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32:20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1

>>走进核心素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系统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培养信息素养,走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方法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析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若干问题的认识走进Vaio的核心发中旬教育研究绪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实施对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研究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浅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技校语文教学中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探析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现状提高对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5]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7]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B01).

[8]张元.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9]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10]成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6.

[11]许亚琼.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职教论坛,2010(25):15-18.

[1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2.

[13]刘宇文.论社会本位思潮对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5(9):40-45.

[14]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94.

[15]卢洁莹.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88-93.

[16]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11):12-13.

[17]陈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7.

[18]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拓展;团队训练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大部分职校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形势下核心素养的内涵

职业教育要从面向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去构建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含核心思维、核心行为、核心能力、核心精神,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走向职场的人立足于社会的核心素养。

因此,培养职校生的选择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自我管控思维是基础。同时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环节等方面都要强化使学生具备接受新事物、更新新理念的能力的教学理念,更进一步是培养学生从事新工作和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追求技术提升的愿望和不断追求的行动过程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良好的心态和求索的意识则是职业核心素养养成的内在动力。

二、树立培育理念和养成机制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要明确培养具备什么素养的学生。我校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和树立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实现通过3年的中职学习,要掌握大致相当于中级工水平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可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得根本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主要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和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立起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符合国家《纲要》提出的“创新中职学生评价的价值理念与标准,学校在树立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时也应以此为据。

鉴于对当前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实进行检视和反思,在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目标价值取向上,应避免将“能力本位”错误地解读为“技能(甚至是操作技能)本位”、“专业知识加专业技能本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本位”。需要根据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目的,借鉴国内外已有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建构的实践经验,创新理念,遵循发展性原则和思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机制的建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素质论、新教育目标分类论等理论依据,同时,要依据国家政策规定的中职校培养目标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为依据,最终构建出包括了客观性指和主观性指标、定性与定量指标、静态与动态指标、精确性与模糊性指标的可操作的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养成模式(模型)。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和养成的研究和实践只有定位于“指导和促进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升,最终内化成学生的稳定品质”,才是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从中职教育的实际出发,养成机制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立德教育;2、文化教育;3、职业教育;4、艺术(审美)教育;5、人文教育等。

三、核心素养养成模式创新――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团队式教学法

(一)理念看成一个学习体,从团队合作中感受职业素养要求。团队作为学习环境和主体。

(二)阶段组建团队――从理论出发――团队互助学习、协作――将理论用于实践

(三)要素

1、角色转换:

2、教学内容

教授w习工具(和实践)并进行尝试,团队教练实行团队及个人层面的动手来学习的方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将用具体的团队工作作为示例阐明所教工具实用。

3、教学目标

培养具备职业核心素养的、能够实现高效团队合作、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中职学生。

(四)实施步骤: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3

一协同的重要意义

越是高深的理论,越要通俗化,越是真理性的东西,越要朴实无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校师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塑魂育人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内含丰富的育人素材和“营养”元素。依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将上述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协同发挥合力育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和认同,入心入脑,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5日第1版)这不仅提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绝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这种宣传教育多体现为理论的阐释和解读,多使用校园媒体宣传、课堂讲授等显性方式进行,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渗透和融入不够,与文化元素的结合不够。一种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只有真正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同,进而内化为信念,转化为行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必须紧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通过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多种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认同,真正为大学生所践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和认同,入心入脑,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必然要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充足的投入和保障,推动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文化素质教育要提档升级,要打造品牌,提升质量,必须在内涵价值上予以丰富,必须有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指导,这种指导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而必须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贯穿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在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文化素质教育既有文化品味,也有思想元素;既有丰富内涵,也有主导价值引领,真正成为塑魂育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功能协同,无疑是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是提升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形成教育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在大多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往往分属不同部门在抓,工作分工上也有侧重,这当然有利于明确目标任务,但是,也往往容易造成力量的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合力,难以有效发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难以真正发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提高育人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协同起来,实现思想价值引领、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感染的一体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就是要按照中央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协同起来,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四有”新人的必然选择。

