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36:16

教学反思案例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2、在“买东西”的活动中,经历估算的应用,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的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渗透。因此,设计本课时力求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教学目标定位上,除了让学生掌握估算的解题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购物实践中体会估算的价值。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课堂的主流活动应该让学生面临具体的生活情景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在具体的情景中,估算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范围。

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接受过中大班的教育,他们较聪明伶俐,接受能力也较强,生活背景是乡镇,学生课程资源丰富程度一般。从学习情感上看,由于本班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创造欲相对没那么强。从学习方法上看,由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想学什么,怎样学,所以学生已逐步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切入生活,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有自己去买过东西的经历吗?能说说你买过什么东西,大约带多少钱吗?(生兴趣盎然,畅谈买东西的经历)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学会自己去买东西,而且初步懂得根据东西的价钱确定所需的钱数,这里面就运用了数学知识——估算(板书课题:估算)这节课邓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逛我们学校对面的利亨商场,学估算、用估算好吗?

(出示例图:热水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

二、创设情境,探索估算

师:假如邓老师想买热水壶、烧水壶和水杯这三样东西,请小朋友们当参谋,老师大概需要带多少钱?

学生进行估计时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大部分学生都把28元估算为30元,把43元估算为40元,把24元估算为20元,于是得出大概带90元。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行,这样估算的话,那带的钱就不够了,估计90元不合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生1:“我反对,因为估计90元比实际少了,带的钱少了东西就买不成。我认为应把28元看作30元,43元看作50元,24元看作30元,这样110元就够了。”

师:喔,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在购物估算时,要注意往大的整数靠,使估算的结果比实际付出大一些,才能买到东西。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老师,我认为,90元是不够买,但是,?我们买东西不都可以讲价吗,我想90元是够的。”

生3:我同意90元够买,你就对老板实话实说:“我只带90元,卖不卖随你”,然后装着要走,老板一急,不就卖给你了嘛。(生笑)

生4:(不以为然)现在是在超市,不能讲价的,怎么办?

生5:“我赞成,既然是估计,结果只要求接近准确数值,数大一些或小一些没关系。”

[点评:当数学问题与儿童生活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小朋友思维的火花就会撞击出来,课堂生命的活力就会焕发出来。]

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相机质疑:“对于‘出现购物问题时,怎样估算更合理’这一问题,同学们都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估算方法多种多样。看来,生活中常常要用到估算,想不想把估算的知识学得更扎实?”(生:想。)那就把第21页的“做一做”完成。(出示“做一做”题目,学生埋头试做)

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各自的估算策略:

39+4240+40≈8039+4240+45≈85

师:看了这两位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几两题的相同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进行估计再算出得数,不同点是估计的数有些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你的眼睛真亮,发现了近似数的取法会直接影响到估算的结果,那么大家认为近似数应怎么取合适呢?

生1:我认为尽量接近原来的数,这样结果就比较接近准确值。(师让其例举印证。)

生2:老师我认为可以这样估算,尾数小于4的就去掉为0,大于4的就进1。

生3:取整十、整百数计算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想出这么多方法来估算,尽管方法不同,但老师发现大家在估算时使用了同一个基本的数学思想,想想是什么?

生:我们都在想方法凑整数。

师:对,在估算时,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应用了“凑整”的方法,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当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估算后的计算结果更简便。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估算题。

2、应用:“买东西”

电话机90元计算器28元

玩具车95元电风扇45元

钢笔18元水彩笔11元

①要买下面物品,大概带多少钱?

物品估算

计算器+玩具车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机+电风扇_____________________

钢笔+水彩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用“100元”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先独立设计--小组讨论是否合理--全班交流)

3、拓展性作业:调查自己的家庭收入与开支情况,估算出每月收入与支出多少钱?

