义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记忆某部重要作品表现的情感的传统方法,要首先教会学生识谱,熟悉音乐语言,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常见的音乐表演形式,然后从产生一部音乐作品的特定文化观念与文化视野的角度指导学生,使之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接受能力,并在学生出现对作品的“反误”的情况下进行纠偏。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艺术理论,把接受者这一长期被人忽视的角色放到了重要位置上,也给我们广大音乐艺术教育者带来了新的启示。在接受一种理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它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力求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音乐艺术的殿堂。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朱秋华:《西方音乐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3.李首明:《从接受美学视角审视音乐的再创造活动》原载:《艺术百家》2007年02期

4.马新国编著:《西方文论选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

5.[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一章,荣振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10月

6.[波兰]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晓谷晓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