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掌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53:30

由我掌握篇1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一定要经常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

1995年版本新译为: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想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

改译也就是对原文的异读——译者在意义的理解上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把“实践一精神”改译为“实践精神”,将“艺术的、宗教的”变更为“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是否恰当,也引起歧见。

本来,马克思是在谈到政治经济学方法时说这段话的,人们也几乎一致地认为,马克思这段话强调了理论掌握方式与其他掌握方式的区别,对于我们认识艺术的本质及其特殊规律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但是,由于马克思只是顺便提及,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因而在具体涵义的解读上必然地出现了种种分歧。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就有人对马克思的这段话进行了阐释。我国在60年代初,由朱光潜的《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①一文肇始,引发了对马克思这段话应该如何理解的争论。在争论中,不同的意见不断出现,争论至今仍在持续。分歧意见大体上围绕着三点:何谓“掌握世界的方式”?如何理解“实践一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在理解马克思提及掌握世界的方式这段话的争论中,关于理论(科学)的掌握方式与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方式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之一在于理论(科学)的掌握方式用的是或主要是抽象思维,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分歧主要在于对“实践一精神的”掌握方式的理解,成为所有问题的解答都不能回避的关键。马克思此处提出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性质是什么?是否包含实践的掌握方式?艺术的、宗教的掌握方式是实践的还是精神的抑或是属于“实践一精神的”掌握方式?“实践一精神的”掌握方式与其他的掌握方式有何联系和区别?“实践一精神的”这个词在马克思著作中仅在《

各种分歧意见似乎可以按持论者如何理解“实践一精神的”掌握方式与艺术的、宗教的掌握方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为依据,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从属关系的看法。所谓“从属关系”,是指艺术的、宗教的掌握方式从属于“实践一精神的”掌握方式,亦即后者包含着前两者。

由我掌握篇2

【关键词】掌握程度主观性生活阅历评价方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的对答已经成为名家的千古之辩。其本质上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是否能完全理解和明白,而在教学上,教师和学生就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体之间必定会有一定的差距,无论是从社会阅历、学习态度、知识积累,还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大部分时间,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如何如何,因为两者间必定存在各方面的差距,特别是理解力这种主观方面的能力。

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比如从教时间、教学成绩、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自己的判断来取代学生的真正受教情况,特别是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常被很多教师武断地以教师自己个人的感觉来代替,从而使学生对新的知识始终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地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一、语文的主观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让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有一定的主观性。除了一些背诵篇目外,所学的知识不像理科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考察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没有一个比较合理而规范的标准来考量。

很多语文老师都明白,语文这门学科,由于考试时所考内容并非是所学课文内容的直接原文考查,特别是高考,更是只有区区六分出自课本。因而有些学生甚至在花费苦功认真学习一段时间语文后,比如上课认真做笔记,下课认真做练习,但最后考试成绩反而有所下降。而这,就是语文的主观性所在。

这样的一种主观性,使得老师和学生都无法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得教师无法有效地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能凭经验去判断,这就会存在一些偏差,造成教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判断出现失误,而这种失误往往是往高里评价,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的时候,往往却是学生对该知识仍没完全掌握。

二、教师的经验

每个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在经历两到三年教学生涯后,总会感到自己对教材已经十分了解,对增长点把握十分到位,特别是自己所教授内容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能力十分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上,可以说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来支持。只是在现实中,往往正是由于这种自信,使得教师多少产生一种“刚愎自用”的错觉,不仅听不进其他老师的批评性意见,更对自己判断学情十分自负。

在这样一种经验积累起来的臆断影响下,很多老师其实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都是凭自己的主观去猜测判断,常以自己的意识代替学生的意识,而且不容别人置疑。即使出现一两个学生明显成绩下滑,也都归疚于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认真做等诸多原因上,造成客观上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不了解。

三、教师与学生的阅历

教师与学生间客观上存在十年以上的岁数差,即使一个教师再如何认为自己上课时是把自己与学生等同地位的,也抹不掉这十年以上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等长时间积累下来而产生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教师很难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去学习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而这往往又是很多老师在潜意识里无法注意到的。

比如有的老师觉得一个“为”字的虚词用法就那么几种,已经让学生先死背下来了,同时又训练了四五次了,按老师的理解,这样的程序下来,他都已经闭着眼睛也能答题了,学生再如何不济也应该都弄懂了吧?其实不然,老师能把这个知识点完全掌握,有很大部分是职业的原因,还有就是高中及大学期间所积累下来的文言知识量,这点是新学的学生所无法比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其实即使死背下来了,还是无法灵活去应用,做题时还是会出错,对该知识点仍没办法做到完全掌握的地步,跟教师所认为的掌握程度仍有较大的偏差。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造成的教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理解产生的偏差,我想还是得从源头出发去解决问题,只有溯源查症,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教师对学生授受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的理解产生偏差:

1.排除一切主观性的因素

语文学科由于其人文性的特点,无法像数学物理等理科性的学科那样通过一张试卷测试得出对相关知识是否已经掌握。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老师不能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平时针对性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上课的状态,上课时回答问题的思维等去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尽量不要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晚自修或者课间与科代表或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甚至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发份调查表,有个较为客观的调查数据,弄清学生具体的知识掌握程度,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式或教学进度,尽大可能让学生掌握大部分的知识。

2.多练习,不急躁

学生与教师间的客观差距摆在那里,不能要求学生都能像老师那样很容易就掌握某个知识点,就是老师所认为十分简单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由于阅历、知识积累各方面的原因,可能也是较难掌握的。因此,作为老师,应该不能急躁,对相关知识应该进行多次练习,反复强调,反复讲评,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大程度去掌握相关知识,如果过于急躁,恨铁不成钢,成天去埋怨学生的话,那不但于事无补,更会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

总之,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性及人类的一些经验惯性影响,使得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进而造成教学方面的一些困惑,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这就需要我们从主观性、思维惯性、经验积累各方面去探究其原因,并从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小练习、小测试、小调查入手,多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沟通交流,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误解,让学生对知识掌握能进一步得到加强,让语文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龚雄飞.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安全与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由我掌握篇3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主课,因此数学教学在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究竟怎样来发展和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呢?我明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以及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教材若能完善地反映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并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符合儿童智力活动规律地去组织教学,就不仅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儿童的抽象思维也会获得巨大的发展。

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而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又是学习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离开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就不能顺利地掌握文化知识。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既不是先天不变的,也不是自然发展的。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辅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发展起来的。

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符合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呢?小学儿童的思维总特点,就是正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发展过程。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学习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从具体事物的实际数量上升到抽象的数的概念,进行运算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具体过渡。这可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讲,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儿童虽然入学前在他的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事物,但他们注意的往往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特点,什么颜色、形状、气味以及它的实用意义等等。而对事物的数量方面是容易被忽视的,头脑里的数量观念也是极其淡薄的。那么,如何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才能使儿童很好地形成和掌握书中的概念呢?这就必须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与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如:当每个数的概念出现,总是在一定数量的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的基础上用抽象概念概括出来。但从以往的教学经历来看,我们虽然在直观的具体事物的基础上讲授数的概念,教学时间用得也不少,但儿童在掌握数的概念时,总是离不开掰手指头。在加减运算中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刚学过加法后再学减法时,儿童总是把减法当加法来运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向我们说明:我们的教学仅仅服从人的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服从儿童智力活动过程的具体规律。

对10的认识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中的十进位制的理解,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因此要不惜时间的讲深讲透,使儿童真正理解,彻底弄懂,牢固掌握。

对10的认识与对10以内其他各数的认识相比,就有些不同了。这里有个区分个位和十位的问题。如果区分的好,对以后学习两位数、三位数乃至多位数都会有很大的好处。怎样才能使儿童更好的认识10呢?怎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十进制?

在讲进位加法时,我们同样利用火柴和数码进行。比如讲9+2=11,讲明9根火柴和2根火柴各自都不成捆,因为都不够10。但从2根里拿出1根放在9根里,便凑成10根,可以捆成一捆,然后把这一捆放在十位的格里。由于个位数的2根,已拿走1根,还剩1根,所以9根加2根,就成了1捆余1根,用数字来表示就是11。虽然“逢10进1”的进位加法与“退1当10”的退位减法,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讲是更为抽象的,是难以理解的,但当我们用直观事物与数码把个位和十位以及它们之间的10进位制的抽象关系形象化、具体化之后,儿童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由我掌握篇4

关键词: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英语语音课;启示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布鲁姆于1976年发表的《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一书,提出了以掌握学习为教学策略的学校学习理论,即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它是一种乐观学习观,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后天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习者之间在学习中的差异。这种乐观性理论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自信与启发。

一、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解读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教育现状的产物。当时的美国重视天才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都只针对少数有天赋的学生,忽视了对学校中大量差生的教育。基于此,布鲁姆立足现实,从对人类特性的研究转向了差生研究,认为学生学习中的差异通过外在的手段可以减少。这种适应社会需求的论点随即风靡一时,渐渐形成了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随后,布鲁姆及其学生完善、扩充了其理论,使其理论为今后的教育发展点燃了希望。

