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32:02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五)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一、坚持思想观念创新,突出以人为本主体地位

高校要把思想观念创新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始终围绕贯彻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主体的理念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发挥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遵守道德规范,积极能动地发挥自身的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第一,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党委把进行立德树人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运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方法,真正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思想特点,党组织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尽快适应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审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把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出发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确实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真正明确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基础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尊重工作对象,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相互讨论,共同提高。其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高校贯彻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以了解、满足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他们谋取切实的物质文化利益,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第三,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做法,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因此,高校的党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对一切学生的关怀、关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二、坚持互动机制创新,突出创新环节功效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课堂上、网络中、心理上及实习中的双向平等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通过互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课堂上的互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等弘扬主旋律的课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青年人成长规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人才。”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允许大家平等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达成统一认识,共同提高。第二,网络中的互动。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人是网络技术的主体,网络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普及率高、党建工作好经验多等特点进行网络互动交流,是各级党组织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请高校名师、党内专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解答当前热点、难点的讲稿和思考题挂上网,引导大家阅览讨论,鼓励大家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和意见,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或党组织的负责人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解答。这样的互动交流和平等的方式探讨问题,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和道德操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心理上的互动。如何应对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缺乏心理准备而产生?“焦虑”、“厌世”的悲观情绪?破解由此而产生于的各种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利用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通过种种励志方法,激起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心”效应。

三、坚持教育方式创新,突出创新目标实现

高校党组织如何围绕“复合型人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这个目标,进一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创新。我认为,应该在主要抓好“四个教育”上下功夫:

第一,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大学生明确我国在科学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是要在全社会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在高校要大力倡导和体现出对人、对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尊重。只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3

据悉,一些高校教师会选拔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部分高校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训练和实习活动。学生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或参与校企科研项目,既能使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的悉心指导,又能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研经费等。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相关的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是很积极,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学生创新基地,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实践平台。此外,很多高校虽然有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但经费十分有限,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2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外科技活动氛围不浓厚

据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课程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理论课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只有少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虽然一些高校举办类似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等活动,但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不够。

2.3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成果水平较低

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于指导老师的激励政策没有健全和落实,导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2.4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团队考核、活动场地管理、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及保证制度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展缓慢。

3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主要措施

3.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有效组织和推进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一是院系层面要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整个科技创新活动,制定详细的日程计划和工作部署。小组由党政领导班子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系(室)主任、专业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同时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二是要成立导师团队,选拔一批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三是要成立学生学术型社团。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团队和有关学生干部组成,专门负责组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学术论坛、技术培训、项目申报等活动。

3.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学整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

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以实验室平台为依托,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学生长期进驻。要为实验室配备专业仪器设备并落实日常管理人员。依靠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活动注入企业资源,既可以争取企业的经费赞助、仪器、耗材供应,甚至项目支持,同时也能让企业专业人员给予学生技术指导,使得学生的作品具有社会实用性及市场推广价值。此外,建立完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由相关科技型社团进行管理,选拔优秀的学生团队长期进驻创新实验室,进行技术钻研、项目研究、竞赛参与或作品制作,实现团队、项目、竞赛、基地的有效整合。

3.3丰富创新训练内容,发挥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项目是纽带。创新项目包括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些活动包括了“院—校—省—全国”四个等级的内容,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活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建设,提高科技竞赛等活动的组织水平。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立足于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视野,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以科技竞赛、学术交流、作品展示、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创新性、创造性为一体,不断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其中。

3.4畅通宣传引导渠道,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高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展板、横幅、校园网、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途经宣传创新活动,让广大同学深入了解各类创新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举行著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科技团队的宣讲会,宣传当今的科技前沿。还可以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如评选“科技之星”、“优秀学生科技团队”等,并加大对其优秀事迹、优秀项目、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举办创新实践大讲堂、科技创新沙龙、优秀科技作品展和成果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动员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并专注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3.5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科学规范开展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4

1.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瓶颈”,对现有方法的修修补补已经难有大的突破,亟待引入更多的方法门类和借助当前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新技术手段来进行创新。网络平台的应用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补充,是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第二,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增加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代主流媒体,网络平台信息的海量性、交流的互动性、内容的趣味性与使用的便捷性使其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它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对大学生很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新方式。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第三,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引导大学生合理、理性地使用网络的需要。网络信息具有海量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信息来源良莠不齐、错综复杂,其中不乏各种虚假信息和危言耸听的谣言,且网络政治斗争非常复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抓住网络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去分析、研究,以解决网络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引导网络文化主流,引导大学生群体合理、理性地运用网络。

