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分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07:59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1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2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咏柳》诗句上描写的是柳树,实质是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古诗中既然能用文字将柳叶精致的裁剪出来,那么鲜艳嫩绿的花草也能修饰出来,自然繁花似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请问同学们,在春天你们还与欧留意什么事物吗?请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种景物进行描写,结合诗中的写法,使学生在运用中去感受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将真情融入到表达中,在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2

唐代诗人多有描写“出墙杏花”者。温庭筠的《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还独愁。”还有他的《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这些诗句都是写春天的杏花从墙内开出了墙外,但缺少意境;写诗的人似乎都没有注入真情实感,所以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特别强烈。他们的贡献在于捕捉到了春光的一种特点。

宋代诗人也多有描写“出墙杏花”者。陆游有一首《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与叶绍翁同为“江湖派”的张良臣,有一首写杏花的《偶题》:“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应该说陆游和张良臣的诗,在写“出墙红杏”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们胜过唐人,但都不及叶绍翁。叶诗形象集中、感情浓厚、命意新警,这使得他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果。

叶诗下笔处似乎离杏花比较远,但他的目的是要给出墙的红杏创造一个条件。诗人“游园不值”在于他没有进园门,他猜想一定是园主人怜惜园门外小路上长满的苍苔,怕他穿木底鞋给踏出印痕,所以拒他于门外,那柴门虽久扣仍不开。这迫使他只好在园外赏春,但春光是不专属于某个人的,是锁不住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春意奔突的生动证明。四句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发展上层层深入,最后形成特写形象。由此,可见叶诗的写法,高于他的所有前人的描写。陆游笔下的形象给叶诗以启发,但陆诗描绘的是雨、云、柳、杏这四种形象因素构成的春天景象,很明显不及叶诗形象的集中;叶诗的尾句脱胎于陆诗,但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叶诗比之于其他许多描写杏花的诗,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叶诗中有人,这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他踏着苍苔走向园门,怕惊扰园主人,却又要劳驾园主人,他只能轻轻地扣敲柴门;大概是园主人对于满园春色管束得太严,很怕门开春去,所以有人叫门也不加理睬。诗人这时从墙外向墙里看,这是望春―――有一种被拒之门外而求之愈切的情感驱使。果然,春光不负赏春人,春色冲出了围墙―――有一枝红杏出墙,诗人的心理期望得到了实现,他不禁觉得园主人有违于自然规律,竟想给生生不已的春天以人为的限制,但终因红杏出墙而宣告失败。诗人的胜利满足感,取代了游园不值的遗憾和失望。这种细微复杂的情绪变化,是以前有关杏花的诗中所少见的。

叶诗命意别开生面,句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屐齿苍苔、小扣柴扉、园关春色、红杏出墙”,这些都是别具匠心的描绘;特别是“红杏出墙”的意境,前人写过多次了,都只是写“出墙头”,叶诗却以“来”结尾,把春色写得更有生气,给人一种春色扑人的情景―――人爱春光,春色应人,情与景合二为一。再者,如果没有最后一个“来”字,也是无法达成这一效果的。叶绍翁是充分利用了前人的艺术原始材料,又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而超越前人,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艺术描写上的后来居上,基础在于吸收前人的经验,重点在于学习后的“居上”;没有做到“居上”,就是对前人的亦步亦趋,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存在。“居上”的关键在于学而能“化”,“化”在于对新意境的表现、在于创造自己独特的形象。

同样,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联奇句,是从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联句中点化而来的。在王勃的文中,是完全作为从滕王阁上放眼山原、川泽、江天、云衢时,游目所见的具体景色的一部分;较庾信写的皇帝郊行大射之礼―――一路上盖旗车乘、豪华俊丽的场面,王诗更加形象宏远、气魄开拓。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3

关键词:两宋文人飞禽形象社会与人生

中国历史上的北宋、南宋时期,曾出现过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阶段。但大量是战乱频繁,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日子。两宋文人在其作品中惯用诗词,特别是“词”这一文学体裁,反映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其中飞禽形象的描写并不是两宋文人们刻意寻觅的“知音”,但通过这些飞禽的描写,使他们作品中的感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点缀着两宋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两宋文人在飞禽形象中捕捉理趣,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两宋文人用审美态度,在飞禽形象中捕捉理趣。文人们用心灵来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表现出飞禽的内在理趣,也流露出文人们内在的真实情感。

