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06:23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

一、引用故事,诱导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收声,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拿出《一千零一夜》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阅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主动去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树立榜样,激发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树立班级里读书积累多的同学为榜样,让他们谈谈自己的读书故事和心得,以促进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三、组织比赛,掀起热潮

学生进行阅读,既渴求知识、情感和道德等教育,又渴求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古诗擂台赛”“故事大王擂台赛”“相声”“小品”“童话表演”等。每项活动结束后要予以总结。如每月评出一位故事大王,并授予自制的徽章,让他佩带,为期一月。这样一来,评上的同学想保持,评不上的同学想争取,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比赛,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四、办“手抄报”,以写促读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巧妙设计、精心编排,制作出了一张张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活泼新颖的特色手工报纸。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可以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让同学们把自己课外阅读到的精髓表现在报纸上,吸引了其他同学前来观赏。这样的活动也是同学传阅图书的一种形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中,学生们还尝试着发现、描述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懂得了学习语文的价值。通过这项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还让学生参与到语文的研究中去,培养了学生热爱阅读的意识。

五、搜集名言,鼓舞热情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颗颗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进器,是指导阅读方法的导航灯。

双休日,我都会布置同学们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每到阅读课,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可谓是妙语连珠。我还引导学生谈认识,如学生甲说:“我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我扑在书上就像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中知道了高尔基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童年》的作者,除了他苦难的经历外,更主要是因为他对书的酷爱。”学生乙说:“臧克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我想今后我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会结识许多不说话的好朋友,他们时刻提醒我正直做人……”在搜集读书名言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读书的好处,大大鼓舞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六、共同欣赏,帮助阅读

许多书籍对小学生没有吸引力,许多学生缺少对读书意识的培养,这并非书籍质量低劣,而在于缺乏作者生活阅历,没有尝到读书乐趣。教师可有意识地选取一些精彩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阅读冲动。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2

一、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听、说相结合

这里的“听说”是指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讲给同学听或听同学介绍他的阅读收获。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总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不仅大大消减阅读过程的艰辛,甚至有可能演变成阅读的乐趣。

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大王献艺”“成语接力赛”“连词成段”“名篇赏读”“新书窗”等活动。还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今日新闻会”“早间5分钟”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谈怪论、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书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真正掀起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高潮。例如,开展“今日格言”活动,由学生轮流搜集格言,每天推荐一句。搜集者在黑板报的固定版块写下格言,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推荐给大家的理由,其他同学记录整理。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至少能积累、理解一百条格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每位同学在搜集推荐的过程中翻阅书籍、整理发言,其收获岂是能用数字可以表示的呢?

二、课外阅读与评、议相结合

针对阅读的内容开展讨论,有时是专题讨论,有时是自由议论。可以在阅读课上随机进行,让学生自由评书、议论书。可以是书的内容,也可以是文章的写法。有时一个同学看书后有一种独特的见解,又会引起大家再读的欲望,使读书活动精彩纷呈。

针对班内学生阅读没有兴趣的现象,我经常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例如师生同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开展“我怎样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我心目中的‘汤姆’”、“汤姆该不该离家出走?”、“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成语知多少”、“《汤姆·索亚历险记》精彩故事回放表演”等系列交流活动。活动中师生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个人的阅读方法。同学们不但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了解,也进一步调动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师生同读活动过后,学生手中的书从《奥特曼》《乌龙院》等一些小儿书变成了《安徒生的童话》《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少儿名著。同学们在一起谈论的是“你又读什么书了?”“知道‘马小跳’吗?太好玩了!”“你喜欢郑渊洁讲的故事吗?”……

在引导学生评议书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时事新闻,热点话题组织一些评论性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养成关注新闻、阅读报刊以丰富积累的良好习惯。例如,结合“5·12”地震开展“地震中的英雄”演讲活动,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学生阅读报刊,收看新闻,搜集到大量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课外阅读与竞赛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竞争是个体或群体为了某种目标开展的较量。竞争活动能够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机水平。尤其是处于学生时代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和表现的欲望,所以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恰当而合理地开展一些阅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比如: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征文竞赛、速读赛、美读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这样,以竞赛形式促进读书活动有效、深入地开展,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的步步深入。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3

关键词:开展活动;古典诗词教学;兴趣

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书,人教版选修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三个单元全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篇目。唐诗宋词就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选进教材的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诗词,在连续的为备考进行的教学中学生不免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乏味。而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第一点就提到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该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诗词的勃勃兴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常态教学中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词综合实践活动,多角度、多层面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下面以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下面简称“粤选1”)为例谈谈古典诗词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想与实施。