1.掌握学观

掌握学习是布鲁姆首次提出的,其含义就是学习要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要融会贯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天才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每个个体的学习差异是无法改变的。这种传统的观点使学校教育只关注天才儿童,造成了两极分化,学校教育处于失衡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布鲁姆在自己对人类特性的研究中发现,学校学习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差异不是遗传的,而是可以随外在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并获得相应的评价。基于反馈信息,教师改正教学策略及步骤,使之满足w生身体及心理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掌握学习教育观

布鲁姆致力于将掌握学习与人本主义思想相结合。掌握学习的思想与实践来源于人本主义核心观,即掌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本主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换句话说,掌握学习的实质是自我发展,自我掌握。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方法、手段及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不会学习转向学会学习。学习是人类的本能。学会学习是人本能的完善,代表人的进步与发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学生的人生品质提供标准,同时为其人生价值定向提供依据。

3.掌握学习情感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使布鲁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相信学生在学习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优异绝不是天生的。掌握学习促使教师相信学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兴趣。掌握学习也促使学生相信自己,掌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受到教师的“呵护”与表扬,则会表现出自觉的学习行为。外在的行为可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使学生更加肯定自我,认同自我,从而自我挖掘学习的潜力,完成各种被认为是枯燥、有压力的学习任务,并从任务中获得成功。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掌握学习理论被应用于英语语音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语音,而且也能让从事语音教学的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师生在语言能力及品格发展上共同进步。

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对英语语音课的启示

英语语音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同时英语语音是学好英语的根基。对于渴望学好英语的学生来说,英语语音发音是否标准决定着他人对其语言风貌的认可程度。对于教师来说,其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为英语语音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课前准备工作的实施

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背景存在差异,发音基础及特点也各不相同。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首先应对每个学生个体进行了解,了解其先决认知行为及情感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发放问卷或个别及群体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语音课程、教师及自我的态度。对于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

2.课中教学工作的实施

在语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个体指导教学与班级群体教学相结合。每个学生的发音习惯、掌握正确发音的速度及模仿能力等各不相同,教师有必要根据这些差异,以一对一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音段发音的指导。这样,教师不仅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在情感上建立平等、密切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语音的信心。此外,除了个体教学,课堂上还应安排群体教学。对于一些发音规则,如重音、语调、连读等一些超音段方面的语音知识,教师应向全班学生统一讲授,并设置不同的情境活动,如英语小品、话剧等,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参与其中,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会掌握标准的语音,同时学会了不同的场景下的语音规则,如升调、降调、降升调的使用等。随之,教师与学生可共同参与小组表演的评价活动。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教师重新评估教学安排,也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肯定自我,从而建立起学语音、说英语的信心。

3.课后教与学的体悟

语音学习重在练习与强化。课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为学生制订学语音的计划,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自完成。此外,教师应延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以语音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彻底克服发音上的困难。同时,教师应及时对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完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完成语音强化部分的任务,还应主动将语音的发音练习带到其他英语课堂上,如口语课、听力课等,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得到了强化,自身的学习情感也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学语音的自信心及恒心,使自我外在的学习行为与内在的心理特征达成了统一,促进了身心的健康成长。

总之,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为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英语语音教学。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帮助教师掌握教学,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理念运用于英语语音教学必会让教师与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布卢姆,等.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2]王会娟.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由我掌握篇5

关键词:三角函数;单调区间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是考试热点,而求三角函数单调区间的误区颇多,授课实际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文献介绍的解法,结果发现学生还是易混淆,不易掌握,本文介绍一种易为学生接受,易为学生掌握的方法――对照法。

我们以人教版教材数学必修4第71页一题为例。

例题:函数,在什么区间上是增函数?

