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52:38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1

电视新闻报道,就是通过电视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甚至包括一些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以及评论的新闻节目在内。电视新闻报道包括三个部分,即文字语言、电视画面和现场效果,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能够把一个个没有次序的画面排列成一个有序且完整的情节,将真实的场景再次展现。【1】电视新闻报道是一种视听相互结合的“阅读”形式,精美的文字语言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得到增强。它对电视画面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渲染了新闻报道现场的气氛,同时画面的内涵被进一步挖掘。

二、基于电视新闻报道特点的新闻写作基本规则

1.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规则是用事实说话。要体现新闻报道的公正性以及客观性,就必须用事实来说话。电视新闻的报道最忌讳的就是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假话、假的新闻报道对社会将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写作规则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在新闻写作的时候,记者必须将新闻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原因以及概况等等准确地交代清楚,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报道的事实不得虚构、缩小或夸大,必须是真实的人和事;第二,记者在对新闻报道中的事实进行解释、说明的时候,不得扭曲或是掩盖客观事实的本质,必须与客观事实的真实面目相符合。对客观事实进行透彻的认识和判断,是反映事实本质的关键。

2.通俗易懂新闻报道所服务的对象是普通百姓,所以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来讲述最新鲜的新闻事实将变得尤为重要。电视新闻报道的写作中,应该避开那些深奥难懂的语言,选择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来描述新闻事实,让观众听得更加清晰明了。还应该注意在新闻报道中不要大量地堆砌数字,不光说明不了问题,甚至说了等于没有说,因为观众是记不下报道的数据的。

3.朴实自然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强调朴实自然,让观众听得入耳顺耳。如果新闻事实报道得拐弯抹角,观众理解新闻事实会变得困难,常常听完这句就会忘记上句。所以,在对新闻报道中的事实进行描述时,要用朴实的语言,尽量避免书本中的长篇大论,做到长话短说,复句简化。一句话最好只表达一层含义,方便观众理解和记忆。如果有较长的复句,也应尽量减少关联词的使用,最终的目的都是方便观众接受和理解。此外,每句话尽可能地使用陈述的语气,满足人生理的特殊需求。

4.语言口语化电视新闻报道有一个特点就是为听而写。所以要求新闻写作的语言必须口语化。所谓的口语化,并不等于完全照搬日常的用语,它仍然非常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及艺术。第一,为了便于观众接受,且带有亲切感,应该将书面语言的形式转化为口语的形式。例如,书面语“意即”,这个词就不适于出现在新闻报道的写作中,应该将其改为口语“意思是”才比较合适;第二,把新闻报道中可能出现的文言文文字转换为现在使用的白话文,例如“之”、“也”、“者”等这样的词尽量少出现在新闻写作中;第三,写作中多使用动词、实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以及虚词,可以选用一些双音节词,保证新闻报道的音韵效果。因为双音节词的音波比较长,听得更准确和清晰。例如,可以将“已”换成“已经”、“并”换成“并且”等。

三、基于电视新闻报道特点的谋篇布局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谋篇布局非常重要。精炼的谋篇布局能够使新闻事实在最短的时间里,传播出最准确、最丰富的甚至最有效的信息,实现点石成金的效应。在谋篇布局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悬念、深度和结构。【2】第一,悬念是新闻报道进行叙事的一个技巧,在进行情节处理和事件展现的时候,抓住观众对新闻事实发展以及结果的期待,将揭晓的时机进行巧妙地处理,达到吸引观众继续收视的效果的一种手段。对于悬念的设置,不得忽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故弄玄虚,必须是适时适度和实事求是地进行。第二,深度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力度。新闻报道,不仅需要用事实来说话,而且要深入新闻事实的背后分析事实的主题和思想,篇幅要足够,报道一定要深刻。还要适当地抓取新闻事实的细节,给观众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第三,谋篇布局的关键是结构。在新闻事实写作时,叙事结构的选择需要依据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可以采用的结构主要有三种,平叙式、中心线索贯穿式和层层递进式。平叙式主要是将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的情节清晰地表现出来,完成一个注意中心向另一注意中心的转换。中心线索贯穿式是把一个事实作为中心,其他资料贯穿起来。层层递进式,就是按照新闻事实的脉络,逐渐深入。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2

一、队伍建设归部门落实任务

乡成立外宣办负责全乡对外宣传工作,各部门确定一名信息员,负责本部门的相关信息编写报送,具体任务分解见附表。奖励标准按照第二条执行,每季度兑现一次,由外宣办统计、报批、兑现。对不能按量完成外宣任务或本部门有重要信息漏报的将受到问责。每月初由外宣办统计信息篇数报各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

二、奖励标准

1、登在《报》头版的新闻每篇奖励50元(一句话新闻或短新闻奖励30元),登在其他版面的新闻每篇奖励30元(一句话新闻或短新闻奖励20元);字数在800字以上的调研性文章或通讯报道,每篇奖励100元(在头版的另加50元)。

2、被县级其他媒体采用的,每篇奖励20元(一句话新闻或短新闻奖励10元);字数在800字以上的调研文章或通讯报道,每篇奖励50元。

3、登在《日报》头版的新闻每篇奖励200元(一句话新闻或短新闻奖励100元),登在其他版面的每篇奖励100元;字数在800字以上的调研文章或通讯报道,每篇奖励200元(在头版的另加100元)。

4、被市级其他媒体采用,每篇奖励100元(登在头版的另加50元);一句话新闻或短新闻奖励30元;字数在800字以上的调研文章或通讯报道,每篇奖励100元。

5、登在《日报》头版的新闻每篇奖励400元(一句话新闻或短新闻奖励200元),其他版面的每篇奖励200元;字数在800字以上的调研文章或通讯报道,每篇奖励300元(在头版的另加100元)。

