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06:23

说屏教案篇1

1.错用多媒体,使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受损,使课堂育人效果受伤

李永琴老师在文章中谈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中《量一量》时,为让学生理解一平方厘米面积的大小,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动手用笔画了一个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给小正方形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接着老师让学生用手指摸摸这个彩色正方形,感悟他的大小后来,老师为了加强学生对一平方厘米面积之大小的认识,这位老师用多媒体做演示,然而当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投射到大屏幕上时,神奇效果出现屏幕上呈现的是一个比一平方厘米面积大的正方形。当看到变大的正方形时,执教老师匆忙关闭了课件。慌乱中,老师又在白纸上用笔画了个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用实物投影仪把自己刚在纸上画的小正方形投射到大屏幕上,可结果图像还是变得比纸上画的正方形大。

笔者对该教学案例进行了深思:让学生认识和感悟一平方厘米面积之大小,究竟需要不需要在屏幕上显示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我看不需要。因为一平方厘米面积,只是个面积概念,不特指是什么形状。教师在教学前完全可以准备一些有平面的实物,如拥有平面积为一平方厘米的圆形或方形的纽扣子等。也可以在课前或课堂上制作些面积为一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及不规则的纸片,把这些实物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领悟,自然就感受到一平方厘米面积之大小,而且也理解了面积与形状有关,但不是固定在某个形状上。

即使这位教师准确地在屏幕上显示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学效果也不好,一是面积本身太小,视角效果不佳,二是会让学生误以为一平方厘米与形状对应,就是那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这位教师在屏幕上没有显示出自己要显示的图形,反映了他的教学自觉意识的淡薄,应该在备课时考虑这种工具使用的实效性、可行性,对于自己拿不准的事项应该预先询问相关专业人员。投影仪和幻灯机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将物体投影到屏幕上形成放大的图像,这是物理基本常识。这位教师可能忘了这种一变得比一大的原理,导致自己以一等于一的思维方式以实物在屏幕上投像,自己进入困局,一时难以正确处理。这样,一方面使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受损,学生或许以为投影仪或幻灯机出问题了,或许觉得这个像本来就用这种设备投不出;另一方面也影响课堂育人效果,当学生看到教师急忙关闭课件,并不做相关说明,有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出错了,不能真诚应对和说明,蒙混过关。教育者要平常多思考与自己教学内容和教学辅助工具相关的自然的人文的常识,才能减少犯常识性错误。

2.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的工具,失去课堂创造性

说屏教案篇2

让教学无限互动

三星e-Board电子课堂系统能有效利用媒体教育资源,大大改善教学效果。经过改良的多媒体设备能够支持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增添学习趣味。e-Board取代了原来的粉笔,免除了粉笔灰的困扰,放在教室里时尚大方,能瞬间吸引学生眼球,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环境;增宽的边沿黑框使屏幕更宽,触摸更轻松,在屏幕任何一角都能轻松触摸窗口图标,更清晰的显示效果方便学生看到屏幕上的笔记;特有的数字电子书及搜索功能,能在课堂上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余还能培养和锻炼学生课外的自学能力。

打造绿色教学环境

三星LCD液晶屏的使用让整个屏幕亮度均匀,连续使用屏幕时依然清晰明亮;650tS液晶面板的寿命约为5万小时,屏幕的钢化玻璃表面有特有防反光涂层,能很好地保护眼睛;一台63英寸等离子显示屏最大功耗为560~750w,而一台65英寸的LCD显示屏仅为430w,屏幕更大、功耗却更低,从而更省电、更经济;厚度仅为180毫米的纤薄设计使它占用的空间相对普通黑板来说小得多,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教室环境。

智能化的数据处理

说屏教案篇3

“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这个现象。”

在《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参考答案与提示”中对本题是这样解释的:“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水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一定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用凸透镜做实验,当铅笔由靠近凸透镜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凸透镜会看到铅笔逐渐变大,而形状保持不变,到某一位置时,也突然改变方向。(所用的凸透镜焦距要比较短)”

从上面解释可知开始看到的是虚像,而“改变方向”后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认为此像应为实像,在好多刊物上介绍说实像不用光屏承接看不到。我们对此做了一系列实验证实:“实像不用光屏也能看到”。

上面问题“方向改变”后的成像的光路图我们认为应如图1所示:

物体上的光线透过透镜会聚成像后不是停下不传了(没有光屏的情况下),而是继续向前传,射入眼中,我们就觉得光是从(实)像的位置发出的,这样就和看实际物体一样了(有光从物体射入眼睛就能看到物体)。因此说“方向改变”后的像是实像。

在实验时观察到的像好象是和物体在透镜的同侧(那样就可能是虚像了),对此我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进一步探究:

如图2,拿一块毛玻璃做光屏,让像的一部分成在光屏上,另一部分不在光屏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吻合的天衣无缝,证实像和物分居透镜两侧,看到的确实是实像。

为证实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又进一步做了以下实验:

⑴观察显微镜成像,大家都知道显微镜是经过两次放大(都是凸透镜):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我们取下目镜去观察,在镜筒中能看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实像不用光屏承接就看不到的话,这时就看不到通过物镜所成的倒立放大的像了。

⑵观察凹面镜成像,当物体在凹面镜的焦点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拿一块毛玻璃做光屏,在凹面镜前移动,直到得到清晰的像。然后再向上(或下)移动光屏,让像的一部分成在光屏上另一部分不在光屏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也是吻合的很好。说明此时实像在凹面镜的前面,不用光屏同样能看到。

