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06:35

怀念母亲的诗篇1

记得那一年,

一切都像梦幻一样您离开了我们。

自从那一刻起,

让我思念到如今。

往事如烟,

人生如梦,

还记得您为我们做的一切。

总觉得我欠您的太多,

我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您。

只有我的心声,

在梦中见到您的时候,

仿佛您还在我身边。

只要看到慈祥的您满意的面容,

我的心里特别坦然。

悲伤算不了什么,

我不是特别愿意流眼泪。

为了您的心愿,

我会努力的去做。

愿您睡的安祥,

我将永远祝福您。

愿您睡的如意,

我将永远怀念您。

清明节怀念母亲的诗歌

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母亲

怕再给儿女们加重负担决定离开我们

去找先她而去的父亲母亲敛起最后一丝微弱的光

此后的夜空里西北偏北的方向

有颗星星一直让我们仰望

每年清明祭奠母亲的路上我们都沉默着

路旁的田野里有人准备着耕种我看见

母亲佝偻的身影夹杂在人群中

她有时牵着毛驴走在犁铧的前面有时

跟在犁铧的后面撒肥点种头发被风吹乱

另一块地里我看到秋阳之下

母亲挥着镰刀放倒大片的庄稼

汗水正从额上淌下来黑黝黝的脸上

满是收获的喜悦嘴唇紧咬着

好像要咬住所有的日子

母亲的坟头在向阳的坡上向南

能看到村庄再远能望见大海

一年里我们总要来上多回

陪同母亲说话帮母亲打发孤寂的时光

就像以前的那些夜晚我们都围绕在她的膝下

腰还疼不疼腿还痛不痛母亲

昨夜仿佛听见您的咳嗽一直在持续

我又失眠了朦胧中见您披衣而起

去给牲口添草尔后在昏黄的灯光下

费力地穿针引线您缝补过的日子多么温暖

过惯了清苦的日子母亲一生谨守着勤俭

并把这种品德传给了我们时至今日

那些蓝边海碗粗糙的腰锅砂盆

依旧盛放着口粮守在我们身边

泛着岁月朴素的光泽

母亲即使我们忍住泪水

清明的天空也注定要飘洒一场雨

我折下的柳枝会在您的坟前发芽

连同春草您身前身后的庄稼

会在您的庇护下平安地过渡到秋天

我们都在生活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母亲白天我在地里干活晚上

铺开稿纸我朴拙的言辞

怀念母亲的诗篇2

【关键词】悼亡题材悼亡词董以宁

一、悼亡题材的发展

从文学体裁的发展史角度而言,对于死者的追述与怀念并非一直以“悼亡”二字见世,亦并非以词之形式抒发。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最早的悼亡之作是略无个人真情实感之投入的,哀辞皆是以文采著称,悼亡也是从宏观的伤逝文学到个人情感表达逐步转化的。刘勰《文心雕龙·哀悼》将《诗经·秦风·黄鸟》归为“赋哀”,并将汉武帝哀霍嬗之辞、崔瑗哀刘畅之辞以及苏顺、张升所作哀文皆属“未及心实”也,至潘岳才达到文辞多变的基础上感情深厚而悲痛,但他所有哀辞之“哀”的本意皆出自《逸周书·谥法》“短折曰哀”,即对幼年死者的哀悼。其行文由于死者年幼,品德未形成且并未对国家有功业,因此主要是赞美他的聪慧和悼念他的容貌。另从悼亡之形式而言,南北朝之前除《诗经》外多为文、赋,而诗歌是直到南北朝才有略显突出的地位。后世悼亡妻子之作最为人称道的莫过潘岳之《悼亡诗》、江淹之《悼室人》、元稹《三遣悲怀》、李商隐《房中曲》等,唐以后悼亡的形式就不在停留于诗歌文赋而朝着词的方向发展,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后来元代的傅若金,明代的于谦、李贽,清代的纳兰性德、王士祯、王夫之等都有悼亡之作。

若将《诗经·邶风·绿衣》看作是古代悼念妻子题材之开篇,那《诗经·小雅·蓼莪》则应视为悼念父母题材的鼻祖。其曰:“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1]本诗渲染的乃是一副孤子思亲、无可挽回的悲惨图,除披露行役劳苦外,则更叹未能赡养父母终老晚年之悔恨。

提及《诗经》中悼念母亲与妻子的作品,提及汉代哀文以及悼、诔、碑的发展,提及晋朝潘岳、唐元稹以及李商隐等此类人悼亡诗,不得不观察其背景与产生的条件。首先,就内容而言,为何唐以前的悼亡作品甚少?在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儒家礼教对丧制的种种规定已经限制了悼亡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汉代进入了全盛时期的礼教又对丧葬词汇有了严格的规定,如在父母居丧期间不得赋诗。先秦儒家所提倡的“礼”已经经过后世统治者的利用改造成为钳制民众思想的工具,已经不再是《荀子·礼制》中所说的“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悦恔。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2]而是演化成繁文缛节的礼教传统。所以严格的丧葬和文化礼俗束缚了人们对悼亡伤逝文学表达,《礼记·杂记》中说:“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母有服,事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可见对于悼亡情怀的书法始终要坚持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方式出现而不能直抒其意。