6、被省(部)其他级媒体采用:登在头版的新闻每篇奖励200元(一句话新闻或短新闻奖励100元),登在其他版面的每篇奖励100元;字数在800字以上的调研文章或通讯报道每篇奖励200元(在头版的另加100元)。

7、被部级媒体采用: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纸的头版的每篇奖励500元,在其他版面的每篇奖励400元;字数在800字以上的调研文章,每篇奖励500元(在头版的另加100元)

三、报送方法

各部门信息员将写好的稿件及时报外宣办,由外宣办统一审稿,根据信息内容报送各级报刊。

四、媒体界定

县级媒体:县委、县政府主办、主管的报纸、杂志、网站、电台、电视台等。如《报》、《政务》、《信息》等。

市级媒体:市委、市政府主办、主管的报纸、杂志、网站、电台、电视台等。如《日报》、《信息》、《政务》、《组工》、《工作》等。

省(部)级媒体:省委、省政府和国家部、委主办、主管的报纸、杂志、网站、电台、电视台等。

部级媒体:党中央和国务院主办、主管的报纸、杂志、网站、电台、电视台等。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五、不予奖励并追究责任的情形

1、未经审核把关擅自寄发,导致不良影响的。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3

科技新闻报道有对科技知识、科技成果说不透彻的特点。为此在采写科技新闻时要学会“翻译的艺术”,也就是要给科学以通俗的阐述,使普通读者能够读得懂。

2010年3月12日,南方新闻网登载的《为何高盛等国际金融大鳄喜欢中国地沟油》一文,写北京嘉博文生物技术公司开发“微生物发酵”技术的科技报道,就做到了以上两点。这篇文章跳出了科技新闻的传统写法,进行了创新,可作为写好写活科技新闻的借鉴。

在这篇新闻里,作者在准确掌握大量相关材料和信息的基础上,以国际金融大鳄喜欢令人作呕的“地沟油”这样极大反差的现象作标题,一下子引起了受众的广泛瞩目。“在过去,泔水总是会被拿去喂‘泔水猪’或提炼成令人作呕的‘地沟油’,现在,它们是aiG、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巨鳄竞相追逐的盘中餐。”以这样的导语开头,很自然吊起了受众的好奇心本能,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探求其中的奥秘。

报道抛弃了科技报道的一贯做法,以故事情节的形式来告知读者详细情况。

“化腐朽为神奇。上午10点,一辆白色的环卫卡车准时驶进了北京金六环资源循环处理站的大院。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王师傅是北京嘉博文生物技术公司的员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车内从昌平附近大学、政府机关以及餐饮机构收集的餐厨垃圾,俗称“泔水”,做些特殊处理。处理站空旷的厂房内,放着两台不起眼的设备,空气中没有想象中泔水的酸臭味。升降装置将垃圾桶送入投料口,泔水被倒进处理设备――一个高约4米的发酵罐中,王师傅再加入特制的复合微生物菌和一定比例的调整材料,80℃的高温中,泔水开始自动搅拌。此时的发酵罐中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温几乎“杀死”了所有有害的病原菌,而“活跃的”复合微生物菌则把泔水当做自己的粮食,同时产生大量代谢产物。6至8小时后,自动搅拌、降解发酵后,发酵罐里倒出了一堆堆像土壤一样的褐色粉末。至此,一车“泔水”变身成了水分低于10%,具有新陈代谢活力、安全卫生的固体再生资源。下午5点,这些褐色粉末在处理站被包装成袋,兵分两路:一路送往几公里开外的饲料加工厂,制作成有机饲料;而另一路,则送往昌平的加工车间,按照行业标准制作成高能微生物菌剂,再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在此之后,这些发端于肮脏泔水的有机饲料被送进畜禽养殖企业,用以助力畜禽的生长速度;而微生物肥料,则通过昌平区政府的政府补贴途径,发放到农民手中,助力草莓等作物的生长。一桶泔水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在过去,泔水总是会被拿去喂“泔水猪”或提炼成令人作呕的“地沟油”,通过无良餐馆,悄悄返回人们的餐桌。而在嘉博文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中,泔水同样实现了“从餐桌到餐桌”的循环,但显然这个循环是相对健康和安全的。“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全球著名风投高盛曾经这样赞誉。

这条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地沟油”经过技术处理后成为再生资源,也不仅在于其广阔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健康和安全这一社会效益。而这,也是读者最为关心的焦点。于是这篇报道自然成为读者喜欢看,引起社会大众关注的科技新闻。这篇科技新闻运用“翻译”的艺术,转变话语体系,把深奥的高科技写得浅显易懂,人人明白。

现在有的科技报道喜欢“学术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章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要克服这一弊病,做到吸引读者,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将具体的科技实验中的重要环节等其中的精华“翻译”成群众想要知道的东西,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从这篇新闻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通俗是沟通科技报道与读者的灵魂。科技报道要用平民视角研究和报道科技。体现了对受众的人文关怀,报道中力求语言的平民路线,多从小处入手,落实“三贴近”原则,锤炼语言的软化、生活化和大众化,而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例如在对资源节约的报道中,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谈通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有多少企业节约了多少度电,而是换一种说法,这些企业节约的电可供同样规模的企业再用一个月;在谈到燃气空调的推广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报道燃气空调用户已有多少家,他们使本来十分紧张的高峰供电减少了近1/10的负荷……这样,读者接受起来就会容易些,原本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报道也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科技报道的确有其专业化、抽象性的特点,比其他新闻更重视数字性、规律性的东西,更具有理性色彩,因此,在采写科技报道时,不仅仅要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服人,更要通过精彩的故事、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诸多的细节转变来感染人,让科技报道脱掉以往过于严肃的“外套”。