以上实验足以说明“实像不用光屏也能看到”。

再举一例:“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胳膊观看远处的景物,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正立的像

B.观察到的像一定是虚像

C.观察到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像

D.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

由前面分析可知光路如图3,此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和物体分居透镜的两侧。(答案为:C)

小结:

⑴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从物体的异侧面向透镜去看,不管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还是在一倍焦距以外都能看到像,其不同之处是当物体从靠近透镜向远处移动时先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和物体在透镜同侧),再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最后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和物体在透镜异侧)。

⑵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包括:平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凹面镜成的虚像、凸透镜成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但都能用眼睛看到。

练习:

说屏教案篇4

关键词:屏幕录制软件;功能分类;Kano二维质量模型;微课制作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93-04

一、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自媒体”的快速运营提供了养分,也为信息化教育教学带来了新契机。“微课”爱好者可通过网络平台微课作品,而大部分微课的制作却需要屏幕录制软件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视频的屏幕录制软件种类繁多,往往让使用者眼花缭乱,使用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其进行甄选与判断,方可获取满足自我需求的软件。如何在海量的视频录制软件中筛选出满足微课制作需求的软件呢?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因此,本文通过问卷分析微课制作者对屏幕录制软件的功能需求,以Kano二维质量模型为理论依据,探寻各类屏幕录制软件所具功能与用户功能感知有用性的符合值,为微课屏幕录制软件的功能改进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屏幕录制软件研究综述

基于大量文献梳理的前提下,关于屏幕录制软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录制技术的改进以及软件的实际操作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对于屏幕录制技术的提升和改善,许多学者做出了深入研究,如肖任重提出了一种提高屏幕图像处理效率的屏幕录制编码算法,使屏幕录制性能大大提高[1]。倪晓军提出的基于mirrorDriver的自适应屏幕录制算法mDaC,能够在保证屏幕录像质量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CpU占用率和录制文件的大小[2]。徐海波利用FmS(FlashmediaServer)的流媒体播放功能及VHCapture的屏幕录制功能,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windows应用软件实验演示教学平台,能够通过浏览器实现在线录制、实时演示[3]。

屏幕录制软件的应用研究,在介绍常用的屏幕录制软件的基本功能以及优缺点[4-5]的基础上,总结制作课件的具体步骤[6],以及探讨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价值[7]。

2.Kano模型及其应用综述

日本学者狩野纪昭(noriakiKano,1984)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著名的Kano二维质量模型,他将质量属性分为魅力质量、期望质量、必备质量、无差别质量、反向质量五个类别,用于描述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Kano二维质量模型通过Kano问卷方式收集用户对某一项质量属性在具备和不具备两种情况下的态度,根据Kano问卷评价结果分类表[8]来划分每个质量属性的具体特性归类。

Kano模型广泛用于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划分,Kano模型中引入QFD质量评估方法评估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9],结合模糊聚类法和熵值法以识别与筛选个性化需求[10],提出用户需求重要度调整方法[11]以及用于指标体系的研究[12]。

根据文献回顾笔者发现,之前对于屏幕录制软件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功能算法的改进上,探讨屏幕录制软件使用意愿或者满意度的定性研究并不多见,而对屏幕录制软件功能维度的属性判别就更是少之又少。而本研究认为屏幕录制软件提供的功能要素虽然有很多,但是每个功能要素对制作微课的屏幕录制软件使用者的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因此很有必要通过Kano二维质量模型来分析每个具体功能要素的类别,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微课制作者对每个功能要素的感知重要度,找出亟需和可以有效改进的功能要素,提高使用者对屏幕录制软件使用的满意度。

三、研究设计

1.功能的萃取和分类

屏幕录制软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功能需求也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屏幕录制软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的功能需求,采取试用各类屏幕录制软件的方式,从用户实际使用的角度对功能进行识别。屏幕录制软件样本的选取遵循已有文献中提到的常用软件以及各大软件下载网站屏幕录制软件的下载量排行,最终选取10个屏幕录制软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adobeCaptivate、webexRecorder、HyperCam、BBFlashBackprofessional、CamtasiaStudio、Bandicam、Fraps、屏幕录制专家、超级捕快、豪杰屏幕录像机,从样本中梳理出目前屏幕录制软件所包含的16项功能,各个功能的名称、分类、应用软件功能支持等信息如表1所示。

2.问卷的设计、发放和检验

本文的问卷主要调查微课制作者对屏幕录制软件的功能需求情况,依据上文萃取的屏幕录制软件的各项功能以及Kano二维质量模型进行问卷设计,最终问卷共由三部分组成:①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使用屏幕录制软件的基本情况;②屏幕录制软件各功能重要性判断,用于调查用户对所列出功能的重要性的认同感;③功能Kano问卷,调查软件在具备和不具备某项功能的情况下用户的态度,分析用户对功能的需求数据。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调查的重点。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网络发放的方式,在开源的LimeSurvey问卷系统基础上搭建问卷平台,在QQ群问卷链接,共收集问卷62份。经检验问卷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935,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四、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通过数据的处理和统计,问卷的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样本的基本特征为:男性教师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31-40岁,以专科和本科学历为主,79%具备2年以内屏幕录制软件使用经验。因此,被调查者对屏幕录制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经验,对于本问卷中的功能问题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有利于本调查目标的有效达成。