2.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第一,网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网络终端在高校高度普及。自从1994年我国开始使用internet以来,经过20年的时间,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3G甚至4G技术的产生,部分高校还实现了wiFi的全面覆盖,让我们不论是借助电脑还是手机,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传输数据,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享受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网络技术手段的发达,网络终端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为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第二,网络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已有一定实践。大部分高校、班级利用QQ群、网站、微信、飞信等平台通知、收集信息、沟通交流。相关技术平台也已经比较成熟,其中相当一部分平台是开放式互动平台,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下载、登陆,实现互动。第三,网络平台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国内学者张再兴、曾令辉、谢海光等都已经在这一领域做了一定研究,网络平台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有利于我们进行后续研究。第四,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加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000年6月,同志在谈到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就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②在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纲要中着重提出,现如今,网络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我们要利用好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这个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③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推动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红色网站”等在内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直接体现。

二、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

第一,信息传递及时便捷。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信息,对象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信息,两者之间几乎没有时差。此外,信息传递过程中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就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瞬时传播,任何设定的对象只要拥有网络终端都可以便捷地和接收信息。相对于传统的会议、文字资料、电视、广播等信息传递媒介而言,网络媒介更能及时、快捷地传递信息。第二,信息交流跨越时空。网络平台的运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是主客体双方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的信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以某种形式得到保留。二是主客体双方之间的交流时间可以不局限于上班时间。每天的8小时之外和周末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应用其他网络平台进行休闲时也可以顺便登录查看并处理信息。三是主客体双方之间的交流彻底突破了地域限制。两者处于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实现即时交流,甚至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即时的面对面交流。第三,活动空间高度虚拟。网络平台的活动空间可以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某个网站、论坛朋友圈或者是某个软件、程序,这些活动空间的现实存在最终不过是0和1两个数字符号。高度虚拟的活动空间解决了现实资源的制约问题,可以制造出若干虚拟的教室、社区、课堂,把无穷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联系到一起,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资源的高度节约,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手不足、场地不足、经费有限、形式单一等问题。第四,主客双方充分互动。除一些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座谈、走访等,大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都只能做到信息的单向传递,信息接收方不能很快地、直接地把相关信息反馈给信息方。而运用网络平台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都能够成为信息的方和接收方,同时还可以实现围绕某一信息的双方即时充分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之间不再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的关系,而是双向主动的关系。双向互动的实现有助于增进主客体双方之间的感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2.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第一,网络平台的运用对教师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具有封闭性,教师、课堂、课本是学生接触知识的主要源头与途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极具权威性。很多优秀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渊博的知识,依靠个人魅力征服了无数学生。但是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平台内容瞬息万变的更新,加之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特点,网络平台就像大学生的百科全书,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甚至比老师更先、更多、更快地学习和了解了大量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他们已不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空着脑袋被动地等老师来灌输知识与行为准则的学生,而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有了自己获取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经验。网络平台的运用对教师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第二,网络平台的运用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与“分化”、渗透与颠覆的工具,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借助网络平台达到其和平演变的阴谋。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潮也通过网络平台腐蚀着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另外,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竞争加大、科技争锋、诚信问题、环境问题等各种矛盾都快速地通过网络平台暴露无遗。对于涉世不深、情绪复杂多变、理性思维发展不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当他们面对网络平台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时,很容易迷失,有的大学生甚至受网络平台不良信息的误导,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网络平台上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与腐蚀、良莠难辨的社会思潮及各种社会矛盾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构成冲击。第三,网络平台的运用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提出了挑战。网络平台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共享性特点。其中匿名性的特点必然带来信息交流的隐蔽性。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的代名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做依托,就很容易引发一些道德失范问题。有的大学生为了表达对某件事的不满,在网络上谣言,混淆视听,网络用语不文明,甚至侮辱谩骂。第四,网络平台的运用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刺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网络平台方便快捷,极具趣味性与诱惑力,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用户中不可忽视的主力军。一些意志力不坚定,自制力薄弱的同学陷入了网瘾困境不可自拔,熬夜、缺乏身体锻炼,产生幻听、幻视,荒废了学业,过度消耗了身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第五,网络平台的运用影响着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可以说明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的运用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对面,你却在看着手机。”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不愿与人交流,却忙着不停地更新朋友圈、刷微博,手机与电脑的吸引力远远大过眼前实实在在的人,同学之间即使面对面有时也会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再者由于网络平台上的陌生人和自己不处于一个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对自己造不成什么影响和危害,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很多心里话不愿对身边的同学朋友讲,更愿意讲给远方的陌生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情绪宣泄。长此以往,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孤僻、人情冷漠,对身边的师生甚至家人不信任,整日活跃在网络平台的虚拟空间里。