其次,就体裁形式而言,为何悼亡一直以诗歌与文赋的形式出现?词的最开始出现就不是文人士大夫所肯定的形式,而是聊佐清欢、闲暇娱乐的工具,宋代以后也同时随着人性自我的慢慢觉醒,词才渐渐开始成为文人表情达意、抒发悲喜的媒介之一。因此,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悼亡诗到悼亡词的转化,这中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就曾在《唐五代北宋词研究》中写道:“这种所谓‘悼亡’主题,在诗中,从晋朝潘岳以来是一直保持着的传统,但是在词的方面,在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作以前都找不出同样旨趣的作品。”[3]

二、悼亡词意义的突破——董以宁

在论及董以宁对悼亡词的突破意义之前,需略对此词人稍作介绍。《清代七百名人传》曰:“(董以宁)性慷慨豪迈,不可一世,喜交游,重然诺,缠绵婉笃,比与胶漆”。从此段介绍不难发现他首先是一位至性至情的人,纵观其《蓉渡词》二百余篇,艳情词之数十之八九,王士祯称他为“艳情绘风手”可谓名副其实。然而他最有价值的词却是为悼念自己母亲所作《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这十二首词之抒情烈度强劲,胸中悲痛沉至,让人读之无不潸然泪下,感激涕零。乙巳即康熙四年,董以宁的母亲因足部跌伤不治而逝去,而这十二首悼母词的命名也与众不同,分别为“元日”、“人日”、“元夕”、“清明”、“四月八日”、“午日”、“七夕”、“七月十五日”、“中秋”、“九日”、“冬至逢忌日”以及“除夕”,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可得董以宁对悼亡词之第一个突破之处便是体裁上,从先秦至晚清,悼亡诗、文、赋、词都是集中时间所作,或者是隔了些年之后的某个忌日再创作,或者是游览某地储物伤怀临时落笔而作,像董以宁这样大着笔墨并且让时间跨度维持了一年之久的悼亡作品可堪古今独创。而这样的体裁之异更让我们体会悲痛的绵延与不可排遣。

若悼亡词之旨以及内容可以沿用南北朝颜延年所撰宋文帝元皇后哀策文中云“抚存悼亡,感今怀昔”这八字的话,我们不可苟同说他囊括了悼亡词的全部情感内容。因为在董以宁的悼母词中除了“感今怀昔”,更有对母亲已入黄泉之后的生活的遐想,这是超越前人的地方。纵观潘岳及其当时的悼亡妻子之词作,其创作的范式亦大同小异,未能脱出窠臼,即对于书写主体的重点乃是悼亡者在经历死别之后个人的悲痛的情感状态和生活状况,而非对亡者的爱与歌颂。首先,悼亡意象的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用景存人亡,人去楼空,朝思慕想这些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悲痛与难以自持。如潘岳《悼亡诗三首》:“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当然,董以宁的悼母词与他们是当然亦有共同点,例如《九日》:“每到重阳,扶老母登高楼上,便拟就,三冬日暖,初移帷帐。此际楼空浑不见,凄凉索奠黄花壤”,这些无不表示人已逝但与亡者同在、同行、同欢笑的场景却历历在目。

另外还有一点即同样表达所悼之人亡后自己的凄苦悲凉之生活状况,如潘岳所道“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益积”,苏轼所道“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纳兰所道“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董以宁的词中也有此类因母亲逝去而郁郁寡欢的句子,如《清明》云“存亡事,伤怀抱。婚嫁事,催衰老。积劬劳悲痛,父魂应晓”,又如《冬至逢忌日》“杯卷在,空思嗜,楮敝设,空流泪”,都是写自己的悲之深厚。

但除却这些和以往悼亡词的相同处,董以宁的悼母词仍有更相异之地,即对母亲这位悼亡主题本身生活还原的设想,而不是作者生活的现状描写,这是其他词人所不具备的。如《人日》曰:“便占晴占雨,任他凶吉,捧得宜春煎饼在,行行欲奉高堂食,猛思量,顾我已无人,呼天泣。”此处作者所想奉饼与高堂之心,即是从当下母亲的饮食角度出发,诚然有物是人亡的成分但感人之处是作者非写自己茶不思饭不想,而是要将食物侍奉高堂,已经从自我的感觉里出来去设想母亲现在是否会饥饿;再如《元夕》曰:“双条烛,烧将短。香一缕,行消篆。想兹亲若在,此时应倦。”这一首中借用燃烧将尽的烛火这样一个很小的意向表达了双层含义,一者为夜虽深,自己却因想念母亲而无法入睡;二者从这个时间角度出发,设想若母亲还在应定当觉得困意连连,又是对母亲生活习惯的一个再设想再造景。

其二,董以宁在表达不能尽孝于母亲的愧疚之意时已经不再将自己作为唯一感怀伤逝的人物,而是为了阐释对母亲仙逝过早所产生的悔恨与悲痛,从自己年幼的儿子无法孝敬其祖母的角度来抒发郁结。如《四月八日》曰:“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设想如果已亡故的母亲的灵魂若是听到这孩童撕心裂肺的哭喊一定皱眉怅然。这种时时刻刻都在从母亲角度设想她在这种情景下,在这个时间段里所具有的感受的描写,让笔者深刻体会到悼念母亲之词作已经完全超越了前代和当代悼念妻子的词作。