2.基于Kano模型的功能需求分析

本文采用孙霄凌等[13]提出的Kano问卷数值化及加权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所有被测试者对任意一个功能Fi,其正向问题答案(功能具备的问题)和反向问题答案(功能不具备的问题)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为第i个功能的正向问题答案的平均值,即所有被测试者对第i个功能赋予的重要性权重(wij)和正向问题答案数值化(xij)乘积的和的平均值。为第i个功能的反向问题答案的平均值,计算方法同。

对问卷中各问题答案进行数值处理时,需要设置功能重要性的权重值,以及Kano问卷答案的数值。功能重要性分为很重要、比较重要、重要、不太重要、很不重要等五项,权重对应各项分别设置为1、0.7、0.5、0.3、0.1;Kano问卷答案设为喜欢、理应如此、无所谓、可以忍受、不喜欢等五项,数值化规则分为正向问题和反向问题,正向问题的权重对应各项分别设为1、0.5、0、-0.25、-0.5,反向问题的权重对应各项分别设为-0.5、-0.25、0、0.5、1。

按照上述规则计算,当>0.5且>0.5时为期望质量,>0.5且

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后,统计出各个功能的类型判定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16项屏幕录制软件功能中大多数为魅力质量(9项),少量为期望质量(5项),只有2项为无差异质量。所以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目前对于屏幕录制软件的功能需求迫切程度较高,对大部分功能都有需求。

3.结果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解释和讨论。

第一,数据表明,大多数使用者认为目前屏幕录制软件的功能是必须存在的。其中有14项功能被判定为魅力质量和期望质量,这些功能对使用者的满意度影响最大。

具体被判别为期望质量需求的5项功能:开始和结束录制的快捷键、创建多种视频格式文件功能、嵌入字幕功能、多个影像文件合成、频剪辑功能,这些功能是制作视频应具备的功能,若这些功能不完善会影响使用者的满意度。

屏幕录制软件魅力质量的功能有:录制中暂停功能、录制频率设置、录像范围(全屏或指定区域)设置、录制的同时采集摄像头的录像、后期配音功能、录制通过话筒输入的声音和电脑通过喇叭播放出的声音、鼠标动作添加、丰富的视频剪辑转场效果、压缩视频文件功能等,这些功能可归结为录制和剪辑参数的高级功能设置,在没有提供的情况下满意度变化较小,一旦提供此类功能,满意度会急速上升,属于新功能的开发与创新。因此,这些功能对于迅速提升使用者的满意度具有重大作用。

第二,被调查者认为,生成eXe格式文件功能和编辑录像的加密设置功能可有可无,要想增加使用者在这两个功能方面的满意度,必须思考其改进措施。

生成eXe格式文件功能不被使用者迫切需求的原因是:目前的视频播放器支持的视频格式广泛,eXe视频格式的文件优越性降低;编辑录像的加密设置功能是限制视频的开放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倡导开放共享资源,因此加密设置功能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也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资源开放与共享观念初步形成。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Kano二维质量模型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屏幕录制软件功能需求开展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目前国内外屏幕录制软件的功能呈现多样化趋势,涵盖了录制和剪辑两大方面的功能,各屏幕录制软件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异。②由于微课本身的特点、视频播放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开放资源理念的影响,使用者对屏幕录制软件的eXe格式文件功能和录像加密设置功能的需求感不强,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③软件使用者着眼于画面、声音录制和后期编辑功能,其中录制和剪辑参数的高级功能设置对满意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任重,申瑞民,陈世明.一种新的屏幕编码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5(1):194-195.

[2]倪晓军,郑龙.基于mirrorDriver的自适应屏幕录制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1(11):287-288,293.

[3]徐海波.基于FmS与VHCapture的软件演示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05-107,113.

[4]苏清香,孙丽娜,尹永田.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好帮手――典型屏幕录制软件简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0):52-53.

[5]扈书刚.屏幕录制软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7):97-99.

[6]刘春萱,张生.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视频教程的制作――macromediaCaptivate的介绍与使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13-116.

[7]李新平,许玲.浅析Captivate屏幕录制软件在精品课程网站开发中的应用价值[J].中小学电教,2009(Z2):117-118.

[8]Kanon,Serakun,takahashiF,etal.attractivequalityandmust-bequality[J].theJournaloftheJapaneseSocietyforQualityControl,1984,14(2):39-48.

[9]唐晓玲,何燕.基于QFD和Kano模型的数字图书馆质量评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6):93-96.

[10]唐中君,龙玉玲.基于Kano模型的个性化需求获取方法研究[J].软科学,2012(2):127-131.

[11]侯智,陈世平.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需求重要度调整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2):137-141.

说屏教案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案例

理论基础:

《当代教育新理念》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质疑解难,合作交流,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海陆面积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运用图示得出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分布特点及洲界。

4.尝试绘制简易的大洲轮廓及相对位置图。

5.能在空白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6.提高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7.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并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学习难点:

能在地图上准确地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快乐点击(课前鼓励):

亲爱的同学们,知识树一定能撑起你自信的天空,团结就是力量;自主学习,看谁最棒;合作探究,解决疑难;交流平台,积极发言;课件展示,提高学速;知识抢答,看谁领先;展现自我,勇闯难关。

导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师:十一长假就要到了,我的女儿很想让我带她去看看大海,不知同学们是否也想去看看浩瀚的大海?

生:想。

师:除了想看大海,你们还想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占多大比例吗?