三、网络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策与保障措施

1.网络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策

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做到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发挥网络平台的功效,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由网络平台的“优势”到“功效”的转化必须经过一个科学合理的开发运用过程。如何实现网络平台优势的最大化利用,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载体?笔者认为,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可以将网络平台划分为信息传播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监控平台,从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三大网络平台的运行框架。第一,运用信息传播平台实现信息单向大范围传播。信息传播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播信息的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单向大范围传播。其具体对策:一是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网站是指在互联网或局域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超文本标识语言等工具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网页的集合。网站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地信息,并使相关方通过浏览网站获取信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可以借助相关技术建立专门网站向教育客体提供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和Ftp资源库。通过建立网络虚拟课堂,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改变传统的上课形式,采用学生上网学习电子化的教案、教学视频等方式。这一做法可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呆板性,破除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网络课堂得到完善发展后,还可以进一步借助Ftp和数据库技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库,实现相关资源的开放式共享。第二,运用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双向“点对点”、集体讨论式交流。信息交流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平台,可以实现双向点对点交流,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体探讨、评论。其具体对策:一是创办校园BBS、主题博客、微博、虚拟班级、虚拟社区等。BBS和博客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双向信息和交流平台,可以实现信息交互。目前,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BBS,可以把这个校园BBS版面细化到每个院系和班级,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交流平台。还可以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博客,以博客圈的形式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此外,目前兴起的人人网、开心网、QQ校友社区等网络虚拟社区也为相关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可以在相关虚拟社区上开设虚拟班级,由辅导员和学生共同以虚拟身份组成,匿名沟通交流。二是借助QQ、微信、飞信、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即时通讯是一种可以让使用者在网络上建立某种私人聊天室的实时通讯服务,它可以随时得到对方的回应。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融入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倾诉的空间,可以拉近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心灵距离。特别是飞信技术,可以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三是借助网络邮件。通过开设网络校长邮箱、教师邮箱、辅导员邮箱等,以邮件的形式实现双方点对点沟通。这种形式一般双方表达的信息都比较充分,沟通交流效果更好,同时隐秘性和及时性也可得到保证。第三,运用信息监控平台实现对舆情的及时掌控。信息监控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掌握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平台,可以实现对舆情的及时掌控。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平台散布错误思潮与不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腐蚀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企图实现其“西化”“分化”的阴谋。另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在此阶段出现很多新矛盾新问题。有少数人或出于个人私利,或只是为了哗众取宠以赢得更多网民的关注,利用网络平台一些虚假、不当信息,造谣惑众。这些虚假、不当信息的传播极易形成重大。比如“秦火火事件”,就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不仅影响了我们正常的价值判断,而且与我们运用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讲真话、说实事的初衷相违背。因此,要想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及时掌控。在这方面,技术上可以通过采用模糊技术在关键字搜索中的应用,提高对网络有害信息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并配合采用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有害信息渗透传播行为的技术拒绝。此外,校内网络资源管理控制也很重要。例如加强学校内ip地址的管理,建立起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和用户实名信息登记制度;加强校园BBS的管理,安排专人负责24小时监管校园BBS,实现有害信息的早发现、早清理。

2.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措施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5

和经济发展的潜力。年轻群体占比很高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潜力令人期待。同样,青年群体积极参与经济社会生活是一个社会得以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关键。中国大学生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重重的就业压力,这迫使我们反思其背后的人口结构,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尽管中国和美国在经济总量上逐渐接近,但我们看到,美国出生率逐年上升,年轻群体占总人口比率增加,这对未来的发展格局极为有利,中国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德国有着久远的职业主义传统,人们对于从事的职业精益求精,恪守职业精神。职业教育也是德国的特色,国家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从事一定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给予训练,而不是一味鼓励中学生进入大学。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已经坐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船头,成为新产业革命的弄潮儿。第四次产业革命既需要高科技领域的尖端型人才,也需要各行各业的职业人才: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现代制造业既需要高科技引领,也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现代服务业要激活市场需求,也要提升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正是德国成功的秘密之一。据统计,2014年12月德国的失业率为6.5%,青年失业率为7.4%,在整个欧元区最低。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轨制度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福音。美国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德鲁克说德国的工程技术的精湛堪称世界一流,但是德国的劳动力成本自然在世界上居高不下。”

俄罗斯是一个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积淀深厚的国家,高等教育也相当普及。2013年,俄罗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3%,与中国大致相当。在金砖五国中,中国和俄罗斯公共教育支出高于印度。2013年,俄罗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604美元。俄罗斯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关心毕业和未来的职业选择。在俄罗斯,大学生活仅仅是个人成人生活的开始。大约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就开始四处寻找工作机会,包括实习的机会。

