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故事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05:34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1

那仅仅是一次考试,可它在我成长中留下了深深的足印,让我刻骨铭心,永不言弃。

天灰蒙蒙的,雾气布满了整片天空,看来,今天又是一个雨天。一大清早起来,我整个人就感觉闷闷的,很不舒服。

来到教室,上课了。果然,不出乎我意料,不好的事情发生了,预备铃刚敲响,语文老师王老师拿着一叠试卷走进教室,我看到他满脸的严肃。肯定是大家没考好,或者是我……我正想得出神,突然老师的话使我震惊了:“李紫薇,你这次期中考试怎么考得这么差?你可是我们班的优等生啊!你这样同学怎么以你为榜样?”老师的一席话使我无言以对,同学们也在面面相觑,更有无数眼睛盯着我似的,我也惭愧的低下了头。在老师的责备声中,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了讲台,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双手发抖地从满脸阴云的老师手中接过试卷。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座位的。等我定情一看,一张打着许多大红叉的70分试卷使我目瞪口呆。总分120分,可这次只考了70分。我……我……无名的委屈让在眼眶里打转了很久也不掉下的逞强泪水滚落下来。这可是我从来没有得过这么差的分数啊,这个刺眼的分数使我的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记得几天前,我还在爸妈面前保证过,期中考试一定拿个好分数,可是这回又让父母失望了。唉!我该怎么办啊……

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妈妈看了我的试卷,脸色很不好,但她还是尽力抑制自己不生气,委婉的说:“女儿,你这次怎么考的这么差?是不是在考前没复习好?不过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次没考好,只要你吸取教训,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拿个好成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我们找出错的原因,认真改正,我永远支持你!”听了妈妈的话,我更难过了,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总感觉对不起父母似的,恨不得马上找一个地洞钻下去。吃饭时,我一点胃口也没有,我胡乱扒了几口,便跑进自己房间关起门来。我木然地坐在椅子上:是什么原因使我考的那么差,是偶然的么?我很不服气,于是拿出试卷再次细细审查。竟不知,爸爸妈妈开门走了进来,妈妈说:“你查看一下试卷,哪里错了,我们一起找出原因好吗?”我那不争气的泪水又一次滚了下来,望着父母焦急的脸,我心里的愧疚骤然增加。于是,我认真地审视自己的不足,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试卷中的过错多数是因为我的粗心造成的。就连第一题拼音也写错了;还有阅读题没有看题,答非所问;作文更是不应该,把一件事写成两件事。啊,这一切都怪我粗心大意。我真为我粗心的行为感到自责和惭愧。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啊,有时一点点粗心也能大师荆州的。他跟科学家算错一个小数点的性质是一样的,都能是小错酿成大错。要吸取教训,不要泄气,我们相信你!”

成长的故事,拨动了我的心弦,时时唤起我那美好而又伤心的回忆;让我感受到成长的酸甜苦辣,是它,为我的人生抹上了精彩的一笔,给我的成长留下了烙印。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2

有一天,我和妈妈出去玩,看到好多小朋友在广场上放风筝,看见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心中很是羡慕,于是我就走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回家后我就找妈妈,让她也给我买一个,可妈妈说:“现在有点晚了,等到星期六或星期日我再给你买。”我气呼呼的睡觉去了。

第二天,我一起床就看见书桌上放着一只漂亮的风筝,地上有好多的废纸和做做风筝的材料,心想:这难道是妈妈做给我的吗?我兴奋地跑到厨房,妈妈正在做早餐,我问妈妈:是不是您连夜给我做的风筝呀?妈妈一边做早餐一边说:“是呀,你不是吵着要一只风筝吗,所以昨天晚上你一睡着我就起来做了一只。“我听了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我想妈妈平时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为我做早餐,还要去上班,干家务。平时我要什么妈妈都尽量满足我,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做一个听话上进的小女孩儿。

小学作文库作文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3

刘怡然

日常生活中,发生过许多事情,有难过的事,有高兴的事等等,许多许多,而我要写的是高兴的事。

星期六早上,我悄悄地起了床后,只见那两个大懒虫还在睡觉呢!平时他们都是给我做饭,今天我也给他们做一顿吧!

首先,我先到厨房找了一些鸡蛋后就开始做起饭来,不一会儿,香味迎面吹来,后来放了酱油后,去找菜了,这一下可难住了我,“用什么菜呢?是西红柿,不是。是黄瓜?妈妈不爱吃。是茄子,爸爸不爱吃,到底是什么呢?”“对了,是土豆,那可是我们家人最爱吃的呢!”说完就做,我马上开始切了,切成丝吧,我拿着菜刀认真地做了起来,“哎呀”我一不小心切伤了手,没办法,只好拿了个创可贴贴一贴吧。

后来,我又开始淘土豆了,洗完后,就开炒了。先放一点糖,再放一点醋,然后就大功告成了!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4

关键词:民间故事保护传承

2008年长阳都镇湾民间故事列入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什么各处都有民间故事,而都镇湾民间故事却能够一枝独秀?这与其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和民众的喜爱程度是分不开的。当然,更与众多学者对这一现象的高度关注分不开。从1987年至2006年,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的萧国松老师曾先后七次前往都镇湾收集民间故事,他收集的故事全部来自其婶娘孙家香所述,并整理出版了《孙家香故事集》、《长阳民间故事》第一辑、第二辑。2000年,原长阳文体局的工作人员陈红从都镇湾十五溪收集到几百个故事,并发现了一大批民间故事家,包括刘维芬、刘泽刚、李国新等。随后,陈红及其同事多次前往都镇湾十五溪村进行调查和挖掘,搜集到近千个民间故事,采集到大量的音像资料,并对故事进行了整理,对民间故事讲述者的基本个人资料进行登记存档。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林继富开始研究都镇湾民间故事,并先后发表了《喜剧传统的地方叙事――〈皮匠驸马〉的语言魅力》、《隐秘的文化传统――都镇湾的嫁匠叙事》、《信仰与艺术的交辉――长阳都镇湾精怪叙事传统》等研究论文十多篇。如今,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析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中的相关问题。

都镇湾民间故事传承方式的传播学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讲故事的活动就是一个群体传播过程。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①。而讲故事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在某个场合中,故事讲述者(即传者)将信息传播给他的听众(即受者),而这些受者在其他的场合又充当了传者,受者和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的传播模式。

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传统传承方式――群体传播模式。都镇湾民间故事如此丰富、多样的原因有三:(1)长期地方封闭,新事物难以入境,只能传承传统文化。(2)生产需要。农忙季节大家会聚集在一起进行生产,免得错过耕种的最佳时机,讲故事以提神、提高工作效率。(3)娱乐需要。红白事时,讲故事以打发漫漫长夜。

故事要讲得精彩,往往要在人多的场合,这样才会越讲越带劲,越讲越有味。在都镇湾,很多故事家都是在人多的场合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首先是红事(结婚宴、小孩满月酒)和白事(即丧事)场合。因为这些事情中,客人在主人家往往要从第一天中午待到第二天中午,或是更长的时间(若是老人故去,一般要持续3―5天时间),而主人家又没有那么多床位安排所有的客人睡觉,漫漫长夜总得混过去。混夜的方式有两种:玩牌、讲故事。而农村喜欢玩牌的毕竟是少数;其他的人待在一起,为了提神,就只有讲故事。甲讲一个,勾起乙的兴趣,乙便接着讲一个。讲故事的开篇语常常是“你说的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我在×处听到的另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另外,还有一种场合也适合讲故事,那就是集体劳动的场合。在被问到什么时候开始讲故事时,都镇湾的很多故事家都会提到“搞集体”。劳动累了时,总得想法子提提神――这是生产的需要。讲故事既不费力气,也不会耽误手中的活儿,于是你一个、我一个这样讲起来,使田间劳作顿时变得轻松而快乐。

在这种活动中,上一个故事的受者变成下一个故事的传者,或者说上一条信息的受者变成了下一条信息的传者;而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即受者往往会给些评价,这就是反馈。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就是一个群体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故事也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传承。这是都镇湾民间故事传承的主要方式――群体社会传承。

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都镇湾民间故事之乡被发现后,当地文化部门也采取相关措施对民间故事进行保护和传承。方式之一:长阳电视台每天都会请传承人做节目,每天讲述几个民间故事;方式之二:民间故事进课堂,文化部门定期组织民间故事家走进校园,为学生讲故事;举办中小学生讲故事比赛。除此之外,县乡两级文化部门还对传承人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变化,其中核心的观点就是民俗传承中的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播。”②传承人孙家香被称为“女民间故事大王”,已经89岁高龄。长阳文体局出面将其安置在长阳县光荣院,其经费由都镇湾政府拨付。在所调查的传承人中,刘泽刚和李国新被长阳县人民政府授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称号,并获得奖金1000元。刘维芬和刘泽刚曾到县城参加研讨会,每天获生活补助50元,共计获得150元补助。文化工作者下乡调查采访时,付给故事讲述者的误工费每人每天平均约为20元。

然而,我们发现:在外界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中,民间故事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及其所传递的善良、安分、救世主等精神内核正在一步步远离。

首先,都镇湾民间故事的生发与传统传承环境已经不复存在。都镇湾在新中国成立后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都镇湾像中国其他的山区乡镇一样,越来越快地吸纳外界的物资、生活方式和文化。从印刷媒介的普及到电子媒介的普及,在外界用了4个世纪甚至更久,而在都镇湾这类的山区镇却只用了短短的50年。随着地方进出通道的畅通,新的文化、新的娱乐消遣方式不断涌入,电影、电视等现代的文化传播渠道日益走进都镇湾人民的生活之中,其地位与传播功效逐渐取代了民间故事;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单打独斗便能应付农事生产,十几人、几十人同在一块地里劳作的场面日益少见;红白事时,人们可以看影碟、看电视、玩,这些娱乐方式远比故事要生动、鲜活、有意思得多。正是媒介的快速发展,包括民间故事在内的都镇湾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界文化的剧烈冲击。这种冲击异常深刻,深刻到不仅影响了都镇湾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是价值取向。

其次,传承人老化,民间故事后继乏人。目前,会讲且愿意讲故事的大多是年过花甲甚至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传承人的年龄在63岁至90岁,十年、二十年之后,这批传承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少,而年轻一代的人群大多不具备传承这种文化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当前所采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请故事家上电视屏幕讲故事的传播效果分析。通过电视屏幕向观众讲述民间故事,或许能够加大民间故事的知名度,但指望能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民间故事的传承显然不太现实。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名的“热媒介”与“冷媒介”理论告诉我们:“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③将语言跟声、形、情并茂的电视画面相比较的话,语言显然属于热媒介,它要求受众要积极动脑筋,调动听力和想象力来参与信息传播与接收的过程;而动态的电视画面提供给受众的信息相当齐备:语言、声调、表情、现场情景、色彩等等,使人如身临其境。

在电视节目多姿多彩的今天,人们显然更愿意去看让人如入其境的电视剧、电影,看靓女帅哥们在舞台上声、情、形并茂的表演,而缺少耐心去看一个老头或老太太在屏幕前单调地讲述故事。在十五溪调查期间,我们发现连这些故事家都很少去收看长阳电视台的这档节目。所以这种不经过任何包装的方式显然无法受到观众的喜爱,主办方的目的自然无法实现。

