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伐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37:04

诗经小雅伐木篇1

关键词:《伐木》“我”实词为动用法

《伐木》是《诗经・小雅》中反映古代奴隶主贵族燕飨活动的诗歌,全文如下: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既有肥,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埽,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以愆。有酒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矣。

其中,“有酒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中的四个“我”究竟为何意,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总结前人对四个“我”字的解释可分为两类:一是“我”是实词,二是“我”是虚词。

(一)把“我”作为实词解的有三种情况:

1.为动用法:“……我”解释为“为我……”

早在东汉,郑玄就在《毛诗笺》中就把这里的“我”当作实词,并把“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两句解释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与此观点一脉相承的有陈子展,他在《雅颂选译》中把上面四句译为“有酒给我们用筛过的酒;无酒给我们用带渣的酒。坎坎响的鼓声给我们打鼓,蹲蹲跳的舞姿给我们起舞”。①二者均把“我”“酤我”“鼓我”“舞我”中的“我”解释为“为我……”或“给我……”。另外,冯友檀的《“aBC我”句意辩疑》也认为这种解释较为合理。

2.加“以”字解释为“以……我”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者是唐代的孔颖达,他在《毛诗正义》中这样解释:“族人陈王之恩,言王有酒则之以饮我,王无酒则造一宿之酤酒以与我。于时坎然击鼓以娱乐我,蹲蹲然兴舞以乐我,是王恩甚厚矣。”

3.倒句:“……我”解释为“我……”这四句是倒装句。

这种观点认为陈奂在《诗毛氏传疏》解释为:“‘有酒我,无酒酤我’,此倒句也。我有酒则之,我无酒则酤之……‘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亦倒句也。”持同样观点的有金启华,他在《诗经全译》是这么翻译的:“有酒呀,我们把那清酒饮。没有呀,鸡鸣酒儿也行。冬冬地我们敲起鼓,翩翩地我们来跳舞。”①

(二)把“我”作为虚词解的有两种情况

1.直接把“我”作为语尾助词。

余冠英《诗经选》中解释“我”为语尾助词,并把这四句译为“咱们有酒把酒筛啊,没酒也得把酒买啊。咱们咚咚打起鼓啊,蹦蹦跳跳一齐舞啊。”之后刘逸生《诗经选》、袁梅《诗经译注》、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等也都把这四句中的“我”解为语气助词。

2.“我”字是“”字之误,“”是语气词“哉”的借字。

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我气当,形似而误。借为哉。下三句同”③。吴青峰、刘精盛《“我”字释疑》也认为这四句中的“我”实为“”字之误,不过“”“哉”二字是古今字而非假借字。不管“”“哉”关系如何,这四个“我”字的功能和语尾助词“哉”的功能是一样的。

从上述观点来看,“我”字作为虚词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我”在诗中作语尾助词这种用法在《诗经》之前和之后暂没出现其他例子来佐证,所以“我”暂不能直接作为语尾助词。其次,全诗三章共七个“我”字,这七个“我”作为实词来讲都能解释得通。该诗第二章中的“宁适不来?微我弗顾!”“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几句的意思是“宁使凑巧不来?不是对我不睬。”“宁使凑巧没来?不是对我责怪”。该诗第三章的“迨我暇矣,饮此矣。”意为“待我有暇会友啊重聚再饮美酒啊”。而“有酒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可以理解为“有酒给我们用筛过的酒;无酒给我们用带渣的酒。坎坎响的鼓声给我们打鼓,蹲蹲跳的舞姿给我们起舞”。再次,全诗除了在句尾的这四个“我”,共在五处用了同一个句尾语气助词“矣”。如果“我”是“”之误,且“我”具有语气词“哉”的功能,那么为什么全诗在这四句之前的语尾助词是“矣”(“嘤其鸣矣”“相彼鸟矣”“矧伊人矣”),这四句之后的语尾助词也是“矣”(“迨我暇矣,饮此矣。”),偏偏就中间的这四句语尾助词却变成了“哉”?毫无疑问,这四个“我”字和文中另外三个“我”字都为实词更合理。

如果“我”作为实词,那么为动句式的解释就会更为合理。首先,从语法角度来看,《诗经》中常见的动宾句式有“我有嘉宾”(《小雅・鹿鸣》);“既差我马”“既张我弓”(《吉日》);“我行其野”(《小雅・我行其野》);“执我仇仇”(《小雅・正月》)等,如果这四句单纯是倒句,作者可以直接说“我有酒,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或“有酒我,无酒我酤。坎坎我鼓,蹲蹲我舞”,而不必说成“有酒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可见,作者这么说是古代汉语的为动用法,即如陈子展所释“有酒给我们用筛过的酒;无酒给我们用带渣的酒。坎坎响的鼓声给我们打鼓,蹲蹲跳的舞姿给我们起舞。”这种为动用法在古代也很常见,例如:“或肆之筵”(《大雅・既醉》)的“肆之筵”就是“为他设筵席”。其次,从周代奴隶主的宴飨礼仪来看,这四句应该是仆人为主人及主人邀请的客人们“酒”“酤酒”“坎坎鼓”“蹲蹲舞”。另外,这首古代奴隶主贵族宴请诗和《小雅》中的另外一首诗《常棣》蝉联。《常棣》中“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就反映了奴隶主的待客之道,即把主人和客人放在同一位置上,不是主人“我”为宾客做什么,更不是宾客为主人“我”做什么,而是主人“我”邀请客人来一起享用仆人为他们准备的美酒佳肴。

综上所述,《诗经・伐木》中出现的七个“我”字都为实词,但是用法不同。“有酒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中的四个“我”字作“为我”或“给我”解释更为合理,其余三个“我”字是常用人称代词。

注释:

①陈子展.雅颂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

②金启华.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365.

③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25.

参考文献:

[1]刘逸生.诗经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2]余冠英.余冠英作品集・诗经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袁梅.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5.

[5]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6]冯友檀.《小雅・伐木》“aBC我”句意辩疑[C].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

诗经小雅伐木篇2

关键词:优良传统;和谐社会;大学生;责任;贡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45-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诗经・小雅》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雅指西周王畿的乐调,小雅共74篇,作者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是《诗经》小雅中以鹿鸣为第一首的十首诗歌的总集,有《鹿鸣》、《皇皇者华》、《常棣》、《伐木》、《采薇》、《天保》等代表作品。《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广阔和谐的历史画卷:“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鹿鸣》幻化为沉浸在鼓瑟弹琴的欢乐和谐的氛围中,饮甘澧,其乐融融的场景;“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常棣》由开花的棠棣牵引到了兄弟和妻子,形成了“家和万事兴”的场面;“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以嘤嘤鸟鸣寻求同伴,劝诫我们要尊崇听从,从而促进和谐安定局面的形成。融入《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之中,满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洋溢着融洽幸福的味道。

“和谐社会”这个词语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强调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付诸在弘扬中华名族优良传统的伟大实践中,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众音齐谐,才能奏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美乐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继承者,理所应当,在这个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有所作为,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一,我们应该严于律己,遵守道德规范,增强诚信法治意识。诚信是为人之本,渗透于古代圣贤生活的方方面面,诚信对我们至关重要。每个社会都有一个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的基础是道德,而道德确立的根基是诚信。当今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诚信,造假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人们视诚信法治为无物。一个没有诚信法治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诚信在先,大学生尤其需要树立起诚信法治的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中诚实做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我们应该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经济上更加发达、政治上更加稳定、文化上更加繁荣,社会各项事业更加和谐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各方面的人才,这就给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四年大学生活的宝贵光阴,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坚决同学术、教育腐败作斗争,绝不能让这颗毒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学术教育这块净土上蔓延、癌变,实事求是,专心学习,不受外面世界的诱惑。时刻准备接受国家的挑选,报效国家,报效人民,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第三,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需要注意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即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要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同时,大学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第四,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代大学生应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动付诸实践,如: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积极响应保护自然的政策法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建设一个崭新的文明社会即生态文明社会,树立一个崭新的文明观,更好地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顺利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保障,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跻身世界民族前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诗经小雅伐木篇3

