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十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十篇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48:58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途径;实践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途径三: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许多普通本科大学通过成立应用技术学院来举办高职专科或本科教育。这一政策是在当时我国高职教育非常薄弱,仅仅依靠原有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状况下出台的,鼓励本科院校参与高职教育,对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又坚持高职教育定位,部分学院办出了特色,成为成功的案例,如同济大学技术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等。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院因为受学科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被普通高等教育“同化”,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本科教育。普通本科大学通过创办高职技术学院实施高职教育是当时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应该明确高校分类,并有效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找准定位,集中精力办出各自特色,如研究型大学应发展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而不应继续举办高职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可总结和借鉴高职技术学院的经验,重点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途径四:选择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某些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由于当前教育政策禁止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的发展。让高职高专院校个别具备条件的专业培养本科以上学生并不会改变整个学校的办学层次,相反却既能够让院校安心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稳定高职高专学院的发展,又不会限制这些高水平专业的建设发展。

辽宁省率先对这一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1年8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计划在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遴选7个国家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为将来推行高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标准和样例。目前遴选工作已经完成,计划利用1-2年时间,开发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奠定基础。

途径五:通过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受传统“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直接转型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存在很大阻力,短期内难以实现。本途径是在不改变目前既有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高职专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来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合作,本科院校可以招收到优秀的生源,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其培养的毕业生提供进一步升学渠道,提高学院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江苏省首先对本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实施上,先由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合作方案,特别是统筹设计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保证两个阶段的教学体系衔接贯通,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招收的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考核的方式由本科院校和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并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发展成为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高职本科教育需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应坚持高职本科教育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和阶段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职本科教育的实施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作中应坚持分类试点,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在确保途径多样性方面,国家需出台专项政策文件,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实践,积极探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路径、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等,并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措施,逐步推广试点成果。在实施的阶段性方面,高职本科教育的举办需分阶段进行,如上述五种发展途径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途径“四”和途径“五”是在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框架下进行的,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的难度较小;途径“三”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基础上,对原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进行的;途径“一”和途径“二”是通过直接建立实施高职本科教育院校的方式进行的,需对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因此,各地区和高校需充分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和方式。

(二)需处理好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方面,二者都属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都需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差异性方面,二者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前者属于职业教育,后者属于普通教育。考虑到其共性,在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把高职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立,造成高职本科教育封闭化,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好普通本科教育的丰富办学经验和资源。考虑到其差异性,我们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教育的经验来办高职本科教育,而要充分研究二者的区别,特别是高职本科教育办学的特点,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深厚基础知识的学术型人才,高职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依据,而高职本科教育主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上,普通本科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高职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侧重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本科教育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本科教育要求必须具备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在教材等教学资源方面,高职本科教育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开发能力。

(三)需处理好高职专科教育和高职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专科教育与高职本科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定位上都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专科与本科层次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生源、办学资源和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二者存在的共生促进关系——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会增强高职专科教育的吸引力,带动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要处理好二者关系,使其有机衔接,协作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二者之间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和衔接,以避免区域间、专本院校间重复建设现象;其次,高职专科院校和高职本科院校要找好自己的定位,错位协调发展;再次,进一步探索本科院校校内专本一体化培养、校际学分互认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进修渠道,增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2

关键词:专科本科教育途径

近年来专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随之而来的各方竞争压力也就越来越大,所以很多专科生面对严峻的事实开始“充电”,提升学历。目前,专科升本科的教育途径有多种,本文将对专升本的不同教育途径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专科升本科的教育途径

1.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1.2专接本

专接本又称“特色自考”,是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一种自习形式。

1.3成人高考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成人高考,是为我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

1.4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又称为网络教育,是高校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将事先录制好的授课课件上传到网上,学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学员与教师、学员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

1.5专转本

选拔优秀专科生转本科学习简称专转本。专转本是由省教育厅制定招生政策,编制下达专转本选拔招生计划,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报名、命题、考试、阅卷、录取的选拔考试。各省略有不同,本文以江苏省“专转本”为例。

2.招考对象和入学方式

自学考试报考条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按省级自学考试机构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报名。对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考生须按有关规定报名。待考生办理本科毕业证书时,必须交验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原件才可办理本科毕业证书,所以专科在读的情况也可以报考本科,只是领取本科毕业证的时候必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毕业证。

专接本招生对象必须是列入国家计划,经省招生部门正式录取的各类专科学校的三年级在籍学生;经市招生部门正式录取的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五年级在籍学生。专接本没有入学考试。

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报考专科起点本科的考生必须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证书。成人高考在每年8月网上报名,9月由招生办公室进行报考考生的确认,10月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考试,并根据考生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成人高考难度和录取分数都大大低于普通高考。

远程教育报考者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证书,性别、年龄等不限。应届专科毕业生应持即将毕业学校证明和学生证报名,且入学时,应获得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证书。报考医学类必须有相近专业医学类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证书。远程教育一般每年3月和9月由报考的本科学院组织入学考试,自主命题,录取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专转本选拔对象是列入国家普通院校招生计划,经省级招考部门按规定程序正式录取在本省各类普通院校的专科二年级、三年级在籍学生(含普通院校对口单独招生学生)中,符合选拔计划招生专业对考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要求等报考条件;思想品德较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每门专业基础课学习成绩达到良好以上,无不及格课程;在校学习期间未受过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的考生,经所在学校推荐,可报名参加专转本考试。因为专转本是省级选拔考试,报考范围只限本省各类普通院校,因此考入外省普通院校的本省户籍考生不能报名参加本省的专转本考试。

专转本所有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艺术类、理工科类、英语类和日语类。省控线按类分别划定。报名和填报志愿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3月,学生可根据自己在专科阶段所学专业情况,在本学科门类中选择相同或相近专业,不得跨门类报考。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的4、5月,专转本录取计划总量控制在省高校高职(专科)当年毕业生的5%以内(含招收五年一贯制学生选拔计划),考取后安排在普通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近几年,江苏省专转本的录取率一般在30%左右。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是经市招生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正式录取的,并且是在本省各类学校的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五年级在籍学生,此类学生实行的是在学生符合条件、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接受院校组织考试,择优录取。