民间故事进课堂的传播效果分析。让民间故事进课堂,是想培养孩子们听故事的兴趣;举办讲故事比赛,是想培养孩子们讲故事的能力。这真能取得效果吗?恐怕也不容易。如今的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跟那些故事家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相差了何止千里,这种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文化接受的差异,这些孩子要接受的是现代流行文化的主旋律,这跟民间故事家接受他们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是同样的道理。而且,民间故事进课堂的时间太短、次数太少,培养兴趣恐怕是枉然。举办讲故事比赛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孩子们所讲述的故事恐怕也会失去民间故事的精神实质,失去本味的“民间故事”已经不是民间故事,其生命力令人怀疑。更重要的是,现代人接受文化的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文化主要从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和书刊、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上吸收而来,从父辈口中或是他人口中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与机会都大大减少。

对策及建议

必须要对民间故事进行抢救性地记录。从语言、传承人资料、传承人讲故事的风格及爱好、故事种类、不同区域间故事的差异等等,全方位记录民间故事目前还健在的形态及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平面媒体及电子媒体都有义务参与。其中,用现代化媒介手段相对“原生态”(相对“原生态”是指录音、录像比文字记录如采访笔记等更能够完整地记录现时的情景)地对民间故事家讲故事的活动进行录音、录像,是一个将这些民间故事可永久保留的必要手段。

要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经济效益挂钩。这样,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才有延续下去的动力和资本。“民俗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对民俗规范的取舍,这种内在精神主要由物质的经济的条件决定。”④因此,我们认为,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必须改头换面。电视台的节目要做得耐看,就要进行包装。民间故事同样可以经过包装后出现在屏幕上。可以将民间故事改编成简单的剧本,加以排演,用演故事的形式讲述故事,以获取收视率。收视率跟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在此赘述。有了效益,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核才能不单纯依靠政府的扶持就能够生存下去。

此外,现在是读图时代,大人喜欢读图,孩子们更喜欢读图。而以都镇湾民间故事为表述对象的书籍都是全文字零图片的书籍,孩子们当然不爱读。如果能够将民间故事改编成漫画,或者在故事书中配上插图,也许不仅能受孩子们的青睐,也能受到大人们的欢迎。我们都看《格林童话》,为什么不能编一部中国童话故事书?同时,动漫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式。

以上只是我们对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的一些总结和不成熟的看法,但有一点很确定:任何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活动都是不能持久的。将文化附在有形的产业上,才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出路。当然,要将文化转换成经济效益,必须遵循其本身的传播、传承规律,也必须与时代的传播和传承环境相一致。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②仲富兰:《民俗传播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③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2页。

④彭林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以土家族为例》,三峡大学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峡文化研究第八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5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师生故事改编策略

一.幼儿故事讲述中改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和审美的享乐活动。幼儿文学,可以通过文学途径,给幼儿以多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对他们的性格、气质、志趣和理想的形成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幼儿故事是幼儿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是幼儿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婴幼儿成长的摇篮。故事是一种能带动幼儿听、说、读、想等各方面发展的有效的文学形式,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科学知识、学习交往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净化幼儿心灵、令其思维徜徉的快乐老家。幼儿故事对陶冶幼儿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性格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在语言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喜欢听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扼杀孩子快乐和想象力的。

为了进一步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为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江苏省教育厅已连续几年举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其中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比赛中就有即兴讲故事项目,目的就是提高幼儿教师讲故事的技能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即兴演讲故事的能力,具有改编幼儿故事的能力,能针对幼儿生理心理上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问题,确立教育中心,选择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动手改写或创作一些幼儿文学作品,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接受教育。

每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都是一个故事改编者,作品的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有在阅读讲述过程中产生,阅读是一个读者将文本具体化过程,讲述则是将文本创造性再现过程。有时我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讲述同一个故事时,也会不一样。所以故事是不能机械地背的,必须讲,必须尊重受众,根据对象适时调整内容语言;根据场景调节主题语速;根据时间调整故事长短;根据讲故事人自身语言条件特色调整用语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故事表达效果。

所以从每一个师范生开始,就要加强讲故事和改编故事的能力的训练,最终使每一个幼儿教师成为幼儿故事的创作者和讲述者。

二.幼儿故事讲述中改编策略

1.尊重幼儿感受,创造属于他们的意义世界

好的故事讲述首先要从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把握开始。每一个讲故事者对所拿到的故事材料需作整体感悟分析解读,读懂文本自身的内容意义,而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读者眼里也会不一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讲述者首先要明确故事的主题、主干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主要、次要角色,理清情节发展过程,对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有概括性了解,做到对故事胸中有数,准确把握故事的基调特色。然后为幼儿搭建建构知识的合适脚手架。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兴趣取向、幼儿的言语发展水平及故事本身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教育性等方面来思考改编,同时也要根据此次讲故事的时间、对象等具体要求作必要的调适,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需求。

幼儿故事的主题要单一、明确。原作的主题如果适合幼儿,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不必改动。如果主题太繁或不明确、不自然,则需浅显化处理。如《龟兔夺宝奇遇》故事的主题较积极,希望世界和平,但主题出现得较生硬,口号化,当得知“神灯可以实现三个愿望时,小龟和小兔许愿‘我们还要世界没坏人。’过了一会,所有的坏人都消失了。从此世界更加安宁了”。故事的成功必须以幼儿的理解为前提,符合幼儿审美情趣。这个故事的语言就显得有些生硬,主题急显。我们在故事讲述时,可以把语言更具体化、浅显化、形象化、趣味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关注文本所承载的知识、教育性或成人自身逻辑,而忽视儿童心理逻辑,必须以儿童什么情趣为基本出发点,关注艺术、科学、道德等领域的契合点,选择“有趣、好看、读得懂、细节丰富的”故事。要让故事与生活相联系。要时时多想这样改编幼儿喜欢吗?符合他们审美趣味吗?能引发幼儿感知、想象、理解与体验吗?能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审美体验相衔接?能更多鼓励幼儿去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意义世界吗?

如果是可以自由选择故事,则要选择适合幼儿欣赏、健康活泼、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故事,主题鲜明,情节单纯,既具有教育意义、极具趣味性和时代性的作品。比如,绘本故事《蛤蟆爷爷的秘诀》、《我的幸运的一天》等。

2.符合幼儿审美趣味,情节简单有序有变

要注意幼儿故事情节的基本部分必须紧紧围绕一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没有枝枝节节、繁复杂乱的情节内容。情节结构的发展要既简单又有序有变。学会对故事情节作深层次分析解读,如《母鸡萝丝去散步》,表面看来故事多次反复,较长,但我们仔细研读,会发现故事中,实际上是两条线交错进行。母鸡造型平稳,神闲气定散步,每张画面似不变,故事似乎平淡无奇,但仔细研读狐狸形象后会发现,作者正是以母鸡的淡定无奇来与张牙舞爪百变狐狸作对比,狐狸的造型百变不一,且都有一种下山虎式,每次都有一种张力指向母鸡,母鸡在下,狐狸就在上,母鸡在前,狐狸就在后,使故事形成紧张动态。通过两条线的交错发展,使故事张弛不断变化,最后通过狐狸的失败,告诉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表面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须仔细研读。

反之,如有的故事情节反复多次,较长,又不是主题展开必须的过程,只是简单重复,则可适当删减,根据实际,随时调整。如《想长高的小老鼠》中最后小猫追小老鼠时,有许多语言是重复的,因为一般讲到这三分钟已过,可以将重复的话语归并表达,更利于故事性、趣味性。又如《馋猫小鱼钓鱼记》中,对小猫去到的地方都有一些具体描述,由于故事已经很长,所以就可将这些删去,又如小猫钓到鱼后,对鱼的保存状况也有较多叙述,也可忽略不讲,使故事更紧凑,同时也更符合幼儿审美趣味,情节简单。

3.注重幼儿接受特点,语言幼儿化

幼儿故事讲述时必须注意到幼儿的语言接受特点。如《牙齿先生病了》中“来一穗刚出锅的玉米吧!”这“一穗”就不太符合幼儿的接受特点,幼儿难以理解,可以改成“一根”。又如《猫的第九条尾巴》中“耗费自己难得的运气去成全别人的圆满,这或许是世间最大的慷慨、最真心的回馈了。”这里耗费、慷慨、回馈都较书面化,孩子不太容易理解,可以用更通俗浅显的的“浪费、大方、回报”来替换,使孩子乐于接受。

故事讲述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左右,篇幅宜短不宜长,如故事太长,一般超过550字就要缩短,因为时间长了,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就分散了。如《小老鼠的漫长一夜》这一故事就较长,其中“大老鼠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呼啦呼啦地吹,树枝啪啪啪地敲打着窗户,猫头鹰呜呜呜地叫,还有小老鼠呼哧呼哧的呼吸声。不一会儿,他又听到早起的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叫……”类似的这些语段,虽然较具体形象,但因为多次反复,使故事过长,就可适当删去一些重复的部分。

故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讲的是一场鳄鱼和牙医之间的心理较量,用简单、反复的语句,刻画了鳄鱼和牙医每时每刻戏剧性的心理变化。他们相互惧怕,可是那颗蛀牙把他们凑到了一起。凶恶的鳄鱼只得乖乖听牙医的摆弄,而红脸的牙医也只能壮着胆子上。鳄鱼:“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牙医也在想:“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从画面上看,两个人物都别过头,上身远离对方。画面色彩也是灰冷色。讲述时需将人物内心的这种纠结、惧怕、无何奈何等情感,通过适当的语调尽可能形象直感地表现出来,如语速慢而迟疑,将每个句子分成四次停顿,语调下降,尾音渐弱。“真”、“非”语音加重强调,语速放慢。通过这样搭建平台,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情感。

还需要根据语音表达调整文字,字音不响亮的音节可以替换成发音响亮的音节。使故事讲得更顺口、听得更顺耳。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儿童化、口语化,将书面语改成口语。《一闪一闪的月亮》中“通知所有的家禽,都到院子外面来!”这一句,“家禽”既不口语化发音也不响亮,可以改成“小动物们”。《狗和公鸡和狐狸》中“公鸡像平时一样,引腔高啼。”“引腔高啼”语言书面化,儿童不易理解,不妨改成“放开嗓门高声唱起来”。幼儿故事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这就要我们讲故事时时刻想到幼儿的接受特点,及时修改调整语言,使之口语化、儿童化、趣味性强。

有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讲述者自身条件,调整故事内容。如讲述《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时,有一学生“没有牙齿的”这一短语发音始终困难,到故事内容讲述则没有大问题,但题目中“牙齿的”语调始终别着,无论如何读不正确,由于学生已没有时间再重新准备,后来只好将题目改为“奇怪的大老虎”,结果这个同学的故事讲述在后来的专转本考试中顺利通过。

有时如故事中有大量的数据、过于复杂的人名、太多的次要人物形象,可以简化或删去展开部分。如《馋猫小咪钓鱼记》中主人翁馋猫小咪太长,可统一为小咪。如《钟老头买钟》中地点、时间反复,十分难记,可以做简单化的改编处理。

幼师生应该有意识地接近幼儿,观察他们的言行,熟悉他们的生活,掌握幼儿心理,爱他们所爱,想他们所想,做到“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以孩子的耳朵去听,以孩子的心灵去体会。”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幼儿故事编构同时也有助于幼师生提高语言的分析、解读、综合、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升幼师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

参考资料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王素珍.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H].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6

关键词:戏剧艺术;中国古典戏曲;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剧;接受;改创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