若前两者之证明略显单薄,那么阅至董以宁《九日》篇之“漫把茱萸灵几插,未知母今去何傍。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将儿望”就更让笔者深觉此乃突破悼亡词普遍意义之绝佳作品。前面笔者提到的二点是介绍董以宁在还原母亲如果还活着的话对当下此情此景的反应和感受,而这一首词已经彻底抛开对自我生活的诠释去为亡后母亲的无所依附、无可依傍的孤苦而黯然,作者言道不知母亲现在离开之后“何傍”,即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愿接受母亲死亡的事实而只是理解为母亲去往另一个世界,二是设想母亲在另一个世界是否会居无着落,是否会挂念儿子,翘首以望。不用着墨写自己的痛即可从此句让读者感受其对母亲的怀念、不舍、担心、歉疚。

笔者认为董以宁之悼母词之所以能在悼亡词中有如此大的体裁与内容上的突破意义,其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因为其悼亡对象与作者关系。失去丈夫和妻子是失去一位生活上的伴侣,失去朋友是失去一位可以对话的灵魂至交,那么失去母亲的意味就不能用一句诸如此类的概括写就,董以宁的十二首悼母词时间跨度为漫长的一年,这一年的写作中从自己年幼时得到母亲的爱开始写起,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与关心,母亲病后的,乃至母亲死后对自己忙于功名无暇侍奉终老的内疚与自责,以及不断地在设想母亲如果还活着的情景再造,设想母亲离开人世间去往黄泉之后是否会饥饿,是否会因儿孙的哭泣而皱眉苦恼,是否会也想念儿孙登台相望,这些结构与内容的创作不同于其他悼亡词的时令性、当下性,董以宁的悼亡情绪已经在一年的季节交替、物换星移中恒久绵延,正如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对生命的意识使人们的心灵普遍沉浸在浓厚的感伤中,同时对时间的流逝变得格外敏感,在自然面前总是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绝望与哀伤。在这浓重的悲哀心境中,时间的具体表现——季节交替更成为人们感觉生命衰变的媒介。”[4]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中华书局,1991:625.

[2]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8:355.

怀念母亲的诗篇3

《母亲》这首诗感情真挚、情意绵长。诗人直接抒情,开篇即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母亲呵!”饱含着对母亲浓浓的眷念之情。诗人以“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作比,引出“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是“我”躲避风雨的大伞,更是“我”躲避心中风雨的港湾,能够消除“我”心中的烦恼,让“我”快乐地生活。这首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到母爱是无法替代的。

《纸船――寄母亲》中,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眷恋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思,展开想象。诗的前两节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只这次远行才有此举动,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说明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精心折叠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的瞬间令人心碎,它暗示读者,纸船要漂过大海到达母亲身边是不可能的,给人染上一种悲观黯然的情绪,但“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既然纸船漂不到母亲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诗的最后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感动。这首诗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着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成功的花》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成功的花”即指获得了成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对于他们,人们总是推崇备至,羡慕不已。然而,“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却没有想到“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们艰苦地奋斗,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泪泉”二字极言奋斗的艰辛和漫长。小诗蕴含哲理,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获得成功,就必须脚踏实地去奋斗。这是对青年的一种鞭策。

《嫩绿的芽儿》这首诗中,诗人更是直接对青年提出了要求:“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牺牲你自己!”作者分别借“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向青年发出号召,因为“嫩绿的芽儿”是希望的象征,是新生命的象征,而“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则包含着奉献、牺牲的精神;以这三种事物的口吻发出号召,能使青年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奋进的热情和勇气。这首诗如同进军的号角,激励着广大青年为理想,为未来贡献自己的一切。

总之,读冰心的作品如沐浴春风,清新自然,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内涵让读者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河南省嵩县闫庄一中)

附原文:

冰心诗四首

母亲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怀念母亲的诗篇4

诗歌是生命中的盐。人生如果没有诗歌就显得索然无味。阅读诗歌,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升华我们的情感,激发我们创作的热情。赞颂母亲,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用诗歌的形式来歌颂母亲,用美好纯洁的心灵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回忆生活中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让爱化作涓涓细流,流入心田,流入骨髓,流入亘古的时空……

【美文阅读】

致我的母亲

歌德

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

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

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

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

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

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

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

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

时而受欢乐的静静的抚爱,

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返照的阳光,在你这慈母的眼前

向你显示你儿子是怎样崇敬你。

――选自《外国题赠诗精选》

献给母亲蓓・海涅

海涅

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

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

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

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

可是,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

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

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

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

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

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

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

我做错许多事情,伤你的心,

那样万分爱我的慈母的好心!

――选自《外国题赠诗精选》

啊,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啊,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

啊,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选自《舒婷的诗》

【阅读体会】

三篇都是表现和歌颂母爱的诗歌。前两首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用倾诉和对白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对母亲的眷念和关心化入诗行,读来给人一种很亲切,很地道的生活味道。后一首诗歌写得比较委婉和含蓄,借用梦幻和意象,通过“慈母泪,珍藏的红围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后的不敢”等,表达出失去母爱的孤苦无依。诗人以“古井”形容“怀念”,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读后让人感到情浓、意切,难以忘怀。

【写作探究】

表现“母爱”唯有用最真挚的情感,最体贴的语言和对母亲爱的回馈来抒发,来歌颂。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凡写此类诗歌,都要从文中抒发对母亲的伟大,无私的赞美。手法上,可以运用生活细节,用特写突显出母亲的光辉形象。在感情上,可以用泪水与欢笑来宣泄,来灌溉。以情动人,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才会显得真诚。试看下面一首诗歌。

