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评课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47:39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1

   一、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导入

   新课程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倡导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本课中教师以一个Flash短剧引入,短剧中人类残忍地杀害动物,毁坏森林,致使地球沙漠化,野生动物逐渐减少。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要为环境保护作一份自己的贡献,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任务制作环保宣传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师简练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个教师基本功是否良好的重要表现。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一个关键。在教学中,如何用最准确简练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中,教师语言精练而准确,是十分值得学习的。不过,我认为教师的表情有点严肃,亲和力不够,让学生有点惧怕,放不开,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稍微改进一点,我想会更好。

   三、重视作品评价

   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作品的评价,在评价中,教师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我感觉评价十分关注作品的美感,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忽略了主题,既然是宣传画,这幅画能否起到宣传作用,我想也应该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在评价中关注到主题,效果会更好。

   四、关注后续的教学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2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课程整合重技术而忽略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将信息技术的使用融合于学科教学当中,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界专家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初衷。然而有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整合时,重信息技术而轻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课程整合重技术忽略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的使用融合于学科教学当中

【本页关键词】自然科学工程财会会计期刊征稿

【正文】课程整合重技术而忽略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将信息技术的使用融合于学科教学当中,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界专家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初衷。然而有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整合时,重信息技术而轻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对策:信息技术走进学科教学,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之中,不可为了整合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来就是要回归课程本身,不可用信息技术去替代原来学科本身的一些内容。(4)问题:只放不收,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网络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资源是开放的,教学工具是开放的,研究方向是开放的,交流评价是开放的,网络的出现为我们真正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形式。有些教师由于对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过程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漫无边际地讨论”,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对策:网络教学中应把握放与收的尺度,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究的同时,要善于扮演好几种角色:问题情境设计者(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研究价值的任务)、资料线索提供者(避⒀_(_臺免学生漫无目的地上网)、合作分工指导者(合理安排组内分工,提高学习效率)、探究过程促进者(使学生不偏离学习的初始目标,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交流反馈组织者(使交流有正确的方向)、成果评价参与者(使学生学有所获,思想得到升华)。(5)问题:体现了个体化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成果的汇报共享。些教师对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有效的约束策略:学生在课堂上被网络中精彩的信息吸引,只顾埋头专注于个人的实践操作和学习体验,使交流合作与测试环节流于形式;同时,过多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偏离了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重要目标。对策:我们应在强调网络个体化学习的同时,重视开展师生、学生之间的广泛的交流竞争与合作,尤其要重视成果的展示汇报。让学生运用合适的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促进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学习的成果和学习的快乐、提升学习的价值。总之,在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和迅速找到解决之策,那么网络资源才真正发挥了应有的教育功能.

【文章来源】/article/66/321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3

信息技术课是怎样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常怀着好奇心问我。也许在他们看来,信息技术课就是教学生一些打字、画画等操作而已。其实,这是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一种误解,上好信息技术课,不仅需要懂得教育艺术,而且需要恰当地运用好信息技术。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段的赏析,让我们领略信息技术课的精彩。

片段1:有争议的“寻狼启事”

【上课内容】江苏省版教材上册第19课《下载图片》

【执教教师】南京市夹岗门小学陶文俊

【片段重现】视频播放《喜羊羊和灰太狼》,内容是灰太狼的一次行动失败,被它老婆打得离家出走……

师:灰太狼离家出走了,留下了可怜的小灰灰,你看圣诞节就要到了,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小灰灰把灰太狼找回来呢?

生:登广告……

师:老师带来一个“寻狼启事”(word制作的文档),你们看,如何修改能更快地找到灰太狼呢?

生:插入灰太狼的图片会更好些。

师:为什么?

生:图片比文字更加直观。

师:灰太狼的图片从哪里来?