一、“命名取号”酝酿蓄趣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的阐述要求学生尝试组织文学社团,其实在班上也可组织成立缩微的“文学社团”,如某个专题方面的学习小组等。所以,在正式进入诗词教学前可发动组织学生成立“诗词学习小组”。即在班级要求全体同学以4~6人组合成立一个诗词学习小组,所有同学均要参加,组员尽量包含“各有专长”的同学,如语文综合素养较高、会绘画或唱歌、能制作课件等。选好组长,并取一个有诗意的组名。同时,建议每个组员各取一个有个性的字或号以显“诗意人生”。在整个过程中,诗词学习小组不能任意变换组员,以保证后续开展活动时诗词学习小组的整体合作及统一。

一般来说学生在分组后为小组取名的时候都很积极,许多小组成员常常为一个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就怕自己组的名没有其他组的有意蕴。同学们最后定的组名,有些取自古诗词名句,有些融进组员的名字,有些结合组员的兴趣爱好等,每次总能出现许多“出彩”的富有诗意的组名,如“疏星淡月”“鸿雁单秋”“梦圆唐朝”等。而在给自己取字号的时候,如果出现不够积极的情况我就借机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借力激趣。我在简单介绍古人取字与号的基本知识时,就特别向学生强调:字,也叫“表字”,古时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学识、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为地位的象征;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这个时候学生就积极起来了,全班出现一股势不可挡的“查词典,定雅字,取美号”的热潮。

而@些都为接下来的诗词学习铺设道路,酝酿蓄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阐述中提到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诗文。还指出:选修课程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活动就是指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又感觉理解最透彻的诗作给同学们讲授,学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机会。

粤选1将唐诗宋词元曲中大家们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为拓展阅读课,这样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点。教师先把不同题材的作品与名家典型代表作列为自己示范重点讲授的专题课与名家学习课。专题授课讲明诗词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分类鉴赏。名家学习课精讲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篇。除了这些,其它的篇目则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生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轮流穿行。如杜甫诗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诗歌艺术技艺。教师可只讲《月夜》,而其余四首诗让学生自主鉴赏。

三、“寻觅收集”深入研究

新课标指出,诗歌课程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即鉴赏研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势必要找到相应的契机,给予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阅读鉴赏。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动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不知道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归纳掌握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或典故,可以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积累较为丰富的鉴赏知识。布置学生搜集的时机应以教学进度为准,搜集的内容可以有四种:1.单个典型意象涵义的搜集。如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带有“月”意象的诗句,探讨这个意象的寓意。2相同题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学了第1课王维的边塞诗《观猎》及第6课的边塞战争诗之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边塞诗常见意象或典故的有关诗句,然后解说意象寓意和典故内容及含义。3.表现相同思想内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学了第19课言情词三首后让学生搜集整理代表爱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比教师直接给资料会有更深印象,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寻觅“唐词宋诗”活动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唐词和宋诗。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有温庭筠,执教唐诗最后一课咏史诗介绍温庭筠时,我重点强调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他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惊诧于竟有“唐词”时让学生每人找一首唐词和一首宋诗。一些学生搜集到苏轼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时,激动地说“这出自苏轼的诗,而不是词!我可从来没意识到这是宋诗!”“我几乎是又惊又喜了”。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有点被教材“忽略”的唐词、宋诗。学生在有点意外号晾喜中,增加了阅读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也为后面宋词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寻觅节日诗情”活动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都是有关元宵节的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写七夕的。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出现其它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查找内容包括相关节日诗词,节日诗词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制作课件汇报展示搜集结果。

学生在寻觅搜集有关节日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时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脉相承,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广泛阅读的时候,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阅读鉴赏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尝试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唐诗与宋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诗歌。可采取下列多种形式,如改写诗词:可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选择一首诗或词进行改写,可以把诗改为词,也可以把词改为诗;填词:老师简单介绍填词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每位同学试填一首词。可以给定主题:如以“校园生活”“艺术节”“学语文”为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创诗词。