错解:由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可得≤≤,

解得≤≤

原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学生对复合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不容易区分清楚。

错解:由,

由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可得≤≤,

解得≤≤

原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容易混淆单调递增区间和单调递减区间,分不清在≤≤递增,还是在≤≤递增。

为了让学生能准确认清单调区间,笔者对比、分析各种解法,总结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已经会的、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以基本函数、、、为铺垫来解题,是一种让学生能容易接受、易掌握、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这里暂且称之为对照法。

1.知彼――敌情分析对于这一类函数,可分四种情况:

(在授课时建议将此四种列举给同学们,可以让学生心理上不再怕,为下一步解答做铺垫。)

2.知己――基本函数以基本函数为我们的有力武器,能帮助我们认清楚,不混淆。

我在上课实际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快速准确做出函数的草图,所以决定利用这部分学生掌握得好的知识来帮助他们求解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3.实战这里和同学们强调一点,对照法需要把x的系数化为正数,然后将函数和基本函数相对比。

课堂发现,当教师提出“对照”之后,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对应到正确的基本函数。

具体解法举②、④为例:

②题

应对应基本函数,画出草图,由图像知,

当≤≤,即≤≤时,函数单调递减;当≤≤,即≤≤时,函数单调递增。

④题

应对应基本函数,画出草图,由图像知,

当≤≤,即≤≤时,函数单调递增;当≤≤,即≤≤时,函数单调递减。

对照法避开了设,,从而减少了对复合函数单调性知识点的考查,降低了难度。同学们在解题时再也不怕弄错区间,都能很轻松准确写出单调区间,这种方法从心理上和操作上都给学生很大的帮助,以学生已会的知识来解,用学生们熟悉的图像来帮助对比,达到教学的目的。

我们来解答例题人教版教材例题:,在什么区间上是增函数?

解:=,由正弦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像可得≤≤,解得≤≤

原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上课实际讲授中发现,学生对于这种方法容易接受,降低了容易混淆造成的难度。对照法还可以推广到复合型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及其他一些函数。已为学生掌握,易为学生掌握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请同学们试一试。

(1)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2)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参考答案:(1),

(2),

参考文献:

1.陈峰.求三角函数单调区间的错误分析[J].数学通讯.2001年第6期.18.

由我掌握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用能力英语短剧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迫切地希望用英语与外界交流、互通信息、从事商贸洽谈和文化交流等活动。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对外沟通能力,能第一时间了解国外最前沿的技术,拓展业务与国外接轨。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交流的水平和英语语用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为了更合理的配置运用教学资源,大学英语课堂现在大部分采用大班授课和分层教学的模式,表现出来了教学速率高的特点。然而课堂上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却依然受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从而造成对学生口语能力语用能力培养乏力,由于通过四六级成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心,英语教学完全围绕应试展开,但随着社会上对毕业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现实是口语发展语用能力的教学力度显得十分薄弱,这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第一,客观教学环境的限制。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数众多是主要面临的问题,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增多对口语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时间就意味着对传统知识的讲授时间的减少,因此教师无法保障学生口语练习水准、练习内部实质意义的充实及课堂效率。第二,学生的主观学习态度问题。学生缺乏学习英语口语的自信心,受心理障碍的影响,主动的参与口语交流和参与课堂较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意识淡薄,缺乏学习英语口语的动力。应试教育模式让我们习以为常的认为过了四六级就足够优秀,却忽略了口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鉴于上述两点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英语课堂的口语教学需要改观。

2.语用能力培养

从掌握外语的心理上可分为领会式掌握、复用式掌握、活用式掌握三个不同层次。领会式掌握即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复用式掌握即恢复过去感知和掌握的语言,如利用熟练背诵的语言材料来讲话;活用式掌握指比较自由的创造性的运用语言交流。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领会式掌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环境和条件从复用式掌握突破,课上在老师指导下领悟英语国家文化,并积极参与问答练习;通过英语短剧和角色扮演形式来练习英语口语,把自己置身于英语文化环境中,把较强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自然交际环境中,从而快速提高语用能力,最终达到活用式的掌握,使外语成为一种交流工具。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2.1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输入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对语言交流的影响很大,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应该学习它的文化。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授,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具有英语国家浓厚文化色彩的主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此外,融入问答和对话环节能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适时的放送英文电影和歌曲能让学生们在轻松中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2.2充分利用教学软件

现在英语教学大部分采用《新时代交互英语》软件进行教学,它每个单元均由“视――听――说”三大环节组成,先“看”大意,再“听”细节,最后再“说”出口,做到英语从自己口中说出来。同时在语音、语法点、语言难点、词汇等方面的训练具有系统性和深度,特别是重点加强了这些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训练。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参考素材,并结合了英、美等国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知识,有利于学生正确运用英语与国外人士交流。它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自由学习,软件功能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它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传统的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由老师讲授教学方式所不同,新教材人机交互的特点可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软件学习口语,做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机动调整,缓解了教学压力;此外,大量的重复性练习使学生口语得到重大提高,是学生在大量的跟读过程中不断的纠正发音,培养英语语感。反复练习视听说的方法可归类为听说法,它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适应面广泛。但软件学习在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如软件学习模板化,限制学生创新思维,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辅导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计算机呆滞的重复令人心生讨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趣味和积极性;网络管理不能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学习的惰性同样非常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要加强敦促学生自主的学习。