这篇新闻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欢迎,还在于其以“用经济眼光看科技,以职业眼光看新闻”进行科技报道。在采写科技报道时,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研究分析材料,报道才会有新思想,才会有深度。每一个科技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背景、原因、事件的全过程及随之而来的深刻影响,单纯对其中的信息片断进行报道,往往是不全面的,读者也难以理解事件的深层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组织科技报道时,特别要注重从提供零散的信息片断向提供相对完整的叙事文本转变,让读者了解某一重大科技的背景及深刻意义,才能获得读者的支持和激发他们的热情。

该篇新闻对新闻背景进行了充分的人性化展示。通过这些翔实生动的背景性报道,抒写出科学工作者艰苦的创业史,突出了其在困难面前坚韧的科学精神。

这篇深入浅出的科技报道,受到了广泛瞩目和读者的好评。报道从多个方面解读了这项清洁技术对当今低碳经济的影响,重点突出,报道充分;网上读者则说,报道有新意、有看点,他们爱看。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4

关键词法制新闻;《法制晚报》;《京华时报》;《南方周末》

中图分类号tm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9-0004-03

近几十年来,我国媒体对法制新闻的报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地的都市类报纸竞相创办法制新闻专版、专栏以及各类以“法制”为报名的专业报纸。从《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中央所属机关创办的专业报纸到《中国青年报》创办的“法治社会”等等,都在不同层面显示了法制新闻在目前新闻版面上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电视、网络媒体也不甘示弱,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类地方性电视台都设置了各类法制新闻的专栏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法治在线》、《今日说法》等。

现有的学术研究多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媒体和司法之间的关系,或是考察各媒体在法制新闻上的各种问题,缺乏横向比较,本文希望通过对三家定位不同的报纸在法制新闻中的比较分析,研究它们在法制新闻的报道领域、报道内容和报道题材上分别存在哪些差异,这种差异和报纸媒体自身的定位有哪些内在的联系。

本文选择三家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京华时报》、《法制晚报》、《南方周末》。《京华时报》是人民日报主管的一家综合性日报,《法制晚报》是由北京青年报社于2004年创办的晚报,该报以“法制”命名,可以作为都市类报纸中有明显法制新闻特色的代表。《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被业内认为是舆论监督的典范。

1法制新闻的界定

1.1“法制新闻”与“法治新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而法治相对于“人治”而言。法制具有权威性,法治则是严格依照法律依法办事,也有人说“法治”是民主社会公正法律的代表。学者陈力丹曾多次强调此“法治”非彼“法制”。在国内,“法制新闻”已经约定俗称。因此,本文沿用“法制新闻”的称谓。

1.2法制新闻的定义

法制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事实从发生、到进入司法程序、再到结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信息可能成为新闻信息,因而对某一法制事实的报道可能是连续性报道。除此之外,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的出台、解读;以及法治建设的新举措等事实,也会对人们的实际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这类事实的报道也涵盖在此范畴之内。

笔者认为,法制新闻不仅仅包括日常的案件信息,同时还包括对立法、案例评析解读以及普法宣传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所研究的法制新闻包括法制新闻事实的发生以及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的解读、法治建设的新举措的新闻报道。

2研究方法

2.1研究时间

《法制晚报》自2004年5月18日创刊即定位于有法制特色的都市报,每日设置法制专版;而《京华时报》作为都市报,尽管没有专门的法制版面,但是在社会版也聚集了大量的法制新闻;《南方周末》作为定位在“揭黑”的深度报道的周报,更是对一些较有争议、影响较大的法制新闻事实情有独钟。本研究选择2009年1月~6月作为研究时间。

2.2研究样本

对于《法制晚报》和《京华时报》,本研究采取等距抽样方法,每隔两天选择一期报纸,两份报纸共选取样本122份。而《南方周末》1月~6月的报纸都选为样本,共25份报纸。因此,最终样本为147份报纸。

2.3编码

本研究对147份报纸的1004篇文章进行了编码。《法制晚报》法制・开庭专版经常有关于一些案件的开庭审理的信息,不在编码之列。编码表包含5个项目:版面位置、报道领域、报道主题、报道体裁、稿件来源。

编码由两个成员共同完成。为了保证编码员间信度(intercodereliability),由SpSS数据库随机抽出10%的样本(100篇文章)进行编码。根据Krippendorffα指数计算得出编码者之间的信度分别为(1)报道体裁;α=1.000(2)报道领域;α=0.928(3)报道主题;α=0.857(4)报道版面;α=1.000;(5)稿件来源;α=1.000。

3内容分析的结果

3.1报道体裁

在1004篇文章样本中,常规性新闻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858篇文章是常规性的新闻报道,占总样本的85.9%;其次是特写,107篇文章使用了这一报道形式,占总样本的10.7%;评论和访谈各有107篇和8篇,分别占总样本的2.6%和0.8%。

《法制晚报》、《京华时报》作为都市类报纸,常规性新闻报道占据主体,但《法制晚报》和《京华时报》也并不完全一样,前者宣称其定位是“有法制特色的都市报纸”,因而在进行法制新闻报道时,还采用特写作专题报道;而以揭露事实真相为己任的《南方周末》则以特写和评论为主要报道形式。

3.2报道领域

根据案件性质将法制新闻报道领域划分为3大类,即民事、刑事、行政及其他领域。其中,民事类文章有253篇,占总样本的25.1%;刑事类文章比重最大,共610篇,占样本比重的60.6%;行政类文章99篇,占总样本的9.8%。