[点评: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体现“知识的价值存在于知识的运用之中”的教学理念。]

四、师生共同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教学反思

通过对《加、减法估算》这一课的教学,本班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发言,主动合作探究、乐于发现新知,本人认为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切入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切入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小朋友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2、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创造和谐活跃的气氛,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始终放手给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在自由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案例反思

教学反思案例篇2

案例:有一位中学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一个很聪明但十分调皮的学生走到讲台前翻了翻老师的教案,然后说:“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给你教案你就能上吗?”这个学生说:“当然能。”“好下一节课你来上,我给你提供教案。”下一节课,这个学生上课虽然很努力,但还是失败了。学生满面通红地说:“看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

后来这位老师进行了反思。他说:我这样做,无非就是通过一件本来不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无能,就是让学生更加臣服于老师的权威。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

教育专家读了这个案例,看了老师的反思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有的老师得了教育理念过敏病,这本来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老师却自己否定了。作为教师应该有权威,一个没有权威的老师,他所教授的内容在学生心目中是要大打折扣的。老师带教案上课是很正常的事情,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上课是不容易的,并非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老师的做法正好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树立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挫败了学生蔑视心理。这完全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

我的看法是:学生虽然不会讲课,但他天天听课,而且听不同老师的课,学生完全有资格来评价老师的上课水平。就象我们教育理论家不教学,但可以评论教师,就象球迷不会踢球,但可以评论球员一样。学生提出“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是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的责难,对教师课堂授课艺术的不满,是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教育实践。理由有二:第一,教师应该保护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敢对教师挑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应该给予挫伤,而应该精心呵护,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证明学生无能,而应该证明学生“有能”,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第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问题。而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思考自己授课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求高超的授课艺术,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讲授、有讨论、有活动、有思考、有协作,方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而决不是照本宣科,死板生硬。

以上是我对反思的“反思”。愿求教于大方。

(作者简介:寇祥明,现任教于寿光世纪学校,研究生学历。先后被评为寿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目标教学先进个人。2001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被授于潍坊市特级教师称号。制作的课件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语文教学教研成果获全国二等奖。20年来,任教中学语文,耕耘不辍,致力于科学记忆、快速作文、快速阅读等专题研究,发表、获奖论文40多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2004年10月出版《现代科学记忆法实战演练》。

寿光世纪学校寇祥明

电话:0536——2155006

教学反思案例篇3

教学目标:

1.在师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探新知:

(一)请你说出它的反义词来:

上―()高―()大―()

前―()左―()

师:下面换一种方式,不说词,说一件事。

飞机起飞―飞机降落

飞船升空―飞船着陆(返回)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或相反意义的事件,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如我班一个同学上课表现好,老师给他加了3分,一个同学午休课的时候在大吵大闹,被扣了3分,你认为这两个3分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加,一个是减。

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两个量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课题:正负数)

(二)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1、把听到的数清楚地记录在表格中。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

1足球比赛,中国队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2学校四年级转来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3名同学。

3小刚的妈妈做生意,五月份赚了7000元,六月份亏了1000元。

2、收集学生的记录单展示交流: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如赢3、输2)

第二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如:笑7000元、哭1000元)

第三种:用带方向的箭头表示(如:5、3)

第四种:用加号、减号表示(如:+3、-2)

师:你用的符号意思你明白,我用的符号意思我明白的,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要让大家都能看明白,怎么办?

生:要统一。

师:在同学们所用的符号中,哪个更具数学味?

生:用加号和减号数学味更浓一点。

师: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师:对。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数学家提出这种表示方法,并得到大家认可,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3、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正数)+3怎么读?

生:读加三。

师导读:正三

师:像下面的数呢?(负数)板书―2怎么读?

生:负二

4、读上面各数,并板书在黑板上。

师:加号和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抢读。+200、+5.8、-2.7、26(同时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26是什么数?在写数时,为了简便,可以去掉正数前面的正号,去掉正号后仍然是正数。这些数你们熟悉吗?(是我们过去学的数)

二、自主探究,发现交流正、负数的秘密

(1)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条数轴,然后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在数轴上去发现:正数、负数也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数、负数是无限的;所有的正数比0大,所有的负数比0小;正、负数大小的比较〉

生:独立观察、思考后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发现)

(2)汇报交流内容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你们的精彩发现。

生1:我们组发现了正数有无穷多个、负数是也一样;

生2:我们组发现了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生3:我们组发现了越往左边的正数越大,越往右边的负数越小......