生:想。

师:好;通过今天《海陆的分布》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要发挥你速读的特长,看谁最快。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生快速阅读。

2.海陆分布

师:通过刚才的速读,大家都知道了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下面再请同学们听一段录音,你能听到什么?听完要抢答,可要听仔细。

课件展示动画《转动的地球》,同时放录音,学生认真听。

听完录音,就有学生抢答说:“地球与水球之争。”

师:这位同学听的真准,回答的也很准确,为我们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继续努力,请坐。为什么会有“地球与水球”之争?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会一清二楚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的《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并抢答屏幕展示的第一个问题

(1)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__________,陆地面积占__________。

课件展示《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抢答了问题。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好,请坐。其他同学也一定知道。请看第二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一下,看哪组最快。

(2)概略地说,地球表面是__________“分海洋,__________分陆地”。

各小组热烈讨论,很快就抢答了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回答的又快又准,全球海陆比例知道了,哪么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海陆比例又是怎样的呢?先请看大屏幕展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并抢答下面的问题:

(1)从南北半球看,世界陆地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半球,海洋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半球。

(2)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__________面积大于__________面积。

课件展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学生仔细读图并准确抢答了问题。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继续努力。下一个问题你会回答得更好。再请看大屏幕展示《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水陆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并抢答下面的问题:

(1)不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是面积__________大于面积。

(2)不论是水半球还是陆半球都是面积__________大于面积。

课件展示《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水陆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学生读图抢答了第一题。但第二题反应比较慢。为此,我对水陆半球指图做了解释,因为前面学生没有这部分的知识储备。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又准确抢答了问题。

师:通过前面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海陆面积对比,你们能快速回答大屏幕展示的问题吗?

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__________面积大于__________面积。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并回答,老师随即进行了鼓励式教学。

3.七大洲

3.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陆面积比例,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的《世界海陆分布略图》,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面积广大的陆地、面积较小的陆地,并结合课本内容完成屏幕展示的问题:

(1)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_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___。

(2)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_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_。

(3)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__________。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很快找到问题答案并展示。

师:谁能到前面在图中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最大的大陆?

话音刚落就有同学抢着到大屏幕前指图回答且都很准确,我先表扬鼓励这几位同学,然后指图引导到下一问题。

3.2师: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这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展示的《七大洲轮廓图》,图下有面积数值,看谁能最先从大到小依次说出七大洲。

课件展示《七大洲轮廓图》,学生读图并排列七大洲,很快就有同学说出了答案。

师:同学们试着将七大洲名称后面的洲字去掉,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七大洲。

学生试着读,最后总结出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巧计歌谣: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3师:知道了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我们再去看一看七大洲的位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的《七大洲分布图》,先从图中找到七大洲,结合前面的轮廓形状再确定其半球位置。

课件展示《七大洲分布图》,图中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运用动画效果从图外到图中相应位置一一展示出现。老师再指图(把大洲轮廓指出来),学生回答大洲名称。然后闪烁展示赤道,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再闪烁展示20°w与160°e的经线圈,同样学生说出其名称。并抢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学生抢答准确,老师穿行鼓励式教学。

师:图中展示了七大洲的位置,请各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这次可要看那组实力更强一些了,比比哪组最快。

(1)主于东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于西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道穿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赤道穿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大洲的岛屿部分。

(4)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__________。

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平衡学习进度。很快就以小组进行了答案展示,对优胜小组进行表扬。

3.4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七大洲的位置,再请同学们仔细读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大洲之间有一种图例符号,这种图例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

生:洲界。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大屏幕展示的《洲界图》完成下列问题,还是请各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比比哪组最棒。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3)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快速找到答案并展示。老师进行鼓励式教学。

师:我们知道七大洲的位置和轮廓,你能一笔画出七大洲吗?怎么摇头,不能啊!下面请看大屏幕展示的《教你一招一笔画世界》,看谁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自己再试着画一画,并展示。

课件展示《教你一招一笔画世界》,学生试着画起来,画完后,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全体师生共同评价,老师表扬激励了部分同学,鼓励全体同学踊跃参与展示。

4.四大洋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很多块,而广阔的海洋彼此相通,连成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请看大屏幕展示《四大洋面积比较图》,请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并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四大洋。

课件展示《四大洋面积比较图》,学生读图并快速回答了问题。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闪烁展示赤道,闪烁展示20°w与160°e的经线圈,并依次动画展示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观察。准备抢答下列问题:

(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__________。

(2)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__________。

(3)既跨东西半球有跨南北半球的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

(4)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读图准备回答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第四小题进行了自觉讨论,但不知道如何想。为此,老师指图提示学生找到四大洋,看看它们周围有什么大洲。通过引导学生突破了这一难点,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收获颇多,下面进入自我展示阶段,看看谁最棒。

5.知识再现,你准行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空白图》,图中用字母和数字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让学生读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学生能熟练完成任务,老师提出表扬,鼓励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表现。

6.分享收获,大显身手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空白图》,图下有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要求学生把七大洲、四大洋名称用鼠标拖到准确位置,拖对了名称就留在空白图的相应位置,拖错了就回到图下位置。学生踊跃参与此项练习,并用的时间很短,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并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7.探索无边,快乐无限

课件展示《南北半球对比图》要求学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__________。

2.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__。

师点拨,生思考,通过读图同学们快速完成探索无边,快乐无限。

8.快乐小结,学生谈收获

课件展示《伤痕累累的地球》,进行情感升华。

结束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地球正在遭受着种种磨难。为了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爱护地球吧!