二协同的目标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版,第8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而且本身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需要与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在内的高校文化传承发展功能相协调,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共同发挥塑魂育人的作用。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协同起来,达到塑魂育人的应有效果,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的成长目标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否合格和可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是否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一个全体人民都需要树立的共同理想,更是大学生需要高度认同和追随的理想,而这种认同和追随不能仅靠理论的灌输,还必须通过包括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等隐性的方式进行渗透,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通过深刻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然性,通过引导大学生将自我理想、社会理想有机统一,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认同,促使他们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勇担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坚持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此角色相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对大学生而言,健全人格应该至少包含以下要素: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当代大学生要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基础的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事实上,健全人格并非天然形成,而需要有效的教育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知识教育不合格将成为“次品”,而人格教育不合格将成为“废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指导和重要内容,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协同发挥作用,将有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的目的。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是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乃至事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文明道德素质的指导和重要内容。在高校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承载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大学生文明道德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其文明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协同,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协同的着力点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素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它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人为本”是其根本追求,也反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和价值原则。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如何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如何在医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动力和基本的医德规范,以解决目前全社会关心的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医患纠纷问题,医德医风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等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这一观念在医疗活动中尚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许多医务人员只是重视医学知识和医术,忽视医学人文的领悟及其素养生成,引发了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缺失,使得医学丢弃了它充满仁爱精神的历史特质。重视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不仅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复归医学人文神圣宗旨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

医学人文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将核心价值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

调查显示,近90%的同学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政治理论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文化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供了传播途径,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拓展了影响空间,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整合与凝聚作用,促进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但调查也显示其中只有30%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完整掌握的。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博弈;主流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传媒多样性的影响和冲击;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显著;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影响人们的主观因素主要有:80、90后一代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自我意识凸显的影响;偶发因素的制约;国人长期文化自觉的缺乏,等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要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认知感受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个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心中形成有关知识结构。其次,是思考分析阶段。学生在已形成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清楚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的要求和社会价值,开展新的思想认识和思考。再次,是鉴别选择阶段。学生在形成新的对医学人文认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的人文要求同自身原有的人文素质加以对比,进行判断和选择。其间学生可能对新的医学人文观念加以同化、吸收,也可能出现疑问、排斥的状况。这要求我们及时地掌握有关信息并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是深化吸收阶段。学生所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认知如果在实践活动检验中得到肯定性的社会评价,学生就会不断获得有力的情感支持,加强履行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要求的意志,进而形成信念和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成为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一种活动,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内化途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入耳、入心,产生良好的实效。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是由医学人文认知和医学人文情感及践行医学人文的行为习惯、信念、意志等多种要素组成。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不能只专注于某一个具体方面,应同时注意各个方面的导引和训练。而且从总体上有机地协调起来,给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

(三)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和对策。

提升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工程。

首先,要遵循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内因,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发展目标。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大众价值体系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作为突破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与医学生现实相结合。

其次,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构建社会、高校教育的联动体系,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教育主渠道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日常思想教育和实践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路径。隐性思想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价值体系认同的间接路径。

最后,遵循引领价值与满足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使医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如何面对现实和未来方面存在困惑迷茫和失落失衡的思绪。阻碍并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如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科学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等广泛开设,他们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医学人文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层次有着显著的效果和重要意义。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彻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有时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加之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导致医学生思想多元化,医学生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要让医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但要重视专业的学习,而且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要在心理素质、伦理精神、社会责任、哲学素养等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不断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提高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能力。

(二)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局限,导致医学服务中的系列问题,如医德医风差、医患沟通不畅、医患纠纷频繁、社会满意度低等不和谐的问题出现。因此,应当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发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模式、途径、方法、机制。应当共同努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在医学生中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载体和路径,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疗实践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直接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供了一个融医学专业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遇到的典型病例时候,要求他们从社会、生理、心理、家庭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医学诊治的人性化过程。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医患沟通、使医生与病人友好相处。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医学生形成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市场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引导医学生形成民主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科学意识是现代化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形成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投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患者服务,是最有效的人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65-67.