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民间传说均为世代累积型故事,它们的故事历史源远流长,故事内涵丰富多彩,故事传播地域辽阔宽广,故事载体形式多种多样。许多民间传说故事都在古代戏曲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有些戏曲专力演绎传说故事而成为民间传说剧。民间传说剧是民间传说故事链中的重要链环,对传说故事的内容既有吸收也有改造。本文试就民间传说剧对传说故事内容的吸收与改造特点进行探论。

民间传说剧在内容上虽多有改创,但仍保留传说故事的基本内核,剧作主干内容和核心情节主要承续业已形成的传说故事系统。

民间传说故事是典型的世代累积型故事,它们经历了由简约到繁复、由鄙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民间传说虽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杂糅、复合进许多的故事内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艺术形式的传说故事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经过长时期的文化积淀,各个传说故事系统还是形成了基本的故事内核和故事范型,各个传说故事系统的演进指向日渐明晰,各个传说故事系统的基本故事面貌日渐定型。民间传说剧作为传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绎传说故事时,虽然创作动机各有不同、剧作面貌时有差异,但大多数民间传说剧都是承续业已形成的传说故事系统,民间传说剧的核心主干情节与当时广泛流传、主流形态的传说故事内容基本一致。

如孟姜女故事,其本事源头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所记载的杞梁之妻拒绝齐庄公郊吊之事,后来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篇对杞梁之妻的故事作了绘声绘色的讲述。《列女传・贞顺》不仅在叙事语言上更具文学性,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故事内容,如有关杞梁之妻家无他人的家庭情况介绍,还有她投水而死的结局安排,还有她哭声动地城为之崩的描写。不过这时尚未将杞梁之妻冠以孟姜女之名,杞梁之妻哭倒之城也尚未被指为长城。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杞梁之妻逐渐定名为孟姜女,杞梁之妻拒绝国君郊吊的故事逐渐定型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内容,故事时代也被移至秦代。杞梁妻故事流传虽歧异多貌,然其核心情节却日渐定型。宋代以后,孟姜女故事虽还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其故事背景及核心故事内容大致趋于稳定:秦王无道,大抓民夫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之夫被抓至长城服苦役,孟姜女千里寻夫,见丈夫已死,孟姜女哭倒长城。随着孟姜女故事的丰富与发展,花园相会、入赘孟府、滴血认骨等情节也逐步成为孟姜女故事通常具有的内容。

孟姜女题材戏曲虽然全本存世者不多,但选本中多有其出选,此外,《曲海总目提要》中也有孟戏若干剧作的内容介绍,于此我们可以考察出孟姜女题材戏曲的基本故事面貌。明初南戏《孟姜女寒衣记》《风月锦囊续编》下六卷选收十一出,目录中剧名作《摘汇奇妙续编全家锦囊姜女寒衣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中剧名作《姜女破镜重圆记》。副末开场揭示了剧情概要:

瓜州朱光县,孟光字子明。生女孟姜,少习书诗,深知礼义。对天发誓,见脱身露体之人,不论贫富,就结为姻。后遇才子范杞良,因役逃躲,柳荫花下,姜女乐游而至沐浴,忽遇黄蜂投怀,展衣衫。翘首而见范郎,引领归家,禀知父母,就结成姻。才得夫妻二日,因范郎受役,远送寒衣,哭倒长城。见夫尸骨,破镜在身。遇得天降恩,超度成人。夫子园美,秦王见他贞洁,褒封一门官诰,因此编《[姜](美)女破镜重[圆](员)记》。[1](p.633)

另外,明改本戏文《长城记》,已佚,《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五著录,此剧在《杞梁妻》基础上虽多增饰,但基本剧情也未变。从已知的孟姜女题材戏曲,可考知其主要剧情内容大致是:男主人公杞梁(不同剧作中名字有异)避苦逃役躲进孟家花园,无意中见到正在花园水池中沐浴的孟姜女。因为女子身体不能轻易被男子窥见,故孟家招杞梁入赘为婿。婚后不久杞梁就被捉去修筑万里长城,死后被埋入长城墙内。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众多尸骨涌现,孟姜女以滴血验骨的方式辨认丈夫尸体。而这既是孟姜女题材戏曲的主干情节,也是传统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在孟姜女题材戏曲中得到了完好的吸收和明显的展示。

白蛇传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人与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之间的爱情悲剧,白蛇传故事从源起到定型也经历了漫长多变的过程。早期与人交往故事中的蛇精,虽然幻化为人形,但却仍然具有害人的凶残本性,它们与人交往是以残害人的性命为目的。《太平广记》卷四五八中收有出自《博异志》的《李黄》篇,明代王世贞《艳异编》卷三十四《妖怪部三》复收此篇时名之为《白蛇记》。《李黄》篇写贵公子李黄与白蛇所化的白衣女子同居三日后痛苦地死去,《李黄》篇还附有李故事,也是写官宦之子李被白蛇所化艳丽少女害死事。宋元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收于明嘉靖年间洪所编《清平山堂话本》)依然沿袭蛇精害人的故事传统,小说讲述杭州人奚宣赞与三个妖怪白蛇精、乌鸡精、獭精所化成的白衣娘子、白卯奴、老婆婆之间发生的故事,奚宣赞虽然救了白衣娘子的女儿白卯奴,但白衣娘子还是想取他的心肝。到了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故事主旨、蛇精形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造,故事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小说中的白娘子虽是蛇精,也具有妖性,但她嫁给许宣并不想害他。小说虽然以戒色和降妖为创作主旨,不认同人妖相恋,将许宣白娘子的遇合视为不应有的孽情,但小说中白娘子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相当程度上冲淡了她身上的妖邪之气。再后来,白蛇传故事中的白娘子身上的妖性越来越淡,人性越来越浓,蛇逐渐只变成白娘子原来身份表征的符号,白蛇传故事渐趋定型为:杭州西湖边,经过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白娘子而与书生许仙(有的作许宣)相识相恋,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极力反对人妖相恋,白娘子虽然坚决与法海抗争并曾水漫金山寺,但她与另一蛇妖化成的美丽女子小青最终不敌法海,俩人都被法海收罩于金钵中并被镇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

白蛇传题材戏曲,明代所知者有邾经《西湖三塔记》杂剧,已佚,《录鬼簿续编》著录[2](p.283);陈六龙《雷峰记》传奇,已佚,《远山堂曲品・具品》著录:“相传雷峰塔之建,镇白娘子妖也。”[3](p.104)两剧内容虽难确知,但从剧作产生时代和剧作题目大概可以知晓两剧应和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内容近似。清代白蛇传题材戏曲有乾隆三年黄图创作本《雷峰塔》传奇、乾隆时昆腔老徐班名丑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传奇、乾隆三十六年方成培创作本《雷峰塔》传奇。黄图本《雷峰塔》是据冯梦龙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改编而来,剧中许宣先请道士戴先生捉妖,未果后又请禅师法海擒妖,许宣还化缘砌造七级宝塔镇妖,黄本主旨、核心情节乃至结局和冯本小说大率一致。剧中除增加许宣白娘子之子许士麟得第高中状元、母子相见、白娘子被镇雷峰塔下二十余载终和青儿为天帝赦免等情节外,剧中白娘子形象更具人情味,许宣与白娘子感情更浓,白娘子最后被镇雷峰塔主要不是出于许宣的请求,而是出于法海的宗教自觉。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和黄图本内容大致相同,只是更适合搬演。方成培本《雷峰塔》是在梨园“旧本”、“原本”即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的基础上改作而成,方本更重教化,艺术水准也更高,方成培为了改正原本“辞鄙调讹”的缺点,“因重为更定,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较原本曲改其十之九,宾白改十之七。”[4](p.1940)不过从剧作内容而言,方本与陈本也并无本质区别。随着白蛇故事剧作的一再改编,蛇精害人、除妖避邪的主题越来越淡,蛇精所化成的白娘子向往人间正常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同情和认可,白娘子越来越由蛇身妖性的半人半妖形象向蛇身人性的世俗女子形象转变。黄、陈、方三作剧情故事、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嬗变正是当时白蛇故事演变在戏曲创作领域的体现。

同样地,另外几大民间传说故事经过发展演变,都逐渐定型,梁祝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女扮男装、男女同堂求学引出的爱情悲剧,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数载而产生爱情,梁知真相后祝已许配他人,梁祝生前不能如愿成为夫妻,死后同穴并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牛郎织女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以神话方式表现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长相厮守,牛郎与天上的仙女织女真心相爱并生有一儿一女,因织女违背天律,牛郎织女被强行拆散,织女被带回天庭,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于七月七日见面一次。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孝感上苍,仙女下凡帮助董永并与董永生有一子,仙女回归天庭后,董永仍得人间美妻。而考察梁祝题材戏曲、牛郎织女题材戏曲、董永遇仙题材戏曲,可以发现,这几个系列传说剧的核心主干情节和这几个传说故事系统当时最为流行的故事面貌也都大体一致。

在核心主干情节保持传说故事质性内核的同时,为了追求吸引人的戏剧效果,民间传说剧对剧作内容进行了杂糅化、传奇化的改造。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孟姜女故事时,从历时演变和地域传播两方面归纳出孟姜女故事具有“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5](p.25),作者的结论是:“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像而发展。”[5](p.72)其实,不仅孟姜女故事,其他的传说故事也都具有这样的流传特点。前已言及,传说故事开始时形态比较简约,随着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在不同地域的充实与传播,故事像滚雪球一样发展,故事结构越来越庞大,故事面貌越来越多元,故事内容越繁富。民间传说剧作为传说故事载体形式中的重要一种,剧作演绎对传说故事的丰富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戏曲成熟于宋元,茂盛于明清。王国维言元杂剧以自然取胜而关目则显得拙劣,关目拙劣这不仅和元杂剧时代我国的叙事艺术尚不够成熟精致有关,也和元杂剧篇幅短小,难以演绎大容量复杂剧情、难以设置枝叶旁出多变而巧妙的关目有关。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篇幅较长,动辄三五十出的长篇巨制,一般都具有内容复杂、剧情多变的特点。尤其是明清传奇,由于颇具学养的文人的广泛加盟,他们为了逞才使气,往往在剧作内容叙写和情节关目设置上费心尽力、自出机杼。这样,民间传说剧(主体是南戏文和传奇)在对民间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进行接受吸收的同时,往往也对剧作内容进行充实和扩写。民间传说剧缘饰增写的内容,有的在前代文献中有所依凭,有的则完全是凭空虚撰,有的内容并未游离于传说故事的主干故事系统,有的内容则与业已形成和流传的传说故事系统没有什么关系,只具有叙写奇事、热闹戏场的戏剧效用。

明万历年间削仙《鹦鹉洲序》言:“传奇,传奇也,不过传奇事,畅奇情。”[4](p.1275)明崇祯年间倪倬《二奇缘传奇小引》也言:“传奇,纪异之书也。无奇不传,无传不奇。”[4](p.1383)就连号称《桃花扇》剧中主干内容均为“确考时地,全无假借”[6](p.11)(孔尚任《桃花扇小引》)的孔尚任,也主张“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则不传。”[6](p.3)(孔尚任《桃花扇小引》)这种一味求奇的创作倾向,虽增加了剧作内容的传奇色彩,但也时常给人游离枝蔓、冗长凑戏之感。明末清初张岱《答袁箨庵》批评为奇而奇的戏曲创作之风道:“传奇至今日,怪幻极矣。……非想非因,无头无绪,只求闹热,不论根由,但要出奇,不顾文理。”[7](p.273)