赵令的《菩萨蛮》【轻鸥欲下】“轻鸥欲下春塘浴,双双飞破春烟绿”。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美丽画面,而且能使读者感到扑面而来的一股生机盎然的春意。辛弃疾《满江红》【几个轻鸥】中,“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这几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白鸥碧水,色彩明丽。而“来点破、一泓澄绿”七字,尤使人觉得波心荡漾,涟漪微泛之景如在眼前。陆游《鸥》中“海上轻鸥何处寻?烟波万里信浮沉”。描绘了海天一色,空旷无垠,几只海鸥在青烟白浪间自由自在地浮沉,境界很阔大,景象很壮美,令人胸宽神怡,心向往之。在诗人的另一首《秋日杂咏》中,提到了白鹭,白鹭又名白鸟,因其羽洁白,北宋文学家李曾称之为“雪客”。“正疑白鹭归何晚,一片雪从天际来”两句起初先以问语出之,节奏舒缓,但不等读者寻思,忽然引出白鹭,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天际”二字却给诗句平添阔大气象,把白鹭从天而降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

史达祖极有名的一首咏燕词《双双燕》【过春社了】,上片是:“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作者用拟人手法正面描绘燕子的动作、形态、声音、心理,极为逼真,为咏物一体规矩工整之作,前人赞为“形神俱似。”后两句歌咏燕子轻飞时的美妙姿态,为了突出紫褐色的燕子,词人用红花来衬托。词下片有几句“爱贴地争飞,竟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不仅写出了双燕轻盈地贴地竟飞的习性,而且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双燕人的心理,表现了燕子贪恋观赏风景以致归晚。特别是“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二句,备受后人称赞,王国维称它有“化工”之妙。

在古代诗文中,鸳鸯作为夫妻和谐、爱情幸福的象征经常出现,被赋予“爱情之鸟”的美名。北宋词人欧阳修有描写鸳鸯的名句:“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渔家傲》【叶有清风】),鸳鸯在荷花丛中成双作对地嬉戏,那情景引起了采莲姑娘的妒忌。诗人用清丽的彩笔勾画出优美的画面,用莲女的嫉妒反衬出鸳鸯侣的相亲相爱,一往情深,蕴蓄着无穷的情趣。流莺:流转不定的黄莺,莺声圆转如流,悠扬悦耳,文人们怎么会忘掉它呢!“飘飘仙袂缕黄金,相对弄清音”(李石《朝中措》【飘飘仙袂】),写黄莺美丽的毛羽好像仙女飘飘的衣袖,衣袖上镶嵌着缕缕黄金,一对对黄鹂在树枝间婉转歌唱,好像在炫耀自己清脆的声音。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风吹仙袂飘飘”的句子,描写升入仙界的杨贵妃的美丽的形象。作者在这里化用白诗,以“飘飘仙袂”形容黄莺美丽的羽毛,构思新奇。词句先绘形,后绘声,将黄莺形象刻画的十分可爱。相比之下,乌鸦是不受人们喜爱的鸟,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不太光辉。“寒鸦散乱知多少,飞向江头一树栖”(刘子《天迥》),乌鸦惯于傍晚时分集聚成群,白天又分散开来,忽聚忽散,从无秩序可言,所以诗文中常以“乱”或“乌合”形容乌鸦。这里在“乱”字之上又加一“散”字,“散乱”的寒鸦,飞动时更是乱糟糟一片,落下时又是黑压压一树,形象分明可见,构成一副萧瑟凄凉的图画。描写暮鸦的还有戴复古《访杨伯子监丞自白沙问路而去》中“群鸦争晚噪,一意送斜阳”两句,为了描写暮色降临的情形,作者也选取暮鸦群噪的场面,并想象群鸦正在送别“斜阳”。诗句从极为寻常的描写对象中表现出盎然的情趣。

以上的诗词以清新活泼的笔调,精巧奇特的构思,刻画了飞禽本身独特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副副情趣昂然的图画,形象何其鲜明,意境何其优美。同时,通过对飞禽形象的描写,也反映了两宋文人的思想个性、生活爱好、审美情趣。

二.两宋文人通过飞禽形象寄托人类的各种情感

两宋文人写出了几乎人人都曾经历过的春晨情景与片刻感受,但也有伤春惜春的意味。他们通过飞禽形象的刻画,也传达给我们淡淡的伤春哀愁。子规即杜鹃鸟,又叫子鹃,鸣声凄切,似有冤情。传说周代蜀帝杜宇含冤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终日啼叫不已,故后来称子鹃为杜鹃。宋人余靖“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两句说杜鹃的啼鸣声声含冤,且冤情极深,是万古之冤。子规还有一名“催归”。传说它啼叫是催人归家。杨万里在《初夏即事》一诗中写道:“更无一个子规啼,寂寂春山花自飞,啼得春归他便去,原来不是劝人归”。诗人在这里为了表达惜春之情,所以说子规“啼得春归他便去,”原来它是催“春归”,而不是劝“人归”,诗句构思新颖,不落俗套。范成大曾在四川做过制置使,后来因爱国之志无由施展,产生了思归之念。于是就有“鸟啼一夜劝归去,谁道东川无杜鹃”这两句。他在夜里听到杜鹃啼叫,因杜鹃又名“催归”,便想到杜鹃也善解人意,知道他有欲归的念头,也“一夜劝归去”。鸟啼作为融动作者离情归思的景物出现,诗人因景生情,景物与心情结合得很巧妙。