《法制晚报》、《京华时报》、《南方周末》各自侧重的报道领域又稍有不同。图表1展示了三类研究样本分别在报道领域方面的不同侧重。

图1《法制晚报》、《京华时报》、《南方周末》报道领域对比

刑事类新闻在三类报纸中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法制晚报》和《京华时报》对民事类、刑事类新闻的关注度并无太大差异;《南方周末》与前两者相比,对行政领域的法制新闻报道比重有所增加,这也与《南方周末》的一贯的监督政府机构的风格相符。

3.3报道主题

数据显示,诈骗类主题的新闻占据比重最大,为15.2%,其次为盗窃类案件的报道,占13.4%;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民事类法制新闻所占比重极少。例如,消费纠纷类的新闻所占比重为2.7%,假冒伪劣产品类主题的新闻比重为1.7%,劳资纠纷类主题的新闻仅占1.4%,医药安全、医疗纠纷类新闻的比重为2.2%。这四类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报道主题的总和为8%,只有诈骗类主题新闻的一半。

图表2显示,诈骗和偷窃类主题高居《法制晚报》和《京华时报》的报道主题之首,而对于民事类新闻的报道则较少。《南方周末》对偷窃类案件的报道为0篇,它的法制新闻较多地集中在法制建设类别。即使是对刑事类法制新闻的报道,也集中于那些争议性比较大、社会影响广泛的杀人、官员贪污受贿类别的刑事案件。此外,《南方周末》更多地关注我国的法治建设情况,对一些新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解读;对法规的变更进行评论等方式力求通过深度挖掘,还原事实真相。

3.4版面位置

《法制晚报》每期都有法制专版,集中于每天要闻版组6版~13版,根据每天的版面安排各有调整。法制新闻分布在综合版、开庭版、时讯版、案讯版、专题版、焦点版、丽案调查专版。《法制晚报》会对一些重要新闻作深度报道,置于专题或焦点版。《京华时报》每天有7~8个社会版,法制新闻通常分布在各个社会版。《南方周末》不定期地会有法治专版。本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都没有设专版,不设专版时,法制新闻分布在新闻版、评论版等版。

3.5稿件来源

《法制晚报》和《京华时报》的所有稿件都是由本报记者采写,或者由本报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写,没有转载自其它报纸的文章,也没有报外人员所投的相关稿件。《南方周末》的稿件除了本报记者采写之外,还有法律学者、法律工作者、法律专家的文章,有针对某一案件或者某种新修改的法规所发的评论、也有对法律法规的解读,占到76%左右。

4研究结论

都市类报纸如《法制晚报》和《京华时报》的法制新闻报道大都集中于刑事类案件的报道,尤其集中在诈骗类、盗窃类、贪污受贿类主题,而对于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消费纠纷、医疗纠纷、假冒伪劣产品、劳资纠纷等主题的民事类法制新闻则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关于这一类的信息确实不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报纸的传统思维模式,认为受众会关注一些暴力、色情等吸引眼球的信息。这折射出读者和媒体的法治意识淡薄。近年来,人们通过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例子虽然略有增加,但是毕竟尚属少数,且比较集中于一些特定的领域,例如婚姻纠纷、财产纠纷。涉及到名誉、隐私被侵犯时,公众人物拿法律捍卫自己权益的较多,但很少有普通人采取法律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鉴于此,反映在媒体上,就是此类新闻信息的缺失。

《法制晚报》和《京华时报》的另一共同特征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多为简单的消息,很少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这在《京华时报》体现得尤为明显,其报道体裁100%为常规性新闻的表现形式。与之相对,《法制晚报》尽管同为都市类报纸,但是它的报道形式较《京华时报》稍微有些变化,即会有针对焦点问题做一个版面的专版深度报道,但也仅限于此。

相较之下,《南方周末》在报道体裁上和报道内容上都更加多样化。在报道体裁方面,《南方周末》采用特写、评论、访谈等形式,而且并不仅限于本报人员的文章,还有很多评论性文章,更是博众家之长,许多法律学者、专家、法律工作者的评论文章经常见诸报端。在报道主题上,《南方周末》在选择刑事类题材时并不追求猎奇,而是选取那些有争议的、影响广泛的案件作为报道对象,同时对选中的选题进行横向、纵向的深度挖掘。此外,《南方周末》还较多地关注司法建设方面的新闻。这也是与前两者有显著不同的地方。

可见,三者各自不同的定位决定了它们在法制新闻报道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等方面的不同的媒介表现。

5三家报纸的法制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5.1法制新闻报道过度集中在刑事领域

研究显示,刑事类文章在所有样本中比重最大,共610篇,占总样本的60.6%。其次是民事类文章,占总样本的25.1%,而行政类文章99篇,占总样本的9.8%。刑事类的法制新闻大多集中在诈骗、盗窃等刑事案件的报道上。

5.2报道结构单一、内容过于注重猎奇

从《京华时报》和《法制晚报》可以看到,二者同为都市类报纸,法制新闻的报道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只是纵向的按照案件发展进行报道,缺少对案件的追踪、深度报道,即使有也只局限在最后的审判结果上。此外,都市类报纸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暴力、色情内容过度钟情。

5.3媒体与司法的冲突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而《民事诉讼法》第八条也明确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这些条款明确了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地方,要警惕对司法审判形成压力。有些媒体对一些案件进行报道时,法院还未作出判决,就制造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舆论压力,从而造成对当事人的不公正审判。