2.3利用英语短剧创建和模拟英语语境结合复用式掌握来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学习者对该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有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及学习。学英语就如同学习篮球,舞蹈,乐器等,需在课外学习中进行有大量的练习。英语短剧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学生可利用它创建和模拟英语语境,将自己置于英语的环境之中,用英语表演体会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等等。英语短剧表演就是在语境中加以复用式掌握语言技能来提高语用能力。具体而言在英语课外的学习中组织英语短剧的表演,对英语语用能力提高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剧本准备中,学生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其次,排练的时候是复用式掌握语言,熟练的背诵材料然后将说出来,最后课上进行表演,整个过程中有很多收获,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培养了团体意识更重要的是一切在一个英语的环境中。帮助同学们加入自己掌握的英语元素,经过短暂的准备过度到活用式掌握语言。在实际的表演中同学们普遍认为自己口语能力提高了,在熟练掌握的情况下能自然的表演出来,而且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既感受了外语文化又学习了很多英语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除了需要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授适合的内容之外,还要充分的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们在英语语境中主动学习和表演中充分体会英语文化的内涵,通过大量的练习口语,最终由复用式掌握过度到活用式掌握,从而从实质上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ZK(#〗朱纯。外语教学心里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由我掌握篇7

[关键词]高职生,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感;中介效应

1 引言

成就目标理论强调个体在与胜任有关情境中知觉到的执行任务的原因或目的。其理论的研究视角直指学校情境中的成就行为。因而成为“学生课堂动机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近来,elhott和pmtnch提出了成就目标四分结构观,四分结构观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将掌握目标、成绩目标和成就动机中的趋近、回避2个维度进行2×2完全交叉,从而构成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以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就目标理论。

相对成就目标而言。社会目标的研究处于较薄弱环节。所谓社会目标,就是个体对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期望。nlcholls和Ford将社会目标划分为两种。社会赞许目标(如取悦成人)和社会责任目标(如按时完成任务,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指出这些积极的社会目标是解释学生学业动机的潜在重要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的知觉或信念,许多研究表明成就目标与自我效能感有着密切关系。但研究者却没有将社会目标纳入成就目标中,进行系统考察成就目标、社会目标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社会目标是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还是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呢?这是本研究重点探讨问题。此外,国内大部分研究选择的对象主要是大、中、小学生,而对高职生的成就目标相关研究甚少。职校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其学历低,就业压力大。因此高职生是否以自信的观点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即自我效能感,以及它与社会目标和成就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被试为广东省某职业技术学校220名学生,其中男生98名,女生121名(其中1名未填姓名)。大专1年级74名,大专2年级68名,大专3年级78名。

2.2 研究方法

2.2.1 学业成就目标量表采用刘惠军(2002)编制的四分法学业成就目标量表,共包括29个项目,4个维度。掌握趋近、掌握回避、成绩趋近、成绩回避。采用5点评分。本研究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0.860,分量表a系数分别为成绩趋近0.829、掌握趋近0.8249、成绩回避0.782和掌握回避0.742。

2.2.2 社会目标量表 包括两部分。社会责任目标和社会赞许目标。采用杨长君修订日本学者中谷素之编制的社会目标量表,社会赞许包括3个分量表:成人赞许目标,同伴赞许目标和消极同伴赞许目标。采用5点评分。本研究量表总体a系数为0.847;社会责任目标0.678,社会赞许目标0.822(成人赞许目标0.784,同伴积极赞许目标0.715,同伴消极赞许目标0.690)。

2.2.3 自我效能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是由Schwarzer等人修订而成,用于测量总体性的自我效能感,共有10道题目。采用4点等级评分,高分表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着积极的预期。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一致性系数a值达到0.836,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

3 结果

3.1 高职生成就目标、社会目标的性别、年级分析对成就目标、社会目标中各个因素进行性别、年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成绩回避、掌握回避、同伴赞许和父母赞许存在性别效应,女生在成绩回避(p<0.05)、掌握回避(p<0.00)、同伴赞许(p<0.05)上显著高于男生;而在成人赞许维度上,男生显著性高于女生(p<0.05)。