在古代诗词中,燕子与人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晏殊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欧阳修有“双燕归来细雨中”之咏。“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原词是作者歌咏颍州西湖暮春景色的。此时,春风春雨,落花狼藉,飞絮蒙蒙,游人已经散去,笙歌之声也已不闻。此情此景,使作者“始觉春空,”心中浮起一种寂寞、怅惘的感情。正在这时,他看到一双燕子冒着细雨比翼归来,顿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温暖之感,心中的惆怅也一扫而空。词人把飞燕融入充满诗意的美景中,又和着惜春叹春之情,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移情于物”的写作方法。同样“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田为《南轲子》【梦怕愁时断】),这两句看似描写飞燕,实则伤感春暮。因为双燕归来时的满身花雨,说明春已晚,花尽落。词人写春燕来表达春意阑珊的惆怅之情。“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秦观《蝶恋花》【晓日窥轩】),这几句以拟人的手法,通过似通人情的双燕,表现了佳人的空闺独守,孤寂无聊。正由于孤独寂寞,佳人才看着晓日窥轩,双燕絮语来消磨时光,而多情的双燕,似乎也善解人意,在不断的呢喃中向佳人倾诉惋惜春暮的感情。词人秦观更是以委婉的方式抒写自己撩乱的伤春惜春情绪。

不仅是飞燕让两宋文人们有着缠绵悱恻的感伤情绪,连鹅鸭也会触动他们的哀伤之情。晁冲之《春日》中,“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两句写暮春季节,桃花飘落水中,成群的鹅鸭在水中追逐着桃花畅游的情景。水绿花红,鹅鸭争游,画面是美丽的,也是生机勃勃的。但作者从“鹅鸭不知春去尽”着笔,就透露出抒情主人公浓重的伤春、惜春情绪,可谓意在言外。

飞禽与景物互相衬托,互相补充,极富情景交融的意境,前者给人增添了迟暮衰残之感,后者又给将阑的春色增添了几分冷落萧条。把主观情志渗透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这些正是两宋文人所要体现出来的主旨所在。

三.两宋文人以飞禽形象来表达国破家亡之哀伤、抗敌卫国之豪情

在两宋文人的诗词中,极写飞禽之处境,体察深微,联系到文人自身的处境,有很多感受在其中,通过飞禽形象的描写,使两宋文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是苏轼初到黄卅寓居定慧院时作的一首词。下阕写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当时作者刚出囹圄,惊魂未定,心境孤寂,他以秋夜残月的孤鸿自况,表现自己不肯随人俯仰,与俗沉浮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词人孤高的品格与非凡的意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这首词中,鸿似人,人似鸿,鸿与人已凝为一体。“天际历历征鸿近,被风吹散,声断无行阵”(方千里《品令》【露烟静】),征鸿正排着整肃的队伍,从远处千里迢迢飞来,突然遭到狂风的侵袭,眨眼间声断阵散,征途的辛苦和灾祸的不幸如见。“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孔平仲《孤雁》),诗句紧扣“孤”字着笔。首句以不能视听的明月作为陪衬,极写大雁的孤苦无诉;次句以天高路远相衬托,更显出失群征雁的孤单。明月、高天、长路都是为征雁之孤作渲染,从而流露了作者人世茫茫,孤独无依的叹伤。写游子思乡之作,其中渗透着羁旅失意,难以名状的苦闷心情。这些描写孤雁的词句,抒发了一个真诚的爱国文人的高尚情怀,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李好古是南宋末年人,创作《谒金门》【花过雨】这首词时,正值蒙古灭掉金和西夏后大举南下,全力攻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面临覆亡。“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这两句以燕子旧巢难觅的愁苦,来隐喻自己国土沦亡,无家可归的悲哀,表达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苏轼《鹤叹》),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鹤的口吻说自己处境的孤苦,所求极少,不甘供人娱乐,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寄托意义。用来抒发怀才不遇而决不随俗浮沉的心情。诗人陆游《赠老鸡》中“峨峨赤帻先群辈,喔喔长鸣盖四郊”二句,抓住雄鸡头戴红冠和不失时而鸣的二“德”,描写它的雄姿和它嘹亮的报晓啼声,借以比喻自己超群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呼号。

