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42:36

细节描写篇1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描写。主题就像人的灵魂,结构就像人的骨架,那么描写就是人的血肉了。传神的外貌描写,如见其人;精确的动作描写,如见其事;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听其声;真实的心理描写,如露其思。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不仅指人的身材、容貌、服饰,还包括人的姿态、神情、习惯特点。成功的外貌描写是深刻解读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鲁迅先生最擅长于外貌描写,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外貌的特征,做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对此,在人物的外貌描写上,笔者从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点拨。

1.粗描细摩

外貌描写最常用的笔法是写实。有蜻蜓点水的粗描淡写,有细致入微的工笔描绘。

例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这里作者采用工笔描绘的方法,对人物孔乙己进行描绘:年事已老,却过着半饥半饱、常遭欺凌侮辱的生活;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可见其是一个既穷又懒之人。而又不脱下这么一件长衫,这就揭示了人物孔乙己的内心世界:追求功名,唯恐失去读书人的身份。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通过一件破长衫,把人物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2.善用比喻、夸张

例2: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脸。

眉毛与眼睛天各一方,空作牛郎织女之叹,令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绝。没有如此新颖别致的夸张,很难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3:他长着一副黝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运用确切的比喻,把人物马玉祥比做“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北国农村青年的淳朴的气质。

3.侧面衬托

以上两例都是直接描写,写实的描写让人感到贴近逼真,比喻夸张的运用让人无限遐想,各有独到之处。但我们还可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最佳方法,把镜头移开,对准他人或他物。

例4: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秦氏采桑女子之美,使得耕者锄者归来彼此抱怨,因为看罗敷耽误了劳作。作者不直接写罗敷之花容月貌,而是细述观者之反应,烘云托月,衬出罗敷的光彩照人。

二、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性格、描述事件发展变化和展示社会环境与自然景物的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完整艺术形象的细胞。细节描写的特点就是抓住那些细微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加以细致、生动地描写。一个好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力地揭示人物和事物的本质面貌。它一般包括在某种描写中,体现在个别语句上。下面仅从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几处细节描写进行说明。

1.肖像细节描写

肖像细节描写是人物外貌描写中突出而细小、闪光而触目的部分,它能给读者以永久的记忆,使形象有不朽的生命力。如当小弗郎士因贪玩而迟到时,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说”。这“柔和”、“严肃”的面部表情,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韩麦尔先生用这一无声的语言把自己鼓励、期待、暗示等丰富情感内容巧妙地传递给小弗郎士,小弗郎士因此决心学好祖国语言。又如写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就“脸色惨白”。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他沉重的打击,“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情,也是他爱国感情的流露。

2.事物细节描写

事物细节主要是通过某个物体的特征和某处场景的细微处来烘托主题、表现人物的。如传播坏消息的布告牌,郝叟老头儿那本破了边的初级课本和书上横放着的大眼镜,韩麦尔先生的衣饰、戒尺,挂在铁杆上的“字帖”,飞进来的金甲虫,屋顶上“咕咕咕咕”低声叫着的鸽子,教堂的钟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声和收操的号声,韩麦尔先生写的“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等等。这些细节,每一个都蕴涵新意,耐人寻味,既烘托了环境氛围、人物的心理,深化了主题,又使文章表达不拘一格,曲径通幽,并且与抒情主体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产生了和谐无间的美感,增强了文章的表意效果。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细节描写是最精彩最关键的,是人物描写的核心之处。写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服饰时,是这样描写的:“我们的老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它造成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预示着将要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再如文末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既写出了人物的动作特点,又反映其精神品质,个性鲜明突出,给人印象具体细致深刻。

4.语言神态细节描写

人物是通过语言神态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所以语言神态是人物思想的外衣,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牵引。成功的人物语言神态细节描写,既能说明、交代以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能鲜明地突现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如文中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韩麦尔先生告别校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从眼神中显露出来,感化着小弗郎士,使小弗郎士产生理解和同情的感情共鸣。文末又对韩麦尔先生作了这样的描写:“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的必胜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韩麦尔先生正是这样将授业(教授语法知识)和传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以“无声”取得了“有声”的客观效果。这些语言神态细节描写,最典型、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本质,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让人读起来感到逼真、酷似,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细节描写篇2

一、独具个性的语言细节描写

言为心声,通过人物说的话来刻画其性格特点,从而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这是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常言道:什么人说什么话,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和其性格特点是紧密相关的。例如: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满不过我。”(鲁迅《故乡》)