课后反思:

上完《海陆的分布》这节新授课后,通过学生的知识再现;分享收获,大显身手;探索无边,快乐无限以及听课老师的评课情况,我认为是成功的一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节课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理念。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鼓励式、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并且能体现大容量、大参与、快节奏的特点。第三、这节课的知识再现、分享收获,大显身手、探索无边,快乐无限,能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能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因教学内容较多,虽然有多媒体课件做辅助,但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仍较少,应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对学生的鼓励方式不够多样化,既应精心准备,又应随机应变;在新课导入上创新不够。以后,为能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时更加精细一些,争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说屏教案篇6

文本在多媒体教材中呈现的特点

与书本比较,在多媒体教材上运用的文本媒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可与声、像等其他媒体配合呈现。书本教材主要是靠文字描述来表达知识内容的,虽然有时也配以图形、表格,但一般都以字义表述为主。在多媒体教材中,文本媒体的呈现环境由纸介质搬到了屏幕;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和声音、图形、图像配合运用;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可以根据所表达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年龄、水平等)特点的差异,在屏幕上或充当主角,或充当配角甚至陪衬。

2.可以在屏幕上“动”起来。书本上的文字是静态呈现的。而在多媒体教材中,文本一般可分为标题性文本和说明性文本两类,前者采用动态呈现,可以收到增强视觉刺激,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常见的文本动态呈现形式有横向运动、纵深运动、旋转、张缩、多层叠加、特效变化等。

文本在多媒体教材中所具有的借助动态、声音、色彩配合呈现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改善传递知识信息的效率和效果,而且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将会导致人们对书本教材重知识内容、轻表现形式的传统观念的转变。

3.可以突破文字在书本上线性表述的制约。文本媒体在书本教材中传递知识信息是单向的,并且遵循线性规则,即学习者只能依序、被动地“接收”知识。在多媒体教材中,由于采用了超文本链接,允许知识信息以立体的网状结构形式呈现,突破了线性表述的限制,所以学习者就能够通过互动来主动地获得知识。

4.缺点是要受到屏幕显示技术的限制。从技术角度看,在多媒体教材中,文本通过屏幕显示并非优点:三个光束(红,绿,蓝)形成一个像素,加之电激励发光产生的余辉等因素,使得屏幕文本的分辨率、信杂比和对比度都较印刷文字略逊一筹。所以,不加区分地将书本教材照搬到多媒体教材中来,实为一种“扬短避长”之举。

文本媒体在多媒体教材中的运用规律

文本媒体在屏幕上与在书本上所遵循的规律迥异。在多媒体教材的开发中,运用文本应遵循适配性、易读性、艺术性并重的原则。

适配性原则

(1)文本与图形、图像的配合运用。在多媒体教材中,图和文均属于视觉符号,但是二者传递知识信息的机理是不同的。图形、图像以形传义,其长处是直观、形象,读者甚至不需思考便能理解接受;而文本的字形和字义是分离的,以表意准确和给人以想象空间见长,用文字可以将理论、概念、定律、公式等知识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多媒体教材中,文本和图形的优势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如果将文本媒体的表义准确地与图形、图像的形象性和多义性相结合,将有利于改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二者优势互补。

(2)文本媒体与声音媒体配合运用。在多媒体教材中,声音媒体主要是指解说词、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其中解说词和文本分别属于听觉和视觉两类不同的刺激通道,因此在多媒体教材中采用解说加字幕或者文本屏幕加解说,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但由于二者的语义相同,为了降低冗余和突出重点,在配合运用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不同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字少念多、字多念少、全文照念等)。

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在多媒体教材中一般属于陪衬,起着美化环境或烘托主体的作用。例如,当文本屏幕较为集中时,适当播放悦耳的背景音乐,会有利于减轻阅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又如,鼠标点击文字热区或给出习题答案时,相应地配上音响效果,可使学习过程生动,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多媒体教材的这些书本所不具备的优势,建议充分发掘和应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陪衬最忌的是喧宾夺主,不适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只会弄巧成拙,起干扰作用,倒不如不用为好。

易读性原则

文字有别于图形的特点之一就是易读性差。用文字表达教学内容不如图形、图像那样直观、生动,一费眼,二费脑,因此在屏幕上用文字表述教学内容时,易读性原则显得十分重要。

确保屏幕上的文字醒目易读,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注意两点即可。一是合理选用字体、字号、行间距与字间距,使之符合人们在屏幕上的阅读习惯。每屏阅读面积不要超过整屏的60%~70%,内容过多时可用分屏或滚屏显示方案解决。二是合理调节色彩和明度,确保文字在背景上清晰、醒目,降低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特别强调要避免目前较为普遍出现的文字与背景顺色现象(即亮底亮字或相反),建议要确保二者的明度差达到40~50以上(从黑到白的灰度为100级)。

艺术性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激发学习动机,升华情感、意识,优化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都具有积极作用。多媒体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书本教材重知识轻表现的传统观念,它除了传达理性知识内容外,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简洁清晰的表达和方便灵活的互动等,为学习者营造了“友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艺术性是运用(包括文本在内的)所有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

文本在屏幕上的呈现艺术类似构图中“点”的艺术,可以分为个体(文字艺术)和群集(排版艺术)两类。

(1)可以不是很严格地认为,书本以文字表述见长,屏幕则以图形、图像呈现见长。因此在多媒体教材中用文本表达时,字数不宜过多,排版不宜过密,如果需要还可将文字图形化,使其“溶入”图形中更好。表达一个知识点所用文本的字体、字色不宜过于单一,但也不能过于杂乱,要遵循“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规则。此外,还应注意文本与声音、图形、色彩、动画的适配运用。