【佳作展示】

献给妈妈的歌

湖北一考生

小小的我,

有一个小小的心愿:

我想用稚嫩的小手,

捧一把月光,

陪伴妈妈无数个夜晚。

我想用稚嫩的小手,

化作天使的魔杖,

抚去妈妈眼角的皱纹。

当一双袜子织成爱的鸟巢,

当一滴泪滑落在我的床边。

我知道――

灯光下,

妈妈又是一夜的辛苦。

我身上的毛衣,

是妈妈亲手织的,

还有我崭新的小熊袜子。

当我打过雪仗之后,

我便把小手伸进您的心窝,

不再冰凉的小手,

感受您心的铿锵与火热。

我学会了一首古诗,

背诵给您听,

您专注的眼神全是希望呵!

我被您打扮成小天使,

我们对着镜子一起嬉戏,

讲述成长的故事!

我想唱一首

献给妈妈的歌――

是妈妈给了我生命与欢乐!

【佳作点评】

小作者细心观察生活,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小片段来表现妈妈的爱的无私境界。这首诗最大的优点是:小作者能够用童年的生活,用童稚的笔调,用童心来关照与妈妈相处的快乐。同时,抒发出了对妈妈最真挚的喜爱。

【教师练笔】

在安排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们教师不妨也和学生一起,沉浸其中,享受写作的快乐。同时,语文教师在写作中也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生动的教学范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懂你

湖北省孝感市芳畈中学杨晓明

日子如涟漪一般散去,

一根银丝牵出了太多的情。

您把黄昏缝补进鸡啼的天明,

灯光闪烁着故乡的暮色。

虚掩的窗户引渡了冰冷的月光,

您还不放下手中的活计。

当月光爬上您的面庞,

拂去了纵横的岁月刻下的印痕。

您如皓洁的月,

一起绽放灿然而执着的微笑。

一张鞋垫绣红了您的双眸,

像一样盛开。

我看见了您如神的静默,

把期望一针一线地隐藏。

多少次在梦里,您牵着我的小手,

我的童年就有了安稳与温热的回忆。

现在您牵着的是我孩子的手,

又给他们捎去同样地温柔与渴望。

怀念母亲的诗篇5

关键词:舒婷;自我;祖国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和同时期的很多朦胧诗人相比,舒婷很少以一种理性的、功利的眼光来审视外部世界,更多的是以一个女性的情怀来感受和体验现实,这就使她的诗带有感性的成分:清丽、柔婉而哀伤。在很多人纷纷为自己筑起一面墙来阻隔自己与他人的距离、封闭内心的情感、对周遭的环境抱以怀疑的态度时,舒婷却选择了对他人敞开心扉,真诚地与人沟通,理解同情他人的痛苦,并尊重个人的自我价值。

有人曾把舒婷的诗分为“低音区”和“高音区”[1],但是不论是“高音区”还是“低音区”,诗中所表现的核心内容还是对爱的讴歌、对美的不懈追求。

一、“高音区”――关注祖国民族的命运

在“高音区”中,舒婷关注的是祖国民族的命运,代表作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代人的呼声》等。这些感人至深的诗篇显然表现出了诗人对祖国无比强烈深沉的爱,抒发了诗人“大我”的情怀。

1979年,让经历过“”浩劫的国人感到身心俱疲,受到的伤害和打击还未平复和消失,对前途的困惑和迷惘使人痛苦、不知所措。但诗人舒婷还来不及抚平内心的伤口,就迫不及待的写下了《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织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呵……”全诗的抒情主体即“我”和“你(祖国)”,诗人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直接倾诉和呼唤,表达了诗人的一份怎样的感情啊,这完全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不离不弃的、深沉浓烈的挚爱,“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感人肺腑的诗句中传递着诗人对祖国的热忱和无私,诗人愿意舍弃自己的肉体去成全、去换取她深深爱着的民族的未来,不愿再看到她沉沦下去。舒婷,这个文弱的女子,用坚强、用大爱、用宽广博大的胸怀来呼唤祖国的沉寂,来融化人们心中的冰峰。《一代人的呼声》同样真挚:“我决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诗人呼吁:“为了孩子们的父亲/为了父亲们的孩子/为了各地纪念碑下/那无声的责问不再颤栗/为了一度露宿街头的画面/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读着这段令人为之动容的诗句,跟随诗人,在脑海中想象着那个时代的种种画面:不幸破碎的家庭,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孩子,妻离子别的无奈,还有一座座纪念碑下的冤屈……在不幸面前,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是逃避?是隐忍?还是让不幸变得更加不幸?然而舒婷用她的“大爱”告诉我们: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应该选择包容,应该选择更好的生活,自怨自艾只会让我们错失改变现状的机会。纵然我们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只要我们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可以战胜一切!