如孟姜女题材戏曲,在以孟姜女传说故事为剧作核心基本内容的同时,就有与主干故事系统并不相干的新情节的增添与虚撰。《风月锦囊续编》下六卷所选明初南戏《孟姜女寒衣记》新增情节颇多:孟姜女登途寻夫过程中路遇店主李婆子,李婆子谋取孟姜女为媳妇,孟姜女设计逃脱。孟姜女被蛇虎山强人劫掳至山寨,寨主赵黑龙令人对孟姜女百般拷打,并谋为夫妇,孟姜女不从,寨主下令斩首,情急之下孟姜女吐露身世,山大王得知孟姜女是他的结义兄弟范杞良之妻,这样他才不再为难孟姜女,还送十两白银给她,并派人送她下山。此外,剧作写孟姜女哭倒长城七十余处后,被蒙恬捉去面见秦王,秦王逼她为妃,经她苦奏,才允她寻夫。孟姜女见丈夫已死,她也闷死于地,仙人到来,救助范杞良孟姜女夫妇起死回生。剧作增加虚撰的这些情节,虽然极力渲染了孟姜女寻夫之难,但它们游离于主流的孟姜女传说故事系统之外,只是传奇化设置戏剧情节的表现。

还有明改本戏文《长城记》,佚名撰,已佚,根据《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五的著录,可知剧中增饰的孟姜女主流故事系统所无的情节有:秦始皇令赵婴寻访和氏璧,杞梁入赵惠王墓,偷璧献上;因杞梁祷神,蒙恬埋杀杞梁;孟姜女哭倒长城,蒙恬将孟姜女悬于百尺长竿上,令人射杀。此外剧中增加小叔送嫂、嫂被他人骗走而引发的公案故事,“杞梁弟善送嫂还母家,至中途,嫂自去。后嫂家不见女回,而中途有杀死妇人。嫂家因讼叔奸嫂不遂,将嫂杀死,叔坐重辟。后遇廉明官审出,其嫂盖被人诓去,而杀他妇人以淆耳目者。”[8](pp.1256-1257)(“《长城记》”条)还增加杞梁兄弟非一母所生、兄弟二人当轮一人服徭役、杞梁之母曹氏宁役己子不役妾子的情节,及杞梁献璧后,赵婴欲招赘杞梁,杞梁以自己已有妻于是让弟弟杞善成为赵婴之婿的内容。这些情节,虽然复杂,但只具有热闹戏场的意义,它们和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终究隔而难融。

牛郎织女传说源起于自然神话,起因于星宿崇拜,牵牛、织女原来只是天上星宿的名称,后来被指称为人格化的一对配偶神,织女因嫁后废织而受天帝责罚,牛郎与织女被拆散,这对恩爱夫妻只能一年一见。牛郎织女故事在演变中越来越向着世俗化、人间化的方向发展,牛郎与织女虽具有星宿、仙女的灵异背景,但他们往往是以社会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古代农业社会中普通耕男织女的代表,他们对爱情、家庭和生活有着美好的期盼和正常的需要,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正常的需要却得不到满足。人们通过牛郎织女故事,表达了对美满爱情、和睦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人们希望有情人能够长相厮守的美好祝愿。虽然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内容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变化,但传说故事的核心主旨与价值取向没变,传说故事在变化中依然具有一种不变性。牛郎织女题材戏曲在吸收接受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主干内容和核心主旨的同时,在具体故事内容和情节关目上多有发挥和虚撰。

清代邹山的《双星图》传奇,今存清康熙年间乐余园刊本,《古典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收入。《双星图》剧名中“双星”即牵牛星、织女星之谓,剧作三十出,围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展开,牛郎与织女相遇、成婚、被拆散、每年七夕相会,剧作的爱情故事主旨和传统的故事系统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不过剧作在内容上颇多杂糅,情节上也颇多想像和杂凑。剧作以双线结构来写牛郎织女故事,既写两人的爱情经过,又写蚩尤及其妻石尤大闹天庭、牛郎参与平定蚩尤的叛乱并以火牛阵大败蚩尤的政治军事过程。写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时,力写精卫的作用,言精卫是织女的姑姑,是精卫执柯促成了牛郎与织女的婚姻;牛郎与织女因沉溺爱河被贬到天河两岸后,织女也多得精卫的帮助。剧中还写织女在战乱中为免遭侮辱,跳入天河自尽,被蚩尤手下救起后,蚩尤欲霸占织女,织女不从,被蚩尤囚禁起来。虽然作者将蚩尤造反作为剧作的故事背景不纯是游戏心态而是具有一些政治用心,同时剧作也极力渲染蚩尤造反对牛郎织女爱情的考验作用,但事实上,蚩尤造反这条线只起到杂糅内容、传奇其事、惊险剧作过程的作用。对牛郎织女故事系统而言,《双星图》中增加的内容与情节绝大多数都难以被认可、被接受,因此也就无法被整合成为牛郎织女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只具有传奇创作作用而不具有故事文化价值。

另外清代李文瀚(字云生)的《银汉槎》传奇,共十八出,今存清道光年间《李云生四种曲》刊本。剧作属牛郎织女次生神话题材,以汉代张骞乘槎寻河源故事为主线,中间写到牛郎、织女二仙对张骞降除妖魔、平定水患的帮助。由于此剧不是以表现牛郎织女爱情为主要内容,故此剧与传统的牛郎织女故事距离更为遥远。《银汉槎》传奇虽非主流形态的牛郎织女故事内容,然而剧作中牛郎与织女的作用很突出,此剧有关牛郎织女的情节也是腾挪跌宕、摇曳多姿,我们于此可见戏曲作家在表现牛郎织女传说时的大胆构思和丰富想像力。

董永遇仙题材戏曲及白蛇题材戏曲,也都是除了主流故事系统内容外,颇多虚撰和增饰。明末顾觉宇《织锦记》,已佚,《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五著录,据《提要》可知,董永自卖给府尹傅华家为佣后,傅华之子欲调戏仙女、被仙女以掌雷惊觉;傅华之女赛金与仙女关系最好,仙女离去后,赛金嫁董永为妻;董永持仙女所织之锦进献朝廷,被擢升“进宝状元”;董永与仙女所生之子董祀受严君平之教,前往太白山见到母亲;仙女不满严君平泄露天机,通过其子将葫芦给严君平而烧毁严的阴阳之书;等等。[8](pp.922-923)(“《织锦记》”条)清代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传奇,其中一些情节,如白娘子饮雄黄酒露出原形后,许宣惊吓而绝,白娘子为盗救治许宣的仙草,登嵩山与诸仙大战,战败被擒,后从南极仙翁处求来仙草救活许宣;许宣被发配镇江后入药铺为伙计,药铺老板何斌让婢女引白娘子至望江楼而欲奸污白娘子,白娘子化为大头鬼将何斌吓昏;许宣之姐所生之女与白娘子所生之子,被双方家长指腹为婚;许宣与白娘子之子许士麟高中状元,请求拆塔救母,最终母子相见,白娘子与青儿得到赦免并被接引至忉利天宫。这些都是为增加戏曲传奇性的题外之笔,它们主要具有热闹戏场的戏剧情节意义,而这些内容自身对于传说故事的价值意义不大。

民间传说剧往往以大众审美愿望为导向,对男女主人公恋爱模式和故事结局进行世俗化的改造。

戏曲创作有作家自娱和娱乐大众两种情况。戏曲作家既有正统文人,也有下层落魄文人和民间艺人。有些正统文人将戏曲当作创作诗文之余的一种文化消遣,他们以写诗作文的心态来创撰戏曲,他们力求通过戏曲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的剧作具有较强的自娱性,这种自娱性的剧作具有较强的文人品格。不过从戏曲创作的总体情况来看,自娱性的戏曲少,娱乐大众的戏曲多。戏曲创作主要的不是文人言志、抒怀的工具,而是满足民众娱乐需求的艺术样式,戏曲创作和表演是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即使是文人出于自娱目的创作的戏曲,也常常会兼顾民众的观赏需求。既然戏曲以娱人为主,就必然会以大众审美愿望为创作导向,大众审美趣味就会对戏曲创作发挥重要的作用。民间传说剧在对传说故事吸收、接受的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大众审美需求,剧作往往在男女主人公恋爱模式安排、故事结局等方面对原有传说故事进行世俗化的改造。

中国古代戏曲虽然具有多方面的题材内容,如历史、政治、公案、神魔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爱情戏是我国古代戏曲最常见的内容,有的剧作虽然不是专门的爱情戏,但爱情内容往往也在剧作中占有相当的戏份,尤其是明清传奇,甚至出现“传奇十部九相思”(李渔《怜香伴》传奇剧末收场诗)的状况。古代戏曲不仅爱情剧数量多,后来还发展成以才子佳人为男女主人公、以大团圆为故事结局的常见创作模式。在才子佳人爱情题材戏曲中,才子与佳人一见钟情,后来虽然好事多磨颇多波折,但一般都有圆满的结局。五大民间传说故事系统都包含爱情内容,有的故事系统中爱情还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五大传说故事系统中的男女主人公,原来并非都是才子佳人,原来故事结局也并不都圆满,有的还属典型的悲剧故事。民间传说剧在以传说故事为核心主干内容的同时,存在着对剧作人物、情节和结局进行模式化、世俗化改造的特点。

牛郎织女传说的男女主人公原是天上的星宿,是仙界下凡到人间的一对配偶神,他们虽属神仙世界,但他们的命名却带有农耕社会的鲜明印迹。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男耕的主要辅助动物是牛,以牛郎、织女分别作为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正是农耕社会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反映。后来的牛郎织女传说,有的直接把牛郎写成是出身贫苦又受到兄嫂欺压凌虐的放牛娃,有的写神仙下凡化为老牛照应放牛娃并给他以各种帮助,牛郎织女传说在保持爱情主旨的同时被注入农业社会贫民生活的内容。另外,牛郎织女传说结局,牛郎与织女天各一方、一年只能见一面,这颇令人伤感和遗憾。而综观牛郎织女题材戏曲,则往往将故事改造成才子佳人恋爱模式,剧作结局有的也被改写为牛郎织女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圆满状态。

清代邹山《双星图》传奇中男主人公牛九郎和女主人公织女都是天上的星君,织女出身高贵,她是天帝的孙女、精卫的侄女,有侍女承筐服侍左右,在玉皇大帝的白玉楼落成典礼上,牛九郎和织女一见钟情,经仙友和精卫作伐、促合,牛九郎与织女顺利成婚。不想婚后遭遇蚩尤、石尤这对夫妻的叛乱,牛九郎与织女被贬谪和拆散,历经战争险阻和爱情考验,牛九郎成就功业,他和织女最终也重温旧好再续前缘。剧作在保持传说故事质性内容的同时被披上了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华丽外衣,剧作结局令人欣慰而不再让人伤感。