说屏教案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一、案例描述

情境创设1:母亲节

通过母亲节的导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达到深层的“亲情教学”。一上课,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是什么节日吗?结果坐下面的学生我看看你,你看看我,乱猜一气,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去。于是我只要自导自演,公布答案结果―“母情节”。接着我又继续进行提问,那天你打算怎么向妈妈表示节日的祝福呢?这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自己的祝福方式,有买贺卡的,有送花的,有帮忙做家务的……此时我便出示设置好的教师机桌面,一张母亲节贺卡,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装扮桌面。接下来我便给出一些母亲节的图片,让学生设置为桌面背景。学生对图片很感兴趣,但对“母情节”却无动于衷,之后的屏保教学环节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学生对其它样式更感兴趣,于是这一教学环节也未达到“亲情教学”的情感目标。

情境创设2:喜羊羊与灰太狼

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后,我便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来创设课堂情境。

上课前,我通过屏保先让学生欣赏若干张《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漫画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结束屏保出示教师桌面,一张小羊们的集体照,此时学生非常兴奋,于是我就顺势引出,你也想将他们请到自己的桌面上和我们一起学习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装扮桌面》。接着我就借村长慢羊羊老师的身份,给坐下面的“小羊们”布置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

情境创设3:节约用水

通过前面两次经验的总结,我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次对情境创设做了全新的设计。

这次我以节约用水为主题,课堂一开始,我就直接给学生展示教师机的桌面背景,是一幅“即将干涸的地球”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发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然后问学生,如何时刻提醒自己及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要节约用水呢?此时学生们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有写标语的,有画宣传画的等等,而我则通过桌面背景,将学生带回课堂中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装扮桌面。接着围绕宣传节约用水这一主题教学,让学生尝试设置节约用水宣传画当桌面背景,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通过设置屏保“图片收藏幻灯片”,将宣传节约用水的图片以动画的方式在桌面播放,从而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总结时通过观看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设置桌面背景及屏幕保护程序,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宣传节约用水。通过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丰实”,学生学得“厚实”。

二、教学反思

1.情境创设生搬硬套,一厢情愿

由于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只考虑到了如何上得“精彩”,而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强硬的将“母亲节”这一情境搬到课堂中来,结果学生并不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从而导致情境和课堂的分离。基于此,我所创设的《母情节》的教学情境也就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并不“领情”。

2.选择情境趣味有余,实效不足

第二次设计教案时,因为第一次的失败,我着重强调了情境的趣味性,想克服前一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却忽视了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和实效性,以至于学生上课过度兴奋。因此,《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教学情境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学生只知道图片很漂亮,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图片的内容上,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3.第三次成功的原因分析

(1)从实际生活出发。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就显得“飘忽不定”。节约用水这一情境,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特别是在2011年上半年,中国南方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新闻报纸等相关媒体都发表了大篇幅的报道,学校也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了节约用水的德育教育,因此学生对于这一主题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了。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学生的情感就自然而然的跟情境走了,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以教学内容定情境,情境与教学水融。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要真实之外,还要和教学环节巧妙的结合,做到有始有终。从课堂一开始利用宣传节约桌面背景的导入,再到桌面背景的设置及屏幕保护程序,都和情境内容相结合,最后的视频公益广告,更是让学生明白节约用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说屏教案篇8

第一招:一波三折,自找门路

案例1: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猜猜,下面的角可能是多少度?”

1.角的一条边指向右边的20度、30度、50度,另一边不给出,学生猜测20度、30度、50度后,教师出示另一边正对着零刻度线,学生成功通过。

2.角的一条边指着60度,另一条边暂时不给出,学生猜测60度后,教师出示另一条边(指反方向),学生连呼上当。

3.角的一条边指着70度,另一条边暂时不给出,学生冷静猜测:这个角可能是70度,也可能是110度,教师出示:角的另一条边不是指向零刻度线,学生再呼上当。

思考:这位老师在教学中不怕学生出错,设计每一个问题时应该说都蕴涵着丰富的思考价值,直指本课所学新知:如何准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学生在一波三折的思维波澜中不断经历着认知结构的失衡与平衡,“角的度量”的认知难点被成功突破,思维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第二招:巧借测试,追根究底

案例2:在学生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后,接着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于是教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小测试(教师事先在带来的教具图书箱的两侧分别写上班级和生产教具的单位,使图书箱摆放的位置正好只能两边的同学发现这个秘密,而中间的同学不能发现)。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不过身体要坐正,头不能左右晃动,听清楚老师的问题,知道答案先不说,举手告诉老师行吗?

生:行。

师:测试一,这个图书箱,你知道是哪个班的吗?

生:六(6)班的。(左侧同学回答非常快)

师:是吗?(这时师请坐在右侧的同学到图书箱的左侧验证,得到生的认可)

师:测试二,你知道这个图书箱是哪个厂生产的吗?

生:金狮教具厂生产的。(右侧同学回答非常快)

师:(故意走到坐在中间位置的同学面前)怎么回事?不举手?(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生1:(迫不及待地)因为我们坐在这里看不见两边。

生2:老师这个测试有点不公平,我们坐在中间根本看不到。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呢?