二、“低音区”――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

在“低音区”中,诗人重返个体,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爱:自爱和爱人。这一部分的诗篇代表诗人更高的水平。比如《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呵,母亲》等等。

首先,作为一位女性诗人,舒婷更加关注女性的命运,这一类诗歌的代表作有很多。以《惠安女子》为例,鲜明深刻地表现出了现代女性的觉醒,诗中的“惠安女子”有着“琥珀色的眼睛”,望着远方的野火,“把头巾的一角轻轻咬在嘴里”,在心中隐藏着对于幸福的强烈渴望和遍体的忧伤,没有人真正想要读懂她的心,也没有人试着去真正了解女子的过去、她的现在、她的明天……人们对她的印象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那个封面的插图上,她只是人们眼中的一抹风景罢了。诗人借“惠安女子”的遭遇,表达了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对她们勤劳隐忍的美好品格的赞美以及为女性命运不被关注而鸣不平。在《神女峰》一诗中,这样的感情表现的更加真挚。“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这是诗人替自己的同胞发自内心的呐喊:“神女”们为了所谓的道德,甘愿在寂寞和痛苦之中挣扎着。与其如此,倒不如抛开道德的约束和捆绑,享受世俗的生活乐趣,向身边的爱人倾诉心事,感受爱人的无尽关怀。不做无用的展览品,做丈夫身边的妻子,随时在爱人的怀中哭泣、释放……

其次,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在舒婷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一首《读给妈妈听的诗》写得异常动人:“时隔多年,我才读懂了/你留在窗玻璃上的字迹/你被摧毁之前的满腔抗议/呵,无论风往哪边吹/都不能带去我的歌声吗?妈妈/愿所有被你宽恕过的/再次因你的宽恕审判自己”。1957年,舒婷的父亲被遣送到偏远的山区劳动,她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和一个破碎的家庭回到了厦门老家。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母亲义无反顾选择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不堪重负的家庭,尽量保护孩子使他们免受摧残。可以说,是母亲的坚强、母亲的呵护伴随舒婷的成长,是母亲的不幸教育着她。母亲是一棵树,她就是这棵树近旁那一方泥土中的一粒种子。没有树的遮风挡雨,哪里有它的发芽成长?舒婷诗里所写的,全是对母亲无声的怀念。在那个荒唐的年代,母亲的心中定是写满了委屈和伤痛,还有堆积在胸中的说不出的抗议和愤怒。但是母亲竟用宽恕和仁爱的心去包容不幸的现实。这首诗里,没有难懂的字眼,没有空洞虚伪的赞颂,有的只是浓的早已化不开的深情,和诗人在失去母亲之后的孤苦伶仃之感。诗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呼唤自己的母亲,我们读出了诗人真挚的感情。这首令人伤感的诗极为准确地描绘出了“润物细无声”的母爱,那不是激流,不是瀑布,而是潺潺的小溪……

最后,是舒婷的爱情诗。“舒婷有着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2]。爱情双方应当是两个独立的主体,相互为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间,又要不失柔情无时无刻给予对方关怀。尤其是女性,更应该在爱情中抱有自尊自爱,不能完全依附于自己的丈夫。要有自己的想法,决不能任由他人的操控和摆布。在爱情里,要做自信的人,要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舒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绝不是“凌霄花”、“鸟儿”、“源泉”、“春雨”,而应该是一株“木棉”,与你平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你我交相辉映,一起迎接未来。诗人的这种理想的爱情观念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价值确立的基础上的。她一改当时社会上延续下来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呼吁男性应当发自内心尊重女性。同时身为女性,更应懂得要以独立的心态面对生活。

舒婷的诗歌追求深刻而又明确的主题,鲜明的倾向,使她的诗虽给人朦胧之感却也明朗。“‘爱’是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诗歌中的主旋律”[3],没有爱的表达、爱的抒写,就没有诗歌情感的升华。有人说,“‘爱’是舒婷情感和意识供养的神明”[4]。诗人虽深陷那个缺乏爱的年代,但舒婷却用手中的笔、用笔下的诗毫不吝惜地播撒着爱的种子,让我们的内心从此有了温暖和力量。

参考文献:

[1][4]孙艾葵,孙麦青.爱的宣言――浅谈舒婷诗的思想[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10)

怀念母亲的诗篇6

[关键词]中职诗词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诗词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储备比较贫乏,生活阅历尚浅,对古典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相反,在当今的中职学生心中,流行歌曲便是他们心中的“诗”,学生每天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又怎会对远离他们这个时代、远离他们现实生活的古典诗词感兴趣呢?因而,古典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古典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要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对中职生进行情感教育,就必须挖掘古典诗词中的情感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强烈的爱国情怀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有大量的爱国诗歌,这些诗歌充分展示了我国历代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怀。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示其誓死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陆游的心忧国事的自白书“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材。这些诗篇,可以说都是诗人用血泪写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将这一主题融合到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中去感受古人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就会乐于接受。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诗作也必将激励我们的学生以更大的成才热情投身于学习当中。

二、浓厚的至爱亲情

亲情是建立在共同血缘关系上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深厚、最稳定的一种感情,是人间之至情。俗语说得好,血浓于水,这种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感是最难以割舍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表现亲情的诗句,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通俗、平实的语言亲切而真挚地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母爱颂歌。亲情诗之所以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出于自然真情,这种真情不仅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人间真情的可贵,从而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亲情观念。

中职教材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词人苏轼对亡妻的怀念,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开创了悼亡词之先河,相依为命的至爱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的记忆。

现在的职中学生没有把父母对自己的爱转化为对父母的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父母,缺乏一颗感恩的心。所以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引导他们体会诗歌中那份浓浓的亲情,让古诗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他们,使他们学会尊老爱幼,关爱家人,理解并孝敬自己的父母。