[2]苏玉琼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4-107.

[3]彭世良.浅析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效性[J]西部医学,2012(7):1426.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5

一、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运用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用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更是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与综合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规定初中生应“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对母语能力的高度重视已呈国际化趋势,母语能力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2]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制定核心素养时把母语运用能力作为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遗憾的是,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考试方式的受限,导致对语用能力的考查受到了影响。因此,在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中应坚持语用能力考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体系的考查,强化言语应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要在中考和高考中体现出来。

二、思维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的人,而非储存知识“图书馆式”的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思维能力发展,看下表: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都把思维能力作为本国的核心素养指标,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国际共识的。

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语文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功能。“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3],“只有语文学科,既不能脱离语言去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脱离思维去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在二者的统一中去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发展。”[4]在言语的信息传递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离开了思维这个“加工厂”,信息的传递就会出问题。“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一切言语交际的中心环节。”[5]从语文的智育功能来看,语言文字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文本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文写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感性,理性思考不足。因此,语文在学科本体性知识上有待开发的空间较大,尤其需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因此,在语文学业评价中应把思维能力的评价放到重要位置,但在传统语文学业评价中,因思维能力的隐蔽性不易被评价,多数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及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因此,思维能力的评价在中学语文学业评价中被弱化。把思维能力作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核心,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们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了愉悦,自我个性得到完美发展。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美育和德育、智育和体育相提并论,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人,而人的能力又分为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人的精神能力包括三个部分:“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之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6]蔡元培认为:完美人格的完成,非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就可完成,而需美感教育来最终完成。“美育可以促进道德的完善。”[7]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而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教育中获得提高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割裂不开的紧密关系,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数是长久流传、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它们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性美,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扬善之目的,最终使学生形成成熟、健全的优秀品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把美育提到一个和德、智、体一样重要的位置。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和新加坡也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新加坡把“能够欣赏美”作为自己公民的核心素养,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来对待,足以见证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在传统的语文学业评价中比较关注显性的知识和技能,对审美能力的考视不够,如果把审美能力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价中突出它的重要指标,势必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一国家公民必备的品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把文化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列入培养人才的目标当中。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上看,新加坡把“能够进行跨文化合作”、美国把“跨文化技能”、芬兰把“文化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艺术”作为本国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和文化的关系,需要从语言文字的产生谈起。语言文字是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作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和信息载体而产生的,从其产生的源头可见,它天生包含两个部分即符号系统和文化意义。因而在进行语文学习掌握语言文字自身符号的同时,文化教育已悄然进行,而文化素养主要在文化教育中形成,但我们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依然不知什么是文化教育。因此,贯彻文化教育是今天语文教育应当树立的理念,也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而非人为强加。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其民族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本民族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它是民族存在的生命力,在内化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提高自己文化的竞争力,也是民族文化长盛不衰的源泉。作为一位炎黄子孙,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发展传统文化的需求驱动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业评价上发生了很多改变。重视文化传承是母语教育的固有责任。文化自觉是时代的要求,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一体化中能够形成世界各种文化多元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把文化素养作为中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就评价的一项内容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内容的构建不仅顺应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满足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更契合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符合时代的要求。把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符合语文教学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语文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扮演了中介的作用,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使其内化为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民族文化,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品质。

总之,语文学科的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民族语言和作品内容的人文性,使其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有先天的优势。学生在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了提高,自然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提高。因此,从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四个方面来构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内容,为语文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的确立和评价工具的开发找到了依据,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2]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占馥.思维与语言运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思政;辅导员;核心素养

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辅导员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论诠释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等,程琼、王洛忠[1]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构成与培育》一文中提出从思想政治素养、职业能力素养、道德品质素养、科学研究素养四个方面寻求培育辅导员核心素养的路径。汪平、梁慧和许宁[2]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与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一文中通过调查辅导员核心素养,分析其构成、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辅导员核心素养认同机制,从而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信息的膨胀、新媒体的介入对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微博、微信等媒介接触的信息品类增多且图文并茂,若辅导员再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去教育学生,则学生势必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网络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要认清网络思政的优与劣,坚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剔除网络中的不利信息,并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实际,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然而,目前关于如何在网络思政视域下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进行调查分析,对网络思政视域下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提出新的途径,以期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以及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3]。