生:可以上网找……

教师板书课题:《下载图片》。

【分析点评】这是一个很儿童化的生活情境,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恩恩怨怨,从电视剧里,三年级的孩子们已经耳熟能详了。尽管灰太狼做了许多坏事,但对于小灰灰的遭遇,孩子们还是表达他们的爱心,当教师提出搞一个“寻狼启事”时,每个孩子都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去做了。这里有一点争议:“寻狼启事”从思想教育方面看,是否合适?毕竟灰太狼给老婆打到天上去,还是挺暴力的。当然,孩子们可能并不这样看。

片段2:值得期待的海洋相册

【上课内容】江苏省版教材上册第19课《下载图片》

【执教教师】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曹娟

【片段重现】师:今天老师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大家认识它吗?尼莫是生活在大海里的一只小丑鱼,别以为它只是一只没有梦想的小鱼哦,尼莫可有一个大大的梦想,它希望能够编一本海洋相册。看,它的相册已经开始编辑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在海底深处生活着一群和我一样快乐的朋友们,它是……还有谁呀?咱们一起帮尼莫想想海洋里还有哪些动物吧!

学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海底还有很多很多的动物,你们愿意帮尼莫找一些海洋动物的图片帮他一起完成海洋相册吗?

师:老师的电脑里可没有!怎么找?

生:去图书馆查。

生:去书店里买。

生:上网找。

师:互联网包罗万象,我们要怎么找呢?

生:百度……

【分析点评】像是给孩子们讲故事,主人公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小丑鱼尼莫。在教师的引导下,宛如进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样的情境导入,很对三年级小朋友的胃口,即使是第一次给他们上课,也没有陌生感,这只是一个开头,整节课围绕着这个话题徐徐展开,呈现的是一幅完美的画册。

片段3:给水母建一个家

【上课内容】江苏省版教材上册第19课《下载图片》

【执教教师】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曹娟

【片段重现】师:赶快来看看尼莫还想认识哪些海底动物吧。

ppt展示蓝鲸、海狮、水母等海底动物图片。

结合课件,让学生说一说。

师:你们能帮它吗?一会儿请大家一起上网帮尼莫找到这些动物,然后保存到D盘里。

教师打开D盘,里面有“海星的家”、“海马的家”……

师:呀!好像少了一个“水母的家”,那怎么办呀?谁有办法帮水母在D盘中建一个家?

学生操作,在计算机上新建文件夹。

……

【分析点评】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任务的设计及呈现,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形式上,比如“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任务一”之类的话就比较生硬。曹老师教学“新建文件夹”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分两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先是在每个学生的电脑里建立几个“家”(文件夹),让学生学会从网上保存图片(解决保存图片及如何保存的问题);再让学生发现缺少“水母的家”这个文件夹,适时提出“新建文件夹”这个任务,既是教学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

片段4:自选制作作品的主题

【上课内容】江苏省版教材下册第21课《初识powerpoint》

【执教教师】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潘艳

【片段重现】师:powerpoint的优点可真不少,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学习如何使用它了。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如何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的第一步是确定演示文稿的主题,请各组在下列主题中选择一个作为本组的制作主题,个人选择对应的子课题。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什么主题。

各组确定后,每人再选择自己的制作主题,比如a组选择我最喜欢的小动物,王红同学自选的子课题就是“我最喜欢长颈鹿”,师生共同对学生选择的主题进行评价。

【分析点评】《初识powerpoint》是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起始课,学生第一次接触powerpoint这个软件,有必要对学习这个软件的意义及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利用powerpoint来制作一个贺卡,这个问题常被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一个常态的演示文稿应该是完整的,教材也是通过近10课时的学习,完成一个演示文稿的制作,所以在第一节课,要学生利用powerpoint来制作一个主题演示文稿。潘老师这里处理得非常到位,先确定制作主题,再来学习具体的制作,从而引出标题幻灯片制作的必要性,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片段5:游戏学件检验学习效果

【上课内容】江苏省版教材下册第21课《初识powerpoint》

【执教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陈明

【片段重现】师:请讨论powerpoint窗口与word窗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总结的相同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学powerpoint。

一位学生计算机运行游戏学件“认识powerpoint窗口.swf”,另一位学生计算机运行powerpoint。

【分析点评】游戏学件“认识powerpoint窗口.swf”的突出特点是,如果将工具栏等名称拖错了位置,则拖不进去,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操作做出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迅速掌握powerpoint的窗口特征。

片段6:比一比,谁最棒!