师:引导学生小结《适当板书》

同学们发现了正负数中这么多的秘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是...(无限的);所有的正数比0...(大),所有的负数比0...(小);正、负数大小的比较。

(3)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填空

(1)比0大的数用()表示,比0小的数用()表示。

(2)0既不是()数,也不是()数。

2、判断

(1)+15可以写作15。()

(2)―2,―5,―10,―100,都是负数。()

(3)0表示什么也没有,0比负数小。()

(4)+5和―5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

3、在里填上“>”“

0―30―6―3―2

8―809―9+77

三、结合生活、交流分享、运用新知。

师:那负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最简洁的记录并交流。

1、整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答对得10分,记+10分答错扣10分,记-10分;

生2:助民超市,三月份赚了16900元,记+16900元四月份亏了127元,记-127元。

生3:我听写时写对了5个,写错了5个。记录成听写时,+5个,―5个。

生4:我在妈妈的工资本上发现每月5号好发1560元,妈妈每次取钱后工资本上记录的是―200、―100

生5、我妈妈记账本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这个月水、电的支出200元应记作-200元。

生6、足球队进了3个球记作+3,失2个球记作-2。....

师:同学们表现真出色,收集了这么的信息,原来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都在运用正负数作记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1:可以节约记录时间。

生2:可以让别人快速明白........

师:对,省时、省力。老师也收集了些信息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课件出示)1、电梯中的正、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

2、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记作“+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米。

3、方向中的正负数。

下图中,每个小格代表1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米;(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行()米。(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行()米。

4、运动中的正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1)小组讨论:风速怎么还有负的?(2)反馈并组织学生进行简要表演。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正、负数,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负数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一定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去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应用的过程。“负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上课时我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一起。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借助相反意义的量理解了抽象的负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相反的量表示出来。通过尝试,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简捷明了。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一种数学化的再创造的过程:由繁到简、由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充分感悟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后的巩固提高,我大胆的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鼓励他们从身边的生活场景中寻找负数,结合相反意义的量自己创造一些正负数,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学生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整节课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力求做到“动静结合,张驰有序”,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教学反思案例篇4

【案例1】

课题:常用逻辑用语

教学过程:

……

随堂练习:设命题p:若a>b,则■<■;命题Q:若a<b,则■<1,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p或Q②p且Q③?p④?Q,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0个B.1个C.2个D.3个

(一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练习)

师:请学生甲把这道题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甲:命题p和Q都是假命题,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假表可知,?p和?q为真命题,所以答案选C。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此时,学生乙举手问道:“老师,命题p的非命题为:若a>b,则■≯■,例如a=2,b=1,■就不大于■,所以?p也是假命题。”

师:这道题只需判断p为真命题,由命题与非命题的真假性相反,可知一定是真命题,难道真假表错了,(全班哄堂大笑)你再思考一下,肯定是你哪里出现问题了。

下课后,我想了许多也没有发现那位同学错在哪里,后来我们教研组长告诉我,其实这是一个全称命题,命题p可以理解为:对任意a>b则■<■,命题p的非命题可改写为:存在a>b使■<■,一语点醒梦中人,很显然问题出在非命题的改写上。后来我又深入了研究。这道题实际上可用我们所学反比例函数性质来解释。

对于反比例函数f(x)=■,其单调减区间为(-∞、0)和(0,+∞),对于a、b同号时,a、b在同一个单调区间,命题p是成立的,并非■<■一定不成立。所以命题p可理解为若a>b,则■一定小于■,?p:若a>b则■不一定小于■,这样也非常容易理解。这正是我们强调函数的单调区间有几个不连续的区间时,不能用并集联结的一个很好实例。

第二天,我把其中的原因讲给学生听后,学生终于解开了谜团,他们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案例2】

课题:高三试卷评析

教学过程:

……

已知:平面上有点p{(x,y)|(x-sina)2-(y-cosa)2=4,a∈R},则满足条件的点p在平面上组成图形的面积是()

a.4pB.6pC.8pD.10p

从p点满足方程可以看出p是以(sina,cosa)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而圆心(sina,cosa)并不是定点,其中a∈R,它在一个单位圆上,所以p也就是由无穷多个动圆上的点所组成的。