明末钱塘才女梁孟昭作有《相思砚》传奇,剧作已佚,从《曲海总目提要》可知此剧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变异性改创。《相思砚》借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故事为引子,“谓南极老人与牵牛弹棋,遗二子,化为宝砚,一曰相砚,一曰思砚。牵牛、织女与月中仙子俱谪人间,以砚作合。牛、女后身尤星、卫兰森为夫妇。故名。”[8](pp.923-924)(卷二十五“《相思砚》”条)牛郎、织女、月中仙子因动凡思,被从天界贬到凡世,牛郎托生为书生尤星,织女托生为杭州戎政尚书卫观之女兰森,月中仙子托生为具有异术的道姑之女兰生。南极老人与牛郎下棋时遗落二子,转为人间宝石,一叫相砚,一叫思砚,思砚为卫兰森家所有,相砚后被尤星在天台山寻得。尤星与卫兰森一见钟情,并得兰生相助,虽有富有公子牛晶欲谋取兰森为妻,然而天定姻缘,最后尤星“殿试擢状元,与兰森成婚。而相、思两砚始合,兰生忽不见。”[8](pp.926-927)对于《相思砚》来说,牛郎织女传说只是引子和外壳,剧作表面上似乎属牛郎织女故事系统,然其实际所写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爱情剧的内容,于此可见才子佳人爱情剧创作模式广泛的影响力。

另外还有清代缪谟的《银河曲》杂剧,今存旧抄本,周绍良先生介绍此剧道:“故事叙七夕牵牛、织女年年一度鹊桥相会,经年捱尽凄凉,后得玉帝特降殊恩,赐予团聚,‘使数千载相思不了之案,一朝归结。’故事极其平常,但写作颇尽人情,宛转缠绵,无勉强捏合痕迹,毫无庸俗之态,且文采也颇动人,可见作者文学修养功夫。”[9](p.34)从介绍可知,《银河曲》也是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爱情剧的写法,最后以大团圆作结。

至于董永遇仙传说,其基本故事形态是贫寒孝子感动上天,仙女下凡相助。董永是传说人物还是历史人物现在仍无定论,纪永贵先生认为,“记载在《汉书》中生活于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便是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10](p.122)虽然他列举出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的若干吻合之处,不过据此判定传说中的董永就是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仍属推测之论。早期记载中的董永是一个孤寒力田的孝子形象,未明言交代他是农人还是读书人。托名西汉刘向的《孝子传》(见《太平御览》卷四一一《人事部五二・孝感》):“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11](p.1899)没有交代董永的身份。东晋干宝《搜神记》今本卷一第28条记载:“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12](p.14)此记只言“主人知其贤”而未言“主人知其能”,汉代时读书人少,读书人被任为官的机会多,一个人做上官往往就意味着他“能”,做上官也就容易有钱。董永守丧三年,依然一贫如洗,此处虽未明确交代董永是否有文化,但此记中的董永只是孝子形象而非读书人形象。

到了董永遇仙题材小说戏曲中,董永逐步成为一个书生形象,他凭借功业仕宦显达,有的作品将他写成是官宦之子,有的甚至将汉代大儒董仲舒写成是董永的儿子。明嘉靖年间洪所编《清平山堂话本・雨窗集上》录有一则宋元时期的话本《董永遇仙传》,小说中董永字延平,少习诗书,他孝感天庭,得仙女相助,并成为夫妻。仙女回归天庭时已有身孕,回到天宫后生下一子,取名叫做董仲舒,仙女将子送给董永抚养。仙女离别后,董永因孝行被封为兵部尚书,并另娶傅长者之女傅赛金为妻。话本中的这方面内容在戏曲中得到了继承和强化。《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五著录明嘉靖间顾觉宇《织锦记》,其中有关董永身世及其子董祀(字仲舒)的介绍是:“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董槐村人。母早背,父官运使,引年归家,寻亦弃世。贫无以殡葬,乃自鬻于府尹傅华家为佣。”“及永诣傅,道遇仙女于槐阴”,“傅女赛金,与仙女最契。”百日期满后,仙女乘云归去,傅府尹将女儿嫁给董永为妻。董永不仅再娶傅女,还被“诏擢进宝状元”。另外董永得到功名游街时,“仙女抱一子送永”,“永名曰‘祀’,字曰仲舒。”[8](pp.922-923)(“《织锦记》”条)董永“父官运使”,只是由于“引年归家”才家境贫寒,另外董永有名有字,剧中董永就是一个落魄书生。董永不仅和仙女有缠绵的爱情,仙女飞天后他又娶了府尹傅华的女儿赛金为妻。至于剧作结局,虽说仙女“乘云而去”离开董永,这毕竟有些遗憾,但董永复有富家小姐为妻,另外董永和仙女有了爱情的结晶,且此子是汉代大儒,故剧作算是比较圆满的大团圆结局。明代董永题材戏曲完整的剧本已经不存,从明代戏曲选本可以看出,“槐阴相会”、“槐阴分别”成为主要的选出,这说明董永遇仙戏中最为人们喜爱和看重的就是表现董永和仙女槐阴树下相会和槐阴树下分别的爱情内容。传统董永故事的“孝感”主旨在董永遇仙戏中被淡化,才子佳人恋爱情节成为董永遇仙戏的主要内容。

还有孟姜女故事传说,丈夫被抓作丁夫修筑长城而死,孟姜女因夫死而哭倒长城,这本是基本故事内容。然而孟姜女题材戏曲,如《风月锦囊续编》下六卷所选之明初南戏《孟姜女寒衣记》,将孟姜女写成是富家之女,她“少习书诗,深知礼义”,“后遇才子范杞良”,“禀知父母,就结成姻”。孟姜女送寒衣哭倒长城后,“遇得天降恩,超度成人”,范杞良死而复生。最后孟姜女与丈夫破镜重圆,他们一门都得到秦王褒封的官诰。[1](p.633)孟姜女故事传说的悲剧主题被淡化,而才子佳人爱情模式和大团圆结局则在剧中被强化和彰显。

再如白娘子题材戏曲,也存在明显的化悲为喜的倾向,传说故事中白娘子夫妻离异、母子分别,白娘子被永镇雷峰塔,这是典型的悲剧。而无论黄图本还是陈嘉言父女演出本还是方成培本《雷峰塔》,白娘子被镇雷峰塔后最终都被接引至天宫,白娘子、青儿与法海这样的仇家得到和解,白娘子与青儿两位蛇妖位列仙班,剧作结尾令人欣慰。虽然许宣与白娘子不属通常意义的才子佳人,但方成培本《雷峰塔》安排许、白之子许士麟高中状元,正是由于许士麟功名得遂,其父母才受到朝廷的封赠,于此也可见到戏曲模式化创作的印迹。(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孙崇涛、黄仕忠.风月锦囊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C].济南:齐鲁书社,1989.

[5]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清]孔尚任著,王季思、劳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7]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清]无名氏.曲海总目提要[a]//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本[C].合肥:黄山书社,2009.

[9]周绍良.记孤本《如意册》《万年欢》与《银河曲》[J].文献,1986,(01).

[10]纪永贵.董永的原型与衍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7

从2013年开始,北戏根据首都文明办组织编写的《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秉承“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理念,将中华传统美德以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排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参加演出的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以满腔的热情,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集中表达了爱国奉献、助人为乐、敬业守法、爱护环境、孝悌礼让、英勇斗争等优良中华美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观看演出的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2014年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北戏从《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中精选了12个古代、近代和当代故事,创排演出了京剧专场、评剧专场和综艺专场三台剧目。京剧专场包括京剧《荀灌娘》《苏武牧羊》《赤桑镇》《草原小姐妹》;评剧专场包括《孔融让梨》《雷锋》《一杯茶》《长霞》;综艺专场包括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话剧《希望》《北京欢迎你》和舞剧《八女投江》。

2015年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二辑,精选了《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中5个美德故事和一个当代美德故事,创排演出了京剧《花木兰》、评剧《刘胡兰》、河北梆子《岳母刺字》、话剧《汉子》、音乐剧《洪战辉带妹求学》、舞剧《昭君出塞》。中华美德故事汇之舞剧《八女投江》

2016年将继续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三辑5个新剧目,以京剧、评剧、昆曲、话剧、音乐剧的5种不同的剧种形式呈现给大家。

迄今为止,《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总共演出了百余场,观众人数超过3万,已经成为首都未成年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舞台剧。

用艺术的形式弘扬美德

2012年,首都文明办出版了《中华美德故事》丛书,旨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中华美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中华美德故事汇之评剧《刘胡兰》

2013年6月,当时首都文明办主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同志,到北戏进行工作调研时指出,北戏要用少儿戏剧场这样一个平台,打造一个面对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基地,在演出的内容上有所选择,在演出中弘扬正能量、弘扬传统的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北戏的艺术教育资源,结合中华美德的主题,通过舞台艺术,将中华美德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来少儿戏剧场观看演出的小观众受到既有德育又有美育的教育。

《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的创排,得到了首都文明办特别是滕盛萍主任的坚强领导和全方位支持,学院各系部师生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创排,反复修改,历时9个月。2014年3月20日,滕盛萍主任和陈冬局长亲临现场审查,对节目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进一步加工修改要求,指示北戏以少儿戏剧场为主阵地,辐射社会演出阵地,进学校、进社区巡演,面向全市青少年儿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传统艺术。滕盛萍主任观看演出后指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要建设好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载体塑造“精神之魂”。本场《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和推广就是很好的载体,将美德和国粹京剧等艺术形式结合更是一个创新举措。她还强调了演出“走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性,希望《中华美德故事汇》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华美德故事汇之京剧《花木兰》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处处长常建军悉心指导《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他指出,为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既有深入郊区小学校、社区的巡演,也有在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专业剧院的演出。加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列后,还有到天津市的交流演出,累计超过3万多中小学生现场观看了演出,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与此同时,中央、市属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说,《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已经成为推动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靓丽品牌。中华美德故事汇之京剧《赤桑镇》

常建军处长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土壤,《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正是用不同表演艺术形式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的创新探索。北戏具有综合艺术门类教育资源以及少儿戏剧场平台,鼓励和激发老师在教学之余,发扬工匠精神,积极开展“《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品牌剧”创作、排练、演出以及巡演,不断提升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体的观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艺术欣赏水平,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挥北戏对于社会美育和德育的教育功能

从2013年开始《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开始,北戏每年都为此创排大量的原创剧目。这对北戏各系部都是一种挑战和实践的机会。作为北戏的院长及《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总策划刘侗院长,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刘院长说:“谈到《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首先要感谢首都文明办一直以来,对我们学院建设的关怀和支持。他们本着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结合我们学校少儿戏剧场的特点,选择了我们做实践的平台。这一系列的创排、演出、巡演一直遵从的原则就是,从《中华美德故事》丛书中挑选剧目进行编创。让孩子演出给孩子看。将纸面上的故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小观众,震撼孩子们心灵的同时,得到美德美育的教育。北戏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发挥了学校对于社会美育和德育教育的功能。中华美德故事汇之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之前,我们院校的教师大多没有创作经验。这几年,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排戏和剧团剧院排戏是不同的。剧团剧院排一出戏可以长久地做下去,学校则不相同。因为学生在学校只有几年时间,每年教师要面对新的学生重新排演。一拨孩子长大了,毕业了,下一拨到来就要重新排演。比如创排京剧《少年马连良》是2012年10月份排出来的,之后又经过了2次大的修改。从2012年到今年4年时间,已经是第4拨孩子排演过这一剧目了。对学校来说,排戏除了服务社会、丰富艺术创作的剧目,最重要的是用剧目来训练学生、培养学生。《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创排锻炼了教师也改变了学生。从剧本的创作、舞台排练、舞台安排、舞美灯光的配合,让孩子们在舞台实践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得到更大的锻炼。这一系列剧的编排、演出,都是在保证正常教学之外的课外时间进行的,广大教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刘院长认为,创排剧目要坚持规范和身心健康两原则。他说:“我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目的创排过程中,一直要求必须坚持两个收获――一是在艺术手段上,创排的剧目必须是规范的,要对正规教学有帮助,要非常规范地运用艺术手段。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基本功练扎实,不仅仅是学会,更需要有所提高。这是教学的收获,提高了基本功。另一方面,因为剧目出自《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这些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主题,可以让孩子们在非常健康的排戏过程中成长,通过排戏得到了美德的教育,收获了身心的健康。”

弘扬正能量,弘扬中华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结合美育进行创作并非易事。美德故事经过艺术创作后应该得到更好的诠释,要让小观众能够真正受益,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对此,刘院长说:“对美德故事的创编,从戏剧舞台的角度出发,要赋予这些故事新的内涵,从新的角度演绎,从而提升整体剧目的高度。从内心世界来诠释它们,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要将深刻的主题、鲜明的思想进行好的包装,升华它的意义,让大家爱看。这也是我们创排这一系列节目应该主张的教学和创作的思想――创新很重要。一味地传承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未必能传承下去。在传承中结合时代、观众的需要,不断创新,这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正是因为北戏创排的《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将经典的美德故事赋予了创新的艺术手法,让所有剧目更贴近当今时代的发展,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才使这一系列剧目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团结合作集体意识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和演出,对于北戏来说是一件需要学院各系部共同完成的项目。它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后勤等所有人员,是一件全院配合的大型项目。我们采访了这一项目的制作人、北戏演艺中心业务部主任廖维。

记者:为什么说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对于北戏原创剧目有推动作用?