【上课内容】江苏省版教材下册第19课《下载图片》

【执教教师】南京市天妃宫小学王苏明

【评价方法】教师用Flash制作一个电子奖章奖励程序,呈现的画面随机房的布局而定,每个学生通过机号,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师: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比一比,得到电子奖章最多的小朋友就是我们班的“金牌小导游”,将获得“金牌小导游”的证书。

学生发言、上台演示、评价同学作品都可以得到一个小奖章。

【分析点评】电子小奖章相比其他的评价手段,增加了技术含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进行量化尝试,“谁最棒”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同时,通过此评价程序的设计,也体现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4

【关键词】教学网络技术金融学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99-01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等院校金融学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掌握更新、更丰富的经济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及时了解新的学术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金融学类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强、政策性强、经济学方法应用多、图表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等特点。因此,利用传统的黑板书写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必然存在着无法进行图式、报表及大型案例的课堂演示教学,极大地影响着授课速度,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少、教学效果差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金融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便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

1.无纸化备课网上传输讲稿

从长远趋势来看,无纸化计算机投影教学将是高等院校金融学类教学的发展方向,利用office工具的powerpoint、excel和word软件制作的讲稿,不仅具有版面美观、信息量大、易播放、教学直观等优点,而且还容易保存、修改和网上传输。在采用计算机投影教学的情况下,使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只要任课教师把事先制作好的电子讲稿存放在internet网络各网站的文件夹或e-mail信箱中,便可空手走进教室,方便地从教室的网络计算机上取到自己的讲稿,轻松自如地进行计算机投影教学,并可在任何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取到该讲稿及其他事先存放的文件,也可将自己的讲稿和其他资料在网上,使任何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都能接收到网上的信息。

2.网络查询资料丰富教师备课内容

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起步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阶段,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内容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授课,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上各网站提供的查询功能,根据限定条件迅速查询到备课所需要的内容,既方便、快捷,又全面、系统。而且利用网络查询备课资料可以避免任课教师在以往讲课举例中的“假如”、“如果”等虚假的例子,网络中能为任课教师提供最新的讨论课题、丰富教学案例,使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更丰富、更生动,理论性更高,实践性更强,必然会提高任课教师的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3.扩大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金融教学以案例为主,传统黑板书写式教学效率极差,利用计算机投影教学,任课教师只要把教学案例和较大的图表利用扫描仪扫入计算机,存入计算机硬盘的文件夹或软盘,便可利用计算机在较短的时间内播放教学案例和图表。学生也可做到专心听讲,只需对教师讲解的重点问题或扩展性问题进行纪录,不必去抄案例和图表,既节约时间,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增加动画内容,提高ppt电子讲稿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pt讲稿的制作质量,利用动画技术、切换技术等制作高质量的ppt电子讲稿,提高教学用电子讲稿的“美”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为促进电子讲稿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制定多媒体教学电子讲稿审查、评价、考核、奖励制度的同时,应加大培训的力度,并定期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大赛,促进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5.利用校园网双向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任课教师可在校园网的个人主页、聊天室或e-mail信箱中开设教学问题讨论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讲课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详细辅导或给出提示要点、答案等,对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给以提示和指导。学生也可对任课教师授课内容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等提出要求,对任课教师讲课的不足或不良行为提出意见。通过这种双向的师生交流,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6.利用留言板或电子信箱监督考核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利用留言板或电子信箱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意见,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查阅留言板了解教学中学生的意见,从而避免过去那种由教师和领导代替学生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现象,实现对任课教师的公正评价。当然,这种自由发表意见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应加强引导与管理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基本结论