5.4法制新闻的侵权

新闻是公开发表的,记者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对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造成侵害。例如《法制晚报》将一对自曝被“潜规则”、被迫的双胞胎的照片未经任何处理就刊登在报纸上。这些做法是很不合理的,

6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6.1报纸媒体为吸引眼球,迎合读者的低俗心理

对于媒体而言,发行量是媒体广告来源的保证,于是很多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吸引读者的注意,不惜采写劣质的法制新闻,事无巨细地暴露整个案件过程,以迎合读者的低速心理。

6.2记者的法律知识不完备

2009年度全国法制新闻研讨会中法制日报社贾京平社长结合2009年《法制日报》引进编辑记者的具体情况指出,新进的29人中只有1人有法制传媒教育的背景。从目前队伍学历背景情况看,绝大多数报社大致是“三足鼎立”:学新闻(中文)的占1/3,学法学的占1/3,其他专业的占1/3。这样的队伍构成存在职业能力不足、职业精神欠缺的问题。可见很多媒体的记者都存在法律知识不充分的现象,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侵权行为,或因写作不当扰乱司法公正。

6.3读者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现在,人们的法律观念仍然较为淡薄,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么自认倒霉,要么应侵害者要求息事宁人。只有当人们法治意识增强,法律观念不再淡薄之,人们更多的关心与己相关的维护自身权益的问题时;当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更高,民主程度更高之时,反映在报纸上就是民事类新闻、行政类新闻的急剧增加了!

7结论

尽管我国媒体对法制新闻的报道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忽视,尤其是很多媒体已经沾染了社会新闻寻求视觉冲击的习气,这对于法制新闻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大隐忧。我国的法制新闻报道要从目前这种几近畸形的报道模式中走出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势必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也有赖于媒体树立正确的报道观念。

参考文献

[1]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法学研究,1998(6).

[2]王平.当前法制新闻传播中的法律关系问题.新闻与法治,2009,9.

[3]王平.新时期以来我国法制新闻报道的历史考察与功能反思.新闻知识,2009,5.

[4]慕明春.司法独立语境中的法制新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8(3).

[5]陈力丹,马晓澄.规范地报道法制新闻――从熊振林杀人案报道说起.青年记者,2009,5.

[6]姜明泽.法制新闻的进与退――论法制新闻的保护与规范.法制与社会,2009,11.

[7]范玉吉.法制传媒的创新与发展――2009年度全国法制新闻研讨会综述.新闻记者,2009,11.

[8]林琳.法制新闻节目创新的三点建议.实践与创新-新闻与法,2006,7.

[9]法制新闻报道概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0]SanfordH.Kadish,FiftyYearsofCriminalLaw:anopinionatedReview,CaliforniaLawReview,Vol.87,no.4Jul,1999,7:943-982.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5

此后的事件发展很有些出乎意料,当地施工单位并未停止施工,而是继续在毁坏文物。我们觉得,此事不能就此完结,不能眼看着古墓在施工机械的隆隆轰鸣声中被毁。于是,我们又及时与前方记者联系,希望能继续采写后续报道。29日记者发来了第二篇报道,当晚我们即在第五版头题位置处理,并制作了“新乡市‘毁宝’工程仍在继续”的主题,明确点出了事件的发生地。同时,我撰写配发了“违法行为不可再”的第二篇短评,对无视法律和舆论监督的现象作了进一步抨击。这组稿件30日见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内众多网站予以传播和转发,对当地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事情至此,终于引起了新乡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市委书记连维良和市长吴天君均作出批示,要求尽快妥善处理此事,立即停止毁坏文物的行为。市委副书记宋丽萍于31日主持召开了有市文物、城管及古墓所在地凤泉区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议,决定暂停施工,做好文物勘探、发掘工作后再复工。对此一事件的峰回路转,记者采写了第三篇报道:“变‘毁宝’工程为‘护宝’工地”。我们再次紧密配合,在4月1日第五版头题位置予以刊发,我也再度撰写了“有错必纠是正途”的短评配发。

这一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及促使事情得以妥善解决,我想从中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其一,充分显示了党报的权威性和战斗力,较好地提升了党报的可读性。党报负有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的重要职责,但党报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和热点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指导性,才能有效推动实际工作;正因为如此,读者才会更加关注党报的宣传报道,党报才能在读者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拥有更多的读者群。这组报道见报后,不少读者争着阅读,尤其在事件发生地更成了热门话题,大大增强了党报的可读性。

其二,开展舆论监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舆论工具发挥战斗力的一大利器,此“法宝”绝不能丢弃和弱化,而应进一步加强并做到正确运用。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为消除社会不良现象、遏制违法违纪行为和反腐败作出我们新闻媒体应有的贡献。实践证明,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有些问题常常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但一经正确的舆论监督,多半很快便会迎刃而解。此外,党和政府领导机关对正确、适度的舆论监督是很重视并积极支持的,群众对此也极为关注和欢迎。在这次本报对“毁宝”事件的舆论监督中,有关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都表示了支持和欢迎(如省文物局的领导);事后还有读者给我打来电话,提供另外的批评报道线索。这些都表明,只要我们的舆论监督开展得有理、有利、有节,在领导机关和社会各方中都会产生良好作用,牢牢树立了党报的威信。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2-0050-01

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新闻已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的一个便捷手段。不同文化的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等都会影响到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对文化差异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新闻本体。