廖维:《中华美德故事汇》给我们学校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不仅在艺术教育上得到了能力的锻炼,对他们进行艺术创作也提供了一个机会。学校在2013年各系部创排完成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的剧目之后,后续进行了很多原创剧目的创作。

北戏的每一个系部都参加了《中华美德故事汇》小型剧目的创排,虽然每个剧目只有20分钟,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们的创作、打磨、编排、演出,为更大型剧目的创排打下了基础。北戏这几年创排的京剧《南海子》、舞剧《夕照》、话剧《少年、少年》,都是在《中华美德故事汇》小剧目的创作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提高。《中华美德故事汇》具有实验性,它短小,但是也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来打磨。可以说它是一个基础,促进了后面那些大型原创剧目的创作完成,它累积了经验。这些大型原创剧目都是北戏教师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小剧目创作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剧目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的。例如舞剧《夕照》就是在《中华美德故事汇》中创排《八女投江》的基础上推进的。《夕照》的服装和人物造型设计等等全部都由我们学校的教师完成,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与肯定。《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创排将所有的专业系部结合起来,几乎调动了学校的全部资源,它的创排、演出成功激发和锻炼了教师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

记者: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和演出工作中难点是什么?

廖维:《中华美德故事汇》创排最大的难点是北戏师生创作能力的不足。这种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老师们在剧目创作上缺乏经验;二是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学生不是演员,我们在自己的学生中择优选择演员,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演音乐剧、舞剧和话剧等等,要想完全地呈现导演和编剧的创意很难。加上表演需要综合各方面素质,这对学生来讲非常难。所以我们在剧目进行创作时,一方面综合调动全院之力,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剧目创作。同时,也邀请专业的创作人员进行协助,以保证演出创排的高品质。其实正是因为这些难点的存在,教育、锻炼和激发了本校老师的创作潜能,也极大地培养了本校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彰显了艺术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经过《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使很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演出中,学校安排由我们部门组织、协调《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演出,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老师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工作,就有了工作之间的磨合和集体团队意识的锻炼。除了以各系部为主体进行主创和排练之外,还有幕后工作的团队。比如说排演场的老师、图书信息中心的老师、音响灯光老师、摄影宣传老师、后勤服务老师,包括安保老师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舞美系、舞美队的师生们,他们一直在幕后默默奉献,每一个剧目都离不开他们。所有舞美系灯光和化妆等专业的学生都在演出中得到了锻炼。比如在我们巡演工作中,刚开始会有一些欠缺和疏漏。在演出了十几场之后,这些学生都知道该做哪些工作,师哥师姐会自发地指点、帮助师弟师妹。学生们通过演出得到了专业、职业上的锻炼。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因为涉及不同系部,目前在少儿戏剧场的演出剧目中演员和服务人员是最多的,以第二辑的演出为例,演职人员接近400人。每个剧目都涉及不同系部自己的一套班子,演员一多,化妆的、舞美的、服务的人员也跟着就多了。演出的时候化妆在后台是无法完成的,就需要利用舞美系的教室,包括时间的安排也相应要长。化妆班只有将近20个孩子,要化200多人的妆,还要负责抢换服装。在工作的组织上难度很大,涉及各个部门的协调。还有在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少儿戏剧场每周末都有演出。这台节目只有在上一台节目结束之后才能进景装台,所以只有周一到周五能进行排演。一台节目,5到6个剧目都需要走台合光,而且不同艺术门类的要求不一样,需要有很明确的分工。比如舞剧我们安排的时间就会多一些,因为舞剧的光会比较难,它的合光要求比较高,其他剧目安排的时间就必然要少一点。但为了保证艺术水准,最少要保证多少时间进剧场,这就需要磨合、调整和协调。因为不同剧目涉及不同的系部,所以必须要全员调动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每一个剧目在舞台上呈现的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地总结经验,希望将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你认为排演《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意义是什么?

廖维:这个项目是有延续性的,从2013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4年了。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8

关键词:读写绘课程;小学低段儿童;图画书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5-0050-06

近年来,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图画书渐受瞩目。图画书与一般文字书或者文字带插图的书有所不同:它是以图画为主体的,图画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而一般插图书里,图画只是文字的点缀,起着使故事更形象直观的辅助作用。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别指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故事”[1]。

随着国内出版社翻译出版大量的优秀图画书,图画书以民间读书会及校园阅读研究等形式得到推广。笔者在供职的小学与小学低段教师一起探索,构建了一套新型的阅读课程体系――读写绘课程。该课程凭借优秀的图画书,对低段儿童进行阅读、讲述、写作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有效地提高了低段儿童阅读、表达的情趣与能力。

一、从最佳阅读媒材起步

低段儿童识字不多,阅读文字读物有一定的障碍,但他们天然地拥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图画书这种读物,正是适合他们此时此刻的最佳阅读媒材。

“6~8岁是儿童从阅读起步期迈向独立阅读的关键期,孩子能不能顺利转换成独立的阅读者,往往需要大人理解与引导。”[2]的确,六周岁以后,孩子进入识字阶段,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往往乐于尝试自己读读看,但初期的尝试未必能够成功――拼拼凑凑好久才能读出一个字来,影响了孩子的阅读情趣。读写绘课程通过教师的故事讲述与儿童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儿童爱上书,爱上阅读,并为实现他们的独立阅读提供了一段“中间的架接”。

读写绘课程所用的图画书,以好听好看的故事为主要题材,顺应了此时儿童的心理特征。而阅读之后的写绘创作,则依托故事,为儿童的创意想象与表达找到“入口”和“支点”。同时,写绘结合的表达方式,弥补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文字表达的缺陷――在此阶段,儿童凭借线条、形状、色彩、图象等手段表达的能力显然比文字表达的能力要强一些。

优秀的图画书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内涵。故事的神秘和强大力量常常被人们忽视。它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个人心灵和内在的自我等方面,在改变你的同时成为你的一部分。读写绘课程以优秀图画书为基点,利用故事引领儿童向语文、向知识、向哲学、向人际交往、向自我反省等诸多领域渗透与延伸,其意义远远超越读、写、绘的本身。

在我校低段的语文课程表中,每周专门有一节课,用于实施读写绘课程。一学期,我们给学生安排16本图画书的故事讲述,基本是每周一本。小学低段四个学期,共计64本图画书。这些图画书的选择,遵循好读易懂的原则,题材体现了爱、成长、幻想、游戏等儿童喜欢的主题。64本图画书,以内容或结构为单元进行适度整合。整个主题单元又呈现一定的序列。如:《我上学了》、《我爱我家》、《认识你自己》、《智慧棒棒糖》、《我和你》、《别样的爱》、《梦想》、《学会调节与交流》、《学习面对变化》、《儿童哲学》、《生命的终点》等。同一主题下有若干本图画书,每一本图画书各有侧重、各有角度。如“认识你自己”单元,既有悦纳自我的《我的名字克里桑丝美美》、《小猪变形记》,也有创造自我的《猫头鹰喔喔呼》,还有承认缺陷、拥抱自我的《没有耳朵的兔子》。又如“我和你”单元,既有互相信赖的“我和你”,如《小海螺和大鲸鱼》;又有互相对立的“我和你”,如《摇摇晃晃的桥》;还有“成为你还是成为我”的哲学启蒙《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这样的组合理念,意在保证单元内容的丰富性。

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故事;孩子将故事书带回家(图书馆配置了复本),再次阅读故事并将故事讲述给爸爸妈妈听。周末与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写绘的创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创意,“绘”的部分必须由孩子完成;文字部分,初期由孩子讲述、父母记录;渐渐的,孩子用拼音或者文字、拼音混杂的方式自己记录。

班级通过课堂、论坛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写绘作品的展示交流。作品评价的重点并非画得是否逼真,颜色涂得是否均匀,而在于孩子利用写绘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有着多少创意。这样的评价,并非否定画画的天资与学生的细心,而是强调相对于这一些,故事本身是否精彩更为重要。

二、让故事成为故事――关于故事的讲述

在图画书的阅读中,教师的故事讲述是重要的。一个语文老师理应成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不过,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在各地的图画书推广实践的课例中,的确有老师只是把图画书用来作为识字的教材。按照笔者对图画书的理解,这完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那么,图画书故事该怎么讲述才更有味道呢?

(一)叙述与补白:讲读故事不只是读文字部分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妈妈向老师诉说苦恼,她把图画书借回家读给快要上一年级的孩子听,孩子的兴趣不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她只是把书中的文字读给孩子听,一本三十多页的图画书几分钟就翻完了。图画书中的文字往往很少,优秀的图画书的文字只是弥补画面无法表达的意思,有的图画书甚至是无字书。单纯的文字朗读,忽略了图画书通过图画叙事的特殊表达方式,自然起不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一书里,有这样两幅画面:

相对应的文字只有两行:

来了一只猴子,拿了一个苹果。

要是我也会爬树……

教师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将画面的内容和文字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描述:鼠小弟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来了一只猴。它噌噌噌,三下两下爬到了树顶,一伸手,轻轻松松就摘走了第二个苹果。鼠小弟心想:要是我也会爬树……那就爬爬看吧。只见它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树干,咬紧牙关奋力向上。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用力,你们看,它的小尾巴都在发抖呢。可是,它毕竟太小了,苹果树又那么高,才爬了一小段,它就摔下来了。

这样讲述,故事的味道就出来了。因此,在图画书的讲述中,根据画面对故事内容进行补充、添加、延伸与再创造,是十分必要的。即使对文字叙述得比较充分的故事,也要关注“图说”部分的表达。有的图画书,如《我们去猎熊》讲的是一家人高兴地去捉熊,结果熊没捉着,反而被熊追得落荒而逃……一般人在阅读时往往会忽略图画书的环衬。彭懿老师解读这个故事,说前后环衬分别是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后环衬上,天变黑,一头熊走在阴霾满天的海滩上。从它垂头丧气的姿势,我们知道了故事的结果,熊没有破门而入。[3]