甲骨《合》第14002片卜帚好分娩事,王据兆坼而断曰:“其隹(唯)丁冥(娩),(通嘉);其隹(唯)庚冥(娩),引(旧释弘,从于豪亮说)吉。”验辞为:“三旬又一日甲寅冥,允不,隹女。”

综而观之,王据兆坼以丁日分娩为嘉(u能诞男孩),以庚日分娩则引(引,《尔雅・释诂》训为“长”)吉。然帚好却分娩于甲寅日,故不吉,诞下一女。前人多引此辞论述殷商重男轻女之事,熬投∪漳艿媚兄说有所讨论。或丁之与男关系颇深,广有渊源?仆读此辞,偶生疑惑,姑且梳而记之以备来考。

《说文》“丁”下云:“夏时万物皆丁实。丁承丙,象人心。”

《段注》云:“夏时万物皆丁实”,“丁实”小徐本作“丁壮成实”。《律书》曰: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律历志》曰:大盛于丁。郑注《月令》曰:时万物皆强大。

又有“五丁”,力士义。《蜀记》:秦惠王欲伐蜀,造石牛,置金其后。蜀人使五丁力士拖石成道,秦遂伐蜀。

又有“六丁”,《道书》:阳官六甲,阴官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

又《尔雅・释诂》:丁,当也。《注》:相当。

又以丁为民义。《唐书・食货志》: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

又《庄子・养生主》有庖丁解牛。

文献所见丁字除象声义外,有壮义、盛义、民义、力士诸义,皆与男子有涉,或非偶然。

田遗风

《尔雅.释地》:“田一岁曰,两岁曰新田,三岁曰。”郭璞注:“今江东呼初耕地反草曰。”《说文》:“,不耕田也。”(孙星衍、王念孙改“不”为“才”;段玉裁改“不”为“反”)《说文注笺》:“者初垦辟之谓也,田久污莱,必先除其草木,然后可耕。田之灾杀草木之。”《诗・采芑》正义引孙炎说:“,始杀其草木也。”《诗・皇矣》释文引韩诗说:“反草曰。”《易・无妄》释文引董遇说:“,反草也。”仆尝见云南农人插秧完毕后秧田常闲置,至冬时农闲则挑好天气薅起水田中杂草,草根朝天而塞入泥淖,后i平之,招拚陇亩,待来年开春杂草腐熟再播秧谷。则此为上古一年“田”之遗迹?至于旱田则于秋收后以牛犁翻起土,杂草反复其下,再以耙i平之,以待来年春种。此亦一年之“田”乎?上古耕耘技术不精,地力不足,是以反草之田隔一年乃有所种;今之地力得益于化肥,且深耕精种,反草之田不足半年则可复种?

诗经小雅伐木篇4

本文以国别分类,拟从诗歌形象塑造的特点,思想倾向性和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力争对战争诗有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战争诗;分类;对比研究;影响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1]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论文曾参考了首都师范大学姜亚林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诗经》战争诗研究。他的论文中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一是《诗经》战争诗本义;二是《诗经》所涉礼仪研究;三是对战争诗的主题和抒情模式的归纳阐述。本篇论文在深刻研读其论文之上,将《诗经》中的战争诗以国别作为划分归纳标准,力图有所创新。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

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战争诗受到战争本身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特有的时代特点。周民族对农业十分重视,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农业社会,因此在大部分战争诗里我们看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自然而然得带上了一丝忧伤的情绪。战争诗内容丰富、性质复杂,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有政治、经济,而且体现在思想道德观念上,甚至在民族关系上也有所反映。《诗经》是周人的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的百科书。兵役是统治者强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大量诗篇通过服役者的长号及对亲人的思念,反映出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再现了那个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的时代特征。《诗经》中部分战争诗,非常重视战争的记述,这些诗没有短兵相接的搏斗,没有血肉成山的凄壮,只有对天子、诸侯功绩的歌颂,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踌躇满志。自然,这与周人以修明文德、崇尚礼仪为上、杀伐征战为下的思想方式有关,同时这也是周人推崇谦恭和顺、温柔敦厚的理性精神的反映,鲜明的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的不同风格。

二、《诗经》中地域战争诗的研究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描写战争的诗篇,众所皆知周在八百年王朝史上不断经历抵御外敌入侵和内部诸侯征战。这是一个战争频发的时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2]所以《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歌跨越时间长,对整个先秦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古代兵书杂谈》上指出:“《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3]内容上既有歌颂保卫家园抗击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对发动战争者的讽刺;其作者有从征士兵,战士的妻子,也有记录战争的史官;在体裁上,有抒情歌唱的部分,也有大量叙事性的篇章,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丰富的笔法再现了战争。在研究《诗经》中战争诗的过程中,按照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创作背景对其进行分类研究能合理而有效的了解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战争诗,体会人类和平的美好和来之不易。

本文结合了《诗经》中所有诗歌的叙述内容和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反映战争的共四十一首诗歌大致分为四种类别进行研究,分别是:周王室征战诗歌、秦国战争诗歌、楚国战争诗歌和其他地域抒发战争情感的诗歌。

(一)、关于周王室征战的诗歌

“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在周人眼里这种音乐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在于是否正统、合乎规范。周王室对外征伐的事件多记录在在大雅小雅中。比如《大雅》中的《常武》和《江汉》,《小雅》中的《六月》,《采薇》,《车攻》,《采芑》和《出车》。周厉王起,政治腐败,国事渐微,异族伺机入侵中原。周宣王即位后,以尹吉甫为主帅发动了对n狁的战争。其中《六月》是赞颂尹吉甫率部取得自卫反击胜利,赞扬他的功绩。《出车》是赞美周宣王的大将南仲领兵出战n狁得胜,并使n狁安居在边疆不再叛乱这件史实。《常武》是宣王奋发用武以压倒性趋势平定徐国叛乱。《采芑》描绘的是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指挥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从而达到对荆蛮威慑效果的非战斗场面。《江汉》记述周王命令召虎讨伐淮夷,这是周王扩大影响范围增强王室影响力的努力。《车攻》描述的是周宣王派兵南征北伐后东行狩猎,会盟诸侯炫耀武力。《采薇》借一位守边士兵在归途中唱的歌中反映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戍边辛苦的复杂思想感情。

战争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涵盖了自上而下参与战争的各个社会阶层,按身份和地位可以分成以下三类:一是以《采薇》为代表的普通戍卒;二是《采芑》、《江汉》、《六月》中的军事将领,如方叔、召虎、尹吉甫;三是《常武》和《车攻》中意气风发的周天子。从这四类人的角度来表达各阶层对战争的看法,这对战争诗来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研究意义。《采薇》、《出车》、《六月》、《江汉》、《常武》等五篇诗歌都是写战争取得胜利,凯旋而归,事件虽相同,但是诗人从具体人物的具体境况出发,真实地再现了战争胜利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和反应。《江汉》写召公率师沿汉水、长江而下讨伐淮夷一举获得胜利而受到周王的赏赐的豪壮气势;《常武》写了周宣王派大将南仲和尹吉甫共同平定徐国叛乱得胜回朝的事迹,由此颂扬天子的英明和王师的军容军威。诗中描述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宏伟抱负,逼真地传达了这些王公贵族建功立业的心声。自古以来君权神受,在人民心里周天子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周天子,王师出征取得胜利,其实就是以周天子为首的统治阶级的个人的胜利,是他们个人功业的体现。战争的胜利代表了统治阶级又一次有力的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因而他们的喜悦和欢乐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战争诗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怀,不是作抽象的描述,而是结合具体境遇进行,所以,表现看来似乎与内心情怀无关,实际上恰恰正是在写内心情怀。这种通过“心外”反映“心内”的更深一层的写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更加隐微,因而也更加耐人寻味。