整体来讲,中英新闻编辑在同一新闻事件上的编辑,在编辑的角度上往往存在很多的不同,第一,英语国家采用针对性强、注重细节的方针,而我国的新闻倾向与宏观把握、整体布局谋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受到传播工具的制约,而且要符合政府部门的宣传目标;第二,对比中英文稿件,可以发现中文稿件遵循了先有“因”,再谈“果”的顺序。英文稿则从听众角度出发,选择了听众最熟悉并对其最具吸引力的事实作为新闻导语,然后再介绍事件的起因和具体情况,先“果”后“因”。但总体而言,中英文新闻编辑工作在组织篇幅的角度上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我们在编辑或翻译英语新闻的时候,多数受中文写作方式的影响,用中文的布局谋篇习惯编辑和翻译英语新闻,并且,我们可能缺乏对英语新闻编辑方式的规律的认识,很难写出符合英语新闻标准的新闻作品。所以,新闻编辑难免会遇到中英文新闻编辑之间的差异,但是若能熟悉中英新闻差异,定能写出或译出更好的新闻作品来。

首先,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执政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依靠舆论这一宣传阵地,这就导致新闻为政府服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而西方国家舆论自由,大多不受党和政府的制约,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中国强化了政治理论,而国外加强了社会环境监督;其次,我国的新闻编辑在不同阶段不断反映革命事迹、先进人物、进步思想,从不同角度引导和鼓舞群众向先进模范学习,以此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而英语新闻编辑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勇于报道贫困、战争、腐败、以及垄断行业、医疗卫生等争议性新闻,多数充满了矛盾冲突。中国追求和谐,而国外强调冲突;第三,中文新闻编辑受写作思维惯性的影响,喜欢把开篇写的很华丽,绕来一大段话后在进入主题,忽略了事实本身和细节,带有主观色彩,导致很多无用信息。而英语新闻喜好直接切入主题,开门见山把最重要的新闻线索放在开篇,然后辅以数据、论据、确保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中国注重文采,而国外注重实际。第四,英语新闻报道像写故事一样,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以平民视角、故事化为手段的新闻报道叙事风格在发达国家盛行。而中国新闻报道像写报告一样,讲究准确、直观、详细。中国的经济已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要和中国交往,产生的新闻事件必然要进入其他国家读者的视野。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改进中国新闻编辑方式,在世界上争取中国的话语权。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使中英新闻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沟通展现在众多方面,如今,中国新闻题材广泛,不仅仅是政府宣传的喉舌,已经越来越关注民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高新科技发展等全球性的话题,并且越来越多的运用实例进行客观报道。而国外的媒体也越来越多地重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像我国靠近,不断淡化冲突,重寻和谐。中英新闻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沟通将在未来发展中日益彰显。

英语新闻注重时效性,而中文新闻则侧重时宜性。从理论上来说,时效性指新闻报道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差,越短越好,新闻越新越好,这样才能激起强烈的社会效果。英语新闻编辑们都争取第一事件发表消息,把时间看作金钱,为社会创造了很多新闻财富。篇幅多以短小精悍为主、形式多样。最为著名的“快讯”是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前遭枪击,记者在一两分钟内现场口述了新闻。我国同样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但因为受当时当地政府、集团的利益制约,往往在新闻报道时机的选择上很慎重,要不要发,什么时间发,激起的社会舆论会怎样,对社会、对经济的影响,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评价中国新闻编辑好与坏成了往取决于新闻发表的时宜性而胜过时效性。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报道;21世纪经济报;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53-01

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业获得迅速发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金融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此基础上,金融媒体得到迅速发展,以金融报纸为主体,以电视、报刊、网络的金融报道为补充的金融报道体系初步形成;金融报道数量和规模明显扩大。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中国的金融报道渐成气候,金融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各媒体也在不断提升金融报道的水平。

一、正面报道为主,给公众信心

在《21世纪经济报》9月报道中,金融报道一共1480篇。其中内容直接涉及到金融危机的报道是440篇,占整个报道的29.7%,接近三分之一。在这440篇直接金融危机报道中,关于国内情况报道的文章一共是360篇。

在这360篇国内报道中,本人分析了报道内容,可以说,国内报道内容大部分是正面报道,360篇金融报道中,有150篇涉及到“经济增长、转好、提升”等内容,占国内金融报道的42%。例如,9月1日报道《交行已经为宏观调控做好准备》,9月2日的人物访谈《铁路建设资金不存在缺口》,9月3日的《推进增值税转型面临好时机》,9月4日的《上半年海峡两岸双边贸易增长迅速》等。仅9月5日这一天的报道,就有10篇类似报道。

从以上这些报道可以看出,《21世纪经济报》运用了传达式、体验式、分析式等金融新闻写作的方法,并且除了具备新闻属性之外,还具备了金融报道的自身的服务性、敏感性等特点。它的国内新闻,正面报道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与该报纸的自身情况有关。《21世纪经济报》是中国最受关注的经济类报纸之一,其言论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舆论导向。所以,把握好金融报道的舆论方向、在危机中给国人以信心,是该报乃至全国金融报道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二、对金融危机的理性认知

在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也调整了其报道内容,及时改版,将其报纸原来的8个版块,修改划分为综合、时政、国际、宏观、区域等24个版块,每一个版块,都相对应地介绍相关的金融危机的新闻,全面地梳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在9月的金融报道中,《21世纪经济报》共发表社论3篇、社评17篇、特稿17篇、时评42篇。用事实和评论,非常详细地向国内读者报道金融危机。

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报道,《21世纪经济报》的态度和立场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对于外国情况的报道,没有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有色眼镜去对待,而是以一个媒体的客观的立场去陈述事实。在9月份的有关金融危机的报道中,对国外金融情况的报道篇数一共是80篇,这80篇中,内容主要涉及欧美和亚洲国家。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情况的报道,来向公众传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动向,同时也还是公平地将其他国家的“挽救手段”如实报道。