(二)把握与调控:保持故事的本色与节奏

每一本图画书都有自己的“心情”和“颜色”,故事的形态不同,风格不同,结构不同,讲读的基调也应该有区别。上文提到图文结合的讲述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但这种创造的前提是尊重作者,保持图画书“本色”:淡然的还它一个淡然,悠长的还它一个悠长,火热的跟着一起燃烧,活泼的就一起欢笑……

有的老师以为故事要讲得生动,一定要用夸张的表演。自己不具有表演的天分,自然也讲不好故事。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理解的误区。夸张的表演的确可以吸引孩子,可是一旦这种夸张的方式退出舞台,孩子是不是能走向阅读?因而,笔者更倾向于讲述者用本色、自然的语言语调讲述。孩子阅读图画书渐渐入门以后,教师对图画部分的描述,可以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翻页以后的沉静:让学生自己与文本、与图画直接互动。这样的放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力,使之成为独立自主的阅读者。

此外,图画书的讲述需要顺应故事的结构和节奏。比如,《逃家小兔》这本故事书叙述语言的最大特色是顶真,并且是大连环的句句顶真:小兔变成什么,关联到妈妈变成什么;妈妈变成什么,关联到小兔的继续变化。因此,不打乱顺序,一页一页翻,每次妈妈变化之前让学生猜猜可能变成什么,再通过翻页印证,就顺应了故事的特有结构。另一本图画书《勇气》就不一样。“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勇气是和别人吵架后你先去讲和”、“勇气是知道还有高山,就一定要去征服”、“勇气是必要的时候说声再见”……作者接连用了二十多个画面来表述“勇气是什么”。这种平行的故事结构,教师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处理:学生在自由、充分地阅读图画书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认同、最有体会的一个画面和同学交流。

所以,讲述之前教师对整个故事要有解读和梳理。要知道哪里让听者笑,哪里让听者紧张;什么时候该戛然而止,什么时候可以静默不语。要通过对孩子心态的拿捏让他们保持对新情节的期待。正如陈晖老师在《图画书的讲读艺术》中阐述的那样,故事讲读的节奏要有把控,“悬念的保持和拉抻、高潮的抑扬、谜底及结局的保留与隐忍、尾声和余韵的唤起等,都是有意义和效能的方法”。[4]

(三)互动与开放:让孩子参与故事的编织与创造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更为深入,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在故事的精彩与转折处,请学生猜测、想象,引导学生在互动参与中听故事、共同编故事的方式,是故事讲述中值得运用的基本策略。

图画书《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了一个犹太民族的古老故事:约瑟出生后,爷爷用蓝布料做了一条毯子送给他。后来毯子破旧了,爷爷把它缝成了外套;外套破旧了,爷爷把它缝成背心;背心破旧了,爷爷把它缝成领带。最后还分别变成了手帕、纽扣,当最后纽扣也找不到时,约瑟说:“还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材料。”

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教者完全可以把讲述、猜测与印证相结合,把它变成一种课堂的“拍子”:

师:妈妈说:“约瑟,扔了它吧。”

生齐: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师生(边说边做动作):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

师:爷爷说:“这块布料还够做……”

(生猜测)

当学生猜测后在画面中找到蓝布料,发现它成为外套、背心、领带、手帕、或者纽扣时,内心会多么惊喜。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生发的强烈而旺盛的喜悦。

此外,为了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可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角,遭遇故事中主角所遭遇的情境。想一想: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会怎么想?怎么办?这种阅读策略,让孩子启动联想和想象,参与故事的建构,在内心里进行故事的再现与营造。譬如一些承认孩子负面情绪的书如《生气汤》、《野兽出没的地方》,本意就是让孩子的情绪在故事里得到抒发,透过书中角色所面临的情境,发展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应对方式,这样的阅读策略尤其有用。

(四)在言传中意会:故事讲述不该“问个不休”

作为文学作品,每个故事都有主题。自我、个性、发展、平等、友爱、包容、合作、正义、游戏、梦想、爱与被爱等主题在图画书中频繁出现。教师对作品主题的解读和把握,体现了对故事理解的高度。比如《小恩的秘密花园》中的小恩,是一个热爱种植、开朗乐观的女孩,她来到舅舅的城市,本身就是这座灰色城市的一道阳光。这样去理解小恩,书中的画面便有了全新的阐释。《小蓝和小黄》是一个色彩的游戏:小蓝和小黄拥抱以后变成了一种新的颜色――绿色。同时它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每个人天生是一种颜色,和别的颜色交往和拥抱的过程,便是成长的过程,生命的颜色因此而丰富多彩。正如故事中的小蓝和小黄最后都变回自己的颜色一样,任何成长到最后都需要回归,回到自己的原色。

这样的解读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故事,以采用更适合的方式讲读,而并非是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理解。“孩子的特质与大人不同,他们是感觉重于思考,他们不急于弄懂故事,然而他们会因为觉得故事好听而想要一听再听,这就是他们对于故事的直接反应。”[5]因此,主题鲜明的图画书,用不着过多的问题讨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朗读、情境活动或游戏。比如《亲爱的小鱼》这本图画书,爱的主题是根本用不着讨论的。师生双方玩一场人称变换的游戏,会有比发问更好的效果。

师: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

生:亲爱的猫咪,你好爱我。你喂我面包,我要快快长大。

师: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不会忘记。

生:每一天你都会亲亲我,你答应我永远不会忘记。

……

这样的改变,实际是将图画书中的猫咪独白变成猫咪和小鱼的对白。十三个画面,师生此起彼伏的暖暖接力,这种爱意弥漫的境界,是任何言说都无法抵达的一种曼妙。

当然,如果阅读的图画书主题相对复杂,相对隐蔽,教师可以通过一两个话题引导孩子进行讨论,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不作牵强的拔高,更不可“问个不休”,把故事会变成了问题会。

(五)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是必要的

图画书是需要反复阅读与反复讲述的。教师给孩子讲述,孩子自我阅读,孩子给父母讲述……不知不觉中,故事在孩子那里经历了多次反复。反复是必要的,孩子是喜欢反复的。今天的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前后的一致和重复(不是不断的“刺激”和“变化”)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人其实也一样,对于自己心爱的乐曲或诗句,喜欢一遍一遍地听,一个字一个音符也不改变地听。苏珊・佩罗在《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里,对于反复讲述的好处阐述得十分到位:体会到无处不在的节奏,知道生活会不断延续;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充满信心和安全感;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培养音乐感;发展语言能力。[6]

其次,图画书的画面包含了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初次阅读会给读者一种目不暇接的阅读冲击,所以我们往往更关注后面的结果或视觉冲击力特别强的部分,而大量密实的细节所传递的信号,需要再次阅读时被注意到。如《生气汤》中让霍斯生气的几件事情,画面中的细节处隐藏着霍斯生气的真正原因,这是初次阅读的读者往往会忽略的。

三、给创意一个支点――关于写绘的设计

(一)利用故事情境,续编故事

一个故事讲完了,大人最想知道的是孩子懂了没有,除了直接地问,还有别的方式吗?测验?写心得?不当的考查方式不仅乏味,更会让孩子心生恐惧。一旦有了巨大的压力,就很难有阅读的愉悦。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故事的情境,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很好地了解孩子们对故事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如《狐狸爸爸鸭儿子》讲的是狐狸捡到一个鸭蛋,想孵成鸭子后吃了它,却因小鸭的一声声“爸爸”,心变得无比柔软。笔者在读写绘的延伸活动中作出了这样的设计:这个充满爱的故事里,狐狸爸爸和鸭儿子生活在一起了,后来他们还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这是沈立帆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的创作: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不仅读懂了《狐狸爸爸鸭儿子》这个故事,同时在这样的续编里,我们又看到了另一本图画书《亲爱的小鱼》的影子:猫咪爱小鱼的方式是,等小鱼长大了把它放回了大海。“爱它,就给它自由。”这里也显现出孩子初步具有了“互文”读写的能力――曾经读过的故事已成功内化为他自己的一部分了。

(二)仿用故事结构,创造故事

孩子学习语言、编织故事的规律是从模仿起步,依葫芦画瓢,渐渐习得。在优秀的图画书里,寻找到易于模仿的“元素”,给孩子提供样式,既让孩子创造了故事,又帮助他们发展了语言。比如《我要大蜥蜴》这本图画书的结构,整个故事就是由阿力和妈妈的便笺组成的:小男孩阿力想要领养麦基家的大蜥蜴,用便笺和妈妈展开了对话。妈妈智慧,阿力聪明,最后在阿力的坚持下大蜥蜴领养成功。这种以便笺推动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孩子完全可以模仿运用的:试着用文中阿力的方式和爸爸妈妈进行一次书面的沟通与交流,达成自己的一个愿望。

又如,《逃家小兔》中“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反复出现,给图画书带来了旋律美。在写绘创作中,笔者顺势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和你妈妈玩一场爱的游戏:你来做逃家小兔,变出新的模样,看你妈妈能变出什么来追你。”孩子徜徉在想象的画面里,借鉴、模仿《逃家小兔》的语言,表达自然而然灵动起来了:

“如果你变成星星,我就变成月亮,陪伴着你在夜空。”

“如果你变成小鱼,我就变成小河,把你拥在怀里。”

“如果你变成风筝,我就变成一阵轻风,把你吹得又高又远。”

这是杨凌畅小朋友和妈妈创作的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的兔妈妈,不管变成高山上的石头,还是变成树,变成风,依稀可见兔的模样。受图画书的原型启发,在这幅作品中,池塘里的荷叶,组合成的就是爱心不变的兔妈妈的样子,简直让人叫绝。

在另外一些图画书中,如《勇气》、《蚯蚓的日记》、《我爸爸》、《一粒种子的旅行》等故事,都有可以借鉴模仿的故事结构及语言模式。

(三)借用人物原型,衍生故事

有人说,图画书是要用想象力读的,因此判断一本图画书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便是作者想象力所抵达的高度。想象力的培养,有如农时,错过了这一季,就没法再补起来。低段孩子是想象力最繁茂的时期,他们爱想、敢想,也会想。借助图画书中的人物原型,引领学生编织故事,由此及彼地展开想象,不失为读写绘设计的一大“法宝”。例如,《最奇妙的蛋》讲的是三只母鸡(圆圆、琪琪和毛毛)为了争自己漂亮,都努力生出最奇妙的蛋――最大的蛋,最圆的蛋,四四方方的蛋!这是一种有趣而有益的思维方式――不能老跟在人家的思维后面,要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个故事的写绘设计就是这样的:“假如你是作家,会让圆圆、琪琪和毛毛会生出怎样奇妙的鸡蛋呢?从鸡蛋里孵出的小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创作一个你的故事《最奇妙的蛋》。”

陈瑾怡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完全可以挑战作家的――

《小黑鱼》、《鼠小弟吃苹果》、《小猪变形记》、《鸭子骑车记》等图画书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写绘设计,放飞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世界进步的,可以是一双读写绘的手。

(四)链接自我生活,发展故事

文学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某种程度上讲,是与世界、与生活、与他人建立一种联结。这种联结是否能顺利完成,在于读者是否在其中遇到“我”:一个曾经的我,一个可能的“我”,一个期盼的“我”。因此,将图画书阅读向孩子们的生活进行延伸,引导他们去体验、发现、表达自我世界,思考“我”的生活,这是让故事穿越“我”,成为“我”的一部分的重要方式。例如《你很快就会长高》讲的是矮个子的阿力为了让自己长高做出了种种努力,可一切无济于事,他为此不快乐。后来叔叔告诉他,内心长大做个快乐的孩子最重要。这本图画书的写绘设计,就给出了这样的话题:“你也想和阿力一样‘内心长大’做个快乐的孩子吗?想一想,你怎么做才算是内心长大呢?”