当a取定一个值时,p就在一个确定的圆上,此时它与单位圆相内切,当a取遍所有实数时,点p所组成的图形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3的圆,但要挖掉一个单位圆,所以面积为S=9p-p=8p,答案是C。

【反思】

在日常备课中,特别是备一些习题课时,不能只局限于把知识死板地讲给学生听,仅满足于会讲,如何把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这值得我们深思。在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画出图形,即借助图形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让图形动起来。案例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以数学案例为载体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教学案例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步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景或问题该如何对待,同时掌握了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形成教师的反思能力。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内逐步推进,数学教师的参与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新课程理念的达成和目标的实现,如何缩小从“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之间的落差,这值得我们研究。

总之,案例反思和研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案例研究应该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真正发挥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和究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反思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2]胡典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6).

教学反思案例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实效性”是教育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任何教学都应实现实效性,一切教育的核心都是围绕“实效性”展开的。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讲究师生互动,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回顾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这些年,虽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宣扬,但很多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的落实,尤其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可谓是“喜忧参半”。这就要求教师高瞻远瞩,对课堂教学有一个统筹安排。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及教学观摩的情况,撷取几个教学案列,来谈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策略。

【案例一】课堂气氛等同教学效果

有位教师上《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时具体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用教材中奥德赛船长材料导入课题,然后通过“实地演练关”“心理测试关”这两个活动来突破“树立战胜不良诱惑的信心及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这一教学重难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拟订一份“如何抗拒不良诱惑”的计划书。从设计思路上看,这节课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从学生的参与和课堂气氛来看,由于活动的开展,学生们都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热闹非凡……那么,这些是不是意味着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呢?从课堂结尾的拖堂及专家的评价来看,并不叫好,这又是为什么呢?

【反思】课堂活动的开展要讲究务实有效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的教学理念,这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综观实施新课程以来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活动形式多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多了,但活动的多少并非是衡量课堂效果的风向标。原本开展课堂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一种教学形式和手段,不是教学目的,可现在有部分教师片面理解了活动的开展,认为是形式、数量越多越好,甚至把课堂气氛等同于教学效果。这实际上是混淆了形式与内容的区别,颠倒了次要与主要的关系,这种一味叠加活动的课堂教学必然流于形式。就如上述那节课,在开展“实地演练关”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按列举的身边诱惑的不同类别来进行分组就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找出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根据各自的表现进行互评打分,然后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陈述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这个教学环节最突出的一点是其组织形式比较大胆新颖,学生比较好奇也乐于参与。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但有种面面俱到、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感觉,结果并不能给学生多大的收益。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搞活动,课堂活动的开展应树立精品意识,讲究务实有效,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值。

【案例二】这样的课堂真实精彩吗?

有位老师在上《感悟青春》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她预设了“青春密码”和“解读青春”两个环节。在第一环节,她事先预置了三个青春密码,每个密码后面都蕴藏着一个对青春的误读现象(三个误读现象分别是外在形象的过分追求、与异往的误区、两代人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密码,对三个误读现象进行解剖的同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青春的引导。如果教学能按预设正常进行,应该能较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且形式也不失新颖。果然,在教师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井然有序的开展着,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意外。如在讲解青春期如何处理两代人的关系时,师问:在青春期你与父母有矛盾、争吵是正常的吗?有学生马上回答:正常,因为我在青春期,爸妈在更年期。话音刚落,就引来了笑声一片。学生的这个回答,或许不是教师所预设的、期望的答案,那么教师是不是在笑声中含糊过去呢?这位教师没有那样做,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更应学会宽容、理解父母,因势利导地加强了情感教育。又如在“解读青春”这一环节时,教师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身边有没有富有青春活力的人?然而出乎意料地是出现了冷场,教师无奈,只好随机点一名女生问道:咱们班的体育委员是不是青春的人?更想不到的是该生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体育委员有点“老“,爱好不多且不善言辞。其他同学听了又哈哈大笑。此时教师该如何应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呢?幸好,这位老师灵活机智,当即抛出另一个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老年人就没有了青春呢?学生经思考、讨论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青春不是一种年龄,而是一种心态!从而加深了对青春的理解。这样的课堂能说不真、不实、不美吗?