3.难易程度和学习周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宽进严出,以自学为主,自考全都由国家出题且在社会上公开考试,每个专业有十多门课程,每门课程必须及格以上,最快可在两三年内完成学业。自考是所有专升本方式中最难的一种,每年全国有一千多万人报自考,拿到毕业证书的只占10%左右。

专接本学习周期一般为两年,政治理论课在专科阶段已学过的成绩合格,承认其课程及学分;公共课按院校考试成绩占40%,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成绩占60%来计算成绩;衔接课程按院校考试成绩占30%,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成绩占70%来计算成绩;主干课程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的成绩;实践和应用课程由主考院校负责考核,所以相对自考要容易一些。

成人高考和远程教育为宽进宽出,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参加教育部规定的统一考试,其它各门课程的考试由所在高校自主命题,通过考试相对比较容易,学习周期一般为两到三年。专转本录取的学生统一转入普通民办高校三年级学习,培养方式、学籍管理、考试、毕业等和所在高校本科生要求相同。所以成人高考、远程教育和专转本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顺利毕业。

4.授课方式

自学考试是以自学为主,也有一些培训机构组织的考前培训。专接本为脱产学习,由专科院校在主考学校的指导下组织辅导授课。成人高考的授课方式有脱产、业余及函授三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远程教育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选择、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专转本录取的学生由普通民办高校单独组建班级,不插班学习,授课和所在高校本科生相同。

5.毕业证书和学位的含金量

自考毕业证由主考院校所在地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主考院校联合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盖有主考大学章和省自考委的印章,由于其学历证书获得最难,通过率较低,因此认可度相对较高,目前国外有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承认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由于专接本是特色自考,因此毕业证和自考毕业证相同。成人高考和远程教育毕业证盖有所学习高校的印章,证书上分别显示“成人教育脱产或函授”和“网络教育”字样,两者的社会认可度低于自考和专转本。专转本毕业证书和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相比,证书上显示“专科起点,两年制本科”字样,但是只有专转本的学生第一学历为本科学历,认可度和普通民办本科相当。如果学生是三年级考取了专转本并且达到了原所在专科院校的毕业标准和要求,则还可以领取到专科毕业证书。

以上所述专升本方式只要课程成绩和学生表现达到所在高等院校学位授予的标准和要求即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由所在高等院校授予相应学位。但是学士学位证书上会说明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学士学位,只有专转本方式的学位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学位相同。

6.费用比较

自学考试每门的报名费只有几十元,加上教材、信息采集、论文答辩等费用,最低在一千元左右。如果参加一些考前培训班,还需两三千元左右的培训费。专接本每年的学费为五千左右,两年的费用需要一万多元。成人高考和远程教育的学费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略有不同,修完所有课程的费用在两万元左右。专转本是在民办本科学习,每年的学费就一万多,加上住宿费、代办费等,读完本科需要花费四五万元。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3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学生提升途径

一、学生职业素养的定义及作用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它包含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职业素养可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其中,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习惯属于显性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则属于隐性素养,它们不能直接用各种证书来证明,却能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一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养的高低。从高职学生的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是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前提;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是选聘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高职学生应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二、为什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由原来的普通中专合并升格或高专、职业大学等改名而成的。可以说在这么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出台之前,许多高职院校重点放在规模扩张上,此时为了突出专业技能,往往牺牲了文化基础课和一些人文素养课程,这样虽然可以增开一些专业课时,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学生后续发展(特别是转岗等)不利。

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如何?近几年由于高考报考人数的急骤减少,高职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批的投档分数也已经低到200分以下了。由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比较薄弱,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导致学习兴趣不浓。为了改革这种状况,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改革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调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强了校企合作、工学耦合,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深入融合,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得到了加强,弥补了学生文化知识的不足,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快地投入到新的岗位中去,实现了“零距离”上岗。但是,由于这期间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一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许多高职学生团队意识差,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三是许多高职学生工作主动性差,责任意识不强;四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恒心、毅力,自律意识差;五是许多高职学生后续发展潜力不大,转岗后适应性差等,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高职学生亟待解决和要加强的。

下面这一段话就是2011年教育部职成教育司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高职院校与当地著名企业家,就高职教育的现实困惑、未来寻求突破方向所发表的见解。

董刚(天津职业大学校长:“我们曾经邀请部分在津的世界500强企业,让他们把有关学生就业的10个问题做个排行,结果显示,学生的外语、技能分别排在第四、第六位,前三位分别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现在高职的高等教育特性有些缺失,高职是工具导向还是人文导向,这是关键。高职不应狭隘于技术,也不应是技术的狭隘。校企应把‘邻居’变成‘亲戚’关系,在单一的人才培养以外,还要做人才、科研、研发,找到新的平衡点,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

徐伟强(中国皇冠投资集团董事长):“企业首先考虑和最关心的是如何面对竞争,之后才是利益,最主要的是忠诚比能力更重要。现在企业用人的困惑是,高职学生可以很快适应技能岗位,但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此外,现在的毕业生沟通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转移能力较弱。职业院校应依据企业、行业竞争趋势来规划培养人才。企业对于人才选取的界定是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不用,用的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更欢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学生应有所启发。”

从董刚校长和徐伟强董事长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企业对我国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学生应有所启发。

三、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1.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求职者的职业方向,专业的好坏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因此大学生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有:

(1)培养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从中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且自觉自愿的正面情绪。兴趣能使人思想活跃、观察敏锐、注意力持久恒定,从而促进灵感的出现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2)重视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一种高效率获取知识的学习途径。老师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可能是一个科学家一生研究的成果,且课堂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产生智慧的碰撞和火花,这样的效果是个体学习难以达到的。

(3)不断拓展和优化知识结构

大学生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和实际需要,自觉地补充、更新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随时积累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

(4)考取相关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

从业资格证书是一块敲门砖,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牢基础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考证来充实自己,获取迅速进入相关行业专业领域的资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单纯的书库,而不注意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锻炼、发展实践能力,那么知识的学习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尤其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激烈的求职竞争其实就是知识、能力的竞争,从业者不仅要拥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有:做好专业实验,提高操作技能;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行业及岗位实习;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参加校内外兼职或者勤工助学活动。