(二)、《秦风》中秦国的战争诗歌

《秦风》共十篇,记录了秦人、秦地的地方风俗乐歌。周幽王执政末年,政治腐败,内讧不断。幽王被杀,周地大部沦陷。这时秦襄公举兵抗击,秦地人民纷纷奋起有力地反抗犬戎。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秦风・无衣》就是秦地的战争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袍。”《无衣》诗中表现了秦地人民捍卫国家的热情和责任感。诗篇节奏明快、旋律激昂,充分显示了秦国将士在大敌面前同仇敌忾、热情互助的精神和积极备战、慷慨从军的紧张气氛。令人感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4]《秦风・小戎》不同于一般的思妇之作。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颂战诗。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与《卫风・伯兮》不同,丈夫出征后妻子很想念他,她夸赞丈夫“厌厌良人,秩秩德音。”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贤妻。这与《伯兮》中的思妇不同,她没有因为对丈夫的思念而消沉而是乐观的期待丈夫的胜利归来。这首诗的不同之处还在于通过对兵车的描写与思妇的柔弱心态对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思妇柔中带刚的性格,有力地映射出秦国人民的强悍民风。正是由于秦国好战的民风最后推动产生了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局面。

(三)、楚国的战争诗歌

楚国在商朝已经存在,但是周灭商后,对南部地区的统治力不足,至于江水、汉水流域与楚国交界,离楚国政治中心越接近,西周王室对此更谨慎。因此周王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小国,作为对楚国的防范。周成王时封楚熊绎于荆蛮,建都丹阳。楚子不满意,于是楚国“不奉周礼”,所以在周初采《诗》中就没有《楚风》。《左传》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率兵伐楚,他把发动战争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楚国进贡周王室的包茅没有交纳,二是对周昭王南巡致死事件做调查。这件事说明楚国不向周王朝按时进贡很长时间了。春秋时,楚灭“汉上诸姬”有四十二国,孔子修《春秋》,特别是贬之称为“楚子”,以示微言大义。周楚敌忾气氛一直很紧张。《汉广》由三章组成,每章各有八句。第一章两句说:“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接连两句“不可泳思,不可方思!”强调不能对游女产生感情。在周人眼里,楚国男女恋爱自由的蛮夷行为叫做“淫”,所以禁止和游女发生感情,正面表示禁止,反面却反映了周人仍有追逐民间少女的行为。反映了追求者追求不到的怅惘心情。第二章和第三章写“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写男子与周女结婚于是不能再和游女产生感情了。之所以汉水南北的男女不能自由恋爱,是国家政治上统治形势的不同啊!

(四)、其他地域抒发战争中情感的诗歌

《诗经》中因战争而产生情感波动的诗歌主要集中在《国风》和《小雅》,约有17首(见附录表4),

表1周王室征伐战争诗

小雅《采薇》、《车攻》、《六月》、《出车》、《采芑》5

大雅《大明》、《皇矣》、《公刘》、《常武》、《江汉》5

豳风《豳风・东山》、《豳风・破斧》2

周南《兔D》1

表2秦国战争的诗歌

国风《秦风・无衣》、《秦风・小戎》2

表3关于楚国战争的诗歌

国风《周南・汉广》3

表4其他地域战争的诗歌

国风《郑风・清人》、《邶风・击鼓》、《周南・卷耳》、《周南・汝坟》、《王风・君子于役》、《魏风・陟岵》、《唐风・鸨羽》、《桧风・隰有苌楚》、《曹风・下泉》、《卫风・伯兮》11

小雅《m杜》、《鸿雁》、《瞻彼洛矣》、《采绿》、《绵蛮》《彤弓》、《大东》、《渐渐之石》、《何草不黄》9

鲁颂《泮水》1

商颂《殷武》1

在抵御外敌和平定内乱的无休止战争中普通民众逐渐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厌战、思乡等各种情绪,不难看出频繁的战争在服役的战士以及家人心中添加了深深的伤痕。这类情感主要集中在士卒、役夫和思妇三种人物形象之上,但是这三者的情感有不同之处。

三、结语

本文在学习和汲取前辈学者对于《诗经》尤其是战争诗所作的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综合整理前人的思想观点,对诗经中的所有直接或间接反映战争的诗歌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从《诗经》中战争诗歌的叙述内容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对战争诗进行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整理,并划分为周王室征伐的诗歌;秦国的战争诗歌;楚国的战争诗歌和其他地域关于战争诗歌情感研究等四类。

诗经小雅伐木篇5

木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一种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花木。历代咏木瓜的诗句络绎不绝,除了《诗经》外,其它还有唐代刘言史的《看山木瓜花二首》,其一“哀露凝氛紫艳新,千般婉娜不胜春。年年此树花开日,出尽丹阳郭里人。”其二“柔枝湿艳亚朱栏,暂作庭芳便欲残。深藏数片将归去,红缕金针绣取看。”张九龄、贾岛、王安石等也写过咏木瓜的诗词。

《诗经》中的木瓜

我们姑且将《诗经》等古诗词中的木瓜称为“正牌木瓜”吧!该木瓜又称香瓜、木梨、i楂、光皮木瓜,为蔷薇科木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朵具粗而短的花梗,花白色或粉红色,4月开放。果实长椭圆形,初为青色,成熟后呈暗黄色,表皮光滑,木质化,有浓郁的芳香,9~10月成熟。

木瓜树姿疏朗秀美,春季繁花满枝,夏季浓阴如盖;秋果金黄,芳香浓郁,晚秋时节,其叶子经过阳光的沐浴、严霜的洗礼后,由原来的绿色转为黄色,继而为橙色,最后再转为红色,红艳欲滴,堪与枫叶媲美。难怪宋代文人杨万里在《题i楂红叶》(i楂为木瓜的别名)中这样描述木瓜的红叶:“i查将叶学丹枫,戏与攀条撼晚风。一片飞来最奇绝,碧罗袖尾滴猩红。”木瓜可种植于庭院、路边、草坪、楼侧等处,具有观赏和遮阴的功能,也可盆栽观赏或制作成盆景。此外,木瓜的果实坚硬易于存放,可将成熟的果实摘下,作为香果陈设于室内案头、茶几,满室清香,经久不散。除供观赏外,木瓜还可入药,泡在酒中制成药酒,有很好的活血壮筋功效。此外,木瓜的果实煮熟或糖渍后还可食用。

木瓜是我国传统经典花木之一,人们借助它给别的植物命名,于是,就有了帖梗木瓜、木瓜海棠、番木瓜、木瓜红、野木瓜之类的植物名,这也算是植物中的“狐假虎威”现象吧

甚至直接把一些植物叫做木瓜,像番木瓜、木瓜海棠都有“木瓜”的别名。

良药――木瓜海棠

在中药中也有一种木瓜,为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的变种)的果实,别名铁脚梨、皱皮木瓜、贴梗木瓜,蔷薇科木瓜属落叶灌木,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等多种功效。该种木瓜在我国不少地区都有出产,以四川产的川木瓜、安徽宣城产的宣木瓜最为著名,其中的宣木瓜在古时是皇家的贡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为佳”。很多文人雅士赋诗赞美宣木瓜,像梅尧臣的《咏宣木瓜诗》:“大实木瓜熟,压枝常畏风。贴花先漏日,喷露渐成红。青箸包山舍,驰心奉汉宫。谁将囊驰载,辛苦问骄戎”;陆游也有《咏宣木瓜诗》一首:“宣城锈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旁。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

木瓜海棠不仅是良药,还是很好的观赏花木,其春日繁花似锦,秋日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不论地栽还是盆栽、制作盆景,效果都非常好。

木瓜海棠的近似种还有以观花为主的贴梗海棠、日本海棠等品种,此外本属中还有毛叶木瓜(也称木桃)等品种。

佳果――番木瓜

番木瓜也称木瓜或万寿果,为番木瓜科番木瓜属软木质小乔木,高可达8m,茎不分枝或在损伤处萌发新枝;叶大型,生于茎顶,近圆形,7~9深裂,裂片羽状分裂。叶片脱落后残存有螺旋状排列的粗大叶痕。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排成长达1m的下垂圆锥花序;雌花单生或数朵排成伞房花序,花朵乳黄色或黄白色,柱头流苏状。浆果矩圆形,长可达30cm,熟时橙黄色,果肉较厚,可供食用。浆果可提木瓜素,能助消化:叶有强心、消肿作用;种子黑色,有皱纹,可榨油。

番木瓜原产于热带美洲,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区有大量种植,因其不耐寒,在北方常种植于温室大棚,作为特色植物栽培。