【反思】精心预设与灵活创生要有机统一

古语云:“谋之而后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如此,教师在开展其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进行精心预设是很有必要的。回顾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教师往往追求的是:每节课的完整性、预定目标的整体实现性,结果是教师精心“备课”,预设教学各环节,然而形成精致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整个课堂活动的唯一依据和至上准则,这既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这样再充分的预设也无法焕发课堂的精彩。因为教学不仅是一个有计划、预设的过程,而且是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强调师生互动交流,注意教学过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前对教学进行精心预设,还要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实际情况,能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教育的有利时机,促进时机的生成。在刚才那个老师的设计中,以第一环节“青春密码”为例,在两个细节中可看出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①三则资料的呈现形式不同,教师目的是想让课堂始终保持新鲜,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密码,并说出他们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目的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更可贵的是她在教学中面对冷场及学生回答的偏差,灵活应变,及时设计了又一个问题,继续引导学生,用教学智慧启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实现了预设的目标,教学获得了成功。可见,我们在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的同时,更应灵活创生课堂,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案例三】新课程需要怎样的板书?

一位老师在执教《学会调控情绪》时,主要采用了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设计“超级变脸秀”视频欣赏、“情绪魔镜照!照!照!”“快乐魔盒变!变!变!”“快乐魔方”集合、共唱《幸福拍手歌》等几个活动来完成教学。这些活动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教学效果良好。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位老师在偌大的黑板上书写了小组合作时用的别称,如“月魔队”“日魔队”“地魔队”“天魔队”以及每个小组获得的一些分数。难道是这位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设计的板书?显然,这些教学内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反而有种“画蛇添足”之感。这也给其他老师一点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是否还需要板书?需要怎样的板书?

【反思】教学板书的设计要科学严谨美观

教学反思案例篇6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时间: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10分钟)、作业(7分钟)、小结(3分钟)。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年轻教师要“卡”好节奏,千万别拖堂。

分析与反思: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二、地点: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难道仅在教室

现象:九年级上每四章_视图与投影的教学中,对投影这部分内容,教师往往也只在教室中,画出基本图形后,利用光学的基本知识,传授学生如何得到影子,或者根据影子得到实物及寻找光源等。例:一个正方形的纸片在阳光下的影子是什么形状?教师往往怕麻烦,只在教室作讲解,最多提醒学生课后自己试验。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实际操作一下,可能能够起到更多更好的效果…说的小一点,可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永生难忘;说的大一点,可能就此引起了一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科学甚至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分析与反思: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的影响,加上现在的考试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社会调查能力难以考查,我们有些老师还很难将课堂真正开放。他们认为数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解答数学习题,因而学生学习的空间往往局限在教室里。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三、人物:究竟谁应是课堂的主角

现象:课上学生讨论交流得最热烈时,教师提高嗓门喊道:请大家安静,听我来讲。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听教师教诲。

课间办公室里教师在互相诉苦: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

分析与反思:

教学反思案例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1教学案例

观摩了湘潭市风车坪小学四年级丁老师的一节数学教学,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例五:已知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定义和关系。教学过程,由学生齐读后发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数学信息并通过数量关系式计算得出结果。全班学生齐读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教师带读书本上的定义: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作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作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作时间。

2案例反思

本节课选《三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时为第三课时,主要通过体现实际生活应用习题案例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数学公式。应用题案例以数学语言叙述,需要小学生通过阅读摄取信息。整节课,授课教师很重视数学阅读教学:一复习回顾知识是让学生回忆背诵数学公式并复述的方式。二教学应用题型,首先让全体学生读题目找信息,即是让学生找到解题关键、找到条件,全体同学齐读后,个别同学汇报信息。三通过对关键信息的解读来学习新的知识点,再让学生读定义。四让学生读数量关系式,熟读会背诵。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方法地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目的地加深学生运用正确的数理逻辑的体验。

3数学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是获取、加工材料,摄取信息的过程,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透过数学现象看本质,根据条件得出结论等逻辑推理的过程即理解。阅读是自我学习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朗格朗的终身学习教育需要通过学会阅读来实现。解决数学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离不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分为浅阅读和深读两种。浅阅读停留在浅见的、浅显的层面上,而深读则是需要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发现数学信息、探求数学问题。数学阅读就是通过数学文本获取数理知识、理解数量关系、感知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数学阅读教学,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于文本获取数学信息的智育活动。