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通用技能

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只凭一技之长是行不通的,还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等通用技能,一定要进一步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学会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要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多方面培养、发展、提高自己的通用技能。具体来说,大学生培养和提高通用技能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安排学习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课堂资源,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不断积累系统、全面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构建自己最优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结构。

(2)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健康的文化活动。

(3)广泛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而且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4)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

不同媒体有不同的时效性,将它们科学地结合起来,就能传递与获取丰富的知识技能和最新的信息资料。

(5)参加课外业余培训

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社会上一些技能培训,从而获得自己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

3.加强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提升个人素质

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外,良好的个人素质也不可或缺。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常因个人素质的问题而与大好机会失之交臂。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提升个人素质,进而增强择业、就业能力,使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有: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当今社会,要干好某一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这个训练过程也就是个人素质的培养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个人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精神品质。

(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专业学习是获得专业理论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了解专业、了解职业及其相关职业岗位规范,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专业学习中,要教育学生重视技能训练,刻苦钻研,提高本领,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个人素质的培养和良好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个人素质培育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

(4)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提高个人素质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形成个人素质的内因。自我修养的关键在于“自我努力”。

(5)利用校园文化陶冶

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自己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获得新知识,增长才干,培养情操,博怀,增强团队意识,使自己的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长沙: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李军雄.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上接第116页)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学时有限,采用有目的地开设人文选修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开设人文课程不应过多过滥,而要少而精,管用,要将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素质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适当开设像“美学艺术”“公共关系学”“心理健康”“中国历史”等,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心理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大有益处。

3.通过课程渗透,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这对人文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对专业技术发展历史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对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

4.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日趋紧密,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强,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言道:“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这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备对知识进行融合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建立适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维模式,以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既会思考“事实存在”(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会思考“人的存在”(人文的思维方式)。为此,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师知识更新速度,建立起新的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维方式,从源头上促进二者的融合。

5.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第二课堂功能

由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文化背景,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文化、艺术、科技、学术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要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不是分别地针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而言的。在理科学生中,不仅要加强人文教育,也要加强科学教育。今天的学科分科非常快,非常细,我们传统的教育,注重专业,不注重对科学一般的理解,所以理科学生也有一个科学教育问题。类似的,人文学科也不是专为理科学生设的,文科学生也有人文素养问题。一所大学,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杨叔子)。

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先生在“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13.

[2]李政道.李政道先生致“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的贺信[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13.

[3]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J].中国高教研究,2002,(07).

[4]怀特黑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斯宾塞著.胡毅,上承绪译.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6]徐淑华,王南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3,(02).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4

论文摘要:在我国教师分布的版图上,农村教师占据着半壁江山。显然,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一、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和读书现状分析

据2005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有540多万,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3%。这540多万教师任教于38万所农村学校(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强),承担着1亿零8百万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54%强)。显然,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抽时间读书,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就更不用说课外书了。当然,这不全是教师的责任,据调查显示,9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负担太重了。我们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根据调查,学校的图书馆,除了学校要搞什么比赛老师才去找资料,平时是没有工夫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二、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是教师业务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因为它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实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状况存在着以下缺点:教育观念陈旧、学科水平低,已有知识遗忘,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理论升华。为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采取各种恰当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农村教师研读教育名著,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2)农村教师学历普遍不高,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目前,我国小学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只占20%左右,这意味着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育学教材,教育理论十分单薄贫乏。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知道的那点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过时了。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初中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占86%,高中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8%。但是,这当中不少人是“学非所教”,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毕竟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就打了折扣。所以,单从学历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这一角度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补充教育理论的问题。补充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研读教育名著可以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学习低、水平重复的难题。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少数小学教师和不少初中教师是“专升本”。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但是,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重复内容居多,而升华和新颖的内容较少,难免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继续教育中的短期培训也存在学员“三进宫”听三次内容相同的讲座的情况。研读教育理论专著和名著,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名著的遗憾,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研读教育名著能帮助教师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应当承认,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他们在努力地自学,力求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不少教师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而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不多,更不用说研读教育名著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一堂课在竞教活动中得了一等奖,他可以详细地说明这堂课的操作过程,但是当问起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时,他就会支支吾吾甚至哑口无言;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荣誉称号不少,经验文章很多,但却没有几条是自己独特的东西。一项调查表明,大凡已经出名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研读过几本教育名著。所以,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获得真正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屋建瓴,避免因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

三、对教师读书的几点建议

(1)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状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汲取最新科研成果,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像《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图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广大教师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因此,广大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像各种教案、教参类的图书应该看,但不能形成依赖。有的教师看教案类图书,不是参考、学习、借鉴,而是照抄、照搬,图方便,这不但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反而有害。而像《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会学生思维》《师生沟通的艺术》这样的图书则能使教师受益终身。

(3)学校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从目前教师购书情况看,绝大部分是学校集团购买或由课题经费报销。影响教师个人出资购书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现在中小学图书馆普遍缺乏教师用书的状况的确应该尽早改善,切实加强图书馆建设,为广大教师提供能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结构的教育理论图书。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5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高中音乐教师由于“艺考热”的到来,很多教师只注重如何带好艺考生,而忽略了自身也需要提高一定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高中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我国高中艺术教育水平,保障高中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师德素养、理论素质、学科能力和教育品质等。而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又包括了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情意素养和教育教研能力素养四个方面。

音乐学科的知识包括美学原理、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论、音乐名作名曲鉴赏在内的一般音乐理论等。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强调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师若不具备完备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将无法胜任其职。教师专业素养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能力也不可忽略,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音乐作品创作能力等。当前,音乐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势,必须在原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实际上就是专业态度,一个人做什么事情若没有任何态度,那事情肯定不会做成。霍兰德认为,社会型劳动者喜欢从事为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其个性适合做教师,因为他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高中音乐教师凭借世人对教师的这种印象,就应该拿出一个好的态度,认真、积极地备课、学习、上课。而音乐教育科研是以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为对象,揭示音乐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对音乐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新思想、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是指音乐教师为完成制订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而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课堂管理、教学示范、信息技术操作和创新教学)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

音乐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不仅有音乐、视觉音乐、戏剧、舞蹈等不同门类音乐的综合,有对音乐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不同学习内容的综合,还有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胜任这样的课程,教师必须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发展专业素养的途径