俄罗斯大学生对于社会活动和实习看得很开,尽管希望和自己的专业挂钩,但对改行也习以为常。调查表明,俄罗斯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是比较理性的,他们认为教育只是提供职业培训的场所和提高个人素质的机构,所以,毕业后很多人改行,或者出于挣钱的目的,或者考虑工作地点,或者考虑个人兴趣,选择的动机多种多样。2013年9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远东联邦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道:“允许大学创办创新性的企业,之所以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出发点:让教学过程与人才市场对接,这就能够让人们找到工作、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也能帮助未来的用人单位获得最优秀的人才,此为一。第二,也为将来的工作进行多种多样的实习和实践。”

普京主张不要限制学生在学期间的工作时间,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和企业之间形成对接机制。建立这样的机制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由于各种原因,俄罗斯大学生非常乐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实习,有研究表明,50%的俄罗斯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曾有过一定的实习经历。针对俄罗斯的教育改革,普京指出:“我们有的教育单位向劳动服务市场提供的大学生很不符合要求,坦率地说,教育质量很差。某些虚假的高等院校有时甚至不知能否满足预算部门的岗位要求。必须在今年年底(指2012年底,笔者注)以前找出那些效率不高的国立大学,在2013年5月以前制定出充足这些大学(包括把它们合并到更有实力的教学机构)的计划。”

日本是人口大国,也是技术大国和经济强国。为了就业,日本大学生从大学入学后就开始参与各种各样的就业辅导和就业指导,包括通过专家分析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适合何种职业,如何进行职业选择。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的发展,一些用人机构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喜欢创新、活泼、独立、适应、拼搏性的人才。随着金融创新、新媒体和网络发展,风险投资、风险创业急需金融人才。2013年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所好转,主要是大学生们放低身段,再就是雇主开放一些层次较低的就业岗位。

以多元政策组合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各国的普遍做法,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出现正在催生新一轮的创业潮。2010年印度尼西亚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发起了创业发展计划,政府每年拨款1000万美元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程序主要有:首先,大学毕业生拿出一份创业计划书,一份类似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东西,根据计划书,政府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之后,对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技术、市场分析、沟通与交往、心理素质等。经过培训,政府会选择那些他们认为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创业支持序列,给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此后的半年中,政府有关机构会对大学生的创业进行跟踪和辅导。

可以把创新和创造性作为倡导创业的竞争性手段以解决青年失业的问题,也就是说,青年人可以创建自己的企业,从而找到工作。根据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研究,中小企业是当今主要的雇主,创造了过去10年33%的就业岗位,大企业不再成为就业的蓄水池,所以有必要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目标,让青年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意味着要教他们成为创业者所具有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包括沟通、团队工作、决策、组织能力以及自信。这个解决方案与劳动力市场和法规的支持密切相关,需要很多改革来实现。市场能够灵活激励青年人去创造自己的事业,目标税收和经营刺激最为关键。

在荷兰等国家,高等院校专门搭建了以学校为依托的创业平台,帮助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有的大学建立“创业孵化器”等组织形式,把学生提出的创业计划在仿真环境中加以模拟,组织学生、老师和实务界人士一道讨论、实践。

瑞典政府积极支持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国家工业部、高教局、创新局、教育部、创业中心、学生商务机遇中心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合作,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业部每年拿出约500万瑞典克朗(约合461万元人民币)资助在创新研发中取得突出成就、并乐于通过自主创业将研发成果转化成商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各部门和机构联合举办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对学生自主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遇到的挑战,给予帮助和支持。

谈到日本经济发展,辜朝明认为:“那种资质均一、拥有相同知识结构和世界观的所谓主流型人才在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适用,因为不可能指望这类人才拥有太多创新思维。日本现在真正需要的是那种非均一资质,但是敢于挑战权威,创造新产品、开拓市场的人才。”

设立就业辅导中心。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印度尼西亚愈来愈多的大学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设立大学生就业辅导中心,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

在美国,大学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职业训练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涵盖职业规划、入学专业选择、择业技巧、就业咨询以及就业信息等全面服务。为了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美国许多著名院校设立各项专项资金,设立跨越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心,使各类边缘学科纳入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体系,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更加雄厚的知识基础。通常的情况是: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开始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和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大学二年级,帮助学生了解和发现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专业,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大学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有关雇主的情况,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就业招聘活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介入就业市场和职业生涯;大学四年级,指导学生练习求职。

新西兰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大学设立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咨询、就业培训、心理辅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有大学开始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提供数量化的意见建议。荷兰高等院校除正常提供职业训练外,还邀请校外的专业人士来学校举办讲座,介绍经验。荷兰大学生在校期间也有机会到校外开展实习和社会活动。大学也鼓励和支持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

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针对技能危机提出的。一些国家,如瑞士、荷兰、新加坡、奥地利、挪威和德国等已经在职业教育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比oeCD国家降低了一半的青年失业率。一是职业教育项目可以降低青年失业率和增加工资。二是职业教育增加了雇主的生产率。三是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明显:改善收入不平等,促进社会融合,降低犯罪率,改善健康状况和福祉。就职业教育减少失业的程度而言,它的社会效益与高就业率密切关联。四是基本技能是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转换的关键因素,其中职业教育至关重要。