4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学理分析

很多小学生由于数学阅读意识还没有形成、数学阅读习惯还未培养,未能掌握良好的数学阅读方法。对于应用题的信息看不懂题目条件、看不出逻辑关系,这些都说明部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同时,很多教师对数学阅读教学没有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呈现“为了解题而解题”,的现象。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学理分析。其一,从认知情况分析来看,数学阅读教学符合小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的发展。其思维主要呈现出具体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求知欲强烈,受学习经验和内容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还不够强,学习方法方面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学习习惯还处于塑型时期。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其二,从小学数学特点方面来看,小学数学主要包含了数的认识,数的关系,简单的图形问题等,让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基本的初步认知,教学内容和方式贴近生活,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但表达数学语言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方式大多选择直观教学,教学选取简单的、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的内容,数学知识大多需要详细的文字解释。小学数学的知识点适合用阅读教学,同时通过阅读教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5实施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考虑因素

实施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主要受教师教育理念、授课类型、小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整体教学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5.1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渗透在其教学计划和课堂组织之中,决定课堂教学过程时间的分配、方法的选择、问答设置、互动交流。教学穿插数学阅读教学可以便于教师更好的关注学习相对较困难的学生,增强小学生数学的理解能力,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独立思考能力。

5.2授课类型的影响

数学阅读教学受教学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授课类型的不同,这种教学方法所占教学时间分配就不一样。按照授课类型可以把数学课划分为:讲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讲授课和复习中教学设计时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运用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逻辑思维的运转。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主要讲解题目,但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阅读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具体题目安排,典型问题着重用这一方法去分析问题、加深印象。

5.3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

小学生原本的数学基础、数学思维、数学认知结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学习情况都是数学阅读教学实施考虑的因素。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是他的知识储备,数学阅读教学需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对新知识产生认知。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影响着思考数学问题方式,实施数学阅读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数学认知结构具体安排。学生的阅读心理对阅读是否有兴趣,是否排斥、抵触。

5.4学校整体教学氛围的影响

从教学环境来看,学校的整体教学氛围潜在地影响着数学阅读教学是否可以顺利实施。一般而言,学校的同一学科教学风格相似,所以一所学校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以讲解教师为主还是学生自主学习亦或二者参半,决定着数学阅读教学是流于形式还是可以顺利实施。因此,不同的学校教学氛围不同所实施的数学阅读教学情况也不一样。

6合理安排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

实施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6.1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数学阅读教学共同体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方法,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渗透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引。为了实现更好地教,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核心素养。学校打造数学阅读教学共同体,让数学老师在集体的帮助下加深对数学阅读教学的学习和理解。加强数学阅读教学,减少师生课堂交流误解。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多次磨课,带动学校教学氛围,促进数学教学优质化,落实数学阅读教学。

6.2完善数学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数学阅读教学设计其中并付诸实施尤为重要。进行课堂教学环节预设,对阅读教学时间的安排,要注意追求解决问题的同时不能太过于低效率。教学计划中运用阅读教学方法要适当,计划一定的时间,太短或次数太多则不能达到原有的效果。首先,需要正确解读数学语言,再结合问题训练。其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关键信息标注记号。学生掌握了具体的信息条件,弄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标记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来,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

6.3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只有明确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才能自觉地发展或被培养数学阅读意识。激发其阅读动机,通过培养阅读兴趣和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其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不断地提升阅读能力。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方法,“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获得自主发展。在分析数学阅读教学实施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加深对其认识,让数学阅读教学真正地得以实施。从教学的本质论上,数学阅读教学能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数学教学方法改革20年的分析研究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2):45-49.

[2]刘宏宏.学生数学阅读心理机制及教学策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3]张玉杰.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4]杨红萍.数学阅读教学访谈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132-136.