1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结构分析

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学习素养等,它是辅导员整个职业生涯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也最为基本的能力与思想品德。其中,思想政治素养可以体现出辅导员的“三观”以及道德观和政治观,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它对于辅导员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在其教书育人方面起着导向作用,但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辅导员形成长期意识。辅导员作为师资力量的组成部分,要想让学生成为祖国栋梁之材,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有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够为青年学生传输正确的思想,使他们的成长之路不会偏航,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正能量、做正事的人。简而言之,辅导员应具备育人素养,将学高为范作为终身目标。辅导员还应具备学习素养,因为在核心素养的内容中,学习素养属于基本素养。学习素养是指辅导员基本的学习能力,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掌握正确的学习理念等。

2提升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1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日常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指导者,自身应不断提升核心素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便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教育部颁布的第43号令文件,辅导员还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结合新时代的技术设备促进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打开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建立网络阵地,促使青年成为具有正能量、积极进取、弘扬主旋律的人。因此,高校辅导员有必要提升自身核心素养,面对新时代衍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寻求新方法和新思路。

2.2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诸多教育任务,比如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他们的学习疑难、管理好学生队伍等。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以便实现职业价值,进而实现“育人育己”“成人达己”。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学校其他部门并不十分认可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这种错误的思想认知十分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此外,很多辅导员都将精力放在教研和教学上,没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重视,也没有将其当成核心工作内容。尽管如此,在人才培育方面,辅导员也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不仅学校,就连辅导员自身也没有重视自身的队伍建设,他们往往将精力放在日常事务上,没有潜心进行科研,也忽略了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此以往,辅导员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辅导员必须有意识地提升核心素养,努力获得较高职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这不仅有利于辅导员产生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自信心,也能够令他们获得同行教师的尊重与认可,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2.3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很繁重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及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所包含的9项内容,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理论教育以及网络思政建设等。其工作量也体现出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辅导员要依据相关理论,而理论的现实归宿也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因此,在理论建设方面,无论是学风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其目的都在于高效地解决问题。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在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同时,要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发展成长规律进行深刻研究,然后依据工作特征,在实践过程中以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3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路径

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指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具备的适合个人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的必备品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辅导员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网络思政背景下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并针对不同职称的辅导员进行分类指导,以便从中发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新路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辅导员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将前沿理论与实践探索转化为辅导员实践工作中可操作、易掌握、规范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从而提升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水平[4]。

3.1营造氛围,创造育人环境

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内外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内部动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整合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资源,搭建平台,为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政府要发挥政策的导向力量,为高校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了避免政策流于形式,政府还要加强监督与考核力度,将政策落到实处。其次,社会要认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承认他们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与意义。有必要在社会上对典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事迹进行宣传,以帮助高校辅导员重塑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地位。最后,高校要积极落实政策,积极采纳并细化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方案,选拔骨干辅导员,将其作为优秀榜样,从而在校内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得其他辅导员也能够主动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基于此,高校要帮助辅导员突破发展瓶颈,通过优化评聘办法,在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职级晋升与实际工作表现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令高校辅导员能够走上更加专业的成长道路。