三、写作更具亲和力,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21世纪经济报》是一家经济类媒体,其金融报道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进行金融危机的报道过程中,也十分注重报道方法,使其能为更多大众读者所接受。分析9月份的报道不难看出,《21世纪经济报》采用了很多报道方式。例如,传达国家金融政策的传达式报道,对业内专家的采访,对政策、法规、事件、数字、形势的解读。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8

【关键词】小型语料库语类校园新闻

1引言

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走注重质量,以质取胜的道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练好内功,提升综合实力,应对竞争固然重要,而加强新闻宣传以实现对内凝聚人心、统一思想,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对外扩大开放和交流,塑造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则更是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作为高职新闻宣传的重要信息载体高职校园新闻是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高职校园新闻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中间人,还是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校园正能量助推的动力。因此,有必要将高职校园新闻从语类的视角加以研究,探索高职校园新闻语类的语言特征,揭示高职校园新闻语类的语步特征,以促进高职校园新闻的写作和科学性评测。

2语类研究

国外对语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古希腊修辞学研究,但直到20世纪中叶,语类研究仍主要停留在文学领域。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语篇研究的兴起,作为语篇的类型语类的研究开始引起了包括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言学、修辞学、哲学、语言教育学等领域对语类从多个角度展开频繁地研究,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框架,语类理论也逐渐形成了三个学派:北美的新修辞学派,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悉尼学派以及美国的专门用途英语学派(Hyon1996)。新修辞学派注重语篇的目的和功能、话语社团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派重视语篇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社会功能的关系,而专门用途英语学派关注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步结构。三个学派的众多语言学家包括martin(1993),Swales(1990),Bhatia(1993)等对许多语类(书评,广告,推销信,求职信,学术摘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语类的语言特点及结构,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教学和交际生活。

国内以方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对语类研究理论的深入探讨,并对很多语类作过应用研究,同时将语类研究的成果用于多个领域,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关注高职校园新闻语类的研究,这势必会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最新统计,高职校园新闻在教育网类主流媒体上的转载率远远低于本科院校,也甚至低于其他的教育类型,非常不利于高职教育的正面宣传。本项目拟建立小型语料库,抽样搜集一定量的高职院校的新闻报道,进行语步对比分析,探索理想的高职院校新闻语类语步特征,为高职校园新闻写作和评价提供范式和标准,为同类实用型语类分析提供数据和实证经验。

3研究发现

3.1语料采取

作者以重庆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含在建)为语料选取母体,主要鉴于这类院校在新闻质量、新闻广度和新闻影响力方面较其他高职院校更有价值,此次选取的新闻为备选院校近3年内的实事新闻,采取分层抽样,共选取40篇新闻。为真实准确地采集和存储语料,保证语料库的质量,制定了以下语料采集原则:1)语料选取。以文字语言新闻为主,纯图片及表格新闻不在选取范围以内。2)文件载体。所有收集语料以tXt文档存储,取消不必要字符,便于主流语料库软件,如CLawS,woRDSmitH等软件标注和检索。3)语料编序:每个文件要进行编号,编号格式两位数字,如01、02等。4)文档内部设计:每个tXt文件内部的编写包括三个部分:文本头,文本自身和文本出处。

3.2语步统计

笔者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了校园新闻语步结构,如下表所示:

表1:校园新闻语步结构表

语步序号(no.)语步名称(move)交际目的

(Communicativepurpose)

m1标题揭示校园新闻的主题或提出重要事实

m2导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

m3主题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m4背景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即可在主体部分体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体现

m5结语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3.3统计分析

笔者对收集和库的40篇语料进行了语步统计,各语步呈现频率如下表:

表2:语步频率统计表

语步m1m2m3m4m5

频率100%92%95%47%54%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职校园新闻语类的写作注重标题的拟定,导语和主题的写作,但在新闻背景和结语方面缺乏足够重视。

3.4结果讨论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高职教育在最近几年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办学数量和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经历的是较为粗放的式发展,因此,反映在校园新闻报道上往往是注重对事实的报道,对事件经过的描写,对成果的直接呈现。由于在内涵建设方面的不足,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深入思考,反映在高职新闻写作上缺少对事件的意义、根源和影响的挖掘,直接导致在新闻背景和结果部分的频率降低。

4结论

本文通过小型语料的方式研究了高职新闻语类语步特点,探讨了语步频率差异的原因,但由于篇幅有限,还未作高职新闻语类的语言特征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建议对引入本科院校新闻语类,进行与高职院校闻闻语类语步及语言特征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LondonandnewYork:Longmanpublishing,1993.

[2]Hyon,S.Genreinthreetraditions:implicationsforeSL[J].teSoLQuarterly,1996:30(4):693-722.

[3]martin,J.R.acontextualtheoryoflanguage.inCope,B.&Kalantzis,m.thepowerofliteracy:agenreapproachtoteachingwriting(pp:45-47).London:Falmerpress,1993.