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反映人民疾苦,关心百姓命运,这是职中古诗词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选入教材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这一主题。白居易满怀同情地描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的琵琶女,作品通过对琵琶女凄惨身世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现出诗人对弱者的深厚的同情心;姜夔在扬州慢里深情的写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揭示了战乱之后的扬州人烟稀少,生活困苦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也心怀同情,他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沉痛地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的可贵思想。

通过诵读古诗中的民生内容,可以引导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古代诗人,带着一颗同情心去关注我们的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关注民生,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同时也是职教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忠贞的真挚爱情

怀念母亲的诗篇7

卢卫平

九月的第一天,我在哭声里遇见世界

这无法选择的哭声让九月

成了我一生中泪水最多的月份

八月有三十一天,我仍然和八月擦肩而过

八月的最后一天为我的到来作了怎样的挣扎

这漫长的一天没能在命运的暗夜

点亮岁月的灯盏

九月的一个傍晚,我骑在牛背上

在最后一缕夕阳消逝在炊烟的瞬间

我从广播里听见死了,在课本的第一页

永远红光满面,对着孩子们微笑

我哭了,是母亲和外婆一起哭我才哭的

那夜的月亮在乌云里失明

第二天早晨的太阳只有十五瓦的亮光

正午的四等小站,我挤上梦想的火车

妻子撑着雨伞站在站台

车窗玻璃上的雨水是我愧疚的眼泪在流淌

我在九月下海了,我的孤独

从此成了岛屿的孤独

海水包围着我,我听到的波浪

都是一个异乡人梦醒时分的呜咽

世贸大厦着火时,我刚洗完冷水澡

女儿写完作业,打开凤凰卫视大喊了一声

她害怕了,让我陪着她看电视直播

这是我女儿第一次看见钢铁的美国在流泪

在女儿的印象里,美国总是笑容满面

两架美国自己制造的飞机让九月的墨水

在报纸的头条用最大号的字体为美国哭泣

黑白电影里,九月的黄河和长江是用来哭泣的

硝烟远去了,但钟声不会沉寂

九月十八日的南京,我看见的每一人

都是悲伤的,每一块石头都浸泡着血泪

三十万人的骨头面前,一群红领巾在宣誓

几个日本老人,他们的白发和忏悔让我感动

翻译告诉我,他们来自广岛和长崎

母亲在九月上山了,草一样卑微的

母亲,在九月站到了高处

我哭干了今生剩下的全部泪水

我从此看到的每一座山都像坟茔

我在九月出生,母亲在九月死去

里尔克在秋日里说,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我在内心默祷,九月上山的母亲四季平安

卢卫平,1965年生,当代著名青年诗人,现居珠海。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参加《诗刊》第十五届“青春诗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获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出版《异乡的老鼠》等三部诗集,诗作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新诗年鉴》等。

卢卫平的诗,让我们看到他与当下中国人生存状态的亲密关系,这种精神上的血肉相连,使我们看到的不是他已经走到什么位置,而是相信他能够走得多远。有评家说卢卫平的诗具有“草根性”,注重“向下写作”,既有现实关怀又有人生叩问。这种草根性体现在对底层人民生存境况及其命运的深切关怀上,在更高的层面上,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体认、尊重和怜惜。

这首《九月叙事曲》是他的代表作。诗人似乎有着九月情结,似乎与九月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与巧合。在九月里,诗人伴着啼哭带着泪水来到人世;在九月里,诗人少年时正赶上伟大领袖的逝世;在九月里,青年的诗人下海经商,去异国他乡闯天下;在九月里,“9·11”事件爆发,诗人为无辜的美国人民哭泣;在九月里,诗人为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们血泪迸流;在九月里,诗人为去世的母亲哭干全部的泪水。诗人用最简朴的文字表达出最深邃、最深沉的情感,诗人在看似不经意间架构了最丰富的社会人生的内涵。诗人个人的生命足迹见证着世事的风云变幻,诗人一己的情感体验融冶了对社会、对人生、乃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实在的生命质感和深厚的生命体验之中,洋溢着一种人性之美。无论是对美国民众的同情、对死难同胞的悼念,还是对伟大领袖的敬仰、对卑微母亲的思念等,都彰显出浓浓的人性之美。这是大爱至爱的圣洁指向,这是一个正直诗人的良知,这是人性中至真至善的展露,这是人文关怀光芒的闪耀。卢卫平以俯首的姿态,敏锐地在庸常的生活中捕捉唤醒血液或者彰显本相的事物,并以人性的火光把它们擦亮,从而为诗歌确立了崇高的精神向度,他总是站在生活的前景中,告诉人们诗人不能缺席的理由。

卢卫平的诗往往是别具一格。他的诗的风格也如他的为人一样低调和不事张扬。他的语言是那样的平白如话,他的叙述也是那样的平静和素朴。他把内心深处的情感撞击,经过痛彻心扉的历练,然后冷静地一点一点地铺排出来,用技巧的娴熟驾驭形成对诗意价值的深化开发,从而使内心深处的诗意变得更为隽永绵长,让读者在诗意中分享人生和生活的种种际遇。有诗家说卢卫平的诗是“激情的平安大道和理性的四环路的结合体”,诚哉斯言。