三叶野木瓜与野木瓜

三叶野木瓜也称三叶木通、八月炸、八月瓜、三叶拿绳,为木通科木通属落叶缠绕藤本植物,茎长5m~10m: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状。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腋生,花不大,雌花红褐色,生于花序基部,雄花紫褐色,生于花序上部,花期4月。果实肉质,呈浆果状,长圆筒状,果皮厚,成熟后紫红色,味甜可食。

三叶野木瓜原产我国的华北至长江流域,喜阴湿,耐寒,适宜在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中生长,播种或压条繁殖。其枝叶浓密,春花别致,夏阴浓密,秋果累累,是大型棚架良好的垂直绿化植物,也可植于大树下、篱笆旁使其攀缘而上,或植于岩石或叠石洞壑之旁,枝叶披蔓,野趣盎然。耐寒性强,尤其适合华北地区种植。此外,果实成熟后可供食用,种子入药,称为“预知子”。

同属中还有野木瓜,也称木通,掌状复叶互生,叶柄细长,小叶5枚,倒卵形至长倒卵形,先端微凹,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带白粉。总状花序腋生,雄花淡黄色,雌蕊暗紫色。其园林用途与三叶野木瓜基本相同,但耐寒性较三叶野木瓜差。

木瓜红

诗经小雅伐木篇6

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3、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韩非子》

4、以子之予,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7、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8、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令草泽见奇雄。施耐庵《水浒传》

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0、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品画》

1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12、眼上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会》

13、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1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对联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16、英雄一人狱,天地亦悲秋。清章炳麟《狱中赠邹容》

17、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1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1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邶风相鼠》

20、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

21、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2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3、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4、人之多,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2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诗经小雅伐木篇7

、、、、、、、、杞、、杏、、桑、、枣则可能已为人们栽培的品种、而(果)字则为各种果树的通称。因为在河北省的藁城的商代遗址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这些果实,也有可能是人们栽培的果树。自然,商代的圃和囿还是不很普遍的,仅为奴隶主们所专有。圃、囿中栽培的蔬菜和果木也是为供他们独占享用,奴隶们吃的还是野菜和野果。西周以后,圃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西周初年辅政大臣召公,《史记·燕召公世家》:《素隐》说:"召者,畿内菜地。始封于召,故曰召公。"畿内菜地,自然是周王室和重臣们的菜圃了。周代的王室不仅有专门种菜的菜圃,而且设立了专门管理菜果的职官。《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场人"的设置,"场人每场下士二人,府一人,吏一人,徒二十人。"文中的"每场"二字,说明当时的场不止一处,场人的职责:"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事亦如之。"周代以来,在秋收时节,把一定的土地压平筑实,以供谷物晾晒脱粒之用,叫做场。春天到来时,再松土以种蔬菜,就是圃,故场圃二字常连用。《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即说明这一情况,所以说明场也包括圃。场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栽培果蔬和收藏。《周礼·天官冢宰》的长官称"大宰",大宰的职文说:"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郑玄《注》说:"树果曰圃,共樊也。"说明当时已有设樊篱的圃。周王室既设官职以管理菜果的栽培,蔬菜和果实自然也是奴隶主贵族们日常的食物。到了春秋时期,列国都有了自己专设的种植菜果的园圃,例如见于《左传》、《国语》等书的记载,鲁国有蒲圃、郑国有原圃、卫国有菟圃、晋国有桃圃等。这些园、圃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如《左传·庄公十九年》:"(周惠王)取*2国之圃为囿。"杜预注:"圃,园也。囿,苑也。"苑囿中虽可能种植一些菜、果,但主要是放牧养野生动物以供天子、诸侯游猎之用,占土地范围一般都是很大的。《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2国之囿可以为囿,可见其面积也是很广阔的。

西周以后,除了周王和诸侯公室的园囿外,已出现了平民和农民经营的圃。如《周礼·地官司徒》有"阅师"的官职。阅师是乡官,主征六乡贡赋之税。他的职责中有"任圃以树事、贡草木。"这里的圃要纳草木之贡,当不是王室、诸侯直接经营的圃,而为民间所经营,只向官府贡献一定的"草木"就可以了。

春秋时,园圃发达以后,栽培蔬菜、种植果树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的人也因有了专门的经验和技术而自成一业。《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自然以种植蔬菜为终身专业的老人。到了战国中期,《孟子·告子上》说:"今有场师,舍其梧木贾,养其木贰棘,则为贱场师焉。"场师是培养菜果有经验的人,当也是随着园圃事业的发展而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专职技术人员,他们的专业也是明确的。

西周至春秋,随着园圃的发展,蔬菜和果树的产量已大有增加,特别蔬菜成为人们日常食物的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一般平民和奴隶更常用以辅助粮食不足。《尔雅》(汉初学者缀辑周至汉代诸书旧文而成)说:"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饥与馑相连而说,可见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果实在人们生活中受到的重视是不及蔬菜的。在先秦时期农业还相当落后,人们选择果实的标准,主要是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发热量大而耐饥饿,易于贮存和加工的品种。因此,在果实中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栗、榛、枣等少数品种。到了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果实的用途也大有发展,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果实已发展到(1)生食:例如:《诗·魏风·园有桃》:"园中有桃,其实之肴殳。"(2)干制,盐腌作为贮备:《礼记·内则》:"桃、梅卯盐。"(3)调味:如梅。(4)礼仪:《仪礼》:"实笾豆、供祭礼、待宾客。"(5)礼品:依《左传》、《礼记》记述的"妇女之贽"主要是各种果品。转贴于

我国蔬菜果树有了较详细的记载,是在西周以后,兹分述如次,主要蔬菜:

《诗经》这部大多数选自民间的诗歌总集,涉及到植物的有一百三十二种,其中有二十来种是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应该说明,菜蔬是人们用以维持生存利用最早的植物。"菜"字的原意即有"采集"的含意;在远古时代,"菜"可以认为是"采集植物"。它们在人们采食的历史过程中,可能比谷物类还要早得多,因为菜不需要等到一定成熟季节和结成籽实就可以采而食之。因为许多菜,还是幼嫩时期更为美好。但是,我们今天要确定某种蔬菜开始栽培于何时,是有困难的,因为蔬菜都是由野生经过天然淘汰的人工培育驯化而成为栽培作物,但它们一些品种长期以来都是野生与栽培并存,我们要严格地区分某种菜在什么时期栽培格或野生,自然是难以确定的。我们只能依据文献中记述的情况加以讨论。现将先秦文献中见到的重要蔬菜分述如下:

葵:《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在先秦,蔡在煮(烹)食的同时也用作菹(腌渍菜),如《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又《仪礼·少牢馈食礼》中有"执葵嬴,以投主妇……韭菹在南,葵菹在北。"当时葵已有多种。

冬葵《管子·戎》:"抚公此伐山戎,出冬葵,布之天下。"

荆葵:《诗·阵风·东门之木分》:"视尔如莜,贻我握椒。"《尔雅·释草》:莜,蚍血不。郭璞注:"今荆葵也,似葵紫色。"

菟葵:《尔雅·释?》:"希,菟葵"。郭璞注:"颇似葵而小叶,状如藜,有毛,啖之滑。"

蔠葵:《尔雅·释草》:"蔠葵,莃露。"郭璞注:"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

戎葵:《尔雅·释草》:"齐,戎葵。"郭璞注:"今易葵也,似葵,华如木槿华。"

藿:《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藿。"藿,前人都注为大豆的嫩叶。先秦时是作为蔬菜吃的。如《仪礼·公食大夫礼》有"卜藿",可能是与豆叶共煮的羹,但春秋至于战国,藿主要是平民和奴隶的食物。例如《说苑·善说》:"献公之时……献公使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点,藿食者何与焉?"祖朝对曰:"……食肉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藿食者宁得无肝脑之涂于中之地乎?"藿食者自然是在野的平民了。