这里鲁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入目三分地刻画了杨二嫂自私泼悍,尖酸刻薄,势利,爱搬弄是非的性格特点,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给城镇平民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生动逼真的外貌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能充分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实质、兴趣爱好和内心世界。例如:

玛格丽特可真是个绝色女子……在一张流露着难以描绘其风韵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上面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眼睛上盖着浓密的睫毛,当眼帘低垂时,给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小仲马《茶花女》)

在小仲马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热情、动人犹如圣母般真挚、深情的玛格丽特,她做为肺病患者呈现的玫瑰色的红晕,她忧郁的眼眸,成功地凸显悲剧的核心,使得作品华丽却不失清冽,宛如一个优雅的冷颤。

三、透视形象的动作细节描写

高尔基说过,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人最深刻的思想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表现出来。例如:

寿镜吾先生读书:“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在这段里,“微笑”、“仰”、“摇”、“拗”四个动词连用,而且“拗”了两次,着实耐人寻味,在这里作者施展“组合拳”用一串动词组合描绘,借助流动变化,承接递进。如此浓墨重彩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老先生可亲又带点可笑,陶醉又不乏迂腐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四、刻画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

我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通过直接心理宣泄和其它侧面烘托,用放大镜放大当时心理的微妙变化,从而给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例如:

我周围的世界顿时黑了下来,灵魂仿佛从身体里被抽出来,脑袋里更是一片空白。整个人站在原地,无助、空虚、茫然,像海潮一浪高过一浪冲击着我,霎时,我被冲到了荒芜的海岛,遍体鳞伤,却怎么也比不上心头的痛。(吴诗瑶《沮丧》)

作者通过直接的心理渲染,生动形象的比喻,同时借助想象,周围灰暗环境烘托气氛异常紧张,真实自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被“偷”时无助沮丧的心理。

五、凸现人物性格的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故事、情节发展中的横切面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和表达主题而塑造的,场面描写要注意中心人物的活动,还要捕捉其他人物的活动,并和全场情景的概括描写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例如: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板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都不敢近前。……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战栗。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破碎,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而奔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罗贯中《三国演义》)

张飞“倒竖虎须,怒目横矛”的英姿,三次“声如巨雷”的“大喝”,曹军大将的“肝胆破裂”,诸军众将的“自相践踏”,构成了杀气腾腾、富有神奇色彩的激战场面。在一片慌乱情急的场景描写中,从正反两面活灵活现地塑造了张飞虎威逼人、勇武无比的猛将形象,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若没有这样的场面描写,张飞的英雄豪气、壮士雄姿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

六、彰显人物性格的侧面烘托

侧面描写在内容表达上委婉含蓄,简洁精炼,在艺术效果上能达到韵味无穷,流传不衰的功效。刻画人物时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能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细节描写篇3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

写景的细节描写有:

太阳刚露脸的时候,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雾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的扑在我的脸上,钻进我的鼻子。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柔和的光线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远远望去,消息就像一条金光闪闪的彩带环绕在县城的周围,给小山增添了无限生机。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剔透。朵朵霞云照映在清澈的湖面上,鱼鳞的微波,碧绿的湖水,增添了浮云的彩色,分外美丽。

(来源:文章屋网)

细节描写篇4

【关键词】小说细节描写

一、细节描写有助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及其活动的叙述、描写来表现主题、开展情节,从而感染读者、影响读者的。我认为,细节描写有助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1.细节描写能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有的细节虽然只有几笔,但对刻画人物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鲁迅的《孔乙己》在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很深刻,“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形象跃然于纸上。

2.细节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事实上,人物的心情也可以通过细小的动作、神态流露出来。因此,细节描写也是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手段。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最后一课》

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写粉笔字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其中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而下文神态方面的细节,我们很容易想到:面对国土沦丧的现实,韩麦尔又陷入了痛苦之中。到这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明,在读者心目中也更加高大。

二、细节描写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细节是构成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小说中,一些细节往往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某些细节看起来可有可无,可是缺少了它们,后面的情节无法关联。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我的叔叔于勒》

这里,写的是菲利普附庸风雅,请母女们吃牡蛎。如果没有这一细节,就没有菲利普一家同于勒的相遇,菲利普夫妇后面的表演就失去了舞台,也就无法表现他们自私、虚伪、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更无从表现小说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因此,这一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必不可少。

三、细节描写能描绘作品的典型环境

人物离不开活动的环境。所以,人物的一举一动往往带有特定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故乡》