创作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写歌词:先让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首有关古典诗词的民乐、歌曲让同学们欣赏,之后要求学生以某一古典诗词为原型,改写成一首歌词。老师可以先教给学生简单的方法,如: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曲,确定韵脚(与原韵可同也可不同);灵活变换句式,选用原诗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组,设置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场景或背景故事,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构成一首具有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特色的词作。对于学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级诗集。学生认真进行创作的风气不知不觉也渗透到平时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评比”提高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关于诗歌提到要让学生“L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建议提到“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创办文学刊物。以上活动内容学生本来就有兴趣,如果再加上评比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一)笔记展评

在开始诗词学习时即布置整理归纳笔记任务要求,同时预报在适当时候进行展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以“内容丰富,有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图文并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为标准评选最受欢迎的笔记。例如一个同学在积累本上整理归纳历史上一系列的壮志难酬的英雄、士大夫有关诗句时,旁边画了一个仰天长啸的人并在旁边用艺术字写着“爱国忠君如是也”。在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笔记中大都能包含“文学文化常识”“分类知识”“诗歌鉴赏术语例举”“鉴赏步骤方法”“传统意象集锦”这些内容,而这正是鉴赏诗歌所必备的知识。同学们笔记的内容各异,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学了不少的诗词知识。

(二)专题朗诵表演

“专题朗诵表演”活动流程大概为:把粤选1作为范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并确定朗诵主题。按此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诗歌,制作成课件,然后进行专题朗诵表演。学生在欣赏同学们表演时要作出准确的评价,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组与组同学互相观摩,互相评议。

学生最后确定的专题通常有“远游怀人”“军旅战争”“爱国情怀”“登临感悟”“爱的诗篇”“友谊如酒”“珍惜亲情”等等。各专题涉及面很广,准备过程可以说已达到了初步全面复习的目的。另外,当欣赏同学们的“倾情展演”时,也相当于把全书的内容分专题又复习了一遍,学生的分类鉴赏能力又得到一次长足的发展。

(三)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一路走来,点点滴滴,感悟与体验,进步与提高,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展示学习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报、编辑展演语文电子杂志活动。

活动还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选择展开对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题材、主题的诗歌进行阅读探究,每个学生把研究收获、心得写成文章。接着小组长组织有专长的组员把本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报”或编辑成语文电子杂志。当“手抄报”全部制作完成时就在班上张贴展示,编辑制作成的语文电子杂志则在网上让同学们点击观看。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4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42-01

方法一:同伴式阅读

同伴式阅读,就是找伙伴一起阅读。同伴阅读要求确定好阅读内容,如诗词、童话、名著等,只要伙伴喜欢均可。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好阅读时间,不管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每天都要有20分钟的阅读时间。

开始的“同伴式阅读”,可以让他们读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一天一个童话。以后要求他们读长篇名著,儿童版的,自己买或借都行。可问题又来了,有的同学读得快,有的同学读得慢;有的兴趣浓,有空就看;有的兴趣低,翻翻书都很勉强。为了更好地和同伴一起读,可以统一进度,但又不限制,可以先读完,可以多读几遍,这样读书效果会更好。

其实,人是有惰性的。为了督促学生,也督促自己,老师可以参与“同伴式阅读”。对他们阅读时产生的问题和疑难,进行及时地指导和解决。老师带头边看边记,还有一个本子摘抄、写体会,学生一个个都会学老师。慢慢地,同学们阅读兴趣高了,有时超过一小时还不想结束。教师要不定期举行同伴阅读交流会,让他们畅谈阅读感受,谈书中故事,谈阅读疑问,谈阅读收获,谈阅读趣事,并展示阅读成果(读书笔记)。

方法二:比赛式阅读

小组内相互督促,然后抽查,同时组织进行比赛,每个月进行一次。举一个例子“展现古诗风采”:

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搜集、诵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我国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美,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的素养;通过比拼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各小组分类收集古诗,时间为一个月。一个月后进行展示。展示会上,各小组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或背诵,或毛笔字或小黑板或打印等,向大家展示收集整理的古诗。同时,请一位代表讲述搜集整理的方法、过程、经验感受,请另一位代表解读诗句。对展示的古诗句有疑问的可提出来,由展示诗句的小组长解答。最后整理摘抄,每位同学分别将展示的诗句摘抄下来,以便读背。第二阶段是背记,时间也是一个月。一个月后进行“古诗大擂台”活动。活动流程是这样的: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一分钟时间内背诗,以20首为标准,超过一首加10分,没达到20首的扣分,少一首扣10分。2.古诗句接龙赛。给定一类古诗句,让各小组成员按次序背诵,一人背好,另一个紧接着背,停下来就算结束。背出一句得5分。3.诗句填空,将诗句补充完整。老师准备六组题,让各小组选一组题,完成答题。4.寻友觅家。请各小组拿出题板,相互商量,将大屏幕上的相关诗句及诗人用线连起来,连对一组得5分。5.古诗表演。请各小组讲一个古诗故事或表演一个古诗小品,时间不超过3分钟,生动完整的加50分,否则酌情扣分,最后总结颁奖。第三阶段是争当小诗人:学生在搜集诗、诵读诗的基础上,尝试写写诗句,经过交流互改后,编成小诗集《杏花吐蕊》。