芹:在先秦时是相当普通的食用蔬菜。《诗·小雅·采菽》:"沸植泉,言采其芹。"又《齐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云梦之芹。"芹除作为鲜菜吃外,也用作菹。如《周礼·天官·醯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醯。"《尔雅·释草》:"芹,楚葵。"郭璞注:"今水中芹菜。"从《诗经》中的诗句结合《尔雅》注释看,可以认为先秦的芹,是后世的水芹。可能大部分是野生的。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里说:"芹有水芹、旱芹,水芹生江湖波泽之涯,旱芹生平地。"后世的芹菜可能是水芹培育而成的。

茆(蓴、莼):《诗·鲁颂·沣水》:"思乐沣水,薄果其茆。"郑玄笺:"茆,免葵也。"陆玑疏:"茆与荇菜相似,菜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若手中浴不得停,茎大如匕柄,中可生食,又可以鬻,滑美,江南人谓之*9菜,或谓之水葵,诸波译水皆有。"孔颖达疏:"茆,江南人谓之莼菜。""春、夏采食其嫩叶,也可作菹。如《周礼·天官·醢人》中有"朝事之豆,共实茆菹。"后世仅有少量栽培,大部野生,在先秦应是野生蔬菜。

蒲、苟:《诗经》中有关蒲的诗句是很多的,如《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又《大雅·韩奕》:"其蓛非何,非苟及蒲。"蒲在先秦时,用途已很多,可能主要用以织席,但也可食用,据《尔雅·释器》:"采谓之敕"郭璞注:"敕者菜茹之总名",可见蒲和苟都是作菜用的。《周礼·天官·醢人》:"加豆之实,芹菹,免醢,涂蒲,醯醢,芖菹,雁醢,苟菹、鱼醢。"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深蒲,蒲弱入水深故曰深蒲。"《尔雅·释草》:"苟,竹萌。"郭璞注"初生者。"说明蒲与苟都用作菹。转贴于

菖蒲:《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歇。"杜预泾:"昌歇,菖蒲菹。"《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昌本。"郑玄注:"昌本,即苕蒲根也"说明菖蒲是用作菹吃的,但也可作鲜草吃。如《吕氏春秋·遇合》:"文王嗜昌蒲,孔子闻而服之,缩安页(不安之意)而服之,三年然后安之。"这即先秦时菖蒲作菜的记述。

荷:《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湿有荷华。"又《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尔雅·释草》:"荷,芙渠,郭璞注别各芙黄,江东呼荷;其茎茄,其本密。郭璞注:茎下曰在泥中者,其华蒸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莲子也"。对于荷的根、茎、叶、花、果实、仁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解释,自然各部分也都是食用的。

薇:《诗·召南·草虫》:"涉被南山,言采其薇。"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阻有杞木夷。"《尔雅·释草》:"薇,垂水。"郭璞注:"生于水边。"又陆王笼疏:"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更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以上两说都成立,则薇在山中和水边都有生长,在先秦是野菜,可能后代才开始栽培,"以供宗庙祭祀。"薇这一野菜,在历史上很有声誉。这是由于《史记·任夷列传》里说:"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看来,这种野菜可以维持生命。但薇究竟是什么菜,在先秦文献中,却没有明白记载。

芥:在西安丰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菜籽,据鉴定认为有可能是芥菜籽,说明芥菜是我国原产的栽培蔬菜之一。先秦文献里有关芥的记载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门之鸡门,季氏介其鸡。"杜预注:"季平子后阝昭伯二家相近。故鸡门。"孔颖达疏:"正义曰:’读介为芥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羽’。"贾逵云:"捣其芥子为末,播其鸡翼,可以迷后阝氏鸡目。"《礼记·内则》:"鱼脍芥酱","脍春用葱,秋用芥",郑玄注:"芥,芥酱也。"说明春秋战国时已经重视芥菜的培养和芥子的利用。汉代以后,芥菜的栽培已正式见于农书,而品种日益发展。后世,芥的利用也超出了蔬食、调味的范围。

葑:《诗经》里有关葑的记载是不少的,例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庸阝风·桑中》:"爰采葑矣。"《唐风·采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尔雅·释草》:"葑、须、葑芚。"可见葑是一类菜的名称。据郑玄笺:"葑,蔓菁也。"蔓菁,又叫芜菁。

菲:《诗·邶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韭(芶)菜,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叶细长而扁,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可以吃。

葍:《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尔雅》:"葍,*[上艹下富]",郭璞云:"大叶白花根如指,正白可啖。"今人认为是开白花的小萝卜。

山葱:《尔雅·释草》:"苍,山葱。"等种类,随着时代的推移,葱的栽培地区日益扩大,种类也不断增加。

蒜:《夏小正》有:"十有二月,纳卵蒜。"《夏小正》文字简略,后人有不同解释。据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中说:"蒜,卵蒜也,俗谓之小蒜。"明代人王徐光启《农政全书》里也说:"按初中国只有小蒜,一名山蒜。"《尔雅·释草》:"芻,山蒜。"先秦时,人们吃的蒜应是小蒜、山蒜。

蕨:《诗·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又《小雅·四月》:"山有蕨薇,湿有把木夷。"《尔雅·释草》:"蕨,芺。"又据陆玑疏说:"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茎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按:蕨,古今同名,我国各地荒山都有生长,幼叶可吃称蕨菜。根茎曼生土中含淀粉,可提取以供食用或酿造。)

荼:先秦时,已是一种为广大群众采食的野菜。《诗·豳风·七月》:"九月菽苴,采荼新樗,食我农夫。"《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吕氏春秋·任地》:"日至苦菜死而资生。"《尔雅·释草》:"荼,苦菜。"后世也称为苦荼,为野生蔬菜。

见于先秦的果实主要有:

桃:河北省藁城是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核为我们的先民食用桃实提供了实物证据,但还难以确定当时桃树是野生还是栽培的。到了西周以后,桃树已成了栽培果树当应确切无疑。这从《诗经》里一些涉及桃的诗句中见到。《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有肴殳"。既然桃树在园中,结的果实又很大,自然是栽培的桃树了。桃是果实中高级品种,生食和加工均宜。

李:在我国栽培食用也是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丘中有麦和丘中有李并提,麦多为人们植于丘中,李原生深山,现在丘中,亦当为人们所栽培。《诗经》中的诗歌,歌桃者也多有李。例如《召南·何被衤农矣》:"何被衤农矣,华如桃李。"《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诗经》时代,桃李亦为人们所并重。春秋至战国,桃、李可能是人们栽培或采食最广泛的果实,如《管子·地员》:"五沃之土,……其桃其李。"在《山海经》里的记载更多了。《中山经》:"卑山其上多桃、李。"《东山经》:"岐山其木多桃、李。""孟干之山,其木多桃李。"《北山经》:"边春之山多桃、李。"等等。

梅:《夏小正》:"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五月,煮梅。"古时凡供蓄存之果品,必须使干。生果若欲使干,必先煮过,故此煮梅。梅味极酸,先秦时的主要食用方法,可能是用以与盐共作调味之用。《礼记·内则》:"曾用梅",可见梅为重要调味物料。梅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春秋时期已引至黄河流域,驯化为栽培果树。

杏:《夏小正》除有"正月,梅、杏、木也桃则华"的记载外,还有"四月,园有杏。"的记述。杏是原产我国的果树之一,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到了春秋以后,已有很大发展。

枣:《夏小正》:"八月剥枣。"《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从《诗·七月》之诗可以看到,枣已是定期收获的果品,当也是普遍种植的果树。

栗:《夏小正》:已有"八月*$(采)零"的记载。零,夏玮英释为落,栗实外有猬状之刺包之,至秋成熟时,外皮裂开而实零落。果实富含淀粉而甜美,为人们食用是很早的。西周后已成为普遍栽培的果木,可从《诗经》里见到:《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郑风·东门之土单》:"东门之栗,右践家室。"《唐风·山有枢》:"山有漆,阝显有栗。"《秦风·车邻》:"陂有漆,阝显有栗。"《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这些诗章里歌唱的栗,绝大多数都可肯定是人工栽培的。

枣和栗不仅在《礼记》里被列为人君燕食所加庶羞,而且日益成为民间的重要食品。《战国策·燕策》论:(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可见战国时期,这两种果木(也是优良木材)种植之多,产量之大,几乎可以为充饥的木本粮食了。