教师取得“专业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包括读书学习、教学反思、同行交流、行动研究、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等。其中,对高中音乐教师比较有效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读书学习

读书破万卷。书本知识无穷,能够做到天天读书,并在读后摘抄一些经典的句子,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肯定有很大用处。音乐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包含许多专业知识,同时也包含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想胜任这样的学科教学,就需要音乐教师掌握大量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促进我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还要阅读一些学科外的好书籍,补充音乐教师的“空白区域”。对于高中音乐教师来讲,读书不仅能够充实我们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取知识,做一个知识渊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当你用滔滔不绝的经典名句为学生授课时,学生对你那种崇拜的眼神也会让你感觉到自身的魅力所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音乐教师若能够坚持天天读书,那么“睿智儒雅、知古通今、博学多才……”这些词汇也可以用到我们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一名有文化内涵和有音乐修养的音乐教师不是件容易的事。

2.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反思,就教育工作而言,就是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写好教学后记就显得更为必要了。写好教学反思是音乐教师获取“专业素养”的基本途径,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人手呢?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首先“扬长避短”,总结亮点,积累经验;其次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记录学生的困惑、问题,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有用的内容记录在案,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相长。

3.同行交流

新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渗透,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之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

(1)互听课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行之间相互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听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对于高中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材均比较浅显,每个人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听完别人一节课后,自己要有所悟,这也是一种进步的途径。听课和被听课都非常重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如果我们将他们的经验都尽量掌握,那我们岂不是能够获取许多宝贵的经验?被听课,也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人们常说:“当局者迷。”同行们若是听完其他教师的课,又能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来,根据这些问题,教师之间通过相互交流,采取一系列解决的方案,那么再上第二节课时肯定会截然不同,大有所获。互听课,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们都会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2)互展示

高中音乐教师个个都有自己比较专业的技能,各有所长,如果每位教师能够在同行面前尽最大能量释放出来,让其他教师观摩、学习,这无疑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好途径。教育局每两年举行一次音乐教师技能大赛,这也是为了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提升、专业再发展。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每位音乐教师意识到自己还有待提高,不学习就会跟不上大部队,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通过同行之间的相互展示,让音乐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从而增加了自己的学习动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高中音乐教师能否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决心,只要你想进步、想发展,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自己。二十一世纪是音乐的世纪,时代给了音乐教师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们为了能够适应潮流的发展、适应新课程的目标,必须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发展自身专业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完善自我:教师专业发展,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远方出版,2005-01.

[2]陶滔,高中音乐教育展望,1版,远方出版社,2005—01.

[3]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08.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教师校本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05-02

随着全国独立学院的扩招和壮大,各个学校都不断招聘英语教师以满足自身教学的需求。对英语教师的在岗培训也变得更加重要,而在独立学院中,由于高级职称教师的缺乏以及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类似培训很多都被省略了。新入职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自我摸索教学之路,有经验的教师则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各式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校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定义较多,但归结起来可以指通过教师的个人成长,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指人的发展。校本有“以学校为本,源于学校”之意。校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指的是由学校教师发起的,依据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为解决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在教师所在学校进行的专业方面的计划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在实践中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目前各种教师发展的途径中,校本教师发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依托不同载体,各个学校使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最终达到教师可以不用走出去就能提升自我的目的。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对学校而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是评估该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师基本功的加强、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发展。在学校有计划的指导下,针对学科需求,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对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发展意味着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不断更新已有知识结构,吸收国内外的最新教育教学知识。只有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与知识,才能引领课堂与学生。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与时俱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利于自身学习及教学的内容,不断构建并内化已有的知识,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对学生而言,教师知识的更新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而有吸引力。教师通过课堂将一些前沿的内容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开拓自身的视野,也会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独立学院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1.教学任务重

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中,凸显了教学任务重与教师严重缺乏之间的矛盾。不同于母语的课程,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母语,也要精通英语,同时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自如转换,这使得英语教师在备课时承受更大的压力。面临着每周16~20节课工作量不等的情况,教师除了备课、上课,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发展自我。而在学校里,还会有一些行政工作分担给教师,就使得原本不多的课余时间所剩无几。

2.进修机会少

独立学院的教师的定位主要是教学型的,学校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要远远超过科研上的。鉴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经费预算,教师去外地进行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对来说要少许多。而且学校的英语教师人数较多,用轮流制选派进修人员的方法也会限制着那些有进修愿望的教师继续发展的机会。

3.职业倦怠的普遍存在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中,职业倦怠的发生概率是非常高的。对教师而言,每年不断重复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程会使得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危害着教师的健康和学生的成长,急需一些措施来缓解这一现状。

三独立学院英语教师校本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其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课堂的组织方式是否恰当,课堂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等。反思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将自己的课堂录音进行研究,找出能够改进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写教学日志,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一个不善于反思而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的教师是享受不到提升自我的快乐的。

2.观摩与同伴互助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邀请同伴来自己的课堂听课,同时也去听同伴的课程。通过观察同伴的教学,发现其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教师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优秀的部分,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建立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开展同伴互评互助,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教学团队合作

在独立学院中,经常会出现一位英语教师承担一整门课的情况,不论是在备课还是在课后思考上,都缺少一个交流的伙伴。各自为政的后果是导致教师不停地进行自我摸索而茫然无果,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建相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团队,如语言技能的读写教学团队等,组织教授同一年级学生的教师定期见面,每次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组建合理可行的教学团队,将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4.扩大校本研修专业阅读的渠道

坚持阅读是教师获得教学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校本研修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较容易得到的教师校本研修资料包括以下几种:图书馆的书籍、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互联网上的培训共享资源。通过对英语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理解,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把众多的信息与自己的教学结合,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除了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外,教师还可以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阅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扩大对比视野,增加阅读的乐趣与提升自我修养。