这一细节勾画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凄凉的心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的巨大变化,为下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四、细节描写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故乡》

细节描写篇5

首先,要有一双慧眼,留心并捕捉现实生活中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细节。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发生在家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浸着爱,漫着情,一切不经意的瞬间,都有可能找到我们最有价值的细节。一个平凡的举止、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鼓励的话语……它们也许会让人感念不忘;一句祝福、一次回头、一个眼神……它们也许会让人铭记终身。

细节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描写细致了,人物形象也就丰满了,主题也就表达清楚了。所以,写作者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动情的场面,谱写永不褪色的生活之歌。所谓“一水折光辉,一叶知秋来”,只要你处处留心,自然可以撷采生活中的精彩。

其次,经典中的细节历久弥新,阅读经典可以感受其中那不朽的细节魅力。一言一笑一叹息,古今中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所以可以传承千古,无一不是靠细微动人,作品的魅力在于细节,所以阅读经典,领悟引人入胜的美妙细节,就如茫茫江面上一盏指航灯,给初学写作者指引方向。

读过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你就不会忘记玛蒂尔德“迟疑而焦急地”向朋友借项链时的局促与不安,不会忘记借取成功时“跳起来,搂住朋友,狂热地亲吻”时的狂喜,更不会忘记经过十年艰辛生活的洗礼,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荣和自卑后的“天真的笑容”,生活改变了她,这些细节写尽了她曾经风光一时却又为此艰辛付出的一生,真实地道出了她内心的感受;读过鲁迅的《祝福》,你就会为祥林嫂那“眼珠间或一轮”的呆滞神态心痛;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你就会被父亲翻越栅栏,翻爬月台时那艰难的动作所感动;读过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你就会被老葛朗台弥留之际“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的骇人姿势所震撼。无须赘言,仅仅一个简单的举止神态,一个不经意间的动作,“祥林嫂”的不幸,“父亲”的关心,“老葛朗台”看到金子就想占有的本性早已活脱脱的如在眼前。大师就是大师,写人状物不同凡响,我们在被这种艺术魅力深深感染并为此惊羡不已的时候,不妨依葫芦画瓢,活学活用,在阅读中仔细品味,在写作中认真揣摩,它们虽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却常常会闪烁不寻常的光彩。经典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参照,让我们反省。

佳作《站起来的总是那个人》就一顿饭的工夫,作者独具慧眼,无论是开篇“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还是饭间母亲那不经意的“一次又一次站起来”。接电话,拿筷子,热菜,本是生活小事,但在一个心存感念的女儿眼里,却显得那么不同寻常。“借一斑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饭间,母亲一次次站起,就是为了让家人安心地吃饭,这些无不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作为母亲,付出就是幸福,大爱无言。作为女儿,留意生活,感念亲人。作者以其独到而敏锐的视角引领我们去感受母亲那看似平凡却无人能及的浓浓的爱意,同时也让人体察出作者心头飘逸着的那缕极为敏感的情思。关爱、体贴体现于细节,宽容、博大体现于细节,伟大、无私也体现于细节。作者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细节,体察着平凡生活中的细微真情。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来评价此文实不为过。

细节描写篇6

《台阶》(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在农村的父亲形象。父亲不只是一个勤劳诚实的农民形象,他不同于鲁迅笔下的闰土,也不同于老舍笔下的贫民骆驼祥子,他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因为台阶高,就意味着屋子的主人地位高,所以父亲花了一生的精力将家门口的台阶从三级筑到九级。作者李森祥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动人逼真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惊人的劳动强度和耐力。

细节描写反映作品的时代背景。文中写到“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后文写父亲农闲期间编织草鞋卖。由这些细节描写可以断定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可能发生在中,因为卖草鞋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更不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因为这期间人们的生活已经开始朝富裕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沿海地区。(作者是浙江人,小说反映的是当地的农村。)

细节折射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不知道说了多少遍。“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一细节描写,即父亲的目光常常注视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父亲的忠厚老实,但他的内心世界还是有波澜的,他的眼神让我们读者读出他对人家高台阶的羡慕、渴望,读出他对筑一个高台阶的向往和执着。