成绩趋近存在年级效应(F(2,217)=17.3。p<0.00)。Duncan多重平均数比较显示,成绩趋近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专二和大专三得分比大专一较高(p<0.00);成绩回避存在年级差异(F(2,217)=9.5。p<0.00),专二得分比专三、专一较高(p<0.00);掌握回避存在年级效应(F(2,217)=3.1,p<0.05),专二比专三、专一较高(p<0.05),成人赞许存在年级差异(F(2.217)=5.9,p<0.05),专三、专二比专一高(p<0.05);同伴赞许存在年级效应(F(2,217)=11.2。p<0.00),专三、专二比专一高(p<0.00)。

3.2 成就目标、社会目标和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见表1。

表1可知,成绩趋近、掌握趋近、社会责任、成人赞许、同伴赞许与自我效感有显著的正相关。成绩回避、掌握回避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相关。而同伴消极赞许与自我效能感相关不显著。成就目标4个维度成绩趋近、掌握趋近、成绩回避、掌握回避与社会目标中的社会责任、成人赞许和同伴赞许存在显著性的相关。但社会目标中消极同伴赞许除了与成绩回避存在显著性相关,而与成就目标的其它维度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3.3 成就目标定向、社会目标定向和自我效能感路径分析为了检验成就目标、社会目标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层次回归分析。首先社会目标4个维度作为自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l其次以成就目标4个维度为自变量。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i最后将社会成就目标和成就目标同时纳入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3个回归方程都是显著的,社会责任目标以及成就目标中4个维度都能较好地预测自我效能感。但是将社会目标和成就目标同时引入回归方程后,成就目标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而社会目标回归系数显著性降低。社会责任目标由原来的显著变为不显著。依据Baron和Kenney介绍的中介回归分析,可知,社会目标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受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为了对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以社会目标为自变量,成就目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社会目标对成就目标4个维度回归方程都达到显著性水平,对成绩趋近、掌握趋近、成绩回避和掌握回避的解释率分别为43.8%,22.7%,16.9%和23.8%。依据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可得到如下的路径分析图(保留路径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由附图可知。社会目标是通过成就目标影响自我效能感的,社会目标中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赞许(包括成人赞许、同伴赞许和同伴消极赞许)分值越高,将会提升成就目标中成绩或掌握目标,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4 讨论

4.1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和社会目标定向的特点高职生

的成就目标和社会目标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采取成绩回避、掌握回避和同伴赞许定向。这表明,女生进入职校学习生活后,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得到别人评价认可方面,比男生更担心落后于其他人,她们在乎别人看法,担心自己遇到失败或者处于尴尬境地。同时,同伴赞许在女生中尤显得重要,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是她们获得成功信念之源。但男生正好相反,他们比女生更渴望获得家长或老师的认可,其原因可能是父母或者老师给予了男生更高的社会期望和角色而导致的。

大量研究表明,采用成绩趋近的个体会引起焦虑以及其它的消极情感,不利于一些适应性策略运用;成绩回避会引起一些消极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表现;掌握回避是指尽力避免完不成任务或尽力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具有掌握一回避目标的学生会尽力避免不能掌握、理解所学内容。而本研究发现,职校生的成就目标存在年级差异,年级越高,越倾向于采用成绩趋近、成绩回避、掌握回避。其结果越容易引起非适应性动机模型。这一结果与w11hame(1999)的结果不一致,他结果表明,大学本科生年级越高,越容易采用掌握趋近目标。这影射出高职生是属于大学生一种相对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加强职校生知识和技能和的把握,引导他们采用适应性动机模型。而在社会目标上,年级越高,更倾向采用同伴赞许和成人赞许,也就是说社会赞许在他们学习生活越来越显得重要。

4.2 高职生学业成就目标定向、社会目标定向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模式本研究考察职校生社会目标、成就目标定向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体现自我效能感的学业性和社会性。本研究首先验证了社会目标中的3个因子(社会责任、同伴赞许、成人赞许)以及成就目标中4个因子(成绩趋近,成绩回避、掌握趋近、掌握回避)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性相关,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Baron和Kenney中介回归分析方法,结果验证社会目标的发展促进成就目标的发展,进而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就是说成就目标在社会目标对自我效能感影响中起到中介效应。

由我掌握篇8

关键词:品管圈;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信息化管理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病症,脑部损伤多由创伤导致,可造成患者意识丧失、失忆、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上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品管圈又称为品质管理圈,是通过采用全部人员参与的模式,在自身工作场所中进行管理并不断改善自身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的方法[1]。本文展开了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18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品管圈对住院知识的宣教,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18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在16~66岁,平均(38.2±3.8)岁;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锐器伤3例,坠落物砸伤2例,其他伤2例;行Ct检查结果显示:原发性脑干伤1例,脑内血肿2例,大范围脑挫裂伤3例,硬膜下血肿5例,颅骨骨折3例,硬膜外血肿4例。