以上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了六个方面的教学体会,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金融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促进教学相长,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难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要最大限度增加信息量、合理组织和选择授课内容,扩展自身知识面及其技能以增加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网络技术水平以及制作ppt电子讲稿的技能,以达到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在高等学校的金融学类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各任课老师应将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金融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卫清.信息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马时来.计算机网络使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到底愿不愿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讲“多媒体演讲稿的制作”时,我先给学生播放几个优秀的多媒体演讲稿,当活泼、生动、形象、直观的演讲稿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当学生们看到演讲稿里恰如其分的动画、视频时无不惊叹:“哇!好美!”这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们观看的这些多媒体演讲稿生动吗?”学生答:“生动!”“你们想不想也制作出这么生动、形象的演讲稿?”“想!”“这些演讲稿都是用ppt制作出来的,也是我们这学期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相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能制作出非常优美生动的多媒体演讲稿。”这样,学生学习ppt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每个学生都听得认真,练得仔细,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欣赏多媒体演讲稿”时,需要带领大家认识ppt的界面组成,因为学生在七年级学习woRD时已经认识了woRD的界面组成,而ppt的界面组成和woRD的界面组成大同小异,于是我先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复习woRD的界面的组成,再对照认识ppt界面的组成,并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最后再由我将ppt界面中不同于woRD的部分向同学们做一说明,这样每个学生都很快掌握了ppt的界面组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愿意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充当小老师,学习兴趣高涨。

三、以“任务驱动式教学”贯穿整个课堂

老师在讲授知识点时不机械、孤立地按照课本中的顺序一个一个来讲,而是先设计一个包含所讲知识点的“任务”,讲授之前先明确向学生下达这个“任务”,然后分析“任务”,分解出“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接着讲授这些知识点,最后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完成“任务”。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任务”决不是指课本上的某个例子或是课后的某个习题,而是一个能够综合所讲知识点并反映各个知识点之间深层关系的较大型综合应用例子。“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好处是:“任务”一提出,就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有典型例子可以参照,理解起来既深刻又轻松;在完成“任务”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给多媒体演讲稿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时,先请一名学生带领大家复习在woRD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方法,然后布置任务“给多媒体演讲稿《四大高原》中的第一张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标题,并给介绍四大高原的幻灯片中插入代表该高原的典型特点的图片,使演示文稿形象、生动”。这样下来,整节课都主要由学生自学、互学、助学来完成,教师似乎成了“旁者”,合作学习成为主要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的任务本身就是一种情景,情景设计的好坏将关系到学生能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挖掘教材,创设好教学、学习情景。

例如学习完《给多媒体演讲稿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之后,在创新训练环节的教学中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分组竞赛选出设计明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设计创作一个以圣诞节为主题的贺卡送给同学、朋友、老师或家人,由于这种设计的趣味性、参与性和比赛性,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学生对作品大量开展了自评、互评,成了课堂的主人。情景的创设,使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更具发现性和和探究性,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获取。

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信息技术课更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演,也不是学生疲于应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活动,而是学生在宽松自主的课堂气氛中,集中精力的思考、平心静气的实践。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必须从主角地位退下来,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并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再次切屏,避免喋喋不休的讲解,把安静的空间还给学生。此时,教师要集中精力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观察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和激励。

比如在讲《在演示文稿中修饰文字》一课时,因为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在woRD中修饰文字的方法,于是,上课时我所做的仅仅是给学生展示了一下我自己做好的演示文稿,并告诉学生在ppt中修饰文字的方法和在woRD修饰文字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选中再修饰”,然后就布置任务: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完成对多媒体演讲稿《中国四大高原》的文字修饰。结果在快要下课时我发现,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完成了文字修饰,并且有个别同学还完成了图片的插入、背景的设置等操作,而这些都是在以后才讲的内容。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修订稿”)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各个方面,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改善后的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将对今后的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更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写作同样如此。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定位于“习作”,第四学段定位于“写作”。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理念的变化、目标的变化和要求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学段的特色和差异,也体现了对写作过程的重视。而有些要求则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强调,并螺旋式上升。如对想象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明确“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第四学段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④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明确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同时,在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强调,“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强调,“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去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了这样的理念与要求。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就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在于书法所积淀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以,这样的要求不为过,完全符合书法的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教学彰显这样的价值取向,让写字的过程,让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