怀念母亲的诗篇8

首先,诗作被赋予了强烈的哲理思辨色彩,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的存在特别是人的生与死的探讨。在《与母亲书》中,诗人通过与过世的母亲对话式的自言自语,表现了自己对于人的存在问题的疑惑:“你当初生下我/肯定也同时给了我一个想要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却不是我想要的/这说明你没有生下我”,人从何处而来,人要到哪里去,人是不是可以不在世界上存在,在诗人的笔下变得主观而善变。这样的诗句表面上看来有一些拗口的逻辑,要我们仔细推敲后,却能够展现新知,获得启示。在诗人看来,存在也成为了一种辩证的事实,却并非是绝对的,赐予我生命的人对于我生命初衷的未能实现,意味着生命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可疑的存在。与存在相关联的,是诗人对于“虚无”的思考,标题所示的“盈虚之间”,其意义即在于此。在《虚无之诗》中,“虚无”成为了一件“美好的事物”。时间与空间在对峙中此消彼长,“昨日之我是小的,明日之我/是更小的/今日,我就在小与更小/之间。”“我”爱上的是“更小的人间”,“因为爱上了人类/我把自己抛在了一边”,当我之于我成为他者的时候,“虚无”由此而生,我成为“无”,被自己抛弃了。哲思在组诗中得以充分展现,在“有”与“无”、“我”与“他”的辩证关系中,“盈”“虚”自转而形成一个圆体。

其次,诗里所蕴含的感情内敛浓郁,深遂广阔,集中体现在《与母亲书》与《写给孩子》这样的两封家书式的诗作里。《与母亲书》似乎是“孩子”在与“母亲”絮叨,有时埋怨“南风一遍遍地吹,原谅你/没经允许就把我生了下来”,有时无奈“妈妈,这都是些让人没有办法的事”,然而藏在背后的,却全是抒情主人公的深爱与思念。在诗的前段情感一直被压抑,直到最后得以释放:“把你种在地里都31年了,到现在/还没有长出来”,“妈妈,你走后,没有一个怀抱/值得我崩溃……”母亲离世已经31年了,然而诗人并没有忘记,反而总是日夜思念而不得已。诗句表达的正是一个孩子对于母亲最诚挚的思念,最刻骨铭心的感怀。从中可以发现诗人的真性情,对亲人的深爱。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此我们可以又读出真情的淙淙泉水,与诗人一起同感同念。

最后,组诗独到地表达了诗人融入生命体验的对于自然山水的认知。诗人尤其喜欢使用“木字旁”的意象,以及种种“树”的意象。在《写给孩子》中诗人说“我给你的祖国全是木字旁”;而在《静坐》中也有“总有一个声音在喊我/叫我柳树,杨树,松树/而我是一片小的不能再小的森林”。“天空”意象也是很有意义的:天空时而是“使用无数次了”(《写给孩子》),时而又是“新崭崭,仿佛从没被人看过”(《虚无之诗》)。地理基因根植在诗人的作品里,从而让诗情与自然山水相结合,从而展现出了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独特的生命体验。诗人所表现的并非全是自然山水本身,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对于母亲与孩子的深情,从自我出发的关于我与他、虚与实、生与死的思考,但是如果没有种种“树”的意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森林”、“天空”意象,诗人之“思”也没有基础。

怀念母亲的诗篇9

孙大顺从90年代开始写诗,曾经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在很多当地诗人眼里,这是作品受到认可的象征。但他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动笔。“那些年诗人是多么辉煌啊,现在能坚持写下来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

2001年。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首看起来色彩明亮,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写于海子自杀前两个多月。无数人将其用作论坛签名档,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诗歌爱好者。房产开发商将这句话放进广告词,即便他们卖的也并非海景房。

“实际上它背后是非常绝望的,这是快要死的人写的诗呀!”海子生前好友、中央美术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西川说。“这种东西,收到中学课本中。中学生只能看到最表面的一层,不知道背后危险的冲动,老师也不敢讲,老师也不一定理解。”

在海子就读过的高河中学里,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海子是他们遥远的学长,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在“本校著名校友”宣传栏里,海子的头像被放在第一位。

“我觉得就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当被问到“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时,学生不置可否地回答。

海子的高中同班同学李智,现在是高河中学的语文教师。“我觉得这首诗讲的是:海子把他在创作中的苦恼、痛苦,这一切全部放下,从明天开始,投入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的东西。然后把感受到的幸福告诉所有人。”

海子的家人

从怀宁县城坐上出租面的,10分钟就可到达海子的老家高河镇查湾村。海子墓在村边的山头上,墓前是一个小池塘,妇女洗衣的棒槌声回荡开来,几只青蛙跃入水中。被野火烧过的山坡上长出了新芽。山下是连成一片的油菜花。

当地老人说,海子墓的风水不错。几年前,县政府曾试图劝说查家把海子墓迁到怀宁另一名人――教育家王星拱的墓那里,这样两个名人墓地所在的地方就可被称作“星海路”,继而成为一处景点。这个在设想者认为是“浪漫”的提议。被海子父母拒绝了。

海子的坟头上插了十几支塑料玫瑰。20年来,无数人来到这里凭吊海子。他们坐在海子墓前,饮酒,朗诵,痛哭,静默。有人在这里磕头见血,有人在这里哭到昏迷。1990年,同样以农村题材写作的浙年诗人方向自杀,圈内人传言他在在死前曾来查湾祭奠海子。