细节反映了父亲的性格特征。父亲洗脚要用板刷在脚上沙啦地刷,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洗脚的细节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写出了父亲的贫困与辛劳。还有这样一段“然而,父亲的精力却旺盛得很,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枝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走”“递烟”“送茶”等动作细节的描写,表现父亲对筑高台阶理想将要实现时的兴奋,也表现父亲对农民兄弟劳动的尊重。在敲烟袋这一细节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细细的”写出了父亲对新台阶的呵护。对台阶的爱护备至,在恍然醒悟中体现。毕竟这台阶是父亲勤劳一生的见证。一个勤劳厚道的农民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细节勾勒出朴实的劳动者形象。“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很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这是父亲在清早踏黄泥修台阶的细节描写。一个“浮”字。一个“挑”字,生动形象地传“神”状“态”的细节,借助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动作描写和景物衬托,鲜明地勾勒出一位朴实的劳动者形象。

细节描写篇7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服饰、表情、心理和事物的细枝末节进行具体、细致地描绘,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作品主题等目的。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作者抓住了“长衫”进行细致描写,描绘出一个穷困潦倒、迂腐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形象。

细节描写,要做到:1.细节要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代十、以小见大的作用;2.细节要真实,平时要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使细节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

【一文】

怀念有葱油饼相伴的日子

河南一考生

那个老人,那张笑脸,那有着淡淡香味的葱油饼,总会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让人无限怀念……

一段日子里,生活匆忙而枯燥,心情烦闷到了极点,连早餐也是随便应付的。那个卖葱油饼的老奶奶周围总是站满了人,出于好奇,我便加入了这个队伍。

终于排到我了,只见老奶奶在摊前忙活着,我有些惊奇,这么多生意,竟然只有她一个人在忙。我惊讶于她那双灵活的手,那双手在雪白的面团上跳跃着,将一团团洁白的小精灵揉成规矩的球状,轻轻一拍,就成了圆圆的饼子。老奶奶拿一个小刷子,抹上金灿灿的油花,再放进油锅里,便听到了美妙的嗞嗞声……我看得入了迷,不觉她已经把一个饼递到了我面前,“给你!”听到老奶奶的声音,我的目光才从她的手上移到了她的脸上。她布满皱纹的脸上,眼睛如星星般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微笑打动了,心底悄悄流过一股暖流,痒痒的。我低头咬了一口手中的葱油饼,那里面分明夹着快乐。我从此记住了那个微笑,记住了她的葱油饼,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只要一有空,我就会给自己买一个葱油饼,感受到的,除了葱油饼的香味,还有一份快乐。

随着买葱油饼次数的增加,我对这位老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儿女远在南方工作,前些年相伴多年的老伴也离开了她,剩下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但是她的笑容始终没有消失过,她永远是那么乐观,永远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恩。每一个葱油饼都是她的孩子,她将爱心和感恩用灵巧的手揉进葱油饼中,再将它传递给别人。

望着忙碌的老奶奶,我忽然感到很羞愧,自己经历的一些挫折算什么呢?生活让她饱经沧桑,却无法磨灭她乐观的精神,她始终带着祥和的笑去对待生活,将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这不正是对生活的感恩吗?

如今,我已经变得开朗而自信,老奶奶的摊位也不在了,或许是她跟随自己的儿女去了南方吧。但我依然怀念老奶奶那飘着香味的葱油饼,怀念那段有葱油饼相伴的日子。

细节描写篇8

一、拨开云雾见天日――认识细节描写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同学认为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其实,细节描写不是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并列的第六种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特点、事件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小单位。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细节反映人的性格特点、思想状况、社会风貌等。

二、于细微处见精神――理解细节的作用

在人物描写中,常常通过细节描写更形象地表现人物特征。如: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中描写外祖母的外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外祖母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

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中均可以运用细节描写,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如:在阿累的《一面》中,有这样一处描写:“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这一处描写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细节描写,“竹枝似的手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鲁迅身体的瘦弱,表现了鲁迅为革命事业的辛劳,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怜爱之情。再如:《安恩和奶牛》中一处神态细节描写:“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这里通过对安恩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安恩对屠夫的不满,从侧面表现安恩对奶牛的爱护。

三、一颦一笑皆细节――品析有关赵普的细节

《赵普》一文的“赵普”这一人物形象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原因就是作者对赵普进行了多次细节描写。梳理全文的细节描写,可分为两类:

一是动作细节描写,如:

1.“阖户启箧取书”句中动作细节“阖户”,表明了赵普闭门谢客,停止一切活动,排除一切干扰用心读书的决心。作为一国宰相,事务何其多?访客何其多?要想不受打扰看看书,何其难?然而,赵普排除干扰,整天读书,可见其勤奋刻苦。这里“阖”、“启”、“取”连用三个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赵普晚年刻苦读书的特征。