榛:桦木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榛实(坚果)比栗小,很早已为人们采食。《诗经》里有关榛的诗句,有:《邶风·简兮》:"山有榛"《庸阝风·定方之中》:"树之榛栗。"《曹风·尸鸟鸠》:"尸鸟鸠在桑,其子在榛。"《小雅·青蝇》:"管管青蝇,止于榛"等等。可以认为,西周至春秋以后,榛已被人们栽培,但大部分还是野生的。但是,榛实和枣栗一样被人所重视。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礼记·曲礼》:"妇人之挚,木具、榛、脯、、枣、栗。"这种习俗见于春秋时期及以后的记述,起源当是更早的。

梨:我国原产梨,属于东方系统的亚梨种,我国劳动人民栽培梨树有悠久的历史。但《诗经》里却未出现梨字,而梨属的许多品种则以不同的名称,分见于《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尔雅》等书,主要的品种有:赤罗、甘棠、杜、沙棠、木且、山橘、棋等等。转贴于

梨树的野生繁多,战国以来,野生型逐步演化,劳动人民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自汉以后,梨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品。

柿:柿属植物是分布在热亚带的果树,但唯有中国是著名的温带果树。在先秦时已有栽培。柿的鲜果充发成熟后,多汁味甜,干燥后含糖可达百分之六十二,是广大人民喜爱的鲜食和加工食品。

诗经小雅伐木篇8

关键词:诗经;七月;注释;商榷

《诗经·七月》是高校语文教材首选的篇目,对其研究作注的研究者非常多,在某些词语的注释上更是众说纷纭。这就要求编教材者在选择词语注释的版本上要慎重,选择那些科学合理,简洁清晰、符合当时特定的语言环境的注释进入教材,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加审视思考,沿袭前人的旧注。教材毕竟是在科学、准确方面起示范作用的,它不同于一般书籍。《诗经·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该诗反映了当地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而自《诗经》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研究者就开始了对其研究,汉代的毛亨、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清代的戴震、段玉裁等,人皆尽晓,前人硕果累累,但对一些问题,仍然是莫衷一是,再加上《诗经》时代久远,当时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研究者缺乏了解,《诗经》的语言简略,不象后世的记事散文可以有上下文参考,这就造成了后人在选择

《诗经》的注释的版本上有失偏颇。笔者现将《新编高职语文》中《诗经·七月》注释不足之处指证如下:

1.采蘩祁祁

【原文】祁祁,众多,指采蘩的人多。

按:祁祁,应释为“缓慢的样子”,《尔雅﹒释训》:“祁祁,迟迟,徐也”。根据句义内容来看,前两句“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后两句“女心伤悲,殆及么子同归”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背着筐结伴沿着田间小路去采蘩,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手中采蘩的动作却很慢,这是为什么?紧接着引出下句“女人伤悲”,姑娘们心中有隐忧,即“殆及公子同归”,一想到这,心中不免忧伤,无心专注采蘩,动作自然缓慢下来。一个“祁祁”将上下句很自然的衔接起来。

在《诗经》中有变文协韵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文,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转》训“流”为“求”。陈奂《毛诗传疏》说:“流,求同部。本不训求,而诂训云耳者,流读音与求同。其字作流,其意为求,古人假借文法也,这里的假借就是指变文,如仍用求,则与上下文的“求”的语复,古人行文之忌,这里、“祁”与“迟迟”正是由于避免行文的重复,用同义词互相替换。如采用原文注释,则割裂了上下句的语意连贯性,欠妥。

2.亟其乘屋

【原文】乘:登、升。乘屋:指登上屋顶去修屋顶。

按:甲骨文,金文“乘”字都象一个人登木之形。“乘”的本意是“登”,但在“亟其乘屋”中“乘”当译为“覆盖”,而非“登”义,《说文》:“乘,覆也。”《孟子·滕文公上》引《诗》“亟其乘屋”赵岐注云:“及尔闲暇,亟而乘盖尔野外之屋。”赵注在“乘”后加“盖”字,是用盖解释“乘”。古人有这样一种注释体例:在串讲过程中,在被释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串讲的同时附带解释了词义。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赵岐注:“舍者,止也。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宫宅中而用之”。在“宫”字后加“宅”字,这是以“宅”释“宫”。《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赵岐注:“是率导天下之人以羸路也。”在“率”字后加“导”字,这是以“导”释“率”。

3.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原文】于,往,茅:草名,采去茅,作动词。

按:“于”应释义“为”。这里指割取,“茅”释为“茅草”,名词。

古人行文,往往讲本对称美。如“天苍苍。野茫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对文,指在句式相同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中,处于相同地位,相互对应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它们之间存在着同义,同类或反义的关系。如“天”“野”是反义,“苍苍”,“野茫茫”是同义。根据对文推敲,“昼”对“宵”,“于”对“索”,“茅”对“綯”。“索”,动词,搓,那么“于”也相对应动词,释为“割取”(此注释在陈建初的论文《<诗经>中“于”字用法辨析》中指出,“于”是动词,割取)。这里的“綯”是名词,解释为“绳索”,相对应的上句的“茅”也应为名词,解释为“茅草”。而《新编高职语文教材》将“于”释为“往”,“茅”释为“割取茅草”,名动作动词,破坏了与上句“宵尔索綯”中的“索”与“綯”释义的对称美,因此教材中采用王力《古代汉语》对此句的注释欠妥。

4.殆及公子同归

【原文】:归,回去。公子,国君之子。

按:“归”应释为“出嫁”,“公子”应释为国君的女儿。“同归”,即一同出嫁,可能指为国君的女儿当陪嫁者。《说文》:“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堆声。”《汉语大词典》:“归,古代谓女子出嫁。”《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回,返回”之义,如“归家”“归国”,但前提是从某地出来后才能谈及“返回”之义,没有“出”,哪来的“归”?试问,如果把“归”释为“回去”,言外之意是姑娘们是从公子的住所出来的,这还能存有“殆及公子同归”的恐惧吗?这样的释义与原句的语境不符。

再看“公子”,原文释义“国君之子”,这里的“子”在古文有两种含义“儿子与女儿”,并不是所有的“公子”都是指向男性,如《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公子,谓女公子也。”在“殆及公子同归”这句中“公子”如果释为“国君的女儿”,那么“归”释为“随嫁到男方的婢仆当陪嫁者”,就能很好的理解“女心伤悲”的原因了。

5.一之月于貉

【原文】“hé,象狐狸的一种兽,这里用作动词,指获取貉。

按:貉,mà,古代祭名,《周礼·春官·肆师》:“凡四时之田猎,祭表貉则为位,”郑玄注:“貉,师祭也”。《尔雅·释天》:“貉又为貊马,是禷是祃。疏,祃《周礼》作貉,貉又为貊字,古今之异也。”《礼记·王制》:“祃之所征之地。”郑玄注:“祃,师祭也,为兵祷。”《宋文·礼志二十四》:“师出必祭,谓之祃”。《说文》:“北方豸种,从豸各声,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莫白切。《唐韵》《集韵》,莫白切,音陌,白平的《古代汉语》:“貉,mà,祃,军队到达所征之地时,为了不冒犯当地的神灵所举行的一种祭祀。因为古代集体打猎和行军相类,所以也举行这种祭祀。在这里我们所以看出,白平的《古代汉语》选文的注释完整准确,因此对“貉”的解释应采用此注释。

6.猗彼女桑,以伐远扬

【原文】猗,牵引,拉着。

按:“猗”应释为“茂盛”,伎…茂盛”。在《汉语大词典》关于“猗”的解释就有“茂盛”,伎…茂盛”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三月的时候,树木开始发芽抽条,这时要为树木整枝,取来斧子,把长得高而长的枝条砍了,使初生的桑枝长得茂盛些。根据农业常识,蚕一般要吃嫩桑叶,因此在桑树生长期要将为桑树整枝,将不需要的部分斩伐剪除,尤其是那些长得高而长的枝条,一定要被砍掉,俗称打梢,目的是让多长出嫩枝条来,以采摘更多的柔桑,这样看来,“猗”释为“茂盛,使茂盛“更为合理些。

参考文献:

[1]《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白平《古代汉语》[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陈建初《诗经“于”字用法辨析》[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3)

[5]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评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7](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清)陈奂《诗毛氏传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诗经小雅伐木篇9

胡乔木和谷羽相识于抗战初期的安吴堡。谷羽原名李桂英,1938年1月在陕北公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设在陕西泾阳安吴堡的“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担任女生队指导员。当时胡乔木正在“青训班”担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

一天,李桂英临时带“青训班”宣传队去做发动群众的宣传工作,胡乔木特地来到女生队办公室,同她谈如何做宣传工作。胡乔木娓娓道来,有观点,有实例,也有办法,使李桂英深受感染和教育。当时的李桂英一头短发,眉清目秀,勤奋好学,办事干练利落,也给胡乔木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又过了一段时间,李桂英带女生队去野营拉练,返回的当天晚上,她正和几个学员在开小组会,胡乔木忽然来找她。李桂英以为有什么紧急任务,可是胡乔木却说没事,只是想来看看她。她不知道胡乔木当时已经悄悄爱上她了。之后,两人有过一次倾心长谈,彼此讲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某天,胡乔木约李桂英一同散步,分别时递给她一封信。李桂英回去一看,信封上没有写收信人的名字,又去找胡乔木,想问问这信交给谁。胡乔木反问她:“信看过了?”李桂英一下愣住了。胡乔木连忙说:“这是给你的。”李桂英到宿舍拆信一看,脸上立刻飞起红霞,原来这是封求爱信。胡乔木和李桂英相恋一段时间后决定结婚。1938年7月的一天,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是把两人的床搬到一个大房间里,住在一起,就算结婚了。当时胡乔木26岁,李桂英20岁。

婚后,胡乔木为妻子改名为谷羽。因为胡乔木本名胡鼎新,“乔木”是他到延安后的笔名。这笔名取自《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一句。乔木,即高大、挺直之树。“谷羽”就是“出自幽谷,迂于乔木”的鸟。胡乔木曾对妻子说:“你嫁了我,不正是迁于乔木吗?”

后来,胡乔木奉命秘密去西南大后方,考察那里的青年工作,开始还和谷羽通消息,后来几个月就音讯全无。也就是在这期间,谷羽受了一次重伤,被抬到中央医院抢救,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年底,胡乔木从大后方回到延安,才知道妻子受伤的事,心中感到非常歉疚。1946年5月,党中央公布进行的“五四指示”。胡乔木很关心家乡江苏盐城的运动,因为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大地主。他向中央报告并征得同意,让谷羽参加华中,顺便去他老家看望父母,做他们的工作。这年秋后,谷羽辗转来到盐城。这一别又是一年多,胡乔木自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延安。谷羽回到胡乔木老家后,公公顺应时代潮流,拥护党的政策,已经把自己的300多亩地献出去。谷羽见此情形,十分高兴,在家住了很短时间,就打算返回。但这时内战已经爆发,原定回延安的路线被切断,所以归期被耽搁了,直到1947年初才到达延安。就在谷羽回延安的途中,胡乔木又奉命到陇东参加去了。胡乔木没在家,却给妻子留下了一首小诗:“晚上立在月光里,抱着小孩等着妻……月光美丽谁能比?人比月光更美丽。”谷羽读后,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胡乔木和谷羽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他们休戚与共,风雨同舟。“”一开始,胡乔木就受到冲击。有一段时间,胡乔木几乎有些支撑不住了,是谷羽一直在身边给他鼓励和安慰。后来,胡乔木多次深情地对妻子说:“要不是你,我不会活到今天。”其实,这话对谷羽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1992年8月,胡乔木又用诗歌来表达对妻子的一往情深,他写道:“白头翁念白头婆,一日不见如三秋。五十余年共风雨,小别数日费消磨……人言五十是金婚,黄金纵责难比伦。夕阳吴胜朝阳好,傍君不觉已黄昏。”这首诗是胡乔末在病榻上写的,当时离他去世不到一个月。这是他生命的绝唱,他把自己一生中最后的诗篇献给了与自己“五十余年共风雨”的妻子。1992年9月,胡乔木去世。两年后,谷羽也追随丈夫而去。

诗经小雅伐木篇10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今文《尚书》语词

在穷尽性考察《汉语大词典》收录今文《尚书》语词的基础上,笔者发现《汉语大词典》失收大量今文《尚书》语词,据考察,《汉语大词典》失收虞夏书语词33例,商书语词36例,还有较多的周书语词失收。本文重点例举《大词典》失收的周书语词计45例并运用传统的训诂方法做训释(失收的偏正式语词另文讨论)。

一、《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语词书》周书联合式语词(19例)

【茕独】无虐茕独而畏高明。(洪范)“茕”,《玄应音义》卷一“孤茕”注:“茕,无兄弟也。”《玉篇・部》:“茕,无所依也。”“独”,《诗・小雅・白华》:“俾我独兮。”郑玄笺:“老而无子曰独。”茕独,孤苦无依的人。泛指鳏寡孤独。

【师尹】卿士惟月,师尹惟日。(洪范)“师”,《史记・宋微子世家》“八曰师。”裴铟《集解》引郑玄注曰:“师,掌军旅之官,若司马也。”“尹”,《书・大诰》:“告我有邦君越尔御事。”孔颖达疏:“尹,正也,诸官之正,谓卿大夫。”《诗・大雅・常武》:“王谓尹氏。”朱熹《集传》:“尹氏,吉甫也。盖为内史掌策命卿大夫也。”“师”为高级武官,“尹”为高级文官,师尹连称泛指周王朝的高级文武官员。

【仁若】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金)“仁”,《说文・人部》:“仁,亲也。”“若”,《墨子・尚贤中》:“既日若法。”孙诒让《闲诂》:“若,犹顺也。”仁若,谓亲柔和顺。

【懋和】惟民其敕懋和。(康诰)“懋”,《书・舜典》:“惟时懋哉。”陆德明《释文》引马云:“懋,美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四灵懋而允怀。”薛综注:“懋,悦也。”“和”,《礼记・祭义》:“致和用也。”孔颖达疏:“和,谓百姓和谐。”“和”还有“顺、睦、悦、乐、平、吉祥、不逆”等义。懋和,和悦,和美。

【显越】惟助成王德显越。(酒诰)越,《国语・周语下》:“汩越九原。”韦昭注:“越,扬也。”“《经义述闻》:“对扬在天。”王引之按引王念孙曰:“扬、越一声之转,对扬之为对越,犹发扬之为发越,青扬之为清越矣。”显越,显扬。

【若】惟周文武诞受若。(顾命)“”,《说文・羊部》:“,进善也。”《玉篇・羊部》:“,善也。”若,也是善。《尔雅・释诂上》:“若,善也。”邢疏:“若者,惠顺之善也。”若,同义连用,极言(天命)美善。

【资泽】殄资泽于下民。(文侯之命)资泽,资财福禄。“资”,《蜀・旅》:“怀其资。”李鼎祚《集解》引《九家易》曰:“资,财也。”《诗・大雅・板》:“袁乱藏资。”毛传:“资,财也。”《国语・齐语》:“无受其资。”韦昭注:“资,资财也。”“泽”,禄也。《经籍纂诂补遗・陌韵》:“《孟子・公孙丑下》:则足干资也。《风俗通》作则是干禄也。”

【毖】天毖我成功所。(大诰)“、毖”刘逢禄《今古文集解》引段云:“、毖、古通用”。《经义述闻・书・女典听朕毖》王引之按引《广韵》:“,告。毖,告也。”毖为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同义复词,意为告教。

【罚殛】爽惟天其罚殛我。(康诰)殛,《尔雅・释言》:“殛,诛也。”邢疏:“殛谓诛责。”罚殛,同义复词。罚罪,罚责。

【伤】民罔不伤心。(酒诰)“”,伤痛也。《说文・血部》:“,伤痛也。”《广韵・职部》:“,伤痛其心。”《云篇・血部》:“,痛甚也。”伤,同义复词,哀痛。

【疾很】厥心疾很。(酒诰)“疾”,《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孔广林补注:“疾,恶也。谓恶之已甚。”“很”,《说文・彳部》:”很,不听从也。”《集韵・混韵》:“很,不听行也。”《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说文・彳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引《左襄二十年传》“美而很”。服注:“很,戾不从教。”疾很,怙恶不悛,死不悔改。