   除上文所涉及的各方面体现出了修订稿在实验稿基础上的改善之外,修订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相应调整,尤其是针对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强化了某些要求,如“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等。可以说,修订稿在对课程静态结构的设计和对课程动态教学的引领之间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就目前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来看,有些国家提供了“内容标准”,有些国家提供了“学习水平分类”,修订稿中尚未有这方面内容,这恐有修订组专家们的立场。确实,标准不是圣诞树,不必什么东西都往上挂,一切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基于标准的教学,亦应如是。

   注释:

   ①谭轶斌《语文:须立“现代文明人”》,《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

   ②靳昕,蔡敏《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7

一、传统审计实验教学的缺陷

(一)审计技术理念层次不够深入审计实验只是停留在以查错防弊为目的的账项基础审计阶段,无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富有严密逻辑推理的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先进审计理念的技术优势,树立现代审计的风险导向思维。

(二)审计案例设计内容不全面对被审计单位内外环境相关信息介绍过于简单,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描述,经济业务时间跨度较短,没有提供除检查书面证据、分析程序、计算之外的审计证据来源,如管理层对重要问题的口头答复或书面答复资料、实物盘点记录等,因资料提供不充分无法开展对企业风险的评估,无法运用询问、监督盘点、穿行测试等多种重要手段收集证据,不利于收集、综合解释审计证据的训练。

(三)审计工作底稿设计过于简单仍沿用旧的体系,缺乏风险评估记录底稿,满足不了对重要会计错漏报领域的专业判断;依靠学生自己设计或完善,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能力,底稿变成了数据简单罗列的表格;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底稿中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对审计程序选用毫无目的,按步就班机械审计,不利于培养审计职业判断。

目前,市场上缺乏风险导向审计实验案例资料可供教学利用,规划一套能运用于理论教学又能运用于实验教学的案例资料以进一步完善审计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二、风险导向案例设计的目标与内容

(一)设计目标设计一套仿真的案例资料,运用于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教学和审计实验(包括手工实验和计算机审计实验)。案例资料是为审计学、财务审计两门专业主干课程的配套实验课而开发的,追求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让教师感到教学上得心应手,让学生把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树立对未来审计工作的信心。教师根据案例资料讲解,利用实验中的相关审计工作底稿,清楚地讲解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技巧,进行教学示范或教学演示,把审计的过程、各种审计取证方法的运用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利用案例资料实习,自己动手,把对审计理论的理性认识融入到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中,学会采用恰当的审计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如果采用手工审计,可以感受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和方法;通过计算机审计,还可以掌握现代先进的审计查账技术,体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为适应审计现代化的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内容行业信息、被审计单位内外经济环境、内部控制制度、13个月(当年及次年1月)的经济活动信息、会计资料(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及附注)及相关信息;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导向审计空白底稿、审计内部控制缺陷及实质性错弊参考答案。具体包括:(1)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调研,描述宏观形势、行业发展状况。(2)设计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并设置整体层面的重大风险事项。包括公司历史沿革、公司章程、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投资方简介、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员工名册、当年经营情况分析等,在设计时要考虑教学的需要有目的设置整体层面重大风险事项。(3)确定被审计单位生产的产品品种及主要业务流程、生产技术指标。(4)筛选常见业务,确定内部控制设计、运行缺陷及实质性错弊常见的类型。(5)按月设计具体经济事项,有目的设计业务层面重大错报风险业务、实质性错弊,为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做好铺垫。使风险导向技术的运用有所收获,增强“实战”的效果。(6)描述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要素,并与重大风险、实质性错弊挂钩有目的设计内部控制不合理、实行无效的缺陷。(7)确定每笔业务所需的原始凭证并编制会计分录。(8)设置原始凭证模版并根据设计内容填写;将会计分录输入财务软件,形成记账凭证、账簿、报表。(9)选择风险导向审计底稿模版。(10)根据审计程序的需要和内部控制缺陷、实质性错弊认定的需要提供初步审计证据。(11)编制主要审计工作底稿参考答案。(12)整合设计的案例资料。(13)利用案例资料编制风险导向审计实验指导书。(14)与审计软件公司联合开发教学版软件,为理论教学提供案例演示。同时考虑实现产、学、研结合,最大限度挖掘案例资料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风险导向案例设计的要求