3.2加强教育和引领

辅导员往往在接受短暂的职前教育之后,紧接着就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要想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就要将重心放在辅导员职后教育上,而且这样也能够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培养辅导员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日常时间以及假期时间对辅导员进行集中培养,通过这种系统的、具有目的性的培养,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提升自我。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提供政策支持,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典型事迹予以认可并宣传,使得辅导员的地位与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其次,高校在辅导员成长的过程中起着管理和组织的作用,其在聘用辅导员时要把好质量关,还要在辅导员入职后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逐渐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同时还要分析国内外形势,帮助辅导员树立坚定的立场,提高对外界侵扰的抵御能力。最后,为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5]。只有让辅导员产生本源动力,才能激发他们成就事业的热情,使他们对工作产生热爱之情。然而要想激发辅导员的本源动力,就需要高校进行监督和指导,使得辅导员少走弯路,让他们能够顺利提升核心素养。高校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提升方案,令每个辅导员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得相关的培养策略。高校辅导员互相之间应分享心得,可以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展开学习交流,使得自身素养更加完善,内外发力,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核心素质。具体而言,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高校辅导员要坚定职业理想。辅导员要树立职业理想,并以此为终生奋斗方向,但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很多辅导员并不认可自己的工作价值,个别辅导员甚至将当前的工作视为过渡期,这就很难让他们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也很难让他们对职业产生认同感。第二,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烦琐的,他们需要面面俱到,这就要求他们自身练就过硬的本领,能够高效应对各项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遇到各种成长困惑和生活问题时,往往会寻求辅导员的帮助与开导,辅导员这时要对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感同身受,尤其对于学生的情感问题,辅导员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3.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有良好的业务能力,明确培养人的方法。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这也是其骨干地位的体现。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备培养人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学习,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方针。首先,辅导员在积极参与集中培训的同时,要展开自主学习,这就要求高校建设专业的研修基地,为辅导员提供研修平台。培训主要分为三级,分别为部级、省级以及校级。辅导员在入职初期可以申请校级培训,满2年工龄能够申请省级培训,满4年工龄能够申请部级培训。其次,各级部门应针对辅导员的专业以及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给予专业指导和对口培训,帮助辅导员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辅导员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提升育人效果。

3.4搭建良好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关注度,辅导员的地位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国家与高校都对辅导员队伍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方针,很多高校搭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平台。首先,高校应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方向,为辅导员提供成长平台,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结合相关政策制定实施策略。与此同时,高校要兼顾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质以及实际情况,对辅导员职称评审进行专业规划,制定与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标准。比如,对于辅导员职称评审,高校可采取“三单”模式,即评议组单列、指标单列、计划单列。此外,高校还要制定适合辅导员的奖励考核办法,分别从措施以及制度上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做好铺垫,使他们待遇有保障,做事有平台,同时还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这些措施有助于辅导员地位的提高,令辅导员在学校产生归属感。其次,高校要对辅导员队伍给予关心,相关部门和学工部门要及时了解辅导员对于工作以及学校的看法,帮助他们解决心中困惑和实际困难,助其走上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使其坚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决心。最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结合微信、微博等平台,借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新媒体与教育资源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价值。高校辅导员是以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己任,与大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促使大学生朝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琼,王洛忠.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构成与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86-89.

[2]汪平,梁慧,许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与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6):71-76.

[3]张莉,鲁萍,杜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130-132.

[4]高蓉蓉,王豪.强化“六个要”:高校辅导员素养提升的思想着力点[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0(4):74-77.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的阐述,结合辅导员现状提出培养辅导员核心素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详细提炼了核心素质的内容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给出了只有培养和优化辅导员核心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结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这就对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和现状对辅导员能力素质特别是核心素质内容的研究就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阐述 

 

要理解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首先要了解素质的定义。素质由两方面因素决定 ,先天性遗传条件与后天的个人经历、教育、环境等的影响。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基本品质系统结构。素质是一种发展的品质 ,在特定环境下是可以培养起来的。[1](p.109-110) 

就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国内相关论述很多,主要包括要素论和系统结构论两种。按照教育部的解释,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2] 有学者提出了六种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养、心理素质、能力素质。[3]也有学者提出五种素养:政治素养、思想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身体素养。[4] 实证分析方面有将高校辅导员素质归结为三类: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构建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三维结构“mki模型”。[5](p.90-94)以上论述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素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将辅导员工作现状与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现状及培养核心素质的必要性 

 

目前在全国各大高校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轻人很多,有些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的、来自不同地方的毕业生来投身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思想教育专业毕业的人不多,而他们的文化背景、能力素质也有很大差别。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从而进一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培养其核心素质。 