两宋文人以飞禽作为主角,以诗词作为工具来抒发抗敌卫国的豪情,表达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文人们运用飞禽形象,从题材内容来说,这是直接干预社会生活,反映现实政治斗争的词篇。诗词中所表现的感彩极为鲜明。两宋文人借飞禽形象的描写来悟理,表达人生感悟,往往是与内心情感相通的。飞禽的描写寄寓着文人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与自身的物我关系来表现对社会人生的广泛思考。这也许就是两宋文人要向后人们所展示的重点所在吧。

参考文献:

[1]李敬一.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1.

[2]朱庆和.文言文全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7.

[3]蔡燕.唐诗宋词艺术与文化审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4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有很多着名的诗词,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暮江吟》、《长恨歌》等,其中描写景物的《钱塘湖春行》,给人以清新明快、平易近人的感觉,更令人耳目一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虽只有四句之短,但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春色和诗人对钱塘湖景观的赞美、喜悦之情。第一句描写春面初平的湖上早春景色。“初平”紧扣湖面早春气,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无误。第二句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后的活力。“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的鸟儿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场景,表现出其蓬勃生气。而“几处”、“谁家”,则点明早春二字,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相互照应,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可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相媲美。第三句描写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的景象,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第四句写出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留恋不舍的心情,并点出湖东春行的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沙堤,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白居易带领民众筑堤浚井。所以他最迷恋的就是这个,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湖光春色中,流连忘返了。《钱塘湖春行》,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出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和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把握景色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本诗不只是歌颂春光烂漫时的美景,而是为人们展示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向往无比!

初一:郭晓云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5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6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7

《横塘》

南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释:

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①南浦在屈原的《九歌·河伯》中有:“子交子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在江淹的《别赋》也有这样的句子:“送君南浦,伤之如何?”于是后人便以南浦来指代水边的送别之所。

1、请结合全诗说说“依然”一词所蕴涵的情感。(2分)

2.请简要赏析末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或: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3、这首诗在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与前两句有什么紧密联系?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的后两句属于直接抒情。“年年送客横塘路”,“年年”表明送客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横塘”诗人送客的必经之路;在这句诗中诗人用的虽然是直接抒情的方式,但却把笔墨荡开,不去写眼前的离别之情,而去写以往的送别经历,接着就为眼前的离愁增添更加浓郁的色彩。“细雨垂杨系画船”,是用来写眼前的送别的,但是那别情却是用景物暗示出来的。蒙蒙细雨,依依杨柳,彩绘画舫,无一不象征着离别离情。作后一句诗中的这一切景物与前两句有着互补关系,“石桥”、“朱塔”、“细雨”、“垂杨”、“画船”,合在一起,在“绿川”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构成了一幅多么空灵秀美的画面!

4.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1)诗人描绘了一幅绿意盎然、恬静幽美、让人流连的春景图。(2)作者选取绿川、石桥、朱塔、重柳、画船这些典型的景物来构图,春天的南浦披上了绿装,把一条河都染绿了;石桥和朱塔静静地伫立着;和河上一只将行的画船停泊在垂柳边,在蒙蒙细雨中显得那么的轻盈和美丽。(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1)借景抒情。着绿的南浦,静立的石桥和朱塔,如丝的细雨,似线的垂柳,待发的画船,诗人借这些典型的景物,抒发了离别之情。

(2)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诗人描绘的景色明艳清丽,但抒发的却是朋友间离别的伤感。(4分,答出2点,意思对即可。若大其他技巧如“以景语作结”,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8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题型示例(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精炼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但在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题型示例(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或采用的修辞手法或用词的生动形象,以及能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题型示例(山东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题型示例(四川内江):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再现出来。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题型示例(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9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按照“读――译――品――背――悟――迁移”的顺序精讲多读,读品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雪,洁白、纯洁、美丽。冬天雪花飘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如: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让学生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引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学生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二、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播放语音资料,聆听感受。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咏雪、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预设: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10句着重咏雪,后8句着重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预设: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盖上锦衾也觉得单薄。将军和都护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

2.赏析诗句。(从诗的内容、意境、抒发的情感、用词的精妙、句子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来赏析。)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合作探究。(预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词精妙:一个“忽”字,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特点,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心情。千树万树,突出雪景的壮观,写出雪铺天盖地。比喻新颖: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同时体现了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诗的首句写了什么?(预设:写了风猛雪早。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下雪的时间早。)

(3)“飞”字可不可以换成“下”或“飘”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飞”字不但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还暗指风猛。)

(4)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雪天奇寒?(预设:“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5)有人评论这几句,认为只写军中的上层人物,没有写到普通士兵。你怎样看待?(“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冰封。描绘了万里雪飘,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点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艰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对离别作了暗示,为后面朋友“行路难”的无比艰辛而忧愁。)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寒北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预设: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4.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预设: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具体略。)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情形?