接着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思考: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巧妙利用小测试,一方面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气氛,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新课的探索和学习,很自然地去追根究底,这点尤其体现了老师故意装糊涂问中间同学“怎么回事?你们怎么了?怎么举手的那么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学习情绪高涨。自然而贴切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也是每位教师倾心追求的。

第三招:故意诱错,唤醒思维

案例3:在《观察物体》一课最后,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和一个猜猜看的小游戏。

练习1: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个正方体,回答:

(1)出示一个正方体从正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看,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出示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横着拼)。

指名学生演示,屏幕上同时出示图。

师: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一看摆成的物体,和同桌说说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形状。

(3)出示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竖着拼)。

指名学生演示,屏幕上同时出示图。

师: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一看摆成的物体,和同桌说说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形状。

(4)出示四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竖着拼)。

指名学生演示,屏幕上同时出示图。

师: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一看摆成的物体,和同桌说说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个图形。

思考:在完成练习3时,教师故意设置了一个“美丽”的“陷阱”,在学生正确选择正面和侧面图形之后,师:“那我知道了侧面肯定选2,同意老师看法的举手。”(生一开始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近90%的同学赞同老师的观点)停顿几秒后,其他未举手的同学发现“上当”了,纷纷“抗议”和老师争论了起来,最后通过拼搭验证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师又提了一个问题:怎样拼侧面看就是选2呢?这样的设计妙在学生不经意间掉进老师设置的“陷阱”,进一步集中了注意,唤醒了思维。有力地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不上“想当然”的当。

第四招:自相矛盾,辨清事实

案例4:教学“轴对称图形”

师:想不想知道以前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表格与图形,通过折图形完成表格内的填空。(老师设计的表格里内容涉及“图形名称”“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三项内容)

结果,各小组在汇报的过程中,对于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另一种认为不是。

师:谁是谁非,大家来个辩论赛吧!认为是的是正方,认为不是的为反方,现在,两方选代表上台陈述理由吧。

生:(正方)大家请看,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证明三角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

生:(反方)同学们看好了,我们组的三角形折来折去,折痕两边就是不重合,说明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不信,你试试!(反方发出了挑战)

此时很多学生都发现了问题纷纷举手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发现,老师放在信封中的三角形是不一样的,原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而非等腰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说屏教案篇9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数学课件电子白板大屏幕触摸屏显示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用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特别是电子白板、大屏幕触摸屏显示屏等先进教学媒体,由于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能用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的境界,制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适时巧妙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严密古板的数学课堂也有了亲切、愉快、审美的气氛。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数学的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计算机Cai课件的鲜艳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实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所以在以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时,用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出三副图案,先是出示一面色彩鲜艳的红领巾,让学生找出红领巾中的角,紧接着又出示一副逼真的钟表图案,还有一把漂亮的实物折扇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图象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做到动静结合,呈现事物发展过程,降低教学的难度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这就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教师单纯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采用Cai动态图象演示,利用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如采用Cai教学“线段、射线、直线”,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此后,再进行如下教学,(1)分别闪烁直线上线段两点间的部分,两个端点。启发学生说出: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2)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它没有端点。

Cai还能把复杂信息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具体步骤:(1)清除屏幕,并且在屏幕的中央显示一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在其旁打出“圆心”;(2)在屏幕上一条以圆心为一个端点,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虚线),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半径”;(3)展示半径绕着圆心旋转,直到画出一个圆。并在整个过程适时加以解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牢牢地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计算机辅助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独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Cai互动平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在快慢适宜、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时,为了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师需要演示操作:对圆柱体是如何形成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沿着它的一边旋转,扫过的面形成阴影,旋转一周,屏幕上便出现一个圆柱体;然后把圆柱体进行分割,拼插成长方体,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也是底面积×高,再由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推导得:v=πrrh。那么,在学生分小组操作完后,小组合作讨论,演算,学会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演示,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四、运用多媒体Cai课件能即时反馈学生信息,以达到巩固新知并形成知识技能的目的

说屏教案篇10

任教教师:昌荣,教龄9年,中学一级教师。

内容主题:《信息的编程加工》(必修模块)

观察者:郑兴航张自珍虞晓月刘素珍魏一静胡晓军

二、课前会议(2011年3月30日)

(一)任教教师说课

1.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知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思想方法。

(2)知道算法的概念,能描述一个实际问题的算法流程。

(3)能说出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2.教学环节设计

本节课以“解密屏保程序”为主线,以编程加工的一般步骤“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为主要环节进行教学,并引入“编程菜鸟”的角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梯度递进地完成半成品VB工程,制作个性化屏保程序,初步掌握使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观察者与授课者交流

郑兴航(教研组长,活动主持人):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少、效果差,本次观察重点探讨如何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昌荣:建议从情境的有效性、问题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效果、课程目标达成度这几个角度设置观察点。

魏一静:我来观察学生的表现吧。我打算观察4位学生,主要观察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课堂参与度以及最终课堂任务的达成情况。

张自珍:我们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教师要经常下去辅导学生,所以我的观察点就定为课堂上教师辅导的质量和互动效果。

虞晓月:情境的设置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我就来观察这两者的关联情况吧。

三、课堂实录(2011年4月3日,下午第6节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计算机加工信息的三种类型。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用VB制作的个性屏保,该屏保输入密码方能解锁,密码多次输错则进行提示。教师提出问题:要编程制作这样一个屏保程序,应从哪儿下手呢?引出编程加工概念。

(算法概念)教师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题的步骤有哪些?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出编程加工的四个环节。随后,教师抛出“问题链”,帮助学生形成算法的清晰概念。

提问1:什么叫算法?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提问2:要把大象装进冰箱,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是什么?答案指向顺序结构。