在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辅导员往往被学生管理类事务所牵绊,而高校班主任制度的弱化也加剧了辅导员工作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比如经常有来自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要求,每次报完后又因各部门协调的问题,导致数据不一致,造成了工作中不必要的重复性。这都使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不能集中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中去,这也使得高校辅导员需具备把思政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统一和协调的能力,最终转化为其核心素质。 

要培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就要深刻理解核心素质这一概念。国外专家最初将核心素质定义为组织成员个别的技能与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之整合,为顾客提供特定的效用与价值。国内有学者认为核心素质是为了完成企业或组织的工作而需要具备的关键性素质,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并且能够在完成工作之后为组织带来高绩效。[6] 从上述概念中得出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一部分,是所有辅导员共同的、关键性的素质,同时也是辅导员工作必须掌握的特有的素质。 

 

三、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的内容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 

“打铁需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辅导员就是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行为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党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周围环境和人们的思想。做到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自觉抵制各种思潮的干扰。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清醒地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 

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政治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成为学习、宣传、运用先进政治理论的模范与主力,用先进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开拓眼界,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对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和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为大学生解疑释惑。 

(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集合体。道德品质是辅导员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时外显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特征和倾向。[7] 

辅导员从事的是正品德、塑灵魂、培育人的神圣工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师德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处世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应成为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楷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使命,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 

(三)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各个工作岗位都需要建立起的一种能力,尤其工作对象是高校大学生这个特别群体前提下的辅导员,更是需要这么一种能力使自己的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在21世纪,网络媒体的宣传铺天盖地般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使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尤其这两年,“90后”的孩子们——标准的新时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流行文化走入高校,如果还以过时的工作方法进行教育管理,那么工作成效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理论来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以适应当前的需要。 

辅导员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和树立新的观念,用新的观念去看待和评价新时期的人和事。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同时,尝试项目实践教育、情景教育、渗透教育、互动教育、网络教育等新教育方法的运用。对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要求有相应的新思想、新作风、新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工作载体。要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感、所盼,找准要说的和学生想听的结合点,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使青年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渗透力,要调整心态,不能以一个上级领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不能以陈旧的管理思想约束新时代的大学生。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革,辅导员必须学会做潮流前沿的人,与时俱进。比如辅导员在传达学校的文件精神时不仅可以通过开班会等方式,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快捷有效。用飞信、qq或msn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些灵活方便的一对一的沟通交往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打消顾虑,敞开心扉,大胆地把问题和困难与辅导员交流沟通,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辅导员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学生思想心理上的问题和动向。据调查,目前高校中,中国移动飞信、腾讯qq等是辅导员最常用的im软件。再比如,根据本校近几年构建素质教育项目化实践新模式的经验,创建了大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中心,鼓励学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主动创新立项、组建团队,形成了一批品牌项目,推行了“星光小论文”计划。 

要培养辅导员的核心素质,把握好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区别很重要,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可以各有优势,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每一个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而这其中关键又在于如何注重个体差异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思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和增强时效性。只有努力培养这样的核心素质,才能使辅导员工作更好的开展,高质量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瑞.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 

[2]教育部.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的阐述,结合辅导员现状提出培养辅导员核心素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详细提炼了核心素质的内容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给出了只有培养和优化辅导员核心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结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这就对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和现状对辅导员能力素质特别是核心素质内容的研究就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阐述

要理解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首先要了解素质的定义。素质由两方面因素决定,先天性遗传条件与后天的个人经历、教育、环境等的影响。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基本品质系统结构。素质是一种发展的品质,在特定环境下是可以培养起来的。[1](p.109-110)

就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国内相关论述很多,主要包括要素论和系统结构论两种。按照教育部的解释,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2]有学者提出了六种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养、心理素质、能力素质。[3]也有学者提出五种素养:政治素养、思想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身体素养。[4]实证分析方面有将高校辅导员素质归结为三类: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构建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三维结构“mki模型”。[5](p.90-94)以上论述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素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将辅导员工作现状与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现状及培养核心素质的必要性