查湾成了朝圣者的麦加城。但络绎不绝的来客让海子年老的父母有些惊惶,他们不愿看到自己已经离世的儿子成为这样的榜样。

操着各种口音的陌生人来到海子家。主客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讲不到一块去。”海子父亲查振全说。一些人以研究或写传记的名义,取走了一些海子的遗物。之后便杳无音信。这让两位老人觉得来的人成分“复杂”。

两个从合肥过来的年轻人来到海子故居,他们在门口徘徊,朝屋里张望。查振全有些警惕地看着他们:你们是干嘛的啊?俩人答道:我们是合肥的太学生。

海子是查家唯一的大学生。事实上,海子是查湾历史上唯一考取北太的学生。海子有3个弟弟,大弟弟查署明在补习了好几年后,最终没能跳出农门。三弟和四弟都只念完了初中,因为父亲查振全认为,“辛辛苦苦弄出个大学生还没了,不如不念。”

让查振全至今仍有悔意的是1988年左右,海子过年回家跟家里商量,他想去海南办报纸。查振全当即训斥了他,“好好的一个铁饭碗不要,跑那里做什么?”海子虽然性格倔强,但还是个听话的孩子,便放弃了这一打算。“要是当时放他去了,或许后来也不至于那样……”

查署明从合肥回到老家,哥哥20周年的活动少不了他的帮忙。父母年纪大了之后,很多与外界的沟通和接待工作都由他承担了。他站在门前,向来客解释父母年事已高,20年来一直难得清净,难免有些牢骚。

因为年龄只相差三岁,在弟弟里,查署明跟海子的交流最多,但也多限于生活家常。查署明记得他上高中时,有一年海子回家,拿着油印的诗集《但是水,水》给他看。“里面的宇都认得,就是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海子笑笑,把诗集收了起来。

海子的诗歌创作集中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即便放假回家,海子也经常趴在书桌上写。母亲操采菊还以为他在写作业,她对儿子说:“都工作了,还这么用功做什么啊。”

诗歌英雄,或者诗歌王子

在海子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中被痛苦的情绪笼罩。来访者很多,但留下钱的很少。村里人说,海子母亲操采菊几年里变老了很多。由于经常流泪,操采菊的眼睛总是红肿着。

但是村里人又说。现在海子家好了。来到海子家的陌生人让他们觉得,海子这孩子出名了。那个6岁就会背《语录》的聪明孩子,在他身后以另一种方式报答父母的养育:每年各种关于海子诗集的出版物,大约会给海子父母带来几万元的稿酬。在怀宁,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但是村里人依然说不清海子的死因,他们中的多数甚至到现在仍然不相信海子是自杀的。“他那么刁亮(聪明),怎么会想不开呢。”

多年来官方对海子显赫的声名持观望态度。2001年,海子的诗入选中学课本,同年海子获人民文学奖。怀宁作协主席钱续坤说,大约在那之后,县里开始重视“海子品牌”“海子的家现在已经成为怀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村口,“海子故居――前方200米”的大标牌醒目地戳在那里。海子的父母生活在一块由书法家题写的“海子故居”的匾额下。那张一脸胡须,像个顽童般大笑的海子遗像挂在墙上。堂轩两边挂着海子从童年、高中到大学的黑白照片,左边张贴着海内外诗人名家对海子的评价。海子在北京的书被放进书架和玻璃橱柜里,他睡过的床摆在书架边。两位老人站在门口。他们是这所房子和善的主人,又像是这个景点警觉的看门人。

怀念母亲的诗篇10

  2022年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

  今天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感触很深,所以我便一口气把这部作品读完,繁星春水这些小诗主要是对母爱、童真、自然的赞颂。赞颂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诗集非常的多,虽然里面没有什么生动的语句,但是每一个字都饱含了深厚的感情。让我深受感动。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雨点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首小诗,我深受感动。这首诗中使用了作比较的写作手法,把鸟巢比作母亲的怀里。说明了“我”在最伤心,难过的时候,只有母亲才是我的依靠。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是含着泪的微笑。这首诗又让我感悟到了,童年是多么的美丽,我们要珍惜童年里的欢乐时光,以免将来长大了才想起童年是多么的美好。

  高峻的山巅,深阔的海上——是冰冷的心,是热烈的泪;可怜微小的人呵!这句体现出了,高高的山峰,广阔的海洋,在大自然中是多么的伟大!而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读过冰心的《繁星春水》以后,我也明白了许多道理,读那些漫画,小说,只会博你一笑,而那些真正的好书,则会影响你的一生。

  2022年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

  如果问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那莫过于纯洁的母爱!而冰心则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繁星春水》。

  在《繁星春水》中有这样一首小诗: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你别看这首诗只有短短30多个字,但却能令我们深深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奉献、博大无边。当我们成功的时候,母亲总会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当我们失败、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只会躲到母亲怀里痛哭,不是吗?

  母亲是最伟大的,是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是母亲让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健康的成长。当我们摔倒了流血,妈妈最担心;当我们不听话,妈妈动手打我们,痛的是妈妈,正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是,当妈妈帮我们补衣服刺到手,妈妈却仍然会觉得很开心,因为如果她的痛能够换来我们的快乐,就算是痛不欲生,对于妈妈来说也是值得的。这令我想到了孟郊的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亲是伟大的,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

  2022年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