2.“碎裂奏牍掷地”一句中“碎裂”、“掷”连用两个动作细节描写了太祖发怒的情形。“碎裂”写出了太祖发怒的程度,“掷”强调了发怒到怒不可遏的地步。然而,此时的赵普依然“跪而拾之以归”,“跪”这一细节告知我们此时的赵普依然不忘君臣之礼,表现了赵普沉着镇定。“拾”这一细节描写表明赵普在面对太祖的暴怒的情形下,依然不忘奏荐人才。这既表现赵普的沉着镇定,又表现他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这个细节描写反映了赵普的决心和耐心,最后通过“复奏如初”,显示了赵普的为人,反映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以天下事为己任。

对太祖“碎裂”、“掷”两个动作细节描写,直接表现了太祖的暴怒,间接表现了赵普的沉着镇定,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性格特征。对赵普“跪”、“拾”、“补缀”的动作细节描写,则是直接表现赵普沉着镇定、刚毅果断。

二是神态细节描写,如:

“太祖怒”、“普颜色不变”两句分别对太祖和赵普进行了神态细节描写,面对态度的“怒”,赵普依然脸色不变,可见赵普的性情沉着。赵普在危在旦夕之间能够如此沉着冷静,是因为赵普一心为国,可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赵普屡荐其人,是为国家,为太祖的江山社稷,而不是为自己个人利益,表现了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特点。如此理解此处细节描写,不仅了解赵普沉着冷静的性格,而且认识到赵普忠君爱国的思想。

四、窥一斑而知全豹――理清特征关系

通过以上两类细节描写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赵普的细节描写还是对太祖的细节描写,或者是对其家人的细节描写,都是为表现赵普刻苦读书、严肃刚正、沉着镇定、刚毅果断的品质特点。我们在欣赏人物细节描写时,不仅要理解细节描写所折射的人物特征,而且还需理清人物特征之间的关系。赵普这一人物形象特征丰富饱满,但其中关系清晰:无论是勤奋刻苦地读书,还是他严肃刚正、刚毅果断、沉着镇定的奏荐人才均源于他“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心。

细节描写篇9

何谓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写人、叙事、写景时选用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内心世界、表现细微感情的重要方法。在刻画人物时,对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进行艺术加工,从细部进行艺术放大,可以使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心理世界更为逼真,使他们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更显得血肉丰满,光彩照人。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应该教给他们使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人叙事,让文章有更多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那么,应该怎样打造精彩细节,让作文由肤浅走向深刻,由枯燥变得生动呢?

1.细心观察生活,在“真”和“细”上下功夫

真实是细节的生命,细节真实地再现生活,文章才能生动逼真。同时,又要在“细”上下功夫,对人和事要融入真情实感,要系统地感知各个方面,变换观察点,多层次观察。

例如:我看见妈妈下班回来,说着:“好累啊,还要做饭。”刚刚喊累躺在沙发上的爸爸马上鲤鱼打挺般跳起来,说:“我去做。”妈妈面带笑容随爸爸进了厨房。一会儿便听到妈妈温柔的呵斥:“你出去,你出去,在这里帮倒忙。”(福建考生《这也是一种幸福》)

这样的细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小作者用热爱生活的心做镜头,如实地拍摄下来,没有任何赘笔饰语,完全是生活细节的直拍,却把爸爸和妈妈看似平淡的爱情写得真挚感人,突出了“世上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主题。这样的细节描写,怎能不感动阅卷老师,评分时把这样的文章奉为上品!

2.准确用词,力求字句传神

下面是一位老师引导学生打造细节时让学生对淑女的某一活动进行细节描写,然后进行修改:

原文:她端起碗,挑了几片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

改文: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片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赶紧合上,轻轻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

显而易见,修改后的细节更富有表现力,使动作更加细腻,更能体现淑女的轻盈文静,温文内敛。在塑造人物叙事时,选择传神的词语,使语句切合人物身份,真实反映事态原貌,再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事件。这位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效仿,平时多进行类似训练,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打造细节的高手。

3.运用修辞,让细节更富有美感

在描写细节时,要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细节更富有美感。

例如:说完她就笑了,笑得似乎那份甜蜜从心里一直溢了出来,幸福流了满地。(福建考生《这也是一种幸福》)

修辞的运用,让笑容变得很美,美得让人震慑,让读者陶醉其中。

例如:进门后,看见爸妈正在屋里叹气,那愁苦的脸像树皮一样干枯。(全国卷考生《能哭是福》)