(一)资料新实验案例资料应包括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底稿两大部分。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按照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来组织,审计工作底稿按照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编制,与对应课程保持高度一致,保持资料的时效性。

(二)系统性强每一笔会计业务和其他信息设计的目的性要强,内部控制的缺陷与会计错报挂钩,错报又能被恰当审计程序查找出来,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环环紧扣,保证了横跨会计、内部控制、审计三门学科实验资料的系统性。确保了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为审计程序的连续性、系统性提供证据支持。

(三)信息全完整构建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会计信息,至少再现13个月的经济业务,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会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此外,还应提供详细的企业内外部经济环境、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等非财务资料,为全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信息。

(四)针对性强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课程时间安排,精选行业,精心设计每笔有代表性的业务,精简实验资料。在设计被审计单位信息时,根据审计教学的需要,针对常见的会计错弊,精心组织业务,事先设计好内部控制缺陷和实质性错弊陷阱,目的是在传授审计查账方法的同时收获审计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兴趣和信心。

(五)技术先进审计实验课程的最高实验境界是利用审计软件对电子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在较短时间内,能利用审计软件分析性复核、查询等功能确定重大错报风险领域,明确审计工作的重点,提高审计效率。

(六)经得起检验每一笔业务应该经过精心挑选,推敲讨论、反复核对,确保差错率低;并且由项目设计老师根据审计流程,采用审计软件辅助编制出对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参考答案,检验与当初设计的实质性陷阱是否相匹配。正反方向都经过梳理,使实验资料经得起检验。

四、风险导向案例设计原则

(一)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克服了传统审计缺乏全面性分析而导致审计失败的缺点,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审计新理念,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企业视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网络中的一个细胞,从企业的宏观层面着手,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都将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全新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它强调审计人员审计工作重心前移,重视审计计划,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重视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实施程序,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审计教学应切合最新的理论成果,倡导现代风险导向的理念。

(二)与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保持一致,贴近实务操作在设计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时,应以被审计单位采用新会计准则体系为基础,注重与新会计准则体系保持一致,使实验项目会计处理方法与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相同,增强时效性。同时,应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工作底稿作为审计载体。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要求在审计时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并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在设计底稿的结构和内容时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突出风险评估程序的重要性,为审计人员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进行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提供详细的指导。底稿模板应以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指南为基础,与实际操作中填写的工作底稿接近,以增强实验的仿真性。

五、风险导向案例实施的关键环节

(一)做好被审计单位风险因素的设计为了使学生在风险评估中识别出风险,可以用问卷调查、管理层答复、会议纪要、内部控制描述等多种形式在被审计单位设计出一些风险信息: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通过让学生采用询问、分析、观察和检查等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并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为风险评估提供充分审计证据。

(二)工作底稿整体结构与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相对应工作底稿包括当期档案和永久性档案两大部分。当期档案主要供当期和下期审计使用,是底稿的主体部分,应贯穿重大错报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审计工作主线,主要包括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风险评估工作底稿、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其他项目工作底稿和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底稿。其中,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两部分。永久性档案包括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长期参考价值的档案,其内容相对稳定,有关内容需要在实验项目材料中提供。

(三)工作底稿体现“目标”与“认定”的对应关系“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审计人员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在认定的各项内容中,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包括: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包括: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与列报相关的认定包括: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分类和可理解性、准确性和计价。在设计风险评估程序、实质性程序底稿时应明晰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和“认定”的对应关系,帮助审计人员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采用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具体审计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并据以对相关认定是否适当确定审计结论以及最终发表审计意见。

(四)工作底稿前后贯通、联系和对应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要求风险应对程序与风险评估结果有清晰的联系或对应关系。通过运用“认定”的概念和交叉索引,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予以贯通,将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相联结,将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予以贯通。如,实质性程序工作底稿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对认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的对应关系进行提示,并提供可供选择的审计程序库;第二部分是实质性程序具体实施记录。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需要根据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运用职业判断,从第一部分审计程序库中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并确定实施时间和范围。