5.加强科研参与意识

独立学院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导致一些教师在课余放松了对自己参与科研的要求。如果一名教师不能把自己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提升到一个科研的高度,那他在教学中就只能是暂时性地解决问题,无法从一个理论高度来分析问题的原因。而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提供服务的,通过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指导来引发改进行动。周而复始的教学过程也会消磨教师的教育激情,科研则是将教师带到一条幸福教学之路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在平时整理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如有机会参与课题研究时,可以成员的身份参与到课题组中,对课题问题进行科研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学校的支柱力量,其自我发展是教育改革的趋势。在教学和行政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学校还会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对英语教师而言,依托校本资源,提升和发展个人的能力是具有可行性的。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通过自身的大量阅读与反思,英语教师在学校也能得到较好的提升。依托现有校本资源固然是较好的途径,但作为教师自己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以自我优势为资源,不断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Bailey,K.m.、Curtis,a.、nunan,D.pursuing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SelfasSour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陈仕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7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历史教师;研修;新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4-0117-01

当今时展的迅猛态势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对我国的教育提出的前所未有的质疑,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势汹汹,真正开始冲击着长久以来的人们固守的思想。事实上,教育改革的声音这些年从未停止且愈演愈烈,但作为站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都很清楚,传统的教学目的方式从未在根本上改变,如果改变了,那只是形式的变化,而且是有限的变化。无论是多媒体的引进还是授课方法的变换,都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花哨”的形式上,教师并未从根本上改革教学而学生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我们说这是评价机制的结果。所以,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失去了真。

一、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历史教师的研修与进修

1.历史课程观念、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历史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广泛的社会发展背景密切联系,导致历史教师在职前教育(大学阶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科学发展和新课程历史教学实际的需要,必须不断充实新的教育理论,适时补充教育技术,以扩大自身的历史教育、教学视野。

2.当今的历史学科教育成果层出不穷,每隔几年就有一个大飞跃,这种飞跃既包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概念、新成果和新方法,也包括与历史学科教学相通的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概念、新成果和新方法。教师实施历史新课程,就不能不关注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这既是由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教育科学发展的特点所决定。

3.随着社会进步的加快和多元化的发展,乃至学校教育对优秀人才的渴望,有越来越多的非教育专业学生充任中学历史教师。这些教师在促进教育、教学体制变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且迫使“进修”制度和内容更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和个性。

二、历史教师研修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内在的改变并提升对历史教育教学目的真正认同

我国新的课程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主要设置分科型《历史》、综合型《历史与社会》课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实行“板块+主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实行“科目+模块”的新课程体系,实施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为了搞好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是为了适应《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考“3+X”模式文科综合的推行,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新的史学理论不断出现,史学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新课程不断将史学研究新成果和考古新成就转化为教材内容,增加了许多社会史、文化史的内容。如《中国历史》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反映了1986年以来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考古成果,吸收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的成果。《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学习主题中,编者利用小字部分介绍了中国电影业的初步发展;加入“社会习俗的变化”一目,涉及了中国近式、服饰、礼节、称呼、饮食,且用小字补充了中山服和旗袍的来历。因此,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历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研修,广泛的学习和了解如下内容:唯物史观和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史学研究、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关注历史研究的视野,将底层民众的历史,经济、价格、移民、家庭、犯罪、婚姻、继承、人口、习俗、城市、社区等不断纳入史学研究范围;新的研究方法,尤其要注意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缘而出现的新人口史、经济社会史、历史人类学、比较史学等的发展;历史学的反思;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了解,比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等;对当代世界的重大事情的关注,比如中东和平进程、朝核危机、金融风暴、奥运会等。只有教师的历史知识不断拓展和延伸,教学才能达到一定深度,为下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就需要历史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跟上时代步伐。

三、在当今教育发展背景下历史教师研修的有效新途径

从研修的效果来看,“离职研修”是比较好的,有条件的历史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研修,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离职研修,亦即脱产研修,一般属学历研修,是指历史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到高等师范院校、省(市)教育学院等学习环境,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专门的课程,补充和更新学科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高质量的离职研修可以推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离职研修在大多数情下并不实际,就目前而言,中学历史教师一般都是实行一人一岗,如果脱产时间较长,会影响到学校工作的安排,因此,对于广大历史教师来说,不脱离教学工作岗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研修”,应该是最基本而可靠的途径。其中“校本研修”就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研修”首选的有效途径。所谓“校本”,即“以校为本”之意,“校本研修”简单地说,就是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修主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修”是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历史教师的校本研修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修方式。历史教师的校本研修包含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进修、研修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三种基本途径。历史教师的校本研修要努力做到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离职研修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专业化背景下历史教师的校本研修内容应全面化,内容应包括网上备课、教研、交流、课件制作、资料搜集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技能型”研修;提高历史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评价型”研修;对历史教师教研意识的激发、科研方法的培养和科研过程指导的“研究型”研修;以传播新知识、新理念、新观点、新信息为主的“理论型”研修。这种建立在自身实际面对的教学现状的校本研修因其针对性和具体化是对一线历史教师最有效的提升和帮助,真正达到了研修的目的,即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研究(上、下),1997,3,4.

[2]人民教育评论员.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已任[J].人民教育,1998(9).

[3]宋旭辉.教育与创新[J].上海教育,1999(1).

[4]黄小波.历史教学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J],1998(6).

[5]钟启泉,崔允淳,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第二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技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80-03

一、研究的缘起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考核被过度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却被大大忽视,导致了高职教育并没有完全同本科教育区分开来,职业技术院校的特色不够鲜明。造成当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没有较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质量和发展水平。

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提出一系列子问题,从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建设现状切入,验证“校企合作”的方式才是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最优策略。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为解决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问题,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找到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为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和完善面向全市范围内包括技工院校在内的全体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政策提供咨询建议与决策服务。

二、问卷与调查样本分析

为深入研究高职学院教师实践技能发展的现状,本课题组根据相关资料,结合高职学院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以苏州市5个院校为10个主流专业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8份,回收率为94%,数据结果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可靠依据。

调查问卷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具体情况及分析如下:

调查内容一:教师基本情况。

这一部分是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和来校的途径。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表(如表1、表2所示):

在调查对象中,性别分布相对均衡,被调查的女性人数超过40%;被调查对象多为中青年教师,年龄多是30~50岁的教师,40岁以下人数占到75.71%;教龄以6~14年居多,以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学历和中、高级职称为主的中青年教师是本次调查的重点群体,也是高职院校目前专任教师的主力军。调查学科文科占38.21%,理工科专业占61.79%;文科专业主要是基于会计、金融、企业管理专业,这些专业在文科专业中对教师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因此,调查结果的针对性较强,理工科专业,主要是基于高职院校中招生规模大,就业好,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的几个专业进行重点调查。

调查内容二: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认知情况。

这一部分主要对教师实践技能内涵的了解、是否思考过去企业一线学习、认为提升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主要动力和阻碍因素有哪些、利于专业技能提升的方式有哪些?