德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与很多国家不同,德国的年轻人并非都“削尖脑袋”往大学里挤,相反,60%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职业培训,每周有一两天在学校上课,其余时间到企业实习并领取报酬(每月约680欧元)。3年后,大多数合格毕业生正式进入实习企业工作。这种企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的方式被称为双元制。德国现有45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每年培养的学生约60万人,从事近350种技术工作,比如汽车修理工、泥瓦匠、理发师等工作。

德国的教育传统缘于其悠久的历史。职业培训在德国有着长远历史,从19世纪开始,手工业企业便有意识地对学徒开展职业培训。1869年,《北德意志联邦工商条例》规定,不足18岁的帮工和学徒有义务接受职业补习教育。1884年,德国通过法律成立“双轨制”公司管理框架,董事会需向监事会汇报,监事会则由银行家和科学家组成。这种管理结构为普及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德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双元制职业教育则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成熟的技术工人。年轻人获得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并不比大学生低多少。德国前总理科尔认为:“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我国的最大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

培育新的就业观。在美国人的理念和文化传统中,顶级名校、理工科和美国国籍,至少拥有美国永久居民身份是在美国就业的三大基本条件。随着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美国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包括更看重专业而不论是否名校,就业未必一步到位,先就业后工作,等等。当然,这仅仅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的,实际上,美国的一些非技术类专业,诸如教育、卫生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不低。在美国,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一般较高,但是民用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细分专业的失业率相对较高,其中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行业状况、毕业生专业的竞争人数等。

面对社会变迁,人们心态淡定,积极对待生活和工作。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尚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就业是自己的事情,即使不能马上就业也是自己必须承受的,而不是社会的责任,至少主要不是社会的责任,这样的担当也容易淡化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张。根据有关调查,至少80%的被访者是这样认为的。这就为美国社会从整体上造就了一个平稳、淡定的社会环境和心态。

日本大学毕业生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接受职业规划,首先是认清自己的特点、性格、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日本大学机构从职业训练到指导学生写就业申请书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例如,他们教学生如何在求职书中推销自己,如何在面试时回答雇主或面试者提出的问题,而这些都要大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锻炼自己。

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和劳动力市场波动,巴西大学生也逐步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大学生们认为,先就业再择业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先就业,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即便是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也可以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选择,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趣的是,里约热内卢市政招聘500名街道清洁工,居然有13万人参加岗位竞聘,拥有大学学历者或应届毕业大学生参加竞争的也不乏其人。

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极为关心。由于学校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俄罗斯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选择非常关注,通常在大学二年级就积极寻求锻炼和实习机会。俄罗斯大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毕业以后学非所用现象也比较突出,很多人都选择改行,许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不刻意追求专业与实践的结合。这一方面说明,俄罗斯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就业,也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它为大学生提供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这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了帮助,对于一个国家长期持续发展来说,人力资源素质是极为重要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承担着眼下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也承担着为未来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责任。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美国劳工部就业统计局会定期在全国采集数据,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和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未来10年的就业环境等,并出版成册,供美国大学生就业参考。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高校生在毕业前从多方渠道了解就业行情及用人单位信息。

英国政府于2004年创立了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旨在培养大学生企业家。随着影响的扩大,这个委员会已升级为创业教育中心,为英国百余所高校提供创业辅导,为毕业生创业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等。金融危机后,英国政府资助并大力推行全国学徒服务计划,为青年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积累工作经验和相关技能。

日本有完善的就业机制:一是网络信息准确。日本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在求职方面,网络作用十分明显,日本公司网上都有自己的主页,公司招聘都在网上公布,求职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寄去报名申请即可。二是报纸刊登广告。这样既公布了招聘信息,又为公司做了宣传,一举两得。所以,一些报纸经常会整版刊登招聘广告,学生按报纸提供的联络方式,可直接与公司联络。三是用人单位举办各种各样的说明会。四是日本有各种就职支援中心和俱乐部。它们都有自己的网址,提供各种信息,只要交少量费用,就可享受各种优惠。五是政府提供预算支持。日本近来经济不见好转,失业率不断上升,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决定在2003年度补充预算中拿出资金安排高中和大学生就业,对有实绩的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给予奖励。

在国际比较中探索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但是受高等教育人数比重不高,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大国,更不是人才强国。“如果国家拥有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并提供实业友好型投资环境,这种人口结构优势将会最大限度地显现。”⑦中国在过去30多年享受了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结构带来的劳动密集型发展的红利,那么今后几十年,必须通过加强教育来使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的比重加速提高,这是中国这个大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6