1.2品管圈的成立

我院自2013年来开始成立品管圈,在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入院宣教中进行应用,确立以“提高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住院知识掌握率”为中心的课题。由神经外科一区二区护士长及科室骨干以及各级护士、护理干部15名组成,分为5个小组,各组由1名护士长或科室骨干及2名护理人员组成。

1.3住院知识的宣教实施

1.3.1制定实施方式从品管圈成立以来,对圈内小组人员进行统一、系统、全面、专业的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制定相应的住院知识宣教表,主要内容包括:①留置胃管相关知识的宣教:注意鼻饲液的量和温度,在饲喂后注意胃管的冲洗,保持其畅通性。②皮肤护理的宣教:定期清洁皮肤,保持患者身体的干燥卫生,定期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③留置导尿相关知识的宣教:保证尿管固定通畅,避免曲折弯曲或堵塞。④肢体功能锻炼的指导和宣教: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包括取良肢位、功能位,肢体抬升、屈曲等,家属对患者进行按摩,有助于肌肉功能的恢复。⑤气管套管相关知识的宣教:对气管套管进行护理时,注意操作的无菌性,保持畅通性;定期更换切口处的敷贴,进行消毒,注意病室环境卫生,减少探视人员。⑥饮食方面的宣教:嘱患者及家属注意对患者加强营养,进食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选择富含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进行患者的饲喂,在饲喂时注意营养的搭配,留置胃管的患者要注意将食物打成匀浆状再行管饲。

1.3.2实行方式按照“院前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品管圈计划-按照计划实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评价宣教效果”的流程进行住院知识的健康宣教,将各项宣教进度录入表格,完成后进行记录,以免发生遗漏或未执行;遗漏或未执行的宣教应进行交班,让下一班次的护士执行。

1.4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入院前后对留置胃管、皮肤护理、留置导尿、肢体功能锻炼以及气管套管、加强营养方面等知识的掌握率,并进行分析比较。

1.5效果评价指标

以百分制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护士问,患者回答的调查,其中得分≥90分――优;得分在70~89分――良;得分在60~69分――中;60分以下――不及格[2]。

1.6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宣教前15例患者的总体掌握率只能达到中,且为33.33%;宣教后提升到优良的共有10例,总体掌握率为80.0%。详见表1。

表1患者宣教前后掌握情况的比较(n;%)

注:两组患者在宣教前后对住院知识总体掌握率的比较上,p

3讨论

品管圈是由工作性质相关或者接近的人员共同组成的一个圈,以尊重人性为基准,通过愉快轻松的现场管理的方法,让护士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中来,激发个人能力,结合团队的智慧,进而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及护理质量,同时满足护士的职业成就感,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据赵明仙等学者研究报道,品管圈为护理人员的工作教育提供了指南,指明了方向[3]。其应用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住院知识的宣教工作中,实现了对患者及家属展开宣教的目的,提高了其对住院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正确可行的住院知识,才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并且品管圈的建立,让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素质等均有提高,促进护患关系和谐,让护理服务落到实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达到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了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

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直接或间接暴力对头部的创伤,造成颅脑组织的损伤、骨折等。其损伤的特点包括:身体组织各器官的功能衰退;生理性萎缩加剧脑血管的硬化,引发颅内出血,且止血难度大;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极易发生并发症[4]。由于这些原因,加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后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品管圈的实施以人为本,促进患者康复,使管理活动的全面性增加,井井有条的实施步骤让各环节的宣教工作紧密相连,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达到逐步提高宣教效果的目的[5]。通过对本文数据的分析,由表1数据可得,在宣教前患者对住院知识的掌握只能达到中等水平,且总体掌握率为33.33%,宣教后,达到优良的患者共有10例,约占66.67%,而总体掌握率达80.0%,宣教前后总体掌握率的比较,p

综上所述,品管圈应用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住院知识的宣教工作中中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患者及家属能够很好的接受宣教知识,有利于宣教的开展,让患者、家属以及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具有高度的临床使用价值[6]。

参考文献:

[1]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等.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4):381-382.

[2]王临润,,张相宜等.品管圈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导报,2012,31(6):823-826.

[3]赵明仙,高丽仙.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20-21.