(预设: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住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京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武判官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2.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预设:依依不舍。)

3.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预设: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学过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空”字把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10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8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揣摩,领悟

1.一般的送别诗大多写有对朋友劝慰、关爱的话语,设想一下作者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预设:对朋友归京,他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依依惜别之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2.这首诗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将送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别的心情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预设: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会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谊是永恒的等。)

五、对比阅读,迁移生成

1.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一别多年无法相见。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教师出示4幅图,具体情境是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让学生根据写景的特点和送别的场面咏出诗句?(展示图画。具体略。)

描写春分的诗句篇10

一、炼字

【题型分析】

古人炼字主要炼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数词、色彩词等。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叠词:能起到转折情感的作用。副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数词:强调多或强调少,起到夸张的作用。色彩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试题呈现】

1.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一字(词)历来为人(或评论家)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3.这首诗中某个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或者,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4.此诗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①有无运用修辞手法;②有无转化(动静、虚实)现象;③该字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状;④该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⑤该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以上几个方面将单个字词的妙处、作用、表现力都包括了,其中两点在解答中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第③点和第④点,其他三点有则分析,没有就不必分析,不必面面俱到。

【答题范式】

该词运用……修辞手法,化……为……,写出了……情形,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或揭示了……道理),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或为……作铺垫)。

【试题链接】

例1.(2015年山东省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⑴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⑴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⑵示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二、炼句

【题型分析】

鉴赏关键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抓住某一句就成了把握全诗的关键,进一步把握它的哲理含义、修辞意义和情感意义对我们全面理解诗歌有导向作用。因此,炼句题成为历年中考的热门。从近年来试题考查情况来看,对关键诗句的考查主要是主旨句、景物描写句。主旨句涉及抒情、议论,主要在诗歌的下半部分;景物描写句主要涉及描写景物和修辞,主要位于诗歌中间。

【试题呈现】

1.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么看法?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诗歌中某联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一般来说,对主旨句的赏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该句表达的句意;②该句有无运用修辞或艺术手法;③该句营造了什么意境或说明了什么道理;④该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对写景句的赏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该句所描述的景象;②该句有无运用炼字或者修辞等手法,具体展示这种手法在句子中的运用;③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④该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答题范式】

主旨句:本句写了……,运用了……修辞(艺术手法),营造了……的意境,说明了……道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如果没有修辞、营造意境或说明道理,则不用写)

景物描写句:该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句子,展开联想,摹写画面),运用了……修辞(或艺术手法),营造了……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结合具体情况,要点有则写,没有则不写,不必面面俱到)

【试题链接】

例2.(2015年浙江省宁波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

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

竟挑蝴蝶下山来。

⑴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

⑵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⑴白云堆深林⑵示例:樵夫无意挑,蝴蝶自相随,“竟”字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示例:明明是挑柴,却说是挑蝶,辛劳全无,有的是生活的悠闲,诗人借樵夫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三、语言风格

【题型分析】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此类题目能用来答题的专用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丽清新、淡雅幽远、清冷幽静、闲适恬淡、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含蓄委婉、笔调婉约、简练生动、雄浑豪放、雄浑壮丽、苍凉悲壮、壮阔苍茫……

考生还需要熟记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清浅通俗、王维的诗画一体、李贺的幽峭冷艳、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李煜的伤感细腻、苏轼的旷达豪迈、范仲淹的苍凉悲壮、陆游的悲壮爱国、辛弃疾的气势雄壮、李清照的婉约凄切等。

【试题呈现】

语言风格鉴赏主要出这样的题目,比如,请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或者,这首诗(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请你做具体分析。或者,谈谈此诗(词)的语言艺术。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这首诗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找出来,用一两个词概括;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

3.营造了……意境;

4.塑造了……形象;

5.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

考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问题在于没有搞清楚炼字属于局部,语言风格属于整体,语言风格不等于语言的使用,切记!

【答题范式】

本诗的语言……(语言风格专门术语),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的画面,叙述了……事情(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营造了……意境,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试题链接】

例3.(2015年湖南省郴州市)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⑴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