教学反思案例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案例;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31-02

一、案例背景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这篇文章写于“”结束后,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作者通过小狗的悲惨遭遇,也表达了深重的歉疚和忏悔之情。

本课教授的重点,自然要放在对文中所流露的情感的品味、分析上。笔者对文中的某些词句有了自己的体会,于是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探究,以加深对作者情感理解的深度,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二、案例描述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走进作者给我们书写的世界里,让文本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载体。本节课,就是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所作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三、案例过程

师:课前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只有三四个同学没有举手。)

师:读了文章,大家能否体会作者巴金的情感?

生:读过。

师:把文章读过三遍的同学举举手。能体会到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吗?

生:我感到作者起初对小狗包弟充满了喜爱的,后面对小狗的遭遇又充满了歉疚。

师:从何而知?

生:从第5段第3行“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和第8段第4行“我却暗暗的流泪”等感受到的。

师:你善于抓住文中抒情性的句子来感受作者的心情,读书很仔细。我们知道文章主要是在写巴金与他的小狗包弟,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第一自然段要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呢?

师:下面我请咱班的女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认真听,等女生读完后我有问题要问你们,明天又是周末了,你们要是回答得好,我就少给你们布置点作业。

(女生齐读,男生认真听,读完后先请一名男生点评朗读。)

生:读得好!没有读错的字,声音大、整齐。

师:请大家都把书本合上,听老师挑读这段文字中的两个句子,进行选词填空。“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到他跟前,”这句中的小狗是向“我”‘扑’来,还是‘奔’来?

生:“奔”好,符合小狗的动作特点。

生:“扑”好,因为“奔”只是一个动作,而“扑”有身体的接触,带有一种喜爱的情感。

师: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的表述也很精彩。文本中用的就是这个“扑”字,一个“扑”字传达出了一种喜爱之情,流露出一种信任之感。例如,生活的小孩在受到伤害时,总是哭着扑向母亲的怀抱;女生在遭受挫折时,也经常会扑在自己好朋友的怀里痛哭。没有奔向某某怀里之说吧!

师:“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这句中的,是用脚掌“搔”“抓”还是“抚摸”?

生:应该是“抚摸”。

师:为什么?“抚摸”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翻字典查查。

生:学生翻字典,解释。抚摸:用手轻轻地按着,来回地移动。此处用抚摸,作者赋予小狗以人的情感,与文中那些认识这位艺术家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那些认识他的人,在看到他遭受迫害时有怎样的反应?

生:纷纷逃离,装作不认识,生怕自己受到牵连。

师:试想,如果你也是那位艺术家的朋友,面对那样的情景,你会和那些人一样吗?

生:可能也会那样做,因为当时的客观环境……

师:是啊,十年,确实是一个畸形的时代,一个人心被扭曲、精神受伤害的时代,我们从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中看到了狗的人性和人的兽性,这也正是悲剧之所在。

师: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巴金真的无法保护一条小狗,所以只好把包弟送上了解剖台。对于这种做法,我们该怎么评价?

生:当时迫于政治压力,在那种艰难的处境下,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牺牲包弟的做法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

生:不可原谅。这显示了巴金当时的自私的念头,他害怕包弟会给他带来麻烦。

师:虽然同学们的观点不一,但都有道理,因为观点没有对错。逆来顺受,出卖自己的良心,我们可以说这巴金性格的软弱,这在书中能否找出原句?

生:“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很多的人变成了我。”

师:生活中的我们也总是习惯于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到客观的环境上,我们的悲哀就在于不断地抱怨环境,而巴金的高明却在于从不抱怨社会,抱怨环境,只在抱怨自己。在那个说谎成风的时代,巴金能够那么勇敢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是难得可贵的。这也正是作者巴金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小狗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深重的歉疚和忏悔之情。所以,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了文坛的震动,引起了人们对于“”的思索,这也是本文真正的价值所在。

四、案例分析

在备课时,笔者发现作者情感的流露,不仅仅是文中明白可见的对小狗包第的“喜”和“忧”,还有在背景下所流露出的苦闷、内疚和无人理解的孤寂,后者更含蓄委婉。所以在学生初读把握情感主线后,笔者又安排学生默读深入品析,学生是善于分析体会的,他们的表现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