由我掌握篇9

关键词: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接触事物的面比较狭小,在古诗词的学习尤其是在掌握诗词意境,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方面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全面展开”式的详细讲解古诗词,学生们似懂非懂,而“浅尝辄止”式的教学却不能让学生深入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教学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把握好诗词“深入”与“浅出”的结合,既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又掌握学习诗词的一般规律。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古诗词与现代白话差别较大,古典诗词字数有限而意境无穷,教师更应该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古诗词。一般地说要遵循这样一个教学顺序,介绍写作背景、品读重要词句、体会诗意词境。

一、写作背景教学是诗词教学的基础。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是作者进行创作灵感的源泉,写作背景的介绍是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文章因情而发,因时而感。如果不对作者那时那地的情感进行剖析,一味地就诗讲诗,那对于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是比较苍白的。[1]因此,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了解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掌握作者意图,读懂诗词内容,了解诗词情感。比如在教师讲解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时候,就先对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的历史进行讲解,再简要介绍敕勒这个游牧民族的迁徙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远辽阔的意境,以及游牧民族对美丽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除了对时代背景要进行了解外,该应该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比如李白和杜甫,即“诗仙”和“诗圣”,虽然他们同处于同一时代,而且也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但是他们的人生际遇不同,因而创作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李白尚武轻儒,仗剑任侠,喜欢游历山水,因而他的诗词自由奔放,气势宏大,极具浪漫主义思想;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深受儒家影响,有宏图伟志,却一生穷困,因此诗词重视写实,描写人间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的作品都是小学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采用夸张手法气势宏大,杜甫《绝句》、《枫桥夜泊》等更侧重眼前实景的描绘,进行如实写照。学生掌握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二、重要词句品读是诗词教学的关键。古诗词的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对文中的重要词句的掌握,这些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者“名句”,是整首诗词的“传神之笔”,是诗词“灵魂”所在,有时候“诗眼”和“名句”掌握了,整首诗学生就理解了。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一个老翁在风雪寒江独自垂钓的形象,“独”字为诗眼,独钓与孤舟在“鸟飞绝”和“人踪灭”的环境里,非常突兀,表达了他虽受贬黜但是依然傲岸不群的精神。再如我们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阐述诗人思恋家的思想时,可以着重讲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尤其是重点突出诗眼“绿”字,融情于景把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春天百草重生、生机盎然的景象,再写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表达思念家园的感情,过度自然、情景交融。还有王之涣《登鹳雀楼》,重点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作者向上进取的精神;苏轼《题西林壁》,重点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名句,表达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不同见解的哲理。学生掌握了古诗词重要词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能够增进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三、体会诗意词境是诗词教学的目的。

由我掌握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教学策略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所以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概念和规律的实质和意义的理解是分层次的。高中一、二年级初学时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在三年级复习过程中要逐步提高。

例如,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的概念的理解,也包括对一般、抽象的力的概念的理解,还包括力作用于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的理解等。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力的概念。我们在繁杂的力学问题中,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运动问题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力,通过这些问题不断加深对不同性质的力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对抽象的普遍的力的概念的理解。

类似的问题很多,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归纳。那么,如何正确把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呢?我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得到以下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一、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和法则等)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二)形成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1.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

2.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3.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三)掌握物理规律的必要性。

整个高中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十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二、学生自身对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能力的培养

(一)区别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自然界的客观物理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各种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形形的联系。其中有的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有的是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也有的实际上是完全无关的东西。非本质联系虽然也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但是,它们是片面的、不稳定的或者是偶然的,单从现象看,有时甚至是本质属性的反面的或弯曲的表现。

例如,一个物体只要受到一个不为零的合外力之间的作用,它就一定具有加速度,这是任何物体有无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学实践表明,这些非本质联系。常常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加速度与外力本质关系的重大障碍。

(二)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从主观认识方面来看,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由于认识的主观片面性和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认识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别现象和本质。一切事物和现象对人的感官都是一种具有许多特征的综合性的刺激物。在综合性刺激物的所有成分中,在许多情况下,反映事物本质的刺激成分并不是最强烈的,甚至常常是感觉不到的。

2.克服学生已有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干扰和负迁移。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对物质及其运动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并作了某种概括和抽象,形成了某些观念。例如,日常生活中“力气”的观念,会对“力”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干扰或负迁移作用,阻碍“力”的概念的正确形成。

3.克服学生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常常把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东西作为依据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其本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4.从本质上区别有联系或有相似的概念。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几个概念,有些学生常认为:热的物体的热量比冷的多;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越多等。

三、教师对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