“那愁苦的脸像树皮一样干枯”写活了人物,反映出人物苦难的生活;推动了情节,让读者寻求愁苦的根源。由此可见,在细节里融入恰当的修辞,可以让语言熠熠生辉,成为文章的亮点,照亮阅卷老师的眼睛。

4.让细节贯串全文,成为线索

细节描写篇10

关键词:当代小说钟求是《零年代》细节表现力

浙江温州的钟求是,在2009年9月,发表其第一部长篇小说《零年代》。他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小说创作的路数下,没有被束缚住,而是标新立异,在新的城、乡矛盾异常激烈的时代,描写被社会挤压到最底层的小人物拥有的对人的尊严、对生命的尊重的“新质”的追求。不仅在主题开掘上,而且在结构设计、笔锋呈现、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细节描写等层面上都有一定的探索。本文仅就《零年代》的细节描写的作用谈点个人浅见。

有人说,细节在浓缩着生活,而生活却在稀释着情节。《零年代》的故事性并不很强,它更多的是靠精彩细节的连缀,闪现生活的光彩,显示着情节的起承转合、发展和变化。所以“细节是情节的构成细胞。因此,杰出的小说家善于通过细节的点染来显示情节的独特发展”。那么细节从何而来呢?任何细节都只不过是现象。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善于从那些现象中挑选出闪光的事物,那些与事物的本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经过作家的理性的照射,使它显示出不一般化的、独特的社会意义。如,林心跳楼死后躺入停尸间,季西红打电话找来赵伏文。“赵伏文以为自己要哭起来,便候着,等了半晌,没有等到。他只是全身抖了一下,又抖了一下。随后他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使劲想一想,想出来了,原来自己要看肚子。他一掀白布,林心的胸部和腹部跳入眼中。腹部是平的,那种失落的平坦。胸部是鼓的,那种丰满的鼓起。赵伏文一动不动,只允许眼睛很慢地一眨一眨。眨了一会儿,他忽然瞧见一只上驻着一滴白色的乳汁,像一粒未化掉的雪米。他的脑袋探过去,久久盯着这粒雪米。然后,他的双手颤抖着伸出捧住那只,轻轻一挤,竟有一股乳水冲出,溅到他的脸上。”这一细节,写得紧张而抓人。赵伏文与林心的情感裂痕出现以后,他的主动弥合和沟通不够,才导致悲剧的出现,特别是捧住林心的,那乳汁本该是哺乳婴儿的,可是婴儿已不在了,那是母体连着的生命呀。一旦感情被扼杀,就意味着从零开始。他多后悔呀,生命被扼杀,他的寄托不在,也同样要从零开始。他多痛悔呀,之后,“赵伏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尖头小刀在自己两个小腿上分别划出一道弧形,形成两个“?”。这两条腿在楠溪江水中为什么会自作主张踢向林心的突起的肚子?而那是包裹着赵所以的肚子。这个细节同样令人心痛,为什么自己有时管不住自己的腿,而酿成大祸,他多么追悔呀。两个“?”意味着他的终生的忏悔。这连续的两个细节,推动着赵伏文走向与林心感情的原点,走向赵所以出生的地方。赵伏文带着林心的“纸灰”上山,从而拉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又如,赵伏文和王云琴在山上教堂举行婚礼,有耳朵爷、小清明和黑狗证婚。接下来去厨房吃饭喝酒,云琴伤感地说:“以前村子里结婚,新娘子把糖果往地上一撒,好多人弯着身子抢哩。咱们倒好,买了糖果还分不出去。”赵伏文笑一下说:“分糖算什么难事呢,待会儿我带你去分吧。”饭后,赵伏文带着王云琴走向了林心坟坡前的竹柏、村中的大樟树、土墙上的瘦树……原来赵伏文要把糖果分给那些树,在每棵树下,扒个坑,埋进糖果。赵伏文说:“用不了多久,树根会把糖分吸走的。”乍看起来,这是个不可思议的细节描写,但细细嚼开品味,却感新鲜有趣,正如赵伏文说的“树有灵性”。树是自然物,人必须与自然相通相知才会走向和谐,同时还说明遥远封闭的山村,遭遇前所未有的城市文明的影响,人们纷纷下山了,但还有后来者延续了它的生命,它的乡风民俗还在往前走。于是,带动情节向前推进,演绎出了王云琴在山上的生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