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初衷,勿盲目攀比省级、部级立项的项目数,要立足各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并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中始终体现这一根本宗旨。福建医科大学结合校情,制订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详细实施方案,着重强调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和项目实施对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院校二级管理,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总数按各学院学生人数比例划分给二级学院,避免各学院在项目申报中的盲目追求项目数的现象,同时也给予二级学院主动实施权。口腔医学院根据口腔医学院和附属口腔医院两院合一的特殊情况,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细则》,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非过分强调实验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于部分学生热情高、积极主动性强而由于项目数量的限制未能获得校级立项的实验项目,学院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研究,充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热情,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初衷。

学生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实施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确.而且不能改变[3],大学生创新实行实验计划项目并不是单纯的做一实验小研究,从项目选题、文献检索、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到项目总结和汇报、项目组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等每个环节都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必须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我院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中强调“突出过程、强调可行性、淡化结果”的项目管理原则。

项目选题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的小课题、小研究、小调查入手。然而,往往不少学生立志于做大事、做大研究,申报的项目课题过于庞大,研究内容过于复杂;部分指导教师是将其自身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作为研究项目直接交付学生填写申报,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知识积累较少的背景,导致项目流产。例如《口腔癌基因研究》,对于2000元研究经费和借助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实验的学生而言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院在项目的立项选择上,明确告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团队在业余时间能独立完成实验为基本原则,例如我院2010年立项项目———《“美丽微笑者”上颌前牙视觉评价及分析》实验项目设计清晰,实验内容可行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可行性,研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沟通能力,获得了申报答辩评委的认可而获得立项,该项目同时被我校遴选参评福建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省级立项,说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参与性及实验的可行性。

在项目申报前期的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检索、查阅至少2篇英文文献和10篇中文文献,并对所查阅文献予以总结、提炼,提高学生使用文献检索工具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项目申报则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包括文字组织、行文构架、申报书排版打印,并将项目申报书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pt进行项目申报答辩;申报答辩评委由学院博导、硕导组成,评委现场对申报小组进行提问、质疑,并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现场回答,以此促进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锻炼临场思维答辩能力,评委现场公布评分情况和获得立项的项目名称,对未获得立项项目明确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改进;对项目的总结验收,学院要求学生将实验研究的主要过程、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实验小组每个学生个体对参与实验项目的感受和收获以ppt形式向博导、硕导组成的验收评委汇报,验收汇报的目的是着重了解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和参与项目后的收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7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记得某次课间休息时,当我和学生说到中国排球队进入世界杯,他们个个激动异常,议论纷纷,以致于上课铃声响了也不知道,我当时没有把脸沉下来,而是一直笑眯眯地耐心等待。当孩子们反应过来,很歉意地安静下时,我灵机一动问道:“看你们刚才的样子,个个都懂得与国家荣辱与共。不过要想中国取得更大的胜利,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学生们齐声响亮回答:“努力学习!”那节课,学生学得尤其认真,这使我明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于是我大胆地做了以下尝试: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老师架子,真正成为了学生们的朋友。每上完一堂课,我让学生以自己感受来评价老师的教学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足或无法接受,并特意表扬和感谢那些提出意见的学生,不足的地方我认真分析,力求改进。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2.营造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是否建立了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是否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把自己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转变为与学生拥有平等席位的对话者,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语文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课堂教学所倡导的起点也就是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真正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师生在教与学中进步,在教与学中体验到快乐。

3.给予学生鼓励、肯定的评价

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才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收到开发学生智力,激发他们创造才能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表扬学生,尽量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学完《小摄影师》后,我让学生想想小摄影师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有的学生说小摄影师在回家路上被车撞了;有的说高尔基亲自到小男孩的教室去了……我充分尊重他们的看法,坚持无错原则,对他们给予了鼓励和肯定。

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上每一堂新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学习方向自己读课文,去猎取文中的内容,然后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质疑――老师引思――学生解疑”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哪里不明白,然后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学生对回答的问题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中如果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提出了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带动和激发全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使有的学生所发表的意见离题较远,教师也不要横加干涉,而是给予鼓励,让其大胆想、大胆说,此时教师再指出问题的要点,及时点拨导向,引导学生思维。这样做不但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还培养了学生自觉质疑问难、设法解疑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爱因斯坦曾说:“幻想的才能对于我们来说要比我在知识上的才能更有意义。”“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打破定势,大胆想象,进行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双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小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将这种想象力转换成一种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想象。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话,创编与别人不同的句子,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思考方式,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问题意识;课堂形式;思维形式;创新意志力;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资检眷,衡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湖南衡阳421002;阳印文,湖南省衡东县第六中学教师,校长,湖南衡东421431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1-0125-03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谓创新“是指思维的主体高效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进行独特的、新颖的、批判的、灵活的认知活动,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成果的思维”。大学生是一个民族的中坚力量。而培养好大学生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无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到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愈发深刻,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即人的才能和个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新能力无疑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二)是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对社会现实问题感兴趣的重要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必然是学生注重问题意识的养成、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剖析、注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究。学生会在思考的艰辛、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中得到享受,会在能力提高和自己意志力的提升过程中。激发自己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现实问题的兴趣和深入探究。