【爽侮】惟事其爽侮。(洛诰)“爽”,《尔雅・释言》:“爽,差也,爽,忒也。”邢疏:“爽,谓差错,又为忒变。”《老子》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侮”,《礼记・曲礼上》:“不侵侮。”陆德明释注:“侮,轻慢也。”《书・甘哲》:“有扈氏威侮五行。”蔡沈《集传》:“侮,轻忽之也。”爽侮,差忒轻慢。

【承叙】王殷乃承万年。(洛诰)承叙,承顺。《经义述闻・书・百揆时叙》“尧典曰:百揆时叙。康诰曰:越厥邦厥民,惟时叙。”王引之按:“时叙者,承叙也。承叙者,承顺也。”

【念闻】惟时天罔念闻。(多士)念,思也,虑也。“闻”,《经义述闻・易・终莫之闻也》王引之按引宗大人曰:“闻,犹问也,谓相恤问也。”念闻,思虑体恤。

【祗惧】治民祗惧。(无逸)祗,敬也。祗惧,敬畏。

【奄甸】式商受命,奄甸万姓。(立政)“奄”,《诗・大雅・韩奕》:“奄受北国。”毛传:“奄,抚也。”“奄”,安也。《说文・大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奄,《汉书礼乐志》:神奄留。按:安也。”“甸”,治也。《诗・小雅・信南山》:“唯禹甸之。”毛传:“甸,治也。”奄甸,安抚治理。

【奉恤】用奉恤厥若。(顾命)“奉”,《说文・廾部》“奉,承也。奉者,皆谓恭而持之。引申为敬。从手。”“恤”,《书・君》:“明恤小臣。”刘逢禄《今古文集解》引江声云:“恤,慎也。”《群经平议・周官一》:“八曰以誓教恤。”俞樾按:“恤者,慎也。”奉恤,敬慎。

【侵戎】侵戎我国家纯。(文侯之命)侵戎,侵伐。“戎”,《说文・戈部》:“兵也。”引申为征伐。

【商赉】我商赉汝。(费誓)商赉,赏赉、赏赐。商,当为赏字之省。于省吾《新证》云:“金文赏每作商,《般》‘王商作册般贝’。”

二、《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动宾式语词(12例)

【作咸】【作苦】【作辛】【作甘】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洪范)

“曲直作酸”,孔传:“木实之性。”孔颖达疏:“木生子实,其味多酸。五果之味虽殊,其为酸也。是木实之性然也。”作酸,呈酸性(见《汉语大词典》533页)。作,释为“呈现”。

“作咸”,《正义曰》曰:“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而为卤。卤味乃咸。说文云,卤西方地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禹贡》云:海滨广斥。”作咸,水之性,呈咸性。

“作苦”,《正义》曰:“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作苦,火之性,味苦。

“作辛”,《正义》曰:“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作辛,金之性也,味辛。

“作甘”,《正义》曰:“甘味生于白谷,谷是土之所生,故其为土之味也。”作甘,土之性也,味甘。

【用咎】其作汝用咎。(洪范)“用”,《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咎”,《广雅・有韵》:“咎,愆也”《尔雅・释言》:“凶,咎也。”邢疏:“咎,谓咎恶也。”用咎,谓施恶。

【敷言】极之敷言。(洪范)“敷”,《墨子・经说下》:“先敷近,后敷远。”孙诒让《闲诂》:“敷,犹布也。”。《史记・平准书》:“或布。”裴《集解》引如淳曰:“布,布于民间也。”敷言,传播,布言。

【植璧】植璧秉圭。(金)“秉圭”见《汉语大词典》4738页:“秉圭,亦作‘秉’。手执玉。:‘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汉语大词典》收录了“秉圭”,却没有收录与之构词方式相同的“植璧”。

“植”,《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皇侃义疏:“植,竖也。”“璧”,《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邢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玉璧是祭祀的礼器,《周礼・春官》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植璧,置璧,将璧竖立于坛上。

【敷贲】敷贲敷前人受命。(大诰)敷,布也。敷有陈列、陈设之义。贲,龟也。(《山海经・中山经》“其中多三足龟”郭璞注:“龟三足者名贲”)。“龟”,《书・大禹谟》:“龟筮协丛。”蔡沈《集传》:“龟,卜也。”敷贲即敷龟,把占卜的龟兆展示。

【祗辟】尹人祗辟。(酒诰)祗,敬也。辟,《尔雅・释诂》:“辟,法也。为天下所法则也。”祗辟,敬法。

【薄违】圻父薄违。(酒诰)“薄”,《释名・释言语》:“薄,迫也,单薄相迫也”。《墨子・杂守》:“寇薄。”孙诒让《闲诂》引苏云:“薄,谓迫近。”“违”,《希麟音义》卷三“衍诤”注引《字书》:“违,逆也,拒也。”薄违,迫背逆,谓讨伐叛逆也。

【攻位】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召诰)朱骏声《便读》:“攻,犹治理也。位,城郭、宫庙、朝市之位。”《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太庙、宗宫、孝宫、路寝、明堂。”攻位,治位,划定城郭宫庙、朝甸之位。

【宅人】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立政)“宅”,《汉书・韦玄成传》:“先后兹度。”颜师古注引臣瓒曰:“古文宅、度同字。”宅人即度人。度人,考虑人,任用人。

三、《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主谓式语词(2例)

【民养】民养其劝弗救。(大诰)《古今韵会举要・漾韵》:“养,下奉上曰养,养,则服事之义。”民养,百姓供养、奉养的、服事的,指统治阶层,各诸候长官。

【自息】不惟自息乃逸。(酒诰)“息”,止也。《易・革・彖传》“水火相息”焦循《易章句》:“息,止也。”《说文・疒部》“疾,病息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息,止也,已也,休也。”自息,自我休止。

四、《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附加式(有+S)语词(2例)

【有极】皇建其有极。(洪范)有,词头。“极”,《蔡传》:“极犹如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有极,准则。

【有庆】一人有庆。(吕刑)有庆,嘉善。《诗・大雅・皇矣》:“则等其庆。”毛传:“庆,善也。”《礼记・月全》:“行其德惠。”郑云注:“庆,谓休其善也。”

五、《汉语大词典》失收的今文《尚书》周书叠音词、古成语、句首语气词、承接连词(共计10例)

【肄肄】则肄肄不违。(顾命)“肄”,《诗・邶风・分风》“既治我肄”毛传:“肄,劳也。”《左传・昭公十六年》“莫知我肄”杜预注:“肄,劳也。”肄肄,重言之,犹辛劳也。

【由哲】爽邦由哲。(大诰)《尚书校释译论》:“古成语,为‘昌明’、‘时势顺利’等意。”亦作‘迪哲’(《无逸》)。”

【迪知】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忱。(大诰)《尚书校释译论》:“古成语。《君》篇有‘迪知天威’,《立政》篇有‘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迪知,用知。”

【亮阴】作其即位,乃或亮阴。(无逸)古成语。亮阴,《论语》作谅阴,《礼记》作凉,《书大传》作梁。《吕氏春秋・重言篇》:“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三年不言。”《汉书・元后传》“思慕谅阴”颜师古注:“亮,信也。阴、相通。”“”,《汉书・师丹传》“古者谅不言”颜师古注:“,默然也。”亮阴,信而沉默不言。谓心有所执而沉默不言。

【爽惟】【迪惟】【道惟】【越惟】爽惟民迪吉康。(康诰)爽惟,句首语气词。曾运乾云:“爽,犹尚也。声之转。与‘矧’对用,位于句首。“迪惟,道惟,越惟”也是句首语气词。

【曷其】曷其奈何弗敬。(召诰)

曷其,犹云岂有、何有,表诘问。《助字辨略》卷五:“后汉书李云传论:曷其绞讦摩上,以沽成名哉。此曷字,何岂二义并通。曷其,犹云岂有、何有。”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宗福邦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