目前在全国各大高校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轻人很多,有些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的、来自不同地方的毕业生来投身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思想教育专业毕业的人不多,而他们的文化背景、能力素质也有很大差别。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从而进一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培养其核心素质。

在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辅导员往往被学生管理类事务所牵绊,而高校班主任制度的弱化也加剧了辅导员工作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比如经常有来自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要求,每次报完后又因各部门协调的问题,导致数据不一致,造成了工作中不必要的重复性。这都使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不能集中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中去,这也使得高校辅导员需具备把思政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统一和协调的能力,最终转化为其核心素质。

要培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就要深刻理解核心素质这一概念。国外专家最初将核心素质定义为组织成员个别的技能与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之整合,为顾客提供特定的效用与价值。国内有学者认为核心素质是为了完成企业或组织的工作而需要具备的关键性素质,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并且能够在完成工作之后为组织带来高绩效。[6]从上述概念中得出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一部分,是所有辅导员共同的、关键性的素质,同时也是辅导员工作必须掌握的特有的素质。

三、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的内容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

“打铁需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辅导员就是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行为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党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周围环境和人们的思想。做到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自觉抵制各种思潮的干扰。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清醒地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

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政治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成为学习、宣传、运用先进政治理论的模范与主力,用先进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开拓眼界,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对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和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为大学生解疑释惑。

(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集合体。道德品质是辅导员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时外显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特征和倾向。[7]

辅导员从事的是正品德、塑灵魂、培育人的神圣工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师德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处世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应成为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楷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使命,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

(三)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各个工作岗位都需要建立起的一种能力,尤其工作对象是高校大学生这个特别群体前提下的辅导员,更是需要这么一种能力使自己的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在21世纪,网络媒体的宣传铺天盖地般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使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尤其这两年,“90后”的孩子们——标准的新时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流行文化走入高校,如果还以过时的工作方法进行教育管理,那么工作成效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理论来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以适应当前的需要。

辅导员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和树立新的观念,用新的观念去看待和评价新时期的人和事。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同时,尝试项目实践教育、情景教育、渗透教育、互动教育、网络教育等新教育方法的运用。对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要求有相应的新思想、新作风、新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工作载体。要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感、所盼,找准要说的和学生想听的结合点,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使青年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渗透力,要调整心态,不能以一个上级领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不能以陈旧的管理思想约束新时代的大学生。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革,辅导员必须学会做潮流前沿的人,与时俱进。比如辅导员在传达学校的文件精神时不仅可以通过开班会等方式,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快捷有效。用飞信、qq或msn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些灵活方便的一对一的沟通交往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打消顾虑,敞开心扉,大胆地把问题和困难与辅导员交流沟通,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辅导员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学生思想心理上的问题和动向。据调查,目前高校中,中国移动飞信、腾讯qq等是辅导员最常用的im软件。再比如,根据本校近几年构建素质教育项目化实践新模式的经验,创建了大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中心,鼓励学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主动创新立项、组建团队,形成了一批品牌项目,推行了“星光小论文”计划。

要培养辅导员的核心素质,把握好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区别很重要,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可以各有优势,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每一个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而这其中关键又在于如何注重个体差异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思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和增强时效性。只有努力培养这样的核心素质,才能使辅导员工作更好的开展,高质量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瑞.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

[2]教育部.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核心素养指的是一门学科当中最精髓的知识和需要对学生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建的意义分析