(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宣传灌输思想理论知识,与此同时也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结合思想理论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去探究现实问题的水平;必将有助于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探究社会现象的意识的养成;还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化等。这些都将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效果,符合课程的社会价值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分析

(一)教师必须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个保守、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关注时政的思想理论课老师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必须发挥自己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方面给学生以正能量。

1.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富于变化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如能亲身感受到教师的开放灵活、富有独特个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会是那种墨守成规的书呆子,有自己的思考和思维。如导入课题,可以以一个案例导人一堂课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视屏引入课题。也可以是一个时政问题讨论展开课堂内容。教师决不能只是一种模式的教学,那样会导致学生思维定式,不善或懒于思考。

2.教师讲解问题要有自己的研究分析。这样的老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除了教材讲到的观点以外。笔者认为还可以谈到: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化本身是人民的精神需要等。

3.教师要通过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原因及可行性对策分析。教师鼓励训练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就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人类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儒家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信条应该摒弃。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落之或终止。”同样。学生有问题意识充分地说明其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学科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问题这一媒介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和平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对热点问题不回避,尊重学生的发问和答问。如讲到“两个先锋队”,学生可能问到了下列问题:如我们党允许私营企业主人党是否是允许剥削分子入党?我们党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吗?教师要敢于让学生问,当然更要能准确地做出解答。

2.创设积极的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如讲到社会主义本质论。教师一个发问:非公有制企业存在剥削吗?学生经过思考马上系列问题就来了,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吗?国有企业存在剥削吗?

3.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讨论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学科特点,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如分析某一理论产生的背景往往会涉及到理论依据、历史依据、时代背景、实践依据、主观条件;某地建设往往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然后经常有意识地提出有交锋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解析问题。如将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你认为现状是什么,前景咋样,你的建议是什么?

(三)教师必须丰富课堂形式。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思维活跃,此时的效率会很高,甚至倍加。利用该课程现实感强的特点,可采取多种形式。

1.小组讨论。与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学生讨论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如在这方面的不足究竟在哪:邓小平吸取了什么教训;讨论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还有许多自己的发现。

2.分组辩论。社会主义改造“一夜回到解放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各组给出讨论稿,再互相评析。

3.漫画图片设计。如要求学生绘画设计“东方的莱茵河”、“全面小康的家乡”等内容,其设计的过程既是知识复习、积累,又是学生进行积极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4.讲演赛。如展开“我身边的最感动的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等论题的讲演。形式多样,学生主动参与,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其潜能,提高其创造性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实践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眼看百遍。不如动手一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到的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运用得到检验和提升,通过实践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内心信服性,与此同时实践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析问题。如讲授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学生调查所在城市文化建设和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学生感受到了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发展,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与课程有关的实践活动。如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结合自己的经历写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关的论题。如有的学生谈农村养老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有的写农村生态旅游解决就业问题,有的写企业资金进入农村实现油茶更新项目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而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还有很多实践活动,如暑假三下乡活动、三月学雷锋活动等。

3.撰写实践调查报告。如学生写城市文化建设就涉及历史文化建设、群众日常社会文化建设、城市公益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建设情况等。还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境况写城镇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等有关论题。学生在实践调查和撰写报告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性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主体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往往直接形成创新成果,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让其会思考,取得较好的的创新成果。其形式有多种,下面几种可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使用。

1.发散思维。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如对于造成现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除了教材的观点,学生通过讨论还可以找到系列现实因素。如税收制度不完善、社会救济制度的缺陷、制度的漏洞使一些人可获得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等。建设东方的莱茵河的举措分析,可从生态河流、文化河流、旅游河流、经济带河流等方面思考。

2.前瞻思维。敢想、大胆预测,才会有科学的发明和人类的进步。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步骤、十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理论都展现了前瞻思维的科学而又有创新性。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敢想,大胆预测,培养其创新意识。如建成小康社会语境下的我的家乡、创新国家语境下的创新技术展望、二十年后美丽的中国、统一后的中华民族美景等。学生展望的过程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3.对比思维。中国与印度的对比、中国建设五十年与美国建设五十年等。学生感受中国的发展快速。三十年前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学生会体会到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理论创新等的重要性。