读《阿文的小毯子》,画一画、说一说“我”最心爱的玩具;读《我爸爸》,画一画、写一写“我”的爸爸;读《有个性的羊》,勾勒一下最具“我”的个性的画面;读《花婆婆》,想一想“我”的“第三件事”――一件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的事情……

右图是林逸轩小朋友读了《大脚丫跳芭蕾》以后创作的“梦想”。

看着孩子们的梦想,我们无不动容。我们的梦想便是,通过实施读写绘课程,用美好的故事润泽孩子的童年,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林逸轩”都拥有梦想,拥有实现梦想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美]佩里・诺德曼,梅维斯・雷默.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268.

[2][加]瑞琦・路德曼.飞向阅读的王国[m].郭妙芳,译.台北: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2009:13.

[3]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10.

[4]陈晖.图画书的讲读艺术[m].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25.

[5]阿布拉教育文化.喜欢阅读,发现世界――儿童阅读专刊[Z].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宣传册,2009:16.

[6][澳]苏珊・佩罗.故事知道怎么办[m].重本,童乐,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81.

practiceofandReflectiononReading-writing-DrawingCoursesfor

primarySchoolUnderclassChildren

ZHanGXue-qing

(wujiangexperimentalprimarySchool,wujiang215200,China)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9

一、以绿色生态人文特色构建和谐发展校园

为打造生态校园,学校在江苏省绿色学校创建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环境的配套设施。通过增添板报长廊、文化广场、环保园地等文化设施、校友亭、文化石、电子屏等文化景点,使具有时代感的校园环境呈现出高品位的文化气质。同时,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建设,通过环境标语征集、护绿小组巡查、校园美景大家评等活动,让学生融入环境,增强护绿自觉性,实现了环境育人功效的最大限度发挥。

为打造人文校园,学校注重在班级和校园内构建文化环境。六中以校训“严谨、求实、奋进”为主线定位各楼宇的主题,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环境氛围和人文气息。教学楼(1)的主题是“求实,谋学业有成”,悬挂六中优秀校友的简介和心得感悟。教学楼(2)的主题是“奋进,寻成功捷径”,悬挂中外名人成功故事和本校教师对学生的人生寄语。教学楼(3)的主题是“求实,谋素质完善”,从底层到四楼文化分别根据“五名工程”,即“读名著、听名曲、唱名歌、背名诗、看名片”精心布置,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精粹。实验楼的主题是“严谨,为科学发展”,包括科学知识、科学人物、科学故事三项内容。行政楼的主题是“严谨,为教育发展”。通过展示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格言和警语渲染文化氛围,体现人文校园特色。

为打造人文校园,学校注重引领师生齐讲故事,创新文化管理特色。学校鼓励行政人员和广大教师挖掘教育生涯中的亲身感悟,引导学生寻找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发动家长总结家庭教育的甘苦得失,逐步形成了校长讲管理故事、教师讲教育故事、学生讲成长故事、家长讲教子故事的“故事文化”特色,使中国传统文艺元素“故事”在课改新时代,逐步衍展为学校精致管理的抓手、德育教育的平台和创新办学的亮点。其核心内容为:

1.管理中运用故事

六中在教育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运用故事进行启迪和引导,逐步实现了故事与教育教学、故事与师生发展的有效融合,提高了学校教育管理的生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中渗透故事

六中以生态课堂建设为契机,在学科教学中努力渗透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具体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选择故事内容,使缤纷故事既绚烂多彩又层次分明。如语文、英语学科以人文故事为主,物理、化学学科以科学故事为主,政治学科以道德教育故事为主,历史学科以民族精神故事为主,体育学科以奥运拼搏故事为主等。

3.活动中突出故事

六中在教育活动、团队活动中坚持“故事育人”:学校要求教师利用每天的晨会课时间、每周的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讲文明礼仪故事、思想品德故事、爱心故事、环保故事、友情故事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净化心灵。而在阶段性活动中,学校又注重把故事与主题活动、系列活动相结合,如一月份开展“感动中国人物故事”活动;三月份开展“雷锋精神故事”活动;五月份开展“创业成才故事”活动;九月份开展“运动健儿拼搏故事”活动;十月份开展“革命英雄故事”活动等。此外,六中每学期还要举行学生编故事比赛、故事大王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从而把学生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等基本能力统一起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和发展。

4.环境中融入故事

学校在校园大环境和班级小环境中紧扣“严谨、求实、奋进”的校训主线,并通过故事融入和故事上墙等形式进行了有效诠释。如实验楼有科学故事,综合楼有艺术故事,教学楼有励志故事、哲理故事和人物故事。班级中有“每周故事”专栏,黑板报中有“故事说理”专版,从而使学生所到之处均有故事,耳濡目染中受到故事的启迪和教育。

5.成果中展示故事

六中设有“思考者”论坛,把教师讲故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故事汇编、故事反思、故事研讨、故事宣讲等活动,使故事成果得到展示。本学期体现学校故事文化精华的《许校长讲故事》一书已正式刊印。在学生方面,学校设立了“故事征文优胜奖”,通过故事汇编、征文汇编、活动集锦等资料展示故事成果,丰富学校故事文化内涵。

二、以精致化教学管理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以课改理念为指针,使课堂教学生态化

学校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书籍,聆听专家报告,提升教师对生态课堂精神实质的认知。然后,学校制订一系列生态课堂教学的标准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市第六中学生态课堂评分标准》《市第六中学教学七认真要求》等,引领教师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生态、人本课堂理念。

2.以展示活动为形式,使课堂教学精品化

学校在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均要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活动要求行政班子率先垂范、带头上课,教研组、年级组成员随时听课,再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评议,评议结果在每周教工例会上公布。事实证明,时间跨度一个月,涉及全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展3.以学科诊断为手段,使课堂教学精细化

针对学校部分学科薄弱、缺少竞争力的现状,学校重拳出击,先后邀请了市语文、英语、物理、数学、化学名师来校对部分学科进行“会诊”,提出详细的改进方案。

4.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使课堂教学个性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学校出台了《市第六中学星级教研组、备课组考核细则》,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力度。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制”“领”“合”“实”“严”这五个字的教研组、备课组管理要诀。

5.以教科研究为先导,使课堂教学课题化

学校的两个苏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贴近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他们积极撰写论文,,学校教科研百分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

三、以篮球运动特色塑造和谐进步学生

学校努力把学校篮球作为特色中的特色、亮点中的亮点予以强化和展示。

1.注重班子建设,思想统一,措施扎实

学校建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各条线紧密配合的管理网络。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任顾问,专职体育教师任教练,喜爱篮球运动的年轻教师为指导的篮球专训小组。通过每月一次的协调会议,解决训练问题、明确训练要求、提高训练质量。

2.注重兴趣培养,工作到位,保障有力

学校倡导“兴趣所致,金石为开”,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作为训练管理工作的根本。(1)建立了荣誉室,通过成绩的展示、荣誉的激励,鼓励学生踊跃参与。(2)成立了宣讲团,通过升旗仪式上全校讲话和班会课上主题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懂得成绩的不易和成功的幸福,召唤学生自觉参与。(3)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班与班、年级与年级的“希望杯”篮球比赛,既培养了学生热情,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篮球竞技水平,并最终使得篮球互动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向心力。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篇10

在编著了一系列的校园题材之后,朱家雄还是没能绕开高校。作为“品尚书系”的主编,朱家雄可谓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对此,他的解释是,他担任的“主编”的角色并非“裁判”,其实只是个版权人的角色。

面对采访,他对记者说:“坦率地说,在作者和主编这两个角色中,前者的意义对我来说无疑要重要得多,毕竟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记者:你主编的书多北大题材,你自己创作的两本小说《校花们》《毕业前后》也是大学校园题材,为什么这么专注于青春校园题材、北大题材?

朱家雄:我专注于青春校园题材、北大题材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其实也有必然性。我主编的第一本书是出版于2000年1月的《北大情事》,这本书的策划就是一个偶然,当年在北大认识的一个研究生,这时已经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经理,看到刚出版不久的《北大往事》很畅销,就拉我一起策划,出了《北大情事》这个点子。

但我这期间写的几个中短篇小说,包括2003年创作长篇小说《校花们》,以及后来的小说集《毕业前后》,还真是以青春校园为主。70后作家都在写什么呢?他们所写的往往是酒吧里的那些事,白领丽人和成功男人的那些事,我不熟悉他们所拥抱的这类生活,也没有兴趣去研究,所以就不自觉地书写起了自己熟悉的大学校园题材。我这次出版的《未名湖畔的青春》其实也是一个证明,这本是我二十年来所发表的各种文章的一个精选集,这些文章可以说大体也是聚焦于校园、青春、成长和文学的,是我个人的生活积累的一个见证,或许也可以说是我所经历的年代的一个见证。

记者:你在第二辑《成长路上的感悟》中的文章中说自己成长于湘中的山沟里,是从小地方走到大地方来的。很多作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但在他们的创作中,故乡往往是他们创作题材的一个重心,你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朱家雄:以故乡作为自己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和背景,这样的作家有不少,中国的外国的都有,最著名的有福克纳、马尔克斯等,奈保尔的早期创作也如此,中国的作家似乎更多,比如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莫言、实、贾平凹、曹文轩、陈建功等等,很多,可谓形成了一大传统。但实际上他们的创作也并不全都局限在故乡,而是以故乡作为重点和核心,他们也还有别的许多创作。事实上,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有故乡情结的,作家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所以他们的作品里多多少少都会写到故乡,只是程度各有不同吧。但也有很多作家把写作的重心放置在旅途上,或者他生活工作时间较长的那个地方,比如那些可以被视为第二故乡的地方。比如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又比如茅盾、巴金、钱钟书、丁玲、艾芜、三毛以及许多写都市生活、漂泊生活的60后、70后作家等等,这大概是因为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我觉得这要看每个作家自己的具体经历和生命感受,越是给自己生命留下深刻印记的地方,就越容易成为作家笔下的重心。

我也有很深的故乡情结,比如我就写过《故乡》《望见故乡》等故乡题材的诗,早年我也曾写过以故乡发生的事情为素材的小说,可惜没有发表。而之后大学校园的生活积累和北京这个大都市的生活积累越来越丰富,留给我的印痕也越来越深切,到现在,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竟然比在家乡生活的时间都要长了,北京无疑已成为我生命中的第二故乡,而当中印记最深的校园生活自然也就成为我笔下的重心了。不过我也还是有创作故乡题材的想法和计划,比如写一本散文集《湘中往事》,比如我正在写的一本以故乡民营煤矿的那些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记者:《未名湖畔的青春》第六辑《两代新锐的崛起》收入的是你前些年所发表的关于70后、80后两代作家的评论和随笔,你觉得自己对80后作家也算比较了解吗?能否谈谈你对70后、80后甚至90后各个代际在写作方面的看法?

朱家雄:80后作家的创作和70后作家的创作有类似之处,比如个人化、个性化的叙述,又比如一定程度上的叛逆姿态。但这两代作家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比如前期70后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有关先锋叙事、身体叙事、欲望叙事的各种表征和能指就给我以深刻印象,而80后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流行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文化的符号和元素显然要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