方法三:流水式轮读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5

【关键词】实践能力;语文;小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理念与我校实践教育课题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它引导着全校教师走出了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下面谈谈本人平时怎样运用实践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有效培养能力的几点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学习

借助熟悉的事物名称自主识字。如我们可在教室的黑板、门窗、桌凳上贴上写有各样物品名称的纸条;用纸条写上每个学生的名字贴在他们的座位上;请家长在一些家用器具上贴上名称,带孩子上街、逛商场时随机识字。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了,每天有意无意地看几遍纸条、招牌、商标上的字,日积月累,就慢慢地识了不少字。

借助课外读物培养阅读兴趣。我们在家长会上动员家长为孩子们购买适合的儿童读物,订阅《小学生拼音报》等。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通过每日读报、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检查评比,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同时还增识了汉字,复习巩固了已识的汉字,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语文实践中合作学习

组织小小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合作学习。老师让学生按小组定期交换课外读物,相互交流各自的阅读收获:读了课外读物识了哪些字,知道了一些什么新鲜事,把自己读的故事讲给同桌或小组的其他同学听。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自己不同的收获和意见,还可以提出自己感到好奇但又不明白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开展朗读比赛活动,比赛采用集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比赛和小小故事会不但对个人进行评价,还要对小组进行评价,以增强小组(或同桌)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

三、在语文实践中探究学习

在动手操作、搜集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探究学习。我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每天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且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条新闻。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同时,也要求学生把学校发生的新鲜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另外学生还可将看到、听到的内容想象成画面并用笔画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四、在语文实践中拓展创新

(一)指导列出研究内容

具体操作过程是:先确定主题;然后让学生小组议论,对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想研究并可能得出研究结果;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帮助学生将可研究的内容分类列出。

1.课文知识拓展型。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知识点、作者、时代背景等进行拓展,确定“小(下转18页)(上接16页)课题”。

2.乡土民俗搜集型。根据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开展研究。

(二)指导搜集处理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一切“信息源”,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得出结论。

(三)指导研究成果的撰写

1.论文式:概括总述(研究的目的、意义)——详细论述(提出具体做法,阐明研究成果)——归纳总结。

2.报告式:小课题题目——提出研究问题——交代研究方法——阐明研究结果——注明参考资料。

(四)展示成果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归纳起来,成果展示的形式有“演、讲、展、赛”四类。

在小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关注的是儿童内在的“研究”需要,是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是他们独立在课内外、校内外获取各种信息的实践和处理能力,是他们和伙伴合作,与他人沟通的习惯,是他们朦胧科学意识产生,是他们探究活动中大胆设想、拓展创新的快乐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也是我校实践教育研究课题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本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卢晓明,郎建中.学习能力表现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6

一、立足教材,放眼课外

学生生活在知识信息时代,教师应该立足教材,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语文资料,分析处理信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内外相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詹天佑》,为了让学生了解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我让学生搜集关于他学习、生活、以及关于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等各方面的文章。学生到书店、图书馆、阅览室去查阅,或在网上搜集。课前有了这样的阅读积累,课上再适时进行交流,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詹天佑这个人物感到由衷的崇敬和爱戴。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二、拓展教材,积累延伸

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比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及时引进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我建议学生课下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草船借箭》,引进《三国演义》;学习《景阳冈》,引进《水浒传》;学习《猴王出世》,引进《西游记》等。所以本学期我班学生有读完《三国演义》的,有看完《水浒传》的,有读完《西游记》的,有看完《鲁宾逊漂流记》的。利用语文实践活动交流所获,达到资源共享,并使学生走近名著,了解名著。