五、教学反思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笔者发现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将主动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的。如果总让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易疲惫,易形成思维的懒惰。问题从学生中来,学习才更符合学情。当学生不能解答时,教师的指导才显得必要;当学生的解答欠准确时,教师的引导纠偏才显得重要。

因此,教师应放开手,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品尝主动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中应少一些精心设计,多一些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教师的价值才显得更为可贵。

在教授本文时,笔者给学生发表言论的自由,尊重、理解学生的感情,积极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感悟,采用换词法并联系生活体验,在师生的相互补充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探索,学习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个教学片断带给笔者以下思考:

1.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有指导性的点评,使学生的回答不仅仅是谈自己的感觉,更要在符合我们的生活体验的同时,能够谈出自己的根据,做到以书为“本”。

教学反思案例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教学反思案例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18

一、构思与设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有效地组织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七的乘法口诀”,笔者也听了几节课,怎样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深入探究,避免教师的机械灌输,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笔者进行了深思。由于学生已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以及课外的学习与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七的乘法口诀”已经不再陌生,对个别孩子来说甚至是游刃有余,简单极了。其实这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何不利用一下呢?于是,笔者大胆创新,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民主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七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如下教学。

二、教学案例

笔者轻快地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刷”地一下,偌大又光秃的黑板上留下一个数字“7”。

“什么意思?”学生情不自禁地猜测。“是学和7有关的?”“哦,是学7的乘法口诀吧!”“7的口诀,我早就会背了。”

听同学这么一提醒,孩子一下就说开了“一七得七,二七十四……”虽然孩子们说得有些纷乱、结巴,但我还是非常肯定并有力地在黑板上写出了7的乘法口诀。

师:这些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你喜欢的那一句吗?

像往常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学生们开始嘀咕。

生:老师,我可以讲个故事吗?他一板一眼的说到。

“当然可以!”虽然我心里一震,但还是很快地作出了反应。

生:很早很早以前,天上有22个太阳……(我心里纳闷,22和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尽管如此,但望着孩子津津乐道的样子,我想打断又不好意思打断他。)

生:地上很热很热,禾苗都枯死了,土地都裂开了,玉皇大帝看着不行,就派一个叫后羿的人去射太阳,后羿端起箭,他一口气射了7个太阳,一连射了这样的三次,这时天空中只剩下一个太阳了,玉皇大帝这才哈哈大笑。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都听得入神了,末了大叫道:三七二十一,原来有二十二个太阳,射了二十一个,当然只有一个了。

那一刻,我在心中暗暗叫好,已经不愿去思考有关故事真实性的问题,我仍想沉醉在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能将新知识编进神话传说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课继续着,孩子们依然激情高涨,举了一个又一个的例子,在举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并为记忆口诀找到了一条捷径,当学到七七四十九是,另一个孩子再也忍不住了,高高的举起了双手。

生:“老师,我也想说个故事。齐天大圣孙悟空曾经无法无天,大闹天宫,后来被太上老君压在炼丹炉里整整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

我想,这个生态的故事在瞬间已使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成了孩子心中的好朋友了,或许他们永远都不会忘掉,于是我接了话。

师:孙悟空炼成了火眼金睛,那你们的眼睛亮吗?(顺势展示了手机上的11月份的日历表)

生1:哦,手机上有今天学的知识啊?

生2:我看见上面有数字,7、14、21、28,都是和我们今天学的7的乘法口诀的(末尾的数)有关。

“这些数字怎么都刚好排成一排?”

生3:我知道了,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就有14天,三个星期就是21天了,四个星期就是28天了。

生4:这个月有30天。

师:对,11月是小月,有30天。其实有些年份的二月份就刚好是28天的,有兴趣的,课余你们可以了解一下。

课堂已进入了高潮,孩子的发现和表达如此的丰富,而我那一刻所能享受的大概就是他们所赋予的一种所谓幸福的感觉吧。

三、课后教学反思

1.轻松:教了几年的书,让我对轻松进课堂,轻松出课堂有了更多的向往。而七的乘法口诀教学确实让我感受到轻松,根本不需要过多的学具准备。现在想来,这节课让我开心的最大原因在于我不需要在课前费力准备道具,也不需要在上课时费力的向学生解释游戏的规则,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依然很不错。

2.把握探究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