有58.36%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内涵“一般了解”,35.6%的“清楚”,也有6.04%表示“不知道”;在是否思考过专业发展的项目中,选择“经常思考,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的老师占到了38.1%,选择“考虑过,但不知道怎样着手”的占50.33%,选择“听从管理部门安排”和“从未思考”的各占8.7%和1.67%。

从表3、表4、表5中可以明显看出,“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学院专项经费不足”和“学校制度不完善”则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的最主要的因素。超过80%教师认为“企业挂职锻炼”和“外出考察,参观学习、培训”最利于专业技能提升发展。

调查内容三: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诉求情况。

这一部分主要对教师们最关注的专业技能提升目标、提升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以及影响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等内容展开调查。

教师认为“本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是最需要补充的,在新技术,新工艺和方法方面占到57.43%。由于高职学院教师来源于不同背景不同学科,因此,所掌握的的专业技能程度不同,其对专业技能提升的要求也不相同。教师群体中,毕业直接入校的教师对在职培训的需求远远高于从企业调入的教师,而企业调入的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对提高知识层次需求更为强烈,这些都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现状。

到行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参加专业实践工作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有68.35%的人只是“偶尔”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12.49%的人“经常”,20.16%的人“从来没有”。81.98%的人认为职称提升是最能激发教师提升实践技能的动力,18.12%提升实践技能的动力是职务提升,32.18%的人是为了收入的提高,更多的人提升技能的动力是来源增进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在简述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建议的调查中,教师们反映绝大部份的人没有参加过专项培训,即使参加过的也感觉形式大于内容、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走过场、没有实质性效果、没有系统性,未能根据老师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组织培训。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对专业化发展的态度普遍是积极的,并希望有多样化的、更具有实际效果的专业发展机会。同时,作为高职院校,学院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发展方面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发展的路径

(一)以企业为依托建设完善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一般来说,利益诉求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将有力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将有效获得所需人才,教师将成为二者融合的接点,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中提升了职业技能,提高了教学水平,反哺高职学生,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以企业为依托建设完善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利益追求,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于职业院校,要不断深化对基于企业平台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对于企业,应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

(二)拓展企业院校人员互动机制

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拓展企业院校人员互动机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产教结合的质量和效果。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定期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相应工作的流程,企业配置专门的工作人员作为导师进行现场示范,遇有疑问,当场解答。这种交流互动机制将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面向企业公开招聘实习基地或学科兼职带头人,实行双学科带头人机制,有效地补充和改善师资及配备,设置专项基金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教学的方式可以是课程、实训、讲座、技能辅导等,真正确保社会人才的专业技能与高校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同时,定期开展校企座谈交流会,一方面有利于双方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探讨,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教师更深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激发换位思考意识,强化专业建设。

(三)多元化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是复杂的过程,需要院校层面进行统筹,完善多元化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因为它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包括专业教育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也应该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发展途径,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拓宽校企合作的平台,结合行业信息、行业技术的变化进行创新。

1.成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与指导机构,规范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学院应成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与指导机构,逐步推进高职教师专业发规范化和持续化发展。该管理与指导机构应从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后续保障等方面进行架构,其主要职能应涵盖教师发展规划、培训方案、评价体系,并负责不断调研修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且监督各学科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

2.完善评价机制,构建良好的专业化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教师职业评价机制,评价体系涵盖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具体衍生出若干相关标准和行为观测点。评价机制不仅为全面评价教师的职业能力与发展提供标准,同时使高职院校教师真正明确什么是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由哪些维度、标准构成,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提供目标导向。同时不断完善或提升现有的激励政策,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其专业发展目标有机融合,不断优化专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关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命题,各职业院校应积极吸收国内外各院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选拔教师、培养教师、评价教师上不断开拓创新,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月凤.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7).

[2]郑秀英,周志刚,郑秀春.高职教师专业化:内涵、差距与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9

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性质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以上海市部分高校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涉及理、工、商、文等多个学科。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有效回收率为95.6%。调查对象中,男生459人,占60.1%,女生305人,占39.9%;理科学生35人,占4.58%,工科学生418人,占54.7%,商科学生214人,占28.0%,文科学生97人,占12.7%。

1.工作搜寻途径多样化工作搜寻的途径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途径指由学校、企业或者人才服务中心、职业指导机构等正式机构组织向广大求职人员就业信息,通常是有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举行;非正式途径则包括亲友介绍、各类媒体的招聘信息、个人向公司自荐等,其形式比较多样。经调查,在应届毕业生中,校园招聘会对初次就业的影响最大,有60.0%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对初次就业影响排在第二的是网上招聘,有14.7%的学生通过网投找到工作;现场人才交流会也是重要的工作搜寻途径,有10.9%的学生通过该途径获得工作;5.1%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找到工作;由于实习表现良好而被公司录用的占7.3%;考上公务员的只有1.7%;具有创业意愿,期望或者已经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工作的学生(包括灵活就业)仅占2.4%。

2.就业搜寻成本差异化根据搜寻理论的假设,工作搜寻成本是必然存在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搜寻成本指为求职而付出的资金成本,包括简历准备、服装费用、面试、交通费、通讯费等(为求职而花费的时间、精力等间接成本不在计算之内)。调查显示,不用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搜寻成本具有较大差异,理工科学生的搜寻成本较之商科、文科类学生要低。理工科学生的直接工作搜寻成本主要为1500~2000元,而商科与文科学生的搜寻成本多集中在2000~3000元。超过3000元的,总体仅占9.82%,以商科、文科学生为主。