三、开放教材,联系生活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技巧

作为一名寄宿制学校的语文教师,我常常发现城里的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阅读条件和阅读习惯。而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生对阅读来说可是一块贫瘠之地,作为多年从事寄宿制语文教学的我为此感到忧虑和痛楚。我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所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激发起寄宿制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成语中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阅读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这样教师就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墙上,或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贴在自己书桌的左上角,让其天天看,就会受到启发和鼓舞。名人名言也可过几天换一次,还可挂在学校的走廊上或是学生的寝室里,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可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料

要想让学生读书,首先得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可供选择的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学生看到琳琅满目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次,班上还可以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捐出来,编好书号,专人管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推荐合适的书

学生在一片阅读的氛围中,受到了感染和激励,阅读的积极性被点燃了。但是他们对阅读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这时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向小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低年级的则可选择系列绘本、短篇童话等。

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选书,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喜欢文艺的学生可向他们《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对于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总之,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以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

再次,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与教材有关的课外读物。这就需要各科老师都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向学生推荐。语文老师要向学生推荐语文方面的,数学老师也要推荐一些数学科普书籍,科学老师、历史老师等都要去做这项工作。

三、提供专门的阅读时间

向学生推荐了好的书籍后,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时间才能搞好此项工作。所谓专门的时间是指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笔者认为,这个时间可由学校统一调配。每周可安排一节阅读课,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又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另外,教师还可加大宣传,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学生在家、在节假日都能自由地阅读。

四、传授方法,指导阅读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会读,还要读有所获。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大家的作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读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还可以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学生在课内学习和写作上产生了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的书报或文章。

3.作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提高阅读的最大效果就要作好笔记。

五、鼓励先进,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放任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教师可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阅读检查、评比,或搞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对阅读更有信心坚持下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了。

六、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听、说相结合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8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课文展示了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宽广。然而,随着独生子女问题及其他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我总感觉现在有一部分孩子在发现爱、感受爱方面较为迟钝,又因为"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单元专题、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鉴于此,在进行课文学习的同时,我随机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了"父母之爱,伴我成长"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这样,从文本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口头到书面,让学生在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明道理,同时增长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父母之爱的故事,并在理解故事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学会主动发现爱,感受爱。

2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合作拟定活动方案,探究实施活动计划;在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3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父母博大深沉的爱的体会。

活动流程:

1明确目的讨论方案(课内一课时)

1.1浏览课文激活思维

快速阅读全组课文,大致了解每篇课文内容,初步体验父母之爱的伟大。

1.2出示要求明确活动目的

a回想自己与父母间的事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或身边的人的父母之爱的故事;收集多种形式的表现父母之爱的作品。

B用讲故事,写文章,唱歌曲,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

1.3全班讨论活动方案

自由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分组搜集整理资料――交流展示

1.4学生自由分组,合作讨论活动主题、方式及分工,制定计划(适时关注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2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资料(课外一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情况,要特别关注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创造获取资料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并积累必要的感性认识。其次,还要教给方法,如访查亲友、上图书馆查阅书籍、网上下载等渠道,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资料,整理资料。

同时,教师对活动中新生成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不断调整和改进计划。

随时对个人或小组创作成果进行品评,提醒他们改进和完善。

3动手设计,交流展示(课内一课时)

3.1教师吟唱《游子吟》激情导入。(让学生产生活动的气氛)

3.2各小组组长简述本组活动经过及成果。

3.3成果展示

歌曲组唱一唱赞美爸爸或妈妈的歌曲

故事组讲一讲古今中外体现父母之爱的故事

文章组读一读搜集的、自创的表现父母之爱、孩子爱父母的诗歌等作品

图像组展示并解说收集的、自制的主题摄影作品和美术作品

手抄报组展示手抄报

4回顾总结(课内)

4.1师生共同回顾总结,肯定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反思不足的地方。

4.2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4.3课后将综合学习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9

一、带领学生搜集信息,感知课文

感知是学习的第一个步骤,有丰富的材料才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加客观的认识,在同一个主题的素材之下进行更加宽泛的阅读才能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理解体系。在阅读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种资料卡,让学生能够回家自己查找课本中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查阅一些和阅读有关的地名、自然现象、人文地理特点等,以此对文章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还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和下载一些资料,为以后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阅读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对鲁迅有更多的深入性的了解就需要给学生讲解鲁迅的品格,他为别人想的非常多,为自己想的非常少,这就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品格,要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人物本身,了解人物的特点和性格,对人物有更多生平上的认识和了解。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搜集关于鲁迅的图片,还有其一生的光荣事迹以及名言等,这些资料都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感知,在学生对人物有更多个性化方面的理解。这些材料的搜集对于?w生学习同样类型的文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等。资料的搜集是知识储备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近距离地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观察和了解,更好地走入课堂之中,感受学习的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这也是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近区。