新课改革至今,减少学生负担被视为重点,但是此时的减负便代表着原来的课业时间和作业时间大幅度减少,这样会对最终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应试教育限制下,题海战术是最佳教育模式,假设进行减负,那么学生学习任务将如何落实,这是需要侧重分析的问题。高效课堂需要达到过程、结果的教学双优,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教学,要将理论和实践相联,整个过程环节内,要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视为重点,在让学生拥有强大知识储备的同时,获取一定的语言能力,还要强化小学生群体的审美情绪和道德修养等,日渐引领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不将时间都浪费在知识灌输上,这才算得上是高效课堂。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首先是机械化教学问题严重。旨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高效课堂创建显得势在必行,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问题,尚未和高效语文课堂接轨,高效教学理念也尚未形成。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可看出,接近50%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模式太过单调,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只有少部分学生满意教师教学工作。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内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讲,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其次是教学手段选择不当。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很多学科教学中均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旨在有效吸引学生,提升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内开始借助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但很多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尽管说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创新,但是教学整体实效性骤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不尽人意。最后是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明显。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单纯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知识的引导和教育,很多语文教师会向学生进行优美语句拓展,对文章讲解教学的目标定性在字词量积累上,却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强化弃之不顾。还有就是部分语文教师单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注重应试教育,关注最后的成绩,教学内容很是浅显,没有透过理论知识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所缺失,课堂更谈不上高效。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案

(一)创新教学思想。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最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等要素也备受影响,老旧式语文教学,教师一味注重理论知识渗透,提升学生基础性应试水平,此类观念和方法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严重违背了了教育的本质,没有掌握教育真谛。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思想、实事求是,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创建高效学生语文课堂,并且全面强化小学生群体语文核心素养。身为语文教师,务必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等,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合理规划目标,推动学生不断进步,要在正确教育思想引领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力提升本体素养和实力。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 

(一)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4月8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由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提出并委以重任。那么,又该如何界定这个“新名词”呢?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而成,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需先正确认识“学科素养”。目前,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意见,有侧重于能力层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有综合性要求的,如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性要求;甚至还有侧重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正确理解“素养”的含义,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素养”,进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二是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取的技巧或能力,如军事素养等。笔者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应指后者,即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并使之终身受用。当然,“素养”有很多,在此,我们只讨论“核心素养”,即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性的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素养要求。而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择要挑出具备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要求。 

正如前述,素养需经过大量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因此,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侧重于能力层面,但绝不止于能力,更需将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觉的行动。当然,能力内化为素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要教师的引导。为此,我们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素养内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且这种“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能不丰富,能力可能不突出,但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旧是美好的。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将能力内化为素养,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只是简单拼凑现有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的相关表述,有的则是照搬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表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为此,有必要从现有的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材等教学资源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代背景,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等基础上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很多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笔者认为,这样的概念界定虽然呈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外延,也指出了几个必要的环节,但仍没有突出把握“素养”的要旨——既要讲求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习。 

既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的界定,那我们能否尝试用几个关键性词汇概括,并以此为基础窥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在这个方面,嘉兴市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沈毓春做了大量探索,他认为可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思维训练”等加以概括。笔者认为,首先,这个概括基本涵盖了现有浙江省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如“经济参与”主要指代经济生活(必修1),“法律意识”主要指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5);其次,这个概括立足学科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公民实践”既突出了“公民”这一主体,也展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再次,这个概括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如“思维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培育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最后,这几个词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国家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而只有做到了文化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所以文化自觉是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属性,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更为重视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如在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时需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因此,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要讲究课堂引领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课堂引领的模式有很多,下面这个模式就较为完整,值得借鉴。 思维引领多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或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入题,或以新近时事入文,用以引发学生感性思考相关知识乃至人生道理。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主要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问题对话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环节,在你来我往中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进而厘清材料主旨,落实相关知识,引领学生思想;情感素材引领就是强调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究,既能满足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素材有自己的多元体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得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新”作业,如可把题目的背景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紧要的教学困难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认为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当然教学困难问题也许很多,这里指的是最典型的师生反映最多的教学困难问题。只有抓住并妥善处理了教学关键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时,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抓住教学关键问题并妥善处理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关键问题。为此,可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在各自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教学关键问题,同时经教研组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本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遵循以上原则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力量,使讨论的结果尽可能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在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柏彬提出的四条判定原则,即源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自己提出并想解决的;对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有帮助的;自己力所能及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适应本校情况。 

(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关注学科特殊属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本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般功能,更有进行德育的特殊职责,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可能会使具有德育性质的特殊学科沦为“普通学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在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时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又如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必修2)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均可视作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在利用现有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公民意识内涵,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着力点,同时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