情境问题3:要去食堂打饭,实现这个过程的算法是什么?答案指向选择结构。

情境问题4:要想在机房上网,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是什么?因为要尝试配置不同,答案指向循环结构。

(三种结构)教师由生活问题引出算法的三种结构,并用流程图进一步明晰概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屏保的算法并用流程图描述。

(编程实践)教师创设实践情境“编程菜鸟升职记”,要求学生下载VB编写的屏保程序半成品并运行窗体文件。接下来,教师简要介绍VB的特点和界面,在学生简单熟悉软件之后任务要求。

实践1:解密屏保程序――菜鸟起步

实践2:解密屏保程序――菜鸟进阶

实践3:解密屏保程序――菜鸟变高手(提高任务)

学生操作。教师流动辅导,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或让完成较好的学生演示。

教师总结。

四、课后会议

郑兴航:我们先请昌老师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授课感受与反思。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2.各种教学行为(情境、问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如何?3.有无偏离教案或不足?接下来,请每位观察老师就各自的观察点,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要求用数据说话,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从论据推到结论。

昌荣:本节内容较为简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特作用,体验计算机编程的内在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面对零起点的学生,怎样才能消除他们对编程的神秘感、无力感,让他们轻松“上阵”呢?课前我考虑了很多。总结以前的经验,我认为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还是应该从实际生活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首先,以学生常见的屏保程序切入,突出其个性化的功能,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线。其次,以学生最熟悉的解数学题为辅助,介绍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轻松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次,以食堂打饭、机房上网等实际问题引出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比较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最后,以“编程菜鸟升职记”的角色扮演为激励,引导学生梯度递进地完成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等环节,效果较好。

魏一静: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我观察了处于教室中部的4位学生,他们在课堂导入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均超过一半,投入学习的时间都达到90%以上,对于教师提出的4个主要问题,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有2位学生完成了全部的必选任务,有3位学生尝试完成了拓展题(略)。但是坐在12号机器上的学生在课堂进行到21分钟时遇到打不开工程文件的困难,她没有请教同学,直到38分钟时才获得教师的帮助,最终导致一个任务都未完成。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是多么重要。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课堂情境的设置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由此获得较强的学习成就感。这些都说明,好的情境能够让教师在课堂上事半功倍。

胡晓军:整堂课问题设计总体有效,因为昌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有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疑点,为学生的探究留下空间。我的观察结果如下。

从课堂时段看,昌老师在这堂课中总共问了21个问题。在课堂导入(5个)和知识点的展开阶段(14个)问题比较集中,在课堂总结阶段似乎少了一个把教学推向深入的问题。

从提问的主体看,21个问题都是昌老师提出来的,整堂课没有学生反问,学生都是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基本没有主动回答问题,这说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从问题的形式看,问题大多是从情境中预设的,多数问题都是独立的。当然,其中有个亮点是横贯算法概念与三种结构的“问题链”,起到了以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学效果很好,值得借鉴。

从问题的内容看,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有5个,无效问题占23%。可见,教师绝不能随意发问,以免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

从问题回答的方式看,学生个人回答的占38%,集体回答的占38%,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占到问题总量的76%,这说明学生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也有20%的问题是由教师自答的,而且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自己马上回答,失去了问题本身的思维训练作用。

从问题的留白时间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问题的难度。经观察发现,有57%的问题是在学生思考后回答的,但部分问题的思考时间很短,有38%的问题是学生随口回答的,反映了问题的难度不够。

从问题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看,有23%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这说明教师以后要注意慎重设问。

从回答的有效性看,有效问题为88%。分析问题设置的角度,我认为总体是有效的,情境设置能有效转化为问题,也能使学生进入有效的探究。

我认为,量表还应该加上一条――理答技巧。昌老师基本上都是用“非常好,请坐下”这一种方式来理答,至少有10次,有待改进。

建议:1.问题设计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多采用情境铺垫后的问题,多引导学生反问。2.“问题链”要多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一些复杂的问题要多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减少问题的数量,提高问题的质量。

张自珍:这节课师生有效的互动多达16次,可见教师在授课中是比较在意与学生交流的,所有的互动都是对课堂教学有价值的。例如,在与学生进行关于进入机房如何才能上网的问答中,教师完全掌控了课堂的进程,师生互动顺利地将课堂教学活动推入下一个环节,即三种结构,该部分堪称完美。

当然,从互动数据中也可以看到,100%的互动都是由教师发起的。学生是一个个动态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行为中必然会有很多主动与教师互动的内容,能否用好这些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进行到35分钟时,学生的演示操作出现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动态资源,如果昌老师能沿着这个错误把控件的属性引申出来,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虞晓月:我使用的是情境与学习目标达成观察量表。第一个情境是课堂导入,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我把它和教学目标关联度打了5分。因为它耗时非常短,只有3分钟,却非常恰当地引出了本课的程序设计主题,是小投入、大产出的典型。与其他导入方式相比,这个情境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同时,它还与本课后面的全部知识点有关联。这个情境昌老师是用投影呈现的。我注意到后排的学生都在伸长脖子看,这说明学生完全投入进去了。

本节课的第二个情境指向的学习目标是编程的三种结构。这个情境下共有两个问题,分别是食堂就餐和机房上网流程。我把这个情境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打了4分,因为虽然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很准确,但很多其他学生未必能够清晰地把握情境所要表达的意图。在这个情境下,学生尽管保持了学习行为,但并没有兴奋的表情。这个情境耗时4分20秒,占用了十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我觉得时间还是有点多。

五、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