二、阅读指导和自主探究相结合

在课外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课外阅读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的一种开放类型的阅读方式,还是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的。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若是遇到了困难和疑惑,对文章的内容有混淆的地方,对文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反复地阅读,对照文章的上下文获取更多的阅读旨意。语文阅读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增加阅读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更加丰富,才能让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经典读物,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推理和论证以及说明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强化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会在多种阅读的背景下得到推进和提升,也会让阅读渐入佳境,写作更加顺利,形成自己的写作和阅读风格。很多学生喜欢阅读休闲类和科学类的读物,这样的阅读方式会更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泛读,搜集的材料用于写作,每一本书都不再是过眼云烟的阅读,每一本书都能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精读、通读以及品读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课外阅读文本,进入优美的意境就要体会文章作者的真实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做笔记、做摘抄的习惯,让学生可以大胆地去评论阅读材料的优劣,其中的好句和好词等运用是否恰当。

三、延伸阅读范围,引领学生完善阅读结构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5-02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以文字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中处处反映出语文知识的根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讲好每一节课,更应注重教书育人,在教学中穿插做人的道理;在讲授语文知识过程中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延伸;注重语文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适时交叉和渗透,以多种途径巩固所讲授的课文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导读法、读议法、问读法、导析法等。而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拓展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呢?

1.首先要熟悉所学内容。熟悉教材不但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更是做好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的重要前提,熟悉所学内容既能把握教材的主线脉络,又能做到知识拓展的准确性和专一性,立足教材,以课文内容为中心,延伸其关联内容。

2.教学双方都准备拓展材料。课堂教学中,教学双方都以搜集充分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学生通过交流、查阅书籍访问相关网站获得有关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提高了自己。例如在讲《数星星的孩子》《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常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拓展资料,毕竟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做到了教学相长。

3.课堂教学中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现代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的理念,它不是孤立与其他学科之外的,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语言基础而又溶于其他学科当中。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互补互通做到“我中有他,他中有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例如:《活化石》、《最大的“书”》、《奇怪的大石头》、《数星星的孩子》等。

4.有效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中只要是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有利于教学的,教师都要加引导。例如:《充气雨衣》和《邮票齿孔的故事》等课文时,为学生补充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诗词和小故事,在讲《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搜集有关的故事,在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读《邮票齿孔的故事》时收集与邮票有关的故事。这些拓展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

5.根据学生年段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学应和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易于接受也是乐于接受的、是社会的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交流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学,来源于生活,发自于内心。同学们在一起享受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当然也分担成长的烦恼。

二、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内容的拓展灵活多样方式不一,有实践拓展、绘图拓展、搜集拓展、评说拓展、续集拓展、读后感拓展等,可根据班级面貌、学生特点、当时当地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1.实践拓展。就是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演示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变成直观的“现场直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讲《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拓展前学生准备道具演示逃生实验亲身体验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深刻体会小女孩临危不乱,甘于现身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合作才能成功。在讲《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把栽有蒲公英的花盆搬到教室再现草地变色的“真实场景。

2.续集拓展。”顾名思义“就是在所学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延伸故事情节。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合理想象感受作者在叙述中的所说、所思、所感。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主旨。例如:在学《好汉查理》之后,续写查理在今后怎样?真的成为好汉了吗?在学了《从现在开始》一课后,续写猴子做了百兽之王后动物们生活的怎样,猴子是怎样做百兽之王的,在学了《小摄影师》之后,续写小男孩回来了吗,给高尔基拍照了没有等。教师要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积极引导,实现教学目的。

3.搜集拓展。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内容有的是有关课文主人公的知识:如生活的时代,主要成就等,有的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时代背景,风俗,有的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点。例如,在学《邮票齿孔的故事》之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邮票的资料,完成邮票的手抄报在同学间交流,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在学《玩出了名堂》一课时。搜集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学生们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4.评说拓展。教师要从启发兴趣,激发表达欲望入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发现,敢于表达。一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探究。如:教学《荷花》一课中“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讨论“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在教学《翠鸟》一课中“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绣”用的真好,我们一起来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二是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交流、讨论、评说。例如在教学,《三个儿子》时让学生说喜欢那个儿子,为什么。孩子们谈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不足、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发言使老师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