3.就业预期普遍偏高调查表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普遍偏高,具体表现在对薪酬水平和就业城市的期望。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预期薪酬都集中在4000元以上,部分热门专业毕业生的预期薪酬达到5000~6000元,甚至更高。但实际上,71.3%的学生的薪酬都集中在3000~4000元。实际薪酬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致使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满意度不高。即使部分薪酬超过5000元的毕业生,依然不满于现状,薪酬满意度只有14.8%。大学毕业生对就业预期偏高不仅仅表现在薪酬预期上,同时还表现在对就业城市的期望上。调查显示,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流向仍以上海为主,81.7%的学生毕业后希望能够留在上海工作,排在第二位的为华东地区。

4.搜寻努力程度较高在此次调查中,设计了“投放简历份数”及“曾经去过的城市”两题作为衡量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搜寻中的覆盖面。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投寄的简历(包括网络投寄)不超过20份,比较集中在1-2个城市找工作。

二、工作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搜寻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与大学生自身能力、专业背景、性别、个人情感等相关的因素,而外部因素则是指大学生所属学校的声望和性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辅导、经济形势、就业政策等外部影响。

1.内部因素分析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对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调查显示,70.9%的学生认为,企业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毕业生普遍认为,企业对专业成绩、计算机、外语综合能力等的要求越来越高(64.92%)。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背景对就业搜寻的影响很大。56.0%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就业搜寻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文科毕业生,由于专业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够及时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出国来回避就业。实际上,这种行为只是将就业的压力延后几年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在前文的调查分析中,理工科学生的搜寻成本较之商科、文科类学生要低。这也是因为理工科学生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其在就业市场上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在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综合招聘会上,60.0%甚至更高比例的招聘岗位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除此之外,性别在大学生就业搜寻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由于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在就业搜寻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男生比较看重就业后的“社会地位”、“个人今后的发展”等因素,女生则偏重于“就业城市”、“社会关系”、“情感因素”等方面,但两者在“经济收入”因素方面趋同。总体而言,男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更为主动,搜寻努力程度比女生要强。而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在就业搜寻过程中存在着就业歧视。这种歧视包括性别歧视、薪资歧视、户籍歧视等。女生对就业歧视的敏感性明显强于男生。65.1%的学生认为对女生存在性别歧视,12.7%的学生认为在薪资上存在对女生的歧视。

2.外部因素分析71.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声望影响就业。“985”高校、“211”高校毕业生能够获得的就业机会明显高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会认为“985”高校、“211”高校的师资力量雄厚,认为这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高于其他院校,因此,在同等情况下,企业愿意优先录用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声望是工作搜寻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之一。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每一位毕业生都需要进行工作搜寻,因此,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辅导将有利于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据调查,75.1%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建立长期的合作单位、实习基地,便于实习录用。除此之外,举办求职经验交流会、校友亲身经历分享、面试技巧讲座等也是毕业生的所需之选。除了学校因素之外,政府政策、经济宏观环境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搜寻行为的外在因素。2011年金融风暴影响过后,本科毕业生选择留沪工作的比例上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上海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也有部分毕业生考虑到生活成本、个人长远发展等因素,选择到外地就业。大学生就业的区域选择日趋理性。调查发现,真正采用自主创业形式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仅占0.65%。这与目前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供给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整体趋势、就业区域选择、就业信息获取、搜寻时间长短等都具有重要影响,而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大学生在就业搜寻和创业过程中所应享有的合法权利。

三、对策与建议

以上对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分析表明: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对薪酬的预期过高,大学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受到其自身能力、专业背景、性别、所属学校的声望和性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辅导、经济形势、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大学生本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只有这几个主体紧密结合、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工作搜寻成本,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效率,提升就业满意度。

1.政府: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宣传基层岗位、树立基层典型、开展基层就业宣讲等措施,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地区和重点行业就业。同时,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扶持,保证优惠政策的长效性,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途径。可以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实训),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实训)或演练,探索建立模拟公司、信息化创业实训平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包括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举办创业项目展示和推介引导活动,为大学生制定创业路线图,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度,建立创业大学生俱乐部等多种形式就业指导的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

2.高校:优化就业指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降低大学生工作搜寻成本至关重要,必须要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服务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参照标准,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面向市场定位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培养途径,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保持同步。同时,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通过就业讲座、网络、咨询会等多种渠道,开展大学生求职指导和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诸如面试礼仪、自荐信书写、求职材料准备等就业知识和求职技巧,引导教育学生提高信息收集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确定适当的保留工资。

3.社会组织:加强信息管理大学生就业信息包括空缺岗位信息、求职者信息、未就业大学生信息、工资薪酬水平等,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劳动力供求信息不仅能够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促进劳动力优化组合,而且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要全面推进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的收集、汇总、,以此为基础,扩展信息覆盖范围;实行统一的信息采集、分析和,保证信息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及时的信息服务。

4.用人单位:主动搜寻人才高校需要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及变化,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反之,用人单位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两者相互渗透,结成产权与利益的共同体。用人单位可以主动去高校搜寻所需要的人才,可以成为高校的实习、见习基地,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每年定期定量接收大学生实习、见习,为大学生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支持,减轻大学生工作搜寻负担。此外,还可以发展“订单式”教育,建立促进社会提供实践机会和大学生参加职业实践的长效机制。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篇10

摘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队伍的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实验室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以生物与食品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为例,从完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推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培养力度,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等几方面入手,对实训基地专职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各种途径与机制进行了实践探索,重点探讨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及内部学习等各种培养途径,对同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队伍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职业能力提升;途径;机制

基金项目: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课题“提升实训基地专职教辅管理人员职业能力途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13202)

作者简介:陆芝娟,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系实验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31-03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发展更多的实训基地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也就需要更多合格的甚至是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但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增强实训基地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其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1]因此,对提升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职业能力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高校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队伍的现状

(一)整体素质不高

早期很多学校对实验教师的聘任要求低于理论课教师,有的学校把教学岗位或其它部门不称职的教师调到实验室,有的把临近退休的教师安排在实验室养老,使得实训基地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近几年,很多高校实验室购置了一系列先进的、大型的、精密的仪器设备,但是能够熟练使用,而且可以进行维护、保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学校不得不临时培养一些理论课教师兼职管理这些仪器设备。[2]

(二)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数量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也随着扩建,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扩大实验员队伍,导致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以及实验教学工作的专职实验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的需要。[3]有些实验室甚至没有专职人员,管理人员由专业教师兼任,平时只起到开门关门的作用。