4.求异思维。它会让学生用怀疑的眼光、审视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现象,会促成他们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真正做对社会有思考有贡献的人。如对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改革都从农村开始、家电下乡问题,自己的思考是什么,教师可训练学生作求异思考。

(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思维的生成,人的意识品质制约着创新行为的发展和创新成果的丰硕程度。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这些方面的给学生加以培养和训练。

1.创新的兴趣激发和保护。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探索都是理论创新的结果。鼓励学生创新,可让学生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中的《创新元素》部分,让学生欣赏神九神十的那些年轻科学工作者是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9

关键词:创新性;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01-02

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的有力保证。本科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级层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动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本科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是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创新性缺失。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就本科生论文质量下降,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本科生论文创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创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体现在论文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论文选题不恰当,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将过往的题目稍加修改,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时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与往届毕业论文类似,在论文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仅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概括性的综合论述,罗列相关研究报道,并没有从这些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及对自己的论文的指导作用。再者,从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都是在重复现有的研究,更缺少与当前科学研究前沿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近似,毫无新意。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以上所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认为上了大学只要各门课程成绩及格,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就能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是评价整个大学学习内容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找工作时期,学生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答辩之前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导老师的管理不严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创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申请与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非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给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各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方面也仅仅是关注撰写格式与论文排版,论文内容的考核几乎就靠导师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现在阶段本科毕业论文缺少创新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与提高创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004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着重强调了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范畴中的重要性,但区别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创新性培养。各大学也通过部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途径。因此,可以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是处于实践性教学范畴,但同时在学生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创新性的培养,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措施

1.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性。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工作,是确定整个论文研究的方向问题。选对、选准课题,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进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选出一个有意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一般基于以下两类。

第一种大多是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高校老师都主持有国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践意义。如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等,这些选题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指导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其将来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提出一些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如热压烧结中的致密化问题,以及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可以调动学生完成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期。

2.加强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加强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是从过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从论文选题开始直到最后的论文答辩,切实推行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方法,强化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轮监控保障工作的参考,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应该严格把控选题的创新性,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事中控制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整理与试验方法的拟定,做好开题准备。事后评估要做到及时考核,检查学生的论文能否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收集教师的指导记录,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估的依据。

3.促进导师的引导作用。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与学生沟通,督促其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老师应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经历影响学生,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独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创新性缺失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增强论文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老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完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

大学生创新论文篇10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是:“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三层含义:一是该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要有电影、电视等剧本创作的能力,三是要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基本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要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不与教育部戏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从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上打好基础,造就“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二是密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确定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有别于其他院校,进而来凝练专业特色;三是戏文专业生源均为艺术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基础薄弱。而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是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化现象,如果没有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就很难深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极有必要设置相关加强学生文学素养和创作基础技能的课程。

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戏文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文化课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具有畏难情绪。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往往比较枯燥单调,因而,传统的理论课讲解并不能充分调动戏文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除了对基本概念理论、重要知识点讲解要详细、深入浅出适当拓展外,还要适时采取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长镜头的概念时,将当下比较流行的电影中的长镜头作为案例给大家讲解,通俗明了;比如讲授《中国戏曲史》时,由于学生对昆曲的曲牌、宫调等戏曲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可以结合戏曲界比较关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几出,用抢答的方式数某一曲牌出现的次数,不同宫调和不同曲牌之间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容量大,内容丰富,以声音、色彩、画面等相互配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创新思考的空间,理论课教学时可以留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专题发言,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氛围,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四是由课堂讲授延伸到课外研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列出较为丰富的课外参考书目和参考论文,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研究,初步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

三.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学生在考前临阵磨枪,一番紧张的突击后获得一个好成绩。这种考试方式对于实践性教学较强的戏文专业来讲,并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剧本创作与实践》是戏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影视剧写作技巧与实践训练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剧本格式的讲授与剧本各个元素、写作技巧等写作实践的训练。这门课程如果采取传统的一张试卷考试方式来进行理论检验,就无法突出本门课程以剧本写作为核心的检验目标,使得平时授课的讲练环节与现有的考试环节严重脱节,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授课的有效性。因此,基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比如,采取“自创剧本考试”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剧本创作成绩”的考试方式,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自由发挥,又让他们在舞文弄墨之中感觉到学有用武之地。此外,戏文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例如《表导演基础与实践》、《视听语言》、《摄影摄像技术》等都绝非简单的通过一张试卷考试的形式,就能够来检验出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质量。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成绩。

四.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戏文专特别注重实践,无论是实践课教学还是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如果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人才的培养是失败的。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例如,该专业核心课程《表导演基础与实践》的教学,就不能拘泥于理论讲解,要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到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体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学生自创的剧本,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之排演成DV短剧。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锻炼学生的编剧能力、导演能力、表演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和兴趣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