[4]Swales,J.m.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5]方琰.浅谈语类[J].外国语,1998(113).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9

高扬时代主旋律

——记**广播电视台青年记者***

**广播电视台青年记者***在新闻战线上辛勤笔耕了13个年头,先后在本台和上级广播、电视台及其他新闻单位发表新闻稿件1万多篇,其中有70多件新闻作品获评省、市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在省级新闻理论刊物发表和省、市研讨上交流论文10多篇。他年年被评为局、台先进工作者,先后13次被评为省、市台模范通讯员和全县宣传战线先进工作者,连续两年被市广播电视局和市人事局联合表彰为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当今世界,能够耐得住寂寞,抗得住干扰,守得住清贫,就是一个高尚的人。***90年代初毕业于**农校,后来半路出家,改行当记者。他深感新闻业务知识之不足,千方百计挤出业余时间钻研新闻理论知识。10多年来,为了多学点专业知识,他从不涉足公共娱乐场所,也不玩牌打麻将,很少与妻儿逛马路、进商场,他把业余时间几乎全用来钻研新闻业务。他自费买来《新闻学概论》、《采访心理学》、《电视摄影与编辑》、《广播电视评论》等20多本专业书籍,潜心苦读,细心钻研,写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还自费攻读大学中文专业,取得了大专文凭。在漫漫求学路上,他将中文知识、新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使自身业务素质迅速得以提高,很快成长为台里的业务骨干。近几年,他先后担任过新闻部、专题部副主任、主任,年年都超额完成了台里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他把所学知识贯穿在新闻实践之中,不断进行理论升华,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1994年,他撰写的论文《试论古文知识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观点新颖,论理深刻,被《声屏瞭望》杂志采用。

春蚕吐丝,是为了将锦绣生活奉献给人类;蜜峰采蜜,是为了将琼浆玉液留给人间。***在新闻战线上默默耕耘,无怨无悔。电视宣传是个十分繁忙的工作岗位,采访任务多,很少能休息双休日和节假日。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他总是安排其他记者轮班休息,自己留在台里值班。遇到突发新闻,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路途远近,他闻讯即动,以连续作战的作风,出色完成新闻采访制作任务。他常常抱病坚持工作,白天采访写稿,晚上编辑制作,对重大新闻还连夜送往省、市台,加班加点不计其数。1996年7月中旬,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全境,**南部湖区的几个乡镇被淹成一片泽国,县境东临的环河堤准备爆破预分洪。灾情就是命令,***带领记者,顶狂风,冒暴雨,斗恶浪,战狂滔,日夜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采写抗洪救灾新闻。一连10多天,他自己累倒了,高烧不退,孩子又患病住院,爱人因工作忙几次打电话催他回家照看孩子,他丢不下手中的工作,打回电话委托姐姐到医院护理孩子,自己坚守在抗灾前线跟踪采访。半个多月中,他一人采访制作抗灾新闻50多篇,被省、市台采用20多篇。他采写的《**安全转移15万灾民》一稿,当年被省广播电视学会评为好新闻二等奖。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篇10

一、加强企业通讯员队伍建设

企业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如何,首先要看企业通讯员队伍素质怎么样。在目前各供电企业出台激励措施、明确宣传报道任务的情况下,企业内领导和通讯员都很重视,积极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加班加点写稿,及时通过有关渠道向外投稿。这样总体数量有了,但高层次新闻媒体发表稿件少之又少,上稿率肯定也不会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每年初只对企业各部门下达报道任务篇数,有时举办新闻培训班,不管各人基础怎么样,老师一人在上面讲,所有人在下面听。而平时对基层通讯员的业务指导帮助力度不够,未能使他们的效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

新闻写作人才,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一定的环境、温度、土壤条件下产生的。企业中优秀的新闻写作人才,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企业领导要善于当“伯乐”,要为企业通讯员提供必要的条件,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接受正规培训,或者到上级新闻单位学习锻炼,到生产一线体验生活,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因此,笔者认为,企业要针对现状,积极与各社会新闻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一支热爱新闻写作的基层通讯员队伍,每年举办企业通讯员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全面提高新闻宣传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写作能力。在企业内部,开展“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活动,组织相关通讯员进行现场采访,各人写稿,统一讲评,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还可以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企业通讯员队伍,推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增强企业通讯员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每个企业通讯员应该具备的一个特质。要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就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敏于捕捉蕴藏在事件内部、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和题材。这种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每一个企业通讯员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还要有较高的新闻理论修养。

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充电,做一名学习型通讯员。企业通讯员多是兼职,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公司下达本部门的宣传报道任务。因此,需要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尤其是企业宣传部门的通讯员,还需要与各个层面的职工打交道,要对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内容有一定了解。否则,是无法适应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做好一名称职合格通讯员的。除了学习本企业的知识,还要学习研究各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把握他们栏目的要求,结合自己单位发生的事实,选取角度,表达新闻主题,达到采用发表的目的。

其次,注意积累知识素材。只有见的多了,才能对新闻有感觉,新闻敏感性才会不断增强。拥有丰富的知识,需要持久地努力和日积月累、长期的积淀。随时摘抄各方面的知识,看报刊、电视、网络,读材料、听报告,发现有用的东西及时作笔记,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归纳,进一步加深记忆。久而久之,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完善自我适应新闻宣传报道的知识结构。只有善于积淀,不断丰富,新闻敏感才会日益加深。

再次,勤于专注分析和思考。新闻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处处留心。新闻敏感还来自通讯员对新闻报道的执着和专注,他们要随时随地关注那些发生在身边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和信息。所以,对于一条新闻线索,必须由表及里去认识分析,只有经过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写出越来越好的新闻稿件。

三、要求企业通讯员勤写多练

新闻是一门科学,写作是一门学问,“爬格子”更是一项苦差事。有时看到自己采写的稿件在不同的新闻媒体发表,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新闻写作没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勤写多练,才能熟中生巧。

凡搞新闻写作的人,大体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一是读。多读各类报纸,读好的新闻,读名家名篇。二是看。看人家如何谋篇布局,怎样起标题、写导语。三是仿。仿别人的写作方法,仿名篇消息写作导语,仿通讯稿件的表述和描写。但不能照抄照搬,应该有自己的思路。四是独。独立写作,标新立异,逐步创造自己的风格,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耐人寻味的新闻作品,向“好新闻”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