(五)全面展现审计证据类型收集证据是审计的主要工作。审计证据的类型主要有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等,要通过沟通、询问获取的口头证据、观察获取的环境证据、函证获取的书面证据,在实验中予以体现。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是通过提供会议记录,相关人员口头答复给予相关信息来提供口头证据,通过提供初步审计结果提供实物证据、环境证据,通过提供询证回函提供函证书面证据。

(六)实验答案并不唯一在审计实验中要求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来帮助发表恰当的意见类型。重要性水平是否合理,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判断,很难定性衡量。由于学生专业判断的能力不一,意见就可能不一样。很多老师都受困于如何根据审计结果评判学生的成绩。对此,指导老师首先需要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重要性,其次,强调实验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审计的流程、方法技术的运用、证据的分析。错报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查出来,就实现了主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8

主办:广州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周期:月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9-2595

cn:42-1602/r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曾用刊名:广后医学

创刊时间:1982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9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中学阶段开展并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网络和信息带给人们的巨大乐趣,同时也带给人们巨大的经济潜力,如果在新时代中不懂信息技术,不懂网络知识,就等于半个文盲。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得到优化,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对此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起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传统的微机课程中,教师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的标准来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死板,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传统微机课程的升级版,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师更应该发挥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的作用,积极利用新鲜有趣的知识提起学生的兴趣,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信息搜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或者社会话题,如以“神九飞天”为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信息搜索的方法和途径。而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难免会对此提不起兴趣,这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熟悉的硬件纸牌游戏入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变得充足起来。

总之,教师应该让信息技术理论或实践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提起学习兴趣,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二、实施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将方法服务到实际操作中去,进而实现对问题的解决。而计算机系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复合型系统,教师不可能一一地将所有的知识给学生讲解完,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大胆地进行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采用任务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或者合力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互动探究、想法交流、实践操作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演示文稿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动画发展史的知识,然后利用搜集到的知识制作出演示文稿,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积极利用演示文稿的知识,通过将各种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插入新的演示文稿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得到大大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其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的方式完成某一主题的演示文稿作业,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合作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三、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推进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在古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目前的新课改下仍然受用。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非智力条件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就一定要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现有实际,采取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才能使其个性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但是,要想在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和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几乎是达不到的。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最好途径就是分层教学策略的推进,它不仅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还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在分层教学中,通过将学生进行分层、目标分层、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方式分层、教学评价方式分层等,可以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要想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就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内涵及意义,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苏志力.探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25).

[2]温方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学苑教育,2010(15).

[3]田立霞.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应用[J].教学研究,2007(1).

[4]彭顺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J].成才之路,2008(2).

信息技术评课稿篇10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主体;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信息技术知识的建构和实践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式、探究式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

一、设计主题探究式学习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创造问题情境、开展主题探究式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选择贴近学生的有趣的学习主题,让学生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油然而生,从而使学生把课程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参与,深入研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合作学习是中学信息技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由2~6人组成的同质或异质小组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理解得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外,在信息技术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发表白己的见解,这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对那些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这种知识技能的互补,可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多元化的评价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从多角度来评价、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他们经常上网,对信息技术更感兴趣、操作能力更强。教师要以此为契机,鼓励他们,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也由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学习。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好的表现及时鼓励与评价,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毫无顾忌地参与到学习和交流中。

在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学本身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为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电子板报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班级内小组间或学生个人之间的电子板报设计评比活动,某些同学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的电子板报制作却很有特色,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版面设计上,都有独到之处。教师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可以把他们设计的电子板报打印出来展示在班级墙报上,这样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找到自信心。评价方法的合理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各种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性评价,善于去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能够在激励性评价中把自信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四、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富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教师就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及时捕捉和创设各种有利时机,帮助学生一次次获得成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滋味。例如,在演示文稿制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要对ppll演示的主题进行深入的发掘,例如,制作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电子演示文稿,可以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他们的“家”介绍给大家,然后再来制作电子演示文稿,之后利用制作好的ppi进行课堂演讲,然后其他同学及时展开课堂评价。学生在评价中充分体验到了做“小教师”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肯定性评价。教师的肯定、激励性的评价,不仅恰当地保护了学生愉快的情绪,还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创造望,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