(三)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工作任务繁重

实训基地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化学类实训基地尤其突出,除了实验准备还要对危险品、仪器设备等进行管理。许多实验室人员还身兼数职,除了实验室管理工作还兼有教学、科研任务。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往往是“救火兵”,申请项目、示范建设、优秀评估、技能大赛等工作都少不了他们。

(四)实验室专职人员得不到重视

实验队伍与教师队伍建设相比,实验室队伍建设摆在了次要的位置,严重挫伤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其能力的提高和实验室的发展,实验室人员本身,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或自暴自弃的现象。[4]有的学校也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人才到实验室岗位,但大多留不住人,只把实验室作为一个跳板,时机一旦成熟就转岗或离岗。

二、实训基地专职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机制探索

由于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功能,必须切实提升专职人员的职业能力,学院生物与食品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对基地专职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机制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生物与食品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基地,也是浙江省高职院校一类建设基地,现有专职教辅人员7人。实训基地现有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拥有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扫描电镜等大型仪器设备5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800万元。该基地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华茶艺技能”大赛以及茶艺与茶文化类专业部级培训班。

(一)重视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学院大力发展实训基地建设,在改善实验室硬件条件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专职教辅人员队伍的建设。实训基地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采取系部负责的运行机制。学院层面有副院长负责全校实训基地的工作,主要为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作引导和监督,系部领导(主任或副主任)兼任实训基地主任主持工作,并设有基地副主任负责实训基地日常运行,各实验室也均设置责任人进行具体管理,另外,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吸纳一批优秀的同学的作为助理实验员,辅助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二)细化实训基地工作,推行岗位责任制

实训基地工作繁杂,包括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仪器设备购置;实验试剂(包括危险品)及耗材的采购与管理;实验实训准备;实验实训教学或辅助教学;信息资料及文件的管理;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对外服务,等等。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很多,安全问题是实训基地的头等大事。结合该基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实训基地主任、实验员、实验实训指导教师、仓库保管人员的岗位职责,另外,根据学期工作计划安排,除了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外,实训基地的其它工作事项进行细化分工,再对细化分工后的工作根据每位老师的特长进行安排,把各项工作直接落实到人,避免出现踢皮球现象。

(三)加强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专职人员职业能力

加强实训基地队伍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及内部学习等多种途径,开展在职学历深造、实验室管理知识、实验室专业技能知识、大型仪器设备应用及维护等多方面的学习。

1.深入交流,学习同类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先进经验。生物实训基地先后派出人员到省内外知名高职高专院校学习,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也有很多其它院校到基地交流,通过交流学习使实验室人员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其它院校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生物技术基地,该基地由学院教务处牵头制定其激励机制,系部负责基地的整体管理,各专业教研室主任主抓,各任课老师、基地专职实验员落实各项工作内容的层层管理制度,使得基地管理井然有序。

2.走进企业行业,学习相关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方法以及仪器设备实际操作技能。由于基地教师有好几个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企业的实际经验,为此,一方面,利用假期深入企业行业锻炼;另一方面,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到基地当师傅,做部分实训项目的指导教师来提高教师的实际技能。

3.参加实验室管理专题培训,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实训基地先后派出教师参加专业机构举办的“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内审员”、“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培训班,通过相关实验室管理标准的学习,逐步建立、实施与工作范围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系。

4.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实训基地购置了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基地的强项是分析检测,但能熟练使用的教师较少,这不仅影响到实训教学,也限制了对外服务,使仪器设备不能发挥好的效益。为此,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规定每个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鼓励实验室人员参加各种培训。例如,参加杭州市公共实训指导教师培训化学化工类、医药药剂类、精密分析仪器类实训室师资培训,基地3个教师取得杭州市公共实训指导教师证书;参加高级化学检验工培训班,通过培训,老师们增加了实际操作及应用仪器设备的水平;参加安捷伦、赛默飞等世界知名公司的培训,或者请工程师到基地现场教学,学习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知识。

5.鼓励在职进修,拓宽实训基地人员的知识面。学校政策鼓励在职进修深造,拿到高一级的学位或文凭可以报销学费,并且外出学习时间如果不是休息日按正常上班考勤。近几年,实训基地1名教师由学士学位通过进修取得硕士学位,1名教师研究生在读,2名教师由原来的大专文凭拿到本科文凭。

6.注重内部培训及相互学习,整体提升队伍的职业能力。老带新,新带老,相互学习。老带新,充分发挥老实验员的作用,加强对年轻教师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经验的传授,对新进教师开展岗前培训;新带老,利用年轻人接受新知识快的特点,让年轻人先掌握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技能,老同志再向他们学习。

7.培养一批助理实验员,辅助专职人员开展实训基地日常管理。大一新生在实训基地上实验课时留心观察,发现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水平并且动手能力强的同学,等到大二时就以勤工组学的形式吸纳到实训基地做助理实验员。每个专职人员配1-2名助理实验员,助理实验员利用课余时间协助专职人员完成实验室的部分工作。助理实验员的安全教育、日常考勤、勤工助学金由1名教师负责。在助理实验员中再优中选优,根据实训基地用人需要,留用优秀人才充实到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队伍中,实践证明这种用人方式非常成功。

(四)完善考核制度,稳定实训基地人员队伍

学院根据实训基地工作性质的差异,以及不同实训基地之间的差异,制定适合本基地的考核办法,制定考核细则,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评优以及奖金发放等的重要依据。目前,正在改革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实验室系列的职称评审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制定评审条件,应着重考察其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等方面所做的业绩。[5]

综上所述,通过对实训基地专职教辅人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实训基地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教学科研及对外服务等方面依托实训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建设失衡就可能带来各种不良的影响,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和实验室高效合理的运行。实验室队伍和教师队伍一样是高校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学校立足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一定要切实提高实训基地人员的职业能力。[6]

参考文献:

[1]许庆陵.提升高校实验室人员素质的几点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301-303.

[2]胡传坤,高建民.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现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5):210-212.

[3]李汉文.谈高职院校实验员队伍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2(9):291-292.

[4]汪小雄,唐沁雨.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38-40.

[5]符晓四.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与建议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